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录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H 页
年谱
仁祖大王二十二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四月五日壬戌辰时。先生生于醴泉郡金陵里第。(金陵在郡南二十里。先生之考处士公寓居于此。○母夫人金氏。淑慎庄严。明于大义。方娠有异梦。既生炯然俊爽。大异凡儿。)
二十七年己丑(先生六岁○初受曾史一编。文理即通。不烦师教。群儿喧聒戏嬉。视之若无睹。聪明秀朗。容止端重。长老见之。知其为大器。)
孝宗大王五年甲午(先生十一岁○三月处士公遭申夫人忧。先生助执馈奠。礼无违者。)
八年丁酉(先生十四岁○未成童时。已尝危坐读书。不出门户。至十四五。博通经史。慨然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读至圣贤嘉言善行。辄改容三复焉。)
九年戊戌(先生十五岁)聘夫人权氏。(学生铗之女。太师幸之后。)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十七岁)与侪友讲心经于校宫。(约会一二同志。远近闻风而来。讲论月馀而罢。)
五年甲辰(先生二十一岁)五月丁处士公忧。(处士公疾革。先生血指和药以进。及丧哀毁踰制。葬祭一依文公家礼。)
七年丙午(先生二十三岁)秋服阕。(处士公临终。顾语曰汝须一意勉学。及时进就。则吾死不恨矣。先生奉承先训。刻励奋发。与弟世标交修并进。取六经四子性理诸书。讲究切磋。至忘寝食。以远大自期。所与游皆一世名儒。常痛恨神州陆沈。慷慨作诗曰谁道男儿有壮图。长绳未系北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L 页
单于。迩来喜得云南信。每向辽人问姓吴。)
十年己酉(先生二十六岁)权荷塘斗寅来访讲心经。(先是先生兄弟往谒仲父监司公于元塘里。权公适来相遇。定为道义之交。归语人曰今行见李君则兄弟。其识诣已深。容貌辞气。非俗子所及。始知名下无虚士也。至是袖心经附注。委驾来访。相与讲读论辨。终昼达夜。留数日。因属先生点批。)
十三年壬子(先生二十九岁)筑孤山草庐。(始自金陵移卜孤山。筑一室。斋曰向阳。堂曰翠寒。合而扁之曰孤山草庐。有诗曰鹤懒无心报客过。人閒不复种梅花。等閒点检村童话。错道孤山处士家。先生日处其中。覃精笃学。行谊日章。学者来聚。屡登荐书。缙绅冠盖。多不之公门而先到者。)
十四年癸丑(先生三十岁)正月与侪友修稧。以讲磨道义。(时安东,礼安诸名流修稧。自甲戌至癸未。合三十六人。约以道义相磨。过失相规。期以永久勿替。号甲稧。如柳校理世鸣,金都事命基,李佐郎瑄,权正郎圣矩,权司御斗寅诸公。文学行谊。尤为一时所宗。先生本非一甲。而诸公引司马公耆英会故事。遂与同。每以三月十月。聚会讲讨。交相敕厉云。)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先生三十二岁)八月中增广生员试。(先生初不事举业。及弟世标读书过瘁病殁。一妹又夭。念无以慰亲意。遂勉治程文。始升上庠。)连中东堂乡解。赴礼围。(先生尝赴东堂试。考官语人曰壮元不出李某。亲旧闻而喧传。试日先生晨起理发。故为千梳不及门。时人传笑。以为李千梳。)
三年丁巳(先生三十四岁)中增广会试居魁。旋罢榜。(自是废举。累不赴。)三月长子晦兼生。○四月游白马江。(时先生仲父按节湖西。先生往谒。因游白马江。有行录诗篇。)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H 页
