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耻庵集卷之二
耻庵集卷之二 第 x 页
耻庵集卷之二
 书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7H 页
答尹美村(宣举○甲午)
一自登门承教。非敢怠惰。景仰德义。乐有依归。而年来宿疾转剧。愦愦不省。尚稽一书以候。夙宵憧憧。徒切驰神。意外伏承惠书。教意勤挚。浣手展读。益见君子之盛心也。感愧交并。无以为谢。伏惟信后穷阴。恺悌神相。履道万福。迨切慕用之私。之濂惨祸馀生。受病深痼。心积气塞之症。入冬辄㞃。势甚危苦者。今又数月馀矣。真元已竭。药饵难效。将恐竟不能支吾。奈何奈何。自顾平生无所肖似。言行狂妄。动悖天命。罪不可胜赎。区区之愿。只在补前追后。庶免大戾。而至于今日。癃癈颠连。内欺吾心。外负师友。反躬怃然。益增愧惧。山川脩阻。病喘奄奄。他日承诲。恐难为期。每一念至。不觉怅然。伏枕昏眩。不能究意。
上尹美村(乙未)
德门祸患。天不悔祸。乃至于此。只增痛怛而已。意外伏奉下复书。情教满纸。眷义勤至。捧读再三。若承警咳于函丈之间。披豁病怀。慰倒十分。不审信后严冱。道候如何。区区悬慕。不任下诚。之濂残喘粗延。辗转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7L 页
枕席。今岁又暮。初不意奄奄之喘。尚至今日。甚哉命之顽也。医技已殚。形神无几。牢户静伏。时对文字。而只增心愧。了无开发契会处。加以心虚已甚。气血筋骸。已无主宰。日用之间。虽不欲放忽。而气之动志者。十居八九。天理益微。夜气亦亡。躁扰狂越。日夕昏乱。虽使日事省治。更无所施。奈何奈何。幸蒙下诲。所以指示迷途。拯救癃残者至矣。敢不奉承服膺。而病祟于本地者如此。恐终归于孤负盛意。益用愧惧之至。山川脩夐。病状如此。何由一亲德容。观感薰袭。以遂此平生之愿乎。瞻望南云。神魂飞越而已。李云举又持服住近。时有往复。所论皆实。足以取益。而入冬以来。心气益弱。触处惊惕。从而坏荡。众邪迭攻。七情放纵。莫可收拾。退溪书所谓韩公诗语跻攀分寸不得进。失势一落千丈强者。真见于今日。只自悼慄。不知所以为谋。奈何奈何。适仍便奉候。而强疾颤草。不能成字。
答尹美村(丙申)
自夏徂秋。未得一拜书以候。虽得拜金沟戚丈。略闻静动。而无以慰此瞻慕之怀。为之忡怅。未尝少弛。意外玆者伏承下书。兼受文字之曲副下诚者。拜展以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8H 页
读。有以见门下之不弃愚贱者如此。区区感悦之私。无以为喻。因伏审暑尽凉生。为道崇福体候益胜。尤不胜慰幸之至。顷者伏闻寻绎仪礼。至三四遍。欲与俞宋诸丈。更补家礼源流。以为成书。未知业已就之否。之濂旧疾。夏来略似有安意。不至专废书册之功。中庸看过数三遍。又尝念前日门下下勖韵语。有似劝读朱书之旨。克欲致力。而但终欠精力苦短。随得随失。奈何。中庸书槩似略窥大意。微辞奥义。安能容易见之。虽有疑晦。既未得极意穷玩。又未能自力于抄录。就有道而正焉。终是自受欺昧而已也。白湖读庸编时。有记疑文字。门下持往。将欲有意潜玩参考。其所列条目。幸可下寄耶。抑未知所发明者。诚有发前人之所未发否。亦乞下教。朱书曾于退溪集中。知其为必读之书。亦尝略窥。而未得终头至尾玩读穷研。今欲大着意以卒业。而病势如此。安可必也。年前得看牛溪先生所抄为学之方。其为至要。实斯学之指南。虽似简少。初学入道之门下手之地。无过于此者。若勿以简约为忽。印出以行。其有补于世教。似不为少。不审门下以为如何。慎斋先生遽弃后学。斯文之痛。为如何哉。生来丧忧。丧失心性。悔过不改。见善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8L 页
不迁。日夕悼惧。而疾病奄沉。形神无几。人间百事。未有一开眼者。只赖古人文字。师友道义。慰此穷途。稍以自遣。而又将远离。令人忧叹。奈何奈何。平生拙性。虽好山水。而顾此癃癈。为谋医药。久伏于此。末由抽身。徒怀郁郁。终是跧伏。济得甚事。宁欲未死之前。得遂素志。庶得假于外乐悦目畅志。以慰穷愁。乃于广陵江上。卜一小基。以决出栖之计。其基小狭。不过为屋数三间。而背山临水。岩石斗断。眼界轩豁。上下烟波。极目际天。尽得之于轩窗几席之间。颇为广朗。方谋结构矣。但病势入秋又甚。病情自家亦难言。人固未易谙悉。生死之机。若在顷刻。平生养之而不足。一日坏之而有馀。近复辛苦。百虑又灰。加以若干朋从皆散。无助此意思者。惟郑同人东稷。卜筑其中。正好相依谋居。又有忧患。事事败意。徒切浩叹。然终欲必遂之也。似闻开凿方塘。种莲引水。中成小岛。以作书室。佳致殊胜。而日聚村秀。以事讲说。令人不觉增气而耸叹。又恨无路致身于皋比函丈之间。徒切驰想而自怜也。噫。有志斯学者。古今亦何限。而天卒使之得有所成就者。盖未多得。非但进道为难。亦在其人幸与不幸。为门下。未尝不有感而钦叹也。令胤大雅。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9H 页
