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x 页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荷华编(内篇)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5H 页
周易传义骈枝跋
周茂叔先生说大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乾坤也。乾坤生三子三女。合为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极数而为六十四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断天下之疑。卦爻之玄微。圣人能独见。而凡人视犹筹算之虚掷。徒为乱目之资。何知至妙之伏其中。以为五行乎。天诱包牺之心。使启卦爻。然后天地物理。明如视掌。然见其物先。惟深思哲人可能也。由是周西伯当羑里危死之患。反覆幽思。睿因思长。俯仰之间。物理跃如。故著彖六十四于每卦。用彰厥义。多以风天子。已后之器物系其辞。复以天之后贸其先。以极理数。则一卦之吉凶位序。各合其节。顾爻义未暇穿其奥也。姬公婴破斧之运。穷愁深思。益明见机。嗣系象辞三百八十四。其时位与贞。列其得失。辄发休咎。精如权衡。不诬一分。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孔子后乎文周五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5L 页
百馀年。而道未行世。而困厄危逼。怀宝莫达。乃治经籍。晚读易至于铁鞭三折。韦编三绝。深获羲文姬公之道。列十翼析一经。天之致厄三圣。所以发易之性情也。然文周之言。不尽契于伏羲。尼父之言。不尽契于文周。以时移事殊。赞其所丁。亦以易道之广。推无不往也。自四圣之更相运神。天地不言之道。正若与之唯诺。先天不违。后天奉时。其理数之妙。颇见大传。如入重门。多入不止。恍惚难状。瞻前在后。故仁者谓仁。知者谓知。试读之。味如醇酒。异他籍也。盖易者其实一阴阳。而阴阳乃日月躔度之数也。圣功神明。自玆生出。此与洪范五行。异号同归。君子以之则知进退存亡吉凶。脩齐治平。以至位天地育万物。无他道矣。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世不绝其传。及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士讲易如前也。至如道德之养生。参同契之永年。素问之针药。青乌之风水。焦郭之占筮。袁徐之推命。康节之数学。皆得易一倍法。而愈说愈深。不可尽也。然此数子之易。极其数。令人爽然而不配德义。故入四圣之藩。而不升其堂。程夫子为之传。短此等明易之失配德义也。程子被奸党之伪名。坎坷于世。讲学不辍。遂及易道。多刬旧创新。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6H 页
犹有牵合之处。子朱子所以继述易义也。晦庵亦被伪学之谮。禁锢一时。反求弥笃。玩心易道。或正程传之失。复作启蒙。发易深蕴。学者兼治传义。以及启蒙。则大见易之为易矣。不佞以极陋之质。少失为易。老乃致意于传义。求明经文。而辞繁意迷。亦见传义之或相背驰。故从吾所好。取舍为一。将芟繁辞以便探赜。而迷心生白。时介其间。精涸旋忘。将随得随书。自救善忘。故其临传义之立帜。取胜合一。如连无用之肉而骈拇焉。削其漫而书自得。如树无用之指而枝指焉。其骈其枝。具为可病。而人情骈欲决之。枝欲断之。然自我已成之形量之。决之则忧。断之则啼。呜呼。骈枝之异形。我自爱之而人实嫌之。若立于舆人之中。无一人不笑其形。然使人人皆为骈枝。而或有一二不骈枝者。人必笑其不骈枝。人之所见。特未定也。若大传之旨。程夫子立传之未尝。而朱先生启蒙独剖大传之数之至尽。此等算法。非吾老昏精力所可易而究诣。故止学程子之所释。而启蒙之从事。以待馀力焉。
诗传滥涂跋
呜呼。诗之时义远矣哉。创于伏羲网罟之歌。而形于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6L 页
书赓载五子二歌。肆于周商亦有颂。其所以为教者。风雅颂赋比兴也。用之邦国。用之闾巷。使人感发善意。惩艾邪心。咏叹鼓乐。不知蹈舞。亦足见其家邦之兴踣。彝伦之得失。岂惟节族辞义之美者哉。始孔子删古诗三千为三百十一篇。皆弦歌之。其民谣之风。燕飨之小雅。会朝之大雅。告庙之颂。有如吴札闻歌之所称焉。札曰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7H 页
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不学诗。无以言。诗之所以为诗。盖如此。六经之一也。夫子授诗卜商。商为之序。以传鲁曾申。申传魏李克。克传鲁孟仲子。仲子传鲁根牟子。牟子传赵荀卿。卿传汉鲁国毛亨。亨作序文。传毛苌。苌亦有序。当秦禁诗书。焚之族之。卷而怀之。及汉兴。始传齐浮丘伯。伯传之世。鲁人申公,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皆传诗义。诗于是乎虽有传之。而去圣益远。篇缺义乖。虽博观之士。不问明师。心目难彻。宋季寒泉先生者作传。据诗旧传。精其取舍。复得新趣。有大旨有训诂有节解。不翅丁宁。令人快释。虽浅见之儒。不待师受。可与言诗。其剖析古经之心。旷世所稀也。然有一说焉。古文引诗者多文小改。或反本义。传多以改为真。从改为解。徐究不动本也佳。故从本为解。此逆先正而从于经也。昔有人不察古书之误字。巧思得解。后得他本之是。见其不然。盖传不强解疑曰未详。虑是也。继以或曰之略解。此在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7L 页
疑信间也。然略解之表。多有小注之补。古人有私得不敢隐也。愚亦补略解视小注。至若疑生心。虽非未详处。亦不敢隐所私得而妄著之。实效先正之古注新趣。然无先正之道而效之。乃捧腹不自量之甚矣。而且闻面朝人有挠先贤经解。发新趣贬者。上疏请窜。虽不允诺。乃知挠古训。固人心贱恶。然果得则何伤。独未及见经解新趣。以卜失得也。虽得也。可为古注所压。不遽信。果失则不惜窜。愚念此内惕而犹不能已其补者。自乐抽心所藏。不知流光之催老。非必有望于人或知我也。
书传参评序
书之所书。二帝三王之为君。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功德莫盛于此。而其他君臣之可尚可戒者。世次并列。以观政之得失。盖见其政而知其道。见其道而知其心。心实性命之神妙。而托一身之形气以出入者也。圣贤之心。能精一执中。而众人之心反是也。然人莫不有形气。故虽圣人犹有人心。人莫不有性命。故虽众人犹有道心。而众人主于人而梏亡其性命。圣人主于道而制节其形气。故能是精一能是执中。大本达道。自此可言。二帝三王君臣之脩身治人。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8H 页
