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826-036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书法正传卷五      常熟冯武撰
  纂言上
   李斯用笔法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
有简略斯更脩改望益于用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
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
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见斯书秦望纪功石
卷五 第 1b 页 WYG0826-0364d.png
云吾死后五百三十年閒当有一人替吾迹焉(一本作/九百四)
(十/年)
 简缘云此段似说正书非论玉箸疑未必是斯言也
   萧何笔法
汉相国何善篆籀其论笔道云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
通正在腕前文武贵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乎
阴阳每欲书字喻如安营下寨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
者心也墨者意也书者营也力也通也塞也决也依此
卷五 第 2a 页 WYG0826-0365a.png
遵妙矣何为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
使秃笔常自为之
 简缘云亦未说著痛痒但就唐太宗馀意而为之酂
 侯恐无此言
   蔡邕书说
蔡邕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
焉写李斯并史籀等用笔势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叫
欢喜若对千人喈因学之三年便妙得其理用笔颇异
卷五 第 2b 页 WYG0826-0365b.png
当代善书者咸异焉喈自书石经于太学观者如市于
会稽作笔论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恣情然
后书之若绾閒务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默坐静思
随意取拟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沈密神彩若对人君则
无不善矣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
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鸟啄形若虫蚀木若
利戈刃若强弓矢若水火若树云若日月纵横有象可
谓书矣
卷五 第 3a 页 WYG0826-0365c.png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邕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
 言讫而没 琰字文姬邕之女也
蔡琰云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肇于自然自然
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
中下笔用力献酬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
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
卷五 第 3b 页 WYG0826-0365d.png
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

 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
 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
 手妙出笔端
   钟繇笔法
钟繇少时随刘胜往抱犊山学书三年比还与邯郸淳
韦诞孙子荆关枇杷魏太祖等议用笔于韦诞坐中见
卷五 第 4a 页 WYG0826-0366a.png
蔡邕笔法自拊胸尽青因呕血魏太祖以五灵丹活之
苦求邕法诞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发其墓遂得之故
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简缘云二/语真骨髓)一一从其
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或作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
子会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书未终尽学其字与
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
万类皆书象之(简缘云用心如此/之专方成艺业)繇善三色书然最妙
卷五 第 4b 页 WYG0826-0366b.png
八分也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
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
蔼者矣
   晋卫夫人笔阵图(卫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名铄字茂猗)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匪乎银钩昔秦
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
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其
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
卷五 第 5a 页 WYG0826-0366c.png
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
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
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
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
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
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
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
卷五 第 5b 页 WYG0826-0366d.png
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
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
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
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
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
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卷五 第 6a 页 WYG0826-0367a.png
  丿 如陆断犀象
  丨 如万岁枯藤
  □ 如崩浪雷奔
  □ 如百钧弩发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
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𦂳者心手
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
卷五 第 6b 页 WYG0826-0367b.png
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
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
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
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简缘云知此方可写正书