四年戊午(先生三十五岁)与诸生会讲于槐亭。(有勉学诗)
六年庚申(先生三十七岁)读书于鹤驾山中。(先生至是遂废举。就閒研究。李孤山惟樟兄弟数来讲学。每叹其识诣精深。)
九年癸亥(先生四十岁)四月李潍来学。(李公龙宫人。来请业。先生爱其资质。授以小学。勉以向上之业。卒至成就。)六月子济兼生。○十一月增广及第出身。(时上 孝庙徽号。有庆科。大夫人命之赴。遂中东堂解第二。会试居魁。许玧榜第六人。声望蔚然。众以得人贺。)
十年甲子(先生四十一岁)十一月权知成均馆学谕。(分馆时。当路者以为山南士论。此人皆主之。遂抑置成均。四年不调。)
十一年乙丑(先生四十二岁)与宗人会于真宝岐谷。竖始祖密直公墓碑。(仲父大谏公作碑文。先生书之。)
十三年丁卯(先生四十四岁)十月升朝奉大夫。除昌乐道察访。(清慎自守。邮卒安之。)
十四年戊辰(先生四十五岁)十二月升朝散大夫。
十五年己巳(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升奉列大夫。○闰三月拜成均馆典籍。(昌乐递归时。驿卒潜置册纸数十束于衣箧中。先生觉之叱还之。)翌日擢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邮官直除玉堂。盖异数也。先生以升擢太骤。上章力辞。 上不允。○先是 上特 命选史局材。先生膺首荐。会领相权大运起谪中。登对首言李东标文学行谊。为当世第一。向者抑置成均。非公议。今宜改分馆。置之南床。而但进用方急。请用不次之例。亟令入侍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L 页
经幄。以辅 圣德。参议权瑎亦特荐李东标,权斗寅。皆经国大材。若用之可做三代之治。于是 上即传教吏曹。特升典籍。)五月移拜司谏院献纳。别选知制 教。(此后除拜。每带三字衔。)先生在乡。未及赴京。有 坤位逊出之变。惊遑登途。以未参伏閤。上疏自刻。因伸救谏臣吴斗寅,朴泰辅,李世华,李尚真等。又言赵嗣基事。(四月 上下严教。将废 中宫。朝臣廷诤不得。前判书吴斗寅,前监司李世华,前应教朴泰辅等上疏极言。 上震怒。亲鞫严刑。皆远窜。泰辅斗寅道卒。 仁显王后遂逊处私第。李相国尚真时方郊居。上劄论谏。又被栫棘之命。仍 下教此后如此疏章。论以逆律。人无敢复言者。先生初承 召命。将上疏辞职。及闻此变。苍黄上京。及呈疏自刻。因救四臣。略曰臣带职在外。已过两月。国有大事之日。不得与诸臣伏閤之列。进退无据。罪戾山积。请治臣罪。以为人臣逋慢者之戒。吴斗寅,朴泰辅等。虽有妄言之罪。然其至诚恻怛之意。 殿下既已俯烛。贷死远窜。而数日之间。相继殒命。以 殿下好生之仁。亦必有怛然于中者矣。宜少霁威怒。明示悔端。加之以 恤典。岂不为大圣人包荒之度哉。李尚真减宥之典。已从儒臣之请。李世华放释之 命。亦允大臣之劄。凡在瞻聆。孰不钦仰 圣德。而惟是尚真未蒙全释。亦非王道荡荡。一视同仁之道也。噫遇事争论。人臣之分也。扶植彝伦。 殿下之事也。以 殿下今日之事。立 殿下之庭。食 殿下之禄者。举皆顺 殿下之旨。从 殿下之令。而无一人敢言者。则 殿下谓 殿下之臣何如哉。今日 殿下之臣。凡在言责之地者。固未尝不急言竭论。而犹以伏閤骤止为恨。其心岂皆不忠于 殿下。而不恤 国家之计哉。诚以臣子之分义当然故也。分义所在。冒死抗言者。 殿下亦宜视以为当然。岂可深罪而严绝之。以累 清朝盛德之化本哉。其间设有不择之语。 殿下犹当宽而容之。置而勿问。而 天威震叠。群下失措。摧沮挫折。颠倒苍黄。终不能自尽于大事之际。人情懔惕。以言为戒。后虽有硬脊强项之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H 页
