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俭斋集卷之十一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俭斋集卷之十一
 书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答郑仲淳(浩○丙申)
瞻恋正深。便中忽辱手书。就审进驻圻甸。起居万相。区区披慰。何可胜言。副本因邸吏录示。得以奉读。辞意之间。绝无媕婀苟循之态。足以一洗向来台阁顾瞻偷靡之习。何幸何幸。凡天下之事。固有隐奥难知之理。故虽平日见识过于人数等者。未免于误认错解者有之。而至于此事则苟非得失之虑蔽其前。怵迫之言驱其后。有何难晓难见之端。而初头台阁惶恐退伏。莫敢明言谠议于其间。以致一边人乘势生气。做出无限变怪。可胜叹哉。其终始坚持。发于书札。见于言语者。独台兄与子宾。而年少之辈。殆无一人可恃者。弟之所深忧。盖不在彼而在此耳。如何如何。副本固无可疑者。而第其中陷于术中一句。恐未免失之太宽何者。一边人之所以为此纷纷者。台兄其谓误信其学而诚心尊奉耶。抑欲备数充隐而助其党势耶。由前之说则不过为识见之陋而所谓公罪也。由后之说则专出于计较之心而所谓私罪也。二者之间。差若毫釐。而相去千里。幸须更加商量。却以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见教也。近日 圣上所以处分者。明白直截。有非群下所能及。世道之幸。孰大于此。然吾辈于此。务求太快如己卯之台谏。或苟欲调停如建中之忠宣。则皆非义理之正也。此则所当相与勉励者。而抑今日之所大患者。后进之士。莫肯留心于学问也。惟其不学而习于世路。故利害祸福之说。易挠其中。在台阁则不能当官尽言。在庙堂则不能忘身徇国。此皆数十年来师友道丧。人不知学之弊也。弟尝妄谓尼山之罪。浮于桀纣。正如范康之论王何者此也。近见其所为杂录者。丑诋之言。旁及于玄丈。一篇万言。无非邪气所做。殆不欲近眼也。自台兄立朝以后。恩顾之隆。无如今日。何可一向退步。以孤吾君美意耶。况 上候进退如此。尤不可不入参候班也。末由面讨。临书增怅。馀不宣。
答郑仲淳
示及大尹侵逼栗谷之言。看来不胜骇愤。比方苏学之说。此地章甫风闻来传而未得其详。至于先从上达云云。尤为悖谬而全未有闻。台如有所誊。幸录示全文如何。此处石潭书院虽是栗谷杖屦之所。而以朱子主享。静退栗牛配之。故名曰绍贤。其意可见也。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昔年院儒欲以文元公追享。往禀于尤斋函丈则特相颔可。至亲制祝文以与。且曰文元于栗谷为师生。若配于文简下则似便云。此盖一时之教也。今秋士子辈始欲陈疏。而又以尤斋玄石并举。盖以两先生皆有功于栗谷也。此地所谓少论者颇有气势。排摈尤斋而以并举玄石。故不敢立帜。盖少论辈率是昔日玄石门下人之子侄。道内书院玄石亦多追享。故此地士论。自不得为异论矣。以此发论于学宫。完议上去。试禀于黄江则黄江遽以为文元之处于西三位文简下。既有师门定论。学宫之规以东为上则尤斋又不可配于东三位。且尤斋同春并世同德而不为并论。未免欠阙。姑单举文元为可。至抵书于疏儒。故不敢违其言。遂单举文元。已有令该曹禀处之批矣。弟于此窃有惑焉。黄江之意。若谓尤斋终不可配。则非弟浅陋所敢知也。尤斋以文成公嫡传。其发挥后事。非一非再。则尤斋而不得列于绍贤之位。而其谁可乎。失今不啚。而党习益盛。则此后恐无可配之日。况欲奉于东三位则曰位次高于文元。欲奉于西四位则曰师生不可并列。除非得一年代德望高于文元者而奉于东三位然后。始奉尤斋于东四位。则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终无处所可安矣。太学从享位次。姑置勿论。虽以朱子沧洲书院例观之。濂溪明道并列而不以为嫌。则师生不可并列之义。果安在哉。此不过尤斋先生偶然取便之教。而方以为定论则恐非先生之意也。异论之辈。哗然争起曰黄江名不虚得矣。不以私意许配其师于绍贤。公议安敢诬云云。惹起不好之端。可叹可叹。至于同春则非有所优劣也。特以尤斋曾作紫云碑文。有功于文成故也。虽曰并世同德。栗谷从享之院。牛溪多不并啜。一国许多书院中。或同春独享。或尤斋独享。无所不可矣。何必一一并举而比论乎。亦未可知也。虽然黄江必有所见。而非他人所能知也。幸台试以此扣问见教如何。
与郑仲淳(丁酉)
玉候动驾试浴之后。诸症颇减。庆幸难状。而眼患尚无见效。忧煎亦不可堪。昨见朝纸。台乃肃命赴朝矣。其为喜慰当复如何。不审即日。旅舍起居胜常否。区区瞻恋。弟家门不幸。六朔之内。三遭期戚。痛陨曷极。兼道内饥荒。入春倍棘。炒迫日至。而无策可济。日夕『焦心。衰惫益甚。无可言者。』文元公从享之请。打愚丈申白之议。次第蒙允。斯文之幸大矣。从前台示以彰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瘅之不严为叹。今日于彰一边。可谓殆无馀蕴。而于瘅一边未免不快。岂尚多却顾之虑而然耶。然左见则有异于斯。攻尼者每以背师为重。而此则犹为第二件事。若其因此而以大义归之于空言无实虚伪不诚之科者。其为害岂特师生之伦晦亡而已哉。将举天下后世而驱入于夷狄禽兽之中也。此义不明则何以有辞于万世而自立于天地之间乎。若明此义则 圣祖之见诬。先正之被捏。不期辨而自辨。而其忍为此说者虽欲不罪。何可得乎。惜乎世人每从小处纷纷。莫肯将大处作家计也。然师生之变大义之害。亦非二事也。反复沉痼。皆从自掩其失身处生出来。先破其头脑则肢脚亦自从而刊落矣。如何如何。馀非此书可尽。不备。
答郑仲淳(戊戌)
日者褫中获拜覆札之辱。从审从驭复路。起居多卫。『慰释无量。』弟情地危蹙。三上辞本而汔未蒙许。明将复入文字。渎扰至此。惶悚靡容。今日所遭。亲旧之来。多谓因玄翁请享事。见非于台兄而致之。今承台谕。台果不能无惑于流言。不胜慨然。从享体大。先正如退陶。亦不敢定其当否。况台与弟乎。至于资装之谤。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则设令弟真有是事。未知其为大罪。况初无者乎。不问其是非虚实。径行搏击。株连累赃。无所不及。是诚何义哉。自古君子之相与。意见虽有大段不同处。必反复论确。务归至当而已。一不合而便相排轧。实非和平中正底道理。不料世道之至此也。『来谕所谓在洛诸少。指谁欤。若指弟之儿辈则台书所谓粗厉之目。亦以此耶。殊可笑也。儿辈俱以其母病。自秋冬来。守在此不遑他事。虽欲指挥得乎。多少曲折。非不欲详悉。而无益于俗不信。只违于无辨之戒。故不复缕缕。都俟早晚相面。朴少书云云。何其误传欤。亦不满一哂也。馀不备。』
与徐领相(宗泰○辛卯)
