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9H 页
答李同甫(喜朝)别纸(同甫作心经释疑校本疑义。禀尤斋。使余论之。)
   序摭取。○按释疑于摭下有젹字。而校本不录。岂以谚字故耶。考之他处。亦间有用谚释处。此亦仍存似好。如何。(同甫说下同)
他处虽有谚释处。而皆是音与文意之难解者。至于摭字。本非难晓之音。而既加之石切三字。则谚释字。不必更存也。
   西山读书记。○西山云云。今于注中无所考。何也。
篁墩以前则心经注。或称西山读书记。而篁墩附注程朱说话时。删去读书记三字。只存西山耶。
   性学。○性学有出处否。岂指言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耶。愚意恐指尊德性之学而言。盖以此书末张小注观之。可见也。如何。
性命之学。性理之学。尊德性之学。名目虽似各异。细考其义。本非二致也。且末张小注。虽有尊德性云云。程氏之意。未知其必指此而言也。浅见当以性命性理之学见之。而尊德性之性。亦不越乎此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9L 页
寄命于耳目。○校本曰。谓以耳目之欲。为性命之正。愚意此释恐未必是篁墩本意。妄见似谓以性命之理。不能实体于心。而但寄之于耳目之闻见云耳。未知如何。又按先生签纸。引区区此说曰。此说似胜。
此说诚然。校本有不敢知矣。
   程敏政。○校本。号字上添字可勤三字。似当。盖考上下诸处。皆然。
依此添书恐当。
   赞。惟理无形。是之谓微。○栗谷先生尝释道心惟微之微曰。理无声臭故微。区区尝妄疑。心与理自分道器。而先生说如此。今考此说。恐亦有所本矣。退溪以西山说。为有渐次脉络。然恐不如直就道心上释微字之为正也。如何如何。
惟理无形。是之谓微。虽似有不分道器之病。真西山之意。亦不过曰道心发于理。而理无形也。故谓之微。初非只举理言而不就道心而释微字也。栗谷之意。未尝不如此。此等处。活看可也。
   戒惧止是忧。○今以戒惧以下一一分属。则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0H 页
窃意戒惧谨独。当分道心人心。为克治存养两目。而存诚上帝屋漏四端字谅。当属道心。闲邪惩窒四非意必。当属人心。此则可谓分明。而鸡犬以下至箪食万钟。未有晓然者。岂鸡犬簟食。当属人心。牛羊肩背。当属道心耶。抑如退溪说。当泛谓之皆致精一于人心道心之事云耶。标题以鸡犬牛羊属道心。一指箪食属人心。推以句势。虽若平顺。然详究其语意。亦未知其必衬。且考林隐心学图。亦以求放心。置之省察一边。其以鸡犬属道心者。尤觉未安。如何如何。且校本从释疑本说曰。若此推之。此下诸说。无不皆然。愚意濯濯是忧之下。只有一指箪食两句。今曰诸说。恐非其实。若以大文是忧二字改作必辨。而注中此下之此。改作上。则似无欠阙也。如何如何。
退溪所谓泛谓之皆致精一于人心道心之事云者。恐似得之。标题以鸡犬箪食。分属人心道心。语意果不衬合。终当以退溪说为正也。林隐以求放心置之省察一边者。此不过泛论之意也。以鸡犬属道心。恐亦未安。如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0L 页
校本大文。虽曰自戒惧止是忧。其注中戒惧存天理。属道心。谨独遏人欲。属人心。此一段则只释赞中戒惧谨独一句。故此下诸说云者。即指闲邪存诚。曰忿曰欲诸句矣。初非谓是忧以下。一指箪食两句而止也。然则谓之诸说。恐无不可也。
   克治存养○校本曰。人心虽非人欲。而易流于人欲。故西山下克治字。按此赞既曰易流故危。则欲字虽下得重。然亦不害为人心。克治二字。虽于人心不可用。而然既以戒惧谨独两下说来。则人心虽非人欲。亦不可为存天理边工夫。故从其类而属之于此。仍以克治言之也。论以事理。固亦无害。然以栗谷所论于人心道心说中者观之。西山之所谓说。既如下第三板。则安知西山之意果如此耶。且校本于上惟欲易流之下曰以人心为人欲云。而此又曰云云。无乃上下径庭耶。亦乞商量。
赞。惟欲易流二字。本非下得重也。饥欲食寒欲衣之欲。圣人所不免。此即人心。不当衣而欲衣。不当食而欲食。此即人欲。赞中惟欲易流之欲。即指人心本体。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1H 页
见其易流二字则其谓未流之前。可知也。贵说曰。欲字说得重。校本曰。以人心为人欲云者。恐皆不察西山之本意也。惟欲易流。是为欲之未流者。此非人心而何。栗谷所论。窃恐亦未详西山本意也。详见第三板校本上下云云。果为径庭矣。
   心学图○此图。栗谷所论。固当为定论。然其以天理人欲。分两边工夫为未安者。无乃太过耶。此则西山于赞中。亦已分克治存养。为两下工夫矣。且栗谷于圣学辑要。以正心章属之省察。而此则以为正心是行而属之省察。亦不可晓云。何乃自相矛盾耶。岂此为初年未定之说故耶。且程氏复心。校本当作大文。而略为注释。如上下诸例也。如何如何。