士。孰肯冒椹质甘鼎镬。为 殿下死者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雷霆无竟日之怒。 殿下独奈何重一言之悔。而轻失四方之望乎。臣与朴泰辅,李尚真等。平生所昧。臣何敢触冒严威。为数人游说哉。只以区区忧爱之忱。直欲纳吾君于大中至正之域。故妄言及此。臣罪万死。又曰伏闻副护军臣赵嗣基。归自谪所。而中道进一疏。台论峻发。至请窜迸遐裔。臣初不知其疏所言何事。窃私心讶之。以为嗣基一生。以言获罪。今于十年投荒之馀。行未至家。又复妄发。自陷罪舋。其情亦甚可闷。及见其疏本。臣不觉愕然之至。嗣基年纪老耄。其言之昏谬。固不足深责。然语犯 宫闱。有骇观听。虽其本情必无他意。而颠妄之失。在所难免。 上答曰赵嗣基之疏。语涉 先后。极其悖妄。不可不重究。令该府远窜。而至于被罪诸人。业已区别处分。则今玆云云。太涉无严。况今分义既绝。大事已定之后。伏閤骤止之恨不恨。何敢举论于今日乎。殊甚骇然也。踏启字罢黜。○时谏臣皆被刑。先生初闻有变。欲冒死极言。而以太夫人年高。恐贻深忧。以此意陈禀。太夫人许之。先生即搆疏上京。语甚直截。见者缩颈。以为 处分已定。 严旨又下。自异于变初诸公之时。今以此事就死。是无补于忠而有违于孝。多抹去危言。竞挽力止之。先生不听。诣 阙即呈。人皆为之恐惧。而先生犹以不得尽所怀为恨。疏入 上怒。事将不测。赖儒臣救解。罪止罢黜。人皆以为天也。盖其初本。有玉山新阡。羊马嵯峨。骊阳旧宅。气像愁惨等语。其他无非危言。当日见疏本者。无不击节耸叹。权公斗寅有书曰当此时。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可谓不负所学。而足以有辞于万世。尤觉吾党生色。以曩时爻象观之。兄疏登彻之后。必有非常处分。而恩谴至此。非始虑所及云。又有当时诸贤闻见记事录。)未几叙拜兵曹正郎。(时儒臣白 上曰李东标言人所不敢言。其本心实出忧爱之诚。若因此退斥。则犯孟子昔进今亡之戒也。东标经学精醇。更加收用。得备劝讲。必多补益矣。 上曰东标之疏。极为率尔。一时谴罚。虽不可已。而岂有因此永弃之理乎。遂叙拜兵曹正郎。)还拜弘文馆修撰。上疏辞 不允。(先生念国事。悒悒不乐。语及 中壸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L 页
事。辄呜咽哽塞。每过 逊第。必下马。虽昏夜未尝废焉。)六月呈辞还乡。(时以闵鼎重按律事。两司玉堂齐会。请先生合启。先生正色折之曰诸君当 中宫逊位之日。不能碎首力争。失人臣殉国之义。今又欲论罪此人耶。其如 圣母何。左右犹敦迫不已。先生卧不应。有一人扶起。强进笔砚。劝令草启曰诸名士满座。何其太简傲耶。先生厉声曰吾虽无似。职在 经筵。岂有代人执笔之检讨官乎。遂引出呈辞弃归。僚议哗然。)行过丹阳。占得山水庄。(盖先生痛念国事。且与时论不合。既归益无当世之意。故卜此幽居之所。)七月拜司谏院献纳。递付副司直。八月复除献纳。十一月移弘文馆修撰。皆辞不赴。○是岁移居郡东川西村。筑灵泉庵于鼎山东。(鼎山洞壑深邃。苍壁削立。甚有泉石之胜。先生筑室。以为读书讲道之所。优游自适。若将终身。)
