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损庵集年谱
损庵集年谱 第 x 页
损庵集年谱
  
损庵集年谱 第 219H 页
损庵赵公年谱[李志逵]
大明毅宗烈皇帝崇祯四年(本朝 仁祖宪文大王九年。)辛未十一月十二日辛巳。(寅时)公生于汉城大寺洞。(即公外氏第也。)
五年壬申(公二岁)
六年癸酉(公三岁)
七年甲戌(公四岁)
八年乙亥(公五岁)读小学。(聪敏绝人。传记诗歌之类。受读辄成诵。且能缀文。)
九年丙子(公六岁)十二月。随坡西公避乱于尚州之无量洞。(虏兵猝至。 上幸南汉。时祖考鳌潭公居于汉城之彰义洞。而祖妣许夫人积疾在床。家中只有一马。鳌潭公徒步向南汉。扈从 大驾。考坡西公以马奉许夫人。挈家眷踰岭。间关僦寓于无量洞。)
十年丁丑(公七岁)鳌潭公来会于无量洞。(鳌潭公未及追 驾。至三
损庵集年谱 第 219L 页
田浦。遇洪参议命亨,李竹窗时稷。闻 大驾自山城向江都。即与李公到阳川。又闻 大驾才出城还入。即回至 宣陵。虏兵已蔽野不得入。辗转至江陵。闻南汉下城之报。与避乱士大夫相向恸哭。即还京城。参奔慰之列。遂南下。与家属始得团聚。)
十一年戊寅(公八岁)随鳌潭公坡西公。移居于咸安之院北。(咸为世籍之地。而宗人多居焉。院北即八代祖渔溪先生旧居之里也。)
十二年己卯(公九岁)六月。丁母夫人郑氏忧。(前月季氏郡守公生。而郑夫人产后病笃。公能左右扶护。忧形于色。至是其哀毁擗踊。一如成人。○自后坡西公终不再娶。中馈无人。家间巨细事。公皆亲自看检。条理井井。无少遗落。能以其间。勤劬读书。不待劝课。邻里咸称叹焉。)十月葬郑夫人于尚州之凤阳里。(酉坐之原。在无量洞五里许。)随鳌潭公坡西公。还移于无量洞。(郑夫人捐背。公之仲弟亦夭歾。于是鳌潭公意不乐于咸安。而无量洞且有江山之胜。坡西公遂奉鳌潭公还移焉。)
十三年庚辰(公十岁)患痘疮。(證势甚重。家中长者适皆出他。公扶起而坐。自考医
损庵集年谱 第 220H 页
方。制药以服。因得收效。闻者异之。○患痘不知在某月。)
十四年辛巳(公十一岁)八月制毕。
十五年壬午(公十二岁)
十六年癸未(公十三岁)
十七年甲申(公十四岁)
十八年乙酉(公十五岁)
十九年丙戌(公十六岁)
二十年丁亥(公十七岁)还京。(前年秋鳌潭公还京。是年二月忽感疾。坡西公闻急报。星夜入京。遂即丁忧。公之还京。亦似在于此两年间。而今不可考。姑录于此。)
二十一年戊子(公十八岁○按公所作串岬记云丁亥春戊子秋辛卯冬乙未夏。余尝往来。盖串岬自尚州上京之历路也。以此见之。则丁亥春。公尚在无量洞可知。而但公时未弱冠。其春上京。则周年之内。复归尚州。旋又上京。亦似可疑。无乃丁亥春则坡西公上京时陪到串岬。而还
损庵集年谱 第 220L 页
留无量。至是年秋。始还京中耶。)
二十二年己丑(公十九岁)
二十三年(孝宗宣文大王元年)庚寅(公二十岁)五月。聘延日郑氏。(郑公圣汉之女。己卯名贤正郎浣之后也。○公自此仍寓于交河之梅山。自号梅山。后又号损庵。)十二月中生员三等第二名。(公以经学文词。早有声誉。及游泮中。名闻益彰。先辈长者无不推许。)
二十四年辛卯(公二十一岁)二月。女朴氏妇生。○三月侍坡西公在坡州棠山墓侧。(祖妣许夫人卒。坡西公守庐棠山墓侧。而内无主馈。家中只有一老仆。公与季氏奉侍左右。以供祭奠。)
二十五年壬辰(公二十二岁)八月。以坡西公命。往祭清阴金先生。(坡西公方居忧。故为文使公代奠。)
二十六年癸巳(公二十三岁)三月。女李氏妇生。○坡西公
损庵集年谱 第 221H 页
复归无量洞。还寓梅山。(坡西公服阕。不乐在京。亦不欲栖栖畿郊之间。遂复南下。而使公留居近甸。以便科业。公往来岭畿。以时省觐。家业甚薄。力田自给。而刻苦读书。暂时不废。尤留心性理之学。虽行役之时。必于马上诵中庸大学。袖寘短绳尺许。诵一遍辄一结。绳结尽则又解之。周而复始。反其路不少辍。○觐行时月。多不可考。姑录其所知者如左。)
二十七年甲午(公二十四岁)游松都。(有诗。)
二十八年乙未(公二十五岁)六月子荣期生。○往省坡西公于无量洞。
二十九年丙申(公二十六岁)读书于高阳大慈寺。(与外兄朴公泰徵同往读书。)八月迎拜坡西公于棠山。陪还梅山。(坡西公为省谒先茔。自无量洞到棠山也。)九月拜别坡西公归无量洞。
三十年丁酉(公二十七岁)四月。游临津赤壁。寻坡山书院。(有游赤壁记)九月拜同春堂宋先生于京邸。(同春以赞善承 召
损庵集年谱 第 221L 页
上京。寓于城外。公自梅山来拜。)十月往省坡西公。○迁葬郑夫人于无量洞。(凤阳里盖权窆之地。至是移葬于无量洞乾坐之原。)
三十一年戊戌(公二十八岁)二月还梅山。○三月女柳氏妇生。○七月拜尤庵宋先生于京邸。(时尤庵以礼曹参判承 召入京。公行束脩礼。受朱子书节要。先生亟加奖叹曰得于人如某者无几矣。自是先生倚仗甚重。尝贻书于坡西公曰今日可与商量者。只有此公。而不得合并可叹。○尤庵门人中公实首先受业。如程门之吕原明。且坡西公在无量洞。尤庵在湖右之报恩。数贻书坡西公。劝移湖右。以资丽泽。是年春坡西公得一丘于俗离山下。与白原申执义硕蕃同往诛茅。则公之拜尤庵。必在是年之前。而李佥枢所录如此。今不可考。姑从之。)八月拜尤庵先生。仍留讲学。
