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礼说○丧礼○奠
礼说○丧礼○奠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2H 页

家中无族亲可以奠献者。如或躬行则不可不梳洗。而梳洗亦不背于礼法耶。饭含赠币之时。皆必盥手则奠献时盥手。似无所妨耶。
家礼饭含条曰。主人哭尽哀。盥手赠币。亦主人亲行之重礼。而奉置柩傍。与实米尸口。元自有别。故家礼赠玄纁条。不言盥手。意亦有在。况朝夕奠与上食。自是执事所行之事。虽曰无可奠之人。主人何可遽尔盥洗。亲自行之耶。寒冈云无族属执事。则外内丧。使行者哭。婢代行奠献。玄石又云家礼所谓执事侍者。兼言婢仆。姑使代奠无妨。依此两说行之恐当。但我国无论内外。专以女仆使唤于房内厅上。即风俗也。男仆使唤。绝无而菫有。今于外丧。以行者奠献则人不识礼家本意。必以为骇矣。吾意依生时使唤例。皆以哭婢奠于先丧后丧。似合处变之道。未知如何。
答成馨叔
问解。同春问。家庙朔望有参降之节。而三年内殷奠则无之何欤。答。孝子常侍几筵。故不为参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2L 页

司马温公曰。古之祭者。不知神之所在。故灌用郁鬯臭。阴达于渊泉。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场屋。所以广求神也。今此礼既难行于士民之家。故焚香酹酒以代之云云。由是见之。合焚香酹酒谓之降神。虽单举焚香而言。降神中一事也。然考之于家礼则小敛奠注曰。祝焚香奠之。大敛奠注曰。如小敛之仪。朝奠注曰。祝焚香斟酒。上食与夕奠注。皆曰如朝奠之仪。则初丧只言焚香而不言酹酒。又不谓降神可知也。盖降神。求神之意也。未葬前。专用事生之礼。故虽不得不焚香而不谓降神。至葬后则始用事神之礼。故初虞曰降神。又曰就灵座前焚香。又曰酹之茅上。再虞以后至祥禫。无不皆然。葬后祭。不以三年内为拘。既行降神则葬后朔奠。依祠堂章朔参之例。亦当行降神。而家礼葬后朔奠。无别论酹酒处。亦难以臆见为断也。但题主奠注。只曰炷香斟酒。更无降神之文。窃想葬后虽行事神之礼。犹未忍全以事神之礼事之。故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3H 页

答权汝柔
问。三年内朔望奠。无辞神一节者何欤。
家礼朔日朝奠注曰。礼如朝奠之仪。朝奠注曰。执事设蔬果脯醢。祝盥手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据此则朔望奠无拜辞之节。与祠堂朔参不同。盖三年内则有常侍之义故耳。
答权汝柔
丧人三年内朔望奠。无拜辞明文。疑从祠堂参礼。而当有辞拜之礼耶。
问解。家庙朔望有参降。三年内殷奠则无之。孝子常侍几筵。故不为也云云。然则三年内朔望奠无拜辞。抑以常侍之义而然耶。或云虞卒祥禫皆有辞神。则何独于朔望奠。委以常侍而无拜辞耶。答之曰。大祭自有祭礼之大体。故不得不辞神。至于朔望奠则与大祭有异。故不行拜辞而以存常侍之义耶。然亦不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3L 页

答权汝柔
家礼。三年内几筵朔奠。无降神明文者。母乃常侍之意耶。退溪丧礼问答。谓行降神者。恐依家庙朔望之仪。而未能的知。
降神一款。前有答人之说。今书送之。可考而处之。退溪所谓依家庙朔望。意家庙之庙。是礼字之误。家礼朔望之仪。焚香酹酒节次即行降神。退翁说或恐如此。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礼说○丧礼○上食
答成达卿
家礼。小祥后止朝夕哭。退溪先生以为止上食哭。 谨按古礼。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此罢上食之文也。后世终三年上食者乃俗礼。而朱子亦曰。不害其为厚。然非礼之正。故家礼。葬后不复举论者。以其罢不罢任之俗礼而已。至于朝夕哭则乃古礼之节目。故家礼特言其终始。槩丧礼有渐杀之节。葬前有六时哭。葬后有四时哭。练后只有二时哭。今小祥前既有四时哭。而小祥后若无一哭。则乌在其为渐杀之本意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4H 页

