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x 页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笔诀
  
与人规矩[上篇]
书本于易。易有阴阳。有三停。有四正。有四隅。
阴阳如何。两画相对为阴。三画相连为阳。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画象阳故必有三停。三停非相连之义乎。
三停之中。亦自有三停。三其三九也。
运笔有三过。何以必三过之也。三过之则笔锋由画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1H 页
中行。始中与终。相连续而相照应。无偏倚。无粗率。无柔弱。无缓慢。无尖削。无刚急。无委靡。
画有一贯之义。何谓也。原于(侧)。成于(勒)(努)。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书家之能事毕矣。
画有四象。勒者进画。老阳也。努者退画。老阴也。策与两趯等画。小阳也。啄撇磔等画。小阴也。
画有五行。属水。属火。属木。属金。属土。
画有首尾内外。画有升降进退出入。画有缓急行止。
画有上中下左右。画有八方五行具焉。生克推焉。吉凶生焉。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1L 页
合众画为字。众画相恋。亦相逊让。
字㨾。须方正也强健也坚固也缜密也。宜济之以圆厚柔滑疏通广阔。
一盈一缩。一阖一辟。一进一退。
大小相济。各得其宜。所遇不同。有时乎变大而似小。小而似大。有一字兼两字之位而不为大者。歉于一位而小能敌大者。权而合宜。妙在通变。
字亦有上中下左右五行八卦之方。名位定焉。吉凶生焉。
行有直者有屈者。随势处变。方能相济。
合众行为一章。合众章为一编。行与编。首尾前后。顾恋称停。自然妙凝。浑成一局。
画有始终。字行与章编。亦皆有始终。知识可见。吉凶可辨。
书象星辰。昭明精圆。错落森列。大小错综。参互相济。繁而能简。杂而能整。盛矣哉。书之文也。
书家有得天之道者。有得地之道者。众象森森。总统于一。昭明圆凝。浑融广大者。天之道也。奇壮方严。密塞蔓延者。地之道也。右军其得天之道者欤。
与人规矩[中篇]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2H 页
画始于侧。侧者点。点者一也。点者阴阳欲分未分之象。侧之变有三。纵横斜而已。引伸触类则各有其变。
点。勒。努。
点之变。有纵横啄等诸例。 啄。
勒之变。有策俯仰等诸例。 仰。
努之变。有直斜弯等诸例。 弯。
三画交乘。众画生焉。
原其始。起于(勒)而已。 (勒)(点)侧也。
古有永字八法。不越乎此。今不必重复。而便于初学。今载于下。
삽화 새창열기
此八画。众字之纲纪。三拆之意。常隐于画中而不见。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2L 页
如六脉之真脏。真脏一见则便生病也。右军曰隐锋而为之。其此之谓欤。然肉反胜于骨亦病也。(自注。三拆为八画之骨子。八画为众字之纲纪。)
此法极难形容。为初学之无所考据。不得已而设。善学方能寻绎本义。
画有阴阳。勒自左而进。老阳也。努自上而降。老阴也。策趯之属。少阳也。撇啄磔之属。少阴也。
画有四正四隅。努为经。当左右与中。勒为纬。分南北与中。磔撇策趯之属。分当四隅。唯侧如五行之土。东西南北中四隅。无处无之。(自注。南北为经。东西为纬。)
画之在八方。有虚有实。四正常实不虚。西南东北多实。西北有实有虚。东南专虚。易曰天倾西北。地缺东南。六十四卦方图。八纯卦起于西北。终于东南。抑此理欤。
与人规矩[下篇]
书本河洛。字形方象八卦与九畴也。
书有方位。方位之圆与缺。吉凶生焉。
屈伸者。体鬼神也。变通者。体四时也。
形方象地也。用圆体天也。
