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茅洲集卷之九
茅洲集卷之九 第 x 页
茅洲集卷之九(安东 金时保士敬 著)
 书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1H 页
上伯氏书(己卯)
乌山甲于西湖。隆隆百里间。上逼云霄。登新院之楼。可望而见也。弟每到此。未尝不低徊掩涕。岂为山哉。昔我兄弟处乎茅岛者。殆十年矣。时则偏亲在堂。诸子孙咸聚一室。间辄奉肩舆设长筵。授几于寒松台。酌酒为歌。仰指乌山以祈亲寿。怡愉欢庆。春秋以为常。今伯氏受 命方面。按节南道。旌旄启路。荣溢乡闾。而已不可逮养矣。松台菲薄之具。虽欲为之先尝得乎。临歧踯躅。不忍相别。而乌山白云。依旧行路之间矣。瞻望感慕。尚何以为心。愿我伯氏夙夜靡懈。殚诚修职。思有以显扬先休也。
与纯行书(癸巳)
汝亦将见枫岳矣。盖是行也。十馀年经营。今乃俶装。送之者尚以为喜。况当之者乎。游赏虽小事。古之先生长者。多不能免焉。则亦何可轻且忽也。农岩既再游玆山而不忘也。其跋人溟岳录也。乃曰人或老死而不一得见。此何异于身生东鲁而不识仲尼面目也。则无怪乎汝欲一见也。噫善观名山之难。无异于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1L 页
观圣。汝其往矣。毋以深搜博观为务。察其流峙之妙。会以仁智之符。俯仰徜徉。收之方寸。无少流连光景。游玩适宜。则其于为学之功。亦不为无助也。吾因汝有所慨矣。昔与渊翁自百渊遵东溟。转入是山。赏音之乐。会心之资。可谓备矣。而惟以穷奇写景为事。不曾契道妙以养本原。始于长安分散之夜。略讲仁智二字。而犹未能大有所发挥。至今所恨者此尔。汝其勉旃。知所取舍可也。至于内外山。吾所历览者。而具在于图中矣。汝能领会于形局之外。有以自得。则此特为筌蹄也已。
与纯行书(甲午)
屏外扰读书。且资强辅之讲讨。能有进益否乎。日为先祖丧馀致齐。虽终日端居静思。而心忽忽走作。凡所想念。十失四五。若此犹谓之致齐乎。夫人死。其魂魄精气既散。若非其子孙之专诚致敬。则何能昭格凑合乎。盖祖先之于子孙一气也。古之用尸童者。盖取其一气故耳。凡于致齐之日。为其子与孙者。慨然惕然。一心唯在乎其先。思其居处笑语。其所嗜也所乐也。无一或忽。使其亲宛然在乎目在乎耳也。及夫临祭。其心纯一无杂。焚香而求魂于天。灌酒而求魄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2H 页
于地。则陟降之灵。洋洋乎如在吾左右矣。于是乎诚以侑之。礼以成之。此所以蘋蘩蕴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可荐而可享者也。乃所谓祭也。苟其心少有走作。不足以通神人之际。则粢盛虽丰。殆不祭也。汝父非不知此。而每当丧馀。辄有歉惄之叹。是可若何。仍念初八忌祀又近。而以此惚恍之心。似难免前套。须以汝及明仲辈之曾所体验者示及。以为顶上一针可也。噫。吾老且死。亦异乎汝辈之年壮者。而坐于无学。不能无憾于追远之节。甚是愧事。而恐又添鲜生不如死之罪。得不悲哉。玆乃具布所蕴。宜明复之。
与履晋书(癸巳)
见汝所作古诗。绝句固已奇矣。至于夜游枫溪赋。境近而意远。辞雅而气豪。纵横跌宕。使人可畏。昔太史公二十而喜远游。其文章多发于名山大川。古人所谓子长之文不在书者。诚至论也。今汝以其年则少子长十年。而乃能离父母。从我而东。出杨峡跨雪岭。纵目张胆。临扶桑于咫尺。云涛之所荡薄。蛟鳄之所出没。凡变怪之可愕可喜者。盖无不备览。而及宿云根。适值大风雪。声撼枕席。终夜不寐。而晓起开户。则景霁涛平。日车腾槛。光蒸大瀛。汝之舞蹈为乐。殆甚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2L 页
于我矣。况水城南楼。常有望洋之胜。汝于昕夕临睨无人之境。而所自得者多矣。以故笔势奔放。气像宏阔。浑浑滔滔。不觉其进之速也。神精所感。是固有莫之然而然者。推此以往。其所就将有不可量者矣。虽然善观物者。惟理是推。夫海之为海者。以其有巨量而来众流也。然则学者其可以安于小成而怠于积力乎。汝之所读。不过史记三四册,周诗一卷,唐诗五十首,古文若干篇。而其发于吟咏能如此。吾之所以张皇褒广。盖欲奖汝之气而益有以奋发也。至如孔子在川之叹。孟氏观海之喻。待汝更进一步。而当有以极言之。汝且少待。
