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阳谷集卷之三
阳谷集卷之三 第 x 页
阳谷集卷之三
 应制文
  
厚陵火巢内失火慰安祭文
原燎为灾。延近柏城。肃肃 玄宫。不瑕有惊。震惕于中。罔敢宁处。敬荐泂酌。慰礼斯举。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3H 页
文元公金长生 赐祭文(乙巳○从幸温泉时制)
天佑我东。五贤继作。爰及文成。克阐正学。卿实抠衣。独得其传。天分既纯。充养又全。足目俱到。义精仁熟。遭世混浊。素履安吉。 圣祖龙兴。首先旌招。卿乃幡然。贲节明朝。国有大老。士知矜式。行藏惟义。遂反初服。两世相承。一脉斯文。关中讲学。学子如云。剖析精微。启发群蒙。环湖邹鲁。丕振儒风。惟今硕德。辈出其门。人亡道存。永世难谖。今来此邦。增予追思。缅仰遗芬。恨不同时。特遣礼官。用荐泂酌。不昧者存。庶几歆格。
完山府夫人崔氏 赐祭文
惟灵温恭其仪。淑慎其德。出自名门。早归华族。动遵懿则。惟善之积。闺壸毓庆。沙麓腾祥。鸾诰疏封。显号载光。秉心益小。戒在满盈。康宁八帙。永绥茀禄。仰惟 长乐。喜惧深笃。起居尊养。情礼备极。视履考祥。遽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3L 页
嗟大耋。恸结 东朝。增予悽恻。哀荣奚憾。隆崇莫忒。玆遣内侍。奠此菲薄。不昧者存。庶几歆格。
府尹金寿翼 赐祭文(癸丑)
惟卿簪缨茂族。忠孝名阀。资性温雅。才识敏达。双题雁塔。令誉蔼蔚。早筮于仕。旋登桂籍。受知 圣祖。显加宠渥。调迁郎署。历扬台阁。盛之玉堂。密迩经幄。扈驾孤城。从事戎幕。遭时艰难。屏处有日。复践花砖。遂升东壁。作尹龙湾。新渥增秩。游刃盘错。厥有声绩。 皇考初载。耽倅告缺。爰命简授。卿膺是擢。出自西铨。海氓耸悦。不幸颠踬。无妄之厄。雷雨即解。覆盆照日。逮予嗣服。俾典畿邑。屯而能亨。公议可质。栖迟散班。凡几日月。 三朝白首。咸惜其屈。今又奄忽。增予怆怛。遣官谕祭。替奠泂酌。不昧者存。庶几来格。
教三道统御使申汝哲书
王若曰。寄一方专制之权。分忧既重。兼三道统御之任。得人为难。佥举其谐。予简非偶。眷彼乔桐一岛。实我国家重藩。声势相依。奚但江都之唇齿。捍蔽是赖。正当海路之咽喉。设施夫岂徒然。缓急有足恃者。譬诸荆门战舰。必委岑彭。至如南越楼船。须仗杨仆。惟卿山西世族。陇右遗风。业专韬钤。早负干城之望。才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4H 页
展内外。遂著盘错之能。杖钺登坛。连掌水军兵马。擢秩分阃。曾统海镇舟师。肆辍塞垣之新除。更畀海防之重寄。玆授卿以京畿水军节度使。兼三道统御使乔桐府使。卿其体予委寄之重。谅予忧劳之勤。为吏则必以平易近民。在师则必以宽大御众。整理舟楫。戒常轸于衣袽。峙储糇粮。弊先袪于箕敛。况比岁凋瘵之极。尚何忍言。在今日抚摩之方。尤可惕念。于戏。边情难测。阴雨之备宁忘。民喘未稣。茧丝之政宜缓。益励国事。毋替家声。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阳谷集卷之三
 记
  
清凉山记(辛卯)
   府君辛卯。拜庆尚道都事。游岭南诸胜。辄以文记之。文多不尽录。录其大者。以见府君游览之迹云。
辛卯之夏。大雹于礼安灾也。方伯南公铣。使余往审焉。为余忝佐于幕。而欲得其实。将以转闻于朝也。余到县之翌日。遍观被雹处讫。历谒于陶山,易东两书院。聋岩居士李贤辅之爱日堂。亦其过路也。昔我先君按节于南也。尝与县居金司谏坽。逍遥于此。今已二十年所矣。顾余不肖。又与司谏胤子辉世甫。重过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4L 页