十六年庚午(先生四十七岁)二月升奉正大夫。复拜司谏院献纳。○三月升中训大夫。迁弘文馆校理。○四月上疏乞郡。 除襄阳县监。自己巳初。即拟铨郎。朝夕且拜。而至是上疏乞郡。吏曹禀启。 上曰情虽可矜。而不宜轻许外补令该曹优给衣资食物。领左相并请暂 赐依愿。遂除襄阳。即拜 阙还乡。一时名流。出饯远郊。莫不以脱略𤅀(一作瀛)馆。远赴仙都为叹尚。而咸称李谪仙。 五月奉大夫人赴任所。(朝暮进食。必亲自省视。数张乐上寿。政尚清简。一境晏然。)六月升中直大夫。○八月游枫岳。(有金刚山记,关东录等篇。)十月升通训大夫。
十七年辛未(先生四十八岁)二月拜司谏院献纳。(大臣启曰李某经术士。不宜久在外。 上曰此予意也。斯速召还。遂拜献纳。)三月承 召还朝。兼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西学教授。(异时学官对诸生。多倚席自高。不为礼下。先生每入学中。张拱揖逊。周旋中礼。劝学考试。必尽诚心。诸生皆瞻望风采。始知师教之亲切也。)四月移弘文馆副修撰。(时 上谒 章陵。辇过六臣墓。遣官致祭。因廷议复六臣官。诸臣言春秋为亲者讳。先生进曰诸臣持重。非以六臣节义为不足尚。意亦有在。然若使 世祖朝既诛而旋奖。岂不为千古盛德事。今虽与此少异。前日 圣教。只欲褒其节义而已。帝王家事。得罪先朝者。后世亦多追奖。今之将顺 圣教。未知其不可也。 上嘉纳之。)六月移副校理。上疏乞暇归觐。○七月拜司谏院献纳。○八月承 召还朝。寻迁弘文馆校理。(时 上谒文庙试士。先生以考官方诣 阙。有一友为其子书嘱。先生答之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亦终不道其人姓名。既试 上赐李壄,闵章道等五人第。还宫时新恩率优戏先导。先生启曰倡优杂戏。圣人所恶。 殿下欲以此耸动诸生。恐非以正率下之道也。时诸名士皆赴章道后拜。独先生与洪公重夏坚立不动。)九月有雷变。上劄论遇灾修省之道。(略曰冬月之雷。变异非常。而上朔之日。其变尤大。立冬之节。便是上朔。而灾异之家。最忌是日。臣不知何样祸机。伏于冥冥。而仁爱之天。警告至此也。噫 殿下之国。 殿下以为安乎。内而朝廷。无一可恃之势。外而边境。有朝夕难言之虞。设令有变。将若之何。臣待罪 经幄。不胜忧爱之忱。妄陈愚衷。得三说。一曰开言路。自古人君。自非大无道之主。孰不知纳谏之为盛德。而自用私智。以至丧国而不悔者滔滔也。近者言路杜塞。谠论不闻。事系君上则不敢言。事系大臣则不敢言。事系两铨则不敢言。事系贵戚则不敢言。以先意承顺为善策。以婴鳞触讳为大禁。诚以累经变故。人心危惧。苟冀无事。软熟成习。无复有直截敢谏之风。 圣质英明。轻视臣邻。虽勉为优容。而未尝有翕受敷施之实。乾道日亢。下情日蹙。若此不已。虽使不幸而 国有大事。 殿下何从而闻谠言乎。此非国家之福。伏愿 殿下优容谏臣。大辟言路。犹恐直言之不闻。而不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患其太激则幸甚。二曰恢公道。公道者。国家之栋梁也。昔哀公问服民之道。圣人不及于政令事为之间而眷眷于举直错枉之说。岂不以人心之向背。专在于用舍之公哉。近日私意横流。倖门大辟。因缘攀附。躁竞成风。朝士大夫之间。能以此为耻者鲜矣。名器不重。仕路益淆。此岂清朝之美事哉。伏愿 殿下痛抑私径。恢张公道。为官择人。而不为人择官。则人心可得以服矣。三曰振纪纲。纪纲者。国家之元气也。历观前古。纪纲之不立而其国之能治者无之。近者徒事玩愒。日益骫骳。大官悠悠。小官泛泛。虽 圣明厉精于上。而卒无能仰承休命。沓沓泄泄。日趋于危乱之域。有 君无臣。岂不为千古之恨。人之德量才器。自有定分。不可强也。至于谨守国家三尺。不容一毫私意。而为吾 君尽心国事。岂人之所不能也。诚使 上之人大警动大敕厉。日加教戒。而随之以赏罚。则孰不感 殿下之恩。畏 殿下之威。而不为之振刷哉。又曰天下万事。