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7H 页
与权台仲(相一○癸巳)
月前依例修答之后。病暑昏愦。更不得奉一疏以致倾向之忱。只一念往来而已。玆伏承辱书。细审隆热。尊庐气体支安。侍下孝履。比向来稍胜。哀感且慰。日月不居。禫制已迫。伏惟追慕罔极。益复难抑。行祀时节目之多碍。亦尝念及于此。而于礼曾无一知半解。遭变以后。虽或有所考阅。心思益昏。过眼辄不记。且无书籍可以广考。无以考信于此矣。今承示谕。考据精博。可见诚孝之笃。致思之详。不欲一事放过之意。而所以资发蒙蔀者多矣。区区昏蔽之见。何敢容喙于其间哉。但窃以常情思之。金沙溪只设位哭除之说。虽出于压尊不得伸私情之义。而只为位不设奠。此实情理之极碍处。郑先生所答问。似当为一端明据。而祝辞一款。诚亦有难处者矣。盖宗子当丧。则庙中行祀。虽令子弟行之。而礼无代告之辞。先儒皆以一献不读祝断定。则今不可以代告为辞。如欲自告。则其在不敢自专之义。尤为未安。不知何以则合礼也。代告自告。俱为未安。则宁无祝为是。而此岂可以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7L 页
常人妄料臆决而行之哉。禫固无参。有奠则降神之节。不得不行也。至于三献。以一献不读祝推之。则似当有斟酌杀减之节矣。庸陋之说。不足以备采择。而便同一家内事。不敢不尽所怀。览后即火之。勿令人知之。幸甚幸甚。
答权台仲
向者。不敢虚辱下问之意。率尔仰复。有疑相讲。虽是朋侪间常事。而言及礼家。恐有汰哉之斥。不意又赐辱札。有若可与之往复论礼者。惶感缩恧。无所容措。日间老炎郁煨。不审侍奉体力更若何。日月不居。已过外除。伏惟俯从压降之制。深增追慕之恸。惟愿节抑。仰慰慈念。禫祀异于庙中常祀。不可无告。盛谕诚然。而鄙意则窃以为压尊之意为重。且寒冈及贲趾所处。似与尊家事不同。两家俱无主祭之人。似不得不从权摄祀故也。然此出臆见。何敢质言。闻别作告辞行之。必参酌得中矣。参降之节。非所可论。而恐尊以压尊而行。有不安于心。故有所云云。非以尊有疑于此也。辞不委悉。致尊有出剩语之诲。还用愧恐。禫时计闰。曾与再从叔。言及尊家事。虽有少酬酢。本非从的之言。岂有见闻于平日哉。今承回谕。无说以仰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8H 页
塞盛意。益可愧也。年前栗里洪丈家祥后值闰。初欲不计闰。后因广询博考。卒计闰而行之。其时往复考出之说。今不得闻。近看疑礼问解。有张子曰。三年之丧。禫闰月亦算之。此横渠先生已定之论也。岂非今日之所可法耶。窃意家礼大注。只是统言丧之月数。而二期之间。有闰无闰。难可豫定。不著不计闰三字。则无以的定月数。故云然尔。孝思无穷。期制倏过。虽加一日愈于已。而闰盖非正。先儒说亦有可据。则固知俯就之意。出于从厚。而事在已过。何必缕缕辨论耶。日间无便。修复不时。尤切惶愧。
 
中月而禫。王肃本。谓在大祥月中。自郑康成训中为间之后。从二十七月之制。而以月数之说。亦出于郑康成。则今岂可容易攻破耶。
与蔡仲耆(乙未)
伏惟日间。尊丈气体康庆。侍履万福。此来得近兰室。非不欲倾囷倒廪。以为承教之地。而才拙性懒。素不着工于述作之事。中间十许年。又被经业坏了。昨年忧苦之馀。神思益以凋落。今来哦松之地。顿无幽閒之趣。搆思数日。竟不能成童。惟高明曾与吾先师。周旋于寮寀之间。旧迹尚新。顷因忙归。虽不得展玩遗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8L 页
墨。而中心之感。自不能已。仅掇廿八字。仰尘清案。若此者亦可谓句语而犹在可教之数乎。平生未尝以一字示人。而不敢自外于契谊之重。笑览付丙。投以琼琚之宝。俾或助发于咏叹之馀则幸矣。馀在早晏奉尽。不宣。
 先师手迹妆贴。如或差迟时月。则未可搜付耶。览后。即当封呈耳。
与洪季会(万遇○丁酉)
寒威尚酷。不审行候若何。自承抗章触忌。固虑有岭海之行。而未知定于何地。奉深忧念。昨见令咸书。始知匪所。在此道内。行轩已动。南土虽有瘴炎之苦。蔚州未闻有水土之忧。犹胜于绝北荒寒之地。是亦 天恩奈何。窃惟素位而行。处困愈亨。海曲风霜。岂能侵定静之灵台耶。既知从者之入吾邻境。丕拟摆万冗就叙。但衰病之馀。畏寒特甚。闭户藏六。无以致身于三舍之外。瞻望行尘。只增怅郁而已。远程猝发。行具想多艰迫。而此地亲旧举皆贫约。事又猝急。今不得助万一。此岂相呴沫底道理也耶。不胜愧叹。
与姜子淳(朴)
穷乡朴陋。声迹本疏。未尝有一日之雅。顷者。窃闻足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9H 页
下一言触忌。遂有 行遣之命。数十年削剥之馀。令人起立。关西非有瘴疠之忧。而殊方水土。古犹有不服之戒。伏惟加卫益啬。残邮力薄。无以相问。只以数束纸。略表远忱。
上沈判书(檀)
淫雨郁热。伏惟台监体候动静神相加护。康健万福。违候积岁。瞻慕之诚。恒切于中。潍。苫块馀喘。仅保病状。他不敢烦喻。三岁荐饥。民不料生。今此水变。挽近所无。不任㓒室之忧也。窃有鄙悃。族弟溟。素多疾病。为其调治。略涉医方。不意虚名。误达 天聪。至有上来之 命。惶蹙罔措。不敢迟留。玆急津送。而私居穷约。行事多艰。必不能趁期进达。已极悚仄。入城之后。无亲知顾见。 禁中出入。罔知所以周旋。尤切惶闷。仰恃眷存之厚。玆敢烦控。如蒙指教。不令颠错而失措。则私情感幸。曷胜万万。伏祝对时益卫。弘济时艰。不备。
与权方叔(矩)
过伻忽投珍札。细审饯迎无挠。静毖神佑。此是今年第一消息。慰喜何量。弟藏六过冬。仅无大病。得见阳德之昭苏是幸。而悼亡之悲。逢新自切。奈何。大学图。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9L 页
受言藏之已久。而退溪文集。昨年印来。未暇一阅而北去。归后披玩。则讹误处颇多。俟卒业而后看图。而病懒相仍。尚未断手。姑未及专精展玩。今荷续示小说一篇。忙手奉读。脉络关键。似若了然于心目。兄之惓惓指迷之至意。何可忘也。旬望间当毕校役。谨当潜心玩养。庶或开胶滞于万一耳。近间考校之馀。窃仰老先生谦己勉人之盛德。洋溢于文辞之外。此其所以成己成物之功。两极其至。而集成于吾东也。卤莽病昏。末由窥测而慕效。只自望洋慨叹而已。
答李君直(槾)
十月末。郑洛瑞奉传本月十三日书。展读再三。所以警教之者。至详悉矣。顾此庸贱。何以得此于高明哉。前月在山寺。有便而不知。顷日郑生之行。又未前知。阙然久不报。深有逋慢之愧。即日岁暮穷阴。伏惟尊静养起居加护增重。区区瞻向。无日不往来于心也。潍。窆儿之后。影响益无凭。忘情绝恩之论。欲从之而不忍。蔽爱眛理之戒。方勉焉而不能。仰荷指示以中正之道。使得不迷于所向。以是加勉。似若有一二分省悟处。得以保过病身。幸甚幸甚。至于教人之方。曾于朱夫子无面目长久人情之训。略有所警发。而只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0H 页
是自无振发之气。不能使人振发。且缘前日读经书。只为记诵之资。不曾融贯透澈。以是解释文义。又不能使人晓悟。要是口读之学。不可以为人师也。郑生本是晚学。来受口读。才一冬春耳。昨今年疫疠分迸。不得会合。其业之不进。亦其势然也。前日山寺之行。少加鞭辟。则似若有效。又复分离作撤如此。甚可叹也。古有挞婿者。时于进住之日。勤加责励。则渠之质性。未尝违忤于长者。似当有承受警悚之处。不审曾试之否。如许气质自难得。而无以开发。深自愧耳。馀非书可尽。不宣。