三十二年己亥(公二十九岁)闰三月。上尤庵先生书。论大学格致说。(原书见失。不入集中。只有尤庵答书。)四月坡西公还京。(坡西公所住处及公之来侍日月不可考。)
损庵集年谱 第 222H 页
三十三年(显宗纯文大王元年)庚子(公三十岁)
三十四年辛丑(公三十一岁)
三十五年壬寅(公三十二岁)十月改名。(公初讳之兰字谦仲。以战国节侠不足慕以为名。至是改讳根。请字于尤庵先生。先生答曰邵子朱子以复卦为天根。可以取义也。遂字曰复亨。)十二月率京畿儒生等。上疏请以栗谷李文成公,牛溪成文简公从享文庙。(疏本似是公自制而不能详知。不载集中。)随坡西公之高灵任所。(坡西公时为县监也。)
三十六年癸卯(公三十三岁)正月。陪尤庵先生游桧渊书院。至知礼而还。(公时在高灵县衙。尤庵自灵山将归黄山。送门生李硕坚以书约会于桧渊。公遂往赴焉。尤庵命公赋诗。因和其韵。诗在集中。○院即郑寒冈及金宇颙并享之所也。公题寻院录曰独拜寒冈先生。尤庵笑曰君欲使我又得一场口舌耶。)秋拜尤庵先生于黄湖书舍。(有诗。)
损庵集年谱 第 222L 页
三十七年甲辰(公三十四岁)七月。与白原申公游伽倻山。(留一日而归。)十一月还京。○除 齐陵参奉。○十二月入直于 齐陵。(入斋九日。读中庸九十遍。)有拿推之 命。(公未除是职也。 陵木因大风雪多摧折。而僚员未即上闻。公入斋才九日。适有各 陵内摘奸。风落木入于书启中。该曹启请推考。则特有是 命。)
三十八年乙巳(公三十五岁)正月。编配于尚州之洛东驿。(时各 陵陵官以木槎被罪者三十馀人。而 齐陵则实公除拜前事。人皆称冤。而公终不自辨。)二月蒙放。
三十九年丙午(公三十六岁)秋中别试解。○十月擢 殿试乙科第二名。(公屡鸣场屋。前后发解。殆无虚科。至是始登第。人莫不恨其晚。)十一月省先妣墓于无量洞。○拜尤庵先生于清州华阳洞。(尤庵赠诗以别曰送君东去复西归。喜阙兼寻老子衣。朝市古来多误脚。须将故纸
损庵集年谱 第 223H 页
警危微。)十二月还京。○分隶承文院权知副正字。○差承政院假注书寻递。○女尹氏妇生。
四十年丁未(公三十七岁)三月。自梅山挈家入京。(前年春。坡西公自高灵解归。寓于彰义洞朴思庵旧宅。至是公挈眷来会。)四月差守宫假注书寻递。○九月又差假注书寻递。○十一月又差假注书寻递。
四十一年戊申(公三十八岁)正月。荐授承政院注书兼春秋馆记事官。○二月奉 命往怀德苏堤。传谕于尤庵先生。(时尤庵新拜右议政。公以史官为谒先生。自请传 谕。)三月复 命。○乞暇省坡西公于临陂任所。○四月还 朝。○五月乞暇往省于临陂县衙。○六月递付副司正。(以不参褒贬故也。)八月拜尤庵先生于苏堤。○九月还
损庵集年谱 第 223L 页
朝。○十月陪尤庵先生游松都。
四十二年己酉(公三十九岁)正月。乞暇往省于临陂县衙。○二月被史局荐。○三月还 朝。○不赴政府讲坐。特 命罢职。(公敛避名涂。不赴讲坐。大臣启请推考。 上特命先罢后推。)八月差 祔庙都监监造官。付副司正。(神德王后祔太庙也。)十二月 命叙用。
四十三年庚戌(公四十岁)闰二月拜注书。○升拜通训大夫成均馆典籍。(以都监劳升六品也。)四月除兵曹佐郎。○七月拜司谏院正言。○八月引避递。(王世子嫔拣择时单子中。不入参 阙庭者。有家长推考之 命。公之女亦以病不参。故遂引嫌辞递。)复除兵曹佐郎。○移拜 世子侍讲院文学。(时 世子方讲小学。公每入 书筵。辄敷演文义。引證古今。以立志敬身之方。反复开陈。退处直庐。则必取小学。端坐读诵。或与同僚。终
损庵集年谱 第 224H 页
日讲论。)差庆尚左道京试官兼司宪府持平。○九月往岭南试士。(所选皆得文名之士。南中之人至今称之。以为鉴识之明掌试之公。后来无及云尔。)兼春秋馆记注官。○省先妣墓于无量洞。○十月复 命。上疏辞文学不 许。(外王母在忠州梅安。归路历省。留参寿席。至是以迤路展省先墓。留滞忠州。引罪自劾也。)十一月与同僚请开书筵。(时停 书筵者几两月。公达曰 书筵之停。已涉五旬。温绎之讫。想亦久矣。而他书开讲之 令。尚今不下。进学之工。不宜间断。而辍讲此久。恐非古圣人惜寸阴之意也。方今日寒甚酷。有妨于 临筵。然比之盛暑。亦有间矣。亟速开讲。以存不息之功。以务时敏之学。实是群情之所望。翌日 世子下开讲之 令。)移拜正言。○与同僚启请试官李元祯罢职不叙。及第李聃命拔去榜中。当该承旨从重推考。 上下严批。引避退待。(别试 殿试李聃命对策中。臣伏读三字皆不书。诸试官以违格持疑。聃命之父元祯时为试官。以自己登第时增广 殿试策及震英
损庵集年谱 第 224L 页