家礼朝奠条曰。祝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上食条曰。如朝奠仪。其意盖曰。亦于上食。主人哭尽哀如朝奠耳。然则哭与上食。自是一节事。未止上食前则哭亦随而不止。无疑矣。朔望未除服者。有会哭之文。退溪据此以为罢上食哭之證。求之文势。虽或似然。而朱子于止朝夕哭之下。未有一语及于不罢上食而罢其哭之意。来说恐皆得之也。来说曰。上食三年。非礼之正。故罢与不罢。任之俗礼云者。似未然。按成服条下。列书朝夕奠哭与上食。而奠与哭。至葬后练后次第言罢。则夫岂独于上食。终不举论。一任俗礼。如来书之旨哉。朱子答叶味道书曰。国语有日祭之文。是主复寝后犹日上食矣。李继善问。檀弓既祔之后。惟朝夕哭拜朝奠。而张先生以为三年之中不撤几筵。故有日祭。温公亦谓朝夕当馈食。则是朝夕之馈。当终丧行之不变。与礼经不合。不知如何。朱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4L 页

答李士珍
家礼设馔图。与曲礼进食之礼及特牲馈食礼有异。羹居东。饭居西。此则已有先辈之疑。而卒哭以前则饭东羹西。以象生时。卒哭以后则饭西羹东。如以神道待之。此亦可疑。若以饭为重则卒哭后。饭宜在左而今反在右。所谓神道尚左之说。以祠堂奉安之序及饭羹陈设之图观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5H 页

家礼则全以尚右言之。而来说则只以尚左论之。故祠堂之以西为上。序立之重行西上。祭馔之饭西羹东。疑之以触处矛盾。不成礼意。然神道尚右。既是家礼之本旨。于此若加反覆则上段数者之疑。不待更卞而自可洞然也。
答洪君则
问解沙溪曰。三年内上食。则象生时。左饭右羹为是。赵重峰曰。礼食居人之左。羹居其右。生死异设。何所据耶云云。以此观之则三年内则饭左羹右。而三年后则饭右羹左无疑矣。但以备要虞祭设馔图观之。则饭在右而羹在左。虞祭是三年内祭。则所设与沙溪之意相左。未知何义耶。
三年内朝夕上食。专用象生之义。故左饭右羹。其礼则然矣。至于虞祭。右饭左羹。所以用祭神之礼也。问解设虞祭图。所主虽异。亦当并行而不悖。不可以相左为言也。
答尚辅
人家丧三年内卒哭后。死者之父母死则废日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5L 页

人家三年内卒哭后。死者之父母死。则成服前废上食。成服后上食用肉如平日云者。盛说诚得之。
答李仲晖
父在母丧。十三月大祥后。今俗亦皆不撤几筵。终三年上食。此礼如何。朱子既是卢履冰一周除灵之议。而又曰。但今条制如此。不敢违耳。横渠曰。墨衰从事。沙溪曰。今俗或祥后不撤几筵。非矣。既有张朱定论。则仍行上食。似合人情。而沙溪之议又如此。并仰指教。
父在母丧祥后撤食。当以张朱及沙溪所论为据。然祥后子既除服。主当入庙则不撤几筵。犹行上食。其不为赘礼乎。以子之心言之。祥后即撤。固不安矣。但朱子曰。非是薄于母。只为尊在其父。不可复尊在母。然则子心之安不安。似不敢复言也。所后子为本生父母。只服不杖期。其不安于心。亦复如何也。然所尊在彼。故亦末如之何矣。顾此两义。不可谓有别。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6H 页