与履晋书(丁酉)
崖寺清净。湍濑相接。晨夕讽读。间以敛襟危坐。能有自得之妙。不至如前日之荒惰乎。送汝时。送之以心学二字。要必先正此心。方去做他事。果已载心否。汝之被余教诱。盖十年于玆矣。作人非不弘大。而处心常患走作。十岁之前。固不欲深责。而数年以来。人理成矣。识虑长矣。或臧否人物。论卞事情。殆有过于长者。而独其忙忽放肆。日甚一日。而遵奉师训。反不及于成童前。言语杂而少凝畜之意。动作多而无闲静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3H 页
之时。默省其私。无一可称。此何故耶。不知而不为则容或可也。而知而不肯行。得不痛乎。要之不操其心。仍安旧习故也。为汝师者亦难矣。若不大警动大振作。凡其动静云为。无小无大。一以(缺)心为师。则恐汝将不能为凡士矣。窃尝念从古学者进修之要。皆以操存此心为急先务。如是而后。方可见道理。而小学大学之事。始可言也。惟汝间者从事于佔毕。早夜课业。所得之多少。只资口舌耳。虽自谓知此心之重。不敢少放。而每患忙忽放肆。终无切实勤谨之意。察其病根。都以不用力于心学耳。用力如何。一个敬字是已。大学或问。论其为彻上彻下之功者尚矣。余复何言。而孟子一部书。汝所熟读者也。至于收放心一章。不啻反复论说。而今不知收放之为何章。如是而能治其心乎。然而教之十年而无成。则虽在行路人。犹尚眷顾。思有以开导。而汝于余为何人。反不视如路人乎。久欲相警。而倥偬病困。今始有云。自知负汝父子多矣。父子之间。何可日加教督乎。勿以洳父之逊顺宽和。常体远其子之义而长其怠惰之习可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俛焉日有孳孳。死而后已。曾为汝诵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3L 页
之者亟矣。离骚曰。不拊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汝方读此矣。能不感奋。思所以改辙向道乎。吾言止此。汝其念哉。
与三渊书(庚寅)
病且乏骑。贻阻至此。郁陶难任。伏惟辰下起居冲裕。侄近以眉疽。呻吟多日。今始少间。而邻疠犹炽。方寸如灼。尚复何言。悲忧之暇。时阅左史。未得看史要领。随看随忘。此与不看何异哉。间尝夜坐。诵大学格诚等数篇。便觉气平心閒。史编中燥热之肠。得以宽畅。信乎义理之悦心。非如他书之比也。而反求腔内。存者几希。日暮途远之叹。庸有既乎。不省近来所治何书。窃瞷日用云为之间。文章英伟之气多。道德纯一之意少。盖必有所由然矣。而撮而言之。则不过曰习而已。夫性命之微妙。学问之等级。以执事灵明。亦必有默契而潜会者。而数十年间。未见有积累之实。进就之效者。抑何故也。岂以大胆着手。犹有所未易。而姑从事于平日之所习者。以求其成就耶。年纪逝迈。已迫耳顺。而农岩弃门徒之后。岿然在世者。唯执事与圃阴耳。圃既病矣。姑难责之以刻苦之工。而执事神气尚旺。足可立大本而办大业矣。故时保敢以是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4H 页
献焉。用赞执事之志。冀去习气之拘。倘执事惕然反省。奋然进步。以其推敲雕刻之劳。移诸涵泳克治之工。则其于进道也何有。爱莫助之。聊欲自效。而无诸己求诸人。深有愧于古训。未知执事果肯采纳否耶。不备。
与三渊书(己亥)
城里卒卒。未接款襟。且当远离。自不觉悽黯。此乃衰暮之态耶。边山之胜。日已面讨。而犹不无馀蕴。为执事申复如是。盖山之正脉。落自社仓后岗。分驰横放。一为摩天台。一为海仙台。千峰开阖出没。以成巨壑。幽溪中藏奇岩浚潭。亦多瀑布。圣启,军藏其尤也。但圣瀑源少。必得雨然后可逞其壮。军藏则路险不易寻。亦不甚奇。馀外瀑泉。不能殚记。寺庵甚盛。鹫岭之中岩最深远。摩天之悬云极奇巧。鹤栖,凤卵。亦可观也。至如海仙台。则世传有笙鹤声。余闻而异之。斩木开径。凌历危险。行三十馀里始到。但见苍岩数三屹立海滨而已。一称舍人台。无他异观。此则不必往也。鹫岭之西。有实相寺。寺之南。水石颇可人意。宜一倘徉也。若其月明顶千层塔。则曾不能遍探。而境甚幽绝。兜率僧心镜云。且朴生东溟曰。世所谓龙湫之西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4L 页
