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x 页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疏劄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7H 页
代公州儒生。请忠贤书院赐额疏。
伏以臣历观前代。善为国者。必曰崇儒重道。必曰右文兴学。若是者何哉。斯道之显晦。国家治乱之本。而贤儒又斯道之主也。是故。为人君而欲明斯道者。必以尊贤为急。生则致其诚礼之遇。没则尽其崇报之典。使士林有所恃而不孤。斯文有所赖而不坠。其效至于扶植彝伦。表正风俗。而潜寿国脉于无穷。是岂偶然也哉。臣等伏念 赠领议政文正公臣宋浚吉。以间世之才。际 圣祖右文之会。学问之正。卓冠一世。契合之盛。迥绝千古。其著于言行。发于事业。泽加于时。功施后世者。固已光明俊伟。在人耳目。此非臣等所敢历数而条陈。亦非一州一县之所得私也。顾其流风馀韵。蔼然被于湖岭之间者。独臣等所居公州一邑。为最近而尤深。盖公州即浚吉先人丘墓之乡。而浚吉平生往来游历之所也。遗躅未远。风烈如在。诚宜亟举醊享之礼。以寓尊慕之诚。而本州有忠贤书院。朱子为主享而正言李存吾,评事李穆,文烈公赵宪,成悌元,文元公金长生为之配享焉。州之人士。咸愿追配浚吉于诸贤之列。顷在庚申 更化之初。合辞封章。仰叫 天阍。而该曹以 朝家新有叠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7L 页
设之禁。故不究事实。一例防塞。致令先正崇报之典。掩而不举。多士公共之请。郁而未伸。臣等诚不胜慨然也。今夫为此人既设书院于此。而复请别设于彼。则谓之叠设可也。此则不然。只就已设之书院。追配一人。而欲得朝命以重其事体而已。其视叠设之例。事势之难易。功费之大小。不啻相悬。何可槩以同之也。设令其事果无异于叠设者。在朝家崇报之道。不宜计较功费。有所靳惜。况追配于已设之书院者乎。三代之制。州里乡党。莫不有学。及至后世。学校之政不脩。则至如书院之设。亦皆出于儒生等合力经营。竭诚陈请。菫得其额号之宣赐耳。初非朝家先自崇建以倡多士也。其先后本末之序。已可谓倒置而苟简矣。今乃于多士所陈请一人追配之举。而又复抑遏留难如此。则将何以表率一代。翼宣风化乎。当此圣明临御。儒化蔚兴。四方拭目。士林翘首之秋。虽道德不如浚吉。游历所及不如臣邑者。犹当并加褒异。俾不泯灭。而况于以浚吉道德之醇。以臣邑丘墓之乡。而反不得与蒙俎豆之典。则岂非斯文之欠事而多士之缺望乎。尊其名。不若诵其言。诵其言。不若践其行。士林之所以师法于浚吉者。固不在书院配享之节。而但念人情之敬忽。或不能无系于事体之轻重。故必须立之祠宇。享之俎豆。申之朝命。以重其事。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8H 页
然后揭虔有所。事迹有徵。而人心之尊慕。亦得以永永无斁。此臣等所以不避烦渎而复有今日之请者也。伏乞 圣明特加睿裁。知臣等所请者与叠设不同之实状。亟许配享浚吉于忠贤书院。以申崇报之礼。以慰多士之望。则斯文幸甚。永世有辞矣。
代凤山儒生。请文井书院赐额疏。
伏以尊贤好德。秉彝同得。右文兴学。王政大本。故因其秉彝之所同得。而设为学校。以成王政之本者。此古之帝王所以导民善俗之术也。世道之污隆。国家之治乱。恒必由之。可不慎哉。臣等所居凤山一邑。介在山野。地接边鄙。未尝有乡先生贤大夫之遗风。文教弛废。习俗荒陋。其为决科应举之业者亦鲜。而况于学问道德之士哉。独幸有故文成公臣李珥。尝按本道。寔阐儒化。亦有故文元公臣金长生暨其子文敬公臣集。于壬辰乱后。寓居臣邑。日与门人子弟讲习不怠。今其流光馀韵。尚有传者。使穷乡下邑。得闻礼义之风而稍有向道之心者。即三臣之力也。三臣学问之醇。道德之尊。业已 圣鉴之所洞烛。固非臣所敢条陈。而唯其嘉惠臣邑者为特深。而最幸顷年。邑之人士合力经营。创建书院。以为三臣啜享之所。以寓多士尊慕之诚。而只缘书院叠设。新有禁令。故不敢闻之朝廷。仰请宣额。迟回泯默。以迄于今。秉彝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8L 页
好德之心。理难终泯。多士公共之论。久而愈郁。有不可不一番陈暴以候裁处者。又窃惟念。 国家右文兴学之路。当使之有馀。而不当使之不足。当忧其易衰。而不当忧其太盛。设令遐乡陋俗。贸贸蚩蚩。不知趍向。犹宜广为增饰。以尽其倡率教迪之方。矧今以臣邑之陋。而章甫之徒。乃能知所尊尚。不懈益勤。一方儒化之兴。若有所兆基于此者。则其在王政之体。又安可槩以叠设之禁。而莫为之培植而导达也哉。事固同功而异效者。所处之地殊也。三臣之贤。国人所宗。书院之设。他邑常事。而独于臣邑。为难得之奇遇。希有之盛举。诚不可槩论于一例。而臣等之必欲蒙宣额之典者。又有说焉。常人之情。能励于一时。而不能不怠于持久。能儆于所重。而不能不忽于所轻。今此书院。不过一邑人士之所营建。若非朝家表章贲饰。示以劝奖振作之意。则事体不重。流俗所轻。岁月滋久。寝以微灭。不能无斩于五世之后。而臣等一邑。将不得与被邹鲁之化。此非独臣等一邑之不幸。亦岂非圣朝之欠典而斯文之缺望乎。玆敢千里远来。齐声叫号于宸极之下。伏乞 圣明下臣此疏。许令该曹特从所请。宣赐额号。以重事体。使先正流芳之地不至湮没。而后学观感之徒有所兴起。则是 圣明右文兴学之政。有光前后。而臣等尊贤好德之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9H 页
诚。亦永有所依归矣。臣不胜大愿。臣无任激切祈恳之至。
论赦令疏(癸亥正月○正言时)
伏以臣伏见备忘记。有内外罪囚流窜并行疏决之命。有以见 殿下好生恤刑之至意。凡在听闻。孰不感悦。第念为政以德。刑以辅治。德固为政之本。而刑亦不可无也。伏闻昨日疏决之时。重罪蒙宥。其数甚多。臣窃惑焉。近来法纲大弛。人心玩愒。如川无防。莫可收拾。识者寒心。固已久矣。前冬少雪。日暖如春。天道玄远。虽不可测。求诸事类。厥为政令解弛刑章不肃之徵。而今若复不究情罪。以赦为务。罪犯罔赦。情在怙终者。并施旷荡之典。则其为小人之幸则大矣。无乃有乖于上天示警之意乎。赦过宥罪。历代常典。而然亦未尝不致慎于其间。圣有赦小过之训。传有慎无赦之戒。何尝曰轻释大罪以幸小人。如今日之为乎。当此天怒民怨。虞忧溢目之日。尤宜明罚敕法。彰善瘅恶。使人心服而朝纲肃。未闻不别善恶。不论情法。徒以煦濡苟且之政。为格天感人之道者也。传曰。日食修德。月食修刑。顷者日月之食。俱见于正元岁首之月。 君臣上下。昼夜殚虑。而其所以应之者。乃出于此。德之未修。而失刑已甚。臣不识其何义也。目今大罪重辟。无不见宥。还收之请。不胜其纷扰。前者未停。后者继发。徒损事体。有同戏剧。旷日持久。不过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49L 页
为应文备数之归。臣复欲一一争执则烦不可尽。伏愿 殿下明诏有司。悉将蒙宥诸人。更加平谳。论其情犯。参以法律。轻则宥之。以开宽贷之路。重则仍之。以存威恶之防。一视公议之所在。勿以已事而遂非。则庶几为恶者有所畏而不作。为善者有所恃而不惧矣。仍窃伏念。臣以庸材。偏蒙洪造。前后忝窃。罔非踰分。寻常愧惧。若无所容。伏睹 殿下自近日以来。大警动于心。大振作于事。丝纶之下。哀痛恻怛。登延耆德。旁招俊彦。有为之几。千载一时。群下百僚。方将洗心涤虑。明目张胆。奔走先后。仰承休德。而臣之学识蒙陋。才术空疏。求之于人。鲜有伦比。则当今之时。虽冗官庶职。犹惧不堪。况此言议之地。责任自别。岂容不量己分。因循冒据。重速官谤乎。伏乞 圣慈俯赐矜察。亟许遆改。以重名器。以安私义。以彰朝廷有进贤退不肖。为官择人之美。则臣之进退。虽极贱微。或可为今日振作修省之一助也。臣无任激切兢惶之至。谨昧死以闻。
论时政疏(癸亥二月○正言时)
伏以臣禀赋虚薄。平生善病。闲居静处。宁日无多。一自忝窃以来。误恩荐加。职名常在。简便之馀。卒当事务。寒暖饥饱。皆失其度。将息一差。百疾随作。数日之间。症情添苦。痰积胸胁。发为疮疹。外艰衣着。内妨呼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0H 页
