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提要 第 1a 页 WYG0459-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七
史传三编 传记𩔖三(总录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史传三编五十六卷
国朝朱轼撰轼有周易传义合订已别著录是
编凡名儒传八卷名臣传三十五卷又续编
五卷循吏传八卷成于雍正戊申时明史尚
未成书故所录至元而止明以来传名儒者
史传三编 传记𩔖三(总录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史传三编五十六卷
国朝朱轼撰轼有周易传义合订已别著录是
编凡名儒传八卷名臣传三十五卷又续编
五卷循吏传八卷成于雍正戊申时明史尚
未成书故所录至元而止明以来传名儒者
提要 第 1b 页 WYG0459-0001b.png
大抵宗宋而祧汉唐而宋又断自濂洛以下
轼所为传上溯田何伏生申公高堂生不没
其传经之功中及董仲舒韩愈诸人不汲其
明道之功于宋则胡瑗孙复石介刘敞陈襄
虽轨辙稍殊亦并见甄录绝不存门户之见
可谓得圣贤之大公其以迁就利禄削扬雄
马融以祖尚元虚削王弼何晏以假借经术
削匡衡王安石亦特为平允惟胡寅修怨于生
轼所为传上溯田何伏生申公高堂生不没
其传经之功中及董仲舒韩愈诸人不汲其
明道之功于宋则胡瑗孙复石介刘敞陈襄
虽轨辙稍殊亦并见甄录绝不存门户之见
可谓得圣贤之大公其以迁就利禄削扬雄
马融以祖尚元虚削王弼何晏以假借经术
削匡衡王安石亦特为平允惟胡寅修怨于生
提要 第 2a 页 WYG0459-0002a.png
母王柏披猖恣肆至删改孔子之圣经咸预
斯列似为少滥又据王福畤之虚词为薛收
作赞亦未免失之不考耳名臣传所列凡一
百八十人去取颇为矜慎续编所列又三十
九人其凡例曰续编者何择其次焉者也或
卷帙编次已定附之于后焉耳然见为稍亚
而乙之与失于偶漏而补之其品第则有间
矣混而无别亦稍疏也循吏传所列凡一百
斯列似为少滥又据王福畤之虚词为薛收
作赞亦未免失之不考耳名臣传所列凡一
百八十人去取颇为矜慎续编所列又三十
九人其凡例曰续编者何择其次焉者也或
卷帙编次已定附之于后焉耳然见为稍亚
而乙之与失于偶漏而补之其品第则有间
矣混而无别亦稍疏也循吏传所列凡一百
提要 第 2b 页 WYG0459-0002b.png
二十一人虽体例谨严而颇未赅备如何易
于之𩔖表表在人耳目者多见刋削其去取
之例亦未明言殆不可解要其标举典型示
人效法所附论断亦皆醇正固不失为有裨
世教之书矣前有轼及蔡世远总序二篇考
名儒传为李清植所纂名臣传为张江蓝鼎
元李钟侨所纂循吏传为张福昶所纂世远
商𣙜之而轼则裁定之云乾隆四十六年十
于之𩔖表表在人耳目者多见刋削其去取
之例亦未明言殆不可解要其标举典型示
人效法所附论断亦皆醇正固不失为有裨
世教之书矣前有轼及蔡世远总序二篇考
名儒传为李清植所纂名臣传为张江蓝鼎
元李钟侨所纂循吏传为张福昶所纂世远
商𣙜之而轼则裁定之云乾隆四十六年十
提要 第 3a 页 WYG0459-0002c.png
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提要 第 4a 页 WYG0459-0003a.png
史传三编原序
史传三编者予与少宗伯蔡闻之先生所订历代名
儒名臣循吏列传也自司马子长变编年为纪传后
之作史者因之凡传一人必叙其人之所学所守所
言所行所值之时所居之官原始要终无虚美无隐
恶而后加之褒贬以为劝为惩犹用药之按病症折
狱之比罪案舍此不能臆为论断也今考史记所载
帝纪世家列传凡百有十二卷而儒林循吏以𩔖为
史传三编者予与少宗伯蔡闻之先生所订历代名
儒名臣循吏列传也自司马子长变编年为纪传后