无一不本于人主之一心。先儒所谓大根本者是也。臣之事 殿下亦久矣。其寂然不动之地。虽不敢仰测。而试以见于外者言之。 英锐太过而或歉于持久。文华有馀而或欠于笃实。使臣言而妄则幸矣。不然 殿下于实之一字。不可不加意也。帝王之学。不贵于寻行数墨。将以体验身心。浇灌义理。推而施之于政事之间而已。 殿下虽日接儒臣。淹贯经史。未见其体得亲切。见于施措者。臣恐 殿下于本原之地。犹未有实用工处也。先儒之言曰未读时。只是这样人。读了后又只是这样人。便是不曾读。伏愿 圣明澄省焉。 上以优批奖谕。有一则爱君。二则忧国之 教。○先生在 经筵日久。讲读明白。敷奏剀切。经义之外。陈说帝王之学。随事陈戒。不止就事论事。凡有敷奏。 上每倾听。退则必目送之。时 经幄诸公。咸推先生为第一。)十月请暇归觐。( 上特下备忘记于政院曰李东标文学。合置经幄。以备顾问。而第鹤发偏亲。远在岭外。每切陟屺之念。安能专意职事。今又受由归觐。至情所在。虽不得不许。而宜有体下轸念之道。俟病少间。将母上来。一以便定省。一以尽职事。先生上疏。以为自古人臣。得此异数者。必其人进退有关于国家。今臣无状。岂敢冒昧承当。且母病方剧。无计上道。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请收 成命。 答曰尔其归觐病母。徐待春和。将母来京。毋违予命。因 赐大夫人衣资食物。先生又上疏言。累违 召命。反承 异恩。非所以示劝惩也。请还收。 上不允。先生以大夫人荐蒙 恩私。为设寿筵。大会亲戚。先生朱衣象笏。奉觞献寿。监司守宰。皆升堂称寿。观者皆叹息感泣。)十二月拜司谏院献纳。承 召还朝。寻拜吏曹佐郎。兼 世子侍讲院司书。(铨郎为当世极选。先生素不喜荣涂。方欲上疏力辞。会 上将亲视大政。日限甚窄。不敢辞。遂出肃。 上御兴政堂视政。政毕 宣酝。先生性素爱酒。而节饮不放。是日 宣酝罢后。 上特选酒户宽者。酌以大卮。先生亦与焉。行至十数次。同进者多昏倒。命内官扶出。先生从容退出。礼无亏失。人皆服其定力。今有兴政堂 亲政图藏于家。)
十八年壬申(先生四十九岁)春因金东冈,全沙西 宣谥行。乞暇省亲。累呈辞 不允。六月始还朝。与时议不合。弃官归家。铨曹职掌抡选。凡仕途之进退通塞。郎官实主之。先生一从舆论。不随势低仰。时闵黯当朝。柳与李皆势家子弟。铨长欲置之清选。先生以为柳无文望。李当 中壸逊位时。为馆儒疏首避大论。章道素无行。为士类所贱。峻塞之。并去清录中。铨长及诸僚相顾愕然曰闵某时相子。李柳亦名阀。何不见录。先生曰此数人皆有物议。不可以家势冒入。铨长怏怏。无柰何也。至使人讽意曰若不塞闵柳。吾亦通权圣矩。先是岭人权圣矩有文望。先生欲通清路。而铨长沮之。先生笑之曰吾于比事。非有一毫私意。铨长乃欲效小儿换绳态耶。即日匹马南归。大政才隔数日矣。洛中士大夫。莫不啧啧曰今日复见小退溪。多有追别江上者。时江雨霏微。先生披(一作被)蓑上船。片棹浩然。望之若神仙焉。蔡希庵彭胤赠诗叙别。有曰未定新巢违禁树。却回惊棹出瞿塘之句。先生既自放江湖。萧散以遣。乡人请为鼎山洞主。先生会诸生。行庭揖礼。因与读朱子大全家礼及退陶先生集。讲论不怠。 八月拜副校理兼教授。又拜校理。寻移献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纳。复拜吏曹佐郎兼文学。○十月拜校理兼弼善。又移吏曹佐郎。皆上疏辞不赴。先生累承 召命。而皆不赴曰。毕竟难进之义。参前倚衡。未递铨郎之前。决不可更入脩门。有诗曰一枕依然千(一作午)梦牵。万松如海室如船。须知六国封侯印。不直东都二顷田。 读易于灵泉庵。(先生每日未明辄起。整衣冠端坐。研究精微。工夫日笃。有答门人金尔甲大极辨说及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解。)书愚伏郑先生神道碑及崇祯处士杜谷洪先生墓碑。(元判书景夏记杜谷事迹云。李参议东标。己巳风节。可以激厉颓俗。合大书特书于崇祯处士之墓。)