于玆。两家馀生。相对感泣而已。越一日。闻清凉之奇胜。策马而东。缘溪而上。行到三十里。望见群峰竞秀。缥缈云际。此所谓清凉山。而俗传小金刚者也。长川浩浩。横带其下。源出于太白山之黄池而西走于洛东云。涉流而上。山回路转。别有洞天。巉岩石山。矗立千层。若剑戟环列。如龙虎盘踞。千岩万壑。混一石色。丹崖翠壁。境落清绝。真可以洗客愁也。担舁而行。至于山腰。俨然古刹。俯临深洞。问其号则莲台寺也。登楼而坐。与数三沙弥。探论古迹。而指点峰峦。各徵其名。则僧言此山之奇形怪状。其丽不亿。而拔乎其萃者。十有二焉。仙鹤镇其北。祝融拥其南。在东曰擎日。在西曰莲花。所谓莲花者。屹然中天。状如金莲。傍有一岩名以香铝。盖取李太白诗语也。莲花之外。两峰并立。谓之内外丈人峰。杜工部所谓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者。可假而喻此矣。立乎东南者。金塔峰也。后乎仙鹤者。紫箫峰也。侧乎擎日者。紫鸾峰也。紫箫之傍。双岩嵬然。一曰砚滴。一曰笔峰。此乃十二峰之梗槩。而故周慎斋世鹏之所命名者也。日之夕矣。以山冠野服。缘崖而登。憩于金塔之中。岧然有岩下临无际者。御风台也。距此五六步。又有腰草台。台之北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5H 页
石坼为井。井出甘泉者。聪明水也。井之傍。古址依然。可容斗屋者。致远庵也。世传孤云尝栖于此。故后之人立庵于其侧。假此而名之云。今之庵。非古之基也。彷徨之际。忽见壁间纱笼。乃退溪李先生题名处也。由是而左行数十步。有极日庵。庵之上。石室嵯峨。噫气爽然者。风穴台也。台之南。僧居遗砌。往往而在。庵曰安仲。殿曰罗汉。台曰华严。亦有上下清凉。此皆金塔之东崖也。擎日之南。有一小庵。因以峰名名焉。庵之中。有僧独栖。殆非俗髡也。右转于东。层岩之下。隐然石窟。名曰金生。人以谓金生习字之处。故得名如右焉。遂过绝磴。废寺无僧者有二焉。上下大乘。即其号也。擎日之西。有文殊,普贤之庵。紫鸾之下。有白云,满月之寺。满月则废。而白云则古矣。上有元晓庵。中有唤仙台。下有真佛。西有狮子等诸庵。此皆仙鹤之下。而法寺之后也。余在汉北。尝欲一访此山。而路阻地左。徒凭神于卧游者。半世于玆。今幸南来。得办此游。足以泄平生之幽思。而独恨夫时当夏月。云霞阴翳。未得见真面目。傥使乘秋重来。坐对锦绣。则其有得于心目者。奚止于今日哉。信宿而归。馀兴未已。寄语同游。秋以为期尔。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5L 页
浮石寺记
游清凉之越二日。来宿于凤城。侵晨而发。历过于杜谷洪处士之家。太山之中。只有两三荒村。而萧然草堂。景像清閒。真所谓硕人之宽也。自是行数十里。至于权村。则前有一岩状如岛屿。引水为池。环其四面。玲珑画阁。翼然其上。此即故贰相权公橃之别墅。而亭以青岩为名者也。停骖而上。凤城宰朴君来待于此矣。遂与朴君并辔而北。过三十里许。到浮石寺。寺在太白之下流。而肇于新罗者也。由天王门。登梵钟阁。龟城太守沈君,安奇督邮安君及其季进士君。亦先我而来。盖约于曩日者也。庭之北有一古刹。揭以无量寿殿。世传恭悯王之笔云。携数君子。北出安养门。转登聚远楼。斯楼也前临大地。极目诸天。缥缈群山。皆朝于此矣。肩舆而行数十步。至祖师殿。中有新罗法僧义相之像。盖此僧主创此寺者。舆地志所载新罗文武王十一年。遣国师义相。立寺于太白山者。指此而言也。祖师殿外檐楹之间。有一奇树异乎凡木。条如柰。枝叶如石榴。四时长青。春则花黄。雨露之所不以润。霜雪之所不能肃者也。世不知为某树。而以仙妃花名之。居僧以为此树。本义师所杖锡。于其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6H 页