仙台之左。有一灵湫。其上瀑布奋涌于绝壁。不知其几丈。此乃真龙湫也。昔吾从兄偶浴于下龙湫。仍溯流攀崖。过三四层峭壁。得真龙湫。湫左右上下皆石。境界清绝灵异。故从兄携吾辈再访。则林深路迷。未免虚返。三往皆如是。其言虽似诡诞。第录之。此特其槩耳。盖是三十年前所游历者。而记入散帙中。不能序次周悉。可恨也。仍念吾辈已老矣。况执事之齿豁。职由于多用脚力。则今不敢冒危涉险也决矣。若以一舆上摩天台。领会山之体势水之凑会。左右睇眄。默讲仁智之义则足矣。不审执事果以为如何也。馀冀努力加餐。遄寻北辙。
与用谦书(丙申)
十七夕散归后。不一见面。可叹。既成人矣。不审学业亦有所进否。冠礼之义大矣哉。甚欲相对讲讨其蕴奥。而迁就未能也。尤可恨也。噫。古圣人之制是礼也。岂徒然哉。日亦多矣而必筮其日。人尽宾也而必筮其宾。于其元服之加也。一亦足矣。其目有三。祝亦随之。以至于醮而字也。告戒申复。凡所以备文喻意。可谓隆且至矣。亦可见古人之重其事也。夫童而冠之。虽若小事。而惟其为成人也。故将责以成人之德。父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5H 页
子也君臣也长幼也。其道皆备于一身。则其所以重冠礼者。乃所以重成德也。不知昨日之童戏者。今遽为成德之士乎。若不深究其义。痛改宿套。则虽礼仪既备。祝规既切。而亦何补于实德哉。昔朱夫子早孤。受遗命就学于屏山先生。及其冠而字也。别为祝辞。期以颜曾。其说娓娓恳恳。不啻为累百言。朱子之毕竟成就。未必不基于斯矣。今汝之不幸早孤。恰如朱夫子。负笈于我。盖亦有年矣。我固灭裂。虽有歉于屏山之教。而汝之所学。实是朱子。则今日之所可勉者。顾不在于刘氏之祝规乎。汝须更取其辞。讽诵思绎。割断童心。发轫圣道。毋复蹈于前日之怠习可也。抑吾深有所感悼者矣。汝先府君圃阴学问门途之正。实本考亭。存省践履。骎骎乎圣门高弟。晚又读易于汉上之亭。其所以神融心契。得于自然者。有不可量。而时余远在水城。不得与闻绪论。故驰书以告。要与同之。比余之还也。公已窀穸矣。不知向来深体而默悟者。终谁语而谁讲耶。恨汝之蒙眇。未能得闻其万一。则今日继述之务。孰有大于斯者乎。记昔壬辰。圃阴戏语于余曰。纯行吾既教矣。君未可教我雨祥。以为易子之教乎。余以眼病为辞。则强之再三。得诺乃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5L 页
已。窃覸其喜色形于眉宇。而汝善病不即就学。吾且远出。限之以大故。嗟呼悲夫。汝虽欲远我。而自在吾。岂忍任其偷惰。不收而教之乎。如闻萱闱之迁居东邻。实为近余之居。汝则反疏于来往。是岂一家之所望乎。况成人之后。则尤宜数近长者。质以工课。讲明五伦之义。而数日之寂然。有甚于童时。若曰已去童心。心则不然。则固不可也。若曰我已成人。不必规规于问业。则尤不可也。二者未见其一可。则乌得无责而止哉。诗曰。维予小子。继序思不忘。又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此汝之所当服行者也。又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又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此汝之所当惩励者也。汝方读此而或有所未及者。故试为汝诵之。尚其念哉。
答郑丈岩书(甲午)
示谕中庸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指示人物本然之体。而人物各不无气禀或异之端。故下修道之谓教一句。以释气质不可无品节之义者。诚的论也。愚何间然。但章句中人物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非谓物亦同得仁义礼智之性云尔者。于心不能无疑。盖有太极而后有阳阴。有阴阳而后有五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6H 页