粹语亦不书三字为證。聃命遂参榜。且试券中涂改之处。皆不安 宝。人言狼藉而无敢发言。公与同僚论启。略曰聃命对策中三处圣策之上。皆不书臣伏读三字。违格大矣。有表明矣。诸试官持疑未决之际。元祯敢以自己登第之文为證明。得使其子终至参榜。坼号之后。乃曰试券初读之时。已知吾儿之文。故退避不参云。如使元祯不知而證之则容或可恕。而初既避出则又何敢以身质言于立落之关乎。元祯登第之文。不过为增广坐次之 殿试。震英粹语。只取其文。非为规式。则何可援以为證乎。此而寘之则无以解国人之疑。无以杜日后之弊。请试官李元祯罢职不叙。及第李聃命拔去榜中。又以举子试券中涂改处。皆不安 宝。请推当该承旨。 上答曰到今必欲起闹。意向不佳。立论无据。予甚骇焉。公即引避启曰圣策之上必书臣伏读三字者。乃是不易之定规也。 国家累百年来。都无一人不用此规。而登第者。元祯父子独不用此规。则不但为违格也。是有表也。往者有考官赵璞劝考追呈之试券。其子得参。而 仁祖大王特下刑推之 命。举人金益振之皮封偶然阔大。而 孝宗大王特命拔榜。今元祯之自證。何如于赵璞之劝考。聃命之违格。何如于益振之阔封乎。 殿下不此之思。反疑臣等意向之不佳。臣窃不胜慨然也。请递臣职。 上又下严批命
损庵集年谱 第 225H 页
退待。○启辞在集中。)处寘递。(公所论人皆韪之。而应教洪柱三独自处寘。并请递差。 上允之。群情莫不慨惋。自是忤 上意。拟望于台省者凡二十九。皆 靳点。)
四十四年辛亥(公四十一岁)正月。差备边司郎厅兼管赈恤厅。○三月往龙山。分粜都民。(是岁大饥。漕运江都米万馀石。以赈都民。公亲往江上。监捧分粜甚详且均。民皆颂悦。)四月除兵曹正郎。○六月移拜文学。上疏辞职。(公尝以任弘望荐注书。至是宪府因都监事启请削荐。故公自以荐主辞职。疏却不入。)八月呈状递备局郎。○差庆尚道敬差官兼持平。○呈辞递文学。○除兵曹正郎。○九月往岭南审灾伤。(岭南大饥。百姓处处群聚。拥马呼诉。公辄为之驻马。慰谕田野之被灾者。虽深山穷谷。不惮劳苦。亲审虚实。免除赋税。吏不得用奸而民皆大悦。)寻白云洞书院。(与县之儒生会于讲堂。披览院藏书籍。讨论故事。留宿斋室而行。○有日记。)省先妣墓于无量洞。○寻陶山书院。拜退溪先
损庵集年谱 第 225L 页
生墓。寻易东书院。(退溪手迹。一一搜览。遍访考槃之所。益有高山景行之思。徜徉水石。一宿而行。○有日记)十月省先茔于咸安。(改莎院北典书公墓。仍省下林,鹰岩诸先茔。)十一月寻玉山书院。转访临皋书院。○与汾崖申公(晸)会望春亭。(时汾崖以御史来。故相与约会于河阳。留宿而罢。)还到利川。祗受正言 除旨。○复 命。○十二月上疏辞职。兼陈沿路弊瘼。(公目见饥民之状而知其有离散之势。归即上疏。备陈其凶荒之惨民事之急。仍极言别备赈谷之弊曰。守令果有拮据自备之谷。撙节官需之馀。尽心赒赈。多活饥民。则民必颂戴感悦而已。何故疾怨也。赏典不问赈政之善否。只凭自备之多少。南中人士莫不忿然。臣闻设赈之时。各邑多差监官色吏。使之搜括民间有斛粟以上者。割取其半。兼且吏缘为奸。受赂狼藉。所谓设赈者。只为虐民之政而已。催籴之政。军布之督。田税贡物之徵。束伍阙额之充。皆是不可已之政。而闾里骚挠。如在水火。荷担而立。举思离叛。土崩之祸。迫在朝夕。伏愿 殿下急遣近侍数人。分邑巡视。慰谕抚安。凡可以悦民者。便宜施行。又令访问于民间。相议于
损庵集年谱 第 226H 页
道臣。诸有害民之政。一切启闻革罢。疏上 上优答焉。然时守令之以别备蒙赏之类。见公疏憎诋者多矣。○疏在集中。)陈疏辞递。○率子荣期往通川郡。(与郡守李公齐杜之女定婚。将以明年正月行礼故也。)除兵曹正郎寻递。(时北使将至。本曹多事。以公在外。草记递。)
四十五年壬子(公四十二岁)二月。复除兵曹正郎。○还自通川。省坡西公于高阳任所。(公过子婚。还来省谒。留侍衙中。)移拜持平。自郡程上状递。○三月除兵曹正郎。○还京。○四月受由往省于高阳郡衙。○五月还京。○七月移拜侍讲院司书。○闰七月差全罗左道京试官。(始差庆尚道。公以三年再掌岭试为不安。故吏曹判书李公庆亿陈达换差。)陈疏递司书。○八月往湖南试士。(士论称其公明。一如岭南时。○有试院契帖序。)九月拜尤庵先生于公州草坞。○十月除兵曹正
损庵集年谱 第 226L 页
郎。○复 命。○十二月差精抄厅郎厅。(号令严明。本厅负债之人。不督而纳。胥吏不敢弄奸。而各邑上纳之人。无留滞京中之弊。○有一军卒读兵书。昼夜不辍。公言于大将。升差教鍊官。士卒莫不悦服。皆有激励之意。)
四十六年癸丑(公四十三岁)正月拜司书。兵曹启请仍任。(时兵曹财用匮乏。方议裁减冗费。判书金公万基以公晓达时务。且熟谙本曹之事。请仍任。)三月移居昭格洞。○四月参春塘台观武才。受 赐马之恩。(以帿箭得中有是 赐。)五月差山陵都监郎厅。(宁陵将迁奉也)六月与都监诸堂上。奉 命往 英陵看审裁穴。○复 命。○以病移差京郎厅。○七月呈递郎厅。○选入弘文录。(前年六月。被选本馆录。至是都堂录又以准点被选。)八月拜尤庵先生于东湖。(尤庵承 志文书写之 命来留。故往拜焉。)九月往省于高阳郡衙。○陪坡西公与尤庵先生会于
损庵集年谱 第 227H 页
