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礼说○丧礼○小祥
礼说○丧礼○小祥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29H 页
答金直卿
家礼小祥条注。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一款。来教以为兄说似然。而第未得可据文字。未知本意果如何也云云。鄙意终似未然。大槩丧大记。分自是古礼。故卒哭后。当罢上食。练后止朝夕哭。庶子归家。惟朔望会哭。不亦宜乎。家礼则从温公书仪。参以俗礼。故练后虽止朝夕哭。上食终三年。而庶子既不得归家。则其未除服。会哭非斋衰以下税服异居者而何哉。况大记本文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归哭于宗室。则家礼当一从此意。分明立说。无起后人之疑惑。文势事理之当然。而只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而庶子之归家来哭。没而不言。其只指服人而非指庶子。亦似无疑。如此文字。岂不为可据者耶。愚伏,沙溪。皆引大记本文而證之。玄石家礼标题。又以愚,溪两先生说。断而为据。而考诸家礼。终不能无惑。恨不奉质于函丈也。
答权汝柔
备要曰。按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若不能改备者。仍
家礼小祥条注。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一款。来教以为兄说似然。而第未得可据文字。未知本意果如何也云云。鄙意终似未然。大槩丧大记。分自是古礼。故卒哭后。当罢上食。练后止朝夕哭。庶子归家。惟朔望会哭。不亦宜乎。家礼则从温公书仪。参以俗礼。故练后虽止朝夕哭。上食终三年。而庶子既不得归家。则其未除服。会哭非斋衰以下税服异居者而何哉。况大记本文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归哭于宗室。则家礼当一从此意。分明立说。无起后人之疑惑。文势事理之当然。而只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而庶子之归家来哭。没而不言。其只指服人而非指庶子。亦似无疑。如此文字。岂不为可据者耶。愚伏,沙溪。皆引大记本文而證之。玄石家礼标题。又以愚,溪两先生说。断而为据。而考诸家礼。终不能无惑。恨不奉质于函丈也。
答权汝柔
备要曰。按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若不能改备者。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29L 页
旧亦可。
家礼小祥条曰。设次陈练服。注曰。丈夫妇人各设次于别所。置练服于其中。男子以练服为冠。(沙溪曰。服疑布。图式亦云练布。)妇人截去长裙。不令曳地。其下又曰。质明。祝出主。主人以下入哭。乃出就次易服。复入哭。所谓置练服于其中者。中衣衰裳腰绖绞带。并练而置于设次之中也。中衣衰裳绖带之外。更无别件练服。则练服二字中。中衣衰裳绖带之包在。可知也。所谓以练布为冠者。只曰练服。而不曰练冠。则虑其只练衰裳而不练丧冠。虽在既练之后。仍存成服时冠。故以练布为冠。又复别言也。所谓出就次易服者。就其练服所置之次。除脱成服时服。易着新练之服也。按此上下文势则其受服之节。极为明白。备要何以云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云耶。仍旧亦可之说。不但非家礼之本旨。小祥练制之义。如或因此而废阁。则岂非未安之甚者乎。
答权汝柔
备要小祥之具下。衣裳制如大功衰服。而布亦同云。此本丘仪而所谓大功衰服。是去衰负版辟领缉边之制也。斩衰亦当缉边之意恐无疑。
家礼小祥条曰。设次陈练服。注曰。丈夫妇人各设次于别所。置练服于其中。男子以练服为冠。(沙溪曰。服疑布。图式亦云练布。)妇人截去长裙。不令曳地。其下又曰。质明。祝出主。主人以下入哭。乃出就次易服。复入哭。所谓置练服于其中者。中衣衰裳腰绖绞带。并练而置于设次之中也。中衣衰裳绖带之外。更无别件练服。则练服二字中。中衣衰裳绖带之包在。可知也。所谓以练布为冠者。只曰练服。而不曰练冠。则虑其只练衰裳而不练丧冠。虽在既练之后。仍存成服时冠。故以练布为冠。又复别言也。所谓出就次易服者。就其练服所置之次。除脱成服时服。易着新练之服也。按此上下文势则其受服之节。极为明白。备要何以云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云耶。仍旧亦可之说。不但非家礼之本旨。小祥练制之义。如或因此而废阁。则岂非未安之甚者乎。
答权汝柔
备要小祥之具下。衣裳制如大功衰服。而布亦同云。此本丘仪而所谓大功衰服。是去衰负版辟领缉边之制也。斩衰亦当缉边之意恐无疑。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0H 页
而或谓引大功之制。只指去衰负以下。缉边之制。不在其中云。此不成说。以备要斩衰者小祥用布带之文见之。虽斩衰。小祥缉边。亦杀哀向吉之意也。尝奉质于师门则不为卞破本文之意。直言斩衰者何可用缉边。至以何所据而云然为教。故不胜疑惑。玆以更质。
备要小祥之具。既曰制如大功衰服。而大功衰服。自是缉边之制。则小祥衣裳。又从而缉边。亦似有执耶。按通典晋魏休宁云以大功之缞。易既练之服。是中祥。宜缉其缞也。若不缉。为重大功。不得夺之。魏顗云。按卒哭更以六升布为缞。但齐既葬。还服既虞之缞。若如斯言。以大功之丧。夺既练之服寻详。三年之丧及大功之服。皆丧之重者也。而使斩衰但止三月。殆非立礼之意。礼大功以上服降。皆以布升数为差。故大丧初。衰三升。既虞六升。中丧七升。衰以三变。非不降也。何必期于缉衰然后为杀。愚谓服相易夺。正以升数轻重。不系衰之齐斩。虞喜云斩衰因丧之称。非为终三年也。按礼。为母丧衰四升。而父丧既虞。衰六升。此为齐制不复斩也。今代人既葬之后无改易。惟小祥而变。故缉在此月。父母情等。服具三年。父斩衰
备要小祥之具。既曰制如大功衰服。而大功衰服。自是缉边之制。则小祥衣裳。又从而缉边。亦似有执耶。按通典晋魏休宁云以大功之缞。易既练之服。是中祥。宜缉其缞也。若不缉。为重大功。不得夺之。魏顗云。按卒哭更以六升布为缞。但齐既葬。还服既虞之缞。若如斯言。以大功之丧。夺既练之服寻详。三年之丧及大功之服。皆丧之重者也。而使斩衰但止三月。殆非立礼之意。礼大功以上服降。皆以布升数为差。故大丧初。衰三升。既虞六升。中丧七升。衰以三变。非不降也。何必期于缉衰然后为杀。愚谓服相易夺。正以升数轻重。不系衰之齐斩。虞喜云斩衰因丧之称。非为终三年也。按礼。为母丧衰四升。而父丧既虞。衰六升。此为齐制不复斩也。今代人既葬之后无改易。惟小祥而变。故缉在此月。父母情等。服具三年。父斩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0L 页
母缉衰。以别尊卑。斩止三月。未为怪也。女子出。待既虞。受以斩衰之受。非更斩也。孔注。问徐邈云斩衰三年。或既虞衰缉。行者往往不同。邈答曰。凡丧服杂变。备载经记。而变斩以缉。都无明证。此服之大节。岂记者所遗。盖本无其制也。礼称斩缞三年。此不易之文也。宋庾蔚之谓昔贺循以为夫服缘情而制。故情降则服轻。既虞哀心有杀。是故以细代粗。以齐代斩耳。若犹斩之则所谓杀也。若谓以斩衰命章。便谓受犹斩者。则疏衰之受。复可得犹用疏布耶。是知斩疏之名本生于始死之服。以名其丧耳。不谓终其日月皆不变也。以上诸儒论说。各有所主而惟徐邈云云一款语。最的当。试有可据也。又按家礼小祥陈练服条注。只曰男子以练服为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而更无衣裳边亦缉之文。据此则边之不缉。无可疑矣。边若当缉。此则变斩为齐之大段节目。朱子岂只举负版辟领衰。而遗漏其衣裳之缉边乎。况小祥若缉。斩衰自此更无惭意矣。斩衰三年之说。将为虚说之文。礼经本意。似不如此也。
答尹君房(星骏)
问。备要小祥之具。或引图式。以衰裳改制不练
答尹君房(星骏)
问。备要小祥之具。或引图式。以衰裳改制不练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1H 页
言之。或引横渠说。以并练衰裳。亦不为无据言之。未知将何适从耶。
按练时衰裳。以卒哭后冠所用大功七升布为之。而仪礼元无大功布用练之云。衰裳不用练布。只以七升布改制者。即备要之文也。然于浅见似若未然。仪礼丧服大功章。贾疏曰。斩衰传云冠六升。不加灰。则此七升。言锻治可以加灰云云。仪礼大功布虽无用练之文。据疏加灰二字。则其用练无疑。何可谓仪礼无用练之文耶。家礼大功章。用稍粗熟布者。似据仪礼七升布加灰而说来也。又按杂记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疏曰。衰三年练后之衰。升数与大功同。故云功衰也。服问三年之丧既练。服其功衰。疏曰。衰者父母丧练后之衰也。张横渠曰。小祥乃练其功衰而衣之。则练与功衰。非二物也。又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此尚功衰。谓小祥犹衣所练之功衰。未衣麻衣也。黄勉斋曰。横渠说。谓受以大功之衰。则与传记注疏之说同。谓锻练大功之布。以为上之衣。则非特练中衣。亦练功衰也。以此见之。仪礼疏说。礼记经文及横渠,勉斋。皆以大功用练布。小祥用大功练布之意。明白立说。贯彻无碍。小祥练衰。本有明据可知也。备要设
按练时衰裳。以卒哭后冠所用大功七升布为之。而仪礼元无大功布用练之云。衰裳不用练布。只以七升布改制者。即备要之文也。然于浅见似若未然。仪礼丧服大功章。贾疏曰。斩衰传云冠六升。不加灰。则此七升。言锻治可以加灰云云。仪礼大功布虽无用练之文。据疏加灰二字。则其用练无疑。何可谓仪礼无用练之文耶。家礼大功章。用稍粗熟布者。似据仪礼七升布加灰而说来也。又按杂记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疏曰。衰三年练后之衰。升数与大功同。故云功衰也。服问三年之丧既练。服其功衰。疏曰。衰者父母丧练后之衰也。张横渠曰。小祥乃练其功衰而衣之。则练与功衰。非二物也。又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此尚功衰。谓小祥犹衣所练之功衰。未衣麻衣也。黄勉斋曰。横渠说。谓受以大功之衰。则与传记注疏之说同。谓锻练大功之布。以为上之衣。则非特练中衣。亦练功衰也。以此见之。仪礼疏说。礼记经文及横渠,勉斋。皆以大功用练布。小祥用大功练布之意。明白立说。贯彻无碍。小祥练衰。本有明据可知也。备要设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1L 页
两般说。不为归一。诚所未晓也。但檀弓曰。练衣黄里縓缘。孔颖达疏曰。正服不可变。此则衰服非但不练。又不欲改制。此果礼意耶。有以黄里縓缘问于朱子。答曰。便是不可晓。此个制度差异。所谓黄里縓缘。为朱子所䮕论则孔疏之从而差异。又可知也。况杂记服问。皆谓大功布为练后之衰。练与不练。姑舍勿论。何尝有正服不可变如孔疏之意耶。且以大功练布为练后衰者。即横渠,勉斋已定之论。何可以可疑之孔疏。杂于其间。以乱两贤已定之正义耶。
又按丧服图式练除服受服图曰。练冠练中衣。衰以卒哭后冠受衰云。夫卒哭后冠。即七升大功布也。据此则冠与中衣皆练。而衰则似当七升生布为之也。然大功之布当为练布。而练后之衰。又从而为练衰。勉斋据横渠说。已有定论。而图式即勉斋所撰也。何独于此。以生布言练后之衰也。盖卒哭后冠。大功七升布。而大功布自是锻练之布。则虽不别言练布。其为应练。自在不言中矣。非谓练后之衰独不锻练也。又按家礼小祥条曰。设次陈练服。注曰。丈夫妇人各设次于别所。置练服于其中。男子以练服为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只言去其首绖负版辟领衰。而不言
又按丧服图式练除服受服图曰。练冠练中衣。衰以卒哭后冠受衰云。夫卒哭后冠。即七升大功布也。据此则冠与中衣皆练。而衰则似当七升生布为之也。然大功之布当为练布。而练后之衰。又从而为练衰。勉斋据横渠说。已有定论。而图式即勉斋所撰也。何独于此。以生布言练后之衰也。盖卒哭后冠。大功七升布。而大功布自是锻练之布。则虽不别言练布。其为应练。自在不言中矣。非谓练后之衰独不锻练也。又按家礼小祥条曰。设次陈练服。注曰。丈夫妇人各设次于别所。置练服于其中。男子以练服为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只言去其首绖负版辟领衰。而不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2H 页
别制练服。故人或疑其不练衰裳而只练其冠。然曰陈练服。又曰置练服。则曰冠曰衰。皆在练服二字中明矣。况衰裳自是丧中正服。若果不然则于此亦当更为措辞以别之。必不只以去负版辟领衰为言而已也。
答林得之(世让)
长城从兄。初期在初九。而伯侄奔丧。十六始为成服。诸子妇在京者。亦为成服于十六日矣。今行练事。各以成服之日追行耶。主祭丧人。虽未变制于初期。他丧人则固当行礼于祥日耶。未有考据。玆以仰禀。
语类曰。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以在外闻丧有先后者。
语类此一款。则本指在外闻丧先后者而言之耳。然以此推之。在家遭丧。而先满者亦当先除。在外闻丧。而后满者亦当后除。礼意固然。无可疑矣。今见来说。在京他子妇。在外适子。遭丧闻丧。虽有先后之殊。其成服于十六日则一也。从先满后满先后除之。固无违于朱子之旨。而但初期日与十六日。既在一月之内矣。他子妇与适子成服。又同行于十六日矣。先满