天理人欲。分两边工夫。非但赞中为然。古人亦多如此言者。未知栗谷何以非之耶。且以正心属之省察。又以正心是行而属之省察。语意之间。似有为碍。而皆为动边工夫则一也。何必深病耶。涵养故其说如此。圣学辑要。乃大槩此图工夫之分两边。似无不可。而至其工夫次第则终似失序。此则当以栗谷之言为正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1L 页
一板。人心道心○按。标题以退溪说为合于论七情。而不合于论人心道心。区区于此。窃有未能解者。夫问者以舜之先说人心。意或出于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故。故退溪所答如此。盖谓人于日用间。人心易发。且最先。故先说云。所谓最先者。亦曰比之道心。必先发云耳。今标题所论工夫当先云云。俱未晓见可疑。
标题所论。果有不可知者矣。且云峰胡氏曰。气以成形。是之谓人。理亦赋焉。是之谓道。非人无以载此道。故言道心。必先言人心。此与退溪说不同矣。
   二板。中庸明善○按。标题曰中庸恐误。愚意语类既作又如。此固可从。然上文既以经中二字。兼庸学言。而此又更说中庸与大学为对。亦恐不妨也。未知如何。
此则标题说恐当。经中,二字。虽似兼庸学而言。其所谓择善固执。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皆是中庸语。而大学之语。一不及焉。据此经中二字。似专指中庸也。既曰经中果指中庸。则于此复曰中庸。岂不为赘文乎。然则似当依语类作又如看也。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2H 页
三板。西山真氏曰。仁义礼智之理。皆根于性。○区区窃谓。仁义礼智之理。即性也。岂有仁义礼智之理。复根于性之理耶。西山此说。毋乃理字或传本之误而然耶。且考标题。以栗谷所论西山以人心为人欲者。谓考之不详。妄意于此终不能无疑焉。盖赞中既曰惟欲易流。是之谓危。据此易流二字。则所谓欲者。恐亦非专指人欲。或可轻轻地看过。然犹是下得重。今于此段。又曰克治。又曰不使滋长。又曰物欲退听。纵使铦锋悍马之譬。谓但形容危字。然是数说。恐皆不甚衬切于人心。况滋长二字。本出于中庸遏人欲云云之下。且下二十五板小注西山说。又以克己之己。谓之人心。合前后之论而观之。其以人心为人欲也明矣。栗谷所论。恐不可非也。如何如何。
理固性也。似不可复以根为言。而但有理而后有性。则理根于性者。不甚大害耶。惟欲易流之欲。即饥欲食。寒欲衣。圣人所当有之欲。而但流则便为人欲。故惟欲之下。下易流二字。以明其未流前所当有之欲。此正指人心也。何可谓下得重耶。此则不察西山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2L 页
本意耳。克治二字。当通人心人欲工夫看。不当专以人欲上工夫言之也。惩忿窒欲。四非皆克。固可谓克治矣。使饥欲食寒欲衣之欲。不至于流者。亦岂非克治乎。中庸序曰。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治字之为人心工夫。此亦可见矣。然则克治二字。于其重处则看得重。而于其轻处则看得轻矣。何可专以治邪思恶念当之耶。况见其不曰用力克治。不使少有。而必曰不使滋长。则其意不过曰声色臭味之欲。不使之流云耳。初非谓此即不当有之人欲。治而去之也。物欲退听。虽指人欲。此则论人心道心后。泛言工效之说话。何可以此以乱其本意耶。且下二十五板小注西山说。果以克己之己。谓之人心。此固可疑。而但孔子之己。比舜之人心。孔子之礼。比舜之道心。孔子之克复。比舜之精一。对言两下之际。文势自不得不如此。此盖大纲比说。西山之意。本不以克己必谓之人心。此等处。固当活看。不必拘于文字。以失其正意也。设使此段果指人欲。上文所谓不使滋长一句。详味其义。则非指人欲。极其分明。固不当执此而谓彼之指人欲也。
   四板。未易充广。故曰微。○按。标题论微字。以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3H 页
为有三义。其正义则曰微妙而难见。其次曰杂乎人心而微。又其次曰未易充广。仍以蔡传难明而易昧者。證其正义。愚意蔡传所论。正为杂乎人心而言。不可为微妙难见之證也。如何。且此微字固有此三义。而亦非各自为一。盖当曰道心之体自微妙。而又亦兼微昧微小之义。一并包含可也。今分上中下说为三格。则当只取其正义。而其次以下。不必存也。无乃未备也耶。