化也。手插于玆。因以著根。其叶蓁蓁。故立殿于此云。其树之傍壁间。有诗曰擢玉森森倚寺门。僧言卓锡化灵根。杖头自有曹溪水。不借乾坤雨露恩。此乃退溪李先生之诗也。日暮而返。至于寺后。有一奇岩高过一丈。可坐十人。世所谓浮石者。即指此石也。欲究其名。问于老释。释乃合手而传曰世传此石。自新罗浮来于此。故遂创此寺。于以名之云。浮屠诞说。孰倡而孰传之。吾不信也。周览既讫。因与诸君子。联枕于僧堂。翌朝之归也。遂题同游姓字于应龙之上。曰荣川郡守沈德祖,奉化县监朴太素,安奇察访安长卿,进士安亨卿,都事吴元徵。岁辛卯月仲夏。以为他日识焉。
潮汐泉记
闻庆县之南十里。至川边市场。距大川一里许。有所谓潮汐泉者。是泉为岭南三异之一也。盖其出也有时。其止也有程。或早或晚。以朝以夕。与海进退。不差其时。此泉之朝而出者。是知潮于海之时也。此泉之夕而出者。是知汐于海之时也。彼海之潮也汐也。既有弦望消长之候。故此泉之出。亦能随时变化。一日而两至焉。一月而盈缩焉。当其出也。混混不舍。及其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6L 页
止也。可立而待。此固名之以潮汐泉者也。然则水在地中。与海连波而发者耶。山泽通气。一理感应而运者耶。抑亦泉在山中。遇坎而止。盈科而后。有时而出者耶。若谓与海连波。则泉之去海也。几三百馀里。诿之山泽通气。则滔滔天下。何独此泉之效异乎。至于盈科之说。亦是臆料之见也。理不可测。良亦怪矣。余在辛卯季秋之廿三日。行自闻庆。试往观之。日未午而到泉下。泉始出矣。泼泼之川。可流束蒲。问诸行中之知潮汐候者。则曰时哉时哉。今日乃望后第八日也。海潮之至。果在辰巳间云。一行咸异之。环坐泉上。以俟其止。至食顷许。泉声渐杀。逾时而断。便一涸泉也。于其夕也。亦如是云。余于此益信其得名之不虚。而疑惑之心滋甚。遂书其所闻睹者。以待夫观水有术者焉。
义岩记
晋阳之城矗石之下南江之濆。有一峭岩直入波心。四面皆水也。自陆而入。仅容一步。而于其上也。若差跬步。便是不测处。在昔 万历癸巳。黑齿之入寇也。倡义使金千镒。率敢死卒千馀人。入据晋阳城。以抗贼锋。及其力竭城陷之日。城中之人。举皆授首求活。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7H 页
而时有官妓论介者。誓不与贼俱生。视死如归。凝妆靓服。飘然特立乎此岩之上。众倭望见而悦之。惧其危而莫敢近。忽有一倭挺身直进。将诱以出。妓乃佯笑而迎之。遂抱持其倭。投江而死。故后之人哀而义之。遂刻义岩二字。以旌其义云。义哉岩也。庸讵非大易所谓介于石。卫诗所谓不可转者耶。彼以南州之一娼妓。乃能从容取义。得其死所。办此烈烈如大丈夫事业。以愧夫当日之髯妇。苟非我 国家深仁厚泽。能使人感发者。有若南国妇人化文王之政。变江汉之俗。则何以得此乎。或云金海府使李姓人。与金倡义共守此城。事去之后。以左右手挟数倭。投死于此岩下云。又何义烈之多至此也。噫。癸巳于今甲子才一周。而以如彼堂堂死义之所。尚未能辨其彼此。是何礼义之邦。而文献之不足徵耶。殊可欠也。然而均是死于义。则彼亦一义也。此亦一义也。俱可谓确乎其不可拔者。何伤并称其义于此岩也。余以辛卯首冬之既望越八日戊辰。行到晋阳。适值昔年陷城之日。州之人。例于是日。设祭江边。以酹义魂云。余于此尤有所感。遂书于矗石楼。以为义岩记。
头流山记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7L 页
