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封事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甲寅封事
伏以旻天不吊。 慈圣礼陟。哀缠率土。痛结 宸极。此诚 圣主谅闇之日。臣工敦匠之秋。如微臣疏远之践谋。不宜遽彻于 四聪。而事有当急。机不容失。则军国安危之大计。亦不可后时而无及。此臣所以忼慨激切。冒昧论列。区区出位之嫌。屑屑循常之规。有不敢顾者也。伏愿 圣明试垂察焉。臣得之道路之传播。参之使价之奏状。彼中事情。槩可想知。内有谋乱窃发之徒。外有强藩拥兵以叛。人心汹挠。远迩响震。真机实状。虽未必其尽如所闻。而危虞之形。败乱之兆。诚有不可掩者。盖三桂本以首事之人。终乃倡乱。则抚绥勋旧。已失其道。而中华礼乐之地。人士衣冠之会。其终不可以威镇而力服也明矣。往岁彗星之见。分在翼轸。而今日兵戈之端。实自荆楚。则天下之乱。其将自此而复作矣。大凡天下之势。根深者难拔。源浅者易涸。而彼清人之立国。本不及于金元。自昔契丹之有燕云。中土之沦于左衽久矣。辽衰金乘。其势渐大。驱赵宋一隅之地。据天下三分之二。臣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中国之民。用中国之才。治平累世。传祚踰百。而蒙元之兴。其势尤盛。蹂金灭宋。奄有区夏。中原豪杰。皆乐为用。如刘秉忠,史天泽,姚枢,许衡之属。或为之将相。或辅以文学。一统几九十载。传绪过百六十馀年。自古胡运之盛。未有若是其久者也。清人则不然。只以数十年纵横关外之馀。适值中国自灭于流贼之手。三桂自引为乡导之官。雍容一朝。赌取天下。此实时丁荡残之极。世无英豪之才。力屈势伏。暂就羁绁。盖邀倖一时之利。而非经营百战而得者也。是以彼虽统一车书。尽有尧封。而常怀内疑外顾之念。未有长治久安之计。省部治官。一汉一清。客主之形既异。猜嫌之势自成。君臣不相信。华夷不相睦。加以国祚短绝。三十年间。三易其主。政令屡变。诛杀相仍。其基固不固矣。其本固易摇矣。如其不然。以混一区宇之大。有一叛臣于南维万里之外。而都下之震惊。人心之汹惧。一何至此也。三桂兵力之强弱胜败。固不可臆度而悬断。自古如此之类。或仅能自保。或为真主驱除。而终未能有得志于天下者。至如燕沈窃发之徒。谋浅迹露。终必无成。此固无足道者。而风尘一起。海内骚然。大豪小猾。云扰鼎沸于秦晋楚蜀之间者。将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次第应响而起。若世无真主。则瓜分豆割。或如南北五季之时。固未可知也。而若使世有真主。则因人心之思汉。应天意之厌秽。平定华夏。驱腥膻于朔漠之外者。亦不难矣。彼之不能久处中土。退保辽沈。特一瞬目间耳。虽然彼纵失意中国。遁逃旧疆。其沉鸷桀黠之才。跳荡骁健之骑。亦足以制我国之死命。接近门庭。洞晓虚实。轻侮既极。无小忌畏。彼若干戈日寻。兵食日耗。则援军需粮之求。将必络属于道路矣。一犹可办。国内已扰。若至再三而不知止。则以我国今日之形势。将何兵力可以续遣。将何粮资可以连济。应之则民穷财竭。国不堪支矣。不应则累世盟约。一朝渝败。侵突蹂躏之患。势所必至。思之至此。不寒而粟(一作栗)。且闻蒙胡种落。连结三桂。不应彼命云。事之真伪。虽未的知。然其崛强而不顺伏则著矣。彼势既弱之后。蒙胡又从而掩后相击。则彼之腹背受敌。卒难支吾。有不暇言。而地近势偪。我国之替受其患者。又将何如。至于北路藩胡部落。亦日强盛。而与我只隔一水。不敢肆掠者。亦以臣伏于清人也。若使蒙胡渐盛。清人渐弱。则背弱负强。势所必然。两胡相结。形势渐张。则寇攘北边。甚非难事。小可以荡破一路。大可以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长驱直上。当此之时。未知 国家将何以御之乎。窃思清人之所大患。我国之所大忧者。莫如蒙胡。臣非敢以金元迭代之故。胶柱已然之迹而言之也。天下之物。方生者渐盛。已盛者必衰。清人之兴。今已五十七岁。入主中华。亦已三十馀载。君臣上下。骄淫沉醉于富贵纷华之中。志业日益偷。气力日益脆。譬如向秋之木。枝叶已瘁。一遇迅风。其落可立而待也。蒙胡身处朔北风寒之地。日以射猎驰逐为事。其志气之粗犷。筋力之劲悍。固已倍筛于清人。而且其新起崛强。日思所以奋兴。譬如方长之木柯条日茁。其势不可得而遏也。岂非可惧之甚乎。臣又闻郑经所居之地。距我南海不远。又与日本交通。商舶寻常往来云。此非涂听难信者。臣亲闻诸曾经莱守者及新从接慰而归者。其说同然。虽未知其居在何处。其道里程息又几何。而其去海邑不远而近。则有或然矣。今者三桂既叛。经必与之通谋彼中。郑二舍之说。似非大段孟浪。而汀漳浙直。以至登莱者。自有张瑄故路。清都之戒严海道。亦必以此。而若使经既知彼国方有事。中土不能出师东援。且悉我人无备。不能迎敌摧败。结连倭奴。俾作乡导。悉其精锐。直薄南鄙。则变出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意外。将若之何。日本虽与我和好已久。而狡夷变诈。反覆难信。其欲抵𡾟逞欲。亦已久矣。壬辰入寇。既已大衄于中国之援。清国突骑。又彼平昔之素所畏者。故趑趄忌疑。隐忍不发。若一有可乘之隙。而又无北援之惧。则安知其以盟好为必可信而不敢渝背也。岭南一路。自近年以来。连岁凶歉。民困特甚。矧复非常之灾。可愕之变。骇耳怵目。叠现层出。天意人事。危畏莫测。则其忧海寇之猝迫者。抑可谓之过虑而妄忧乎。臣之已上三说。非敢谓料敌不差。必有是事。而为国长计者。虑无不周。亦安保其必无是事也。以我国壤地之褊。当天下艰虞之日。虽使民力稍完。兵势稍壮。西支南撑。固可凛凛。况今国有 巨创。大役连年。去岁饥侵。不下庚辛。民财已竭。民力已殚。皆怀涣散之念。莫有爱戴之诚。则民心无可恃矣。将懦卒荒。兵钝食小。无缓急可仗之士。有仓卒难备之虞。则兵力无可倚矣。恬嬉玩愒。姑息苟且。深识远虑。庙谟无闻。怠缓悦从。举廷皆然。则人才无可任矣。以如此人才。以如此兵力。以如此民心。以如此国势。天若助宋。祸患不作则幸矣。不幸而一有变乱起于南北。则土崩瓦解之形。立见而无可救矣。民生已矣。 宗社何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依。以愚臣韦布之微。中夜思之。不觉失声而仰屋。矧我 圣上受 祖宗付托之重。为生灵亿兆之主。念一及此。当作何如怀也。呜呼。忧虞溢目。变机万端。补东漏西。莫适下手。虽使前哲复生。固难以时月塞其𡼏矣。虽然幅员尚完而金瓯无缺。边鄙尚安而兵革未警。及此之时。君臣上下。遑遑汲汲。一齐奋发。解一国倒悬之民。罗一国英俊之士。团一国精勇之兵。夙夜磨砺。犹恐不及。则精神所注。事必收效。祸乱尚可防。宝历尚可延矣。不然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也。 殿下于此犹且敛衽袖手。恭默无为。循旧守常。一不变更。存亡兴衰。一委之于天命之无可奈何也乎。抑将奋大志躬庶政。求贤才结民心鍊军实。以转危为安。变乱回治。巩固国势。措之于不拔之地乎。夫臣所谓奋大志者。非如拘儒曲士掇拾先儒之说。汎以立志为言者也。诚愿 殿下常自激昂慷慨曰。古昔中兴之君。虽当国家败亡社稷丘墟之后。尚能耸志奋力。淬励日夕。栉风沐雨。备尝艰险。濒危殆而不沮。之颠沛而不挠。卒乃迓续天命。光复旧物。如夏之少康。以一旅而恢禹绩。汉之光武。提千卒而兴高业。今我受 先王之托。君一国之大。臣邻民庶犹旧也。典章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法度犹前也。而委靡颓废。自底危亡。则将何颜面入太庙拜 列圣乎。赫然大警。愤然自奋。确此志如山岳。坚此志如金石。其于勤政而求贤也。养民而励兵也。必以越句践之抱冰握火。生聚教训。燕昭王之吊死问生。卑身厚币。卫文公之大布大帛。务材训农。晋悼公之盟于群臣。选命六卿为志焉。古今有异。气力不同。虽未能尽如古人之所为。能以古人之志为志。而勉勉追行。则思过半矣。如句践所为。 圣明诚有所不能行者矣。如昭王之吊死问生。文公之大布大帛。有何难行乎。至于悼公之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民无谤言。此特举措之得宜。 殿下自度圣志。果不足以行此也乎。悼公十四即位。犹能以此自誓。卒复霸业。今 殿下春秋鼎盛。练事已多。苟立此志。独不能如悼公之复霸乎。夫当衰世。与当平世异。