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峰先生别集上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x 页
一峰先生别集上
 执策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0H 页
[太极]
 问。太极之名。昉于易大传。而为图为说。则其理甚明。而多有议之者何故欤。无极之语。出于老子。其所指果不同。而象山之以为叠床架屋者何欤。邵子所谓无极之前。亦何所指而言欤。王元美又以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敢从生云者。不无所见。可以文人之语而斥之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后。太极果在于何处耶。邵子曰。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朱子曰太极即理也。然则道也心也理也。名异而实同耶。抑有界别之义耶。既曰无极之真。而不言太极者何欤。呜呼。吾人皆有一太极。而目眩乎色。耳聒乎声。鼻逐乎臭。口爽乎味。四肢谬于安逸。蚁慕乎贵富。蛆嘬乎功名。吾之太极。遂失其体。而怵迫乎祸灾。忧恼乎饥寒。无以得全其体。何以则不悖而凶。能修而吉。推极于中正之域耶。子诸生讲学有素。必有嘿契者。其详说之。
对。执事知夫太极乎。所谓太极者何物也。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厚而已矣。鬼神吾知其幽而已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0L 页
矣。人物吾知其蕃而已矣。至于太极。推之于前。莫究其始。引之于后。不见其终。测之而无穷。视之而莫觌。窅乎冥乎。不可状。则愚未知是物也何在而何为也。孰睹而孰名也。岂别有一物悬乎太空。而人强之号耶。抑指此造化之理。而取其枢极之义耶。愚莫得而知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执事以愚为知太极乎。为不知太极乎。愚也一墙面学耳。日用心身上。尚不得穷其理。今若开口。遽曰太极其理如此。其形如此。名由是而㫥。图由是而作。说由是而著。解颐妄论。有若真知者然。岂待智者。五尺童不亦大笑乎。然执事既有问。愚安敢嘿嘿而已。请以粗闻于先觉者。为执事辨之。窃谓浑沦极至之理。具著于冲漠无朕之中。化生万物。变化无穷。至大至神而莫之能加者。斯之谓太极。盖太极者。造化之枢纽。而品汇之根柢。阴阳分于是理之动静。五行生于阴阳之合变。二五之气。流行布散。而万化絪缊。于是乎出焉。则凡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明。风雷之所以变。江河之所以流。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以至于飞潜动植。林林葱葱。纷纭于覆载之间者。何莫非出于太极也。唯人也禀其至秀之气。得其最灵之智。具健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1H 页
顺五常之德。有天地本然之心。则人之健顺即其所谓阴阳也。人之五常。则其所谓五行也。太极之全体。固备于吾人之一身。而惟其气质之禀。有万不同。物欲之私。又汩其真。人伪日滋。而秉彝日泯。则其能全夫太极之体者。固已鲜矣。而若其吾心固有之实理。则亦未尝不存焉。苟能因其实理之存。极其实心之功。无小虚假。尽其扩充。以造于仁义中正之域而人极立焉。则太极之道。岂可外我而他求哉。呜呼。太极之所以为太极者。唯此实理而已。则凡肇于太极而各具太极者。岂可外此实理者哉。彼巍然而高。确然而处。昭然而明。烨然而光。浩然而流。幽然而深者。无非实理之所为。矧乎吾人之能具太极之全体者。不思所以实其心而尽其性之理。以立其极耶。所谓实心者何。诚而已。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子思岂欺我哉。愚请因是而白之。孔圣著易传。而太极之名肆肇。濂翁演图说。而太极之理乃阐。使幽远之意隐微之旨。昭揭日星。指南万古。则圣门之功。岂有加此。而后世之妄有疵议者。是何异于浮云起灭万变。而太空恒自湛然也。无极之论。虽出于老子。只言其万物都归于虚无。不及其无形而有理者。则与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1L 页
周子无极之说。所指之异。不啻若水火之不相入。而冰炭之不同器也。吾儒与异端。岂可比而同之哉。象山叠床之说。晦翁辨之已尽。愚不必更赘。而不知无极之本太极而有真体也。徒自拍头胡叫。则宜乎左袒江西而为紫阳之告子也。天地未生之前。阴含乎阳。天地将辟之际。阳分于阴。自垢至坤。是阴含阳也。自复至乾。是阳分阴也。复坤之间。即为无极。自坤反垢。即为无极之前。则尧夫之说。岂非指此而言乎。是理才动而阳便生焉。是理才静而阴便生焉。则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非谓动然后阳始生。静然后阴始生。先有彼而后有此。截然为两段。而文人词客。不究圣贤之微旨。好为新奇摘抉之论。以誇耀井见为务。则不敢从生之说。有何实见之可取乎。盖太极者一理而已。此理一动而阳生。一静而阴生。阴阳既分而两仪乃立。两仪既立而四象乃著。四象既著而八卦乃画。八卦既画而三才之象。万物之形。至此始备。而是理之妙用。无所往而不在。则当其一分为二也。是理固在于二也。当其二分为四也。是理固在于四也。当其四分为八也。是理固在于八也。以至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于千变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2H 页
万化。生生不已。而此理亦在于变化无穷之中。则太极之理。何处而不存哉。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两仪亦有一太极。四象亦有一太极。三才亦有一太极。万物亦有一太极。譬如月落万川。在在皆圆也。岂可偏指一处为太极之所在也。先儒曰。太极立天地万物之表。而行天地万物之中。在万古无极之前。而贯万古无极之后。由是观之。太极之所在。亦可较然矣。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即所谓太极者也。一阴一阳者。即所谓太极之动静也。然则道即太极之别名。而是道也赋于吾人。而为主宰于一身。统性与情而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则谓之心。然则心亦一太极也。若究其本。则心也道也。只此浑沦一个理而已。其所谓太极者。亦指此实理。而此理之外。别无所谓太极者。则邵子所谓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朱子所谓太极即理云者。所指虽异。而其本则未尝不同。正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岂有界别于其间哉。只言无极之真而不言太极者。其所谓真者。便是太极。太极之不言。又何可疑哉。呜呼。一理流行。无往不在。在太极为太极之理。在吾人为吾人之理。则吾人所具之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2L 页
理。即太极之理也。太极之理既赋于我。则我之理无不具矣。宜乎人无不善。性无不尽。而第此所禀之气。或清或浊。或驳或粹。故清者为智。浊者为愚。粹者为贤。驳者为不肖。又有不能同焉者矣。是以太极之理。虽同具于我。而性之者或有之。反之者或有之。不知其在我而梏亡之者亦有之。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矣。呜呼。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事物无穷之变。则目之欲。睹艳彩美色而眩之。耳之欲。闻淫声哇音而聒之。口之欲。味甘毳肥浓而爽之。鼻之欲。嗅薰香芬芳而迷之。四肢之欲。安逸怠惰放肆而谬之。以至于富贵薰其心。功名丧其志。祸患怵其外。寒饿迫其内。销铄斩伐。反覆沉痼。则吾人太极之理。日以昏昧。此心之灵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则虽曰有人之形。实奚异于禽兽哉。噫嘻亦痛哉。呜呼。太极之所以浑沦极至。极天地之化而尽其道者。岂有他哉。唯其真实无妄纯粹无伪。彻上彻下。无一毫之或杂也。圣人之所以精一不贰。全仁义之德而立其极者。亦岂有他哉。唯其缉熙无间。纯亦不已。自始至终。无一息之或辍也。至于众人。所得之理所具之体。岂有异于圣人哉。唯其局于气质而不能克己。陷于利欲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3H 页