朱子说曰。道心杂出于人心而微。此则道心为人心所杂。不能尽露其本体而微妙也。夫惟微之微。指其本体之微。以序文微妙云者见之。可知矣。此说似为径庭。无乃初年之笔耶。西山说曰。如火然泉达。未易充广者故微。此则只说道心初头发见处。而非道心全体之终始。此似未晓也。蔡氏说曰。难明而易昧故微。夫道心固有难明而易昧者矣。然此不是有违于微妙之旨耶。浅见言惟微之义。莫详于中庸序。而是朱子定论。当以此为断案。以其微妙之妙字。推其微字。直言道心之本体。不杂乎他义可知也。今者贵说则以为道心之体本自微妙。而又以微小两义。一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3L 页
包含。此恐未安。未知如何。
   五板。视尔友君子。○校本。盖天其理也一段。于视尔友章不衬。以当从标题别作上帝为大文而注其下。然标题此大文。又当作龟山杨氏上而对越二字。可删也。
此说恐当。
   七板。又曰闭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云云。○此说未有解详者。夫邪乃自外而入者。则寇之比也。闭邪以防寇矣。然以闭邪则诚自存。及末端欲闭邪也等语观之。似以闭邪为修其垣墙之比。语意未免径庭。何也。
此文大意。只以闭邪比之防寇而已。至于修垣墙一段。不过推衍防寇二字而言之。初不为句句双举说下也。如此处。只取其大义。不必如是深疑。如何如何。
   十板。怠胜敬者灭。○此灭字何义。西山所谓吉凶存亡之亡。岂与此灭字同义。而所谓存亡。亦以国家之存亡言耶。愚意灭字若作家国存亡之亡。则太似迂远。恐当以天理灭亡之意看也。未知如何。
以天理灭亡之意看亦好。而但圣人言近而旨远。只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H 页
如此看。恐落于一边。家国灭亡之意。恐并包于其中。未知如何。
   以理从事○从事。当释以事乙从耶。抑当连二字释。如今从事学问等耶。
从事。当释以事乙从也。从事学问云者。亦当释以事乙从耶。似不当连二字释之也。
   彻上彻下。表里如一。○既曰直内。而又曰表里如一。里既是内。表不当言于此。而今并言之。毋乃侵过方外境界耶。且所谓上下。亦形容其全体洞然之意耶。
直内一句。同甫每以静一边看。故曰表不当言于此。盖直内对以方外。故虽似专指静一边。其实直内之内。主心而言。方外之外。主事而言。既曰直内主心。则于心言表里。有何不可乎。浅见以表之言于此推之。盖可见直内之兼内外贯动静之义也。直内非静一边之言。详见于下。与此参考幸甚。上下似亦形容其全体洞然之意耳。
   十一板。合于周子太极之论。○校本。义立为用。此立字。恐字之误。
程子曰。义形于外。据此则形字固宜矣。又曰。敬义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L 页
而德不孤。据此则立字恐亦无妨矣。
   贯乎一○标题曰。为学之敬义动静。与太极之阴阳动静相合。愚意为学二字。若改以人心则尤似精切也。如何。
此说似然。
   敬以直内。必有事焉。○标题所引李录曰。敬以直内。对义以方外。则敬静义动。单言则与必有事焉。皆当贯动静一显微彻内外看。愚意于此。寻常未晓。敬以直内。本与义以方外。相对立语而分动静也。虽单言。安得不为静一边耶。若只说敬字则固可如此。既曰直内。则恐不成兼动说也。如何如何。且校本以敬以直内。为专以静言。而以必有事焉。兼动静言云。盖本孟子所言则固然。但此处所引则恐亦专以静言。未知其必兼动静也。篁墩于此。特引此四条者。盖以归重于敬以直内故也。未知如何如何。
按孟子。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朱子曰。只此四句。说得心之体用终始。无所不备。又曰。操存四句。以惟心之谓欤一句结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H 页
直指心之体用而言。据此则操存一节。其兼动静一内外可知。而章句程子言操存工夫。操之之道。敬以直内而已。敬直一句。若专指静一边。则程子何不曰操之之道。直内方外。而只以直内。以为操存兼体用上工夫耶。若曰操存只指静而言则已矣。若曰兼动静。则敬直亦不为兼动静言乎。盖坤卦所谓敬以直内。对以义以方外。故此则专属于静一边矣。若单言之后。则兼动静言。恐无不可也。此正与戒惧对以慎独。则虽专指静。单举则自兼动静者。同一意思也。如何如何。必有事焉。亦兼动静言。篁墩特引此条者。愚意亦以敬直兼动静故耳。
   十二板。小注今摭如左。○左恐当作右。
愚意。以上四条之上字。恐是下字。何者。以上言敬直者。非止四条而已也。以下字见之。则程子曰。主一之谓敬。程子曰。整齐严肃。谢氏之惺惺法。尹氏之收敛其心。此即发明敬字之四条也。至于尹谢两言。虽非程子之言。既受于程门。故程子教之云云者。恐无不可也。不然。以上程子所言。何以不至于四条耶。然则左字非误也。
   整齐严肃○主事物主容止。互看亦得之说。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L 页
