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礼说○丧礼○卒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3H 页
答洪君则
  祭用玄酒。古也。但家礼虞祭条无之。而卒哭始用之者何义。且是古礼而载于家礼。则凡遇祭。必用之无疑否。
檀弓云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注曰。吉祭。卒哭之祭。丧祭。虞祭也。卒哭在虞后故云云。盖虞与卒哭。俱是丧祭。而以虞对卒哭。则虞为丧祭而卒哭为吉祭。故虞祭时虽始用祭礼。犹是丧祭。故玄酒一节。有所未遑。及至卒哭。吉祭方始言之耳。是以士虞注曰。卒哭有玄酒。即吉也。此固明证也。自此以后。祔祭则曰设玄酒瓶于阼阶之上。小祥则曰并同卒哭。大祥则曰皆如小祥。禫祭则曰皆如大祥。祥禫诸祭。皆有玄酒可知。吉祭则曰如时祭仪。时祭既有玄酒则吉祭亦有玄酒可知。礼运注所谓祭必设玄酒。盖以此也。来示凡遇祭。必用之无疑云者。诚得之矣。
答李长卿
  卒哭祝文。隮祔于祖考。无显字何义耶。
古礼祔祝曰。适尔皇祖某甫云云。故家礼本用古礼。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3L 页
亦曰皇祖考云云。元大德年间。省部禁止。回避皇字。今用显字。故备要虞祭祔祝。则适于显曾祖考云云。显字即朱子以后所用。故家礼不言。
  祔祝既曰显曾祖考。则卒哭祝下末端。只曰来日隮祔于祖考。而不加显字。抑何意耶。
显字之用。即朱子以后事。故家礼无之。而来日隮祔于祖考云者。亦家礼卒哭祝末语也。备要引其结语于卒哭祝。而显字家礼本文无之。故不敢轻加也。祖考。从家礼不言显字。祖妣独言显字。亦不安。此亦从祖考不言耳。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礼说○丧礼○祔祭
  
答南子闻
  卒哭哀荐成事下。云来日隮祔于祖考某官府君尚飨。按此云祖考。亡者之祖考也。按仪礼卒哭辞曰。哀子某来日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飨云。而今家礼去尔字。直曰祖考。凡子于父前称曰祖考者。父之考也。称曰曾祖考者。是父之祖考也。今将祔其父于曾祖考。而直称曰祖考。其于称谓似不当。其下注。虽曰此云祖考。然以子告父。但曰祖考。则亡者何以知非告者之祖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4H 页
考。而乃己之祖考乎。盖当卒哭之时。犹未改题遆迁。则孤子似不敢以曾祖考称之于祝文中。故仪礼以尔皇祖称之。后世礼不可称其父曰尔。故家礼不得已去尔字。而但称曰祖考。终有所未莹。当更详之。
仪礼卒哭辞所谓隮祔尔于尔皇祖。此尔皇字。后世所不敢用。故家礼不得已称祖考也。称祖考。虽涉可疑。然以某官府君尚飨之云观之。其意盖曰来日隮祔于某官祖考云矣。既加某官字。岂曰不分祖与曾祖耶。仪礼之尔皇祖。家礼之祖考某官。语虽异。其指亡者之祖考则一也。如何。
  祔祭祝文。孝子某。适于某考某官府君。隮附孙某官尚飨。次诣亡者前。云荐祔事于先考某官府君。适于某考某官府君尚飨。按仪礼祝。曰孝子某。适尔皇祖某甫。以隮祔尔孙某甫尚飨云。注曰。欲其祔合两告之。疏曰。欲其祔合两告之者。欲使死者祔于皇祖。又使皇祖与死者合食。故须两告之。是以告死者曰。适尔皇祖某甫。谓皇祖曰。隮祔尔孙某甫。二者俱享。是其两告也。今以此经文及注疏推之。礼祭称孝子。丧称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4L 页
子。复卒哭祝。犹称哀子。而祔时称孝子者。以有事于先庙。故不敢以丧礼称之。而以祭礼称之也。时未改题遆迁。不可遽称显曾祖考。故告亡者曰适尔皇祖。而于其下曰以隮祔尔孙。则告曾祖考之意。自在其中。且合二位祝文。并作一辞而两告之者。本出于欲其祔合之意。故不分作两祝矣。今家礼祝文头辞。则从仪礼称孝子。而先诣祖考前祝曰。适于某考某官府君隮祔孙某官。未知此某考。当依卒哭祝辞之例。仍称祖考耶。虽未改题遆迁。不得已当称曾祖考耶。既先诣祖考而告之。又次诣亡者前告之。则势当分作两祝文。又与仪礼欲其祔合两告之意不同矣。且仪礼祝曰。隮祔尔孙。则文义自明。而今但云隮祔孙。虽在先祖之前。子之称其父。不当但曰孙。其称谓之不当。亦与卒哭祝辞之隮祔于祖考者同矣。且考备要则祔祭祝文。与虞卒哭同。而犹称孤子。此又与家礼相左。且家礼只称某考某官府君。则其当称祖考与曾祖考可知。而备要以显曾祖考称之。凡祝文之告于神主。皆当从粉面所题而称之。则亡者祖考神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5H 页
主犹未改题。而孤子乃遽称显曾祖考。有若既已遆迁改题之后。亦无所未安耶。更详之。且仪礼祝文。两告之故。头辞只称孝。不别称孝曾孙。而无彼此牴牾之弊。今家礼分作两祝。先诣祖考前告之。而亦称曰孝子者。其可乎。仪礼之制此礼。似不欲其自称孝曾孙。则其不可称显曾祖考者。亦明矣。
愚按古之祝主于简。故合二位而作一祝。今之祝。主于详。故分二位而作二祝。祝虽不同。其祔合两告之意。亦未尝不同也。若夫在先祖之前。子之称其父曰孙者。称谓果似未安。然仪礼祝。既曰隮祔尔孙。而尔字不当仍用。则以孙为辞。出于不得已。备要祔祭诣亡者前注曰。祝文并见初虞。如此则祝称孤子。与家礼祝称孝者相左。然备要题主祝下曰。杂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注卒哭后为吉祭。今按仪礼家礼。祔祭始称孝。当从仪礼注说止此。由是见之。祔祭称孝。备要亦已言之矣。祔祭注所谓祝文并见初虞者。自是大纲说。不是孤子之称犹依初虞者也。不然何以曰祔祭称孝。当从仪礼耶。备要以显曾祖考称之。有违神主粉面之题。亦似可疑。然丘氏仪节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5L 页
祝。改某考作显曾祖考。备要所言。亦本于此。丘氏与沙溪。非不知有违粉面之题。而有此云云。岂无曲折而然耶。仪礼祝曰。孝子某适尔皇祖某甫。以隮祔尔孙某甫。窃覸祝意。虽曰欲其祔合两告之。其所归重则在于皇祖也。就皇祖告祝。不曰孝孙而曰孝子者。不独于家礼之文始然也。退溪曰。家礼岂不以此祭主于升祔考妣而设。故只称孝子耶。此说果尔则无论祔合两告与分作两祝。孝子字似皆无所牴牾。未知如何。
答金子益
  
祔事。仪节曲折。间有未莹。盖祝文告祖考。只曰祔孙某官。不言举名与否。此一疑也。奉祖考妣主。出就正寝。当有告辞。而备要注中引仪节。只云跪告曰请主诣某所。而终欠详畅。又二疑也。亡舅尝录一款告祠堂文于备要册头。云某亲某官某。已经葬事。礼当隮祔于显祖考某官府君。此为可据之则。而所谓某亲。若称显考则显字不当。只曰亡父则似太悫。未知何以则为当耶。并望诲示。
家礼祔祭条祝辞曰。隮祔孙某官尚飨云。则祔祭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6H 页
举亡者讳字者。即家礼之意。后人不当以己意妄有添改也。告辞措语则果似欠详。虽添入数款语。如尊舅书于备要册头之意。有何妨也。所谓某亲。若称显考则显字不当云者。似为未然。备要祔祝。既称显考。则似无不当之事。仪节则称先考先妣矣。
答朴士弘
  祔庙告辞。有曰大祥已届。届字之意。乃迫字义也。以字义推之则当以今日预告祠堂耶。人家或有祥事毕后。旋行祔庙。告辞于祠堂。而仍奉新主者。此则有乖已届之届字。未知如何。