十九年癸酉(先生五十岁)正月拜议政府舍人。(郡南水边岩石上有台。先生与同志侪友。出游台上。时舍人 召命适至。人遂命其台曰舍人台。后先生种竹台边。有诗曰看竹从来不易看。万竿苍玉骨全寒。谁知一片灵台里。还有沈沈竹万竿。人传诵之。知先生有壁立千仞之志。岁寒不易之操。)寻移司宪府执义侍讲院辅德。又再除执义。凡十三拜。皆辞不赴。○二月又 除执义。(先生以一向违 命为未安。遂不得已还 朝。时人为之想望。或以诗赠之曰舍人风采倾朝右。吏部文章擅世间。如今已属苍生望。伫见邦家小奠安。市井儿童相戏。亦曰汝有李舍人德望乎。)又 除议政府舍人。寻移执义。(自 壸位变后。张希载恃椒掖之势。所行无忌。众皆媚附。莫敢谁何。而先生因事收其家人。严加绳治。闻者快之。)三月乞暇归省。○四月拜司谏院司谏。上疏辞。因论时政。(疏略曰朱熹有言曰士大夫出处去就。关风俗之盛衰。窃见近者台阁之臣。一违 召牌。辄从吏议。束缚驱骤。气像急迫。 殿下每以廉隅太胜为言。以臣观之。但见廉隅之都丧。不见其太胜也。干进务入。奔竞成风。烛滓横流。从他笑骂。台官之失职。固已久矣。而 殿下之待台臣。亦未尽其道。十台谏固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争而不得。一大臣片言而有馀。有訑訑拒人之色。无虚怀听纳之美。今日言路之杜绝。岂尽诸臣媕婀之罪哉。国势岌岌。无一可恃。而 主上孤立于上。君臣之间。情义未孚。督责随之。群下震慑。惟取苟容。举手开口。惟恐或咈。所谓惶恐待罪承政院。上教至当备边司者。不幸而复见于今。 殿下巍然自圣于亿兆之上。岂不为便。而其于覆国丧邦何哉。且 殿下屡进廷臣而屡黜之。方其柄用也。若将加诸膝。及其挤而斥之。若将坠诸渊。易置之际。诛杀大行。国脉安得以不病。人心安得以不挠。 殿下为诸臣快恩雠则得矣。而危亡将随其后。岂不大可寒心哉。而况内言之出。外言之入。不由正道者。皆细人邪径之媒也。人主一为所中。其计售矣。伏愿 殿下。痛抑私径。明达四聪。择于大臣及诸宰中。稍公正忠实可任国事者。敕厉警告。使之竭心国事。不敢为一身之图。一有不谨。恬嬉如旧。谴怒之黜罚之。不少假贷。彼孰敢不畏 殿下之威。感 殿下之德。而为 殿下用哉。 殿下深居九重。耳目有所不及。至于大臣宰臣则外朝之得失。庶官之邪正。生民之利病。无不洞知。若使秉心至公。弹压百僚。为 殿下尽诚。则何事不可做。只被一私字所缚。都转动不得。而不暇休戚于国耳。亦在御之而已。 上答曰疏中所陈。未必皆出于得中。而有怀无隐。予庸嘉焉。○时奸细戚里。相联因 宫禁。倖门日开。国事多有可虞者。而无一人敢论。先生独言之。疏语切劘。贵近时宰益恨忤。相与语曰李某泛言大臣宰臣。一并诋斥。而至若浊滓横流及稍公正之一稍字甚不祥。朝野诸议则以为与前灾异疏。莫非补衮斥邪。凛然有诤臣风。)八月拜成均馆司成。寻移执义。○九月拜应教。又移执义。○十月又迁应教还朝。○十一月升通政大夫。拜承政院同副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上疏辞 不允。(拜 命之日。 上特 赐貂帽。令于 上前戴之。)越三日序升右副承旨。(先生素无荣进之志。又见时事益淆。常怀勇退之意。而为 上恩隆重。未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忍便决。居常蹙蹙。)十二月上疏乞养。 除光州牧使。(先生草疏乞养。往复千馀言。语甚悲切。 上恻然许之。时湖臬有阙。政官欲除先生。使人就问之。先生谢曰方伯法不便奉母。愿得一小邑以养母。遂拟除是邑。)翌日拜 命归家。(不待夫马。即还亲庭。)