答林得之(世让)
长城从兄。初期在初九。而伯侄奔丧。十六始为成服。诸子妇在京者。亦为成服于十六日矣。今行练事。各以成服之日追行耶。主祭丧人。虽未变制于初期。他丧人则固当行礼于祥日耶。未有考据。玆以仰禀。
语类曰。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以在外闻丧有先后者。
语类此一款。则本指在外闻丧先后者而言之耳。然以此推之。在家遭丧。而先满者亦当先除。在外闻丧。而后满者亦当后除。礼意固然。无可疑矣。今见来说。在京他子妇。在外适子。遭丧闻丧。虽有先后之殊。其成服于十六日则一也。从先满后满先后除之。固无违于朱子之旨。而但初期日与十六日。既在一月之内矣。他子妇与适子成服。又同行于十六日矣。先满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2L 页
者虽退期。与后满者同除。其间所争。不过七八日之分耳。揆诸人情礼义。无甚有悖也。如何。适子既退练期。则初九日。当依朱子忌日却须别设祭奠之文。当设奠而有告辞曰。今日当行小祥。因孤子某等追服。将以退行于十六日。敢告。服练之日则直用小祥祝文。似宜耳。
答李春卿
有人今年七月晦日丧其母。闰七月初七日丧其父。明年其父小祥。若行于七月初七日。则母丧本以前丧而为后丧。父丧本以后丧而为前丧。而此实难处。未知何以则不失礼之正耶。欲择日行丧于八月。未知如何。
前后丧小祥。反失前后之序。似于情礼未安。而去年闰七月初七日之丧。不于今年七月初七日行小祥。又行于何日耶。若以前后丧失序为虑。择日于八月。则每年忌日。亦可以弃其本日。辄择行于八月耶。恐无变通之道。如何。
答权和甫
家儿妻丧。益淳主之。故父子服皆不杖期。谓当不行练矣。闻人家亦有行之者。故考诸备要。亦
答李春卿
有人今年七月晦日丧其母。闰七月初七日丧其父。明年其父小祥。若行于七月初七日。则母丧本以前丧而为后丧。父丧本以后丧而为前丧。而此实难处。未知何以则不失礼之正耶。欲择日行丧于八月。未知如何。
前后丧小祥。反失前后之序。似于情礼未安。而去年闰七月初七日之丧。不于今年七月初七日行小祥。又行于何日耶。若以前后丧失序为虑。择日于八月。则每年忌日。亦可以弃其本日。辄择行于八月耶。恐无变通之道。如何。
答权和甫
家儿妻丧。益淳主之。故父子服皆不杖期。谓当不行练矣。闻人家亦有行之者。故考诸备要。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3H 页
无适子妇练事举论之事。以其主丧虽服不杖期。而为妻行练之礼。元无降杀之故耶。幸望细示。
适子于妻丧。虽压于父而不杖。其具三年之体。未尝降杀也。今若以不杖之故。仍废十一月之练。则其于十三月之祭。将何以为名耶。如曰小祥则无大祥。非礼也。如曰大祥则无小祥。又非礼也。若尽废二祥之礼而只用忌祭之例。则配体至亲之大义。终无可施之地。此亦情礼之所不敢言者也。盖不杖则当无禫。只行练祥而撤几筵。禫则阙之。似或得宜。未知如何。
答权和甫
仪礼经传丧服为妻章注。适子父在为妻不杖。以父为之主也。又曰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盖齐体之丧。既具三年之体。则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固礼之常也。然既不敢尽礼于私丧而不为之杖。则谓当一依不杖期之制。而姑停练祥之节矣。今蒙开示谆至。此则然矣。第父既主丧而子欲行练。则方其设祭也。谁当为主。而祝辞亦将何为。此甚窒碍处也。舅之为适妇。自是不杖期。则祭祝中似无二祥举论之义。虽以
适子于妻丧。虽压于父而不杖。其具三年之体。未尝降杀也。今若以不杖之故。仍废十一月之练。则其于十三月之祭。将何以为名耶。如曰小祥则无大祥。非礼也。如曰大祥则无小祥。又非礼也。若尽废二祥之礼而只用忌祭之例。则配体至亲之大义。终无可施之地。此亦情礼之所不敢言者也。盖不杖则当无禫。只行练祥而撤几筵。禫则阙之。似或得宜。未知如何。
答权和甫
仪礼经传丧服为妻章注。适子父在为妻不杖。以父为之主也。又曰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盖齐体之丧。既具三年之体。则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固礼之常也。然既不敢尽礼于私丧而不为之杖。则谓当一依不杖期之制。而姑停练祥之节矣。今蒙开示谆至。此则然矣。第父既主丧而子欲行练。则方其设祭也。谁当为主。而祝辞亦将何为。此甚窒碍处也。舅之为适妇。自是不杖期。则祭祝中似无二祥举论之义。虽以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3L 页
忌祭之例行之。恐无妨于配体之大义。未知如何。
仪礼注。所谓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者。以杖期降为不杖者。便是不敢尽礼。何必不具三年之制。废其二祥然后。方可谓不敢尽礼耶。既以十一月行小祥。则父虽主祭。其祝似当曰奄及小祥。似无甚窒碍也。来教曰。舅之为适妇。自是不杖期。祭祝似无二祥举论之义。此则似为未然。子丧。父亦不杖期而已。死者有妻子。将行二祥。则父以己服不杖期。祭祝不得称二祥耶。适妇之丧。其夫以父在之故。既降服不杖期。则今当讲定具三年之体与否而已。若曰杖虽降。三年之体。如前具存。则当有二祥无疑矣。既有二祥。则舅虽不杖期。祝称二祥。自是次第事耳。似无他义于其间也。又按丧服小记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再祭。疏曰。谓死者无近亲。从父昆弟为之主丧。故云主人之丧也。有三年者。谓死者有妻若子。妻不为主而子犹幼少。未能为主。故大功者主之。为之练祥再祭。今以小记见之。大功之亲。已主丧行二祥。则其祝辞亦当以大功亲书之矣。然必曰再祭。则虽以服轻者主祭。何尝有废其应行之二祥耶。
仪礼注。所谓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者。以杖期降为不杖者。便是不敢尽礼。何必不具三年之制。废其二祥然后。方可谓不敢尽礼耶。既以十一月行小祥。则父虽主祭。其祝似当曰奄及小祥。似无甚窒碍也。来教曰。舅之为适妇。自是不杖期。祭祝似无二祥举论之义。此则似为未然。子丧。父亦不杖期而已。死者有妻子。将行二祥。则父以己服不杖期。祭祝不得称二祥耶。适妇之丧。其夫以父在之故。既降服不杖期。则今当讲定具三年之体与否而已。若曰杖虽降。三年之体。如前具存。则当有二祥无疑矣。既有二祥。则舅虽不杖期。祝称二祥。自是次第事耳。似无他义于其间也。又按丧服小记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再祭。疏曰。谓死者无近亲。从父昆弟为之主丧。故云主人之丧也。有三年者。谓死者有妻若子。妻不为主而子犹幼少。未能为主。故大功者主之。为之练祥再祭。今以小记见之。大功之亲。已主丧行二祥。则其祝辞亦当以大功亲书之矣。然必曰再祭。则虽以服轻者主祭。何尝有废其应行之二祥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4H 页
同春曰。古礼大夫之长子。父在不得为妻杖。不杖则恐无练祥节次。此常所未晓处。更议知礼君子如何。见此辞意则以无祥禫为言矣。
玄石曰。礼虽有父在则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之文。至于十一月而练。则恐不可因此尽废之。如何。况舅之于妇。所主只祔祭。其馀使其夫主之者乎。见此辞意则以有祥禫为言矣。
答李仲晖
按斩衰绞带。仪礼疏曰。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可也。勉斋图式。著之于卒哭受服图。丧礼备要小祥章曰。今从家礼。虽无虞变。而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此礼如何。疏所谓本非斩衰之礼。而特引君丧及齐衰变服之节。旁照而有此说。则家礼无虞变者。似有微意。且不从疏说变之于虞。而退行于小祥者。盖今俗成服后无变节。至小祥始变服。故绞带之变。亦于此时也。然君服虽曰方丧。亦有异于斩衰。况齐衰则与斩衰固自截然。而虞变之礼。移用小祥。终涉苟简。毋宁遵家
玄石曰。礼虽有父在则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之文。至于十一月而练。则恐不可因此尽废之。如何。况舅之于妇。所主只祔祭。其馀使其夫主之者乎。见此辞意则以有祥禫为言矣。
答李仲晖
按斩衰绞带。仪礼疏曰。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可也。勉斋图式。著之于卒哭受服图。丧礼备要小祥章曰。今从家礼。虽无虞变。而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此礼如何。疏所谓本非斩衰之礼。而特引君丧及齐衰变服之节。旁照而有此说。则家礼无虞变者。似有微意。且不从疏说变之于虞。而退行于小祥者。盖今俗成服后无变节。至小祥始变服。故绞带之变。亦于此时也。然君服虽曰方丧。亦有异于斩衰。况齐衰则与斩衰固自截然。而虞变之礼。移用小祥。终涉苟简。毋宁遵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4L 页
礼而无变。以存斩衰之别。未知如何。
丧服斩衰章。贾疏论绞带服布一段。虽主斩衰而言。所引君丧及齐衰变节。则自是旁照之文也。盖周公丧服绖文。言首绖腰绖绞带。而周公士丧礼。只言首绖腰绖。不言绞带。故记礼者。追言绖带以补其阙遗。又于士丧卒哭条。言丈夫说(说与脱同)绖带于庙门外。盖为卒哭后变麻受葛。说初丧所着之绖带也。贾氏就此绖带二字。以绖当首绖。带当腰带。而绞带则无可当之文。归之于阙遗。而乃曰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可也。疏之服布之论。即贾氏自己之言。本非经记所言之意也。浅见以为记礼者必言绞带。补经文之阙。则变麻受葛之时。岂有只言首绖腰带。而于其所补绞带。独为不言之理耶。况其绖带之带。虽包言绞带。文义本不有碍者耶。语类。尧卿问绖带之制。朱子曰。首绖大一扼。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见此语类则尧卿之问。只曰绖带。更不及于绞带。而朱子以首绖腰绖绞带答之。岂不以绖带之带。亦包言绞带而不妨故耶。(图式及备要。只曰绖带之具。而兼言首绖腰绖绞带。则绖带包言绞带。此
丧服斩衰章。贾疏论绞带服布一段。虽主斩衰而言。所引君丧及齐衰变节。则自是旁照之文也。盖周公丧服绖文。言首绖腰绖绞带。而周公士丧礼。只言首绖腰绖。不言绞带。故记礼者。追言绖带以补其阙遗。又于士丧卒哭条。言丈夫说(说与脱同)绖带于庙门外。盖为卒哭后变麻受葛。说初丧所着之绖带也。贾氏就此绖带二字。以绖当首绖。带当腰带。而绞带则无可当之文。归之于阙遗。而乃曰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可也。疏之服布之论。即贾氏自己之言。本非经记所言之意也。浅见以为记礼者必言绞带。补经文之阙。则变麻受葛之时。岂有只言首绖腰带。而于其所补绞带。独为不言之理耶。况其绖带之带。虽包言绞带。文义本不有碍者耶。语类。尧卿问绖带之制。朱子曰。首绖大一扼。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见此语类则尧卿之问。只曰绖带。更不及于绞带。而朱子以首绖腰绖绞带答之。岂不以绖带之带。亦包言绞带而不妨故耶。(图式及备要。只曰绖带之具。而兼言首绖腰绖绞带。则绖带包言绞带。此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5H 页
又可见。)盖周公丧服。首腰两绖及绞带。皆以苴麻一体为之。则及至两绖变麻之时。绞带亦与两绖当一体服葛。安有私自差等而变以布带。损其斩衰严重之意哉。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斩衰而布带者。公卿大夫压于天子诸侯。故降其臣服也。以斩衰用布带。虽或有证。以绞带而变布带则此岂为证耶。至于齐衰以下。服义已轻。直用布带。其礼固然。而绞带之变以布带。则抑何所据耶。若如贾疏绞带变布。果在卒哭则绞带之于丧服。不过葬前而已。未知周公创制之本旨。记者追补之遗意。亦限以葬前耶。此疏图式。著之于卒哭条。备要又言于小祥章。而家礼则不用服布之文。抑以贾疏有未尽而然耶。贾疏之可疑。顷问于尹明斋则所答如此。亦誊呈以备参考。第来说于疏之曲折。或有所未悉者。仪礼续解考之然后。方可晓然也。至于遵家礼而无变。以存斩齐之别一款。裁择精的。论说自好。浅见本亦如此矣。
贾疏服布之论。见续解斩衰条绞带下。
只言苴绖腰绖而遗漏绞带。见续解士丧礼陈小敛衣绖带奠条。
记礼者追言主人袒髺发绞带。以补经文绞带之阙
贾疏服布之论。见续解斩衰条绞带下。
只言苴绖腰绖而遗漏绞带。见续解士丧礼陈小敛衣绖带奠条。
记礼者追言主人袒髺发绞带。以补经文绞带之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5L 页
遗。见续解士丧礼小敛下。
变麻服葛。在于卒哭后。故记礼者。言丈夫说绖带于庙门外云云。见续解卒哭条。(右诸条皆可考)
古礼。变麻受葛。在于卒哭。而至家礼。删而不录。似以礼节烦数为嫌故耶。丘氏惜其古礼泯没不见。仍以卒哭之葛。为练服之绖。正是爱礼存羊之意。而至于绞带之变布与否。不为举论。未知丘意于此亦以为如何耳。