答赵方伯(显命)
在下风久矣。无缘承教。不自意辱垂惠问。兼以嘉贶。感戢交至。伏审旬宣多暇。动止冲裕。仰深向慰。潍。愚陋病残。无所肖似。直一木偶人耳。邑士奖劝。专出于贤侯之诚心教导。此邑人士。自无振励之气。姑未见感奋之效。而诵侯之德则有之矣。潍实无与于其间。节下误闻于人。加以勉励之盛谕。诚非意料之所及。惊悚罔措。今虽欲自策励疲钝。从事讲讨之地。以受麻蓬之益。而本无知见。疾病已痼。无以仰承宣化之美意。尤切惭惶。不知所出。不备。
与朴侯(弼基)
近日热甚。伏不审体候摄养若何。向日誊下关文。伏睹巡相公勤恳作人之意。如此其甚盛。不胜耸叹。第念此乡之士。无可堪其选者。就其中而论之。尹,安经业稍优。而制述未熟。李,郑可谓有前程。而经学制述俱未熟。尹与李。俱是未疫。当此痘炽之时。营下及道路之无痘未可必。惟尹缉。经与制俱可观。且无是碍。今月内下来云。若及于未报之前。则可与安生并报。而尹德勋一人外。皆曾讲试。伏惟在城主参量而举报耳。病甚不得躬进禀定。罪悚私极。
答金源仲(景泌)
违范虽久。倾向不弛。自忝瓜葛。旧谊深敦。而衰病颓伏。不克奉一书以展抱。月初伻还。谨拜手存。宛若对讨。喜倒难量。春晚气暖。仰惟閒养益啬。年富业广。逸驾启道。至今六七年。而不变塞焉。其必有乐于中而忘于外者。以是尤欲一听馀论而不可得。殊为悢悢耳。潍。病随年增。常昏愦度了。无可言者。令咸婿郎明爽可爱。叩其所学。不为不多。窃想门庭之施垆锤已备。何容于拙匠之代斲耶。第以时气不佳。不得趁时邀来。恋郁殊切。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1H 页
与金源仲
凉节。仰惟静履起居珍啬。顷伻闻尊仲定发科行。想必审量而后动。而犹有不瑕伤之虑也。潍。一病经三朔不已。恒伏枕度了。良自苦闷。前承两度惠书。爱其辞旨稳贴详尽。侪友中所罕见。必是看文字精密。而于晦庵书。得力似多。窃尝闻前辈之馀论。看文字精密。则心不放。心不放。则自能寻向上去。且节要一部书。药石炉锤。无所不备。而与人为善之意。至恳至切。以左右之明睿。苟能咀嚼其膏腴。则其深造自得之妙。必有非如仆浅陋者之所能测也。仍念左右才地。必不容长卧蓬荜。閒界日月。正好磨励器业。敢进瞽说。僭率是惧。无实之言。必不中理。幸有以反覆之。以发吝滞。且祈勿烦也。婿郎留观累日。颇觉精气有馀。比之恹恹软熟者。器格自是不同。顾此病昏。无以助发其意趣。劝其书传毕后。读小学书。令知捡身之方。未知于雅意如何。幼澄上舍所患。向闻有佳渐。今见显效否。驰溯不已。尊仲度于廿五六间还税。玆未奉书。幸达此意也。
上再从叔(戊申)
乱世离违。情境难状。昌陜所荡。域内清夷。近来忧念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1L 页
稍定。昨日官便。见儿辈书。知已撤寓还定。佥候均得平安。仰喜万万。不容言喻。侄赖门中资送。得以无事上来。幸不得罪于时议。撼顿劳悴殊甚。而亦不至大段生病。前头极热。实难堪过。即今 鞠事尚无了期。再昨日 备忘记。申明恳恻数千言。尤眷眷于岭南事。惶悚感激。不觉涕泪盈睫。不知山川之灵。曷为钟毒气于古县。而生一希亮。为我阖道之羞污耶。其为切痛。倍于他贼也。时义如此。侄之呈病图递。亦不可率然为之。当徐观时象之少定。似当在开旬前后耳。台望一入末拟。其后更不举拟。若置不复拟。则诚幸诚幸。
 权方叔不受一杖而蒙放。蒙放之夜。又蒙 异数。在方叔。固罔极 天恩。而吾岭之士。岂不感动敕励于斯耶。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武夷书堂记
小白之干。南走为主屹。未及主屹而分支南走。逶迤盘屈。东转西回而小峙者。为县之镇山。县山之一支西走。蜿蜒而小结者。即武夷村之主山也。俗传村后。旧有武夷寺。故因名云。为山不高大而占方位不偏。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2H 页
三面挟大野。苏湖沙川。合襟于前野。而入于洛江。达池飞龙两山。对峙于两川洛江之间。有若门然。飞凤山之西支。翻身北走。而朝于洛江之南。山水之会同。亦岭中上游之一胜地也。村旧无塾。长老之经营有年。而久不克就。岁庚寅。再从叔之暹氏。与族兄前典籍湜氏。相地于村之南隅而得一处焉。隔村才一麓而喧嚣不及。且便于村秀才之往来隶业。始乃奉议于长老而经始焉。于是仁侯韩公。蠲丁而资其费。邻洞士友。出力而助其役。阅几月而工告讫。凡堂四间。两旁夹室各二间。东夹揭以立教。为长老燕息之所。西夹揭以时习。为后生游艺之地。揔以名之曰武夷书堂。左右缭以周垣而南东其门。厨库供士之具。财力有所不逮。而姑未遑焉。昔玆地之未显也。芜没于田畴草树之中。人之过之者。指以为一荒坡。而足无及焉。及是而后。登堂而望焉。则山若增其秀。水若增其丽。向所谓上游之胜。一眼领尽。而遏云峰之擢笔于南方。鹤驾山之奉案于甲地。又若为玆堂而成者。则斯亦奇矣。岂天秘而地藏之。以待今日而为后学作兴之一大机会耶。抑尝闻之。三代之隆。教法甚备。家必有塾。党必有庠。州必有序。国必有学。洒扫应对进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2L 页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以至夫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无不毕具。当此之时。人无不学。国无不治。秦汉以降。学校之政废而教人之方坏。则寥寥数千载。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乎武夷朱夫子出。接邹鲁不传之绪。阐河洛未发之蕴。既又作白鹿书院以教后学。此实家塾党庠之遗制。而其教法之详密。规模之宏远。至今班班照人耳目。千载之下。闻其风者。足以感发而兴起之矣。我东方文物之懿。莫盛于 我朝。国庠州校之设。固已模仿乎三代。及至我退陶李先生。倡起绍修书院。而学舍之兴。又莫盛于今日。则教人之法。不可谓不备。游学之士。不可谓无其所矣。不幸近世以来。教法弛而士习偷。州校有法令之拘。书院为是非之场。幼学之士。固难冒进。则抱负坟典。而藏修于静便之地者。莫书堂若。此长老之所以悉心经纪。以成玆堂。而其江山之胜。既足以助发其意趣。扁揭之号。适符于文公之攸芋。则后生之想像感慕而作兴之者。将有所不能自已者矣。若其教法规模。则有白鹿之遗训在。非潍之所敢言也。
记清凉山行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3H 页
