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昌舍集卷之四
昌舍集卷之四 第 x 页
昌舍集卷之四
 策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6H 页
日本策
对。今之士抵掌而谭天下事者。详于古而忽于今。明于中国而暗于我东。略解于东方而专昧于外域。问以豫雍之风壤。唐虞三代汉唐宋已事。则恒儒初学。尚能缕析指画。不翅若昨今眼中事。而问之以当世之务。则辄诿曰是在俊杰。我何敢与焉。问之以檀箕以下之迹。浿江以东之山川土俗。则犹能依俙说过。什得其二三。而问之以海外诸国之事。则虽名为有远识者。塞瑱扪鼻。不敢措一辞。强而叩之则曰是不必知也。此何见识耶。繄我东傅海而国。三边与鲸蛇接浪。则朝夕之忧切近之患。未尝不在于是矣。而反置而不察。高谈千古上得失。臆说万里外形势。非经世之见也。愚窃尝病之。今先生之问。适及于日本。而欲闻备御之策焉。诚有补斯世之论。而非侈言旷谈比也。荷幸荷幸。愚亦迹拘埳井。才愧运筹。固无足以辱盛教者。然而顾其胸中一寸铁。每怀请缨系颈之志。则妄谓不让于山东之少年者雅矣。遂忾然而复曰。日本亦海岛中之一大国也。在日出之东。为九种之一。而言其壤则南连我国之岭海。北至野人之黑水。语其人则俗皆涅齿而垂鬓。性又轻佻而躁挠。境与我相接。而秦晋之与齐楚也。风与我不同。而冠裳之于鳞介也。便风一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6L 页
帆。朝暮可泊。而隔海千古。风土自别。是以交之以邻国。则众译之不通。而信义之难孚也。绝之以异域。则渔采之相杂。而祸衅之易搆也。鲸涛时惊。边吏不得解严。金匮乏算。 庙堂以为深忧。则我国之劲敌。孰加于是哉。噫尝闻之矣。兵法不云乎。毋恃敌之不我攻。而先为我之不可攻。在我者苟有不可攻之势。则虽百日本。将奈何我哉。虽然为是者有道焉。得民最上也。其次择将也。故保民而王。著于孟子之书。丈人之吉。垂于地水之象。谨缘昭讯。尚稽前志。九夷八蛮五戎六狄。厥种不壹。而倭之一字。考诸六籍。不少概见。至后世王会图所载。冰天鸢海。异服殊言。罔不梯高航深。执壤输琛。而未闻日本亦尝奉朔而入贡。然而稗史云倭奴通中国。粤自汉武之时。而至李唐。始改国号为日本。此何以称焉。大业中。倭王以日出日没等语。激恼炀帝。则日本之称。非肇于唐矣。旁记小说。大都为不足徵。诚有如先生教者。而至于未尝奉朔入贡。由于海路之不通云尔。则愚不敢信也。自我国莱釜抵彼国都。通计水陆仅四千馀里。而 皇明以前。我国使价。亦由水路往返。则朝贡道里。较我国无甚近远。而我国则父师受封之后。至胜国累千年间。事大冠盖。殆无虚岁。班班往史。累书不一。而彼独无闻焉。是其因陋于虫豸之性。而自外于礼义之教而然耳。不然何不附鄘于我。修聘于上国。以遵卉服故事。而没没焉至此乎。噫与我国其近若是。而生民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7H 页
以来。绝罕知闻。则其自绝于中华。有不足异者矣。徐福入海之说。见于后汉之书。纪夷州有徐福庙之说。源乎方舆之图。而前后行人所传。则曰倭皇始立于周平王之世。即吴太伯仲雍之后也。仍冒姬姓。又曰源姓。又曰不预政事。故一姓相传。至今不绝。孰为可徵而孰为无稽耶。愚不得以详之。而所可知者。惟有东国史焉尔。罗氏以后。丽代以前。豆割于诸韩。瓜分于三国。凡几世几代。而盖无一而不为倭寇之所困者矣。若海西若两湖若岭外滨海之邑。怕被其侵扰。或驱掠其牛羊。或系累其妇女。西御东至。乍出旋没。而大为历代之深患。至于 国朝而犹然。则今东京丽史及耳目所睹记。可覆而按也。然而未有若壬辰之憯焉者也。长蛇荐食。鲸浪捲陆。 七庙神灵。举污于腥秽之臭。三韩民物。尽膏于锋刃之下。噫当太王去豳之日。非周师六月之兴。则得有今日。未可知也。思之胆掉。言下心寒。而彼之所以丘墟我蹂躏我。䲭张狼攫。利伸否蟠。而再举深入。弥年历岁。将欲何为耶。倾天下之力而智勇俱困。积八年之役而仅得撤归。抑独何故欤。畜锐已久。而修谻于摈盟耶。大邦为雠。而弃疾于少腆耶。清宗群酋。凶狡桀黠。甚非等闲。而当世诸公。不能无小觑之失。然而伯温箧书。占祸于明朝卜世之初。蚩尤犯箕。告沴于海寇逆顺之前。则此亦系天运关时变。而非区区人谋之所可得以塞也。愚请置勿谭也。履玆由还。南虞是轸。专领三南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7L 页
之舟师。则设统制之营。分据海道之要冲。则置水使之镇。以江都处西海之滨而为天险之地。则又置防御使。兼管水使。而长艘巨舰。蔽海迷津。火箭炮炮。殷天动地。凡所以为补牢之计。撤桑之图者。可谓无遗算矣。回视昔日之无备。风采一变而改观。则我 先王神谋懿略。所以惩往而毖后者。为如何哉。岛夷慑伏。海波帖息。民于今受赐者。踰百馀年所矣。而式今丕休。 圣后临宁。居安虑危。而克诘于戎兵。先事为备。而申警于海戍。则千里畏人。非虑于 圣朝。守在四夷。即今日其几。然而人情狃安而恬嬉是事。武备侵弛而亏疏已极。试以明问所及者而言之。则屯海连帅。皆用凡庸之流。而队算口敛。谄权媚倖。则帅以债称。非独笑骂于唐时矣。舟师什物。罔非利济之具。而楼橹毁倾。樯楫朽钝。则竹头妆船。何人踵美于陶公耶。结舰衔尾。将以操习水战。而驾海张乐。只归观美。则八日奏捷。如宋时岳武穆者。恐未为若是之玩愒也。约日开市。所以修好通货。而笼珍总宝。不思侦探。则登岸乡道。如曩日沙火同者。安知其不杂于其间也。不能专对。为士之所羞。而今之为通信使者。奉书执币。曾蔑觇国之智。则欲以是而料敌之情也疏矣。享有容色。圣人之所谨。而今之行燕飨礼者。对椅称觞。唯望舌人之口。则其不至于辱国之归者希矣。关防不严。唯此时为甚。则开门而揖盗也。备御无策。莫今日若也。则放虎而自卫也。呜呼。器不利。与徒手而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8H 页