与崔汝和
上年南子闻书曰。练时带用布。崔相及罗显道家皆然。鄙家亦然矣。十数年前。皆用熟麻带矣。近多从礼如此云云。夫练绞带用布之说。自前浅见深有所疑。而南友家练事既过。则不必追后以论成事之得失。故姑置之矣。然其用布当否。即练时大段节目。一番讲定。在所不已。玆敢略陈浅见。谨此奉禀。幸商量回教也。
备要小祥绞带条曰。图式斩衰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亦同。盖以图式为据也。图式卒哭受服图绞带条曰。斩衰章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
变麻服葛。在于卒哭后。故记礼者。言丈夫说绖带于庙门外云云。见续解卒哭条。(右诸条皆可考)
古礼。变麻受葛。在于卒哭。而至家礼。删而不录。似以礼节烦数为嫌故耶。丘氏惜其古礼泯没不见。仍以卒哭之葛。为练服之绖。正是爱礼存羊之意。而至于绞带之变布与否。不为举论。未知丘意于此亦以为如何耳。
与崔汝和
上年南子闻书曰。练时带用布。崔相及罗显道家皆然。鄙家亦然矣。十数年前。皆用熟麻带矣。近多从礼如此云云。夫练绞带用布之说。自前浅见深有所疑。而南友家练事既过。则不必追后以论成事之得失。故姑置之矣。然其用布当否。即练时大段节目。一番讲定。在所不已。玆敢略陈浅见。谨此奉禀。幸商量回教也。
备要小祥绞带条曰。图式斩衰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亦同。盖以图式为据也。图式卒哭受服图绞带条曰。斩衰章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6H 页
之。图式此说。亦以贾疏为据也。斩衰章贾疏曰。绖带至虞后。变麻服葛。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按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于义可也。(见斩章传文绞带者绳带也之下。)贾疏此段。即绞带变布本源之说也。勉斋取此疏入于图式。我东先儒。皆以图式为重。必主变麻服布之义。是以龟峰答牛溪练绞带用布之问曰。以布似是。尤斋答练绞带用布之问曰。仪礼如此矣。同春答练绞带用布之问曰。好礼之家。多用布矣。玄石亦答练时绞带之问曰。不得不从图式虞后所变。以布七升者易之。又曰。绞带则恐当用布无疑。此皆先辈所讲定。而士友间今方遵行者也。然以浅见言之。丧服斩衰条曰。苴绖(苴绖即首绖腰绖)绞带。此苴绖绞带则小敛时所着也。然士丧礼小敛时。只言苴绖而不言绞带。故记礼者追言绞带。以补其本经之阙文。据此则士丧小敛之后。非但言两绖。又言绞带。则主人所着。无一遗漏可知也。又按士虞记曰。丈夫说绖带于庙门外。郑注曰。既卒哭。当变麻受之以葛也。夕日则为祔期。今文说为税。盖记文只言绖带之说麻。不言绞带之所变。故贾疏所谓绞带则虞后不言所变者。即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6L 页
指此而言也。然庙门外所说之麻。即小敛后所着之麻。小敛后既着首绖腰带绞带。则庙门外。岂只言首绖腰带之说言。不言绞带之说耶。揆诸礼意。似无是理。况此段说绖带所记之人。即上文补绞带所记之人。本经不言之绞带。追言而必为补阙。则此记当说之绞带。自记而反复阙遗耶。浅见则绖带之绖。指首绖也。绖带之带。包两带也。既曰说绖带则绞带所变。自在不言之中。贾疏云云。似未详记文包言之意也。大抵绖带字。或只言两绖。或兼言绞带。随事立称。无局于一义。自是礼家之通规。不可以一槩言。语类朱子答绖带制之问曰。首绖一大扼。腰绖较小。绞带又较小于腰绖。问者只在绖带则所答又当只言绖带。而必兼言绞带者。论绖带则虽包绞带。文义亦通而然耶。以是见之。同一绖带而绞带之或包或不包者。从其文势而言矣。何可谓绖带只及两绖。而不及于绞带耶。盖贾氏以绞带变为布带者。本非经记之意。据士虞记只言绖带而不别言绞带之故耳。若使朱子解其绖带之意。其将包言绞带。如语类答问之说耶。抑将不言绞带。如贾氏变布之言耶。于此庶可卞其是非矣。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7H 页
又按丧服经文言苴绖绞带。传文言苴绖之去五分一以为带。又言绞带之绳带。其下又言居倚寝庐苫枕块。不脱绖带。
经传既言首绖腰带绞带。则居倚庐时。首绖当在首。腰绞两带。又当在腰矣。其所谓不脱绖带。岂首绖腰绖不脱。而绞带则独脱之谓耶。盖经传则初数绖带之名目。故曰苴绖。曰绞带。居倚庐时则揔言所着之不脱。故曰绖带。其实所谓苴绖绞带。所谓绖带。初无二义之可论也。士丧经记既言苴绖。又补绞带。则虞后绖带之包言绞带。亦如不脱绖带之包言绞带耶。
答民秀孙
族祖朴镐氏。前年丧室。练月未及过练祭。又遭其女丧于同宫。或云过葬后方行练祭。或云过时不祭。丧人只于练月。行练事而已。定教如何。
示练祭事。礼云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所谓祭。指练祥也。据此则葬后行练之说。似合礼意。过时不祭。非所引喻于此耶。
答李元培
练时腰绖用葛。绞带用布。明有仪礼经传可据之文。近世沙溪以礼家宗匠。亦有定论。故去夏
经传既言首绖腰带绞带。则居倚庐时。首绖当在首。腰绞两带。又当在腰矣。其所谓不脱绖带。岂首绖腰绖不脱。而绞带则独脱之谓耶。盖经传则初数绖带之名目。故曰苴绖。曰绞带。居倚庐时则揔言所着之不脱。故曰绖带。其实所谓苴绖绞带。所谓绖带。初无二义之可论也。士丧经记既言苴绖。又补绞带。则虞后绖带之包言绞带。亦如不脱绖带之包言绞带耶。
答民秀孙
族祖朴镐氏。前年丧室。练月未及过练祭。又遭其女丧于同宫。或云过葬后方行练祭。或云过时不祭。丧人只于练月。行练事而已。定教如何。
示练祭事。礼云殡在同宫。则虽臣妾之丧。葬而后祭。所谓祭。指练祥也。据此则葬后行练之说。似合礼意。过时不祭。非所引喻于此耶。
答李元培
练时腰绖用葛。绞带用布。明有仪礼经传可据之文。近世沙溪以礼家宗匠。亦有定论。故去夏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7L 页
为使人行此礼矣。众论方起。其势难容。未知如何。且绞带之三重四股者。单股为一重。以此相纠为二重。以此相纠为三重。而合而计之为四股。方其两股相纠而为四重也。屈处便作彄子。此安彄之法也。而世所谓非也。若然则何以为彄耶。大凡仪礼深奥。不可臆服。故有此轻动。是极伏闷。伏乞回教。
示礼疑谨悉。盖卒哭。变初丧之麻绖而服葛绖。即仪礼士虞记之言也。朱子于家礼。删其卒哭服葛之大。此出于从简之意。而丘氏仪节。移用于小祥。其意以仪礼所载。终不可删弃也。是以好古之礼家依丘仪。葛绖用于小祥。此亦诚有所执也。然家礼小祥条所言。只是练服而不别言葛。故亦有练麻为绖者。是则以家礼为准故耳。至于绞带用布。初出贾氏之所说。而黄勉斋取入于丧服图式。故我朝龟峰,尤斋,同春,玄石。皆从用布之论。非但沙溪论定于备要而已也。故小祥绞带。亦多用布。但家礼无用布之文。尹明斋于其鲁西小祥。练麻为带而不用布。可以家礼为据而不以贾疏为是也。浅见亦同于明斋。有所往复。其说甚长。今不得尽举也。虽服布。既有图式。又有备要。
示礼疑谨悉。盖卒哭。变初丧之麻绖而服葛绖。即仪礼士虞记之言也。朱子于家礼。删其卒哭服葛之大。此出于从简之意。而丘氏仪节。移用于小祥。其意以仪礼所载。终不可删弃也。是以好古之礼家依丘仪。葛绖用于小祥。此亦诚有所执也。然家礼小祥条所言。只是练服而不别言葛。故亦有练麻为绖者。是则以家礼为准故耳。至于绞带用布。初出贾氏之所说。而黄勉斋取入于丧服图式。故我朝龟峰,尤斋,同春,玄石。皆从用布之论。非但沙溪论定于备要而已也。故小祥绞带。亦多用布。但家礼无用布之文。尹明斋于其鲁西小祥。练麻为带而不用布。可以家礼为据而不以贾疏为是也。浅见亦同于明斋。有所往复。其说甚长。今不得尽举也。虽服布。既有图式。又有备要。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8H 页
不无来历。众论方攻者。未详曲折而然耶。三重四股之说。来示得之。但方其两股相纠。如此而为四重云者。恐是剩语。绞带元无四重。或是四股而误书耶。
答洪君则
练后朝夕展拜。退溪则许之而沙溪则不许。何说为得中耶。练前夕哭则不拜。而练后则猝然展拜。有前后不同之疑。且既止哭而又不拜。则亦无所事。何以则中礼而不悖否。
凡侍父母者。既有晨省昏定之礼。则居丧之人。亦岂无晨昏之拜耶。常侍之义。彼此无殊。则晨昏之礼。亦岂有别耶。朝夕哭时则虽无拜无妨。晨昏展谒则不拜。无以成礼。前后不同。何可论也。况沙溪答同春之问曰似然。然以朱子之说观之。三年内有常侍之义。朝夕参拜。亦未知其如何。更详之。此则未定之辞也。退溪答禹景善之问曰。来说欲行朝夕展拜。至当至当。此则决断之语也。浅见姑依退溪说施行似宜。未知如何。
今按内则晨昏条。只曰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敬抑搔之而已。更无拜谒之礼。盖有常侍之礼而然也。以此言之则小祥后。似不当展拜于几筵
答洪君则
练后朝夕展拜。退溪则许之而沙溪则不许。何说为得中耶。练前夕哭则不拜。而练后则猝然展拜。有前后不同之疑。且既止哭而又不拜。则亦无所事。何以则中礼而不悖否。
凡侍父母者。既有晨省昏定之礼。则居丧之人。亦岂无晨昏之拜耶。常侍之义。彼此无殊。则晨昏之礼。亦岂有别耶。朝夕哭时则虽无拜无妨。晨昏展谒则不拜。无以成礼。前后不同。何可论也。况沙溪答同春之问曰似然。然以朱子之说观之。三年内有常侍之义。朝夕参拜。亦未知其如何。更详之。此则未定之辞也。退溪答禹景善之问曰。来说欲行朝夕展拜。至当至当。此则决断之语也。浅见姑依退溪说施行似宜。未知如何。
今按内则晨昏条。只曰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敬抑搔之而已。更无拜谒之礼。盖有常侍之礼而然也。以此言之则小祥后。似不当展拜于几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8L 页
矣。然小祥前朝夕哭。便有昏定晨省之意。小祥止哭后。更无入谒几筵之礼。亦甚不安。一依退溪之说。虽展拜可也。如以为未然。晨昏入于几筵前。徐徐跪坐俯伏兴。无拜而出来则展谒之礼。自不废阁。而常侍无拜之义。亦无所碍。未知如何。都在量处。
答崔孝伯
小祥服式。备要云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若不能改备者。仍旧亦可。闻士夫家或有仍旧者。而改制者为多云。先人之持斩。幼稚不能详已行之事。改制与否。当奚处焉。若改制则布缕之粗细。当奚取而可焉。冠与中衣则当从备要用练布。而衰裳则当不练乎。负版辟领存否。当如何。腰绖之变葛。绞带之用布。屦之用绳麻。亦当一从礼式耶。今俗似无一从者。欲依备要之说则恐骇俗见耶。伏望一一折衷详教。
退溪答金敬夫曰。小祥不别制服。朱子所以斟酌损益。得时宜之礼。又答禹景善曰。卒哭受服。家礼阙之。于期只练布为冠。去首绖等。不别有功衰。乃古今损益之宜。沙溪于备要仍之曰。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右两先生所论。皆言练时不别制服也。愚以为仪礼
答崔孝伯
小祥服式。备要云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若不能改备者。仍旧亦可。闻士夫家或有仍旧者。而改制者为多云。先人之持斩。幼稚不能详已行之事。改制与否。当奚处焉。若改制则布缕之粗细。当奚取而可焉。冠与中衣则当从备要用练布。而衰裳则当不练乎。负版辟领存否。当如何。腰绖之变葛。绞带之用布。屦之用绳麻。亦当一从礼式耶。今俗似无一从者。欲依备要之说则恐骇俗见耶。伏望一一折衷详教。
退溪答金敬夫曰。小祥不别制服。朱子所以斟酌损益。得时宜之礼。又答禹景善曰。卒哭受服。家礼阙之。于期只练布为冠。去首绖等。不别有功衰。乃古今损益之宜。沙溪于备要仍之曰。家礼无受服。所以从简。右两先生所论。皆言练时不别制服也。愚以为仪礼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9H 页
经加丧服字。其下列丧服各件。而曰衰裳苴绖绞带冠缨菅屦诸具可知也。家礼小祥条曰。设次陈练服。注曰。丈夫妇人。各设次于别所。置练服于其中。男子以练布为冠。如此则初丧之丧服。小祥之练服。其名义各别也。注文又曰。质明。祝出主。主人入哭。乃出次易服。复入哭。既曰置练服于其中则中衣衰裳腰绖绞带等并练。而置于次可知也。既曰出就次易服则就其练服次脱前所服。着新练之服可知也。观于上下文势。其用练受服之节。明白无复可疑。两先生何以曰不别制服。又何以曰所以从简耶。至于备要仍旧亦可之说。家礼本无此意。惟檀弓疏说。有正服不可变之语。故沙溪之论。或恐出此。然家礼言陈练服。而不言不练正服。则其并练衰裳。自可推知。恐不容他议。近世士大夫。皆从改制之例。仍旧之说。虽云古礼遗意。今不当举论也。练服升数。用大功七升。方合礼意。但我国七升。虽曰据礼。似近太细。盖古礼丧服。专以布缕之粗细升降为等。而我国虽好礼之家。力未遑布缕之从古制。七升练布衰裳。或骇观瞻。降用四五升无妨也。负版辟领。当依家礼去之。腰绖绞带则当初成服时。皆用生麻。而家礼小祥曰练服。而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39L 页
曰变葛变布。则想必以生麻为练。以为绖带也。然用葛为绖亦古礼。或以练葛。或以练麻。皆无不可。若夫绞带变布不可。与明斋前有往复。故问答书皆誊送。亦可考之也。练后之屦。礼有绳屦之文。图式与大功初丧同绳屦。牛溪又曰。麻鞋当用僧人所制熟麻鞋。庶几近之矣。浅见以为虽非麻绳。以练麻依初丧所着藁鞋之制为之。则亦不至悖礼。未知如何。