之作史者因之凡传一人必叙其人之所学所守所
言所行所值之时所居之官原始要终无虚美无隐
恶而后加之褒贬以为劝为惩犹用药之按病症折
狱之比罪案舍此不能臆为论断也今考史记所载
帝纪世家列传凡百有十二卷而儒林循吏以𩔖为
提要 第 4b 页 WYG0459-0003b.png
目其他名公巨卿或分或合其义例盖有取焉汉初
儒者不概见所传惟文景间明经数人然等孟氏于
荀卿列子贡于货殖其所谓儒盖可知矣汲黯与郑
当时合传而王陵之戆直仅附见于陈平世家子产
公仪休孔子孟子之所称述而与石奢李离同列之
循吏毋怪后之人议其疏略抵牾也夫以马迁良史
之才父子相继勒成一家言犹不免疏略抵牾之讥
他无论矣闻之先生尝与子上下二千载中学术事
儒者不概见所传惟文景间明经数人然等孟氏于
荀卿列子贡于货殖其所谓儒盖可知矣汲黯与郑
当时合传而王陵之戆直仅附见于陈平世家子产
公仪休孔子孟子之所称述而与石奢李离同列之
循吏毋怪后之人议其疏略抵牾也夫以马迁良史
之才父子相继勒成一家言犹不免疏略抵牾之讥
他无论矣闻之先生尝与子上下二千载中学术事
提要 第 5a 页 WYG0459-0003c.png
功之真伪纯疵于圣人是非之义未敢自信为有当
然如黄老之害道游侠之乱政必严加退斥断不敢
附会史氏以疑误学者是则予两人之志也于是与
同学诸子商𣙜纂辑录两汉至元以儒称以臣显以
吏著者若干人各为一传事皆本诸旧史而词之游
者删之义之疑者缺之其嘉言懿行见于他书者采
而益之盖安溪李君世豳与其从子立侯南城张百
川南靖张季长漳浦蓝玉霖为之草创而讨论折衷
然如黄老之害道游侠之乱政必严加退斥断不敢
附会史氏以疑误学者是则予两人之志也于是与
同学诸子商𣙜纂辑录两汉至元以儒称以臣显以
吏著者若干人各为一传事皆本诸旧史而词之游
者删之义之疑者缺之其嘉言懿行见于他书者采
而益之盖安溪李君世豳与其从子立侯南城张百
川南靖张季长漳浦蓝玉霖为之草创而讨论折衷
提要 第 5b 页 WYG0459-0003d.png
闻之先生实总其成予不揣固陋间出其一知半解
与相参酌书成析为若干卷爰以质之当世或云蓄
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论道经邦宣猷宰化莫非性
分内事今区而别之为名儒为名臣为循吏使人疑
儒术之迂疏而谓卓然树立者皆适逢其会非有所
本而为之其可乎予曰天德王道原无二致然浅深
同异视乎其人士元才绌于百里黄霸入相功名减
于治郡申公辕固生以宿儒应辟卒无所建白而去
与相参酌书成析为若干卷爰以质之当世或云蓄
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论道经邦宣猷宰化莫非性
分内事今区而别之为名儒为名臣为循吏使人疑
儒术之迂疏而谓卓然树立者皆适逢其会非有所
本而为之其可乎予曰天德王道原无二致然浅深
同异视乎其人士元才绌于百里黄霸入相功名减
于治郡申公辕固生以宿儒应辟卒无所建白而去
提要 第 6a 页 WYG0459-0004a.png
此由气质之禀于天者不能无蔽是以优于此绌于
彼见知见仁各随其性之所近欲其体备而用周也
难矣我
皇上以天纵之资亹亹翼翼用人行政一本于钦明缉熙
之学又日进内外臣工教以省身克己存诚主敬之
道而程能课绩虽有不逮苟其中无他必宽以自新
之路是以人思感奋争相濯磨臣品官方彬彬日上
顾日月渐摩者
彼见知见仁各随其性之所近欲其体备而用周也
难矣我
皇上以天纵之资亹亹翼翼用人行政一本于钦明缉熙
之学又日进内外臣工教以省身克己存诚主敬之
道而程能课绩虽有不逮苟其中无他必宽以自新
之路是以人思感奋争相濯磨臣品官方彬彬日上
顾日月渐摩者
提要 第 6b 页 WYG0459-0004b.png
圣主之所以立教也夙夜寅畏者臣子之所以自励也有
不能者才之禀于气无不备者性之根于命也惟格
物明理以启其端戒惧慎独以践其实扩而充之以
化其气质之偏由是出其所学上而辅佐