乙巳二月十七日。在陶山。发清凉行。李大来为余先导。历温溪。越数岭歇马。大来指示孤山下岭。沿江而上。少憩松鹤亭。澄江苍壁。已入清凉界中矣。前渡水深。少前踌躇。适有牵牛而过者。遂骑牛渡江。入洞口。洞口别无奇胜。而东望石峰层层削立。不知其几丈。致远庵寄在岩巅。而仰之缥缈。殆非人迹所可到也。行数里。山僧持肩舆来待。乃舍马坐舆。石路盘曲而上。转入岩谷中。幽邃拥塞。如入鬼窟。历四五曲而上。岩壑若少开。数三石峰。截入青冥。又历数转望见。飞阁丹青。照曜层岩之上。心目始开豁矣。直上寺楼。歇泊半饷。步出庭中。呼僧问峰名。寺之主峰。石势奇峻。有如仙鹤整翮望云霄者。曰仙鹤峰。仙鹤之一支西迤而环拱特秀。石面平直如削圆耸青空者。曰莲花峰。峰形虽未知一似莲花。而气势之峻绝。为群峰之首。峰侧有小石峰。方圆如香炉者。曰香炉峰。仙鹤之东。岩崖陡绝而上平者。曰仙鹤台。又其东石山戴土而崔嵬者。曰擎日峰。少转而南。层层卓立者。曰金塔峰。即洞口之所东望石峰也。南边巨岳磅礴环抱。上有石角如帽形者。曰祝融峰也。寺则莲台寺也。即步上东上室。下方禅堂甍角。接着阶下。甚妨眺望。又至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3L 页
佛尊阁亦然。佛尊僧就策。尚州山阳人。敏悟雅洁。可与晤语。仍言祝融峰下沮洳之地有莲。莲叶大如盖。花则不如水莲。然寺之以莲台名。盖以此也。夕食后。与大来步出佛尊阁后。迤西而南。庵殿皆凿岩架虚。可仰不可俯也。步至楼前月台。坐息少顷。环望群峰。皆石而峻绝尊严。俨然有不可犯之势。吁可敬也夫。回到钟楼。时薄暮。适浮浦琴君佑烈。乌川金君兑重步至。稍慰山中岑寂。十八日朝食后。偕三友步出。先登驭风台。正与莲花峰相对。而回望仙鹤峰后。紫霄峰,紫鸾峰,卓笔峰,砚滴峰。罗列于右。又月台之所未见也。台上一条路。横带山腰。即昨日洞口所望缥缈者。思之凛然。而路稍宽平可行。少转而东。得一庵。即致远庵也。不识孤云。何样见识。离群绝世。至此甚也。行数步。有小庵。庵中所坐。安中老婆也。行十馀步。岩下有小泉。僧谓之聪明水。又少转而蹑石磴。登风穴台。崖广宏阔。可坐三四十人。广西有穴。圆径可一丈半。踏木梯而上。穴底平广如台。西望莲花峰外。有内丈人峰。峰畔小石。直立如圭。问僧此何名。僧曰无名。余默念此峰有知。应怨品题之人矣。内丈人峰外。又有外丈人峰。两峰石面。略与莲花峰同。排叠奇峻。不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4H 页
可名状。台上壮观。为一山之最。下台酌一巡。又一转而东。有安中废寺。又一转而有上清凉,下清凉。上清凉。新罗澄观大师所居。而屋几坏。下清凉。即观师弟子之所居。而有基无屋。上下清凉。谓之外清凉。莲台寺。谓之内清凉。此内外清凉之所以分也。至是则路已穷矣。回到驭风台少歇。又披棘缘崖而北上。岩谷回互。过则忘其处矣。或步或舆。过金生窟。行上数百馀步。登满月庵。山上别作一区。庵室明净。眼界宽阔。向所谓仙鹤,莲花,金塔。皆在脚下。而紫霄,紫鸾,卓笔,砚滴诸峰。俨列于庵后。始知高山之上。又有高山。向之跳踉寻丈间而自以为足者。其规模气像。又何如也。紫鸾峰下。有白云庵古址云。而倦不能登。坐语一饷馀。老禅引至仙鹤台。俯瞰莲台如咫尺。而凛不可留也。回到庵。酌一巡少憩。日已过午矣。回下岩谷。行数百步而过文殊废庵。至普贤庵。一老僧率阇梨。孤居明室。复壁亦清净。静坐少顷。缘崖曲。少转而登唤仙台。幽夐广阔。可为满月之次矣。又酌一巡。从石磴而下。至东室。回望经历之处。不记从某而至某。在山中犹如此。明日出山之后。又何以记仙源耶。玆用略识。以为他日卧游之资云。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4L 页
十九日。与琴,金两友辞别。沿江而下十馀里。至孤山亭。亭主即琴君佑烈。而在清凉未及来。两岸层岩颇奇峻。西岩一头。临江斗断。三面如削。上面平正。可坐一人。而俯鉴澄潭。诚天作钓台也。乘舟沿洄。颇有幽閒之趣。南行十馀里。渡江过白云池。又渡江至丹砂峡。地界清旷。澄江环抱。翠壁屏回。正宜幽人栖息之所。又渡江登高世台。俯临长江。台上。有古松数株。仰思老先生杖屦逍遥之时。遗芬如在。徘徊瞻想久之。从台而上。有葛仙台,王母城云。而日已昃未登。过川沙而至月澜寺。先登月澜台。眼界开豁。移坐禅室。兼有幽奥之趣。当为清凉以下第一矣。招隐台。在寺北路傍而废不修。凌云以下诸台。有名无筑云。日晚风紧。末尽登览而还。留为后日之债尔。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跋
  
松隐集跋
花山金君洛应氏。持其先祖松隐先生遗文及行录而来示潍。责以卷后语。潍实非其人。且无文辞之再三。金君请不已。且曰。子亦先祖之外裔。不可无一语。余惟昔我湖忧先祖。亦尝次先生咏松韵。以寓追慕之怀。今于金君之言。义亦有难辞者。文之芜拙。有不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5H 页
暇计矣。敢受而卒业。诗仅百篇。赋二箴十。凡为先生而作碣文,祭文及行状附焉。潍自幼少时。窃听于前辈之馀论。松隐金先生善积于躬。庆毓于后。内外云仍。其丽不亿。而文忠公西厓柳先生。即其外孙。其馀搢笏而立朝端。种学而鸣当世者。指不胜屈。何修而遗泽之及于后世若此哉。今按先生之诗文。平实庄重而萧散清远。无些子滞累尘俗气。去先生今数百载。万年松影之句。尚脍炙人口。庄诵反复。如得想见其嚣嚣自乐之意像。先生之襟怀。其夷旷如此也。十箴之作。本末先后。井井有条。不惟成教于家。亦可为训于世。是则先生之所自乐。固有其本。殊异乎长往者之果于忘世。而啸咏閒逸。又非如骚人墨客之徒为景物役也。审乎理欲之分而取舍定。超乎利害之私而心体舒。取舍定故不受乎外累之侵。心体舒故常伸于万物之上。先生之存心。其安和如此也。存于中者如此。故发于外者无入而不得。荣利之涂。世所同趋。而一游芹宫。见几色举。杳若鸿冥。先生之视富贵。轻如浮云。贫贱穷约。人所不堪。而口不言营产。箪瓢屡空。旷不为意。先生之处贫困。有孚心亨。至于死生之际。尤人心之所易动。而怡然隐几。但举足之一字。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5L 页
则非达幽明之故。而守之确养之深。其孰能与于此哉。遁乎世而无悯。考厥终而其旋。宜先生之子孙振振。而后人之慕先生之德。愈久而不已也。岁庚申十二月。骊州李潍谨题。
活斋遗稿跋
退陶老先生。承晦庵之的传。集大成于吾东。当时及门之士。既亲承音旨。羽翼斯道。不啻众曜之丽于天矣。自是之后。闻先生之道而兴起。以进学名家者。指不胜屈。而求其见解真切。不失先生传授之旨者。盖鲜矣。夫性理源头。至精至微。有非末学之所可骤语。然吾儒家学。莫要于此。苟于此而少差。则正使言论风旨有大过人者。皆不足与议于法门正嫡之学也。谨按先生之遗文。太极图说之添注。推演晦庵之遗训。而条释分明。如指诸掌。四七理气之辨说。发挥退陶之馀旨。而劈破微密。如卞白黑。至若观史剩语。亦皆律之以义理之中正。而无少逶迤迁就于枉尺直寻之论。如得就质于溪门。则零文碎义之间。未知从违可否之决如何。而其精到之见。正大之论。其见吾与之许也无疑矣。惟其得于中者。真切而的确。故发于外者。贞正而不挠。言有可疑。则虽在近世师儒之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6H 页
训。亦不苟同。而必卞其非。义苟可言。则虽在势焰熏灼之世。无所畏忌。必拔其本。虽以是坎轲而不悔也。洪木斋所谓东国一名儒者。讵不信欤。呜呼。其亦不幸而不及于陇云讲道之日。周旋于高第弟子之列也。其亦幸而挺生于微言日晦之时。扶持一脉宗旨于风靡波荡之际。而牖后惑于无穷也。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箴
  
自警箴(并序)