标题引朱子答何叔京书。以明其非。此固然矣。然愚意不必引他语。即此下小注所谓程子言敬。必以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为先云者。亦可知矣。校本依旧存此。未知如何。恐当略为删正也。且妄见以为整齐严肃亦非敬。心自一者乃敬也。此意亦未知不大悖否。
此说似是。
   十三板。照管。○标题所释不忘铭心等语。恐不甚衬。校本曰。照察管摄。此似为得也。如何。
此说似是。
   
小注西山真氏曰。持敬之道。○按。标题分朱子真氏二说。以为不同。朱子则谓或用主一之功。而兼整齐惺惺收敛之意。真氏则谓或用整齐外面之功。以养内里惺惺收敛之法。盖观朱子之意。即所谓若从一方入。三方入处。皆在其中者。而真氏则似若令其遍从四方而入。岂果真不同耶。窃念整齐严肃。就容貌言。惺惺收敛。就心地言。容貌整齐严肃则心地必当惺惺收敛。心地惺惺收敛则容貌必当整齐严肃。所以朱子之说然也。然容貌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H 页
虽整齐严肃。而心地不可任其自惺惺收敛。心地虽惺惺收敛。容貌不可任其自整齐严肃。须当交致其功。故西山说又如此。言虽不同而意实无异也。如何如何。
来说详备无欠。
   十八板。如分桐叶。○标题以此为用李泌事。校本则以为用成王封叔虞语。而非取其事云。愚意。叶一分固不可续。而成王既以此封叔虞。则又不可复改。此皆一绝不复生之比也。然则其事亦不可谓不相类。且李泌事隐晦。不如此事之易知。未知如何。
若以成王之桐叶为言。其事终似不相类矣。如何。
   二十三板。譬之止脱洒。○校本从退溪所论。以为譬之下当有被字。是即以延蔓为缠绕也。然愚意延蔓。即指言能延蔓之物。盖如女萝等易长大之物也。谓若无别物缠绕。则此延蔓之物。可以上去云也。近思释疑。守梦曰。延蔓之物。即是上去者。缠绕。别物缠绕云。其意恐亦如此也。未知如何如何。
譬之下。若有被字。则校本说似胜。而亦不敢强为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L 页
说曰落被字也。贵说亦本自好。似当以此为正耶。
   二十四板。思不与焉。○校本以真氏说为可疑。按真氏非亦真以为思不与焉也。特以思字不在于四者之中。故故设此话头以问。而仍以勿字当思字。总四者而言之也。恐当活看也。如何如何。盖此思字。正如五行之土。五性之信。非思则视听言动。皆安得得其正哉。真氏亦非不知此而言之也。如何如何。
真氏所谓思不与焉何哉之下。专以心字释勿字矣。心能包思字。然思与心。各自不同。不可谓专以思字当勿字也。先儒已言真氏此段之失矣。校本说。不可遽以为非也。
   二十六板。象恭色庄。○按。退溪以史氏此言。谓大失程子本旨。然以愚见言之。心广体胖以下。乃慎独之效。今以不能慎独而如此。谓之象恭色庄。所以甚言其非也。其与程子所言。未见有相背也。如何。
此说恐是。
   二十九板。小注见知处。止先生合而论之。○校本以苏为苏炳。杨为杨时。未知苏,杨有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H 页
说。而朱子又于何处。合而论之耶。标题以苏疑为游字之误。此果如何否。且见知即见知于人。己知即我所知也。如下文几才动则己必知之。即己知也。己既知则人必知。即见知也。而今校本。以迹虽未形。人虽不知两段。为见知己知。夫己独知之。固当为己知。而若几则已动。恐亦当属于己知。而不合于见知也。如何如何。
中庸或问曰。游,杨说不同。而子一之。何耶。朱子答曰。合而一之。亦何不可之有哉。语类又问曰。弹琴杀心。是就人知处言。而游,杨说。是就己知处言。章句合二者而言否。朱子曰。有动于中。固已自知。亦不能掩人之知。所谓诚之不可掩矣。据此两条。有游,杨而无苏,杨。标题所疑。恐似得之。合之而论之者。即指中庸莫见乎隐章句也。而游,杨所论。俱见于或问小注中耳。且校本。迹虽未形。人虽不知此两段。分属己知人知。同甫疑之。浅见不然。有几则不但已自知之。人亦必知之。故以程子弹琴事见之。岂非几动人知之者耶。朱子曰。几才动则己必知之。己既知则人必知之。以此见之。己知人知。自是一个知。校本。以几则已动。亦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L 页
属于人知。固无不可。而据语类则苏,杨之苏字。本是游字。又可见矣。
   按。慎独云云。○按。温公事当属慎独。朱然事当属戒惧。而篁墩以慎独起头而并论二者。语欠明白。如何。
温公事当属慎独。而朱然事当属于戒惧矣。然所谓钦。钦即敬字之意。固当属戒惧矣。亦不可属于慎独乎。况篁墩之意。似是大纲说。岂欲如同甫之如此细分乎。如何。