淫潦跨月。老炎尤酷。伏惟此时。匀候动止神相百福。楺缩蛰穷巷。一味畏约。末由趍走门屏。仰承诲语。区区瞻恋。曷胜卑悰。因人得见閤下所为李判书正英谥状。其中论先人在台时事。语极丑谬。且多爽实。伏想閤下信其子孙。如晦庵之于南轩。遂一依其本状而不少斟量故耳。不然岂以閤下而有是哉。今已经渊览。殊非屋里文字之比。若不上闻请改。则幽明之间。痛迫无穷时。反复思惟。不得已为陈章暴白计。不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幸孰甚焉。玆敢以草本仰禀。未知匀意以为如何。如以为不可则亦不敢不更入消详。惟望十分量度。指示善道。毋俾孤露馀喘。长抱罔极之痛也。支离苟活。遭此境界。尚复何言哉。状中所谓事亦无迹等语。亦非实状。盖伊时诸公之论及行查时事。甚多曲折。皆有可据。有非以一时气势。所可颠倒也。鄙疏非不欲详陈委折。而彼之为亲自明。容有可恕者。故不复提论耳。『馀不备。』
答李养叔(颐命○丙子)
顷付书邑吏行未达。自京传到台下札。感慰殆不可言。信后春寒犹峭。伏惟台居守体履神相万福。下教辞意。仰认台眷至深。不知何以得此。且感且愧。继以竦蹙。区区为此禄仕者。意实有在。劳逸燥湿。义不敢择。况得托屏幪。朝夕承诲。谁则不愿。而敢以为耻乎。第平生不欲向人求除拜。一家人为之先容者则或有之。而虽兄弟之间。亦未尝自我口发之。今不欲自毁其所守。且念自外移除。事体尤别。又方图解县绂。屡送辞状。而复求转拜。皆所未安。恐涉于巧占便宜。未知如何。『馀不备。』
与闵静能(镇厚○戊子)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数日寒威益紧。向西行李。比以南尤难。伏惟此时。台『跋履体候神相。』病淹床席。竟孤拚别。作此万里经年之睽。悠悠此心。与而西矣。中华文明之地。虽非昔日貌㨾。然与小邦不侔。必犹有瑰诡之观隐异之闻。幸详问而归语之。以慰我匪风下泉之思也。有李霈霖者尝著一书。名曰四书朱子异同条辨。前此数辈使行。贩买到来。见礼书李振裕者序其首而书康熙四十四年。则是数年间事也。其中有圣天子右文稽古。一以朱子为宗。近又命儒臣纂辑朱子全书之语。想于大全之外。裒稡为巨秩。以成一统之书。切乞广加搜访。贸以东归如何。朱子之道。大明于天下。树憞杀耕之辈。亦且尊信如此。而近日纷纷。果何人哉。此欲面恳而不得者。故玆驰告。惟加意焉。『幸甚馀祝慎其驰驱。为国自爱。病倩不备。』
答权有道(尚游○乙未)
日台复札。披慰何量。新凉乍动。伏惟台起居万相。区区仰恋不任。 上候大势差减之后。小小进退。尚此未已。贱忱煎灼。有不可言。弟忧患没头。子女之在洛者。俱有急病。久欲往省。而身亦感暑。长夏呻喟。入城之后。将未免束带着帽。历抵公卿。赫炎之下。何以堪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此。以此趑趄至今。计于数日后始动耳。黄江门下一『向安稳否。今有书拜问。烦为传达幸甚。』风闻顷日三公请对时。有身役变通。商量更禀之教云。而要以户布口钱为归趣然否。愚窃以为此事实不可容易行之。不量而行之。若或于事势相碍。民怨朋起而后。又欲变通则譬如治久病者。轻试针焫。遍身疮灼而无一效然后。又顾而他试也。疮灼之痛。不可追补。而元气之败。已落于数层矣。初不如不治之为愈也。虽在年少气壮之人。有不可辄试。况于八九十笃疾之人乎。今日之事。何以异此。夫口钱户布。有尊卑贵贱之端。故莲相劄子。欲以王子大臣为限。然则一品以下当不免矣。自古安有卿大夫为身役者乎。今若计户计口而责钱责布则与军布果何异哉。我国两班。进不及于劳心。退不伦于劳力。游衣游食。固若可恶。而然各顾念门户。爱惜身名。而散处村里。互相维持。故大盗巨猾无所容其间者。实两班之力也。曹南冥谓我国士夫有封建之义者此也。而今若待之以待军丁之道。则自顾门户无足念。身名无足惜。而相率而起。奋其怨忿之气。则存亡之几。未必不决于此矣。(我国大盗何尝起于下流耶。如林巨正,李梦鹤,徐羊甲等。亦皆士夫庶孽也。)为国长虑者。其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可以不念乎。此则然矣。而一二式年之后。户与口大缩矣。将何以处之。设令不缩。为守令者亦何由收捧乎。今以军兵言之。通一邑多不过三之二。而尚患不得准捧。白骨儿弱之弊。于是乎起。况欲尽一邑之民而尽取之乎。朝廷虽严法峻刑而督之。必不可得矣。且以租庸调言之。户布即调也。口钱即庸也。今之大同。庸调已在其中。故国家役民则计日而给价。而若又徵户布口钱则岂不为叠役乎。弟之欲以田结出布者。非谓其正当不刊之良法也。只谓若比之于户布口钱则无君子野人之滚。无逃故盈缩之奸。无收合徵捧之难。而布之多寡。随其田之多寡。则多田者为富。寡田者为贫。其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道。亦有得矣。故曰此善于彼。而听之者不甚深究本末。一例谓之不可。问其所以不可则亦未有明言其彼此利害者。而卿宰惟台兄猥赐领会肯可。士友中慨然保其必可行者李谦叔数人。领相则心以为可而外畏异议。不欲坚主。至于李同甫,金直卿则又立说相攻。同甫槩欲只于见今军额中。减其十之一。以充其白骨儿弱之数。此则俗所谓冻足放溺之论也。不过为一二年计。直卿欲括聚八路监兵营诸处诸邑私用。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以充白骨之数。(儿弱则不论。)此则处士疏阔之言。亦不曾参究见今白骨与各其私用之实而言之也。至其攻之之说大相同。而同甫则虽不察大体。拘于时俗。犹有所执。直卿则直是可笑。盖直卿于文字上见解。胜似同甫。而世间事务则大不及于同甫故耳。要之两人非有私心而尚且如此。则有意于攻击者。又何足道哉。以是已拨置一边。不欲复挂口吻。伏乞台兄亦曲谅此意。切勿举结布之说。为我藏拙。千万大愿也。『馀容面悉。姑不备。』
与权有道(丙申)
数日前仍岁便付上一书。妄有所恳。其已照未。穷阴益深。即惟台起居万相。区区瞻恋。鄙情病两苦。日思解归而不得其便。今幸赖台之一言。有获罪脱缰之期。非小惠也。何感如之。疏草呈浼。览还如何。然此本微事。何至枉用气力如此耶。鄙诚昏暗不悟。德门名位之日赫。而徒恃世谊。妄自托于朋友之列。不自觉其得罪之重而见外之深也。冥行如此。其困也宜矣。日者台相戒以不善修辞。故寻常佩服。未知如台今日之言而后。方可谓之善于修辞耶。古人云位益高而心益下。愿台加之意则未必不为进德之助也。又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复妄发。悚息悚息。岁尽矣。惟迓新益福。不宣。
与李子宾(观命○戊戌)
『赵医去时付一书。想已关彻。即惟潦炎。台起居益胜。』得接政眼。知台入台。一喜一虑。喜者以兄必有老成持平之论。以镇浮俗也。虑者即今搢绅风习已坏。虽以兄之正议谠论。未必见信。而祗足以别生闹端故也。如何如何。『弟解职之后。所患亦觉少快。而但替代未易。以是为郁耳。多少说话。都在前书。不复云云。玄石礼说一秩。新刊印呈。领纳为仰。良臣之许递。何其仓卒耶。可叹。然此令好为以火济火之论云。殊非所望于平日也。』
『玄石事近来作一大禁。殆甚于尼山。盖其方生之势然也。弟于白地横被资送疏儒之谤。平生亲旧亦皆乐闻而推波。上辱师门。下累子侄。宜其知戒。而今又雕篆礼书。公传布之。窃恐此事亦将必为无限祸胎。盖前谤则虚罔而犹足以相害。况此则真实而明有右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怕可怕。幸乞台姑勿烦泄。即为收藏深处。如何如何。且有一事。连见政目。鄙名时有检举。深以为闷。若未免罥职名。则将又费了许多辞免。其于闲退之意。甚有妨碍。或以此添得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罪戾。亦未可知。欲望兄曲为之周旋。力言于铨曹诸公。俾勿检拟。以遂其愿。至祝至祷。此非外面文饰之言。寔出诚恳。兄必谅其真情也。』
