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俭斋集卷之五 第 x 页
俭斋集卷之五
书
书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6H.gif)
清风金楺谨斋沐再拜。上书于尤斋大先生执事。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楺也窃有感于斯言。未尝不击节而叹曰。呜呼。世固有真能景行而屹然忾乎人耳目者则人之所以仰而慕之者。岂亶如高山而已哉。虽然撑天地而不坏。亘古今而卓立。镇方维而耸万民者。固莫如高山。故古之尚论圣贤者。必于此乎取譬。是以于孟子则曰泰山岩岩。于程子则曰阳休山立。于朱子则曰泰山乔岳之气像。楺也得此于方册之间。想见三夫子之盛德景行而致仰止之忱于数百千载之下者。乃于朱子焉尤深。常以为吾生也晚。朱子既不可得以见也。则得见如朱子者斯幸矣。时从长老。仄闻下风。皆曰尤斋先生即我东之朱子也。楺于是窃不自量其庸陋。而亟愿拥彗于门墙之下。讲古人之书而闻朱子之遗旨。接谈笑之馀而得朱子之气像者。直如饥者之于菽粟而寒者之于布帛也。呜呼。先生之道学之深德谊之卲。固非颛蒙小子所敢测度论也。若其明大义严夷夏。继往传开来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6L.gif)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7H.gif)
上南溪朴先生(世采○壬子)
近得北溪陈氏所作字义者观之。未知是书于初学。损益何如。而其所议论。多是高远之事。少自近着工夫处矣。然间有发前人所未发者。而看来亦未免有龃龉难通者。反覆䌷绎。终未能开牖愚晦。姑以其中数款语。敢此仰正。俯赐开示。幸甚幸甚。其所论五性首章题目。有曰五常各有分界。分界二字恐似未稳。窃尝闻天生斯人。五常之理具于中。则浑然一理。充塞遍满。无有分界。及至四端发见于外而后。方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别者何也。特以物之感我。有四者之异也。而至于信则又只是有此者。圣人推其见于外者而知其具于中者。又有五者之理也。故于是有五性之名。而究其本则一理而已。亦何尝有间架分界。仁居东而义居西。不相干涉乎。如此则殆非所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7L.gif)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8H.gif)
上南溪朴先生(癸丑)
春序将尽。海曲景物益佳。伏惟先生道体对时强健。瞻慕区区『无任下情。楺土疾既痼。又经毒疟。气血虚脱。呻吟为事。怜苦曷喻。』此呈禀目。恭俟指教。『伏乞使有所开明焉幸甚。其』间有非斥叶注之说而语欠宛转者。非敢以己见为是。而辨说之际。自不得不如此。竦猥良深。近思之书。专论致知。而精粗显微。无不详焉。苟能沉潜于此而真积力久。则固不足患无得也。虽然若因此而又入于大学。则诚恐遂流于徒知而不能行也。小学一书。固是日用常行之实事。而如楺幼而愚蒙。不曾从事于洒扫应对之节。则已失此一阶。悔将何及。窃欲兼用力于近思小学两书。致知之方则资于彼。践履之工则取于此。略通其大义然后。遂及于大学。则大小本末靡不尽。而自无躐等之患矣。如何如何。志未尝忘学也。每为疾病事故所移夺。既不能一意推赜。静坐读书。又不能负笈抠衣。亲承训导。只以旬月之业。欲应万端之侵。何敢望以此而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8L.gif)
按伊川所谓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云者。似是祈于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9H.gif)
砭愚或者谓出于心者云云。此章之意。盖谓戏言戏动则出于思作于谋。而乃反自诿为己戏。过动则非其心非其诚而乃反引之为己诚。是既不知戒其戏言戏动。而又自归咎于不出汝之过言过动。此所以长傲遂非也。其曰失于思者。失于思虑之间云也。而叶注以为不出于心思。乃偶失之耳。又将不知二字始释于归咎其不出汝者之下。恐失本文义。如何如何。(又按他本作反归咎其不出汝云云。有反字则注非明矣。)