备要大祥条。厥明行事。如小祥之仪。下小注曰。按有事则告。今新主附庙。不可不先告祠堂。以其文势次第言之。行祥事后。似当以祔庙告于祠堂。而虽先一日预告。何悖于备要之意耶。至于届字。有至之意。韵会曰。届作极也。徐曰。极即至也。以此见之。不必以迫字意为解矣。虽不预告。不患有悖于届字之义也。
答沈季图
  卒哭后即行祔祭。而如有故不行。则必待三年禫后。而妻丧则十三月禫祭后为之耶。过三年入庙时行之耶。伏望下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6L 页
卒哭后。有故不得行祔。则大祥前无故日。行之可也。大祥后则新主当入庙。故更无行祔之义耳。
答朴士静(寿汉)
  前一日。当告于几筵。此则已见备要。而祠堂无预告之事耶。
祔祭。何等重事而无告耶。备要祠堂章。有事则告。此一句。所以包是意。
  祠堂出主时告辞。备要曰。请主诣某所。累代奉祀之庙。不书某位。只以此五字为辞似太略。如何。
就当祔主龛告之。则不必书职衔。所谓某所。言行祔之处。或正寝。或中堂。随其所行地书之。
  祠堂出主时。只所祔位主身奉出耶。抑亦奉合椟两位耶。若并奉两位。则祝文只书所祔位耶。
孙祔于祖考。则祖妣位并奉出。若孙妇祔祖妣。则祖考位不为奉出。其不奉出者。即卑不援尊之礼也。今此祔祭则当奉出两位。而祝文则依备要。只书祖考位。似合礼意。家礼祔条杂记可考也。
  祝文。维岁次年月日干支。孤子某谨以清酌庶羞。适于显祖考某官府君。隮附孙某官。尚飨。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7H 页
孙某官下。不称府君耶。
备要题主祝文下注。引仪礼,家礼祔祭始为称孝。故当称孝子某。谨以清酌庶羞。适于显曾祖考某官府君云云。似宜。既曰曾祖考则自称当为孝曾孙。而仪礼家礼。皆以孝子为断。退溪曰。此祭本为父而行之。故曰孝子耶。必称孝子之意。古人亦不能的知。而仪礼家礼。不曰孝曾孙而曰孝子。则从此礼之外。更不容他议耳。不称府君。压于曾祖考故也。
  家侄辈。皆是奔哭之人也。今此忌日。当只设单献祭。而闻讣日将行殷奠。仍为变服为定。祔祭亦当行于讣日。变服祭翌日耶。
家礼。虽有卒哭明日祔之文。不必于练之明日行祔。小祥既为退行。则祔祭从便进退。似或无妨耳。
答罗(浚)
  伯父祔祭。明日当行。礼只曰孙祔于祖。而更无祔于祖妣之文。备要祔祝。亦曰祔于祖考而已。则祭时。祖妣神主不必并出。未知如何。
杂记曰。男子祔于王父则配。女子祔于王母则不配。注曰。有事于尊者。可以及卑。有事于卑者。不敢援尊也一条。朱子又取入于家礼祔祭注矣。男子祔于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7L 页
父则配之之义。今不可易也。
答李仲晖
  祔祭时。独奉曾祖一位以出。则其礼与忌祭较重。而家礼独无告辞。只当祭之日。居然奉出。礼似有缺。未知如何。若欲别作祝辞则近于无于礼者之礼。更乞谅教。
祔祭出主时无祝。果似未安。仪节虽有跪告曰请主诣某所之文。语似草略。若别作祝文告之。则情礼似无缺矣。
答吕师仲(光周)
  
父先亡而母死则卒哭后。祔曾祖妣。大祥日祔考龛。此礼之常也。若值变故。卒哭而不得祔曾祖妣。大祥而不得祔考龛。而后有入庙之举。则似当有祔祖妣祔考龛之两节。而或者以为祔祭。乃三年内当行之祭。若以过时不祭论之。不必别行祔祭。卜日设行祫祭。祝文兼告祔祖妣祔考之意无妨云。未知礼节间或无窒碍之端耶。侍生家因筵臣陈达之事。祖妣入庙之节。次第当行。而不敢臆断。玆敢仰禀。
俯询礼疑。今考礼书。则开元礼,政和礼。皆曰禫而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8H 页
遗书程叔子曰。丧须三年而祔。理窟张子曰。至于祔祭。须三年丧终。乃可祔也。此段说。虽与家礼卒哭后祔不同。神主将入祖庙。则虽在三年后。亦不废祔。此足为据。是以玄石答李伯祥书。喻及祔祭虽出于事势之未遑。第其中间。当有追行之一节。又已蹉过则要须祥后行之云者。本于上数说之旨耶。过时不祭之例。恐非可论。未知如何。
答南子闻
  题主祝文式下按云云。既曰仪礼,家礼祔祭始称孝云。又曰。当从仪礼。落去家礼何也。下祔祭祝文。则曰孤子而不称孝何也。祔祭于告曾祖考之祝。称以孤子未安。盖缘未遆迁改旁题之前。不可径称孝曾孙故耶。先人每以此为未安。于新旧两位。合为一祝。当中两告。既两告则称孤子差可耶。
此备要本意。不如来教所云也。盖仪礼士虞记祔祭祝曰。孝子某云云。家礼祔祭祝。据仪礼而曰孝子某云云。是以备要题主式下。先言仪礼家礼者。證其祔祝孝子之称。载于此两书故也。后言仪礼而不言家礼者。祔祝孝子之称。源于仪礼而载于家礼。言其源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8L 页
则不必又言其流故耳。其间曲折。不过如此。祔祭祝称孤子不称孝之疑。哀于虞祭祝。误认为祔祝也。上段不曰虞祭之具乎。又见孤子以下大文文势。则其为虞祝可知。虽是虞祝。卒祔祥禫祝式。皆肄于此祝。故蒙上文则皆当称孤子矣。然题主式下。既引杂记,仪礼,家礼言。祔祭始称孝。则非但告曾祖之祝称孝。虽新丧祔与祥禫之祝。亦当称孝也。
答李子始
  备要题主祝文式注曰。仪礼家礼。祔乃称孝。当从仪礼。此言三虞卒哭则称孤哀。至祔从祭礼始称孝也。是后练祥禫祝式。皆云同前则亦是称孝之谓也。备要则如此。而世俗多不行。皆称孤哀。未知礼意果如何。
退溪答寒冈禫祭祝称孤哀。则禫祭前。仍用孤哀之称。无乃可乎之问曰。谓当如此。愚伏云非徒祝文。谢人慰疏。亦当仍用矣。同春举此。质之沙溪。则答曰仪礼家礼。皆于祔祭称孝。又杂记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注祭吉祭也。卒哭以后为吉祭。故祝辞称孝子孝孙。自虞以前为凶祭。故称哀。仪节则自虞至禫。于先祖称孝。于亡者称哀。当以礼经为正。玄石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9H 页
之言。亦云祔祭以后祝辞。虽新丧。当称孝子。此皆无疑云云。愚意神主旁题。既曰孝子某奉祀。则虞是凶祭。礼犹未尽备。变孤哀称孝。虽曰难矣。至卒祔以后。一依礼经家礼及神主旁题。称之以孝子。夫谁曰不可乎。但仪节退溪,愚伏诸说。似近从厚之意。故世俗多用之。然若论正礼。惟当以沙溪所论为据。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周元阳祭录。妇祭舅。称显舅某官封谥。妻祭夫。称显辟某官封谥。俱不称某公。礼当不书之意否。疑入某官故耶。
周元阳祭录。即祝辞之规。祝中当曰某官封谥府君而已。不当曰某公。铭旌书曰某公。在祝辞则不可。
答洪致宽
  问曾祖承重。曾祖母丧。当行祔祭。而五代祖神主。已祧迁或埋安。则无可祔之所。然则当间一而祔之于五代祖昆弟之妣耶。仪礼经传祔祭条小注疏曰。高祖无妣则祔于高祖之祖妣。此说亦似舛错。高祖之祖妣。必已亲尽埋安。其可行祔礼乎。幸乞批诲。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9L 页
当祔之位既埋则无可祔之所云者。犹可也。若夫迁主则指其遆迁而言也。虽云遆迁。方在长房而祭之。其未埋之前。礼当祔之。先以将祔之意。告于迁主人。以长房奉祀者为主人。丧家以纸榜行事如礼。则似不悖于礼意。未知如何。宗孙亲尽。如已埋主则其祔礼。又当如小记所云妾祔于妾祖姑。亡则中一以上之例矣。(小记疏曰。妾祔于妾祖姑者。妾死亦祔夫祖之妾也。亡无也。中间也。若妾祖无妾则又间曾祖而祔高祖之妾也。然此下云妾母不世祭。于孙则否。妾无庙。今乃云祔及高祖者。当为坛祔之云。盖妾母不世祭则孙既止祭。便同亲尽而埋主矣。况高祖之妾。其埋亦已久矣。此所以疏说有为坛之论者也。祔于高祖者。其主已埋。无可祔之处则不得已当用为坛之礼。而浅见则以为不必为坛。告其墓而纸榜行祔。似或便易也。)然则孙之祔礼。远不过高祖而已。夫既有越高祖而上祔于高祖之祖耶。