而不知反本。虚伪而汩之。间断而灭之。终至于戕贼败亡之域。而不自觉焉。则此岂性之罪哉。实其人之不诚也。虽然顾此本明之理得于天而具于心者。终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虽其昏蔽之极。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体固已洞然矣。譬如镜昧于尘。而本体之明。固自若也。水混于滓。而本体之清。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尘也。苟欲其清。盍先澄其滓也。苟欲尽其性而全此太极之体。盍先尽其实心之诚哉。传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也。大哉诚之为道也。苟能加不息之功。尽无妄之实。省察于暗室隐微之际。涵养于雷声渊嘿之中。自其戒惧而实其约之之功。不少间断。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存诸中者。无不极其中矣。自其谨独而实其精之之功。不少间断。以至于应物之际。无所差谬而无适不然。则发于外者。无不极其正矣。实心之效。至于如此。则动静交修。表里如一。目之视以礼。耳之听以礼。口之养以礼。四肢之动以礼。富贵不能淫。功名不能汩。祸灾不能怵。寒饿不能移。外物之来。不足以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3L 页
累吾灵台。而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吾人太极之体。不期全而自全。可以建天地之中。立万民之极。参赞化育之功。皆自我出。而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于是乎毕矣。执事所谓不悖而凶。能修而吉者。其不在此欤。愚于执事之问。既复其万一。而于篇终。又不能无感焉。执事试观今日之三才。天能全其太极之道耶。地能全其太极之道耶。人能全其太极之道耶。天变于上而为水旱风雹氛雾彗孛虹蜺光怪之异。则天之不能全者可知矣。地变于下而为震汤崩颓涌溢冰赤焦童散漫之异。则地之不能全者可知矣。人变于中而为弑杀㥘夺戕贼横戾流离饿殍之异。则人之不能全者可知矣。此愚之仰而吁。俯而惧。中立而唏嘘。继之以流涕痛哭者也。朱子曰。人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人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蕫仲舒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万民。万民正则天地之气。莫不一于正矣。然则今日之人心不正。而天地之心亦不正。人气不顺。而天地之气亦不顺。使三才而不能全其太极者。其无乃我 圣上之正其心而顺其气。以全夫太极之体者。犹有所未尽耶。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今之补衮职者。非执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4H 页
事耶。执事其念哉。谨对。
[才命]
 问。天之生才。若有意焉。而多有才无命之叹。抑何故欤。屈贾斥于远恶。蕫杨沉于下僚。希文有王佐之才而不尽其用。退之有见道之文而不需于时。汉之党锢。死于桎梏。宋之伪学。困于泥涂。甫,白流离穷饿。柳,苏窜谪谗谤。若此之类。何可胜道哉。噫。文污轧茁。先登甲科。学昧杖杜。平步词林。膴仕显位。岂皆俊乂。藩臬守牧。未见循能。岂世乏可用之才而然欤。抑抡拔之道。亦有所未尽者欤。何以则无命之叹不兴。而贤能各适其用欤。子诸生怀才未售。必有慨然于斯者。愿闻其说。
对。噫尧扬舜举。倏已远矣。周猎殷聘。世不复见矣。深山穷海。不遇者何限。怀奇蕴宝。未试者可计。愚亦十载江湖。时命不遇。凌云自惜。明月莫售。悲歌白石。涕汍澜者久。礼闱奉策。才命是询。平生此日。亦愚生得命之秋也。知音幸逢。流水何惭。良工既遇。连城可赌。今也不售。更待何时。呜呼。天之降才。岂偶然哉。赋以至粹之气。授之最灵之智。上可以经纶天下。展布道德。次可以黼黻皇猷。震耀文章。时君用之。足安其邦。民生得之。可立其命。天之降才。岂偶然哉。是以才为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4L 页
世用。则民安国治。而抱负之志可展。才为世弃。则藏器卷智。而付与之能莫试。有志君民。欲售当世者。孰不愿得时行道。以不负上天之命哉。然而穷通有命。荣枯不一。才高当世。反缠坎壈。智出众人。遽值颠隮。古往今来。贤者恒斥而不肖者恒遇。智者常退而无能者常显。山榛湿苓。率多寄兴之叹。则是何其生也若有意。而其命也若是戾哉。呜呼。才不自见。用之者在命。命不自来。运之者在时。时苟否矣。命安得而致也。命苟舛矣。才何从而施哉。虽然奇璞蕴石。卞和能剖。良杞混林。匠石乃伐。则才智之售世。俊杰之得命。亦系乎时君世主采择之如何耳。然则为人司牧而欲登俊髦者。可不先敷如渴之诚。以尽则哲之明。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无遗才之讥。而才绝不遇之叹哉。呜呼。岁暮江潭。幽兰独采。则屈子忠而见放。日斜长沙。妖鵩入室。则贾生才而远斥。书帷一撤。白首江都。则仲舒之学奚施。玄经半世。黄门不迁。则子云之文谁荐。十疏天章。厥用莫究。则斯非范希文乎。八千潮阳。正道不容者。吾知韩吏部也。激扬清浊。汉之士烈而梏死钩党者何也。绍述周孔。宋之儒真而斥以伪学者奚哉。诗成泣鬼。语必惊人。则甫,白之词工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5H 页
而终困饥饿。大放厥辞。雄视百代。则柳,苏之文奇而竟罹谗谤。是岂造物者无与。而任自穷通欤。抑亦时世之不淑。而媢疾者多欤。何其富与者如彼。而不遇者若此也。呜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奇才异能。亦岂非众人之所常忌者乎。宜乎灵均怀沙泽畔。太傅吊影湘滨。仲舒黜外相。杨雄沉下僚。文正有西边之命。昌黎遭南荒之逐。八俊之高节而骈首三木。两贤之正学而困迹一时。草堂饥走荒山。青莲远谪夜郎。柳州泣越江之瘴。端明消琼州之魂也。噫。时之不逢。人之不容。何莫非命也。而操时运命。实系人主。则当时数君。又安得而辞其责哉。呜呼。时移前古。世到叔季。有才莫售者。千载滔滔。则不遇之叹。今独不然乎。文污轧茁者。联镳嵬科。学昧杖杜者。稳步词苑。纡青拖紫。扬扬者霭云。而龙楼凤阁。未见周士之俊髦。金章墨绶。得得者如雾。而沃藩雄府。不睹汉吏之循良。腐臭化为新奇。萧艾变为兰茝。珠遗沧海。莫逢贾人之采。璞献楚宫。反遭刖足之叹。则萧远复生。岂独发叹。孝标不死。必为流涕。愚未知时降世末。才不得而见耶。抑且有之而人莫之用耶。噫孟子不云乎。兴不待于文王。温公亦有言。才不借于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5L 页
异世。信斯言也。吾东国虽小。安知草昧之中。亦有豪杰之士抱才而不售。亦安知周行之间。又有可用之才沉沦而不能自振耶。呜呼。才岂自知。尽诚而后可致。贤岂自别。辨明而后可知。如其诚不敷明不尽。则虽以凡庸之才。尚不欲为用。况俊杰乎。求之不以诚。辨之不以明。用之不得其当。徒自归罪于时。曰天下无良才。其真无才耶。其真不知才也。为今日计。莫如圣上加侧席之诚。尽鉴昭之明。笃意丘园。不懈于束帛。究心辨别。嘿定其真伪。常使俊乂登庸而愚庸斥退。贤能茅拔而驽劣距脱。朝绝倖位。爵无虚授。则将见引汇并进。野无遗髦。贤者欲行其道。智者欲售其术。直者思献其忠。勇者思致其力。以至一艺一行之士。莫不鹏掀豹变。裹足沓至。得其时展其才。如反手耳。夫如是则公卿辅弼。无非夔龙元凯。藩臬牧守。尽得召杜龚黄。贤能之不适用。才命之不同谋。有何足患。如愚朴愚者。窃自增气下风。思欲自励而立乎朝矣。世岂有史公,蕫相不遇之文哉。愚于篇终。又不能无感焉。昔牛角之歌。辞鄙而义拙。堂下之言。不书于传记。管仲举而相齐。叔向携手以上。然则任贤之本。虽在人君。进贤之责。顾不在宰相乎。今执事或为名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6H 页
卿。或为执政。将股肱我 王躬。柱石我 王室。则吐握之责。未必不在执事矣。执事毋徒曰我志专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才。未暇礼焉。使宁戚之歌𩰺▣之言。不得闻于左右。而奇才异能。多老于宽闲寂寞之滨也。愚见如是。执事如以为可。何不以前说入告于 后。以后说自勉于己也。谨对。
[气节]