   余自弱龄。戏游无节。于敬亲隆长正己接物之道。昧昧然不知其为何等事也。及长。幸从李先生游。受读小学。然后始知人道之梗槩。而惟是禀质之昏惰。既无勇往直前之气。物欲之外诱。未免科臼声色之累。宴安之习日长。淫僻之念日滋。一篑平地。难望九仞之成。百里长程。将归半涂而止。则其何以塞参三之责。而慰父兄之望哉。呜乎。人生天地间。幸而弗为禽兽而得为人焉。得为人焉。幸而不为女而得为男焉。得为人得为男。又幸生于礼义之邦。则付卑(一作畀)之重。兴感之深。固不可与朽木腐草同归而并尽也。胡直为此泯泯贸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6L 页
贸。以虚度二十馀年光阴也。噫。既往已矣。来头岁月。亦足勉疆而有为。则又安可终为㬥弃之流。而不思所以进修之路乎。因箴以自警。
天生我人。付畀不轻。内而修正。外而治平。曰修伊何。诚身是已。忠信其本。孝悌其事。居家整睦。处乡谦卑。表里靡间。造次不差。方寸皎然。澹无纤尘。至于治人。举此加焉。苟尽此道。前哲可追。如或反是。禽兽同归。圣狂舜蹠。其分甚微。毕竟所得。不翅天壤。其机可畏。敢不祗敬。日用云为。惟心是省。一念之动。邪正必察。惩窒克迁。扩充刚决。一言之发。是非先量。罔说人短。靡恃己长。毋曰已学。志满则懈。毋曰尚少。隙驷难系。大禹大圣。犹惜寸阴。矧尔愚鲁。敢怠其心。玆用作箴。为自警资。如或自欺。天必厌之。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庸学劄记
  中庸
 序精则(止)不杂也。一则(止)不离也。
上言不知所以治之。此言所以治之之方。下则字有力。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7H 页
纲维
维。物之交接拘系处。以屋之四隅。天地之四维推之则可见。如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各举而言则为纲。以其系接关紧而不可相离处言则为维。
 第一章第三文
小注。双峰饶氏曰。见与显皆是此道。此说不可晓。一念初动。善恶混发。所以慎独者。欲其精察而去取之耳。未精察之前。似不可谓之皆是道也。
 第十二章
夫妇之愚。 极言道之费。而隐在其中。
 
第十九章末
治国其如示诸掌。 为下问政章张本。
 第二十章
仁者。人也。 此指身之运用酬酢而言。故系之以亲亲。而恻怛慈爱之意。实行乎其间。
仁义礼。修身之道而为政之本。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三近注。此言未及乎达德。求以入德之事。所以求至于知之成功而一也。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有子曰。孝悌也者。为仁之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7L 页
本与。孔门传授旨诀如此。于修道。以仁衬贴。
 第二十五章
诚者。心之太极。道者。太极之一阴一阳而万化。故必心之实德为之主宰。然后道可以行矣。诚者。道之体。道者。诚之用。
 第二十六章
如此者。不见而章。(止)此圣人与天地。同其功效。
二十六章。诚者。自成之意。二十七章。而道自道之意。自成。指其备具存主处言。自道。指其流行运用处言。体实理而成。人与物同。率是理而行。惟人为然。
 
第三十章
大德敦化。即洋洋峻极之意。诚之至也。小德川流。即三百三千之道。道之行也。
 第三十章
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申言闇然而日章之实。
首章。自内推出去。故先戒惧而后慎独。末章。自外收入来。故先慎独而后戒惧。
首章第四节。中者。戒惧之效。和者。慎独之效。
费隐章。太极本无极。鬼神。无极而太极。
达道。 天理之条目。故系于知天之下。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朱节八卷第二十二板。心说已喻。(止)存者。道心也。亡者。人心也。似与中庸序说不同。亡者。心之逐于物而流于欲耳。朱子尝曰。人心不可谓之人欲。陆子静云。舜若以人心。为全不好。则须说使人去之。朱子曰。此言亦自是。今曰亡者人心也。恐非晚年定论也。更详之。
  大学
 
止至善
过不及。非至。日月至焉。非止。然从此积累用力。则可到安汝止之地矣。
 盘铭
说得阔。民之自新。亦包在这里。故下文集注曰。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古之
不曰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曰欲明明于天下者。天下之平。只在推吾所明之德于天下也。语意紧重。有万牛回首力。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8L 页
子穥字说
潍之子穥。年既长而冠其首。时适大疫。不能迎宾而字之。遂自命之曰子美。取名字义也。夫美之义有三。轻暖适体。刍豢悦口。鞍马侈肥。仆御便给。此美其奉者之事也。循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不免为汝戒之也。习为文章。横行词翰之场。善为谈论。取重朋侪之间。此美其名者之事。循之而行。或臧或否。吾所不能。亦非汝之所能为也。孳孳为善。人不知而不愠。衣锦尚絅。惟闇然而日章。此则美其心者之事。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虽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也。前辈尝说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自先不好了也。噫。心之与身。孰缓孰急。内之与外。孰轻孰重。苟能知轻重缓急之分。而求所以美之之道。则庶不负名言之意云。
申孝标字说
申君养吾氏。冠其子。名之曰孝标。问字于余。余以维则字之。盖取诸诗经之孝思维则也。养吾氏请其说。余惟孝者。庸行之本也。标者。表准之义也。则者。效法之谓也。人能充孩提爱亲之心。而引而长之。内有以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9H 页
尽其爱敬之实。外有以极其奉养之诚。至于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则本立而道生。标正而人仰。彼同得秉彝之性者。孰不观感效法于吾之孝哉。一人孝。一家则之。一家孝。一邦则之。其或反是。陷于五不孝。而灾及其亲。故苟可则。足以化家邦。苟不可则。不足以事父母。其亦以是而勉戒之可乎。养吾氏曰诺。遂为说。
拟魏公子无忌请救邯郸奏
