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聱牙斋集卷之八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x 页
聱牙斋集卷之八
 记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5H 页
长春轩记
越松亭。为东南形胜之第一。而邑之人士。就其亭之下。占其隙地。为堂为亭为轩者亦多。西南则有任閒堂。朴氏之所居也。西北则有浩然亭。黄公之所筑也。北东则有长春轩。李氏之所搆也。而皆在于越松数百步之内。其清爽之气。秀异之状。环丽特绝之观。其视越松。才减什二三焉。余谪来于箕。忧愁独处。日悒悒无聊。或于暇日兴至。则数命驾来往。观所谓越松亭者。因西南而就朴氏之居。则所谓任閒堂已墟矣。西北而诣黄公之庐。则所谓浩然亭。尚岿然立焉。又北东而叩李侯之门。李侯欣然出迎。坐我于其轩。遂开轩而四望。白沙平铺。长松簇立。苍髯白甲。落落亭亭。如屈铁如偃盖。参天黛色。扶疏隐映于帘栊庭户之间。一何奇也。呼儿命之。酌酒数行。李侯因举杯而前曰。盍为我记之。以侈我轩之楣耶。余应曰诺。夫四时之序。春居其首。方春则万木敷荣。百草芬芳。深青浅绿。远近同色。当此时也。子之轩也。其诸异乎人之居者。几希矣。及其霜露既降。草木零落。光景萧条。气象惨悽。郊村野亭。总入于荒凉寂寞之中。而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5L 页
惟松也受命也正。岁寒不凋。迟迟而含晚翠之色。环拥于子之轩也。则见之者孰不曰长春也哉。况且子有尊君在堂。颜尚韶发尚黑。气尚康强。日杖屦于松阴之下。君则左右扶将。具甘旨以供朝暮。客至则必设酒肉以娱之。怡怡愉愉。将期千百年之远。则此岂非长春之验也欤。如余者。既失所恃。又陟岵而瞻望者。已有年矣。临斯轩也。能不戚戚于心耶。矧惟君子之存心也。当操之笃而守之确。不为声色臭味利欲之所诱夺。不为富贵贫贱威武之所挠屈。得丧荣悴。悲欢忧乐。日铄于前。而举不足以动吾之毫发。有如彼松之不以暑而荣。不以寒而衰。阅千岁贯万古而长春。然后方可谓之君子矣。子于是顾名思义。其必有瞿然惕然。日勉焉而不已者矣。轩之名。不亦有助于存心乎。吾于子。抑有一说焉。子不观夫朴氏之堂乎。方其盛时。左梅右菊前松后竹。绿翠交辉。四时一致。则任閒堂亦岂多让于子之轩乎。即今因乱颓废。芜然为衰草荒榛。此虽系于时运之不幸。而亦岂非人事之堪悲者耶。朴生斐叔有肯搆之志。想必焕然重新。有光于前。而若律之以长春之义。则远甚矣哉。子其无坠前基。无废后观。永为子孙箕裘之业。则不亦有得于长春之名乎。命名之义。于是乎毕矣。李侯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6H 页
曰。然。敢不敬。余遂书之。李侯名后白。字斗精。勤谨醇厚人也。初名其堂曰花坞。其改命曰长春轩者也。锡圭也因以记之云。岁舍戊申冬十月上浣。晋山姜锡圭禹宝记。
宝城郡天凤山大厚寺浮屠庵重刱记
山阳郡也。郡多名山。天凤独为雄。岿然为一邑镇。舆地志所载中峰山是也。岗峦拱揖。洞壑回环。如凤鸟自天翔而下。翼然而舞。故改今名。山有古兰若。以其在山之最高原。故以大原名。地洁净不宜俗。非有道人。莫宜居之。丽代圆悟大师。住锡于玆。重新殿宇。以为道场。相国黄㬢。亦要之为愿堂云。岂天作而地悭。以遗其人耶。大师实东方丛林大觉士。修最上乘。会第一义。犬劝于时。迷者赖焉。由是蔚然有名。用大阐于中国。胡元皇帝。闻而异之。亲制四韵诗。书之簇以宠嘉之。东方搢绅大夫。皆向凤慕义。日来于门下。以师礼见者。几千百数。未几黄相国卒。师亦入寂于兴阳佛台寺。高丽王悼甚。遣官庀葬事。礼有加焉。御书玆真二字以谥之。碑于佛台。塔于大原。于时彩虹见雨雹下。噫。其灵异哉。师之群弟子浮屠人。相与谋。遂于塔下一里许。立影堂。缋大师及相国之像。以崇奉之。环其地。远近乡父老子弟。凡有所求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6L 页
获。必就而祷之。辄验云。师既殁。师之道益缺。寺之废有䄵矣。嘉靖壬午。道修重营之。万历辛丑。行全增饰之。天启癸亥。天敬继搆之。而或十年。或不十年。或数年。或不数年而罢。 大行王二十一年癸未。有性仁者。得浮屠道。甚慕大师勤。好古事笃。慨然有作新之意。乃于庵右三十步。相地之宜。鸠材瓦。募檀越。殚心力颤手足而不辞。夷其峣而铲其翳。规模制作。视旧而增宏。噫。仁之用心亦苦矣。自大师至壬午。几二百载有奇。而世逖矣。地左矣。其兴废之迹。靡得以记云。自壬午而辛丑。而癸亥而癸未。其间率不过二十载或有奇。而皆不克究其终。重为好事者所叹惜。惟仁也能不坠其𨓏事如此。层营叠构。焕然完美。晨钟暮鼓。殷殷然而起。恍如当日大师之时也。意或师之精魄不死。有以阴来相之也。而仁之力。亦曷可少哉。其不可无记以示人也审矣。余之妇翁李公旧寓山阳郡。郡之浮屠人。多游其门。仁也悉记其颠末。为书一通。走千里而至。因妇翁抵余。要余记以侈之。 上之九年戊戌肇秋上浣。晋山姜禹宝。书于西湖侨舍。
友松堂记
莲地金公念祖氏。来访余谓曰。吾友有郑侯时和者。尝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7H 页
卜筑于唐城之海堧。作堂于所居室之隅。扁之以友松。日觞咏其间。而又走书于吾曰。若得姜某之文。以为之记。吾堂其侈矣。子盍为绍介而请焉。吾重违吾友之请。敢以徼惠于子。余曰。不佞平生。不识郑侯作何状。且未获一登其堂。寓目于堂之胜也。则庸讵能文乎。金公曰。郑侯自少。性简亢。与世抹摋。不屑屑于名途利场。而放浪自得于湖海之外。其必欲得子之文者。意亦有在矣。子无庸辞为。余曰。然。传曰。观人。必于其党。余于侯。虽无一日之知。知金公则宿矣。以侯之友金公也。而侯之为人可知已。植木之中。为可以悦人目者多矣。而必以松为友。友之而为未足。揭而颜诸堂。则侯之为人。益可知已。斯可记也已。呜呼。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孟子曰。友也者。友其德也。夫唐城固士大夫之乡也。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不仕而穷居者。贤而仁而且有德者。岂无其人哉。何郑侯之取友。不于人而必于物也。噫噫。侯之用心。我知之矣。今夫松也。环其堂之左右。望之郁然也。即之苍然也。毅然若冠剑大臣。坐乎廊庙之上而进退百官者乎。凛然若绣衣柱史立乎殿陛之下而面折廷争者乎。俨然若大人君子之据皋比而横经论难者乎。森然若章甫儒士之游璧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7L 页