余自南来之后。尝欲一见双溪。以快平生愿游之志而不可得也。适审灾伤。巡历右道。会于晋阳。田政既讫。顾谓主牧曰玆行也。出入四十馀郡。览尽岭南山川。间或乘战舰。泛于南海巨济之间。可谓极山海之大观。而只以迹阻头流为恨耳。今吾与子盍往观诸。李侯曰此余之愿也。今幸有同志。时不可失。乃以十一月初吉乙亥。与主牧遂作双溪之行。召村督邮金公。亦偕往焉。自本州西行四十里。过凤溪院。至外家先茔扫拜。仍秣马于山下。向夕而发。踰黄岘行三十里。投宿于玉溪寺。河东太守李公。亦来会焉。以其地主也。昆阳召募将金缉者。亦追后而至。皆曾与同游南海者也。初二日丙子。偕晋阳,河东两太守及金督邮。早发玉溪。踰三牙岘。行四十里。朝饭于岳阳。岳阳即晋之属县也。天开大野。村落潇洒。太山西峙。带以长江。江自求礼境出。过于双溪之下。此为蟾江之上流。而湖岭之界也。沿江而上。则猗猗绿竹。夹岸成林。清光秀色。十里相映。淇澳之兴。自不能已也。转至十里。有大川出自山谷间。流入于江者。花开峡也。由花开峡。过法华滩。渡举石桥。则洞天深严清绝。入山未半。自不觉胸次之爽然。上七里而到沙门。则嵬然两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8H 页
岩。并立路左右。皆石刻大书。右曰双溪。左曰石门。世传崔孤云之笔。而字画甚奇古。僧徒数十。出迎于此。乃下马而坐。周览溪山。溪有二源。自神兴凝神洞而来者为右溪。自佛日青鹤洞而来者为左溪。二水合流于此。而寺在其间。名以双溪者此也。舍马肩舆而上。至双溪寺。则十尺古碑。立于梵宫之前。盖为法僧真鉴铭之。而此亦孤云所写者。故世以学士碑称之。龙蛇笔迹。尚今宛然。真可谓不朽也。是夕止宿寂默堂。此法寺之右厢。而前有八咏楼。东有学士堂。皆孤云迹也。初三日丁丑。早食后携同游数君子。皆乘篮舆。北至数十步。有一古刹。扁以金堂。而西则方丈阁。东则瀛洲阁也。自是而东。直向青鹤洞。吹笛者一人。吹洞箫者一人。抱琵琶者一人。歌妓一人随焉。前唱后和。鱼贯而上。远而听之。恍若上云乐也。行六七里。有巨石立于路傍。面刻李彦憬洪渊己卯秋八字。登一峻岭。望一小庵寄在悬崖之间。下临不测之洞。所谓青鹤洞也。佛日庵也。缘崖而行。至于庵前。丹崖翠屏。壁立千仞。双峰秀出。相对左右。在东曰香炉峰。在西曰青鹤峰。峰之腰。层岩甚奇。俗传青鹤常栖于此间。其得名有以也。香炉峰北。有数十丈瀑布。而但见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8L 页
层冰屈曲。水声转壑。宛如玉龙上天。殷雷在山。真奇觌也。日庵之畔。有石台。台之石。刻玩瀑台三字。若使日照生烟之时。坐此而玩。则李谪仙银河之句。可重咏也。由瀑流而为鹤渊于两峰之南。此双溪左流之源也。还踰青鹤峰。至峰之南麓。则数三小庵。或存或废。玉箫灵台其号也。成佛深院其基也。佛日则一僧栖焉。玉箫则三僧处焉。皆绝粒之流也。下至青鹤洞下流。则水石转奇。倍觉神爽。徘徊溪边。忽见一诗在岩间。其诗曰青鹤峰前路。澄潭影翠杉。羽仙探胜处。仍号状元岩。此乃季父手写诗。而羽仙即先人号也。先人曾在 崇祯辛未。按节于南。尝游于此。而季父又于丙戌。以新恩状元郎。历观而去。故其见于诗者如此。今余幸忝魁科。又过于此。不可谓无宿缘也。遂和其诗。以示同游。竟日忘归。乘夕而来。是夜仍宿于寂默堂。初四日戊寅平明。出石门。还渡举石桥。溯流而上。此为双溪之右。而来自神兴洞者。山回路转。下临清流。或滀而为潭。或激而为瀑。境界清奇。十倍于花开洞。行十五里许。至红流桥。桥边之石。刻以三神洞。盖神兴,义神,灵神三寺。皆在此流之上云。一溪自西洞。一溪自东谷。西则七佛庵洞口也。东则神兴寺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9H 页