横画从左而进于右。象天行也。竖画自上而降于下。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3H 页
象地道也。斜画或升或降。象水火也。
横竖者正画也。斜者间画也。横画经也。竖画纬也。(自注。横为阳竖为阴。阳经也阴纬也。)
字法有经有权。守常者经也。趋时者权也。左阳右阴。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字象阴。右必重低于左。右重低经也。
有时乎变通。随时盈缩。妙在其中矣。
凡画法。非特体天地也。亦有体人道者。有父子焉有君臣焉有夫妇焉。
先后承生之谓父子。上下主卒之谓君臣。对待敌应之谓夫妇。大少次序之谓长幼。交接相济之谓朋友。
子不可以犯背于父。臣不可以犯背于君。妇不可以犯背于夫。
知之而后体之。体之而后守之。
习而不怠者诚也。专心不差者敬也。
诚与敬至。字画能有精神。有精神。斯能和均。和均则吉。
操笔之法
捺压钩揭。虚圆正紧。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3L 页
执笔须坚固。不坚固则画不精紧。
徒知坚固而坚固。不知缓急之运。则无以尽活法。
凡操笔。不可以太近于指端。亦不可以太近于掌心。必须不离于食指之中节。
太近指端则力有尽而不健。太近掌心则力有缓而不紧。
运笔之法
运笔不可以只运手指。亦不可以只运身与臂。只运手指则不能快健而宛转。只运臂则不能委曲而精密。
磨墨之法
先净砚。盛洁水。右旋而运墨。必固把而轻磨。墨色生润止。
画法
画欲其生而不欲其死。画画留神。毋得放过。
留神如之何。必三过折笔。隐锋而为之也。
如之何隐其锋。恶其骨之太露也。隐锋者何也。要其委曲而有精神也。
何以能有精神也。画画预想。省察而照管也。
尖画如锥。波画如卧蚕与偃月刀。折画如人肩。折画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4H 页
有二焉。有一画而折者。是曰折钉。如句字类是也。有两画相连者。如目字类是也。盖一画而折者。自有两画相连之义。两画相连者。亦有一画折之义。皆须紧切而圆厚。融结而委曲。
努勒之画。必须始静重中健快而末复紧融。
又曰所谓三过折笔云者何也。三停笔之谓也。停处必须凝融。过处必须紧健。健使能平稳。融使能精紧。
停含行意。行带停意。是曰停而行行而停。停而行。贞中含元也。行而停。元中带贞也。
画欲向左。必有含右底意。欲向右。必有含左底意。(自注。有左旋右盘左转右纽左翻右闪底意。)
凡用画搆字之法。必须眷恋主画。随意通变。妙在其中。
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圆一方一厚一尖。一轻一重一停一过。一强一柔一紧一缓。一敏健一静重。
大而不大。小而不小。长而不长。圆而不圆。厚而不厚。轻而不轻。停不停过不过。强不强紧不紧。敏健而能静重。
呜呼。用画之妙尽矣。
变化画法
画犹气质也。善习则其偏可变化也。
刚可使变柔。柔可使变刚。其要只在于志。志刚则刚。志柔则柔。行之笃则自然精一。安而行之。不劳而得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4L 页
论作字法
作字必中正。毋过与不及。过者抑之。不及者企之。随宜变通。毋泥一偏。
书家之法。张弛而已。张而不弛胶也。弛而不张慢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长多求短。短多求长。大多求小。小多求大。广求狭狭求广。
密者疏之。疏者密之。钝者敏之。强者弱之。弱者健之。轻者重之。散者敛之。流者收之。
密而能疏。疏而能密。重而能敏。清而能重。长而能短。短而能长。广而能狭。狭而能广。大而能小。小而能大。
随宜变通。妙理无穷。沉潜玩味。理自格矣。笃行之久。从心不踰矣。
其要在乎读笔诀。习羲之书。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5H 页
