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x 页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59H 页
权知承文院副正字通仕郎朴公家状[朴师汉]
 朴氏本贯庆尚道高灵县。
 曾祖平市署直长 赠吏曹判书 烜。
 妣贞夫人青松沈氏。
 祖吏曹判书 赠领议政文孝公 长远。
 妣 赠贞敬夫人海平尹氏。
 考金堤郡守 赠吏曹参判 铣。
 妣 赠贞夫人龙仁李氏。
府君讳泰汉。字乔伯。朴氏高灵大姓。远祖讳之顺。有功丽朝。起家为大将军。其后十馀代。代袭衣冠。至讳孝诚。有名行。早登文科。闻于时而以直言有所忤。不见用以卒。卒善山都护府使。 赠吏曹参判。寔于公为高祖。曾祖判书公。聪颖有器局而亦早殁。数世积累。至文孝公始大显。德行范一国。而先考府君又以孝友清白世其家。先夫人仁爱通达以有识。妇道母仪俱无违。府君所以胎前光而袭先美者有如此。宜其禀质之高于人也。府君以 显庙甲辰九月己酉生。幼有至性。文孝公之丧。才八龄而蔬食如礼。傍人劝止。亦不从。十岁。侍先府君疾。先府君饭亦饭。先府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59L 页
君寝亦寝。未尝敢须臾离侧也。平居出入。必随长者进止。俨若成人。人莫不奇之。先府君尝并呼同队儿。历举三代以来名贤硕辅道德功业文章之士。因问尔欲何为。府君即对曰。愿修齐致泽。为伊,傅事业。先府君欣然曰。孺子可教也。府君自是慨然有欲学之志。先府君授以孝经曰。欲为伊,傅事业。须先受此。府君受学。若有得。终日唔咿不辍。伯父安山公见而亟称之。甲寅以后。文谷金公名益盛。人皆以为真大臣。府君独作大臣论。以为大臣须德量可以弹压覆盖者。若金公。只可称名士。不可谓大臣。长者以其轻訾先辈呵禁而心异之。时年才舞勺也。是岁。随先府君于外任。或值空衙。辄正身率物。内外肃然。不怒而威。官私悍隶。无敢肆者。不但其风裁夙成。以正服人。盖自幼而然也。及至十五六。便脱然欲学圣人。凡事一循规矩。平居若不甚异于人。而其中则截然不放绳墨。识者已占其所立之卓。既冠。问学于明斋尹先生。先生深加赏与。直期以远大。其推重最于门人。而玄石朴公世采亦称之曰。英才妙年。发轫正路。他日成就。何可量也。先辈长者之契许盖如此。而所与交。皆学行有闻之士。造诣益深。及己巳之后。转寓于骊江。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0H 页
力穑以养亲。懋学以进德。俛焉日修。行业交就。甲戌冬。擢别试乙科第二人。府君尝以为士若不免赴举。则宁赴对策之试。以附程子尽言天下事之义。及是于礼闱及 庭对。皆不拘程式。极言得失。时药泉南公九万,晚休朴公泰尚同主试。得府君对策而叹异之。且以为他日主文手。将擢置第一而不果。时当更化之初。多得知名之士。而府君尤声望菀然。居众人之右。一世莫不以第一人许之。内翰南床之选。指必先及于府君。而府君以丙子春。丁先府君忧。至丁丑五月十一日。以孝不胜丧。得年仅三十四。而官才承文院权知副正字矣。呜呼痛哉。府君有绝人之粹资而成之以正学。有出天之至性而发之以笃行。有经世之大志而济之以通才。苟成就之极其量。则虽称为名世之大贤。其谁曰不可。而学不见其有所止。道未有以措诸事。后之人亦孰从而知其蕴之万一哉。是敢略叙言行之梗槩。以俟后之君子。府君孝友忠信。方严正直。清明端粹。莹然无瑕。温栗如美玉。贞固如精金。清而不耀。仁而有制。勇决以能断。开阔以不拘。精诚恳恻。由中彻外。自居家之行。以至应事接物之际。莫不油然一出于衷。而无所矫饰。诚心自然。人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0L 页