沙门也。过桥一里。有巨刹遗基。石砌荒凉。古木成林。僧言此乃神兴寺而废自甲子云。先考遗集中。有神兴寺赠太能老师五言近体一首。其诗曰真鉴传衣地。孤云去几春。客怀添物色。诗句得精神。水石浑依旧。林花自在新。深知第一义。端坐洗根尘。玆岁戊午也。今三十馀年。而昔之俨然壮丽者。变为狐兔之墟。诚可谓三十年一大变也。彷徨俯仰之间。感怆继之矣。寺前溪石。甲于山中。阁曰凌波。台曰洗耳。寺砌之左。有一铜佛立于荆棘之间。其左亦有此象。盖昔时双立于寺之左右者也。左转而上后冈。路益险山益奇。由狮子谷。行十里许。巨壑喷流。成一深渊。名曰妓潭。扫石而坐。命妓歌焉。同游诸人。随后毕至。相与一𠽁。又转而上十里。中火于能仁寺。有僧徒数十。而其中号性天者。殊非俗僧也。问答之间。历诵诸君子游山之诗。而又言昔在壬申先考之游此山也。幸而陪随焉。逮乎丁亥季父之到此寺也。亦能前路焉。而渠实未知余是一家人也。余曰季父之游去壬申十六年。余之来去丁亥亦五年。而尔以浮云之迹。皆能作主人。安知非有数存于其间耶。渠亦惊叹。缕缕酬答。皆感旧怀也。临夕而别。又行十里。至一小庵。名曰隐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49L 页
井台也。庵在绝顶。去尘寰最远。经僧淡熙居焉。从而游者十馀人云。庵后有岩。岩下出泉。所谓隐井必此也。遂题同游姓名于其岩。曰金钉,李尚逸,李震馝,吴斗寅,金缉。其一督邮。其次晋牧。其次河东。余居第四。序以齿也。仍命刻之。以为他日识焉。是日仍宿于此寺。初五日己卯。朝发隐井。又东而上。将踰水国岘。石路崎崟。层冰塞川。十步九休。披荆缘崖而行行。见三庵废在道傍。问诸僧则答以上中下水国寺云。由此而直上东岭。此所谓水国岘者。登玆北望。则有一玉峰高插天中。气象凝严。俯临诸壑者。天王峰也。即头流之第一峰。余以今年重阳。自山阴由君子寺。直上天王峰。仍宿其上。看日出于东海。到今指点云间。还如梦中事也。徘徊岭上。极目四方。江海萦回。点点群山。不能殚记。踰岭而下。石路之崎岖。山川之奇胜。无异于内山。行役之苦愈甚。而探胜之兴。尚未艾也。德山寺僧数十人。替迎而来下未半。有冠松萝者。来候于溪边。问其所居则南台寺也。越溪而西。遂往其寺。午饭而下七八里。有一大溪来自天王峰下。溪与洞皆以新溪名之。下五里许。有新溪村。日已夕矣。止宿于此。四日胜赏之馀。始宿村家。一日之间。仙凡悬殊。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0H 页
回首云山。不能无怅然之怀。固知世间事无不如是也。初六日庚辰。朝发新溪村。行十五里。则太山之下。深谷逶迤。川流平远。正是壶中天也。瞻望祠宇隐映于溪边。此乃南冥曹先生尊享之所。而号以德山书院。实智异南麓也。院门之前。有一间茅屋下临澄潭者。洗心亭也。亭之傍。又有画阁枕流者。醉醒亭也。下马坐于醉醒亭。院儒十馀人见焉。朝饭讫。由时静门。登敬义堂。具冠带展谒。而退坐洗心亭。院儒辈设小酌而罢。自院而东行过一村。松柏苍郁。此即先生之故里。而后冈乃衣冠所藏也。式闾而过六七里。路傍有石台。磨其东崖。刻入德门三字。是为院之洞门也。又三十馀里。至召南江边。晋之人来候焉。中火后乘舟而渡。行至龙山。列火而归。还到晋阳馆。夜已二更矣。仍与同游僧德俊者。屈指行程。则往还凡六个日。而自本州至凤溪院四十里。自凤溪至玉溪寺三十里。自玉溪至岳阳县三十里。自岳阳至花开峡三十里。自花开至双溪寺十里。自双溪至青鹤洞十里。又自双溪至神兴寺十五里。自神兴至能仁寺十五里。自能仁至隐井台十里。自隐井至水国岘十里。自水国至南台寺二十里。自南台至新溪里十五里。自新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0L 页