   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
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
卷五 第 7a 页 WYG0826-0367c.png
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先乾研
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
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
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此
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
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
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
卷五 第 7b 页 WYG0826-0367d.png
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
中有人于许下破钟公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
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又
别有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龙蛇相钩联不断
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
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
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象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
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笔即直过惟有章草
卷五 第 8a 页 WYG0826-0368a.png
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
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其即钟公太
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
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之
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后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
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
邕石经三体书又之从兄洽处见张旭华岳碑始知学
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
卷五 第 8b 页 WYG0826-0368b.png
焉遂成书尔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
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千金勿传非其人也永和十二年
四月十二书
 简缘云此篇非右军不能道
   王羲之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衡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
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
卷五 第 9a 页 WYG0826-0368c.png
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
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閒皆有意自有言所
不能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平南/即右)
(军叔平南将军王/廙也李式晋侍中)
 简缘云非自道必不能如此之确而妥
   王右军笔势论(见周子发书苑/菁华第一卷)
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
古有之令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性凡诸字势总立十
卷五 第 9b 页 WYG0826-0368d.png
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审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测其本转笔者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之法固难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谓辨其所
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子
藏之勿播于外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习精专形彰
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
其本此笔势可为家珍学者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审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卷五 第 10a 页 WYG0826-0369a.png
一曰凡欲书时先乾研墨安笔水中研墨须调不得生
用生用即浸浔漫涩点笔之法只可大如菽麦也不宜
多点点多则不利横画之法不得缓缓则不𦂳竖牵之
法不得急宜卓把笔笔头先行笔管须卓立竖傍则曲
也倚竿之势亦须缓干戈形势头尾大小轻健妙好真
书如此行草任意
二曰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
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
卷五 第 10b 页 WYG0826-0369b.png
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涩如笔下未滑不可便休
三行两行临之未休取滑健为能勿计其遍数也
三曰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势大者促
之令小小者纵之令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
正如长舟之截江渚竖则直如冬笋之挺寒谷
四曰作点之法必须磊磊如大石之当衢路或如蹲鸱
或如蝌斗或如瓜瓣或如鹗口或如鼠矢凡此之类各
禀其仪用之落竿之法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若欲倒
卷五 第 11a 页 WYG0826-0369c.png
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
箭发收如虎斗龙骧直如劲松之临谷曲类悬钩之钓
(简缘云落/竿戈法也)
五曰立人之形如乌鸟之在柱首信任使之类是也屈
脚之势弯弯如角弓之张乌焉为岛之类是也腕脚之
势要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类是也急引疾牵如
云中之掣电还远送道之类是也
六曰日月目具等字之例中画不得触其右右又宜粗
卷五 第 11b 页 WYG0826-0369d.png
腕脚斡上搽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
膝放纵宜从气力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
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
七曰凡字处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横贵乎纤竖
贵乎粗分閒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并须
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藏锋点画使左先右回右亦