西郊。至大院而还。(尤庵省其先墓于西山。将转向 宁陵。公陪坡西公与季氏及子荣期。往拜于延曙。会于外西山。时会者甚众。尤庵与坡西公及公。联枕留二日。又至大院同宿。翌朝携酒到溪山胜处。小酌于岩上。拜别而还。)还京。○拜尤庵先生于王山滩。(留宿而还)以病递职。○十月祗送 廞仪于东郊。○十二月拜文学。
四十七年甲寅(公四十四岁)正月。兼春秋馆记注官。○呈辞递文学。○答尤庵先生书。论闵礼事。(闵慎遭其祖嶪之丧。而其父世益病狂易。不能服丧。玄石朴公世采据朱子丧服劄。使慎代其父服丧。公以为朱子之训。谁敢非之。但时王既无定制。下焉者恐不得擅行也。于是浮言传播。以为公立异于闵礼。尤庵作书以问。故公详陈其所论之意及前后曲折以答之。○书及闵礼始末。详在集中。)二月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升校理,知制 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
损庵集年谱 第 227L 页
秋馆记注官。○仁宣大妃升遐。○与同僚上劄请釐正君臣服制。(国恤臣服。我朝用五礼仪袍帽之制。不行衰绖。是时大臣以 内殿服制陈劄。有询礼该曹之 命。故公与同僚上劄。以为周礼衰绖之制。实是臣子服君丧之正礼。而国朝袍帽之制。未免苟艰。请令礼官禀旨举行。以复三代之礼。又引仪礼丧服不杖期章为君之母妻传。以为君之母妻则为君从服而已。本无方丧之义。所以其服同止于期也。 仁顺王后之丧。 宣庙为尝临朝听政。欲与群下服丧三年。其时两司据礼争执。 宣庙允之。亦可见期年之无疑也。 上不许曰服制事在前。急遽之间。势未及周旋于成服而然矣。)与同僚上劄请勿新造 梓宫。(时以 梓宫过长。将议新造。公以为五礼仪有曰即位初年。用黄肠板为椑。其厚三寸。高广及长。临时裁定。短狭者不得不新造。而至于长者广者。可以为短为狭。遂与同僚陈劄。请以前造者裁定用之。 上令都监禀处。)四月以病陈疏递。○往省于高阳郡衙。○五月还京。○拜副校理兼司书。○六月与同僚上劄。请罢华藏寺供佛。 上允之。
损庵集年谱 第 228H 页
(劄略曰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而轮回报应之说。尤其浅陋者也。求福祈祥。其道虚妄。惑世诬民。为害滋甚。辟之廓如。圣贤之训戒孔昭。舍身崇奉。前史之覆辙可鉴。岂料 圣明在上而亦信此等事哉。孔子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亲事亡之道。如斯而止矣。舍此而更有何求哉。 殿下即位之初。 命撤净业佛宇。屏逐僧尼。俾建学宫于其基。曾未几何。复为此举。抑何故也。记昔 筵中大臣有言燕京丧礼之杂乱。 殿下亲诵小学书中温公语而深叹习俗之鄙陋倍德之事。因大臣启达。 圣明亦尝惊瞿而罪之矣。巫觋僧佛。俱是一般。 殿下以毁佛宇罪倍德之心。参之于今日之举。则前后终始。岂不相悖之远乎。上答以依启。○劄在集中。)与同僚上劄处寘。请出两司诸臣。因请还收承旨推考之 命。兼陈所怀。(两司以华藏寺供佛事论启请寝。 上始允之。因政院启辞下 备忘。辞旨甚严。故两司引避。公与同僚上劄处寘。仍陈所怀。略曰山寺奉行之人。称以 内命。许多需用之物。又出 宫闱。则岂可曰 内间之事。非 殿下所知。而远外听闻者。又孰不疑 殿下之崇奉也。三司之臣。急于匡救。率口而发。言不知裁。虽有一二文字质直而过中者。此何足深咎也。持网入江。孰信非渔。易羊衅钟。宜曰
损庵集年谱 第 228L 页
爱财。凡事有其迹则得其名固也。台阁之臣。但当务尽诚意。随事论列。意外 严旨。何必为嫌。请大司谏李嵇,献纳李夏镇,正言赵尔炳,掌令安后泰并 命出仕。昨者台启 批下之后。设斋期限已迫。政院之臣。急于奉行。乃有启禀内司云云者。此不过莫适分付之所。不能周思之致。 殿下只当指示举行之道。何必便加声色。至施推考也哉。请还收右承旨郑晰从重推考之 命。仍请自今戒饬 宫闱。毋踵前习。恢张 圣德。从谏如流。使盛大之德。益臻光明。 上不纳而只 允处寘。○劄在集中。)上疏辞职 不许。(劄子 批下后。继下 严旨。以处寘措语。别生己见。使气务胜等语为 教。且责政院之捧入。公与同僚联名上疏自劾。 上又责以费辞自明而不许。)七月上劄论宾厅请考实录之非。兼请复申议礼之禁。(己亥 孝庙大丧时。 慈懿大妃服制。尤庵先生以为当服期年。盖 孝庙虽已承统。于伦序为次适。故据丧服疏虽承重不得三年之文为言。而尹鑴欲因此倾陷。引贾疏第二子亦名长子之文为当服三年之證。尤庵又举贾疏四种之说以明之。领议政郑公太和据 国制定行期年之服。至是 仁宣王后丧。 大王大妃服制。礼曹以大功付标以进。鑴党嗾大丘人都慎徵上疏。论
损庵集年谱 第 229H 页