小祥前改娶。虽有二番已行之例。而元非礼经。何可每每引用。以坏大防乎。 上教中废经二字。已极未安。而无一人为守礼之言可叹。此事固出于万不获已。而守礼之论。亦不可无也。且拣择自丁丑至辛巳。士夫家岂有此许大年纪底处子。宜有所陈达变通矣。如何如何。
与李子宾,仲刚(健命。○己亥。)
『夜来色忧加减何如。伏想孝思所感。日臻勿药也。』昨蒙谕孔子之诛少正卯。亦不曾先格君心者。面论之言。殊有未尽。而窃覸佥兄之意。亦终有所不能晓然者。此则非徒佥兄所以资诸见识发挥事业之原者。将有不胜其忧者。其于尚论圣人处。亦未免为私智相窥之归。未知佥兄亦已自觉其非而悔之否。夫不能先格君心而苟就一朝之功名者。乃伯者之事。而正圣门五尺之童所羞称者也。曾谓以吾夫子之圣而为之耶。以论语中答定哀之问者观之。则宁有一言一事不就君心上说者乎。况其诛少正卯也。夫子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将请于其君耶。抑将擅而行之耶。以定公之昏弱而能奋然行之。殆与尧之所以去四凶者同一规模。则其有得于夫子之格心者。焉可诬也。如此而曰不先格君心可乎。若使夫子久于其位而得以朝夕启导则定公之心。必有日迁月开之效。而惜乎其一暴不足以胜十寒。而终使夫子有冕而行之举也。今佥兄徒见定公用夫子之不卒。而遽疑夫子不曾以格君为先。则是岂知言者乎。且圣贤之事君也。虽曰先格君心。而未有一格便格者。亦未有待其格尽而后始及于政事者。二者固当并行而不悖。故夫子之诛少正卯也。乃其政事之一端。而佥兄遽以此为事君者不须格心之證。果如是则孟子所谓人不足与间也。政不足与适也。惟大人必先正其君者。何为而发耶。近来正学蓁芜。功利之说肆行。学士大夫能超然自脱于此途者。盖无几人。区区所以期望于佥兄者。诚不浅鲜。而佥兄之立言持论。又复如此。则安得不愕然深忧而亟竭其愚哉。切告佥兄勿以其胜于世俗者。自满自多。而益懋其远者大者。实朋友之望也。抑有不然者。愿有以复之。
与李子宾,仲刚。(辛卯)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才者所论金正言东弼家行禫与否。鄙意死者虽于祭者为母。而于丧人为外祖母则是小功服也。既殡之后。恐无不可行禫之义。故略以此仰对而不敢自信。归而考见疑礼问解则其中一条。正论此礼。始知鄙见不至大误也。谨玆录呈。未知佥意以为如何。
答李士秋(晚成○戊戌)
今日之事。反复循省。莫知所以致此也。亲旧书来。多言因三道儒生玄石从享疏而发云。若然则亦极可笑。玄石设有不合于从享者。则大学根本之地。不应足矣。何必募得稚昧不晓之人。横加侵诋轻侮而后快于心哉。此而不足。馀波至及于门生。无人不疑。无处不怒。若治私雠。抑何意欤。虽令弟亲为此疏。互相辨其是非。明其谬误而已可也。不宜以恶言相加。况以士林之疏。致疑于不可疑之处。不问虚实。攻击之迫蹙之。危言怕说。无所不至。而举朝视以为当然。谓之何哉。近来朝绅气像。本不萃聚。而同室之中。戈戟日寻。任国事于涣散之境而莫之恤。谟国之猷。亦不知其为得也。弟则无意于世久矣。惟当敛退于不争之地。以为自靖之图。而若夫乞怜于梃刃之下。强笑于诟辱之场。病于夏畦。徒失其身。诚不知所以为计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也。哀将何以教我。荷相爱之厚相勉之勤。略此布露。言近于辨。愧恧增深。
答李士秋
日昨伏承辱覆札。就审制履神相支福。区区慰豁。何『可胜言』况。缕缕勉戒。亶出于开示迷途之至意。噫朋友之义。废已久矣。得此于今日。岂特弟一人之幸也。实古道之光也。再三圭复。不觉感叹之至。所叨亚铨之任。虽甚不似。犹可处于僚席之间。挨过大政。引疾即递。而最是文衡实无速解之势。日夕所祈望者。惟在旁观者不止于窃议而显发于弹章。则 圣上庶几晓然知公议之严而即赐处分也。区区此心。可质神明。岂敢一毫假饰也。来谕不曾周旋馆阁之云。弟之书本亦已自列。而然古人或有由绯玉而进居者。则在弟犹为歇后语也。无其实而窃其名。上累清朝之明简。下媒一世之嗤点。古今以来。惟弟而已。弟虽甚愚且迷。岂不欲抵死牢辞。期于得罪。而无司马之力量。(司马亦不得终辞。)遂至于冒出。意谓司直之论继发而永刊于文任之籍。则其有快于公私。非特逡巡辞逊。而犹有后虑也。其至今寂然。亦坐兄所谓媕婀成习而然耳。以此益知世道之不可为。而惟以一退字为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究竟法者也。『科题果失照检。而然考之前事。如以黥布,刘歆,桓温等请谢为题者。不一而足。俱不为嫌则以此为谤。弟亦不服矣。泮儒事。干弟何事。而世人必欲赚连此身耶。为泮任者是弟十寸孙。而居在乡中。相面甚稀。今以十寸孙为泮任之故。谓之弟之指教。则不亦可笑之甚乎。』近来尤丈从享则疑郑仲淳。春丈从享则疑闵静能兄弟。玄丈从享。辄疑此汉。初则出于一边媢嫉之口。而终为举世鲍鱼之肆。弟寻常慨然于斯矣。窃观来书辞语。亦不能无惑于人言。命也奈何。凡事久则虚实自著。愿兄姑待以年岁。观其末终也。先正之可合从享与否。兄与弟所见未必同。付之于公议。斯可矣。何必攘臂奋袂于其间。必欲夺彼而与此哉。昔退溪不快于静庵。栗谷不快于晦斋。及其从享议发。言于知旧者则有之。而何尝以此各自歧贰。推之于朝论也。今玄丈之从享。有何利害于弟。而乃欲强拂不齐之论。汲汲硬定乎。(来书语)弟则本以今日从享之论。为太忙迫。而春间乡儒之疏。仲淳无端致疑于弟。龁龁不已。虽以利害言之。弟岂肯任怨任谤而挺身主张乎。使弟贤也。必审其事理之衷。不贤也则惟当畏谤之不暇。而世人不察。从而哓哓。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良可异也。来书又谓尊奉斯文。台辈至愿。此亦有不然者。可尊而尊之公也。不可尊而尊之私也。门人之事其师。不以公而以私则已失其师之道矣。殆近于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也。弟何忍惟私是循乎。朝廷举措。未知何事为私。何事不厌人心耶。弟则公故之外。闭门穷巷。不闻外间之议。幸随闻下示。如其力所可及则当相勉于诸公间也。然恐非朝夕得罪者之责也。盛意不可孤。略布悃愊。想蒙谅察。『岁行已尽。伏希顺时保重。不备。』
答李子东(海朝○庚寅)
阻阂许久。瞻恋之怀。与日俱深。便来忽奉辱书。伏承『向来政候佳胜。其于披豁。何可胜量。』官务其有头绪。不至如昨年间否。但边海鱼错不产则恐无可救之道也。弟穷庐之叹。逢春转甚。西畴方动而尚未归田。惟以日索长安米为事。心迹纬繣。何以堪遣。既未能搬乡则只得闭门却扫。看书课儿。往往有深趣。觉日前奔忙。都于身心上无少利益。朱子恨盲废之不早。弟亦有驱击不早之恨矣。兄既被湖选则递付京职。明有前例云。而即今在外者。只兄与熙卿及林象德耳。林则为亲求外属耳。其他无汲汲引入之意。前例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亦抛在笆篱边。兄自可赖此撑过日月矣。『儿子险路往来本不易。况欲待春开令。与一家兄弟。做得小科之业。其即今所就文才。固不可及此。而亦欲渐次学习。不至为失本分底人。以此以彼。俱难远离膝下。切乞反复思量。姑勿率去如何。』百渊隐士相遇。有何奇语。亦必有相酬诗什。便中幸略示及。以涤此尘坋也。