然藏头点画悬笔属纸令笔心当画中行
八曰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撇不宜缓缓
卷五 第 12a 页 WYG0826-0370a.png
则钝捺不宜迟迟则失力脚不宜斜斜则不正腹不宜
促促则太阔啄不宜赊赊则失势回角不宜峻不宜作
棱角二字合为一体者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
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
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九曰作字之体须遵正法不宜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
能展舒不宜疏疏则似翔禽溺水诸处皆慢不宜伤长
伤长则似既死之虺腰閒无力不宜伤短伤短则似已
卷五 第 12b 页 WYG0826-0370b.png
践之蛙形丑而阔此为大忌
 简缘云此谓应短而长应长而短非谓本短而欲其
 长本长而欲其短也
十曰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
头如是则筋力不等生死相混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
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乐毅
之法王氏累世学此得成自外皆达勿以难学而自惰
焉此论日有丹阳僧求吾吾不复与也
卷五 第 13a 页 WYG0826-0370c.png
 简缘云此篇孙过庭极言其伪张彦远亦弃而不录
 独周子发书苑菁华首列此篇朱长文墨池编亦云
 恐是后之学者所作然其中不无要言故存之
   右军书法
论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自非达人君子不可得而述
之夫书大须存意思予览李斯等论笔势又钟繇书骨
皆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序而论之夫书字不用平直
不用调端先须用笔或偃或仰或欹或侧或大或小或
卷五 第 13b 页 WYG0826-0370d.png
长或短凡作一字或似篆籀或如鹄头或如散隶或如
八分或如虫食木或如流水态或如壮士利剑或似妇
人纤丽先构筋力然后装束(简缘云装束布/置结构是也)必须汪濊
详雅起发齐密疏阔相閒每作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
波抑而复曳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或横画似八
分而发如篆籀或牵竖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铁
钩或上大如秆藁或下细如针韭或转发如鸟飞或棱
侧如流水作一字横竖可连满一行直看媚态第一须
卷五 第 14a 页 WYG0826-0371a.png
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笔
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若作一纸
皆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弱纸用强笔若书强纸
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之时贵乎沈静令
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下笔不用
急而须迟何也管是将军故须持重心不宜迟心是箭
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
者是急止如鸟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皆须迟欲鸟
卷五 第 14b 页 WYG0826-0371b.png
之脚张大须急不急不有形势每书欲得十迟五急十
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然后是书若直点急牵急
裹此暂看是书久味无力又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
得深浸深浸则毫弱无势墨用松节研之久久不动弥
佳矣
 简缘云阅此则知唐宋人所说皆原于此故不以其
 重出而并录之
   又笔阵图
卷五 第 15a 页 WYG0826-0371c.png
晋右军将军王羲之旷之子也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
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吾所秘羲之
笑而不荅母曰尔观用笔秘法否父见其小恐不能秘
之不与语羲之拜曰今藉而用之使待成人晚矣父遂
与之不盈期月书大进卫夫人语太常王荣曰此儿必
见吾用笔诀也妾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意因流涕曰
此子必蔽吾名晋穆帝时书祭北郊文久乃更写工人
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卷五 第 15b 页 WYG0826-0371d.png
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天台丈人自言真
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永和九年作笔阵图与子敬
曰夫纸者城也笔者主也水者兵也砚者粮也铦者智
也躁者形也大座者垒也调神者谋也轻者钲也重者
鼓也心者刀也手者骑也并以书之经纬夫笔墨皆强
者然后可行若勾者似用干将之剑陆截犀革若曳者
似六钧之弓夏服之箭纵横若花开草野起伏若云雾
去来至于主客胜负皆须姑息而后行之先作者主也
卷五 第 16a 页 WYG0826-0372a.png
后为者客也夫用笔似安营似用槊调墨如调弓端箭
点水似观象察色看毫似砥刃合锋畜砚似甲楯舟航
用纸似突骑屯聚出入若由门户回转若似旌旗挺发
若号令齐整小大若法律严明正直若纠察吏官轻重
若破贼会围结字若献凯庙堂凡解如此可谓是书不
然虚费纸笔终日矻矻何所成名
 简缘云按笔阵图与前篇不同岁月亦异盖永和十
 二年所作是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者也九年所
卷五 第 16b 页 WYG0826-0372b.png
 作是右军与子敬者也故并存之
   右军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天台紫真因及余曰子虽至于斯仍未至于斯若书之
器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宝之贵垂万古之名阳
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于本性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法以𦂳而劲逸以险而峻内盈外
虚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
惟静敬兹法也尽妙矣言讫遂隐予遂镌石以为陈迹
卷五 第 17a 页 WYG0826-0372c.png
维永和九年九月五日晋右军将军王羲之记
   王僧虔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
情书笔相忘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子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
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虚专
妥帖殴斗峥嵘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
卷五 第 17b 页 WYG0826-0372d.png
轻纤微乡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梁武荅陶贞白
夫运笔斜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撇短则法拥
肿点撇长则法漓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
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此并默然在心所谓自然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
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閒上下浓