愚按家礼言馈食三年与否问。明斋则答书曰。家礼当置疑信之间。而只以朱子答李继善。以为不害其为厚。又无嫌于僭。且当从之云者。为定论矣。家礼灵床亦无撤罢之文。腰绖散垂。亦无还绞之文。故笃信家礼之家。至有散垂终三年。灵床终三年之事。如上食之无文。亦犹是也。又曰。卒哭后不著不罢上食之文则终为欠阙。若如惟朝夕哭云者之明白。则后人之疑。何从而生乎。此实可恨。盖此老之意。以为上食终三年。家礼无明白可据之文。惟当以朱子答李继善者为据云云。浅见终异于此矣。按家礼罢奠之日。亦言朝夕哭。哀至哭如初。则家礼本意。虽未的知。或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6L 页

又按盛说。朱子,退溪皆以从俗从厚为定论。只当以此为正云者。实得明老之遗旨矣。但卒哭不著不罢上食之文则终为欠阙者。亦明老之说也。此如灵床散垂不撤不绞。而不可为葬后上食之证文耶。其间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7H 页

答或人
李奉化父子之丧。虽过卒哭。而其慈氏成殡在堂。朝夕祭以肉馔。朔望祭以殷奠。俱未安。或云朝夕则以素膳。朔望则姑废殷奠。似合于情理云。未知如何。
檀弓曰。卒哭。生事毕而鬼事始已。盖葬前则专用象生之义。葬后以神事之。即古礼也。是以在丧中亡者。葬后用肉馔。亦东儒定论也。虽曰母殡在堂。肉馔殷奠。似不妨事神之道。未知如何。
答李仲晖
家礼小祥章曰。止朝夕哭。注曰。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退溪答禹秋渊曰。练而止朝夕哭。惟朔望会哭。哀渐杀服渐杀。哭亦渐杀也。若有朝夕上食哭。不应曰惟朔望哭而已。寒冈曰。祥后上食。乃权设也。丧已除焉。夫何得有哭乎。朔望同焉。沙溪曰。小祥后虽止朝夕哭。至于上食则当有哭泣之节。此数说径庭如此。未知何所适从。
退溪所谓不应曰惟朔望哭而已。恐于家礼注意。未为照管也。何以言之。家礼成服后朝夕奠上食。次第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7L 页

上明斋
宋龟峰论家礼虞后罢朝夕奠。无罢朝夕上食之文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8H 页

答曰。虞后卒哭后。所争不多。而所论考核详明。恐无可疑。谓上食与奠。同罢于初虞者。恐欠详也。
又按士丧礼反哭条曰。犹朝夕哭不奠。龟峰所谓上食罢于罢朝夕奠之日。似本于此。而家礼朝夕哭奠上食条。既曰朝奠夕奠。又曰食时上食。奠与上食。区别列书。极其分明。虽或于初虞罢奠之日并罢上食。亦必区别书罢。以存曲折。似不当只言罢奠。兼包上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8L 页

答曰。此段明白无疑。只此数款。为变古礼为今礼。后世通行不易之定论者也。
上食若依古礼行之。则其罢当在卒哭。而考诸家礼。终无见出之处。想必以横渠温公之说为据。以大祥为限。而祥后撤几筵时。随而自罢于不罢之中矣。若又别为立文。复言其罢则其在文势。岂不为赘说乎。是以。昔金而精问。虞祭后朝夕上食。家礼别无可行可罢之文何知。退溪答曰。三年内若撤几筵。则孝子哭泣之礼。无所于行。故祔后主返于寝。主既在寝。朝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9H 页

答曰。撤几筵之时罢上食。为赘说云者。诚是矣。而卒哭后不著不罢上食之文则终为欠阙。若如惟朝夕哭云者之明白。则后人之疑。何从而生乎。此实可恨。
议者以为家礼初丧既言朝夕哭。葬后练前。亦屡言朝夕哭。其所以前后申言。至再至三。或虑中掇。不嫌详备。上食果若终三年行之。则未罢前再三申言。当如朝夕之哭。而考之家礼则初丧一言之外。葬后祥前。无一言及之处。以此知其葬后即掇。而不终三年云者。似然而实不然也。按士丧礼朔奠注曰。死者之于朔日月半。犹平常之朝夕。大祥后四时祭焉云云。则此即大祥前不撤殷奠之明证也。况殷奠非于朔日朝奠之外又别设奠。只就其朝奠更加馔品。则初虞罢奠之时。虑其并罢。亦当更申。而考之家礼。皆无申言之处。如曰。上食无一处申言。知其葬后即撤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89L 页