窃尝按之。近思为书。四先生之外。引录与叔,显道诸子之言。固有之矣。而或因与先生答问。或因道先生言语气像。或因为先生所称说者而止耳。未尝特举一人之言。录于四先生之列。独邢明叔言吾曹常须爱养精力云云一段。既非与先生言者。又不明其为先生所尝称说其言而混录之。其意何哉。
按杨雄仕汉为黄门郎。仕莽为中散大夫。而叶氏谓为汉光禄卿。未知何据。
明道行状斥异端条曰。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者。盖其所谓穷神知化者。非圣人精义入神之道。
俭斋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89L.gif)
上南溪朴先生(甲寅)
自离函丈。秋序倏至。瞻慕之怀。如何可言。伏惟此时。先生道体百福。楺归庭之后。汩没忧病。才与直卿为时文之会。事故种种。亦不专一。良可怜也。仍窃惟仰薰德焰。不为不久。自顾无分寸之得。而世利牵掣。不啻若駻马与铦锋。以楺卤莽。虽得日帚于门下而曲被警督。尚患乎气质之厚蔽。况今涵养本原之日少而从事俗习之日多。果不得免于小人之归耶。每一念至。心怛怛不能自已。抑又念前冬辨义利之训。实是血诚开导之意。陆子静所谓所习在利。斯喻于利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0H.gif)
上南溪朴先生
两度候书。已获垂察否。伏惟冬寒。先生侍奉道体神相匀福。每念时事溃裂。内有填壑之虑。外殷长驱之虞。彼辈不仁。方且纵祸于君子之林。而甘心鱼肉之计。夫以上天之仁而乃容此类。使善人殄瘁。鬼蜮肆行者。亦独何哉。我生不辰。目见如许气像。言之痛心。愈往愈切。伏想先生平日未尝干乎世间。而今乃遽当其初头。其理不可诘而事不可知者又如此。千般丑辱。虽无所损于先生之德。亦可见世途之艰人心之险。日甚一日。奈何奈何。自离函丈。伥伥然益无以为心。计于冬前。必图人马。往扫门下。而家贫使令奔走衣食。恐不可得其暇。是为虑也。千万不备。
上南溪朴先生(乙卯)
春生以后。不得起居状。瞻恋方深。远垂辱复。甚慰卑『情。第以驾临迩地而病不迎候。为怅恨耳。』下示云云。仰见先生不即遐弃。哀闵迷方之盛意。感荷之馀。尤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0L.gif)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1H.gif)
上南溪朴先生(丙辰)
顷者伏蒙枉顾庐居。垂问死生。感念畴昔。无任哀怀。不审即日。顿辔松楸。动止百福否。适见从骑单弱。何以得达。既无人不得专候。区区瞻慕。不比寻常。『楺顽喘不灭。秋序渐深。触目摧陨。无以为生。奈何奈何。行旆何日果复东指。末由趍诉。益切呜唈。』自馀惟在别幅。荒瞀不备。
『尸柩置于堂中少西而南首。灵床设于堂中。则正当尸柩之首而差东也。神道尚右。安魂帛似当以西为上。而或云当东首。未知何者为得。』
按家礼成服条。厥明五服之人。各服其服。入就位然后。朝哭相吊如仪。其下即序五服仪度。又其下始及朝夕哭奠之仪。以此观之。各服其服而朝哭然后。五服相吊(宾客相吊。亦当在此后。)既毕。乃设朝奠。似为得礼。而或曰若待五服相吊。宾客相吊然后。始及朝奠则太晚。而且家礼相吊如仪之下。既列五服仪度。至于居丧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1L.gif)
撤灵床当在何时。考之家礼等书。并无明文。朴潜冶家必待三年而撤。第念既葬之后。埋魂帛撤朝夕奠且卒哭。而生事卒鬼事始。则似于葬后当撤。而亦无理据。未知如何。
上南溪朴先生
所禀疑礼。俯赐拨蒙。无任幸荷。第其中先奠后吊之教。愚胶之见。尚未免疑晦。敢用复渎。更乞镌诲幸甚。盖下教所谓朝哭则奠在其中者。最所未喻。在仪礼既是别事。而家礼亦无相次行之之明文。但曰各服其服入就位然后。朝哭相吊如仪云尔。则恐不可以此谓兼言哭奠。朱子之意。若果兼言。则着一奠字于哭字之下。义自明。何惮而不为哉。虽以人事言之。成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2H.gif)
上南溪朴先生
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
此王公自是王与公。而下子弟之文。自是蒙上王公而言。或云王公是天子之子。何者为得。
若曲礼少仪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