志道纯笃。学问切实。他日所就。殆未可量云。何由一接兰玉。以袭馀薰也。山川脩阻。病喘奄奄。虽讲服德义之深。而末由亲炙。效法其万一。犹有可赖而传神者。文字而已。故敢布鄙悃。而病昏益甚。言不知裁。不觉僭愚至此。伏乞恕察。而时因便风。复加教督。则之濂之大幸也。病甚眩颤。书不成字。悚仄之至。
上尹美村
寂寞江皋。牢户跧伏。宋生来传下札。辱和篇什。忙手开缄。反复讽诵。不独冬来慕恋之私。顿尔消释。心开眼明。足以警我昏惰。洗却鄙萌。门下之赐我者。不其多乎。况诗中投与市南之教。何其先获我心耶。义闻之章。讲服有年。而顾此废疾。无路一造其门。常味古人住世无几之语。而未尝不慨然发叹也。惟门下友谊蔚然。相与讲道之暇。不惜馀薰之及人。则岂非小生之大辛也。即日阳复穷泉。寒威尚严。伏惟此时。履道益泰。玩心有味。区区驰向之至。之濂秋末。舆疾出寓江上。而栖息未定。忧患连仍。驯致失摄。入冬来生意尤索然。此生已矣。无复过虑。而大事未毕。未死之前。恐终负至愿。玆以夙宵未宁耳。此来雪山冰江。差慰病思。若趁开春。茅舍落成。则庶可庇病开怀。而第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29L 页
所乐者。终是外面而已。病忧又从而汩之。安得乐且湛而享清福也。警诲之意。实荷盛德之至。感拜服膺。思欲无负。而形神无几。志业日落。奈何奈何。慎斋先生之丧。实同安放之痛。顾我无似。曾获登门。义不可无一痛。而人事到此。今始缄辞束刍。使舍弟代奠。徒增愧负。奈何。适因奴便。敢此修候。万万病草。不宣。
上尹美村(丁酉)
阻音瞻慕之顷。坐尽三春。只有梦想飞驰。不知山川之远隔也。天气渐暄。万物敷畅。伏惟此时。体候顺序冲迪。迨用慕仰之私。春初旧症方剧之时。适有妄作韵语。因便付上。未知登彻否。其时神气顿昏。不复审察而率尔作事。非但文字之误。辞意实涉僭越。自陷于犯分之罪。退而思之。悚慄无比也。虽神气有时作祟。要之心无所存。义理不明之所致也。伏乞恕察此情。即付丙其纸。使安微分如何。千万恳祝之至。大槩之濂所患。又有大于此者。平生病源。专在于心患。其证平生养之而不足。一日坏之而有馀。此则形气之病。已无如之何矣。初以为虽不幸险衅。丧失心性。而在于我者。固可以力致。年来自知从事于此学。虽用功之方。与常人绝异。日用之间。未尝敢忘其所事。病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0H 页
虽未差。其于心术之间。庶或有得力处。而至今点检其中。于内外宾主之分。未甚办得。而动静之际。所失反甚。少有忽之。则不觉心气狂荡崩丧。驯致邪乱之气。亦有以乖了性情。千歧万端。专掩天理。其于口体之欲。怒喜之发不中者。沓至难制。方其时也。固有先知其萌端之必害于理。抵死忍耐。而心无分寸主宰之力。专似不由于我。终未免为邪气所使者。又或有专非本情所发者。若非本然之明犹有存者。其不为发狂者鲜矣。虽曰心气之病。有足以丧其本心。岂有背驰若此之甚耶。以此知其根本已坏。必难久世。实惧悖德获戾。日夕深忧。而不知所以为谋。不审于此何以济之。虽自以为未忘焉。而诚有所未至。少无得力而然耶。伏乞特加哀怜。明示指迷之方。使得随分得力。免于大过。则岂非盛德之至欤。平日仰慕德义者。实非偶然。而年来往复书牍。只是文具。殊无着实请益之事。无非之濂内无切近之功故耳。只自惭叹无已也。旧疾近来不至大作。粗得支撑。新构江舍。移处有月。江山之胜。举目尽得。稍快病郁。而环视其中。恒滞鄙吝。殊未易得其佳绪耳。小堂敢取朱夫子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之语。欲名以偶爱。未知如何。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0L 页
此中欲得君子一言。以侈形胜。且警病昏。而非门下。安敢道此也。幸蒙留意否。前者得见金沙次朱子感春赋之什。病间无事。敬步其韵。略寓鄙抱。且寄仰慕之情。敢呈纳案下。伏乞痛加绳削。又赐昌言。则岂非幸也。之濂今将谋营缅襄。而朋友间或有非之者。其说略具别纸仰禀。幸乞明教如何。时危病㞃。承诲难期。临纸怅然。
 之濂生而险衅。早失怙恃。而幼未更事。卜地未详。考妣两位。皆用于广州先垄。而前丧葬地。则地势极卑。他日必未免于五患。且似有水患。此则人子之所未忍安心者也。后丧则改卜稍高处。拟以为合祔下墓。而此穴亦处山枝之夹凹处。非但山势不顺。坐向不正。背阳向阴。荒凉惨目。地师以为反不如下穴之平稳云。故王父在世时。别卜一处于高阳外茔之侧。以为迁厝之计。先葬王母之丧矣。及王父之丧。不幸之濂当室。又荐遭继妣丧。并发引两丧于高阳而葬焉。追拟并迁祔考妣位。更欲卜穴。则地师皆以为绝无馀地。而继妣葬地亦狭小。难容三位。又审卜一穴。而穴前稍左相去九尺许。有古冢。去不去皆未稳当。大槩迁墓事。虽极重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1H 页
大。而要以避万世不测之患。则固有轻重。似不可不为。故欲卜一处高燥安静之地。而身病如此。日夜劳心而已。奈何。盖合祔之制。始于周公。则圣人于天理人情之间。裁度而为之。若非万不得已。则似不可违。而朱子各葬考妣者。自家所见。明于地事。顾此虽违常道。而彼求安之道反重故耶。今若所见不到此地位。而欲效嚬则其流之弊。有不可胜言。而宁不若守常道之为愈耳。如何如何。