吸。食辄呕涌。行则牵疼。寒热乘之。往来迭攻。委身床席。日夜无间。祇此病状。已不可陈力供仕。而伏况近日 殿下所以大警动大振作。自修于身而交儆于下者。出寻常万万。宇内含气之伦。莫不欲颠倒罗列。以补求助之万一。而臣适于此时。叨据言地。自顾无以报效于清朝。又何敢贪荣冒宠。不自知止。重速瘝旷之罪乎。伏乞 圣慈俯赐矜怜。将臣职名。亟许遆改。以延残喘。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于疾病呻吟之中。辄有区区所怀。玆敢不避僭猥。附见于祈免之章。惟 殿下留意幸察。臣窃论当今之务。其大要不过曰内修外攘二者而已。收拾人才。爱养民力。内修之要也。选任将帅。简练兵实。外攘之要也。于斯四者。苟得其要而用力焉。则今日国事。奚遽至于莫可救正之域哉。夫人才。有国之栋梁也。收拾人才。固非一道。而莫大于铨曹。铨曹政本也。贤邪进退。公私取舍。靡不由之。不可以不清也。铨法之弊。其来已久。一坏于格例之数变。再坏于庙堂之侵权。以一事之拘碍而轻改旧章。以一人之私见而辄隳定制。纷更无常。浇风转成。倖门一开。能否杂进。此则格例数变之弊也。至于按簿注拟。循例差遣之外。如重镇边倅之除。必令庙堂议荐。而铨曹已不得与焉。况于进秩升官之类乎。 国家置铨曹之官。寄一代铨衡之权。而乃不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0L 页
能除一重镇之倅。此何理也。此则庙堂侵权之弊也。是故。铨曹之所奉行者。不过簿书流例之末而已。则为铨官者。已失其职。而又于其间。不恤人言。参错私意。循好恶而与夺。视形势而腾抑。政目一出。指点哗然。如近日之为。则又何望其恢张公道。显拔幽滞。清仕路而重名器乎。备拟之际。问议大臣则铨曹犹得可否于其间。而若其备望直拜之类。则铨曹视若他事。无所与知。任以铨衡之意。果如是乎。臣意自今将相之外。大小除拜。许令铨曹自择。而大臣特考察其当否而已。则委任既专。责望自重。而为铨官者。亦可以知勉矣。且于科目常调之外。择其才能之士。通其清显之班。不以荫仕而限其所至。则读书求志。不肯苟就功名之流。与夫怀才不偶。困于无门者。可以由此渐进。而朝家用才之路。亦不至于偏狭矣。既已如此而试之于事。得其能否之实。则又宜略仿汉家之制。别其刚明风力可任方伯者。廉谨循良可任守令者。慷慨敢言可任台阁者。综理密察可任治财者。智略过人可任将帅者。不拘文荫。各有记簿。随其所长。次第调用则官得其人。人不枉才。缓急之际。预有储养。而庶几无临政窘迫之患矣。至于爱养民力之说。则今日朝廷固已熟讲而细究之矣。虽然。养民之术。莫要于生财。而又有本末先后之序焉。一国之民。孰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1H 页
非我 殿下之赤子。而都下之民。又是根本之地也。爱养之当先。舍是无急焉。近以年事大杀。经费已竭。百官常俸。贡物定价。皆减其数。各司吏胥。并省其额。此诚不得已之术也。顾臣愚计。恐或不便。何者。都下之民。不耕不织。游衣游食。其命脉之所仰赖者。不过外方之所转输。官府之所发散。而交易有无。逐什一之利以资口腹。故都城米价之贵贱。而都民之苦乐系焉。故必使礼其廪料。优其价直。米谷不乏。衣食有赖。然后可以奠丽都民而厚其本也。是以每当廪料初颁。贡物受价之时。都城之米。为之暴贱。盖百官胥徒贡物诸色人所受于官者。无不散漫沾被于士民之家。设若一日之内。千斛在市。万家各得一斗。则是万人旬日之命也。使此千斛者不出于市。则都城之民。虽堆金积玉。无救于饥。何从得米。岁比不登。八路同然。公藏私畜。外内俱竭。士夫家私谷舡运者。比前十减其七八。夫以都民之众调度之广。而外方转输之入。既缩于前时。官府发散之谷。又减于常数。则利壅于上。泽不下流。生理不通。米价踊贵。一疋之布。一两之金。菫足以饱数日。而都下之民。于是大困矣。此可谓损下益上之政。而不可谓财散民聚之道也。至于吏胥之徒。平居类皆好衣美食。拟于士夫。而既不能预为之制。一朝绝其仰食之路。则白地求活。其势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1L 页
甚难。穷无所归。奸弊必生。夫贡物定价之太滥。吏胥冗员之当汰。臣亦非不知之。亦知今日节省。将以为赈救之资也。但恐只见裕财之益而未睹病民之害。徒知省冗之便而未得善处之方也。何者。税入之缩。虽由于年凶。而以田结多寡。较之今古。则昔之深山穷谷不食之地。今则尽为开垦。殆无尺寸荒废之处。则亦足以补年凶所缩之数。而国计之屈。愈往愈甚。其故何也。内司私庄。各衙门屯田。宫家免税田。书院位田。各邑隐结之类。实为国计之蟊蠹。今若一并釐革。归之经费则此生财之本也。其贡物廪料之偏厚不均者。亦皆通融平施。而无减其原数。则都城之内。米谷流行。物价既平而民食自裕。此根本之啚也。然而 殿下既以内司为私财而不能废也。各衙门诸宫家。亦有贵重之臣。为之把持而不肯舍也。主国计者无如之何。而出此下策。为移东补西之术。是则裕国之道。不先于生息之本。而徒事乎聚敛之末。节省之政。不及于形势之地。而独行于穷弱之民也。昨年主第之役。略计其功费。则米谷千七百石。绵布二百六十馀同。钱文二千数百两。正铁万馀斤。其他鱼盐油酱土石草木等杂物之费。至不可殚记。私第之礼侈。果有若此者乎。汉文帝欲作露台而直百金。乃曰。此中人十家之产。何以台为。今此主第之费则计以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2H 页
赈贷之资。殆数万人累月之食也。当此民穷财竭之日。忽万民之命而济一人之私。违满朝之论而成一个之非。此不可使闻于吾民也。假令罢内司而佐经费。必无供上阙乏之患矣。宫家私庄。尽输常税。第宅衣服。稍加节省。必无寒饿困苦之忧矣。独不念无告之赤子流离冻馁。转死沟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者乎。以宫家之有馀而附益无已。以小民之不足而朘削不止。则 殿下虽曰削衣减食。以为救活之计。民必不信。虽曰分其些少。毋为独生之计。民必不从。且臣伏闻内间颇供佛事。每岁名山。转经修斋。所费甚多。去年冬龙门山一设。尤极侈盛云。窃意内司及三宫私财。内奉六宫。外颁恩泽之馀。其耗漏于此等者不少。臣请尽以移之于赈救之资。以活万民之命。则天意悦民心服。而福田利益。无大于此矣。(臣又闻有妖尼。外作宫女服色。出入宫禁。谈说福利云。此等传闻。虽未必尽信。万一有之。则其有累于 圣德果如何哉。乞命有司。申严宫禁。痛加斥绝。毋致人心之疑惑也。)至于选任将帅之说。则臣犹及见。十数年前武弁之中必有积级待次之人。每当阃帅差除。将领交承之际。尚可推移相代。其名称地望。亦出于众人之所共知。不至如今日之除目一下。相顾眙。每当开政。按簿茫然。而八九年来。权奸病国。其所污染。武弁尤多。更用一番。储养不素。乏人之患。其势固然。为阃帅者。亦自视慊然。善事求容。而戎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2L 页
备武略。不知何事。况能弹压列邑。抚御军民乎。阃帅犹且如此。大将之列。尤为乏人。不得已兼取文荫。而如金益勋之诡秘回忒。固已得罪于公议。其他如李世华之秉心不纯而累拟将任。李仁夏之骄昏偏愎而遽授戎柄。则为武士者。又安所视效悦服。而乐为之尽心哉。世不常治。变故无门。临危注意。将臣尤重。而今日之事。疏阔如此。臣每中夜以思。辄为寒心。今若别择文臣之晓解兵书。颇有才局者。差出师儒之任。立为程课。勤加教督。讲究相资。彼此俱益。则不但有教成武士之效。亦可以寓养儒将于其中。而每于都试试才之日。并聚师儒及训下武士。设为方略。反复辨难。勿泥训诂音释之末。而务取大义不悖。才识可用之人。则观人于言语之间。虽未必尽得其实。而其胜于不识面目随名填差者则亦已远矣。稍已试之。列校偏裨之中。如有功能著白。人望攸归者。不拘资序。以次升擢。如千总有窠。取之把总。中军有窠。取之千总。推以至于大将之列。则望实素积。兵将相熟。人皆习于军旅而无当事龃龉之患矣。若夫简练兵实之说。则固非如臣迂拙所可易言。而窃见当今军门虽多而制度不立。兵额虽存而练阅无法。制度不立则无以明其分数形名之详。练阅无法则无以闲其坐作进退之节。治兵训卒。苟皆如此则虽百万之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3H 页
