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x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礼说○丧礼○丧中行祭
礼说○丧礼○丧中行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98H 页

丧人入庙时。退溪以为用家礼墨衰之服而行事。寒冈亦以为当用墨草笠白布衣。 此段俱有可疑。窃念中朝人以白衣为凶服。而非凶事则不著。我国白衣为常著之服。故歌舞之地。亦无所择则无异吉服矣。今不可谓微凶而以为丧人入庙之服也。至于墨衰则朱子时丧人葬后出入之常服也。因以为入庙行事之服。特从时用耳。我国丧人出入时常著者。乃生布直领或深衣。则是宋时墨衰之比。沙溪用之以为入庙行事之服。实得朱子因时之本意也。未知如何。
丧人入庙行事之服。先儒说各自不同。而栗谷,沙溪所谓生布直领或深衣。实为因时之义也。来说又以为白衣用于歌舞之地。无异于吉服。不可为丧人入庙之服云者。似然而实不然。 国丧。堂下前衔及生进生徒。皆以白衣终丧。乌在无异吉服之意耶。寒冈说。盖本于此。亦不可以为非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98L 页

杂记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注将祭小祥或大祥也云云。所谓既殡者。大敛成殡之谓也。虽兄弟之丧。殡后当行父母二祥。况兄弟之妻殡在异宫。而祭又在于踰月者耶。
要诀曰。缌小功则成服前废祭。成服后则当祭如平时云云。别将之妻服。于哀即小功。故成服后则其于行祭。尤无有碍之义矣。盖古礼葬前。不得行父母二祥者。皆主遭三年之丧而言也。或父葬前母二祥。或母葬前父二祥。或将传重长子葬前父母二祥也。至于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其葬前。又不得行二祥。此外期以下。殡后皆无所碍矣。
论尚辅
三年丧祥前。先代忌墓祀。一献无祝。祥后渐吉。一献似太杀。而三献则便为备礼。当有祝文。丧期未毕之前。以主人自居。祝辞直书以几代。甚未安。姑依祥前一献无祝。似可耶。
所谓一献无祝。似得礼意。
答郑敬叔(栻)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99H 页

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今者丧出于他所。则非但墓祭可行。虽忌祭亦无可废之义。盖舅姑服众子妇。大功也。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曰。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但不受胙。未葬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略行云云。所谓略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行之。如参礼也。
答李士珍
问。先考妣大祥。同在臈月。而日有先后。外祥日。先考神主即当入庙。而内祥前。难行晨谒于祢位。心甚痛缺。以布直领孝巾。行晨谒无妨否。曾前朔望。以孝巾直领别制布带。拜庙出。立西阶下。肃俟参礼之毕。今亦依此入庙晨谒。不甚悖礼否。伏乞指教。
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曰。朱子丧中。以墨衰荐于庙中。今人以俗制丧服。当墨衰著而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问解答葬后庙祀之问曰。当用布直领孝巾行祀。此外无可服。据此两说则丧人以俗制丧服。行祀于家庙。即要诀,问解之旨。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99L 页

又按仪礼篇目。只书丧服二字。其下列书冠绖衰裳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0H 页

答李士珍
所教祥后丧人既不以主人处之。则晨谒之礼。不行于祖庙。而新入祢位。又从以废之云云。诚得礼意。而第平日。主人有故则馀人不可独谒者。以其有僭越之嫌故也。丧人过祥事后。几筵既撤。晨昏展拜亦废。则廓然无所凭依。乃以禫服晨谒者。非敢自处以主人也。且不至如众子侄独行晨谒之为僭。律之以礼。参之以情。祥后晨谒。似无所妨。
晨谒。以先儒所论观之。既系主人事。则必待吉祭后可行。亦可由阼阶。若以几筵既撤。廓然无所凭依之故。遽行晨谒则究其主意之所在。虽无以主人自处之嫌。所以行晨谒之意。在祢不在祖矣。入祖庙行晨谒。而归重之意在于祢。则其为不安。莫此为甚。未知如何。
答李士珍
所教朱子答范伯崇书。愚意以为与答曾光祖,王子合书。初无异同。不可谓径庭也。何者。答伯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0L 页