圣君为万世开太平之治即效一官分一职亦必休养涵
濡登风俗于醇古此一德泰交唐虞师济之盛也汉
唐以下乌足道哉
雍正七年己酉岁长至日高安朱轼撰
不能者才之禀于气无不备者性之根于命也惟格
物明理以启其端戒惧慎独以践其实扩而充之以
化其气质之偏由是出其所学上而辅佐
圣君为万世开太平之治即效一官分一职亦必休养涵
濡登风俗于醇古此一德泰交唐虞师济之盛也汉
唐以下乌足道哉
雍正七年己酉岁长至日高安朱轼撰
提要 第 7a 页 WYG0459-0004c.png
学术之与事功孤卿之与庶尹殊途而同归百虑而
一致者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五性粹然至善用内
直之功敬修而不怠方外之功集义而无歉则元善
之长充周而不可穷先圣传心之学于是乎在上之
为论道经邦之儒次亦为一民一物之所恃赖故曰
同归而一致也譬之原泉广津发自昆崙放而为河
海流而为百川润桑田而汇沼沚皆是物也顾人生
而静而后质与学之所近或偏得其一体汉唐以来
一致者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五性粹然至善用内
直之功敬修而不怠方外之功集义而无歉则元善
之长充周而不可穷先圣传心之学于是乎在上之
为论道经邦之儒次亦为一民一物之所恃赖故曰
同归而一致也譬之原泉广津发自昆崙放而为河
海流而为百川润桑田而汇沼沚皆是物也顾人生
而静而后质与学之所近或偏得其一体汉唐以来
提要 第 7b 页 WYG0459-0004d.png
通经履道之贤匡君定国之彦亲民济物之选代不
乏人就其合同而论之三者本一无事于分其本充
者其末茂使董广川大用于汉文中子及遇兴唐功
不过于萧曹房杜哉程朱大儒也明道劝神宗防未
萌之欲以十事进君能尧舜其君者也及出令晋城
扶沟化理昭彰非守令所当法乎朱子在朝四十六
日进讲奏疏名臣风烈万代瞻仰及观其浙东南康
潭州诸治迹岂两汉循吏所易及乎且如司马公许
乏人就其合同而论之三者本一无事于分其本充
者其末茂使董广川大用于汉文中子及遇兴唐功
不过于萧曹房杜哉程朱大儒也明道劝神宗防未
萌之欲以十事进君能尧舜其君者也及出令晋城
扶沟化理昭彰非守令所当法乎朱子在朝四十六
日进讲奏疏名臣风烈万代瞻仰及观其浙东南康
潭州诸治迹岂两汉循吏所易及乎且如司马公许
提要 第 8a 页 WYG0459-0005a.png
鲁斋复何分于名儒名臣哉故曰无事于分也然使
语魏丙姚宋以精一之学则粗矣抗召杜卓鲁于魏
陆韩范之列则逊未逮矣况三者之中又各有等级
次第则亦不必于合也方今
天子神圣道统治统萃于一身以至道醇修勖士𩔖以皋
夔稷契望诸臣以廉谨仁明饬吏治一道同风之盛
于斯乎遇之高安可亭朱先生服儒体道负开济大
略入为卿士出为牧伯由冢宰陟台辅以襄
语魏丙姚宋以精一之学则粗矣抗召杜卓鲁于魏
陆韩范之列则逊未逮矣况三者之中又各有等级
次第则亦不必于合也方今
天子神圣道统治统萃于一身以至道醇修勖士𩔖以皋
夔稷契望诸臣以廉谨仁明饬吏治一道同风之盛
于斯乎遇之高安可亭朱先生服儒体道负开济大
略入为卿士出为牧伯由冢宰陟台辅以襄
提要 第 8b 页 WYG0459-0005b.png
圣天子盛治与世远同事
禁廷一日语世远欲纂汉唐以来至于宋元名儒名臣
循吏等传各为一集合为一书世远在鳌峰书院时
故尝校刋先儒诸书又私纂历代名臣言行录实有
素心顾以均服职事未遑手录属诸同志四五人分
纂传论高安公定其领要重申讨论世远亦旁览广
披细加参订再阅岁而书告成事迹繁多年代久远
或恐有纰漏舛错之讥要可为高山景行之藉士幸
禁廷一日语世远欲纂汉唐以来至于宋元名儒名臣
循吏等传各为一集合为一书世远在鳌峰书院时
故尝校刋先儒诸书又私纂历代名臣言行录实有
素心顾以均服职事未遑手录属诸同志四五人分
纂传论高安公定其领要重申讨论世远亦旁览广
披细加参订再阅岁而书告成事迹繁多年代久远