水而学习礼容者乎。屹然若元戎大帅之登坛树钺而号令百万众者乎。萧然若幽人逸士之离尘脱俗而相羊乎物表者乎。飘然若仙翁羽客之遗世独立而蹁跹乎空外者乎。铿然若回琴点瑟之洋洋乎盈耳者乎。竦然若剑客戟徒之较艺角力而决雌雄者乎。抑或若伯夷,叔齐之饿首阳而义不食周粟者乎。鲁仲连之蹈东海而义不帝秦者乎。苏属国颜鲁公之奉使出疆而义不辱君命者乎。此郑友之所以取以为友者也。吾未知郑侯之所以友之也。将如何也。形如偃盖则其倾盖若旧者乎。叶密如簇则其盍簪勿疑者乎。屈铁交错则其利断金者乎。声如波涛则其淡如水者乎。见其迟迟晚翠而取以成吾才。则其有责善之义者乎。见其岁寒不凋而取以砺吾节。则其有辅仁之道者乎。苍髯白发。隐然交映于帘栊庭户之间。则其与之忘形者乎。杖屦逍遥。啽哢吟哦。不知老之将至。则其与之忘年者乎。至于雪之朝月之夕。雨露之濡于春。而凉风之飒于夏也。无不与之相宜焉。则此郑侯之所以取友也。于物而不于人也。惟彼夸夺之子。营营乎富贵。逐逐乎显荣。输心背面。翻云覆雨。朝管鲍而暮耳馀者。观郑侯之所与取友者。亦可以少愧矣。夫若余者。长啸宇宙。高视乾坤。览交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8H 页
态之悠悠。咏求友之嘤嘤。风尘末路。所如寡合。今闻郑侯之所以为友。思欲等室其傍而托末契焉。侯乎侯乎。其肯不我拒也否乎。因金公而窃为之请焉。柔兆执徐之复月初吉。聱牙子姜锡圭。记。
聱牙斋集卷之八
 序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8L 页
送李德茂(云林)之任鳌树督邮序
或有来问于晋山姜禹宝曰。子知全义李君德茂乎。曰。吾与李德茂。友甚相契也。方今与余相往来友善者为不少。吾指可十屈而十伸耳矣。而若求其臭味相符。言行不爽。谐宫中商。经往纬随者则无几焉。李君殆在吾始屈之指。而不当在伸之始也。至于屡屈屡伸。五六屈五六伸以下者。尚奚论焉。然则子视李君作何状。曰。知李君莫余悉。其作人也。醇谨恪实。恬静重厚。接人不施表襮。发言不露棱角。寔可人也。 朝廷选人。不于人乎则已。于人乎则其必之乎李君矣。曰。今 嗣王睿圣。化理维新。郡贤在廷。承弼乃辟。前后握藻柄而秉铨权者。寔皆号亹亹君子。而其抡拣注拟之方。亦不屑屑乎故常。彼诚汲汲乎恐失之也。而乃诎李君乎外。俾察邮之传。毋亦大谬乎哉。曰。吾闻将用之巨者。必先试之小。将信之高者。必先诎之卑。将显之内者。必先彰乎外。 朝廷之所以处李君者。其亦意在于是欤。曰。是则然矣。吾未知李君之心。庸无戚戚否乎。曰。君子不以夷险易其操。不以穷达贰其志。决知李君不尔为也。吾将试之。余时与李君别久矣。驰往告之曰。吾子任宜乎巨而今焉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9H 页
小。位宜乎高而今焉卑。官宜乎内而今焉外。吾子得不介然于怀耶。李君曰。奚大奚小奚高奚卑奚内奚外。君子素其位而行。庸何伤。余于是。自喜其前日知李君之为不失也。遂笑而告之曰。吾子姑行矣。庸讵知小而不及乎巨。卑而不陟乎高。外而不转乎内者乎。略其记或人之所以问余。余之所以语或人者以送之。又申之以诗。子见韩汝直。其亦以此说讯之。
送李参判君实(世华)以副使赴燕序
户部左侍郎李君君实有燕行。行有日矣。日者相遇于城南。酒三行。李公举觞而作而曰。曩吾有行。子未尝不有言。今吾有出疆之行。子庸讵独无言耶。不佞执酌而应而曰。惟。又酌而曰。令公早以明经。显于朝。所至辄有赫赫声。由西北按使。入而亚度支。 圣上之所眷注。朝野之所倚重者。何如哉。其于专对。固已优优乎裕哉。且我 国冠盖。年年有此行。其行也。知旧之能言者。莫不有言。其言也已皆刍狗也已。今吾虽欲言。将何言以文之哉。公曰。余尝历践诸道。东国名山大川。世所称瑰伟绝特之观。几已目饫而足厌矣。今又将蹴踏辽塞。以达于燕京。燕京。故天子之都也。天下之壮观。其将尽在吾矣。其视司马子长之游。果孰多孰少耶。子苟有言言之。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49L 页
不患其无言矣。不佞作而应而曰惟。是夜归家。凭几而寝。芒乎芴乎。泠泠然适适然。身若有翼而举者。足若有轩而腾者。踰沙岘渡临津。松岳之雄。箕城之壮。萨水之风烟。香岫之云岚。靡不冥搜而遐瞩焉。已有抗鸭江之波。倚凤城之堞。八渡三叉之河。漫漫然注于海。医巫闾之山。崱崱然插于天。华表柱上千年之鹤。尚有归来者乎。黄金台下千里之足。尚有至焉者乎。登文皇驻跸之山。彼动天下之兵。藉百战之威。而卒困于此。何其昔之壮而今之惫也。过秦皇长城之窟。彼发百万之众。敛怨而筑之。以御北胡。而卒乃二世而亡。徒为万世利。何其为后人智而自为计反愚也。入孤竹之祠。夷齐之清风高义。凛凛然犹有生气。历柴市之墟。文山之精忠大节。烈烈乎犹有馀愤。山河异于新亭。铜驼泣于荆棘。令人欷歔蹢躅而不忍去。不自觉其潜然出涕以悲也。俄而蘧蘧然觉。而身块然若颓乎而足韄然若楗乎。而耳䏁然而无所闻而目瞳然而无所睹。而魂泊然若浮而魄嗒然若。 而涕泫然以滋。裾有湿痕。尚未乾矣。乃推枕而起。窗外月正午。风在树间。叶籁籁鸣。噫。岂日间吾子之言。有以起余怀而感余梦也耶。今公之行。其必驻车迟回。俯仰今昔。其姚佚虑叹。忼慨悲愤。无聊不平。有概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0H 页
于心。一皆发之于啸咏之间。公之归。当迎候于道。仍阅其橐而扣其所得。将以验夫。吾所梦之。果不爽乎否也。令公其行矣。吾亦记吾梦以俟焉。
送盈德县令李公直(敬秀)
古先王之区画疆界也。必先定其州号。其定号也。不必因其地品之善恶也。亦不必为其任人之贤否也。而苟其地名有不善者。不特任其地者之所厌避也。虽一宿而过之者。亦皆然。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盖自古而然矣。是以诸葛孔明。得益州而谓其必益于汉。白香山刺忠州而喜其副平生之志。古人所谓地由人胜。人由地显者。岂诬也耶。吾友李公直。出宰岭南之盈德县。将行。索一言以为别。余特贺之曰。盈德之为邑号也。岂不亦益于吾子而副吾子平生之志也耶。或曰。盈则招尤。满则招损。月盈则亏。水盈则溢。盈者古君子之所戒也。子何贺为。余曰。月盈则亏。日常盈而不亏。水盈则溢。海常盈而不溢。今夫富盈者奢。奢则亏。贵盈者骄。骄则溢。惟有德者。未盈则思所以盈之。既盈则思所以持之。德虽盈而持之弥久。则何尝有亏与溢之患耶。曰持之亦有术耶。曰有。吾闻县有楼曰清心。人苟清其心。可能持是德矣。故曰清心则省事。事省则自可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0L 页
无讼。无讼则吾之明德。自然畏服人之心矣。其德奚但盈于一县而已。推而至于一道而盈。推而至于一国而盈。推而至于天下而盈。当时之号县曰盈德。号楼曰清心者。岂偶然而为之耶。此吾所以贺之也。易曰。敬以直内。夫直者持敬之本也。持敬可以清心。清心可以盈德。人与地相遇。岂不足贺也欤。公直乎公直乎。盍亦思吾子命字之义。而不负其邑与楼之号也哉。继之以一绝。
晋山姜氏族谱序
呜呼。古者族无谱。世之后也谱乃作。谱曷为作也。欲人之各亲其亲。而无致忽忘焉耳矣。孟子曰。君子亲亲而仁民。夫古之君子。视吾宗犹一体。视他人犹同胞。繇迩而远。繇亲而疏。以及乎民焉。则谱不须作也。自夫教化不行而世道卑下。风俗不古而人心巧诈。父子而相夷者有矣夫。兄弟而相阋者有矣夫。况其疏远之宗族乎。于是焉。为之谱。使人人有以知亲亲之义。则谱之作也。其亦君子之遗意欤。吾姜晋阳大姓也。世有闻人。位乎朝。著乎史者相望也。而自元帅公。至于今将数千载。中间世系。阙焉不传。斯亦无谱之致也欤。自博士公以下。亦几数十代矣。德积于前。而庆衍于后。子孙蕃盛。散居四方。而曾不知先系之所自出。后派之所由分者多矣。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1H 页