皆信之。心安于正而不忍为邪。殆若水之寒火之热。于不正事。视若探汤。与恶人处。如将浼己。是亦出于天性而非由勉强。故声气所及。人自畏惮。不唯不敢以不正加之。于其所见处。亦不敢以非义见也。光明昭白。表里如一。洞然无所蔽。无纤芥之可疑。而渊默沉潜。蕴而不衒。穆然而自守。黯然而日章。公平广大。心绝物我。常有以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身之意。财可以利用则不必其藏于家也。功可以及物则不必其出于己也。恒欲以廓然无私。唯义与比。公耳忘身。国耳忘家。与物同利。已不独享为其志。其所存之大有如此者。即其轻财喜施。急于济物。爱人而欲成其材。悯穷而思恤其乏者。特其馀事也。其德性之美。盖不止此。而此特举其大者耳。府君天禀既高而学力又至。自幼既身服庭训。志操已卓然。及长而知学便一。以第一义自待。进退动止。非礼不行。临事制宜。必断乎理。凡于世间百物。无足以入其中。小而玩好财利。大而毁誉祸福。皆漠然无所动。独于人伦大节。如饥食渴饮。必期于各尽其分。其先立乎其大者。而知所轻重盖如此。则其为学可知矣。其学以卞义利为本。以合理事为用。居敬致知。交致其功。而其归则专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1H 页
以务实行为主。尝曰。所以为学者。只欲克去己私。复乎天理而已。己私之不克而天理之不复。则虽绳尺步趍。讽习经传。焉可谓之学哉。故其自修之道。兢兢焉以是为主宰。自夫存心持身之方。以至于处家之法为国之务。皆欲一以纯王之道而不杂功利之私。其所以严义利之防而守其正者。既如此其直截。而其处事之际。随时得中。必酌古而通今。不胶柱而鼓瑟。使之必可行而无所碍。常病后之儒者守其经而不达于权。泥于古而不通于今。反令功名之士得执其柄。以相诟病。所谓王道。岂若是之迂哉。恒以为三代之时。人才皆本于学。故有才者必明于道德之要。知道者必通于为治之法。周室之衰。功利刑名之说出而后。学术治才。析而为二。明于经术者。未必见于事功。优于事功者。亦未必本于学术。而时君世主。乃以为儒生俗士。不足与有为。殊不知儒者之道。大无不该。细无所遗。固无有不达世务而可以为儒者也。号为儒而不达世务。虽谓之非儒可也。盖其平日所以讲究服习者。要皆以达之于天下国家而利泽之及于人为志也。其所以合理事之用而达其变者。又若是其周通。至于持敬工夫。尤致其严。自志于学。便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1L 页
以九容律身。平居拱手端坐。头面肩背竦直不欹。有壁立底气象。行立之际。凝定坚植。切无跛倚倾摇之状。每对案整襟。肃若有临。视瞻讽诵。皆有远意。既不弛于外。尤致力于内。恒以存之于静。敬以直内。察之于外。义以方外。存察并行。敬义夹持。动静相须。内外交养。为自修之心印。念念在玆。不忘存省。既以是著为敬义图说。以自省览。又为之往复卞论于师门。以求尽其义。至于进学之方。明理之工。皆识其要而力务真知。读书必求会疑。有疑必期无疑。有得则笔之于书。以资其温绎。未达则求之于人。以极其讲磨。而见解发越。剖析精深。其于义理肯綮。性道本源。则率多超诣透悟。卓绝于人。讨论商确。穷高极微。辨覈所至。人莫能难。其所以为学问思辨之工者。既如此其明晰。而至于律身行己之工程。又吃紧切近。细行必谨。小物亦勤。而无虚高不实之弊。每叹世之学者多高谈性命。遗却实行。不然则独持风裁。高自标置。是皆有务外不切之弊。殊非孔门入孝出悌之训与洛闽鞭辟近里之工。故自己为学标准。只以金寒暄,赵静庵之终身于小学规模。为不易之法。探讨既致其工。体行又尽其实。以四子及心经,近思,家礼诸书。循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2H 页
环着工。研究不已。而至于小学则常以为主人。未尝斯须去身。其详在于与崔孝伯一书。观之可知府君一生为学之梗槩矣。其所以为反躬力行之地者。又若是其切实。夫其心法之正大。运用之通活。识解之精诣。践履之真笃。无所不该而各得其要。府君之于问学。可谓得其正而克充乎其资矣。天性至孝。自孩提之时。已有至诚深爱于父母。其孝心之发于中者。自感于人。忠养之尽乎外者。又极其方。心之所至。力无不尽。古所谓纯孝者。殆无愧焉。子弟为贤父兄所宜者甚鲜。而先府君之于府君。自幼已加期待。及长而益加信重。事必咨询。言则听从。虽有未允。反复申告。亦无不纳。至于先意承旨。尤有大者。自然孚契。不待勉强。亲意所欲而未及言者。先施后启。无不嘉悦。虽隔千里之远。凡府君所处之事。无不当先府君意者。不谋而同。先事而符。类若忠宣麦舟之对。故府君之所在。先府君忘其忧焉。父子而为知己。千古美事。而府君独有之。呜呼。为人子而至于此。亦可谓善矣。先府君末年。以风疾沉绵数岁。府君左右调护。诚竭力殚。扶将抑搔。曲尽其宜。琐细毫末。无不躬亲。先府君平日。既深倚府君。及至病后尤笃。顷刻离侧必呼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2L 页