答曰。朔望殷奠。本无撤不撤之意。何待引此而后为明证耶。此等说似当删烦。
禹景善问。许草堂以谓古人既葬之后。恐无朝夕上食之礼。事有明证。朱先生丁外忧。居寒泉精舍。只以朔望来奠几筵。若朝夕上食。先生岂可远去几筵而独寓寒泉乎云云。退溪答曰。许祭酒所疑。实有不然。昔陆子寿兄弟。亦有此说。朱子力卞其不然。寒泉往来之事顾如彼。滉疑于此不得其说。只当从俗三年上食耳。姜月塘问。尝闻朱子丁外忧。常居寒泉精舍。只于朔望来拜几筵。朝夕馈食。谁当尸之耶。沙溪答曰。朱子朝夕馈奠。依古礼罢之耳。又问朱子朝夕馈奠。依古礼废之则食时上食之礼。奚出于家礼耶。答曰。家礼上食之文。指初丧虞以前而言也。
窃覸退溪问答及沙溪,月塘问解诸说。寒泉一款。在于疑信不断之间。不有明白之定论。终作未决之公案。当时实迹。更无考覈。后人私说。又自纷纭。此余所以恨不更质于函丈而得闻折衷之论者也。盖古礼。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0H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0L 页

答曰。寒泉事。龟峰,沙溪以为罢上食之大证。而鄙意则常以朱子居寒泉。家人自当行之。亦古者馈下室之义也。恐不可以为罢上食之证矣。今所论可谓暗合。但不必以为代行哭与上食也。未知如何。
问解上食条。朱子答陆子寿书曰。据礼小敛有席。至虞而后有几筵。但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沙溪注曰。按子寿欲于祔后掇几筵。朱子痛辟之累百言。大意似谓祔后主复于几筵。终三年而上食。则卒哭后当罢也。更详之。
按祔后当掇几筵。陆氏之见也。不掇几筵。朱子之论也。朱子答书中。卒哭而不复馈食于下室云者。其本意盖曰据古礼。则卒哭后几筵不掇。而馈食当掇云耳。此只就古礼而论之。亦非朱子之见。卒哭必以掇馈为当也。如以掇馈为当。则家礼成书。在于答陆书之前。而只言虞后罢朝夕奠而已。更无掇馈之文。答叶味道书。在于答陆书之后。而只言日祭如横渠之说而已。又无掇馈之意。朱子前后主意。皆在上食三年。不啻丁宁。中间答陆氏书。不复馈食云者。夫岂变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1H 页

又按沙溪文集答金巘书。末曰。然今世之人。既从张先生司马仪。上食则不可无哭泣之节。此先师之说。而吾于丧中亦然矣。问解上食条。又曰。惟当以朱子所谓不害其为厚。又无嫌于僭。且当从之之教为定论耳。备要小祥条。又曰。盖古者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故庶子为大夫士者。至小祥各归其宫。今朝夕上食。三年不废。则庶子当如适子。终丧在殡宫矣。观此数款语。朱子在寒泉罢上食。虽是沙老之见。文集问解备要。亦以上食三年为主。前后之言。未免有异。而当以后说为晚年定论耶。
答明斋
来教曰。家礼罢奠之下。言朝夕哭如初。而不言上食之如初。终可疑也。然则家礼当置疑信之间。而只以朱子答李继善。以为不害其为厚。又无嫌于僭。且当从之云者。为定论云云。又曰。卒哭后不著不罢上食之文。则终为欠阙。若如犹朝夕哭云者之明白。则后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1L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2H 页