平世则遵典章守功令。谨慎无为。犹可治安。衰世则不然。必奋大有为之志。必行非常之举措。度越凡主之所为然后。奋起委靡之积习。耸动怠惰之狃志。庶可有为也。苟如是者。虽以荡残之极。如败越弱燕者。富国强兵。复雠雪耻。无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不如志。今我 国家虽云衰替。尚不至如两国之甚也。 圣志一定。鼓舞振作。则上行下效。雷厉风飞。令无不行。事无不成。举一国之所为。有何不如 圣志之所期者哉。此臣所谓奋大志也。何谓躬庶政也。臣闻兴事功在志。成事功在行。志不立则行无所标准矣。行不实则志无所凑泊矣。今我 殿下虽奋大志。苟不躬亲事事务实。则亦何以收其效也。今者 玉候违豫。哀疚在心。临朝听事。固所停废矣。亦望日于卧内。引接近臣。凡军国大政。台谏奏事。省部庶务。必使承旨躬持入禀。亲奉 教旨。又每于三日一召见大臣重臣及三司之官。使之前告谋猷。面论是非。以及六部佐贰百司庶僚。亦必轮回召对。外方监兵守宰辞 陛而去者。差员而来者。又皆趁时 引见。咨询时弊。访究民瘼。细务则必委之有司。大事则必躬自决焉。细务不委之有司。则不但烦琐丛脞。有妨大体。必劳于听阅。贻伤 玉体矣。大事不面讲熟论。十分适当。则必多欠周详。有误机要矣。毋谓方在谅闇而有所退托也。毋谓身婴疾恙而有所废阁也。昔张昭谓孙权曰。此岂孝廉涕泣时耶。夫事机紧重。时异平世。则不可拘于常例而有小差过也。至于疾患若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是常时微恙。则其在平日。凡干章牍。必使宦寺读而听决焉。宦寺之所读奏者。承旨独不可读奏耶。君臣犹家人父子也。有可以相面论讲者。虽一日十见可也。无疾恙则已。有疾恙则或坐或卧。无不便者。虽倚枕而待之。披衾而接之。亦何害焉。古昔帝王之于臣僚。或赐坐或赐食。或奏事至日昃。或论事至夜分。凡皆以通上下之情而为 国家至计也。至如汉高洗足而见英布。光武岸帻而迎马援。彼待初降之将异国之臣。犹且如此。况今素所亲密之臣。有何疑嫌而不数召见乎。昔我 庄宪大王日三御筵。每夜引接侍臣。咨访治道。恩义缱绻。若我 光庙至引尹弼商于卧内。去 坤殿御坐不远。若此者岂不足以感臣下之心。而竭臣下之诚乎。治世明君。莫不皆然。而后世人主则不然。高居深拱。疏外臣邻。或一月而一再见。或一月而不一见。情意阻隔而不相通。机务积滞而多误失。若此者亦有何益乎。夫面接群臣。亲决庶务。其益甚多。凡天下事。笔墨所书。或反覆数百言而不足得于面论者。利害常决于一言。章奏之省览批判。动延时日。言辞之面达禀定。不淹晷刻。此一益也。日日引对。论难政治。则臣下贤否。罔逃渊鉴。其于通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晓时务。昧闇机宜。慷慨论治。模棱避事。面折廷诤。阿臾逢迎。粉饰文辩而无实行。重迟钝讷而有持守者。无不察之详而知之审矣。贤知忠直者。进而陟之。私邪愚不肖者。斥而黜之。则官各当其器而职无所不举矣。此一益也。事有可以宣露于外者。谋或有以秘密而成者。如有南北边机。关系紧要。而不宜烦诸文字。必须面陈者。则径赐 召见。毋致稽迟。聚会诸臣。规画 前席。舍短用长。划即施行。则边情军猷。 圣明自当熟谙。且运用无迹。机事颇密。自无传播中外。流入他人之虞。此一益也。人君之于臣下。形迹最害事。凡有罪过。含容不言。则日累月积。终至祸败。且人之情伪。形诸文牍者。其过易匿。析于辩论者。其情立见。又自近年以来。文法日繁。论议日苛。职司诸臣。无不胶绕谬例。顾瞻浮议。左牵右掣。动辄有碍。而小有差谬。台参随至。出而供仕则谓无廉耻。入而引疾则致废职事。辞疏呈单。日事纷纭。至于台官。朝更暮递。如宿传舍。今日众务之旷阙。太半由玆。末路弊风。莫此为甚。自今朝臣凡有罪过而觉悟者及被台参者。率皆 召见面诘。不拘形迹。有如李德裕之言焉。事苟无实。得以辨明。若其辞理自穷。小过则容其悛改。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使即视事。大过则加以谴罚。使各惩励。且戒台臣勿举琐细。而其言语微过。听闻小谬。面谕其失。使自慎重。无复引避。有所递改。则君臣之间。疑间自祛。而事渐简省。官不数易矣。此一益也。人君躬先亲务。董率群工。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则为臣下者。莫不畏威知德。夙夜砥砺。殚其智之所至。竭其力之所及。私相勉戒。恪勤职业。惟恐一务有旷。或蒙严谴。一事不治。或遭黜斥。各励在公之义。竞尽匪躬之节。何暇肆为党论。互相倾轧。自取重咎于 圣明之下哉。积岁朋比之痼习。不劳声色而渐自消释于下矣。此一益也。大臣既皆勤业。则小官自不瘝官。内廷既能熙载。则外方亦皆懋功。百僚师师。八路风动。实事实效。大非曩日之比。而必复严明考课。综覈名实。京僚品题。一同外宰。不以积日累朔。为升迁之阶。惟视修职旷务。为黜陟之方。岁终课最。长官亲奏等第于 冕旒之下。殿下面询其能否勤慢。得其实者褒之。失其宜者谴之。则长官考绩。必慎无愆。而日后除拜升擢。必用考课第一。则人争琢磨。事皆整饬矣。此一益也。人之恢拓心胸。莫如读书。书载古人言行。前代兴亡。可鉴可戒。莫非后世师矣。昔孙权劝吕蒙读书曰。卿言多务。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魏文帝问开广知见于李先。先对以多聚书籍。此皆切近知要之言也。今者 圣候微恙不离。长在调养之中。讲读经传。纵所未能。必使博学儒臣。轮日入侍。取左传纲目等书。相与讲说讨论。 殿下卧而听之。如遇大利害大祸乱。则且莫使之究竟其说。 殿下辄自思量。使我遇此事。当如何处之。嘿料其成败。而仍验其得失。今日如是。明日如是。则其于治乱安危之几。兴废存亡之理。自然日知其所未知。日解其所未解。 圣智益广。圣见益明。凡所处事决疑。率皆参古宜今。动中机宜。自无所难断者矣。且人之丽泽资益。莫如师友切磨。而人君则无师友。只与臣僚相接而已。虽非听事之时。数引公卿侍从于 卧内。凡政治利害。义理得失。人物贤否。家国兴替。从容讲论。不至伤气。则其于进学益智。所补不浅。而且可以开爽烦郁。条畅心神。其与深处严密。只对宦寺。无所开发者。相去何如哉。此一益也。庶僚轮对。外官引见。不独究百司积痼之弊。达遐方幽远之情。听言询事之际。自可得其为人。如有贤能淹滞。不能自拔。超而迁之。不拘常格。则彼之蒙被升用。实出望外。为国殚忠。必有倍于循序例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进者矣。昔吕蒙拔于行间。鲁肃出于凡品。皆为国器。赞成大业。明主用人。何常之有。此一益也。由是观之。面接群臣。躬决庶务。有百益无一害。 殿下若知其益如此。则何苦而不为。特因循旧例。不自省悟耳。一致 睿思。则翻然自觉。断然决行。不待臣言之缕缕而无小迟疑矣。此臣所谓躬庶政者也。何谓求贤才也。臣闻惟贤也。故能任天下之重。惟才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治平无事。遵守成宪。尚须贤才。况当衰乱之日。扶颠持危。济艰亨屯。非贤才何以哉。朝绅人物之眇然。未有甚于今日。循俗者居高位。避谤者为达官。以含嘿为大智。模棱为能事。依阿苟容。漫不可否。而年少新进之辈。摘抉细故。波荡浮论。贾名徼誉。争赌进取。及其宦成。卒事循嘿。痼习已成。众流同归。贤智退斥。阘冗尊显。虽 殿下躬亲万机。董励群工。其中稍有才识。精力力强者。犹可救过目前。仅免谴罚。若其昏昧颓钝。至无能者。虽欲强而长之。何可得也。其所谓精明才力之臣。只得居一官守一职。斤斤自慎而已。论道经邦之策。折冲御侮之任。决非指此等人而言也。必须鼓舞举国之才俊。爬罗岩穴之遗逸。必得度外奇杰之士。超之常调例迁之外。早处高显。展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布心志然后。庶几安危可仗。缓急可恃也。诚愿 殿下亟令八路州县。广搜博访。不定厥数。虽一艺一能之士。稍见称于乡里者。俱收并招。咸萃监营。监司会诸邑之所荐。考其学业德行。察其知识才略。拔其尤而送于京师。京师亦令大臣以下六部三司及三品以上。各荐所知。亦不定数。毋如前日循私冗杂。一出大公。务得实才。其有可用之才而不为人知。漏于荐剡者。则亦许人上书自荐。须其齐到并会 阙下。官给笔札。发问以治国大体备边要务。令大臣儒臣读而听之。 殿下躬自考别。