古礼。卒哭后虽有变麻受葛之节。时未及练。故当以有皮粗葛为绖为带也。至家礼卒哭条。受葛删而不言。盖从简之意也。丘氏欠其古礼因此永废。追用于练时。而卒哭粗葛。似不可仍用于此矣。当去皮用练。牛溪所谓俗称青匆致者此也。练时欲用葛绖。则当用去皮之青匆致矣。
又以仪礼丧服见之。自斩衰至不杖期。其间布缕粗细。虽有不同。皆用生布则亦未尝不同也。至大功。郑注始曰。大功布者。其锻治之功粗沽之。疏曰。斩衰章传云。冠六升。勿灰则此七升。言锻治可以加灰矣。但粗沽而已。又以家礼见之。自斩衰至不杖期。其间布品虽有极粗次第之不同。皆用生布则又未尝不同也。至大功。始曰但用稍粗熟布。据此则大功布加灰
古礼。卒哭后虽有变麻受葛之节。时未及练。故当以有皮粗葛为绖为带也。至家礼卒哭条。受葛删而不言。盖从简之意也。丘氏欠其古礼因此永废。追用于练时。而卒哭粗葛。似不可仍用于此矣。当去皮用练。牛溪所谓俗称青匆致者此也。练时欲用葛绖。则当用去皮之青匆致矣。
又以仪礼丧服见之。自斩衰至不杖期。其间布缕粗细。虽有不同。皆用生布则亦未尝不同也。至大功。郑注始曰。大功布者。其锻治之功粗沽之。疏曰。斩衰章传云。冠六升。勿灰则此七升。言锻治可以加灰矣。但粗沽而已。又以家礼见之。自斩衰至不杖期。其间布品虽有极粗次第之不同。皆用生布则又未尝不同也。至大功。始曰但用稍粗熟布。据此则大功布加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0H 页
粗熟。锻治粗沽。即仪礼,家礼所定也。仪节曰。韵书练。沤熟丝也云云。此亦可考也。虽不必以此直谓之练。亦不可外练而又别有此。横渠亦练功衰之说。与仪礼家礼无甚相违也。牛溪所谓通解续图曰。稍细生布制新衰。似是杨信斋言。而与仪礼加灰。家礼熟布意有别。终难遽尔为准也。
答李汝承(成坤)
亡妻练期。在于今月。身在缧绁。不得主祭。而在家子女。当有变除之节。恐不宜过月不祭。告祝之辞。使子替行。无害于礼耶。或以为齐衰之丧。主人有故则退行练祥。自是礼防。今亦依此行之。早晚脱出后。即行练事。次月行祥。又次月行禫云。而子女辈以主祭之无人。不得变除。有所未安。或以为祭用替告之文。备置主祭人练服于行祀日。脱出后仍馈奠受服为宜云。此不害为行权之道耶。
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即语类说也。适子若奔丧。追后成服。则其练祥。当计追后闻讣日设行。而适子之弟妺若子。则以其先满之故。于本丧日单献行练。只如忌日例。至再期亦然。但以适子未毕
答李汝承(成坤)
亡妻练期。在于今月。身在缧绁。不得主祭。而在家子女。当有变除之节。恐不宜过月不祭。告祝之辞。使子替行。无害于礼耶。或以为齐衰之丧。主人有故则退行练祥。自是礼防。今亦依此行之。早晚脱出后。即行练事。次月行祥。又次月行禫云。而子女辈以主祭之无人。不得变除。有所未安。或以为祭用替告之文。备置主祭人练服于行祀日。脱出后仍馈奠受服为宜云。此不害为行权之道耶。
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即语类说也。适子若奔丧。追后成服。则其练祥。当计追后闻讣日设行。而适子之弟妺若子。则以其先满之故。于本丧日单献行练。只如忌日例。至再期亦然。但以适子未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0L 页
丧。故几筵不撤。以待行祥。盖练祥适子所主。主人未除丧则不成练祥故也。所示礼疑。无他明据。欲举旁照之例则如右所陈耳。
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即礼也。丧人于本练月丁日。措辞告辞。单献行练。至十三月祥日。行祥期服亦除。(丧人虽非独自先满者。而不可以主祭人之有故。未行练祥。仍服当脱之服于过期之后也。宜据先满先除之训。先为变除。似不悖于语类之旨也。)尊侍归家。若在于祥后则即以其月追行练。其次月又行祥而无禫。未行练祥之前。几筵既不撤则虽至十五月本禫之月。丧人亦不当独自行禫。若过十五月则又以过时故不禫矣。
答权汝柔
洛下有人因人问。舅主适妇丧而行练祭当否。盖舅于适妇。服止于期。礼无行练故也。才承其问。未及回复。幸论示如何。
舅于适妇服期。本无行练之义。然其夫若子。皆俱三年之体。则舅虽期。自当有练祥也。或夫死而有子幼稚。亦当三年者也。舅不得不行练祥。故小记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盖出此意也。
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即礼也。丧人于本练月丁日。措辞告辞。单献行练。至十三月祥日。行祥期服亦除。(丧人虽非独自先满者。而不可以主祭人之有故。未行练祥。仍服当脱之服于过期之后也。宜据先满先除之训。先为变除。似不悖于语类之旨也。)尊侍归家。若在于祥后则即以其月追行练。其次月又行祥而无禫。未行练祥之前。几筵既不撤则虽至十五月本禫之月。丧人亦不当独自行禫。若过十五月则又以过时故不禫矣。
答权汝柔
洛下有人因人问。舅主适妇丧而行练祭当否。盖舅于适妇。服止于期。礼无行练故也。才承其问。未及回复。幸论示如何。
舅于适妇服期。本无行练之义。然其夫若子。皆俱三年之体。则舅虽期。自当有练祥也。或夫死而有子幼稚。亦当三年者也。舅不得不行练祥。故小记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盖出此意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1H 页
若夫死而无子。舅期尽后。当撤几筵。有何练祭之可言耶。妻丧虽有练祥。至期撤几筵。亦可为据。
答权汝柔
绞带注。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同。
愚按绞带变布之说。多有曲折。备要小祥绞带条曰。图式斩衰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今从家礼。虽无虞变。而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同。又考图式男子卒哭受服图绞带条。则斩衰章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又考丧服斩衰章绞带下贾疏则曰。绖带至虞后。变麻服葛。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按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于义可也。盖贾疏所谓绖带至虞后。变麻服葛。绞带则不言所变者。指士虞记脱绖带一款而言也。又按士虞记曰。丈夫脱绖带于庙门外。(郑注曰。既卒哭。当变麻受之以葛也。)妇人脱首绖不脱带。(郑注曰。不脱带。齐斩妇人带不脱也。檀弓曰。妇人不葛带。)第贾疏之意。以为庙门外丈夫脱绖带。此绖带字。指言首之绖腰之带。而绞带之变葛。则记者阙而不言。当变之以布也。
答权汝柔
绞带注。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同。
愚按绞带变布之说。多有曲折。备要小祥绞带条曰。图式斩衰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今从家礼。虽无虞变。而练时若用古礼。腰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妇人同。又考图式男子卒哭受服图绞带条。则斩衰章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又考丧服斩衰章绞带下贾疏则曰。绖带至虞后。变麻服葛。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按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于义可也。盖贾疏所谓绖带至虞后。变麻服葛。绞带则不言所变者。指士虞记脱绖带一款而言也。又按士虞记曰。丈夫脱绖带于庙门外。(郑注曰。既卒哭。当变麻受之以葛也。)妇人脱首绖不脱带。(郑注曰。不脱带。齐斩妇人带不脱也。檀弓曰。妇人不葛带。)第贾疏之意。以为庙门外丈夫脱绖带。此绖带字。指言首之绖腰之带。而绞带之变葛。则记者阙而不言。当变之以布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1L 页
贾氏此疏。窃所未晓。按士丧礼陈小敛衣绖带条曰。苴绖腰绖。士丧记补曰。既凭尸。主人绞带。此即准备初丧所着两绖绞带也。其下士丧记又曰。居倚庐。不脱绖带。此绖带字。蒙上经记文则初丧所着二绖绞带不脱云矣。盖上文所言则列数名目。以诏后人。故曰苴绖腰绖绞带。下文所言则揔合名目。只举其槩。故曰绖带。其实下文绖带。即上文苴绖腰带绞带。初无两义于其间也。其下卒哭时庙门外所脱绖带。即上文居庐时不脱之绖带。而为变麻服葛。所着二绖绞带。始脱于庙门之外矣。若然。脱二绖而不脱绞带。理之所无。二绖绞带。若既并脱。则独言脱二绖。亦可乎。贾疏变绞服布之论。似失经记之本旨。又按丧服斩衰条。经文言苴绖绞带。此亦初丧所着也。传文言居倚庐时。不脱绖带。绖带实包绞带言。蒙上文也。何可谓只言二绖耶。庙门外所脱。虽曰绖带。兼包绞带。据此可知。而勉斋偶未致详。而著之于图式耶。又按图式妇人卒哭受服图绞带条注曰。七升布。然则妇人于卒哭。亦变绞服布耶。虽卒哭后。妇人元无变带之礼。至小祥直除。即礼经之意也。是以檀弓与小仪。皆言妇人不葛带。士虞记。亦言妇人脱首绖不脱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2H 页
则贾疏所言绞带变布者。亦指男子而言。元无妇人亦变绞服布之文。而图式则便为男子妇人一体变布。既失贾疏本意。又与小仪檀弓士虞记相违。此不可不审也。大抵丧服经文苴绖绞带。既言于受服之初。则男子妇人。皆所并指。而及其虞变之时则参之以小仪檀弓士虞记。男子虽变绖带。妇人元无变带之事。而只以丧服经文苴绖绞带。既包言男子妇人。传文绞带。亦承经文绞带而说来。贾疏绞带变布之说。又承传文绞带之下。故勉斋只得蒙上文看去。意其疏说。并包男子妇人。乃以妇人变带。亦皆用布。著之于图式。此亦偶未致详于贾疏变布独指男子之意耶。贾疏服布之说。窃尝疑之。今因来教。略布其一二。幸须另加商量。回教如何。
又按语类。朱子答绖带制之问曰。首绖大一扼。腰绖较小。绞带又较小于腰绖。盖问之者泛言绖带。而朱子之意。如以绖带认为首绖腰带。如贾疏之说。则其答当言首绖腰带而已。其并言绞带。岂不以言绖带则绞带亦在其中故耶。且问者所谓绖带若指首绖腰带而已。不包绞带则朱子之答。又何以添及彼所不问之绞带耶。以此推之。士虞记丈夫脱绖带之绖
又按语类。朱子答绖带制之问曰。首绖大一扼。腰绖较小。绞带又较小于腰绖。盖问之者泛言绖带。而朱子之意。如以绖带认为首绖腰带。如贾疏之说。则其答当言首绖腰带而已。其并言绞带。岂不以言绖带则绞带亦在其中故耶。且问者所谓绖带若指首绖腰带而已。不包绞带则朱子之答。又何以添及彼所不问之绞带耶。以此推之。士虞记丈夫脱绖带之绖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2L 页
带。兼言绞带。似无可疑也。丧服图式绖带之图曰。首绖腰绖绞带。仪礼杨氏绖带之图曰。斩衰苴绖绞带。仪节绖带条曰。首绖腰绖绞带。此所谓绖带字。皆兼绞带而言也。(丧礼备要。绖带之具言首绖腰绖绞带。)据此则士虞记脱绖带。何可谓只及首绖腰带而不及绞带耶。如贾疏所云绖带。果是首绖腰带而止。则朱子黄氏杨氏丘氏。皆就绖带。并言绞带者。无乃近于赘说耶。大抵绖带字。或指两绖。或兼言绞带。随其文势之如何。看之可也。至于庙门外丈夫脱绖带。为虞后变麻受葛。故其脱即初丧所受首绖腰带绞带之麻。而况此记绖带之人。即传补绞带之人。小敛之阙文。尚且补之。则及其变葛之时。自补之绞带。又何可反漏耶。
答权汝柔
明谷曰。适子于练祥病不得参。则于卧次变除。其祝文支子摄行。按据此或不幸而见囚者。亦于其所变除可知耶。
愚按适子所患苦重。不以时月望其差复。则或可变通摄行。而如其不然。祥祭本非使人代行之祭。待其早晚差歇。择日行之。终似合礼。如或不幸而见囚则
答权汝柔
明谷曰。适子于练祥病不得参。则于卧次变除。其祝文支子摄行。按据此或不幸而见囚者。亦于其所变除可知耶。
愚按适子所患苦重。不以时月望其差复。则或可变通摄行。而如其不然。祥祭本非使人代行之祭。待其早晚差歇。择日行之。终似合礼。如或不幸而见囚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3H 页
亦待早晚见放。似宜矣。
按摄行限期。抑有论定者。适子之病。若是染患或痘疾。可以时月差净者。则待其差净而行之。如或久病未易差复者。使支子摄行。乃可合礼。且或不幸而见囚者。其处变之节。略与病家相同。而但囚中变除。与病所变除有异。必请保囚而为之。如或未然则亦不得不权处于囚中别所。而虽支子遭此境者。变除处变。亦当如此而已。未知如何。
愚按前日鄙说中。适子所患苦重。不以时月望其差复云者。非谓染患痘症之本有差限。疾势虽过累朔。实无向歇之类而言之耳。病无差限则势不得不变通摄行矣。若或见囚。放释无期。则狱中非私服哭除之地。只俟早晚出狱。如尚辅之说而已。而练后或有因病保放。则此与在囚时不同。亦当有哭变之义矣。保放若在于练祥既过之后。则保放之月服练服。又次月服祥服而无禫。如小记三年而后葬者除丧之例。似不悖礼。未知如何。
尚辅所谓但支子为适子。过期不除。未知如何云者。似为未然。朱子谓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则适子