众。犹之无益。况今儿弱逃故。多拥虚簿。率岁抄签。阙额莫补。而徒于京师白地。增置军门。廪饷日耗。实为难支之弊。而至于外方。尤甚疏缪。一邑之兵。不足以卫一邑。一路之兵。不足以保一路。而为守令者。尤不留意于戎务。兵器日以朽钝。将士日以偷惰。脱有缓急。将安所恃。臣尝见外方习操。其军士皆索带藁。衣具弊恶。所谓骑兵。或有牝马。鞍具绦带。多用藁索。周旋驰逐。频遭颠蹶。困弊如此。又何能作气振奋。临敌效用乎。至如京中两营之士。每当 大驾从卫之时。杂乱喧聒。搀前越后。骑不成列。士失其伍。军容不肃。有同儿戏。古之行师。其止如山岳。回转若风雨。而行伍之序不乱。今数千人平行而尚且如此。况于抢攘之际乎。臣又见各邑军器。如弓矢剑铳之弊坏者。固不足言。而其中火药。至有丙子以前者。岁月既久。药力已尽。得火不发。便同尘土。今欲改捣求精。则不过用初造之费三分之一而足矣。官吏既不能料理。上司又不为助补。使列邑数千斤之火药。终归无用。岂不惜哉。国制签军必用良丁。一国之内。除士族公私贱吏胥之外。良丁甚少。不能十二。而又于其中。为书院乡校僧徒之所耗者过半。军额寡少。盖由于此。书院乡校之弊。固当以次釐正。至于僧徒则依法典给其度牒。无者即以定役。则不至如今日之散乱无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3L 页
统。不可防范。而良丁宜可得矣。营将之设。即一冗官。人微望轻而事权反重。夫事重而望轻。则号令不行而足以败事。人微而权重。则管摄者大而足以贻弊。春秋巡历。但归文具。周年遆改。上下相苟。而及其有难。则列邑之兵。各在远地。未及领付。无所统属。求之事实。未见其便。臣意一依 祖宗旧制。更复镇管。重其事权而罢营将。则州府郡县。互相统属。动众兴师。各附其近。而无中路栖遑之弊矣。为镇管者。亦可自治其地。摄其属邑。事不遥制。期以久远而无兵将不习之患矣。古之军政。以马为重而 国家外有牧场。以主孳长。内有司仆。以受归输。 祖宗立制。非不周便。而近来马政不举。牧场稍变为田。赋税岁入。帑藏日积。其多般名目归于私用者。不胜其耗费。而喂养之资取诸该曹者。无减于前日。故司仆之官。世称礼饶。其有形势者。迟回盘薄。累年不迁。虽有华秩。不愿易也。夫牧场为田则马畜虽不滋息。赋税岁入。则户曹喂养之资。固宜减除。而依旧不变。未知何故也。臣意自今监牧官。勿用自辟。必择有才能可任事者。各别申敕。责其成效。严其殿最。以为劝惩之地。而其田赋之入。归诸户曹。以佐经费。以补呞养。则其于养马之政。不为无益矣。右臣所陈四事之目。其更张设施之要。固知有大于此者。而臣独以此为言者。盖度今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4H 页
可行而不至难为者而言耳。虽然。今日体统之不严。纪纲之不振如此。虽欲行此四事。以为内修外攘之啚。又将委靡丛脞而不可以有为也。盖体统所以不立者。大臣不能持大体而下行庶官之事。政府不能总百揆而权设备局之制。细而至于词讼刑狱。钱谷甲兵。州郡差除。无不亲执其事。身服其劳。而困于簿书之间。宰相不亲细事之义。果安在哉。人君上应天道。建官列职。吏曹曰天官。户曹曰地官。礼兵刑工为春夏秋冬。所以法乎天地四时也。六卿之重。何所不统。而今有训局,御营,禁卫营,总戎厅,宣惠厅,赈恤厅。自立衙门。体面尊重。反在六卿之上。兵务不统乎司马而夏官失其职矣。财赋不统乎司徒而地官失其职矣。号令多门。耗蠹多端。紊舛杂乱。而体统以之不立矣。臣愿就加整顿。军务衙门。举属之兵曹。财赋衙门。举属之户曹。使衙门虽多而统纪不乱。事类虽繁而纲领可寻。其训鍊宣惠以下诸官有过。兵户两部之臣。得以按治其罪。以明一纲万目之义。而大臣持其大体。揔其治要而责成焉。则庶几上下相承。等级分明而体统自立。国势自尊矣。至于纪纲所以不振者。槩由于私意横流。公论不行。而求其本原。又在言路之壅隔也。人主以藐然之身。寄亿兆之上。居九重之内。聪明思虑有所不周。故特置谏诤之臣。托以耳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4L 页
目之任。而人主之于群臣。其尊天也。其威雷霆也。夫人无贤愚。莫不敬天而畏雷霆。故虽和颜奖纳。导之使言。犹有不能尽其情者。况摧折而罪斥之乎。呜呼。人臣进言。岂不难哉。论执时政则触忤于君父。纠劾官邪则取怨于同列。前有大臣。规其过失。后有众论。持其长短。一言出口。论说百端。重则造为飞语。诬其平生。轻则抉摘细过。肆为讥谤。身既不免。祸延于世。苟非忠义奋发。或乐祸恶福者。谁肯不顾一身。轻犯其锋哉。我国制度狭小。幅员不广。士夫婚嫁。不出百里之外。其立朝通显者。类皆连缘大族。互为援引。形势所在。弹论不及。若有狂率之士妄触忌讳。立见挤排。夫台阁所职。无非取怨之道。苟非人君深知如此。优容而保全之。则敢言之士。岂不殆哉。近者二三言事之臣。上忤 圣意。下婴群忌。颠顿狼狈。困于多口。而铨曹又从而颇梗清路。以示厌恶之意。折其果锐之气。臣恐若此不已。公议遂至于泯灭。言路竟为之闭塞。虽有作奸犯科。行私灭公者。无复敢言。法令废阁而不行。爵赏乱杂而无章。上骄下慢。过失不闻。而国非其国矣。夫人主之所以不能虚怀受言克己裕人者。亦由私意交蔽而量不恢弘也。盖其心公则必敬天勤民。必尊贤爱士。必纳谏改过。必崇俭节欲矣。其心私则必违天虐民。必侮贤慢士。必拒谏文过。必侈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5H 页
肆纵欲矣。一念公私之分而其归如此。如阴阳昼夜之相反。自有不期然而然者。伏见 殿下遇灾而惧。德音屡下则可谓能敬天勤民矣。招延在野。咸致朝廷则可谓能尊贤爱士矣。发帑助赈。嗜好不形则可谓能崇俭节欲矣。独于从谏改过一节。犹有所歉然者。岂天理人欲交战而未分乎。抑所谓敬天勤民尊贤爱士崇俭节欲者。未免为虚假外饰。而一心之公。终未有以胜其私耶。彼数者。或可勉强于一时。而至如纳谏改过之实。则从违决于造次。好恶切于目前。有非一时虚假外饰之可能也。是以从古以来。人君之德。必观于此。然后能得其宲。然则 殿下于彼数者。虽曰已能。而其纳谏改过之实。卤莽如此。则彼数者亦安保其真实而无伪哉。苟或如是。又何足以振肃纪纲。尊立体统。奋发人心。兴起事功。而为内修外攘之本哉。臣闻祥多而恃。未必不危。异众而戒。未必不安。近年以来。水旱风霜之灾。日月星辰之变。叠见层出。殆无虚月者。无非危乱之象。而惟 殿下克勤天戒。大警厥心。哀痛之旨。旁敷八路。忧劳之念。感动臣邻。臣窃自幸。以为我 殿下恐惧修省。若此不怠。转危为安。其机在是则灾异之众。所以玉成我 殿下。而昨日之灾。殆今日之祥也。乃者阴虹贯日之变。又见于阳壮之月。惊心惨目。有不忍言。臣不知仁爱之天。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5L 页
有何不满于 殿下。而警告之切。乃至于斯耶。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也。太阳之体。光明洞澈。无少煇祲。然后临照无不遍矣。人君之德。精粹纯白。无少瑕翳。然后治化无不章矣。灾祥类应。间不容发。一念之邪。一念之白虹也。一人之邪。一人之白虹也。臣未知殿下于幽独隐微之中。其有私邪不公之心或干于方寸者乎。亵御近习之列。其有幽阴不正之徒或侧于左右者乎。有一于此。皆足以谪见于天。而其为可畏。又岂止于白虹贯日之变哉。(殿下于昨年刘起汉事。竟违台论。言者至今以为口实。而今又于内农圃次知内官事。久靳俞音。设令内官之罪。果有不至于罢职者。此等狐鼠。何足深护。罢职薄罚。何所关重。而 殿下强拂公议。至此之甚。物情之骇惑。事体之伤损。有不可言。伏乞快赐允从。勿以累 圣德也。)仍念弭灾之策。虽或多端。求言用贤。最为急务。去年以来。求言之教。盖已四下。其遑遑汲汲哀痛切迫之意发于言辞者。则不待勉励箴戒。而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在廷之臣。无能措一辞于其间。而臣之所患者。独恐 殿下过于言语而不逮于行事。徒备文具而无补于实用也。至于用贤之实则 殿下既已礼召在野。如宋时烈,朴世采等数三臣者。与共天职。期回至治。甚盛事也。但未知 殿下于其所进之言。所行之事。果能真知笃好而不逆于心乎。为人君者。孰不欲用贤啚治。而卒于不用者何则。为君子者。进退以义则有矫激之谤。辞气端方则无可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6H 页