溪至书院十五里。自书院至召南三十里。自召南还本州四十里。合三百二十馀里也。
记白受绘事
白受绘者。岭南梁山郡人也。为人慷慨尚气节。年十五。不幸没于倭贼。岁壬辰入寇时也。倭奴见而异之。待之甚厚。留彼中三年。所守益坚。乃以墨自涅于臂曰宁为李氏鬼。不作犬羊臣。倭奴叹其终不可屈。遂还于我国。厥后为本郡座首。一乡惮其刚直。当昏朝时。凶徒河仁俊辈。敢倡废 母之论。自太学通文于列邑。其文到本郡。受绘见而痛之曰吾不幸既见此文。吾目虽不可矐。岂忍更污他人之眼乎。即手裂之。其文遂止于梁山而不行。人皆快之。莫不敬叹焉。及癸亥 改玉之初。筵臣荐之于朝。累拜官至自如察访而终。噫。斯人也有此前后堂堂二大节。而既没之后。尚阙褒赠之举。岂非 圣世之欠典。而当朝之所羞者耶。其子三圭。时在本郡西村云。
七思轩记(丁酉)
余以今年春。恭承 恩谴。出守玆土。适值衙舍废毁。乃于上官之后。遂新近民之所。事甚简而功易就。轩既成。额以七思。吏佐怪而问之曰凡轩宇之名。或取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1H 页
诸形胜。或寓其所览。而今者以七思为号。使君其有思乎。余应之曰夫分 九重之忧而任百里之责者。及其辞 陛之日。辄承晋接之宠。而 上之垂问与下之所对。必以七件事是礼也。盖所以重其事也。事曷为七。一曰农桑盛。二曰户口增。三曰学校兴。四曰军政修。五曰赋役均。六曰词讼简。七曰奸猾息。奸猾息则治自靖。词讼简则俗自厚。赋役均则民自安。军政修则敌自畏。学校兴而教化行矣。户口增而邦本固矣。农桑盛而财用足矣。信乎为政之要。不外乎此七者。而七者之中。一有不诚。则事皆无实。肆余所以取以名吾轩。将欲常目在是而职思其居者也。抑后之代我而坐此轩者。皆能顾名思义。恒念在玆。农桑思盛。户口思增。学校思兴。军政思修。赋役重则思所以均之。词讼烦则思所以简之。奸猾作则思所以息之。思行七事允治。则可以无负于此轩主人矣。易曰思不出其位。书曰毋轻民事。余既以此自勉。亦有望于后之诸君子尔。岁在丁酉菊秋。北青通判首阳后人吴某识。
阳谷集卷之三
 祭文
  
北青大德山祈雨祭文(丁酉)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1L 页
瞻彼北岳。镇玆青州。惟神之德。惟民是庥。大哉其德。允矣其名。何德之衰。俾岁旱荒。自春不雨。今已五月。四野无青。千里几赤。哀我民斯。胥将填壑。巍巍峻德。与天地合。靡神曷祷。非德何求。神其阴骘。大德川流。
严山祈雨祭文
山上有泽。一气相感。厥施斯普。其德为坎。属玆亢阳。神何閟灵。云横北岭。望之冥冥。日出东海。奈彼杲杲。旱极三农。灾被百草。秀而不实。苗亦枯矣。民方阻饥。胡宁忍此。失今不雨。望缺有秋。亟霈甘泽。活我青丘。
祭素隐慎公(天翊)墓文(庚戌)
维岁次庚戌三月戊午朔初三日庚申。侍教生通政大夫行光州牧使吴斗寅谨具酒果。祗拜于故副提学素隐慎公之墓。操文以告曰。仰惟先生。寔我父执。既同庚契。亦共科甲。金兰之托。粤自葱竹。丽泽之盛。为世矜式。小子不吊。早失所怙。追念先契。深切向慕。公辞荣禄。高卧湖山。南望杳然。久未承颜。中年造朝。始获迎欢。语及平昔。悲喜交集。逮公捐馆。义当匍匐。世故缠身。山川脩隔。情礼俱阙。恨结心曲。适宰光山。幸近月出。昨过故宅。物色犹新。寒松翠竹。彷佛精神。瞻拜佳城。宿草春生。触目兴感。涕泪沾缨。玆将菲薄。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2H 页
式荐泂酌。不昧者存。庶几歆格。
祭亡女文(辛亥)