可悲也已。噫。吾门旧无谱。岂古者宗族与之相亲睦。故以谱为不足为也欤。近来宗法一坏。门风甚薄。向来敦睦之义。扫地殆尽。其不为路人者几希。余甚悯焉。尝阅晋阳河氏族谱。吾先祖恭穆公。乃元正公河楫之甥也。以故谱姜氏颇详。余因作一册子誊出。而但其所载。犹多失坠。又于故侍御与载氏前知县元禧氏家。求得草谱牒。参互考證。厥后随其闻见以补阙略。尚不能无憾焉。幸余他日之有以成之也。去年夏。余以罪摈于 朝。黜诸关此之虚川府。路过洪肯县。有曰德老者。闻余至逆于郊而馆之。询其氏籍。则乃吾宗也。噫。以遐裔之人而亦知宗姓之义之不轻。颇可尚也。及来玆土。宗人渭叟渭老甫兄弟。暨其子侄辈。日来就问。馈遗相继。顾其为人。虽未甚学也。而谆勤敦朴。不类北人。渭老一日。手携一卷谱来曰。得此谱于洪原姜矣。欲写一通贮之家。使子孙世守之勿替。而斯谱也出于掇拾之馀。不可尽信。且于洛之宗。吾未之详。其亦缺者补之。讹者改之。以惠我远人。余曰。噫。子何以谱为哉。子之子孙。苟贤也。虽无谱曷损。苟不肖也。虽有谱曷益。然则子何以谱为哉。虽然。子之子孙。有居于贤不肖之间者。观斯谱也。亦或有感发而兴孝悌者矣。然则谱亦不为无助也。余之用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1L 页
力于斯谱者。其亦有意于此矣。向者德老之郊逆。亦安知夫斯谱之力。有以及之欤。遂欣然书而归之。又为之序以弁卷首。 上之三年壬寅仲夏上浣。谨序。
万古全史序
呜呼。燧人以前。人文未著。邈矣事不传。伏羲氏作。书契始刱。犹未之备也。逮至尧舜氏。文字乃完。于是史氏记其事以示后。噫。史之作也亦旧矣。自是以来。史氏之书。纷然竞起。而其得史之体者无几焉。夫子春秋。尚矣无论已。紫阳纲目。继春秋而作。史之体当如是也。夫圣如夫子而春秋修。贤如紫阳而纲目编。下圣贤一等。不能也。春秋纲目。其可易为之乎。是以司马氏通鉴。非不宏博悉备。而先儒或讥焉。况其下司马氏者乎。近代曾氏十九史。自三皇迄于胡元。记略而语要。初学多业之。然失之约也。君子病之。余以罪黜夷山。兼以忧苦穷愁惨怛。无以自遣。于是悉取行中所携书籍。又遍觅于关南以来。得古史若干帙。遂裒集成书。目之曰万古全史。以诲家儿。盖欲因是有所成就尔。史之体。蔑之乎有得焉尔。且其中颇采外氏语。其语诡诞不经。见君子人。必讥其左袒于彼矣。然余岂为彼者哉。于其下。必添以古注。间附以己见。以辨其非是。亦或有取其志而恕其罪者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2H 页
矣。且余之为此。只为一家子弟谋耳。非欲公之于人也。噫。书籍公器。不可私也。而亦或有不得不私焉者。公之则人疑其僭。私之则人疑其吝。君子之讥。余固不敢辞也。亦有所不可恤也。 上之即位之四年孟秋初吉。独醒子。书于泽畔侨舍。
杜诗糊补修正序
家君少受业于沧浪先生。先生即牛溪先生之子也。沧浪之学。得之家庭。隐德不仕。有古君子之风焉。又工于文词。最喜少陵诗。手自批评。注释颇详悉。家君仍得之于其门下。酷爱之。平居未尝顷刻离乎手。又手自净写一帙而藏之。余小子即尝受读者数年。而又迭归于群从之手。字昼多就污灭。至不堪读。余甚瞿然。及夫北来之时。携至橐中。朝夕奉玩。图所以久远之计。遂糊以他纸。又补其缺画。装成一新卷。噫。自小子离膝下。今至六七年矣。家君倚闾之望。小子陟岵之情。何忍言哉。每一开卷。恍然承颜于咫尺。定省于晨昏。警欬之音。如在耳边。犹可以少宽于怀。而瞻望思慕。不觉失声而长吁也。他日南归。以是卷跪进于家君。则家君亦必有怆然于斯矣。夫家君之传是诗。不忘乎其师也。小子之妆是卷。不负乎其亲也。岂皆偶然者乎。后之为吾子孙者。其有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2L 页
能不负余今日之志与。虽然。不有以告之。其何能知之。亦何以感发其良心。以责其不负乎。是不可以无序。遂略记此事。以示后昆。岁在丁未孟春下浣。不肖子锡圭。再拜谨书。
聱牙斋集卷之八
 跋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3H 页
题姜廉凿冰图后
余少时读小学书。至庾黔娄父病。尝粪甜苦。以验吉凶。王祥母病。冬月思食鲤。祥解衣卧冰。冰解而鲤跃。余未尝不喟然而叹也。曰。非诚孝笃至。安能至此。稍长。得慕斋金先生所辑录三纲行实读之。盖先生裒集古今忠臣孝子节妇之行谊表著者。为一轴书。倩龙眠画其迹。绣梓而行之世者也。而娄与祥。为开卷中第一人。逮至东国人物。有所谓姜廉者。廉寔安边人。其父疾病。弃官归。侍朝夕奉溷器。尝粪验吉凶。越四载如一日。父又病痈。医云得水蛭吮血治。不则殆。时当冬月。廉辄之渊。呼泣凿冰求之。忽手指间有蠕蠕者。取视之。乃数三蛭也。归而试吮之如医指。即愈。传曰至诚感神。岂诬也哉。娄也尝粪。祥也跃鲤。君子亟称之曰孝。夫廉也兼有之。其殆过之乎。噫。人孰不有其亲也。而其能知亲之当孝者鲜矣。虽或知亲之当孝。而其能尽其孝者尤鲜矣。是图也。足以为天下万世为人子者之劝。先生辑录之意。其在斯耶。其在斯耶。余不肖亡状。行负神明。乃者谴于朝。摈于外者十年。亲在而不得奉晨昏。病而不得躬侍药饵。没而不得临哭而视殡殓。观是图也。恧然而愧。不觉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3L 页
涕自涔淫下也。今年春。余来督北邮。以儒生试艺事。行到德源。有邑子持刺来谒。与之坐而询其氏与名。乃廉之裔孙弼周也。手携乃祖凿冰图以示余。求一言以识其尾。甲寅仲冬上浣。跋。
晋山姜氏族谱跋
于虖。谱可无也。亦不可无也。古者惇叙九族。时庸展亲。故恩无违族。义不废亲。伦纪修而风俗厚。当是时。谱可无也。逮夫降而后也。宗法一坏。世道益下。功缌袒免之亲。至有不识面者。卒与之相遇。则曾不知其叔侄兄弟之序。视之殆同于路人。甚者不啻如仇雠。尚何望其叙族而展亲乎。伦纪日以坏。风俗日以偷。肆后之君子。有惧焉。于是乎作为谱牒。使人人莫不知其先系之所自出。后派之所由分。有以兴孝悌之心而勉惇睦之行。裁厚薄而均其恩。审轾重而节其义。则谱亦不可无也。晋山吾姜氏之为世族也久矣。子姓绵延。簪缨相袭。名公巨卿。世济其美。德业文章。载在国乘。至今班班照人耳目。何莫非贻谟积善之致然也。而惟我元帅公以后。殆将千馀载。其间世系多所失坠。盖由于谱牒之不传。而岂亦谓其可无也。而不之作耶。吾宗人沁州经历硕老。惧先迹之或就泯没。悯后属之寝以疏远。反覆详證。质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4H 页