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
卷五 第 18a 页 WYG0826-0373a.png
凛凛常有生色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
由事耳六文可工亦当复由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
亘古亘今不无其人大抵为论终归于是程邈所以能
变书体为旧也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习也
   隋释智果心成颂
回展右肩
 头项长者向右展宁宣台尚字是
 简缘云非是头项长是右肩也
卷五 第 18b 页 WYG0826-0373b.png
长舒左足
 有脚者向左舒实其典字是(谓亻彳木才之/类非其典之谓)
峻拔一角
 字方者抬右角国周用字是
潜虚半腹
 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
 虚用见冈月字是
閒开閒阖
卷五 第 19a 页 WYG0826-0373c.png
 无字四点四画为综上开则下阖也
 简缘云画即竖也
隔仰隔覆
 并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回互留放
 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
 是也不可并放
变换垂缩
卷五 第 19b 页 WYG0826-0373d.png
 谓两竖画一垂一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字左缩右垂
 是也
繁则减除
 王书悬字虞书毚字皆去下一点张书盛字改血从
 皿
 简缘云盛字去内丁字非从皿也若皿字则本无点
疏当补续
 王书神字处字皆加一点却字节从阝字是也
卷五 第 20a 页 WYG0826-0374a.png
分若抵背
 卅册之类皆须自立其抵背钟王殴虞皆守之
合如对目
 八字州字之类皆须潜相瞩视
孤单必大
 一点一画成其独立者是也
重并仍促
 昌吕爻枣等字上小林棘丝羽等字左促森淼等字
卷五 第 20b 页 WYG0826-0374b.png
 兼用之
以侧映斜
 撇为斜磔为侧交欠以入之类是
以斜附曲
 谓人为曲女安必互之类是
单精一字力归自得
 乡背仰覆垂缩回互不失也
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卷五 第 21a 页 WYG0826-0374c.png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
 简缘云其说多有重见但其人在隋唐之际言之所
 始故存之
   唐太宗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
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
能专精耳朕少为公子时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
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饵其强
卷五 第 21b 页 WYG0826-0374d.png
以吾强冲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数十步吾击其
弱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朕思
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
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

 简缘云虽重骨力而结体不妥则骨力反见其怪
   唐太宗论笔法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卷五 第 22a 页 WYG0826-0375a.png
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
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和之谓也大抵腕竖
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力均平次
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为点必收贵𦂳而重为画必勒
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
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卸贵蹙锋而缓转为波
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
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趯须其笔锋得势而
卷五 第 22b 页 WYG0826-0375b.png
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
罨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夫点要作棱角忌圆
平贵通变合策处策年字是也合勒处勒士字是也凡
横画并上仰下覆志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合掠即掠
户字是也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
之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多字四撇一缩
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跞则古秀而意深
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精能芟薙芜秽庶近
卷五 第 23a 页 WYG0826-0375c.png
乎翰墨脱专执自贤阙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
于闇矣
 简缘云此篇最明白最要𦂳
   唐太宗笔意
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
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

 简缘云一语道破
卷五 第 23b 页 WYG0826-0375d.png
   唐太宗指意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
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
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
手腕虚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
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
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
卷五 第 24a 页 WYG0826-0376a.png
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
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
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
则乾枯而无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
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
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简缘云本者笔画也
   欧阳询书法
卷五 第 24b 页 WYG0826-0376b.png
莹神静虑端已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
齐掌虚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閒布白勿令偏侧墨淡
即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
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调匀点画上下均平递相顾揖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勿令左短右长斜