答曰。鄙见只如前。来教说出不复言上食之义。尽精密。为家礼释疑。固无遗憾。而家礼不但上食。如初丧之腰绖散垂。不言还绞之节。灵床不言撤去之节。故笃信家礼之家。至于终三年散垂。终三年设灵床。此等处。皆家礼之未免有阙遗者也。今当依先儒定论。从俗从厚之说。不废上食。而家礼则归之于如灵床散垂之隅。未更及可矣。何必费力如此耶。
答权汝柔
示喻。以灵床散垂不撤不绞。为葬后上食证文与否。师门即有论断。愚何有别见仰塞勤问耶。龙台所谓此两者都不可考。明老区处自好云云者。是先获愚见。故玆不更赘。又曰。朱子当日之意。后人今难的知则罢奠条。不言上食。固不可谓限以大祥之意。亦不可必为不罢之证文。然则家礼上食。当以师门所论。当置之于疑信之间。为准。恐不必如是质言。龙台所谓致或有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2L 页

愚按初虞条。言罢朝夕奠。即古礼也。依古礼。只言罢奠则可矣。而朝夕哭。哀至哭如初。又言于罢奠之下。卒哭条。言哀至不哭。即古礼也。依古礼。只言罢哀至哭则可矣。而犹朝夕哭。又言于卒哭之下。以其朝夕哭一款。再言上下文。必有曲折。此诚不可不明察而精覈也。凡人子葬亲。哭泣之节。易忽于葬后也。初虞虽罢朝夕奠。犹虑夫哀至哭朝夕哭有所易忽。故注必以如初丧言之。哀至哭。朝夕哭。哭义虽别。其哭一也。卒哭虽罢哀至哭。或虑夫朝夕哭有所混罢。故注必以犹朝夕哭言之。盖上文主于易忽而言。下文主于混罢而言。按其上下文势。皆似有据。不然。卒哭明▣哀至不哭。则其哭当自至于卒哭。虽不先言。已自明白。小祥明言罢朝夕哭。则其哭当自至于小祥。虽不先言。亦自明白。而家礼注不嫌其重复。如是累言者。抑何意耶。大抵家礼成服条。言朝夕上食者。依俗礼三年设行也。言朔日殷奠者。依古礼三年不撤也。既言上食殷奠之后。中间更无停废之文。则初虞罢奠条。虽不言上食殷奠如初。其设自然至大祥。神主入庙之时。不言撤而当自撤矣。有何罢奠之时别为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3H 页

尚辅说曰。不复馈食于下室。亦是古礼明文。此独不可以证阙遗乎云云。明斋不言上食之如初云者。指初虞罢奠而言也。但初虞以后卒哭以前。虽以古礼言之。方馈食下室之时。此非上食撤不撤之可论。而以上食之如初言于初虞。则恐于礼意。似有掣肘之患。未知如何。
又曰。朱子答人或以为当行。而或以为不当行云云。朱子前后书。皆是从俗三年之意。元无不行之言。五先生之礼说及问解上食条考之。则朱子之本无是意可知。而无是意则家礼之文。又当以此推去而已。不必别生他见以违家礼之旨也。况撰定家礼时。意中以谓。不当行云云之言。乃是无来脉之说话。恐难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3L 页

又按禫祭。饮酒食肉即古礼。而家礼大祥。古礼不为举论。直言饮酒食肉。(或因俗礼。或因时制。)大祭笾豆鼎俎即古礼。而家礼时祭。古礼亦不举论。直言燕语常馔。三年上食。虽不举论古礼。此何足为阙文耶。盖家礼参用俗礼。其用俗礼之处。虽有古礼之可据。专言俗礼者。乃其类例。今不可一一历数。而其规模大体则本自如此。
答金(东翼)
子妇丧在殡未葬。而若遇舅姑忌祀。则朝夕上食。当用素否。
备要上食如朝奠条曰。父母丧中死者。葬前象平生。奠以素馔。至虞始以神事。用肉似当。退溪答问之意亦然。据此则未葬前遇舅姑忌日。象生时用素馔。无可疑矣。或问慎斋曰。三年之内。遇祖先忌日则当以素馔设于几筵乎。答曰。神道固与生人异。但葬前则虽不祭祖先。而其日用素。似合情礼。或问玄石曰。发引前。或值亡人亲忌则朝夕奠祭。或以素馔用之否。亲忌以素馔行祭。则每值先忌。皆当以素馔用之。似未安。答曰。葬前则虽每忌用素亦可。此又一证文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礼说○丧礼○烛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4H 页