窃覸所论。以为朱子答范伯崇书。四时祭日四字。冒于特祀两句之上。则特祀常祀。皆指祭日而言矣。祭日果指正祭之日。则其可以正祭特祀于几筵乎。以此推之。所谓祭日。非指正祭。即节祀。皎然无疑者。即哀之主意也。然朱子既曰。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日。以衰服特祀于几筵。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则所谓特祀常祀者。本出于左传杜注。推究左传杜注之意。而祭日为正祭为节祀。方可决矣。按左传曰。凡君薨。卒哭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注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1H 页

宋龟峰论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而曰卒哭后。以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1L 页

所教行祀只用孝巾。未知得当。孝巾终为承冠之巾云云。愚意则恐不然。师友之丧。只著布巾而加绖。古者吊服。亦只著白布巾。则孝巾虽是承冠之巾。亦自有为冠之义。且方笠之俗制。未知昉于何时。而其制不经。意者丧人出入时。为蔽面而设也。似不可以此行事于祖庙。我东近世先儒之阐明礼学。莫如沙溪。而不言方笠孝巾行事。似或得之。如何。
师友丧。布巾吊服之白布。皆无屈冠方笠。故两巾固有为冠之义矣。至于丧服。既有屈冠则孝巾当为承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2H 页

范伯崇所问。在于遭丧而废正祭。左传杜注之意。亦曰宗庙四时常祭。则其指正祭。果如所教。而前书所论四时祭日。特祀于几筵云者。终涉可疑。且慎斋答闵正郎后骞书。所谓四时祭日。非时祭之谓也云者。亦为一证案。且略仿二字。似指节日。而不在于正祭也。四时正祭则本无常定之日。卜日行之。而此云四时祭日。几筵无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2L 页

前书所言。自谓说得颇详。而哀示犹未释然。更玆反覆。盖以祭日谓之时祭。特祀谓之祭日。则其将以衰服。行时祭于几筵乎者。即哀之本意也。此所以祭日谓之节祀。特祀谓之祭日者也。然所谓特祀。自是丧礼之祭。所谓节祀。又是近吉之祭。若以特祀谓之节祀。则丧吉无别。祭义不明。既失左杜所言之主意。又非朱子引喻之本旨。则岂不为未安之甚者乎。今按左传曰。几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杜注释特祀二字之义。而曰特用丧礼。祭祀于寝。所谓祭祀即几筵之丧祭。所谓寝即几筵之设处。以丧祭祭之几筵者。便是特祀。此即月朔殷奠之类也。近吉之节祀。何与于丧祭。而必以祭日当节祀。特祀当祭日耶。大抵以左杜传注见之。特祀既云丧祭。常祀又云烝尝。则祭日之为节祀。设或如哀说。既不当于特祀。又不当于常祀。便为彼此不干之一赘说。此果朱子言祭日之义耶。祭日果非节祀。则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3H 页

答李仲晖
问。墨衰朱子用之于入庙。故我东诸贤。用布直领。当墨衰以行祀。妄意丧服虽有轻重。居丧入庙之礼。似无异同矣。下教谓此指宗孙服中行祀。非指为后子著本生丧服而行祀于所后庙也。方自惕悟。而但尹公舜举在本亲服中。问入庙之服。金慎斋答曰。心制重于期服。黪巾白衣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3L 页

以墨衰入庙。即朱子所尝行者也。然答胡伯量书曰。既葬则使服轻或除服者。入庙行礼可也。盖宗庙节祀之类。虽以墨衰行之。衰亦系是丧服。故服轻及除服者无之然后。丧人持此入庙。即是朱子之旨也。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条。又曰。朱子丧中以墨衰荐于庙。今人以俗制丧服。当墨衰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行祀。据其若无服轻者一句意。则以俗制入庙。亦出不得已。而与朱子答胡伯量书一例也。宗子以父母丧服。行祀祖祢之庙。朱子,栗谷。犹必曰服轻者。而皆有迟疑之意。则况为后子持私亲丧服。其可入所后之庙耶。况本生之亲。于我虽曰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4H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4L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5H 页