之。或以寻医而出。则频问其归否。药饵非手调不御。夜不解衣带。或坐而达朝。先府君入睡然后。或倚案惭息。而未尝不一呼即起。府君素抱痼疾。气常澌缀。及是奔走劳瘁。人所不堪。而精力强敏若无病。然侍病者久皆困怠。府君则经年阅岁。终无倦色。盖至诚所及。病亦不能发也。疾既谻。割臂血和药以进。及遭大故。痛不欲生。既葬而皇皇如初。虽非哭泣之时。颜色常惨然。若不可自支。终日蹙然。若无所凭依。傍人亦为之感恸。葬阡在一日程外。而月一省阡。或至再三。虽隆寒盛暑。亦未尝阙。而犹以不得庐墓为至痛。又以期年之内不免食菜为深恨。遂不食果终三年。虽以时见慈堂入乎内。妇女在座则未尝升堂。虽与人接话。语未尝及乱。笑未尝至矧。盖过期如一日。传曰。高季羔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府君庶几焉。每哭泣。由中之声。自然悲绝。从弟亮汉尝曰。声出于心。若彼其深。肝腑当铄尽。安得而不伤。每上墓攀呼。哀感傍人。必极其情而后下。居家。虽抑情就礼。以上护下率。而至痛弸中。彻骨腐心。潜消暗烁。竟以是终。痛哉。承祀之际。累日斋洁。情文俱至。诚意自著。平居执礼甚严。或遭重戚。则必处于外以终其制。其馀事亦皆自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3H 页
处以服人。而人莫之知也。事伯叔父母。如事父母。季母以产疾危重。府君昼夜扶护。无异己出。叔母深为感叹。友爱特绝于人。第三幼弟少府君十岁。而英睿秀出。府君甚爱之。恒同抱而宿。训诲亦至。八岁而夭。府君亲自抱持。衣不解目不交。至诚救药而竟不救。府君恸悼过常。遂至成疾。逢其忌。久而愈悲。若在初殁。其居家。无内外长少。洽然宜之。敬爱无间。凡有事。无不询议于府君。而倚信如手足。斯可谓闺门之内。如影从形矣。至于刑家之化。亦敬身以率之。故和缓肃穆。不令而行。见者起敬。权夫人言同室殆二十年。未见一言一行之慊于心。虽暗室隐微之中。亦无所异云。殆不愧吕荥公仙源之言矣。交友之间。诚意蔼然。信义俱笃。规箴忠告。亦尽其心。故一与之交。人不忍忘。及府君之丧。情谊之深者。恸之若兄弟也。推而至于穷交远族。无不各尽其情。恤贫救患。甚于己私。至于辍所享拚所重而无所惜。以及乞丐之微。无不恻伤赒给。若不及焉。盖其禀性然也。其于忠义。有若刍豢。忧爱之心。殆至于一饭不忘。每闻 国家行一疵政。任一匪人。辄痛恨弥日不自禁。忠愤激烈。遇事即发。观古人或有赍志抱恨及捐生殉义者。则辄忼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3L 页
慨不已。常读三学士传。未及半。涕下沾襟。因揽笔作诗。以泄其哀。其素所蓄积者然也。盖其孝友之行。忠荩之节。敦睦之风。恤任之仁。无所不备而各笃其则。府君之于德行。可谓极其醇而无负乎其性矣。自少慷慨有大志。以致君泽民为己任。宅心公溥。常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意。亲亲仁民。泛爱博施。各笃其志。而其归要以天下国家为心。而未尝及其私。古今之治乱。未尝不经于怀。国家之典章。未尝不留于心。军国之利病。民生之休戚。未尝不详究而细讨。郡邑之修弊。山川之险夷。未尝不领略而默识。虽身在于韦布。其于天时人事国计朝政。常如在己。颎颎然未尝忘于怀。至形于吟咏而不自知。发为文字而不能已。盖平日独慕范希文之为人。而常欲尚友于千秋之上。故其先忧之心。自发于中有如此者。而至其设施之道。则又必相时之宜。作为救弊之法。而整其纲维。疏其节目。使之必可行而无弊。其正家之法。为国之方。皆有一局成规。将举以措之而俱未及焉。呜呼痛哉。其欲施于家者。盖欲推其孝友之心。以尽敦睦之谊。常慕张公艺,江州陈氏之风。以为凡我祖先之后。皆我一体。不可异居。而其疏且远者。固已矣。若同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4H 页