弟子职。见于管子书。固非孔子之所诵而传者。似不可一例伦之于曲礼诸书。而此则泛然混称何也。
然后古者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曰法曰指。与上文曰道曰泽。似有间矣。然亦可见孔孟程朱实有君师之责矣。古之教人者。有大学有小学。而及朱先生时。小学已缺。大学仅存。故于序文或问。特详说之。明夫小学固大学之根柢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2L.gif)
知止而后有定。
谓所处而安。所处当释作所于处之之术而安否。
汤之盘铭。(注。)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
或曰名是铭字之误。果有所据否。楺意名字亦自意足。不须作铭字看也。
小人閒居。(注。)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重字恐是重覆之意。而注云去声。未详。
絜矩
絜字属知。矩字属行否。○明明德章。顾諟天之明命者为工夫。新民章。日日新者为工夫。止于至善章。为人君至于仁五者为工夫。本末章。无说工夫处。故集传特以我之明德既明。自然畏服民之心志。补其阙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3H.gif)
上南溪朴先生(近思录问目)
『道体篇』
伊川语乾天也。(章。)
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云者。莫是健为性而无息为情否。朱子曰火之性情则是热。莫是热者是性。而热之炎乎外而能使物热者则乃为情否。(水之性情。亦当如此看。)
明道语忠信所以进德。(章。)
按此所谓忠信者。恐是实着心胸。牢着跟脚以进之意。如无自欺不妄语之类是也。恁地看然后。便合于进德之义。而叶氏则曰发乎真心之谓忠。尽乎实理之谓信。若夫发乎真心而无一毫之或伪。尽乎实理而无一事之或私。则非圣人尽精极微之道。不可能也。似非初学工夫。如何如何。
生之谓性。(章第五条。)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3L.gif)
『为学篇』
伊川好学论。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注。)
叶注曰物感乎外而情动乎中。情动乎中字。似未然。周子曰五性动而善恶分。以是观之。动于中者是性而见于外者是情。盖性者情之存乎内之名。情者性之出乎外之称。有不可混者如此。而况伊川所谓中者正是指性。而且以文势言之。既曰其中动。而乃继曰七情出焉。则其不可以情为动乎中也益明矣。未知如何。伏乞下教。
人之情。各有所蔽。(条。)
妄以此章之意推之。盖张子之病。不能以有为为应迹。故乃欲定性寂灭而其患遂至于自私。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故恶外物之累己。而其弊乃至乎用智。大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4H.gif)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注。)
叶注有造理之文。理可以造为言乎。
横渠语精义入神。(章。)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条注。)
按君子未或致知云者。恐是言既崇其德则所造已高。故不必区区致力而可至于极尽地位云。此横渠文字之常法。而叶注曰不能致其力。故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其所云云。有若君子之所可致力而能至。固止于崇德。崇德以上则无有径阶可循者然。似非本意。未知如何如何。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章。)
窃取此章之意推衍之曰。知之崇者。所以法天也而形而上也。形而上云者。言知无形状可见也。礼以守之者。所以则地也而形而下也。形而下云者。言礼有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4L.gif)
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章。)