亲之色。言语朴直则乏婉曲之态。所言或似迂阔而不切于事情。所行或似高远而不和于时俗。逸豫之乐。声色之娱。人主之所嗜好。而必抑而绝之。惟恐或失。宵旰之勤。吐握之劳。人主之所厌恶。而必劝而勉之。强其必行。故苟非无累于物欲之私而偏系不能夺其志。深契乎鱼水之欢而谗间不能离其交。则鲜有不厌其所为而能保其终始者也。伏惟 殿下于时烈等。非有造滕握手之旧也。今日之召。特以其名。未必尽知其实也。如欲其附时谐俗。持禄苟容。不害吾之私事。不妨吾之私人。不为其可畏而为其可喜。不务其补阙而务其顺旨。则朝廷之上。自不乏人。不可以此求诸山野之人也。虽然。此皆以常情言之耳。非所以望于 殿下。亦非敢有疑而言也。区区过虑。自不能已。伏愿 殿下勿以为我乃无是而忽于持守也。稍俟 玉候康复之后。即宜不时召见。与论国政。使情义昭融而疑谤不作也。夫得贤共国。固帝王之盛节。为治之先务。而亦必待沉潜经训。勉强学问。意诚心正。智明虑精。天理常存而私意不蔽。然后心虚而善易入。识高而量自弘。凡于儒者之言。真有以知其义之当从。善之当为。君子之当亲。同心同德。无所拂逆。而方可谓尊贤之实。不然则虽知义之当从而私意败之。虽知善之当为而邪说害之。虽知君子之当亲而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6L 页
小人间之。娼嫉之徒多。流俗之论胜。诚意渐衰。厌苦日生。而尝试之计。潜行于其间。则又安能卓然精明。毅然刚烈。不惑不沮。而不至于半途之癈乎。此学问之功。所以为用贤之本也。其势相须。如声响然。惟 殿下加意焉。呜呼。此何等时也。天命向背之几也。人心离合之决也。邦国存亡之秋也。 殿下之自期待者何如。臣民之所仰望者何如。失今不啚。噬脐无及。可不惧哉。呜呼。今日之事。其于利之当行。虽甚大而难行。害之当去。虽甚重而难去者。此自 殿下度内耳。一国之人。无非 殿下之人者。一国之事。无非 殿下之事者。屈伸把握。惟所欲为。如曰学问当勉则勉之。谏诤当从则从之。君子当进则进之。小人当退则退之。兵当练则练之。财当节则节之。夫如是而已。以今日可虞之几则如彼。以 殿下有为之资则如此。臣不知 殿下更何顾惮而犹有所不能为也。臣不胜慨然也。今臣所献者。率皆浅陋凡卑。不足以仰副 虚伫之至意。而一得之见。容有可采。若蒙 圣明恕其愚贱而少垂察焉。忠言至计。当有继臣而进者矣。臣无任兢惶激切之至。谨昧死以闻。
户曹判书尹阶疏后陈辨乞递疏(癸亥二月○正言时)
伏以臣赋性伉拙。踪迹孤危。幸蒙洪造。忝窃踰分。一善无取。百毁交集。平居闭门。齿舌万端。或有臣所不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7H 页
言而证为臣语者。或有臣所不知而指为臣事者。论一人则谓之挟私。论一事则疑其有意。持议缓平则曰畏势。言民弊瘼则曰要誉。一动一静。辄被指擿。一语一默。靡不为罪。情外之言。无所不至。浮嚣杂聒。眩于真伪。似此气象。决非治世之徵。虽令族大而盛。名高势重者处之。犹恐不免于谗慝之口。况臣之孤根弱植。无所扳联。而以先之故。仇怨溢世。加以暗于机宜。昧于世态者乎。如臣抹摋。固不合于时㨾。而至于言责之地。尤不欲猥越承当。以冒一世之讥谤。而每被 圣慈收录。恩命荐加。分义所迫。逊避不得。辄复抗颜供职。岂臣之本情哉。臣伏见户曹判书尹阶之疏。其所以骂詈而斥绝之者。无复馀地。臣惭惶震悸。不知置身之所也。尹阶即臣先友。臣自少小。契分最深。中间十数年来。世变无穷。祸故多端。而情义不渝。以至今日。况今平常无事之时。岂宜以一言不合之故。遽尔打乖乎。具志祯事。初非有深意而发。虽谓臣之所论无一实状。是不过风闻不的而已。于臣何损。而前日避辞。所以略举事状者。只陈其所闻之如是云尔。故其下即有台阁风闻。不必强立己见之说矣。臣于志祯事。意思本自如此。况由志祯而推及之人。又岂有深怒力斥之意哉。他人犹然。况于先友长者乎。惟是事未究竟。而先斥台启以失实者。有乖于体例。故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7L 页
避辞末端。欲说此意。而匆挠之中。不复熟虑。下语之际。颇欠稳巽。而亦不料其触忤之甚至于此也。此则臣临事妄率之过也。设令重臣未免有所陈辨。只宜姑就此事。明其是非。且于相对诮其不逊。则臣亦当汗背骍面。悔谢前言之失而已。又何必太露声色。腾诸章奏。并及事外之事。用意至深。诋毁甚酷。然后为得哉。何其示人不广也。但念此事本不足以费重臣之一嗔。而近来士夫之间。流言噂𠴲。交间成风。如上所陈。故虽以明智宽弘之士。或不免为之挠惑。则臣之所遭。安保其必无此患乎。臣诚为世道深惧。而亦恨重臣之所以知臣者。不能以恕一事之过误。而臣之见信于先友。又不能胜流言之浸润也。此臣所以惕然而自伤者也。虽然。失言之责。臣实有之。我既不能无失。而只欲望人之尽善。不知自反而呶呶多言。则无补既往。徒益新𠎝。臣宁巽软卑伏。甘受坠落台体之罪。而不敢更有辨争以取少恩薄情之讥也。第臣以无状。忝居谏列。所被诋斥。有非寻常因怒偶发之比。而公义私分。势难两全。又何敢只求私分之安而罔念公义之重。以辱名器。以损国体乎。凡人之发言处事。易于差失。自非圣贤。谁能免此。今臣言语之失。初不至于甚大难赦。而犹且触忤如此。设令臣径情直行之际。其所差失有大于是。则将何以自解乎。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8H 页
若复以此有所嫌忌顾虑。而缄口结舌。苟厕台席。则亦安用如许台阁乎。臣之难冒之劳。至此益决矣。臣近以私家不幸。仲父丧逝。哭泣悲伤之中。疾病转剧。委顿床席。坐起须人。虽欲诣台自列。其路无由。召牌下临。亦未祗赴。逋慢之罪。实所难逭。不得不露章哀鸣于 天地父母之前。伏乞 圣慈怜臣情势之至危。察臣疾病之难强。将臣职名。亟许镌罢。以慰人言。以便公私。千万幸甚。臣无任兢惶战灼之至。
拟论赈济疏(癸亥二月○正言时)
臣伏闻朝家方举赈政。讲究甚悉。而第赈政之难。自古而然。欲为之设粥则必有病气薰染。疠疫炽蔓之虞。又有扶携就食。民不安居。失其农作。仍成流丐之患。欲给以还上则又有流逋难捧。催督烦扰之苦。欲给以乾粮则又有互为容护。虚实相蒙之弊。事目中。虽令尤甚绝火。方许成册。而官吏既不可家到而户视。又于其间。有屋舍器物俨然俱存。而内实饥饿。莫保朝夕者。盖蔀屋小民。所率不过数人。荜门绳枢。衣不盖体。视其外诚若难支。而或有斗斛之资可度时月。其所需者少故也。若中人以上之产。仰事俯育。家累亦多。欲度时月。非斗斛所可支。此类不得与于乾粮成册中。而米谷既贵。又不得交易为食。则必死之道也。是三者皆不能无弊。臣意则择其尤甚绝火者。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8L 页
宁约毋滥。给以乾粮。而其馀则尽出官中所储米谷赈贷之资。每于市上视时直之贵贱而减价发卖。则米谷通行而生理不穷。如此则尤甚绝火者。仰给于乾粮。稍有依赖者。买卖以自给。两道兼济。民不废业。官收其价。公私俱利。而又无还上难捧之患矣。京中亦用此法。而又括各司所藏及贷出宣惠厅所储及西路转输则万数千石之米。可易得也。尽为发卖。每日定以百石之米。交易于市。则万八千石之米。可支五月。以此推计则三万六千石。可支每日二百石之用。而百石之米。日在于市。则都城之米。自不踊贵。未有米贵而民不困者。亦未有米不翔贵而民甚饥者也。又不可一时多卖。一时多卖则愚民之情。例不能节用。必有浪费无终之患矣。其卖谷所收之价。毋论银帛钱布。别为储置。设或秋事又未免失稔。米价则犹必倍于春夏。秋成之后。即以钱布买谷于列邑通漕之地。还偿各司所贷之数。而其或自愿直受钱布者。听其宣惠厅秋冬贡物之价。一半则依前以米给之。一半则以钱布视时直稍优折充。则以其所收。偿其所贷。沛然有馀裕矣。但恐发卖之际。必有下吏弄奸。市人专利之弊。此则固当严立条例。申饬民间。其所卖米谷。分配各廛。无得有一处偏并之患。而其米价折定之数。榜于通衢。使民晓然知今日米谷若干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9H 页