见其以此道心能之也。自虞氏及周初。千有百年。自周初及襄王秦穆。四百四十馀年。凡一千五百馀年之间。推心以及人之政。以道心而昭明。以人心而昏亡。前后一辙。则今人之心。即古人之心。而顾所用之者异矣。为天下者果能有为。则壹是二帝三王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丕显。倏在我矣。而所病徒有其心。而不为古人之心也。夫子播坟典之朴略。而就虞书已下之文。剪浮举要。明如日月。诚为明天下达道之业。凡学道之士。自知其渊源权舆于此。而况有土者乎。从古圣贤之学。言虽不同。而道终在此一心之上。故用此脩之身。其道乃真。用此脩之家。其道乃裕。用此脩之乡。其道乃长。用此脩之国。其道乃丰。用此脩之天下。其道乃普。此以方寸精一之微。致远且顺。如此则是道明于身。以人治人也。此经载道。莫先于天下。包羲书契后之初文字也。惟卦画虽古于此而未有辞。五经皆后此千馀年出。莫非明此之牖向矣。文有四代六体之别。而道无古今分寸之异。上达天时。下识地理。中尽人事物情。制无不周。明白若曙。而秦始皇帝心惛不知道之明。肆然自高。而禁诗书之不合己私。焚坑以蹶。而羽焚博士之藏。不惟斯文之晦。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8L 页
并与典籍荐灰。天亡日月也。及秦灭汉兴。伏生所传及孔壁所藏出。而人知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赖以不泯。而顾明其奥趣。世少其人也。故孪子相似。惟母知之。玉石相疑。良工知之。书之深微。贤者论之。是以圣贤因书以明心。因心以明道。因道以明政。因政以明治。而人今书古。古今相远。传序草创。复不可信。故读之经者。不察其坦易明达。或𩐋句凿险。远情迎合。用丧厥真。自是虽有排山之力。未易发键。得失相参。莫能致定。及乎宋朝。心学蔚兴。圣经贤传之旨。贯穿明世。蔡仲默先生师学而悦是经。有事于晰之。既玩既参。心得多于古解。十年真积。乃敢折衷成说。明启厥心。使人插眸于盲以生明。而惟诊之不审。或蔽血脉。澄之未讫。或失照胆。愚因仲默氏盲以得眸。然后复有明臣周洪谟之心也。洪谟著书经疑辨。而恒不满于蔡传。薄明祖所命刘三吾等正失之会。选欲證著为书。未及成焉。然则古人有获我心。乃敢私诵曰世虽益远。而此心不改于古。使此心慎明之至而迎古之心。乃可言心。柯则不远矣。愚何能慎明此心。而惟知近常情以为说。据古训以为解。虚以待明。不先其明。参古猥评。或新前贤。盖欲察脉尝胆。以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9H 页
至自忘。此表心所得。而实丑契彻。其伤手于代匠之斲。虽自难免。如有知其解者。乃知我者也。
读春秋
文王没而文在夫子。夫子以圣人之才。有圣人之道。而不有天下。天下不见圣人之治化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自诒开物成务于终古。夫子自任之责。不得不大矣。噫圣人之化。乍见于小邑鲁三月之治。而天下复无以者。以夫子之道。乖时王之私也。于时天子柔弱。政由齐晋。且家臣而君图。乱贼接迹。夫子以自任之重。惧天下溺。既追迹三代礼乐。礼乐可述。而序书删诗赞易。天启夫子以兴斯文。而春秋之法。立治教于乱世。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经。此天子事也。但因旧史某为某事某事之善恶。而不能自用赏罚。其行政非在我也。然春秋之义。虽一字亦深。故一字含衮钺。况全章乎。故春秋与夺之法之妙。著天之道。不可以毫末移其轻重也。非圣人复起。安能曲畅其至妙之意乎。夫子素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夫子之事业。莫大于春秋也。故夫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之者知此为经世之道也。罪之者知此为害己之私而以僭越归罪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79L 页
也。周公受武王命相孺子王。以王法赏罚善恶。摄行天子事。卒致礼乐刑错。夫子受皇天命扶衰乱世。以笔法赏罚善恶。能行天子事。施教垂后。汤武除虐之功。未必先之也。使夫子为此经之或近于私。则非天命之而自为之也。今春秋寓一王之法。惇典庸礼命德讨罪。非人而天也。则夫子方且畏不保天之命之不遑。乌敢容私以逆彝伦乎。王命犹不可逆。况天之命乎。其施手之泽。非达天德者莫之能也。故夫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弗独有也。至于春秋之笔削。则其微权奥旨。非圣人不能与。故文学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固理明义精矣。春秋继诗亡。故舍鲁隐公上十三公。以平王四十九年隐公元年己未为始。此见不专为鲁而发也。其事直书列国得失而褒贬自生。非夫子自立衮钺也。然其笔端。于诸侯大夫不书名。书名书字书子书人。见其劝戒进退抑强显微之主乎义理。锤量重轻。不能无褒贬之著。此造化神权。假手于夫子。而为此简易深微以示人。如乾坤然。文成万八千一。其谨严眷眷于使人向善远罪也。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0H 页
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然则春秋虽空言。实为天下至严之政。而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夫子授春秋于卜商,公羊高,谷梁赤(一作喜)。公谷各有传。而左丘明复作传。伏胜曰丘明亦受于夫子。三传得闻于夫子而释经。公谷经止哀公十四年庚申西狩获麟。而左氏经终十六年壬戌孔丘卒。此皆有说焉。先儒曰仲尼制作三年。文成致麟。古人亦曰圣人感嘉瑞而起。经亦止于所起之岁。此谓绝笔于获麟也。子贡记圣师之卒。故采鲁史以续夫子之经。终哀公十六年壬戌。左氏说至哀公二十七年癸酉。哀公逊悼公四年。非经义也。或曰春秋黜周王鲁。又曰仲尼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是大否否。夫子为东周。故春秋系王于天。而诸侯尊周者与之。猾夏者贬之。历用春王正月。且夫子病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夫子以为欺天。二说皆非通论也。古人以晋赵盾,许世子止弑君。笔法疑传之误也。三传曰昔晋灵公欲杀赵盾。盾走。盾族穿弑君。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夫子取之。以盾为正卿。避不越竟。反不讨贼也。许君病。止不尝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0L 页