上尹美村
秋閒因朴君家便。伏承下复。慰豁病怀。不啻万倍。而所禀之事。又得一一承教。无异耳提面命。执书感幸。无以为喻。即欲修复。且付下索册子。而苦未得归便。迄玆未遂。伏叹伏叹。即日穷阴虽闭。阳德方长。伏惟养德有味。摄候益神相矣。向者似闻将赴 恩召。而以寒疾未果云。不审然否。尤增向慕瞻叹之至。之濂宿症。入冬辄剧。自秋来。非不刻意调摄。而终未免一番辛苦。即今危症种种。无可言者。病间连看朱书。益知古人之真不我欺。而门下之所以赐我者益多感德之深。第恨精力无几。道里脩阻。无由卒业于门下耳。治怒之方。幸蒙亲切之教。敢不服膺。而自春以来。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1L 页
肝木极炽。此证尤甚。今则奔冲已极。势反似微。非有用力而太半轻歇。亦可怪也。大槩主宰全无管摄。一任邪火狂越。七情放纵。病机之深。若此其㞃。而学问之功。尤难得力。奈何奈何。山事两处事势。皆有至难。而适似有可信机会。如失乎此计。不出乎前两者之间耳。陋居堂名。既幸承命。欲以景晦扁之。若蒙门下记惠命名之意。使得朝夕寓目以自省发。则千万之幸也。敢用申禀。然以吾分上。景晦二字。亦觉非分。非所敢安耳。如何如何。郑君东稷。幸蒙 恩赦。得与相从于寂寞之滨。殊慰穷愁。而其意思比前尤着实。亦可喜耳。将以其子亲事往岭南。回时欲取路以造门下。未知能遂此计否也。馀万病草不尽。只希神会。
上尹美村(戊戌)
伏承下复。大慰瞻慕之怀。第闻还旆似在明间。窃不胜缺怅之心。顾此残疾转就沉笃。承诲之期。实未易焉。幸若作路麻田浦。则此去路边不甚迂回。或可发行日暂枉行驾。过夜于此耶。深切愿望而亦未敢请也。郑君资禀纯实。志道诚笃。年来学识大进。行懿卓然。他日负荷。实有所望。岂意今日遽至不淑耶。及其临绝。屏去妇人。招集朋友。与之相诀。其所以托之勉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2H 页
之者。无非义理之正。自非平生所养之深。安能如此。痛惜之私。不容云喻。且渠平日向慕文丈德义。娓娓不已。每恨相去之远。未遂请益之愿。今其已矣。尚忍言哉。如之濂者穷途颠败。幸依为命。自今以来。尤无在世之乐。凡百自可安之。而只是昏昏。无由亲我有道。有所开发。此不能无慨叹之深耳。馀万强疾夜草。不尽下怀。
上尹美村
岁暮南至。伏惟此时。尊候动止万福。殆切慕用之私。之濂粗保残状。而年迈病痼。只增忧惧。奈何奈何。斯文诸丈。特起扬庭。朝野颙望。庶期至治。斯道之幸为如何。而私忧过虑。亦不能无。不审门下以为如何。秋末。似闻令胤尊兄来过醮礼于城中。而病中人事。益不自力。未得相问凭候。极可叹也。馀只祝体候顺序贞吉。
答尹美村
岁尽春生。瞻慕益切。伏蒙令胤贤兄枉过穷庐。且传下札。奉读以还。窃不胜其慰释之私。近日馀寒渐收。和煦鼎新。伏惟动静体履神相冲裕。区区驰向之至。伏闻文丈近有国子之 除。未知将来去就。又何以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2L 页
为之耶。前后出处之微意。人人皆得以见之。然仁人之心。不能一日忘天下。恐无长往不返之理。文丈若终不出。则小子亦不能无惑焉。伏乞明以回教。开我蒙蔀。则庶有以进尺寸之见矣。何幸如之。之濂冬来动作。偶似胜前。人皆以为小愈。而自觉病情有进无退。精力益惫。百为堕地。奈何奈何。馀万只祝为道保重。以慰下诚。病颤走草。不胜悚仄。
 湖哀山事。未知详闻否。当初轻举。固未免疏漏。而后来了事。尤不满人意。可叹。窃观门下与此人友谊菀然。从前与详细讲学否。之濂以门下相许之故。有从游之愿。而年来残疾颠连。未有所讲。近来略有所叩。其立言似不能无疑。而槩其规模言论尤非末学所可窥测。其卓绝之才。宏博之识。非不叹服之深。而学术则果未见亲切意思。于后学恐不能有益也。不审门下以为如何。之濂于此人。契分固非偶然。而不得不言者。窃以为义理天下之至公。而于理有所未明。则学不能进益故耳。或因此而惹起闹端。未可知也。甚可惧也。切乞勿以此纸或入人眼。千万幸甚。(湖即鑴也。)
答尹美村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3H 页
三月初。伏承下书。殊慰向来瞻慕之忱。而厥后无便。久未修候。孟夏惟炎。不审文丈静养体候如何。一味慕用之至。之濂伏蒙下赐。仅保残喘。沉绵之势。亦得粗安。而孤寓江外。竟不能安贫病之分。方离移奔走来寓麻浦。以为求食近医之计。自怜自愧。奈何奈何。顾此苦毒馀生。过戾山积。深怀耻惧。虽不敢自绝于君子之门。初不觉其因添欺负之罪。至于今日。大有不安。方藏头缩尾。益无以容。向承戒勖之旨。足见大君子不弃微物之盛德。庄诵服膺。益切感幸之私也。至若朋友往来。质疑问答。从此益欲省约。如何如何。怀川两丈。际遇极隆。中外咸庆千一之会。而天灾孔剧。前所未有。未知天意竟如何也。良用隐忧。无由一亲函丈。披展积抱。临风瞻想而已。闻有宋友家便。敢此修候。劳动馀柴惫尤甚。万不一一。