  孙妇当祔于祖姑。而祖姑若生存则固当间一代。祔之于高祖妣。又生存而高祖若是前后室。则高祖前妣。虽非曾祖所生之母。或可祔之耶。丧礼备要。祖妣二人以上则只设亲者。所谓亲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0H 页
者。乃以身所生之母。而高祖前妣。虽非亲者。岂可舍此而祔于高祖之祖妣也。伏望详细下教。
入祠堂。无昭穆可序之所。来示亦然。而朱子答叶味道书曰。古者有昭穆之次。昭常为昭。穆常为穆。故祔新死者于祖父之庙。则为告其祖父以当迁他庙。而告新死者以当入此庙之渐也。今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以西为上之制。而无复左昭右穆之次。一有遆迁则群室皆迁。而新死者当入于其祢之故室矣。此乃礼之大节。与古不同。而为礼者。犹执祔于祖父之文。似无意义。然欲遂变而祔于祢庙。则又非爱礼存羊之意云云。以此见之。汉唐以后。我国公私家庙。皆用以西为上之制。则虽祔于祖。昭穆之无序。在所难免。况已迁已埋之祖。尤非可言者耶。祔于五代祖昆弟之说。虽是古礼。今难举行。而备要祔条。只曰孙祔祖为止。若无祖则祔于高祖。而更无祔于昆弟之文。备要之不用其礼。于此可知也。疏说所谓高祖无妣则亦祔于高祖之祖妣者。虽似谬误。亦有曲折。杂记曰。大夫祔于士。士不上祔于大夫。祔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郑注曰。从其昭穆。中一以上。祖又祖而已。注意盖曰。士既不祔于大夫之祖。则中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0L 页
一以上。当祔高祖。而高祖若又大夫。则又当祔于高祖之祖为士者云矣。见其祖又祖三字则疏意亦原于郑注也。盖士丧。既不敢祔于祖与高祖之为大夫者。则必言其高祖之祖为士者而祔之者。祔礼本重。终不可以无祔位废之故耶。又考礼记陈氏注。大夫祔于士。及妇祔于其夫所祔之妣两条。则祔限皆以高祖与高祖之妣为言。元无上及于高祖祖之意。与注疏不同。然祖与高祖皆大夫而士不敢祔。则未知将祔于何处耶。抑祔于高祖之昆弟耶。此亦难知。亦难言也。但我国则元无大夫士尊卑之别。孙死则当祔于祖矣。祖生存则越祔于高祖矣。设或高祖遆迁。犹在长房。则祔礼当如上段所云已迁主之例矣。
备要所录。即小记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也。来说所谓虽非曾祖所生之母。既是高祖姑则又不可舍此而越祔高祖之祖妣者。恐得之。
前日问目。曾已答送。而其中祔祭一款。乃是人家多行之礼。祔主若已埋则事礼虽难处。而略依注疏为坛祔之说。告其墓纸榜行祔。恐无不可。故论说如右。未知如何。君须更考仪礼续解丧大记祔条。大夫祔于士。妇祔于其夫所祔之妣。及其下六七条注疏上。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1H 页
又益考之。更加详量为望。祔之此礼。不可不熟讲故耳。
答郑汝吉
当祔祖庙在他处。则定其行祔日后。使宗家前期一日。使告于祖庙。丧家则祭日。以纸榜设祖位。使一宗人代行祔礼。祔毕。纸榜焚之。慎斋,玄石答人之问。皆如此。
宗家告祖庙之辞。虽无可据之文。似当曰支孙某。在谪奄忽。虞卒已过。祔祭将行。宗庙在远。事体多碍。不得已明日。丧家以纸榜设祖位行祔。敢告云云则如何。
虞卒过后。即行祔祭。礼也。然祖庙在于远地则相通之际。自尔迟延。练祥前行祔。亦不太妨。
答尹▣▣(泽)
  亡子祔祭。初丧时悲陨不遑。未得经过。欲于大祥后禫事前择日设行。未知如何。
古人设祔之意。告新死者将来祔于祖庙也。若于大祥后欲行祔祭。则大祥日。神主已入祖庙而便祔于祖矣。祥后有何更举祔事耶。大抵以家礼言之。卒哭后即行祔礼。而今既差过。失其当祭之日。则未祥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1L 页
择日行之。犹未为晚也。
答申濩
  从嫂丧。当行祔祭。礼当祔于祖妣。而祖考位前后两妣。其将一卓并设耶。抑为各卓而异设耶。
小记曰。妇祔于祖姑。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郑注曰。谓舅母死而又有继母二人也。亲者。谓舅所生。据此则今左右从嫂祔礼。当行于舅所生之亲。虽有前后两妣。当祔之位则只是一位。元无各卓异设之可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礼说○丧礼○小祥
  
上明斋
士虞记曰。卒哭献毕。乃饯宾出。丈夫脱绖带于庙门外。妇人脱首绖。不脱带。(郑注曰。不脱带。斋斩妇人带不变也。妇人少变而重带。带下体之上也。贾疏曰。知齐斩妇人带不变也者。按丧服小记云齐衰带恶笄以终丧。郑云有除无变。举齐衰则斩衰带不变可知也。)檀弓曰。妇人不葛带。(孔疏曰。妇人重腰而质。不变所重。故不葛带。至期除之。卒哭。直变绖而已。)少仪曰。妇人葛绖而麻带。(孔疏曰。此谓妇人既虞卒哭。其绖以葛易麻。故云葛绖。妇人尚质。所贵在腰带。则有除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2H 页
无变。终始是麻。故麻带。)据此数条而见之。至虞卒。丈夫则首绖腰绖。皆变麻服葛。妇人则只首绖变葛而已。腰绖不变葛。而至期直除者。即礼意也。盖丈夫首绖腰绖皆当变葛。而绞带亦皆在腰之带。当在一体同变之中。则变麻以布。犹之可也。至于妇人则所变者。不过首绖而止耳。腰绖既不变。而绞带亦以在腰之带。当在一体不变之中。则变麻以布。未知何所据而言之耶。图式妇人卒哭受服条图。似当仍存绞带。而以布七升书之。后板备要小祥妇人服制条。亦似仍存绞带。而以妇人同书之。此则皆与礼经终似有违。未知如何。
  答曰。妇人腰绖。有除无变。既有檀弓少仪之明文。则绞带亦从而不变固也。所考证似是矣。而贾疏图式。备要之相袭何耶。未敢知耳。
上明斋
丧服传文绞带条。贾说曰。绖带。在虞后变麻服葛。绞带。虞后虽不言所变。案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以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于义可也。
按郑注曰。腰绖象大带。绞带象革带。朱子曰。革是正带。然则腰绖固为丧服之正带矣。绞带亦不为丧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2L 页
之正带乎。腰绖绞带。既是一般正带。则卒哭有用葛用布之不同。果何体意耶。况丧服首绖腰绖绞带。皆以苴麻一体为之。则除麻服葛之时。亦当一体无殊。而两绖则变之以葛。仍存两绖之体。绞带变之以布。而仍存绞带之体。此皆贾氏之己见。本非经记之所言也。且士大夫之众臣斩衰布带者。公士大夫。压于天子诸侯。故降其臣服也。至于子之为父。自是极服。虞后虽有受服之节。其极服之义。未尝不自若也。众臣之压有降服。其可为证耶。况斩衰之绞布两带。自有分限。其义甚严。若以布带换作绞带。则重斩之中。兼杂齐衰之意。揆以周公制礼。得不违悖耶。虞后。丈夫则绖带俱变。妇人则变绖而不变带者。即礼也。若如贾疏之言。丈夫变带以布而不变葛。则丈夫所持。齐衰布带。妇人所持。斩衰绞带。两带轻重。男女悬殊。揆以礼意。岂有是耶。仪礼卒哭受服。家礼删之。故仪节以其卒哭之葛。移用于练时。备要并与服布之说。虽录于小祥。变麻服葛。自是虞后之事。故变绞服布。亦言于虞后矣。果尔则丧人绞带之着。不过葬前而已。练后服布尚云云。经葬而除绞。尤不未安耶。又按家礼小祥设次陈练服条注。只曰以练服为冠。去首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3H 页