答赵定而(正万○丙申)
儿子还。承读兄手书。以审春暯起居万相。区区慰荷『不已』。今玆之行。果能得诺于方伯否乎。或恐得递未易。而然岂若弟之不得自由乎。弟则即今所日望者。惟在鬼扑之速至。虽流窜亦所甘心也。观湖西伯疏批。辅相以下直以鬼蜮目之。此岂士大夫立朝作宦之时耶。一边之人惟知其 君上扶右之为幸。而不知平陂往复。自有其理。况国亡之后。何利于渠辈乎。今日所争。虽有是非曲直。要之皆是士类。万无一边皆君子。一边皆小人之理。而彼此疏启。据义理辨析处少。极口丑诋处多。弟每以为不是矣。况此言出于君父乎。自闻此事。忧叹之极。至于夜不能寐也。『惟兄知之勿为他人道也。万万不宣。』
答赵定而(戊戌)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前后辱帖。仅一修敬。虽缘冗敚。迹近于慢。而兄札又临。古人所谓穷途见交情者。真个有味也。就审春和。兄起居超胜。区区慰贺之至。日昨书下览否。弟之所遭。百尔思量。莫知其故。凡事虚实间。不无苗脉。而今之纷纷。皆是空中蜃楼。不料世道之险。至于如此也。平生知旧。亦多外浮惜而内阴挤奈何。兄书谓移书于芝台云。兄何不谅世情而轻于言欤。兄谓芝台是智人耶愚人耶。决非愚人则必不欲参涉于滔天之势也。弟则于世无朋。固多不理于口。而每怪兄屡见侵碍。寻常以为如定而之温粹和顺。何以有此。今而后始知其所以然矣。弟于郑书上款事。虽无儿事意见。却在不必疏辨。而世人喧传某台大疏上来。遍攻一队。又曰怒而分门。猷秋两台亦动于讹言。猷则劝以下语审量。秋则勉以勿变。两台如此。他尚何言。诗曰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信乎其交乱矣。弟于朋友。或以世谊。或以僚分。而心所信者。不过一二人。而芝台在其中。当此之时。为之发明心事。固非所望。若不如猷秋之听莹则幸矣。此则兄须相勔如何。万万非书可尽。姑不宣。
答赵定而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褫中连承兄札。以审仕履增相。慰豁可量。弟连上辞本而汔未得许。顾此情病。万无仍冒之势。而诚浅言拙。未足以动天。惶愧深深奈何。兄示金直卿谤言。世俗之见。类多如此。不须言不必辨也。多少之辨。虽似碍眼。而朱子于谠议序中。亦有此意矣。以此兄之谨慎。岂无所本而轻发哉。至于门人不可参涉师门从享之说。尤无所据。自古因其门人推隆其师者甚多。而不暇远引。只以我国事言之。曾在丽朝安文成之从享也。驳议颇多。而门人辛德斋力争于朝而成之。 中庙朝静庵在玉堂。与冲庵诸公启请寒暄之从享。 宣庙朝白休庵累疏请以静庵从享。顷年文元公从享之请则实始于尤斋。此皆以门人而为之。而己不为嫌。人不为非。今直卿辨论于士论齐发之后。而独哗然訾之。果成义理乎。栗谷从享之议。初发于士人边就正。再发于郑守梦。而其后楸滩以牛溪门人。力主并举之论。始得追举牛溪于海州士人吴瀸之疏。未知其时楸滩亦有谤言耶。世衰道微。正学不明。世人各以私意纷纷好议论。曷足与道哉。如郑仲淳亦尤斋门人。而劝其族侄敏河上疏于前。又令宅河论之于后。而乃以弟在西方而两西章甫追发玄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翁从享。故起疑移锋。公肆驳击。以为胁持之计。何足以服人心乎。可笑可笑。馀不宣。
答李光仲(泽○戊戌)
右相所遭。比之于弟不啻十倍惨毒。此何景象耶。毁院终觉已甚。右相之言。浅见则未知其不厌于公论矣。况人之意见。各自不同。一不合则必举其一生而驱之于罔测之地。此果君子耶小人耶。今日逐一人。明日逐一人。如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奈何奈何。今番邦礼。兄见以为如何。尤丈至死不变。只是四种之说。而今乃弃之如土梗然。午地之人。至谓之西人今则何敢非吾辈乎。宋某之罪到今益著云云。不亦可愧之甚乎。且吾辈近来所秉执者。果何物耶。非名义二字乎。玄翁是名义主人而侵攻不遗力。则今之君子自前力排南柳两相者。抑何宗耶。道内守令之自京还者。为传洛下消息。以为某公倡言今番改封之墓。当复爵位别立庙。满朝靡然和应。独未及问于花田。不久将筵奏云。此言果有苗脉否。其然岂其然乎。若尔则此为深长虑耶。后日地耶。将置辛巳诸臣于何地。南柳两相亦必发笑于九原之中矣。误邦礼与午人同。捐名义与少论合。毕竟只成就个固宠保位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之计。则独不畏后世之公议哉。今日之遑遑急急者。乃怀尼之战而已。此果可为万世必伸之论乎。浅见寻常谓此事虽百年之后。必将纷纷为未决之公案。故为今之图。莫若以大义为主而攻其虚假之说耳。彼虽抵死右袒于尼。不过为之分疏。而必不敢并大义而倒戈矣。然则我手里之大义固自若也。故弟于前冬疏末。特阐此义。而世人不察。奈何奈何。台兄深思富贵易得。名节难保之义。屹然砥柱于颓波之中。千万至望。弟于世事。已无一分意思。而独自闻此言。深忧永嘅。夜不能寐。托契于吾兄非如一朝名利之交。故敢此披露。
答申翼仲(镡○癸巳)
数次奉唔。烦扰未稳。方以为怅。此承令下札。仰慰仰慰。张令之行。果在明日则安可无一别。况与之有宿约乎。同令数纸亦详览。弟姑无可言之时。而以虚声绝交可乎。山巨源之外。吾儒门法无此规模。惜乎此令不深思也。牛溪时牛溪为第一人。同甫时同甫为第一人。但观其时节耳。何必一一自较量于古人乎。若然则孔孟之后。更无人担当世道者矣。是岂理也哉。幸令以此复之。勿使弟终见绝于平生故人也。馀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留面悉。
答申翼仲