   二板。此大可验。○校本从释疑。以为此字指交战处。盖上交战之验。则恐指若有两人之验。此大可验。即指心使气不乱之验。此两字两验字。意各有在。按标题引考误说。其说亦然。第乞更商量。
此说恐当。
   六板。人心之发见。○校本曰。此必初年问答。标题以为赵氏。即朱子晚年门人。此有未详。恐当更考。
赵问若是晚年。则似无是之之理。无乃此问则在于初年。而为门人在于晚年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H 页
八板。林用中。○主一铭。恐亦林用中所作。略入此意。未知如何。
主一铭虽林作。于此不必添入。
   九板。降伏得。○此三字。诸书皆无。所释何也。此所谓心。专以易舍而言。故谓之如此耶。
降伏得。似指操存也。盖心易舍亡故耳。
   十一板。元凯。○窃谓元凯之学。比之于相如之文。固有优劣。然癖亦是病也。所谓方成癖者。非许之之辞。乃所以病之也。惟颜子心斋为可学云耳。未知果如此否。
此说恐当。
   十二板。舍达。○此段既为问之之辞。则达去如斯之吐。似当曰阿也。如何。且愚意朱子固以舍生达理为释。然安知其非以用行舍藏。其达也亦将如此云云耶。曾以此仰禀蒙教。
似当以舍生达理为正释。用行舍藏云云。恐不可为备一说。未知如何。
   十三板。莫枉了五通。○校本以枉字谓为抑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L 页
勒。然妄意释疑本说五通神枉被虚言。故谓之莫枉云者。恐得本意。何故改以抑字之意耶。
五通神枉被虚言云者。岂不推衍太过耶。校本所谓抑勒二字。虽似欠当。而其意只自如此。盖曰莫以五通抑勒为言云云也。
   且慢○慢即缓字之意。所谓缓者。谓于此学缓歇耶。抑谓其且当于禅道文章等缓歇耶。妄见恐谓其学缓歇也。如何如何。
以文势见之。且慢一句。指禅道文章而言。谓之于此学缓歇者。恐非其意。如何。
   十四板。不成。○校本曰。成。近语辞。愚意恐非语辞。如不成义理之成也。如何如何。
此说恐当。
   断章○按。此乃论语末篇末章。所谓断章。即以其后更无他章而谓之断章也耶。
断章之断。即决断之意。首章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末章更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以断首章之意耳。若以更无他章为断章。则经传中末篇末章。皆可为断章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H 页
十五板。致礼致乐。○致字。郑氏以为深审。礼记本注亦曰。研穷其理。妄意此皆未衬。所谓致者。即推致到极之意。似当曰乐乙닐위여礼乙닐위여皆就其治心治躬而言。恐非审与穷之意也。如何。又按下二十二板。真氏释此曰。致者。极其至之谓。恐此为得其正义也。
以大学致知之训见之。可知其然。
   十八板。曹操遗令事。○校本。以诈为俭约之事。为其遗令之本意。然按标题引温公语。以天下遗子孙而身享汉臣之名云云。窃意操之遗令之微意。必在于此。若只欲覆其僭侈之罪而已。则恐不待温公之识见。而亦可觑破。未知如何。
温公既曰。实以天下遗子孙。身享汉臣之名。此遗令之意云。则欲覆僭侈之罪者。与温公云云不同。校本说。似不可从矣。
   十九板。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此间本有吐曰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矣()愚意此吐非是。当曰见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矣(ㄷ)盖以下文推之可见。未知如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L 页
贵吐恐当。
   中以一榜。止中处之。○两牖各书天道仁义。而就天道牖中。书毋不敬。仁义牖中。书思无邪耶。所谓中处之中。即指两牖之中耶。
中以一榜。此中字。恐指两牖之中也。一榜云者。或如今之悬板否。无不敬思无邪。书于一榜。悬于两牖之间。而身处于其中也。
   二十板。愤。○校本从释疑曰。与忿字不同。性之发也。妄意此愤字。即心求通而未能之谓。固与忿怒之忿不同。然忿亦不可不谓之性之发也。盖大学忿懥。乃七情之一也。安得不谓之性之发也。
此说恐当。
   二十一板。刘淳叟。○校本曰。未详其名。按标题。引理学录曰名尧夫。恐当入录也。
依此入录恐当。
   二十三板。污泥止水矣。○污泥。即鄙诈易慢之比。水即心之比也。然所谓挠而浊之者。即谓泥本非水。而挠而浊之于水。则可谓之水云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H 页