己亥 大丧 大王大妃期服之制。既曰举行 国制。而今此大功之服。出于 国制之外云云。 上命招诸臣会议以启。于是金公寿兴,金公寿恒,金公万基,闵公维重及三司诸人会宾厅。取考 慈懿服制议定时收议及庚子许穆疏后大臣儒臣收议。条列以启。 上责以启辞欠明。且曰期年与大功。无指一归宿何也。若以时王制礼云云。则 大王大妃殿服制。当为何服耶。宾厅再启。以为大典五服条。子之下只书期年。长子众子不为区别。其下长子妻书以期年。众子妻书以大功。承重与否。亦不举论。以此观之。 大王大妃服制似当为大功。而臣等不敢只凭 国典率尔断定。 贞熹王后之于 章顺王后之丧。 昭惠王后之于 恭惠王后之丧。必有已行之制。请令春秋馆考出实录。公以为时王之制。长子嫡妇皆为期年。则 章顺 恭惠两丧。必服期年。所当明陈前后曲折。以为期年从时王之制。大功从四种之说也。如难断定。亦可 禀旨定夺。何必考阅实录。且若不严科禁。则邪论无可息之道。而士祸必大起。遂上劄略曰今因儒生之疏。 圣上令诸臣会议。则所当明陈前后曲折。以为期年从时王之制也。大功从四种之说也。取舍之极。自下如难断定。则 禀旨定夺亦可矣。而今此考见实录之请。未知何据也。时王之制。长子嫡妇皆以期年。则 章顺 恭
损庵集年谱 第 229L 页
惠两王后之丧。亦必服期而已。何待考阅而后可知也。是必欲以四种之说为是。则恐为庶妾宗嫡之说所胁持。而欲以四种之说为非。则礼疏又不可诬。故为此两端难决之语也。然今此儒疏肯紧处。只在于 国制前后之异也。前日所行期年之服。果是专用 国制。则今日之服。亦当用期年也无疑矣。前日期年之服。非但用 国制也。参用四种之说而行之云尔。则今日大功之服是也。此可一言而决矣。大槩时王之制。不分嫡众子。皆服期年。故己亥期年之服。以此以彼。无所嫌碍。而至于妇服则既分长众。今若定行期年。则实有二斩之嫌。若使礼家为不易之论。则今日之服大功是也。但己亥之服。大臣以 国制定行。而 圣上亦尝定之以此。则今日之服。更无可议也。臣伏闻都慎徵之疏。其意不但为期制之误而已也。今虽改定期年之制。而亦必须申明前禁。使奸辈毋得乘机继起。士类可以保全而 国家可以定静矣。○劄在集中。)有领议政金寿兴中道付处之 命。与同僚请对 不许。上劄请还收。(宾厅凡三启。 上屡下严旨。以指 先王以体而不正。可谓薄于君。而厚于何地耶。予实痛心为教。因下 备忘。教以不稽己亥古例。亦不请议处。直为付标。内怀众庶大功之意。矇眬磨鍊。其时礼官
损庵集年谱 第 230H 页
及郎厅并拿鞫。严问定罪。又 教以领相金寿兴敢言体而不正之语。其忘 先王之恩。附他论之罪。决不可不正。 命中道付处。于是公与同僚请对。将欲救正还收。 上不许引接曰气甚不平。所请对者何事。无乃为大臣耶。君臣之义甚严。尔等都不念及耶。虽入侍此外有何奇语新话乎。遂联名陈劄。略曰宾厅议启之礼。亦是陈其所见而已。而 殿下至疑以厚于何地。又罪以忘 先王之恩。人虽有忘恩背德之心。必生于利害之间。贬薄 先王。公肆无伦之说。无一毫之利。有必至之害者。虽至愚之人。亦皆知之。大臣何独不思而自陷于不测之诛哉。且此长众之说。非今日大臣创为之说也。自庚子以后。言者已多。虽无 朝家之采用。 殿下亦尝闻之熟矣。宾厅之启。虽复有此说。 圣明若以为不然。则亦当如前日之不采用而已。何必加之以情外之 教编配之律乎。臣等虽甚愚昧。亦知君臣之义至严。见无礼于君。则如鹯逐雀。固当不暇营救大臣。所不敢为也。伏愿 圣明穆然周思。释然改图。还收付处之 命。答曰已谕矣。但劄末事。予甚骇然。己亥甲乙争卞之时。 朝家已用国典。亦无长众之别。故勿施而已。今则掇拾己亥甲乙之卞。欲为今日服制降杀之计。岂可与己亥之勿施而已。比而同之。尔等引以为今日式乎。如此而敢曰如鹯之逐雀乎。殊甚无据。○
损庵集年谱 第 230L 页
劄在集中。)与同僚上劄请寝掌令李光迪,持平柳之发等削黜之 命。亟从其请。(掌令李光迪,持平柳之发等。启请还收大臣付处之 命。 上下备忘。并削夺官职。门外黜送。公与同僚上劄。略曰夫礼官之改定服制。直为付标。诚有妄率之罪。光迪等亦岂不知也。观其启辞之意。只以鞫问为过重。非敢谓无罪也。非敢为营救也。朝诣台中。夕黜门外。听闻惊惑。气象愁惨。不料 圣明之世有此过当之举也。今日大臣之被罪。专在于断定大功之制也。断定之说。与泛论不同。诚有如 圣教者矣。然大臣亦非必欲定行功制也。所见如此。故不敢隐于奏议之时而已。若曰大臣诚有厚薄之心。则必将隐讳秘藏之不暇。何故彰言于 殿下之前。自速不测之诛乎。请并还收宪臣削黜之 命。亟从还寝大臣付处之请。 上不纳。○劄在集中。)与同僚陈劄请勿修 殿阁。加差御史分遣列邑。(时以 宣政殿倾圮。有修补之 命。公与同僚陈劄。略曰今日 国势。可谓岌岌乎殆哉。民怨已极。外忧方殷。变异叠出。水旱连仍。天心所在。向背可知。人事至此。更何可恃。 宣政殿之倾圮。虽未知其如何。而目今急先务之所未遑者。不胜其多。则一 殿阁之修葺。何至于忙
损庵集年谱 第 231H 页
