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x 页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杂著]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7H 页
石院日记
丁丑仲春。余西游汉师。乃于三月之望。与数三士友。出栖于杨州道峰书院。幸得公粮。过尽春夏。至于秋孟。适有院中查考不便事。避入城中。留月馀转到赵友季祥 宣陵斋所。盖拟向骊江。由木道作行之意也。淹留一旬。不遇归舟。乃于八月旬三。图得骑率。转进石室书院。路过广陵韩丈旧居而历入。只见其小阮名肯。到院先问舟路难易于院直。则留待数日。可以遇舟云。昔在壬戌癸亥乙丑年间。与李季成(世勉),朴士敦(泰厚),朴大年(泰亿),李士季(挺英),朴祖龙(泰殷)诸人。同栖之地。而当时同苦者今皆存之。独祖龙甫最以同榻旧交。逝去已久。俯仰追怆。可胜存殁之叹。院中独有农岩金副学令公。与其子崇谦栖在其中。幸我相过。不翅跫音之喜。农台于春间率门弟赵文命等十馀人。会于道院。行乡饮旅酬礼于舞雩坛。余之到院。在于旅酬已行之后。顾恨不及参行而获睹其稀罕古礼也。余与农台始乃相识于道院。俄焉告别。甚用怅缺。今者邂逅。颇得从容。真个奇幸也。农台谓余曰世道自有老少标榜以来。初未相识者。固不欲率尔相交。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7L 页
此乃时态使然也。因士友间已闻尊为赵副学门人。我亦似俗所谓守岗之雉。难变其地。孰不以我为老论人也。然尊既以好意来。则我亦以好意相交。何必以色目为嫌。而不尽彼此心期也。自后相对。毕露心肝。靡有所蕴。至于朝行间说话。亦无所讳矣。农台常处于讲堂西斋。余处于涵养斋。
十四日。农台出视朱子四书集注草藁刊本。盖其查亲徐相文重奉使燕京时所得来者也。其涂改句抹。宛如昨日事。顾余海外后生。得见古贤手迹于千载之下。幸亦多矣。○院中所藏书籍。不唯满架堆积。农台所有唐本册子。亦无非新奇可观者也。一边讲叩疑晦。一边看阅册子。不知日之早暮夜之将阑。顿忘旅苦。遂停骊行。
十五日。农台问我行中所持文字。索之甚勤。余以所上鲁门请业长牍出示。则数次看下。又索他书。以拙编五服便览出示。因请修润自叙文字。又请订正本文得失。则辞之甚固曰。吾素知礼学元非可为之学也。元来礼说各有异同。无有一正之见。从此则违彼。从彼则违此。尤翁罪案。亦是礼讼之一也。是以吾则惩此。凡于私家礼疑。一无参讲矣。余曰如令公高学明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8H 页
见。于礼疑辞以不讲。则穷乡蒙学。于何叩质而决其取舍乎。农台曰尊若以四书及朱子大全等书相讲。则可与乐为之讲论。若礼疑则决不敢当。余曰四书朱全。非不欲讲质。而顾此所编礼书。不曾就正于大眼目。故先欲奉质高眼。请须勉副焉。农台始乃有许讲底意。遂搜出院藏仪礼经传及当身所有疑礼问解续与闵永平答人礼说诸册。与我参考。且于便览疑条考据注入诸说。间有未畅及未莹处。则农台口呼而正之曰礼家文字。异于他书。宜可慎重。毫差谬千。最可虑也。因问余所读何书为多。答以自少善病。中岁沉痼几死者数矣。四十以后。始乃向苏。从事册子。全未多读。虚负半生。而惟彼礼书。初非有意于礼学也。昔在癸酉。荐遭丧祸。常变多端。莫适所从。穷僻之乡。无处质疑。不得不就考礼书。因成编录。人昧此意。猥加以不敢当之名。深庸僭汰。农台曰京畿人士。则于礼制。知者知。不知者全昧。今观此册。常变备尽。规模亦好。诚人家所不可无之册子也。前头待其完成。吾亦传书以观矣。余曰将就正于尼山门下。然后始可谓完成之书矣。农台曰所编礼书。虽诚好矣。而犹是节文度数之末。劝以向上之学甚勤。可见君子爱人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8L 页
之道矣。○余请见农台所著文字曰。曾见令公所著牛栗两贤从祀疏。无前人蹈袭所作。其所卞破从前构诬。极其明畅。致感 天衷。当宁之始许从祀盛典。果有所以也。农台曰此系斯文盛衰。岂由于卞疏巧拙也。因出所制累篇共览。其中所得意而制者。则别为指点而问其巧拙。竟夕不休。及至昏暮。明灯共看。不觉夜分。公勤请评论。瞽言偶中。未阅馀卷。益要取看。意我或厌倦。回卷自读。手又挑灯。请加贬论。此岂敢当。退让固辞。农台曰尊之文字。吾既润改。我之制作。尊亦贬證。此乃士友间例事。尊何撝谦之至此。甚非尊我间相与之意也。○罗平康明村丈。即公之渭阳也。自山所来在木食洞(去院五里)农台慈夫人所寓。致人于农台。请与相见。答以新得亲客。不欲相离。明当往拜。○夜余自讲堂还寝涵养斋。月色如昼。独卧无眠。追忆昔寓此斋。受读朱书。依如昨日。倚户诵过。聊慰感绪。及至翌朝。农台谓余曰月白空斋。中夜无寐。忽闻尊读书声。不觉起坐。呼儿子出步讲堂而静听。甚慰此中孤怀矣。
十六日朝。农台请与同饭。手自分馔。相对款语。眷意蔼然。初以生客。荷念若旧。其爱好之诚。不可忘也。○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9H 页
农台为拜罗丈往木食洞。有顷余为访罗丈德禧氏。步往平丘。望见道傍有二衣冠。相对危坐。渐至其所。则乃罗丈及农台也。罗丈不待其甥。直归京城。路逢农台。台以其昨夕缘我不往拜之意。方叙陈矣。余于春间。获拜罗丈于朴定斋鹭梁书院奉安时。今又道次霎奉。旋即拜别。甚用怅仰。余送罗丈后。欲直往平丘。则农台要与还院。余曰欲往平丘者。盖为请得所骑。将往健斋韩君祉所邀也。农台曰相别在近。此日可惜。故咫尺亲庭。犹不就觐。必欲与尊偕还院中。明日健斋之行。吾岂无借乘之义乎。固要还院。舍骑徐步。余以农台着靴难步。强劝其骑驴先行。则固辞不从。徐步耦行。○余问牛栗两贤。(缺)今俗不知此义。侍父兄之子弟。必为祭饭。皆非也。(缺)
(十七日)农台访余于涵养斋。披见余日记。谓余曰迩间酬酢。皆在录中。此后所言。宜可戒慎也。余笑而答曰君子言动。不期慎而自慎。何可惮人记取而自慎乎。农台曰其言亦若有警余者。诚好矣。仍曰昔于 宣庙修史也。其时日记颇不明。故史局取考柳眉岩日记修整云。日记若善修则亦好矣。要会讲堂叙话。余耽看册子。不欲往会。则农台笑谓余曰好册借尊。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59L 页
今觉悔矣。后当秘藏不出。○向夕借乘于农台往健斋。祠官韩锡辅欢迎。苦留同枕叙话。