药而进君死。书曰许世子止弑其君。盾以避不越竟被弑君恶名而穿无罪。止不知尝药之礼。而经无进药文。又非由心也。此虽曰诛心之法。而圣人垂训必不失其时中。疑可在传也。夫以尹氏卒。公谷以为男子。丘明以为妇人。传不可尽信也。故学士老死。而下战国幸一孟子知春秋。又下后秦。圣经秘。汉时言春秋者。齐胡母生,赵董仲舒,菑川公孙弘。而弘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知以经学为爵禄之归。彼刘子骏,贾景伯父子,许惠卿,颖子严,何休,郑康成之徒。明春秋之义。而裂其幅。世有治心之真儒而后。真知春秋之心。此非千载真儒。岂可谓知春秋者哉。
读三礼
三礼者。仪礼,周礼,礼记也。礼记则史记以为孔子叙。以今见之。非尽孔子之言而多杂说。以礼记后子长而撰定也。或曰曲礼论撰于曲台。而不及五经之大义。王制刺经于汉文博士而尽失先王之大体。月令出于吕不韦。叙秦世之官令。缁衣作于公孙尼子改鲁论之文。而乐记一篇。太史公云公孙弘所记也。旧说子夏作乐记。与史记异。先儒曰除中庸大学。唯乐记最为近道。表记亦近道。此非大尊信之意也。盖礼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1H 页
者周公博采古制。损益酌中。以为一代郁郁之文。而幽厉坏之。孔子兴之。故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天下并争为战国。儒术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不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坑儒生。六学从此缺矣。及汉高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未泯而然欤。于是诸儒始得脩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而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武崇儒术。儒术为利禄之路。天下靡然向风。昭帝时增博士弟子员百人。宣帝末增倍之。东海孟卿善为礼。授同邑后仓。后仓说礼数万言于未央宫中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名曰后氏曲台记。以授梁戴德及德从子圣。二戴因习仪礼。而德删后氏礼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删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名小戴礼。德以博士论石渠。其后诸儒加入月令,明堂,乐记三篇。凡四十九篇。今之礼记是也。周礼则汉武时河间献王德。始得民间而奏之。比诗书最晚出。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之。孝成时刘向子歆校理秘书。乃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1L 页
冬官。颜师古以考工记足之。一云河间王已足之。亦有言周礼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不能辨而补焉。歆为莽国师。而最信周礼。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始置博士。遂行世。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明帝永平初。子春年且九十。能通识其说。太中大夫郑兴从刘歆讲学。子大司农众。从父受业。侍中贾逵父徽。从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逵悉传父业。徽,逵,兴,众證以经书为解。南郡守马融学周礼于杜子春。作解诰以授郑玄。玄作注多引杜及二郑之义。以授王肃。融又传卢植。植传于宝。宝有注。苏绰,王通皆尊信之。然汉武有礼坏之叹。何休以为战国阴谋之书。林孝存以为渎乱不经之书。欧阳氏疑其设官太多。陈氏疑其与周官不合。苏子由有三不可信之评。胡五峰有无一官完善之说。独横渠氏伊川氏所论说有数条。得明周礼精微之蕴。紫阳氏曰五峰以天官冢宰管宫阃事为不可。此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阃。交结近习。殊不知此人君治平之本。岂可以后世弊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张程朱三贤所言。非如郑贾诸儒之释。止于析名物辨制度。而微指莫之睹也。盖成周之制。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2H 页
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六十三人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七十九人而掌邦教。以佐王安邦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七十人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六十九人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六十六人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冬官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其属二十九人。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其治教礼政刑。事皆仰禹汤文武之道而极备众美于一家。此周公之思兼三王。夜以继日之所就之。然举而措之在人耳。仪礼周文公之作也。孔子之时。未见成书。恤由之死。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仪礼于是乎著焉。士丧礼在仪礼中。而子夏之传。既始之而不能继也。秦始皇禁挟书。欲绝灭经籍。经籍隐藏百年。及汉兴鲁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而能言之。比周礼早出焉。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平帝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由此世虽多其传之者。而莫有真儒之得其蕴奥。惟终见朱文公为最晠。有幸其正次焉。盖仪礼是经。礼记是传。故有如礼记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2L 页