绖,负版,襞领,衰。而更无绞带变布之言。则绞带之不用布。即朱子之意。何可弃朱子之意。从贾疏之说耶。伏乞商量回教。
  答曰。练服绞带用布。备要因图式而著之。以此今行礼之家皆遵用。而鄙意用麻用布。实为斩齐之大分。且家礼无变服之文。故曾于遭丧时。从家礼不变。而亦不能无疑矣。今承所示。说出分明。极可幸也。备要虽如此。而慎独斋先生丁忧时。亦以熟麻绞带为练服云。必以用布为未安也。但用布虽本于贾氏。而勉斋既取之。备要又著之。曾不致疑于其间。何以如此。诚未可晓也。世人已多行之。变之亦难。可叹。
与金直卿
前日所禀练时绞带。变为布带。备要所录。虽或如此。鄙意则似难用布。故士丧礼经记两文考出书呈。次备裁择。兼附浅见。略论贾疏之可疑。幸并详览细究。回报为望。
士丧礼经文小敛时陈服曰。苴绖大鬲下本在左。腰绖小焉散带。垂长三尺。卒敛后曰。主人袭绖于序东。按丧服经文。备言首绖腰绖绞带者。准备小敛后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3L 页
着也。士丧礼小敛陈服时。与丧服所云。固当一体以言。而只及首绖腰绖而已。绞带则无举论处而终为阙文。
既夕记曰。既凭尸。主人袒髻发绞带。众主人布带。大敛于阼。大夫升自西阶。阶东北面东上。既凭尸。大夫逆降复位。巾奠执烛者灭烛出。降自阼阶。由主人之北东。既殡。主人说髦。三日绞垂。冠六升。外縪缨条属压衰三升。屦外纳。杖下本。竹桐一也。居倚庐。寝苫块。不说绖带云云。
按此所谓记。即绖文各篇节目。不能尽备。或有遗脱未详处。则记礼者随其未备。乃于各篇末端。辄立说以论。补其阙遗也。盖经文只言首绖腰绖而不言绞带。故记者于此。始言绞带以补其未备。经文只言主人殡后就次。而不言就次后居处之节。故记者于此又言不脱绖带等说。以补其未备也。若谓不脱绖带之带。只主经文腰绖而言。则记之上文。既言绞带。下文又言绖带。上下两文之间。字数不过九十三字。行数亦仅过五行。且此记即一人之所言。一时之所记。才于上文必补绞带。旋于下文反漏绞带者。果何义哉。大抵绖带之带。或只言腰带。或兼言绞带。随事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4H 页
称。无局于一义。自是礼家之通规。不可以一槩言也。丧服曰。小功澡麻绖带。士丧礼郑注曰。绖带之差。自此出焉。本经记曰。公子为其妻葛绖带。此所谓绖带。不包绞带而言也。语类朱子答绖带制之问曰。首绖大一扼。腰绖小。绞带又较小于腰绖。丧服图式绖带之图曰。首绖腰绖绞带。仪礼杨氏绖带之图曰。斩衰苴绖绞带。此所谓绖带。皆包绞带而言也。(丧礼备要。绖带之具。言首绖腰绖绞带。)以是见之。同一绖带而绞带之或包或不包者。从其文势而言矣。何可谓绖带只及两绖而不及于绞带耶。若如贾疏之意。绖带二字。果是两绖而已。则朱子黄氏杨氏。就绖带并言绞带者。皆为剩说赘谈耶。况经言两绖。记补绞带。今此不脱之文。又在两绖绞带总合之后。则绖带当以腰绞两带包言。夫岂违于记者之本旨耶。小敛时。既着两绖。又着绞带。故出就倚庐时。不脱之绖带。即小敛时所着两绖与绞带也。惟其所着。故又言不脱耳。初无所着。有何不脱之可言耶。绖带若不包言绞带。则小敛所着之中。所脱者绞带。所不脱者两绖。其在文义。岂不有碍耶。
  士虞记曰。丈夫脱绖带于庙门外。(郑注曰。既卒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4L 页
哭。当变麻受之以葛也。)
按士虞礼经文。不言除麻服葛之节。故记者于此。又言脱其绖带。以补经文之未备。既当服葛之日。则又当除麻。故有此绖带之脱耳。丧服斩衰条贾疏曰。经(一作绖)带虞后变麻服葛。绞带虞后不言所变。案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又齐衰已下亦布带。则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于义可也云云。盖此段所谓丈夫脱绖带。贾氏只以首绖腰绖当之。则更无绞带可言之文。故疏说以不言虞变为言也。第小敛袭绖之时。记补绞带与绖同着。则上文所谓不脱绖带。即小敛所着首绖两带。不是此外又有别件之绖带也。倚庐时。悲戚不在于安。故不说小敛之所着。卒哭后。固当除麻而服葛。故始说倚庐之不脱。如曰倚庐之不脱绖带。果包小敛时绞带。则庙门之所说绖带。独不包小敛时绞带乎。袭绖之时。补以绞带者。经有阙文故也。倚庐庙门。阙其绞带者。包言绖带故也。上下意脉分明。亦可以一贯而无疑。贾氏以布带引喻者。或未致详于包言之义耶。不然记文。先补绞带之着。后阙绞带之脱何哉。此固商量致察之处也。
又按郑注曰。腰绖象大带。绞带象革带。朱子曰。革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5H 页
正带。然则腰绖固为丧服之正带矣。绞带亦不为丧服之正带乎。腰绖绞带。既是一般正带。则卒哭有用葛用布之不同。果何礼意耶。况丧服首绖腰绖绞带。皆以苴麻一体为之。则除麻服葛之时。亦当一体无殊。而两绖则变之以葛。仍存两绖之体。绞带则变之以布而不存绞带之体。此皆贾氏之己见。本非经记之所言。疏说之可疑者一也。公士大夫之众臣斩衰布带者。公士大夫。压于天子诸侯。故降其臣服也。至于子之为父。自是极服。虞后虽有受服之节。其极服之义。未尝不自若也。众臣之有压降服。其可为证耶。况斩衰之绞布两带。自有分限。其义甚严。若以布带换作绞带。则重斩之中。兼杂齐衰之意。揆以周公制礼。得不违悖耶。疏说之可疑者二也。仪礼卒哭受服。家礼删之。故仪节以其卒哭之葛。移用于练时。备要并与服布之说。虽录于小祥。变麻服葛。自是虞后之事。故变绞服布。亦言于虞后矣。果尔则丧人绞带之着。不过葬前而已。练后服布。尚云不经。葬而除绞。尤不未安耶。疏说之可疑者三也。以此贾疏之可疑。问于尹明斋。则其答说亦如浅见矣。虽然。贾氏服布之疏。今过千馀年矣。图式斩条。既从贾疏而载录。备要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5L 页
后板。又依图式而取入。自此之后。永为礼家金石之典。虽是讲礼之家。罔或致疑而究覈。此余欲质百世之前。而恨其无路者也。▣丧服图式末端。杨氏序文丧礼条目散阔。欲撰仪礼丧服图式一卷。以提其要。而付古今沿革于其后。草具甫就而先生没矣。呜呼。此千古之遗憾也。又曰。丧服图式。尚有未及證定之遗恨。由是见之。图式即勉斋草具甫就而未整顿之书也。
  初板丧礼备要小祥条曰。腰绖以葛为之。无则以熟麻为之。三重四绞。见间传仪礼图式。绞带亦以葛为之。三重四绞。齐衰以布为之。
丧服图式。男子卒哭受服图。腰绖绞带。次第书之于一图之内。而备要腰绖用葛。三重四绞。既考于图式受服之图。则其下绞带图贾疏变布之文。亦无不见之理。而必言变葛。不言变布者。亦以为贾疏用布之说。既非经记之旨。而丈夫所脱之带。亦包绞带之故耶。此又详览处也。
答金直卿
  贾疏绞带说。勉斋黄氏。以朱子命编次丧祭二礼时。编入于丧服变除也。尝奉质于朱子而勘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6H 页