上尹美村(庚子)
昏愦莫省。虽有使次。未克自力于修候。徒增瞻叹而已。端阳节迫。时候向热。伏惟此时。动静体候万福。第闻恕卿兄患疾非轻。未知近有勿药之效耶。奉虑殊切。小生自入夏来。㞃疾少得稍回。而神气坏脱。比前尤甚。时对文字。举一遗二。无复昔时若有味者。自叹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3L 页
此生于此而止矣。奈何奈何。前禀别纸。曾所请教于尤斋文丈而录之者。其中似不无更欲回禀。而自家神识。最不可信。深恐或失尤丈本意。而妄自渎扰。敢用呈纳门下。以为相与反覆折衷之地。伏乞门下终不鄙辱教。则小子之大幸也。近偶有思禄仕一段。鄙意以为此若不可。则公养际可。皆从此而类推。未知如何。
上尹美村(辛丑)
一自出伏江郊。益与人事隔绝。讨便付候。亦难致力。恒切罪负之至。即日秋气益清。伏惟尊候动止清裕万福。殆切慕用之至。之濂伏荷远赐。粗延残喘。而秋来宿疾时复作㞃。自不觉其鬼事日迫。随时偃息。苟遣岁月。亦分外。不敢望也。去夏得拜尤庵文丈于江上。见其为门下忧之者。不甚草草。未知已得相与面论消详。不厌精细。使得归一耶。夫学者于是非之原。毫釐有差。则所失却远。故古人之所以区区辨论者。固非得已也。如何如何。言之及此。僭猥已极。而顾以契分之重。不敢自已。伏乞恕其僭而明示可否如何。馀祝观理益精。以卫斯道。不宣。
上尹美村(丙午)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4H 页
伏惟老炎。尊候动止万福。殆不堪慕用之私。之濂粗保癃状。而形神无几。常在枕席。虽欲整顿神思。探讨古书。随得随失。了无干涉。况于涵养德性。固守不移者。望其有得力耶。诚可闷叹。其于理会义理。或不无得于窥斑者。只是为空言物事。虽欲难疑质问以极其趣。而亦不敢猥形文字。浪费辞说。以犯古人鹦鹉之讥。安得朝夕亲承警欬。观感就正。以求分寸之进耶。之濂窃尝以为先生于出处之义。虽所遇自别于人。诚亦不能无过者。古之儒者。其于仕止久速之间。从容委曲。务尽道理。曷尝有一毫偏倚过中之行耶。不审先生以为如何。欲开蒙蔽。僭禀其槩。第用惶悚。不备。
上尹美村(戊申)
夜来。伏惟尊候安重。之濂切拟更进承教。癃状苦难出门。竟未遂愿。不胜瞻怅。下询坡院事。略禀鄙见。幸赐回教。盖一垣两庙。未有考据。而东西轻重。不得不分。则便有所碍。欲于一庙。东西相向。而以为无主壁。以静退主享。则非为牛栗立院之义。无已则以朱子为主壁。如石潭书院之规则差稳。欲立别庙于其侧。则又有未安者。此与启圣庙。事体有别故也。然则别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4L 页
庙之外。未见便当。就其中择之。朱子主壁。东西对享为胜。未知如何。
上舅氏同异堂李公(惕然○乙未)
伏承下书。伏审体候未甚清茂。伏慕尤增。数夜来。已得和泰耶。侄冬来旧疾。姑得支吾。连读朱书至七八卷。始信古人之言。真不我欺。无味之味。益亦无穷。至有不知疾痛饥渴者。足以消遣世虑。慰此穷愁耳。自顾平生。丧威疾病。颠倒至此。岂非悼怜之甚。而幸于万死之馀。赖天之灵。粗闻古人为己之学。盖观古人之于为学。莫不博考方册。以穷事物当行之理。广取师友。以攻其不逮。以资其讲明。又不厌亲近当世之先觉以道自任者。或观感德性。以矫已偏。听其言论。益广其所未知。而必须涵养于无事之时。体行于酬酢之际。以为真实见得真实行得之地。虽废疾无状。不能一一行之。以为如此然后。可以无偏而有实得。庶遂此平生讼过求道之愿。发愤兴起。区区用心。则亦已勤矣。到今虽无所得。略窥圣人之道不出日用人事之间。思欲处事之际。无论细大。究极其当。以复乎天理之正。而赋性躁妄。心病已极。涵养之功。未能得力。病未穷索。义理不明。天理人欲。有难辨于毫釐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5H 页
之閒者。而每坐疑惑。往往尤悔徒积。益甚可惧。而然圣贤之言。枝枝有据。叶叶有脉。使人皆有可行之实。非如玄虚高妙之谈有难摸捉。其所以义精仁熟。乐天知命者。亦非别件难行之事。只不外乎心目之间。若使实见此理。虽斩作万段。有不足以易其所守。岂以进步之难。而敢退其修行之志哉。若使侄万一有得力处。则虽枯死丘壑。亦无所悔闷耳。下戒书札之烦。诚是务本敛华之意。敢不服膺。宋丈其于平日慕爱之情。不得不一番通信。最晚始为。而其后又有数度往复。亦非无益虚谈。然方此之时。不无俗嫌。自此尤欲省约矣。但古人求道之勤。有不远千里而至者。有遍交当世有识之士以取益焉者。岂徒为好名而然哉。况如侄者。年少初学。地位甚卑。而病伏又如此。虽有并世之君子可为师友者。若不发书先之。孰肯先屈于一穷病无用之少年乎。若以请交为嫌。而一切废断讲论底事。则吾恐偏枯孤陋。无以开发。其弊又有甚于近名之失矣。然侄则每深无实之戒。其所与交。益加审择。不过总若干人。别无烦挠外驰之患矣。大槩天下之理最难掩者。善恶虚实。世间或有一种好名逐利之辈。虽或一时诬世欺人。其务外无实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5L 页