价直若干。则主卖者不得任情低昂。而每日如此则市上之米必贱。米价若贱。又随其贵贱。以次加减折价。则民皆乐赴而不至流散矣。且市人所以专利者。其端不一。而其最大者。莫如富民之家日夜出其钱布。贸易米谷。罔利而积之。以为后日米贵还卖倍收之地。今若自某日至某日。连亘四五个月。官卖之谷。无日不出。价直递减。则富民虽欲罔利。何间之可乘。其四五个月既尽而官谷亦尽。则新谷已登。米商通行富民笼取之谷。又无可卖之时矣。科式既严。富民明知其如此。则初不肯为彼无益有害之举。虽或有积谷待时者。亦将争出发卖而不肯留矣。昔文彦博知成都。值岁凶。因于城门相近院十八处。减价粜卖。不限其数。翌日米价遂减而民蒙其利。古人有行之者矣。右臣伏见 殿下至诚忧民。哀伤恻怛。臣适忝居言地。欲有补报而未有得也。试献其愚计如此。若其可否取舍。则惟在 圣明与二三任事之臣熟讲而处之而已。伏愿 圣明恕其愚而察其忠。臣无任云云。
辞正言疏(癸亥六月)
伏以臣以庸材。屡窃匪据。丝毫莫补。罪谤徒积。不意玆者新命又降。惊惶感激。措躬无地。言责之重。本非如臣已试偾败者所宜更叨。而况臣今日尤有所不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59L 页
敢冒进者。盖臣于春间。妄投一疏中。有论及李世华者。其后 圣教斥之以深刻。大臣筵臣驳议相续。臣已不胜其瞿然矣。末乃于世华疏批。有年少怪妄之教。臣惭悚震越。益无所容。窃自惟念朝家惜才之意。与台阁论事之体。各有攸主。不必尽同。裁其太过。补其不及。缓急轻重。势有相济。今此世华之事。既非臣杜撰之私言。虽其文字之间。有欠称停。以致傍人看得太深。而亦非贸易是非。变乱邪正之比。则只合开释事理。平其可否。以示弃瑕收用之意而已。臣虽不肖。职是台阁。岂宜以一言之故而遽加折辱也哉。夫爱惜人才。虽为朝家之好意。折辱台臣。亦非帝王之高致。臣心愧耻。已不足言。而其为 圣上辞令之失中。朝廷事体之伤损。所关非细。此皆由臣无状而致之。臣更何颜面冒没承命。出入台席。呼唱道路乎。且臣伏见近来朝论携贰。风波转生。谴罚屡及于台阁。儒臣相继而去国。群情解体。气象索然。有识之士。莫不寒心。 殿下于向日大警动大振作。招延贤俊。立政规事。苦心竭力。所成就者几何。而曾未数月。此心不继。一举而败之。无复存者。上则 君德有日亢之忧。下则时事无可为之势。言责之任。此时尤重。虽忠诚謇谔之士。尚难堪当。况以臣至愚极陋。诚浅言微。设令今日包羞冒进。固不足以仰补衮阙。下济朝议。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0H 页
而加以情势之危蹙。又复如此。诚无抗颜就列之理。亦何敢一日虚带。以益瘝旷之罪乎。伏乞 圣慈俯赐矜悯。将臣职名。亟许遆改。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无任激切祈恳之至。谨昩死以闻。
辞正言疏(癸亥六月)
伏以臣昨将一疏。仰暴危悃。恭俟谴免。而过蒙涵贷。谕以勿辞。臣益复惶蹙。靡所容措。不意玆者召牌又降。严畏分义。不得不趍诣 阙外。而第臣情势。终有所不敢冒进者。盖臣所被 圣教辞旨。实非寻常。则臣不知今日 殿下所以复置臣于台阁者何耶。 台阁事体。与庶僚不同。为人君者。果知其不肖而不以则已。既已置之于台阁。则不可以 辱慢骂。为台阁者。又不敢徒慕荣宠。受其维絷。而不思处身之义也。今 殿下既知臣无状。而犹且置之台阁。则是轻用名器而失其所以使臣。臣又不顾廉义而承命奔走。则是堕落台体而失其所以处身也。 君臣之间。一举而两失之。臣虽不自爱。独不念持清议者有以议朝廷乎。此臣所以恳辞回避而必于祈免者也。伏乞圣慈俯谅微诚。特赐镌改。以存事体。以安私义。不胜幸甚。
辞正言疏
伏以臣情势难安。疾病且苦。冒寻辞单。一味惶蹙矣。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0L 页
再昨之夜。忽然中暑。移时窒塞。菫乃获苏。而头痛如破。浑身壮热。若坐炽炭之中。心腹之间。状如刀劙。泄痢无数。气息奄奄。适于此际。召牌下临。而竟未祗赴。时方闷绝。亦不即陈章自列。经宿之后。今始号。臣之罪戾。至此尤大。伏乞 圣慈俯赐矜察。将臣职名亟许镌改。仍治臣逋慢之罪。不胜幸甚。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请往省祖母疏(癸亥七月○正言时)
伏以臣祖母今年七十有一。平生多病。宁日无几。年来丧惨之馀。衰谢顿甚。自臣旅宦京师。不得亲自奉侍。祖母留在乡家。顷闻其感暑弥留。复得泄泻。老人气力。日就柴惙。臣为职事绊系。不得任意往省矣。即闻症情添剧。败症叠出。粥饮不入。暴泄无算。气息奄奄。危在朝夕。臣方寸愦乱。精神飞越。即欲奔驰省视。而法例所拘。既不敢请暇辄行。情理煎迫。又不可一刻迟留。伏乞 圣慈俯赐矜谅。亟命遆臣职名。俾得任便来去。寻医问药。以为救护之地。不胜万幸。
辞副修撰疏(癸亥九月)
伏以臣之陋劣。最出人下。而滥蒙洪造。忝窃踰分。寻常悚恧。若陨渊谷。乃者玉堂新除之命。又出千万梦寐之外。惊惶震越。益无所措。臣自出身以来。二年之间。屡玷清班。臣非不知名器至重。公议可畏。而惟是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1H 页
贪恋荣宠。不能力辞不居。辄复冒昧承当。因缘驯致。遂以至此。此真谚所谓借坛及闺者也。玉堂虽与柏府,薇垣并称三司。而若其密勿经幄。启沃论思。地望之清。选任之重。则有非两司所能及者。此非徒臣才分之所不堪。抑亦物议之所未允。当今朝廷虽曰乏人。历数前人。尚未有鲁莽庸下而滥吹其间如臣之比者。汗背骍面。无以为容。臣既不能早决于前。而犹不知止。复误于今。则下揆私分。有嗤点之羞。上念公器。有玷辱之累。一番冒没。两病公私。臣心愧耻。已不足言。而四方观听。将谓朝廷何哉。臣之情势。决无抗颜就列之理。昨日召命之下。竟未祗赴。罪戾增积。万殒难贷。伏乞 圣慈俯赐矜察。将臣新授职名。亟许镌改。以安私分。以重名器。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肃朝纲。不胜幸甚。
辞副修撰疏
伏以臣再违严召。罪积逋慢。对缄廷尉。甘心重辟。过蒙涵贷。刑章不加。退伏私室。惶悚深增。不意此际。召牌又降。严畏分义。趍诣阙外。而臣之情势。实有所不敢冒进者。所被职名。求免不得。依旧在身。则是臣前后所以苦心竭力。越分犯义。期于得罪而不辞者。只得添一违命之罪而已。情穷理极。无地自容。夫私义公法。两有相夺。私义之所甚重。即公法之所宜屈。今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1L 页
臣私义之难安至于如此。则其于公法。亦宜在少加裁察之科。玆敢不避猥越之诛。复此号吁于 宸极之下。伏乞 圣慈谅臣至恳。亟许镌臣职名。以重名器。以安微分。不胜万幸。
副修撰时。因台启请罢兵郎事。自首疏。
伏以臣于台启请罢兵曹郎官之事。辄有事状情实。须至自首者。盖臣于顷日。蒙恩拜兵曹郎官。而其时本曹所以启请口传差出者。实虑各邑军布收捧及诸色价料分给久稽之弊。臣之该掌。适是军色。故臣自初一日谢恩之后。十馀日来。无日不在本曹之坐。一日臣方夜直外司。而下吏来言。内司入直郎官遭其子丧。臣闻甚惊惨。即当替入。而连日开坐之馀。各羕文书。多未整顿。不可任其散乱。故朝起仍复开坐。夕又仍直外司。而其明日。始得替内司之直矣。岂敢以古风为诿而有所迟回哉。虽以古风言之。佐郎出直则正郎居末者先为替入。而次及其上者例也。臣为正郎之末。例当替入。而缘臣差迟一日。以致佐郎留直经宿。而坐罢之罚。独归于右僚。臣于此惶愧陨越。无所容措。夫论其行公之员则三人无异也。语其当入之例则臣实其次也。罪有甚焉而罚则倖免。朝家用法。不宜若是。臣若复以开坐直宿谓为公故。而厌然自掩。因仍冒居。则将何以见二臣于他日乎。玆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2H 页
敢冒万死仰暴于 天鉴之下。伏乞 圣明俯谅危恳。亟命镌罢臣职。俾免有罪倖免之讥。以安微分。千万幸甚。
玉堂辞处置谏官联名疏
伏以即者谏院之官。以儒臣疏斥。引避退待。处置归于本馆。而臣等于此有不敢自安者。盖此妖巫之事。传播之说。不啻狼藉。逮乎 慈圣礼陟之后。群情益愤。万口同辞。皆曰必杀无赦。故臣等亦尝与宪臣论及此事。以其即先捕系为快。而不觉其不即举论之为非矣。今儒臣之论。若是严正。则臣等职在论思。不即请讨之罪。与台臣无异。已难仍冒于迩列。而况臣等既与宪臣有所酬酢。则今于谏官之避。尤何敢晏然是非乎。玆不得不冒昧渎扰于 严庐之下。伏乞圣明亟递臣等之职。以便公私。不胜幸甚。
乞解官归视改葬疏(癸亥九月○副修撰时)