十八日。韩君还于广陵。余偕向青城角巾亭。而分路还于书院。农台门人李伟,崔普明,沈檍诸人皆已会矣。○余请出朱全讲话。农台曰尊曾致功此书乎。答以穷乡无有此书。尝因偃室借得玉堂吐本节要。妄以己意抄得文字菁华处。要为出入看阅。元无身心所补之益。今不可谓曾见是书矣。因与同览。农台曰朱文明畅纤悉。兼以义理。虽难形之言。舄出备尽。有若谚释。真古今文章之一也。余曰顷与崔孝伯语及朱门。劝其多读。则曰吾非不知朱文多读之为好。恶其朱文有以夫以等字。不为之读也云尔。则农台曰虽有以夫以等字。孝伯之文。多读此书。然后可以成章。今观其文则直是黄州竹楼记体格。若足于此而自止。则不过为溪谷集所编而已也。○农台门人俞生命行持丧者。到院底请见。农台出见而还。语在座诸人曰闻城中如李夏坤诸人。欲出来请学。而谓吾门弟徒尚言语。不务讲业。皆缓其行云。诚可慨然。近观权尊。虽在旅中。孜孜笃学。无少放过。吾欲师法而不可得。君辈既从我于此。师法斯人。毋自浪过云。顾余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0H 页
素是懒学。猥以笃学见称。虽勉督门弟之语。令我愧甚愧甚。○农台语及世俗友道厚薄曰。故闵都宪著重为科儒时。亲友葬日。与科日相值。公不赴科而赴其葬曰科日常有。而亡友葬日难再矣。此实后人可法。
十九日。行院中释菜罢斋后。农台谓入斋诸生及门下诸人曰。春间道院乡饮之礼。权尊恨其晚到未参。今以释菜馂馀。为权尊行饮可乎。遂自分排诸执事曰。大夫吾当为之。余笑曰令公未免自称。一座大笑。第一宾李志询。第二宾崔守纪。执礼李伟。司正余为之。终日行礼。无所失仪。真盛事也。余曰古昔吉礼。赖令公获观。得以周旋于樽俎之间。诚亦幸矣。而独于丧礼。犹未洽然讲讨。实是欠事也。大抵丧礼。自三代以后。则至宋朝张朱之时而犹未大行。若如我东则入本 朝以来。丧礼准行。未有如即今者也。农台曰宋朝张朱之时。不可谓不大行。而尊所谓犹未大行者何也。余曰以张朱之时。始治期丧。恐人非笑之说。与夫横渠之诗有丧不勉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举世但知隆考妣。功缌不见我心悲之句观之。当时只服三年丧。如期功重服。全未行服。此不可谓不大行之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0L 页
證耶。农台曰至于吾东。以前辈小说观之。国朝之俗。三年丧外。期功重服。虽云行之。而不为制衰成服。只裂布作带而已。其视中朝。无甚有差胜之论矣。余曰师服以载籍所见者观之。孔门诸子以后。虽至宋朝诸贤。未有行服之事。黄勉斋只为朱子行服。至于朋友之服。朱子之于张吕。亦未有行之意。逸而不见耶。吾东师服。吉冶隐以后。以至即今。间有行之者。而独沙溪之于栗谷龟峰。俱是自少服事之师。而只服栗谷。于龟峰则不为之。似有尊卑取舍之嫌。且朋友之服。牛溪之于栗谷,龟峰。俱以道义之交。而元无行服之事。实为后生之所未晓也。农台曰师友之服。中朝及本朝诸贤。或有行之者。或有不行者。其不行云者。或者门人之失录而不见耶。余曰韩昌黎之服乳母缌者。诚千载之下。敬仰之深。而栗谷先生不为外祖母心丧者。不能无讶于心矣。农台曰昌黎之服乳母。真旷世稀罕事。栗谷先生不服外祖母。(缺)非后人所可轻议也。(缺)
二十三日。别农台及诸学徒。以木道作骊江行。到玉隐洞冰家留十日。转向原城宗家仍留。
十月初一日。又欲由木道还京。为请船往见东伯俞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1H 页
公得一。盖于丁卯秋。韩丈丧次有雅故也。俞公见我于十载相阻之馀。乃曰铜墨之暇。颇觉爽豁。屏务稳话。披叙甚款。仍出示东巡所咏诗篇。请加砭證。余素昧吟咏。辞之不得。则乃于次迂斋海山亭题咏城字韵。七星峰作海门城之句。余曰七星自是罗列海中。不衬于作城之句矣。公曰古有煌煌火城之语。此不害于仿用耶。同篇横字韵。又次以十年陈迹泪交横之句。余问令公果寻到祠庙乎。答曰我若寻庙则似有拜礼。某合是侪友。侪友之间。不至为拜礼。故不往寻也。余曰朋友之丧。不嫌拜而吊哭。则令公与迂斋。平素交分。今有泪交横之句。而咫尺遗庙。嫌拜不到。而何情与诗相反乎。公默然无以应。公以余归作 圣科观光之行。赠以鱼跃龙门字大墨。
初七日。率宗弟致联鏕作行。还由京路。
初九日抵石院。农台完在旧栖。见我喜甚曰。别后怅恋。今幸复会。未知留此几日。可作东归乎。余曰庭科前当留此。而其间承诲。似不多日。深用怅然。
初十日。余告农台曰今番骊江之行。转到原城。携来宗弟者。盖欲留置门下。以替终未承款之意也。愿诚心训诲。能至成就。则令公成物之德大矣。农台曰吾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1L 页
虽无及人之才。而委此率来。诚意良勤。况此来者其能拒乎。○时当庭科。过客挠甚。书册讲讨。殆不(缺)。余请礼书逐条看阅订正。则农台曰吾固留心看阅。而别无大端纰缪处矣。吾意则愿尊更修国礼。要为公私由行之无碍可乎。余辞以僭汰。
十一日。农台谓余曰。城中一家人。方遭侍养丧。问其服制与初丧变节。(缺)日累走人于农台。质问变礼多端。故每与瞽见相讲。然后谓以暗合鄙见而答送矣。农台问余曰尊家寓居高城。在栗谷入山前耶后耶。若在入山后则或有传闻之言否。曰先世寓居。退在栗谷下世最久之后。故别无传闻之言。而但有流传一语。栗谷枫岳往来时。留住于高城鉴湖崔氏家时。见侵于邻居乡人郑世杰矣。后栗谷为兵判时。见高城军士问尔邑品官郑世杰生存乎。答以死已久矣。曰厥汉极是强滥底人云。农台曰其言似非栗谷语法。○问。秦皇之焚诗书。只为天下人私藏。若其博士官所藏。依旧自在。而无传于后世。意者项羽焚秦宫时见烧而无传耶。农台曰吾尝不曾思及于此矣。所论果是。○问。大典周舜㢸答人问。终丧不入妻室。虽汉之武夫亦然云。此汉之何人耶。曰汉即唐字之误。李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2H 页
光弼事也。○门下人请书先儒格言。则必书要不闷守本分及村里坐坏了人句语以赠之。盖上一句。程子于寺墙头见有此书字。甚爱好云。下一句。朱子书与门人陈安卿。以勉游士友间者也。○问。陶元亮浼爵高风。后人不可尚议。而若愚见则彭泽弃官。犹可容喙。盖为守宰者。束带迎官。是当然底道理。而元亮既已呈身作吏。不能屈于乡里儿。浩然赋归。如弃涕唾者。似是竹林放旷馀风。正如孟子之露才。亦是战国之习云者也。未知盛见以为如何。农台曰如此之议。前人所未讲。今闻盛论。不觉洒然。
十二日。闵学士镇远甫。舟往骊江之行。停棹寻院。农台以昨日所讲变礼。逐节叩问于闵学士曰。适与权尊商确以答。而犹不无疑晦于心。玆以相讲也。答以吾亦昧于礼学。宁有定见。既与权尊相讲。则似不至大错也。农台向余而语曰所讲变礼。见可于闵学士。良可幸也。仍曰昔朱夫子。亦于礼说到疑碍处。未能有决语。至曰本领不正。百事俱碍云。况于今日吾辈。凡所疑礼。其可容易论断乎。平日慎重礼论者。正以此也。闵学士以世子所书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八大字。作为屏障。请题跋语于其后甚勤。而辞而不题。○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2L 页