必须绎其心法。切勿依㨾字画。恐为算字。恐为死画。恐为书奴。
古语曰太上传神。其次传意。其次传形。传形非依㨾乎。
又有所不可行。欲免依㨾而妄作之。妄作反害矣。
依㨾者之言曰吾效古法。其字与画恰肖似。殊不知不知而依㨾则不能肖似也。一字一画。或近疑似。何能字字画画。形虽疑似。意则未也。
自用者之言曰吾自得妙理。不屑乎依㨾古人。殊不知不知而妄作则非自得也。
所谓自得者。因古人之法而寻其意。非若依㨾者之徒效于法也。述古人之意而发明之。非若自用者之妄背于法也。
论行法
排行平均如贯珠。毋令相背。毋令相凌。
论经权
常例者经也。变通者权也。经而无权则固滞也。权而背经则诡妄也。
权而合经。方是得中。
合经。圣贤之权也。反经。诈术家之权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5L 页
何谓圣贤之权。宜而时中也。何谓诈术家之权。权变而行诈也。
呜呼。世降俗末。正法泯而权诈行。欺世惑民。无所不至。古今天下。皆滔滔趋于邪法。故曹操,罗朝崔孤云,宋之苏东坡,米元章,元之赵子昂,明之张弼,文徵明,我朝之黄耆老之法盛行。张芝与右军之正法。泯然无传。其间或有一二效则者。或失其心法而流于异端。或有依㨾而不得其奥旨。可胜惜哉。
我先私亲六寓堂公。愤然有志于右军。末年尤专心于正字与行书小草之法。深造精微。享年不遐。未及浑化。呜呼痛哉。
统论
凡书法。必须循循渐进。不可躐等。欲速则不达。怠惰则不成。
观于小大学与夫数之开方则可知矣。
大严则离而苦。太缓则流而荡。
辨正法与异端(晋以上在方册。不书述。)
书家正统
正字始于程邈。盛于钟繇,卫夫人。至于王羲之而大成。自后衰矣。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6H 页
行书盛于钟繇。至羲之而亦大成。又有王洽献之。又有唐太宗,虞世南,褚遂良,米芾之流。
草书始于张芝。亦至于羲之而大成。自后亦衰矣。一自狂僧乱真。草法尤衰矣。
异端之萌。始于献之。炽于张长史,颜鲁公,欧阳询,柳公权,崔孤云,米元章,梅竹轩。甚者怀素,苏东坡,赵子昂,张东海,黄孤山,韩石峰。
朱夫子大贤也。必不好异端。而似有疑似者。文公岂遍也哉。此必后生之所见。有所未到而然也欤。
泛论书法
夫欲书者。先审纸次择笔。善磨墨。静坐凝神精思。预想字形与行法。会其意整其臂。手审其行笔。毋敢放肆。毋敢怠忽。
书有过不及。放荡疏脱。诡怪乖悖。阴密刻苦。枯槁冷淡。过也。残弱顽钝。庸拙壅塞。粗杂倾斜。不及也。
专尚质朴者过也。专尚艳丽者不及也。
过犹不及。过不及皆不中。不偏不倚惟中。
夫作字因时随宜。不可胶守。亦不可放荡而无节。
作字之善不善。专系于心之敬怠。气之伸缩。亦系于笔墨纸之好否。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6L 页
作字之法。造化无穷。能知一字万变。众画一气。冲气相化之妙。方是知书。
评论书家
  正字行书法
钟繇质。献之文。金生僻。唐太宗浮。惟羲之得中。
钟繇正而未化。献之滥肆。金生诡。曹操奸。太宗文而浮。虞褚偏狭。鲁公执。东坡巧而自用。元章谲。子昂邪佞。石峰野钝。
  草法
张芝质。献之文。惟羲之得中。
张芝正。献之金生鲁公诡。张旭荡。怀素狂。
  论前朝
金生,灵业,坦然,禅坦,文公裕。金生,灵业,坦然,禅坦学右军。文公裕杂晋蜀。金生为第一。
  论我朝笔家
安平文而浮。听松文而滞。孤山巧而俗。蓬莱清而放。石峰野而钝顽。听蝉险而刻促。此数三公。皆有超群绝俗之才。多年积功。宜乎深造精微。而终不闻正法者何哉。不幸当道丧之日。染于俗习痼矣。间有一二欲免于俗习者。异端又从而诱之。谁能卓然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7H 页
超出而复正哉。
  论安平
颇知运画作字之妙。不知有至法。其多偶合。质美然也。若使如此之质。得闻正法。则其量何可量哉。