疑辨讹。勤搜博访。纂成世谱。宗派则遍及遐陬。而亡论乎贵贱。盖恐其宗系之或漏也。外支则只录宅相而不及于远裔。盖虑其外姓之相混也。至于 元帅公以下十六代。得之于岭南宗人之家谱。而意或有代数之颠错。名字之讹误。不敢断然为是。亦不可阙然不收。别录于 始祖之后。亦出于传疑之意也。吁。其用心也。亦勤矣。其亦有见乎谱之不可无也欤。谱既成。藏诸巾衍有年矣。今长潭府使硕耇。即其季也。曾为湖南之茂丰府。宗人之同时出宰岭湖者。又若而人。与之往复相议。将剞劂而行之。未及始手。遽以事罢归。常自慨然。不释于心矣。及典是府。遂乃缩廪捐俸。鸠材募工。未数月而告讫。噫。千年所未成之谱。成于乃兄之手。而乃其弟克卒其事。以寿其传。斯亦元方季方也。已矣。顾安知夫吾先世遗教馀泽。百世不斩。天寔默佑于冥冥之中。而其亦有待于今日也耶。呜呼。古圣人制礼之意。岂偶然哉。上杀下杀。以至旁杀。而正统则虽远祖。犹服齐衰。所以崇爱敬之实也。同宗则虽百世。不通媒妁。所以勉敦睦之谊也。一人而分为兄弟。兄弟而至于亲尽者势也。势者虽圣人。亦无如之何。故服以叙其亲。谱以合其族。谱者。盖所以明其服虽可尽而情不可尽也。其不可尽者。不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4L 页
与其可尽者而同尽。则谱者安可无也。从今吾宗人之得此谱者。皆能详其所自出而考其所由来。知吾身一源之分。而崇其爱敬。重同宗百世之谊。而勉其敦睦。以不坠祖先之家训。以永树乔木之风声。退而脩诸家。进而施诸国。赞兴礼乐。仪范当世。则其所以管摄人心。收宗族而厚风俗者。亶在于斯。斯其所以谱不可无也。在昔唐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推而至于平百姓而协万邦。今我 圣上既自明其明德。又能亲亲而仁民。爰 命一二臣。设釐正厅。 璿源宝箓。焕然重新。而吾宗谱牒之刊行。适当斯时。则一国臣民。举皆囿于平章协和之中。而吾宗诸人实先与焉。谱牒之作。岂特一家之所不可无也。抑亦为国者之不可无也如是夫。乙丑天中节。后孙某官某。拜手谨跋。
聱牙斋集卷之八
 识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5H 页
赵松雪真草千字识
子昂书法。若赤壁赋若證道歌若豳风诗诸帖之散行于东方者甚多。几家有之焉。余亦饱玩焉。至于真草千字。未曾睹之也。只闻其名而已矣。洎乎谪甲之后。府有一吏。藏是帖。不甚以为宝也。取以训其儿。余悯其笔法之就泯。亦幸其旧所闻之得始睹也。乃曰。尔之训尔儿也。惟其字画之明白可耳。亦何贵乎子昂笔也耶。观其字细行密。画剜而多缺。安知夫尔儿之贵之而不反谓吾笔愈于子昂笔云乎哉。噫。子昂之笔。人之见之者。未始不以为宝。虽欲宝之。而不可得者。亦或多有之矣。抑得之而曾不知其可宝者。独非是帖之厄耶。噫。尔业刀笔为吏。以盗文书。取辨于己为事。尔之有是帖也。如越人之于章甫。将焉以为用乎。用之为宝。不用之为不宝。物有遇不遇然耳。庸奚怪夫尔之为不宝也。处无用而归之用。在不宝而为之宝。今其是帖之幸。而求之而不可得者。一朝为己有。岂非余之幸也。亦岂非有待而然者耶。于是乎以吾笔易之。以藏于家云。乙巳至月上浣。识。
晋山族谱识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5L 页
吾宗人前郡守硕老。既修谱牒。藏诸家矣。岁辛酉。咸阳郡守弼周。真宝县监琎。永同县监琛。黄涧县监锡范。茂朱府使硕耇诸宗人。往复相议。将剖劂而行之。工材既具而未及始手。茂朱遽以事递归。是役也太半费。出于是府。既失是府。馀四邑固知其无能为也。咸阳真宝。又相继殁于官。永同于真宝季也。涕泣奔走。惟不克返旅榇庇葬事是惧。遑恤于谱乎。由是而谱竟莫之就。锡圭于其时。为吾宗哭。而不暇为吾谱哭也。及至今日。自不觉更哭其前日不暇哭之哭也。吾宗之不幸。何至于斯耶。茂朱君今方出守于长渊。渊虽府也。向者五邑之所需。责之一府。诚有所不堪为也。且念人事易换。世故难知。一二家所藏之草谱。或至失坠。则顾乃兄数十年之勤劬。卒归于虚牝。为是之惧。摹得写手。要誊数件。以备其失坠。斯亦元方季方也已矣。倘有用心。如吾渊太守昆季之勤且挚者。必能得为而为之矣。宗人乎宗人乎。尚皆勖之哉。乃者宗人。以跋语属诸锡圭。不敢以文拙为辞。谨识于卷端。今又续为之辞。略叙其颠末云。甲子仲秋初吉。谨识。
甲契帖识
契之有帖古也。曷帖之。志不忘也。夫人之生也。虽于数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6H 页
千百载之上。或有神交若朝暮遇之者。虽于数千百里之外。或有心契。若比邻从之者。今也生不先不后而并一世。居不南不北而同一国。固已幸矣。矧又生同一岁。居同一城者。尤不亦幸之幸焉者乎。此文潞公所以有洛阳同甲会者也。今年春。偶与尹侍郎语及此事。遂发文。遍告于诸公。意与之克合。乃于四月之壬寅。团作契会。吁其幸矣哉。吾同庚中。前后倡此议者。非一二人。而卒无有成之者。今幸而有成焉。似若有待而然。而抑亦有数存而然欤。每当诸公初度之辰。携壶咸集。共揩青眼。畅怀拧欢。既会也白发交映。既醉也玉树齐歌。令人望之若神仙焉。前日诸公之有志未就而先逝者。倘或有知。想贻悔恨于无穷。吾侪他日。必将詑耀于地下矣。帖既成。诸公佥曰。不可以无识。属余以识之。余遂不辞而识诸首。非但使诸公要之不忘而已。且以示诸子孙。以为永世不忘之资云尔。乙亥六月上浣。谨识。
聱牙斋集卷之八
 论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6L 页
尧让天下于许由论
愚按天下。重器也。天子。大位也。吾不得以私与于人。人亦不得以私受于我也。故古昔帝王之授受也。可与则与之。非私与也。可受则受之。非私受也。一观夫天命之去就。人心之向背而已矣。说者谓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吾未知许由何如人也。不过遁世避俗。一高士耳。夫高士者。其清风峻节。虽足以耸动一世。激仰千古。而至于当一邑之任。委一面之权。亦或有不堪焉者矣。间或有德足以经纶天地。才足以把握宇宙。道足以弥纶一代。智足以牢笼万物。则必不枯项黄馘。乾死山林。与草木同腐。故虽当大无道之世。亦必欲出而经济。以救世安民。汲汲为己任。如孔,孟之徒是已。况乎当治世遇圣主。则出而为世用。上下协规。以陶铸至治。如伊,吕之徒是已。自古圣贤。未有如许由辈之深藏远遁。以为高者也。然则许由。亦必自知其才。自守其志。如㓒雕开之类也。不然则洁身乱伦。果于忘世。如晨门,沮,溺之类也。以帝尧之圣明。岂不知许由之才志。而故为虚让。以遂许由高尚之风哉。苟如此说。则是帝尧以天下之重器。天子之大位。为一戏玩之物耳。圣人岂为之哉。况朝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7H 页
让于许由。暮让于支夫。屑屑焉不惮烦。决知其必不然也。当四岳举舜之日。舜之仁孝圣智。尧固已闻之熟矣。及大舜见帝之日。舜之言行动静。尧亦已察之详矣。犹不敢任其耳任其目而轻与之。岂不以天下之重器。天子之大位。非是为一人之私者乎。于是乎妻之以二女。以观其内。事之以九男。以观其外。历试四门。进宅百揆。及至玄德斥闻之后。始降陟位之命。逮乎历数在躬之日。犹有执中之训。夫以虞舜之圣。犹不敢轻许以位。询事考言。若此其勤也。丁宁告戒。若此其至也。岂独于许由。不待畴咨。不待佥举。不待历试。而卒然举天下而让之哉。此乃庄周侮圣人而做此说也。后之人。不究其真伪。不穷其是非。信而不疑。从而和之。亦见其自比于谬妄而莫之恤也。说者又谓舜之时。有善卷石州之农。汤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亦许由之类也。帝尧既误于前。而大舜成汤。岂容再误于后耶。于此益可见此说之无稽矣。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夫书者。述于三代良吏之手。而又经圣人之编次。宜无可疑者。孟子犹以为不可尽信。况此庄列荒唐之辞。乌可信乎。至于四子之说意。而子之语尤不近理。学者其可不究心于此而辨其是非也哉。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7L 页