余问农台曰。心近两书。论其紧歇于学者工夫则何书最紧。曰心经虽无。可也。近思录不可无也。○问小学明伦篇引曲礼。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与为友注。有才能卓异也。若非好德之人。则难以避好色之名。故取友者谨之云。余按此章入于明男女之别条可也。而入于明夫妇之别条。恐不衬惬。农台曰疑之固也。既经朱子之手。恐不可妄议也。○问尧之时。以庭草之叶落。知其旬朔云。未知旬朔之前。月与年。无从而考知。其前黄帝之时。容成之造历。据何以为之。既云造历。而颛顼之时。始作历云。造历是何事。而作历亦何事耶。未作历之前。年与代。难以考知。其前姜姓之八世五百馀年。亦何据而考知耶。又按夏周二代之君。皆以王字称号。而独商之君。号以甲乙。连用天干。轮称不已。岂以子姓承甲之故耶。诚如此则宜首甲次乙。先后轮称。而间多倒号。不循甲次。至于复称(两甲两乙之类)与叠号(两太丁)者何故耶。考诸古史。无有解此义。亦无先儒论卞。岂余固陋未见耶。农台曰上古人事。与今绝异。既无先儒所论。今不敢臆说。
十三日。农台谓余曰。吾与尊别日在遄。相离可惜。而再明当过祢祭。故不得不先归木洞。尊之入京。虽在当日。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3H 页
待我而发。要为叙别可乎。余曰吾之惜别。有倍令公。既以更见拚别为教。则敢不停骖留待乎。○十五日朝。余与致弟暨他同行。俶装发向。途上遥望木洞。延伫而待。则骑驴一行。自远渐近。倚马谛视则乃农台行也。见我临岐。促鞭而前。语余曰更见相别。昨虽有约。或虑尊先发。祭后未行饮福而来。舍弟皆谓兄主近得何许人。相好至此。不行饮福而径起乎。相与强留。而必欲更见相别。故如是早来耳。余曰吾与令公邂逅相逢于寂寞之滨。联榻多日。披罄襟期。闻所未闻。开我心目。今日吾行。可谓虚往实归。诚是岭外晚生之幸也。东归他日。岂有可忘之时乎。惟愿令公幸复诲谕。以卒其教可乎。农台曰尊既入礼学。此横渠之所以使学者为据守之地。若因此而为学。则以尊笃实之学。无所向而不可也。然学者工夫。专在于致功四书。而尊于四书。犹未致功之熟。此虽有心恙。不曾用力之故。而归后必须致功。则如尊勤学。其于极地。一蹴可到。终期以远到。是我区区之望也。余曰爱好之甚。盛教此勤。固不敢如前惰怠。以虚其相期之至意。而但一入东隅。师友绝远。傍无强辅之助。恐不能自振。因循怠废。将不免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3L 页
也。农台诵朱子与陈安卿书中村里坐坏了人之句。勉其来游士友间曰如西溪暨吾。自是林下人。相从无妨。而如某某贵显家。为士者不为出入可也。且凡为士者第一工夫。莫如谨言。今日吾辈所言。不出于文会讲磨间说话。而不知此后何说横做于其间否也。世道日渐危险。别后所虑者此也。所冀各自保重。时惠德音。慰此恋想。遂举手一揖。十步九回。不觉魂黯黯而行迟迟也。
明村日记
辛巳十月初六日。余自鲁门作东归之行。乃于十一日夕。到果川罗明村门下。明村丈喜我历访。迎坐款语。细问鲁门函丈起居之节。暨我留学几许书卷。余于灯下。见有斋内坐客。而不知为谁某也。俄以金副学子丧致慰于明村丈。则丈指斋内坐客曰彼乃金副学之弟。所谓金居士也。盖居士以明村丈甥侄。为过明日外祀而来也。居士向余而语曰尊得非昔年与家兄同栖石院者耶。适我远游岭东。竟失相会之便。今忽邂逅。极是奇幸。因语曰家兄每称尊之勤学曰。一边看阅册子。一边讲质疑晦。毋或顷刻放过。如尊勤学。可谓一蹴可到。同处半月。资益为大。恨不久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4H 页
与同榻云。余曰顾吾懒慵。曩与仲氏令公。虽幸同处。实无勤学之可称。不意今者过蒙见称。不觉愧甚。明村丈谓亲忌在明。与客同寝未安。令我出宿行廊。翌晓邀我同馂。明村与居士语及尤玄两丈事曰。宋相以玄石多编册子非之。玄石答以犹愈于多制碑铭云。何说为是。居士曰若其不切于身心一也。因举道释圣聪。务作风月事而證之。
十二日。余自明村门下。欲早发向城中。金居士要与同行。先送下人于江津。探可渡江船。则还报曰无他船。只有津吏候姜判书船。居士曰士人岂可与宰相同舟乎。吾与权尊同舟而渡。遂并鏕而行。乘舟后江风大作。不能顺渡。中流沿洄半日而渡。其间所言。多是尊仰鲁门底意也。问先生老来食治如何。暨孙行几许。余答以修撰内相。诚于奉舅。尽心馔供。一日所进。能过升米。且内外孙行。多至六男。皆是俊秀也。居士曰明斋丈清福俱全。又问其门下有小明斋云。其知行如何。余答曰所谓小明斋。无乃指先生从孙东洙为名人耶。斯人知行浅深。未易识得。而大抵日侍函丈。讲磨靡遗。其知行安得不进乎。又问明斋丈有甚所读书。答曰每日食后周行斋内。所默诵似是庸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4L 页
学大文也。居士曰儒贤例有所诵书。愚伏至老所诵尚书大文。仍称先生文章曰真菽粟之文也。凡菽粟之文。自不免陋态。而此丈之文。菽粟之中。自有清新气味。吾辈高仰其文。比诸玄丈不啻数层。尊之所见以为如何。曰顾我门末。非惟门下之嫌。亦何以能识得其如何也。居士曰此则不然。虽师弟之间。岂以能文称于沙翁乎。余曰第闻先辈长老之言。先生文章。可比牧老。居士曰此比拟不伦。此丈文章。若比愚伏同春而优劣之则可也。若比牧老则不可。仍问明丈于吾家。有甚所言。答以别无所言。而但夏间先生得见先相公文集。称其文章当世罕比。居士曰吾家世谊。自前甚笃。向来吾舅氏窜谪之行。先人只为镇定两边之计也。彼知其然。故先丧返柩时。青松丈至于出吊道傍矣。是以吾辈于玄丈。有所疑所憾之事。而于明丈无一毫疑憾之事矣。
     
(右汉江舟中录)
余与金居士。同舟渡汉。到泊江岸。当分路告别。则居士曰新知之乐。不忍遽别。遂沿江耦行。交语娓娓。不觉步远而日已西矣。天寒远客。行色忙促。举手欲别。则居士曰此与尊分岐处耶。又指江岸一舍。要留叙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5H 页
话。余不得不强留。居士因问尊于朱书。致功几何。答曰大全书则穷乡未易得见。只于节要书颇熟看。而间有难解处。取考退溪答李刚而问。庶得其详。而窃观节要书知旧门人目录。则皆书职名与表德。而独于安仁吴生。直书某地某生者。似恶其书辞之嵬岸倨肆。不以门人待之故耶。况以不将父兄之命。馈其所不当馈之人。答辞极其严截。可见其迫切之甚矣。居士曰不如此。道不见。宜其答辞之迫切也。余曰朱书自是亚圣之资。而若其性气躁暴。可见于张南轩之规以雷频失威之规也。居士曰尊不见朱子与黄端明书中语乎。自言其病痛。不胜其粗厉猛起之心。又以弘大平粹四字。请书于吕东莱观之。则亦可见取笔于朋友而矫以和平底意也。以此观之。朱子本然之质。似欠纯粹。而全得于变化之功也。历观前修古贤。则初未尝无病痛。吕东莱之初年性气。胡文定之少时杰骜是也。家兄谓尊症多太阳。性气褊急。有如象山之气质。故劝以涵养工夫云。今我与尊接语。自昨至今。未见有褊急气像。可知气质之善变也。余曰若其善变。全未全未。此行将向仲氏令公所寓。而深愧此物只依旧样也。居士曰闻家兄之言。尊所编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5L 页