为高祖孙支者。决不可离析。乃欲鸠财蓄力以备其具。然后聚同姓缌服之亲以下。同宫而居。以遂其志焉。其法则大明其宗法而严其统。使大宗统小宗。小宗统诸孙。以为维持不散之本。又定率子弟奉父兄之礼。诸父兄之中。行属最尊而年最高者为门长。自宗子以下。皆严事之。而若门长及诸父兄之待宗子。则异于他子弟。以示敬其宗之义。至于宗子之待诸父兄则不敢有异焉。使长尽其慈幼之情。幼尽其事长之礼。以正其伦理而笃其恩义。其式则立吏户礼兵刑工六宪。择子弟中最贤者一人为吏宪。吏宪又差户礼兵刑工五宪。凡门中大小事。皆吏宪主之。若国之大臣焉。其馀五宪。亦皆各修其职。以举其事。凡几岁而更。更则吏宪自举其代为吏宪。而使之又差五宪如前例。各修其职以为常。其祭祀有仪。拜见有礼。宴会有规。屋宇有制。事役有式。饮食衣服居处。各有常节。用度管钥出纳。各有凡例。大略仿范文正之义庄。陆象山之义门。而又加备焉。常欲择占一壑。以遂此志。而外高祖沈忠烈公以忠臣。外高祖妣宋夫人以烈女。祖考文孝公以孝子。皆 旌其闾。府君以为一家而三纲备。诚希世之事也。若得可意之地。以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4L 页
为同居之所。则当先立一祠以奉三位。而名之为三纲祠。又立三旌门于洞口。而名之为三纲洞。然后聚一族于其内。而同其宫共其爨。以行其法。使子孙宗族皆有以瞻式兴起。而益长其孝悌之风。以为百世不易之法。其意可谓大矣。其诗有云菟裘只在三纲洞。终拟经营不外求。即谓此也。及丁忧之后。遂议先立三纲祠于龙山。龙山即忠烈公故宅也。盖文孝公以忠烈公外孙奉其祭。先府君又以文孝公次子传其祀。故其宅归于吾家。府君常以为外孙奉祀。既非正礼。若阕三年。便成四代。尤为不安。固当埋主。然忠烈公德义忠节。虽百岁祀可也。今亲未尽而遽埋安。大有所不忍。是以参情酌礼。舍宅为祠。使烝尝不绝而无害于礼。情义并尽而各得其道。必及三年内毕役。待阕服。即行改题奉安之礼。且以文孝公并食。而立三旌门于洞口。以遂其本志。至于聚一族同居之计。亦将次第经始。于是出财备力。使忠烈公旧时幕属之子孙一人董其役。事几就而府君遽弃世矣。此外家庙阡陇祭祀之节及居家范后等事。亦皆折衷撰定。将著为一家之礼。皆未及有所就。其欲措于国者。盖欲革累朝之弊。以新一代之制。常以为当今国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5H 页
家之病。千百其症。而最是上自人君。下至公卿百执事。只是一个私字为窠窟。朋党之痼由乎此。官方之淆由乎此。凡所以隳尽体统。坏尽纪纲。莫不由乎此。若欲为国则必先打破此一个字。然后国事可为。不然则虽管葛亦不能有所施。救此之道。只在于内则格圣心严内治。以祛私昵之褊。亲贤士纳谏诤。以尽克治之道。则本源自清而群下自式矣。外则革罢内司。以绝牵联私径之弊。选任宰相。以励纠弹臣工之责。则私邪自祛而纲纪自振矣。此为先治其本之道也。至于国家元气。专在人心风俗。而即今人心陷溺于名利。风俗日趋于险薄。浮华成习。笃实全亡。此最为当今之第一痼疾。此则由于国家全失教士之方。而但以科举之选。为任人之法而然也。救此之道。只在于变科举之法。新作成之规。极择有道学之臣。久任成均。专掌教胄。以总京师各道之士。又择堂下文官。尽差四学及外邑教授训导之职。以任造士之责。而学业则专习经书。尽废诗赋。行实则敦尚孝悌。黜去词华。每月考其课业。取其累次优等者。以次登用。而尽停制述之科。以杜侥倖之门。则士习可正而民俗可淳矣。至于民生之困瘁。郡邑之贫弊。未有甚于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5L 页
此时。此则由于国家专失制军之法。而唯以徵布充丁为政。故民不堪命而然也。救此之道。只在于复五卫之制。以使在官者外。皆为着籍之兵。而武寓于文。兵寓于民。平居则射御之能。寓于诗书之内。有事则冠带之胄。尽为介胄之士。则国无养兵之弊。而民有乐业之休矣。此为并举其目之要也。其教授之官。黜陟之规。文武之士。课试之法。四学五卫相为表里之制。皆有所定之格式。正大详核。凿凿可行。尝以此搆万言疏。如范文正之服中上书。程明道之十二条劄。如有用我者。执此以往。亦不幸赍志而未及试。盖其论治之法。正而能通。活而不滞。不依㨾葫芦而自出机轴。不徒事空言而必有实用。其施措之际。又以不知合变者为深戒。必得君而后展布。必待时而后作用。若处可为之地。则欲先以诚意孚感上下。既格君心。又调侪友。使皆我信而不我疑。然后徐出吾所有。从容布施之耳。其视拘儒曲士之徒守陈言。不济实事者。盖不啻楚越也。其言论之所发则出于本心之公。一循义理之正。而渊源高深。辞气激扬。光明峻正。竦动人心。至于他人之言。亦必公听并观。未尝有先入之主。偏系之私。盖其志必欲立身则极于正大而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6H 页