忙急急乎。春间 殿宇之改营。固有名矣。而论者尚以为言。今也民忧国计。寘之相忘。促举营缮之役。远外听闻。岂不解体乎。三南御史之遣。诚不可少缓。前以台启而辍行。已是 朝家之失计。今则秋已向深。而递易未定。打发无期。此何举措也。湖岭两南则郡县镇浦。其数甚多。海中岛屿则至有候风开洋之处。往来巡检。器械看审。舟师点阅。船材察视之际。必不免随处费了许多日子。来岁风和之前。决知其不能了得此事也。即今御史之被选在京者。必须今月内促发。毋令淹滞。又加差数人。分邑往巡。则庶乎得宜矣。至于逃故变通。尤宜汲汲讲究。而备局宾厅之会。亦无其期。此又闷郁者也。伏愿 殿下亟下 明命。还寝殿阁修改之举。御史亦令庙堂疾速禀 旨举行。且自今日。奋励 圣心。赫然改图。如成汤之坐以待朝。如武王之发扬蹈厉。不胜幸甚。 答曰缕缕进诫之言。予当佩服。而倾颓处修补。不过循常事也。语欠和平。未知专出于勉戒之意乎。不用台阁之言。盛责君上。而今日所为此何举措之说。予固未解。而今日递易之言。指申翼相耶。国事何择燥湿乎。御史加送事虽快。有弊不可行也。修改事已令停罢矣。末端事。更加留心焉。○劄在集中。)上疏辞职。(公以 上批多有未安之 教。而申翼相事尤出于情外。陈疏辞职。仍言近来上下情志不能
损庵集年谱 第 231L 页
交孚。章疏间抉摘文字。臆逆心情。恒有不信臣僚之意。恐非圣德事。 上批以勿辞。)与同僚上劄请寝大司谏南二星绝岛远窜之 命。 上特命补江西县令。即日辞 朝。(大司谏南二星上疏论服制。 上震怒。特命绝岛远窜。承传项背相望。 命促入定配单子及押去单子。 阙内震动。时夜已三鼓。公方直玉堂。张烛起坐。公口呼劄草。修撰姜硕昌秉笔。请还收。其略曰二星之疏。岂敢有立帜角胜之计也。不过暴白其前后议礼之人。各申所见。断无他肠而已。 圣教每以四条中一款。而疑诸臣之有所厚薄。若是则圣贤礼典之书。适足以为祸于后世也。盖节文仪则。固有王朝士庶之异用。而至于三年丧制则经传注疏。皆通上下看者也。四种之说言之。虽若有未安者。而人臣之论君父丧制者。以此为嫌。不敢轻议。则古人初岂以此等文字著在礼经乎。今日诸臣之言。只是援据古礼。冀 圣明之下听。而 殿下便加疑怒。一则曰忘 先王。一则曰附他论。一槩律之以无将不道之罪。以此为案则人安所措手足也。二星身居言地。目见 君父之遗失。区区进言。出于忧爱。而严谴遽加。投之海外。 圣明之世。岂料有此举措也。伏愿 殿下平心舒究。还收远窜之 命。劄上以不允 批
损庵集年谱 第 232H 页
下。传于政院曰此劄何人撰出耶。问启。政院启曰问于玉堂则以为上下番相议为之云矣。 上三遣承传。问曰必一人先搆。然后可与相议。何如是为对耶。并与上番而问之。则必有直招者。玉堂之官。无甚尊重。何不并招上下番而问之。只问于下番。致令屡次往复耶。公在直庐闻之。急以己名现告之意。送言于承旨。政院亦方使人促公来对。时 阙门已开。诸承旨皆会。金公锡胄曰玉堂官捉致按问。曾所未有。如不可覆逆则无宁如其言现告而已。何必促令躬来乎。该房遂以公名告。时上下震怖。皆为公危之。谓祸将不测。于是 上特除公江西县令。仍▣▣当日辞朝。给马发送。先是有胡使出来之报。而江西有窠。口传差出望单子晡时入启。终夜不下。人皆怪之。至是有是 命。盖 上度公必有劄争。待以斥补也。掌令安后泰持平朴元庆启曰赵某身居经幄。志切匡救。才上一劄。遽有外补。瞻聆所及。莫不骇惑。请还收江西补外之 命。大司谏李嵇,司谏宋昌启曰赵某诚切补衮。敢进一劄。 殿下不惟不赐允俞。摘发撰制之人。遽下补外之 命。实非 圣世之美事。亦请还收。 上皆不允。玉堂亦陈劄救之不报。○劄在集中。)八月到任所。○显宗大王升遐。 肃宗大王嗣位。(时公为接待北使。到肃川府。闻 上升遐。望哭
损庵集年谱 第 232L 页
于肃川馆。到安州站所成服。因还官次。)十一月受由往省于高阳郡衙。○十二月还县。○作文谕县中士民以婚丧之礼。(邑俗鄙陋。父母大祥之日。杀牛酾酒。聚会宾客。否则邻里不许脱服。婚姻无同牢之礼。婿至妇家。新妇隐于邻家。夜深始纳婿室。公作文以父母之丧。夫妇之婚。人伦莫大之礼。不可违悖亵慢之意晓谕之。选儒生之有文才者。处之学校。计给粮馔。或读书考讲。或命题课试。于是江民始知婚丧之礼。而挟册愿学者日进。先是县赴试。恒不过二三人。而中选者绝无。自后赴试至于十馀人。而中选者亦至三人。皆谓公诱掖之功云。○谕文在集中。而不知在某月。姑录于此。)
四十八年(肃宗元孝大王元年)乙卯(公四十五岁)正月。为尤庵先生讼冤治疏送监营。不捧。竟不果上。(时贼鑴得志。凶党擅柄。以议礼事搆诬尤庵。远窜德源。公不胜忧愤。遂治疏讼冤。首言今日之事。名虽论礼。而意实假托。拈出嫡庶二字。欲以恶逆之律。尽刘一世之人。又极论前后议礼曲折及鑴积憾于尤庵之由曰。礼疏四种之说。鑴非不知。庶子之非贱称。鑴亦非不知。而倡为次长三年之说。卑主贰宗之论。惹起争端。酿成祸
损庵集年谱 第 233H 页