礼书。诚人家不可无之册子也。待其就正。可以誊传云。想于今行。必一一删定。已成完书矣。余曰人见有限。义理无穷。昔与仲氏令公。非不考究添删。又于师门。亦多详證。更加精密。庶可为完书。而此书只为吾穷乡所考之资。非欲与人共之者。岂肯许大方家誊看乎。居士曰横渠之教人专以礼。为学者据依固守之资。(缺)为士者不可不取誊而看阅之也云。相对讲话之际。已觉日暮。强起告别。居士犹惜其相离。又要以入城后更会壮洞。而详言其所在别处。余曰朱门近处。寒士足迹。岂可容易就之乎。居士问余所馆洞名与主家。谓明朝当伻人致问。遂上马分路而去。
     
(右江村讲话)
 余平日想得斯人平生。癖于山水。穷探恣游之馀。深得乐好之趣。转作因文而悟道。今日言动。一是学问人也。昔于乙丑冬。栖石院时。与李季成甫拜玄石先生于杨州军场村。则先生语及此人曰崔昌大,洪有人辈。从游此方外人。虑有晋时竹林之风云。惜不令玄翁在世而见今日金子益也。
十三日余自城中发行东路。行至十馀里。到石串村。历入金副学所寓。慰其子丧。入吊几筵。想其平日姿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6H 页
表。不觉怆伤而泪迸也。农台痛深舐犊。形神憔悴。脱网乱头。全不收敛。大非前日气像也。屏徒撤讲。书室寂寞。追想畴昔。令人纡叹。然其好学之诚。不以悲疚而少替。挽我留宿。挑灯讲话。叩我师门所得。披阅问答诸纸。间说自家所见。乃曰看君所录。于名物度数形显处。可谓叩质靡遗。而若其义理奥隐处。无所开发。此为可惜。仍举近世诸先辈讲学工夫精粗曰。如玄石讲说文义。初中二件则不考册子。自意讲解。至第三件说。取考册子。然后乃可讲解。若透彻讲说。如晦翁之为。吾东前后绝未有也。是以吾则独自讲说云。余以前日礼书。更请订正曰。间有服条。或与备要相反。此则沙翁或未照勘处。虽使沙翁在世。容许改正。而顾今如我微末后生。难免擅改之责。恐惹后日之是非。宁欲仍旧。而却不得不已也。农台曰若嫌此而不为改正。恐非前贤之有望于后学也。仍劝以笃学之功践履之实曰。毋以此自足。必须大担着。期以远到。取法朱子。一如昔年所勉如何。余答以旧爱不替。勉诲至此。顾虽卤莽。敢不更加惕厉而承教乎。今行又有所慰幸者。昨于明村门下。获奉仲氏三渊。款语若旧。粗慰平生。而但恨旅次欠稳。未克披叙。此后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6L 页
何时并与令公。得成鼎会于寂寞之滨。少偿啖蔗馀叹乎。农台曰舍弟子益。昔游关东而还。闻我与尊同栖石院。甚恨不得与之盍簪。今幸相识于舅氏之门。虽未得从容。亦是彼此难得之幸云。
     
(右石村日记)
重修海山亭赋(丙寅)
客有远游而探真者。问于丰岩主人曰。请闻海山亭之胜槩。与夫创构之始终也。愿主人为我言之。荡我胸海。涤我尘冗。主人乃辞谢曰。品藻山水。我非其人也。平章风月。我非其人也。然吾子之有问。可无主人之所答。我国之山水名天下。丰岩独为第一。亭在于枫岳东瀛之间。乃所以命名海山。峰万二之层玉。云霞之所掩映。水三千之接天。日月之所涌出。横绕而入海者。一带澄江。骈列于洋中者。七星奇石。又有南江之赤壁。永湖之丹穴。彩舫月笛。沿溯而上下者。无非几案之领略。况彼两龟岩之奇形。九仙峰之秀色。争相环拥。于斯拱揖。至若汀洲之眠鸥。浦口之归帆。奇岩之蹲如怒兽。异石之翼如飞禽。与夫山焉而岚。海焉而雾。秋而千嶂之锦绣。冬而万壑之琼瑶。纷千态与万状。各呈奇而献媚。目不能乎输胜。笔奚模于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7H 页
万一。信此亭之大观。所流歭之酿美。繄肇创者其谁。曰风流之太守。太守为谁。紫洞车侯。考年代之在何。乃隆庆之单阏。嗟经始之已逖。将不免于颓圮。栋梁腐而挠折。赤白渝而漫漶。异境寡色。胜地无颜。探瑰者以之兴伤。抉胜者以之发叹。岁提格之春初。得李公之适理。趁政通而人和。思百废之俱兴。将冢宰之勉意。荷观察之助力。追王公滕阁之新修。效子京岳楼之重营。役匪日而已完。华构忽其流丹。彩栋玲珑。耀沧海之清旭。飞薨缥缈。接蓬莱之霱云。后前檐楹。视旧制而加敞。内外门额。揭新名而增华。江山重光。云物改容。远而望之。若龙眠所画。近而睇之。若蜃气所凝。捲帘而银汉欲滴。开户而清风自来。庶王乔之留舄。将赤松之遗尘。实仙子之攸馆。岂吾人之所安。且其杂植花卉。荣谢相承。送菊迎梅。吟竹咏松。一区之佳景更侈。四时之清玩无穷。至于半壁层轩。骚板如栉。前者唱后者和。长篇今短篇古。铺张特地。夸大名亭。是以羽盖芝轮而登望者。大小使星之探胜。熊幡鹤旐而凭眺者。南北守宰之寻真。如遗世而独立。恍羽化而登仙。莫不愿一佩左符。出宰是邦。亭之胜也。有如此者。客曰当此之时。太守之乐。以为如何耶。主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7L 页
人曰请且言之。太守披鹤氅戴纶巾。日日登临。觞咏自适。所谓宠辱俱忘。其喜洋洋。滁城之永叔。岂专美于醉翁。黄江之禹你。奚独夸于竹楼。太守之乐。有如此者。客曰如此则能不为景物所役。而无为治之病乎。主人曰若然则亭虽美矣。奚足称矣。奚足称哉。延访父老。咨询民瘼。必于此亭。引接士类。敦奖儒风。必于此亭。人自得于湖山。百里太古。花不言于桃李。万户逢春。是以白屋无怨。青衿有颂。镌于贞珉。腾于人口。今我侯閤下。遵何约束。为政画一。暇日凭槛。消王粲去国之忧。有时勉学。法文翁化蜀之治。期使潮民之未学。变作柳氓之有识。新学小生。雀跃兴起。来暮之咏。弦诵之声。于庠于塾。苟奖掖之如一。可天荒之必破。客闻而钦叹。作而言曰。赖我主人。既饱山海之胜景。且闻贤守之嘉绩。马迁秦陇之观。苏子终南之游。方之于此。未足为富。惟子记之。以助文章之气也。遂握毫而掇辞。是所谓重修海山亭之赋也。
江亭小说
余自近岁。苦于世之迫阨。且困于二竖之沉婴。心绪郁悒。无以自遣。一日到双碧亭上。与友人象戏。偶失一博子。即所谓扈将之士也。久而不得。私窃叹讶。厥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8H 页
后天忽大雨。江流瀰涨。涯涘之间。荡然一洗。越数日。伯公因寻所失渔艇。跟至海岸。有一汉手持一小博来拜。取而视之。乃前所失者。怪而寻其由。则得于海口沙际云。噫一字奕得失。固无所欣戚。而其所以失所以得者。若有异焉。余乃摩挲而叹曰。人固有郁奇意而莫摅者。得非假精于尔。穷茫洋于天池者耶。人固有厌尘溷而遐举者。得非假精于尔。寄身世于沧洲者耶。丑虏肆然。腥填赤县。慕鲁连蹈海之义者耶。天下无君。斯道沦胥。有夫子乘桴之志者耶。将隘区中之狭陋。遵赤水而周流。博观于四海者耶。追八月之星槎。历九关之虎豹。号吁于九天者耶。抑效屈子之浮游。指西海而为期。怀故宇而返者耶。不然尔何飘然去而翩然来耶。余于尔。窃有感焉。失之日庚午孟夏之既望。得之日同年六月之上旬。
记梦
今年之秋七月初四昼梦。有魁然一丈夫。自谓司马温公。急呼余告曰。康节邵公逝矣。如是者再。俄焉惊觉。乃一梦也。余甚怪之。不知有甚徵至此也。忽阅案上一书。有宋熙宁十年。康节感疾。笑谓温公曰。吾欲观化一巡。仍为易箦。即是日月也。盖梦为是而发。梦亦可谓不诬。而日月又与之相符。良可异哉。噫吾生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8L 页