岁在辛亥四月十三日甲午。第二女夭逝于光山之任所。越九日壬寅。归榇于阳城故山。其父阳谷居士哭送于境上。为文以侑之曰。呜呼恸哉。今夕何夕。此地何地。一片丹旌。是何行色。千里南州。是何送别。时耶命耶。梦耶真耶。天乎天乎。胡宁忍此。曾余南来。世以为荣。尔随尔母。如赴乐土。如何此日。弃我先归。惨矣惨矣。痛哭痛哭。微我之故。尔胡为乎至此。缘尔父之积殃。使稚儿而横罹。八年之前。既丧长男。五十之境。又哭少女。人非木石。何忍为怀。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呜呼。尔齿才五。遽失慈怀。幸得贤母。赖以鞠养。慈爱之情。无间己出。孝友之性。尔亦天赋。人皆感叹。余窃喜幸。年至十三。日望长成。岂料一疾沈绵。竟至奄忽。使尔永辞父母之怀。使余更抱无涯之痛耶。呜呼。自尔母之云亡。星霜倏已九换。以尔母之淑德。嗟不得其中寿。谓未艾之馀庆。将延及乎尔辈。奈何天不惠我。家祸偏酷。曾未十年。母女俱殁。惟我独留人世。忍此无限惨恸。断尽一寸心肠耶。呜呼。尔病既痼。余未即察。针药后时。束手待尽。虽曰脩短有命。此恨曷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2L 页
有其极。婉恋之姿。长在眼中。呼爷之声。恍若入耳。虽欲顽忍。自然难抑。呜呼。老亲在堂。尔丧不可留滞。玆用割慈忍哀。使尔从兄。护往先山。姑为权厝于山足。待我秋后大归。计将择地永窆。留尔魂帛于此。以为朝夕飨汝之地。虽事势之固然。抑何忍乎此怀。傥死者之有知。应彼此之无间。嗟乎韩潮州女挐之铭。至今令人陨涕。尔父今日之怀。旷百世而相感。然尔之归榇故山。比诸层峰之瘗骨。则古今情境。岂可同日而语哉。此可以少慰尔父之心。尔亦以此自慰而归去宜矣。呜呼。湖山杳杳。湖海茫茫。邈此异乡。应切首丘之怀。魂兮归去。南方不可以久留些。眷彼阳山。松柏苍苍。左右前后。俱是祖先衣冠之攸藏。况尔母兮在东。尔兄兮在西。泉下相随。永托千秋。魂兮安归。先垄斯可以妥灵些。素车将发。归路依然。抚棺一哭。天日惨惔。此别此痛。尔其知耶不知耶。呜呼痛哉。尚飨。
光州瑞石山祈雨祭文
崇高维岳。实镇斯州。雄盘壁立。无与为侔。名以瑞石。有赫其灵。曰旸曰阴。宁莫我听。惟玆之旱。政当农节。麦秀而枯。种播而涸。阴云乍合。杲日旋出。凄风夕起。雨意愈邈。农人束手。不耕胡穫。民忧国计。殆乎岌岌。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3H 页
顾余无似。忝守玆士。治惠未孚。徒积怨苦。凡有谴责。宜加我身。胥将填壑。何辜于民。旱既太甚。疠疫并作。邑里萧然。死亡相续。忧深周暵。望切商霖。疾声虔告。尚冀降歆。亟消灾沴。导扬和风。云兴致雨。俾岁登丰。
告先考墓文(丙辰)
维岁次丙辰十一月己卯朔十三日辛卯。孝子嘉善大夫汉城府左尹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斗寅。敢昭告于显考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同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 世子左副宾客,行通政大夫守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府君。显妣贞夫人固城李氏之墓。不肖罪重。早罹荼苦。年才逾十。遽失所怙。孑孑伶仃。吊影含恤。祗奉遗训。恐坠先业。幸忝莲榜。遂通桂籍。银台玉堂。世被 恩渥。玆蒙赏加。滥升宰列。贰尹京兆。副总宿卫。馀庆攸及。徒雪感涕。恭请 恩暇。来扫茔域。节届生阳。追慕深切。念我天只。恩深鞠育。自幸馀生。永侍萱堂。顷年乞养。少伸至情。天胡不吊。风树痛结。顽命苟全。礼制奄阕。更登于朝。获承宠章。腰带黄金。而为谁荣。儿在髫龀。先考有训。曰尔无怠。以广令闻。子曾顶玉。慈颜有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3L 页