按摄行限期。抑有论定者。适子之病。若是染患或痘疾。可以时月差净者。则待其差净而行之。如或久病未易差复者。使支子摄行。乃可合礼。且或不幸而见囚者。其处变之节。略与病家相同。而但囚中变除。与病所变除有异。必请保囚而为之。如或未然则亦不得不权处于囚中别所。而虽支子遭此境者。变除处变。亦当如此而已。未知如何。
愚按前日鄙说中。适子所患苦重。不以时月望其差复云者。非谓染患痘症之本有差限。疾势虽过累朔。实无向歇之类而言之耳。病无差限则势不得不变通摄行矣。若或见囚。放释无期。则狱中非私服哭除之地。只俟早晚出狱。如尚辅之说而已。而练后或有因病保放。则此与在囚时不同。亦当有哭变之义矣。保放若在于练祥既过之后。则保放之月服练服。又次月服祥服而无禫。如小记三年而后葬者除丧之例。似不悖礼。未知如何。
尚辅所谓但支子为适子。过期不除。未知如何云者。似为未然。朱子谓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则适子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3L 页
或病或囚。虽不得趁时除丧。支子则依先满之例。随其练丧本日。各有变除。为适子过期不除。非所可虑也。但适子方在未除之中。则支子虽已先除。不可遽同乎人。而着常服如前矣。只以墨布为笠。半练粗布为衣。如心丧服制。似或得宜。亦如何。
答权汝柔
舅主妇丧。行练祭一款。此固可疑。而窃考备要立丧主条注。小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云。夫人功之亲。主人之丧。犹为之再祭。今以服期之亲。而不主其妇之练祭。不有乖于小记所云耶。若又以已无可练之义。而主其练祭。有所嫌碍。则抑有可證者。家礼大祥条祔注。朱子答妻丧夫虽已除服后。主其大祥之祭云云者是也。故鄙家尝行之如常。不复致疑。今承询及。还切僭悚。
小记家礼所言。皆有妻有子之丧。而或子幼妻弱而大功摄祭。或其父主祭。故子不敢祭。而言其妻与子之服制。则皆行三年而当有再祭者也。然则其练祥之行否。在于有妻与子。而不在舅之主丧也。今此高明所示。舅主妇丧。既是有夫有子之丧则行练祥。乃
答权汝柔
舅主妇丧。行练祭一款。此固可疑。而窃考备要立丧主条注。小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云。夫人功之亲。主人之丧。犹为之再祭。今以服期之亲。而不主其妇之练祭。不有乖于小记所云耶。若又以已无可练之义。而主其练祭。有所嫌碍。则抑有可證者。家礼大祥条祔注。朱子答妻丧夫虽已除服后。主其大祥之祭云云者是也。故鄙家尝行之如常。不复致疑。今承询及。还切僭悚。
小记家礼所言。皆有妻有子之丧。而或子幼妻弱而大功摄祭。或其父主祭。故子不敢祭。而言其妻与子之服制。则皆行三年而当有再祭者也。然则其练祥之行否。在于有妻与子。而不在舅之主丧也。今此高明所示。舅主妇丧。既是有夫有子之丧则行练祥。乃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4H 页
是当然之礼。初无可疑。
答朴质夫
小祥绞带变为布带。绖带变为绞带云。未知有何明文。国制通行之规耶。此等节目。伏望详考礼书。明赐指教如何。
小祥变绞带为布带。即唐儒贾氏之论也。黄勉斋丧服图式。取而入之。故我东儒贤。皆以图式为据。从贾说变绞用布。近世好礼之家。莫不皆然。丧礼备要小祥之具。亦言布带。浅见则以为绞带自是斩衰重带。而以贾氏一言。降为布带。于礼未安。考之家礼小祥条则元无用布之文。朱子之不用贾说。于此可知。上年。以此意问于明斋则以鄙言不以为谬妄。未知其果如何也。明斋答书誊呈。考而处之。大抵布带之论。先儒皆许。而又入于备要则虽变麻服布可也。朱子家礼。既无用布之文。则虽仍存旧带而变用练麻。亦可矣。惟在哀谅处。绖带变为绞带。家礼亦不言。而礼记有此说。故备要载之矣。
答李子始
备要祥禫祝。同用练祝。虞祭祝文夙夜云云下注曰。小祥则夜处下。有小心畏忌不隋其身八
答朴质夫
小祥绞带变为布带。绖带变为绞带云。未知有何明文。国制通行之规耶。此等节目。伏望详考礼书。明赐指教如何。
小祥变绞带为布带。即唐儒贾氏之论也。黄勉斋丧服图式。取而入之。故我东儒贤。皆以图式为据。从贾说变绞用布。近世好礼之家。莫不皆然。丧礼备要小祥之具。亦言布带。浅见则以为绞带自是斩衰重带。而以贾氏一言。降为布带。于礼未安。考之家礼小祥条则元无用布之文。朱子之不用贾说。于此可知。上年。以此意问于明斋则以鄙言不以为谬妄。未知其果如何也。明斋答书誊呈。考而处之。大抵布带之论。先儒皆许。而又入于备要则虽变麻服布可也。朱子家礼。既无用布之文。则虽仍存旧带而变用练麻。亦可矣。惟在哀谅处。绖带变为绞带。家礼亦不言。而礼记有此说。故备要载之矣。
答李子始
备要祥禫祝。同用练祝。虞祭祝文夙夜云云下注曰。小祥则夜处下。有小心畏忌不隋其身八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4L 页
字云。家礼则小祥祝文。并用夙夜云云八字及小心云云八字。为十六字矣。小心畏忌等语。与哀慕不宁。意似重叠。且凡礼节。自虞至禫。每从重至轻。而独小祥祝辞。更添八字。深所未解。而家礼既有明文。大祥祝则又曰用小▣(一作祥)祝云。故练祥时。已依家礼。并用十六字矣。禫祭祝。若依家礼。则又当用大祥祝。而终不能无疑。可有折衷之节耶。
家礼虞祭祝曰。夙兴夜处。哀慕不宁。练祭祝曰。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隋其身。哀慕不宁。盖备要一书。祖述家礼。取其文而录于各段则此二祝。亦当分录于虞与练条。而第虞祝。实下包卒祔祥禫等祝。故既以夙兴哀慕二句。录于虞祝。其下小祥则夜处下。更添小心云云八字。如家礼练祝之所云。其分排于虞练者。一出家礼之义例耳。所谓小心畏忌者。指此心敬惕之意而言也。(朱子曰。惟畏近敬字。书曰忌畏也。据此则畏忌字。不出敬惕之义耳。)所谓哀慕不宁者。主慕亲罔极之意而言也。两句所谓。义各攸属。似不以重叠为虞也。又考家礼只诀。则曰日月不居(为也)奄及小祥(为尼)夙兴夜处(为也)小心畏忌(罗)不隋其身(为也)哀慕
家礼虞祭祝曰。夙兴夜处。哀慕不宁。练祭祝曰。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隋其身。哀慕不宁。盖备要一书。祖述家礼。取其文而录于各段则此二祝。亦当分录于虞与练条。而第虞祝。实下包卒祔祥禫等祝。故既以夙兴哀慕二句。录于虞祝。其下小祥则夜处下。更添小心云云八字。如家礼练祝之所云。其分排于虞练者。一出家礼之义例耳。所谓小心畏忌者。指此心敬惕之意而言也。(朱子曰。惟畏近敬字。书曰忌畏也。据此则畏忌字。不出敬惕之义耳。)所谓哀慕不宁者。主慕亲罔极之意而言也。两句所谓。义各攸属。似不以重叠为虞也。又考家礼只诀。则曰日月不居(为也)奄及小祥(为尼)夙兴夜处(为也)小心畏忌(罗)不隋其身(为也)哀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5H 页
不宁(亽)以此言之。则可见上下文势。通而不碍。顺而无叠也。虞练之祝辞。虽有少有多。亦有可言者。盖古礼。自启殡至三虞。复用初丧之礼。则虞祝只言八字。虞是凶祭。哀不能文故也。练祝始用十六字。练是吉祭。复忝两句而其辞自备。盖祭礼既趍于渐吉。故祭祝又从而如此。大抵两祝本于仪礼记文。朱子取入于家礼。而小祥祝。仍用祥禫之意。已载家礼注。仪节备要。一例皆然。后人惟当依此行之而已。有何折衷之可言者耶。
答李子始
初虞祝曰。哀子某。哀显相夙兴夜处不宁。其祔祭祝曰。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隋其身不宁。(右见士虞记)
仪礼士虞礼。本周公经文。所谓士虞记者。记礼之人。追补经文之阙者也。家礼初虞八字之祝。小祥十六字之祝。皆出士虞记。别无同异。但士虞记。虞祝则是夙兴夜处不宁六字。而家礼加哀慕二字为八字。祔祝则是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宁十四字。而家礼则又加哀慕二字。为十六字。又以祔祝移用小祥之祝。此则少异于士虞记也。
答李子始
初虞祝曰。哀子某。哀显相夙兴夜处不宁。其祔祭祝曰。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隋其身不宁。(右见士虞记)
仪礼士虞礼。本周公经文。所谓士虞记者。记礼之人。追补经文之阙者也。家礼初虞八字之祝。小祥十六字之祝。皆出士虞记。别无同异。但士虞记。虞祝则是夙兴夜处不宁六字。而家礼加哀慕二字为八字。祔祝则是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宁十四字。而家礼则又加哀慕二字。为十六字。又以祔祝移用小祥之祝。此则少异于士虞记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5L 页
来教曰。夙兴夜处。哀慕不宁。既成一段文理。折其中间。抻入八字。有欠于两句相合之体。至于不隋不宁等字。显有重叠之意。恐不可曰通而不碍。顺而无叠。
家礼两祝。既是士虞记之文。而郑氏注之。贾氏疏之。而既无一毫疵论。至朱子采入于家礼。全用其文。今来示何病之甚耶。不隋者。言其处己。不宁者。言其慕亲。所主而言既有异。何有重叠之虑。
答郑汝吉
先考初期。今二十八日。而孤子闻丧。在二十九日。练祥之节。当计日月实数。其间忌日。别设祭奠。自是人家通行之礼。而第无祝则不为殷奠。故或有祝文中奄及初期云云。而行三献者。此虽无礼文之可据。不害于情理耶。
古者。练祥择日行之。故于本丧日。以忌例自为一祭。第未知其祭时具祝三献耶。抑无祝一献耶。以三年后忌祭见之。则虽当具祝三献。然练祥时又当有此仪节。则或嫌烦渎而于此姑阙之耶。无明文古礼。亦不的知矣。练祥及本丧日。古虽为二祭。朱子家礼。练祥行于本丧日。故古之二祭。合而为一祭。今因适子
家礼两祝。既是士虞记之文。而郑氏注之。贾氏疏之。而既无一毫疵论。至朱子采入于家礼。全用其文。今来示何病之甚耶。不隋者。言其处己。不宁者。言其慕亲。所主而言既有异。何有重叠之虑。
答郑汝吉
先考初期。今二十八日。而孤子闻丧。在二十九日。练祥之节。当计日月实数。其间忌日。别设祭奠。自是人家通行之礼。而第无祝则不为殷奠。故或有祝文中奄及初期云云。而行三献者。此虽无礼文之可据。不害于情理耶。
古者。练祥择日行之。故于本丧日。以忌例自为一祭。第未知其祭时具祝三献耶。抑无祝一献耶。以三年后忌祭见之。则虽当具祝三献。然练祥时又当有此仪节。则或嫌烦渎而于此姑阙之耶。无明文古礼。亦不的知矣。练祥及本丧日。古虽为二祭。朱子家礼。练祥行于本丧日。故古之二祭。合而为一祭。今因适子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6H 页
之追丧。练祥当行于闻丧之日矣。浅见以为本丧日祭奠。轻也。闻丧日练祥。重也。于其重处。当有祝三献。于其轻处。虽设祭奠。无祝一献。告以退练之辞而已。盖就一祭之中分言轻重之义。恐或如此。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崔友说曰。所论绞带变布之非。考据精详。贾氏之失。较然无可疑矣。图式备要之相袭。偶失照管耶。第以意推之。腰绖绞带之两股与四股。既有轻重之别。而麻与葛。亦有轻重之差者也。是以。初丧斩斋之腰绖皆以麻。而其制两股。绞带则斩衰虽用麻。而其制四股。斋衰直用布带。可知其绞带较轻于腰绖也。及其虞后之腰绖。变麻服葛。而又用四股之制。则斩衰之绞带。变麻用布而与斋衰同。似得轻重之义。用意委曲。无乃或有他据耶。
愚按崔友此说一款。前日与一友人亦有讲论。其友说曰。初丧丧服。腰绖两股相交。绞带小于腰绖。而三重四股则两股四股之间。差等自别。及至虞卒变葛之时。当初绖带之两股者。降为绞带四股之制。则当初绞带四股者。次第降以为布。此皆渐杀致饰之节
答权汝柔
崔友说曰。所论绞带变布之非。考据精详。贾氏之失。较然无可疑矣。图式备要之相袭。偶失照管耶。第以意推之。腰绖绞带之两股与四股。既有轻重之别。而麻与葛。亦有轻重之差者也。是以。初丧斩斋之腰绖皆以麻。而其制两股。绞带则斩衰虽用麻。而其制四股。斋衰直用布带。可知其绞带较轻于腰绖也。及其虞后之腰绖。变麻服葛。而又用四股之制。则斩衰之绞带。变麻用布而与斋衰同。似得轻重之义。用意委曲。无乃或有他据耶。
愚按崔友此说一款。前日与一友人亦有讲论。其友说曰。初丧丧服。腰绖两股相交。绞带小于腰绖。而三重四股则两股四股之间。差等自别。及至虞卒变葛之时。当初绖带之两股者。降为绞带四股之制。则当初绞带四股者。次第降以为布。此皆渐杀致饰之节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6L 页
也。愚意以为虞后腰绖三重四股之制。即间传之文。非士丧经文之意也。若使变麻服布。果是士丧之阙遗。则此乃虞变之大段节目。以记者之无微不补。郑氏之详于释经。似无不为追补之理。而士虞记与郑氏注。何尝有一毫近似之文耶。经文本无是意。据此可知也。况备要即类聚之说。上自礼经。下至通典。合今古之礼。分类书之者。即其式例然矣。而间传之制。入录于备要者。盖以此也。今日吾辈之所讲明。只是士丧礼腰绖绞带之变布变葛而已。腰绖四股之制。士虞经记及注疏皆所不言。则虽在虞变之后。不过依前两股而已。岂有三重四股之可论。又岂有因此降布之可言者耶。且家礼初丧。亦两股为腰带。而小详练服。既不言三重四股则仍以两股为练。如士虞记两股服葛之为。无疑矣。然则间传之制。贾氏之疏。皆为家礼不用。而绞带之不以布。亦其明白。与其从贾氏疏说。不若从家礼之为得正云云。未知亦如何耶。
今又思之。父母丧俱是三年。而麻绞布绞。实分斩齐之大限。其义甚严。若以布绞换作麻绞。则重斩之中。兼杂齐衰之轻义。岂是周公必言麻绞于斩衰之意
今又思之。父母丧俱是三年。而麻绞布绞。实分斩齐之大限。其义甚严。若以布绞换作麻绞。则重斩之中。兼杂齐衰之轻义。岂是周公必言麻绞于斩衰之意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7H 页