之病。无终掩之理。见得不难。而有其实者则或似有未甚简约者。终必有所立。知人之法。若不于各其已分上。究义理之当然。徒一切以直截论之。古人亦多有似未尽善者。如何如何。郑君东稷人品宽和。乐善好义。而近来学识加进。往往言论有恰好处。而朋友间相处不苟。才见未安。便即实攻其过。最是有益。李君翔与侄交契不深。而其所守所见。的确无疑。真似古人所谓朴实头做工夫者。朋友间鲜有伦比。此数人皆出入于门下。凡事若不耻下问。而使得各尽已见。则必有所益矣。子弟之职。非不得已处。则不必每以道义之说。陈于父兄之前。而叔主不以病侄为无状。而每有下叩之意。且劝戒之深。今敢略将有得于口耳者。就正焉。如未中理。伏乞下赐开示。千万幸甚。
答朴和叔(世采○己酉)
在湖时。承拜子文所传三度惠书及长笺。玩而复之。令人披倒十分。前后所谕。非但议论极精到。为学者之可法。其所以恕物尽情者。尤见其笃厚详熟。愚虽昏蔽。敢不佩服乎。鄙说又略具别纸以呈。然吾辈所执。公必有烂熳同归之日耶。曾闻以邻疠。有迁次之忧。想未整顿。为之奉虑。弟去月。自新县往石城。路由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6H 页
韩山。瞻谒牧隐墓。转过鲁城。历叙尹丈兄弟。又谒遁岩书院。因走怀川。拜尤丈留数日。讨得多少义理。虽伤于道路。精力凘败。此盖半世未酬之宿债。则岂非厚幸也。今才捲还隋城田舍。江云入望。不觉神魂之驰傃也。今想还就江寓。自此庶得会合之便。以展隔年离索之怀。病状如此。入城姑未易期。以此还切怅然也。适因便附候。万万愦甚。草此不宣。
 濂于前书。既蒙勤恳之教。则不尽己见。又非区区所安。故敢复略禀𥌒说。以俟裁择。出处之说。非不知时势之难力量之未易。虽然以为不可为而不言。亦非道理也。又非使兄与子仁担当一世事而必出。当此之时。两兄蒙 朝家之拔擢。安得无所期望哉。古之圣贤。未尝以无道必天下。故未尝一日忘世。当战国之时。王政岂易哉。南宋之朝。恢复岂易哉。孟子深喜乐正子之为政。朱子责望一时之贤大夫。时势力量。亦何能一向执定以不可为而相忘耶。故士之自处。苟或有志斯世。随时行义而已。成败利钝。何能逆睹乎。儒者道理。本自如此。然来教所谓量能度分。大匠代斲。正是学者吃紧受用处。亦不可忽也。敢不钦承。至若事君之礼。自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6L 页
程朱以下。已谓与列国不同。力量时势。虽使不可为。礼恭之常。未尝不行于其间。盖君臣之义。伦纲之至也。量能度分。守死善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与夫非其招不往。岂不是圣贤所训。然今日随时处义。煞有委曲。讲求虽以此道理。以此行事。为之准则。抑何能遗却其间多少节拍乎。汉唐功业。亦非以为学者所当法。若至乱亡。则此亦不可无云尔。易传所谓王谢李郭。亦以为学者所当法而言之者。非苟然也。大抵此虽出于讲道期望。而士各有志。见亦不同。或出或处。各尽其分。抑何使之必同欤。只是相与切磋。以求至当之归。则终不可废也。第濂之气禀。失之躁厉。其弊有以伤人而挠物。每痛自惩责而不能得力。砭药变化。惟恃吾和叔者。实不浅浅耳。
答朴和叔
暑雨跨旬。毒热比甚。伏惟尊兄动止起居万福。向者沈君之来。承悉惠书。审近欲来任露梁江上。想已税驾安稳矣。示喻栗谷年谱有所难断者何事。如濂之固陋。未必有助于戡斟。切乞随手签表。早晚投示。敢不竭思献疑。以备裁定乎。前辈事实。无论高下。固所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7H 页
慎重。如栗谷先生。吾东方大贤。其发挥遗事。实系斯道之传。尤不可不审也。逸诗曾往板桥时。已请搜还。今方更作书急推矣。何至见失乎。子仁哀疚中。又以子恕病笃。奔遑未定。将来返葬之计。未卜迟速。尤可深念。厦卿近久无闻。曾致慰状。厥后未见复书。未知果免浮沉否。弟春来行役忧患。种种积伤。旧症之外。疝痛又发。危苦屡日。元气殆尽。时时眩发。极可惧。此是阳虚剧症。不得已方觅服附子。中病亦未料也。以此无缘合并。向风驰傃而已。愦甚不宣。
答朴和叔
秋热犹酷。伏惟尊候起居万福。向者拨病委造。意非偶然。幸承款诲。殊愧昏愚无以启发潜思之妙。其蒙高明之发药者则不啻多矣。区区私幸。方切于中。儿子之来。续赐手札。寄意郑重。又许以讲论精义。以濂无似。何以承当。尤增悚戢。濂窃以为栗谷先生。洞见道体。广大中正。独得程朱以来不传之统。所谓继吾东元圣之遗躅者。真知言矣。只是发挥遗事。犹有未尽。使先生立纪东方。嘉惠后人者。或有不明。则其系斯道之晦明。为后学之馀憾者。岂其小哉。今此年谱。援据体例。裁断时义。深浅终始。精密的当。去就损益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7L 页