阶。又言洪汝河,尹善道,柳世哲,黄壖之徒。不得售其计者。实赖 先王之圣明。末论李宇鼎,睦昌明,李沃等逐势反覆之态。金寿弘之老妄怪戾。人皆唾骂之状。疏几累千馀言。以县道封送监营。时汾崖申公为监司。且公之亲友也。见疏大惊。以为此疏上则大祸必立至。亟贻书于公力挽之。还送疏本。公即亲自驰往。终日力争。而申公以为祸必先及于尤翁。知其必然而犹且为之。决非稳当之道。终不捧。故遂未果上。○疏在集中。)受由往省坡西公于棠山。(时坡西公解官在乡)二月还县。○差东堂试官往价川。○三月还县。○五月祈雨于龙井。归路祭松亭金公墓。(金松亭泮墓在县境。荒废不修。公用朱夫子南康祭刘屯田故事。与邑中人士修其墓。作文以祭。又欲立碑墓道。请文于尤庵先生。未就而公递归。然自是邑人始知尊崇松亭。及公卒。儒生等竟刻碑以立。而尤庵记之曰赵侯识明学正而发挥先生者如此其至。则亦可以知先生云。)六月受由往省于棠山。○作武侯像赞跋。(永柔县卧龙祠。 宣祖大王西幸时命建者也。县令郑道成重修祠宇。购燕京得武侯画像以揭。尝请公作赞。至是又请题其后。时贼鑴尝自
损庵集年谱 第 233L 页
比于武侯。而世亦以王佐称之。及其得志。所行丑悖。放肆无耻。公为跋文。以寓讥讽。斥鑴情状。尤庵先生见之。极称文字之好。且曰亦足以取祸。可使郑侯深藏也。○跋文在集中。)八月因吏曹启请。催促还县。(公不乐于官。先送家眷。以为必递之计。时奸凶秉国。以不仕为陷人之机阱。而御史洪万钟以公治绩褒启。监司又状启催促。鑴为吏判。启请推考。囚家僮。督令还任。公不得已还县。而家眷不复率往。)差监试试官往祥原。○九月历拜箕子墓。寻仁贤书院及乙支祠。○还县○十月受由往省于棠山。○十一月还县。
四十九年丙辰(公四十六岁)二月往成川江东等郡。(时饥荒。亲领邑民往受移转以赒赈。)三月还县。○六月游普德寺。(因同推往龙冈。与县令姜硕昌同游观瀑。)命给表里。(前后暗行御史皆贼鑴之党。必欲害公。出入县境。百计讥伺。而公之为治清白简易。一境腾颂。无疵可摘。御史权瑍不胜叹服。乃反以治为一道最褒启。有是赐。)八月弃官归棠山。(公必欲图递者久。而不得其便。闵宗道以监司适来
损庵集年谱 第 234H 页
审黄龙山城。公同往乘篮舆直至宗道坐处。宗道知公意。初若不知。因军官入告。治陪吏。公即自山城弃官而归。宗道遂启罢。)入京(参 国祥哭班也)还棠山。○十月 命叙用。○十二月差辨诬使书状官。寻递。(以公亲老身病。上使许积启达递。)
五十年丁巳(公四十七岁)四月除定平府使。不赴。(以亲年七十呈状递。)五月与多士会议尤庵先生伸辨疏。(尤庵既栫棘。凶徒又欲论以极律。先以釐正邦礼。告于 宗庙。颁示中外为请。两司发启。公自棠山入城。以待事变。至是不期而会者凡七百三人。相与会议上疏伸辨。尹公攇为疏头。)六月拜全南都事兼春秋馆记注官。○七月以江西事就理。(公在江西时。胡使两年四到。岁且凶歉。公报监司请贷粜米二百石。以备接待之需。一不责徵于民间。待秋拮据充报粜米。金龟万凶党也。代公为县令。宗道为方伯。相为表里。抉摘贷粜事状报。宗道启闻故就理。)八月削职放。(闵熙以宗道之叔。为判义禁。搆捏罪名。诬称那移国谷。终归私用。以流三
损庵集年谱 第 234L 页
千里照律。 上别判下教曰报使贷出。为民蠲役。救济饥民。有何那移私用之事耶。特 命削职放送。)命叙用。○还棠山。
五十一年戊午(公四十八岁)闰三月拜忠清都事。○四月上疏辞职。兼论奸凶浊乱之罪。 命罢职不叙。(时尤庵先生方在栫棘。公以门人。义不可从仕。贼鑴又录进前后论礼言官姓名。而公亦在其中。且于禁府议谳启辞中。李沃书亦举公姓名。故公以此上疏自劾。因极言李沃前后反覆之状。奸凶辈浊乱朝廷之罪。屡呈政院。竟退却不捧。凶徒嗾掌令宋挺濂以削黜论启。 上答曰赵根之肆然投疏。诬陷诸臣。不遗馀力。其纵恣无忌之状。殊甚可骇。仍 命罢职不叙。○疏在集中而下段见逸。)
五十二年己未(公四十九岁)三月因宋尚敏狱事就拿。(怀德生员宋尚敏。尤庵先生门人也。尝为先生讼冤。备述礼讼始末。殆屡数万言。作一册子。而丁巳夏告 庙之论复发。尚敏入京。公往见之。则出其册以示公。公以为国有禁令。且凶徒虽以服制为言。其实假托藉重。以为嫁祸之计。今专事论礼。不可为伸辨之道。尚敏亦为诸人所挽。不果上焉。至是乃
损庵集年谱 第 235H 页
上疏进其册子。 上震怒以逆律论。即日 命设鞫。尚敏殒于杖下。临死言申启澄,李橝与修其疏。朴世澄写疏。群凶并请拿问三人。李橝受讯杖七度。以为尚敏与赵某相议付签。改下文字。而册子全用某所撰庚子录所载中语云。庚子录即公所尝辑录。而庚子礼讼时。公私文字及古今礼说前后筵话收载者也。盖公以尤庵之高弟。又负士林之重望。言论风旨。为世所惮服。而公亦以匡君德扶世教崇正学斥邪党为己任。论事是非。严正直截。不避危险。以是大为凶徒所仇嫉。至是积为领相。权大运为左相。熙为右相。吴始寿为判义禁。睦来善为知义禁。李夏镇,郑维岳为同义禁。安如石为承旨。吴廷纬为大司宪。权大载为大司谏。皆方按狱。闻公名雀跃。即请逮拿。时公罢官在棠山。翌晓就拿听 传旨。公对以尚敏丁巳夏。持疏入京时。果往见其疏草及册子。文字间亦有酬酢之事。据实直陈。凶徒遂请刑。公于桁杨楚毒之下。颜色自若。辞气从容。无少挫挠。凶徒又请加刑。必欲为罗织之计。 上特命议处。)远窜于庆兴府。(凶徒必欲杀公。鞫厅请对时。大运则曰尚敏之册子说话。多出于赵某庚子录云。赵某之罪固大矣。积则曰尚敏册子中说话。流出于赵某之庚子录。而语意如是阴惨。况某之庚子录所言。何所不至云云。自 上特命减死极边远窜。遂定配