哉。惟此一款。可以断贾疏之失矣。夫卒哭后受服。家礼删之。故仪节虽以卒哭之葛。移用于练时变麻服葛。自是虞后之事。贾氏所谓变麻服布。亦言于虞后矣。肰则男子之着麻绞。不过葬前三月而已也。至于女子则礼在腰之麻绖不变葛。而至期直除。则麻绞同一在腰之带。亦不至期而直除之乎。肰则女子之着麻绞。至小祥始除也。大抵男女麻绞。丧服与士丧礼。本无分别之可言。而男之麻绞。至虞变布而失其绳带之体质。女之麻绞。虽虞无变而存其绳带之体质。则男女之绞带轻重。于此始分矣。至若男至葬后而除麻绞。女至练后而除麻绞。则男女之除脱迟速。于此倒置矣。此皆贾氏之己见。元非礼经之义例。其为碍于礼义。亦甚非细。浅见以为贾疏服布之说。终难准信。未知如何。
答郑兄
小祥条所谓未除服者。只指期服以下追后成服者而言。似不指庶子丧人而言也。盖古礼。卒哭撤上食。小祥止朝夕哭。殡宫遂无事。故异居庶子为大夫士者。各归其家。朔望则会哭于宗室。即大记之意。据此见之则家礼未除服者会哭。似指归家之庶子也。肰
答郑兄
小祥条所谓未除服者。只指期服以下追后成服者而言。似不指庶子丧人而言也。盖古礼。卒哭撤上食。小祥止朝夕哭。殡宫遂无事。故异居庶子为大夫士者。各归其家。朔望则会哭于宗室。即大记之意。据此见之则家礼未除服者会哭。似指归家之庶子也。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7L 页
温公书仪。从俗礼上食三年。朱子家礼。据书仪又成其书。上食限以三年。可知也。上食既行三年则虽在小祥止哭之后。殡宫每日有事。异居庶子。既练而归。似不如大记之所言。则与适子同居终丧。即事礼之当肰。然则其未除服会哭。非期大功闻丧追服者而何哉。见其不曰归家庶子会哭。而必曰未除服者会哭。则其主意岂不明白耶。盖大记自是古礼。家礼参用俗礼。两意自有不同之处。本不可以古礼一一为准。而愚伏之言如此。恐非家礼之本旨也。
与李同甫
家礼小祥条。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一款。愚伏引丧大记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归哭于宗室之文。以答同春之问。沙溪之意亦肰也。(见问解小祥条。)今以浅见言之。古礼。卒哭罢上食。小祥止朝夕哭。则殡宫便无事矣。庶子既练而归者。只于朔望会哭。不其肰乎。若夫家礼则上食之节。既在于成服之下。当罢之文。不见于卒哭之后。则其限三年不罢上食。可知矣。朝夕哭虽云停止。殡宫日日尚亦有事也。异居庶子。练后何可遽归也。其所谓未除者会哭。指奔丧条期大功脱服者而言。似非楮练后庶子之既归者而言。
与李同甫
家礼小祥条。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一款。愚伏引丧大记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归哭于宗室之文。以答同春之问。沙溪之意亦肰也。(见问解小祥条。)今以浅见言之。古礼。卒哭罢上食。小祥止朝夕哭。则殡宫便无事矣。庶子既练而归者。只于朔望会哭。不其肰乎。若夫家礼则上食之节。既在于成服之下。当罢之文。不见于卒哭之后。则其限三年不罢上食。可知矣。朝夕哭虽云停止。殡宫日日尚亦有事也。异居庶子。练后何可遽归也。其所谓未除者会哭。指奔丧条期大功脱服者而言。似非楮练后庶子之既归者而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8H 页
两先生如此为说。未知果得家礼之旨耶。哀须细入思量。回示可否如何。
答成达卿
止朝夕哭注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 退溪以未除服者为丧人。而寒冈,旅轩则俱以为期大功追服者也。其意以为丧人有三年常侍之义。宁有会哭之事云尔。肰此则退溪之言是也。丧大记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注殡宫也。)愚伏引此以證丧人之言则亦是也。第以此说而不复置疑于止上食哭之议。亦可恨也。盖古礼之葬前上食。生事之也。葬后罢之。神事之也。虽罢上食而犹存朝夕哭。以至于期。所谓二连期悲哀者也。练后止朝夕哭之后。无复有事。而惟朔望有事。故命士以上异宫者。各归其宫。而至朔望会哭。礼当然也。家礼虽无罢上食之文。而朱子答陆子寿书。有卒哭不复馈食于下室之语。则其罢上食可知。今虽不可为法。而家礼之从古礼则明矣。未知如何。
退溪此段云云。出于丧大记朔日则归哭于宗室之
答成达卿
止朝夕哭注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 退溪以未除服者为丧人。而寒冈,旅轩则俱以为期大功追服者也。其意以为丧人有三年常侍之义。宁有会哭之事云尔。肰此则退溪之言是也。丧大记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注殡宫也。)愚伏引此以證丧人之言则亦是也。第以此说而不复置疑于止上食哭之议。亦可恨也。盖古礼之葬前上食。生事之也。葬后罢之。神事之也。虽罢上食而犹存朝夕哭。以至于期。所谓二连期悲哀者也。练后止朝夕哭之后。无复有事。而惟朔望有事。故命士以上异宫者。各归其宫。而至朔望会哭。礼当然也。家礼虽无罢上食之文。而朱子答陆子寿书。有卒哭不复馈食于下室之语。则其罢上食可知。今虽不可为法。而家礼之从古礼则明矣。未知如何。
退溪此段云云。出于丧大记朔日则归哭于宗室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8L 页
文。愚伏之说亦以此。所论皆不为无据。肰第有一说。不敢不禀。仪礼大敛条曰。殡。兄弟出。主人拜送于门外。郑注曰。小功以下。至此可以归。异门大功亦在焉。家礼大敛条注又曰。大功以下异居。既殡而归。仪礼返哭条曰。兄弟出。主人拜送。郑注曰。兄弟。小功以下也。异门大功亦可以归。家礼返哭条又曰。小功以下大功异居者可以归。丧大记曰。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疏曰。言庶子遭丧归家之节。家礼小祥条。只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以此观之。古礼于殡后葬后练后。分明言服人。及异居庶子条归其宫。家礼殡后葬后。皆言服人之归。盖古礼也。独于小祥条。泛曰未除服者会哭。大记既练而庶子归家之意。没以不言。与古礼不同。何哉。家礼上食之节。既载于成服之下。当罢之文。不见于卒哭之后。则(檀弓卒哭而讳条。郑注曰。不复馈食于下室。)无乃上食当终丧行之故。练后异居庶子终不言归。而所谓未除服者会哭。只指家礼奔丧条齐衰以下脱服者。而奔丧丧人则未罢上食前。亦不归家。故不在于会哭之中而肰耶。来说又曰。家礼虽无罢上食之文。而朱子答陆子寿书。有卒哭不复馈食于下室之语。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9H 页
其罢上食可知云者。亦异于浅见矣。朱子答书。只曰古礼如此云耳。非谓家礼卒哭后亦罢上食也。朱子之意。果若以罢为宜。则家礼何不直为言罢。而只于答陆氏之书。乃有此言耶。大抵朝夕奠哭与上食。成服条下初既并言。而奠与哭。依古礼葬后练后次第言罢。则上食亦依古礼。卒哭后又当言罢。而终无举论处者。初非遗漏而不言也。又非一任于俗礼也。其罢当以大祥为限。故(成服条。始言上食。卒哭复终不言罢。则其罢当在大祥之日可知也。)祥撤几筵时。上食随而自罢于不罢之中。若复别为立文以言其罢。则不成文势。不成说话。家礼终不言罢。盖以此也。上食若终丧行之。庶子又以不得归家为断。则练后朔望。未除服者会哭。必以齐衰以下脱服当之。肰后上下语义。方为通贯无碍矣。大槩丧大记则自是古礼。故卒哭后当罢上食。练后止朝哭。庶子归家。惟朔望会哭。揆诸礼意。其不然乎。至于家礼则参以俗礼。故练后虽止朝夕哭。上食必终三年。庶子既不得归家则其未除服者会哭。非齐衰以下脱服异居者而何哉。夫大记,家礼。所主而言者似各不同。而愚伏,沙溪。合而为解。(见问解小祥条)此诚可疑。恨不奉质于函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49L 页
丈也。如曰卒哭后已罢上食。则此即家礼所无之说。终难闻命。幸更商量如何。
答李子始
备要题主祝文式注曰。仪礼,家礼。祔乃称孝。当从仪礼。此言三虞卒哭则称孤哀。至祔始称孝也。是后练,祥,禫祝式。皆云同前。则亦是称孝之谓也。而世俗多不行。三年内则皆称孤哀。祥禫之祭。亦不称孝子。未知礼意果如何。
寒冈云禫祭祝文。尚称孤哀子。礼书无其文。惟仪节有之。而沙溪已为䮕论。以礼经为正。则今不必更为提说。又云丧人书疏。禫前皆称孤哀子似宜。
更考备要小祥条。降神三献如卒哭之仪。注曰。祝文见初虞。盖初虞祝中。祥禫祝辞。并入其中。故小祥祝亦见于初虞祝。非谓祔祭既称孝。至小祥变用初虞之孤子也。若使祔祭已言孝。小祥复言孤。则称谓之颠倒甚矣。决无是理。然小祥条。既曰祝文见初虞。则骤见而未及致详。仍用孤子之文。亦无足为怪。人家祥禫不称孝。似出于此。初非专由于仪节退溪诸说而然也。大抵祥禫孤哀之称。不过因讹袭谬之致。今何可更踵其失耶。
答李子始
备要题主祝文式注曰。仪礼,家礼。祔乃称孝。当从仪礼。此言三虞卒哭则称孤哀。至祔始称孝也。是后练,祥,禫祝式。皆云同前。则亦是称孝之谓也。而世俗多不行。三年内则皆称孤哀。祥禫之祭。亦不称孝子。未知礼意果如何。
寒冈云禫祭祝文。尚称孤哀子。礼书无其文。惟仪节有之。而沙溪已为䮕论。以礼经为正。则今不必更为提说。又云丧人书疏。禫前皆称孤哀子似宜。
更考备要小祥条。降神三献如卒哭之仪。注曰。祝文见初虞。盖初虞祝中。祥禫祝辞。并入其中。故小祥祝亦见于初虞祝。非谓祔祭既称孝。至小祥变用初虞之孤子也。若使祔祭已言孝。小祥复言孤。则称谓之颠倒甚矣。决无是理。然小祥条。既曰祝文见初虞。则骤见而未及致详。仍用孤子之文。亦无足为怪。人家祥禫不称孝。似出于此。初非专由于仪节退溪诸说而然也。大抵祥禫孤哀之称。不过因讹袭谬之致。今何可更踵其失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0H 页
答李▣▣观寿
长子早没之后。长孙继忘。孙妇又于昨年。无子而夭。以祖舅而主孙妇之丧者。练祥禫之节。无可考之礼。昨年。台以当依问解所载亡弟之无妻与子者。期后撤几筵之文。小祥前则不撤几筵。无练祥两节。而小祥时。当以忌日祝文行之为教。故孙妇初期。欲依教为之。而第念既是成人之丧。则练祥之节。合肰废却。而只以忌日祝文行之。或有所未安耶。既无练祥禫等节则初期后。亦无吉祭。而直为合椟耶。抑因时祀而合椟耶。并商量指教。
不行练禫。情理果为不安。而二祭若行则与具体三年之丧。无所卞别。揆以礼意。似不如此。至于初期后合椟与否。礼无所论。亦不敢妄论。而但士虞记。是月也吉祭。犹未配。(见丧礼备要吉祭条。)此丧虽因无子而杀礼短丧。其实过三年后。当合椟者也。姑依士虞记未配之文。过再期后行吉合椟。似近于哀未忘之义。既曰合椟则不可无祭。而时祭时兼行。亦似无妨。都在量处。
答李子始
长子早没之后。长孙继忘。孙妇又于昨年。无子而夭。以祖舅而主孙妇之丧者。练祥禫之节。无可考之礼。昨年。台以当依问解所载亡弟之无妻与子者。期后撤几筵之文。小祥前则不撤几筵。无练祥两节。而小祥时。当以忌日祝文行之为教。故孙妇初期。欲依教为之。而第念既是成人之丧。则练祥之节。合肰废却。而只以忌日祝文行之。或有所未安耶。既无练祥禫等节则初期后。亦无吉祭。而直为合椟耶。抑因时祀而合椟耶。并商量指教。
不行练禫。情理果为不安。而二祭若行则与具体三年之丧。无所卞别。揆以礼意。似不如此。至于初期后合椟与否。礼无所论。亦不敢妄论。而但士虞记。是月也吉祭。犹未配。(见丧礼备要吉祭条。)此丧虽因无子而杀礼短丧。其实过三年后。当合椟者也。姑依士虞记未配之文。过再期后行吉合椟。似近于哀未忘之义。既曰合椟则不可无祭。而时祭时兼行。亦似无妨。都在量处。
答李子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0L 页
来教曰。若曰练时始备祭礼。故祝辞字数亦多云。则至卒哭始用祭礼。当于卒哭添入祝辞。何必过卒哭至练时。始备礼耶。
士虞记云始虞曰。夙兴夜处不宁。哀荐祫事。再虞皆如初。曰哀荐虞事。三虞卒哭亦如初。曰哀荐成事云云。则初虞祝仍用而以至卒哭。即士虞记之文。非家礼所自谓者也。无乃虞卒。义虽有别。论其大体。无甚相远。故如家礼小祥之祝亦用于祥禫之例而肰耶。既是士虞记文。则非后人所可轻议也。字多祝辞。本士虞祔祝。而朱子于家礼。别作一祝以入于祔。以其古祝移用于小祥。抑此祝辞或宜于小祥而或欠于祔义故耶。臆见难断。
答赵圣文(彦彬)
问昨年遭丧。闻讣在于丧出之翌日。行练变服。当退行于闻讣之日耶。
同春曰。在礼凡丧变除。但以月为计。未闻有计日者。在外闻讣。在于踰月之后则练祥退行。固也。若在同月之内则古人练祥卜日而进退行之。要不出是月而已。今何必创为计日礼。有先后为哉云云。大抵凡丧变除。以日为计。古礼无文。但朱子答曾无疑书曰。
士虞记云始虞曰。夙兴夜处不宁。哀荐祫事。再虞皆如初。曰哀荐虞事。三虞卒哭亦如初。曰哀荐成事云云。则初虞祝仍用而以至卒哭。即士虞记之文。非家礼所自谓者也。无乃虞卒。义虽有别。论其大体。无甚相远。故如家礼小祥之祝亦用于祥禫之例而肰耶。既是士虞记文。则非后人所可轻议也。字多祝辞。本士虞祔祝。而朱子于家礼。别作一祝以入于祔。以其古祝移用于小祥。抑此祝辞或宜于小祥而或欠于祔义故耶。臆见难断。
答赵圣文(彦彬)
问昨年遭丧。闻讣在于丧出之翌日。行练变服。当退行于闻讣之日耶。
同春曰。在礼凡丧变除。但以月为计。未闻有计日者。在外闻讣。在于踰月之后则练祥退行。固也。若在同月之内则古人练祥卜日而进退行之。要不出是月而已。今何必创为计日礼。有先后为哉云云。大抵凡丧变除。以日为计。古礼无文。但朱子答曾无疑书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1H 页