 问。士君子不可不尚者气节也。能使之崛强于死生颠沛之际者。何所养而然欤。西山之饿。东海之蹈。卓乎无以议为。归来近古。亦以杰然称者。不一而足。可历指而言欤。侠客轻生。则气节似在于勇力。处士横议。则气节似在于口舌。于何实见得真气节欤。商山四凤。何重于当世。而能定国本。桐江一丝。底关于世教。而能扶汉鼎欤。此等气节。果可与宇宙并立。而日月争光欤。清谈之玩世。月旦之有评。皆可以气节称。而辫发而哭市。怀疏而哭阙。亦气节之所使欤。我东之士。亦以气节相尚。奔流砥柱者。代不乏人。其间卓然特立者。有几个欤。大抵廉隅过平。则其流也入于偷。圭角太露。则其弊也至于激。何以则不偷不激。而有补于风教欤。诸生必有所养于胸中。无隐他日特立之风骨。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6L 页
对。执事不见夫大冬松柏乎。当天闭塞之际。凝阴涸地。百草萎折。深山之中。千仞之木。虽上拂青云。下庇万人者。莫不摧残拉毁。惨然而变其色。惟松柏苍苍而独秀者何哉。岂非其劲然之气挺然之节。排凌阴而却严威。饕风虐雪。亦不能凋伤凌暴也耶。噫。物犹如此。矧伊人乎。然人之庸懦鄙弱。挠于祸福者踵相接。而确然不移者。则千万人。乃一见之。是何人之最灵者。反不如物之无知觉者乎。愚尝愤然忼慷。扼腕太息。继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执事之问。正获我心。是足以激余胆而起余气也。愚敢不抵掌击节。竭论而不知止乎。呜呼。人之所贵。孰大于气节哉。禀纯刚至正之气。励霜凛壁立之节。卷而藏之。湛然于方寸之中。而扩而充之。磅礴乎天地之间。崒乎泰山不足为高。昭乎日月不足为明。确乎金石不足为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至于死生颠沛之际。白刃鼎镬。森交左右。而曾不足以动其一毫。则人之所贵。孰大于气节哉。是以志士平居。慷慨激烈。高谈抗议。淬励而自待者。欲尽此气节也。忠臣赴难。蹈水入火。为国捐生。以不负所事者。亦欲尽此气节也。信乎气节者。士之所不可不尚。而亦不可不勉而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7H 页
尽也。虽然徒知气节之为可尽。而不知养以其道然后为可尽。则激者恒过。偷者常不及。当其无事。虽若可以尽节。及乎有难。率未免于贪生。其能致死者。亦不得其中正矣。是其一激一偷。虽有过不及之差。均之为失中则何异焉。必也养以义理之正。充之学问之功。浩然自守。确乎不拔。其生也得其正。其死也尽其义。从容应变。绰有馀裕然后。方可谓之真气节矣。然则欲使一世人无偏蔽之失。有预养之正。能得气节之中者。其不在人君导率培养之尽其方乎。孟子曰。是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先儒曰。明乎义理。则处不失节。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圣贤岂欺我哉。请白之。采薇高节。昭揭万古。蹈海清风。凛然千秋。立懦廉顽。闻者兴起。则卓卓乎何以议为。归来宇宙。代不乏士。杰然有立者。相望前后。而斑斑青史。其迹可考。愚于今日。不欲烦论。一诺知己。视死如归。则侠客轻生。血气之勇也。淫辞诡辩。坚白同异。则处士横议。口舌之争也。此而为气节。孰不为气节。秦法欲兴。鸿飞高远。汉储将废。凤来羽仪。则见重当世。有由然矣。横足帝腹。万钟如芥。垂丝桐江。小微耀彩。则有关世教。不其大哉。宇宙并立。虽不敢轻议。日月争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7L 页
光。亦或庶几也。清谈一世。礼让扫地。则竹林之徒。彼何为者。比方人物。月旦有评。则汝南之俗。不亦薄乎。诚深忧国。泪洒九衢。则荀谟不是凡士。愤切诛奸。声彻三清。则陈东古之遗直。兴言及此。不觉发竖。惟我东方。虽国一域。人物之盛。不让中华。自罗而丽。以及圣朝上下千百载。烈士忠臣。指岂胜屈。而横流砥柱。卓然可称。如郑文忠者。尤岂非彰明较著者乎。噫。玆前七君子。虽道有大小。人有高下。若言其堂堂之气凛凛之节。则大可以轩轾天地。小亦能经纪一世。夫岂敢小之哉。呜呼。气节亦大矣。国而无此。不能植彝伦。人而无此。不能扶纲常。君子养之。可大其树立。小人修之。足励其庸钝。气节亦大矣。玆岂非国君所当培养。君子所当切磨者乎。然而养之。当识其要。不识其要而养之。虽欲尽气节。吾未见其能气节也。噫。人之禀赋。有各不同。刚果者亢褊。柔弱者逊顺。柔过则为偷。刚极则为激。此必然之理也。是以偷者同流俗合污世。媕阿脂韦。常乏矫矫之节。故一当仓卒。而颠踬失措者皆然。激者喜异人好独立。耿介孤峭。恒有径庭之气。故轻身赴难。自经于沟渎者。比比有之。以常情言之。孰不以为激胜于偷。自君子观之。激者过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8H 页
中。偷者不及。过中不及。同为气质之害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必使偷者有所警。激者知其失。仰而及俯而就然后。偷不偷激不激。而气节于是乎得其正矣。致此之道。宁无其要乎。呜呼。义理明然后气节可以得其中。道学倡然后义理可以知所明。倡道学而明义理。使世人由之者。谁任其责乎。为人君者苟能倡道而本乎学。穷理而尽其义。推躬行心得之馀。敷教迪培养之方。使举国之人。皆知义理为可明。气节为可尚。则人莫不沉潜而磨琢。愤悱而激发。争欲自励而立乎世矣。夫如是则欲振者气也。气何有不振。易励者节也。节何有不励。义理已明。则偷激之弊又何有哉。将见雷变风动。习俗一改。居仁由义。挺然不挠之士。比肩于一世矣。气节之失中。非所当患。而有补于风教。何可胜道哉。执事于篇终。又教曰诸生毋隐所养。执事以愚为隐乎。愚无隐乎执事也。愚也伤时愤俗。一狂士耳。虽不能穷道学而有义理之养。素所自期。则常欲励苍松孤竹之节。皎青天白日之心。利害荣辱。不能挠其中。雷霆鈇钺。不能怵其意。高揖乎西山东海之风。而俯而友汉唐以下诸君子也。多见其不知量也。虽然士生斯世。不大其志。将何能有成。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8L 页
执事问愚。愚不敢不以直对。执事如不以为僭。进而教之。谨对。
[气像]
 问。欲学圣贤之道。先观圣贤之气像。思过半矣。古人有善形容气像者曰。仲尼元气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也。仲尼之门。惟曾子闻一贯之旨。独得其宗。自今论之。何等气像耶。当时四科之条。亦有气像之可言欤。圣贤既远。吾道不传。寥寥数千载间。有儒者气像者鲜矣。然亦可指而言欤。至于赵宋。五星聚奎。真儒辈出。前有两程。后有考亭先生。先儒有言明道如颜子。伊川如孟子。考亭则集大成者也。然则数子之气像。亦可以和风泰山比之。而考亭则合而有此者耶。当是之时。濂溪周夫子得千载不传之学。其人品最高。而气像比之于何子耶。至于张横渠,邵康节,张南轩,吕东莱,陆象山诸贤。皆以道鸣于世。其气像似有不同者。可举而详言之欤。呜呼。圣人之道。虽似高远。学之之方。亦必有要。夫子则言仁。孟子则言仁义。濂洛群哲则讲明道义。曰性曰命。曰道曰德。不知由此可做如许气像耶。方今文运方亨。抱道怀德者。不无其人。其有以圣贤之道自任。而以圣贤气像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9H 页
体之于身者。有几人欤。如或不务其实。而徒欲文饰其表襮。则其不归于自诬而诬人者几希矣。伊欲使一世之人。和顺积中而有发外之英华。则其道何由。
对。愚也生乎今之世。而窃慕古人之气像。常自慨然叹曰。古人何故能养得这般气像。今人何故乃不能如古人气像。岂古之人皆贤。而今之人皆不贤耶。常欲以是一质于先觉君子雅矣。今来礼闱。获承明问。而特以古圣贤气像为询。噫。执事亦慕古人之气像耶。不然何愚之所欲言。执事先获。愚虽无古人气像。敢不以古人之有好气像。为执事乐道乎。窃谓有是人。即有此形。有此形。即有此气像。本之心术之蕴。而达乎容貌辞气之著。则气像者人人之所共有也。然而人之有气像者。又有高下之不同焉。圣人有圣人气像。贤人有贤人气像。众人有众人气像。随其气像之不同。可占其人之高下。则信乎欲学圣人者。宜先理会圣贤气像。而使己亦有此好气像也。虽然气像不能自好。必道德盛然后。气像可以得其好。道德不能自盛。必学问至然后。道德可以得其盛。然则世之欲好气像者。可不先盛其德。欲盛其德者。可不先懋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39L 页