之冠义。解仪礼之冠礼也。礼记之昏义。解仪礼之昏礼之类也。宋刘原父补一篇。亦是解仪礼也。记曰礼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此官于天也。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莫非官于天也。自非精神妙用之纯全。乌可临事不失时中之道乎。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读论语
论语或曰有鲁齐。此孔门诸子。记述夫子洎高弟言行也。我闻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覆载。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故夫子之盛德光辉。发越于言动之间者。使人自尔观感耳目。而兴起之心油然生。圣人一言一动。莫非天之道也。夫子体天地之道而天无语。夫子其代之言。片言不可忽也。故曰圣人一言。终身行之有不尽。片言之重。不翅拱璧之宝。矧伊二十篇乎。言重如此。矧伊其行与体象者乎。诸子所以深察夫子言行威仪志气器量以识之。然识圣人言行易。而画圣人威仪如乡党所列容色难。画易而体圣人志气如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申申夭夭之类难。体易而象圣人器量如四无难。四无者无为之为仁礼合。合此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3H 页
名。非天下至诚。恶乎能哉。夫子至诚在济世。而世主不知济可喜。有所疑也。故说积七十无成。世可知矣。柳宗元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是书记曾参老死。则去孔子远。而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曰曾子有子。意曾子弟子为之也。有若则孔子之没也。诸子以有若似孔子。立而师之。他日弟子有所问。有若不能对。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坐也。则有若固尝有师之号而因存子。意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卒成为书者。曾子门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也。然闵损,冉求或称子。非独有若之称子。不必以尝为师称子也。故先贤断曰有子曾子之门人成此书也。然篇内有鲤趋而过庭之语。子思未必名其父以记之。子思则恐不与焉。
读孟子
亚圣邹夫子之道。学孔子者也。孔子祖述尧舜也。尧舜道心执中也。中者天以五行命人以心德。其体中其用和。而独云中。乃兼和之道也。故尧曰允执厥中。舜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则道在内而推处事物也。志曰燧人见斗极而定其位。伏羲见位洎河图而著其数。炎黄见数而备其教。故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3L 页
阴阳卜筮伦纪书契礼乐立焉。于是坟典丘索林兴。著道而朴然。此六经前言也。二帝变朴而文明。自此以往。道如日月垂。周衰道几息。天纵之圣治六经。折衷斯文。夫子述仲尼意。此则道在外而收开心术也。合此内外之道然后为大全之业。则二帝邹鲁之道。可见渊源矣。夫道一而已。而唐虞之际。道裂其名而为费。有曰钦敬诚恭让孝禋律历文德中和礼让歌诗典义教刑圣神表出之称。于戏。唐虞之盛。为道之权舆。而言之犹未尽也。夫道之先。性也而此无言性。商汤始言之。此无言仁。仲虺始言之。此无言学。傅说始言之。以其未周于二帝之道。列斯二帝未发之性仁学。三道如贯。其道又何称焉。二帝后道渐衰。人各异心。故示有不易之性。以一民志。人多偏私。故示有肫肫之仁。以笃民德。及其不逊也。学乃起。皆显二帝之道。而非有胜于二帝。以益其不足也。东鲁圣人之诚明。总千圣之业。揆百王之治。明大道育英才。盛言仁。罕言性。而圣孙始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为天命之性。而夫子常称性善。乃以仁义礼智。易中庸之言性。与易元亨利贞相表里。而后贤补信于四性。如五行之有土。孰谓夫子不为易。此深体易也。夫子言仁。多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4H 页
兼言义。而常言圣人罕言之性。特以夫子所遇之时。去圣稍远。泽渴教堙。故言该于古。救解人心之蔽惑也。至如人之性善中。昏明强弱。亦有界境。不可一槩相量。气质之性之异可言。而夫子以思不思为得不得而止。则言道犹有未尽者。如二帝不言性。以待后人之发。果有气质之性之言终自出也。圣人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此大勇也。夫子见此大勇之出自缩。故其于志气以直养而配义与道。致方寸浩然之气。塞于天地。则可以不畏千万人如圣人也。圣人耳顺沧浪之歌。夫子亦知诐淫邪遁之辞起有所自。天下之言。莫遁其情矣。大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曰理于义。穷理尽性。夫子配义以理曰理义悦我心。以基后贤理学。性理之说。广古微言。有所足徵。古圣之道。备藏其身也。当此尚功利之世。游说利国之士遍天下。使人心喻利昧义。不可迁也。世人几乎不知道为何物而逐逐于利。故圣人罕言利以防源。故曰匹夫专利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此夫子道。皆出仲尼。而与曾思二亚圣道相一也。故道虽已浚发于曾思。然微夫子从而发其未尽发。后学何能摆俗观立脚清明地乎。夫子以圣人之学浩然之气。骋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4L 页