舜杀鲧禹事舜论
愚按君亲。均是一体。忠孝。本无二致。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此言君亲之均一体也。韦彪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此言忠孝之无二致也。为人臣子者。当在于君则忠。在于亲则孝。惟其所在。各致其力焉耳矣。徒知孝之为重。而不知忠之为贵。则其为孝也其亦末也已矣。昔者舜杀鲧。禹事舜。或者疑之曰。鲧乃禹之父也。而舜杀之。舜乃禹之雠也。舜既为君。则虽不敢复父之雠。其忍忘父之雠乎。忘之且不忍。又何忍立于其人之朝。而衣于其人。食于其人。北面而臣事之乎。其在为臣之道。忠则忠矣。其在为子之道。亦可谓孝乎。噫。此乃淮南子作为不经之说。以讥侮圣人。而后之附会其说者。不能深思远识而徒以浅见谬辞。妄论圣人之事。自陷于邪僻诡怪之域而不悟。其亦妄人也已矣。夫父者吾之父也。而在于君则臣也。君者吾之君也。而在于父亦君也。君之于臣也。操生杀之柄。秉威福之权。苟有罪则鞭之朴之。其重者则流之放之。窜之殛之。其尤重者。则墨之劓之剕之宫之。其尤最重者。则刀锯以斩之。鼎镬以烹之。各随其罪而无所不可矣。借令无罪而被刑。臣子之职。固当甘心就戮。无所怨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8H 页
悔。夫岂敢雠之乎。况鲧之罪。不容不诛者乎。其罪当诛而诛。则为其子者惟思竭力报效。上焉奉君之命而尽为臣之道。下焉盖父之愆而尽为子之道。然后斯为忠孝之兼至矣。孟子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𥌒瞍杀人。则执之而已矣。舜窃负而逃。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夫天子之父。尊之至也。而苟有其罪。则士师不敢赦而执之而已矣。天子不得禁而逃之而已矣。夫以天子之贵。尚不能屈士师之法。少无怨咎之色。而䜣然乐而忘之而已。其在人臣之位。而犯三尺之律。以天子之命而加之诛。则安能有怨咎之意。介乎中而视之以雠乎。况且诛之之命。虽出于天子。而天下之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则是天下之人。举得而诛之者也。其将举天下之人而皆可雠之乎。春秋传曰。父母之雠。不共戴天。夫所谓雠者。谓夫彼无杀人之权。我无可杀之罪而杀之者也。夫岂人君之杀人。而其子雠之谓哉。孟子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夫所谓杀者。谓夫我有杀人之权。彼有可杀之罪而杀之。而彼不敢雠之者也。可杀而杀之。则虽士师。亦不可雠。况天子而可雠乎。既不可以雠之。则君使之仕则仕。赐之衣则衣。赐之食则食。乃是臣职之当然。有何疑哉。中庸曰。体群臣。朱子曰。体者。谓设以身处其地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8L 页
而察其心也。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若使我杀其父。而子不当臣事于我。则舜必不举禹代鲧。强之以其人子所不忍之事矣。于此益可见圣人处事之无不当矣。呜呼。当洪水泛滥之时。天下之民。几何其不胥而为鱼也。民皆喁喁然举首。日望其水患之平。而鲧乃堙塞之。至于九年之久。民孰不欲食鲧之肉哉。及舜杀鲧之日。则民举将欣欣然快于心矣。禹既因父之职而改父之道。见河流之浸没而未决者。则曰此吾父之耻也。我当雪之。见水势之漫延而未导者。则曰此吾父之愆也。我当盖之。思所以补父之过而忘其身之劳。思所以伸父之志而忘其思之焦。居外八年之内。何尝一日而忘其父之死乎。其所以不忘乎心者。此非敢有一毫雠舜之心也。乃所以怨其父之不成功也。痛其父之不免死也。怨之切。故思雪其耻。痛之深。故思盖其愆。欲以上塞夫尧舜诛鲧之怒。下慰夫天下仇鲧之心。当此之时。禹之心。其亦戚矣。于是焉疏而决之。浚而导之。昔者垫溺之民。今也宅尔宅矣。昔者怀襄之地。今也田尔田矣。民皆戴禹如父。莫不释然而惊曰。其父厄我。其子活我。其父乃能有是子也云尔。则鲧之弗绩之罪。于是乎释矣。水土既平。功德懋著。历数在躬。讴歌毕归。继舜受禅。祀鲧配天。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9H 页
终基有夏四百年之业。则大禹之孝。岂不大哉。呜呼。圣人万世之师也。其用心其行己。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然而后人。犹且妄自贬论。不少假借。况乎德不如圣人。而用心不必尽是。行己不必尽正。而处衰世之末。欲人之无谤议难已。岂不大可畏也哉。余闵圣人之受诬。不得不辨。而尤有慨于俗人之哓哓好议论。为之说以警夫俗辈。而亦有以自省焉。
未闻以千里畏人论(课制)
论曰。小大。形也。强弱。势也。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故小者畏大。弱者畏强。此必然之形。当然之势也。曰。然则恶至而倪小大。恶至而倪强弱乎哉。曰。小之中。有尤小者。弱之中。有尤弱者。大之中。有尤大者。强之中。有尤强者。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而有不齐焉。我虽小虽弱。彼之小于我。弱于我者倍。则彼畏我。我虽大虽强。彼之大于我强于我者倍。则我畏彼。彼虽小虽弱。我之小于彼弱于彼者倍。则我亦畏彼。彼虽大虽强。我之大于彼强于彼者倍。则彼亦畏我。倍畏蓰。蓰畏什。什畏百。百畏千。千畏万。方之于物。则鼠之于猫也。猫之于犬也。犬之于虎也。虎之于貔也。貔之于罴也。其肖也欤。此大小强弱之辨也。是以吾尝闻其以小而畏大。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59L 页
以弱而畏强者矣。未闻其以大而畏小。以强而畏弱者矣。在昔齐宣王伐燕取之。诸侯将谋伐齐。宣王畏之。孟子曰。未闻以千里畏人。夫齐万乘之国也。齐之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地非不大也。国非不强也。虽以楚之大。秦之强。终不敢有加于齐。狺然互噬。抵衅旁伺。则秦楚之畏齐也。犹齐之畏秦楚也。及夫齐并燕而有之。燕亦万乘之国。是益二齐也。楚之大莫埒也。秦之强莫如也。虽有百秦楚。犹无奈齐何。矧惟韩魏特一藐尔之小邦。蕞尔之弱国者乎。以一齐而临之。诸侯犹且狼顾而不能支。况其以二齐而临之者乎。天下之诸侯。皆将伈伈伣伣。低首下心。畏我而莫之与抗。奔走臣妾我。惟恐其或后矣。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悉主悉臣。今齐有其地矣。有其民矣。地不改辟。民不加聚。而犹可以为政于天下也。今者地之辟也倍于前。民之聚也倍于前。夫谁与为敌哉。孟子曰。以齐王。犹反手也。以一齐而王之。尤不亦易易焉尔乎。使宣王少知治体。则纵不能及于夏后殷周之盛。曷尝有所畏哉。况且汤以七十里。无敌于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地。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夏之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而能复禹之绩。越王句贱。以败卒五千人。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0H 页