鄙诈易慢。虽非本心。亦不可不谓之心也。至于污泥则虽挠而浊之。亦岂可谓水耶。但有鄙诈则失其本心。挠污泥则失其本清。只此一款同矣。贵说云云。恐似得之。
   比拟善类○此善类二字。当如陈氏说。就事之善恶言耶。抑指言善人之类耶。
并包善事善人之类而言耶。
   二十五板。出辞气。止可知。○上言何者为巧言。何者为令色。而下只言出辞气一段。
巧言令色。分轻重则巧言尤重。故于此取其尤重者。只以出辞气。可远鄙倍一段戒之耶。抑辞气字。并包令色耶。
   三十板。四端。○校本。引朱子恻隐羞恶有中节不中节之语。以退,栗纯善之言。为未得为定论。区区窃惑焉。夫所谓纯善者。盖本孟子所言而云耳。夫孟子说此时。以见赤子入井为言。则是专说其善一边矣。曷尝有兼不当恻隐处而言耶。此退栗所以谓纯善者也。今若曰。文纯公,文成公皆以四端为纯善。而然考朱子说。则如此如此。据此孟子所言。虽专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L 页
就善一边言。而若泛论此四者。则又亦自有善恶云云可也。今直以纯善云者为非定论。恐或非孟子本文之意也。如何如何。
鄙见本亦如此。
   三卷三板。兰溪范氏曰云云。○触情之触。何义。且范氏以为虽百虑纷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然则心虽动时。亦别有不动者存矣。盖念人只有一个心。动静又不同时。夫岂有二心一动一不动之理耶。或谓此与下文胡文定所谓一日之间。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者同。未可非之者。愚意不然。文定所谓自若之心。即兼体用而言。盖所谓存者。本非只谓未发。只随物随应。则虽终日运用。其心之体用。只当自若。如事物既应而无所偏倚者。体之所以自若也。事物方应而无所乖戾者。用之所以自若也。此则固然矣。至若范氏所论。则有不同者。既曰心虽未尝不动。而有所谓至静。又曰。百虑烦挠而至静者自若。夫百虑虽甚烦挠。既过之后。则至静者固当自若矣。安有一边烦挠而一边自若之理耶。此区区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1H 页
所以为疑者也。且朱子所谓非百起百灭之中。别有一物不起不灭云者。岂不大煞分明耶。又按退溪论此。以为非无此理。但自若二字可疑。其诗亦曰。兰溪无乃太深言。可谓己经先贤勘破也。如何如何。
此心随物随应。无所乖戾。则其动之中。自有静之自若者。此所谓动中之静者也。至如范氏所谓百虑烦挠云者。此乃心失存主而奔驰之谓。乌可以至静自若论之也。贵说所论。恐似得之耳。触情之触。或外物触其形之触耶。槩外物动其情云耳。
   
小注程子周子之说○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周子曰。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又曰。寡欲以至于无。所谓合于程周云云。恐指此也。但程子学者觉也一段。未记其出处。乞蒙教示。
程子曰。学莫先于致知。能致其知则思日益明。至于久而后有觉尔。又曰。学而无觉。则亦何以学为也。见大学或问。又见于二程全书。
   五板。依前无状。○校本曰。谓梦中所见解散。无有形状云。此意未详。妄意。如无状之人。终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1L 页
日所为。无非罪恶。只睡未觉时。为稍寡过。而及其觉后。又依前无状。盖以睡时为夜气之比也。无状。似如无状小人之无状。岂别有深义如校本耶。
此说恐当。校本有不敢知者矣。
   被他。止九分。○被他之他。恐指旦昼之所为。他长之他亦然。自家即良心也。未知果如此否。
此说诚然。
   七板。皆非自然。○校本所录。别以一心执持此心云者。即所谓须强把这心来制缚也。然只此一段则皆字无所当。愚意恐兼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而言。故曰皆非自然也。如何如何。
文义诚如来示。
   却不如止愈也○校本이恐임之误。且一串数珠之数珠。当何释。岂当曰임数珠를耶。
   小注按此言○按乃篁墩之按也。此言即单指君实近年病渐放下一段耶。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2H 页
两段所论。恐皆是。
   九板。致志。○按此致志二字。先生方听钟声。是意专在此。而其声未绝。心已走作矣。非指言未发境界之不能久也。盖欲使学者专心于事耳。如何如何。
使学者专心于所当之事耳。
   十板。真个是不同。○所谓不同。是指日中与夜里自别耶。
日中与夜里同不同。不必举论。贵说似未得当。真个不同云者。其意盖曰。依李先生言。工夫做去。真是自别云耳。盖见其工效之自别而赞之之辞也。