知言之辩。辩非好辩也。正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古之大圣。其任实述古行今之正道。而不尊不信。欲其信之。所以言之详。言之详。所以辩之立。言言语语。由仁义出。故纵横散说。无一非天。故卒然对问。若出素诵。如齐王好货好色之言。实是人欲之私。而姑顺其私。谆谆善诱。达之于天。使人不觉密移于货色义理之公。不失其所好之情而易危以安。惜王之不知也。或曰洪范八政之货。关雎不淫之乐。视公刘古公则亦有治矣。而夫子特未及思耳。不分贵贱。所对同轨。而自发之见。亦未有异。亹亹皆归于仁义也。夫子之能仁义。吾知其豪杰之有英风也。其刚明秀发之气。涌出道德光辉。方其雄辩之激荡颓波。昭德塞违以作人也。若张咸池之乐于洞庭。其击异端快若天风之散妖氛。听者爽然。王公失其贵。辩士卷其舌。其言可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为蓍龟之德也。人心趋向有道者。如众鸟之随凤。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则血气知慕。同期仁政之可行。德不孤矣。盖其素愿。舒吾学致之于彼。致君为尧舜之君。臣民为尧舜之臣民。从欲以治。四方风动。当时诸侯有能任夫子行先王之仁政。则五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5H 页
年七年。化行天下。杀一不辜行一不义。绝无此而位育焉。何以取徵。夫子曰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舜弃天下。窃负而逃。此自道其好仁之心。不忍一毫之伤义。真无位之重华也。虽然夫子仁兼义而恶恶人严。使夫子为政而义可武断。则理恶人同舜之于四凶。圣人之于正卯昭然矣。荀卿世之名儒。而乃曰乱天下者思孟。以性为恶。其心亦独何哉。诚倒置之民也。惜乎夫子风云乖违。囊括所学。而无片言之施于政者。反或戒严如仲尼之微服。盖夫子之道。虽人知尊亲。而不为乡原。故未免不善者之恶之也。夫子唯道已。复何取。故应聘而不求也。辟邪而去蔽也。超乎其觚而不挠也。俨乎其威而不猛也。侃侃乎其有豫气于己也。恤恤乎其有忧色于世也。牖焉若脱天帙乎。从焉若就冬日乎。动而不为跌荡乎。温而不为淄涅乎。振乎必其举实也。剥乎必其拔本也。厉乎其似泰山也。隐乎其似龙德也。以性为体。以道为用。而遏欲存理为其事。扩端充之为其功。二帝三王伊傅周召之事业为其准也。时禄去天王。诸侯有能行此仁政则行矣。而战国之君轻王道。视不若功利之术。而颠冥于奇正杂伯。无国邀夫子。而惟幸魏齐以之。但位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5L 页
宾师。而不复授手。道莫之行。同尼父而王道在我。为王口之而止。乃辞齐禄十万而归。不复求世用。非惟道塞于世。亦无士之祇承其学者。彼乐正克,公孙丑,万章之徒游门下。不过答问质疑。失丕责。然师弟相与纂定所尝论辩而成书。岂非难得之重宝乎。子春以曾门学子。师夫子虽巨擘于世儒。而夫子之道不能传之。吾道明自夫子。吾道绝亦自夫子。故道虽丧于世。而不丧者存。惟玆奇器缵古圣贤谟训。诒身后时雍之业。其为亿万世生民模范。至矣尽矣。以此古圣道学指南不迷。有志者获见其心。而世之身之者稀。其政之者谁哉。
读中庸
吾闻古有圣贤之道。而岂知其何考。惟自申晁而槩然于古书。然后始有悟焉。以道为用。以性为素。以致中慎独为务。以费隐诚明为度。澹然能与浩浩合其德为天下式。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程朱诸先觉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无妄无适。主之以涵养省察。以三德中正为准。以博厚高明为法。然戒惧慎独。为其食实。而当时诸家之解结。多未及骨。惟韦斋之穆。可大成之集也。夫性夫子所罕言。而乃今配中言之。书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6H 页
之若有恒性。是其源也。程朱之见不规规。多得于夜气。而行无越思。乃得中和之味。能黥释老乱朱之话。无俾正败。而子朱子又辟陆氏。折中整舛。用发吾道之关键。为师一时。化及于远。今犹泽厚。得籍善诱。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而吃饭之匙。不与之朽。其知饮食之味者。以为己有。使颐中有物则此食实之地。而一心不二。乃可言其从事。故学者所戒。在兴山止篑也。夫经与传。何莫非载道之器。而中庸为德之至。其言使人可易知可易行。顾吾未尽诚。以至莫能知莫能行也。故其不可知不可行者人各志。有过不及之相倾。而学无诚明之致精也。故在我而不明。在易而不行。自非浊而徐清。安而徐生。安见天地无妄之诚乎。道出于无极之真二五之精。而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不以物害生者明。明者见其费而隐。荡荡难状。故时无止物无量。物无量。大轶天地之表而大不可已。小寓至精之中而小无里。时无止。故不间于中和之致。自得于素位之履。而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以至博厚高明。道合天地。虚中有实。德进于日。皆此心之得一。故尧舜氏之传道。告以精一执中之法。而流为洪范之皇极。自皇极而流为此中和三德。其道一而皎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6L 页
如日。前后圣贤。世守不失。有如宥坐之虚欹。中正满覆。私去一发。道行天下。而未有其筴。盖尧言允执厥中。舜演言十六。殷父师复扩纂极。而夫子揔千圣之大成而口中庸之心法。父师之业。夫子曝之也。夫子之子之子子思子能继述行中庸而著其旨。援夫子以为之质。言极蹠妙。明明白白。言堂满堂。言室满室。圆转直截。亡非法籍。而数千载相远之言。其揆一也。则天不变而道不易也。其道之铺。始之以天而归于无声臭。与天为徒。此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此文王之德之纯。仲尼之敦化也。自事物以及无物处。靡道不举。惟五刑不叙。岂不以刑为馀绪不暇语邪。于讴徽猷。相比如鳞。乃以天之道。通眇然之人身。沕然为一天之道。果在人矣。故有道者形为裸而心为乾。用在己而体在天。通变无方。守真不偏也。是以万物中秀出者人。而乾坤藏其身。日用间见天真。而人顾不见。违天有𠎝。天岂去人。人自去天也。故君子之不去天。造次颠连。犹自戒慎。慎独之不捐。欲其加功于见显之前。而禁非于隐微之田也。既用功于无形。何有隐微之悔。又用功于隐微。安有见显之罪乎。此圣孙之学之显微无悔。益察于内。而厚植其本。令亡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7H 页