之间。俱不失其正。若非致思之精造道之深。安能臻此。令人叹服。其间或可更合消详者。鄙见固无足以相发。然略禀数条。其馀方此温绎。谨俟卒业呈去耳。奖谕之旨。大踰本分。自顾癃癈愚庸。宜蒙见正之不暇。有何寸长之可称乎。此则殊非所望于直谅之义也。然濂早遘丧祸。长罹奇疾。狂丧颠连。莫有底止。虽于斯道。不至全昧。而欲博则精力已耗。欲约则筋骸已隳。只今依旧枵然。无所实得。然朝闻夕死之志。盖未已也。无乃尊兄特怜其病哀其志。而施之以奖进耶。抑抱道独立。闷世之学者昧乎根本而骛于末流。以濂为可告语。而欲加开发之力而然耶。此则诚君子之盛德。而濂虽不武。窃有所感愤兴起。愿欲执鞭而不辞者也。何幸如之。濂又窃闻之。夫道之全体。虽高且大。而其实未尝不贯乎日用人事之閒。无巨无细。无内无外。或经或权。酬酢万变。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均齐方正。无所偏倚者。各具事物。自在而不易。苟有不察。或至于以小害大。失之却远而莫之觉焉。此终古圣贤。亦莫不使人必谨于屋漏。必察于毫釐者也。是以悠悠千载。得斯道之宗而践斯境者。盖未多得。而信斯道之未易语也。然则来教所谓苟非格天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8H 页
下之物。尽吾心之量。则是吾事未了者。真至到之论也。敢不服膺而从事乎。不审以为如何。向者出处之不能无差别者。道非不同也。只是用处略有不同耳。烂熳同归。未必无此理也。岂可各安于未必同者。而不究其所可同者乎。盍相与勉之。濂于此亦有效焉。仰瞯高明天资温厚精粹。践履笃实。克究大道。进修不已。其必能刊枝叶而提根本。溯其流而逢其源。虽将为绝学之倡。蔑以加矣。虽然气质之偏。人所难免。学问之功。贵在变化。而其所谓大规模严心法者。不作第二义。千万加意。勇往直前。僭易及此。无任悚仄。勋子今令一行。实有关系。渠在家。专汩俗务。不能自振。虽欲依常分。免于猖獗。其亦难矣。所以欲烦提警。使得开悟。如蒙力赐教诲。大家救拔。浑家之感。为如何哉。至祝至祝。眩颤代草。不宣。
答朴和叔
连拜手毕。极慰瞻仰。即日寒暑交冱。不审尊候动止何似。鲁丈丧行。冒雨过此。一痛柩前。万事已矣。奈何奈何。以数行文字。奠鸡絮而归耳。见尤丈祭文。所许亦不浅浅。但不言所就深浅。抑以载南汉一节。以为父在观志之义。此乃鲁丈疏中实语。然临乱取义。岂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8L 页
有此意。鄙意不死非不为欠。只是后来所就卓尔。终不为此丈所歉。如何如何。规此素分。岂无临圹之哭。但病人有未可必者。想兄则自坡山欲赴会否。书官爵事。子仁云参判丈意如此。槩如兄所论。尤丈则闻以为不然矣。见子仁时。亦被询问。仓卒未暇消详。今具别纸。幸兄入思更商。又以此纸传附子仁如何。嫂溺援之之说。如来教。固人所共见。只是于异同处。煞有肯綮发明者。若思量有得。敢不更承高诲乎。栗谱参互诸书。更经一番寻绎。从前间有不同。亦多复归元说耳。年谱二册,遗事三册,丁亥疏一册,家状一册并七册裹上。照纳如何。顷于吊哭之日。极有所伤。柴惫难任。不能成字。惟祈恕察。
 闻自 上从 神德王后入庙之请。若使栗谷在世。必以为此正可治之几矣。令人耸听增气也。 孟子以为天下溺而见诸侯救民。则为枉尺直寻。嫂溺而援之以手。则以为权道而当为。夫见诸候与援之以手。所失之小者。救民拯嫂。所得之大者。然此义似同而实异。何也。此曾所有疑愤悱者。幸批凿详教之。鲁丈生时不受官职。义也。不受之义。死生何异。而死后今书赠职乎。然则在子仁之道。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9H 页
何以处之。若使鲁丈所处。以为过中。则今书赠亦可矣。若以为不然。则断不可书也。此正难断处。不审高见以为如何。
答朴和叔(庚戌)
自岁新。未详兄之动静。方用郁陶。得拜惠复。感慰何量。弟自月初。咳喘尤㞃。寝食几废。元气积败。若不能支。自怜奈何。韦斋行状一条。朱子特笔。适当高宗之世。而其言若有契者。信笔言及。非必有意讽规也。来教有若分疏者然。反用愧悚。前示云云。略禀𥌒见。尽事有本轻而有时乎至重。言有必可而有时乎必不可。互有相夺而实不相悖者何也。二者皆时而已。本朝六臣事。与圃隐似同而实异。精义微密。有不敢言者。然斯义皎如日星。贯乎今古。非一时一人之所可移易。然则当初以为一二义士为之立石。吾不敢禁者。恐近两存其义耶。日月争光之喻。虽指东峰。而此心而彼迹。有不可同者。大都不敢尽也。奈何奈何。迂滞之见。终始如此。然高明亦于轻重可不可之间。更加审察而择焉。则不胜幸甚。
与朴和叔
向因京便付答。未知入照否。节候愆甚。春令反成寒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39L 页
腊。不审此时。寓居体履若何。奉溯尤切。弟喘症无减。而寒严若此。生意益索。自怜奈何。子仁适得邂逅稳款。略闻兄说话一二。甚以为慰。近所疑难。今更思之。知言此而不觉其不必言彼者。犹言者之徒见乎此而不察乎彼。何者。古人于此等处。虽或过中。多置而不论者。盖有以也。然则向来鄙说。可谓无事乎言而言矣。深恐浅之为丈夫也。幸望兄默领谢破之意。不复向人提起如何。立石更表事。成生之意。本不敢以为非。以此转告之。别纸略有所禀。亦乞下示。以解坐井之惑。眩愦不宣。
 