行。有五行而后人物生焉。五行之理。即五常也。以其气而言。则金木水火土也。以其性而言。则仁义礼智信也。天地万物。既具金木水火土之气。即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但物为气所局。不能发见耳。故程子曰。万物皆具五常之理。但物则不知所以充耳。今以为不得仁义礼智信之性。则是理有馀欠也。乌在其太极之无所不在。而程子之言。何据而发耶。非敢求胜己说也。己之说即程子朱子之说也。不省意下以为何如耶。第赐明教。幸甚。
答郑丈岩书
辱书已浃旬矣。阙然不报。非敢怠也。盖有以也。以台之高明。既不印可。则鄙说之非可知。于是乎杂考先儒之说。欲以正吾失。则先儒之说。大抵与鄙说同也。然后疑惑滋甚。疑惑滋甚。则又不可不质于高明也。先儒之说可證者甚多。且置勿论。先辨五常与五行之不相离可乎。夫子良蔼然者。木之理也。木之理仁也。裁断截然者。金之理也。金之理义也。周流不滞者。水之理也。水之理智也。粲然光明者。火之理也。火之理礼也。夫然则五常与五行。何可分而二之乎。五常。五行之性也。五行。五常之气也。人物之生。岂非自五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6L 页
行乎。既自五行而生。则人物皆得五常之理也明矣。今以为人得五常之性。而物未得五常之性。则是物之所得。只是气而已。其可成说乎。譬如人生嫡子孽子。均受父母之性。岂可以嫡孽而差等之乎。人嫡也。物孽也。人得五常之性。而物不得五常之性。则是嫡得父母之性。而孽不得父母之性也。故程子曰。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之理。但物不知充耳。若以五常为记录之误。则诸儒之说以此为言者。不可胜数也。其可谓尽误乎。朱夫子集群儒者也。未闻以程子之说为非。而间亦窃取而用之。则是尤大可信也。大抵讲论之道。极言竭论然后。庶可望其烂漫同归。此所以累争而不知止者也。伏乞更赐一言。
答郑丈岩书(乙未)
上候进退无常。尚未罢问安。臣民之忧如何哉。伏惟肃霜。道体凝胜。乡奉手帖。慰泻亡量。况所示人物之辨。有以见执事年高职烦。而好学益深。竹西楼中玩理自得。此固今世之所罕见。而至于不设人已。惟道是求。凡其道之在也。则不以人而或忽。翻然从之。不少滞吝。此殆求之古而亦难矣。区区钦服。岂独幸其烂漫同归也。然不佞一遵朱夫子成法。初无别见。执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7H 页
事则潜玩深求。超然独诣。故初若参差于朱先生。而卒之吻合无间。此真格致之道也。推此以往。何奥不透。何微不烛。夫人物之理无异同。道之大源也。朱子之辨此理。不特徐子融一书。如徐元聘诸书亦详之。想必次第考检而犁然也。今不复赘尔。窃想解绂还山。秋气日清。身心俱泰。转入昭旷之域。回首世间名途。必作一戏剧看也。时保三伏馀病。尚未快祛。曾思传乍讽还辍。不得知新之效。甚思一近道案。以资讲益。而顾何由得也。自馀都俟后便。
答郑丈岩书(己亥)
伏奉手复。欣承旅中调节凡百。谕及中之义。恐犹未得其当。境界与灵台。不可作一般看。境界外也。灵台内也。内虽有滞思。外境之清。亦岂无也。大抵境界不可倚靠。坐于城市胶扰之中。则此心从而摇漾。处于山林寂寞之滨。则此心便自清净。皆因外境而然也。以是而言。则境界与灵台。自有内外也明矣。欲验吾心上果有未发时节。则正须默察其遇境如何耳。于城市胶扰中。尚能有未发之验。则始乃为真消息也。至于山林寂寞之滨。虽或有霎时光景。而特因外境之清而已。则安保灵台滞思之尽祛也。若以此内求。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7L 页
必有所自得者。更教如何。
与锦伯权敬仲(𢜫)(丙申)