谨按此篇。盖论为学。故此章自未知立心。至虽勤而何厌则言下工次第。自所以急于可欲。至以利吾往则言立心之不可不定。自逊此志。至非所闻也则言讲治之不可不精。如此条别。果为分晓否。
『致知篇』
伊川语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章。)
此章所谓路径者。恐是易尚卜筮。诗事性情之类。所谓门庭者。恐是易何以求之。可得其妙。诗如何求之。可得其旨。知所以从入之路者。乃为门庭。如此看。无悖于本意耶。
春秋序第二条。(注。)
注曰以大圣人之资。岂不能一朝而尽兴天下之利。而必待相继而始备者。盖圣人之所为。惟其时而已。窃恐其未必然。大圣之智诚。无所不通。至于制作之事则天机发见而后。圣人亦因之以设法。如河图洛书之类是也。非心则已知而尚且不为。必待后人而尽其方也。如彼牛耕宿麦之法。皆是后世之作。而万世不易之利。则圣人何惮而不为乎。岂古时不足为利。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5H.gif)
存养篇
伊川语震惊百里。(章。)临大震惧。能安而不自失者。唯诚敬而已。(注。)
伊川所以举诚与敬为处震之道者。自有深意。而叶氏则以为当大患难恐惧。处之安而不自失。惟诚笃云云。去敬字似未稳如何。
苏季明答问。(章。)
伊川曰贤且说静时何如。季明曰谓之有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伊川曰既有知觉。便是动也。怎生言静(云云)。窃尝反覆于此。终不觉苏说之为病也。彼季明既以为有物不可。则其所以知觉者。非指知寒觉暖可知也。又以为自有知觉则能知静者。非矇眬一物可见也。盖静时虽无思虑云为。若无知觉之理惺惺于中。则近于老氏之寂灭释家之入定。而特是一个无用底物。及其动也而必错矣。伊川之非之者。无乃未尝深究其本意而然耶。抑记录之未莹耶。
『克己篇』
濂溪语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章。)
乾之用。其善是云云。朱子谓或曰其字亦是莫字。看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5L.gif)
伊川语人之视最先。(章。)
按程子以为视听言动。有先后之序。似是从人生初头说。而或云是以日用常行处言之。果谁为得。若如或说则闭目坐时。能无听否。似未然矣。
出处义利篇
伊川语贤者唯知义而已。命在其中。(注。)
按叶注命者穷达寿夭出于气质云云。质字未稳。似不若禀字之为衬也。如何如何。
先生在讲筵。不曾请俸。(章。)
遂令户部自为出券历云者。是伊川之教耶。诸公之命耶。问陈乞封父祖。(注。)○按注曰谓之不当求则不可。谓之当求则先生特召。与常人异。故难为言也。特召之所以难言者何耶。若如朱子之说则恐无特召与应举之间。未知如何。
横渠语不资其力而利其有。(章。)
此章文义难晓。恐当以不资其力者。谓不欲资彼之力也。利其有者。谓先利我之所有之意解之。而小书终不快通。若皆以彼字义释之则利字恐为利欲之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6H.gif)
『治道篇』
明道语唐有天下。(章注。)
程子所谓权臣跋扈。非特宦侍。兼指如林甫,国忠之类。而叶氏只举阉竖言之。似未备矣。
『政事篇』
伊川语遁之九三曰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章注。)
按系遁有疾而蓄臣妾吉者。此常人所以推姑息之恩。以待臣妾者也。虽吉而非君子中正之道。故程子释其文而则曰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盖亦有义。而叶氏于上注。乃曰君子用是道以蓄臣妾。私恩怀下者。便以君子许之。未知如何。
明道语天祺在司竹。常爱用一卒长。(章。)
所谓将代指天祺而言否。天祺之所以爱用卒长者。必有所取于其人。及盗笋皮而罪虽已正。若不能改图迁善则似不可爱用如初。如何如何。
伊川语才有意于为公。便是私心。(章。)
磨勘之法。未知为何如。今初入官者秩满而升迁之类否。
『教学篇』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6L.gif)