宋祖之入也。周韩通死节。宋祖追赠优厚。周昭义节度使李演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宋祖皆自将讨平之。此等皆节义可尚。故书法特书周臣。抑德昭,德芳之死。书法虽书杀。而然犹非太宗之亲杀也。至若廷美无罪被杀。尤其冤之甚者。此等人节义或冤枉。极其闷恻。程朱或于立朝建明。及于私记。有所称道表著之者乎。尤斋所引治平台倾。鞠为灌莽者。未知谓何。并未有考。幸乞示破。千万千万。
答朴和叔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0H 页
曾付一书于玄石。想已关听矣。续承复书。披慰十分。近日昏氛昼暗。不审静候何似。瞻傃倍切。弟尚留此。看当屋事。盖为来栖之计甚紧也。用九新寄忠肃公遗文。其序文中论箕子处。以为当时权力。有所不及于行权。而乃不用疑辞。千载之下。规度圣贤之心。安可以为必然耶。抑又谓虽不敢。略举其未彰之迹者。乃用未尽之辞而然耶。所以先攻奸首。本以有为也。则无乃下语太露耶。此两义。于鄙意似有商量。故敢此奉及。文字今始出稿。方拟精写送去。幸须详加审察。指教罅漏如何。希仲顷以书问。则下去吕江已久。伯虞亦见甚阔。未有叩其所学。早晚当逢着耳。杨牧前请粜之书。裁惠此便。且及还归旧庐之意也。多少灯下走草。不宣。
与朴和叔(辛亥)
近颇未闻。不审兄体力何似。向来虚惫之症。亦得粗复否。区区奉傃。迁次之地。亦已有定。为过夏之计耶。弟迩者旧症毕发。添以齿颊掣痛。计非旬月所可稍复。非但此也。平生病根。本在心神。一有丧威动触。便崩丧震荡。莫有底止。性情言行。亦若不由自家者然。每自檃括忧惧。如何。闻城中饿殍。至于车载。无日不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0L 页
然。所居洞里之民元数不多。而死者亦不下十馀口。以此推他则可知。哀我民生。有何殃咎而至于此也。顷见同春丈书。以为天运之故。天运如此。孰非由于人事耶。朝野之间。岂无忧时者。而未闻有究源救本之说。是则正系天运耶。咄咄而已。想兄近始顿帖。必于馈奠之暇。着力文字。潜会义理。有日新之功。而恨未得合席以资馀教也。书疏式。已有定否。抑为申禀尤丈之计耶。幸略示之。多少愦甚。不宣。
与朴和叔
近甚未候。不审体力何似。奉傃区区。时候向热。且以霾湿。想所寓迫隘。何以堪处。尤用驰虑。弟病情次第发动。偏头苦痛。兼作呕逆。而诸症又尽循旧辙。计非旬月粗安。闷如之何。日见来自城中者。辄闻辇殍者填周行。如是者殆一月馀矣。以此准之。无时无日不如此可知。痛矣。元元之无辜。将殆灭矣。任事者当初不能备采熟讲。如富郑公之使民散处。或开市散米。使物价不增。为赈政之大者。而顾乃反致之于杀之之地。每念来不觉痛心。目今两麦为风损。未及垂颖而枝叶半黄。或专未有收者亦多。今春耕麦者未过半。而又至不登。以此观之。民之死者。将不止此。况麦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1H 页
收当在晦间。今乃至望停赈。则恃粥无告之民。不旋踵而尽填于丘壑。其可忍乎哉。顷以此意略言于闵尚书。而久未见复。未知如何措置。其不能办此明矣。今虽国储已罄。使上下悉心究画。尚有可施之地。而谁复任之者乎。城中就赈之民。当尽于麦前。田野恃麦为命者。又得免于秋前几希。则其患岂止于下民哉。观象玩占。已可知其无可为矣。兴言及此。令人心胆俱落。不如无生。无与告语。略此云云。想兄同此怀也。李左尹丈。其冲谦好善。宽绰有容。安得复见斯人。痛伤倍切。不能已也。其胤子并无事云耶。千万未能尽宣。
与朴和叔
即日。兄气力如何。奉傃尤切。弟仅还江寓。而一念悲结。无以为怀。想兄同之也。其家大小。已得移避之所耶。此间形势。牟麦未熟已尽。更无所恃。其势不得不转入城里。以为目前之计。而城中烈疫遍满。有同烘炉。不知所以为措。闷叹奈何。第欲借汉津亭舍于金令耳。多少俯询。甚有开益。但恨匆匆。未暇详究。亦恨年来。精力益败。知识渐昧。学未加进。而徒事论说。亦已多矣。深以多言害道为戒。方欲静帖一边。专意读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1L 页
未读之书而亦未能得。奈何奈何。然凡欲有所询荛者。则略书别纸投示。庶可据此条复矣。尤丈当此国家存亡之机。其出处诚有可论。兄或将有书否。兄与尤丈。契分非偶也。而前后未见有相告者。若果以为无可言则有不然。又以为不足言则无乃太薄乎。师友相与之意。本不如此。此弟之从前未敢知者也。如何如何。馀眩愦方剧。倩草不宣。
答朴和叔
昨自斋所还。伏承兄问书。既以为慰。又蒙投示长纸。有以见不能忘世之盛心。感叹不已。所论本末详备。小大俱举。综理精密。不如空言无效之比。而大约与鄙见所拟。幸而相合不差。只是有详略之异而已。盖贸麦。弟所不思也。周礼九法。则今当一一行之。宜以是略加变通而使合于时宜者。弟意颇展拓耳。今日之义。虽韦布之士。苟有可济。当无所不言。然兄则姑无可言之道。而弟虽甚疏远。忝窃一命。与凡民有异。岂无可言之理。只欲待因应 旨而发。尚此未能耳。曾与闵大受略言荒政。而非无诚意。力量不及。终难办得。可叹。人之所处。固有知其不可而不为者。亦有知其不可。然亦为之者。未知兄意以为如何。但今日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2H 页