其学乎。先儒曰。他事都强得。惟气像不可伪为。有学问者气像自别。执事其不闻乎。愚窃因是而敢求。夫子之气像。譬如天地之无不覆帱。无不持载。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则其谓元气者。可谓善形容矣。从事四勿。体仁三月。温恭恺悌。和气蔼然。则庆云和风之喻颜子。非以此乎。以亚圣才。当战国世。毅然以圣道为己任。明天理正人心。息邪说放淫辞。其卫道之严。辨论之正。峻极而不可越。则泰山岩岩之气像。非孟子而谁欤。至若曾子。则忠信笃敬。任重致远。终闻一贯之旨。独得圣人之宗。愚不敢妄议此何等气像。而若言其德则弘毅笃实。槩亦大贤之气像也。若夫孔门四科。则随其资禀。气像各自不同。盖有德行者。有笃实之气像。有文学者。有彬彬之气像。有言语政事者。有颖悟敏达之气像。而欲闻其详。则愚非有道者。安能善形容有道者气像哉。呜呼。洙泗既远。圣道日微。寥寥数千载间。有儒者气像者。盖鲜其人。则执事所谓可指而言者。非张良,诸葛亮辈数人乎。然其德非古贤者比。其学又非吾儒所贵。则愚何必覼缕焉。天运启昌。五星呈祥。河南两程子既出于前。晦庵朱先生又继于后。盖温润纯粹。伯子所以似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0H 页
颜子也。正大严毅。叔子所以似孟子也。言其气像。则祥云和风。古人已称乎伯子矣。泰山北斗。当时亦比之叔子矣。至若朱夫子。则集诸贤之大成。为一代之儒宗。道大德盛。义精仁熟。胸襟恢廓。海阔天高。则虽谓两夫子气像兼而有之。亦岂过哉。天品最高。洒落光明。默契道体。继往开来。则濂溪气像。愚未知比于何子。而光风霁月之气像。亦可想像于千载下矣。至于横渠之气像。先儒或比之孟子。邵子之气像。明道以为如空中楼阁。则刚毅严重。四通八达之规模。不亦推此而可见乎。作人明快。南轩见许于考亭。变急为和。伯恭能矫其气质。则二子气像。亦非难知。而唯彼陆象山者。换面禅学。拍头胡叫。未免有伊蒲塞气味。则何必并论于诸贤气像。而又谓之以道鸣哉。愚因圣贤之气像。而以究圣贤之道。其道可谓大矣。孔子由之以为孔子。孟子由之以为孟子。颜曾由之以为颜曾。周程张朱由之以为周程张朱。宜若高远而不可学矣。然是道也非孔孟颜曾周程张朱所独行之道也。乃人人所当行之道。则学之之方。亦岂无要。孔子则言仁。孟子则言仁义。濂洛群哲则或曰性或曰命。或曰道或曰德。言虽殊而理则一。而皆吾所当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0L 页
行之道也。如有充是道而以极其盛者。则道德之积而光辉之发也。气像不期好而自好。可以为程朱气像。可以为颜孟气像。及其至也。虽夫子之气像。亦可企而及之矣。岂不伟也。愚也感执事之问。而妄论圣贤之气像。亦已多矣。请姑舍古而就今可乎。方今运际文明。儒道大行。冠章甫挟方册。以儒为名者。洋洋乎多哉。非尧舜周孔不谈。非语孟庸学不观。言必称周程张朱。学必曰致知格物。此自洛闽以后所未有也。可谓盛矣。以如此气像观之。宜乎有道大德盛者。以圣贤道为己之任。以圣贤气像为己之气像者矣。然而豪杰之士不出。礼义之俗不成。士风日陋一日。人才岁衰一岁。颜孟程周之气像。固不敢道。其如南轩东莱数君子之气像者。亦不可得见者何哉。盖有之矣。愚未之见耶。抑世未之有。虽欲见之而不可得欤。其或循名废实。不务内而务外。修边幅饰表襮。容仪举止。虽似可观。内实无操存之功者。其能免于自诬诬人也几希。而以君子观之。如见其肺肝焉。此实穿窬之徒。又何足道哉。呜呼。气像者道德之符。道德者气像之本。而学问者又修道德之方也。学至而后德盛。德盛而后气像好。此必然之理也。虽以夫子之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1H 页
圣。颜孟程朱之贤。若非学。安有如许道德。非道德。又安有如许气像哉。精思实践。朱子之学也。懋勉诚敬。两程之学也。扩充四端。孟子之学也。克己复礼。颜子之学也。至如吾夫子。亦尝曰志学好学学不厌。则信乎学问者实好气像之根柢也。然则居君师之位。任转移之责。欲使一世人皆有此好气像者。舍是学何以哉。为人上者诚能先修在己之学。以盛在己之德。使己有尧舜气像然后。推而及之邦国。使举世之人。皆知学问之为必可尚。不惟言之口。必践之身。不惟践之身。必修之心。以真实心地。下刻苦工夫。真积力久。以造其极。则德之盛于内者。固将弥满洋溢而不可御。粹于面盎于背。达于四体矣。夫如是则圣人吾未知也。举一世而皆有贤人气像。亦何难哉。执事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者。其不在此欤。篇将圆矣。复有献焉。今日之气像。岂独人为不好。仰而观天。天亦无好气像矣。俯而察地。地亦无好气像矣。日月告凶。星辰骋妖。风雹妄作。水旱极备。则天可谓有好气像乎。山泽焦童。物类枯竭。木石呈异。禽兽衒怪。则地可谓有好气像乎。愚闻祯祥奏于昭代。灾孽作于衰季。未知今之国家。是昭代气像乎。是叔季气像乎。朱子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1L 页
曰。人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苟使今世之人。皆有好气像。今之天地。亦必有好气像矣。不必烦论。而愚也禀天地正气而立乎两间。仰而不见好气像。俯而不见好气像。中而不见好气像。唏嘘太息。继之以流涕者久矣。今承执事之问。不觉倾倒之至此。惟执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辞而究其意。如不以为不可。何不转而闻于 上。谨对。
[施措]
 问。有国家者。必有所施措然后。可能食效。三代之盛。动惟徯志。能致其治者何欤。降及后世。令出惟反。不能食效者何欤。秦之开阡陌罢封建。或以为施措之得宜。果能食其效欤。汉之征伐四夷。不可谓施措之得宜。而后世子孙能食其效者何欤。光武之不任功臣。宋祖之杯酒释兵。可谓施措之得宜。而或未免才格国弱之患者抑何欤。唐之府兵。可谓良制。而才经数世。其法已变。岂由于弊生而然欤。汉之取士。策以贤良。其法美矣。而后世终不能复行者。抑何故欤。至若 皇明。监历代之得失。能因时而损益。规模至密。品式备具。而权珰屡窃朝柄。流贼终至覆国。岂施措之间。犹有所未尽者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2H 页
欤。惟我东方。罗丽以还。盖莫不各有一代之施措。其最善而能致其治者何代。最失而驯致乱亡者何事欤。及至 本朝。监得失而损益。犹 大明之创垂。而累经变乱。国势阽危。如水益下。莫可收拾。禁旅之加抄。营将之复设。所以备不虞也。而众论不一。奴婢之推刷。田政之改纪。所以裕国用也。而民怨朋兴。至于城堡之修焰焇(一作硝)之煮。皆出于绸缪之计。荐人之法养士之规。莫非急先之务。而一时并举。内外纷然。是岂施措之未得其宜而然欤。抑外此而可以转危为安。易乱为治者欤。何以则动惟徯志。如三代之盛。无后世令出惟反之患欤。子诸生藏器待用。必有所经纬于胸中。其各悉陈无隐。当转而闻于 上。
对。国家大器也。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苟不审其宜而善措之。徒欲急治速安。以图一切之效。日纷然而动作。则几何其不底败亡也。今我执事先生承纶 北阙。策士东闱。特以施措为问。执事执事。奚此之问。其无乃闷时所为。而思闻善措之术者欤。愚虽不敏。伏草野慨当世。思欲一鸣号于当路君子者雅矣。敢不仰首伸吭。以吐出胸中之蕴乎。遂为之说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2L 页
曰。大哉施措之于国家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苟不有设施措置。其何能出政令而收其效也。施措得其宜则其国安而治。施措失其宜则其国危而乱。一得一失。治乱斯分。而其效之应。捷于影响。则信乎有国者。不可无施措。而有施措者。又不可不慎也。是故古之善为国者。不患国之不治。患施措之或失。审乎事机。察乎时势。可施而施。惟适其宜。当措而措。必顺其理。卒使国势固而治化隆。则其所以尽施措之道而食其效者。为如何哉。苟或不然。可施者不施。而不可施者施之。当措者不措。而不当措者措之。昧其机而背其势。颠倒错乱。则其不归于沦丧颠隮者几希矣。可不惧哉。虽然使国家安而治者。固在施措之得宜。使施措而得宜者。又有其本。为人君者苟能发政施仁。先反其本。注诸事为。无不合天理顺人心。则其于施措也。直易易焉耳。孟子曰君仁莫不仁。荀卿曰仁人之于国家也。其如示诸掌乎。执事岂不闻乎。请白之。卓乎隆古。动惟徯志。陋矣叔季。令出惟反。其得其失。在今可见。一治一乱。有何难辨。阡陌一开而经界紊。郡县始设而封建罢。噫。变古有讥。施措奚得。二世亡祚。食效何有。金戈四指。玉塞远震。黩武穷兵。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3H 页