也后。地亦左于前贤。虽有昌黎子夜梦昼思之感。其彷佛岂易得也。昔吾夫子有梦不见周公之叹。梦见亦不易也。今余能得其所不易者。抑又何幸。而独惜其不吐我愿见之怀也。仍有欧公失其人之感。聊为之记。今年崇祯后戊辰。余花山权某。
牛栗两先生卞诬通文(己巳)
右为栗谷牛溪两先生从祀文庙者。实出于国是之归一。 圣明之重道。斯文赖以不坠。士林以之兴起。凡在吾党之伦。莫不欣抃而庆幸矣。不图今者。有一种丑正之辈。乘机投疏。构诬前贤。罔有纪极。欲以荧惑 天听。沮遏已定之公论。噫人心之邪僻。乃至于斯耶。惟彼诬罔之邪说。固知难售于 天鉴之下。而其在章甫之道。陈卞之举。不容暂缓。第念如许大事。不可以一邑儒生。续续陈达。当与列邑同志。齐声卞明。故敢此通告。而本邑则疏儒发行。定于来初。伏愿列邑诸君子。勿循常规。毋惑时议。益殚慕贤之诚。弥勤向道之志。开月十五日。咸会于东学。一齐抗章。以为明是非卞诬枉之地。千万幸甚。
庭松为狂风所折记
亭之有松无算。而独以七为名者。盖为七株秀特于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9H 页
其中。屹有干云之姿也。是以大小游人之登斯亭者。靡不爱玩而叹赏。屡入于骚人韵士之咏矣。不幸一株为狂风所折。亭子自此少颜。主人之所以嗟伤者。又何极哉。噫尔之折也。以其秀也。秀而见折。岂独尔也。夫人亦然。余感于斯。遂为之记。折之日。庚午三月十六。记之日。其月之廿三。
示儿侄辈(辛未)
吁。志之所存。事无不成。汝等于吾言。亦有所感发而兴起者耶。功名富贵之人。道德学问之士。何尝不勤苦而得之。亦何尝不从师而得之也。今汝等无古人之勤苦。而欲望其立扬。无古人之从师。而欲望其进修。是不犹于北辕而适越。却步而图前者耶。夫功名富贵之如彼其卑。而犹不可易以致之。而况道德学问。是何等事。而其可易而为之哉。古之人有握锥投斧者。有照雪囊萤者。有带经而锄。编简而牧者。有煮粥而画凝。吞纸而慰饥者。彼其所志者。功名富贵耳。然犹其勤若是而后能有所立。至于道德与学问。则其所以孜孜而矻矻者。当复如何也。用力之勤惰则虽存乎其人。而就正之无所则亦无以考其谬而辨其失矣。当今宗匠之家。不为不多。而亦不无醇疵之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69L 页
异焉。汝等苟择其可学而学焉。则其于学问与道德也。庶乎其有得矣。道德学问。虽未易以形言。而盖不出于日用之间。动静语默之合乎礼。应事接物之当乎理。以之事亲敬长。俱得其道。推而至于乡党邦国。无所往而不自得。及其得志。能使万物各得其所耳。此朱子所谓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濂溪所谓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天下之事。孰过于是。而吾之能事毕矣。岂不大哉。岂不韪哉。然此皆有资于贤师之所开发而敬导之也。韩子之言曰古之学者必有师。信乎学必有师也。是以古今有志之士。未尝不游大人以成其名。虽以我东近世诸贤而言之。一蠹不师于佔毕。一蠹不得为一蠹。静庵不师于寒暄。静庵不得为静庵。沙溪不师于栗谷。沙溪不得为沙溪。若是乎后学之必从于贤师也。于此而有得。则向之所谓功名富贵云者。不特天与渊之相辽。其所取舍。虽童观浅识。可得以知矣。区区之心。不敢以彼诸先生之所造。有期于汝等。而窃有所望焉。盖是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使一艺成名之意。而今观气质凡庸。志趣卑陋。语及学问则不敢当也。所觊不过乎文艺之末。所欲不过乎奉身之资。真所谓下等人也。与吾所望。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0H 页
何其反哉。顾余质虽驽下。而惟其志愿则窃慕于此。欲一造乎大人君子之门。瞻望其德容。观感其动止。庶几不遂为小人之归。而初既失学。今又疾病如此。荏苒年与时驰。将不免为枯落于穷庐。到今悲叹。曷足以补哉。此后所望。惟在于汝等。谆谆劝勉。不翅若马伏波之于兄子。胡文定之于诸儿。而无愤发激昂之志。有委靡污下底意。此吾所以中夜自悼而慨然者也。且吾门之衰而不振也久矣。汝等尚有以振之否。兴吾门不专在于富贵。汝等其有以念乎哉。
骊湖问答
余于辛巳春。鲁城负笈之行。到骊江。有一相识金生者。(名海锡。黄门人。)讥我远寻师门。乃曰苟志于学。不待远求。而近有其门。何必跋涉千里耶。余曰诚如子言。近有之门。亦尝愿游。而以我所从之门。较之于此。则造诣浅深。虽未知如何。而道义先觉。无出鲁城。况其家学渊源。一脉世嫡。此吾所以轻千里而远求者也。生曰愿闻渊源世嫡之由。余曰子未知其然乎。曰未也。余曰吾东方道学。始倡于圃隐先生。郑圃隐传于冶隐。吉冶隐传于金司艺(叔滋)。金司艺传于其子毕斋(宗直)。毕斋传于寒暄。金寒暄传于静庵。赵静庵传于听松。成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0L 页
听松传于其子牛溪。牛溪传于外孙鲁西。尹鲁西传于明斋先生。又以栗门一派言之。鲁西学于慎斋。金慎斋学于其考沙溪。沙溪学于栗谷先生。合牛栗两门而言之。两派世嫡。家承师传。又非若他门私淑之比。故先辈所论。莫不以渊源正脉归之于鲁西先生。学问醇疵。虽各不同。门路正大。无过于此。此吾所以轻千里而远求者也。生曰子知其门路若此。则何不早从耶。又尝知子之所尝从游之门矣。早从医玄诸长老。晚与渼湖金相从。今又远从于彼。其于趍向之道。未知如何也。余曰余以穷乡蒙蔑。初无向上之心。只以好贤之诚。虽或泛游诸门。曾未能一日留门叩业。每以迹忝门墙为惧。闻此诸门游从之说。益不胜愧惧之心也。所谓趍向之讥。可见子之眛于古也。昔舒提干璘。初从南轩。又从象山。晚归朱先生之门。古人游学如此。而后贤未有非之者。余真有学于此诸门者。无不可学于彼门者。而今子讥我之如此。则吾与古人分谤矣。生又曰此则然矣。而又有所疑于子者。子之乡有慎斯文(懋)可作师模。学于此足矣。今舍近而取远。如非以慎为东家丘。则子之行尤不有近名之嫌乎。余曰子言诚然。但以古圣无常师之言观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1H 页
之。既学于慎斯文。又学于鲁城。何害于义理。初虽不学于此。而远求于彼。海珠山玉。各有所好。不可谓近名之行。又况此行。初无轻重取舍之心乎。以近世学子之游诸门者言之。学于栗门者。未尝不学于牛门。学于牛门者。亦未尝不学于栗门。今余之学于鲁城。何莫非效前辈之遗轨也。子不深究其志。而徒疑其迹。何异乎执履而考迹也。子之疑我。正坐俗见。生怃然不应。只称愧谢。余仍记其问答之语。以暴吾千里从学之意云尔。(丙戌夏。湖西士林请鲁西先生易名之疏。所陈渊源世嫡。一如愚答问之语。始信僭论之不差也。)
持敬图
  圣学纲领
持敬图
主一无适。程子曰主一之谓敬。 无适之谓一。