定其优劣。则其学问之高下。识见之浅深。方略之得失。可以了然矣。其能通治道达时务者。第为一科。虽其学识未至。论辩未博。而详明勤干。能解事务。可合百执事之任。或文辞问学。全所空疏。而沉勇武健。又多远略。可堪将帅之职者。则令大臣重臣详考明察。又各第为一科。而如外方远士。俾处一公廨。自官给俸。 殿下于引接臣僚之时。特许召对。或一二人。或三四人。轮回入侍。诏以治道。询以时务。访以民要兵机。以观其言论器能。则前既试之以文。已得其大要矣。今复察言观器。又究其底蕴矣。辨之既审。人品益分然后。或试之边镇。或授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以百执事。或委付郡县。或擢置讲官台阁。莅职既久。工拙既著。则能者进之。不能者斥之。如有循私苟充。名实大异者。则必究其某人所荐。某道所选。申明保举之法。一一谴罢荐主。如有奇才异能。声望赫然者。则必褒赏其荐主。而渐进以帅臣方面之任。公卿辅弼之位。何所不可哉。今日所拔。虽未必其尽副其实。荐举考试。每年如是。求以至诚。简以至明。用以至公。持之既久。行之甚力。则贤才渐多。仕路自清。草野岩穴之髦。莫不感 圣上大有为之志。而引汇并进。野无遗士矣。或者以为试人以文。难得其实。此与科场发策。何以相远。此大不然。夫有用之文。必有其实见得然后。知识言论。可以动人。苟无实见得。则虽欲下一字而不可得。安可诬也。昔柴世宗策群臣以为国开边之要。郎中王朴所对卓然。周主用其策而平江南。擢为枢密。为周宝臣。试之以文。果不足以得实才乎。如王朴奇才。固难得于今日。亦必有一二达治识务之策可合实用者矣。其视掇拾冗腐。侥倖科第。年除月迁。终无所用者。得失何如哉。且详明勤干。能解事务者。其视膏粱子弟不知东西。乡曲鄙夫奔走干进者。贤否何如也。沉勇武健。又多远略者。其视承藉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先荫。滥秉帅钺。一当仓卒。偾败灼然者。优劣何如也。论者又以为衰世人才。日就耗铄。此亦时运使然。朝廷尚如此。草野有何奇才乎。此又鄙俗无见之言也。夫世未尝无贤才也。特患朝廷不知而不用。如伊傅上古之事。姑置不论。前代帝王。苟能大有为者。其拔士用才。每出常情之外。如马周一武人之客也。唐宗一览其奏。三促召见。卒为中书令。王猛闾巷之一寒士也。如苻坚亦能一闻吕婆楼之言。而举国政而听之。奄有天下十分之八。士其可以常调例格而求之乎。以常调例格而求士。此度外豪杰之士。所以终不能得用也。虽以我东事言之。高丽用人规模颇阔。故其得人甚盛。奇伟卓荦之士。率得展布抱负。如姜邯赞,尹灌,金方庆等。魁杰将相之臣。前后相望。及其衰也。郑世云,金得培等。尚能破红巾数十万之众。我 祖宗全盛之时。用人亦非一律。惟其人器相称。故沉雄才略之士。拔自寒远荫仕。而为将为相。建功立事者。比比有之。中岁以后。治平日久。庙堂大臣。苟安无事。以文法拘人。以程式取士。度外豪杰之士。始慢弃斥远而不得售其才矣。其在壬辰。如赵宪真忠臣也。明知倭寇必至。封章叫阍。扣头流血。而斥以妖妄而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不用。郭再祐真将帅才也。安于不求知。以四十布衣老于乡曲。李舜臣有胆略智勇。而以不附权贵。仅得为残县监务。权慄质朴木讷。虽以宰相子。而浮沉郎署。时所谓上相。乃误国之李山海也。所谓真将。乃偾事之李镒,元均也。委以方面者。乃不见一贼。闻风奔溃之李洸,金晬,尹国馨也。若使宪等早见用于时。处宪以廊庙。如再祐,舜臣,慄等。或寄以阃外。或委以方面。绸缪阴雨。预为之备。则岂容使倭奴长驱深入。如履无人之境。如当日者乎。及至今日。时代益下。用人之路日狭。或以科目。或以门阀。或以论议。苟非此三者。虽有经邦之才济世之略。亦不得沾一命矣。以今日朝臣之才。脱遇变乱。则其欲奔走䌤缝。如壬辰丙子之诸臣。亦不能得也。此臣所以扼腕太息。重言而不知止者也。 殿下试观今日廷臣。臣言果有一毫欺 天听者乎。 殿下苟能一依臣言。至诚求才。破常格而用之。则如古昔英豪之才。虽不可得。其能在内而佐 圣上尽忠虑。在外而为 圣明出死力。内匡外御。保全疆域者。必有其人矣。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矣。岂有借才于异代。而能为天下国家者乎。此臣所谓求贤才者也。何谓结民心也。夫君依于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国。国依于民。无民无国。无国无君。此人人常谈。听之不似新奇。苟求其本。则其事实然。民离则国将何据而为国。国破则君将谁依而为君。此诚古今不易之当论也。我国民生之困。今几载矣。初戕于壬辰。再陷于光海。三败于丁卯。四丧于丙子。五亡于辛亥之饥饿疫疠。 祖宗休养之赤子。殆无孑遗矣。抚摩招集。犹患不及。劳来安顿。如恐或后。苏残起病。复如平日。尚不可以数年冀也。况今徵敛无艺。惠鲜不敷。朝家宽恤。只归虚文。守宰贪虐。有倍曩日。赋役日益烦重。饥馑日益荐臻。物产日益枯竭。风俗日益偷败。民产日失。民怨日甚。民散日继。民志日离。剜心刺骨。无处告诉。号呼怨诅。惟愿变乱之速起。噫嘻民亦人耳。苟非至难堪之苦。至难忍之痛。口何忍发此言也。臣非敢过为危言以动 天听。臣尝躬历乡曲。目见亲听。殿下深居九重。安知民生之困。民心之怨。至于此极乎。自古民穷既极。必有盗贼师旅。师旅一起。国随以亡。盖民离则国弊。国弊则势弱。内寇起而不能平。外侮至而不能遏矣。汉唐亡于内寇。赵宋亡于外夷。大明亡于流贼。殷鉴不远。在人耳目。今者狗盗鼠窃。遍于都下。杀越劫略。屡警乡曲。根盘蒂固。势大年久。诸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路郡邑。几将为草寇之薮。若此不已。为害转盛。则安知张角,陈胜。独俑祸于古昔。黄巢,绿林。不为患于今日也。萧墙之隐忧既如此。南北之忧虞又如彼。痈疽一溃。事变猝起。则臣恐内寇发。外必乘虚而长驱矣。外寇至。内必投戈而响应矣。内外皆危。束手待亡。言之及此。不觉痛哭。如此而可不惕然大恐。尽气急救。思所以息民力而保民产。有如捧漏而沃焦。救焚而拯溺也乎。今日民患。旧弊日积。新瘼日滋。稠如牛毛。不可殚举。而其中最大苦者。莫如诸色军保身役之重及逃故充补邻族侵徵之弊。盖 国朝定制。凡为军丁。有身役者。岁出布人三疋。如三代盛制。姑舍无论。虽以唐家租庸调法言之。其所谓庸调者。不过绵三两绢二疋。而我国则田税虽轻。贡法甚重。身役出布。又至三疋之多。乡曲小民。既供田租土贡。又此每岁三疋之布。实难措纳。或倍息而出债。或卖田而鬻产。虽仅支目前之急。若过累岁之后。则终未免流散之患。其为制岂不过重矣乎。是以虽在升平盛时民物富庶之日。闲丁充额。为时巨弊。当时军额。只有骑步军保。无他杂色。而身役既重。良民鲜小。则签丁补阙。犹以为难。今则既有训局炮保。又有御营军保。又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有守御牙兵揔戎壮抄。又有扈卫军官。而自训局以下诸衙门。又各自有军官。其所谓别队者。复创此际。军门日增。军额日广。凡号良民。皆入于此。其馀闲丁所存几何。而逃故之补阙。岁抄之加定。一如前日。无所减省。间以凶歉。虽许限年勿定。一二岁后。便复如旧。虽有良守宰。当军额日广之日。值民户绝缩之后。闲丁从何办出乎。所刷出者。非童稚则士族。而士族非孱寒至甚。不能自振者。率多图免。惟童稚居半。朝廷虽有儿弱勿定之令。非儿弱则无以充数而逃责。故虽三五岁乳下之儿。莫不增齿苟充。求免目前之谴罚。军簿既上之后。该曹惟以阙额之多补。价布之不减为能。谁复辨其虚实乎。良民若有子四五人者。则无问长幼。准数出布。一岁所供。多至十数疋矣。贫寒良民。虽倾财破产。何以堪此。仰天冤呼。相率而逃之。一有逃户。则必侵其一族及切邻。一族切邻。不能支保。亦至流散。则又侵其一族之一族切邻之切邻。一人之逃。患及十百。虽其流亡既久。物故已远。有至累十年之久者。其名尚隶虚簿。则其祸犹及邻族。古今虽有弊法苛政。宁有徵布于百年已亡之白骨者乎。邻族侵徵之弊。非但闲丁为然。如炮保御营军保。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内而各司诸员奴婢。外而营镇牙兵防军。凡有身役出布者。莫不皆然。而惟骑步军保炮保等。凡隶军额者。尤其特甚者也。由是观之。邻族之痼弊。由于军户之流亡。军户之流亡。由于身役之太重。当此屡经变乱。财产荡竭之日。一身数布。决非所堪。又从而并其儿弱而使出布十疋。则亦安得不逃且散乎。民生至此。诚可于悒。为今之计。莫若大施旷荡之典。蠲减布疋。永为成式。刊去儿弱。削绝逃故。以解倒悬之苦。稍宽一分之力。使斯民渐寻生路也。伏愿 圣明亟令该曹。凡骑步军保炮保御营军保。外而营镇牙兵防军。内而内奴诸宫奴。(如寿进于义宫之类)各司诸员奴婢。凡有身役出布者。无问前日出布三疋与二疋。并令一体定式。每年只出一疋。均平齐一。无有异同。则举国之民。无不仰 殿下不恤经费。不拘旧例。特施大霈。与民更始之盛意矣。仍令诸道都事巡历列邑。凡内外诸色军兵。悉按军簿。计名点阅。凡年十八以下。悉令刊削实簿。别置一簿。必待年至二十或十八然后。始许编籍出布。逃亡绝户。无问远迩新旧。一切荡涤。只以其见存壮实年十八以上六十以下。签为实籍。使之出布。而此则逐年逃故。随阙随补。无一有缩。其旧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L 页