亡秦几续。则五凤款塞。虏运适衰。谓之食效。愚未之信也。白水中兴。列侯归第。陈桥创业诸将。释权终身。不任才格。固其宜也。悉解兵柄。国弱讵由是哉。兵农不分。唐制近乎古。贤良是策。汉法斯为美。数世遽变。实由子孙之坏。末路难行。其亦俗降之致。呜呼。玆前数君。因时设施。能食其效者。岂无彼善于此。而滔滔万古。青史斑斑。所当详论。非近代乎。惟我 皇明。监古得失。因今损益。洪规美制。至矣无间。金科玉条。灿然备具。开创之业。可谓宏矣。而甫,节蠹乎内。张,黄乱于外。三百年 宗社。一朝坠地。则是岂施措之未尽其宜也耶。抑亦嗣王之不遵前宪耶。噫。金牌一戒。祖训非不严也。尧封万里。兵力非不强也。而家奴窃柄。朝纲遽颓。匹夫大呼。四海竟覆。则当时得失。愚不欲论。而志士于此足泪千古。青丘一域。国于偏邦。曰罗曰丽。代各有施措。而施之得之者。其国常治。施之失之者。其国常乱。得失治乱。皆已执事之所洞烛。则愚姑舍是。恭惟盛朝。 圣祖开基。 神孙守成。得失靡不鉴戒。损益罔不适宜。周制既备。汉治斯隆。创垂之巍焕。足配 皇明。宜其恒遵勿失。永守毋堕。惟休之业。万世无彊。而物盛则衰。天地尚然。治化之极。丧乱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3L 页
继起。国家之失太平。于今几载矣。初创于壬辰。再乱于光海。三败于甲子丁卯之变。四丧于丙子之乱。惟我 祖宗之劳心设施。使民安而国治者。今几荡然无馀。莫可收拾。幸赖我 圣上承皇天之景命。抚艰大之遗业。惟 先王制治之盛意。闷斯民涂炭之危命。夙宵勤念。惟以惕励振作。注措设施为务。其所以转危为安。变乱回治。复三代徯志之美。无后世惟反之弊者。其不在今日乎。愚于蔀屋之下。拭目延颈。望切云霓者。八年于玆。而尚未得见其效者。愚窃惑焉。嗟乎羽卫添兵。藩翰增帅。则不虞之备。于斯至矣。周田欲正。唐户乃括。则裕财之道。莫此若也。金城汤池。思克壮于边圉。则重门击拆。不外是矣。菁莪棫朴。期作士而俊。则崇儒急贤。乃先务也。至如煮焇(一作硝)之举。亦无非修器械制寇敌之意。而一是一非。群议掣肘。远骚近扰。齐民蹙頞。事未行而怨咨先兴。法才立而讥谤已腾。徒有施措之名。而未见施措之效何欤。是其一施一措之间。未得当而然欤。抑外此八者而别有可施措者欤。呜呼。愚尝耳剽于古语矣。兵以卫国。兵不足则国弱。将以济师。将不得则师溃。城池所以防患。无城池不可以固边。器械所以御暴。无器械不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4H 页
可以威远。治莫急于求贤。则与我共理者惟贤也。教莫大于养士。则为国元气者乃士也。逃户不括。国储靡所裕矣。荒陇不量。田制无以正之。执此究之。凡今之所当施者与今之所宜措者。宜莫大于此八者。而一时并举。内外纷然。事倍古之人。功不半者。其故果安在哉。噫嘻我知之矣。是无乃我 圣后爱民之心未尽敷。仁民之政未尽举。而廷臣之群起言计。朝创而暮设者。又莫知其所当先。徒规规于事为之末。而不本仁民欤。吁苟吾 君仁民之政。有所未尽。虽连百万之众。驰千乘之骑。谋臣猛将如云雨。强兵劲卒若熊罴。固无奈于疾视其长而莫之救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 君仁民之政。有所未尽。虽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精炮利器齐丘陵。重铠坚甲排山皋。固无奈于弃地曳兵。争先而走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君仁民之政。有所未尽。虽玉帛充牣于内府之藏。红腐陈积于太仓之储。陋秦财而唾隋富。固无与于咨嗟怨诅。相率而逃也。况未及此者乎。苟吾 君仁民之政。有所未尽。虽青衿蔼蔼于庠序之间。朱绂济济于轩墀之上。人争用而士争趋。固无与于饥饿颠连。群起而盗也。况未及此者乎。夫如是则彼城池也器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4L 页
械也兵将也刷户也正田也养士也荐人也。凡此八者。皆非今日所当先。惟仁政乃可先也。呜呼。民惟邦本。不养民而能为邦者。执事尝见之乎。仁为政始。不施仁而能为政者。执事亦尝见之乎。先养民而后教。邹圣所以告梁惠也。本于仁而为政。魏徵所以劝唐宗也。信斯言也。今日之所当先施者。执事以为在仁政乎。不在仁政乎。夫仁政。所以使斯民得其所而有亲上爱长之心也。 圣上果能仁其政。将不待添兵增帅。而人皆先国家之急而后其身。争欲死吾 君矣。 圣上果能仁其政。将不待刷量民田。而百姓足而君亦足富。天下莫能敌焉。 圣上果能仁其政。将不待筑城池造器械。而众心屹然成城。其固不可破。制挺可以挞坚甲。其锋不可当矣。 圣上果能仁其政。天下之贤。皆悦而愿立于王之朝。天下之士。皆悦而愿沐于王之化。山林草泽魁宏宽通之士。莫不洋洋然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佐 圣主出政治。犹反手耳。不亦休哉。 圣上果能是。固将唐虞此世。尧舜此身。国之安泰山盘石矣。徯志之美。惟反之弊。皆非今日所可道也。愚也新从下土来。不识忌讳。妄论当今之得失。有若经纬胸中者。顾非狂且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5H 页
僭欤。犹有未尽者。请为执事尾之。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发于其心。害于其政。夫使斯民安者。固由于政之仁。若无是心。又何能出是政哉。尧以平章为心。舜以罔怫为心。禹汤以若保为心。文武以如伤为心。卒能致尧舜禹汤文武之治。今我 圣上亦能以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为心。心何有不仁。政何有不仁。后之仰今。将如今之仰尧舜禹汤文武之世。竹帛不足以书功德。金石不足以颂形容。岂不伟欤。刍荛贱言。无路上闻。达之 九重。微执事吾谁望。谨对。
[事变]
 问。事变之常出于意虑之外。秦筑长城而变起于闾戍。晋平江南而祸俑于骨肉。西汉削宗翰而亡于外戚。东汉抑权臣而坏于宦寺。唐忧朋党而卒乱于叛藩。宋革方镇而反困于骄虏。此其大都也。至如汉武逐凶奴而木人乃埋东宫。唐宗诛君羡而武氏已在近侧。黄巾除而天下遂乱。完颜亡而南渡亦灭。其故何欤。今日之所可虑者何事。而几之未动。形之未兆。亦有可以预防之术欤。子诸生历观古今之治乱。目击时事之艰虞。必有泾渭于胸中者。愿闻深虑之论。
对。今人之济于海。方其波涛不扬。顺流而下也。固以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5L 页
为至安无危。及其盲风击水。巨浪拍天。蛟龙鲸鳄。出没而衒怪也。莫不堕胆慑目。愕然相顾。其理樯坚碇。柁楫无缺者仅而免。不然则徒叫号跳跃。莫之救而死也。噫嘻事变之不可常者若此欤。岂独水为然。夫国亦然。不先固本而欲无患者。是亦委樯楫涉渤海而冀其不败也。虽使奡操舟而尽其转移之术。几何其不底沦亡也。愚欲将是说。一质于当路君子者雅矣。今执事临围发策。特以事变为问。援古及今。与诸生辨之。何愚生之所欲言。执事获之。愚请以固本之说。为执事竭论焉。呜呼。天下之所难料者非事变乎。祸发于未尝虑之中。乱起于不足疑之地。其朕伏于冥冥。而明者所未及见。其机发于造次。而智者所未及图。苟非道德之泽仁义之惠预结民心。截然有不可拔之势。其何以扶持久远。乂安区宇。备不虞之变。而防不测之患哉。是以古昔圣王。不以人之所忽而亡道德。不以人之所易而弃仁义。敷深惠而泽民生。积至诚而感人意。卒使民有父母之爱。而国措盘石之安。则事变无自起。而邦国无所患矣。后之人君不然。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只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区区智力之末。而不本仁义之实。故民不戴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6H 页
而国不固。防于此者旋溃于彼。得于前者遽失于后。则其不归于沦丧颠隮者几何也。呜呼。好安而恶危。人之情也。孰不欲建长治之策。无扤捏之变。使国势永固也。惟其所贵者智力而不知反仁。所务者事为而不思保民。故肘腋之变。竟至覆国。腹心之疾。终能害治。伤轮败辙。相随续而莫悟也。可不哀哉。由是观之。可畏者莫如意外之变。而吾之仁已修则不足为惧矣。难保者惟在未睹之患。而吾之民已安则亦非所忧矣。善乎孟子之说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又曰。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也。然则莅邦家而欲防祸乱者。可不先安其民。敷实惠而欲结民心者。可不先施其仁乎。愚请因是而白之。金城万里。玉塞大震。祖龙雄威。远袭胡庭。而并起亡秦。乃在闾左之戍卒。龙骧千斛。铁瓮瓦解。典午深忧。已平江南。而相戕骨肉。反起维城之诸宗。吴楚既平。封疆继铄。则变生宗翰。非所当忧。而倒持太阿。王家之儿也。韩彭远惩。列侯退第。则祸俑勋臣。无复有惧。而竟覆金瓯。权珰之手也。难于去贼。唐忧在于朋党。而强藩继起。终致不振之患。杯酒释兵。宋患弭于方镇。而骄虏迭侵。日就微弱之渐。至若建元天子方事外夷。而木人流血京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6L 页