二十年甲戌(先生五十一岁)二月奉大夫人赴任所。(光州是湖南剧邑。氓俗犷悍难治。先生既下车。尽除不急之徭。一切爬梳宿瘼。施惠苏残。德威两行。○筵臣朴世采奏曰李东标即退溪文纯公傍孙。而有学问。实是岭南之巨望也。己巳上疏。言 中壸事。初则尽言。虽被人删抹。大义亦明正。其后托以亲老。入京从仕之日绝小。时任光州。而才行卓出。别于他人云。)七月弃官归。(先生之乞郡外补。非但为养。盖亦预占时象。而不欲久于朝。竭辞乞外。不俟终日。至是与方伯因事争执。又即卷怀。方伯书谢力请而终不起。)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五十二岁)七月拜户曹参议知制 教。上疏辞 不允。行到龙仁。又拜疏归家。(先生每喜家居閒养。无意就仕。而适值 上候违豫。不敢退伏。遂行到龙仁。闻 上候复膳。即再疏还家。)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五十三岁)十二月拜三陟都护府使。(先是先生累荐拟副提学,大司成,吏曹参议。及除是邑。人惜其出。而先生为养便。且邑僻有湖海之胜。勉起赴任。时岁比饥。又大水。民无食。流散殆空。先生劳来安集。谕令无动。条救荒便宜。具疏请蠲各样租税。 上特从之。于是民安守田庐。无捐瘠。州濒海。凡采藿煮盐及商船上下。例有州征。山泽之间。若榷银蜃封蜜筒赋蔘诸瘼。重为民困。先生一切革罢。使自为生。山民海户。始专其利。閤境颂德。至有感泣者。)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五十四岁)春还家。奉大夫人就任所。○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御史郑公浩以治迹论褒书 启。(答曰李东标为政慈详。存心抚字。一境赖以安保。赒赈之政。亦极著实。本府未收大同布。今方料理官备。而且律己简约。自奉甚薄云。)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五十五岁)三月淑夫人权氏卒于任所。(返葬于安东春阳县渔老洞负丑之原。)秋解归。移居于安东春阳县渔老洞。(先生爱其地界深僻。山水清幽。筑室藏修。吟诗曰桃花流水在人间。太白千峰日月閒。莫道书生生计拙。向来犹得买青山。盖欲屏谢世事。专意讲学。以寓平生嘉遁之意也。)与荷塘权公。书论丧礼常变。(略曰礼父在为母及为妻者。皆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实具三年之体也。家礼从时王之制。父在母丧。亦为三年。小祥章只有为妻服禫之文。而不及乎为母者子服三年故也。朱子后来定论以期为是。故今人父在者皆服期。既服期则当以古礼为正。而小祥之后。直用黪冠而无禫。反不如为妻之期。恐无是理也。)十二月丁大夫人忧。(先生自醴泉奉迎大夫人。行至礼安元塘。大夫人感疾。先生衣不解带。药必躬煎先尝。出则仰天呼祝。积十馀日。竟遭大割。昼夜哭擗。顷刻不辍。见者莫不感泣。治丧既毕。即奉迁柩车。归于渔老洞。)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五十六岁)二月葬大夫人于渔老洞。(先生逐日哀省。虽有雨雪不废也。大夫人于病中。念先生已老。恐执丧太过。手书遗戒。以畀家人。既葬始出而进之。