答崔飞卿(后骞)
出嫁侄女。夭逝于此处。亡亲再期。迫在明日。而将未免废祭。尤为罔极。成服当在初二日。而即为移殡于他所。择丁日欲为行祀。丁日乃初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5L 页

击蒙要诀曰。时祭则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忌祭则散斋二日。致斋一日。今此哀家。大祥斋戒。似当以忌日例施行。则虽或初二日成服后。即为移殡。初五丁日行祭。亦未准于三日虔戒之限。况至亲之丧。想必亲自袭敛。则尤异于泛然犯染之比。退行于中丁。似为得宜也。终未移殡于他所则礼曰。虽是臣妾之丧。殡在同宫则葬而后祭。然则唯当葬后行祥而已。宁有他义耶。
答▣▣东翼
宗子宗妇之丧。未葬前。家庙祀事。准礼当废。而若支子出宰。奉往家庙。则略备馔品而设行忌祀。其于礼意如何。问解同春问宗子死未葬前。祖考忌墓祭。丧家当废。而如有介子异居而欲行。则亦不悖于礼否。愚伏答曰。礼士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以此推之则宗子之丧。乃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6H 页

愚伏所谓宗子之丧。乃祖考之正统服。未葬废祭似当云者。语意明白。而问解中所引语类云云。诚有所难晓者。盖上段既言百日之外。下段又言百日之内。泛看则百日之外与内。似若分葬前后为言也。然三月而葬。礼也。假使丧出于本月初一日。葬之于第三月晦日。则其间不过为九十日矣。此亦非百日之内耶。朱子之意。果以百日内为葬前。则何不直曰葬前。而必曰百日之内。以起后人难晓之疑耶。况语类不分同宫与异居。但曰或从伯叔兄弟之类。有人可以行云。则其所谓行之。乃指祭于丧家耶。抑指祭于他所耶。如是丧家则殡在同宫。未有可祭之所。如是他所则语类文势。本不知此。此诚有所未知也。以孙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6L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7H 页

答洪致宽
寒食墓祭又近。虞卒未毕之前。新丧虽难举行。至于旧丧。则葬后虞事已过。墓祭似无停废之义耶。
启殡时。丧人著免以当小敛之节。至虞亦不脱者。即古礼也。新丧未毕虞。丧人旧免。犹持初丧之义。则旧丧墓祭。亦何可据行耶。新旧丧似当一体废祭。未知如何。
答朴士弘
子女丧未葬前。虽忌祭宜有减杀之节云。此说何如。礼有同宫异宫之别。今此女丧又在外。亲忌不可以此拘碍。依前行祭。恐合情礼。此则无疑耶。且未葬前。家庙朔望茶礼。亦可姑停耶。并乞指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7L 页

答洪君则
问解窦文卿问朱子曰。夫为妻丧未除服。当时祭否。朱子曰。恐不得行。熹家则废四时正祭而犹存节祀云云。以此观之则妻丧未除服前。似不行四仲时祭。而以朱子答范伯崇之语观之。则虽在三年之丧。卒哭后犹可行之。况妻丧期服乎。然朱子之言。前后牴牾。何以则折衷而中礼否。
以朱子答范伯崇书见之。虽在三年之内。当行时祀。遭妻丧者。尤不当以期服为嫌。而但朱子答曾光祖书曰。所询丧制之礼。程,张二先生。所论自不同。(自证曰。程子则三年内可行时祭。张子以为不可行。)论正礼则当从横渠。论人情则伊川之说。亦权宜之不可已者。但家间顷年居丧。于四时正祭则不敢举。盖三献受胙。非居丧所可行。又答胡伯量曰。四时大祭。既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8H 页