无苟且。取人则一于公平而无偏私。其处世之节度。为国之模楷。亦可以略见矣。常以为人之所见。有万不同。则议论之不齐。无足怪也。虽见不逮而议不是。唯当公视其情而各任其见。若先以此言为的于彼。欲人皆从。不从则从而罪之。大非公国人之道也。甚至于情义既隔。见闻各异。则是非失实。邪正相蒙。故虽真君子。不能见信于异已者。而真小人。亦各为其党所掩护。是偏论者。小人之幸而君子之不幸也。人固有长有短。今党人之相恶也。则长虽十传。入耳也难。短或一得。留心则易。今使闻其长而不闻其短。其于消融保合。斯过半矣。其平日主意盖如此。故于议论则不问彼此。唯正是主。于人物则不拘东西。唯贤是取。或不得已而有言。则必知所轻重而先其大者。凡事之关系于 宗社之重。义理之大者。则慷慨发愤。至忘寝食。其只涉搢绅间是非。而初无干于 国家者。则一切以调和挽止为主。绝不随众而波靡。盖灼见党论之必至于亡国。故必欲力遏其流。而同归一是也有如此者。戊辰。因杭事窜药泉逐玄石。馆阁一空。盖己巳之先兆也。府君闻而悲愤。以为唯大臣可以匡救。于是草疏万馀言。将以劝晚庵李公尚真。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6L 页
旋以为士之义不可苟。不果劝。及甲戌初。药泉主治希载狱而传之生议。盖出于为国深长虑。而舆情同愤。攻之之过者。遂并斥其心事。府君独以为其心则断断无他肠。而独其所谓深长虑者。反为三思之惑。今论者。不破其惑而先斥其心。彼中心无愧者。安能动其毫发哉。于是作深长虑论。深明其利害之所在。以卞其所虑之反惑。义理精当。识者是之。时东山尹公趾完亦同其论。府君既以书力卞之。又面见而极论之。辞旨激昂。郑东平载崙见而韪之。此皆关国家大事。故不避出位。竭诚极论而无所讳。方尼怀事始也。其所左右者。莫不主此客彼。横议溢世。府君则既深明是非之所在。而独不为附和之论。惟以自靖之义。勉戒师门。劝其姑舍外至之是非。益自发挥正大光明之业。以俟后世之公论。先生深是之。此则盖不过私门之争端。初不干 朝廷事。而转成党论。遂为厉阶。府君独深以为忧。力务调剂。师门亦意适相合。首肯其言。而终不能遏其横流。末路之祸。遂至于滔天。府君之识。能烛微而揆道得中如此。盖其识见之明。酌诸言论。折之义理者。固极其正。而其虑事之深远。处事之卓伟。又有过人者。其于事。见其微而测其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7H 页
著。即其始而度其终。不为目前之计。而必为永久之图。不以小智自营。而唯以大体为主。虽寻常处义。仓卒应变之际。皆以智善处。出人意表。有若古人事者。凡于事。必深思熟计。故鲜有不中。尝曰。智出于思。若不思。则虽智者。智岂临事自出来。故人有同周旋于事为之际者。莫不服其识虑之绝人也。力量坚定。勇决过人。虽急遽颠沛之际。未尝劻扰。虽猝然有惊怖之事。未尝摇动。所主既定则虽水火冰雹。左右崩迫。挺然不挠。晏然如常。虽遇大事。可否取舍。断于即时。未尝有依违计较之事。每以片言劈是非。辞严义正。气象截然。人皆为之自失。而莫能争夺。虽粗悍负气者。遇府君以一言折之。则亦为之厌然自沮而不敢肆。盖其毅然刚正之气。有以折服乎人。而非容声之所能及也。其才器之周通。又有无所不宜者。明于世务。达于时宜。其干事应务也。不扰不烦。不动声色而自底于成。故虽有所营。人或不知。善于任人。深得其心。虽末俗多诈。人不可恃。而唯府君则推诚委信。皆尽死力。虽人有优劣。事有成否。而至其不忍欺负则同也。常曰。吾之才。能于大而不能于小。能于用人而不能于自用。能总揽指挥。使人日告其成。而不能躬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7L 页