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
微言孰为不可也
   欧阳询八法
卷五 第 25a 页 WYG0826-0376c.png
  丶 如高峰之坠石
  乚 如长空之新月
  一 如千里之阵云
  丨 如万岁之枯藤
  □ 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简缘云劲松倒折不/如峨峨乎如乔松之)
             (欲倒/也)
   如万钧之弩发
  丿 如利剑断犀象角
卷五 第 25b 页 WYG0826-0376d.png
  □ 一波常三过笔
 简缘云此与右军大同小异此是最要语何妨再见
   欧阳询付善奴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重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
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简缘云此即方法此八字/惟欧公独妙他人不能也)短长
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
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
肥则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
卷五 第 26a 页 WYG0826-0377a.png
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秘诀
   唐人论书(见指/南)
字里金生行閒玉润真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
尽其得书之趣矣
 简缘云是言褚法
   张怀瓘用笔十法
凡工书点画体理精玄约象立名究之可悟岂不以点
如利钻镂金画似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夫书
卷五 第 26b 页 WYG0826-0377b.png
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此为法书苟
守一途即为未得夫用笔岂止于偏傍向背其要在蹲
驭起伏识势岂止于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改制裹束
岂止于虚实展促其要归于互出晓此三者始可言书
今作成颂以尽精旨
偃仰向背
 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阴阳相映
卷五 第 27a 页 WYG0826-0377c.png
 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必须相应左右
 亦然
鳞羽参差
 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峰峦伏起
 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真草偏枯
 两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
卷五 第 27b 页 WYG0826-0377d.png
 带字势雄媚
斜正失则
 落笔结字分付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
 勒锋侧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为得法
 简缘云勒锋磔笔最易凝滞
射空玲珑
 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卷五 第 28a 页 WYG0826-0378a.png
尺寸规度
 不可长有馀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
 之态
随字变转
 如兰亭一笔作悬针其下岁字则变垂露又其閒一
 十八个之字各别其体
   张怀瓘论行书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兼真者谓之真
卷五 第 28b 页 WYG0826-0378b.png
行兼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开张于行流
便于草又处其中閒无藉因循宁拘制则临事制宜从
意适便风行雨散润色开花数体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
俊皆古今之独绝
   张怀瓘论执笔
草书论云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
寸而一寸著纸势有馀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
卷五 第 29a 页 WYG0826-0378c.png
寸著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
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折岂
能自由既不能转运回旋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
之生动乎
   张怀瓘评书
评书药石论云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
亦如是今之书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薰莸同气十年
不分宁知不有藏其知能浑其体法雷同赏遇或使之
卷五 第 29b 页 WYG0826-0378d.png
然至如马之群行骥子不出其外列柂衔策方知逸足
含识之物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
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惟其病状未
即已也非医缓不能为之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
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然能之至难鉴之不易
精察之者必如庖丁解牛目无全形析枝分理其有一
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閒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
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书之妙也是曰
卷五 第 30a 页 WYG0826-0379a.png
无病勤而行之益佳其有方阔齐平支体肥腯布置偪
侧有所不容棱角且形况复无像神貌昏懵气候蔑然
以浓淡为华者书之困也是曰病甚稍须毒药以攻之
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合道理亦可明盖
欲方而有规圆不失矩亦犹人之指腕促则如指之拳
赊则如腕之屈理须譬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
岂曰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
病也岂曰力哉夫良工理材斤斧无迹才子叙事潜刃
卷五 第 30b 页 WYG0826-0379b.png
其閒书能入流含于和气宛与理会曲若天成刻角耀
锋无利馀害万事拙者易能者难童蒙书有棱角岂谓
能也若始疏而终密者则大同始密而终疏者则大异
故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耀俗之书甘而易入乍观
肥满则悦目开心亦犹郑声之在听也棱角者书之弊
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婴斯病弊须访良医涤荡心
胸除其烦愦古人妙迹用思沈郁自非冥搜不可得见
也夫学钟王尚不能继虞褚况他者哉
卷五 第 31a 页 WYG0826-0379c.png
   李阳冰笔法
夫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
圆不变谓之环
   东海公璹笔法(璹徐浩之子传其父笔/法浩之父峤之亦书家)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静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
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
今人皆置笔当大指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势力