右谨奏。为秦兵朝暮且下邯郸。请出兵赴救。以尽交邻恤患之义。以伸兄弟急难之情事。臣窃详赵公子平原君胜书。责臣以急人之困。纠臣以姊弟之爱。其危迫恳恻之意。不啻若蹈水火者之求救于人。臣读未了。心胆俱坠。欲救则天听愈邈。坐视其危亡而不救。又非人情之所可忍者。臣因窃伏念我国之于赵。讲好修和。非一世也。声势相依。多历年所。如唇之护齿。唇亡则齿寒。如辅之员辐。辅折则辐颠。今秦挟虎视之威。售蚕食之计。难遏破竹之锋。已成压卵之势。邯郸之危。特呼吸俯仰之间耳。昔春秋之时。诸侯相灭亡。齐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晋赵盾帅师救陈。春秋特书而褒之。凡书救者。未有不善之者也。今视赵之急而不救。已非春秋交邻之义也。且秦有无厌之欲。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9L 页
非尽山东之地。则其势不止也。彼移兵先击之言。乃惧吾之救。而恫疑虚喝耳。今若中其计而不救。使赵附秦。则是自撤我之藩蔽也。今撤藩而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宁有是理哉。彼秦举赵之后。驱赵而掩魏。则虽使如晋鄙者十辈留邺。臣窃惧其无以为计也。况公子胜之夫人。亦大王之姊妹。而先王之骨肉也。使秦一朝而屠邯郸。则夫岂能独存乎。原上之鸰。尚此飞鸣而相救。同室之斗。不可闭户而不往。微臣无以为心。圣情当作何怀。臣且伏念人之所以为人。国之所以为国。以其有仁义也。今视邻国之危急而不恤其困。不义也。绝兄弟之至情而立视其死。不仁也。不仁不义。何以立天下乎。伏愿圣明。特念交邻之义。俯察孔怀之情。许令将兵赴救。不胜幸甚。谨具奏以闻。
拟汉大司农郑当时请引渭穿渠奏
右谨奏。为请引渭穿渠。以便漕运。用溉民田事。臣谨按大学传曰。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按洪范九畴一五行一曰水。释之者曰水治则六府皆理。是知圣王之政。务在利民。而水利之兴。又利民之尤者也。昔者夏禹氏之治水也。视民之溺。犹己溺之也。八年于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0H 页
外。三过其门。导洛入河。导河入海。瀹济漯。排淮泗。陂九泽。涤九川。然后中国可得而食。而九州之贡赋。可以达于帝都矣。于是乎祇慎财赋。成赋中邦。兆民允殖。万邦永赖。则古圣人之为民劳心也如此。为民兴利也如此。所以既没世而民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裔是而降。曷尝不兴水利哉。引漳溉邺。魏以之富。凿泾注洛。秦以之强。及至汉兴三十九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兴东郡卒塞之。民飨其利四十有馀年。至今颂孝文皇帝之德不衰。此尤近事之彰明较著者也。今者关东漕运之为民病者久矣。曳来九百馀里。费了数百馀日。山东民力。固已困矣。况且漕船之从渭中上也。地势高绝。波流湍悍。樯倾楫摧之患。比比骇听。渰卒覆粟之报。往往惊心。为人上者所宜深忧永念。思所以更张之也。臣窃以关中之地势度之。从渭穿渠。起长安而并南山。从南山而达于河。则水道三百馀里。漕可三月而罢。省漕卒数月之劳。无漕船陷败之虞。而关外之粟。已充溢于太仓矣。此固便民之第一义。而渠下民田。又且数万顷。注馀波而溉浸之。则关中之地。将益肥矣。关中之民。将益富矣。此不过费数万人数岁之劳。而便漕运厚家国计。无大于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0L 页
此者也。今之议者。或以为江河之决。皆天数。未易以人力强为。臣窃以为不然者。夫以帝舜之神明。岂不审于天数人事之几哉。其所以勤勤命禹。不啻若救焚拯溺之急。用底乎地平天成之极功。有以也。向使舜无俾乂之忧。而禹无八年之劳。则生民之类灭已久矣。岂不以人事与天地相参。裁成辅相。固自有转移之几耶。臣忝叨财赋之职。目击民事之艰。不胜忧爱之忱。敢进狂瞽之说。伏愿念大禹治水之绩。追先帝利民之泽。俯采一得。特加三思。则非愚臣之幸。实斯民之幸也。昔孟子问牧民之道于子思。子思曰。先利之。传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惟圣明澄省焉。缘系生民利病。仰干宸严。无任屏营之至。谨具奏以闻。
书河会一池桐亭叙后
晋阳河会一。庚子秋。过余于芜湖村舍。时余在累然忧服中。不克讨閒谈。今年春。又过访于武夷书塾。言才接。即自称狂生。与之留一日。而叩其有。其言大抵皆出于愤世嫉俗之意。而其轮囷冲激之气。有时发见于色辞之表。间出宏阔胜大之论。能使人开旷心胸。斯固君之病处。而亦为君之高处也。又得其所为赠清上人序,清凉山记,洛阳录者而读之。轩豁清新。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1H 页
殆非火食腹肠所流出。而隐然有山榛隰苓之遗意。吾未知孔门嘐嘐之狂。其气像又何如也。惜也世无大圣人抑而裁之。而与之进取于道也。将归。举手而言曰。吾目已昏矣。游已倦矣。吾所居之邻。有所谓桐亭者。亭下有池。池上有桐。亭之得名以此。而其处势之爽垲宽閒。实南土之一胜地。吾得借而居焉。庶几卷淫放之遐心。而为藏修栖息之地焉。君以为如何。余喜闻而复之曰。归休乎。子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书金孝子行录后
潍向也。闻商山府之丹密县。有金孝子衡锡。其纯诚至行。昭著人耳目。而犹未得其详也。一日。公之仲胤德基。携行录一帙而来示。余谨受而奉阅焉。奉养之始终如一。守丧之三年不懈。比前闻加详。而冥鱼之跃寒冰。蚩氓之扫雪径。尤绝异。噫。非至诚。其孰能与于此哉。天赋秉彝。固无礼啬于人。而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全于天而尽其性者。虽以学文修行之士。尚亦难之。今公不资讲习。不假修为。而纯行之卓绝。与古之笃孝君子同归。吁其可敬也夫。德基甫请一言识其后。余以非其人辞之再三。而请之不已。乃敢略书所感于心者而归之。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1L 页
谕七邑儒生文
官以教养为名。教养之职。不可废也。而当职自无可教之方。殊深愧赧。然尝闻孟子之言。曰士尚志。盖在下而为民者。士农工贾四者而已。农与工贾。各有所业而食其力。士居其间。独无所事。则惟求志修身。乃其职也。夫自求其志。自修其身。似若无关于世。而习俗之美恶。世道之污隆。皆系于此。而隐然为国家之元气。其责顾不重欤。噫。科举之弊。蛊人志业。虽忠信之质。俊乂之才。鲜不专意于声利之场。溺心于雕镂之工。抛在己之良贵。艳外至之浮荣。以致丧志而失身者多矣。岂不可惜也哉。如欲惩此而为求志修身之计。则其要只在读书。何者。人有古今。而性无古今。尧舜与人同。我之性。即尧舜之性也。圣人既先得吾性之所同然。而著之于书。以诏后世。今生乎千百载之下。读千古上文字。而其言之可喜可欲可恶可怒。无不总合于吾心者。性同故也。性同故心同。心同故其言之感通。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如使众人之与圣人。其性之不同。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则岂有相感通之理哉。故欲求吾心。当求圣人之心。欲求圣人之心。当读圣人之书。此士之所以不可不读书者然也。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2H 页