定者也。今观来说。专主图式。岂兄未有所考耶。杨氏序中。勉斋虽有粗就之言。此不过自谦之辞。而其下所谓先师喜谓余曰。君所立丧祭二礼。规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悉用此规模更定云。则其见取于师门者。若是之盛。今兄以丧祭二礼。谓之草藁而斥之。然朱子之所勘定者。乃其所谓草藁。则恐不可以草藁而斥之也。
按此段。彼此所卞。不在多言。盛意则以为丧祭二礼。勉斋奉禀朱子而勘定。虽是疏说。亦已经朱子勘定。则贾疏变布之文。不可轻议也。乃若浅见则勉斋奉禀师门。自是粗就之草藁。朱子甚善云者。据其二书大体而论之耳。夫岂逐篇逐章。勘定贾疏之谓哉。请更以贾疏勘定与否。商确归一焉。丧服图式杨氏序文曰。始余创二礼粗就。奉而质之先师云云。既曰始创。又曰粗就。则当其奉禀之时。二礼之方在草藁。可知者一也。(来教必以自谦之辞当之。亦所未晓。粗就或谓自谦。犹之可也。始创亦可谓自谦耶。惟其始创。故亦谓粗就。)序文又曰。迨文公属纩之前。所与手书。尤眷眷以修正礼书为言云云。勉斋之奉禀师门。果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6L 页
是整顿之书。而朱子之亲所勘定。亦及于二礼之疏。则所未及为之者。不过正书一款。何乃更以修正乎书眷眷耶。其二礼之初在草藁。而疏说之未及勘定。可知者二也。序文又曰。先生服膺遗训。不敢少忘。然其书久未脱藁本。专精修改云云。盖文公之弃世。在于庆元六年。勉斋丧礼之成书。在于嘉定庚辰。计其间年月。至于二十一年之久矣。然而犹曰其书久未脱藁。专精修改。则二十年前奉禀师门时。二礼之初在草藁。而疏说之未及勘定。可知者三也。朱子行状又曰。先生又尝编次礼书。用工尤苦。竟亦未能脱藁。且通解士冠礼卷首。载朱子劄。而朱子题其劄后曰。经传通解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岁之所亲定。是为绝笔之书。惟书数一篇。缺而未补。而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诸侯相朝礼八篇。犹未脱藁也。其曰集传集注者。此书之旧名也。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卜筮篇亦缺。馀则先君所草定而未暇删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从其藁。至于丧祭二礼则尝以规模次第。属之门人黄干。俾之类次云云。由是观之。通解二十三卷内。书数卜筮两篇。缺而未补。其馀八篇。犹未脱藁。十三卷草定而未暇删改。行状所谓编次礼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7H 页
书。亦未能脱藁者。盖指此也。朱子之编次通解。先于勉斋之编次续解。而弃世之后。尚在草藁。终未整顿。则独于勉斋所授续解许多疏说。岂有一一先自修整之理哉。二书之亦在草藁。而疏说之未及勘定。可知者四也。虽以序文中勉斋所言见之。始余创二礼。先师喜谓余曰。君所立丧礼规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其悉用此规模更定云云。所谓规模者。据其所成二书格式而言。与鄙记大体云者。即异名而同实。如曰所谓大体。指何而言。则序文中所谓今因其篇目之仅存者。为之分章句附传记云云。于是丧礼之本末备悉云云者。即其大体也。朱子以规模甚善许之。实在于此等处。至于勘定疏说之是非。初不能暇及也。是以。庚子国礼讼卞时。尤斋献议曰。周公立经。子夏传之。郑玄注之。而皆无次子为长子之说。而至贾公彦疏。始有此说。贾是名儒。而又为黄勉斋收入于通解之续。则何敢不言。然未经程朱之勘破。则未知果如许穆之所云乎。今见尤丈献议。亦以贾疏未经朱子勘破为说。则与浅见亦自相符也。来教又曰。且以杨氏序说观之。勉斋自嘉靖己卯以后。专精丧礼一篇。修改成书云。则今此丧服变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7L 页
制。乃修改以后书也。而贾疏尚编于其中。夫既曰专精修改而成书。则虽无奉质朱子者。后人犹可尊信而用之。况当初已经朱子勘定者耶。此段所云则甚善甚善。第贾疏已经朱子勘定之说。虽不敢闻命。后人犹可尊信之言。则浅见亦岂有异于盛旨者耶。但自前于贾疏。有所深惑而未晓者存焉。不得不并举奉禀也。按丧服长子条。郑注云不言适子。通上下也。此言经文不曰适子者。为其通于上下也。郑注又云亦言立适以长。此言经文必曰长子者。亦言立适子以长也。见注不言亦言之意。则郑注此段。专释经文之长子也。盖以其承祖统之重而言之则谓之适子。以其立兄弟之长而言之则谓之长子。其实自是一人。而所主而言者有不同矣。是以郑注言长而不言适。非谓适与长有别。不过通上下在于长而不在于适故耳。今此疏说则曰。若言适子。惟据第一者。若云长子。通立适以长也。(立适以长。疏以第一子第二长者释之。)此则论适子只指第一子。论长子通指第一第二子矣。然则适子与长子。区而别之。分为两义矣。岂不有违于郑注适与长无别之意耶。盖斩衰章既曰长子。则其妻与子。当曰长妇长孙。而期年章不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8H 页
长孙。而必曰适孙。大功章不曰长妇。而必曰适妇者何哉。虽为其通上下。变适言长。其所谓长子。自是适子。故曰适妇。曰适孙者。从长子之本名而言之耳。是以。适妇条郑注曰。妇言适者。从夫名。见此则长子即适子。可知矣。分言适与长。何尝如贾氏之文耶。疏说之可疑如此。而犹谓朱子之勘定可乎。又按齐衰父卒则为母条。贾疏父服将除。又遭母丧。不伸服而只持期。合父丧而以充三十六朔之限者。似非内则郑注之意也。(内则曰。有故二十三年之嫁。▣注故谓父母之丧。)如以父母丧三字谓有二丧。则闻丧条郑注所谓闻父母之丧。不得奔丧。奔丧条郑注所谓父母之丧。见星而行。此父母字。亦是郑氏注。而与内则注同一文字也。此又以父母两丧言之耶。朱子答或人二十三而嫁。不止一丧而已之问曰。内则之说。亦大槩言之耳。所谓大槩言者。女年二十。或父母之一丧三年。通共言之。二十三年云矣。若尔则初既一丧。岂有父丧内继有母期之可论者耶。且母期十三月祥后。女年二十三而嫁。如贾疏之所云。则此时为母之期丧虽尽。其心丧则犹未尽也。心丧而嫁。其果近于人情而亦果合于礼意耶。家礼昏礼条曰。身及主昏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8L 页
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昏。在期丧。尚不可成昏。况在父母心丧而嫁。亦岂礼家无期丧之意耶。疏说有违于朱子之旨如此。而犹谓朱子之戡定可乎。幸于此更加反复如何。
  虞后绞带之变麻为布。贾氏疏。盖据公士大夫之臣为君之服。而添补经文之未备者也。其后勉斋黄氏编入于通解丧服变除。奉禀于朱子。遂为后世遵用之礼。则其义已正而其来又远矣。盖礼义无穷。变节多端。故经文所不言之礼。注疏言之者。亦多有之。以经统疏。以疏补经。互为发明。交相为用则此仪礼经传一书之大体然也。何独于此一节。疑之太深而攻之太急耶。虞绞之变麻为布。固不见于经文与记。而一体变葛。亦尝见于经文耶。用布用葛。俱不见于经文则今以贾疏为据。而以朱子黄氏以下诸儒之说为证者。独不愈于梗用古今礼文中所不言之葛绞者耶。
按公士大夫之臣。为君布带。贾疏虽引而为证。其实压于天子诸侯。有此降服。故其所注喻。本欠着题。前段已为略论。今不必更为提说。而至于丧服变制。奉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9H 页