妄以学记所云者推之。进而不顾其安者。谓策人之所不知而不思其所当安之地也。不由其诚者。谓强其所不欲而告谕之则恐至终无得也。不尽其才者。谓人之才禀不一。故各有所明。不因其已明者而益明之。以至于圣贤同归。而或教之不尽其道。取之不以其长也云云。正是夫子所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意也。人未安之。又进之以下横渠之说。而反覆推明三者之义也。似是未尝有意于作段分释。而叶氏则凡折为三段。果是得宜否。(章内生此节目云者。节目是指三者否。观可及处然后告之云者。恐是进而顾安之义。并如何耶。)
辨异端篇
横渠语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章第二条。)
按此章之义。谓释氏不能推其用普万物。而恶死私己则蔽于小也。不能实其心真积力而乐虚空身则溺于大也。如是分解。未知如何。此意与叶注少不同故敢禀。
浮图明鬼(章第二条。)
人生妄见之见字。当训现否。
上南溪朴先生(太极图问目)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7H.gif)
句解不杂乎阴阳而为言。注曰不外阴阳而为言也。不外阴阳四字。是释非有以离乎阴阳之意。而恐非所以释不杂之义。
阴阳一太极。注曰阴阳之运。又只一太极之理。运字不稳。恐不如直下理字之为妥矣。
太极本无极。注曰太极之理。本于无极。于字不是。盖谓太极之理。本于无极则是太极便为承受于无极者。如此则无极太极。判为二物。岂不大害于理耶。今若曰太极之理本是无极而已则似稳。未知如何。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7L.gif)
所谓气化者。以最初生人物时。天地之气蒸合化生者而言。形化者。以人物既生之后。牝牡形合化生者而言。朱子所谓气化是当初一个无种时。自生出来底。形化却是有此一个人后。乃生生不穷底是也。今句解曰以气之变化不可见者言。又曰有是气则有是形。以形之变化可见者言。若以气化对形化言。而特有显微之分于其间者然。深恐未安也。
各一其性。注曰飞潜动植。各一其性。亦似未稳。盖此段并指人物而为言。飞潜动植。实难尽该。而注意似以此单指物一边。恐未深晓于立言之义也。(或问形化气化。朱子曰总言人物。可见其意。)
男女之分也。注曰阳而贵者为男。阴而贱者为女。男女之所由分也。万物之象也。注曰是万物形著之象也。此亦恐未安。男女之分此分字。当训别。而不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8H.gif)
中也仁也。注曰中为礼。曰礼曰仁感也。注曰礼属夏仁属春。此则便以礼字代中字。而下正也义也注曰正为智。曰智曰义寂也注曰正属冬义属秋。若律以上文之义则此处亦当以智字代正字。而此独不然。恐有差误。
阳也刚也仁也。所谓
此所谓易也而三极之道立焉。注曰天地人三才之道。赖此而立。此说亦未安。夫阴阳天之道也。刚柔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8L.gif)
故曰易有太极。
十八叶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则非太极之后别生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极也。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则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9H.gif)
二十五叶勉斋语。太极浑沦之妙用。自无而入于有。自有而复于无。又只是浑沦一无极也。入于有复于无六字。似微有佛氏轮回之病。
二十七叶节斋语。无体之易之说。恐于无极之义不合。下条所谓易无体故曰有太极。有眹故曰无。此说亦有病。
三十叶勉斋语。无声臭。只是无形状。若少有声臭。便涉形状落方体。不得谓之无极。栗谷尝疑此段。而按图解所引既释无极之义。而朱子又尝曰理在载字上。观此则无声无臭。似只释无形状无方体之意。恐不宜致疑。未知如何。
四十九叶西山真氏语。灯烛器也。其所以能照物。形
俭斋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099L.gif)
五十叶临川吴氏为周子分解之说。恐非朱子本意。且若谓之分解则是涉于周遮之病也。岂圣贤之心乎。恐未安。
六十一叶北溪语。太极于无际五字。文义可疑。