若夫读书之序。先读小学。以培其根本。次读大学。以知其阶级。次读孟子。以扩其义理之趣。次读论语。以涵其精奥之理。苟于此四书。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则推之他书。将无往而不通。由是而上达。则诗之性情。书之政事。中庸之诚。易之时。将渐次而缕析矣。由是而旁通。则四子,近思录,晦庵书节要,真西山之心经,薛文清之读书录。亦皆吾性分内事。而在初学感发兴起之功。朱书尤切。不可不加意着功也。读书之法。则切忌贪多。惟务精熟。钝者固当守约。敏者亦不可躐进。一日之课。毋过十行。先领大意。次释文句。字释其义。句求其意。章会其旨。字字句句。历落分明。每课读数。以百遍为期。初读四日或六日。必须熟读前课。两日或三日。亦必读六七十遍。通读一卷讫。又须从头至尾。循环成诵。亦必四五十遍。使一卷之书。了了心目。无有记不起处。然后移读他卷。如此次第用工。则读初卷时。必有涩碍不快活时节。读四五卷后。自然音读渐滑利。文义渐分晓矣。读书之要。则先收放心。扫去杂念。毋得目视他处。毋得手弄他物。整容端坐。一意在书。方读之时。勿含胡。既读之后。毋自满。已知而若未知。已能而若未能。低首下心。勉勉不已。人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2L 页
一己百。人十己千。则其必有喜悦之意。油然自生于不知不觉之间。而其进不能已矣。苟能有得于此而知内外轻重之辨。则向所谓求志修身之方。自当瞭然于方寸之间。而世之穷达荣辱利害欣戚。举不足以挠吾所守。玆岂非士君子事业耶。当职亦科臼中人耳。自不免丧志失身之归。敢发此言。诚为可笑。然道理。天下公共底物事。不可以己之不能而谓他人不能。况此邦乃是礼沛之乡。俗尚素称纯朴。其必有忠信质美之士。辈出于其间。而可与共学。玆以一二所闻于先辈遗训者。披腹心以告佥君子。勿以人废言。另念施行。遵上文读书之法。依左录条列之目。着实行四五年。则其间岂无深造自得之效耶。当职莅任属耳。方有疾病之苦。荒政且急。姑有所未遑。开春和煦之辰。当一历过。以与佥君子。讲劘而上下之。知悉举行。
一。校任先以此文。一一誊示于儒生。
一。校任别择儒生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以下有意学业者。勿限额数。惟取其可与进就者。修正成案。一件留本校。一件送于教养官。
一。都训长分出各社训长。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3H 页
一。各社训长。每月朔望。再度受讲。必以句读融释。文义明畅。为劝课之规。讲毕。报知于都训长。都训长。每月末。报于教养官。
一。入案儒生。疾病忧患。人所共知外。一不讲者儒罚。再不讲者。告本官笞奴。三不讲者。削出儒案。
乡儒会讲定式
选儒居斋事。前既奉告矣。其后细量校院事力。实有难支之势。且简选十馀员。其路甚窄。而未入选之儒。未必下于入选之儒。取舍之际。极为难处。玆因校中始讲之日。近面长老齐临。咸曰。专意于选儒。莫若各面设讲后。通同会讲于校院之为便而溥遍也。且闻花山。亦如是设始。此意甚好。不谋而同。故居斋仍为停止。各面始讲。定以开月十五日。校中会讲。定以十二月初一日。院中会讲。定以开正十五日及二月十五日。盖以院中。曾有为居斋所储故也。举行节目。条列于后。望须佥尊亟以此意。遍告于面内儒生。使之前期熟习。以为应讲之地。千万幸甚。
一。每月朔望讲。西面会于苏川及龙谷。北面会于箕川。南面会于浣潭。东面会于竹林。讲毕后。讲纸。即为封送于校中。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3L 页
一。各面讲儒太简略。乡中所共知。应入儒生多见漏。事甚未安。今既通同会讲。则尤不当若是。故所共知儒生。相议加书。而远面儒生及童蒙。容或有未尽知者。各面训长。广询追录。来望讲纸入送时。并送宜当。
一。童蒙。十五岁以后简取。
一。训长儒生。务以礼敬相接。讲日训长及长老。出立于座。儒生。巾服。升堂序立。鞠躬肃揖。训长举手答揖而后开讲。
一。校院会讲之日。当日来会。则冬日苦短。悤悤趁迫。必不得从容讲义。必须前期来会。俾得趁早开讲。
一。近来年少儒生。例多乐纵弛而惮拘束。殊无作兴之气。心常慨然。今玆之举。实是不易得之盛事。诸生如或因循偷惰。不乐赴讲。则王制之对移。学令之槚楚。虽欲不举。恐不可得也。此意并为告谕宜当。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飞龙山祈雨文
维岳有神。出云兴雨。遇旱辄祷。夙著灵异。今玆之旱。亦孔之虐。暵其隰矣。矧彼原陆。涤涤山川。四野如焚。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4H 页
虽得霎雨。未浥轻尘。谷不立苗。曷有其秋。民不粒食。国将奚依。哀我生灵。荐罹疠毒。殿屎未起。又迫沟壑。维神镇玆。泽物是职。民无孑遗。神亦靡托。牲肥酒香。日吉辰良。肃敬将事。曷惠其宁。
龙潭祈雨文
不吊神天。降割下土。旱既太甚。烈火焦釜。禾稼无青。田畴尽赤。民今方殆。视天邈邈。亦既虔祈。龙山之颠。诚未格神。尚靳沛然。雷雨方作。神功遽收。焦土未沃。枯苗曷苏。车薪杯水。奚望救焚。忧心惴惴。欲控谁因。惟玆潭曲。神龙攸宅。夙著灵异。祀典是秩。斋宿越险。用荐明禋。牲酒果蔬。罔或不蠲。冀蒙顾歆。大降膏泽。成我稼穑。活我民物。猛虎虓阚。亦护乳谷。矧尔神德。忍恝玆域。下民虽微。皆天赤子。饥馑流离。实非大意。莫安渊卧。亟起天行。民物尽耗。神岂独宁。敢竭鄙诚。亶告灵宫。民苟受赐。报祀益隆。
白华山祈雨文
惟余不职。忝守偏邑。为政不节。速此旱虐。亦既虔祷。于山于渊。微诚不格。小霎旋乾。焦釜点滴。只益其热。暵及其湿。奚论平陆。节迫秋成。田无立苗。下民何辜。举将填沟。崧高维岳。纪于玆域。告旱即雨。灵应不忒。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4L 页
玆洁牲酒。斋宿来愬。昔既著验。今岂无报。顾我苍生。皆天赤子。饥馑流亡。岂是天意。承天泽物。惟神之职。民若尽刘。神亦有恧。亟兴黝云。大降甘注。成我禾稼。活我黎首。民苟受赐。我敢忘恩。其始自今。报祀益虔。
鳌山堂祈雨文
窃惟尊神。为一县主。镇我疆土。管我穑事。崇秩祀典。岁荐明禋。雨旸燠寒。用罔或愆。守土匪良。获戾神明。连月旱暵。罹此鞠凶。嗟我元元。命近沟壑。焦釜非热。涸鲋非急。奔走告旱。不敢遑宁。爰洁牲酒。又此荐诚。当职不职。宜谴余身。靡诉靡托。何辜于民。亟垂顾歆。大降膏泽。稣彼枯苗。活我民物。转灾为祥。惟在神德。伸告用亶。匪神是渎。
凤山书院移建奉安文
恭惟先生。黼黻之文。圭璧之质。履信蹈方。义行仁立。不先不后。祸延网密。周道在前。鼎钁奚怵。身命虽穷。耿光弥远。凡有人心。孰不钦叹。惟我乡邦。慕德尤深。亦既揭虔。于凤之阴。始卜不审。终欠允臧。风颠雨淋。甍腐桷伤。神位靡宁。士林惊惕。财力虽薄。讵缓移卜。于胥斯原。曰维新川。仁阳之后。古校之前。士竭其诚。工殚其技。经始自春。告成秋季。灵宇閟侐。堂坛肃整。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5H 页