之势。与朱子之于淅东南康大相绝。观其措画。尚多有容手之地。今则发银钱劝富室。皆无下手处。虽使朱子当之。计没奈何。而如兄所论。十分道理。尤无得力之理。况此因循蔽痼之习。更无可振者耶。况闻两西失麦。不异畿甸。贸麦种。亦已后时。今难举论矣。如何如何。周礼荒政。欲一一精究。幸投示唐本为望。多少中暍甚。不能一一。
与朴和叔
不审即日。动止何似。奉傃区区。弟牢坐此久。非但调病为难。事事败意。闷不可言。尤丈答书。既已裁送于去便。略及前已经览。更俟后教耳。闵丈家变礼。礼有七十老而传之文。既传之后。父虽在。题主递迁。并当行之。以此准之。似无疑矣。既已承祖之重。而又不可题主。则岂不前后反戾耶。盖朱子之说。非有分于士与诸侯。而郑氏说因诸侯而言。故世俗之论。每据此而云云。不欲通看本末。奈何。
与朴和叔(壬子)
昨闻兄旆还入城南。而弟临行有事故。未得更进叙讨。深用怅傃。弟留滞良艰。而方有子妇之病。行具亦多未备。尚此迟延。闷闷。向见闵哀。略闻诸说之异同。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2L 页
然未得见其本文。大抵当初未暇深思。泛以兄说为是。而其难断之意则未尝言也。及今诸说纷纷。而累被兄询叩之勤。故方得更思。似可仰质。盖朱子劄说。初未有分于诸侯士庶人。泛以大义断以承重之服。则似为通上下矣。然抑郑康成之说。本言诸侯之礼。而朱子引之。以断天子之礼。则通上下之说。要未为定论也。夫事之难断者。又必以轻重量之。方可有据而行。盖此礼变常极矣。非得已也。盖天子诸侯则承祖之重。足以压此变常之道矣。士庶人则夫岂然哉。通典之说。不必深泥。此说虽非人子事亡如事存之义。固为不易矣。此礼所系极重。今日不可不为代服者深思。须断此然后。题主递迁。方可议矣。今以𥌒见。尤丈告官之说。最为稳当。今使其叔父呈于该曹。以为入 启议处之地。事若不谐。虽追脱其服。乃因令甲。非不可也。若今诸说纷纷益激。而依违之间。奄过三年。则悔不可追。其为代服者。终果如何耶。此则恐是兄之责。更须审思以告其家如何。朱子使小孙代行馈奠之说。虽见于告庙文。似当递迁之说。亦见于礼说。盖未见改题递迁之文。则恐朱子当时未曾行也。既无明文。而乃引而断之。亦似未易矣。尤丈虽用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3H 页
峻文。揆以事理。不可不更商。敢此未行前。当图奉展。姑不宣。
与朴和叔
数日。兄气履何似。奉傃奉傃。闵家服制事更思之。窃恐朱子之说。本引郑康成所论诸侯之礼。以断天子之礼。盖天子诸侯其礼同也。是以遣辞之际。直据法制义理说去。以见此礼之未尝不本于大义之明白。帝王士庶人之分。初不暇论也。故读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若他有不安。则不必深泥于此矣。只是帝王则承统之重。不可一日无传重之服。盖其所服有重于所不服。士庶人则岂其然哉。惟七十老传之义。可以旁参。而事体与此自别。此则我不亲执馈奠。传与子孙。为子孙者不敢不行。今父有废疾。子承祖之重。则所服莫非由我所制。为人子者。其无难行乎。故上之及下则有之矣。未有以下援上者也。比犹帝王倦勤。传位其子孙。则受之者非得已也。岂有子孙以为倦勤而自代之理乎。其馀题主递迁等事。节节有碍。幸兄于此等说。更加审思。不可偏执一说。以为定论也。临行当图更进。不宣。
 以朱子劄辞言之。此乃论帝王之礼。则必须论及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3L 页
士庶人然后。似可为定论而通行矣。
与朴和叔
伏惟酷热。尊候支胜。瞻傃益切。栗谷集。谨受而略阅之。已知尊兄订定之意矣。第正本既是先辈所为。则其后所辑。似当为续别。别为纂定。似稳矣。且其中紧慢酬唱。并为收载。本非不可。而如赠柳枝词一律及如赠花岩副守一绝。则并不当载。何者。此本有何关系。虽不敢谓有累于先生之盛德。亦非所以垂训于后世者。则收载此文。恐非后人审定纂集之意也。窃望更加商量如何。便遽不能悉。只此。
与朴和叔
毒热近甚。不审尊候何似。将摄何似。奉傃倍切。向拜前后惠书。具悉示喻之意。且闻大哥远役。无事还来。慰沃之私。无以为喻。栗谷集改定事。当初未能审思而遽尔为可。则固未免为妄率之归矣。今则于鄙见。不能无疑。故敢禀矣。大抵古人于先辈纂集。未必尽善。而未见分析颠倒之者。盖有以也。然如使此集之传不传。实系变否。则果如尊兄所谓所重有在矣。不然而只因如分类与否法例小节。而一切加损于前辈所定之书。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然则无论文与
耻庵集卷之二 第 344H 页
诗。皆当以别续为例。附于正集为稳。未审尊意以为如何。柳枝词。既蒙俯采删去。幸甚。戏赠松溪一绝。虽使删去。何关于人皆传诵。顾正集难改则未易议耳。如何如何。适值便忙。不能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