顷遣书后。久无复音。秋气又转深。区区瞻想。什百恒情。便来辱书頫答。满纸辞意。委曲勤挚。无异当面软语。慰豁何可胜言。且审旧患比在京时颇佳。神气大胜。肌肤渐向充健。此诚莫大之喜报。幸愿简除朱墨。随力酬酢。亲近药物。令病根节次退减。勿至于春风吹又生也。弟痞症逢凉有复发之渐。凛凛支吾。而年事之凶歉如此。朝夕调度。茫无计策。求县之意日急。而顾环一世。无爱我者。其孰能为之周旋。且 上怒未解。一切靳点。贱心悚惕。殆无以自容。以政体言之。靳点之下。似难出补。而然以直言见忤则固不可曲奉 上意。以妨言路。弟则无一直言仰塞隆恩厚泽。今玆靳点。莫知其故。窃自惟念 上圣至明。深量其衰丑不似之实状故耳。而一向检拟于三司极选之望。有若故为违拂者然。不亦未安之甚乎。令兄于此『想亦未暇深究而有此云云也。抑』弟固无与比数。而若其平生之志则实不在于餔啜温饱之末。故自在举子时。亦未尝汲汲于决科。半世蹭蹬。谅由于是。及今白首之年。忝叨荣班。得以平日所讲于师友者。登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筵披效。庶几以此为万一之报。故终不敢枉其所学以媚于世。其得罪于上下者。正在于此。虽使弟复进。其能变其素志而刓方为圆乎。至于同录数人。尚未承命之时。以弟之情地。辄先出脚者。诚以人臣分义。非退处田野。确然自守。而身居辇毂。惟以违召为能事。非古义也。此义此言。弟之未入清途之前。亦尝累告于令兄。令兄亦必记有之矣。实非身当其地。贪荣恋宠而轻进者也。而不悦者乃以为难洗之累。则弟何以自暴其心乎。况弟自少不量菲浅。有志自好。虽于朋友交际之间。未尝口出恶言。身被疵点。而不幸自礼记类编之后。为世所憎。丑辱狼藉。至今徐疏而极矣。而其执以为左契者则不过复科也荣选也。夫阿衡武侯。为人所服而世不敢疑者。以其有千驷不顾。不求闻达之实。足以素信于人故也。然则弟之素志。无乃实在于进取荣利。故为人所鄙。而今之丑辱。正其自取者耶。往者难悔而来者犹可追。弟若力求外县。以伸惶恐不自安之意于吾君。仍又逡巡归卧于东冈之陂。以自放于不争之地。则虽有巧谗善毁之口。将无由复及于此身矣。此实此身合尖之得计也。未知令意以为如何。『悠悠时事。不欲泚笔。都付默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会。』
答李士冬(晚坚),洪仲熊(禹瑞。○癸巳。)
『夜来佥直履益福。』昨承士冬兄复札。以弟请罚言官为过。不胜瞿然。而反复思之。未得其说。玆用更申仰质。幸有以发蔀也。凡天下之事。只观其是非而已。不询是非而曰言官不可罪。则无乃近于无星之秤耶。凡所谓言官不可罪者。言虽过激而实有可尚耳。岂谓其大家颠倒而莫之敢斥乎。设令挟言官之名而专肆郎当者。亦一任其所为欤。在他人犹可论之。况以言官而论言官乎。虽以近日事言之。洪惠伯之请罢尹汝张。汝张之请谴金德裕。以其事而各持长短则有矣。何尝曰言官不可请罪乎。抑兄或以金台之疏。谓本无可论耶。天下安有侵侮勋相之罪案乎。以霍博陆韩魏公之大勋大功。而或斥以跋扈。或斥以无人臣礼。其言之近诬甚矣。而当时未闻为罪。后世传为美谈。则安可以侵侮勋相。作为终身之累。而追论于三十年之后。不欲置诸衣冠之列乎。况以勋相与儒贤。并举共论。点铁作金。欲以侮贤非圣之罪。一例加之。则自今以后。人将咋舌而不敢一言于勋戚矣。似此言议。其不为世道之忧耶。安可不一请责罚。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以为履霜坚冰之戒哉。且黄之所为疏者玄石丈也。今若崇奉勋相而追罪黄疏则将置玄石于何地耶。勿论玄石道学之如何。甲戌以后。苟无玄石则士类能得有今日乎。金台一家。常怀侮蔑之意。其所尊慕。反不若勋相。随处闯发。不少顾藉如此。其渐亦不可长矣。此事虽小。关系至重。而佥兄居公论之地。左右佩釰。不能折之以义理之衷。而乃以鄙疏为过则不思之甚也。玆抒悃愊。以求回教。理到之言。不敢不服。不宣。
答李士粹(彦纯○庚午)
日月不居。练事已过。伏惟孝心追慕。哀痛奈何。曩遣书妄有云云。私窃以僭率为惧。乃者辱赐答。辞意累累勤缛。教以平日用力次第。倾泻肝隔。殆无遗蕴。始知足下上之可以与入于尧舜之道。下之可以立功名垂不朽。幸甚幸甚。仆之托契于足下。非不旧矣。而前书所云。不识足下意无怪乎左右者讶而责之也。足下所谓二害诚是也。然此亦生人之所宜有。既不可摆脱得免。亦不可汩没相徇。则要当随分平遣。不失夫理之正义之当斯可矣。为学得力。正在于此。而今乃视之为妨功害事则过矣。足下方有跪奠之节。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想朝夕不得不有所经理。若以此终为心役则不已病乎。足下方当纵驾于正道。而遽以精力不逮为叹。嗟乎如仆尚何言哉。仆少尝有意于为学而未知其方也。妄谓家贫亲老。苟为禄仕。亦或一道。故俛首于衣食之途。甘心乎名利之场。一年二年。卒无所成而祸溢于世。自见废锢以来。遂欲闭门读书。以偿宿志。而顶发已种种矣。抚躬环视。宁不悲叹。足下才踰一纪。年方鼎盛而亦为此言。则嗟乎如仆尚何言哉。仆窃尝思之。为今日计。惟在乎自强不怠而已。自强则精力固。不怠则学业进。昔卫武公以耄期之年。犹不忘箴戒于国中。仆之齿尚不及其半。况于足下乎。我国李文纯先生亦奋翼于桑榆。而所成就如彼卓卓。失学晚晤之士。固当取以为法也。先儒言晚学者最要守约。足下既知贪多务得之为病。则何不以守约为务。仆非敢有助于足下也。窃爱足下精明之资。迈往之志。有若注水于千仞之壑。而不至则不止。故乐诵其所闻而冀足下之采之也。博雅精粹之称。仆非其人也。然所以砭药者则实为愚陋之大剂还丹。信乎足下之知我深爱我厚也。朋友之道。旷世湮绝久矣。今乃于身亲见而得之于足下。则仆之为幸。何可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胜道哉。仆闻之责厉者爱之府也。姑息者辱之源也。乐义者世之的也。慕誉者众之弃也。仆虽不敏。尝闻君子之风矣。幸足下勿谓其难教而时赐德音。以警不迨。承读礼之暇。有所劄记。须因速便投示。以为往复之资也。此亦有一书而为李丈君辅借往。当俟其还奉浼。拜别已久。瞻恋曷极。所欲言者甚多。非书可既。惟冀顺变自爱。
与洪掌令(景濂○庚寅)
相望而久不相见。曷胜瞻仰。伏惟此时。兄静履益佳。楺屏蛰之中。职名尚在。添一不安。而雨后园绿日深。庭前方丈地。种菜其中。看书倦时。荷锸绕之。见其次第抽叶。生意蔼然。何遽不若观鸡雏也。恨不与兄同此趣也。不宣。
答李延安(肇○丁酉)
瞻想次。忽承令惠札。连纸累牍。教意勤缛。亦以见当赈忧民随事竭虑之盛意。且慰且感。迨若接席而软语也。仍审春寒。令政履有相。尤沃恋渴。 圣症近来一向弥留。苦无退减之候。而浴温之议。亦未出场。远外焦虑。不可胜言。弟病状日痼。转辗推入于危恶之境。兼踪地亦复卼臲。一路饥饿之民。相率来炒。而不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得一言酬答。即此一事。亦足以早被谴诛。而苟且脱免。公私狼狈。此心懔懔。当复如何。示谕诸说。窃恐令兄多未谙本道事例而有此教也何者。详定米一万石上纳之令。乃指馀米之留在道内者。而今玆本邑上纳之数。乃年年应行贡物等价也。条件各异。本不相滚。至于江都米五千石则当初所请得者。本为分粜之计也。与上纳米相换则五千石无受来还纳之劳。而自在道内。为民所食。且馀米则为改色。江米则为还谷。秋来偿入。亦可无添耗之费矣。一万石中只以五千石作钱上纳。有何所损于民乎。以江米充纳军保米。非不知其为益。而各军门一切阻塞不许。此非营门爱而作钱也。此等曲折。随即行关。而令兄未之见耶。何为出此言也。逐年上纳之数。既不可擅格。而今年灾结大省。所减亦多。新米不足则以旧米充送之外。有何善策乎。硬定减削。无所顾念之云。反复思惟。实不知指谓何事也。前书所谓各邑皆为此言者。近观列邑之状。皆欲推送应行之事于他邑。而不知他邑亦复如此。故及之耳。大抵令兄不思一万石之作钱与本色上纳。为二项事。而每每认作一片。故有此许多教语也。天下之事。不可只据我底目前。必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须通融思量。周遍无碍然后。可以得其情矣。如何如何。营需退捧。言之虽易。行之亦难。本营需米自来不多。而都事以下诸般朔料。皆仰于此。支过一年。常患不给。未免移用于各屯。而今年各屯皆折半捧粜。且多杂谷。实无推移之路奈何。若有可以推移者。岂敢惮于自己恶食而不为仰副。设令弟饥饿死。苟有利于民。有何所惜乎。遍考前例。虽于庚辛乙丙之大凶。营需米无一退捧之时。岂不以事体亦不可不顾故耶。书末所引朱子浙东之政。令于是乎失言矣。君子拟人。必于有伦。如弟者何敢望此。然中国事势财力。与偏邦不侔。有难引绳于今日。而又朱子于是时请留纲运常平等米数百万石。则与今日之有请辄阻者。何可比而同之。况令所引礼歉分数。人口多寡下有通商劝分之语。未知今日亦可为此否。抑弟本来迂疏一措大。平生所习者。只在寻行数墨而已。至于钱谷出入。真是夏虫之语冰也。此弟所以力辞于初而朝廷不谅。强其所不能。触事愦愦。终必得罪而归。夙夜悸恐。徒增悚惕。只此不宣。