栖于会稽。卒成沼吴之功。汤文之地。至少也。少康句贱之势。至弱也。而其能不畏人。而使人畏我之若此。况齐之大且强。其视汤文之地之小也。少康句贱之势之弱也。不啻倍蓰。不啻什百。而犹且畏人焉。凛然而寒心。慄慄乎若不保。此孟子所以惧宣王之忘其强且大。而甘心于自弱自小。委靡姑息。不能有所奋发。惓惓以此说警告之者也。有难之者。曰。古之君子之告其君也。必曰抑畏。必曰敬畏。圣帝明王之御天下也。亦必兢兢业业。罔敢荒宁。慄慄危惧。翼翼小心。此诚有虑乎罔畏。而入于畏也。今子之言曰。强不畏弱。大不畏小。夫后之人辟。恃其地之大。矜其国之强。傲然自肆。莫之知畏。终至于乱亡者多矣。未必非子之言启之也。吾子之言。辨则辨矣。得无伤于治而费于辞乎。曰恶。岂谓是耶。人主之所可畏者有二。天与民而已。孟子之所谓人。非人民之人也。乃敌国之人之谓也。苟人主。上焉寅畏乎天命。下焉顾畏乎民岩。则上天眷佑。下民允怀。邦其永孚于休矣。何畏乎人哉。不然而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天降之咎。民弃不保。则舟中之人。皆敌国也。乌待夫敌人之侵轶然后。乃可以亡其国哉。是以召公之告成王曰。敬忌天威。舜之告禹曰。可畏非民。古之圣君贤臣之知所畏而畏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0L 页
之也如此。谓天命不足畏而商箓讫。谓下民或敢侮而姬业昌。至于秦之始皇。矫诬上天。毒痡下民。而遣蒙恬北伐凶奴。筑长城以界之。徒知敌人之为可畏。而不知夫大可畏者在于大泽之卒。亡国之俘。泗上之亭长。山东之疋夫也。卒之二世而亡。斯岂非明效大验耶。孟子之训。于此亦可以徵之矣。是以孟子戒之曰。倍之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使宣王服膺于此。行仁政。明王道。以征不服之弱国。则邻国之人。仰之若父母。其归之也。犹水之就下。夫安有所畏哉。惟其惛然而莫之悟。旋得而旋失。此岂非不畏其所当畏。而徒畏其不足畏也欤。后之人辟曷之哉。其亦不畏其不足畏。而畏其所当畏而已矣。谨论。
汉宣帝优于文帝论(课制)
论曰。允恭元默。穆穆为治者。其为化深矣。而其为功难见矣。综名核实。察察为明者。其为化浅矣。而其为功易见矣。是以就其化之浅者。槩见其易见之功。则综核之明。非不焯然而美。卓然而高矣。而严刑重律。操切太急。终不免蠹国脉而斲人心矣。就其化之深者。而徐考其难见之功。则恭默之治。虽若漠然而迟。懑然而钝矣。而深仁厚泽。涂民耳目。自有以培国脉于不拔。而结人心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1H 页
于无穷矣。以易见之功。较诸难见之功。而究其化之孰浅孰深。则优劣判矣。试以汉之孝文,孝宣二帝之事而考之。则以德化民。恭默无为者。文帝之治也。信赏必罚。综核惟明者。宣帝之治也。文帝致刑措之治。而浑厚淳厖。无功可见。宣帝建中兴之业。而聪察明断。其功可见。则孰不以宣帝为优于文帝矣。而愚则独以为文帝恭默之治。化之及人也深。而其为功难见矣。宣帝综核之治。化之及人也浅。而其为功易见矣。何以明其然也。夫文帝宽厚长者。清净寡欲。化民以躬。率下以德。故谦抑退让恭俭敦朴。刑措不用。与民休息。则其为功可谓难见矣。然而黎民醇厚。风俗笃厚。身致太平。俗几成康。则化之及于人者。不亦深乎。至于宣帝。信赏必罚。厉精为治。听聪视明。考功试能。故枢机周密。品式备俱。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则其为功可谓易见矣。然而夤用刑名。专任文法。增饰服舆。好行诛杀。则化之及于人者。不亦浅乎。呜呼。宫不新馆。陵不崇墓。而不敢轻靡天下之财。农不收租。罪不及孥。而不敢轻索天下之情。遣使于南粤。结和于凶奴。而不敢轻用天下之力。其所以培国脉于不拔。结人心于无穷者。为如何哉。哀平之际。炎箓中否。新莽纂祚。而民皆讴吟思汉。故光武因之。卒有以恢白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1L 页
水之中兴。桓灵之世。炎运几熄。卓操弄权。而不敢遽移汉鼎。故昭烈因之。终能绵赤帝之宗祀。何莫非文帝培植之功。有以致之也。宣帝则不然。谓王道不可行。而杂以霸术。谓儒者不可用。而委以俗吏。乐其一时之快。而不暇顾其他日之害。故元帝之信任宦官。即帝之用恭显启之也。成帝之专任外戚。即帝之贵许史启之也。哀帝之诛杀大臣。即帝之杀赵盖韩杨启之也。论其功则虽为中兴之君。语其罪则不免为基祸之主。此岂非择术不审。贻谟不臧之致耶。二帝功化之浅深。不啻若天渊然。乌可比而同之哉。今夫太和元气。流行于四时。而惠风和畅。品物喣柔者。为春也。凉飙萧瑟。严霜肃杀者。为秋也。比之于四时。则文帝其春乎。宣帝其秋乎。人能知春与秋之不同。则可以见二帝政化之浅深。而其优其劣。不待辨而明矣。噫。天下之物。先有质而后有文。则文帝有其质。而宣帝有其文者乎。天下之理。先有本而后有末。则文帝务其本。而宣帝务其末者乎。质与本所先。文与末所后。则二帝之优劣。尤不亦彰明较著矣乎。虽然。刑馀为周召。法律为诗书。则宣帝固不足道也。惜乎文帝天姿近道。足以有为而甘于自弃。安于小成。不能回三代之至治也。谨论。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2H 页
汉高祖不相张良论(课制)
论曰。呜呼。人君用人之道。难矣哉。夫人之才可以相则相之。智可以相则相之矣。然而有可以相之者。有不可以相之者。我则相之。而彼则肯相我者。吾可以相之矣。我虽相之。而彼不肯相我者。吾恶能相之哉。曰。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师之而已矣。师之如何。师其才也。师其智也。以其才则多于吾。以其智则优于吾。吾之才学于彼者也。吾之智学于彼者也。吾虽才。而遇才之尤者则师之。吾虽智。而遇智之倍者则师之。未闻有以相之者也。吾若相之。则少其才也。吾若臣之。则劣其智也。彼安肯为吾用乎。是以古之善任人者。必先察其才之与吾孰多孰少。而小于吾则相之。多于吾则师之。度其智之与吾孰优孰劣。而劣于吾则相之。优于吾则师之。苟或不先察其才之多少度其智之优劣。而徒欲相之而已。则彼将望望然而去之矣。岂人君之善任人之道乎。愚于汉高帝之事。有所感焉。夫高帝何如主也。知人善任。延揽英雄。才可以任将。则授之以兵柄。智可以料敌。则置之于帷幄。下至于百执事之职。用之无不各当其才。各称其器。况乎宰相者。上佐一人。下理万民。内焉而总百官。外焉而抚四夷。其为任不轻而重也较然矣。故当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2L 页