葬前则以殡在同宫之故。虽遇先忌。固当废祭。而葬后则不容不行祀。然同室方有几筵哭奠之事。则忌祀时。只一献不读祝。似合于礼节耶。
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所谓期大功之期。不但指不杖期。兼言妻丧之期也。既言三年丧葬后。先忌只一献不读祝。而今又于妻丧葬后亦如此。则三年丧与杖期。都无轻重之别。窦文卿问。夫为妻丧未葬。不当祭。时或遇先忌。又不知当祭。答曰。忌者丧之馀。祭似无嫌。然正寝已设几筵。即无祭处。恐亦可暂停也。既以无祭处故可以暂停。则几筵既撤之后。其祭当如平日。自可知也。
服侄只有一子。方在齐衰中。而无他兄弟。凡于朔望庙参。无执事之人。虽在衰服。使之著巾直领布带。入庙参礼无妨耶。既参于家庙。则忌祭时祭。与参礼无异同。亦使之将事。不悖礼节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8L 页

答尹▣▣世恒
出嫁女丧。出于宗家。发引后。宗家有忌祀。于亡人为祖母。虽是葬前。既已发引则便是异官。忌祀之设行。未知何如。
初虽同宫之丧。既引之后。则与异宫少无异同。唯当依要诀期大功未葬前忌祭略行之例。只一献不读祝而行之。似有所据。
答李同甫
朱子答范伯崇。有仿杜注常祀家庙之说。以此推之。丧中亦可行时祭。则本生亲葬后。所后家庙时祭。似无不可行之义矣。然朱子于夫人及长子丧内。皆不举时祭。本生亲服虽是期年。期年内服色。自与三年无甚异同。以丧服而行时祭。恐似未安。依朱子所行。服内不举似宜。设或行之。服色终觉难处矣。
按程子曰。今人居丧。都不知古礼。却于祭祀祖先。独以古礼不行。恐不得。朱子亦据程子此意。答范伯崇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9H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09L 页

栗谷说。有未解者。槩以为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使轻服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不受胙云。节祀忌祭。本无受胙之节。何以谓之不受胙耶。若曰。指时祭言则既但曰四时节祀。似不可谓时祭矣。未知何义欤。
击蒙要诀印行本。丧服中行祭仪条曰。凡三年之丧。古礼则废祠堂之祭。而朱子曰。古人居丧。衰麻之衣。不释于身。哭泣之声。不绝于口。其出入居处言语饮食。皆与平日绝异。故宗庙之祭虽废。而幽明之间。两无憾焉。今人居丧与古人异。而废此一事。恐有所未安。所谓一事。指正祭而言也。盖要诀草本中。依朱子此说。卒哭后四时正祭。丧人以俗制丧服。有行荐之说。龟峰答栗谷书曰。生布衣巾。极凶之制也。时祭极重之吉礼。以凶接吉。古无其礼。伏惟尊兄。深思删定。栗谷云丧服中行祭仪谨改之。四时正祭等语。删改于草本之际。不受胙一句。偶未并删而仍存。故今为无所系之一赘说耳。此则曲折不过如斯。似无可疑。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0H 页

答朴质夫
三年内。既废时享。只有忌祭而不敢备礼。只一献无祝。则无告出主。终似未安。若行告辞则直书属称。亦涉未安。伏望详教。
三年内。祭时出主告辞。似不可废。槩吉祭未改题之前。旁题与告辞之不同。自是事势之固然。此岂为未安之端耶。若于丧人为显祖考妣主。则当称显祖考妣。本无所妨。
答崔汝和
子闻问。秋夕墓祭。其胤进士墓。当行三献。而但药泉夫人墓在同冈。当准礼行单献。仆答以新丧亦当杀礼单酌。语类或问于朱子曰。外祖与大人同坐一房。则进饭孰先。朱子曰。外祖是严君之所尊敬。既与同坐则当先外祖。若虽是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0L 页