整齐严肃。程子曰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
常惺惺法。上蔡谢氏曰敬是常惺惺法。
其心收敛。不容一物。和靖尹氏曰敬者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之谓。
惟畏为近。朱子论敬字曰惟畏为近之。
  存养要法
程子(伊川)曰主一之谓敬。 无适之谓一。(朱子曰程子有功于后学。最是拈出敬之一字有力。又曰学者若能实用其力。虽程子两言之训。犹为剩语。)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1L 页
朱子曰周先生只说一个一字。一者无欲(即诚)也。这话头高。如何便得无欲。故伊川只说个敬字。庶几执捉得定。有个下手处。(明道说静字。伊川谓才说静字。便入于释氏之说。只用敬字。)又曰伊川只说一个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只是如此。别更无事。(或问敬若何而用功。程子曰莫如主一。)○问主一无适。朱子曰只是专一。又曰只是莫走作。如今人一事未了。又要做一事。心下千头万绪。○(朱子曰一者其心湛然。只在这里。○南轩张氏主一箴曰。验厥操舍。乃知出入。曷为其敬。妙在主一。曷为主一。惟在无适。)○又曰主一。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杂之。无适。只是不走作。如读书时。只读书。着衣时。只着衣。了此一件。又做一件。身在这里。心亦在这里。又曰主一是敬字注解。要知事无大小。常令自家精神思虑。尽在此。遇事时如此。无事时也如此。(西山真氏曰。主一指用功而言。一指本然全体而言。又曰主一者。念念在此而不懈之意。○北溪陈氏曰主一。是心只在此。不二不三。无适。是心只在此。不东不西。主一无适。只展转相解释要分明。非主一外。又别有无适之功也。)又曰无适者。只是持守得定。不驰骛走作之意耳。无适。即是主一。主一即是敬。展转相解。非无适之外。别有主一。主一之外。别有敬也。○又曰主一。兼动静而言。○又曰主一是敬表德。只是要收敛。处宗庙只是敬。处朝廷只是严。处闺门只是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2H 页
和。便是持敬。(朱子曰学者须于主一上做工夫。若无主一工夫。则所谓义理无安着处。都不是自家物事。若有主一工夫。则外面许多义理。方始为我有。都是自家物事。工夫到时。才主一便觉意思好。卓然精明。○敬轩薛氏曰行第一步。心在第一步上。行第二步。心在第二步上。所谓敬也。至若写字处事。无不皆然。写第一字。心在第一字上。为第一事。心在第一事上。件件专一。便是敬。)
程子(伊川)曰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则无非僻之干矣。(一专一也。)
 朱子曰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费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又曰整齐严肃一段。是切至工夫说与人。(北溪陈氏曰整齐严肃。敬之容。如坐而颠倒衣冠落魄。便是不敬。玉溪庐氏曰外面整齐严肃则内面便一。内面便一则外面无非僻之干。)
上蔡谢氏曰敬是常惺惺法。
 朱子曰心常惺惺。自无客虑。(朱子曰学者工夫。只在唤醒上。○又曰学问须是警省。且如瑞岩僧。每日问。自问主人翁惺惺否。答曰惺惺。今时学者。却不能如此。)又曰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今人说敬以整齐严肃。言之固是。心常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问和靖论敬以整齐严肃言。然专主于内。上蔡专主于事上作工夫云。故敬是惺惺法之类。曰谢尹二说。虽分内外。是自己心地工夫。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2L 页
事上岂可不整齐严肃。静处岂可不常惺惺乎。
 问程子谢氏之说。谢氏尤切当。朱子曰如某所见。程子说得切当。整齐严肃。此心便存。便能惺惺。未有外面整齐严肃而内不惺惺者。人一时间。外面整齐严肃。便一时惺惺。一时放宽了。便昏怠也。(新安陈氏曰朱子深取整齐严肃之说者。盖以有着实下工夫处耳。○勿斋程氏曰整齐严肃及收敛不容一物。皆敬之始也。主一无适及常惺惺者。皆敬之终也。主一无适者。敬之纯。常惺惺者。敬之明也。然主一亦有浅深。以初学言之则欲主乎一。以成德言之则所主者一。)
和靖尹氏曰敬者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之谓。
 和靖自言初见伊川先生时。教某看敬字。请益。先生曰主一则是敬。当时虽领此语。不若近时看得更亲切。○祁宽问如何是主一。先生(和靖)曰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朱子曰心主这一事。不为他物搀乱。便是不容一物。又曰心中若无一事时便敬。又曰和靖只就事上做工夫。终被它做得成。○朱子曰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者也。观程子谢氏尹氏数说。足以知其用力之方矣。或问三先生言敬之异。譬如此室。四方皆入得。若从一方入。至此则三方入处。皆在其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3H 页
中矣。(西山真氏曰持敬之道。当合三先生之言而用力。然后内外交相养之道始备。○退溪李先生曰三先生四条说。今求下手用工处。当以程夫子整齐严肃为先。久而不懈。则所谓心便一而无非僻之干者。可知其不欺我矣。外严肃而中心一则所谓主一无适。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所谓常惺惺者。皆在其中。不待各条别做一段工夫也。)问敬诸先生之说各不同。然总而论之。常令此心常存是否。曰其实只一般。若是敬时。自然主一无适。自然整齐严肃。自然常惺惺。自然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但程子整齐严肃。与谢氏尹氏之说。又更分晓。○程氏复心曰学者熟究于主一无适之说。整齐严肃之说。与夫其心收敛常惺惺之说。则其为工夫也尽。而优入于圣人之域。亦不难矣。
朱子论敬字曰惟畏为近之。