须臾或废也。功光斯文而佑启学子。其喻人之资。秩秩斯美。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而鸢飞鱼跃之理。费隐鬼神之事。三德九经之道。天道人道之义。德性问学之类。譬如明珠之错布而不可诬。譬如溟海之运动而不可模。进可以育万物。退可以润一躯。二帝心德。乃始丕显。而孟子言性。得力于此。而惟道勉勉也。故后学于玆窒焉道何彻。此虞庆拙匠而屋坏。范且穷工而弓折也。自姬公之死。世之君辅之抚时少嗣。斯文之馨治。晚周益衰。而天子诸侯视圣人犹疣。使中庸之大德。说勤七十而无所周。閟阳春于诸夏。哀民生之困愁矣。其后先程后朱之中庸涂辙。与世相逆。而怀宝无益。古道之行。何若此其啬也。惜乎虎豹去而㜸狐为之祥。是释老乱真之方也。而幸得伊洛关闽之治荒。人知左术之劻勷。然吾儒之缮性。坐不笃敬。戾天地之正。初分以发。卒甚远离。为儒之危。其在斯欤。
读大学
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之道。静极而动。其静也空空焉无为焉无用焉。及其动也。其质易其理道其用神。乃知太极之发而道生也。人心有太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7L 页
极之虚静。虚静时无知无为。及其不能不动也。灵变不测。无处不款。是故圣人知天德之在我。立人极而配天地。立天曰阴阳。立地曰刚柔。立人曰仁义。仁义与阴阳刚柔。相为一物。而如日月之丽天不坠。有理有气。理藏于气。气宅于体。神在其间。故人心虚灵不滞。寂感有时。是曰明德。明德素明。有何明之。其明之明其明德。又何难能也。而人多德之未易明而道之未易行者。以气质之阴浊者多而道有精微。阴浊矣未易明于德。精微矣未易行乎道。奄入于恶胜好少。其领恶而全好。必由于学。领恶则道日明。全好则德日起。道德相配。与为体用。故非道德不明。非德道不行。德存于中而道著于事。此学之所以立。而道若大路然。唐帝自克明峻德及亲章和雍是也。凡人知能极物。故能细其心。先以格致明之。随事见理。即可体之。故能实其意。后以正脩履之。此去浊显微。明其明德。而以我之明。明人之明。有齐治平之盛。而敬为始终之成。实同运舟之棹发弩之机。故传三章之敬。可蔽一部也。于是乎吾天已曜。粹容有穆。生徒皆北面。人宗自同资敬。施及九星之仰。而服其时文之郁郁。如龟龙之灵。鳞介知其尊。凤凰之动。飞鸟万群随之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8H 页
矣。明明德之明君明师。明此明德于民。则血气怀生。自知归之。以先得人之心故也。是以天子诸侯大夫不闻此道则不可以脩己治人。俊才之人不闻此道则不可以为用于世。玆道玆德之不可不明者明矣。而偷俗笑其学道者。敬心所发之异于人而贞无悔。非小人之异外内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以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故君子恭俭惟德。无载尔伪。故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情伪异矣。呜呼。德之明学之传。此其三代相传之德统。而夫子言之。曾子润色之。故璞璧明月。独曜于郢握隋掌。以与天下共其美宝。谁可能此乎。盖曾子笃敬内省。故传夫子之道无弊。甄格物慎独絜矩之义。其穷理尽性。以致脩齐治平。此天德之明而大道之行也。独惜世无委任之君相也。或曰多闻可明斯学。然徒以多闻待天下之事变。则独酬其所尝闻。而劫之不测遂穷。岂若明庶物察人伦。先有格致之道。使善恶明明在目乎。人心莫不欲去恶而就善。既知去就则心斯专而诚于为善。屋漏不愧。心安而体舒。保天之命。推以及人。德流并水。光被四表也。然先此之学在蒙养期作圣。故古有口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8L 页
耳瞽师之教。洒扫应对之习。古人欲保命我之天不锐矣。年若壮志若刚。失教于豫。则虽驱而之善。捍格不甘。故及稚年精爽之全。而使入于德。日以格言卲行。处馘存身。禁其放逸。如养犬之扑升堂。习与性成。为志为气。则气以实志。志以定言。不翅得其愚夫愚妇之可知可能。而全其良知良能矣。及其长而首夫大学。如入吾庐。致明于天而为德器。其道其逆。岂不在于幼学之何如乎。然小学古有今无。而世道益下。既丧蒙养。复堙大学。汉代董子孤咏其大而小无其称。实虹小子。长无所有。坐失于蒙。三代设馆教人之学。绝自周衰。长夜冥冥。犹幸宋儒二程先生受学周子而任斯文。识拔庸学于礼记而尊信。其道下焉不尊。道不行而徒有慕徒之从。四传至晦庵老先生。得其行而道亦不行。犹见斯民秉彝之天终不泯。欲反古道。与刘静春清之谋选古今言行之美者。以成小学。立学之本。谁曰迷不知德之门。然位未君师。为此学可招尤而惊俗也。故奸党伪学之辱名。腾口舌于前后。程朱同被拉摧。为道之心益笃也。老先生负继开之责。释四子二经之归趣。而玆学之释也。耇造绝笔。且补亡太史氏垂特笔。其解倔强疏畅。颇简奥而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9H 页
纯正。虑其枝繁根远也。即枝探根。自有见焉。知其经正而传白。辞寡而理达。其中正不偏合中庸。中庸之宗镜。自大学而发。发其未发。终在此围中。天下之美。不在他也。其法外纲内目而有本有末。知所先后。使人约之道而不可离。古人为学之有序者也。愚以颛蒙。唱古赏音。仰先生之学。知先生自道补亡之不近传之体。故我发出狂述补亡。是余罪也。其辞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敬尸洗心。格知庶物之故。以尽精微而温故知新矣。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能格物而得其则。物皆为我之备。不能则物反为我之疠。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故君子之致知也。先其近而后其远。即其常而达其隐也。故物不可以不格。知不可以不致。如此则知人知天。不迷于善恶之几。不容不为善去恶。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读心经
不佞读心经。求知古人之学。而不可不先知在我之心之为物。故乃姑舍言学。而先为心之说曰。夫心者在人脏内方寸之地。实储理气性情之器。名曰神明舍。精神魂魄萃一舍。灵变不测。火之精也。主凝湛而喜活动。识有无而通幽明。所以制使百体而流行万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89L 页