或恐有纰漏舛错之讥要可为高山景行之藉士幸
提要 第 9a 页 WYG0459-0005c.png
生
尧舜之世怀三代之英三者之中服膺砥砺备其全体固
足以求志达道成旷代之人豪即得其一节亦足以
寡一身之过淑躬而济物蔼蔼吉士维
天子使人材之盛比于成周风俗之美跻于陶唐是则编
辑是书者之惓惓也
雍正四年丙午十月朔日漳浦蔡世远撰
尧舜之世怀三代之英三者之中服膺砥砺备其全体固
足以求志达道成旷代之人豪即得其一节亦足以
寡一身之过淑躬而济物蔼蔼吉士维
天子使人材之盛比于成周风俗之美跻于陶唐是则编
辑是书者之惓惓也
雍正四年丙午十月朔日漳浦蔡世远撰
提要 第 10a 页 WYG0459-0006a.png
史传三编凡例
名儒名臣循吏俱始于汉终于元何也据二十一史
以立传也
天德与王道大用与小用原无二致三者原不必分
但依𩔖以见耳如龚遂岂不是名臣而列在循吏
虞诩岂不是循吏而列在名臣司马光岂不是名
儒许衡岂不是名臣而姑以分属程朱在朝则为
名臣牧民则为循吏而列之名儒读书论世但存
名儒名臣循吏俱始于汉终于元何也据二十一史
以立传也
天德与王道大用与小用原无二致三者原不必分
但依𩔖以见耳如龚遂岂不是名臣而列在循吏
虞诩岂不是循吏而列在名臣司马光岂不是名
儒许衡岂不是名臣而姑以分属程朱在朝则为
名臣牧民则为循吏而列之名儒读书论世但存
提要 第 10b 页 WYG0459-0006b.png
是则是效之心不必泥也
称名史例也周程张朱独称子者
圣祖仁皇帝所定也凡诏诰奏章俱然于以见我
朝尊尚正学卓越前代焉
各传虽依据二十一史本传然多采传记及各家文
集以成之凡大人物尤加意蒐罗如诸葛亮则兼
采裴松之习凿齿诸史及诸葛丞相集魏徵及唐
初名臣则采贞观政要陆贽则采宣公奏议是也
称名史例也周程张朱独称子者
圣祖仁皇帝所定也凡诏诰奏章俱然于以见我
朝尊尚正学卓越前代焉
各传虽依据二十一史本传然多采传记及各家文
集以成之凡大人物尤加意蒐罗如诸葛亮则兼
采裴松之习凿齿诸史及诸葛丞相集魏徵及唐
初名臣则采贞观政要陆贽则采宣公奏议是也
提要 第 11a 页 WYG0459-0006c.png
名儒汉史有不立传者则旁采以成之宋名儒则
采之伊洛渊源录及续录若本人语录文集等书
宋名臣则采之名臣言行录及续集别集等书按
其年月择其简要有三易稿而后成者
一人之事有散见于他传者则𩔖聚之本传如周勃
诛诸吕则取高后纪以入之张柬之复唐祚则采
五王传以入之是也是故苟其无关体要虽原传
所有必删繁以就简苟其事不得略及言行可法
采之伊洛渊源录及续录若本人语录文集等书
宋名臣则采之名臣言行录及续集别集等书按
其年月择其简要有三易稿而后成者
一人之事有散见于他传者则𩔖聚之本传如周勃
诛诸吕则取高后纪以入之张柬之复唐祚则采
五王传以入之是也是故苟其无关体要虽原传
所有必删繁以就简苟其事不得略及言行可法
提要 第 11b 页 WYG0459-0006d.png
者虽散见于他传亦必参考以成文期于词省而
事备耳
奏疏不能详也有至要者则载之并采之历代名臣
奏议与其详于大人子虚解嘲也毋宁详于奏疏
论赞不必尽录也录其尤善者
续编者何择其次焉者也或卷帙编次已定附之于
后焉耳
羊祜杜预曹彬昔之所谓名臣也但祜与预在魏朝
事备耳
奏疏不能详也有至要者则载之并采之历代名臣
奏议与其详于大人子虚解嘲也毋宁详于奏疏
论赞不必尽录也录其尤善者
续编者何择其次焉者也或卷帙编次已定附之于
后焉耳
羊祜杜预曹彬昔之所谓名臣也但祜与预在魏朝
提要 第 12a 页 WYG0459-0007a.png
皆有封爵彬亦为周之国戚不能无春秋责备之
意故列之续编若周瑜鲁肃慕容恪王猛等亦降
列之者蜀汉为正统非魏吴之比东晋为正统非
南北朝之比也
意故列之续编若周瑜鲁肃慕容恪王猛等亦降
列之者蜀汉为正统非魏吴之比东晋为正统非
南北朝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