昨蒙临贲穷巷。感则深矣。但乘夕踵门。适值尊客满堂。不免逡巡而退。无由仰申报谢之礼。兼抒馀蕴。此心惘然。恐不翅数日作恶耳。赆章非不欲效区区。而以诗以序。或近文具。赠与受者。皆不过为闲漫酬酢。此非特台之所不欲也。即时保所不敢也。监司之职。古之连帅。岂不难称。而在台则恢恢。观于西路。可知也。然而今年湖右数十州。殆成赤地。室如悬罄。号泣载路。此时之为监司。不亦为尤难哉。台之初除是任也。湖右之民大悦。既而闻台将造朝。请停经费之输。俾米直不腾。民尤大悦。保亦窃闻而喜之。及日者之拜。未暇叙寒暄。以赈事为问。台曰。凡事之难者。避之固不可。必欲善办。亦不可。只当随事尽职而已。善哉是言也。殆仁者之言也。观今临事巧避。向燥背湿者。滔滔皆是。其或免此者。则衒能市艺。经营布置。眩耀人耳目。皆私意也。今台之言。超然于二者之陋。岂不善哉。惟台勿求言于人。但扩充此意可也。吾闻之。当理而无私心者仁也。随事尽职。不施劳无求誉。庶几乎人欲息而天理行也。夫殖谷而使一方之民尽免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8H 页
饿莩。台固有其具矣。何患乎事之不济政之不举也。所可勉者。其唯心乎。得善言彰吾誉则私也。称职事纾国忧则公也。使吾之为心。或涉于上所云者。则虽使民被慈惠。无一流散。朝廷褒美。声闻燀赫。不过为成就吾一己之私而止。岂不惧哉。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虽行此道。而使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只是行吾之职耳。台之用功于古人之学久矣。其于仁。讲之已熟。唯台毋徒言之于口。必存之于心。毋徒存之于心。必行之于事。终食之间。颠沛之顷。罔或违是。则民被于下者。不但足食而已。抑将咸囿于仁义之泽矣。承流宣化。孰大于是。台其加意焉。
与右相书(寒圃斋○戊戌)
简自 渊衷。特 命大拜。此稀有事也。一为国家贺。一为閤下忧。以先大监宿德重望。未升爰立之位。此朝野之至今嗟惜者也。閤下过庭之际。必有所受者矣。此所以为国家贺也。国家之倚之也如此。士友之望之也如此。閤下行何术而不负此乎。此所以为閤下忧也。目今艰虞之极。危證败兆。不一其端。此不待知者。而已凛然寒心矣。閤下固已知之。不欲覼缕。而时保屡经下邑。目见白骨儿弱之弊。至于太息而流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8L 页
涕。而窃怪夫前后三事之间。未尝以此为深忧。谋画讲磨。思所以少纾焉。未知他事之大且急者多。故未暇念及于此耶。抑尝念及而不得其策耶。不得其策则犹之可也。若视之以不大且急。则恐未深思也。人心之汹汹靡定。思为群盗者。非他也此也。生子不喜。或投水。或为僧者。非他也此也。其人已骨而徵布不已。族之不足。至于邻。愁怨之气。彻于地下。呜呼今日之事。孰有大且急于此者耶。然其所以救之之术。则不在乎他。只在乎户布之行而已。户布之法。閤下讲之熟矣。倘閤下不动于浮议。确然自立。建白于 上而速行之。则恐令下之日。不独地上之人鼓舞。抑亦地下之鬼。含感无穷。王泽下流而民心固结。则国势何忧其不尊。而 宗社何忧其不安。而閤下亦何忧其未塞朝家士友之望乎。时保于閤下。乃四十年交也。今于閤下之拜相也。不欲随众而贺。敢以是说进。固知僭妄。然其区区之情。则有不能自已。而至于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八字。为今日劝得人主之第一急务。而昔在楮谷。劝读朱书也。多讲此义矣。想有所领会揣摩者否。自馀不备。
答李芝村书(辛丑)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9H 页
今上旬。始拜台前月下旬巍翰。兼获三篇后跋文之惠贶。辞旨反复。不啻缕缕。奉读以还。喜与感并。殆不可量。仍念吾台抱先生之遗书。独守东冈。强辅亲知。凋尽于顾眄之间。块然拊躬。乃欲与鲁莽之如保者。复谈道义。强加鞭策。使进一步于圣学门途。顾以无似。何敢当此盛礼乎。卫武之喻。令人感奋。亦可见刻励之志也。但不举朱先生偏盲存养之训。而只引先生馀日付残编之句。几成聋瞽之人。似不着题。未知高意之所存耳。如保病废。固不足有为。而执事则静处善养。耳目聪明。温故知新。何事不成。然窃以区区之见言之。庸责玉成。则恐其涵养主静之要。不及于知思论卞之工。不审执事反以省之。果以为如何耶。感台相勉之厚。敢贡愚忱。仰补磋磨之万一尔。高文拙作。遍示同志。亦归校理父子。而殇惨仍之。未及续和。前此梦窝相国以韵艰思竭为言。要待书劝然后方可下手矣。闲吟之未祛宿习。都坐于志不立耳。惭谢惭谢。