六十三叶周子所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正谓是也。二五上似脱无极之真四字。
六十五叶勉斋语。生生之理。冲漠于太极之先。先字可疑。下条在万古无极之前而贯于万古无极之后之说同。
六十八叶问太极一动而为阴阳。一动字可疑。若曰动静则似稳。
六十九叶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窃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0H.gif)
七十一叶南轩语。太极浑沦化生之根。(条。)所谓太极之动云者。恐未安。图说所谓太极动而生阳者。非太极自会动静也。动静者阴阳。而其所以动静者太极也。今谓太极之动。发见周流备乎己。太极下便下一之字接续说下。则分明是太极真个会动静底物事。岂非未安之甚乎。且既曰太极之动。发见周流备乎己。而又曰心体不既广大乎云。则又似以心专属动边说。亦未稳。
七十六叶周子之言。动静乃就中正仁义而言。以正对中则中为重。以义配仁则仁为本。按图解以正义为主。而此以中仁为主。似相矛盾。恐此有记误。
七十八叶非谓静处。全不用力。以上下文义推之。此静字恐当作动字。
八十七叶且如造化周流。未着形质。便是形而上者属阳。才丽形质。为人物为金木水火土。便转动不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0L.gif)
八十九叶勉斋引易中庸而曰。敬义固未尝相逆也而敬为之体。中和固未尝相违也而中为之体。是亦无极而太极之意。初非有先后次序也。此语恐未安。敬义中和则自有体用之分。而至于无极太极则只是一理。不可以轻重分。不可以体用分。岂可与敬之于义。中之于和。一例而论之乎。今以敬义之不相逆。中和之不相违。谓如无极太极之初无先后次序。则无极太极。果有体用之分。如敬义中和乎。如此说则恐非小差也。
九十叶勉斋语。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此申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之理云云。此段若以无极为原始。太极为要终者然。语意未莹。
九十叶北溪语。人得天地之气以为体一段。语意尽好。而似与本文原始反终意不同。当更详之。
九十叶叶氏语。在天以气言曰阴阳。在地以形言曰柔刚。在人以德言曰仁义。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死生者。物之终始也。知死生之说则尽二气流行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1H.gif)
上南溪朴先生
宗兄告行。作一书付之。以故未及发。自郑生所传致今月十二日下书。兼承二纸證教。区区披豁。甚慰贱怀。下诲云云。诱励昏鲁。砭药怠顽。叮咛反覆。字字瞑眩。奉读以还。感愧随之。楺虽不敏。敢不服膺自勉。以报教育之义。年来挠攘益甚。境不闲静。辄抛书册。动随外物。既远门下。又无一人同志于此事者。而耳目所闻见者。无非妨工害志之事。年光奄苒。已迫三十。诚不知所以自脱于此者。今承尤悔山积之教。在先生犹发此叹。况如小子。尚何云耶。不胜瞿然耳。朋友之不及曩时。自是世人常态。何足怪也。有见而进。有见而退者。其心已不诚实。虽有若此千百辈。恐难有为于君子之业。朱先生晚遭党祸。尝谓拣汰伪冒。大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1L.gif)
上南溪朴先生(丁巳)
隔岁不得闻问。瞻仰增积。顷因崔丈伏承六月十九日下书。伏审移次原州。眷聚各安稳。区区哀慰无任下诚。此亦曾裁候书付太平洞。以冀传达。果免浮沉否。入秋先生道体动止万福。楺跪奠苟遣。大计迁就。尚此未决。而又值饥歉。诚不知所以为计。悲割痛陨。不自堪忍。先祖墓铭。伏蒙先生发潜显幽之盛谊。庶得取信于后世。感拜无以为喻。其间有一二详略。合『经禀处者则俟直卿躬进耳。』楺不敢忘学。以负诱掖之意。而前此昧于知向。妄谓此道寄于言语之间。故自欺欺人。遂为出入口耳之弊。今方䀌然反己。以为得尺得寸之计。而志气不强。疾病侵寻。殊无沈潜反复之味。愧惧何言。窃念病根已深。若非瞑眩之药。卒难除拔。伏乞先生勿以抚爱见惠。痛加警责。使昏惰之姿。畏威怀义。则庶不至于荒芜而无成也。至恳至恳。前冬直卿还自门下。以为学之方图相示。且言先生以倒书问学之意为疑。故其时妄以浅见作一文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2H.gif)