玄石答母丧合葬于父坟。墓祭何以为之问曰。当用孝巾深衣。先行单献祭于考之旧位。待其卒事。又用衰服。次行三献哭祭母之新位云云。夫考妣合葬。有同合椟。丧中新位三献。虽曰常礼。于其同窆夫位之一献。岂无压降之义耶。(又考玄石答罗显道书则曰。又有旧墓一献。新墓三献之碍。要得必斟量至此后方通矣。见此书意。三献一献之礼。亦似有疑碍之虑矣。)至于子闻家妣墓子坟。则虽条为一墓。与同葬有别。既是一冈之内。又是数步之地。而才行一献杀祭于妣位。旋行三献盛祭于子坟。则其在神道人情。亦不未安耶。大抵此礼。于古无文。臆说为难。而来教所引语类一条。果为傍照之明证。新丧当杀礼单献云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1H 页

问。子闻所叩时祭一款。据通解续丧大记作主条末端。春秋所云特祀于寝。烝尝禘于墓以答之。且以略设。不嘏不侑不告成为言。未知如何。
续解丧大记作主条。左氏传曰。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寝。烝尝禘于庙。郑注曰。既葬反虞则免丧。故曰卒哭。哭止也。孔疏曰。杜云既葬卒哭衰麻除。天子诸侯则于此除哭。全不复哭也。疏之末端。勉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1L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2H 页

与朴士弘
养他子。不服斩而服期。初出于郑玄,孔颖达之注疏。历开元礼而其说亦然。朱子家礼服斩条。只言父为正适为后者斩。而不言所后父为所后子斩。则其与开元礼及郑,孔注疏之论。亦为一贯之意。可知矣。及至我国。寒冈及沙溪父子。参酌朱夫子以上诸说。乃以不服三年。亦为断定。或载于沿革图。或入于备要。虽曰郑孔诸说。系是古礼。既书于要备。流布国内。便为我国之今礼。此岂可以难知之古礼为言。亦岂可以有识无识分论之事哉。虽然。主人之意。既以服斩为断。则可否之言。今不必复聒于崇听。而但前头家庙时祭。将何以处之耶。礼记曰。丧三年不祭。注曰。丧凶事。祭吉祭。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三年不祭。朱子又曰。顷年居丧。(遭母丧时)于四时正祭。不敢举。盖正祭非居丧者所可行也。杨氏曰。朱子于子丧。(遭长子丧时) 不举盛祭。礼亦曰神不享非礼之物。岂不以三年内废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2L 页

东平丈别纸之说。诚有异乎浅见者矣。盖四礼之中。丧礼一款既严。五服之中。斩衰期功尤重。圣人定制。以为法于天下后世。当斩齐者斩齐。当期功者期功。初不以有识无识。有所行废。如天地定位而不得以变易者也。设使台降斩服期。则家内人心之变坏。果如此丈所云。固不可虑此而仍持误斩。废其不当废之庙祭。况主簿不幸。虽不在世。其妻于台及翁主。即主家主祭之嫡妇。孤儿虽在襁褓中。台身后则于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3H 页

答柳汝源
旅轩答或人书云祖父母初丧之日。设行父母忌祭。果为未安。不行何伤。若有他昆弟而略设素馔。行之于别处。则其或可矣。此说如何。
祖父母丧葬前。父母忌祭。虽曰从略行于他处。事极未安。况素馔尤未安耶。在丧中死者。初丧则专用象生之礼。故奠献皆设素馔。葬后立主则变用事神之礼。故用肉馔。即礼也。今于忌日。废其肉馔。则是初丧象生之义。复行于立主已久之后。名实不称。碍礼非细。未知如何。
答申濩
卒哭日。适值前祖妣忌祀。虽未及行祔祭。而卒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3L 页