以奉以安。日吉月令。笾豆静嘉。云物明妍。尚其顾歆。佑启后人。
祭凤岩洪公文
呜呼岭中。自十数年来。前辈长老。相继凋谢。惟幸我文丈在世。后生之依仰若星斗之在天。不幸数日疾患。遽至于启手足。天之厄吾岭。胡若是之偏耶。呜呼。不佞后公十五岁。公之少时事。不及见知尔。及年十一二时。始获望公于佳村。英豪爽朗。如秋鹰之整翮。人或叩之以古今事变。历历如指诸掌。固已心异之。仰若神仙中人矣。以公如是之才器。夙承诗礼之训。其进盖未可量也。而初年疾患非常。寻医事药鼎十许岁。则公之不得早肆力于斯文事业。固其势然尔。中年以后。药饵奏效。气候康复。则遂潜心经籍。殆忘寝食。而尤加意于晦庵书。虽稠人广坐之中。必向壁潜玩默诵。咿唔之音。时或闻于外。他人虽不省。而不佞累获从公之后而识之矣。其存于中者。既如此。故其发于外者。动以礼法为准。至其晚年重患之后。犹日必早起盥栉。衣冠而坐。则其平日可知也。是以声名洋溢于国中。京外大夫士。皆期以廊庙之位。则辛未司马之魁。甲戌宗簿之除。不足以为公荣矣。而沧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5L 页
桑累变。世道日渝。则公于是无复当世之念矣。虽然。公之志。岂果于忘世者哉。至论当世事而辨其邪正。则凛然有不可犯之勇。而吾南一脉元气。犹能扶植于三数十年摧沮椓丧之馀者。宁可不知其所由耶。至若接人之诚。则其素性然也。近悦而远来。虽日日充堂。而略无厌倦之色。又必挽援止宿。而极其款洽。是以登公之堂者。如坐春风之中。无不觌德而心醉矣。如潍愚陋。自丱角时。已荷眷爱。猥托姻娅之谊。情好益笃。辛未之科。获忝榜末。公略不以长少之分。而有所畦畛。凡诸喜庆之事。一与共之。其惓惓于潍者。非可一二数。至于文字之难解。士君子处己处世之道。窃听于馀论而开悟者居多。到今衰晚穷约之甚。犹知义命之可安。卑污之可耻而不悔者。是谁之赐欤。呜呼。其敢忘诸。然而潍之所以报效者。万不申一。去夏患痢之时。病暑不得往省。今夏易箦之日。又以哭子之悲。不得奔护。今又子丧未窆之故。不得相绋而临穴。敢以泂酌薄具。预来哭辞于灵几之下。伏惟尊灵。亦必戚嗟于冥冥之中。而顾歆之矣。而愚陋幽明之恨。则无时可已也。呜呼哀哉。
祭舅氏李公文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6H 页
呜呼。天之降割于我外庭。何其偏且酷耶。昔年从兄之伯子。无子而早夭。去年从兄。又奄忽于一出入之间。而无他兄弟在舅氏之傍。斯固人家稀觏之奇祸。人莫不悲之。尚幸舅氏康健。又从兄之二稚儿在。日祝冈陵之寿。庶几其教导而成立之。以不坠先祖之绪业。曾未三旬。舅氏又捐背。至是而宗祀之托。只是一孤孀矣。孑孑二孤儿。又含恤而无所归矣。舅氏筵前。又无有衰杖而主其丧者矣。岂先祖之积德累仁而不食报耶。抑舅氏之宽裕慈惠而不见佑耶。吾安得不骨惊心恸。而怨尤于神天也。呜呼。月城之李源远流深。自瀼西先生府君。始移于南。其文章清节。既脍炙当世。而辉映方来矣。累世趾美。蔚为旧家之称首。惟我舅氏。克世其家。天既赋之以宽和之性。公又敦之以孝友之行。在宗戚而尽睦姻之道。处乡党而无怨尤于人。数百年青毡旧业。罔或失坠。斯实世人之公诵。非侄之私于舅氏也。不幸晚年。荐罹惨祸。家既不保。舅氏又至于此。奕世遗烈。将湮没而不振。此固天意之难知。而欲一吁于化宰者也。呜呼。惟侄愚蒙。偏承惠爱。环顾平生。一无报效。丧出之辰。游宦在京。逮其归来。亲癠弥剧。不孝罪积。竟罹巨创。累累遑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6L 页
遑。未暇他念。敛不凭棺。窆不临穴。昨春初期。亦阙奠哭。人理断绝。至情焉极。呜呼。日月易迈。再期云迫。音容日远。影响益昧昧矣。万事陈迹。闾里益荒凉矣。数行芜辞。曷足以尽此情。薄具单杯。曷足以致此诚。惟尊灵之陟降。尚庶几于歆格。呜呼哀哉。
祭再从叔农隐斋公文
不吊天降丧于我家。先祖若先父尊行。多未享遐寿。而次第下世。门族所依仰。乡人之视以为轻重者。独公在耳。公气力康健。神精不衰。必得期颐之寿。非徒门族之望如此。知公者之论无异辞。恃公百年。永保我宗党。不幸遘虐疾七日而弃门族。鬼之狞耶。人事之未至耶。抑亦天之厄吾门也。呜呼。公之有功于家与乡者。可一二数耶。公器局峻伟。智虑光明。凡于处大事决大疑。人皆劫劫。公独有裕。内而门户。外而儒林。毅然担荷。人莫敢挠以私见。而指颠之间。事无不如其志。是以邱墓斋室之颓。非公孰修。别庙祭奠之需。非公孰办。儒宫之将废而复振。伊谁之力也。乡纲之维持而不紊。伊谁之力也。著乎远者由乎近。则远人之慕公名而向其风者。是岂无自而然哉。虽然。公之才与器。讵亶止于家与乡也已乎。如使当路诸公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7H 页
引之于朝著之上。则内可以振肃颓纲。外可以威重一方。而自朝廷分党之后。用人之道偏而不公。士之显于世路者。非科目罔阶。自衒以求合。又士君子之所深耻而不肯为者。则埋没于农亩之间。固无损于公之所性。而使干云之杞梓。虚腐于丘壑。不得不归讥于匠石也。呜呼。同庙之亲。固无亲疏。而仲子归后以来。家内巨细。靡不相关。情义自别。忧乐与同。而侄衰丑特早。公则康健。视明听聪。公常为侄忧之。岂料公先弃侄而长逝。而顾此病残之喘。月异而岁不同。仲子又弱。不堪大事。今于永迁之礼。事不称情者多矣。幽明之间。悲恸尤极。才哭亡子终祥。心绪悲黯。仅缀数行文。以侑一觞。伏惟尊灵。俯赐歆格。
祭典籍族兄文
呜呼。我兄何忍弃我而为此行耶。弃我犹可忍。胡忍视门户之凋替而不为留耶。弃门户犹可忍。堂上双亲。将谁使之慰护。膝下两稚。将谁使之教育。而有若弃而不顾者耶。将厌世俗之薄隘而翩然远举。虽于人理之至。有不暇顾耶。抑气数之脩短。一定于冥冥之中。而有不得转移于其间。虽欲不行。而自不能已耶。由前之说。则我兄平日处心行事。无一分轻浮迫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7L 页
切底气象。吾知其必不出于此也。由后之说。则吾亦无奈天何。然以我兄充健之质。而寿不满五十。以我兄勤谨之行。而官才止于六品。初既厚其质而反啬其报。始既亨其路而终穷其命。未知命物者意竟如何。而洄泬不齐。若是其甚也。若是者。虽欲不怨尤于神天。而不可得也。呜呼。我门族辈行。兄居长而弟次之。坐则联膝。立则比肩。少而就傅学业则同。长而行世出处则同。幸蒙先荫。次第登科。巷分东西。倚以轻重。兄出而弟在家。则有若重在外。弟出而兄在家。则有若重在家。此心之乐。实有人所不得知者矣。弟本虚羸。素多疾病。巨创以后。衰毁异常。固为我兄之所深悯。而惟兄禀赋之厚。非弟之比。常谓前头寿福。必有大过人者。往时虽有数年之奇眚。而自是无妄之疾。近年以来。体复充实。岂料奄忽于一旬轮行之疾。抱此无涯之痛耶。如人赴敌。断其右臂。如雁在天。折其左翼。古人割半之语。至今日而后。始信其真痛切也。呜呼。念我祖先。世袭清芬。月渊府君以后。累世抱屈。而惟其毓德积仁。为世人之所起敬者盖久。则兄之发达于早岁。其必有阴相之者。而如弟不肖之忝窃。亦岂无自而然哉。虽其才业不及前人之万万。而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8H 页