质朱子。虽为后世遵用之礼。贾疏服布之论。奉质于朱子。亦何所据耶。以杨氏序文见之。勉斋之所禀定。朱子之谓甚善。不过续解规模而已。何尝有并与疏说而勘定之意哉。来说曰。礼意无穷。变节多端。故经文所不言之礼。注疏言之者亦多有之。以经统疏。以疏补经。互为发明。交相为用则经传一书之大体然也者。浅见本亦如此矣。但若以此。并谓贾疏已经朱子之勘定。则不亦过乎。来说又曰。虞绞之变麻为布。固不见于经文与记。而一体变葛。亦尝见于经文耶。此段则诚有异于浅见矣。前书不云乎。小敛后既着两绖绞带。则倚庐时不脱绖带。非小敛之所着而何哉。倚庐时不脱绖带。既小敛之所着。则庙门外所脱绖带。非倚庐之所不脱而何哉。盖小敛之所着。倚庐之所不脱。虞后庙门之所脱。皆是两绖绞带。而记补经文之阙。则不得不别论绞带。记合着所而言则又不妨只举绖带。论其文字。虽似有别。究其文意。亦无所异则绖带之包言绞带。而一体变葛。无甚可疑耶。来教不脱绖带。似是泛说居庐者常时不脱而已。此外恐别无他意也云云。此泛说字。主意归属。反复思之。终所未晓。设或记者果是泛说。所谓不脱之绖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19L 页
岂非指身上方着之绖带耶。身上方着之绖带。亦岂非小敛首绖两带而居庐时仍又不脱者耶。无论泛说不泛说。记者所指。不外乎小敛所着。则不脱绖带之带。虽不欲包言绞带。其可得耶。来说委以泛说而不以小敛所着当之。此浅见所以深有所惑者也。如何如何。
又按仪礼丧服斩衰条。经文曰。苴绖绞带。传文曰苴绖。去五分一以为带。齐衰之绖。斩衰之带也。去五分一以为带云云。又曰。绞带者。绳带也。冠绳缨条。属右缝冠六升。外毕锻而勿灰。衰三升。菅屦者。菅菲也。外纳。居倚庐。寝苫枕块。哭昼夜无时。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日米。寝不脱绖带。(自绞带者绳带也。止不脱绖带二行十九字。)
见此经传两文。先言首绖两带。传文又言寝不脱绖带。此绖带字。依来教所言之意。以泛说当之耶。蒙经传首绖两带之文。以兼言绞带当之耶。所谓泛说。必无舍其小敛所着时方在首在腰者。而更就别件绖带以言之理。然则虽曰泛说。其不出时方所着。可知矣。既不出时方所着。则其包言所着绞带。又可知也。况传者既言绞带者绳带也。而才过数三行。旋复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0H 页
遗其绞带。只言两绖。似无是理也。故浅见以为丧服传文不脱绖带。蒙上文包言绞带。则士丧记不脱绖带。与传文所言。自是一套文义。亦不蒙上文包言绞带乎。若曰。士丧记不脱绖带。果包绞带。则庙门外除脱绖带。亦包绞带。岂不为一贯之义耶。
  以古礼言之。男子于虞后。变腰绖之麻。代之以葛。而首之麻绖不变也。妇人变首绖之麻。代之以葛。而腰之麻带不变也。至练时。男子脱首之麻绖而腰之葛绖仍带焉。妇人脱腰之麻带而首之葛绖仍着焉。此礼详于仪礼此篇及礼记檀弓。可考而知也。今此士虞记所谓丈夫脱绖带庙门外者。言丈夫于虞后。脱腰绖之麻而不脱首之麻绖也。所谓妇人脱首绖不脱带者。言妇人于虞后。脱首之麻绖而不脱腰之麻带也。其男女变除之节。岂不昭昭哉。盖士虞经文只言澡葛绖带。而不言除脱之节次。故记者于此以是补之。然其所补者。止此而已。至于绞带一节。终无举论之处。何可只以吾意遂谓之兼包。而直行不顾哉。
按窃覸此段所论。丈夫于虞后。不变首绖而只变腰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0L 页
绖。则庙门脱麻。亦当只在腰绖而不在首绖与绞带。即吾兄所得之主见。而缕缕诸条。大旨皆以此意说去也。然士虞经文澡葛绖带。郑注曰。治葛以为首绖及带。注既曰首绖。又曰带则男子之变葛。不但在带。首绖之变葛。又从而可见也。又按士虞记丈夫脱绖带庙门外。郑注曰。既卒哭。当变麻受之以葛也。记既曰脱绖带。注又曰变麻受葛。则两绖俱变。亦可知也。记又曰。妇人脱首绖不脱带。郑注曰。妇人少变。贾疏曰。妇人少变者。以其男子既葬。首绖腰绖俱变。男子阳多变。妇人既葬。直变首绖不变带。故少变也。见此记与注疏之言。则虞后男子首绖与带俱变。尤不明白耶。来教何以曰男子虞后不变首绖之麻。又何以曰此礼详于仪礼此篇耶。所谓仪礼此篇。似指士虞礼。而士虞礼中何条。有男子不变首绖之文耶。又按檀弓妇人不葛带疏曰。妇人重腰而质。不变所重。故不葛带。至期除之。卒哭直变绖而已。大功以下轻。至卒哭。并变为葛。与男子同。(见续解丧服变制既虞卒哭受服条。)见此疏意。妇人重腰。故不变腰带而直变首绖。大功以下轻。故首绖腰绖并变为葛。与男子同云耳。男子之并变首绖腰带。即檀弓释经之疏意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1H 页
未知檀弓何条。是男子不变首绖而只变腰带耶。礼记陈氏注曰。卒哭。丈夫去麻带服葛带而首绖不变云云。来教所言。盖出于此。而但檀弓疏士虞记皆言首绖与带俱变者。备且详也。礼记陈注。言其只变腰绖者。疏且略也。今见来教。舍本经详备之言。从礼注疏略之说。其不几于失其远近轻重之分耶。
  贾氏疏说。固已补经文之未备。而黄氏变除。又尝经朱子之勘定。则无论其他。此固可以为法于后世。今兄于千载之下。刱出一体变葛之说。此既不见于经文。不见于注疏。又不见于后来诸儒之说。不过兄以意推之。私自义起者。卞说虽勤。不敢闻命。又曰。虞后降用布带。原于贾疏。成于通解。质于朱子。入于图式。以至吾东。自沙溪备要以下。尤,春两丈及我先师。皆遵用而无二辞。又尝先师之说曰。黄氏丧服一篇。已得师门之印證。去取沿革。昭如日星则今日论周公朱子之制者。舍是道无可遆者。先师此说。足为断案。其在后学。所当尊信不可疑者也。大抵兄以经传中前后所言绖带。皆以为兼包绞带。首尾一意。串贯说来。故以虞后葛带。亦以为兼葛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1L 页
绞而言。然是礼也。考之于古。既如彼。参之于今。又如此。变节次第。昭然可见。惟一体变葛之说。始自吾兄主张。而其所引證者。独备要旧本。此段于后来正本。亦已修改而删去。则即今以葛为主者。只兄一人而已。此近而无稽。恐难为后人之考徵而信用也。
窃覸前后卞意。以为士丧礼经言两绖。记补绞带则小敛后所袭。虽是两绖绞带。倚庐时不脱绖带。庙门外脱绖带。只言绖带而已。何尝有别言绞带之文。亦何尝有包言绞带之意耶。此数款语。即盛旨之所存也。浅见则终亦有异于此焉。姑以长服言之。斩衰经文曰苴绖。曰绞带。传文曰苴绖。去五分一以为带。曰绞带者。绳带也者。即丧服之名目。而经传此段。主于列数其名目。故不得不各言两绖绞带也。传文所谓居倚庐。寝不脱绖带。则上文列数名目之后。下文总合名目而言。故只曰绖带。不曰绞带。此所以绞带。言于前不言于后。而其实蒙上文包于绖带之带。则绞之义贯彻上下。未尝不自若也。至于士丧小敛。言两绖绞带。倚庐庙门。皆只言绖带者。亦以丧服绞带言前不言后之例推之。虽只言绖带。又不患于绞带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2H 页
不包其中。则何可谓一体变葛之言自吾始耶。盖卒哭后庙门所脱之绖带。初非不脱绖带之外。又有别件绖带脱于庙门也。倚庐时不脱绖带。亦非小敛两绖绞带之外。又有别件绖带不脱于倚庐也。然则倚庐之不脱。庙门之脱。自是小敛两绖绞带。而特以其名目之各言总言之故。有言绞带言绖带之殊耳。朱子答绖带之问。既言两绖。又言绞带。若使朱子论此变葛之绖带。只言两绖又如贾疏乎。并言绞带亦如答问乎。此等曲折。一并理会。然后贾疏之是非得失。又从而可定矣。未知如何。至于备要旧本绞带之说。以为古人亦有变葛之文云耳。初不以备要为主而然也。况后本曲折。见姜月塘问解诸条而后。亦可推知矣。此则姑俟他日相面商确无妨。