 问敬宜何训。朱子曰是不得而训也。惟畏庶几近之。○又曰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又曰敬只是一个畏字。(朱子曰敬只是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像自别。)勉斋黄氏曰敬者主一无适之谓。程子语也。然师说又以敬字惟畏近之。盖敬者此心肃然。有所畏之名。畏则心主于一。如入宗庙见君父。自无杂念。○觉轩蔡氏曰先师敬字之义。惟畏为近之。尤精切。○黄氏曰且将自家身心去。体察见得如何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3L 页
是主一无适。如何是整齐严肃。如何是常惺惺。如何是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是四者皆以有所畏而言耳。朱子晚年言敬字之义。惟畏字近之。其意精矣。
  权君汝柔为此图以示余。余谓先贤说话。载在方册。写出为图不难。而体而行之为难。苟无体行之实。则图自图我自我。何益之有。朱夫子又有言曰人于敬字。将来说。更不做将去。此意更不可不知也。汝柔已从事于此。不必勉戒。而恐后生辈见此。只作一场观玩之资而已。敢书此以警之。噫余亦自二十时知此说。而今八十馀。习之尚未熟。将止此而死耳。汝柔鉴此。亦可以知勉也耶。庚寅抄秋之晦。酉峰老夫书。
民弊上疏(乙酉○代邑人)
江原道高城居幼学臣某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百拜上言于 主上殿下。伏以臣等闻。疾痛之极。必呼父母。夫今岁凶歉。一国同患。而一国之中。岭东尤甚。岭东之中。高城尤惨。许多赋税。从何而出。新旧公债。从何而报。冻馁之中。侵督将及。莫保之忧。非止糊口。则凡此危急之状。不啻疾痛之极。故臣等不得不裹足千里。大声疾呼于天地父母之前。伏愿 殿下。留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4H 页
神矜察焉。盖岭东。西接峻岭。东滨大洋。山海气荡。风雨反常。禾谷被灾。视他尤甚。凶多丰少。恒为岁患。而况高城之为邑。处于金刚之下。只拥沙石之土。而巨川经野。小雨辄涨。至于今岁之凶荒。所以岭东尤甚于一国之中。而高城尤惨于岭东之中者也。本郡当春夏播种之时。暵乾之酷。至于四朔。种不入土者。几于太半。虽或立苗者。殆至枯损。而至于长养之节。恒霪恒雾。自春徂夏。大水屡涨。开霁之日。未满一旬。始以亢旱焦悴之馀茎。有此阴冷雨水之长沉。既不茁长。胚胎失时。发穗之际。不见曝阳。向实之时。又遭盲风严霜。凡所以害谷之灾。无不极备。田畓各谷。无一成熟。时当西成。人不收穫。等弃田间。视同秋草。终年勤苦。反归虚地。伤心惨目。生意索然。庚癸之急。有倍穷春。遑遑汲汲。若不保朝夕。虽乙丙之饥荒。亦不至若是之酷也。乙丙之时。国有馀储。民有馀财。故国家之发廪移粟。既优矣。民间之典卖家财。又赡矣。且拾橡实。兼赖海错。种种料理。得以全保。今年则屡经饥荒。公私俱竭。无粟可济。无财可贩。而山焉而橡实不结。海焉而鱼虾绝产。赖以为活。百无其策。哀我民生。其将尽刘。岂非惨忍之甚者乎。一境之民。计无所出。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4L 页
举怀离散。相聚为谋曰。料生之外。又有大忧。诸般赋役。新旧官籴。一时督徵。则虽欲保存。其可得乎。与其坐而待死。无宁散而之四。少免侵督之患而死耳。方且治任。若逢兵祸。官长悯然。晓喻民间曰。巡相既已举实 启闻。 朝家必有轸恤之道。多般谕止。使之安集。故姑欲观望。靡决去就。而志不坚固。犹且相告曰。昔在乙丙。官长慰我之言。亦如今日之为者。而及其穷冬雪积之时。人相食之变。至出于同气之间。道伯长官。俱被 朝家之问备。我侯此言。固未可信也。莫若未雪之前。吾属且去。此言岂非哀痛之甚者乎。所谓人相杀之变。伏想 殿下。亦有以记得之矣。当时凶荒。举国所同。而此变之独出于本郡者。亦有其由。本郡唯在太山之下。故大雪常塞。人不相通。转贩路阻。或至经春。每值凶岁。阻饥倍他。此所以本郡之独有此变者也。乙丙之荒。犹不至今年之惨。而犹且如此。嗟我一境之民。将难免饿莩颠壑之患。 殿下诚不忍立视其死。欲延晷刻之命。则莫如给田灾蠲军布减官籴。使之专意于救死。而任其自活也。所谓田灾之弊。本郡之民。最有冤痛。盖本郡田多畓少。而畓则九十馀结也。田则二百馀结也。元来给灾之规。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5H 页
只施于畓。不施于田者。诚以田则有一年再耕之利。而惟我本郡。则介在于太山大海之间。沙石黑坟。地力甚薄。本无一年再耕之利。而田则唯以再耕之名。全无给灾之惠。故应役之规。丰凶无别。至于今年。二百馀结之田。全不挂镰。而差官覆审时。断不举论于灾伤中。惟以畓九十馀结之灾实。略有增损于应役之数。假使九十馀结之畓。虽得尽数成实。亦难推补于二百馀结之灾田。况今九十馀结之畓。亦无什一之所收者乎。通计田畓结数。则三百馀结。而一年徭役所纳之布。七百馀疋也。此外又有岁币布太作布。虎赎鹰价进上输运之役。而不入于七百馀疋之数也。合而计之则殆过千馀匹也。其他上司卜定多少之役。难遍以疏举。被灾之惨。田畓无间。而以田谓之有再耕之名。全不给灾。收税如前。则民之抱冤。已不可言。而应役之际。何以支吾乎。伏愿 殿下特令庙堂。计给田灾。则实是救民之一道也。且夫以其诸般军布一年所纳之数言之。则兵曹所属骑兵四十六名。而役布则三百五十馀疋也。都监所属炮保六十三名。而役布则一百二十馀疋也。禁卫保三十二名。而役布则六十馀疋也。御营保二十二名。而役布则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5L 页
四十馀疋也。合诸军门一年所纳之布。多至六百馀疋。而一夫二疋。岁各为常。坐此木花不产之地。每当督纳。以谷贸换。一疋所换。几至数石。若父子兄弟同室为军者。则一时所纳。小者至八九匹。多者至十馀疋。其所换之谷。当为几许石耶。虽在丰年。尚患难办。至卖田宅。田宅无馀。则或至逃走。侵及二族。况当今年。手无斗粟之民。其何以办备乎。伏愿 殿下。特令庙堂。减给军役。则亦为救民之一道也。至于官籴。则朝家必欲准捧者。盖为来春赈贷之意也。孰不欲深藏于官库。受食于穷春也。瞻彼田畴。虚穗空立。环顾场圃。束禾不登。哀彼殿屎之民。既无䃫石之储。方秋阻饥。朝不虑夕。惟此官籴之责出。无异乎龟背之刮毛。虽加剥肤椎髓之刑。万无徵纳之路。如许实状。既尽于道臣驰 启中。朝家若以本郡之凶荒。同归于他道之失稔。视以常套。不为区别采施。驱此救死不赡之民。责之以诸般赋役。督之以新旧官籴。则是只使垂死之民。促其死而已。将散之民。助其散而已。惟此一小邑民物之生死聚散。固不足有关于 朝家。而亦一我 殿下祖宗之赤子。则其死其散。岂非我 殿下动念处乎。伏愿 殿下特令庙堂。减捧官籴。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6H 页