同。战不教。有与民之戒。介人惟藩而才乏于觇几。享亦多仪而礼缺于讲好。则其为识者之忧也久矣。而至于列帅之恣劓编卒。根本之切患也。互市之开路敌人。怀袖之深虑也。昔我 宣庙朝。人才之盛。视今日何如也。纪纲之振。比今日何如也。而又有父母之邦。可以赴愬之所。然而尘蒙 庙社。播迁之辱忍受焉。事出羁縻。珠币之事未免焉。况今人物藐然。民心已去。而溉鬵膏黍。更无好音之可怀者耶。顷间何等光棍。做出荒说。或云关伯将倾窟而来也。或云南戍已望风而溃也。讹言一播。大小骚然。三南汹汹。经年方定。都下震叠。弥月不止。呜呼。徒有其言。而景象如是。脱有缓急。则时事可知。以愚之愚。兴言及此。尚不觉投袂而起立。则宜先生之长虑却顾。独见于众人之所未见。而谋及于韦布。冀收其一得也。使愚𥳽弄笔舌。采摭陈编。杂引御戎之前猷。旷谈待夷之馀筹。而曰如是则南夷可靴趯而倒也。若此则蜒海可投鞭而填也。则先生肯信之。不以为易言之括。则必以为面谩之哙。而甚非所以答勤教之指者。故谨以 先王朝已验之事。粗得于长老之所传者。为先生一二焉。试以听焉。愚念龙蛇之变。古今之所罕有。而 宗社得以重恢。境土得以克复。以再奠我亿万年无疆之基者有繇焉。当时也控制海路则如李忠武之决胜效死。通信登机则如金鹤峰之诡言镇惊。威名夙著。敌人寒胆则如汉阴公之排国骋辨。神气自若。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8L 页
群英比肩。众贤尽瘁。则其于办是敌也何有哉。然而一边调兵。分戍南北于八路为墟之后。一边挽粟。接应天兵于累年废耕之中。而人无怀怨之心。士有竭膂之志。勤王义兵。在处响应。卒成中兴之绩者。此无他。 祖宗之深仁厚泽。有以固结于人心故也。向使众心思乱。士卒解体。而又无二三贤俊为时而出。则国事有不可言者矣。呜呼。得民而后邦可固。择将而后敌可御。故百姓乂安乃甲兵。古之人有是言矣。用贤无敌是长城。于我朝益验之矣。而今之民。即 祖宗之遗黎也。今之士大夫。即 祖宗之世臣旧献也。今日之日本。即 祖宗时之倭奴也。以 祖宗之所以得民者。得今日之民。民无不附矣。以 祖宗之所以择将者。择今日之将。将无不得。以 祖宗之所以待倭奴者。待今日之日本。则敌不足畏也。若曰世纪已季。而人心才品愈下而异材难得。则愚有一说焉。癸巳甲午间。新经倭寇。岁比大侵。 宣庙特出内需米若干石。令政院作粥以馈饥民。此当时之民。所以感悦无疆。愿为王死敌。而李忠武在武弁中。名称未著。久屈下僚。至西崖为首揆。荐其可用。超授水使。而卒为中兴第一名将。呜呼。但不能行之耳。苟有是心。民岂有不怀者乎。特不能知而举之耳。苟有其明。才岂有不乐为之用者乎。属者蔀屋有庚癸之呼。而膏泽不下究。将校由弓马以选。而勇敢无所倡。徵骨逮邻而怨苦之声载路。循资限品而豪杰之气未伸。以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9H 页
此人心以此将才。其不可恃而无虞也明矣。先生既于下询之目。拈出列帅一条。则择将之说。已是架叠。而得民一句。又为治道之死法。俗儒之恒谭。则固知其不足概于听。而顾愚皮里雅槩无出于是者。则强做别段新异话。以侥倖于一日之得失。非愚之志也。愚愿先生幸勿以愚之言为平平无太奇者。而第以得民择将之说。入而赞于我 后。出而议于在朝。虞海外之寇则恤域中之民。虑蛟螭之患则思熊罴之将。轸如伤之念而敷若保之泽焉。举皆弃之中而施不测之恩焉。则耕凿乐业而亲君死长。手足之于头目矣。阃臬得人而敌忾捍艰。干城之于邦国矣。尚奚至以备御之无策。关防之不严。为 清朝宵旰忧哉。剥下之风息而乡道之虑绝。水战之具备而海操之政举。异种不期服而自服。边圉不期固而自固。而通信使燕飨之礼。特一有司事耳。彼蕞尔小丑。将敛衽而至。而先生所谓永绝南顾之虞者。此外无他𧗱也。呜呼。愚也惩祸于壬癸。而感念 皇朝。起怀于匪风。而瞻彼北方。则难言之虞。未至之患。有不止于南邻而已者。而迩者关北一路之官。人皆厌避。海西沿途之民。罢于使行。而乃举六十州之地。久作虚无人之境。则异时长驱铁骑。直犯京城。复如丙子为者。安知其必无是理也。先生之问。专在于南。而愚之所言。转及于北。正所谓问东对西。然而其忧时虑患之志。则容有可取。伏愿先生裁其愚而择其中焉。谨对。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39L 页
风水策
对。呜呼。世之一种邪说。以吉凶𥚁福等语。阴动人之心。而荧惑其视听。陷溺其志意者。无虑有四家焉。依鬼神者曰醮之。宗伊塞者曰施之。为唐举之言者曰相之。执詹尹之策者曰卜之。醮云者。以祈禳祷祝为主。而逭灾者媚焉。其事诞而诬。施云者。以轮回报应为说。而造因者崇焉。厥理幻而妄。相之𧗱。论命者凭焉。而贵贱休咎。近取诸周身之表。而观心之法晦焉。卜之道。稽疑者谋焉。而贞悔从违。观繇于方寸之著。而蔽志之义隐焉。若是者。皆足以荧耳目而移情性。污风俗而病治化。则其为司世忧。已不细矣。而又有憯于向所陈数家之说者出焉。即世所称地理之术是已。是术一行于世。而巫史失其祈禳之谄。僧尼丧其报施之诳。相貌者让其望气察神之明。卜疑者逊其通灵决微之妙。而智愚一惑。靡然而从之。今古同趍。翕然而信之。则其眩惑人陷溺人。伤风坏俗。蠹政而病治者。视前巫佛相卜数家者流。其为祸不但千百倍而止耳。愚为此惧。思将一言以距之。窃追韩山斗斥佛氏。远配辟杨墨之功者。而自附于圣人之徒。不能无是心矣。而风水之惑甚于佛。愚之力远谢于山斗。故嘿而不敢言。然而意必有世之大人先生出。而辟之廓如者久矣。今主司先生临阙策士。而慨然以异说之肆行为忧。反覆稽證。横竖劈析。而外若疑之。中实痛之。吁其摧折之旨。盖甚力矣。而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0H 页