师。贞观皇帝忌杀武娘。而则天蓄祸深宫。黄巾甫平。而赤刘之祚遽颓。金胡已灭。而泥马之业不复。则是何当忧者不为患。而不当忧者为患。可畏者不为变。而不足畏者为变耶。呜呼。匹夫肆然。万姓嗷嗷。则长城北起。适足自亡。外忧既除。内患复兴。则石头降幡。只以挑祸。愿察其影。忠言莫纳。则削弱宗支。反资外家之移政。刑馀勿任。先王不法。则斥退诸将。何与阉宦之窃柄。羁縻徒事。朝纲渐退。则仙李业衰者。岂党论之致也。和好是尚。武略不竞。则夹马香残者。果藩镇之故耶。信用谗说。父子难保。则塞外干戈。徒增海内之虚耗。欲防未然。枉杀无辜。则区区小智。安能夺天之已定。而况以乱止乱。岂有复振之代。共胡灭胡。宁有不亡之国哉。噫。玆前数君者。非无才智之拔萃。计虑之出类。而徒备其末。不知反本。言及仁民。万古寥寥。语至丧乱。青史滔滔。则刍狗前代。楮兔空烦。所当详说而极论者。顾非今日之所当虑者乎。呜呼。今之当虑者。亦可谓殷矣。阴虹贯阳。连朔肆妖。太白见午。经月不灭。迅雷冬鸣。飞雪夏陨。沴气塞空。风雹妄作。则乾道之乖常可虑也。去岁海赤。今年海冰。非常之灾。比岁叠见。而山泽焦童。物类枯竭。木石呈异。禽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7H 页
兽骋怪。则坤轴之失宁可虑也。人不知学。士不尚义。朝政日紊。庶绩咸隳。闾俗渐污。礼让扫地。先私后公。丧廉灭耻。则习俗之偷卑可虑也。南倭侦伺。北人恐喝。金缯远输。溪壑难填。信好虽申。野心未保。则夷狄之外忧可虑也。呜呼。灾不虚生。古人有言。戎狄侵凌。前史所讥。风俗污浊。国乱可占。则有一于此。尚足寒心。三者为疠。何以为国。噫。苍苍难恃。冥冥莫睹。未知意外之变伏在何处。不忧之患萌于何事。而凡今之上自 枫宸。下至闾巷。懔懔危惧。莫保朝夕者。何莫非此数者也。然愚所虑。独异于是。可忧在民。不在他也。何者。灾虽可畏。克诚则可弭。敌虽可惧。有备则无患。俗虽难变。敷教则可变。而至若斯民。朽索易断。六马难御。一失其心。四海倾覆。有国所畏。孰大于此。呜呼。今之为政。可以保斯民乎。秦城远筑。负土者载道。唐户急括。携亡者遍野。洛口之米日积。而民不能遂其业。陕西之军大刺。而众不得安其所。东奔西走。不暇休息。而团鍊之营。复设此际。煮焇(一作硝)之举。更出其间。朝创暮设。雷奔霆驰者。莫不归于伤财病民。则哀我残氓。何以支堪。膏泽竭于苛敛。筋力劳于重役。歌兴仳俪。鸿多泽中之鸣。赋成谷蓷。人有苌草之叹。老弱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7L 页
填于沟壑。壮者起而为盗。狗偷鼠窃者。飙发都下。威㥘杀掠者。猬起乡曲。若此不已。为祸转盛。则安知黄巢,绿林不复作于今日。张角,陈胜独俑祸于古昔也。愚恐外乱不作。内变先起。萧墙之祸。来在颛臾。而 九重之隐忧。未尝及此。庙堂之画策。但务其末。则愚窃潜忧隐叹。不知今日国家税驾何所也。嗟夫机之未动。智者犹欲先备。兆之不萌。明者尚欲预察。矧乎机已动兆已萌。变乱之朝发夕起者。无异烛照数计。而不思所以急救而善图之乎。呜呼。欲安者民之情。则今之思乱。岂民之心哉。实由于上之仁惠不敷也。然则当今之势。所当深虑而先务者。舍仁政而何哉。我 圣上诚能发政施仁。先反其本。施措之间。凡有不便于民者。一切撤罢。而夙宵勤念。惟在斯民。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难割。其业民产。若调饥之求哺。其革民瘼。若急病之服药。一民饥则曰我饥之也。一民寒则曰我寒之也。利之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聚。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尽诚急救。如见赤子之入井。则将见离散者安集。疾痛者讴歌。亲君上而戴国家。皆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赤足可以蹈汤火。空拳可以冒白刃。争欲死吾君矣。意外之变。何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8H 页
自而起。不虞之患。安从而生。固将措国不拔。熙皞无穷。比肩于唐虞三代之治。而秦汉以下之以智以诈。旋得旋失者。皆非今日道也。呜呼。今之忧国难者。孰不以灾异可畏。敌国可惧。习俗可虑。而愚独以民困为忧。岂不迂且远哉。虽然古语曰。人事失于下。天变见于上。又曰。内治既臻。外患不兴。传曰。既富矣。复教之。信斯言也。天下安有不养民而先正俗者。亦安有不内修而能外攘者。亦安有不能得民心而能享天意者乎。信乎防患在于固邦。而固邦由于仁民也。虽然人主一心。万化之本也。苟或有一毫未尽。今日虽除一瘼。明日必当复行。今日虽革一弊。明日必当复设。政终不可仁。而民终不能安矣。可不惧哉。今日 圣上之修德。固无间然。然以政不仁而民不安者占之。则恐或有一毫未尽之失也。执事何不入告于 后。使衮职无阙也。愚也一朴愚士耳。古今之治乱。时事之艰虞。岂能了然胸中。惟自伤时慷慨。目击耳剽。粗有窥斑之见。未遇扪虱之地。范忧莫泄。贾涕徒垂。今逢执事。输写靡赢。得非猥且僭耶。然士固伸于知己。微执事问。何以发愚之狂言。愿执事哀其愚而恕其狂。察其辞而究其意。如不以为不可。转以达之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8L 页
九重。谨对。
[立教]
 问。圣人之立教不同。羲轩以上。诗书不载。无可考信。尧之授舜。但言执中。而舜复益之以三言。则岂禹不及舜。不如是则不足以达其旨欤。且所谓人心道心者何所指。而心果有二欤。孔门只论仁。而邹书则必以义配仁。濂翁说诚多。而程子则以敬为主。前圣后贤。何其不一揆欤。典谟训诰。皆无学字。而昉于说命。则傅说之前。不知学欤。学有道学理学训诂之学文章之学异端之学。此皆傅说之所谓学欤。三教皆谓之道。所谓道者何物。而韩子原道之文。亦能窥道体欤。荀卿著论性之篇。而杨雄作法言之书。文中子十五为人师。撰述极多。其言果皆合于圣贤之旨。而可以为教于后人欤。至若近世。王阳明之致良知。陈白沙之体天理。亦可谓发其所未发。而不悖于圣贤之教欤。呜呼。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大义乖。权变术数谋利计功之说。虚无寂灭證空谈玄之语。日新月盛。震耀张皇。圣贤之教。不绝如缕。仅载于方册。何以则辟邪说而阐正道。圣贤之教。复生于世欤。子诸生服膺圣训。必有能言是者。愿闻其说。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9H 页
对。噫吾生也不幸远于圣矣。上不及服教唐虞。与于变之化。次不及枢衣阙里。承博约之训。下不及从师洛闽。勉诚正之学。贸贸此生。将无闻而没世矣。宁就一代先觉君子以求教。斯可矣。今先生俨然辱临于策士之庭。以立教为问。大哉问也。若先生非吾所谓先觉者耶。昨日土墙之隔。今可为竹牖之开矣。愚虽不敏。敢不承教而乐为之说乎。窃谓教者。圣人所以继天立极。而使万民各尽其性者也。盖性出于天。而人之所同得也。惟其气质之禀。圣凡有异。故昏不能知。愚不能觉。昧此性之在我。而不识其当尽者有之矣。于是圣人有忧之。开其精微之蕴。示之当行之路。使昏者有知。愚者有觉。莫不祛人欲而复天理。则教之为道。岂不大哉。是以圣人达而在上。则教能行于一世。穷而在下。而教亦明于万古。虽其一时所指。或远或近。或详或略。似有不能同者。若其立教传道化民成俗之意。亦何尝有异也。呜呼。人而无教。不能尽性。教非圣人。不能自立。而归来叔季。圣远言湮。上无敷教之君。下乏明教之人。异端日盛。邪说肆行。鼓天下之众而日就禽兽之域。则圣贤之教几何其不息而亡也。虽然性无贤愚。教明则可尽。教无今古。君圣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49L 页
则可立。然则为人司牧而欲敷教化者。可不先穷在我之理。以尽在我之性。为导率表正之方。致观感风动之化哉。呜呼。天人肇辟。圣王继作。则制节法度。何莫非教。而羲轩以上。书契无徵。愚于今日。于何考信。执中授舜。尧言既至。而精一传禹。舜说复益。则岂尧之于舜。知已领会。而舜之于禹。或恐其未晓耶。噫。三圣授受。告戒丁宁。万世标准。心学有传。立教之大。无有加此。则其所详略。愚不敢论。原乎性命。是乃道心。生于形气则为人心。则所指之言。虽若不同。虚灵知觉。此心惟一。则截而为二。宁有是理。鲁论言仁。义在其中。邹书揭义。惟仁是配。则尼父亚圣。互相发明也。真实无妄。大道之原。主一无适。尽诚之方。则濂翁伊川。分言体用也。前圣后贤。其教何异。学之一字。虽昉说命。而精一执中。学莫大焉。则尧舜之时。已有此学。岂至傅说。始能知学。道理一原。本无二致。而训诂穿凿。词章浮誇。至若异端。妄肆邪淫。则说之谓学。岂指此三者乎。循性行仁。大道在是。则老佛之道。道其所道。道云道云。空虚云乎哉。原道一篇。所见卓然。其于道体。不为无窥。而只言诚正。未及格致。则无头之讥。亦或难免也。论性讹误。法言依㨾。续经中说。未免杜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0H 页