况执之愈急则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卷五 第 31b 页 WYG0826-0379d.png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轻则须沈便则须涩谓
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成浮滑浮
滑则俗故点画须依笔法然后书同古人之迹而合于
作者矣
欲书当先看所书纸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相
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难书之字预于心
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可临时
卷五 第 32a 页 WYG0826-0380a.png
无法任笔成形
   李华论书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
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
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钟王之法悉而备矣近
世虞世南深得其体别有婉媚之态凡云八法学者悉
善予有二字之诀至妙之方所谓截拽是也苟善斯字
逸少伯英彼何人哉
卷五 第 32b 页 WYG0826-0380b.png
   虞隽临池诀
第一用纸笔第二认势第三裹束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第六上稀第七中匀第八下密用笔之法
拓大指擪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
大要也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勿令太
𦂳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包自
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拒此言
单包者然必顺气脉均匀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润腕
卷五 第 33a 页 WYG0826-0380c.png
须挺起粘纸则轻重失准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
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用水墨之法水散则墨在近
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纸刚则用软笔策掠按拂制在
一锋纸柔则用硬笔衮努钩磔顺成五指纯刚如以锥
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沙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书石及壁
用纸刚例盖相得也
   张旭传永字八法并五画轨则
侧不患平      勒不贵卧
卷五 第 33b 页 WYG0826-0380d.png
努过直而力败    趯当存而势生(当存一/作宜峻)
策仰收而暗揭    掠左出以锋轻
啄仓皇而疾罨    磔趯䟐以开撑
 简缘云按此八句书家皆作柳宗元语不知其本出
 于张旭也盖宗元传八法于皇甫阅阅传之徐浩浩
 传之旭古人授受渊源毫发不乱如此
丨 顿笔先缩锋骤努令顿下衄之其垂露悬针即衄
  之馀势抽笔成悬针住笔成垂露也
卷五 第 34a 页 WYG0826-0381a.png
一策 奋南寺者真
一勒 其齐在
一飞 事子十
一鳞勒阻 不下可
  已上五画轨则先贤口传手授不形纸墨今特明
  之
   笔法
一曰齧镞门 此一门亦曰书之祖也亦曰书之命也
卷五 第 34b 页 WYG0826-0381b.png
 又云乾坤清气此古诸圣秘而不传者也
 简缘云多力多筋则清无力无筋则浊
二曰阴阳门 浓淡去住内外肥瘦等
 简缘云妙在有形者为阴妙在无形者为阳
三曰君臣门 内外左右上下君须君臣须臣不得违
 背
 简缘云即宾主也一笔是主众笔是臣须有相顾意
四曰乡背门 乡即俱乡背即俱背不得一乡一背
卷五 第 35a 页 WYG0826-0381c.png
 简缘云此言一字内也
五曰偏枯门 不得一边真一边草一面大一面小也
 简缘云亦说一字
六曰孤露门 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须得自在
 简缘云妙在形势束裹
七曰五指玲珑门 凡点笔常回避相触也
 简缘云一字内点画皆有逊避黑白分明也
八曰停笔迟涩门 迟自迟涩自涩常欲令其透过纸
卷五 第 35b 页 WYG0826-0381d.png
 背
 简缘云此言得势也
九曰通气门亦云通水 凡点画令通其气不得塞也
 简缘云笔不断形不撒使血脉相通总说一字
十曰顾荅门 凡点画字势常须相顾也
   古今传授笔法
蔡邕得之于神人传女文姬文姬传钟繇繇传卫夫人
夫人传羲之羲之传献之献之传羊欣欣传王僧虔僧
卷五 第 36a 页 WYG0826-0382a.png
虔传萧子云子云传智永智永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
询询传张旭旭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浩传颜真卿真
卿传邬彤彤传韦玩玩传崔邈
(勾/里)        冈罔南向田诸皆例此
(勾/努)        匀旬均物等用此
返异势       当岂长扆
促左转右势     常宣尚
实左虚右势     其月周同
卷五 第 36b 页 WYG0826-0382b.png
抑左昂右势     图围国
上下不齐势     行河水
永         八法
挫决囊仰曳抛引杀 人
托扑摺勒      口
送勾摺许      也
蹲掠驻努趯     州
报荅势       交爻门赈
卷五 第 37a 页 WYG0826-0382c.png
摺         抛曳如救抑
努趯        钩评
托口勒       挫人引
搭州驻       揖也
扑         囊决
蹲掠        送压
  已上十三诀先贤只口传授并不形纸墨张旭唯
  传永字后自弘五势一切字法无不该矣
卷五 第 37b 页 WYG0826-0382d.png
   元巙巙子山九生法
一生笔 纯毫为心薄覆长短不过六寸软而复健
二生纸 渐出箧者畅润受书
三生砚 用即著水使笔须洗涤令乾净
四生水 须汲新水
五生墨 随要用旋研多研则凝滞
六生手 过或执劳须得腕健
七生目 欲寝适寤不得眠寐既寐须歇
卷五 第 38a 页 WYG0826-0383a.png
八生神 凝念不令躁烦
九生景 晴窗明晓
 解此九生法乃得名书也
 简缘云果然要写好字此亦不可不讲
   韩方明执笔五法(与前变法法/略有不同)
第一执管
 平腕双包虚掌实指世俗多爱单包则力不足书无
 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其法亦当使用不成惟平腕
卷五 第 38b 页 WYG0826-0383b.png
 双包虚掌实指妙无可加也若篆书则多用单勾取
 其圆直有准
第二簇管
 聚五指头笔管在其中心也急疾无体之书或起草
 藁用之
第三撮管
 大草图障用之五指头聚笔管也与握管不远
第四握管
卷五 第 39a 页 WYG0826-0383c.png
 以四指押笔于掌心悬腕以肘力书之或云诸葛诞
 倚柱书雷击柱书不撤如此执管后王僧虔学此执
 笔人以为笑近世张从申亦如此
第五搦管
 二指节中搦之非书家之事也
   陆希声传笔法
邓州钱若水尝言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陆希声得
之凡五字曰擪押钩格氐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
卷五 第 39b 页 WYG0826-0383d.png
妙谓之拨镫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
下阳冰亦得之希声以授沙门𧦬光𧦬光入长安为翰
林供奉希声犹未达以诗寄𧦬光曰笔下龙蛇似有神
天池雷雨变逡巡寄言昔日不龟手应念江头洴澼人
𧦬光感其言因引荐希声于贵倖后至宰相刁术言江
南后主得此法书绝劲复增二字曰导送今待诏尹希
古亦得之而所书为一时之妙李无感小篆亦得其法
查道始习篆患其体势柔弱希古教以法乃双钩用笔
卷五 第 40a 页 WYG0826-0384a.png
经半年始习熟而篆体劲直甚佳
   柳公权笔谏
唐穆宗即位柳公权以夏州掌书记入奏帝曰我于佛
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翰林侍书学士穆宗问公
权笔法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为笔
谏也公权笔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
不得公权手笔者以为不孝至外夷入贡别书货贝曰
此购柳书
卷五 第 40b 页 WYG0826-0384b.png