方。此天所命之明德而万化之主也。故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性者天命之喜怒哀惧之理也。情者喜怒哀惧之事也。情之动也谓之意。心之之也谓之志。志意之使也由于气。以舟车喻之。性即舟车之理。情如舟车之形。意如人使舟车。志如舟车之方向也。故性无不善而情迁于物则未必尽善。意志遂有善不善。其号名殊而无非出于心者也。天以于穆之命。无间流行。而莫非理气之所为也。理气乃太极阴阳五行之谓。而无形故磅礴孕毓。著见形质。然后得见万物之为万物。夫有理然后有气。然生物之时。其气至而后理有所寓。气是载理之具也。故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人物之生。虽皆出于天理。而气有通塞。得其通者人。得其塞者物。故人独全仁义礼智四德之性。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之情。而物则其知利害动息。与人相近。而至于具众理应万事之妙。吾人所独也。盖太极生两仪。于是动静体用生。而在人心者其体廓然无迹。同鉴空衡平。其用林然无壅。同雷惊蛰作。有主宰行令曰天君。天君南面听治而顺理万物。则彼不思之耳目口鼻百体。供职而归命。一身安利。天君下堂逐物而悖逆性命。则彼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0H 页
不思之耳目口鼻百体阿意而助虐。一身危害。其机皆在我。而非物铄我也。故无息之诚。不怠之敬。可以导天君于善。德性问学。交致其功。皆于至善之地而止之。万事万物。处得其宜。故曰万物皆备于我。彼佛氏之恶物而欲尽去之者。不知性无内外也。灭西生东。无时可穷者物也。故天地普万物而无心。圣人顺万事而无情。我能以物付物。物至顺应。则我亦一太虚。有何私意于应物乎。故此身形为裸而心为天。顺造化而止耳。若徇物以利失其天。则物反为累。如水火资人。而失则蹈而死也。故食色虽圣人与狂同欲。而其间自有理欲之分。取舍存焉。而食色重于礼则亦有锤者焉。凡人见少利害。不顾心之伤义而轻赴。夫干越之剑。宝而匣之不轻用。以其或伤也。心灵之重。不啻干越。而重轻相易。此神明之局于私而冥冥矣。故知道者减食色之私以合理。而识其时动其机。此大丈夫事也。然用志之分。其族如麻。不能涵养。随敛随散。所以从古圣贤。敬常载心。日乾夕惕而明我心。其聪明睿知之生。与夫事天治人。不外于此矣。孔子孟子之没。人孰不有此心。而不知内求。明德不明。汉儒虽有拾经于秦火之后。而未闻有心学之传。独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0L 页
宋儒濂洛关闽诸夫子。遥挹邹鲁。传其心法。用明大猷。于是西山真先生慕其道而明其心。采圣贤心性收养之方。以为吾心受用之地。首之以精一执中。下及尊德性斋铭。并为三十七章。分为四部书。此自警自勉之资。而为后学治心之宝诀。其意甚挚。但所采儒先发经传义者。姑开端而未大备。学者犹迷所入之方。此程篁墩附注所由踵武而备引也。惜篁墩心迹有可疑。召鹦鹉之刺。亡其徒知而行不及之失邪。或曰厥初传心之法。止于执中一言而足。复演以人道精一已详矣。又况在今支离乎千言万语者哉。既自汗漫。实难综理众说而得其宗。此言亦似矣。而凡学者人品不同。其悟其诣。各有浅深。可于众语之中。择其合我德中我症者。为吾心之严师药石。而唯贵近思。不可骛远也。此与近思录相为表里。而若无向学之心。所谓千言万语。无一概于心。尚何有治内之得绪乎。不佞于此书。口耳之而已。譬如登山索鱼。鱼不可得。而及今墓木已拱。壳存神亡。百事昏垫。犹自强颜开喙。妄叫狂僭之辞。宁不愧心哉。
伏偃
伏偃之大。荡荡茫茫。其形无穷。安放首尻。上下四方。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1H 页
其里几何。日月星辰。其陈其形。何以识之。晦明寒暑。来去脩短。安所分焉。风云雨雹。虹电雾露。霜雪雷霆。孰主张是。天文地理。或为祯祥妖孽何故焉。五行出没与夫旺衰。有何道与。曰一生二。以至于五。而分为阴阳清浊。皆无为而无不为。其轻清者上为天而行阴阳。所谓道也。浊重者下为地而赋物象。所谓器也。天地含精。万化纷纭。有生者形者声者色者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其能柔刚短长圆方暑凉浮沈出没玄黄甘苦。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天地之道既如此。而其为形埒也。天丽地形。地著天气。天地皆得一。以之清以之宁。而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仰其苍苍者。水土之气。升而结之。用垂象于高。有三光也四时也度数也雷风也雨雪也。此积气之成于天者也。俯其膴膴者。查滓之气。降为积块。用载物于卑。有山野也寒暑也水火也金石也动植也。此积形之成于地者也。古人曰天之为性。有如弹丸。朝夜运转。北高南下。其枢纽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1L 页
不动之处也。其转也实无形质。但若劲风之旋。当昼则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则自前降而归后。当夜则自右转而复左。将晁则自后升而趣前。旋转无穷。无有已时。或曰天左旋而日月右转。天旋先晁度。月旋不及日度。或曰日月行。日迟月速。与相戾也。或曰日月东行而天西入海。牵之以西。如蚁行磨上。磨右旋蚁左行。磨疾蚁迟。不得不西。明祖曰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盖二十八宿经也。附天体而不动。日月五星。纬乎天者也。朕尝与善推步者。于天气清爽之夜。指一宿为主。太阴居是宿之西。相去丈许。尽一夜则太阴渐过而东。由此观之则是右旋。钟惺曰数语洗尽从前天官之误。吾未卜此言之可徵与未。而独知昭昭之多也。测之无量。时之不尽。而机缄之动。自然而然。如我呼吸之不能已。分数至精。分积为刻。刻积为时。时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终始相缪。乃化生万物。而在天之五行。即地道之顺成者也。古人曰地之为形。束于劲风旋转之中。而东南倾。昆崙宅中黄也。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包地外如卵白绕黄。天地之外为水。而水之外是气也。或曰天外无水。地下是水。吾未卜此言之可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2H 页