犹有望乎诸生之少助而张之者意亦勤渠。荷幸荷幸。乃言曰风水之𧗱。其来尚矣。不曰山水。而曰风水者何也。山形有向背。而风气之聚散由之。则吉凶以之先知。方位有顺逆。而水势之来去因之。则祸福以之预惩。故大焉而王公之都邑陵寝营建之以是焉。下焉而黎庶之室屋冢墓卜择之由玆焉。察龟雀之低仰而坐论方来之利害。审龙虎之进退而逆决未至之灾祥。缘饰以阴阳配合之理。而源流深远。左验以往古休咎之应。而注脚繁衍。则说者谓锦囊一经。作于两汉之间者。此其前驱。而魏晋以后。崇信者益众。用是世为治乱。国有安危。而举委之都邑陵寝结局之浅深。家有兴替。人有穷达。而悉归之第宅丘墓环拱之疏密。甚至以人才之盛衰。亦罔不持徵于流峙。而人心好怪。不思求本。俗情徼福。徒事趍末。则甚矣杂术之惑人。一至于此乎。噫有日月则必有螮蝀蟾蜍之薄。有韶濩则必有郑卫桑澲之乱。有正道则必有异端邪说之惑。此其理也。但日月揭而螮蝀蟾蜍之灾。不得以掩其明。韶濩奏而郑卫桑澲之音。不得以混其雅。正道明而异端邪说之徒。不得以肆其暴。然则风水之说。地理之术。诬吾民而惑斯世者。亦由于正道之不明。而若夫所以明道之要。则在于务学。为人上者知所懋哉。谨因明问所及。而论古帝王都邑之地。则唐虞夏商。不常厥邑。而有道之长。后世莫及。然而当是时也。风水之说未闻也。至周公营洛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0L 页
邑。而涧东瀍西。惟洛食之语。始见于洛诰之书。则后之为堪舆家说者。率以是藉口。呜呼。相宅新邑。玆事伾大。故命龟献卜。特重其事耳。仪礼葬法。亦周公所制。而惟筮宅卜日而已。则周公岂尝曰某山自某方起伏。某水自某方萦回。如后世术士言尔乎。龟卜之法。不传于世。今不敢强为之说。而至为成王祈祝历年。则曰万年厌于乃德。又曰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眷眷以人事致勉。亦何尝制磁引针。辨方占位。而曰某山吉某水吉。可以享几千万年云尔乎。若以达观二水。枚卜东西。为有近乎风水之𧗱。则岂独周公为然哉。粤詹洛伊。毋远天室。武王亦风水也。率西水浒。聿来胥宇。古公亦风水也。岂独周公为然哉。大凡方外杂术。必援古圣人以自文其说。故如医家之称轩岐。以神其术。阴阳家之依河图洛书。以幻弄其象数者。每每若是。无足异哉。至夫磁石之指南。理有不可得以晓者。而葵倾向日。础润知雨。物性难解。此类甚夥。则虽有一二强解。终未免于窒碍矣。愚不屑以牵凿之说。衒博于晷刻之下也。邾文殂于迁绎之后。绎不迁则文不死欤。晋疾瘳于去绛之日。绛不去则疾不已欤。这般议论。正左氏浮誇处也。汉氏初兴。鼎器未奠。陇戍脱挽。劝都关中。左右大臣。力主洛阳。而留侯抗言。议与敬合。即日车驾。西幸长安。然而欲东者。不过曰背河向洛。其固足恃而已。欲西者不过曰左殽右陇。金城千里而已。无一言及于风水之术。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1H 页
则地理之说。汉亦不用矣。方是时也。汉庭群臣。毋论他人。如张子房者何如人也。受诀圯下。传秘素书。其见识智数。高视一世。而当国家大议论。只言形势利害。而略不以符箓谶纬之说。参决于其间。西京近古。此可见也。黄旗紫盖。已兆其分王之祥。虎踞龙盘。曾发于孔明之叹。则江南形胜。有如是者。而至于埋金符压之事。愚尝窃笑其迂也。楚武望见异气。置名金陵。则远占南北之分割。而不知六里青山。近输嬴氏之版图。秦皇掘断连岗。改号秣陵。则豫虞隔世之代兴。而不觉辽洮城筑。先㓸万世之国脉。𧗱家之说。其可凭耶。若言其古今冢墓第宅惩效之大较。则昌平之墓。万古无恙。骊山之冢。二世旋掘。其吉凶何遽相悬。而曹瞒设冢。多至七十。胡不择一区福地。以作永保计耶。年过数千而犹起金虏之敬者。是可谓假灵于山水乎。灰尚未冷而坐受牧竖之焚者。以是归罪于地理乎。多行不义。临死始惕。而环顾匝域。地无可葬。则奸雄到此。亦少窘矣。阙里穷圣。陋巷贫回。大闾后驷。槐堂竟做。噫孔颜之厄。果坐于地。而于王之昌后。亦获祐于风水耶。是不然。愚请以下节郭景纯,司马温公兄弟事證焉。古今人精于地术。莫有与景纯比者。则何不早择平生之宅庄。逆善先人之窀穸。而自蹈日中之𥚁耶。其忠义固卓然矣。而若言其术则诚斋所谓己既无验。于人何有者。诚确论也。循玆以观则人之死生穷达。其无与于山水也明矣。孔颜之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1L 页
厄。何至尤其宅乎。愚按温公葬论。自言其将葬先太尉也。阿兄伯康患族人之强询阴阳也。厚赂张师。取便己意。而兄弟并位列卿。年过七十。宗族从仕于朝廿有三人。视他谨用葬书者。未必胜吾家云。执是论则人之贵贱贫富。其不系于地理审矣。于王之昌。何独美其居乎。愚之所未解者。朱子撰家礼。而引程叔子五患之说。垂后世法戒。而其自为之也。则必得罗带之山。以葬其父母何也。晦老于此。岂亦有微信者欤。愚尝观朱子答胡泳之问。有曰稍有拱挹。无空缺处。乃可用也。所谓罗带之山。想亦此类耳。必不至如今之葬师论山曲折。辨水尺寸。舚舚以铢殃发庆。指期视掌。务震悚人之耳目为者矣。而顾一切业是术者。乃肆口大言曰朱子吾师也。岂不痛哉。若夫人才之盛衰。术家并诿诸山水之应者。厥有繇焉。维岳生申。流咏周雅。尼丘降圣。垂记前史。则其盖源于玆矣。而山东西出将相之说。鼓其流于汉代。三苏出眉山枯之语。扬其波于宋时。涂人视听。牢不可破。然而尧舜禹汤文武。以得位之圣人。当极盛之时节。其毓精宜甚厚矣。其膺祐宜益昭矣。而舜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夷。尧汤及禹。初不识所生之地。则圣贤之生。不必有所降之山水可知已。而高祖功臣。多是丰沛子弟。光武勋旧。太半南阳故人。则两汉将相之出。亦安有东西之分也。而况三代由还。群贤辈出。唯宋朝为盛。而只称奎纬之会昌。未睹山水之著应。则眉山之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2H 页