执细事。与小人同劳苦。其才具所存。大略可见。而其所以自任。亦可知也。夫以其经国之弘规。兼之以心事诚意之孚于人。识见言论之出乎众。有如此者。而其力量才具。又足以达其用。既释褐登朝。而以世道为己任。天若少假以年。使得其时。则其发为大业。焯有成绩。以使夫 国家有所赖而生民受其赐者。必有卓绝伦辈。方驾昔贤者。而俾后人亦知儒者之有实用于斯世也如此。天乃不使一见其光棱。而奄然以没世。岂非酷耶。府君之于经济。斯可谓有其志有其才有其诚。而规模极其正。节目尽其详矣。文辞夙成。自十五六以后。已能自出意见。论国家大事。词源浩瀚。笔力凌厉。下笔数千言立就。若水涌风发。至分是非析利害。而谈当世之务。尤如竹破刀劈。辞理俱尽。见者心折。若以之文也。下焉而置经幄论思之地。则足为黼黻之光。上焉而任廊庙吁谟之责。则足为经纶之文。而竟不得一施于用。只有代人章疏与寥寥遗编在耳。诗亦雅健。学杜自成一家。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呜呼。三代以后。世鲜通才。德行之士。或空疏于世务。功名之徒。多脱略于儒术。气节亮直者。恒激核而少恩。姿性粹美者。必柔懦而不立。惟府君以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8H 页
冉,闵出人之行。而负贾,陆经世之才。有蔡乐安,宋广平之方正。而兼刘质夫,吕原明之恺悌。使之用于世。则盖无所不宜。师儒台宪。廊庙阃钺。何所处而不得其任哉。诚可谓全才兼资绝无于叔世者。而所抱负。百不试其一二。人孰信其所存之果如许。而为一代殊特之人物也哉。故其相知之深者。莫不以名世期之。东山尹公素重府君。以为后进之冠。而且称其智虑超越。才堪将帅。明谷崔公锡鼎亦尝语其子曰。某甫年虽少。其中所存。非世俗宰相所可窥。极可敬重云。其祭先府君文曰。既有贤父。又有贤子。盖亦以名贤许之也。崔公奎瑞留守江都时。府君适流寓其地。崔公一再见后。礼敬倍加。契许日深。书牍往复之际。亦特致敬慕之意。其后啧啧于人曰。覸其所存。大非等闲。后进中享大名者。其在斯人乎。云谷李兄光佐与昆仑崔兄昌大论府君。云朴兄有纯王之心。经济之才。又尝语不佞曰。先兄诚可谓不世出之资。其人品庶几静庵,栗谷一流人。崔兄又于晚年。尝语其从弟云朴兄若在。吾与尚辅。必不失为绳墨中人。尚辅即李兄之字也。子龙兄尝言。自丧吾家伯淳。吾门素风日颓。更无振作之道。吾辈一味放倒。更无成就之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8L 页
望。其关系至大有如此者。嗟呼。是岂但一家之关系云。李参判真望兄弟。尚论一代士。独推府君以为第一人。而可为清流宗主。及府君释褐之后。舆论同辞。皆以公辅之器称之。或以士林之领袖许之。此皆人各就其所见而言。故或称其德。或举其才。而其所以名言者亦不同。然欲识府君之人品。则即此而亦略可见矣。夫挽诔志状。有为而言。故容有溢美而不足凭者。至于平日泛论而及其人者。由中流出。初不饰誉。此乃为真见的评。而足以传信于后世也无疑矣。呜呼。不佞之知。虽不足以知府君。污则或不至阿其所好。若以不佞之所称述。与诸公之所评断。折衷而观之。则其庶乎得府君之所造矣。若总而论之则有资禀之粹。有学问之正。有行谊之笃。有识见之高。有气节之卓。有文章之博。有才器之通。盖无所不备。偏至之士得其一。犹足以名于时耀于后。乃若府君则既兼能之。而又过绝于人。出其一斑。亦可以倾一世拭群目。倘若稍纾短期。少骋长志。则其尊主庇民。范俗垂世。而领袖于士林。蓍龟于国家者。又何可量其所至耶。故其知之真。许之大者。莫不期之以任世道之重。而虽不知者。犹且以学行名节之君子目之。此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9H 页
固一世之公诵者也。故及府君之殁也。勿论知与不知。莫不伤惜。其恸之深者。若悼私亲。其浅者犹且咨嗟哀䀌。举以为时运所关。及其赴吊也。辄曰。我为国家恸而非哭其私也。嗟夫。是岂可以声音笑貌。强使为之哉。夫抱负瑰特之士。天不虚生。或出或处。必有以自见。纵其时运不幸。或颠抑而莫伸。或阏绝而不遂。若张南轩赍志而中陨。王仲淹抱道而夭年。虽其志业未究。其已所树立而见于世者。亦足以磊落轩天地。而志士犹且悲之。况若府君之赍其志夭其年。倍甚于昔贤。而其所以树立而见于世者。又从而阙焉。使其出焉而可办温申之大业。处焉而可阐洛闽之坠绪。之学之才。不获一有见于世。而敛焉以就殁。孰知其抱负之瑰特。亦有足以轩天地而并驾于前人。其将与早凋之后生。泯然以同归也。痛矣哉。天之生是人也。果何为耶。此一世游从之士。所以永惜深痛。愈久而不能已者也。尚有知德之士。不没其所知而书诸策。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今古有轩轾。使后之人知斯人之为斯人。而此言之为非过。此喻之为称情也。则虽志士之深恨。终莫有以深慰。庶后死者之悲。尚可以少塞也已夫。弟师汉涕泣谨状。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69L 页