在今练祥之礼。却计日月实数为节。则计日之例。本于朱子矣。盖曾无疑闻讣追服。故朱子之言如此。玄石以朱子说为主。而今此闻丧。不过丧出之翌日。其间日字。只争一日。练事行于本丧日。无妨否。不能的断。
适子变节。如欲追行十二日。则当以此日为小祥。用备要小祥祝文。凡诸仪节。亦从备要小祥条所载行之为宜。
十一日虽是本丧日。适子变除。行于十二日。故朱子以本丧日论以忌日之例。此则非小祥即忌日也。只以适子行练于十二日。今日则以忌例行之之意。指辞告之。
答权汝柔
问。疠疫死忘家。未即成服者。追行成服之节。其除丧亦恐与追后闻讣者同。自成服日计之。准二十七月之期。参之情理。似不大悖。
先生答曰。乡俗或以疠疾忌讳。退行成服。常谓此与追闻丧讣者不同。自初丧元在丧侧。只成服差退耳。恐不可以成服之差迟。退行练祥如追闻丧讣者之为也。既已思之。或有过三四月
适子变节。如欲追行十二日。则当以此日为小祥。用备要小祥祝文。凡诸仪节。亦从备要小祥条所载行之为宜。
十一日虽是本丧日。适子变除。行于十二日。故朱子以本丧日论以忌日之例。此则非小祥即忌日也。只以适子行练于十二日。今日则以忌例行之之意。指辞告之。
答权汝柔
问。疠疫死忘家。未即成服者。追行成服之节。其除丧亦恐与追后闻讣者同。自成服日计之。准二十七月之期。参之情理。似不大悖。
先生答曰。乡俗或以疠疾忌讳。退行成服。常谓此与追闻丧讣者不同。自初丧元在丧侧。只成服差退耳。恐不可以成服之差迟。退行练祥如追闻丧讣者之为也。既已思之。或有过三四月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1L 页
而成服者。则斩齐重服。未准月数而遽变。实有短丧之嫌。乡人或有问者。不得已且依追闻丧讣者之例计之。十三月而练。二十五月而祥。为近于从厚之意答之云云。未知如何。
愚按在外闻丧。第四日成服。与在家遭丧四日成服无异。遭丧第四日成服者。练祥皆行遭丧之日。则闻丧而第四日成服者。练祥亦不行于闻丧之日耶。既以闻丧之日行练祥。则计其朔数。成服日练祥。自是闻丧中别件之变礼。如朱子答曾无疑书是也。盖无疑虽已闻丧。成服太晚。若以闻丧日为练祥之节。则闻丧后未服丧前。日月有碍于服丧实数。故不得已以成服计日月为节。此盖论无疑过时之成服。非统论闻丧第四日成服者之常例也。今观盛说。曰除服之节。亦恐与追后闻讣同。自成服月计朔除之。明斋答书曰。依追闻丧讣之例。自成服计月云云。夫乡曲间或成服失时。若依朱子书。自成服日计朔。以行练祥。则其间丧中第四日成服者。无所分别。练祥皆行于成服之日。则其引喻殊欠精细。此一款。更加商量。
答李▣▣(天馨)
罪人家遭母丧。在于昨年二月。以其自外奔哭
愚按在外闻丧。第四日成服。与在家遭丧四日成服无异。遭丧第四日成服者。练祥皆行遭丧之日。则闻丧而第四日成服者。练祥亦不行于闻丧之日耶。既以闻丧之日行练祥。则计其朔数。成服日练祥。自是闻丧中别件之变礼。如朱子答曾无疑书是也。盖无疑虽已闻丧。成服太晚。若以闻丧日为练祥之节。则闻丧后未服丧前。日月有碍于服丧实数。故不得已以成服计日月为节。此盖论无疑过时之成服。非统论闻丧第四日成服者之常例也。今观盛说。曰除服之节。亦恐与追后闻讣同。自成服月计朔除之。明斋答书曰。依追闻丧讣之例。自成服计月云云。夫乡曲间或成服失时。若依朱子书。自成服日计朔。以行练祥。则其间丧中第四日成服者。无所分别。练祥皆行于成服之日。则其引喻殊欠精细。此一款。更加商量。
答李▣▣(天馨)
罪人家遭母丧。在于昨年二月。以其自外奔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2H 页
之故。追后成服。于三月阕服。禫祀吉祭等事。当次次退行。二月忌日所告祝文。三月阕服时告辞。当何据而为辞耶。且罪人之先母。即继祖母之养子妇也。亦以适长子妇之服服之。此又未安则当除于何时耶。并教伏望。
朱子答曾无疑曰。今在练祥之礼。却当计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此奔丧追服者。所当遵用。昨年哀之追成服。既在三月初一日则以闻计日行练祥。(答曾无疑本文。练祥行于成服日。而先儒多以闻计日为是。)于本丧日。祭如忌日例。执事者告于几筵曰。孝子某昨年在外闻讣。奔丧闻讣之日。当行大祥。今此丧日。别设祭奠。敢告云云。祥日则当用备要祥祭祝文矣。先大夫人虽为祖祢传重之妇。既是继后子妇。则初与适长子妇有别。哀继祖母为长子妇服。似非礼意。于朔望。哭而除之。恐或得宜耳。
答郑兄
朱子答曾无疑书曰。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
朱子答曾无疑曰。今在练祥之礼。却当计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此奔丧追服者。所当遵用。昨年哀之追成服。既在三月初一日则以闻计日行练祥。(答曾无疑本文。练祥行于成服日。而先儒多以闻计日为是。)于本丧日。祭如忌日例。执事者告于几筵曰。孝子某昨年在外闻讣。奔丧闻讣之日。当行大祥。今此丧日。别设祭奠。敢告云云。祥日则当用备要祥祭祝文矣。先大夫人虽为祖祢传重之妇。既是继后子妇。则初与适长子妇有别。哀继祖母为长子妇服。似非礼意。于朔望。哭而除之。恐或得宜耳。
答郑兄
朱子答曾无疑书曰。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2L 页
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姜月塘论闻讣者除服之节。引朱子成服日计之之说以证之。同春答曰。成服虽晚。练祥之礼。却当计闻讣之日为实数。似无疑。而此云计成服之日。极可疑。见此答意。以朱子成服日行练祥为疑也。玄石又答或人书曰。远近间已有闻讣之日矣。何不令于此日行练祥两祭。而反令行祭于太晚成服之日耶。盖古礼。卜日而行练祥。家礼乃于忌日行祭。今之欲于闻讣之日行练祥。亦将以闻讣日。比拟于忌日而行祭也。其意固有所在。但此既非家礼元定忌日。又非朱子的定成服之日。只以无明文之闻讣日为主。未知如何。见此书意。以朱子成服日行练祥为据也。此两说皆似有执。将何适从耶。
愚按此两老说。与浅见有所不同矣。何以言之。昔有人谪济州。蒙放未还家前。闻亲丧。越海风不顺。三个月后。到家成服。近来在远闻讣者。因时患之再三重痛。过数月而始到丧次成服者亦有之。凡服丧。行练在十三月。而此类若以闻讣日为练。则计其成服后服丧。日月不过九个月。而与大功服无异矣。此意礼
愚按此两老说。与浅见有所不同矣。何以言之。昔有人谪济州。蒙放未还家前。闻亲丧。越海风不顺。三个月后。到家成服。近来在远闻讣者。因时患之再三重痛。过数月而始到丧次成服者亦有之。凡服丧。行练在十三月。而此类若以闻讣日为练。则计其成服后服丧。日月不过九个月。而与大功服无异矣。此意礼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3H 页
耶。不得已以成服日。计十三月服丧实数。当行练也。如或闻讣而第四日成服。则当自闻讣日计之。至明年闻讣日行练。则便是十三月服丧。有何计其成服之日耶。曾无疑则闻讣之后。未知经几个日月。始乃成服。而见朱子答书中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之说。则其非闻讣第四日成服可知矣。既失第四日之限而成服太晚。则安得不计成服日月实数。以充十三月行练之限耶。肰则朱子所谓计成服日月实数者。只为无疑失于太晚而言矣。似非通论闻讣者第四日即为成服而言也。大抵浅见则闻讣而成服。失于太晚者。以闻讣日行练。固未稳。闻讣而四日即为成服者。以成服日行练亦未安。惟当随其成服之太晚与否。而处之而已。不可以一槩言也。未知如何。
通典。曹述初曰。闻丧之日。即初死之时。为祭服之始。通典或又曰。当闻丧之日。哀情与始遭丧同。据此二条则闻丧之日。当为练祥。即孝子之情礼也。肰闻丧而成服。失于太晚。如曾无疑之为则只依朱子说。自成服日。计服丧实数行练祥。恐合礼意也。
答权汝柔
通典。曹述初曰。闻丧之日。即初死之时。为祭服之始。通典或又曰。当闻丧之日。哀情与始遭丧同。据此二条则闻丧之日。当为练祥。即孝子之情礼也。肰闻丧而成服。失于太晚。如曾无疑之为则只依朱子说。自成服日。计服丧实数行练祥。恐合礼意也。
答权汝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3L 页
练祥禫祭。亲宾之与祭者。以主人之无参神。从而无拜礼。无端与祭。诚所未安。主人虽无参神。拜之无妨耶。
主人既无参神。则亲宾与祭者。不可独拜。
答洪君则
人家大小祥。有代哭之规。而家礼则不载。未知何以为之耶。
代哭者。自未敛始哭。至成殡止哭。自启殡始哭。至发引止哭。启殡无异初丧。故亦有代哭也。盖初丧及启殡。丧人皆当自哭。而屡日哀痛之哭。或虑伤生。有此代哭之文。是以士丧礼注曰。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而已云。然礼有渐次降杀之义。故家礼卒哭条曰。自是朝夕之间。哀至不哭。犹朝夕哭。由此见之。卒哭后小祥前。丧人朝夕哭之外。不当有他哭则小祥时有何使人代哭。亦如初丧启殡之时耶。人家代哭之规。出于一时臆见。自是无于礼之礼。恐不必以此为拘也。
答赵子辉(凤命)
凤命妻丧在二月。而凤命承讣于三月。前头练祥之节。当以亡日为主耶。主丧人闻讣。乃在改
主人既无参神。则亲宾与祭者。不可独拜。
答洪君则
人家大小祥。有代哭之规。而家礼则不载。未知何以为之耶。
代哭者。自未敛始哭。至成殡止哭。自启殡始哭。至发引止哭。启殡无异初丧。故亦有代哭也。盖初丧及启殡。丧人皆当自哭。而屡日哀痛之哭。或虑伤生。有此代哭之文。是以士丧礼注曰。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而已云。然礼有渐次降杀之义。故家礼卒哭条曰。自是朝夕之间。哀至不哭。犹朝夕哭。由此见之。卒哭后小祥前。丧人朝夕哭之外。不当有他哭则小祥时有何使人代哭。亦如初丧启殡之时耶。人家代哭之规。出于一时臆见。自是无于礼之礼。恐不必以此为拘也。
答赵子辉(凤命)
凤命妻丧在二月。而凤命承讣于三月。前头练祥之节。当以亡日为主耶。主丧人闻讣。乃在改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4H 页
月之后。则亡日行祥脱服。无乃未安耶。若于亡日只依忌祀而行奠。当以闻讣之日行祥祭。则练祥禫祭。具宜有节次退行之举。未知于礼如何。
夫之于妻丧。服虽曰期。实具三年之体。而又主丧主祭。则以承讣之日。退行练祥。当练服而除服矣。其本丧日则以忌例行祭奠。子之先满者先除。亦以练服除服。恐无不可。未知如何。
答南子闻
有人昨年三月遭妻丧。而其夫若子皆染痛。不得行人事。故六月始成服。今正月当为十一月练。而又以病忧奔避。不克行。或言虽非事故。六月成服则当以六月始计。至十一月之数。至今六月行练。三月初期则只行忌祭为可云。而此则近于慢葬。或曰自三月始计十一月之数。虽过于正月。于今二月内行练祭。只存其渐变之节而已。而变着禫服于三月为可。或曰。今或有兄弟。未得俱在丧侧。或远外奔丧者。则宜计其日数而追为变制者。盖其未闻讣时。不知而以平日自处故也。今此家则其夫与子。只不能行
夫之于妻丧。服虽曰期。实具三年之体。而又主丧主祭。则以承讣之日。退行练祥。当练服而除服矣。其本丧日则以忌例行祭奠。子之先满者先除。亦以练服除服。恐无不可。未知如何。
答南子闻
有人昨年三月遭妻丧。而其夫若子皆染痛。不得行人事。故六月始成服。今正月当为十一月练。而又以病忧奔避。不克行。或言虽非事故。六月成服则当以六月始计。至十一月之数。至今六月行练。三月初期则只行忌祭为可云。而此则近于慢葬。或曰自三月始计十一月之数。虽过于正月。于今二月内行练祭。只存其渐变之节而已。而变着禫服于三月为可。或曰。今或有兄弟。未得俱在丧侧。或远外奔丧者。则宜计其日数而追为变制者。盖其未闻讣时。不知而以平日自处故也。今此家则其夫与子。只不能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4L 页
起居节次。而犹不至全眜其妻与母之已死。则虽不备礼着衰麻受人吊。与在外不知者有间。不可用追服之制。此等项未知果何如。而十一月之练。则已过时难追。又难拖至六月而行练。已无则二月内行练。三月初期行大祥。无害耶。
朱子大全答曾无疑书曰。承谕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祥练之礼。却当计其成服之日。至今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据此论之。弃其闻讣日。以成服后。计日行练祥。即朱子之意也。盖闻讣而成服太晚者。练祥若行于闻讣之日。服丧之日月实数。不满三年之限。故朱子必以成服为节。今以来示言之。丧出于三月。成服于六月。如以死日为节行练祥。则父在服母期之子。计其服丧日月。于练则仅过小功之限。于祥则仅满大功之限。其在人情。岂不未安乎。朱子之必以成服日计数者。抑以是故耶。浅见一依朱子之言。以服丧之日为计宜矣。未知如何。
答崔云卿(后龙)
承重丧人。于初丧时适出他。故奔丧为追服。及
朱子大全答曾无疑书曰。承谕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祥练之礼。却当计其成服之日。至今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据此论之。弃其闻讣日。以成服后。计日行练祥。即朱子之意也。盖闻讣而成服太晚者。练祥若行于闻讣之日。服丧之日月实数。不满三年之限。故朱子必以成服为节。今以来示言之。丧出于三月。成服于六月。如以死日为节行练祥。则父在服母期之子。计其服丧日月。于练则仅过小功之限。于祥则仅满大功之限。其在人情。岂不未安乎。朱子之必以成服日计数者。抑以是故耶。浅见一依朱子之言。以服丧之日为计宜矣。未知如何。