籍阙额。但录几名未充。以待八九年生养长成。随得随补。期于必充。而其他杂色奴婢之流。亦皆一一按簿点阅。刊去逃故。一同军保。必使今日为男丁有身役者一岁一布之外。更无他役。则流散未久之户。渐可复还。而邻族侵徵之弊。不救自革矣。议者多以为今日军额绝户居半。见户人纳数布。逃故并徵邻族。而连因凶歉。有所蠲减。公入日缩。府无馀储矣。今若既祛绝户。又刊儿弱。又使之只出一布。则目前百需何以成㨾。且民情巧诈。一切避役。若无邻族之侵。则军额终至于无一人也。此又不可不虑也。流俗鄙琐之见。每每如此。此国事之所以至于今日也。今者民生嗷嗷。如陷涂炭。破家不支。相继流亡者。莫非由于身役之太重。儿弱之苟充。邻族之并徵也。若不急救此弊。其势终必空国。空国之后。目前百需。责办何地乎。且使今日因常守旧。无所变更。浮费滥觞。一如前日。则此说亦然矣。今若大节浮冗。一废兴作。官储尺布。亦不妄费。则该曹调用。不过番上雇军价布。官吏皂隶月俸及他不时之需而已。臣未知一岁支拨其数凡几何。一丁一布所入亦几何。而较量彼此。大相悬绝。则又有一说焉。 殿下若欲惠我元元。拯济艰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H 页
虞。则宫府一体。莫非 殿下国家事也。何论私财与外府之物乎。首罢内帑。一归该曹。而每年奴婢之贡。悉令该曹收捧。以助其不给。如是而又不足。则如勋府太仆及他诸司凡有米布衙门。无问大小。只量留其本司逐岁之用仅可周给。而其馀米布。并归该曹。此后奴婢所贡屯田所收。该曹一皆收捧。以供公用。期使必给。徐待闲丁渐充国用自支然后。并还本司。则今日经费。岂有不足之忧。其在事体。又何不可之有哉。虽在升平无事。诸司储藏。不宜若是太广。今当忧虞孔极。民穷财竭。 圣上尚罢内帑。经费亦皆节省。则独使诸司长金积布。一事丰侈。终使有用之物。反归闲漫之地乎。凡民之离乡去族。转徙不定者。皆出于危迫不得已也。彼虽巧诈。若有产业可以资生。则孰肯自取流离之苦哉。若无邻族之侵。只应其一身之役。每年只出布一疋。而又无儿弱并出之患。则民之安生乐业。如脱水火矣。其已流亡者。亦当还集。又岂有一切避役之理乎。且一夫三布。则不可加以他役。一夫一布。则皆可定为军伍。是失十万之布。而得十万之兵也。其于国家。孰为损益哉。至于逋欠之催督。其害又有甚焉。凡此受粜官谷。以致积逋者。率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L 页
皆贫户疲氓。实不可以责偿者也。年年拖延。其数渐多。念此贫民一年耕作。所收不敷。卒岁糊口之资。凡百供官之役。竭力营办。艰难备纳。尚患不足。又岂有馀力可以备许多谷物者乎。枯木索津。理必无得。而囚系妻女。乱施捶挞。宛转于牢陛之中。号呼于道途之间。称贷乞丐。既无所售。卖产鬻田。终归失业。或殒毙于系絷。或流散于他乡。而逃故之逋欠。又责于邻族。则邻族侵徵之害。既甚于役布。而又极于逋欠。转辗增加。莫可底止。臣愚以为庚戌以前逋欠。无论远近多寡。尽许荡蠲。永勿追徵。庚戌以后挂欠。随岁丰歉。渐次收纳。而当年分粜之谷。则明敕列邑。严加课督。使无一毫之未收。毋致如前积欠。终必难徵也。今日朝廷。亦因诸臣之奏章。已有权减逋欠之令。而未尝永涤。必欲待丰而收之。丰年固不易得。假令或值小丰。疲瘵仅苏之氓。安能一朝而尽办积岁之重逋乎。徒烦囚系笞捶之苦。只益愁怨疾痛之心。终使之破散流亡。而亦不得准数收捧。与其徒存虚簿。终无可徵。厚失民心。重伤民力。曷若初降 德音。快赐荡蠲。仁声所播。民自知感。实惠所及。民庶保存之为愈乎。且民知积逋久欠之尽涤。则小小挂欠。自当备纳。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H 页
有不待公家之严督矣。公家亦不待于苛政烦令。虐我残氓。而自可从容毕捧矣。其于公私。岂不两便矣乎。夫今所谓贡案者。本非 祖宗朝所定也。燕山中年。用度侈张。常贡不足以供百需。故加定杂物。以充其欲。胶守八十馀年。未尝革罢。向在癸卯年间。庙堂以丧乱之馀。民多失业。建请改定。而任事之臣。既无远虑。又不致意。所减者特毫末。其所重害于民者。则未曾删去。徒有改定之名。实无改定之效。或有本非土产而仍存不改者。或有元不紧重而不合 上供者。或有虽合 上供而数目太多者。因循至今。烦弊日甚。此诚今日所当急变而通之者也。向者两湖大同之建行。若先改贡案。以省名目。后为大同。量入为出。则法几尽善。无复容议。而急于救民而径行。且以改贡案为难。不计多小。量出为入。则其视直供本色。防纳刀磴之弊。苦歇轻重。虽云悬殊。一结十斗。已为过重。又有以十三斗而定行者。此固为法而不尽详者也。呜呼。若使 圣明克念约己裕人之义。夬行损上益下之道。则虽在治平盛时民安物阜之日。犹当克祛繁滥。务行俭约。痛革燕山崇侈广欲之弊习。以复 祖宗爱民裕国之善政。况今衰季末运。内讧外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L 页
耸。民力之穷竭。物产之耗绝。已到十分地头。而尚且留情丰亨。肆意豫大。不思所以痛戒深惩。大畏小警。亟将弊政。损益变通。以纾目前剥肤之急乎。诚愿 殿下亟令庙堂诸臣。取考贡物名目。或存或去。而先赐明谕。以为今日异于常日。此举异于常举。不可以前日故套常例而处焉。不可以平时烦文琐节而拘焉。勿谓 君上之供而有所虑于厚薄。宁从薄而毋厚。勿谓 祭飨之重而有所疑于去就。宁从简而毋泰。既谕诸臣而以此为念。 殿下亦以是自为之念。剂量斟酌。节省简当。本非土宜者刊除之。元不紧重者删去之。只取其至切至紧。合于 上供。宜于 祭飨。要于日用不可不存者。而又取其所存之中。绝取其给用而止。馀外冗羡。又悉从删节。务令末终所存之数。必取足于一结五斗之中而有馀裕然后。仍遍行此法于八路。湖西则仍旧定以十斗。湖南岭南定以十一斗。湖西之五斗。两南之六斗。以为输京经费之供。其馀五斗。留置本道本邑。二斗给用官家。三斗储为军饷。以备一朝之急。而州县或赈贷贫民。或弛张敛散。或给凡百军用。必先报禀监司而后。会其数。无使或有耗失滥用之弊。关东大同。前虽已行。今宜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5H 页
详考土出。节减刊除。一同三南。并与岭北。一体定行。而但此两路地薄产小。不比三南。或以八斗。或以九斗。或以粟米。或以麻布。随其地宜。较量彼此。必使一国之内民结所供。齐整均一。无有偏轻偏重之处。而岭北则连岁饥馑。民力已尽。目今事机。又异他处。其鍊兵积粟。不可不别为措画。臣愚以为除其土产合于 御用。不可不供若干物外。如大同所收及田租元赋。特宜限年宽减。留置本道。专为备兵固圉之用。是亦今日事势之不得不已者也。至于两西则议者或以为专供北使。事异他道。便民裕用。但责州县之能否而已。不必遍行大同。臣则以为不然。两西亦有田有畓。其计结出米。有何同异。多出䌷布之处。一依山郡作木之例。随其本土之价以代纳米。亦无不可。既有米布。则虽供客费广。名目多端。计给米䌷。换贸百物。取足其用。自无所难。且今关西之可忧有甚于岭北。郡邑所用。客使所支之外。其馀米布。量宜除出。以供兵备之用。必使缓急得力。亦无不可也。臣必欲遍行大同于八路者。诚以大同之法。其取民有定制。且只取米布而不责诸色杂物。一纳米布之后。民皆安坐在家。无如前日之种种纳物于官家。数数待令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5L 页