栗谷丧中行祭仪条曰。未葬前则准礼废祭。而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墓祭亦同)使服轻者(若无服轻者。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可也云云。卒哭与忌日。虽曰同时。忌是丧馀之祭。又是卒哭之后。则虽先后并行于一日之内。与吉凶相混。义有不同。恐当行之。未知如何。卒哭稍早行之。忌祀又以单献为荐。则忌罢日势。似不甚晏矣。
答李仲晖
持三年之丧而犹且深衣入庙。则况今罪侄所持丧服有间者耶。若论其未安则祖庙为重。抑恐无本生所后之别也。如何。
此段。终有异于浅见矣。盖父母之丧。丧之重者也。入祖祢之庙。更无轻服之可著。故不得不著其俗制丧服。继后子为本生父母之丧。即不杖期而轻于重丧者也。行所后祖祢之祭。自有借吉之义例。故要诀曰。服中(所谓服中指期以下。)时祀。当以玄冠素衣黑带行之。据此所后子以黑粗布笠或黄草笠黑粗布带。亦可入庙行事也。或云以服制言之。则虽是不杖期。以心丧言之。则自是父母重丧。何可借吉为言而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4H 页

答崔孝伯
栗谷有丧人以丧服行祭之论。今当依此。以一献行祀。而丧人敛发。古礼既无明文。故今俗多不敛发。虽间有著布网者。亦稀少矣。既不敛发则虽一献。恐不可与祭耶。
丧中行忌祭。既以一献。则祝文恐当废之如何。侑食一节。当按礼行之。无减杀之事耶。
要诀行祭仪曰。卒哭后节祀及忌墓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小注曰。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事。由此见之。虽是俗制。丧人著此以入庙为不便。故先言服轻者。而若无之则丧人亲自行之云矣。丧人入庙行事。则布网巾。亦当造著也。祝文不读。亦言于行祭仪。而侑食则不为举论。此非减杀之事故耳。但一献则当于初献时扱匙正筋也。
愚伏礼说。申汝涉问。卒哭以后。主人亲执奠献。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4L 页

答曰。浅见如此。似无不可。
玄石礼说曰。丧中布网巾。鄙意以为不必用。盖以古经所不言也。然布网巾乃后世之制。遵用不至害义。
又曰。网巾既过卒哭。恐无不可著之义。然自有孝巾。亦足敛发行祭。则用亦可。不用亦可。
前贤答问誊上。参考如何。第诸说。泛论卒哭后著布网之当否耳。至于祠堂则与新丧几筵有别。丧人欲亲行祭。则布网似不可不著。
前见问解及续问解。皆曰以孝巾入祠堂。夫孝巾乃是承冠之巾。本无冠义。只用孝巾则无乃近于祖祢之前免冠而行事者耶。浅见以为入祠堂则著布深衣布网巾。又著方笠然后乃可耳。
答金直卿
庶弟妻丧。以疑疾出于五月。而浑舍染痛。至今不得成服。今秋夕节祀。何以为之耶。考之要诀。五服未成服前。虽忌祭亦不可行。以此观之。废祭似宜。第丧出已过数月。则虽未成服。与初丧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5H 页

俯询礼疑谨悉。既非同宫之丧。又已入棺成殡。而服人之在丧次者。各归其家亦久矣。何可以未及成服。废其墓祭耶。行之似无可疑。但既曰未成服则盛祭如前。或似有碍。降杀行礼。自不害为存羊之义耶。唯在量处。
答南子闻
妾子父丧及嫡母丧后。遭私亲丧者。当齐衰三年。元无初期后心制之礼。而三年内。值父及嫡母之忌祭。则以其衰服不可参祭。又不可以私亲之丧而不参祭。将如何为之耶。
妾子在私亲丧者。值父与嫡母忌日。则当以方笠深衣。在祭官后行。瞻望哭拜。以伸情理似宜。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问在外闻丧者。缌小功成服日。值忌祭。则恝然无事。情理甚缺。若使留家子弟摄告行祭。祭毕后已则入哭。恐无未安。如何。
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注曰。五服未成服前。虽忌祭亦不可行。凡人家忌祭差早。而成服例在差晚。虽使留家子弟代行。终归未成服前行祀之归。此违于栗谷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5L 页