  初丧丧服之腰绖。两股相交。绞带小于腰绖而三重四股。则两股四股之间。差等自别。及至虞卒变葛之时。当初绖带之两股者。降为绞带四股之制。则当初绖带之四股者。次等降而为布。此皆渐杀致饰之节也。今兄以为与绖带一体变葛云。则未知所谓葛绞。仍用当初四股之制耶。抑别用他制耶。若仍用四股。则与绖带漫无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2L 页
差等。而亦非次第渐杀致饰之义也。麻绖麻绞。既有两服四股之别。则葛绖葛绞。独同为四股耶。若别用他制则未知其制如何而可也。由是观之。变葛变布之际。礼意之精微曲尽。可见也。
按窃覸来教之意。以为初丧腰带绞带。已有两股四股之别。而虞后变葛之腰带绞带。同为三重四股之制。则殊欠降杀致饰之义。其所以变葛变布。礼意曲尽精微云云者。亦足为兄执言之一端也。然腰带之三重四股。即间传之文本。非士虞经文之意也。经文果有是意。此乃虞变之大段节目。以记者之无微不补。郑氏之详于释经。似无不为追补之理。而士虞记与郑氏注。何尝有一毫近似之文耶。经文本无是意。据此可知也。况贾疏绞带之变布。初因经无虞变之文。只据公士众臣之服布。齐衰以下之用布。以为证券。盖其布与麻虽不同。带则同一绞带故耳。亦非四股同于腰绖。故为之降杀而变之以布也。果为同于腰带降杀变布。则疏中必先言腰绖之四股。绞带之渐降。然后其主意来历。自可明畅。而贾氏只言绞带之变布。终不言其变布者本由于腰绖之四股。何哉。此亦并加商量处也。盖礼经所言。虽均是一事。而或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3H 页
有不同之端。则各从本文解之。然后不失其素定之本旨也。今若以间传之腰绖四股。添入于士虞记之腰绖两股。以为遆降变布之證。则此果周公及记者郑氏之意耶。夫图式,备要。即类聚之书。上自礼经。下至通典。合古今之礼书。分类书之者。即其式例然矣。而间传四股之制。入录于两书。盖亦以此也。今日吾辈所讲明。只是士虞礼腰绖绞带之变布变葛。而腰绖四股之制。士虞经记及注疏皆所不言。则虽在虞变之后。不过依前两股而已。岂有三重四股之可论。又岂有因此降布之可言者耶。设使间传之制。用于庙门变葛之时。绞带较小腰绖。结为彄子。固不患于无所分别。则又不当以此降杀变布也。况士虞腰绖。既无变葛四股之文。则两股之如前。举此可知。今不必杂入间传。以乱本经不言之正意也。
  兄所谓至虞卒。丈夫则首绖腰绖。皆变麻服葛一段。恐似有违于礼意。按檀弓妇人不葛带注曰。卒哭。丈夫去麻带服葛带而首绖不变。妇人以葛为首绖。以易去首之麻绖而麻带不变。既练则男子除绖。妇人除带。家礼杨氏注曰。卒哭。丈夫去麻带服葛带而首绖不变。妇人以葛为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3L 页
首绖而麻带不变。由是观之。丈夫于虞卒。只变其腰绖。不变其首绖者明矣。今兄何以谓丈夫则首绖腰绖皆变麻服葛耶。
按本经无可据之记疏。则他注说引而为言。犹或可也。本经记疏。皎如日星。无复可疑。何可舍本经明白之文。从杨陈可疑之说乎。又以上段已禀之说见。以士虞记曰丈夫脱绖带于庙门外。疏又曰。男子既葬。首绖腰绖俱变。据此数语则丈夫变首绖。无可疑也。间传葛带三重条疏曰。此直谓葛带三重。则首绖虽葛。(首绖之变。此亦言之。)不三重可知也。丧服变制。既虞卒哭受服条下注。又曰。士卒哭而受服。其受时。首绖腰绖。男子皆以葛易之。图式男子卒哭受服图首绖条。去麻服葛。无葛之乡则用顈。此外经传及注疏。更无不变首绖之文。未知陈注杨说据何为言耶。要之其于今日之卞论。恐不可为证也。
  此段果似可疑。妇人于虞卒。腰绖既不变。则岂绞带独变耶。礼大功以下轻者。妇人腰绖。至卒哭。亦变为葛。与男子同。以此推之。斩衰服重。故腰绖虽不变。而绞带则或与男子一时同变耶。
按今日所讲。既是士虞礼变节。而士虞记与注疏。皆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4H 页
是释经补阙之文。如欲卞其疑难。惟当就此讲究而已。今此来教所谓斩衰重服。故腰绖虽不变。绞带或与男子一时同变耶云云者。经记之所不论。贾疏之所不言。何可轻容他义于其间耶。士虞记曰。妇人脱首绖。此言卒哭后。勿论妇人之服重服轻。皆脱首绖也。郑注曰。大小功以下葛带。此言卒哭后妇人之服重者。不变腰绖。惟服轻者。皆服葛绖也。然则妇人大小功则脱首绖腰绖。虽与男子同。斩衰妇人腰带不变。即礼经注疏之意。腰带既不变则变绞带。何可遽同于男子耶。腰带绞带。虽曰名目有异。其为在腰之带则一也。主妇斩绞。果与男子一时同变。则主妇之绖。不可谓全然无变矣。此岂礼经注疏所言者耶。图式主妇受服绞带条。亦以布七升书之者。不但非士虞记与注疏之意。又非贾疏只言丈夫变布之文。岂不为可疑之甚耶。
  且至练变除之时。未知只除其腰绖而不除其绞带耶。抑并与其腰带而除之耶。若虞卒不变其腰带。而至此只除其腰绖。则是妇人练后之绞带。尚仍初丧之麻。而反重于男子耶。若并与其绞带而除之。则是妇人于练后。专空其腰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4L 页
独无所饰耶。男子至练除去首绖之时。以练布改冠则(丧服疏。练布为冠。小祥练冠。)妇人至练除去腰绖之时。亦以练布改绞带耶。此礼不见于经传注疏。而图式备要次第添入则亦或有所据耶。是皆不可知也。
按此段所疑。又似未然。至练变除之时。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腰者。卞男女阴阳之分。言首腰归重之义。则此所以有先除后除之说也。至于绞带。亦是在腰之带也。其所除脱。当与腰带一体无殊矣。岂有仍存初丧之麻。反重于男子。亦岂有改之以练布。如改冠之为乎。按图式妇人练除服受服图下注。只曰妇人除腰带。而不曰除绞带。以此见之则绞带似不除矣。盖腰带之除。屡见于礼经。绞带之除。更无论及之处。故勉斋于注。虽只以除腰带书之。腰带绞带。皆是在腰之带则亦无只除腰带而不除绞带之理。恐是一体除脱之无疑。虽除两带。礼不言两带之代。则妇人于练后空其腰而无所饰。可知也。
与金直卿
  丧大记曰。主人即位。袭带绖踊。疏曰。拜宾时袒。今拜毕。加腰绖首绖乃踊。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5H 页
或曰。丧大记袭带绖。即斩衰之绖带。当有绞带者也。然疏以腰绖首绖释带绖。则所谓倚庐不脱绖带。庙门外脱绖带。亦当依丧大记所释例。只言首绖腰绖而已。何必以兼包绞带为言耶。曰。绖带字本无定义。随其文势。或只言两绖。或兼言绞带。前书据朱子答问之说。已言之矣。盖礼记中。元无绞带言及之处。惟奔丧。始言绞带。而疏曰非象革带之绞带。必以为绖之散垂绞之者云云。此外礼记诸篇。更不言绞带矣。既不言绞带则丧大记所谓带绖。又不包言绞带。无足为怪也。至于士丧礼。与此不同。经文虽只言苴绖腰带。记礼者追言绞带。以补其阙遗。则小敛后所着首绖腰绖绞带。无所欠阙也。倚庐时不脱绖带。言小敛所着之不脱也。庙门外脱绖带。亦言小敛所着之脱也。既无只脱绞带而不脱绖带之理。又无不脱绞带而只脱绖带之理。况当尽变初丧之麻。前日所补绞带。记者于此自记而反复遗漏耶。绖带之包言。终有所据。则大记之只言两绖。何可引而为证耶云云。未知如何。
与金直卿
士丧礼小敛后言袭绖。所谓绖。指其首绖与腰带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5L 页