于公门。艰输倍费。见困吏胥者也。且贪官污吏虽欲肆虐。而 国家既有定制。实难轻易下手。行之于今日苛政繁令纤细烦琐之时。诚为良法。且州郡之事例各异。低昂不类。其为舛驳。不可胜言。而一行此法。亦可以简以一之。此臣必欲行此法者也。既行此法于八路之后。严敕官吏。明赐约束。若于当收米布之外。或有一毫一物敢自擅取于民。以为己用者。论以赃律。不少饶假。则其便民益国。可以久行而无弊矣。若以今日汲汲保民之义言之。既减贡物之目。取足五斗之中。则直以七八斗定行。以给京外。使法简而费省。赋轻而民便。垂诸后代。永为成宪。自无不可。而但今时丁艰虞。事变非一。战士不可不养。军饷不可不阜。而国储荡竭。无路措办。今姑权宜苟且。依前定以十斗者。亦出于不得已之下策也。不然一结十斗。夫岂为至当之法乎。凡为法者。先齐其本。后治其末。则虽有省减而用常有馀。徒求其末。不齐其本。则虽有增加而每患不足。臣不暇远引。以近日湖西事證之。湖西大同行之二十年。民皆称便。能善持守。则夫岂有后弊哉。向者连年温幸。逐岁凶歉。特施德惠。有所蠲减。既有所蠲。则必计所蠲之几何。量减 上供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6H 页
之经费然后。彼此相当。保无后忧。今则不然。经费所节。不过一二。而湖米所减。几及其半。一年二年。犹可以积岁馀米。量给支过矣。馀米既尽之后。则更将何物。以偿贡物之价乎。于是遂有丐贷他司之举。丐贷而无可继。则终至有罢大同之议。良法久行。民蒙其利。一朝遽罢。无所聊生。相与疾声叫阍。请加毋罢。则民情之戚于此。大可见矣。而庙议一闻其言。随即加定。然则向日之所以减。适所以为今日之增也。是何为政理民之道乎。若使廷臣粗有远虑。能知齐本之义。则凶年省费。衰世凡君。犹能勉行。而行幸特典。 圣王大霈。慰悦民心者也。既已为民而有所蠲除。则以 圣上爱民之大德。量减如干之经用。俾后无弊者。岂有大段持难。而相与含糊趑趄。不敢发口。及至无可奈何之地而后。敢把良法而坏弄之。欲罢欲加。反覆不定。谋国之拙。一至于此耶。昔汉高祖时。天子不得具钧驷。以汤沐邑私自奉养焉。将相或乘牛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以天子之尊四海之大。经费所供。止于此数。则当时用度之简约。可以想矣。今日大同之米。若以畿甸两湖岭南田结而并计之。则想不下四十万结。其中虽有山郡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6L 页
作木总以一结七八斗。通而计之。米不下二十万石。计除州县之用转漕之费。上京实数。亦不下十数万石。先改贡案。后行大同。删去不紧之物。尽除浮费之价。则一结七八斗。自可有裕。平世经用。亦足以支过矣。今我 圣上若果赫然大警。奋发大志。如遇大变革大患乱之日。摆脱旧日之谬例。亟行非常之举措。乘舆服御。大加节减。尚食物膳。十分损约。身先倡俭。以及宫中。凡百用度。比诸前日。十省四五。则十数万石之米。夫岂不足以供今日之经费乎。臣又闻原襄黄海两道沿海各邑。进上烦重。民不支保云。臣请不避忌讳。直陈无隐。夫今所谓进上者。非必尽合于 上供也。细琐之物。莫不毕献。水陆之品。搜括无遗。而真择其可合御膳者则亦无几也。古之圣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虽使今日所进。一一皆合于 上供。亦当减省。以纾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残伤百姓乎。且诸道之物力不齐。而分定之数目未均。甚者一道残氓。猎山渔水。日不暇给。田芜不耘。屋坏不葺。颠沛流亡。无以奠居。且物膳之出。或有昔产今绝者。而为官守者不问有无。一切责办。朝夕不给之民。赢粮倍费。或远贸他邑。或来货京中。艰难称贷。佣力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7H 页
雇田。不能自存。相率逃散。沿海渔户。将至一空。以 圣上恻隐之心。何忍为些少鲜介之物。使民失业至于此极乎。臣愚以为此亦亟令大臣有司。悉取进上名目。讲究紧歇。只取其切于 上供。不可不存者。而其馀不紧之物。一切蠲除。虽合于 上供。而数目太多者。亦复量减其数。则沿海诸邑之民。其蒙 圣主之赐者。何可量哉。今之议者又以为进上物膳。虽云颇重。享 上之物。臣子何敢轻议减损。流俗之见。每每如此。此所以不能仰补 圣德者也。忠臣爱君以大德。不以小诚。若使民生苏息。 国家治安。则吾君之所获多矣。岂以区区小物之增减。足为损益于吾君耶。昔舜作漆器。谏者十人。武王嗜鲍鱼。太公不进。是使天子之贵。尚不得用漆器食一鱼矣。虞臣太公。可谓不爱其君矣。然而帝舜武王为天下之圣主。虞臣太公为天下之良弼。未知今日廷臣徒知享 上之重。而不进宽民之说者。其忠反有加于虞臣太公也乎。况今民力万不能支。一朝荡析。民无孑遗。而仍之以师旅。继之以危亡。四方进贡。无路徵纳。则虽欲十分减九。其可得乎。昔先正臣李珥每以进上之烦重。邻族侵徵之无谓。慨然陈章。期欲蠲罢。而俗见携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7L 页
贰。论辨常切。臣今推衍李珥之说。敢为 圣明而诵之。此非臣言。乃李珥之言也。岂非 殿下尤当惕念而猛省者乎。夫 国家之置吏胥。只以持行文簿。足给使令而已。非有所干与作为。而近年以来。百司多官。朝更暮递。不知颠末。凡百事务。一委吏胥。故涂名绝簿。缘文舞术。操弄低仰。售奸百端。而至如外邑所纳之物。则不分精粗。不算多寡。惟视其货赂轻重而取舍之。多则受之。小则退之。故列邑凡有供纳于京府者。随其物之大小夥寡。别备贿资。优给该吏。有若常规例式。牢不可破者。而此皆无问多小。责办民间。谓之人情价。与之者惟恐其小而失其欢心。终遭其黜退。受之者有若贷人以物。持衡受偿。毫毛不称。辄生咆𠷺。官司视之若寻常。凡人听之为应然。谚所谓进上贯串。人情驮载者。诚是摭实之言也。至于外方巨镇猾吏。或因武夫为吏。或因痴儿作宰。乘间抵隙。弄执机要。诱劫愚氓。赂遗狼藉。京外同然。罔有纪极。以至一儓一隶。稍关官府者。莫不凭藉官威。侵渔百姓。夫一人耕之。不足为数人一岁之食。一人作之。不足为数人一岁之衣。而上而竭力于 上供之物。中而荡储于官府之徵。及其终也。剥肤浚血于吏胥之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8H 页
诛求。饥不得充腹。寒不得蔽体。而为吏胥者。高其屋美其食。置田亩买臧获。优游安乐以终其身。若非侵夺民财。何能若是。昔曹植尝曰我国以吏胥而亡。李珥每诵此言于 穆陵曰。曹植之言虽过。亦有理焉。曹植李珥之时。不给吏胥俸料。了无一钱所及。若不侵渔百姓。难免饥寒之患。其势固然。容有可恕。而其言犹若此。今则不然。京吏有料布。外吏有复户。事异古昔。而侵民作奸。十倍前日。岂非尤可痛者乎。今 圣上若董励群工。修明政令。百司官僚勤察职事。则吏胥弄奸。自不敢如前矣。但积年痼弊。亦难猝祛。亟令该司详考各衙列邑大小。而量定吏胥皂隶多寡。仅给使令。毋有剩员。而严立科目。申明赃律。许民陈诉。以察其冤。发摘隐伏。以得其情。至于外邑所纳。先饬掌吏。毋有赠遗。亲自点阅。不容售奸。若有如前侵渔受赂事觉者。布一疋以上。悉治以全家之律。以实边圉空虚之地。则吏胥侵民之弊。自可息绝矣。此乃今日救民之大且急者。而其他流来病民之弊。科外无名之法。种种贻害者。臣既不能尽详。又不能条陈。亟令诸路方伯。行移列邑守宰。聚会乡曲长老。访问民间疾苦。枚举条列。报于方伯。方伯报于朝廷。择宰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8L 页
臣精明有干办者。专掌其事。令大臣领之。推移变通。裁量蠲减。无问细弊微瘼。虽一事一毫。稍涉病民者。悉皆撤罢。至诚下孚。至惠下究。则将见逋亡者还集。冤苦者欢忻。民怨可以解。而民心可以结矣。呜呼。衰世财力。日就耗竭。而末路风习。日趋奢靡。虽十分奋发。十分节省。为人之所不堪为。行人之所不堪行。其视前代俭约。不啻侈泰矣。纵使今日大省费用。超出常情。比诸句贱昭王文公之时。奚但百千之过也。噫。句贱昭王文公。尚矣无可议矣。如唐宪宗欲平藩镇。而亦能恶衣菲食。蓄聚货财。赐魏博钱。多至十五万缗。而宫中用度极俭朴。杨行密之为淮南。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升平之业。是以苟欲有为者。必以节经费为先。盖经费节然后民赋减。民赋减然后民力宽。民力宽然后耕桑以时矣。耕桑以时然后食足财阜矣。食足财阜然后兵可养粮可峙器可备。而内修外攘。无不如意矣。故臣于此极言竭论。反覆支缕而不知止焉。倘 殿下动心忍性。一用臣言。必以一结之五六斗。一夫之一布。足给经用。而如或有不足者。随不足而节之又节。损之又损。常裕用于此数之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9H 页