祭文[朴镡]
维岁次丁丑七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叔父洪川县监。于其侄子正字之葬。痛哭而一言曰。填膺长语。不忍写诸文。亦不能形容其万一。只以一端略言其槩。呜呼痛哉。先兄之德行才学。可以有为于时。可以能亨遐龄。而年未耆艾。天夺斯亟。天理冥茫。固难究诘。久而愈惑。汝又竟弃余而没也耶。天胡忍此。天胡忍此。吾又失汝。更何依归。心有所疑。谁与咨询。身有过失。谁复箴规。哀痛彻骨。生意都尽。人之修短。固有数矣。今汝之逝。窃意未必由于天命也。未知然耶不然耶。汝之才清气清。病缘为祟。平时沉痼。若将不保朝夕。一自侍病之日。不解带。不能时其饥饱。昼夜焦熬。竟罹终天至痛。哀懑积中。经情直行。冲突寒暑。往来山庐。诚意所激。不觉其气之疲薾。不自深忧。人亦奇其能胜丧。而且特其聪明才学。非到远则不休。不至深虑。吾每见而每闻之。辄戒其不顾筋力。尤切切于冲突。而不惟汝之自信愈笃。吾亦恃其才品不凡。亦缘各离。不能随事苦争。以致剧疾。若早为之所。则岂至如此耶。人事之蔽痼至此。所谓非天命者此也。若其至斯。则汝虽固执。吾岂不苦挽而抑损。汝岂不勉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0H 页
强而听从乎。此余之昏蔽。使汝至于斯。余之抱痛。此生何穷。汝虽以从先兄于地下。为少泄至痛。其奈比之不慈不孝何。况已衰之门户。将谁振之。已乖之时事。将谁任之。汝之自期。汝所自知。人无知者。汝亦岂料年未中身。饮恨入地。吾之最抱无穷之戚者。传闻汝之病。猝剧于一夜之间。绝而复苏。乍有差渐。妄谓天意必使终有为于世矣。不复深疑之。病虽沉痛。书传每多不详。再来京中。初意为见汝而来。来闻消息。汝病比前快愈。民事日复切急。故欲复全意一来。以为稳留相见之计。旁人之劝多如此。故竟不遂计而还归。若虑如此。虽有大段事故。岂有所顾虑而不往见之耶。余之待汝。汝之自信。互相欺绐。卒至大病而不相永诀。此痛此恨。何地可泄。适縻微仕。病而不能救视。没而不及临含。情理尽矣。若自负幽明。但有彻泉之泪。柳车将戒。始来抚柩。疑惑之心。自初至今。横在不消。长号不应。若将复见。而素帷已撤。薤歌已发。今焉已矣。今焉已矣。将何复见于此世。鹤发在堂。何所依庇。葬亲将经。谁使任之。残生后死。恐又不胜其责。夙夜疚心。痛塞罔措。言之至此。五内糜碎。单杯告诀。庶其歆顾。欲言即长。不能成言。呜呼痛哉。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0L 页
祭文[中表弟崔昌大]
呜呼。昔我夫子之教人也。则必谨于内外名实之辨。故其言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又曰。在家必闻。在邦必闻。是闻也。非达也。其所以分析精粗。启诏后人者。若是其谨严明切。苟志于道者。得斯言而自导焉。则其易见而可遵也。若大路然。呜呼。今之为学。一何异于此也。纤言徐趍。刻礼彊行而不能本之以忠信者。命之曰长伪。诵圣自文。居名冒位而不能择之以中正者。命之曰逞奸。甚至传古义以胁人。饰危辩以迷众。恣一己之喜怒。而溺斯世于涂炭者有之。此皆崇名去实。遗内务外之过也。余尝深病乎此。而思有以反之。潜诵孔氏之训。而默求天下之士。盖有年所。久乃得吾兄而友之。自以千岁而一遇。谓可与相观以善。相辅以仁。非出而为王道。即处而为天德也。呜呼。天不欲善吾党耶。其何夺吾兄遽也。吾非敢妄言苟誉。过相拟议者。亦自有心悦而不敢忘者。始兄居骊水之上。我在京师。间因他兄弟。虽闻其谨敕自喜。然固未尝深知也。岁甲戌。兄来京师。与我共治举子业。观其博涉经史。文章尔雅。即老于佔毕者。亦将敛手而退。我于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1H 页