士丧记追言绞带。此则补其经文之阙漏也。然则主人于小敛。既着首绖腰绖。又着绞带矣。及至虞后。丈夫脱麻受葛之时。必无只脱首绖腰带而不脱绞带之理。亦无尽脱首绖两带。而只言二绖之脱。盖此记论脱绖之人。即士丧记补绞带之人。小敛不言之绞带。尚此追记而必补。则前补绞带之脱麻。又复自记而不言耶。况绞带之变为布带。诚是丧服大段变处。其所变制。果如贾疏之言。则以记者补阙之备。郑氏释经之详。只言两绖之变葛。而全不及于绞带之变布。何哉。无乃绖带之中兼包绞带。而其受葛之节。与绖带一体施行。故初无别言绞带之文耶。不然。何以当言而不言耶。如曰记文只言绖带之脱。而更无绞带之变。后人何敢强言记不言之绞带耶。则亦似未然。若使绖带字本无包绞之义。如是为论。固可也。朱子答绖带之问。兼言绞带。勉斋信斋绖带之图。亦言绞带。以至备要绖带之具。亦已如此。何可舍朱子已言之论。从贾氏可疑之说乎。今以朱子答绖带之意。解此虞变之绖带。则其于小敛后经言两绖。记补绞带之义。庶几乎不悖矣。未知如何。
贾疏所谓虞后变绞服布。果是仪礼经记之遗意。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6H 页
此乃丧服大段变节。家礼小祥服练时。又从而变绞服布。即次第件事耳。然只言练冠去首绖负版襞领哀。而更无绞带变布之文。则朱子以贾疏不合于礼。不用而然耶。前者以是奉禀则兄之答疏曰。间传葛绖三重四绞。即练时所变。而家礼小祥条。犹且不用则何独于贾疏。以其不合于礼不用耶云者。到今思之。似为未然。士丧礼小敛后袭绖之腰带。即两股也。至虞后脱绖带时。只曰变麻服葛而已。则以其两服腰绖。直为服葛可知也。家礼初丧。亦两股为腰带。而小祥练服。既不言三重四股。则仍以两股为练。如士虞记两服服葛之为无疑矣。然则间传之制。贾氏之疏。皆为家礼所不用。而绞带之不以布。亦甚明白。与其从贾氏之疏说。不若从家礼之为得。未知如何。
与金士直
  备要小祥条曰。家礼小祥无变带之文。丘氏用古礼意。小祥腰绖。以葛为之。(顈或熟麻亦可。)
  玄石礼说小祥条。闵采万问。小祥绖带。若不用葛与布。以练麻为之耶。答曰。腰绖虽代以熟麻。绞带则恐当用布无疑。李世璞问。葛绖乃卒哭所受之服。而丘氏仍以为练服之绖。牛溪先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6L 页
以为所谓葛。即青忽致也。青忽致未能备。则择麻之精者用之何如。答曰。青忽致未知果为熟物。难备则用麻亦可。
按练用葛绖。自是古礼。熟麻则果非古礼也。然练时葛或非其时节。则代以熟麻。亦出于变通之意。故沙溪书之于备要。玄石亦有所云云。诚非偶然也。伯氏练时。得葛为绖则固是礼也。如或不得则用麻代葛。有何不可耶。况佥哀从时俗通用之礼。既用练麻之绖则或葛或麻。所争不大。哀之佥侄。亦姑依佥哀所持者而为之。俾无前后之参差。其在参酌之道。亦似稳当。如何。
答南子闻
  妻丧。夫与子俱杖期。十一月而练。礼无夫服期亦练之明文。只泛曰期丧而有练者。为妻父在为母而已云云。礼虽以夫与子为一体。似有间隔。夫服十一月。改造练服而变之。去首绖。亦似殊常。若只许子之服练去绖。夫则无变。至期年而直为除之耶。若是无子之丧则勿论主丧与未主丧。只假名练祭。而无变练之人则亦似无实。只以存羊之义行之。亦无害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7H 页
杂记云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郑注云此为父在为母。为妻亦伸。疏云夫为妻年月禫杖。亦与母同。据此夫为妻练禫。与子当无殊也。虽以来教见之。期丧而有练者为妻云。则此岂非夫服期亦练之明文耶。盖夫服子服。均是杖期也。设或因父母。夫虽不杖。具三年之礼则未尝不自若也。其申练之制。与其子宜无异同。岂有夫则无变而至期直除之理耶。虽无变练之子。夫在则练祭亦不可废。
答李世忠
  弟嫂之丧。出于昨年五月。舍弟之丧。出于六月。而今年自春家中不安。累处奔窜。初期俱为阙行。今方卜日。欲为并设以过。而祝辞似有措语。幸赐指教。
  侄儿年尚幼稚。故母丧则抱衰而已。及其父丧。始为主丧。而即今练服之事。多有变节。亦何以为之耶。并赐指教。
孤哀子某。幼不能将事。托伯父敢昭告于显考府君。本丧之日。当行练祀。疾患炽蔓。奔窜不已。初期已过。祭奠亦阙。夙兴夜处。哀慕罔极。今始择日。以清酌庶羞。哀荐祫事。尚飨云云。未知如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7L 页
丧人儿。虽立为丧主。与长成者有异。则只练其成服日所着丧服耶。渠之年岁未知几何。而如可执丧则练服书祝行祭。一如常礼亦可矣。
答郑兄
  檀弓曰。练练衣。黄里縓缘。此制令可行之否。若据檀弓之文。似当只练中衣。而郑注添入练冠。并释经文练冠。果是檀弓之意乎。高明之见。幸略示之。
按檀弓曰。练练衣。黄里縓缘。郑注曰。縓浅赤色。今之红也。然则练后。内着黄里红缘练布中衣。外着虞卒所受生布衰裳。则虽曰中衣之饰。明其外除。衣是承衰之衣。衰与衣美恶悬殊。有不相称者耶。此固可疑。语类。问。緅以饰练服。緅是绛色。练服是小祥后丧服。如何用绛色为饰。曰。便是不可晓。此个制度差异。论语又曰。君子不以绀緅饰。朱子曰。君子谓孔子。绀深青扬赤色。緅绛色。三年之丧。以饰练服者。饰领缘也。然则黄里縓缘。与绀緅之饰相同。而孔子既不为饰。朱子亦谓制度差异。虽曰古礼。其为非礼可知。练时此等服饰。今难复言矣。郑注又曰。小祥练冠练中衣。绖文只曰练衣。而更无练冠之文。而注说如此。其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8H 页
可疑。诚如来示。而但丧服四制曰。父母之丧。十三月而练冠。间传曰。期而小祥练冠。据此则练冠虽非檀弓之所云。即小祥当练者。故郑注引而用之。以證小祥练中衣时亦并练冠也。然则服问所谓三年之丧既练矣。服其功衰。此言练后衰裳。当用大功七升布。故谓之功衰。又按丧服大功章郑注曰。锻治之功粗沽之。家礼大功章注曰。用稍粗熟布。其曰锻治。其曰用粗熟布。亦不害为练之属。而郑氏只引四制间传之文。以证檀弓之练冠。至于服问功衰之论。不为引喻而阙其檀弓之练衰。此俱是他经文而取彼舍此。抑何故耶。又窃思之。四制间传练冠之练。与檀弓练衣之练。同一正练也。服问之功衰。虽曰加灰锻治。自是练之粗者。与檀弓正练之义。有所不同之故耶。此正商量处也。然七升锻治之布。练时为服。谓之功衰。即古礼则此虽非正练。与卒哭后所受衰裳生熟升数。亦自有别。以此为衰。则衰之已变。可知矣。疏说正服不可变云者。恐是失处。未知如何。大抵练时则练冠。练中衣。服功衰。礼经亦已言之。以檀弓为据。只练中衣不服锻治之功衰。则间传所言。不过葛带三重四股而止耳。如以间传为据则练时只变葛带。不练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六 第 28L 页
中衣冠绖而不服功衰耶。盖初丧所着则丧服经文。准数列录。练时所着则经传诸论。亦非不备。而或冠或衰或绖或履。散说无准。后人据其无准处。而曰练时所练只此而已。亦岂记者练服之本旨哉。
上明斋
同春问。葛绖乃古之卒哭所受之服。而丘氏以为练服之绖。今可遵行否。且卒哭之葛。用练乎。用粗皮乎。沙溪答曰。卒哭受服。后世不行。仍以葛为练服之绖。正合古礼也。礼经不言熟则疑用粗皮耳。近日好礼之家。练时多用葛绖。而因沙溪疑用粗皮之说。不熟而用之。未知如何。盖古礼葛绖用于卒哭。则礼经不言熟。不其然乎。及丘氏移为练时之服。则衰裳丧冠皆练。而葛绖独用粗皮。似无其义。浅见以为卒哭之葛。虽不言熟。练时之葛则当与冠衰一体同练。亦如何。
  答曰。练服之葛绖。不当用粗皮者。来教是矣。若用粗皮则反重于麻。恶在变轻之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