内。而不滥觞于此数之外。夙夜刻意。惟在爱养民力。劝课农桑。行之数年。确然不挠。则终必至于民安物阜。国富兵强。人多亲上之诚。士知死长之义。有事而可以支吾。西南无忧祸患矣。无事而可以修明政教。治臻小康。功光 祖宗。业垂后裔。为我东中兴之 圣主矣。其视不忍一时之简约。不堪一物之损减。委靡因循。不知变通。终为衰季乱亡之归者。得失利害何如哉。臣言骤见之则有似狂疏急迫。多有径庭。而徐究之则其事实然。其理甚明。岂以 殿下之明圣。而有所顾疑而难行者乎。此臣所谓结民心者也。何谓鍊军实也。夫养民固当汲汲。而鍊军亦可并举。盖民不养则食乏财竭。虽欲养兵而不可得。此养民所以为先矣。既完民力。以时耕种。既节经费。稍有蓄积。则治兵鍊士。亦当以时亟行而不容少缓。虽在治平盛世。兵事不可疏略。以备意外不虞之变。况当今日。西畏东慑。北虑南虞。四面受敌。朝夕待变。而可以安坐谈笑。不思所以治兵乎。我东兵力。其在三国时。则不知文教。专尚武力。故延寿,惠真两部所将。多至十五万众。高丽文教虽歉。而武备克修。故姜邯赞以二十万众。破契丹十馀万骑。尹瓘,吴延宠以十七万众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9L 页
征女真。郑世云,金得培等。亦以二十万众破红巾。当时兵力之盛。可以想矣。我朝监胜国权臣之乱。削去家兵之规。专意文治。馀事武备。故其在 祖宗全盛之时。虽尝东袭对马。西服野人。比诸丽朝则盖未免有武略不竞之虞矣。治平日久。兵备日弛。壬辰之变。申砬以巡边使。募射手千馀。行收兵而南下。丙子之乱。金贼以都元帅帐下。所领只是弱卒数千。砬固无谋轻浅。金贼不足挂齿牙矣。虽使良将当之。以射手千馀。何以敌数十万长驱之强倭。以弱卒数千。何以待数万充斥之铁骑乎。至于今日。屡经变乱。深知其弊。其于兵事。非不致意。而徒治其末。未得其要。军门列峙。号令多歧。军额日广。实用盖寡。至于外方。尤极龃龉。臣愚以为姑因其制。稍变而通之。期使精鍊而有用焉可也。凡兵贵精不务多。昔柴世宗谓侍臣曰。农夫百不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无所劝。乃命大阅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弱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宋太祖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前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此真知兵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0H 页
要者也。今者京师诸营。既有禁旅。又有训局御营两军。精抄别队。近又创设。数非不足。而精则无闻。臣窃料今之禁军。即如周之殿前诸班也。训御两军。即如周之骑步诸军也。而禁军数不满千。间有疲劣不武者。训局则步卒既踰四千而多杂老弱。骑兵仅及五百。御营则元额既广。保户倍多。养兵繁费。过于训局。而更休番上。恒留京师者。不过千数。至于精抄别队。一同御营之规。虚张其数。实鲜其用。臣以为禁军必填以一国武勇。而数必满千。精抄亦选精勇一千。并号为禁兵而长留宿卫。训兵减步而为二千。增骑而为一千。御营军制。亦同训局。骑步相当。体均势敌。而如别队无名之兵。亟罢毋难。必使三军骑步。人无不健。士无不精。此实急务也。诚愿亟令本兵及训御两军帅。大会禁旅训御诸军。详加讲阅。悉汰其孱病老弱者。只留其精锐壮健者。而又亟令诸路州县。无问士族庶孽闲良公私贱。极募选其有才力勇健者。送于监营。监司聚州县所选。一一点阅。送于京师。令本兵长贰及训御两军帅。齐会简选。试射以观其才。举石以验其力。驰骑以知其勇。其拔石超距。膂力出众者为右。能御善射。才长弓马者为次。步军则试力试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0L 页
炮试射。或试刀鎗杂技。不必大高其规。只能一艺者。并许参选。通计新旧数。盈八千而止。精骑一千,步锐一千隶禁旅。而必以闲良以上作队。精骑一千,步锐二千隶训局。精骑一千,步锐二千隶御营。而此两军无问闲良公私贱。惟视其才力超众者而充其选。公私贱则并许免贱。而私贱则代给以他公贱。如是则并三军。凡精骑三千。步锐五千。京师宿卫。自无不足之忧矣。其馀训御两军之羸弱见汰者及炮保御营军保别队精抄之类。刊其儿弱。悉令出布一疋。则布不下十数万疋矣。禁骑则既同百官而颁禄矣。其馀诸军当给月料者并七千。而从前训营骑步食公廪者。岁不下五千人。今止给三千。则便馀二千之食矣。一千给禁旅之步。一千给御营之骑。则所不足者。只御营步二千。而二千之食月给米人十斗。则岁支米一万六千石。以本营军保自前出米者二万四千人。代布出米。人出米岁十斗。则自可给二千之食矣。禁骑则既自本兵而给布矣。其馀诸军当给朔布者亦七千。而岁给布人九疋。则岁支布六万三千疋。通而计之。八万七千人之所出米布。足以支用矣。至于战马。并计三千。而禁军及训营马兵前所受官马。已不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1H 页
下千三四百匹。今日新备者。亦当至千五六百匹。亟令训御两营。除出所储银货各万五千。使自办备。则三万之金。足以具一千五六百匹之马。而千五六百匹之马。月给粮马十斗。则岁支粮万二千馀石。万二千疋之布。足以裕其食矣。又令两营馀储。造成铠甲器械。则精骑又皆为铁骑矣。自今以后精抄纳布储本兵。炮保御营军保别队米布。则分半而储两营。以供逐岁军马之粮俸。而屯田所收。亦令分半各储。以供凡百军需。则将无偏轻偏重之势。军无一京一外之异。各尽心力。争务精鍊矣。如是则 国家不别加备一疋之布。加储一石之米。而变步为骑。转弱为强。数亦有加而无减矣。利害得失。比前何如矣。虽以两军帅言之。兵犹前也。财犹前也。权柄犹前也。法简势便。有何乖异之议乎。京师宿卫。固宜简鍊精锐。而外方营镇之兵。又不可以龃龉疏脱。如今日之甚也。盖京营三军。只备宿卫而已。如有变故。则命将出师。迎遏敌兵之入者。皆藉诸道兵也。帅众勤王。以赴 国家之急者。亦藉诸道兵也。军势尤不可以不壮。而臣窃惟我国之兵。不能野战。由无精骑。遇敌辄北。由无选锋。平居既无腹心抚养之士。故临难。率多望风奔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1L 页
溃之卒。是以一当敌兵。非惟不能迎击克捷。亦有未及交锋。径先退走者。名虽为战。实不成㨾。言之可为寒心。今欲救此患而反前之为。惟当备战马而养部曲。要必使诸路随其大小。而各置七八千或近万精骑。俾于平居。将知士心。士知将心。恩信深结。号令夙行。军威稍壮。士志坚定。庶于一朝缓急之际。相倚以为强。相恃以无恐。不但驰击冲突。无仓卒奔散之忧。亦可以卫护步军。广张形势。号召运用。奔走策应。无不如志矣。营镇郡邑。合为一阵。则足以遏方张长驱之势。禁直指王京之贼。分为数屯。扼险据要。则亦可以御阑入郡县之寇。无抢城掠民之患。为今之计。不欲御敌则已。如欲御敌。舍是数策。诚不知所以为计。而目今州县武备。日以颓废。步军既甚凋弊。而骑兵尤极鲜少。今当急募精勇。广具战马。而但念内而 国家经储已竭。外而诸路物力荡残。许多马匹。无路办出。臣以为许令先就各其道内牧场。拣取其可骑者。又令富人纳马。良人给影职。公私贱有纳三马者。并许赎为良。而私贱则代给以公贱。又募骑兵自备马者。待养优异。使争奋兴。又令其营谷营布。多般拮据。竭力料理。则通计新旧。而六七千战马。庶可措办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2H 页