   十六板小注。正毫止之辨。○校本从释疑曰。圣人以出入周流不滞为贵。妄意此出入字。既非篁墩本语。且入善出恶则其以出入为贵云者。恐非圣贤本意。此二字。删去似当也。如何。且篁墩所谓圣贤论心。固以出入操存为难者。犹未晓然。夫操存与入固难。出亦岂不易耶。
出入二字。删之似当。但出入既删去。则圣人二字。亦当删去。何者。周流不滞一句。非孔子之言。即程子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2L 页
说故也。浅见出入二字。不必删去。用篁墩全文之意而曰。圣人既以出入操存为难。程子又以周流不滞为言。若一于静。如入于禅云云。则似或得之耶。同甫又以出入为难为未晓。此则不然。夫所谓出入为难云。非谓心之难于出入也。此心忽然在此。复忽然在万里之外。又乍出乍入。若无定着者。故是谓难耳。孔子曰。出入无乡者。惟心之谓欤。此岂非难之之意耶。
   二十板。要须止渗漏。○校本动而静而。两而字皆以字之误。谨按朱子以南轩此语。为先动后静。故谓之次序未安。易而置之。乃有可行之实。故篁墩遵行此意。易置动静而分割。要须察夫四字。各属二者。然区区尝疑察夫字。为工夫有力。而要须字。又太泛然矣。今看校本。以为要须察夫之意至于渗漏。盖谓此四字当为起头。而动静二字上则别无他字也。然要须之意。本当止于所本。况以察夫二字。谓至于渗漏则其意尤不紧着。恐未必然。无乃南轩本意。初亦以察夫属动。而于静脱漏也耶。又按晦斋与忘机堂第三书。有曰南轩所谓要须存诸静。以涵动之所本。察夫动。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3H 页
以见静之所存。而后无渗漏者是也云云。若果如此。是必南轩改定者然也。不知晦斋从何处见得而有是说耶。若无所见。则必不自以己意更易先贤文字矣。且考见行南轩文集。元无此书。幸乞有以下教。
篁墩之要须察夫。分属动静。校本之以此四字。至于渗漏云者。其为未安。果如同甫之云云矣。且同甫以为南轩于静字脱漏。此则未知其然也。浅见察夫二字。南轩本意。似不以动一边省察工夫当之。只以其泛察静之所存。动之所本之义理言也。然则动之所本以上。言察知义理之如是也。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而后为无渗漏者。既察知所存所本义理之如是。而必使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而无渗漏云也。由是见之。察夫之察字。察知其动静之理而已。非动时省察工夫之察也。南轩备论动静工夫。而至于静也。决无遗脱之理。设或遗脱。朱子答书。动静之易置。犹以为不可。则况于静也遗脱。独无一言耶。且考性理大全。无察夫二字。或是衍文耶。晦斋云云则未可知矣。
   二十四板。明道之语。○明道语。是何语耶。恐当考录。莫是上文圣贤千言万语云云一段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3L 页
耶。
此说似然。
   这理○理岂泛言道理。抑亦指求放心言否。
似指求放心也。朱子所论。实主求放心而言。故知其非泛指道理也。
   端庄存养○端庄指外。存养指内。分而言之否。
右两段说。皆似然。
   昭旷之原。○昭旷二字。本出庄子天地篇。解之者以为虚明洞彻。后马史邹阳传。亦曰独观于昭旷之道云云。其出处似如此。不审是否。
此说恐然。
   二十九板。流为一物。○流为一物者。岂谓心为一身之主。得其宰则能管摄四肢百体。不得其宰则不能如此。是不过与耳目手足同为一物而已之意耶。
南轩此语。本以人心对血气而言。则流为一物云者。心不得主宰则反为血气所使。与血气为一物云耳。耳目手足固亦为血气。而然不如直以血气为言之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4H 页
为愈也。如何。
   三十板。小注先师。○倪氏即定宇门人。先师恐指定宇也。此意似当录也。如何。
恐当添入。
   三十四板。定宇。○定宇。即新安陈氏栎号也。此亦似当录。
亦当添入。
   四卷一板。讲之不熟。止深察。○校本引朱子论龟山与廖用中书。以为杨自不免讲不熟见不明之病。盖念龟山设有此病。今于此段。当只取其语之好而已。何必决摘言者之平生。反咎其不免此病耶。此书若广引博證。别为论辨。如庸学或问。则并论此等亦可也。此则只取其语句文义。精加解释而已。恐不必然也。如何如何。
此说甚善。
   二板。索性。○标题引语录释此曰。犹言白直。又犹直截。然恐非本文之义。释疑以为쟝此恐得之也。恐当以此改录。或添入于语录之下。如何如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4L 页
语录亦以쟝为言矣。