答权汝柔
问将祭遇丧。先生答曰。死者于所祭者虽有服。若于主祭者无服。则行之如常云云。此于礼意如何。
愚按。经文只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而更无于死者虽有服。主祭者无服则祭之如常之文。则主祭之有服无服。主祭可论。见其鼎俎既陈。笾豆既设则将行极吉之时祀也。此时有丧有服于所祭者。则虽以神道言之。祭之未安。故亦当废祭云矣。是以注曰。所祭于死者无服。谓如妻之父母。母之兄弟娣妹。已虽有服。而已所祭者与之无服则可祭也。据此明丈说。与注说有不同矣。
栗谷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有主祭者有服则祭不如常之意矣。然则主祭者无服。祭之如常可知。明丈之言。似出乎此也。然曾子问。言其将祭时闻丧。此则以所祭者与之有服为主。要诀言其丧服中行祭。此则以主祭者服之有无为主。所指各自不同。不可混为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6H 页

注。又问缌小功成服。若在祭日。先行成服后行祭。恐无未安之嫌否。答曰。先行成服后行祭。恐无未安。此答亦似未然。盖缌小功成服后。当祭如平时。要诀已言之。但其成服后者。不必指成服当日也。要诀曰。忌祭则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此据礼经而立论也。成服当日。如欲行祭。则其于散斋致斋何哉。浅见时祭固当退行。忌祭则使留家子弟不为犯染者。摄告行祭。祭毕后已则入哭似可。亦如何。
答权汝柔
宗子死未葬。废祭之礼。亦可推用于继祖祢之宗子耶。
宗子未葬。礼当废祭则虽继祖祢宗子之丧。亦无同异之可言也。
答权汝柔
所教继祖祢宗子。亦无异同之可论云云。而明谷所答宗子云者。本指继高祖之宗子云。幸更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6L 页

所谓宗子。虽指继高祖之宗子。然或继曾祖。或继祖祢。亦安得不曰宗子乎。死而未葬。其废祭。当与继高祖宗子之死。一体施行无疑。
与崔孝伯
丧礼备要小敛后腰绖条。沙溪曰。大功以上散垂。至成服乃绞。启殡复散垂。卒哭乃绞。丧服图式免之节。孔氏疏曰。大功以上。小功以下为免。自始死至殡。殡后不复免。至丧启殡之后而免。以至卒哭。盖散垂服免。即初丧小敛后礼节。而启殡复见尸柩。既葬。如有所失。是以哀至哭如初。犹载于家礼虞祭条。则孝子哀痛之心。与初丧同矣。散垂服免。至虞而犹如启殡时。此非沙溪孔疏之意。其实自是礼经之旨耳。此时虽丧馀忌祭。固不敢举论。况祠堂节祀。自是近吉之祭者耶。栗谷曰。卒哭后则于节祀。使服轻者行荐。斯言恐得之矣。
答金▣▣东翼
时祭乃吉祭也。主祀之人。若在丧中。则所当三年废祀。而栗谷丧服中行祭仪。有曰未葬前准礼废祭。而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使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7H 页

朱子答知旧之问。三年内废正祭。屡发于书矣。然答范伯崇书曰。卒哭之前。不得已准礼废祭。卒哭之后。略仿左传杜注之说。遇四时祭月。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可也。栗谷击蒙要诀草本。依朱子此说。葬后四时正祭。设行为定。而我国无墨衰之制。故以俗制丧服当墨衰行奠献。又以不受胙可也结之。盖家庙正祭。虽在丧中。似难轻废。而至于受胙则于礼尤有所未安。姑不举行。以示略为降杀之义耳。龟峰见草本后。与栗谷书曰。卒哭后。以生布巾与衣。荐于神主。大违礼制。生布巾衣。极凶之制也。时祭极重之吉祭。以凶接吉。古无其礼。栗谷答曰。丧中行祭仪。谨改之云云。四时正祭。栗谷固已删去之。但于删去时。不受胙可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三十 第 117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