与李判书(秉常)(辛亥)
握别之后。靡日不南望悽黯。昔朱夫子送李季章谪行。仍书寄沈约诗。以为解携之际。但有一人衰暮。便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19L 页
令满座作恶。今台之年齿。非季章比。而况此衰暮之甚者乎。风日不佳。居停凡百。近复何如。似闻太硕人有不宁之节。旋获复常。而台之在远忧慕。想无穷也。或传台行时携去考亭全书。此实好消息。台虽暮境。筋力尚强。精华未竭。及此处约。温理此等文。岂非善类之幸耶。吾台平日坚确不挠之操有馀。而撝谦退托之意太胜。故专不欲担当世道。盖台少尝从事科业。不得肆力穷格之学。及至立朝。又戒标榜以媒进。其综事物辨是非。非不明白。惟其为而勿有。常欲退步。故言议不得恢拓。气像未见振刷。此既然矣。而虽对方册。不究其得失之归。而见古人事业之盛。又无奋然欲追之意。则其不能大得力明矣。从今以往。痛戒因循。必以舜何人余何人之意。存诸胸中。虽一事之失。一言之过。莫不反以自责。又静存动察。真实用功。则其德行事为。不期正而自正。而临事决疑之际。自不觉其裕如沛然矣。目今世道无复可言。独台不少挠夺。自守己志。此实一世之所共钦者也。愿台益效古人之为学。克笃晚年之实功。勿以老生常谈忽之。又能亟赐数语。警发此老昏则幸甚。此诗与三山有怀同赋。若不持戒。不妨见和也。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0H 页
与道以书(乙巳)
江上泪眼相视。殆若梦界。可怅。而如闻神气不至伤损。是幸。噫。人无祖先。何以有其身乎。昭穆虽远。在后孙报本之义。不敢以远近异视也明矣。况我庶尹祖考。于不肖之列。不过七代。则可谓不远而迩也。凡同为不肖之行者。苟追其近祖之心。则于远祖。宁有忽略之理哉。噫。会奠之以是日刱行。实自我从高祖清阴先生。盖以祭礼有限。而悲慕无穷。要尽追远之诚耳。自玆以往。每于十月二十三日。大小子孙。齐会行礼于墓前。少寓其悽怆怵惕之感。斯岂独慰生者之心乎。累累封茔之相望。皆我先祖之裔子。而喜其奏享以时。则乃所谓追近祖之心者。其庶几乎。然则是奠也乌可已乎。记昔会奠时。本支诸宗。率多来参。惟恐或后。不幸世降诚浅。渐不如初。先叔主至发豺獭不如之叹矣。昨年十月之望。不肖自湖入城。脚病添谻。而廿三忽届。窃悲去死不远。虽未克相事。必欲展拜墓前。舁疾趍诣。则诸宗中惟时教来耳。力疾共行两位奠礼。而时教则以行石浦墓奠告退。馀位则以馔已熟。而子孙不至。不肖独自行礼。既奠讫。怛然叹曰。会奠之会字安在乎。享先宜所自尽。吾宗何若是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0L 页
怠忽乎。老奴之守墓者。亦为之啧啧悲慨。归警宗长。俾有以戒饬后昆。今冬则迎哭梦窝行柩后。似多馀日。拟趁会奠复出矣。丧行迟滞。廿三始到。致斋行祀。其势末由。问于迎丧诸人。则显行在彼。不患无将事之人。遂弛此憧憧。而翌晓亟遣履晋。要使拜墓于奠后者。盖欲少抒此未参之恨耳。晋也进。则会奠尚未行矣。显行行止。问于墓奴。则答以果来矣。而以身惫。只行石浦墓奠。不能就大山所。而已径还云。噫。应行之日。未忍虚度。而既熟之需。无由祗荐。此何事也。计不获已。至使晋也留斋退行。是诚为吾宗流涕以吊处也。如是而能慰生者之心。而亦可谓追其近祖之心耶。向犹以在远者不来。独行墓奠为大恨。矧令子孙来留山下咫尺。而计其近远。终至阙祭于当日。其为惊心悼叹。宜如何哉。噫。劫烬以后块然而见存者。惟吾与贤耳。其责在谁。而宁忍默然而已耶。荀卿曰。有身劳而心安者。有身逸而心不安者。此以身为轻而以义为重也。夫所谓义者。惟孝为先。诗不云乎。永言孝思。又曰绳其祖武。盖为孝之本。亦莫先于绳武耳。可不勉哉。然不可以播诸人也。只布衷赤于左右者。亶出于外御其侮之义也。亦可谓忠厚矣。贤于此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1H 页