伏以臣父坟在于圻内广州地。而以择地非吉。今将改葬。期日已迫。而改葬请暇。法例所无。故昨日呈单。敢以加土为请。伏蒙 圣恩。即赐准许。感结存没。殒越亡极。第念营葬凡百。必待臣奔走京乡。躬自看捡。而臣所带职名。不比闲漫。有难一任虚旷。且臣闻礼云改葬服缌。而启墓以后。哭临馈奠。一同初丧之仪。夫缌者。三月之服也。服制最轻而事理甚重。礼经法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2L 页
令。虽未有带官解官之文。然揆以人情。晏然带职。无异平日。实有所未安者。伏乞 圣明特命遆臣职名。以存从厚之义。兼令臣任便来往。不限期日。以免旷官之诛。公私幸甚。
请禁防纳之弊。蠲旧逋官籴疏。(甲子正月○持平时)
伏以皇穹降割。 圣母上宾。臣民普恫。攀号靡及。臣伏见 圣母遗教。其所以轸恤民生。忧念国事之意。委曲恳至。中外听闻。莫不感泣。 殡敛奠享。山陵仪物。一应需用。视旧大减。惠及于民。可谓甚厚。而然而或为吏胥之所奸欺。或为京市之所防纳。都监分定。虽损于旧。民户供亿。有加无减。人情疑怒。莫晓其故。此由主事之人捡察不审。苟具文书。出入无节。外方人吏来纳之际。操纵百端。移东就西。指言已纳。入录虚簿。出徵其直。如果菜草木细琐杂物尤难计数者。耗蠹特甚。一有不足。便复加徵于民。各色杂物虽民所易办者。防纳之人。必符同弄奸。百般沮抑。使不得纳。而渠自贸纳于都监。手持尺文。勒徵其价于民。其数倍蓰。试以臣所闻一事言之。果川县有一人。自称势家奴子。先自京市贸纳䓀更三十八斤。出往果川。将受其价。路逢县民之持䓀莄来者。逆谓之曰。吾已纳之。汝辈但酬吾直而已。遂于䓀莄十两。每徵钱文一两五戋云。以此计之。三十八斤之䓀莄。为钱将七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3H 页
八十两。以京价论之。则数两之钱。足买䓀莄三十八斤。而侵督于小民者。至于如此。举此一事。他可类推。谓宜特命道臣。分付该县。究得其人。从重科罪。仍敕有司。痛革此弊则庶几少慰民心。而仰副 圣母忧闵元元之遗意矣。且臣伏念今日国事。可为罔极。而收拾民心。最为急务。幸赖 殿下至诚爱民。发于辞令。入于人心。故虽以近年饥荒之甚。而民无怨怒吾君之意。仁心感人。其效如此。不幸昨年收籴之际。官吏不体朝家德意。竞相迫急。徵催络绎。闾里骚然。民皆弃其井舍。逃藏山谷。触冒风雪。疾病相仍。圻邑守令。至有发遣官差。出入民间。汎滥作弊。罔有纪极。土著难动之民。以贿啚免。留连横行。不慊不止。官差之受赂愈多而官籴愈不可入。此其势然也。昨年农事。虽曰稍胜。荐饥之民。所得几何。而旧逋新债。咸责一时。民心欲定而复扰。愁怨乍息而旋作。侵邻及族。囚系满狱。以前冬大霈。而谓其微罪反不得释。民间为之语曰。纲常重囚。皆被肆赦。还上次知。独未蒙宥。始知次知之罪。甚于纲常重罪也。此哀痛之辞也。方春解冻。农务将始。尤不当仍滞狱囚。以妨民事。欲望 殿下亟下明旨。负逋被系者。即令放释。诸般公粜。并许蠲免。以待秋成。则民生幸甚。臣以无似。待罪言责。目击时艰。心切愿忠而知识浅陋。无以自效。掇拾微细。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3L 页
敢此尘渎。伏愿 圣明恕其愚僭而少垂察焉。
 一本。民生幸甚下曰且臣伏闻数年以来。公私贱以原从参勋。及以赏格免贱之类。为其主者。仍循掩置。多不肯放良。诸宫贵势之家为尤甚云。若令有司更加申饬。毋踵前习则亦或为小民信服朝令之一助也。
辞副修撰疏(乙丑九月)
伏以臣受任西邑。靡所报效。又有不安于私义者。请暇归京。恭俟罢免矣。不意玆者新命遽降。皇陨震駴。罔知攸处。不得不略将情实。仰暴于 渊鉴之下。惟圣明怜察焉。向臣于在县之日。适会营门闻喜设酌之举。因与一二邑宰偕往与焉。道臣初甚持难于用乐一款。而或有以癸酉故事为證者。又考诸礼曹关文而无见。臣见识粗浅。妄论以为既已设宴。则用乐特其中之一节。似不必深拘。坐中诸议。合辞劝用。遂不免做错一场。厥后台评重发。朝令申禁。而道臣亦竟至于遆任而后已。则臣以当初劝成之人。理难晏然。还家之后。陈状于本道。庶几得蒙黜责。少效自靖之义。而梦寐之外。有此恩除。求罢得迁。辞卑叨荣。臣之情迹。实为狼狈。决难冒没承当。重伤廉隅。召牌下临。竟未祗赴。逋慢之罪。万殒难赎。伏乞 圣慈俯赐矜谅。将臣职名。亟许镌改。俾安愚分。仍治臣违牌之罪。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4H 页
以肃朝纲。不胜万幸。臣无任祈恳俟罪之至。
辞副修撰。仍陈所怀疏。(乙丑十月)
伏以臣禀赋虚薄。平生善病。顷自西邑解归之日。道间病剧。扶曳入京。未及调治。旋叨本职。严畏分义。力疾供仕矣。又自数日来。日气骤寒。添得外感。头疼如破。浑身寒缩。腹中切痛。泄利频数。痰壅胸胁。呼吸甚艰。食饮专废。委顿叫苦。旬月之间。差复难期。冬令已届。寒事渐紧。失今不治。必至深痼。当此连续开筵之日。尤不可养病虚带。以速瘝旷之罪。不得不冒死呼吁于天地父母之前。伏乞 圣慈俯赐矜怜。将臣职名。亟许遆免。俾得安意调治。以延残喘。公私幸甚。且臣于病伏呻吟之中。伏见日昨备忘记。其所以遇灾警惧。反己责躬。敕励群工之意。恳恻深切。凡在观听。莫不感动。率是以往。勉勉不已则天怒可解。灾异可消。而然臣窃念 殿下临御以来。十年于玆矣。上天之示警。今已屡矣。 殿下之责躬求助。亦已数矣。而上无感回之效。下蔑修省之实。天灾不止而逾甚。国势日趍于危亡。至于今日则狃于见闻。视为故常。泄泄沓沓。恬不知变。夫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变不虚生。必有其应。若使因循荏苒。牵补度日。可得数十年无事则犹可幸也。顾此危急之势。日甚一日。回思数年以前。时事之变。不啻十倍。此后数年。又复十倍于今。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4L 页
则未知将何所税驾也。言至于此。气塞心摧。伏愿 殿下深自警省。勿以目前无事为可恃也。早为之图。勿使有无及之悔焉。且臣伏睹前后备忘记。每以痛祛旧染。克恢荡平为教。此诚群下之罪。而今日之极弊也。朝廷之上。亦岂无秉心公平之人。而举世悠悠。风靡水润。讥刺并兴。疑阻转深。世道险隘。气象狭促。风波震撼之际。无复全人。至若民忧国计。则置之相忘之域。此其为害。必至于亡人国家而后已。岂不痛哉。今若置而任之则止泊无期。威以制之则乖激益甚。处此之道。可谓至难。此皆风俗浇薄。朝廷不尊之致。而亦由于 殿下所以处之者。不能有以镇服乎人心故耳。 殿下诚能先正一心。建中于上。以为表率之方。而又为之多方包容。务尽和平。凡系言论纷拿者。一付诸公议。其有必不得已须至裁处者。随其是非。临事平决而无少系著。略其苛细。存其大体。但使元气深厚。朝廷尊重。则庶几风俗既厚而浮论自息矣。至于近日事。则是非已定矣。处分已决矣。前后申复。殆无馀蕴。而儒生章疏。更出迭入。一节才了。又生一节。纷纭之端。杳无畔涯。臣窃闷之。夫是非未定。处分未决则连章累牍。期必得申可也。今者是非已定。处分已决之后则继是而进者。便为叠床架屋之说。况至三至四而不知止者乎。臣于顷日。亦尝以此陈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5H 页
白于榻前矣。儒生之干与朝论。虽为近日弊习。而若臣主意则盖有所指。非敢谓儒生之疏举不可采。而辞不达意。致令近密之臣。有所烦达。臣不胜瞿然之至。臣以空疏谫劣。无所肖似。簉迹英游。恒切愧恧。而逊避不得。黾勉随行。区区所怀。不敢终默。并此付陈于乞免之章。惟 圣明财恕焉。臣无任祈恳怔营之至。
副修撰时辞处置两司疏(乙丑十月)
伏以即者两司多官。相继引避。本馆当为处置。而臣于此有不敢晏然者。昨日台启之批。有身居言议之地。无一人慷慨论事。寻常痛恨之教。今此洪受畴事。凡居言议之地者。俱有当言之责。则正言金盛迪之避。正由于此。而臣之忝叨本职。为日已多。不言之罪。实无异同。臣将自劾之不暇。其何敢冒昧处置乎。伏乞圣明亟递臣职。以便公私。千万幸甚。
校理时因承旨被推乞免疏(丙寅正月)
伏以臣于即者入侍前席。与两司之臣有私语之事。承旨至被特推之命。臣不胜惶悚震慄之至。盖此两司启辞中。金重夏事。系是一国公共之论。台启争执。今已五年。可见公议之难遏。而惟其日月渐久。支离已甚。故下之争执者。只备文具而既无积诚感回之望。 上之靳閟者。循例批报而又无舍己从人之意。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5L 页