   郑子经天五篇
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
笔则八体废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
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又学古篇云执笔贵圆握管
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不转转则圆篆圆
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圆效天方法
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一方一圆其效法天地之
道乎
卷五 第 41a 页 WYG0826-0384c.png
   林韫拨镫说
韫咸通末为州刑椽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
公之文翰海内知名韫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
期岁馀卢公忽相谓曰子学我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
用笔之方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
掌东西上下何所关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
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
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拘长短远近但勿遏其
卷五 第 41b 页 WYG0826-0384d.png
势俾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
如算子此画尔非书法也吾昔受教韩吏部其法曰拨
镫今将授子勿妄传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
而味乎韫加以久罹戎事笔砚多亡终不能穷其妙敢
复传于智者
又曰夫作字贵乎结构结构具矣字形贵活字形活矣
又在点画等活点画活矣则为全美然欲点画又在有
起有止则可惟撚笔方会其妙是撚笔实为用笔之机
卷五 第 42a 页 WYG0826-0385a.png

 简缘云按此段恐是后人所增然其言有系故存之
   释栖霞论书
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
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
自变其体以传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
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地此书家之大要也
   韦荣宗论书
卷五 第 42b 页 WYG0826-0385b.png
凡下笔心主于手然后可下若小等閒殆亦无凭又曰
须浅其执牢其笔实其指虚其掌论正书行草则曰真
书小密执宜近头行书宽纵执宜稍远草书流逸执宜
更远远取点画长大近取分布齐均
   张敬玄论书
运腕不可太𦂳𦂳则腕不能转而字体粗细上下不均
楷书不必悬臂气力有限若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
臂笔势无限也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
卷五 第 43a 页 WYG0826-0385c.png
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
此管一纸凡此皆学书者所当知也
   李后主书述
壮岁书亦壮犹霍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陵沙漠目
无全虏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从横炎炎不可向迩
其任也如此老来书亦老若诸葛亮董戎韦睿接敌举
板舆自随以白羽挥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识笔无
全锋噫壮老不同功用则异能惟所能者可以言之书
卷五 第 43b 页 WYG0826-0385d.png
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家传于欧颜褚
陆等流于此矣然世人罕知其道孤以幸会得授诲于
先生(谓𧦬/光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授要诀然后研
切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
擪压钩揭抵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鲁公墨迹尚存于
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书此以记之
   徐铉小篆
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卷五 第 44a 页 WYG0826-0386a.png
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故锋
常在画中
 简缘云正书亦当如是
   翰林粹言
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
书万卷始通神此言良是○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
妙在应变无妨○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须求生动○有
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兼此二者然后
卷五 第 44b 页 WYG0826-0386b.png
得齐古人○笔正之说真格言也笔正则古人笔法皆
如吾手矣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濡毫之次法与
锋合然后运笔无非法也○捉笔在手便须运意不可
妄落一笔才落便想第二笔合作如何下○偶写一字
不成须于众碑中寻之若无即出意自造不可轻易率
然而作○作字虽忌滑熟然不可生硬如颜如柳初未
尝有生硬之笔○先识此字书则得之素与相忘必难
描写临书最有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
卷五 第 45a 页 WYG0826-0386c.png
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分閒布白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偏者正之正者偏之以近为远
以远为近以连为断以断为连笔近者意远笔远者意
近○字看碑刻须像运笔又须挹其气象随其所寓成
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学字
如女子学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只学一家书
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篆
添隶减篆长隶匾
卷五 第 45b 页 WYG0826-0386d.png
   东坡书说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閒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
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
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

   刘正夫论书
卷五 第 46a 页 WYG0826-0387a.png
字美观则不古不美观者必古今人之字如观文绣久
而生厌古人之字如观鼎钟愈久愈爱
   米元章论书
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
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字要骨格肉须裹
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书在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
枯润不肥○颜鲁公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意脩改波