矣。其选士之规。则无问士族庶孽闲良。只募其有才力瞻勇年少骁健之人。或勇力虽未过人。如有智算干用者。则亦许参选。并号为军官。监营置二百人。兵营置百五十人。大州置百数十人。中邑小邑。置八九十六七十人。官给战马。其自备马者。许给复半结。如烟户杂役。亦一切荡除。使之专力养马。每月三次各会其官府。驰骑习射。鍊才试阵。优赏以奖之。设宴以犒之。方伯节帅巡到习操之时及本官隶阵之日。必使之在前任主将褊裨之亲掌号召指挥之举。俾其使令瞷熟。军人畏服。庶于异日缓急号召运用之际。易为得力。而方伯节帅。又必招见慰奖。设宴犒享。以耸动其志气。其在常时。则营府州县。各自抚养。岁时必问遗。疾病必救护。死丧必周恤。亲信恩爱。以结其心。则古所谓养士得死力者。正谓此等。而因今日州县军官之号。寓古者亲兵部曲之实用矣。今日养兵御敌之要。宜无先于此者矣。其骑兵自备马者。无问公私贱。必优待厚养。迥别他军。号为随卒亲军。烟户杂役。一皆减除。只令每月一次试射鍊才。而其赏格宴犒及帅臣之招见。岁时之问遗。疾病死丧之救恤。一如军官。无少异同。使渠辈晓然知其同出于常汉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2L 页
贱隶之中。而独蒙官府优异。徒以有马之故。则常人之情。好胜而务高。若稍有财资足能备马者。则无不争起应募矣。今日增益骑兵之术。宜亦无出于此者。而监兵营府。为列邑之统率。体面尊重。民士所置兵之数。亦宜大异于郡邑。监营则除军官随率外。置精骑七八百。兵营置四五百骑。而营府所镇民户单少者。则必移镇于巨邑众户之地。必以其邑之户。充其所定之数。马皆自官备给。而其选兵之规。则毋问良人公私贱。必择其年少有才力壮健者。称为马兵别队。次于随率之后。而其烟户杂役。亦许荡减。每月一次齐会官府。驰骑习射。其赏格宴犒。一与军官随率同例。但其岁时之问遗。疾病死丧之救恤。虽不及于军官随率之例。亦宜有加于步兵束伍之类。庶可以增骑兵之数。而壮 国家之威。重营府之势。而为列邑之倡。敌来备御。岂有如今之茫然无所措者乎。臣未知今日诸道形势如何民士几何。而三南地大物众。为国根本。窃想一道之力。足以置近万之精骑。而又以前所谓大同米一结三斗储为军饷者。并与元谷费耗而除出三分之一。以备铠甲器械。且以供赏格宴犒之费。则军食渐裕。而军需有资矣。关西一路。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3H 页
迫于彼国。治兵一款。不敢发口。或号为设科。或名以试射。简拔勇健。分成队伍。厚募重赏。以结其心。必使之仓卒徵发。一齐聚会。一道士心。皆为致死。则庶不至于如前废弃。一无可恃者。而其言易播。其事易露。终不若显加阅视。大集形势者也。惟彼海西。近接畿甸。远连关西。为外赴内援之地。而土地闲旷沃衍。蓄谷甚易。且其人士素号壮健。凡为男丁者。无不操弓习武。 国家设科取才。海西之人居半。此实我国之山西也。臣以为两西管饷。不必专属关西。海西管饷。属之本道。则本道郡县虽寡。其力亦足以置四五千精骑矣。其选兵鍊养之法。战马备给之规。一如三南。而其所不足者。以管饷财货除出措办。不问其出入多小。惟以准数为期。则可以备具矣。又以其郡邑素多产铁。若又以管饷财货。贸铁铸甲。则四五千副铠甲。亦可以不大费力而具矣。又自朝廷别差田官。稍重事权。就其土地最闲旷沃衍数三处。招集畿甸及两西流民。官给粮种。大起耕垦。如枣祗任峻之于许下。邓艾之于两淮。诸处屯田。并许管属。地无不垦。人无不力。则一岁所收。小不下累万石。积岁储峙。足以备 国家仓卒之用。且可以管束流氓。俾有定居。生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3L 页
计既裕。自为良民。岁久生长。又渐可以签丁补军。军食之易裕。军势之易盛。比诸三南。事半功倍。此诚今日储粮鍊兵之地也。北路地接胡界。风气大异中土。其人素称耐寒而强劲。其马亦号耐饥而健实。臣愚以为今日北路不遑他事。专讲武备。为第一急务。另饬方伯及南北兵使。使之悉意协心。夙夜讲究。尽以本道留置大同田税米布。为备马供军之资。尽聚一道之健马。尽拣一道之壮士。厚赏以得其心。精鍊以鼓其勇。则臣未知军成骑几何步几何。而其遇敌直前。精锐难当。何下于彼之铁骑乎。关东地瘠民贫。比诸路最残。此实非讲武之地也。而亦宜申饬道臣。专意兵事。或骑或步。随力团结。其拣其鍊。必加精慎。毋使疏虞。必期有用。或为畿辅之声援。或为关北之接应。掎角相倚。以张形势。则此亦临变待敌之一大助也。畿辅则或属总戎。或属守御。一为保障之地。一为扈卫之备。不必复有所措置。而但念畿甸为京师根柢。其卫内捍外。居重驭轻之势。不宜如今之疏略也。特命两军帅明饬所属州县。其选兵备马。一依三南海西之例。要使一军所属。各置二千精骑。而又令两军帅就其褊裨中。择其武健及有胆略者一二百。为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4H 页
其亲军。或自备马。或自官给。而皆以本厅物力。从便办备。而不使复烦 国家。其在乡军官及牙兵。亦令定限。毋敢踰制以绝齐民投属之弊焉。凡为将者。必以勇敢之士为其腹心。常时亲爱。视如家人然后。急难尽力卫如父兄。将为国致死士。为将致死。有前无却。以一当百矣。如古之岳家韩家张家军。皆其明验也。此今日方镇骑军之制也。而亦望 国家从长计议。别㨾措置。精选监牧之官。大举牧马之政。择朝臣有计虑能干办者一人。专掌其事。期使长养蕃息。岁岁增加。如秦之汧渭。唐之陇右。五六年后。必以牧场之马。尽供战士之骑。则不必别费财力而自可裕用矣。昔唐初。国马只有牝牡三千。而及至麟德。乃有七十万匹。天下事安有为之而不能成者哉。此亦今日之所当急者也。夫一岁一布。天下之歇役也。编为卒伍。农隙讲阅。有事则发遣征戍。无事则复还𤱶亩。此不易之常制。虽明王复起。亦必如此。虽以今日 国制言之。私贱为束伍者。无不出布。为其主役。何独于良民而不然。臣以为良民之出布一疋者。无问骑步兵保炮保御营军保别队精抄。皆编为队伍。谓之正兵队。公贱之出布一疋者。无论内奴诸官奴各寺奴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4L 页
婢。亦皆编为队伍。并前束伍而号为哨军队。则州县步军比前日。又可得数十万之多矣。何必广搜急括。扰民而为之兵乎。虽以民情言之。良民之为诸色军保者。身役既重。儿弱并出。冤苦难堪。相继流亡者。如上所陈。今乃刊其儿弱。只令壮实者出布一疋。使之力于耕种。而岁晚农隙。只事讲阅。则岂非所谓去死地而就乐土者乎。公贱之出布一疋者。比诸私贱。其役亦歇矣。若复以其公贱。而置而不论。则是岂圣王视民如一之意也。但一编为伍。号为军兵。则操鍊之方。亦宜大加整顿。一变前日之荒废。庶有实效。而俭岁人民生理艰难。或奔走于衣食之经营。或𨃃蹶于官府之调役。终岁汩汩。不得休息。如又重以鍊阅之政。则持粮操兵。频入官府。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矣。自今严饬诸道。分付各邑。大计一年民人应役之数。而定其日子。一岁所役。不过七日或五日。而定日之外。如或私自役民者。则一日以上。断以违制。且令痛绳豪猾武断之辈。俾无以强役弱之弊。要使民力小有宽绰然后。每岁自十月以后二月以前。虽非兵使营将巡阅之日。一月一次诣郡习操。如有技艺鍊熟。优入格等者。则必须设赏诱掖。一如马军之例。行之不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5H 页
怠。劝惩有方。则其坐作进退之节。射放击刺之技。亦必渐有进益。而不至龃龉无用矣。 国朝定制。最重功臣。凡其支裔。皆许为忠义。自国初至今日几三百载。录勋凡几次矣。支裔凡几万矣。其间或有冒属伪录者。冗杂不别。日以益甚。臣愚以为除嫡长士族外。凡庶孽冗杂之流。编为一队。号为忠义队。勉之以渠祖先有大功于 国家。渠亦当宣力而光祖。别为一行。待异他军。毋令出布。只岁晚一二试射。论其赏罚。又外方校生目不知书。纳租属籍额外闲游者。其丽不亿。亦宜一加讲汰。编为一队。并与武学。而号为武学队。毋令出布。岁晚试射。一如忠义队之规。则又可以得数万军伍矣。凡校生之大畏落讲。为其降定军保。出布应役。仍或充为实军也。若使之闲居无出布。只岁晚试射论赏。而又号为武学。则复何怨咨之有。至于海防舟师。臣未尝亲经其地。目见形势。固不可不知而妄言。但臣闻诸曾经水操者之言。龃龉无形。有同儿戏云。且所谓水军者。必定以良民。而沿海旁邑。良民不足以充其数。故多定远邑之民。只使之出布偿役。而一定其役。则传子传孙。永为世业。比诸他军。其苦一倍。且其出布过多。无以支生云。臣愿亟令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5L 页