劝令节抑。先生痛哭曰母氏念我至此。敢不敬奉遗教。因泪下如雨。纸为尽湿。先生年已向衰。而朝夕必亲行馈奠。不许家人请代。血泣哀毁。三年如一日。气力积柴。有胀痞之候。)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五十七岁)七月十七日先生下世。(是夏暑热特甚。而先生日著衰绖。常在垩庐蒸郁中。十六日中暑癨猝㞃。适宗人自醴泉至。朱生握手诀曰死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生命也。复何恨。无一言及家事。又扶起谢邻人之问疾者。正席恬然而逝。乃十七日巳时也。先生解官未久。而无一衣以为殓。又无寿板。宾客护丧者。益叹其清白。)九月葬于渔老洞丑坐之原。(合窆淑夫人墓。大司宪李世泽撰行状。判书洪重孝撰墓志。掌令郑宗鲁撰墓表。)
英宗大王十七年辛酉三月。因筵臣启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左宾客。五卫都揔府都揔管。因 命录用子孙。(是岁正月。承旨元景夏奏曰李东标力主清议。尝上疏伸救吴斗寅,朴泰辅,李世华,李尚真诸人。树立卓然。此等人特为崇赠。可以风动一世矣。领议政金在鲁亦曰李东标力塞闵章道通清。其平日持论极清。不但己巳一疏。合施表章之典。吏曹判书赵尚絅,户曹判书金始炯。相继陈奏。 上曰如此之时。持清议立异可尚。遂 赠是职。 特书力主清议树立卓然八字于 赠帖以下。)四月行焚黄礼。(李讷隐光庭有诗并序云云。金佐郎景泌亦有诗云云。)
正宗大王八年甲辰。(岭南士林。追慕先生遗风。有请谥之论。而自本道发通于太学。太学回谕略曰懒隐李先生。道德文章。师表乎百代。德业名节。炳朗乎当世。 列圣之宠奖。如是其隆重。先辈之阐扬。如是其藉蔚。此生等之素所艳服钦仰。而诵叹慕悦者也。佥尊齐声通谕。旷感深深。衷赤自激。惟玆请谥之举。实是不已之事。敢不乐为之从事。得酬尊景之诚。望须亟吁 天阍。以竣大事云云。)
十二年戊申 赐谥忠简。(危身奉上曰忠。正直无邪曰简。○甲辰冬。岭儒生员权履度等。上章请谥。略曰伏以 英宗大王十七年。承旨臣元景夏奏言。故承旨臣李东标。昔在 
懒隐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肃庙己巳。疏救吴斗寅,朴泰辅,李世华,李尚真事。大臣金在鲁,重臣赵尚絅,金始炯。合辞言李东标树立。宜 赠峻秩。 上可其奏。 赠吏曹判书。兼衔依例。其告身特 命书力主清议树立卓然八字以褒之。于是乎其立朝大节。昭揭日星。与所救诸忠。并垂百世。然其行治本末。有未悉陈于 紸纩之下。而易名之典。尚阙于 昭代。昔宋臣孔道辅官中丞。邹浩右正言。特以直节。并得显谥于当时。今李东标所处之义。无愧昔贤。而其学问之纯深。又非两人之比也。 先朝荣 赠。已跻正卿。伏愿亟举李东标 赠谥之典。以树风声。俾振颓俗。臣等谨昧死以 闻。 上曰李东标行谊。予所稔知。所请特许从施。是年七月。 敕命宣赐。吏曹正郎成德雨奉 教而来。判书徐有邻撰谥状。)
宪宗大王十一年乙巳。建元山书院于醴泉郡东古山。(醴之士林。为先生杖屦之乡。发通于道内。建院立祠。知郡金学模作奉安文。副揔管李汇宁又作奉安文。参判柳致明作常享祝文。都正姜必孝又作常享祝文。)
今上五年戊辰立神道碑。(樊庵蔡济恭撰碑铭。参判李汇载书大字。士人李泰鲁书小字。)
十二年庚辰文集成。(先生著述甚多。曾经李讷隐光庭,权江左万校勘。而入于癸酉火灾。其后玄孙都正汉膺。五代孙衡相。掇拾煨烬。为元集五册续集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