上南溪朴先生(庚申)
(此书以庸孟记疑中十四条往复者也。凡言自某止某云者。即记疑中文也。当与记疑参看。)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注。东阳许氏曰云云。
(自)中虽固有(止)详矣可考。○尹丈曰朱子固以不偏不倚。释未发之中。无过不及。释时中之中。然程子之意则安知其独指未发耶。许氏盖谓程子之意。虽兼动静言。而不若朱子之分晓云耳。非欲必以不偏二字。为可以该动静也。恐不须深斥也如何。○愚又按许氏之意。未必于程朱之说。分别优劣。而尹丈之言如此。未知何据。伏乞證教。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注。云峰胡氏曰云云。沙溪辨之云云。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2L.gif)
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注。三山潘氏曰云云。
(自)潘氏所谓(止)觉之时耶。○尹丈曰上文朱子所谓自家自是先见得分明者。正意也。潘氏说又一意也。来示是也。然潘氏说极警切。使人悚惕。虽非正意。深可味玩。何攻斥之至此耶。○愚谓凡解经。既非正意。则虽说得善。未免剩语。潘说恐终有未稳者如何。
致中和条注。自戒惧而约之。以至静之中。无所偏倚。
(自)戒惧通动(止)中之静也。○尹丈曰既曰戒惧于不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3H.gif)
唯君子为能体之注。与惟通。
(自)朱子曰惟(止)通者非是。○尹丈曰所示恐是。
小人反是注。云峰胡氏曰云云。
(自)此说恐太(止)当更详之。○尹丈曰或问只释仲尼之称而无它意。胡氏之言。以备一意可也。来示所说。亦有意思。
子曰舜其大知也欤注。于善之中。执其两端云云。
(自)此善字与(止)纣之类是。○尹丈曰分解得二善字恐好。
三者亦知仁勇之事注。陈氏曰云云。
(自)陈说可疑(止)非真是也。○尹丈曰非知仁勇之极至者。故曰似与属字之意无甚别。观下文朱子说。若合中庸。便尽得知仁勇之意则可知矣。
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
(自)吃紧犹亲(止)也。地语辞。○尹丈曰所解恐是。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3L.gif)
(自)或问曰以(止)与此不同。○尹丈曰此段固是责己之事。而以之为勉人之事。亦无不可。○愚又按胡氏说恐非本文之意。而于文义亦不通顺。如何如何。
视之而不见注。双峰饶氏曰云云。
(自)此说似若(止)物恐未莹。○尹丈曰此段正是说鬼神之费隐。鬼神之费隐。即道之费隐也。曰以此明彼。何不可也。○愚又按饶说终有病痛。而尹丈反欲分解。故自不觉归于胥溺之患。盖既曰以此明彼则有彼此之别矣。既有彼此之别则亦不是一物。而乃曰鬼神之费隐。即道之费隐也。窃恐说得未免矛盾。如何如何。伏乞先生凿诲幸甚。
夫微之显注。双峰饶氏曰云云。
(自)诚者只是(止)诚而言也。○尹丈曰所辨甚精。况陈才乡问答尤分明。可以无疑矣。
嘉乐君子注。东阳许氏曰云云。
(自)此条正是(止)故字可见。○尹丈曰虽是相须发明。而其义则大德必得之意也。上文天之生物一节。亦明大德必得之意也。恐无未稳。
动而为天下道注。云峰胡氏曰云云。
俭斋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942A/ITKC_MO_0942A_B050_104H.gif)
上南溪朴先生(辛酉)
楺将赴秋科。而外祖母襄期。退定于八月十七。科日却在葬前矣。若以古礼言之。小功之服。似无不可赴举之义。而我国于外亲。异于中朝。俗多从厚。此义亦不可轻也。虽以朋友中已行者言之。去年李挺英,李彦纬皆遭外祖父母之丧。葬前适值有科事。武叔赴举。士秀则否。其时诸议以士秀为太过。而楺今身亲当之。便觉士秀之为。合于情意。故固欲废举。而但一家之议。未之许耳。不审果以何者为得礼之中。楺之平日应举之意。无他所望。只为悦亲之计。今于礼无害则窃欲勉循亲意。若有害于礼义者则重轻之分。又不难择。第昏愚謏见。未能自决。敢此仰禀。伏乞證教。千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