  论听松
才智虽未及安平。所主稍正。亦质美然也。若使得闻正法则庶几矣。
  论孤山
运画虽活。作字虽巧。坐于习俗。庸陋太甚。若使得闻正大平顺宽裕之法则庶免矣。
  
论蓬莱
颇知作字大略。不知运画之妙。志虽大而法则昧矣。故流放虚疏诡异之意多。端正温和精紧缜密之之(之衍字)意小。然气质异凡。胸次洒然。旷然有飘飘出群凌云之气。故其书能清豁正大。偶合于正法者有之。若使如许之资。得闻正法则必也深通精微。不幸而当法坏之日。卒烂熳而同归。惜哉。
  论石峰
资质野钝。勤而始得。稍知运画作字之法。而犹未能深通正法之妙。故作字野俗而顽钝。壅塞而庸陋。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7L 页
有不知合变处。运画亦顽钝而庸俗。无敏紧精切之意。赖其积工之习。容以惑陷溺之世彼。世人胶于闻见。迷不能悟。惜哉。如此之笔。当如杨墨乡愿。辟之远之可也。
  追论
石峰大抵依㨾。得见末年书。罢旧习。多近正法。
  论古书
钟繇隘。献之不恭。惟右军为得中。右军之谓集大成也。
夫子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右军之谓欤。
金生佛也。鲁公老也。孟頫曹也。
  论孟頫
心术不正。悖于正法。故画法回邪。字法奸巧。所以狐媚于世。当如佞人而绝之。当如淫声乱色而远之可也。
孟頫之法。乱真极矣。庸俗。故高明者有所不取。
金颜米则弥近理而大乱真。故虽高明。鲜不为惑也。
笔诀论要
书者象阴阳而已。合众画而为字。合众字而为行。合众行而为章。合众章而为编。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8H 页
画有刚柔缓急长短大小。有始刚而中末柔者。有始中俱刚而末独柔者。有始柔而中末刚者。有始中柔而末独刚者。有始末刚而中独柔者。有始末柔而中独刚者。(自注。明于此则缓急长短大小之义。亦可得以通也。)
用画之妙。在观其会通。随时变化。古人曰有顺无强。其意盖曰顺其自然。无强而安排也。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子曰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曰得时措之宜。其此之谓欤。
字者众画合聚。凝成一体。此物各具形之象欤。结搆之法。自有其道。纯刚则病于粗。纯柔则病于弱。纯重则病于浊。纯细则病于轻。纯密则病于塞。纯疏则病于虚。纯长则病。纯短则病。纯大则病。纯小则病。纯圆则病。纯方则病。
刚可使似柔。柔可使似刚。重可使似轻。轻可使似重。密可使似疏。疏可使似密。损有馀补不足。使其众画相连而不相悖乱。如乾文之粲然而自然成章。
又有一义。有两字相照而互相顾恋。凝为一意者。有三字四字以至全行。凝为一意。其要在于权其上下进退轻重缓紧而损益之。归于中而已。
又有一义。排字成行之法。有疏处则必有密处。而终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8L 页
归于疏。有密处则必有疏处而终归于密。当其疏密之际。必有点画映带而承接之。不相夺而相贯。如音律也。
通乎此则章编之法。亦可得以明矣。
又有一义。其行也有初则直。中偶屈而终归于直者。观乎星辰之脉络。山川之节度。草木之枝条。飞走之行动。可知一元流行。自然之势也。
此笔法造化之极。出乎形器之外。非通于神者不能。虽有才智。非有师授与积功。不能到也。
若欲求到此境。依法精习。
运画宜固而力。结字宜方正。排字宜均直。排行与合章宜调停。此之谓大经大法也。语曰欲善权必先经。未有不由经而先权者也。
众行相聚。凝成一章。此类聚群分之象欤。
大小强弱。互相顾揖。有两行而相恋者。有三行四行以至全一章而相恋者。
又有一义。行初则相密也。有偶相疏而终归于密。行初偶相疏也。有反之于密而终归于疏。此救弊之活法。不得已也。不得已之谓权。非圣于笔者。不可以轻议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9H 页