徵与未。而独知撮土之多也。测之无垠。载之不重。而博厚之德。自然而然。如我体质之不有亏而脉络尽赅。博厚之内。派之为溪江。柔之为土壤。坚之为金石。高之为山岳。皆受五气之行。而人物走兽飞禽草木昆虫鱼鳖在其中者。因气行而生于土。在地之五行。即天气之流行者也。望天之粲粲者。亦积气之所成也。日者众阳之宗。月者群阴之本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神明出。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神莫神于日月之精神也。人以天有文地有理。乃为俯仰之无可憾。真圣功也。我独以天之行时地之形物。乃为无不知无不能。真哲匠也。或曰日者径千里。推以星落为石之如杯。则非千里之大矣。而月之大。班乎日。日为火月为水。其性也。或曰月山河景也。有兔有桂而素无其光。犹一银丸。日耀之而始成光。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假若神人凌倒景。旁日月而往参其间。则虽弦晦之时。见其全明有如望矣。盖两曜者。天地之精神而播万象者也。万象有亲上而其行立者。有不能亲上而其行横者。有亲下而倒立者。无不随天地之化以生死之。而独金石洎水。与天地并生。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2L 页
虽托于地而不随化生死之。乃为人所取用也。凡此天地日月之精。皆发古人所推测。而非于吾身亲见之。虽咫尺之事。传闻者多非实。此上下相隔之无穷处。何可尽信哉。然以天文图所列验之。已往之迹。不相乖异。故志此所闻。以俟来哲。或曰下土山川之精气。上为列星而不贴天。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一万一千五百。或飞或流或奔或陨。实有度数之可指也。东方苍龙七宿。其属二十七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七宿。其属二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七宿。其属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七宿。其属六十四星一百一十二度。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故周天积一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有云九百已下。当为四千里也。经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地之大以周天之数而测之也。亦有大章竖亥之所步地里而不复称之。或曰从地格天十一万馀里。或曰万五千里。或曰万里者九之。孰可正之乎。或曰岁星东方木星。十二年一周天。荧惑南方火星。二年一周天。太白西方金星。一年一周天。镇星中央土星。十八年一周天。非如日月之日夜不息也。太阳之行。有度数于周天者。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3H 页
五行之十二辰而内包二十八宿。周一年则成二十四节。月星当昼韬彩。其行度沈浮。无间日夜。沈则为水。浮则为气。此三光出没之道也。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一岁十二会。方会则月尽光而为晦。已会则月生魄而为明。其弦望晦朔。分庚丁甲辛丙乙而言。天地始终之数则壬癸之配甲乙也。数始于一。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千生万。至于亿兆京秭垓壤涧正载之不可尽。而阳数奇阴数偶。故天起于一而终于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秭。九千九百四十六万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六兆。地起于十二而终于二百四秭。六千九百八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垓。五千四百九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兆。七百二十万亿。其经天日一元象年。月十二会象十二月。星三百六十运。象其数之日。辰四千三百二十。象其数之时。天地形生之数。若是其大衍。而始终不出于十二会。是一元也。夫天体北高南下。故夏至之午。日近子。去地远而出速入迟。故昼长气热。阳气方隆也。冬至之子。日近午。去地近而出迟入早。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3L 页
故昼短气寒。阴气方盛也。然阳生于子。阴生于午。其道浸而终相推。长壮老死各有其乡而变化顺矣。于是万物得其真精以成性质。有血者液者。而血者目木耳金心火肾水脾土。五物假合同体。为所用之备。以视听食息。此五气之无处不在也。夫五气行地中为生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龙或成雨者。水物之出。与阳气交蒸而然耳。非龙常致雨也。雹其阴阳交争之打破也。蜥蜴含水土之为雹。然此谓一处也。雄虹雌霓。云薄漏日。日照雨点则成。电者与雷同气行而激曜为光。乍见乍灭。为雷之鞭也。雾者阴气蒸而布满也。露者湿气之降也。霜雪者雨露之寒凝也。易曰鼓万物者莫疾乎雷。有五雷十雷三十六雷之别。雷阴阳相薄而为声。与日之暄雨之泽风之养。并为生物之助。亦莫非教也。霆者阴阳所激之声。而甚者令人惊怖。雨中有火。能烧物能破山或木石。此疾雷也。夫天文地理。有时乎变常而呈祯妖以示人有说焉。我闻上天仁爱其所生之物。如父母之于子。故天子者主下土而政有所美。万物得乂则天赏之以祥。使弥勉焉。政有所戾。万物受殃。则天罚之以灾。使警反之。虽于匹夫。亦有祯妖先知之。天之子民
松月斋先生集卷之一 第 494H 页
如此矣。然此古人之糟魄。而尺童所知言。其不必言。至如五气生死壮衰。各有其乡。载于前志。吾不欲开兑矣。独心不厌于言。阴阳之行。化于天地之间。夫天地之化。虚而不诎。动而愈出。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所萌。窅然无形无声而可行已信。雕刻众形而不差毫末。故盈天地之众物。必待此之至而出。亦待此之反而没。其出其没。一系于彼。大哉造化之儡权也。不停其机。不失其度。迫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终。而斯须不息。乾健无疆。见其乾健之德。能输坎离二形而终古如一也。见其旋转之迹。有涯能毕。周二形于一昼夜之间也。见其至诚不息。能高明能博厚能悠久也。抚河洛之图书而观二五之所起伏。则运天地于一掌。而万类之所以兴灭。存诸心。视若在手生身矣。于乎。万类之于五行。惟天命之从。不翅于父母。其生其死。不可悦恶。死生犹可忘以顺受。况下此者乎。故人之于五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顺不逆者。得失无常。知此者。可以言天地之造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