该道远邑水军。率皆改定他役。凡沿海郡县最近关防之邑。并许割属于统营水营。而所属各邑之军。无论闲良公私贱。尽号为水卒。公贱良人所纳布则留储营中。以为防军之资。私贱则只名为军而时时习操。有若束伍。以备缓急之用。盖沿海十里内所居兵民。不待号召留防。而自为朝夕待变之卒。其居稍远不在此数者。亦一朝有警。即易召集。比诸前日水军之远在他邑。徒徵其布。而其于主将巡阅之时。只以沿海渔户近处居人代点免阙者。虚实自不侔矣。且各浦船格。既有定数。而今日军兵之数。过于船格。则当自朝家从长变通。益增海防之戍。以壮固圉之实。而变通之术。亦无异策。惟以沿海所属各邑田税大同米。分赐各堡镇将。使之益备船只。而又令统制水使诸帅。除出各营布谷。以补不给。又令诸帅时时巡历。严饬整理。另加训鍊。必使船只增加而无有不足。楼橹坚密而无有不备。格军准数而无有不满。炮射手精锐而无有不鍊。期致海防形势十分增重。而朝家亦时遣御史。点阅考视。别其勤慢能否。以行黜陟赏罚。则益无疏虞之患。渐致着实之效矣。此乃今日州县步军舟师之制也。臣闻菩将者。择其精勇以为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6H 页
奇。悉其冗杂以为正。奇兵虽小而以锐为正之势。正兵虽杂而以众为奇之势。长短相辅。强弱相资。则寡者亦为众。冗怯者亦为精勇矣。臣以为今日方镇之兵。亦当以精骑为奇。步卒为正。骑步相倚。奇正互变。则兵无所不可用。战无所不可胜。而此系将之贤能。非在于兵也。诚愿 殿下自今日凡于诸路方伯节帅之差除。无但如前日 圣教循例择送而已。必令大臣铨官宰臣悉心究访。必求其有胆略智勇可堪大任者。及其智虑或歉。而勤干质朴。专务实功。为国殚患。能用善谋者。无问资级履历。十分慎简差送。而必许以便宜从事。勿拘以烦文琐节。随时制宜。展布心力。终使有实效。而又从而广求贤才。一如臣言。必得度外豪杰之士。付以方镇专制之权然后。治兵鍊士。庶可望其有成矣。昔在 宣庙朝。李珥知 国家必有事变。尝于 筵中。请豫养十万兵。此非谓养大兵于京师。必谓其养诸州县。而其规模节目。今不可得而详矣。可胜惜哉。三国之专尚武力。不可论已。如高丽地非加于今也。民非加于今也。文治非不兴也。经用非不大也。兵力之盛如彼者。岂有他哉。不过为之有要。养之有法耳。今若随时设机。善变而通之。财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6L 页
不浪费。士不虚属。宽一国之民而裕一国之财。选一国之士而为一国之兵。一意专力。有法有要。统纪齐整。分数分明。则一朝猝盛。虽不可望。三年之后。兵岂有不强。而食岂有不阜者乎。我国壤地褊小。人心柔弱。其入主中国。统一天下者。以小事大。屈意臣伏。势所不得已也。其馀意外侵突之患。南北窃发之寇。亦可以治兵秣马。以逸待劳。遏其乱略。能自保守。岂有以千里之疆百万之民。愁居慑处。一事畏怯。南一有警。则辄思望风而瓦解。北一有虞。则惟期随声而土崩。拱手待望。无所猷为。如今日者乎。自古我东长于城守。短于野战。如遇大敌奄至。其势不可遽遏。坚城巨壁。前后相望。重兵齐民。清野入保。或断其归路。或截其辎重。掎角相倚。攻拔未易。则敌必忌疑趑趄。不敢深入。此亦宜待民力稍纾。国用稍裕然后。相地要害。因势设险。或葺理旧垒。或创置新城。要必使固国御侮之道。无所不至而后已。此臣所谓鍊军实者也。呜呼。 殿下其以今日为必无祸乱乎。若然则满朝臣庶。在野人士。众口一辞。谓之必有乱。岂以 殿下之明圣。独不念及于此乎。如以为有乱。则兵鍊而后。可以卫内捍外。有备无患。民安而后。可以阜财裕食。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7H 页
鍊兵峙粮。才得而后。可以理民治兵。委付重寄。政勤而后。可以用才董工。整理庶务。志奋而后。可以建大本立大事。提挈一国之政。终归有为之地也。凡此五者。岂非今日当务之所急先者乎。古昔帝王。兴亡拨衰。终树伟绩。赫然在人耳目者。亦非有神谋秘计。默运独行。人不敢测。而事不堪行者也。不过曰生聚教训。以强兵力而已。节用敷惠。以结民心而已。侧席如渴。以求贤才而已。躬勤庶政。以成事务而已。坚定卓立。不挠不沮。以奋大志而已。虽使管葛复生。良平不死。其言今日之急务。亦不出此。 殿下其以臣身之微。而不用臣言之得乎。自古嘉谟善策。不必在于朝廷。或伏于草野而不能自达。故明王必择刍荛。如迁都大计也。而汉高一闻刘敬之言。即日定策。论治大务也。而唐宗一见马周之奏。立召纳用。臣身虽微。夙编国庠。曾沾一命。则岂不逾于挽辂之一戍卒。羁栖之一远士乎。古人云先事而言。则谓之妖妄。后时而言。则谓之无及。今日正当成败存亡之秋。转危为安。在今日。因乱趋亡。亦在今日。则今臣此言。既不可谓之先事。亦不可谓之后时。而其言皆有證据。其事皆可断行。则其可斥以妖妄乎。其可诿以无及乎。 殿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7L 页
下如或以臣言为疑。必出示臣章于大臣。大臣虽未有远虑到此地头。必不谓臣言不可用。如以为不可用。 殿下特令臣猥参前席之末。与大臣论辨。而 殿下亲听裁断。则其言之有理无理。其可行不可行。其得其失。其利其害。昭昭然白黑分矣。有何一毫难知者哉。臣本汉阳一布衣。业儒应举。今已二十载矣。文迂而不合于程度。性戆而不谐于时俗。崟崎落拓。人笑己信。自五六年来。草土馀喘。疾病侵寻。志业日以荒偷。意见日以阔疏。方欲谢废举业。决归田里。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旋复自念以世禄之臣。代受 国恩。今几三百载。初非遐远贱士不识 辇毂者之比也。适当危乱之日。上有 圣明之君。而满廷群臣。缄口结舌。无一人出一计画一策。为 圣主明言善议。以纾祸乱者。今臣粗有一见得。而亦不抽肝沥胆。以彻 九重之听而有所开悟。则是不几于谓吾 君不可能。而必此世无可为者乎。昔在壬辰。国势犹固。人心犹善。故忠臣烈士。纠率义旅。处处争起。今则国势已危。人心已离。一有变乱。则民皆为盗。所在劫略。其能纠义旅赴 国难。未可知也。而死于沟渎。亦甚可畏。与其不言而或死于田野之间。曷若一言而或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8H 页
救其危乱之万一乎。臣竭精覃思。昼度夜思。寝不暇寐。食不知味。不厌其支蔓。不顾其烦渎。大声疾呼。冀有裨补。其计诚迂。而其情诚戚矣。倘 殿下哀其愚而赦其罪。察其忠而用其计。奋然振作。断然决行。则非臣之幸。乃 国家之福也。如是数年。兵不鍊民不安。才不得国不治者。臣请伏诬罔之罪。以为越职妄言者之戒。惟 圣明财幸焉。臣之草此疏。已过月馀矣。顷因 内殿愆度。朝野忧遑。缄封耿耿。今始投进。而仍念今日旱魃之肆虐。比诸去年而尤甚。两麦既已出场。水田亦皆龟柝。种不入土。赤地相望。农夫辍耘。相向号泣。景像之愁惨。可胜言哉。靡神不宗。圭璧既卒。疏决滞狱。大霈特施。而茫无灵应。雨意邈然。凄风连吹。烈日张空。未知仁爱之天。有何谴怒。而连岁降灾之酷。至于此极乎。国运时势。已臻衰末。世道人心。日就薄恶。讹言噂𠴲。亡象已著。纵使年值小丰。民有所食。南北意外之变。固已寤寐怵惕。矧玆切迫之灾。剥床及肤。大命近止。人类将尽者乎。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民天既绝。邦本先蹶。则其将何以立国。以目今事势观之。敌国外患非急忧也。军兵器械非所虑也。经费不足恤也。私财不足惜也。惟是遑遑汲
一峰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8L 页
汲。急救民命。革民弊而解民怨。赈民穷而活民生。至诚格天。得一甘霔。为第一先务也。古人有言曰古昔圣王。其惜民力。若肌肉之难割。其业民产。若调饥之求哺。其革弊瘼。若急病之服药。人君爱民。苟能若是。则民心安有不感。民心既感。则天意安有不格。天意既格。则虽云天灾流行。国家代有。逐年暵乾之惨。岂有如今日之甚者乎。此正 殿下反躬自责。惕然震恐。亟补前失。冀回天怒者也。然则臣之已上五说。莫非军国之当务。 社稷之至计。而其所谓救民瘼而结民心者。尤非今日所当急图夬行。不俟终日者乎。臣常怀痛哭之志。素切碎首之忱。衷情所发。语无伦序。伏惟 圣明垂仁加察焉。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