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814-050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法书考卷二
            元 盛熙明 撰
 字源
  图书既出书道尚矣固知文字之始非特仓颉也
  后世作者皆乘时而增损之然宇内万国文字各
  异其源未能详诘也尝观竺典云造书之主凡三
  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者光音天人也以梵天
卷二 第 1b 页 WYG0814-0502b.png
  之书传于邙土其书右行伽卢创书于西域其书
  左行皆以音韵相生而成字诸蕃之书皆其变也
  其季仓颉居中夏象诸物形而为文形声相益以
  成字其书下行未知其说果何所据也因而考之
  盖西方以音为母华夏以文为基诸国之风土语
  音既殊而文字遂亦各异溯流穷源其法似不出
  乎此三者也呜呼制书以载言因言以达意意苟
  相符则言可忘言假以传而书非定法古之至人
卷二 第 2a 页 WYG0814-0502c.png
  由其习俗之殊随宜而制作虽东西各源而传理
  实一古今迁变而华质靡常夫岂人力所能及哉
  今以华梵创书之旨列之于篇
   梵音
梵者不啰麻也合而言之为梵此云光音天也其字之
母凡五十曰悉昙章此云能成诸义也其中十六字为
转声之范三十四字为五音之祖或一或二或三至于
联载互合而有轻重清浊非清非浊等声其详见于天
卷二 第 2b 页 WYG0814-0502d.png
竺字源今存其母如左
  十六声者
 
 
  右依天竺声明字源及诸教中有十六转声今所
  传者去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之四字惟有十
  二转声者盖以此四声已在第三第四二声中所
  统也
卷二 第 3a 页 WYG0814-0503a.png
 
 
 
 
 
 
 
 
卷二 第 3b 页 WYG0814-0503b.png
斯乃音韵之祖因之配合而生生无穷焉其土有五天
竺文字稍异独以中天竺为正削竹为笔以贝多树叶
为纸其书广有六十四种名载释书兹不复详
  谨按诸蕃文字虽变迁各异然其音韵莫不祖述
  梵音故今曰梵音而不曰梵书者以其音律交合
  而成字载音以导意非若华文有六义也郑樵尝
  言梵字有象形乃其臆说耳字母者犹仓颉之古
  文也其音韵会合而成字犹古文滋孕而成篆也
卷二 第 4a 页 WYG0814-0503c.png
  其转变而为诸蕃之书者亦由行草分𨽻之变也
   华文
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以统事务繁饰既萌
易以书契百工以乂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自仓颉创始
以迄五帝三皇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
代靡有同焉其书总有六义(缺/) 一曰指事视而可识
卷二 第 4b 页 WYG0814-0503d.png
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在上为上/在下为下)二曰象形画成其物随
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满月亏/效其形也)三曰谐声以事为名取譬
相成江湖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四曰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五曰转注连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以老受/考也)六曰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记事令长
是也(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至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
文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六国制度各异秦始
卷二 第 5a 页 WYG0814-0504a.png
皇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乃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
敬作传学篇颇省改古法为小篆焉至于焚书坑儒典
谟涤尽工狱事烦变𨽻趣约而古文由此绝矣是时有
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即鸟书/以书幡)
(信/)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随殳体八觚/而书之也)八曰𨽻
书卫恒曰王莽时甄丰定古文复有六种一曰古文孔
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
卷二 第 5b 页 WYG0814-0504b.png
篆是也四曰佐书即𨽻书也五曰缪书所以摹印也六
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张怀瓘十体书断(各附诸/家之论)
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四目通神明仰观奎星
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
曰古文夫文字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为义则
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
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
卷二 第 6a 页 WYG0814-0504c.png
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
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也
三代以来咸用之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汉文
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
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宅壁间得孝经尚书等书宣帝时河南女子坏老子
屋得古文二篇晋咸宁五年汲郡人盗发魏安釐王冢
得丹书千馀万言其书随世已变数体周幽王时又有
卷二 第 6b 页 WYG0814-0504d.png
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内得石铭人无
识者惟叔孙通云凡蝌蚪书也科者上古之别名也
 吾衍学古编云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或巧画
 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木上
 竹刚漆腻画不能行故首重尾轻似其形耳
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
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汉艺文志史
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
卷二 第 7a 页 WYG0814-0505a.png
九千字秦赵高以教胡亥又汉元年王遒严延年并工
史书是也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
造大篆非也
 学古编云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
 体各异秦始一其法世或以款识杂篆书一篇之上
 齐楚不分人莫知其谬
 学篆博览古器真款识中古字神气散朴可以助人
 亦知象形指事会意笔未变之妙也凡作篆之气象
卷二 第 7b 页 WYG0814-0505b.png
 良以未尝博古故也善见模文终不及古
籀文者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
籀文七略曰即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壁古文异
体即奇字也其迹则石鼓文存焉
 学古编云李斯既作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篆法匾
 者最佳谓之虫(音/果)匾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是
 也
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谓之小篆亦
卷二 第 8a 页 WYG0814-0505c.png
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
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𨽻
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节至今用焉斯
虽草创遂造其极矣
 学古编云汉篆多变古法此许氏作说文以救失也
 必先通此则写无谬又当考通释然字有古今不同
 说文颇广当先熟古编大槩得矣初学篆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虚画如此
卷二 第 8b 页 WYG0814-0505d.png
流便方可操笔操笔必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
圆平直无不可意矣世多不得师传故字多欹斜势不
活动若篆大字当虚腕悬笔腕着纸即不活以纸筒棕
榈为笔者非士大夫所为也
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图廓落阳冰圆活姿媚
徐铉如𨽻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
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𨽻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
意阳冰多非古法盖效子玉也小篆世喜长然不可过
卷二 第 9a 页 WYG0814-0506a.png
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
美茂或有不可者当以正脚为主馀略收短如幡脚可
也字有一无垂脚者如生甘之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
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凡写匾额
画宜肥体宜方碑盖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用杂体凡
口中字不可填满但如井斗中着一字任其空可放垂
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
只以炭范子为度自好如日月等字须更放小也凡
卷二 第 9b 页 WYG0814-0506b.png
篆中包一二画如日月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傍
相连后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不同者非法
也又用员圈及员点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不可
作三角形凡钟鼎古文错杂为用无迹为当但以小篆
法写之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难杂记不熟其法未免
如百衲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而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
理王右军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
卷二 第 10a 页 WYG0814-0506c.png
字无有同者然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踰矩矣
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星象索靖等章草而结体平
正下笔有源然后仿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
从学诸家则字有工拙(云云/见前)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
记忆虽多莫洗尘俗若使风神萧散便当过人自唐以
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后世相连属数十字而不断号
曰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法更成大病古人作书
(云云/见前)特是引带常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
卷二 第 10b 页 WYG0814-0506d.png
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
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自谓得长沙三
昧自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
 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恶无骨也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云云/见前)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
 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
 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则近于俗横画
 不欲太长(云/云)则间有之意尽则用悬针意尽虽再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814-0507a.png
 意笔不若垂露耳
草书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如积薪束苇无萧散之气
时时一出为妙蔡希宗云始下笔须藏锋转腕(止/)箭不
欲迟
 以上云云并见前书学纂要
 
 
 
卷二 第 11b 页 WYG0814-0507b.png
 
 
 
 
 
 
 
 法书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