犹可为一时门户之荣耀相期。警惕策励。尔征我迈。以庶几无忝世德者。而兄其已矣。弟独存矣。在家而谁复相勖。出门而谁复相依。譬如扶厦。两支则虽小柱而有馀。单支则虽大柱而不足。况去大柱而单支。几何其不至于颠覆耶。弟之今日之恸。不但为生死永诀而已也。此犹然矣。春萱堂上。景已暮矣。芝兰庭下。叶已敷矣。朝暮门闾。望眼将寒而邈无返面之期。眇眇黄口。茕茕含恤而未有成就之望。我兄之目。不瞑于临绝之日者。尤令人悲入骨也。呜呼。兄之小子气格不凡。才艺拔萃。倘不废教导之功。则必不为辕下之驹。将与一家人谋所以教诱而成立之。如得成就此儿。以继家声。则庶可慰长逝者魂魄耶。兄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祭南氏姑母文
呜呼。惟我先君。同气四人。姑氏最少。不孝罪积。壬辰己亥岁。先考妣弃诸孤。戊戌。伯父母捐背。青山姑氏下世。又已数十年矣。所恃而慰此心者。惟姑氏在耳。偶感一患。累朔沉绵。竟不能救。孤露馀喘。更无凭依之地矣。天之降割我家。胡如是偏耶。呜呼。姑氏生才九岁。王母早世。伶俜艰苦。十年零丁。而贞淑之行。著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8L 页
于闺门。及其于归。妇道无亏。家庭之间。人无间言。始虽含戚于瘗夭。终乃毓庆于螽斯。而伯从图运。经业已成。仲从图远。才行夙著。人之称之者。皆以积善之庆归之。惜矣远也不幸短命。运也未及遂志。而姑氏天年又促。不惟子侄无穷之痛无以自抑。而长逝明灵。亦必饮恨于冥途矣。呜呼。我生之初。姑氏十一岁矣。无他子侄。钟爱则深。抚我负我。食我栉我。盖无一日而舍我矣。及乎长成。世故多绪。虽不得频频陪侍。有时候谒。慈惠之情。蔼然于辞气之表矣。洎乎晚岁。则姑氏之容颜。已非昔日。而侄之发已白而齿已落矣。侍坐之际。每叹侄之早衰。而窃仰癯容。未尝不悯然于中矣。惟是姑氏精力异于人。亲戚间寻常往复谚札。未尝差错一字。时以是仰慰而亦以此自慰也。岂知今日抱此无涯之痛也耶。呜呼。即远有期。幽宅将闭。閒静婉淑之仪。慈祥和易之德。今不可得而复侍矣。一杯长辞。千古永隔。伏惟尊灵。庶几歆格。
祭亡子䅲文
维年月日。父告尔亡子学生䅲之灵而痛哭曰。尔胡然而生也。使我二十馀年。爱之重之。若是其深也。胡然而死也。使我六十衰境。恸之惜之。若是其切也。若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9H 页
曰凡人之生。生死寿夭。匪人为之所可容。而一任于造物者处分。则吾又不知造物者。何故生汝。使之自幼至长。勤敏不懈。无一日自暇自逸。及乎文艺方进。名闻方达。发硎之刀。霜刃将施。伏枥之驹。逸足将展。而俄顷之间。奄忽夺去。有若美味珍羞。极力营办。举箸将入口而倏然攫取。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抑穹坏间。游气纷糅。升降不齐。而清淳之气。易于轻弱。阴浊之气。必多亭笃。人之禀受。随所值而成质。厚薄短长。自定于有生之初。而非造物者之有所爱憎于其间耶。抑亦出入行止之间。疾病扶救之际。人事之不谨不慎。亦有以伤其生而促其寿耶。由前之说。则吾固无奈于天。而由后之说。则吾之痛恨无穷焉。何者。昨夏侄妇之丧。吾心伤焉。自是之后。畏痘尤甚。玉山秋试。可以赴而不使赴。是吾志也。今春试邑。适在闻韶。闻韶汝聘乡也。汝之妻亲之慎痘不下于吾。而吾之心犹闷焉。尝谓汝曰。观汝向日四巡白场之文。文气渐弱。必是汝冬间寒疾之后。元气未充而然。闻韶虽曰无痘。而邑底之事。未可知。监试不必观。增广东堂未易遇。不如养气而赴东试也。汝曰。每如是畏约。则未疫之人。将无赴试之日矣。吾亦自念吾之虑患。常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9L 页
病于过。其言亦有理。不能固挽。而隐忧则未已。及其送汝之日。日气阴惨。尝见医书。疫气与时气相感。心愈忧闷。久立街头。欲招还者数矣。是日若使我决意招还。则岂使汝至此耶。及其回路。得病而归也。我心已惊。痘发之后。證情似顺。而我既昧于治方。曾前惯熟之人。多犯于侄妇族侄之丧。拘于俗忌。又不能广询而审治。汝疾危笃之日。吾之心神慌惘。不能审察。傍人退休之后。暂时入见。则沉困昏迷。不知人出入。不念热毒之内畜。妄意元气之下陷。急取粥饮而下之。则才过数三咽。忽然吐出。因而气逆。忍见汝命之绝于吾手。前后人事。有若驱而纳诸死地。若是者。职由于人事之未尽。而不可归怨于天道也。呜呼。汝之平日。未尝违余之志。而赴试非我之志。吾之爱汝。非不切至。而救治若是疏忽。是汝不免不孝于我。我不免不慈于汝矣。然汝岂欲不孝于我。我岂欲不慈于汝。是必天数人事自然驯致。而人莫知之耳。呜呼。我之謇拙不遇于世。虽得科名。而无以为门户之扶。幸汝质性文艺。为侪类之所称道。以是乐而忘忧。虽穷约困厄之甚。不少概意。尝自念世道日污。无住脚之地。汝虽幸而成名。不愿其轻出名场。芜湖旧基傍。卜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H 页
一好邱。拟与汝抱坟典。移居于此。歌咏先王之道。以终吾馀年。一夕失汝。万事瓮算。吾自是忽忽无意于世矣。幸而汝一遗育。顺经痘疾。气质颇明敏。天其或者悔祸于汝。而庇覆汝后嗣。使之绍汝志业。伸汝至冤也耶。呜呼。存亡殊制。宜即安厝。久于藁掩。情所不忍。而痘净之后。事势多碍。始以今初九日。葬汝于凤林先垄之侧。将以明晨。扶汝柩而前往。汝其即安于彼。陪侍我考妣。阴佑汝遗孤也。呜呼。纯明温雅之姿。今不可以复见矣。清和圆转之音。今不可以复闻矣。敏锐嗜学之诚。谁复有如汝者。纡馀条畅之文。谁复有如汝者。心折辞蹙。长痛欲绝。不昧者存。尚其来格。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墓志
  
参奉张公墓志
公讳贵杰。字士兴。姓张氏。唐开元末。翰林学士之善。窜逐朝鲜。有五子各得封邑。第五子末翼。以勋受上柱国。封蔚珍。张氏贯蔚珍始此。厥后累世。无文谱。不得详焉。至讳均正。始居溟州。以孝行闻。屡徵不仕。享年百有十三岁。赠上护军。三世而至讳大成。入中朝登第。历枢密院使。还本朝。特授上护军。致仕而卒。谥文忠公。又五世而至讳九章。官大司宪。自溟州移居
龙浦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L 页
汉城。大宪生讳纲。中武科。历参军。娶开城高氏。节制使讳若淮之女。因居喧坪。是为公考妣。公生于成化辛卯。以行谊见称。年二十。除箕子殿参奉。三十二岁卒。配交河金氏。全州府尹岩之女。生一女一男。女适参军曹世益。男汉辅。即遗腹子也。中嘉靖壬午文科。历铨郎官。止济用监正。乞退旧庐。 御赐所居地银溪名。时人因称银溪先生。杜门却扫。潜心文学以终老。又号智叟。有三子。长翼教官。次翎中万历辛酉司马。丙子文科。官成均司艺。次习参奉。翼无后。翎五子。曰汝忱参奉。曰汝恂参奉。曰汝恢参奉。曰汝恪早夭。曰汝恢参奉。习一子。曰汝慎参奉。汝忱二子。曰芬。曰芳。汝恂二子。曰蕴。曰荄。汝悏三子。曰英。曰蕙。曰葆。汝恢三子。曰茂护军。曰华宣教郎。曰莳。汝慎三子。曰芝护军。曰兰。曰蓉宣教郎。芬四子。长曰褧美。褧美二子。长曰羽弦。羽弦三子。长曰应枢。主宗祀。支孙及外裔。多不能尽记。呜呼。公种德于身。垂裕于后。天之报施。可验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