与李进士(翊夏○戊辰)
每欲一诣款接英论。卒卒无暇。雅度必察其非慢也。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7L 页
甚寒起居康胜。载叔窆事无进退否。值此严凝。凡百想益难办。尤可悬念。此友生质之美立心之笃。虽古人未足多过。而今忽穷阸早夭。悲夫悲夫。独幸于亲懿中得与尊兄托为知己。果蒙仁者不废旧谊。隐恤终始。此似少慰长逝者之魂。甚善甚善。仍念其平生虽未及行道著书。为可传于后。其在家庭朋游之间。想多行美。决不可使泯没者。而闻其子年少。未必详知乃父心。恐不能虑此。敢望尊兄为问其家。如有可录者。俯赐留念。录为行状如何。尊如不欲自作者。楺虽不文。亦当竭其力耳。惟望早为收拾以来。倘得取徵于当世之君子。以为表铭圹记之类。亦足为死者图不朽。且使千载之下。知有李载叔者亦非小事。万乞尊兄图之。以卒大惠。自顾与载叔契旧不泛。不可无一言。本欲面告。冗迫未果。幸恕察不罪。
答洪于海(万宗○庚寅)
下询为长子斩衰之服。丧服疏既曰继祖及祢三世即服斩。则非四代不可斩之说。何所据耶。嫡嫡相承可以服斩者。玄石先生之论果尝如此。盖以四种之说为正耳。金直卿改服事果有之。而此似与老兄所处有异。盖直卿是继后子。当为体而不正。不得以嫡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8H 页
嫡相承论故也。如何如何。
答朴景久(泰远○甲申)
下询礼疑。非浅陋所敢率尔仰对。然揆以左见。主丧者遭丧有故。不得行禫。过禫月则过时不祭。礼有明文。而今日尊之所遭则不可以遭丧例律之。只是主人不得自祭而已。而差过不祭。恐非情礼所宜。略具措辞。令令胤摄代行礼。无乃可乎。然亦姑观近日到晦间。决知其前不得自祭然后。依此为之似得。幸更问于知礼而处之如何。
答朴景久(戊戌)
即承委札。就审政履增相。区区慰荷。弟家所遭。极其危怕。任之而已奈何。耗谷事簿责至及于守令可叹。户判所争。在于新捧中折半。而其时则用元数中折半。此亦状闻而为之。庙堂不察矣。兄则只答以依营门分付施行云似可矣。正方碑未知是寺碑否。若是为僧徒而作则弟平生不作寺刹文字。若是山城事则当观势勉副。然即今则无暇及此矣。万万不宣。
答洪士能(致中○戊戌)
昨蒙不鄙。委送礼吏。俯询疑节。感悚亡已。第礼吏迷不能细达令指。且值客扰。谨随其言。略对所见。其能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8L 页
一一传告否。客散后夜始反复考检。仪礼通礼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注云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亲。疏曰此谓适子为妻。父母见存。不敢为妻杖。又不可为妻稽颡。丧服不杖期条曰大夫之适子为妻。传曰何以不杖也。父在则为妻不杖。注云父在为妻不杖者。父为适子之妇为丧主。故不敢伸而杖也。又曰世子为妻。与大夫之适子同。注云世子天子诸侯之适子也。丧服小记曰父在则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以已上诸条观之。则春间丧制之不杖是矣。惟杖期然后始具三年之体而有练有禫。而今既不杖则体不具矣。疑若无练。故昨日下问之意。似出于此也。杂记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注云此为父在为母为妻亦伸。窃见古今礼无父在为妻不练之文。而至于禫则虽斩衰之丧。过时不祭礼也。斩衰之禫。尚以过时而不祭。则况不杖之禫乎。其不可以禫之有无。推之于练也明矣。盖其不杖者。特以父在而为之主。故不敢伸耳。然则今日之道。惟当依礼磨鍊练服而已。如何如何。妄论至此。难免汰哉之诮。是惧是惧。
与申明叔(思哲○癸巳)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9H 页
昨日承牌就直否。夜来直况增重否。区区驰恋。即于朝纸得见备忘。 圣上特捐内帑数千之金。用为三道赈民之资。有以见吾君忧念元元之至意出寻常万万矣。今日朝臣有能仰体此意者否。有君如此而使民忧国计至于此境者。臣下之罪也。三复纶音。愚衷感激。不觉涕泚于眶。直欲披竭浅虑。少塞宵旰之念而无路可得也。今日次对。尊或替入否。数日内必有昼讲或召对矣。须仰赞 圣上不惜私财。曲恤民隐之盛德。以为开导善端。挟助美意之万一。且言 圣上既自捐内帑之财。则诸道监司兵使统制使。下至守令。宜体此意。缩节费用。各出嬴馀。以补赈资然后。民可以广被惠泽。又必预备谷种。待春颁给然后。嗣岁之忧。亦可抒矣。盖闻今年年事。被灾处或有全无所收者。而虽在尤甚地方。其中稍有水泉去处。无异常年云。若令监司守令精加审验。虚实不相蒙而各别料理。善为赒赈。要以至诚行之。则捐瘠之患。保可无矣。至于当秋。已为流离之类。非但目前无谷可食也。率皆以粜籴难偿。身布难备之故。预为逃避也。被灾尤酷之户。亦令待明秋退捧。使之安保井里。为开春耕作之地可矣。以此数件。别为下谕于诸道监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9L 页
司。以卒我 圣上恻怛爱民之诚幸甚。幸以此意一陈于 渊聪之下。如何如何。仆于世事。本不欲干涉。而此则异于论议间事。故略及之。惟谅察焉。
答赵子以(尚健○丙申)
今日之事。竟至于此。殆天所以玉成尊也。何足为嗟劳语乎。居谪难于居家。须十分检括。凡于酬应辞受之际。切勿放过。只将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一句。顿在目前。朝夕观览。然后自有得力处。区区平生固无足道。而然不至于大段动心于祸福得丧之际者。多于此句上用工。故今以奉勉于尊。如何如何。赴谪时留书。至今十回披慰。不觉纸之尽毛也。辞语平和。绝无挠屈底意。何其壮哉。尤用钦叹不已。生姓名日上下恶吻中而尚此寂然。想以在外故势缓而然耳。『向者尹疏批中鬼蜮等教。此何言欤。一言丧邦。非此而谁。然沈继祖弹朱子之文。有如鬼如蜮之语。伊川亦被五鬼之目。时运如此时节。鬼蜮二字自是吾辈应被底题目。亦何足惊心哉。庆州使君数得相对否。恨不致身于其间也。千万非书可尽。只祝履险自爱。不宣。』