损庵集年谱 第 235L 页
所于庆兴。申启澄,李橝诸人亦定配。公出狱门。先问坡西公安否。自禁府直向兴仁门外。仍即启行。时坡西公在棠山。追及于路。公拜谒颜色如常。为进宽譬之语。无一毫几微出于言面者。一家及朋友来到慰问。则谈笑亹亹。少无戚戚之容。)五月到配所。(发行四十日始到。而所过虽吏胥村氓。无不为之咨嗟叹息。尽心卫护。至于异己者。亦皆赆行。庆兴僻在极北。风土甚恶。公本清羸多病。且酷祸之馀。冒暑作行。昼夜呻吟。而一子荣期随往。病亦甚重。医药无人。公亲自救护。而处之晏然。未尝嗟劳。惟以远离亲侧为至恨。○庆兴人俗贸贸。徒尚弓马。不知儒业。虽儒冠者。但以驰骋弋猎相誇。及公至。人有来见者。必以读书修身之道。诲谕甚勤。自是士子颇知向学。挟册来从者甚多焉。)
五十三年庚申(公五十岁)三月。闻女婿尹殷教讣。(即尤庵先生之外孙。成婚不数年而夭殁。公悼伤甚至。)答李草庐(惟泰)书。(草庐亦尝以礼论被谪宁边。京乡士友。皆传草庐自其窜谪之后。怵于祸福。永合时论。言议事为。日涉疑贰。毁谤纷纭。草庐贻书于公。颇示分疏之意。且以公越视不救为言。以冀公之救解。故公答书以戒之。○书在集中。)
损庵集年谱 第 236H 页
月闻放释之 命。(是春积与其子坚及鑴,桢,楠等谋逆伏诛。凶党迸黜。尤庵先生始得蒙放。侍读官崔锡鼎启曰赵某本无罪犯。被谪经年。闻其老父年迫八十。死亡无日。 孝理之下。宜有体念之道。且某自 先朝出入经幄。异于诸臣云云。 上曰赵根被谪已久。且有老父。情理可矜。特为放释可也。时 上意于礼论。犹未释然。故事关议礼者。不敢以本事陈达也。)七月至棠山。(公急于归省。时当盛热。冒炎疾驰。素患疸病。及到家證情添剧。)疾谻舁至城中。寓彰义洞第。(病势转成浮胀。日渐危重。为就医治。自棠山舁还于京。始寓敦义门外冷井洞。移寓于彰义洞堂叔德山公第。)八月十七日卒于寓舍。(病将革而精神不变。言语酬酢。无异平常。亲旧来问疾。则答曰脩短在天。亦复何恨。而使老亲重贻疚戚。此为痛心耳。人有言李橝事者。公谓曰吾之至此。莫非命也。岂厦卿之故也。勿复为言也。及卒。尤庵先生闻之。极其伤恸。为文以祭。同门士友及知与不知。莫不痛惜。江西庆兴之士。设位会哭。其受学于公者。徒步来吊。哭如亲戚。赍物致赙。江西士民则磨崖为碑。至今追思。)闰八月 命给职牒别致赙。(领议政金公寿恒启曰前江西县令赵某。去年被逮于宋尚敏狱事。
损庵集年谱 第 236L 页
受刑定配矣。 圣明下烛其冤状。特 命宥释。而今才身死。曾经 先朝侍从。与他人有别。而既死之人。则虽在削职之中。无书入岁抄之规。自 上无以知其存没。前既有 恩宥之命。则恐不无矜恤之道矣。右相闵公鼎重曰尚敏之疏。虽因触犯邦禁。受刑而死。而其意只出于为师讼冤。至于赵某则以参见尚敏之疏。并受刑讯。尤为冤抑矣。兵判金公锡胄曰赵某则无可罪之事。而受刑定配。事涉冤抑矣。 上曰赵根职牒还给事。分付该曹。依例别致赙可也。)十月葬于坡州承统洞。(壬坐之原。在棠山先茔北一里许。)
七十四年辛巳十月。迁窆于交河青岩面多乐洞。(壬坐之原○公卒二十八年丁亥十一月。郑夫人卒。各窆于棠山先兆北麓壬坐之原。)
七十七年甲申六月 命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掌乐正柳成运上疏。略曰己未宋尚敏之狱事。前所未有者也。当时柄臣之罪。可胜言哉。故校理臣赵某以先正臣门人。横被诬枉。几死于桁杨之下。远窜北塞。翌年庚申蒙 恩放释。而癯弱书生。残命如
损庵集年谱 第 237H 页
缕。归骖才税。旋即殒殁。某以文学行谊。见重于世。期待不浅。不幸至此。士类莫不伤之。其所负冤。有甚于尚敏。而尚敏既已 赠职。则独于某迄未闻悯恤之举。岂不为 圣世之一缺典乎。伏愿 殿下特命哀赠。俾慰九地之幽冤焉。 上下礼曹判书闵公镇厚。覆启曰赵某以士林负望之人。横被罔极之祸。才见清时。奄忽长逝。今至二十馀年。尚阙 褒赠之举。诚是 圣世之一缺典。遂 赠是职。)
九十二年己亥正月 命录用子孙。(药房入 诊时。副提调俞公命弘启曰故校理赵某。以先正臣宋时烈门人。文学行谊。见重一世。出入经幄。裨益亦多。而为党人憎嫉最甚。己未宋尚敏狱起。百般罗织。惨施栲掠。远窜绝塞。庚申才蒙 恩放。旋即殒殁。士流至今嗟惜。曾因掌乐正柳成运上疏。特 赠副提学矣。第其独孙沦落乡曲。孑孑贫穷。无以支保。实为矜悯。宋尚敏之子既蒙朝家收录。有除职之事。赵某以 先朝经幄之臣。其为冤死。与尚敏无异。亦宜有一体录用子孙之道。而事系恩典。 下询于入侍大臣何如。都提调李公颐命曰赵某事。与宋尚敏差异。尚敏则死于栲掠之下。而赵某则受刑蒙放而死矣。然其冤死则同。录用子孙。亦合矜悯之道
损庵集年谱 第 237L 页
矣。 上曰分付该曹录用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