撰。则择焉不精。语焉不详。正为三子道也。虽其所言。或有一二之取。揆以圣教。槩乎未闻。至若伯安之致良知。公甫之体天理。徒欲尊性。未知问学。右袒鹅湖。昌诋考亭。则禅学换面之徒。所当辞而辟之廓如也。呜呼。梦奠两楹。泰山遽颓。春秋欲末。七十子皆亡。微言大义。沦没无传。而管商申韩计功说利。老释庄列證空谈玄。权谋术数之辩。虚无寂灭之教。簧鼓飙发。横骛肆耀。以至于百家之说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其间。长夜乾坤。正学榛塞。则二帝三王群圣人之教。皆已灰烬残缺。荡析坏乱。吾道之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其不泯灭而断绝者。不啻若一发之引千钧耳。噫嘻亦痛哉。呜呼。人生天地。皆具此五常。教无他道。只明此五典。则人无有不善之性。教无有不可明之世。惟其上而为君者。不敷正教。而下而为民者。亦随而变焉。故上好清净。而清净之教兴。上好功利。而功利之教兴。异端日以浸盛。圣教日以息亡。则此实非人之难教。所以教人者不善。非教之难立。所以立教者不得其当。如有倡道义之学。徽五典之教。邪说不得容。而正道常能行。则人岂有不善。教岂有不明哉。虽然吾之理明然后。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0L 页
可以明人之理。吾之性尽然后。可以尽人之性。理苟不明。其何能明庶物而察人伦。性苟不尽。其何能修实德而作斯民乎。先儒曰。敷教正俗。人君之极功。成己成物。圣人之能事。诚哉是言。为人上者。苟能加格致之功。尽诚正之道。无小虚假。极其扩充。穷理以尽性。尽性以立教。推躬行心得之馀。敷导迪培养之方。常使斯教大明于世。则彼同有性命之理。各具仁义之体者。孰不知理之可明而性之可尽。圣教之为可尊而异端之为可排也。虽至愚至迷之徒。亦莫不知所当行。觉所当为。孜孜于孝悌忠信之教。而不入于诐淫邪遁之域矣。为教之效。至于如此。则中和位育之功。不难推致。而二帝三王之所以教民化俗者。亦无以加此矣。圣教之不明。异端之为害。有何所患哉。愚于明问。既复万一。而语及篇终。又有所戚戚焉。执事之问。独详于古而不及于今者何欤。其无乃引而不发。以观诸生之所言乎。噫。今日圣教之不明。可谓极矣。仁义为荒废之路。经传作干禄之具。切磋讲劘者。举世而不见。含糊鹘突者。接迹而皆然。既以道学为高远难行。而且以古今异宜。为不易之定论。嗟嗟悲夫。夫自开辟以来。至于今日。不知其几千岁。而天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1H 页
地浑沦磅礴之形犹旧也。山川流峙之形犹旧也。草木鸟兽之形犹旧也。以至于斯人之宫室衣服饮食器用。皆因圣人之制作。以养其生。不能阙废。而独于天叙天秩。因人心本天理。亘万古而不可变者。乃安于斁败。以为终不可复古耶。嗟乎人之性皆善。今世之人。岂皆无愿善之心。惟其教化不明。习俗污下。随波汩没。不能自奋而然也。此则我 圣上格致之功或不能加。诚正之道或未能尽。其所以穷理尽性推己立教。为万民之表率者。犹有一毫之未尽者耶。 君门万里。献芹无路。转而闻 上。微执事吾谁望。谨对。
[忠孝]
 
问。士生天地间。所重者忠与孝而已矣。非孝无以为人子。非忠无以为人臣。舜文之孝。逄干之忠。不可尚矣。闵损子路之孝。王祥孟宗之孝。固无优劣。而杵臼王烛之忠。豫让荀彧之忠。亦有异同欤。夏不驱蚊。冬则温被。其孝何如。强牵帝裾。掇拾章奏。其忠何如。必有酒肉。不请所与。可谓之孝。而初附和议。竟死虏庭。可谓之忠乎。方今 圣明嗣服。以忠孝为先务。而都鄙之外。以败伦为事。遗弃至亲而无怪。朝廷之上。以含嘿为风。国事日非而不言。为忠为孝之理。果安在哉。将使人子尽其孝。人臣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1L 页
尽其忠。其道何由。若以忠孝论其先后。则何者为先。而终致忠孝之兼备耶。愿闻移风易俗之论。
对。愚小也稚昧。无所知识。惟以怡怡爱养为乐。不识所谓蹇蹇匪躬者存焉。及长而读书。知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因位以立忠。因生以尽孝。始乃蹶然惊曰。人于天地。匪亲无以生。匪君无以立。君亲既无轻重。忠孝宁有二致。仍反自勖于己曰。何以则能两尽其道。而无或有一毫不诚耶。常欲求教于大人君子雅矣。今先生临闱发策。特揭忠孝二字。大哉问也。非独愚生之获所愿为幸。凡有人性而戴履天地者。孰不欣欣然乐告。怡怡然求正乎。遂感而为说曰。大哉忠孝之为道也。在家非孝无以事其亲。立朝非忠无以事其君。忠孝不能尽。而君亲不能事。则子何能为子。臣何能为臣。是以古之君子。知孝之本乎天性而不可不尽。识忠之根于固有而不可不竭。情之所发。必殚其诚。义之所在。思致其身。孜孜一生。罔或暇逸。则忠岂有不至。而孝岂有未尽哉。如或不然。诚未至而遽自以为孝。义不尽而遽自以为忠。则虽滫瀡以备养。温凊以勤奉。非吾所谓孝之纯也。虽冒刃而赴难。犯颜而争君。非吾所谓忠之至也。安有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2H 页
一事之孝一节之忠。而遽谓之尽臣子之职乎。呜呼。人性本善。同具五常。忠孝之道。是诚在我。则孰不欲入孝其亲。出忠其君。以答我生成之大德哉。惟其教化不敷。而习俗污下。仁义不明。而伦纪斁丧。昧其性之本然。而不自觉其不尽矣。然则为人司牧而欲民忠孝者。可不徽五典之教。明仁义之道。扩其本然之性。而使各尽其当行者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岂欺我哉。请白之。终身慕父母。日三朝王季焉。至哉舜,文孝也。杀身冀悟君。剖心犹不去。则尽矣逄,干忠也。人无间于父母兄弟。闵子可谓善事。为亲养而负米百里。子路所以服勤。入林恸哭。竹抽冬笋者。斯非孟宗之孝感乎。天寒求鱼。鲤跃江冰者。吾知王祥之诚格也。捐其躯而能存遗腹。义哉有赵杵臼。让万家而不事二君。呜呼齐郡王蠋。国士众人。视遇生死。则豫让可以为真节。迹汉心魏。以名取舍。则荀彧足见其肺肝。不驱蚊而念亲。能以身而冬温。猛延不懈事亲。牵帝裾而苦谏。舍毁奏而复进。毗普期欲格君。必有酒肉。曾元之养也。曾是以为孝乎。力赞和议。王伦之死也。斯可谓之忠哉。呜呼。事君事亲。人所自尽。为孝为忠。非取一端。则人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2L 页
伦之至。吾于舜文逄干见之。而损由特称于夫子。王孟著绩于青史。则其所优劣。愚何必论。存孤而必报知己。舍生而克尽其义。则其视随时异议饮鸩掠美者。不无同异乎。因事服劳。有过箴规。此不过忠孝一节。而昧于养志。为孝之未能尽。忘雠附和。其死之无足取。则又何足与论于忠孝大道乎。噫。古人已矣。其惟今乎。恭惟盛朝。 圣明当御。治教休明。敦周文之孝理。尚殷家之忠质。其所先务。惟以正伦为本。宜乎风行俗化。入孝出忠。人皆以曾闵为期。士皆以稷契自待。而夫何近年以来。民彝斁丧。天理灭绝。隆养之化泯于时。蹇谔之风绝于朝。甚至周亲见弃。举世莫怪。卫政日非。满庭缄舌。恩乖生我而父子行路。义昧致身而君臣楚越。孝衰之极。推刃者继起。忠夷之渐。蠹国者并进。舜文之大孝。固不暇论。而至如辛赵之区区匡辅者。亦不得以见其人也。噫嘻亦痛哉。是岂上之教下者不能尽而然耶。下之承上者未易从而然耶。且人之善者小。不肖者多。虽欲教而自不可得耶。是何尧舜之世。反睹叔世衰季之风也。呜呼。孟子不云乎。人伦明于上。小民兴于下。孔圣亦有言。斯民者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先儒曰。天之降性。不以贤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3H 页
愚有间。古今有异。信斯言也。岂古之人皆孝。而今之人皆不孝。古之人皆忠。而今之人皆不忠。古之人皆可教。而今之人皆不可教也。特以世教陵夷。人欲日痼。陷形气之利诱。丧天赋之初心。非不知亲之当孝。不知尽仁然后为能孝。非不知国之当忠。不知尽义然后为能忠。在家而不能致诚。事君而实昧其义。陷墨刑而莫悟。罪三千而为大。遂使物中之最灵。有愧禽犊之襟裾。则此岂非可悲之甚者乎。嗟乎今日之人不孝士不忠。非有他也。实由于教不明仁义。则今日之使人孝使士忠者。亦岂有他哉。其不在于教之明仁义乎。 圣上诚能明先王之教化。植今日之彝伦。开悟其天性。启迪其良心。使其日用之间。莫不居仁由义。循天叙之五常。而修此懿德。则彼同有君亲之重。而各具仁义之心者。孰不知尽仁而以事其亲。尽义而以事其君哉。此心之发。固如火之炎炎泉之混混。争趋止孝。竞劝竭忠。将见曾参孝己之行。夔龙元凯之贤。接武一世。而爱亲敬上之风。大行于国中矣。习俗有何难回。风化有何难移。而一节之孝。非义之忠。更何烦论哉。虽三代比屋可封之俗。可复见于今日。不亦休哉。呜呼。君亲一体。忠孝义均。岂有界别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3L 页