则亦为救民之一道也。噫 国家荐遭凶歉。国用顿乏。经费难继。而臣等急于图生。如是呼诉者。实同索乳于病母之赤子。其势可谓穷矣。而其情亦可戚矣。伏愿 殿下。哀之怜之。垂仁采纳焉。因窃伏念 殿下。以为民父母之心。虽于穷谷小民。其所冤苦。必欲得闻。故敢将邑弊数端。惶恐附陈于疏末。伏愿 殿下留神焉。本郡有一夫一年三十金所纳之役。即掌乐院所属乐工户主乐生户主二名也。未知此何许役。而一夫一年身役。过至三十金之多耶。试观 国朝各衙门兵民身役。未有如是之多。而独于乐工乐生等户主。如是徵纳。何故耶。童年充役。至老应役。试以三四十年。计其贡数。则千金其馀。千金乃中人十家之产也。十家之产。责徵于一人之身。岂理也哉。况所纳之金。都归于中间之消融。初不系于 国家经费之用。而贻冤小民。至于若此。臣等实不知其故也。惟其如是。故当户主之役者。不数年家破身逃。侵及邻族。邻族难保。 殿下深居九重。何知民间有此至冤极痛之事乎。盖此役粤自癸酉。自他移定于本郡。而白地徵金。已至累年。每岁督纳。囚系满狱。况当今岁。其弊万倍。如此冤苦之状。自官司累报营门。而事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6L 页
关京司。不敢擅便。若令该司斯速变通。则此亦荒岁救民之一道也。伏愿 殿下下询 庙堂。从长变通。不胜幸甚。且凶岁所赖。莫如盐利。而近年以来。海水依旧。山木如前。此利不兴。生计益困。其故何也。盖东海之盐盆。以铁铸成。故朝煮夕破。破碎无常。一破之后。虽补衅罅。艰苟煮取。未及半年。即成破器。而厥税则无减。本郡盐盆。内则属于户曹忠勋府。外则属于监营本官。而收税之规。定以春秋。或布或盐。而布则春秋各三疋也。盐则各二石也。京司所属则一番载录之后。虽破碎百片。已无形迹。而白地徵税。逐年为常。故毁家破产者。比比有之。是以父敕其子。兄教其弟。以勿备盐盆为戒。虽在他人亦阻之。海隅贫民。非不知盐利之为大。而先忧其盆破后无限冤苦。则孰肯为暂时之利。为彼终身破家之事乎。以此之故。盆数日缩。盐利不兴。其贵如金。民冤滋甚。京外各司。守此有冤之破器。塞彼无穷之利源。抑独何哉。今若盐盆收税。一从实状。半破者半收其税。全破者全减其税。随破随颐。无使白徵。则人不厌税。各备盐盆。所谓天下之大宝。家家有之。公私之利。亦将倍蓰。与其徵税于白地。蓄冤于小民。曷若除其有冤之虚器。开其无穷之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7H 页
利源也哉。年来 庙堂救民之策。靡不讲究。惟恐一弊之不袪。一利之不兴。而独此可救之盆弊。恝而不袪。倍蓰之盐利。遗而不举何哉。窃意京外上司。不许破盆之诉。盖虑奸民之欺方。而此则恐有所不然。破盆虚实。上司先使本官嫡奸。转报巡营。巡营又于春秋巡审虚实。则必无见欺之理也。 朝家若不信道臣与守令。则将谁信而与做国事乎。此事若令施行。则亦是荒岁救民之一大惠政也。伏愿 殿下下询于 庙堂。从便变通。不胜幸甚。臣等本业耕农。食力已久。应税纳租。固知常分。而值此杀年。无处救生。敢此哀吁于 紸纩之下。伏愿 殿下。益推若保之仁政。更轸滨死之危命。亟下臣等此章于 庙堂。速令变通。俾我一境之民物。不至流亡而保存。则此亦天地生成之大德也。臣等俱以草野微贱。猥将哀悃。仰渎 宸严。死罪死罪。臣等无任伏地陨越泣涕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训学通文(戊子)
右为不佞素蔑学识。忝居儒首。已是士林之所羞。况敢以儒师自处。而重犯先圣好人师之戒哉。幸际我侯兴学之日。猥承乡秀训迪之责。乃于可畏之辈。书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7L 页
告来学之意。而窃闻先儒氏之言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先文艺而后德行。决非为己之学。故欲以小学家礼及为学之方等书。随材教授。庶几为指南之方。乡秀愿学者。体文翁之遗化。恕不佞之好师。于开月之朔。来会于湖寺。以为三馀讲读之地。不胜幸甚。
代乡人呈巡营文
伏以道閤下。其知本道甲子量田之役。初由于岭东人民之请行而行之乎。东民之请行于甲子。而惮行于戊子者何也。其故不难知也。甲子之量。顺民情。而戊子之量。逆民情故也。请以甲戊量顺逆之理。为閤下陈之。甲量则只以直方句圭。梯五田形。随地膏瘠。参酌等第。或五或六。皆称土品。且委本官。使之检察。初无巡检之行。不有骚扰之端。故民情顺而乐行。戊量则既添以廿五田形。又重以裁直升等之规。田之本形。地之膏瘠。都无参量。迫令裁升。不信本官。或罢或责。而沓送摘奸。刑威狼藉。都事军官一过之后。则瘠变为膏。圭反为直。均使从官。云且踵至。人皆狼顾。若逢乱离。故民情逆而惮行。夫逆顺惮乐之间。而休戚聚散之机系焉。则上之人任是责者。其可胶守前辙。不思更张之道耶。至于本郡。则尤有甚焉。介在山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8H 页
野之间。绝无膏沃之壤。间间耕垦。不过为浮沙硗确之地。此则道閤下昔年经过之时。想已烛其下下之田也。前使道亦知其然于始量之时。独以敝郡之不可一例作等之意。论 启于节目中矣。不幸末境。反归于混同之科。结卜之多。比前倍蓰。难支之势。迫在目前。未用量结。先思离散。一无自固之心。自闻道閤下新按。举切来苏之望。相告胥庆。快得安堵之乐矣。料不能后。竟失所图。未知閤下嫌于改弦。苟守画一而然耶。抑将有待于东民之齐吁。思所以变通耶。不然大非东民之所望于閤下者也。大抵前使道之必使裁升者。非有他也。逆虑缩结。且为防奸之计也。原其本意则可谓深远之虑。为国家任大事者。不如此则无以成其事者也。閤下所虑。固知不出于此。而若其缩结之虑。则大有不然者。试以本郡一面之量。较诸癸量。不啻三倍之多。未量之田。可以反隅。则量监之尽心。亦据此而知矣。本郡则升等裁直。虽舍不用。今量缩结。万无其理。既知其然。而一循前套。以益民怨。非计之得矣。伏愿閤下不患缩结。惟患民散。一遵五形之旧法。亟罢裁直之新规。因品定等。勿令驱督。人有安居之乐。国无失结之患。则閤下维新之政。将有辞
滩村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78L 页
于他日矣。生等无任惶悚祈恳之至。
代诸生上绣衣书(赵公锡命)
伏以生等。生长僻左。寡陋无闻。不免名乡贸贸之叹者。盖缘穷乡书籍之未备也。今刑部尚书吴公。昔为本路绣衣也。生等据宋朝颁书白鹿院故事。请印布礼记,纲目,朱子大全等书籍。则吴公遂以是意书 启启下。自礼曹移文两南。以为从速印送。而两南伯谩不举行。其时首相明谷崔公。极用慨然。朱全则自备局担当备送。其中礼记,纲目则两南伯尚无依 朝令印送之事。先朝启下公事。无端废阁。久不奉行。不惟生等之抑郁不伸。其在 朝家。失信于一方多士。为如何哉。盖礼记纲目。是穷乡所难备之册子。故生于岭以东者。虽老师宿儒。自非游学京都者外。终不知是两书为何等书。天荒固陋。夫孰甚焉。伏愿执事追吴公奖学之盛心。岭营新刊类编礼记及湖南营板本纲目(并宋元)两册。更自两南依 朝令印送事。别加 启达。申饬两伯。终为备送。则穷乡士子。得免孤陋。而有讲习之乐。敢不钦颂前后盛德。而始乃披读之耶。生等无任惶悚祈恳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