独显祯于苏氏者何也。河南程氏兄弟者出。继往圣不传之绪于千数百馀年之下。则所谓天未丧斯文者也。嵩山洛水。宜有以惩之矣。而无闻焉何哉。将三苏贤于两程。而千年中岳。反让灵于天西之一培塿乎。无是理也。则其为说。亦不足惩也。兮惟我东虽小。而华风流俗。尚拟中朝。故风水之法。传于海外亦久矣。愚按金宽毅编年通录。有曰新罗监干入元善风。又曰道诜入唐。得一行地理法而还。前乎此则未有闻也。而由玆以降。附丽而起者。如丽末懒翁,南师古之辈。乃其表表之可称。则为其说者。盖亦有受用处矣。而若言东国历代之都邑。则方丈为岭峤之望岳而三姓兴。天磨为松都之祖龙而王氏起焉。白岳蓄蜿蟺之气。木觅控浚秀之势。而 圣朝卜其基焉。如以地理之说而论之。则罗氏之享历一千。胜国之绵箓五百。殆由于二岳之冥祐。而惟我 朝亿万年无疆之庆。亦将赖于汉都山川清淑之气肸蚃之应欤。鸡林之基固奇矣。而罗以之兴。亦以之亡。风水之理何有哉。鹄岭之宅固壮矣。而丽以之隆。亦以之替。山川之应安在哉。式至于今日休。苞桑基业。寔由 圣祖之垂刱。盘石 宗祧。亶赖列宗之肯搆。则历数之绵永。运祚之灵长。盖未可以区区山水之应而涯量也。亦未可以琐琐术数之智而测度也。至于因山之制。代各异陇。以无穷之世代。占有限之山川。其势终必有尽焉。故议者有日后难处之虑焉。愚未知叠用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2L 页
一山。于风水之理。果有妨乎否也。而 皇朝之列圣仙寝。皆卜于天寿。丽代之累世寿藏。尽占于一麓。则参古酌今。而岂无变通之道乎。邦畿万室。鳞葺于一山之麓。而祸福家殊。近郊茔域。灸炷于片丘之足。而殃庆人别。不特此也。岭南人材。从古称盛。山川孕育。犹或可诿。而妙香金刚。雄秀绝特。华人至有他生结因之愿。则可谓天东第一名山。而其腾灵钟英。宜无如二者。然而自有文献以来。未闻有名世之贤异能之士。出于其间。而焯然声施于后者。则风水祸福之论。人杰地灵之说。至乎是而败露到底无馀蕴矣。而又有一般说云松都南山低。故丽代人物。弟逊于兄。汉阳木觅峻。故我 朝贤才。兄劣于弟。呜呼。言而无稽。不必多辨。而物固不齐。才亦尔殊。故周公之圣而以管叔为兄。柳下之贤而有盗蹠之弟。而八龙五凤。终古罕称。则兄弟优劣。岂尽山之故也。呜呼。人事之或吉或凶。才美之有盛有衰。举皆系于山水风气向背聚散之间。则将礼乐刑赏。都为剩务。学业功能。总属閒工。而一听于山尔乎。昔之圣帝明王。何不择全吉之地。以为治安长久之基。而通人识士。何不占完善之域。以为福禄绵永之区欤。前则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不言。后则周公孔子程朱之所不取。不知而不言则为不智。知之而不取则为不仁。然则二帝三王周孔程朱。反不智不仁于术士欤。此理甚明。无复可疑。而孰者犹谓地𧗱不明于世然也。愚不敢信也。呜呼。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3H 页
愚之前所陈者。皆已事也。皆泛论也。未有关时之谭当务之策。则请更端而言也。粤自顷年以来。终南表里汉滨列陵。数百年所养之松。举为虫之蠹所伤损。始焉而密叶尽落。终焉而枝干枯朽。萧然举目。无复昔日之郁葱。气象彫残。殊异往时之佳丽。而此与山冢崒崩之变。陨霜不杀之灾有异。神皋不改。灵岳依旧。故识者不以为深忧。然而譬犹人之有须眉。虽无关于精神形像。而不能不为风仪之增损。而况揆之以程子地之美者草木茂盛之论。则虽谓之山川精气。有衰旺之候。良不为过矣。幸今生意复回。枝叶稍萌。一复旧观。岁月可期。则亳桑自枯。异事而同徵矣。汉柳复起。旷世而匹休矣。愚以是窃为盛世贺。而第念习俗之偷。岁异月殊。堪舆之书。家诵户说。名位福庆。不求之人事之修。而富贵利达。惟责于吉地之得。尺堆丈丘。稍成形局。则弱者生心。争先恐后。强者凭威。横占抑攘。而盈庭推案。词讼纷焉。前赞后毁。莫适休咎。则旧葬复改。南迁北徙。新葬踰期。越月经年。而魂震骨暴。人理灭焉。呜呼。墓地不请。周著厥令。今不可复耶。杨氏所谓以其先及其山。以其山及其骨者。正为今日道也。改邑重举也。而令长或病。公廨擅移。官务有滞。县治辄易。而工役频兴。莫此时若也。则是何等见识耶。封墓凶事也。而规窃他阡。假冢虚设。泛求远境。标验先立。而欺诈多端。至是而极焉。则此何样风习耶。呜呼。仍旧如何。圣美其言。曾未之闻乎。白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3L 页
虎通所记八尺四尺树栾树槐者。盖为此等事虑也。公私烦挠。未有税驾之日。而末流之害。靡所不极。习尚沈痼。已至难医之域。而将来之𥚁。有难胜言。则虽由是而获吉祥之报。尚非君子之忍为。况吉祥无应。而祸殃之旋罹者乎。虽由此而致人才之盛。犹非先王之正道。况人才益乏而俗化之渐污者乎。呜呼。吉凶不憯在人。祸福无不自己。则地力之不足恃。固已备论于前矣。而付之天运之乘除者。亦非上位者造命之义也。愚谓盛问中人事得失一句语。足为破玆说之的诀要言。然而其大意好矣。而其中之紧要处。则犹有未尽究者在。夫所谓紧要处者。即今日矫弊之至计。而向愚所称务学而明道者是已。愚请沿溯而论之。呜呼。所谓道者。明白正大。易直平坦。非若杂术异技之奇怪谲诡闇昧艰深。道何以若此哉。明则有赏罚。幽则有鬼神。惠迪则吉。从逆则凶。作善而必有庆。作恶而必有殃。若是而已。君子之遵是道而行也。德业敏修。非为禄仕也。葬祭以礼。非邀福泽也。妖寿不贰。立吾命也。得丧不感。乐吾天也。素乎富贵。行乎贫贱。如是而生。如是而死。然而所谓福善吉利。未尝不在于其中。而无妄之灾。不义之获。君子未尝苟避而倖徼也。是道也譬若一条官路。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宜无待于学而后知。学而后明。学而后行矣。而往古来今。知道者鲜。知道者鲜而道以不明。道之不明而异端杂术。乃始纷然而起。窃祸福之柄。持吉凶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4H 页