答黄圣徵(龟河○癸巳)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0H 页
丧服小记庶子不得祭殇与无后者条。注曰庶子所以不得祭此二者。以已是父之庶子。不得立父庙。故不得自祭其殇子也。以此观之则所谓庶子不得代为之后云者。即庶子不得立父庙。故不得代为之后而主宗殇之祭也。所谓族人中与之为兄弟者。乃别宗。
所谓庶子不得代为之后云者。即指宗殇之子侄行。以其殇亡无父道。故不得代为之后也。其族人中有与之为兄弟者。即指宗子兄弟行。用兄亡弟及之例而代之主祭也。而此只据祭殇之礼而言之。故未暇及于宗家主后之说。而特就主祭而言也。其曰族人中者。宗子殇死则其无亲兄弟可知。故曰族人矣。如何如何。丧服小记庶子不祭殇条。亦宜旁照矣。
答李生(东英○壬午)
顷领长牍。缕缕勤缛。足见所存之富所学之正。有非寻常所可及者。宜有以详复亟请。而适值分粜扰扰。信笔写遣。有若题牒之为。殊欠相敬之礼。追思至今。愧恨靡容。乃者不罪其慢而又辱手帖。谕以不能降屈之意。奉读感荷之馀。继之以怃然也。仆若踵门造请。推以诚恳。则尊未必拒门踰墙。而顾此公私冗迫。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0L 页
卒卒无须臾之暇。见今差祭 齐陵。将有行色。兼其间使客沓至。策应繁重。不克遂其私愿。伏想高明亦必頫谅于此。而然其区区愿见之诚。末由自暴于左右。何敢望贬损履屧。惠然肯顾于朱墨之地也。必须面对讲究者。非不切急。而尊不肯来。仆不可往。渐次参差。是可恨也已。书末所教。仆非其人。何言之过也。非惟有玷于君子之知言。亦且易致指点。彼此俱损。千万勿复以此相待。幸甚幸甚。至于后时云云之说。固知尊意有在。而毫釐之差。易落于功利之途。古人王霸之辨。尤于此等处加意。亦告更加深思。如有不安者。幸以回教。未害为反复资益之阶也。所欲言者甚多。非造次可尽。不宣。
答李可升(万翼○丙申)
日昨闻尊来在清庙。意谓历枉。竟失所望。方用瞻怅。此承惠札。就审起居佳胜。慰荷不已。仆数日后当发巡役。而未前末由拜晤。瞻注而已。 上候近复不如前。而进退无常。有难预度。书院等疏。似不至见却。然何敢必也。沙溪追配于石潭。既有尤翁定论。今亦晚矣。而第浅见则尤翁与玄老。恐不可不并举疏请。盖两丈道学。未必下于溪老。而人心世道。月异而岁不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同。今若单举溪老。而后欲追举两丈则恐无可成之日。以此土士类中异见者言之。若并举玄老则必无敢生异议之人。凡事何可草草轻举。以贻后悔乎。切乞博议深思而为之如何。闻远卿以溪老于栗谷先生。位次不安为疑云然否。此友识见岂不明敏。而但欠缜密工夫。且此等事自有前例。非一人一朝之见所可轻议。何其率尔耶。曾考我国书院考證则师生并享父子并享者。非一非再。安可掩此明白可据之例。而拗生他议。以为异论者之嚆矢乎。相对幸责其失言。如何如何。
答李远卿(缅○辛卯)
示谕守梦书。此适无有。未得以详考得失。而原发二字。实栗谷独见道体开示微奥之言。而守梦疑之。此自所见不逮耳。何与于先生制进人心道心说。愚亦未见其可疑处。未知守梦指何等处而有此言也。抑此岂守梦初年之书耶。
答李远卿(甲午)
三月廿五所赐书。昨始传到。承审伊时道况超胜。区区慰沃何可量也。至于缕缕示喻。足见所以见属者勤挚。不比寻常。自顾菲薄。何以得此于高明。且感且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愧。殆无以自容。坡山同门之疑。皆不深思而妄揣者。不须云云也。令胤书来。志气不凡。以高明家学之正。不欲以俗习自累如此则斯已所向正矣。切乞勤加教导。勿令退转。如何如何。多少有志之士。初则自奋为学。而终末为名利之习所敚者多矣。此最可惧也。朴生资质极粹。年少中少有其比。惜其不能久留也。祭及四代。程朱所定。而国典从古礼。故栗谷要诀中两存其说者此也。如家礼为母齐衰三年。不论父在与否。而朱子平日定论则以父在降期为是也。
墓祭非古。晦翁栗谷各随时参酌。自不得不异。老先生三礼仪。只于寒食及十月初一行祭。则又异于此矣。鄙家从栗谷矣。汤之多设。老先生曾辨其无所据。而此亦出于时王之制。未易论断也。鄙家不能遵三礼仪矣。
忌日各祭。程朱定论不啻日星。后学只当遵奉而已。朱子裒稡两程遗书既为全书。而程子遗事中亦无祀先仪。朱子语类语录等书无一见处。则其非程子书明矣。如何如何。
答李远卿(戊戌)
 奉棘人日临父葬。以疠疫未定早晚。而母丧练期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在今五月。其不能练则可知。而十三月之祭。将无祝一献如忌祀否。葬前忌祭可废则此亦如何。此家葬事速不出七月之后。过期则无十一月之练耶。十三月之祥。当卜日如礼耶。家无礼书。未得考出。幸下谅明示如何。
所询疑礼。曲折差互。又无古礼之明白可据者。固难折衷。而前丧练期在后丧葬前。则待葬后练祥次第卜日而行之。似合于礼。若于其初忌略设酒果。使服轻者行之耳。仍告退行之意。自有先儒之论。如何如何。
答赵生(鸿猷○乙卯)
阻恋如渴。便中忽承手帖。急披疾读。甚慰此怀。古人『所谓惊喜茫如堕烟霞者。真实际语也。』所询礼疑。孤陋之见。何以仰对。第勤意不可孤。略以所闻报去。幸垂察焉。继后大节也。当初伪出公文。已是人家之变。而及其烧其公文则便非继子也。其妻缘何而服衰乎。非所当服而服则追正之外。更无他道。幸更博考而善处。先师答崔右尹后亮书似可据。故录在纸末。亦望照至。
 立后一节。自仪礼唐宋历代。未有告官之文。独我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国大典有此。然则今日之义。法重于礼。宜非告官。不得服丧而称父子也。由是言之。尹家之孙径先服丧。已失其义。只有追正一路而已。
答赵生(丙申)
夏间惠书。宜复久矣。意公在湖右。无从讨归便。此又承教。甚愧前慢也。所托先墓文字。强颜为之。自觉拙芜不足以阐发潜光。恐负付寄之孝思。须更求诸立言之君子为幸。前示变礼。殊似突兀。然自程子以来。祭止于高祖。已成不刊之礼。今代数未尽而遽尔埋安。于心安乎。又不可越礼而奉祀则立庙墓下。有先贤所论。此似可据。如何如何。今兹所示。亦甚难处。而按伊川先生曰礼长子虽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为后。来示所谕。正与此合。而第彼此父母皆没。无可与受。不曾申闻于朝则不成为后矣。何敢直书孝子于伯父之主乎。如欲立后则姑用兄亡弟及之例。而门长或可具由上言。得旨于朝家然后始可以为后于伯父矣。未得朝旨之前。其祖之遗意。非所敢论也。浅见如此。亦幸博询而审处之。毋贻后悔。『千万。外兄家消息阻恋如渴。蒙此示及。慰荷不已。馀不宣。』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与朴尚甫(弼周○丙申)