侄。为至亲尊属。虽数其失而笞之庭。何所不可。惟明者量处之。使后生知其远祖之不可忽。而能体近祖之心。明其追远之不可慢。而永垂来许之则。则一门诚万幸。而未死者与有荣矣。病不宣。
茅洲集卷之九(安东 金时保士敬 著)
 序
  
送农岩宰清风序(丁卯)
昔韩文公送许郢州。言曰赠行不以颂以规。余尝爱是言。遂自语于心曰。颂者颂其能。规者补其不逮。与其颂。无宁规。乃者吾宗叔丹霞公以国子长。出宰清风府。亲友俱集。以饯别公。公向诸人。求以言赆。咸曰公讲于学而得诸心。其化已行于章甫矣。今治一邑何有。余曰。诸子之言诚得矣。而吾所虑者特在于公之儜弱不刚。公辄敛容曰。君言是矣。尽得规箴之义也。明日公又造余室以请曰。向所言。真吾药石也。盍为我文之。归而讽读体验。岂不愈于口授乎。余曰。温谦通敏。即公不待勉而裕如者。但不能坚忍强毅。岂不以宋广平之慈良。益懋严安之之严强乎。况临民理务。异于对朋友讲义理。则夺之于簿书期会之间。而受病于不知不觉者。其为势易然也。此所以规之以不逮而已。能者无所事乎颂者也。今公翕受不吝。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1L 页
至请余为文。苟以是治民。则又安知今日为公规者。不为异日之颂也。是为序。
武城县乡约序(甲申)
习俗之弊久矣。何独南方为然哉。虽然县素称为文宪之乡。自孤云吏隐以后。闻人辈出。其流风遗韵。尚令人起敬。而其谣俗之偷靡横戾。反有甚于他邑。间或有兄弟相閧而讼者。余每闭户发叹。愧无仇苏之善喻也。窃尝退而深惟。推绎其故。则实由于学不讲而教不立。故既聚一境蒙士。授以小学,四子书。以资其讲读。且询里中长老。修明乡约旧制。以为敦风正俗之方。其为志可谓勤且苦矣。顾诸生早夜矻矻。交相讲习。不无作兴之望。然修故契一事。或有甲乙矛盾者。久而靡定。纷然规避。此亦可以验其俗矣。昔吕与叔居蓝田。作为乡约。其所条列。可考而知也。子朱子南康教条。盖亦仿此。凡所诱导。不啻反复恳恻。至我朝退溪,栗谷两先生。亦有所仿而行者。原其本初。盖始于周礼之三物八刑。则今日斯举。乌可已乎。夫禁之于未然之前者礼也。施之于已然之后者法也。其为道无异。而所用各有攸当。今吾所以眷眷开陈者。意有所在。诸生深体吾说而行之。则亦庶几知所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2H 页
先后。而风俗之颓败者。或可以复其旧矣。诸生勉乎哉。
赠申北评(靖夏)
乙未夏。北幕评事缺。申学士正甫从玉堂出。将行。因人谓余曰。愿赠我一言。无以不曾见也。噫。军旅之事。非吾学也。顾何以赠。既而闻正甫将以便道观枫岳。北探七宝之胜。放乎白头。余于是乎喜曰。此可以言矣。夫正甫奇士也。其为文章。得于山川者为多。登正阳历万瀑上毗卢。而俯视东土。则胸中之气。必将汩汩然发。与此山争雄矣。既又入七宝。穷诡异之观。自是而进乎白头。则我东诸山。举在君脚下矣。若使正甫瞠然而顾曰。一何小也。人之以文辞自喜。亦哀哉。于是改其路而入圣人之门。则其沛然。又孰能御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理然也。昔子之师农岩先生处是幕也。闭户兀坐。穷日夜读易。人至今有传诵者。子之踵其辙而并其名。不亦美乎哉。抑余尝入雪岳宿其顶。梦有人问余曰子读诚正章乎。既觉。东南而视鲸海阔焉。三渊以诗规余曰。西台步出观方大。始悟词人匪至人。其意亦深矣。余不能体而行之。故窃为正甫献焉。
送赵锡五(荣福)宰宁海序(丙申)
宁海海也。扶桑在咫尺。日月出其前。波涛震薄。若雷霆砰轰。有裂山崩地之势。然居民以渔为利。乘舴艋。出入巨浸若平地。一遇飓风。覆却万方。甚有望其门。未及泊而溺者。否则鲸鳄吞噬之变。又比比有焉。呜呼其危哉。彼民也亦岂不知其可畏。而沦没者踵相承。幸而获免。又操舟如故。其亦惑之甚矣。吾友赵锡五以台侍莅玆邑。几席之间。直见帆舳之败没。能无惕然反于心者乎。锡五师我农岩者也。其于得丧荣辱。亦必有所讲者矣。
茅洲集卷之九(安东 金时保士敬 著)
 记
  
凛然堂记