今俗于昼祭皆用烛。盖缘吊条有曰丧家炷火燃烛。皆哭以俟。以此遵而用之。而盖尝思之。古有涂殡之举。故殡所黑暗。虽昼必燃烛后乃延吊客。而今无涂殡。不当燃烛。昼祭亦似不用烛矣。如何。
周礼秋官曰。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共祭祀之明烛。疏曰。祭之旦。馔陈于堂东。未明。须烛照之。礼器曰。季氏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既夕礼曰。质明灭烛。注曰。质。正也。疏曰。自启殡至此时。在殡宫。在道及祖庙。皆有二烛为明。以尚早故也。今至正明则灭烛也。以此见之。凡丧祭。日暗则用烛。日明则灭烛。即礼经之意也。家礼再虞注曰。质明行事。所谓质明。正当灭烛之时。故非但初虞无烛。虽再虞。亦无燃烛之文。自此以下三虞卒祔祥禫时忌。皆行于质明。此所以家礼诸祭终不言燃烛者也。惟是昏礼及吊奠条。言其燃烛甚详。窃尝思之。昏礼则婿之盛服。既在于初昏。告庙醮子之礼。又在其后。而婚始乘马。至于女家。则其曰以烛前导。其曰脱衣出烛。自是昏夜应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4L 页

答权汝柔
近看家礼。觉得祭祀无用烛之语。此何义也。无乃祭祀行于质明。自不用烛。故不曾言用烛之意耶。(礼记质明灭烛,注正明故灭烛。)不然则用烛之节。何以详言于昏礼及奠仪。而独阙于祭礼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5H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礼说○丧礼○吊
论尚辅
祥后禫前。故旧始来问丧者。主人或哭待。如受吊常礼。或不哭。此于古无可据。只有将军文子之子事。文子之子如当禫后。则似宜著禫冠。不应越禫冠而著练冠。以此观之。似是祥后禫前。即今人之不哭者似得之。然以大致泛论则丧期犹未尽。有为问丧来者。哭而见之。似不害义。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5L 页

将军文子之子。深衣练冠。垂涕洟受吊。此即千古处变节之得中者也。但以人情言之。祥后有来问者。似当哭而见之。而文子之子。只垂涕洟。无乃禫后非祥耶。抑或古礼于祥后受吊。无哭泣之节故耶。亦难以臆说矣。来说又曰。如当禫后则不应越禫冠而著练冠。此则未然。间传所谓小祥练冠者。练日著之。至祥除之。檀弓所谓祥而缟者。祥日著之。至禫除之。间传所谓禫而纤者。禫日著之。以至吉祭。以是见之。练冠非祥后禫前之冠。即练后祥前之冠也。文子之子。祥后受吊。宜用祥后之缟冠。而必用祥前之练冠者。凡始有来吊。无论祥后禫后。变其时著之冠而受吊。即礼之意。故祥后受吊则变其所著之缟冠而著祥前练冠。禫后受吊则变其所著之纤冠而著禫前缟冠。是以。杂记曰。既丧。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亦此意也。大抵练冠即祥前之冠。祥后不当复著。而为其受吊而著之。此则简子一时处变之礼耳。疏说曰。大祥祭之后越人来吊。又曰。练冠者。既谓祭前之冠。若祥祭则缟冠也。此谓由来未吊者故练冠。又曰。推此而言。禫后始来吊者。著祥冠。其吉祭后或来吊者。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6H 页

答权汝柔
按或问吊礼。主人谢宾之拜。诸子不拜之疑。慎斋先生答以家礼无诸子拜不拜。未有定论。而窃意凡谢宾。乃主人之礼也。诸子既无其文则似当不拜。而慎斋无决定之语。门下更以为如何耶。
谢宾乃主人之礼。而本文又无诸子亦拜之文则其不拜。当如来说。
答李仲晖
举哀受吊。老亲闻哭声。过为悲伤。故与士友商确。遇有服亲则举哀。其他则权停。未知不悖礼否。
受吊事。更考礼书。则愚伏答为后子居丧节目之间曰。受吊一款。在丧次时则与伯氏同哭而受不妨。如不在丧次则似无哭拜之礼矣。盖愚伏之意。以为所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十一 第 496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