上下相持。徒伤事体。其为识者之窃叹。固已久矣。而向者大司宪李翊相之避。又复突然以将欲停启为辞。夫台阁之体。凡所论事。可启则启。可停即停。未尝有先陈将停之意于未停之前如宪臣者。此则 圣明既已知其将停。而尤无允从之理。上既知其将停。下又揣其必拒矣。果欲终始力争。期于得请。则毋宁先攻宪臣避辞之失。而今乃不然。犹且日誊前启。苟事撕挨。则是伪也非诚也。上下相率而为伪。非所以重事体而训一世也。近日诸议。皆以为三司之臣合辞力陈。期于得请。如不可得。然后庶可有了当之期矣。近缘引接久旷。未及停当。而今日筵中。执义徐宗泰。以所怀陈达重夏事。臣与司谏李弘迪。伏在后列。微闻其语。臣谓弘迪曰。此事之今日陈达。曾未与闻。岂两司则相议耶。弘迪曰。无是事矣。臣曰。在外虽未及停当。物议既同。今既发端。三司仍以继陈似好矣。弘迪曰。吾则未及为前启。事势妨碍。似难先陈所怀矣。语未毕而宗泰退来。又与相语。如与弘迪言者。且曰。顷日台避。已发将停之意。而至今相持。尤不诚实矣。宗泰曰。即今更进。同辞陈达如何。仍欲起身趍进之际。已有承旨特推之命矣。 天威咫尺。不敢私语。臣非不知。而适会事端出于不意。造次之间。未免自陷于罪过。不能捡饬之承旨既被特推。则况臣身犯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6H 页
其罪者乎。玆敢冒陈曲折。仰干 宸严。伏乞 圣慈亟命先遆臣职。仍治臣罪。以警他人。不胜幸甚。臣无任云云。
玉堂遇灾进戒劄子(丁卯正月十四日○副校理时)
伏以臣等昨伏见日官之奏。有淫虹贯日之变。臣等相顾愕眙。不胜惊惧之至。不知仁爱之天有何不满于我 殿下。而谴告之切。至此之极欤。臣等伏睹 殿下临政图治。已逾一纪。以有为之资。当思治之会。殿下之所自期。臣民之所想望于十三年之久者宜如何哉。而式至今日。政弊法坏。民穷财竭。内外之势。无一足恃。衰乱之象。无一不具。岂惟臣等深忧窃叹。莫晓其故。 殿下于此。试尝回思返顾。自量其所为。果有可以少酬平昔之志而慰答臣民之望者乎。惟玆岁首。建始之月。三阳交泰。万物咸新。臣等区区冀幸之心。亦庶几我 殿下洗去旧习。起来新意。奋发乾纲。一新化理。使灾沴消除。庆祥毕臻。而乃者阴虹贯阳。又见于此际。天道深远。未易窥测。推诸义类。亦不相远。夫日者。至阳之精而人君之象也。虹者。阴沴之气而百殃之本也。今以阴沴之气。敢干至阳之精。煇祲蒙昧。景色愁惨。是为人君之尊而邪说掩蔽之象。本心之明而私欲汩乱之义也。其属则外之为小人。内之为宦官宫妾。人主之心。清明公正。则君子日亲。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6L 页
小人日远。宦官宫妾。莫敢不正。治道日隆而瑞庆之所由兴也。人主之心。私邪偏蔽。则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宦官宫妾。亦不克正。治道日否而灾孽之所由作也。气类相感。捷于影响。理有必然。非可诬也。故曰天文者。时君之一镜也。今者政令无大阙失。朝廷无大奸慝。似无可以致今日之灾。逢上天之怒者。然古人有言。虽有隐谋。神照其情。人之耳目。犹可讳也。上天神明。不可欺也。以此推之。无乃我 殿下心术隐微之地。便嬖近习之间。其所以端本清源之功。未甚纯正。内刑外之道未尽善。人不及知而兆发于此。有以象见乎彼者哉。其隐秘而未彰者。固非臣等所敢知也。其发于言辞见于事为者有识之士固已忧之矣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从微至著积小成大潜滋暗长于不知不觉之中而骎骎日趍于危亡。莫救之域则岂不深可忧大可惧哉。此正 殿下本源工夫所当加意处。近来频御经筵。讲学不怠。群下百僚孰不钦仰。第念陈篇寂寥。未易体验。讲说拙涩。无所开益。惟愿 圣明力自主张。深察理欲危微之际。使作于心施于事者。表里如一。隐显无间。阳德纯刚。阴邪退听则此便是转灾为祥。迓续景命之机也。抑臣等有所忧者。窃念 殿下临御以来。非常之变。可愕之灾。无岁不有。式月斯生。上天之谴告至矣。 殿下之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7H 页
惊惧数矣。人情能戒于其始而不能不怠于其终。能励于一时而不能不狃于常久。今者变异虽荐而祸乱未形。则窃恐 殿下于此狃为寻常。姑幸无事。因循玩愒。一日二日。终至于仁爱之天。变为威怒。祸已积而不可救。运已去而不可回。则后虽悔之。无可及已。此尤臣之所大惧也。历观前代变异之作。亦在治平无事之时。此则一时流行之灾。未必皆为乱亡之徵。故世之狃于天戒者。或以此籍口。然未有国势之虞危。灾变之荐叠。如今日之甚而不至于乱亡者也。天不容伪。变不虚生。积之既久。其忧方大。惟 殿下念之。间者十数年来。凶荒荐臻。饿殍载路。蚩蚩之民。怨气满腹。无所告诉。而上不加恤。故果于为恶。相聚为盗。都城至近之地。白昼大道之中。夺掠牛马。剥取衣服。或有手持米斗。至被杀越者。圻邑如此则远外可知。秋冬已然。春夏必甚。其势将至于行路断绝。命令不通。几何不至于国不为国乎。两麦未登之前。已不可保。而即今两麦。又有失稔之兆。农人皆以为忧。不知 殿下将何策以济活斯民而保有家国乎。言至于此。可为痛哭。国事之危急。至于如此。而朝廷之上。气象不美。精神涣散。筋脉不属。分离乖隔。日以益甚。乃若安危之大虑。存亡之至计。置之度外。若罔闻知。民将刘而不恤。国将亡而不悟。由今之世。无变今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7L 页
之道。虽有善者。亦末如之何矣。天下之理。专则合。分则散。人心不可二用。今日 君臣上下。诚能协心同患。夙夜讲究。一以救活斯民为急。其志意之所注向。气机之所翕聚者。专一于此而无他歧焉。则朝议不得不咸。精神不得不萃。而民忧国计。始有措手之地矣。至如遇灾之日罪已求言。已成文具。而然犹愈于泄泄沓沓。寂无一言者也。今 殿下所以反身修省之实。既未可知。而并与其文具而废之。则草野疏贱之士。虽有忠言至计。何从而上闻哉。伏愿 殿下特下责躬之教。以示开悟之端。务求切直之言。以广忠益之路。又令宣谕八路。慰抚安辑。凡系一毫挠民之事。病民之政。一切停罢。无少留难。使吾民晓然知朝家至诚为民。深轸其劳苦困极而必期救活。则怨怒之气。亦或可以少解矣。此外政法之弊。如宫禁之不严。言路之壅隔。武备之疏虞。国储之匮竭。仕路之混淆。纪纲之凌夷。类不可悉数。无非当今之切患。有国之深忧。而第念日食地震之灾。彗孛淫虹之变。叠见层出。至此极矣。固非行一善政。革一弊法。所可得以消弭者。必须大警动大振作。以建非常之业。然后方可应非常之灾。此又非拘牵常算之士所可为也。今日在野之臣宿德重望。如奉朝贺宋时烈者。首宜尽诚尽礼。致之朝廷。前参判朴世采。前大司宪李翔诸人。一并收召。使之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8H 页
同心壹力。以济时艰。 殿下又为之率励群工。总揽权纲。一洗委靡颓惰之习。坚定断然必行之志。则机轴一转。观听顿变。在下之人。莫敢不振奋淬励以听殿下之所欲为。如是而天怒不回。灾变不弭者。未之有也。如或更依前套。犹事姑息。牵补架漏。应文备数。以为苟度时月之计。则事无实效。亦终归于乱亡而已。尚何望焉。呜呼。人生斯世。虽布韦之贱。莫不各有其志。不愿为寻常无闻之人也。今 殿下英明特达。春秋鼎盛。以堂堂万乘之资。何求不成。何欲不遂。此真所谓不为也非不能也。奈何以 圣神之姿。甘为衰乱之归而不辞也。 殿下于此亦必有惕然而自反者矣。臣等俱以无似。待罪法从。目见非常之变。徒切忧爱之诚。才术空疏。无所知晓。不能得新奇辨博之说仰裨修省之万一。掇拾陈腐。以代芹曝。言虽无取。实出恳款苦切之忱。惟 殿下财察焉。
陈情乞递疏(丁卯正月○副校理时)
伏以臣老母自数月以来。重感风寒。症情甚剧。浑身百节。无不疼痛。寒热交战。咳嗽痰盛。食饮专却。委顿凘薾。日夜无间。医治不效。臣方躬执药饵。不可须臾离侧。近来僚员行公。其数甚少。例直轮替。已患苟简。矧今连续开筵之日。臣之情势。既不得奔走供仕。而母病差歇。迟速难期。则又不可虚带职名。引日留时。以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8L 页