是始知吾兄之有文也。间与论人物臧否。讲及经世事。论说伟然。核而能通。类非猎人腾舌而为者。余于是始知吾兄之有高识也。然亦无厓岸激绝之行。以自表见于人。故余虽心异。而亦未及知其深也。既又与余同决制科。观其处名誉。喜而不盈。临事有守。不和于俗。余于是始知吾兄行己之有方也。既而舅氏疾病弥留。观其左右承将。勤而无怠。药食奉养。忠而有节。及其居丧。悲哀毁瘠之容。发于至性而无苟难之行。余于是始知吾兄之笃于孝也。既而兄奉几筵。客寓江都。尝以书勉我彊学。书凡累百言。所以论为学之本末。立己之模楷。斤斤有度而多自得之旨。余益悚然起敬。忻然如有得。乃知吾兄操术之有造。而自幸就正之有所也。呜呼。凡人之有才而蕲知于人也。毋论学问经纶之大。即博奕技术之微。苟有尺寸长人者。望望然惟恐人之或不知。赢粮策马。毕精尽知。所以求售于世者百方。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盖言其难也。今兄才行可知之实。如彼其富有。而我与兄。以年则肩随也。以属则中表之亲也。以居则堇数息而近也。以我求友之勤。而首尾十年。莫能知其深浅。乃于合席深言之久。微察而熟览。始得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1L 页
其一二。若他人汎观者则将并与其一二而不知矣。此其平居所愿欲。不在乎声闻。而能审乎内外名实之辨者。居可见矣。此非所谓为己者乎。非所谓求诸己者乎。非所谓志于达者乎。吾以是知吾兄之可与观善辅仁。而可与为天德王道之学也。呜呼。以我获习于吾兄。不过数年之顷。吾兄言行之美。每见辄有新知。使兄而长年者。吾兄可知之实。当亦见其日进不已。而我所以知兄者。必不止此终焉也。天乃卒然椓割。不为之一日延。则是为孔氏之学者。殆无所劝。而长伪逞奸者。肆行而如有所恃矣。此其所关轻重为何如。而论者乃以灭性死孝。目为一行之士则浅矣。呜呼。道之不胜时久矣。天之不佑人多矣。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自古而有之。吾虽恨于鬼神。亦复奈何哉。独我私痛者。以我凡鄙。辱吾兄深知。见爱特厚。前春一书。实为临没之笔。而寄意勤至。推引过重。忽不自料其不敏。窃庶几策励驰骤。偕进而蒙成焉。何期一日舍我而长逝。未卒规益之言。而先抱存亡之痛也。呜呼已矣。世无知我者矣。吾益无意当世矣。兄若有知。亦必悲我之志矣。然使我赖天之灵。毋贰其志。毋废其业。卒有闻于万一。得不为小人之归焉。则吾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2H 页
兄教督之意。不至归虚矣犹有鬼神。敢不勉焉。呜呼痛哉。呜呼哀哉。
祭文[李光佐]
维己卯岁仲夏之月上浣。表弟月城李光佐。遥告于内兄故权知承文院副正字朴公之灵曰。呜呼痛哉。自兄之殁。岁再及周。日远而若日忘其哀。恒居与人欢呼笑语。晏然若忘于怀者。及乎閒居独处。适然念至。与触事因物而感动乎中。忽不知其肝肠反复。方寸愊塞。直欲奋起呼天问。胡为而降生。胡然而阏折。何衅而见怒。何酷之至斯。而不可得焉。则辄拊心涕泗而止。是蕴蓄絓结而终莫能自解者。将彻骨而浃髓。愈久远而愈冤苦。虽阅百年而焉可忘也。呜呼痛哉。始余闻兄丧也。患病方剧。设位而哭。犹不能尽哀。即凭棺而临穴。不可望也。明年四月。灵筵自穴口返于汉上。余时就医京师。乃就而一恸。至九月。又因事至京里。又一恸于城东之僦舍。然皆卒卒不暇以一杯酹而侑。数行文以少泄哀抒懑。冀以今春夏之交更一至。不意仲兄以十一月。又遘疾不淑。季弟与寡嫂。相继而痛。阅六朔而未息。衅逾积而酷逾甚。逾不可问而诘。余之蕴结而冤苦者。逾烦惑以毒中。酷哉
朴正字遗稿附录上 第 472L 页
此竟何理也。忧病方殷。纵余往。未可必其展玆诚。又有故不果往。既及于祥期。终不忍无一言相告。姑书此而致一壶酒一器肴。俾亮也若师也酌而读之。它则俟异日越礼更恸于宿草之阡。呜呼痛哉。瞽者一日无相则不能行。而我失兄三载。其谁放乎。嗟呼兄哉。庶亦不能忘余。鉴余诚而悲余情也。呜呼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