之符。而怂恿人听。震耀人目。诳惑人之心志而后已焉。道苟明矣。奚遽至于是哉。此古昔圣贤所以必以学而为贵者也。呜呼。道之在于人。同得而均赋。既不以贤愚而丰啬。亦不以古今而明晦。而但闻有早暮。觉有先后。故思辨著察。必须得力于稽古。格致诚正。要从穷理上唤做矣。愚观今之学士大夫。托宿诗书。徒事口耳之陋。担板性理。专蔑存省之工。而希荣恋华之志。扰夺其中。趍便望倖之习。胶固于外。安分守正。认为拙钝无用。乐天俟命。见谓迂远不切。而丝毫利害。且足以毁坏操守。琐屑荣辱。且足以震惕心胆。况彼以方来之吉凶。久远之祸福。阴揣而显动之。安得不深艳而酷信之乎。有识亦尔。流俗不说。城中且然。远外无问。而其沈迷于术士之诳诱也不异矣。其蛊惑于邪说之被淫也无怪矣。噫嘻亦甚矣。吉凶祸福等字。初岂为尔辈设者。而不料圣学不讲。斯道久晦。假借四字。愚弄一世。乃至于斯也。愚闻明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察于万物之理者。不可罔以非道。凡今之人。何莫学夫。苟志乎学而有见乎道。则为所当为。行所当行。而祸福属之倘来。当有即有。当无即无。而吉凶付之自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而风水之方位小数也。厚重之体似山。周流之用似水。而地理之山水外物也。时来顺去。没宁生荣。而名教之中。自有恰好之地矣。夫如是。旁流稗说。乌足以动吾之一发乎。虽然是为一人言耳。若为斯世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4L 页
计。则必上之人。推躬行之实。尽倡帅之方。然后可以丕变一世之俗。而痛革旧染之污矣。诚愿自上精一法尧。缉熙师文。浚发圣智而洞察邪正之辨。参互经史而博观得失之迹。于以观感乎四方。于以表率乎群下。则大道行而人以杂𧗱为讳。邪说息而士以正学为务。风淳俗美而习尚之偷薄者。可以厚矣。政平讼清而公私之烦扰者。可以纾矣。人才菀兴。而木觅之峻不妨矣。福物毕臻。而松木之蠹无伤矣。其视术士辈谭山说水。卜世祈永。诞妄虚谬之说。其实效显绩。讵不相去万欤。呜呼。先生于篇末。教之曰毋以迂诞为辞。各悉心以对。吁先生之所以为世道虑者。可谓深且切矣。下询条目。千有馀言。引古伤今。亹亹不已。而上面则因其说以穷之而多小痛快。下段则慨末俗之蔽痼而无限忧惧。吁先生之所以为世道虑者。可谓深且切矣。如愚末学。若醉方醒。如梦得觉。其何敢以迂诞疑之。而不自效其皮里之雅槩乎。但异端邪说。专治而欲精之。则先儒有骎骎然入其中之戒焉。攻之之力。害亦随而至矣。愚请姑置勿谭。而窃尝以为吾党亦有风水之法也。明于建都之术者莫如召康公。其营洛邑也。以敬德諴民。为祈天永命之本。深于相宅之术者莫如孟子。其警学者也。曰仁人之安宅也。审于卜择葬地之术者有延陵季子,成子高。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子高自择其不食之地。抑其次也。而多士以宁于邑岐之国。十哲分科于洙泗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5H 页
之堂。此可为万古山川人物培育之大徵应。先生以为何如也。我 朝亦有精于是𧗱者。即鱼公孝瞻其人也。其论风水之疏。有曰以天命为主脉。以民心为案对。有味乎其言之也。与召公諴民永命之意。隔千古而如合符契。岂翅如道诜受一行法耶。愚意以为世之人。相宅里则服孟子之训。择葬地则用延陵成子之法。 庙堂又能远师召公之意。近取孝瞻之计。以敬天恤民。为永建不拔之基。而至于培养人材。遵岐周世禄之制。祖洙泗文行之规。则庶乎其得矣。是乃吾党之地理。而异乎世所称风水之说者也。敢以献于先生。吁先生方是之辟。愚亦力排之。未既而又以是言继之。此何以异于解醒者之更以酒进也。昔者温公尝作解禅偈。愚之言实仿乎此。可谓唐揬西施。然先生毋视为噎后之饭则幸矣。谨对。
治期策
对。今有适远涂者。或驱毂而南焉。或结靷而西焉。南其毂者。薄彭蠡而窥跕鸢之天。西其靷者。倚昆崙而穷发河之源。则斯其至矣。而糇刍之赍。丰匮有异。轮蹄之力。徐疾不同。故由洛阳之中而计四方之程。则南走者有济河而止者焉。有至淮而止者焉。西行者有距华而止者焉。有踰梁而止者焉。噫期以河者止于河。期以淮者止于淮。而抑或有期淮而止于河者焉。则期淮而止河者。其不可强而之乎彭蠡也明矣。期以华者止于华。期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5L 页
以梁者止于梁。而抑或有期梁而止于华者焉。则期梁而止华者。其不可勉而之乎昆崙也审矣。行之远近。期之远近为之耳。而期远而止于近者。又谁为之近耶。行而期远者什不一。期而能至者百不能十五。而中涂而画。半道而废。而卒不能至于所期之域者。盖滔滔焉。则玆讵但为行者戒而止也。为治者亦犹是矣。若愚者于道也。其犹跛之行耳。而顾尝于斯世之故。有萎人不忘起之志则素矣。今先生不知愚之不足与适道。而进愚而问之。又以期为目而欲问其必至之道焉。荷幸荷幸。请以曩之愚之涂听而涂说者。就质于下执事。乃言曰期之为言。有趍向指拟之意。而做事者必以是为发轫地。做一分之治则有一分之期。行一日之事则有一日之期。期乎此则把捉乎此。期乎彼则赶趁乎彼。若行之赴家而无前却迟回之意。如射之注的而有专向必到之计。则若是乎为治者之不可以无期也。用是大其期则大其效。小其期则小其效。教化之一隆一污。咸系于所期之阔狭。功业之或崇或庳。式关乎厥期之深浅。治乱恒斯。善败由之。则期之于治。讵不重欤。虽然沿古迄今。为君若臣。所以甚愿而大欲者。夫谁不圣贤为准。治安是望。而顾罕有而仅见焉者何也。噫治之道。固在于所期之如何。而期焉而能成其所期者有其道。夫所谓道者恶乎在。必也立其志以为期治之根柢。而修其诚以为立志之大本。然后庶乎其几矣。为人上者。知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6H 页
所懋哉。爰遵昭讯。谨稽前牒。虞舜姬文。大圣人也。治尚无为。德纯不已。宜无待于期为。而犹以若帝为期。犹以望道为期。业业乎受命之初。翼翼乎未见之忧。况他乎哉。继虞夏而兴者商也。罔俾阿衡。垂于高宗之命。承文王而王者周也。仰惟前代。著于成王之诰。噫以伊尹之美而勉其臣则以汤后而自期者可知已。以前代之事而迪厥官。则以文武而自期者可知已。此所以商周之治。邈绝今古。而非后世之所可及也。始皇议除谥法。而欲传无穷之世。光武不许丐复。而未保十年之久。其所期远近何如哉。而秦亡二世。汉传数十。抑何其延促之迥越耶。先王美制。毁削殆尽。则其自取覆亡宜矣。天下重器。常恐不任。则其永终天禄固也。南绝北举。会于荣(一作荥)阳。俛裤子之大计也。中流击楫。誓清中原。舞鸡郎之自矢也。纯夫以愿法仁祖。申勉乎端平。金陵以致治唐虞。动期乎神后。愚尝为数君子月朝之评曰。淮阴之言落落。而士雅之志烈矣。然而豫州草草而死。而韩信之言若持符而左契。范公之说平平。而介甫之意锐矣。然而熙丰纷纷变更。而祖禹之说为法祖之要诀。无他。事之成不成天也。言之察不察人也。孔明未出茅庐。而自况管乐。魏徵际遇贞观。而愿为良臣。噫武侯人物。当于三代上求之。则管仲乐毅。只是小可之比。而人臣事君之大节。初无二涂。特其所遇之时。有幸不幸之同。则所谓忠良。果为两件事乎。郑公于此。殆失言乎。呜呼。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6L 页