高帝之初。王汉中也。知萧何之可以相之而举以为相。至于张良。终不相之。及吕后之问相于高帝也。自曹参以下虽以王陵之少戆。陈平之多诈。历举其名。皆以为可相。而亦不及于张良。夫高帝之夷秦馘楚。并天下成帝业者。秋毫皆子房力也。以高帝知人之明。岂不知子房之才之智。非萧何之所可髣髴者哉。虽萧何。亦不能与之髣髴。矧惟曹参以下王陵之少戆陈平之多诈者哉。与其相数子也。岂不欲相张良也。而终不相之者。非不欲相之也。乃不敢相之也。曰。夫子房之从汉祖也。有年矣。食汉之禄。衣汉之衣。则是亦汉之臣也。君之于臣也。可以相则相之。可以将则将之。有功则封之。有罪则黜之。将无所不可。岂有不敢以为相之理乎。安知夫子房之才之智。有不合于相。而高帝不相之欤。亦安知夫子房虽有可相之才之智。而高帝有所未知而然也。噫。此不过流俗之常见也。非所以知高帝也。亦非所以知子房也。夫子房。才足以顿纲振纪而把握天地。智足以安民服众而牢笼宇宙。则以如彼之才。以如彼之智。岂有不合于相者哉。运筹帷幄。高帝所以称子房之才也。决胜千里。高帝所以称子房之智也。以高帝之英明。岂有不识子房之才智而不相之乎。然则向所谓不敢相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3H 页
之者。亦岂有说乎。噫。子房愤秦之灭韩。欲为韩报仇。而视天下英雄。无可与共事者。故一见高帝。言听计用。遂与诛暴秦而报君雠。子房当于是。脱屣而去矣。楚羽无道。又杀韩成。则楚亦一秦也。遂隐忍不去。终成垓下之功。韩之雠耻于是乎雪矣。良之志愿。于是乎毕矣。即弃人间之事。便起物外之思。彼千驷万钟。不足以为吾荣。桓圭衮冕。不足以为吾累。超然高举。愿追赤松。则高帝虽欲举以为相得乎。是以高帝知子房之才之智。足以共天下之大事。而亦知子房终不屑屑于利禄而役志于富贵。故不敢以爵禄浼焉。则其心必以为子房之才吾不如也。子房之智吾不若也。吾之所不能。子房能之。吾之所不知。子房知之。则子房是教我者也。吾若相之则是臣之也。师之云乎。岂曰臣之云乎。友之且不敢。而况臣之乎。于是乎崇之以宾师之位。待之以不臣之礼。其尊无对。其贵无敌。其位无比。韩彭不敢抗其尊。平勃不敢争其贵。萧曹不敢同其位。此岂寻常相之而止哉。是以高帝常称三杰。曰萧何。曰韩信。而至于子房。不名而字之。其所以不名而字之者。乃所以不敢名之也。名之且不敢。而况得以臣之乎。又于剖符之际。萧何封之酂。周勃封之绛。曹参封之平阳。陈平封之曲逆。而至于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3L 页
子房。使之自择齐三万户。其所以使之自择者。乃所以不敢封之也。封之且不敢。而况得以相之乎。故子房尝曰。为帝者师。高帝之所以师子房。而不敢相之者。于此益可验矣。呜呼。萧何。天子之宰也。而械繁焉。韩信。大国之王也。而菹醢焉。其他群臣。呼之如小儿。待之如奴隶。未尝有宽假之容。优礼之貌。而至于子房。尊之如父师。敬之如神明。慢骂之言。不一发焉。倨傲之习。不一施焉。则高帝之于子房。将趍风承教之不及。何暇相之乎。昔者。成汤聘伊尹于莘野。欲有谋则就之。文王得吕尚于渭滨。立以为师尚父。夫汤文之德。非不至矣。然犹就之而不敢召之。师之而不敢臣之。未闻有以成汤之不臣伊尹。文王之不相吕尚。而非之者也。何独疑于高帝之不相张良乎。古人有言曰。子房能用高帝。高祖不能用子房。愚于此。有以徵之矣。虽然。高帝之所以师之者。有不如成汤之师伊尹。文王之师吕尚。终使子房。翛然远举。不得与共天位而治天职也。惜哉。谨论。
汉高祖不褒纪信论(课制)
论曰。褒不世之功者。必用不世之典。录非常之勋者。必有非常之举。何者。爵禄之赠。褒功之典也。裂土之封。录勋之举也。而爵禄之不可褒者。不世之功也。裂土之不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4H 页
可封者。非常之勋也。为人君者。褒不世之功。当用不世之褒。录非常之勋。当用非常之录。不褒以爵禄。不录以裂土。而褒之以心中之王侯。录之以心中之将相。则其所以不褒之者。乃所以深褒之也。非英雄豪杰之主。不能也。昔高祖之被围成皋也。将军纪信。乘黄屋出诳楚。汉王由是得出。及天下甫定。剞符封功臣。拔一城陷一阵。斩一将搴一旗者。靡不收录而封爵之褒。独不及于信。人皆以此少汉祖。愚独以为不然。何以言之。夫楚之亡。不亡于亡之日。而亡于被诳之日。汉之兴。不兴于兴之日。而兴于诳楚之日。楚以信亡。汉以信兴。则信之忠至矣。信之功大矣。解衣推食者。汉祖也。褒忠录功者。亦汉祖也。则汉祖之于信。曷尝斯须忘哉。然而终无封爵之褒者。盖其心以为忠不可不褒。功不可不录。而可褒之中。或有不可褒之忠。可录之中。或有不可录之功。王侯之封。不足以褒信之忠。将相之赠不足以录信之功。王侯之上。更无王侯。将相之上。更无将相。则将何以褒信之忠录信之功乎。噫。将欲封之也。四海之广。地非不足也。将欲爵之也。百官之众。官非不多也。而贯一世而无双者。信之功也。亘万古而无疋者。信之忠也。封之欲其尊也。爵之欲其贵也。而封之乎则与彻侯均其尊也。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4L 页
爵之乎则与群臣埒其贵也。岂可以冠一世之功。亘万古之忠。而均尊乎彻侯。埒贵乎群臣乎。呜呼。以信之功。视彻侯而计其多寡。以信之忠。比群臣而较其高下。则虽举天下之地。与天子之位。而赏信之功。酬信之忠。愈见其不足也。特以一天下之内。曾无两天子之名。故帝之心以为自附庸以上。至于侯王而尊之极矣。自一命以上至于将相而贵之至矣。而天子加乎其上。则尊莫如天子。贵莫如天子矣。而我之有天下。非我有之也。惟信使之有也。我之为天子。非我为之也。惟信使之为也。信既不有其身。由我而死。我乃今日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虽欲共享其乐而不可得矣。处黄屋之安。则曰此乃昔尔之所尝乘而代我者也。建左纛之华。则曰此乃昔尔之所尝建而诳楚者也。对玉食之甘。御锦衣之煖。则曰此乃由尔得之。而我及今日独有甘煖之乐。无以推而食之。解而衣之。食其能下咽。衣其能便体耶。朝焉而不忘。夕焉而不忘。念玆在玆。释玆在玆。则是褒之以心。录之以心。欲与共享其尊贵之乐也。信之形骸。虽不免楚人之烧杀。而其英魂义魄。必不与死灰而俱冷。干戈抢攘之中。扈王驾而周旋。有以潜扶默祐于冥冥之中矣。及天下混一之后。亦将随警跸而出入。近天子之耿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5H 页