于其间。然人之生世。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孝于亲而后忠于君。故古语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是观之。孝者忠之本。忠者孝之移。而其所以兼备者。又岂外于尽仁义之道哉。愚于明问。既复万一。而于篇终。又不能无憾焉。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又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自古及今。未有不富民而能善其心。亦未有不待臣而能竭其力者也。执事试观今日之事。 国家之所以制民产者。可以善其心乎否乎。 圣上之所以待臣邻者。可以竭其力乎否乎。赋役烦重。饥馑荐臻。父不能保其子。子不能保其父。流离殿屎。散之四方。则虽欲责以尽孝得乎。声音以斥之。颜色以拒之。上不能通下意。下不能通上意。危疑沮丧。有怀莫陈。则虽欲责以殚忠得乎。为今之计。先富民产。使父子相保然后。方可以责其孝也。先加 圣眷。使上下无间然后。方可以责其忠也。不此之思。徒欲其忠孝。则虽 圣上弊精于上。良相竭力于下。愚未见其有得也。执事如不以为不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4H 页
可。何不转而闻于 上。谨对。
[动静]
 问。圣贤之学。随动静而交致其工焉。子思之论未发已发。明道之训动定静定。其旨有同异之可言欤。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礼记之人生而静。感物而动。其所立言。可历指而辨别之欤。涵养省察之功。明通公溥之效。其工夫次第。亦有浅深始终之分欤。或有言动端乃天地之心。或以为静中见无限妙理。有若相反。而抑有旨趣之同归欤。既言中正仁义。而终之以主静。历举吉凶悔吝。而戒之以慎动。其所以或主或慎之义。亦可以论其详耶。大抵动为静之用。静是动之体。是二者相仍相资。而用功之不可或偏者也。然凡人之心。动多而静少。湛然不动之时。曾未顷刻。又复驰骛走作矣。若任之而不知矫之。则终至于波荡而不知返。若矫之而不得其方。则鲜不能为枯槁寂灭之归。不知矫者与不得其方者。其所以失则殊。而其为失则均焉。何以则以时而静。以时而动。动有动时工夫。静有静时工夫。既无驰骛走作之病。又无枯槁寂灭之归。而能得乎圣贤垂训之旨欤。诸生必有讲劘乎斯者。愿闻其说。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4L 页
对。呜呼动静之理。岂易言哉。天有阴阳之动静。而理之显微著焉。人有性情之动静。而心之体用具焉。天人一理。动静无端。而人心有觉。道体无为。故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学足以知性命者。固不敢轻议于此。况愚墙面之学。安能剖析其精微。辨论其工夫。以动我明执事之听哉。虽然晦处静俟。从游师友。其所讲劘讨论则有之。敢不以静中一得。为执事求正焉。窃谓心主于身而有静有动。学贵存心而随处致工。盖事物未至。思虑未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则是所谓静而心之体也。事物既至。思虑乃萌。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则是所谓动而心之用也。当其静也。不有涵养之功以全其体。则静而无以存此心也。及其动也。不有省察之功以适其用。则动而无以存此心也。是以君子养此性于不睹不闻之中。以修其内。察此情于幽独隐微之际。以修其外。动静交修。表里如一。则其所以两致其工。各尽其极者。为如何哉。虽然静不自养。必主一于内。心无走作然后。方得其养。动不自察。必谨微于外。念不杂他然后。方尽其察矣。先儒曰。戒惧静时敬也。慎独动时敬也。静无不敬。所以致中。动无不敬。所以致和。有志心学者。盍于是勉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5H 页
之。呜呼心一也。以其未发而言。谓之性。以其已发而言。谓之情。未发者静也。已发者动也。而静而无所偏倚者。性之中也。动而无不中节者。情之和也。性情无二德。而动静非二致。则其所谓静而性亦定者。即所谓未发之性。不失其中者也。动而性亦定者。即所谓已发之情。发皆中节者也。子思程子之言。互相发明也。此心未发之前。全体浑然。无有见闻者。寂然不动者也。事物既接之后。随处感发。此心便应者。感而遂通者也。性之未动。其体本静。则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者。即所谓寂然不动者也。物至心感。性发为情。则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即所谓感而遂通者也。大易礼经之训。宁有二旨乎。涵养乎未发之前。所以养此性于静也。省察乎既发之后。所以察此情于动也。而当静而虚。内欲不萌。则便是涵养之功也。已动而直。外诱不入。则便是省察之功也。静虚则通明。动直则公溥。而通明者涵养之极。而性得其中者也。公溥者省察之至。而情得其和者也。养察而后可致中和。虚直而后可见明溥。而内外夹持。一时并进。则工夫岂有次第浅深。而功效则可知其始终之有别矣。天地万物之理。莫不具于静著于动。而动根于静静涵乎动。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5L 页
则一阳初动。天地之心可见者。静之始动而蔼然之理自昭矣。静里体认。万理之妙毕见者。动之具静而灿然之理嘿识矣。蔼然者具于灿然。灿然者著于蔼然。则其言虽若有异。而其指岂不同归乎。行之中而处之正。发之仁而裁之义。则动静周流。无不全德。而其动也必本乎静。则终之以主静。岂无由也。静无为而动有为。静无咎而动有咎。吉凶悔吝。各有兆朕。而其生也必由于动。则戒之以慎动。非以此乎。呜呼。人之一心。禀阴阳之理。具动静之机。寂然浑然之中。万物之理无不备。蔼然闯然之际。天下之故无不通。养乎静。所以正乎动也。正乎动。所以养乎静也。其道相须而不可阙一。其用相资而不可偏废。则人孰不全天命之性。循达道之行。静而此心之体无不中。动而此心之用无不和。以致其动静之工哉。惟其气禀拘于前。物欲汩于后。静虚湛一之理。既昧于静。而纷乱扰攘之志。驰骛于动。一念之顷。或升而天飞。或沉而渊沦。或热而焦火。或寒而凝冰。一日万变。莫可收拾。则守一于内而通明于静者。绝无其时。而走作于外而常失之动者。滔滔皆是矣。今若任其波荡。不知管摄。则比如大军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其不为蚩蚩放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6H 页
心之徒无几矣。若欲一切把捉。强使静定。则譬如枯木死灰气索然而无活法。其不归佛氏寂灭之偏者亦鲜矣。矫心任情。俱背正理。而过与不及。均为失中。则澄治本原之道。果无其方。动静俱修之宜。果无其要乎。呜呼。天之降才。本无不善。人之禀性。亦未有恶。虽其偏蔽之久。顾此本明之德得于天而具于心者。终有不可得而昧者。譬如镜昧于尘而本体之明固自若也。水混于滓而本体之清固自若也。苟欲其明。盍先祛其尘也。苟欲其清。盍先澄其滓也。苟欲静养动察而使合乎天理之正。盍先尽其敬心之功乎。噫。心之为物。虚灵知觉。若使此心常肃然而不乱。烱然而不昏。则寂而理之体无不全矣。感而理之用无不行矣。是以朱子曰才敬则便扶策此心。虽有百邪。也自退听。诚能敬以为主。而怠不得肆。件件兢业。念念提撕。惕然悚然。常若父师鬼神之临其上。深渊薄冰之处其下。蜎涓蠖濩之中。幽独得肆之地。惺惺而无小昏昧。寂寂而不起念虑。以尽其静养之功。戒慎于几微。遏绝于萌芽。以尽其动察之方。真积力久。以造其极。则本末俱举而表里洞彻。大本既立而百体从令。以时而静。静以天也。以时而动。动以理也。内欲外
一峰先生别集上 第 256L 页
诱。皆不足以累吾灵台。查滓消融。天君泰然矣。敬心之功。至于如此。则驰骛走作之病。枯槁寂灭之弊。又何足道哉。执事所谓能得乎圣贤垂训之旨。其不在此欤。呜呼。敬者彻动静兼内外。成始成终。贯古贯今。圣学之第一义。治心之第一务。愚生之所尝学。执事之所欲闻者。宜无过于此者。虽然学问之功。莫大于诚正。而诚正之要。莫先于格物致知。盖物不格则知不至。知不至则理不明。理不明则不知何者为天理。何者为人欲。何者为静养。何者为动察。而其于敬心工夫。亦无凑泊处矣。然则格致之工。又非学者所当先务者乎。愚也终日竭论。虽无动人之宏议。静居用工。谨守吾儒之家法。则不敢创为新奇之论。以避常腐之谈。执事如不以为不可。幸进而教之。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