   小注。初上一书。止又上一书。○二书恐皆书札之书。初则上之于在要路之某人。后则又上之于朱子。此盖一人而前后所为如此也。不审是否。上州。即大州之谓耶。
此说恐然。
   三板。命之所以。止无穷也。○按南轩此语。固以中庸首章言。然其所谓不已不偏无穷三者。恐皆各有出处。夫不已。即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也。不偏。即不偏之谓中也。无穷。即教思无穷也。然不偏云者。于性字不甚衬。岂中即状性之体段。故云尔耶。
此说亦然。
   七板。程子曰人于云云。○按。此下皆以天理人欲对说。岂孟子所谓欲。虽说人所不可无之欲。然亦易至于不善。且以类分。则不得不归于人欲边故耶。
孟子所谓欲。本指人心而言也。然以人心谓人欲。即程子之言。故于此为说。乃如此耶。
   八板。不是僻。○校本曰。不是偏僻于禁绝作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H 页
字作文也。愚意恐非指此。盖谓不要人学写字学诗文者。非欲隐僻而然也。道理本当如此。故然云耳。如何如何。
校本似有理。
   十一板。纵不得。亦不至失。○不得则便失。不失则便得。岂有不得不失之时耶。此语疑或有脱误。
如此处。固当活看。大意盖与虽不中不远云者相似也。恐非有脱误耳。
   十三板。体大。○校本曰。犹大事也。标题曰。按谓事体重大也。志意标题之说似胜。如何。
此说恐当。
   十五板。知诱物化。○校本曰。知诱이고一云知物애诱이여又按。标题引圣学辑要栗谷说。心为物所诱而化者。然则似当以校本所谓一云者为正也。如何。
此说恐当。
   十六板小注。当以是。○是固指视。然毋乃视字之误耶。
前见论语注。是字右人亦疑之。未能记得。考之如何。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L 页
人有秉彝○开眼便错。既为谚所云。岂有人秉彝云云。亦古语而程子用之耶。不然。何以与上文相对说下耶。
以文势见之。人有秉彝。或似是古语。而有未详矣。
   二十板。若相似者。止不同。○所谓其言之若相似者。即观心之说。与操存精一也不同。即圣人释氏云云也。下文无惑于斯。恐亦指所谓若相似之言也。如何如何。
此说恐当。
   二十二板。今▦曾。止解迫切。○愚意此段做工夫。即说敬斋箴事。而开后门。又相战时事。其下即继然。亦不解迫切云云。语意未免隔断。必自未曾至门然十一字截去然后。其义方为通顺也。如何。
语类。如此处亦多。恐不必截去。
   从粗说入精。止入深。○浅下恐脱说字。盖文体当然也。且所谓精粗浅深。如正衣冠尊瞻视。足容重手容恭。为粗与浅。而出门承事。守口防意。乃精深也耶。
此说恐当。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H 页
二十八板。杜撰。○校本曰。杜塞前人之语而以己意撰造。喜朝曾王父所辑郊扉燕笔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当时言事不合格者。谓之杜撰。今不知此语本出于何书。然比之诸说。此稍可信也。未知如何。
退溪启蒙传疑。释之曰。杜。犹防也备也。撰。具也述也。凡本无义理。无实而造述其事。姑取防备者。谓之杜撰。或曰。昔有杜氏人之所撰书。都是妄语。故谓之杜撰。
   要得○校本曰。释于读书。妄意释于说话亦好。未知果孰胜否。
校本似正。
答朴大叔(镡)
   心经西山赞曰。人心伊何。生于形气。有好有乐。有忿有懥。(崔汝和曰。心经赞此好乐忿懥为人心。夫好乐忿懥。是七情之全体也。何可全属于人心乎云云。)
愚按。西山之意。以好乐忿懥。专属人心。此殊可疑。盖四者。统言七情之全体。与中庸所谓喜怒哀乐。大意相同。本非只举人心一边而言也。颜子好学之好。闵子,子路,冉有,子贡侍侧。而子乐之乐。大舜诛四凶。周
龟川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L 页
武一怒安天下之怒。亦可谓人心乎。然则好乐忿懥。当包人心道心看。不可专以人心言也。
尤斋曰。不分形气性命而偏属人心。则果似未安。明斋曰。此言偏于喜怒而不能察者。乃形气之人心也。然道心亦有喜怒。高明所辨甚精云云。此以上。昔年弟亦有和台之疑。问于尤,明两丈。其所答如此矣。近来更加反覆。始知赞语不知为病。大抵忿懥好乐。泛言之则自是七情之全体。固当兼人心道心看矣。然从形气上言则谓之人心。从性命上言则谓之道心。只见其所主而言之▦如何耳。亦不可以一槩断之也。夫大学所谓如好好色之好。孟子所谓池台鸟兽独乐之乐。文仲子所谓闻人之毁己而怒之怒。不以人心言。兼包道心看耶。赞既云人心伊何。生于形气。则所谓好乐忿懥。当蒙上文生于形气字看。然则自不害为形气上之人心也。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