撇致大失真惟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
卷五 第 46b 页 WYG0826-0387b.png
皆得其真无做作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夫真迹皆无
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真杰思
也○世人皆以公权努目张拳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
有筋骨也○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
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閒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
则未之见也○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
好萦之便不工也山谷亦云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山谷书说
卷五 第 47a 页 WYG0826-0387c.png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
点缀终无烈妇态也○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古人学书学其工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多偏得其
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粲然者
   书旨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
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
出笔底具化工也
卷五 第 47b 页 WYG0826-0387d.png
 简缘云生而熟者人知之熟而生者则未之知也不
 惟他人不知即赵松雪亦不知
   赵子固论书法
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岂易学学唐尚
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人入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
侧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閒
架墙壁则不骫骳思陵书法未尝不圆熟要之于閒架
墙壁处不著工夫此理可为识者道近得北方旧本虞
卷五 第 48a 页 WYG0826-0388a.png
永兴破邪论序受而不知其恶也故为此说正坐无墙
壁也右军乐毅画赞兰亭最真一一有墙壁者右军一
榻直下是也李玮家开皇帖行书之祖于此最昭昭化
度及鲁公离堆得此法左右阴阳极明丽丁道护启法
寺碑笔右方直下最具此法学者垂情如此下笔则妍
丽方直端重楷正昧此则痴钝墨猪矣黄庭贺捷有钟
体虽微欹侧隐然亦有墙壁力命劲利更高学者毋但
徇俗而不究本惟遗教经宛然是经生笔了无神明决
卷五 第 48b 页 WYG0826-0388b.png
非羲笔识此已又识破怀仁圣教序之流入院体也又
须戒徐会稽之浊在跛偃李北海之浊在欹斜惟张从
申得大令之通畅无二公之流弊且世云会稽法自兰
亭出兰亭即无偃笔也又云北海深悟大令大令不若
是之跛倚也跛偃之弊流而悟我坡公欹斜之弊流而
为元章父子矣故余深信閒架墙壁为要也
学隶楷于魏晋之下邈乎无以稽也仅有化度寺九成
宫庙堂碑三者耳三书之法在平正恬澹分閒布白行
卷五 第 49a 页 WYG0826-0388c.png
笔停匀学此者横画必两头均平不可左低右昂又于
十字处如中牛年等字凡是一横一竖中停者皆当著
心凝然正直平均不可使一高一低一斜一欹少涉世
俗守此法既牢则凡施之閒架自然平匀使不俗气人
知兰亭韵致取其映带以为态度不知态度者书法之
馀也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何不
舍本而逐末邪
 左欲去吻  右欲去肩  左右两平
卷五 第 49b 页 WYG0826-0388d.png
 上长下短  左上满(喃啸/之类) 右下满(所井/之类)
行草宜用枣心笔者以其摺袅婉媚然此笔须出锋用
之须捺笔锋向左意趣如只用笔腰不用笔尖乃可如
真书直用笔尖则施之行草无态度此是要𦂳处人多
未之知孙过亭草书言能笼罨横竖最善发明枣心笔
于用之时每难挥运双钩悬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
使笔尖也
   董内直书诀
卷五 第 50a 页 WYG0826-0389a.png
无垂不缩
 谓直下笔既下复上至中閒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
 露如露水之垂也
无往不收
 谓波拔处既往当复回不要一拔便去
如折钗股
 圆健而不偏斜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如壁拆缝
卷五 第 50b 页 WYG0826-0389b.png
 用笔端正写字有丝牵处断头起笔其丝正中如新
 泥壁拆缝尖处在中閒欲其无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
 写字之点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点圆正不见起止
 之迹
 简缘云向谓雨过而屋壁漏痕直而䟐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
 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
卷五 第 51a 页 WYG0826-0389c.png
 简缘云印印泥布置均正而分明也锥画沙笔锋正
 中而墨浮两边也
左欲去吻
 左边起笔不要有嘴
右欲去肩
 右边转角不要露肩古人谓之暗过
 简缘云要圆劲无痕带下努笔有力
绵裹铁笔
卷五 第 51b 页 WYG0826-0389d.png
 力藏在点画之内外不露圭角东坡所谓字外出力
 中藏棱者也
   刘有定论书
篆直分侧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
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
锋常在中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方矣若夫执
笔则不可不方也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
分始有侧法
卷五 第 52a 页 WYG0826-0390a.png
 简缘云此隶楷之所以发源于小篆也不然而何以
 必要正锋然则今之以侧笔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
 者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
 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凡字如日月目贝等字内有短画者不可与两直相粘
则画乃首尾有法否则不守法度也
   赵子昂兰亭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
卷五 第 52b 页 WYG0826-0390b.png
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
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
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论隶之误
 简缘云宋王洙字源叔博极群书晚喜隶书尤得古
 法当时学者翕然宗之于是隶法复兴朱长文曰余
 内兄蔡君弼尝谓余言隶即今之真书源叔之隶书
 乃八分也源叔强名曰隶书耳余始疑之后考刘向
卷五 第 53a 页 WYG0826-0390c.png
 列仙传云上谷王次仲作八分而卫恒四体书势其
 曰隶势则以王次仲师宜官梁鹄等为始作之人按
 恒去汉不远不应如此之误又蔡邕三体石经隶书
 及今所存汉碑皆与真字异乃知汉自有隶书而今
 之八分乃汉魏之际增隶而作者也今之真字乃汉
 魏之际省隶而作者也长文之所言如此余考晋江
 式表唐韦绩五十六种书及王僧虔庾肩吾张怀瓘
 诸君皆云王次仲作八分程邈作隶书惟庾肩吾直
卷五 第 53b 页 WYG0826-0390d.png
 云隶即今正书馀皆无明文先伯钝吟公亦云秦权
 上字秦之隶书乃篆之捷也与今正书不同然非分
 书也盖隶书本如此后渐变而为今正书耳按此则
 与长文古隶之说合欧文忠以分书为隶而今人皆
 谓八分为隶非也
 
 
 书法正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