答崔云卿(后龙)
承重丧人。于初丧时适出他。故奔丧为追服。及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5H 页
其练时。又以奔丧追服之日行练矣。今当除练之期。又将以此日行之耶。若退行则亦有告辞耶。伏乞下教。
俯询承重丧人除练一款。前日练时。既以奔丧成服之日行练。则到今亦当以前练日行祥而已。此外宁有他义耶。但本祥日则依朱子言。别设祭奠。兼以丧人退行祥事于某日之意。祝告似宜矣。家有兄弟而初丧先已成服者。则依语类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之文。本祥日先除无妨。
谕尚州士民文
士民中。以疠疫痘疹丧其亲者。成服既已太晚。而练祥之礼。又行于丧日。则服丧虽曰三年。其实不过期年馀而止耳。父母生育之恩。报答有缺。人子情理。诚为罔极。当于丧日别设祭奠。仍以退行二祥之意。告于几筵。一从成服之日。算其月数而除服。实合礼意也。朱子答曾无疑书曰。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据此而论之。在远外遭父母丧者。以闻讣日。似当行二祥。而朱子以
俯询承重丧人除练一款。前日练时。既以奔丧成服之日行练。则到今亦当以前练日行祥而已。此外宁有他义耶。但本祥日则依朱子言。别设祭奠。兼以丧人退行祥事于某日之意。祝告似宜矣。家有兄弟而初丧先已成服者。则依语类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之文。本祥日先除无妨。
谕尚州士民文
士民中。以疠疫痘疹丧其亲者。成服既已太晚。而练祥之礼。又行于丧日。则服丧虽曰三年。其实不过期年馀而止耳。父母生育之恩。报答有缺。人子情理。诚为罔极。当于丧日别设祭奠。仍以退行二祥之意。告于几筵。一从成服之日。算其月数而除服。实合礼意也。朱子答曾无疑书曰。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之于前。肰在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据此而论之。在远外遭父母丧者。以闻讣日。似当行二祥。而朱子以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5L 页
服之太晚。弃闻讣之日。自成服计月日实数而为节。则今此成服过时者。独不可以成服之日。计月日之实数耶。此则无可疑矣。成服或在数月。或在半年之后。而期服之人除服。在于丧出之日。则其服丧。只消数三月而止耳。此甚未安。亦当计成服月日实数。与丧人一体施行。盖此虽与在远闻丧者有异。其初不服丧。一也。似当一依脱服之例矣。恐不当只服其残月而已也。
大功与期服。轻重无甚悬殊。亦当一体计成服月日实数也。
缌小功。月限若尽则服义既轻。似难追服。故丧月都竟则不脱。即古制也。然小功兄弟远居不脱。曾子犹叹之。且过时不葬者。期以下。虽月数足而除服。犹必藏之。以俟送葬。即小记之旨也。缌小功虽曰轻服。葬前葬时。一功无服。有同路人。此则情理之所不忍。此又与在外闻讣于丧月都尽之后有间。亦宜与丧人一体成服送葬。过虞后除之。似不悖于礼意也。今此谬见。虑或成服过时。变节层生。转展差误。终致有未尽于丧制。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不揆僭猥。有此敷告。若使有丧者革尽谬习。趁日成服。一遵礼律则都
大功与期服。轻重无甚悬殊。亦当一体计成服月日实数也。
缌小功。月限若尽则服义既轻。似难追服。故丧月都竟则不脱。即古制也。然小功兄弟远居不脱。曾子犹叹之。且过时不葬者。期以下。虽月数足而除服。犹必藏之。以俟送葬。即小记之旨也。缌小功虽曰轻服。葬前葬时。一功无服。有同路人。此则情理之所不忍。此又与在外闻讣于丧月都尽之后有间。亦宜与丧人一体成服送葬。过虞后除之。似不悖于礼意也。今此谬见。虑或成服过时。变节层生。转展差误。终致有未尽于丧制。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不揆僭猥。有此敷告。若使有丧者革尽谬习。趁日成服。一遵礼律则都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6H 页
无许多变礼之可言矣。盍亦并有以念之哉。大抵冠婚丧祭四礼。人伦事为间大段节目。而四礼之中。丧礼最重。丧礼之中。服丧尤严。于此有所未尽则人道亏矣。如是知悉之后。犹踵前习。有丧而不即服丧。则当以不孝论断。转报营门。别有处置。此意亦为知悉。
答朴质夫
问。孤子三兄弟。先后奔丧。成服虽在同月。而各差三四日。变服之节。若从适子则仲季闻讣差先。有违先满先除之礼。如何。
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即语类之说也。哀之兄弟。闻丧成服。既有先后则当依朱子说。以先后除之。无可疑矣。但伯仲季闻讣。虽有前后之异。其间所事。不过三四日之参差。哀既以嫡长。当退行练日。则仲季两哀。同除于此日。似合情礼。未知如何。玄石答人奔丧兄弟先后除服。皆在同月之问。亦曰。先后除服。礼也。同时变制。情也。固当以礼为正。然古礼小祥必卜日而祭。今虽退期同除。恐无大妨。玄石此说。亦可为今日之證文。
在京妇女。皆闻讣差后。而适与丧次成服同日。则当变于忌祭之日耶。
答朴质夫
问。孤子三兄弟。先后奔丧。成服虽在同月。而各差三四日。变服之节。若从适子则仲季闻讣差先。有违先满先除之礼。如何。
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即语类之说也。哀之兄弟。闻丧成服。既有先后则当依朱子说。以先后除之。无可疑矣。但伯仲季闻讣。虽有前后之异。其间所事。不过三四日之参差。哀既以嫡长。当退行练日。则仲季两哀。同除于此日。似合情礼。未知如何。玄石答人奔丧兄弟先后除服。皆在同月之问。亦曰。先后除服。礼也。同时变制。情也。固当以礼为正。然古礼小祥必卜日而祭。今虽退期同除。恐无大妨。玄石此说。亦可为今日之證文。
在京妇女。皆闻讣差后。而适与丧次成服同日。则当变于忌祭之日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6L 页
在京妇女中。丧人内室则似当从丧人。变服于退行之日。出嫁女则不必从丧人。只以闻讣日除服。恐宜矣。
答权汝柔
固知所论为是。而若其细分之意。犹未晓然。愿闻批教。
愚按追后闻丧者。第四日成服。则除服于闻丧之日。或失于太晚。则除服于成服之日。此二义俱谓追后闻丧。而其除服之不同。亦不可相混以言也。盛说曰。恐与追后闻讣者同。其下虽有自成服计朔除之之语。骤见其与追后闻讣者同之语。则初头起辞。恐或混说。以愚意言之。恐与追后闻讣成服太晚者同。自成服日计月除服云云。则或可近之耶。惟在量处。明斋所谓且依追闻丧讣者之例。自成服日除之云云。固无不可。而但追闻丧讣之下。亦似当添成服太晚四字。无此四字则初头起辞。或欠细分。未知何如。盛说往年疠疫。一门死亡之家。未即棺敛与成服者多有之。及其追后始行棺敛而成服。初未具袒括免髽节者。棺敛前始见尸体。一日被发袒袭于尸傍。二日括发免髽袭绖。三日袒免如仪。厥明成服云云。此段
答权汝柔
固知所论为是。而若其细分之意。犹未晓然。愿闻批教。
愚按追后闻丧者。第四日成服。则除服于闻丧之日。或失于太晚。则除服于成服之日。此二义俱谓追后闻丧。而其除服之不同。亦不可相混以言也。盛说曰。恐与追后闻讣者同。其下虽有自成服计朔除之之语。骤见其与追后闻讣者同之语。则初头起辞。恐或混说。以愚意言之。恐与追后闻讣成服太晚者同。自成服日计月除服云云。则或可近之耶。惟在量处。明斋所谓且依追闻丧讣者之例。自成服日除之云云。固无不可。而但追闻丧讣之下。亦似当添成服太晚四字。无此四字则初头起辞。或欠细分。未知何如。盛说往年疠疫。一门死亡之家。未即棺敛与成服者多有之。及其追后始行棺敛而成服。初未具袒括免髽节者。棺敛前始见尸体。一日被发袒袭于尸傍。二日括发免髽袭绖。三日袒免如仪。厥明成服云云。此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7H 页
与浅见有异矣。其所谓未即棺敛。初不能敛尸入棺。过数三朔之后。则其尸体已为腐伤。欲为棺敛之际。自不能收拾尸体者多矣。何可以一日袭。二日敛。三日入棺。一如丧出后大小敛日子之为哉。小记三年而后葬者。今月服练。次月服祥。今略依此义。一日之内。小大敛次第尽为。而袒袭袒免。亦随敛随变则似或近之。未知如何。况初丧已为被发。累月避寓时。亦必敛发。棺敛之前。虽曰复见尸体。又为被发。亦似未安。不如直为免绖之为得也。
崔友说曰。浅见尝以为此与追后闻讣者有异。自初丧元在丧侧。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与夫居处饮食之节。皆以丧人自处。特其成服太晚耳。哀戚之实。本也。衰麻之服。文也。本既自尽则恐不可以文之未具。便谓之不服丧也。且在外闻讣而奔丧者。到家成服。则其成服虽或过时。而未闻以成服日为练祥之节也云云。
愚按昔有人自济州奔丧。登舟因风势之不顺。闻讣累月。始为到家成服。如此之类。若以闻讣日为练祥之节。则闻讣后不服丧已累月。其为碍于服丧日月之实数。非细故。不得已以成服日计之为节也。虽曰
崔友说曰。浅见尝以为此与追后闻讣者有异。自初丧元在丧侧。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与夫居处饮食之节。皆以丧人自处。特其成服太晚耳。哀戚之实。本也。衰麻之服。文也。本既自尽则恐不可以文之未具。便谓之不服丧也。且在外闻讣而奔丧者。到家成服。则其成服虽或过时。而未闻以成服日为练祥之节也云云。
愚按昔有人自济州奔丧。登舟因风势之不顺。闻讣累月。始为到家成服。如此之类。若以闻讣日为练祥之节。则闻讣后不服丧已累月。其为碍于服丧日月之实数。非细故。不得已以成服日计之为节也。虽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7L 页
哀戚为本。衰麻为文。而哀与服并行。然后方为服丧之实义。只哀戚而不服衰麻则乌可谓服丧乎。此朱子答曾无疑书。以成服太晚之故。不计闻丧之日。自成服计日月实数者。盖以此也。浅见以为在家遭丧而病未能成服。在外闻讣而或太晚成服者。一依朱子答曾无疑书施行为宜耳。
崔友说曰。练祥当以适子为主。而适子追服。则又当以追服为节而行其练祥也。不待行祥而主先入庙。恐非礼意。至于上食则准古礼卒哭当罢。而过再期犹不罢。亦恐非礼意。
愚按上食。古礼虽罢于卒哭。朱子▦▦▦为定论。▦三年设行。则今以过再期犹不罢为未安。猝罢于卒哭则此岂是礼意耶。盖丧人不脱衰绖。神主亦不入庙则过期说馈。自是变礼中不可已之事。或罢于卒哭。或罢于本祥日。终难遽行也。
尚辅说曰。此段神主之仍奉几筵。上食至于四年五年。似无是理。何可不谓之渎慢耶。朱子书。或因曾无疑所问。遭丧未久。服如是处之。无所妨碍故也。而日月太远者。则未及推极而思量耶。恐宜更商。
崔友说曰。练祥当以适子为主。而适子追服。则又当以追服为节而行其练祥也。不待行祥而主先入庙。恐非礼意。至于上食则准古礼卒哭当罢。而过再期犹不罢。亦恐非礼意。
愚按上食。古礼虽罢于卒哭。朱子▦▦▦为定论。▦三年设行。则今以过再期犹不罢为未安。猝罢于卒哭则此岂是礼意耶。盖丧人不脱衰绖。神主亦不入庙则过期说馈。自是变礼中不可已之事。或罢于卒哭。或罢于本祥日。终难遽行也。
尚辅说曰。此段神主之仍奉几筵。上食至于四年五年。似无是理。何可不谓之渎慢耶。朱子书。或因曾无疑所问。遭丧未久。服如是处之。无所妨碍故也。而日月太远者。则未及推极而思量耶。恐宜更商。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七 第 58H 页
愚按朱子答书。元无三年内不撤上食之文。但本丧日主无入庙之说。则似是主之仍存而不撤几筵也。适子丧服犹着。几筵不撤仍存。则后人何可以慢渎。私自废馈耶。此则变礼之大者。过期上食。虽似慢渎。揆以变礼之意则亦不得不已者耶。更加商量。
答崔汝和
来教曰。前论服制。乍看诚有短丧之疑。然几筵既不可以过再祥。主入庙而持服。于礼无所据。未知如何。此与礼疑从厚不相贯。幸细入思量。
几筵过再祥而不撤。非但来教疑之。我▦亦尝疑之矣。然朱子答曾无疑书奉禀矣。盖▦▦▦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则追服主祭者。本祥后仍不撤几。恐是朱子之答意。如不得礼经明证。姑依此行之。近乎寡过。但未知书旨果不撤几。如浅见之所解否也。来教主入庙而持服。于礼无所据。此亦有商量者焉。盖闻丧晚者。当服全丧。即礼也。假使本祥日。主虽入庙。当计日月实数。待三年之限而除矣。为后者。主入庙而持服。又以此例行之。则恐不为无据。未知如何。
答崔汝和
来教曰。前论服制。乍看诚有短丧之疑。然几筵既不可以过再祥。主入庙而持服。于礼无所据。未知如何。此与礼疑从厚不相贯。幸细入思量。
几筵过再祥而不撤。非但来教疑之。我▦亦尝疑之矣。然朱子答曾无疑书奉禀矣。盖▦▦▦今日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则追服主祭者。本祥后仍不撤几。恐是朱子之答意。如不得礼经明证。姑依此行之。近乎寡过。但未知书旨果不撤几。如浅见之所解否也。来教主入庙而持服。于礼无所据。此亦有商量者焉。盖闻丧晚者。当服全丧。即礼也。假使本祥日。主虽入庙。当计日月实数。待三年之限而除矣。为后者。主入庙而持服。又以此例行之。则恐不为无据。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