光。动静起居。造次焉必偕。坐卧寝食。顷刻焉不离。銮舆于前。属车于后。所以表天子之尊也。而信之魂与有其尊焉。玉食之美。锦衣之华。所以表天子之贵也。而信之魂与享其贵焉。则是王侯之上。更有一王侯。将相之上。更有一将相。殆将褒之以天子之尊。录之以天子之贵也。其所以褒录之典。岂区区王侯将相之足比哉。呜呼。成皋之围。城之不陷。仅如一发耳。当其时也。良平之智。非不至矣。韩彭之谋。非不巧矣。萧曹之忠。非不尽矣。而皆不能捍王于艰。独信能之。微信之功。必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背其贷死之恩。而忘其扶国之忠者。虽至蠢至愚之君。不忍为呜呼。而谓汉祖之明而为之耶。是以当剖符之时。韩信王楚。彭越王梁。黥布王淮南。陈平侯曲逆。萧曹为相国。周勃为太尉。而信之功。非韩彭萧曹平勃之所能彷佛。则岂可以王侯之褒。将相之录。同之于韩彭萧曹平勃之列耶。是以不褒以王侯。而褒之以心。不录以将相。而录之以心。其尊无匹。其贵无敌。其位无比。韩彭不能抗其尊。萧曹不能争其贵。平勃不能同其位。则此非向所谓不世之褒。非常之录乎。嗟乎。昔周武王弋殷命。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微子封之宋。箕子尹玆东。褒录之典。独不及于夷齐。噫。以武王崇德象贤之心。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5L 页
岂不知夷齐之清风凛气。为可以褒录之哉。特以夷齐之节。特立独行。崒乎泰山不足为高。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嵬乎天地不足为容。则其何以褒录之哉。封之则小其节也。爵之则劣其功也。故褒之以心。则不世之褒也。录之以心。则非常之录也。其所以褒录之者。岂寻常一爵秩之比哉。今夫信之忠肝义胆。足以激一世之忠义。扶万古之纲常。而直与夷齐之节。颉顽而相上下。则汉祖之不褒录纪信。其与武王之不褒录夷齐。异世而相符矣。噫。纪信之忠。出乎日月之上。高帝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纪信。岂能成高帝之业。微高帝。岂能褒纪信之忠哉。虽然。当汉祖被围之日。微信诳楚。汉之为汉。未可知也。其扶国之忠。爱君之诚。如彼其至矣。而终无一言之褒。高帝之于信。亦少恩哉。谨论。
孔明不置史官论(课制)
论曰。史心史也。记心记也。心外无史。心外无记。史者所以记其心而明是非。昭善恶于后世。以为之劝惩者也。然则舍心而记史者。徒史之史也。以心而记史者。不史之史也。何者。吾可以是其是。吾可以非其非。吾可以赏其善诛其恶也。则吾心自有一史记。吾身。即是一史官也。史记。可无作也。史官。可不置也。此所谓不史之史也。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6H 页
岂可与徒史之史者。同日而语哉。愚于汉之诸葛孔明。见之矣。夫孔明。何如人也。古之所谓王佐之才也。所谓三代上人物也。其治蜀。尚严明。百度皆贞。众务毕举。而独不置史官者。何耶。夫史官。记一时之得失。而为万世之监戒。则史官之于人国家。其重若此。而其不可不置也亦明矣。故人皆以孔明之不置史官为非也。而愚独以为此徒知徒史之史。而不知不史之史也。夫以孔子之大圣。尝作春秋矣。以孔明王佐之才。岂不知史记之为重乎。三代以上。尝置左右史之官矣。以孔明三代上人物。亦岂不知史官之可置乎。然而孔明之所以不置史官者。盖有意焉。夫孔明之心。以为置一史官。以记其吾君之得失。时政之是非。人物之善恶邪正也。则后世之观其史者。徒知其吾君之某事得而某事失。时政之某事是而某事非。人物之某也善而某也恶。某也邪而某也正而已。此不过徒史之史。而只为后世监戒之资也。其于今日之治乱。有何补益乎。今夫吾君之得失。可以卞之于吾心。而赞襄而匡直之也。时政之是非。可以考之于吾心。而考覈而修治之也。人物之善恶邪正。亦可以察之于吾心而黜陟而进退之也。何必置史官而后。乃可以书其得失是非善恶邪正也耶。记之于史。不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6L 页
若记之于心。书之于册。不若书之于心。此非所谓不史之史乎。此孔明之所以不置之也。是以受永安之遗诏。而恐孤付托之心。进出师之两表。而思尽兴复之心。君之有愆。绳之以心。君之有谬。纠之以心。七纵孟获。服夷心也。六出祁山。诛贼心也。蒋琬费祎之荐。陟之于其心也。廖立李平之废。黜之于其心也。假令当时置史官而记之于史。徒能记其迹而已。安能记其心乎。此乃所谓史外传心之法也。岂可有疑于史官之不置也哉。呜呼。当孔明之龙卧南阳也。笼天下于眼底。运筹策于胸中。当时人材之高下。事势之成败。天时之得失。地理之险夷。人事之是非。固不待史官之书。而皆已了了于方寸。则孔明之史。已作于草庐三顾之前矣。奚待于治蜀之后哉。况且前乎千万代之上。后乎千万代之下。其得失是非。亦莫不瞭然于心中。则孔明之史。抑可谓前乎千万代之史。后乎千万代之史也。岂特为蜀汉数十年之史而止哉。夫然则孔明之心史。不史之史也。孔明之史官。不史官而史官也。何必别置史官而后。乃可谓之史官也哉。亦何必书之于册。然后乃可谓之史记也哉。噫。唐虞三代。史官非不置也。史记非不多也。而一火于秦。再灰于楚。子长之史。失于杂。孟坚之史。失于简。荀悦受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7H 页
金而后汉之史乱矣。陈寿受米而三国之史误矣。若其孔明之心史。劝惩乎一时。龟鉴乎万世。秦不能火。楚不能灰。子长不能杂。孟坚不能简。荀悦安得而乱之。陈寿安得而误之哉。孔明之心史。信乎不史之史。而其为史也。其诸异乎人之史也欤。是以涑水司马氏。尝作通鉴矣。徒知史氏之史。而不知孔明之心史。故书之曰。蜀亟相诸葛亮大举入寇。史之难果若是耶。紫阳朱夫子。亦尝作纲目矣。深知孔明之心史。而特笔予之。则紫阳之史。实孔子春秋之遗旨。而亦孔明心史之法也。夫以涑水之贤而犹不知孔明之心史。其他则又何说。宜乎起后人之惑也。难者曰。孔明当天下抢攘之日。国家多事之秋。盖未遑于置史官而然也。子所谓心史之说。岂其然乎。愚应之曰。惟惟否否。春秋风雨。列国相争。则天下之多难。莫春秋若也。而列国。各有史记。非惟大国为然也。虽邾莒之小国。亦莫不置官而记史。则蜀汉之时。天下之多难。非甚于春秋之世也。益州天府之邑。非如邾莒小国之比也。春秋列国之君臣。亦无过于孔明之贤也。则以孔明之贤。而岂有所阙遗之事乎。且其为治也。井井而不紊。建官分职。修举废坠。则亦岂有所未遑而然也。此徒以常情度孔明也。岂真知孔明者哉。难者又
聱牙斋集卷之八 第 167L 页
曰。不置史官。则得失无以记。是非无以卞。善者何以劝。恶者何以惩乎。后世秦桧之禁史也。亦安知非孔明之不置史官。有以启之也。愚应之曰。惟惟否否。史官之任。惟是记得失卞是非。而以劝惩乎来世者也。而所任或不得其人。则其不至于以得为失。以失为得。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而善不能劝。恶不能惩者鲜矣。若夫孔明则不然。以心焉记其得失。以心焉卞其是非。赏一时之善。而千万世之为善者劝。罚一时之恶。而千万世之为恶者惩焉。愚未知孔明之心史。比诸寻常置官而记史者。其功其效。孰浅孰深孰远孰近也耶。况乎尧舜之揖逊。而后世之纂夺者藉之。汤武之征伐。而后世之叛逆者藉之。奸人藉口之资。虽圣人亦所不能免也。子何致疑于是哉。然而左史记言。右史记动。自是圣人之遗制。则孔明之不置史官。盖亦未之思也。惜乎。以孔明之贤。而有是失也。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