等期也而厥或有局于见而规模褊狭者焉。厥或有迂于情而布置阔远者焉。局之病。恒在于迫隘琐屑而树立不足观。迂之弊。每至于漶漫迟缓而事功无所成。其为失均矣。而先生有与其局。宁迂之疑焉。此亦矫狂之见也。立帜之论也。然先圣以贤者之过。不肖者之不及。同置之不明之科。而略无优劣之辨。则迂之与局。庸有愈乎。于歔。今日晟际也。 圣明当宁。十尧九舜。贤良佐理。匹夔方卨。迩来三记之间。大小臣寮之责励乎夙夜。中外民庶之想望乎朝夕者。莫不拭目乎熙凝之化。翘首乎嵬焕之烈。而不敢以循常守文之治。苟安少康之事。望于上而责于时者久矣。然而试算厥效。胡至今未有徵耶。吁民俗元气也。期欲淳厚。而齐风尚诈。商俗怙侈。淆漓偷薄。至是而极焉。则今之民俗。夫岂 圣代之宜有乎。吁士习国脉也。期欲淑美。而担板性理。逐臭名利。浮浪躁竞。惟此时甚焉。则今之士习。亦岂清时之美观乎。吁教化有国之重事也。盖尝以大行为期矣。而乃者王纲解弛。民彝汩丧。而等威不明。伦纪渐斁。则于变之休。不几于捕风乎。吁法制为治之大具也。亦尝以罔愆为期矣。而金科丛决。玉条路说。而任情举匿。随手高下。则永遵之美。无近于系影欤。吁财所以足用。而公私匮竭。久已赤立。篦刮瓶倾。可为哀痛。则国计之期裕。不其戾乎。兵所以卫国。而部曲单虚。徒按空簿。春练秋操。殆同儿戏。则兵政之期修。可谓左矣。吁贪污恶习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7H 页
也。而廉风扫地。浊浪滔天。剥割不忌。苞苴公行。则赃污期徵。果安在哉。吁朋党大患也。而标榜各立。局面累换。排轧成约。猜嫌日深。则党比期祛。徒虚语耳。呜呼。民俗之薄士习之偷。因之也。而礼义之邦。浸归禽狄之域。教化之阏。法制之坠。由之也。而艰丕之业。已有衰乱之渐。财罄于内。兵散于外。贪风振于都鄙。党人鬨于廊庙。而国家事殆无税驾之地。则顾向来三四十年之间。所以赞襄于上。讴吟于下者。岂欲若是而已也。百废以之滋兴。众瘼由以丛臻。而一世事无一分可以少慰。今日中外大小之所愿欲于异时者。讵不惜哉。愚未厥邮何居。而乃至于斯欤。先生教之曰是由于所期者未得其要而然欤。吁盛问中八条事。何莫非制治之要道。则愚于此不敢面从于先生。而又教之曰所以期之者。有未能尽其心而然欤。是则以愚之愚而尚不能释然于中者也。试为先生推究而言之。试垂听焉。呜呼。昔者窃闻之也。黄勉斋有言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斯言也岂但为学者发。治之道亦若是焉。今夫警省于始而遗忘于后。勉强于暂而放倒于久者。病源安在。正由于其志之不立焉耳。苟能先立乎其志。要定不要移。要坚不要挠。则穷山越海之所不能限也。锐甲坚兵之所不能御也。何事而不可做。何为而不可成乎。不然而徒曰吾以治化之隆为期。我以功业之崇为期云。而无所主张。付之自然。则虽复旷时引日。一饭三起。顾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7L 页
何裨于治乱之数乎。故曰志者万事之根柢。向愚所称立其志。以为期治之根者。盖谓是已。然而莫难持者志也。刚大之气。或沮于作辍之间。刻励之念。时夺于玩忽之乘。则所谓立者。亦有时而怠矣。故欲为治。必有所期。有所期。必立其志。而又能一是不变。循而不息。有始有终。不贰不参。而终至于成其所期之志而后已者。则惟诚可以能之矣。是以吕申公尝云至诚为君道之本。向愚所谓修其诚以为立志之本者。亦以此也。属者清穆之邃而乙丙乎侀治范化之念。则所以期于上者。盖不为不至矣。廊庙之上而吁谟乎奋庸亮采之美。则所以期于下者。亦不为不勤矣。而治日厖于政。功罔底于绩。以贻细毡之忧。而形于礼闱之问。则或者所以立其志以为做事之根者。容有所未尽处而然乎。愚又窃伏而思之也。风俗期于淳厚。士习期于淑美。化期于行。法期于遵。财期裕。兵期练。贪污期惩。朋比期祛。艰大机务。紧要筹策。无一不关于 圣明之经理。贤良之咨度。则期治之志。想已有立。而无待于愚之言者矣。然其所以为此者。或未能尽出于至诚无伪。纯亦不已之归。故厚民俗而淑士习则妆点外面而已。行教化而遵法制则安排条例而已。而句财阅武。率归于应古之虚文。惩贪祛党。不过为滕口之空谈。则以若所为。而求若所期。岂不诚难哉。兀然而无所期于心者。固不足以治道望之。而期于治而不思所以立其志。立其志而又不能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8H 页
以尽厥诚。则愚未知其可也。诚能有所期则立其志。立其志则殚厥诚。念念而诚。罔一念之不诚。而于立志之工。尤致意焉。事事而诚。无一事之不诚。而于期治之道。益加勉焉。期于治而治有所疵窳。则责于志曰必吾志之未立也。有未立。思所以立之。立其志而志有所颓坠。则反其诚曰必吾诚之未至也。有未至。求所以至焉。以是诚而厚民而淑士。以是诚而敷教而执法。则志之所到。将无徯而不应矣。以是诚而节用而修武。以是诚而惩污而祛党。则期之所在。将无欲而不从矣。先生所谓丕变八条之弊。无负一世之望者。直一转移间事耳。岂不沛然而有裕哉。呜呼。愚于先生之问也。由期而至于志。自志而及乎诚。可谓直穷到底无遗蕴矣。而又有进于是者。不敢不为先生尽也。先儒曰诚字在人为实然之心。而其维持主宰。全在敬字。有味乎其言之也。若不以敬而持之。则所谓诚者。不知其将何所指。而涵养省察种种工夫。殆无所下手处矣。吁于此有天下第一关。以铁为门。愿与吾 王若贤执事。一蹴而登也。世间甚样物事。敢来打破。而春台寿域。即朝暮平步到耳。然窃恐无所从入处。故又把玉钥匙跪而进也。谨对。
治定策