真积力久。自然而得也。
又有一义。排字间架。有大小疏密与强弱长短。是以众行之脚。参差不齐。
又有一义。有可安一字而安二字。有可安二字而安一字。有可安三字而安二字。有可安二字而安三字。非优于通变不能也。(自注。半行草法。亦与此同一理也。但或有可安十馀字而安一字者。)
合众章为一编。此大一统之义耶。
上下相恋。大小相得。刚柔相济。损益相因。其有星历律数之义耶。
易曰观其会通。以行其典要。程子曰物各付物。此非精一时中之谓耶。诚能此道也。无时而不省察。无处而不精神。此所谓预则敏之义欤。
呜呼。吾今而后。知一编都是生生活妙之意。古人曰理一而分殊。纲举而目张。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连了断断了连。此之谓耶。
曰五行变化之妙。一土而已。一心灵妙之运。一思而已。一身血脉之运。一胃气而已。一元之运。一冲气而已。十二律损益变化之妙。一宫而已。
康节曰十二会一元而已。亦此意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59L 页
以此观之。一字为一画也。一行为一字也。一章为一行也。一编为一章也。
书家曰一编只是一字而已。非知书者。其孰能与于此。
推此以往。文章可通也。众艺可明也。呜呼。非优于道德者。其孰能之。
杂论
一字之中。众画森森。顾恋主画。一行之中。字字朝乎主字。众行朝主行。众章朝主章。如众星之拱北辰。众山之拱昆崙。众流之朝宗于海。日月之统于岁。众律之统于黄钟。如众民之统于君。如水之恋山。如藤萝之恋于木。其脉络之连续。精神之流通。如水之波澜焉。渊渊乎洋洋乎。浩浩焉不可得以状。非系局于形气者之所可测也。
易曰形而上之谓道。语曰从心所欲。不踰矩。易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以无心化万物而有心。圣人以有心应万事而无心。非此之谓耶。
天地之间。生气盈溢。数无不备。只是交易变易而已。变易者。一气流行而变化也。交易者。两气对待而推荡也。变易则交易在其中矣。交易则变易在其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0H 页
中矣。其交易也。便是变易也。变易也便是交易也。人但知交易之为交易。而不知交易之为通有无也。然其交易也。因其所固有。非有待于外也。观于河图之为洛书及夫河图数之互相交易而成六十四卦者。可见矣。
凡书拘于形气。累于外诱。泥于习俗。怠欲交乘。私意横流。何能与天地圣人相似而一揆也哉。此非真积力久。忘其形局而无所系着者。孰能与于此。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安而行之。不劳而得。古语曰自然中节。无为而化。易曰天下何思何虑。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涂。其此之谓耶。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非此之谓欤。
无体无方之谓无偏无倚。无偏无倚之谓无系无着。无系无着之谓无适无莫。无适无莫之谓无可无不可。敬义立而能无可无不可。
敬主一无适。主一则一。一能有精神。义应万变而趋时也。权而得中。从心而不踰矩矣。
又曰书家之道。贵在省察而照管。照管则能预想其得失。故用画之际。必精心而省察。搆字之际。必审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0L 页
察。排字之际。必密察。排行之际。必顾察联。章合编之际。必总揽而周察焉。
省察之本在涵养。非涵养。无以省察。
未有体不立而用周者也。
古人曰书以见心。画刚弱缓急。可以知其气质也。通塞得失。可以知其才识也。邪正偏中。可以知其志意也。精粗圆缺。可以知其吉凶也。信哉言乎。