速瘝旷之罪。伏乞 圣慈俯谅危恳。特赐递改。俾得专意救护。公私幸甚。
玉堂请正言李万龄递差劄
伏以国家之置台阁。所以寄耳目之任也。故或有阙员则随即开政差出。引避退待则处置不拘斋戒。是其职责之紧重。不可一日或旷者也。矧今灾荒孔棘。上下忧遑之日。虽冗官庶僚。亦皆奔走率职。啚所报效。而正言李万龄。除授本职。今已浃月。而无端引入。一不行公。其不念职事。惟怀自便之状。殊涉无据。不可无规警之道。请正言李万龄递差。
陈病乞递疏(丁卯二月十五日○副校理时)
伏以臣于昨夕出直之路。所乘马忽然惊逸。以致落伤极重。面部损破。骨节酸缩。所患感冒。因时添剧。寒热交战。委顿床席。此非旬月之间所可瘳完。当此连日开筵之时。不宜虚带职名。以速旷官之诛。伏乞 圣慈俯谅情实。将臣职名。亟许递免。以便公私。千万幸甚。臣无任战恐祈恳之至。谨昧死以闻。
辨罗良佐疏诬先祖乞递疏(丁卯四月○副校理时)
伏以臣顷忝本职。辄有不安于私义者。冒呈辞单。得蒙恩遆。曾未几何。复叨 新命。惶霣闷蹙。益无所措。召牌之下。竟未祗赴。违慢之罪。万殒难赎。不得不略将情实仰渎 宸严。唯 圣明财察。臣伏见向日罗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69H 页
良佐等疏中。以奉朝贺臣宋时烈先治党与之说。迁延归之于臣祖父故县监臣克亨。而继而右尹李秀彦门生韩圣辅等疏。又皆有所举论。臣于此事。亦尝得之传闻。虽未能详。槩闻其时臣祖父与时烈遇于镌家。时烈力攻镌擅改章句。而祖父以为镌之僭妄。止是自记所见。则不必攻之已甚。时烈遂有先治党与之说。盖臣祖父之言。不过为造次偶尔之发。而时烈之说。亦出于朋友相责之义。故祖父于时旋即逊谢。彼此酬酢。两无嫌难。而不意今者转成口实。全没曲折。单行数句。以谓宋某先治党与之说。非攻尹某之言。乃攻金某之言。有若臣祖父真有右镌之事者然。辞不别白。观听易惑。其在事实。岂不颠哉。时烈又尝来访臣祖父。有攻镌之语。祖父曰。公何不明言善谕以开悟之耶。时烈曰。杨朱墨翟。岂肯开悟于孟子之言耶。即此观之。祖父之意。亦可知矣。自是数年之后。祖父下世。言论风旨。更不相及。而今乃因一句语被人證援。以平生尊信朱子之笃。而将未免后人之疑。则臣之私心痛迫。安得喑无一言以卞之乎。况今风波转激。朝论横溃。事有相关。动见嫌碍。臣于此时。既不敢论说是非。卞明得失则尤不容一日厕迹于言议之地。伏乞 圣慈俯赐矜谅。特许遆臣职名。以安微分。仍治臣违命之罪。以肃朝纲。不胜幸甚。
辞副应教疏(丁卯五月)
伏以臣所被新命。本无承当之理。而适于其时。见差问事郎厅之任。推鞫事急。未遑控辞。遂不免冒昧祗肃。而兢惶缩恧。无所容措。狱事既毕。又值清斋。今始陈暴。臣罪尤大。夫论思经幄。何等清选。而臣之叨窃。前后非一。辱名器羞同列。固已甚矣。况此东壁之升。地望又别。非可以循资序进而得者。今之朝廷。虽曰乏人。犹不宜容臣陋劣滥吹其间。臣虽至愚。粗识羞耻。又安得以因事冒出。苟然仍据。重损廉隅。厚招物议乎。伏乞 圣慈俯垂谅察。将臣新授职名。亟赐镌改。以重公器。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陈情乞遆疏(丁卯五月二十一日○副应教时)
伏以臣于禁直中。伏闻老母重患暑癨。呕逆泄泻。至于窒塞而苏。即今症情方剧。癨乱为病。系是危症。臣情理煎迫。急于救护。未暇交替。径出直庐。伏乞 圣慈亟命遆臣职名。俾得专意救护。仍治臣擅离直次之罪。以惩他人。不胜幸甚。
辞司谏仍陈所怀疏(丁卯六月)
伏以臣禀赋虚弱。平生善病。每遇寒暑。殆无宁日。数日以来。伤于暑湿。呕吐泄泻。头痛眼眵。百节尽疼。不能收拾。食饮专却。委身床席。适值同僚之引入。连日鞫厅之坐。强疾进参。症情添剧。目今鞫事未毕。不宜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70H 页
告劳。而臣之病势。实难自力。言责重任。亦不可一日虚带。伏乞 圣慈俯赐谅察。将臣职名亟许遆改。俾得及时调治。以延残喘。不胜幸甚。仍窃伏念人之言行。固难责其每事尽善。况年少台阁之臣。尤以激昂敢言为职。其言之不能无不中。事势之易然者也。故苟非党邪害正。背公行私之徒。虽有一二差失。合在褒嘉扶植之中也。假令所陈十事。九事是而一事非。九事之是。曾不见采。一事之非。指以为罪。则其有妨于言路。顾不大哉。日昨正言李三硕之疏。大体之固好。 圣批亦已许之矣。独以其中数事之失当。前后诸臣之批。继下未安之教。将使进言之臣不能安心于供职。殆非所以兼听并容。务尽下情之意也。大抵台阁之职。无非取败之道。上有犯颜忤意之虑。下有挑怨速谤之虞。常人之情。岂欲其然。是故。人避台阁。如避阱坑。平居则称病引入。苟度时日。一有些少嫌碍则自幸得计。疏单求免。当官尽职之义。已不可望。而至有开政之日。名在首拟则脱身跳去。下乡陈疏。辞遆之后。翌日便还者。甚或落点已下。而旋从后门跳去。故两司之官寻常行公者。绝无而菫有。风习之坏。良可寒心。自数十年前已有此事。而至于今。论议益歧。纪纲益颓则此风为尤甚。虽不可悉数。姑以近日事言之。如姜鋧之为执义。李济民之为持平。并皆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70L 页
跳避于落点之后。夫士夫之间。廉隅虽重。朝廷之上。事体亦严。虽情势难安。有关廉隅。犹宜参量事体。酌其轻重而处之。况初无情势廉隅之可言。而规避言地。罔念事体者乎。此因诸臣之过。而亦未尝不由于殿下所以待台阁者。不复有优假奖厉之体。人徒见其可畏而不见其可贵故耳。伏愿 殿下益恢 圣量以容言者。益振颓纲以正弊习。加意于导迪之地。毋徒以为臣下之罪也。臣之贱陋。无所知晓。特以目前浅近易见之事。草草附陈于乞免之章。深增惭悚。惟 圣明财幸。臣无任惶恐怔营之至。
辞璿玑玉衡修改时看详同议疏(丁卯八月○副应教时)
伏以臣伏闻日昨因筵臣陈达。有璇玑玉衡修改时看详同议之命。臣于象纬之说。机巧之制。素所昧昧。性不相近。不知筵臣何所见闻。而误彻 天听。乃至于此。臣恍惑莫知其由。玑衡造作之法。乃李敏哲所自独得。到今修补敝故。尤异新造。本无可以同议之事。而此则姑置勿论。如使臣往来董功。如看役监造之为而已。则臣固当以奔走自效。何敢深辞。顾此通晓象纬之云。万万不似。决不可晏然承当。有若真有所知者然。是非独臣心之所不敢安。其在事实。亦岂非乖谬之甚者乎。玆敢仰暴实状。伏乞 圣慈俯赐谅察。亟命还寝臣玑衡修补时同议之命。千万幸甚。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71H 页
臣无任闷蹙祈恳之至。
辞司谏。仍附陈戒疏。(丁卯九月)
伏以臣至庸极陋。过蒙洪造。忝窃踰分。感愧恒切。筋力所及。不敢不尽。而顾此言责之地。职任自别。当此朝论不靖。爻象不佳之日。虽才识力量有过人者。犹惧不堪。以臣无似而敢望称塞其万一乎。况臣平生多病。殆无宁日。凉燠之交。宵昼异候。旧恙新症。乘时迭作。食饮减少。真元日瘁。所叨新除。又未即谢。筋力自效。亦不可冀。一日虚带。罪积瘝旷。伏乞 圣慈俯赐矜谅。亟许遆臣职名。以便公私。不胜幸甚。且臣有区区所怀。敢此附见焉。臣伏见通报。诸道霜雪之灾。出于状闻者相续。水灾之馀。霜雪继沴。民事之惨。可谓罔极。此皆阴阳不和。时气失节之致。而若以事类推之。则霜雪之灾。古人以为刑罚过中之徵。天道玄远。未易窥测。在 圣上克谨天戒。恐惧修省之道。固宜靡所不用其极。而其于事类之相近者。尤当加意焉。臣窃覸近日 殿下于辞气之发。政令之间。或多失中而有欠宽假。如昨日以御鞭进供迟违。至有工曹堂上并罢之命。夫事关享上。礼无不谨。物之大小。有不暇论。应供而阙。乌得无罪。然朝家用罚。又不可不酌其轻重而处之。卿宰近戚之臣。皆 殿下所尝垂恩而礼貌者也。因一微细。谴罚太重。臣窃以为不
观复斋遗稿卷之三 第 71L 页
安也。先𠍶谓易发而难制。惟怒为甚。臣于顷年入侍前席。伏闻 圣教。以为尝留意用工于此。臣常钦仰殿下典学之功矣。心与事遇。忽不自觉。事过心平。得失乃见。伏愿 殿下回思昨日处分得当以否。若果不以臣言为不可。俯示改悔之端。仍于学问之工。益用力焉。使发于辞气施于政令者。雨露霜雪无不中节。则岂不益有光于 圣德而为法天理物之本乎。臣既冒叨言责。窃附于随事陈戒之义。不敢以微细而不言。惟 圣明财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