对。吁今之世。何如状耶。譬之犹乘舟而入海也。帆者欲风。笠者欲雨。篙者欲进。碇者欲止。或倚箦而睡。或叩舷而歌。而不知风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8L 页
涛之险樯楫之摧。危落于蛟龙之涎也。使岸上而傍观。则岂不凛然而寒心乎。吁今之世。何如状耶。譬之犹求医而疗病也。丸者欲补。剉者欲泻。砭者欲针。艾者欲炷。形容病源。或赞叹药性。而不知真元之耗。荣卫之竭。已底于不可为之域焉。使俞扁而见之。则岂不望之走乎。愚辈与天地群生。尽在漏船上。若唤得副手梢工。庶缓急有所恃矣。而方患大承气症。小小温平可口之剂。固无望其有效。况却下四君子汤。如何得相当乎。乃者主司先生怀济世之远猷。蕴医国之灵丹。而慨然有手援之志。永以蓄艾之图。策多士于庭。而问一定之计焉。噫曩愚所称副手梢工。即执事其人也。愚亦有对症之方。愿效于左右也。乃言曰治之道不一。而要其归必有一定不易之计焉。盖一云者。不贰不参之谓也。定之言。无所移改之意也。一乎此则不以他涂而岐焉。定乎彼则不以外议而挠焉。专向直前而无迟回顾望之惑。劄住硬着而有把持担当之力。则若是乎一定之计。为有关于治道也大矣。用是为计出一。则民知所趍。事就其绪而乂用明焉。计不早定。则民昧适从。事失经纪而绩罔成。曷尝有国家之安危。治道之污隆。而有不由于为计之一不一定不定如何者乎。虽然为此者有道焉。得人而后可与计事。立志而后可以一定。人苟不得。志苟不立。则所谓计者。几何其不至于误国偾事之归。而定于一者。亦将终于委靡颓塌而止矣。奚其可哉。故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9H 页
曰治天下在得人。又曰志者万事之根柢。为人上者。知所懋哉。谨以明问所及者而言之。则唐虞不说。若夏禹之治水也。承九载不绩之馀。盘后之迁都也。有浮言胥动之感。周宣王之内修外攘也。当泽鸿悲鸣猃狁匪茹之际。然而告厥成功而万世赖。奠厥攸居而殷道复。岐山讲蒐。百堵皆作。而周室以之中兴。今见于五十编三百咏者。班班可考而惩也。愚尝试究而观之。禹之志克勤也。盘庚之志若射也。宣王之志侧身而修也。其立志何如也。而吁咈乎励翼之戒。申勤乎人器之喻。揄扬乎补衮之美。则其得人又何如也。此可见其一定之画矣。而其不为人言之所动者。不亦宜乎。裔玆以降。蔑之可道。而两汉之隆。当在彼善之科。则高帝东颠西蹶。十战九败。而镇抚关中。为八年成业之首先务。光武积苦兵间。狼狈河北。而安集三辅。乃中兴汉室之第一策也。先儒论汉唐诸君。每置之天人出入分数多小之间。则其立志固不无纯疵之可言。而萧张寇邓。自足了一世之事。则得人之效。亦不可以厚诬也。卫鞅毁井田而开阡陌。则曰民可乐成而难与虑始。安石变旧章而行新法。则曰人之为言。有不足恤。其刚戾之性执拗之见。隔千载如一人。然而秦以之强。宋因而衰。此先生之所以不能无疑于尚论之日者。而以愚而观之。则这两人事。威制耳强咈耳。若以此而并拟于一定之计。何以异于执山鸡于市而号之凤也。而况骤致富强而旋取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49L 页
覆亡。其祸之烈。反有甚于熙丰。则愚不敢曲贷商君而专贬王氏也。介甫有灵。应亦吐气。至若先主志复旧物。誓心天地。风雪襄阳。契深鱼水。则志可谓立矣。人可谓得矣。而永安中途。遗诏凄凉。秋风丈原。大星遽陨。卒使汉贼不两立之义。不得伸于天下。愚非英雄而自不禁有泪盈襟也。若夫康王南渡。无意过河。东囱秉国。老草和了。以若是之志而任若是之人。故跋前疐后。计出两端。而靖康宣和首尾三四十年之间。中原尺寸之土。终不得复。两宫起居之状。终不得闻。当时之事。岂不痛心在目乎。呜呼。蜀汉之终微。天也非人也。建安之不振。人也非天也。而后之人指点古人。率以成败为断案。幸先生毋膏腻其说焉。大抵策贵主一而虑之不可不周。计须先定而谋之不可不详。故随时节之古今而变而通之者。侀治之关键也。审事理之便宜而或弛或张者。綄政之枢机也。则狃于一而不思所以转移之道者。无近于胶瑟欤。泥于定而不知所以斟酌之妙者。不几于株兔欤。由玆以论则所谓一定之计。亦在于我之所以裁量之者如何耳。而有难以一切之论而槩之也明矣。今日之事。异乎愚之闻也。庶事纷纭。若乱丝之无绪。百为丛脞。如道舍之不成。发一政则甲可乙否。左枝右梧。书所谓询谋佥同者。其可以冀乎。行一事则朝才颁告。夕已罢改。易所称已日乃孚者。岂端使然哉。廊庙之夙夜猷为。恒失于优游而不断。军国之大小机务。率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0H 页
归于目前之取便。徘徊前却。推诿往复。而因仍苟且。架漏牵补。则一世事。谁肯担着下手。而治乱安危。将何所结梢而出场耶。夫其如是也。故梢行刬破则几件事时瘼。号为从今痛革。而不过为一张之故纸。故弊复如前。而不见有哙然改图之效焉。时有设施则数条美政。名为永行不废。而终归于暂时之观听。故事不踰年。而未免于法不信民之讥焉。三头两绪而远近惶惑。践瓦易榱而体统挠夺。生民休戚。付之于相忘之域。而越视乎秦瘠。中外臣僚。泛泛如河中之木。而无所于归宿。则莫有以管摄而经纪。良有如先生教者矣。愚未知是何等气像也。是何样风习耶。无论别事。量田改案。是不过选用若干人员。消磨一两时月。而可规画而定者也。行之无可疑者。为之不甚难矣。而尚今朝议未有成算。欲行未行。以至于今。况大于是者。尚可以有为乎。施之他事。莫不如是。庶绩群务。无一可成。则周龟既厌。不幸而近之。卫事日非。惟此时为然矣。是果由于世级渐夷。才品愈下。人无的确之见。时罕介特之操而然乎。抑上之所以听断于中。而从违于外者。有未能十分明审而然乎。厥邮何居而乃至于斯。愚亦杪窥耳窾启耳。有何要言石画可以拜盛意之辱者。然而窃尝以为先生两项之问。其大较得之矣。而其中之肯綮处。则妄谓稍有所未尽究者也。曩愚所陈得人立志之说。已发其端于篇首者是已。请得以䌷绎而言之。幸而听焉。呜呼。曾不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0L 页