诚能此道也。于为书也何有。
书家有补画合画之法。必顺其势而为之。使生气有聚有续。能凝结而流通。观于鍊金。观于接木。观于聚水。可见矣。此起死回生之权。呜呼微哉。呜呼妙哉。此不得已也。非初学之士。所可得以闻也。
呜呼。非真积力久而出乎形器者。其孰能与于此。
总断
易曰乾。元亨利贞。
曰仁义礼智。
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庸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不叛矣夫。中庸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1H 页
自卑。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
曰书法。亦有此义。学者玩之可也。
易六十四卦。乾坤包诸卦。而诸卦统于乾坤。一卦包六爻。而六爻统于一卦。
彖者以断一卦之义。爻者以断一时之义。
易曰爻者效天下之动也。动则有吉凶。吉凶者。失得之象欤。
易曰六爻发挥。傍通情也。趋时之义。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笔家之能事毕矣。
上下无常。非离群也。进退无恒。非为邪也。
孟子曰夫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易曰鼓之舞之。以尽神。
要旨[上]
画谨始终。
画必谨始而虑终。未有不谨始而善终也。亦未有不虑终而能成也。
虑始虑终。中在其中矣。
若虑始终而不察乎中。亦曰阙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1L 页
字有八卦九宫之义。
搆字之法。必大小长短强弱之画。纵横错综。方能相济。
画必相顾恋。画画必相顾恋。而不悖乱侵凌。方是九宫照应。
行有法。一行之法。大间小小间大。长间短短间长。强间弱弱间强。疏数进退。首尾照应。
章亦有法。一章之法。大行小行相间。四正四偶。与中相应。方是成局。
章行之法。如律法之平仄。有正法焉。亦有变法焉。变而得中。方是合权。
要旨[下]
凡书法。主中正而已。其有异同者损益也。损益者变通也。变通者趋时也。趋时者权也。
其变通。自然而然也。非有作为也。
何谓也。夫我主于中正。强健缜密平均。无所放怠而已。彼其血气之乖和。天气之舒惨。忧乐之有无。笔墨纸之好否。兴趣之深浅。随所遇而变。其变也非故为之也。自然而然也。此古人所谓因而损益。随时而宜。循物无违者也。彼后人之才高识浅而有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2H 页
私者。反疑而为作为。岂其然哉。若作为则非无为而自然也。岂可谓之时中也哉。
欲至中正。宜习常法。若弃常法。虽欲至于中正。未可得也。
凡画法(音绵)(音隐)(波)(戈)(乙)难其中。波最难。
凡画承接处极难。若不紧融而委曲则未可也。
勒努难中。无力而与终不相应则未可也。
天地所以四时不差者健也。中正也。健能诚也。诚常也。中者。无过不及也。
天若不常。何能四时不差。其有变者。气化也。其变也。非故为变也。时而已。
四时不差者。此论语所谓因者也。其变而时者。此论语所谓损益可知者也。
书之所以常中正而齐一者顺也。其有损益者。非故为损益。亦时而已。
然则书亦主常。若不常则中无主而妄变作。呜呼惧哉。
积久则自然而化。化岂预期者所能也。预期则安排而妄作。非时中之道也。
又曰书贵中。若不主中则心无常而乱变也。若胶固而无变。则执而不通也。
弘道先生遗稿卷之十二下 第 462L 页
无常则何能终始如一也。无变则何能随时推移也。
书之义大矣哉。
非至诚则不能常也。非至察则不能顺理而善变也。
常也者。定而不易也。变也者。损益而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