崇祯纪元后九十三年庚子。 肃宗大王宾天。 慈圣下御制四册。其中有吟江都时事绝句。曰失险金汤世事非。不堪国步缀旒危。焚身楼上并楼灭。忠节凛然天地知。噫。先祖立慬。殆将百年。而乃蒙 圣考追念。至发于清燕咏叹之间。华衮所被。义烈弥彰。呜呼其盛矣。不肖孙时保谨以 御制入梓。揭诸枫溪影堂。而又取篇中语。名堂以凛然。凡在瞻聆。莫不耸动。况为后承者。所以戴 圣恩而仰先烈者。曷胜其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3H 页
感涕哉。是岁十二月下旬。不肖玄孙时保稽首谨识。
永思庵记
茅洲。我先人所卜居。而长儿纯行尝欲重修而未能者也。今履晋能鸠财举役。不日成之。可谓善继志矣。昔在庚子。儿自茅洲归。手禁松契序以示之。其为言殆至数百言。而要其归不出于绍述先业。余遂以堂构之责。专属于儿。而不复忧矣。孰谓事未就而先没。反为吾父子千古之恨乎。履晋新免丧。而汲汲然以修旧为务。岂用是以寓其思慕耶。吾老矣。不能修治遗址以复其旧。而履晋之修举能如此。是匪但绍述父志。能使余不坠其先业。岂不亦可嘉欤。诗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夫则孝之道。莫过于继志。有亲如纯行之孝。而不援而勖之。匪善诲也。故吾以永思名是庵。而为履晋祝焉。甲辰闰月中浣书。
静虚斋记
夫心定则静。静则虚。即其理然也。是号也。初非取其居之幽廓也。余少也。从懿亲游于云麓。各言其志。而余素喜静。故伯氏以静命余斋。而又锡虚字。三渊亟嗟赏。勖以顾名思义矣。乃今五十馀年。无寸效之可言。则穷庐之叹何如哉。间居閒于介石之湖。追记前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3L 页
事。遂用是扁斋。而赏心尽矣。谁与讲明斯义乎。噫。程子论心之虚。而周子有主静之说。朱先生亦论之详。则其所用功可知也。而吾老且病矣。万事都休。然且习静而全其虚。虚以玩理。责其一日之功。庶或其可欤。甲辰阳月壬午书。
茅洲集卷之九(安东 金时保士敬 著)
 题
  
题赵君锡东游录后(乙未)
此赵君锡游枫岳录也。吾于此录。实有馀恋。何君锡之索还。若是亟也。始君锡游枫岳。示余以此录。时余未及见枫岳也。故窃喜而读之。其文精悍。其诗清遒。恍然坐我于万瀑,众香之间也。辛卯秋。余入雪岳。与百渊子同游枫岳。实以此录作指南焉。坐则披。行则吟。盖未尝一日不在手也。及至摩诃衍君锡诗。有曰禅心寂寞檀香烬。客意凄清桂树阴。百渊子瞠然顾我曰。不图君锡之诗。乃至斯也。此君锡见许百渊者也。且余尝见世人之自山还者。或曰枫叶好。或曰花事晚。今读君锡入万瀑洞诗。有曰骨立天然看气力。翠红妆点本非真。余于是乎服君锡之见是山。有高于世人之见。而尤觉此录之为重也。余思枫岳而不可见。则辄读此录。如再见枫岳焉。其所爱玩。有甚于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4H 页
未见枫岳时也。此所以经岁月而不知还者。今于其索还。安得无一言。遂书其始终相与之实以归之。
茅洲集卷之九(安东 金时保士敬 著)
 跋
  
老稼斋集跋
余生长北山下。从公兄弟游。读书讲学。以春秋为期。清风阁,洗心台之间。盖多会焉。间或设酒食。弹琴赋诗以为乐。农岩,三渊。实为词林之巨匠。而若其奇调逸格。每推公为不可及。公少有才局。明透物情。该贯算数。当世识公者。皆称以公辅大器。不幸遭家不造。与时相绝。没齿田农之间。无所表见于世。然其为诗。清遒精核。描景象切事情。或纵酒山林。傲睨一世。有击剑悲歌之志。其素所蓄积于中者。往往有不自掩者。此岂世所称诗人剽窃蹈袭者比哉。参以朱夫子古今三变说。则公之诗。岂在姚合,韩偓之后。而泛览陈陆。特出于以诗为戏。农岩尝居石郊。与余循荷沼鯈梁之上。诵公诗数篇曰。高华研精。老益深造。三渊之称道公亦如此。余尝窃识之不忘也。今览斯集。二公所论得之矣。余又何言。独余老白首不死。而平日相与之周旋者既久。故能知公诗道所极。然奚足以尽公所有哉。文亦理正辞顺。体裁不紊。不规规于古
茅洲集卷之九 第 424L 页
作者绳墨。而间多造语微妙者。惜乎其绝少也。公之子彦谦兄弟。以公遗稿属余刊定。既又请其跋。至再三不已。盖以余为旧老而笃于公也。辞不获已。槩举其平日所见闻如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