穷寒比甚。伏惟此时。尊进学万相。驰恋不住。楺『顷遭季父之丧。痛陨摧裂。不自堪胜。』宿痾乘弊。日事吟呻。兼岁饥民穷。无策可济。而奏请亦多阻格。若以朱夫子南康遗规言之。惟当引归之不暇。而此亦未易如意。虽叹奈何。白首之年。汩没朱墨。回思旧志。十丧八九。未知此身将作何许貌㨾。抚躬悼悔。无以为心。世衰道微。人不知学。斯文之传。不绝如线而师生之变。转作党祸。凶家害国。无复着眼处。观其所谓杂录者。侵辱之言。至及于老先生。此何人哉。痛惋之极。胸中之气。自不觉其勃勃也。处此之道。只宜吾辈脩明正学。屹然自立。俾吾元气既壮则外邪退听矣。如何如何。每念左右发轫正路。慥慥不怠。得此于老先生子弟之列。岂非天所以相斯文也。刻苦工夫。真实心地八字。乃吾辈猛省实践。不可少忽者也。楺虽老且死。愿与高明从事于斯。以副老先生平日期望之心。未知左右以为何如也。除命想非所乐矣。万万只祈益懋崇深。不宣。
答赵汝辅(彦臣○辛卯)
瞻恋中忽承手书见存。以审炎赩。侍外进学颇有次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第。区区慰释。殆难形言。况所询诸条。尤见读书精思。殊不草草。长此不已。其进何可量也。更愿左右迨此年富力疆之时。坚着脚跟。高着眼目。以不得不措为心。如何如何。世事败意。日月不延。白首穷庐之叹。虽切何补。此愚陋者之所亲经历。故每见有志于此学者。不能不先为勉砺之言耳。别纸以浅见率易报往。亦有以反复之也。闻季氏亦留意于此边。想湛乐之馀。多有相发之益矣。
古者小学之教。莫非主敬工夫。故大学因之。只得首言明德而敬在其中。何必更着敬字而后始明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无一非敬。而来示只曰诚正之间。自有居敬工夫云者。恐失照检。且之间二字。亦为语病。幸更思之。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固人心之所不能无。而不得其正之病。都在有所上。章句之说。太煞分晓。其曰一有之而不能察。一有二字。是有所之训诂。何不细究而有此会疑也。忿懥章句既曰怒也。朱子又尝曰是怒之甚者。则其义可见。而至于恐惧则以七情言之。似近于恶。而恐非怒之属也。且此等语。古人只如此说。何须一一对勘耶。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孝弟慈莫非治国之道。何可独言慈幼为治国之要。或问中既言既举其细则大者可知云。则不须更向言外别生他意矣。
人有问平天下章言财用特详。当是民生日用最紧要事耳。朱子曰然。且此义已详于或问中。不啻缕缕。固无可疑。而章内所引诸书。语虽参差而意实相贯。何必以一二字相承说下。有若科文然后为快哉。楚舅两文。易置于康诰之上。则虽似新奇而反失本旨。此最读书求异之大病也。义字所包却大。以或问中引孟子说者观之可见。且此所谓利。亦不专指财利。朱子尝论此义。以为堕名城杀豪杰。销锋镝筑长城。皆是要他利云云矣。
答赵汝辅(壬辰)
别怀耿耿。至今不瘳。便中损札。凭审归侍学况增福。区区慰泻不可言。此间无端又添一齿。环视悼叹。当『复如何。』知读书有次第。甚善甚善。朱书全集胜于节要。姑先着工于大全固好。第太涉汗漫。未易收功。反不如节要之紧切。此则自量精力而取舍之可也。大抵看书之法。切忌贪多务博。一日不过数三段。字求其义。句究其训。毕竟书与我为一。然后始可谓读书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人。若只泛泛悠悠。徒长草木。则何益于己耶。亦乞猛省焉。边海瘴毒之地。久滞不归。实为相爱之虑。然目今洛里纷纷益甚。决非士大夫舍外入内之时。姑且耐过。饮食起居之节。务自慎摄。以防生病。实区区之望也。学问之道。非但读书穷理而已。随处处宜。得其至善。莫非分内事。汝辅以为如何。『承来旬有入城之示。欣企预切。周礼已印云。尤感。姑迟何妨。不宣。』
与赵汝辅(丙申)
音信阻绝。莫近日若。即惟起居何似。区区瞻恋。 上候一向弥留。远外忧煎。益不可堪。尊丈南为之后。连闻安报。而左右在京否。生情病两苦。尚尔蹲冒。又未『免作此巡审之行。自怜奈何。』党议日深。决非士大夫容足之时。惟思毕赈归去。高卧乡庐。以饯馀年。左右亦宜勿为进取之计。留心此学。以无负帝衷则思过半矣。悠悠时事。有不足道。而最是八十馀年间。君臣上下辛勤讲明。使东土数百里。免为夷狄禽兽者。只是大义二字。而彼忍以此归之于空言假伪之地。此岂 孝庙臣子所敢出于口者乎。痛矣痛矣。至于尤斋之被诬。还是第二件事也。如何如何。『非久还京。惟是企企。姑不宣。』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与朴景任(弼莘),景赉(弼傅。○戊戌。)
春间复札。至今披慰。不审近日。佥侍奉学况何如。区区瞻恋不可量也。顾念我先生以厚德邃学。未及展布所蕴而梁摧山颓。后事零替。区区所以望于佥贤者。庸有其极。望之深故爱之切。爱之切故戒亦不得不审。前书所云。亦出于此。而不觉其过激。以致得罪于左右。生出许多说话。自悔自咎之馀。夫复何言。仆自少受恩于先生。实非他人比。而惟其资性昏愚。见识卤莽。卒至贻累于师门。悼叹而已。礼说刊镌完役。一件印呈。三道章甫之疏。寔遵公议。此岂仆一人所可劝沮。前书及此者。亦以所闻仰报于左右。而左右乃播示外人。以證其劝送。故郑判书书中举此为右券。至有骇惭等语。其为师门之辱大矣。左右之心。初岂料其至此也。怒我之言。直而欲助其谤。毕竟推而至于师门。此则左右只见目前之故也。今此礼书亦安知其不为时人之话柄也。况弁卷有此汉姓名。尤非此时所宜唐突。幸乞深惩前事。勿示于人。如何如何。万万非书可既。姑俟早晚面悉。不宣。
与朴景赉(戊戌)
前后两度拜书。俱未见覆。未委雅意有在否。即惟新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元。侍学增福。区区恋贺。此间身带危疾。日事奔驰。颠仆必矣。自怜奈何。顷日鄙疏虽未及奉议于左右昆季。一言一事。皆据文字。平日所闻。亦有文字之可考。无一毫凿空杜撰。而有人来传左右以为皆非实状。多是做出。至欲上疏论卞云。闻来惶恐不已。第未知左右所谓失实者何事。做出者何言耶。左右又谓揆以人情事理。必不与年少之人酬酢云云。曾子二十七闻一贯之义。颜子之问为邦。要在三十前后。鄙人虽不肖。在壬戌年已三十。且其所闻。不过朋友间闲说话。则以此致疑。果成说乎。况先生长者。不与门人相酬酢而与谁酬酢乎。鄙人以年少不得与闻。则如左右者何以追得于今日乎。老先生无恙时。左右年几何而得闻鄙人之所不闻耶。然左右之欲辨者。必有其说。愿得闻焉。鄙人自年二十时。出入于先生门下。诚心服事。终始无二。先生亦不谓其愚而凡有公私言论事为。莫不与之相议。至于时论所系。实有他人之所不闻而独得闻焉。如尼山事。所闻不止于疏中所引。而此系争端。故非有文字之可證则不敢引焉。左右以眇然少年。乃欲是非于其间。岂不慨然者乎。鄙人于先尊丈。忝居朋友之列。左右生发未燥。视
俭斋集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之如一家子弟。以至今日。岂料左右乃欲以诬师做言之律相加而不少恤乎。世衰道薄。人间事真无所不有。而此则尤万万意外。左右岂有是哉。窃恐或者之误传。而有闻而不相质则亦非相爱之道也。故略此云云。非面难尽。姑不具。都在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