闻昔人之所以言者乎。识时务在俊杰。此言何谓哉。社稷重寄也。而安危之势难睹。治乱大几也。而得失之会甚微。苟非宏材异能。特拔乎庸众。伟识远览。迥超乎寻常。则其何以独见于未至之事。而早决其当行之急乎。此古昔圣帝明王所以汲汲于用贤。而如不得已焉者也。虽然为治之道。在于定计。定计之本。在于得人。而若夫所以固守而不挠。力行而不怠。终至于道久成化。德洽而政治。则发轫之地。专在于立志上。志苟不立则如何得定。如何得一。守乎此而无所沮夺者。由此志之鞭拍也。行乎彼而期以悠久者。赖此志之策励也。然则画计而非其人者。从𥌒而借视也。定计而惰其志者。舍篙而撑船也。故刘元城曰朝廷之务。莫先于用人。程叔子亦云君志定而天下治矣。可不谓然乎。属者廊筹庙算。抵掌剧谭。谋之可谓极博。而此不能为彼。彼不能为此。而人置一喙。各执两端。则尚可谓之得人焉尔乎。排条布目。风涣泽夬。则令之可谓出一。而始之者一人。终之者一人。而屈指计迁。昂首受代。则尚可谓之尽心焉尔乎。先生倘谓愚传谤。则只合卷舌椟颖。别无可商量。而尝试问于先生。其所以优游而不断。姑息于取便者。责之谁而可乎。其所刬革而如前。设施而无终者。坐于何而然耶。是必有任咎者矣。是必有受病处矣。呜呼。世不患无人。事在于强勉。则今之世岂独无识务之贤。今之人岂尽无效忠之念。而只是愿驱势迫习风狃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1H 页
成。而正无由见信于先事自脱于流俗耳。谁不惜哉。愚愿先生以得人二字。为今日劝人主第一义。而又以立志一语。自勉于身。推勖于同朝。则群贤在位。算无遗策。而前日之甲可乙否纷纭而不决者。可以塞其口矣。众志既定。政无不举。而异时之朝颁夕改。丛脞而无纪者。可以挈其纲矣。尚奚至以莫能管摄而无所归宿。贻细毡之忧而顾礼闱之问乎。先生所谓有一定之策。无两涂之疑者。即此而存。而丕变宿弊。挽回大猷。可取次睹耳。何惮不为。而久为此依违玩愒之态耶。呜呼。先生下询之目。以一定之计。为大总脑。则计在于未定之前。而定在于既计之后矣。愚之所以仰副乎所需者。自不能不仿乎绳墨。故先言得人。以为计事之本。而后及于立志。以为一定之根柢。然而立志乃是向里工夫。而得人便为微效中一事耳。愚闻之也。志有趍向。期必之意。又曰立志要高不要卑。有味乎其言之也。愚不必逖采旷引。而只以下问中事。为今日上下勉戒。愿 圣后以周宣王之内修外攘为志。而以高宗之偷安为戒。贤执事以诸葛侯之鞫躬尽瘁为志。而以安石之执拗为戒。则何计而不定。抑何定而不一乎。愚也人不足以比数。而志非不如古人。故敢将冷淡语。疥于篇末。惟先生之裁恕焉。谨对。
昌舍集卷之四
 策问
  
文义问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1L 页
问。误解文义。学者之公患也。易经丰其沛之沛。鸿渐陆之陆。王弼胡瑗之后。始得本指。则汉儒之陋。何至于是欤。诗经之载沉载浮。尧典之象恭滔天。宋儒之前。皆未免于误解者何欤。春秋三豕。子夏独辨其为己亥。则去圣未远。而错误至此亦何欤。鲁论夷狄之有君。邹书污不至阿好。昌黎之引用老泉之句绝。皆乖于宋儒之说。则以韩苏之博洽。犹未免于误解欤。 皇祖圣学。迥出百王。四书注解中数处。以宋儒之说为误。可得闻其详欤。获讥杕杜者谁欤。贻笑伏猎者谁欤。金银之错。弄獐之谬。亦可得以指陈欤。樊川,山谷俱以文名世。而或错用一麾之麾。或误认夔人之夔者何欤。王逸楚辞之注。朱子矫之。朱子皇极之解。象山疑之。亦可以历言之欤。大抵圣贤文字。莫非垂教无穷。故一字半辞。才有错说。则其误后学而祸来世。有不可胜言者矣。而先儒以诗书为一两重隔。以易春秋为三两重隔。则学者于见解文义之际。其不可不慎。而亦不可以不审也明矣。惟我 朝文教菀兴。经学丕阐。弘儒侯之方言释经。文纯公之悬国训诰。蔑有以加焉。而至如史传子集百家之语。莫不家吟户诵。旁通曲畅。然而先辈有专昧弋商之出处。误用小春于冬至者。独何故欤。方今开 经筵于上。而法从入侍。轮日讲义。设科举于下。而大比明经。逐月通读。其于微辞奥旨。宜无所不解。而奈何近年以来。 法筵侍读之官。只事章句。而专蔑浚发之益。科试讲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2H 页
经之士。争尚口读。而未有融会之工。虽不可以误解论。顾于大义下落处。了无所得。则此与郢书燕说何间焉。夫如是也。故临书解说。率多乖谬。拈笔引用。每患颠错。馆阁撰著。剽窃糟粕。而不问本指之所在。场屋制述。寻扯字句。而不知从来之何自。则文义不明之弊。至于今日而极。而蝇袭蛙传之讹。安保其必无也。是由于世道与人才俱下而然欤。抑学校教养之方。有未至而然欤。如欲使文无不解。解无所误。而古今经史之义。灿然复明于世。其道何由。诸生下帷多年。考證同异。而必有慨然于末学之迷方者。愿与之商确焉。
谚文问
问。谚文乃书契外别样文字。而便于用者多矣。造字时推测律度。积算管籥之法。今可得而详闻欤。有点无点。或方或圆。有所取象而然欤。元行十四而犹有落漏之字。反切仅八而亦有重叠之音何欤。反切或在傍或在下。或两切在下而必从本行字者何欤。初行八字之发音。必从元行中第十字者。抑有义欤。前八行一从反切之次第。后六行推衍八行之偏傍。而又有不偏及者何欤。字音之所难形。以此而形之。文义之所未畅。以此而畅之。则其为用。反有贤于真书欤。清浊则有别。而高低则无辨。试讲音释则以此为重。而词讼文券则不为取信。抑何故欤。东方文献。至我 朝极备。而犹以为未也。 世宗朝别设一局。委
昌舍集卷之四 第 552L 页
任儒臣而刱造谚文。宣布国中。经书音解。一切翻译。其阐明理学之功。前古之所未有者。而至如三纲之录。劝农之篇。种种晓喻闾巷妇孺之群。亦莫不以此为用。其有补于治教也大矣。而奈之何近年以来。习俗日淆。诞妄之辞。转相傅会。鄙俚之说。争尚誊写。积成卷轴。徒费纸笔。日事吟诵。而专废工业。职成游惰之习。莫救邪说之惑。而其他私请之暗嘱。奸情之密通。即其末流之害。则此岂 先王始设之本指哉。是亦关系于人心之古今。世道之乘除。而有若文运之盛衰者欤。则以则得晓解之用。而祛浮诞弊。诸生必有能言是者。其悉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