喜。(缺四字)冀待无已。言犹在耳。泉路冥漠。衣锦此日。号恸何及。顾瞻松柏。哀泪盈眶。敬奠泂酌。庶歆微诚。尚飨。
告先考墓文(壬戌)
维岁次壬戌九月干支朔二十五日干支。孝子嘉义大夫京畿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开城府留守江华府留守斗寅。敢昭告于显考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通政大夫守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府君。显妣贞夫人固城李氏之墓。职忝畿辅。奉审 园陵。路出乡关。瞻拜丘垄。荣感之极。涕泪自零。顾念不肖馀生。常惧或坠先训。父为巡察。子为巡察。幸绪业之相承。葬以大夫。祭以大夫。庶幽明之无憾。矧玆少子之尚主。实惟积庆之垂昆。并蒙 恩由。相率来扫。宫袍犀带。乡闾耸观。玉节金章。桑梓动色。禄不及养。痛蓼莪于终身。文以告哀。感霜露于泣血。尚飨。
祭季父墓文
维岁次壬戌九月二十九日。从子嘉义大夫京畿观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4H 页
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开城府留守江华府留守斗寅。敢昭告于季父司宪府持平百千堂先生之墓曰。猗我季父之才之美而德且厚兮。蚤蜚英于科甲。夫何年未艾而爵不尊兮。人至今其永惜。顾余小子之不肖兮。实荷击蒙而启迪。幸不坠其家声兮。继龙头之遗躅。纡新 命于畿甸兮。杖玉节而来谒。瞻松楸之已拱兮。念畴昔而感泣。哀情抑而不尽兮。冀有歆于泂酌。
祭外舅闵尚书墓文(丙寅)
维岁次丙寅十一月辛巳朔二十八日戊申。女婿正宪大夫行平安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都巡察使管饷使平壤府尹吴斗寅。敢昭告于外舅 赠领议政行户曹判书用拙先生闵公。外姑贞敬夫人昌原黄氏之墓。在昔戊寅。公按西陲。小子委禽。适当斯时。星霜易换。倏已半百。往事悠悠。便成陈迹。独留人世。悲欢几阅。每念畴昔。祗自怆怛。玆膺新 命。猥攀遗躅。生祠宛然。岘碑种德。触物成感。余怀曷极。路过东阳。松楸近止。暂驻旌节。来拜丘墓。雪满荒山。风号古木。物色增悲。感涕沾臆。文以侑酌。庶几歆格。
祭子妇明安公主文(丁卯)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4L 页
维岁次丁卯七月丁丑朔二十二日戊戌。舅阳谷病翁。以清酌庶羞。哭奠于亡妇明安公主灵几之前曰。呜呼哀哉。嗟我白首病叟。忍抱今日无涯之恸。又何忍操此文而侑此酌哉。无非余积殃过福之致。何尤于天。宁欲溘然而无知也。呜呼。贵主之釐降我家。今才八更岁矣。粤自吉礼之初。天质夙成。动止中节。棣华之秾。德容之盛。非但浑家相庆。观者莫不钦叹。逮夫出閤以来。未尝以一毫尊贵自处。执妇道甚恭。闺门之内。和气蔼然。待我二人。诚敬备至。其所以养之者。不止于口体之供而已。虽古之善事舅姑者。何以加焉。至于娣姒妯娌之间。咸得其欢心。闻有族党之贫乏者。辄先周急。生长 宫禁。曲达世情。何乃至此。盖其天性然也。其深仁厚德。宜有以永膺纯嘏。余尝谓家人曰天赐福妇。将大吾门。日望抱孙。慰此暮境矣。奈何天不佑善。降割斯酷。石火遽忙。玉碎珠沈。既啬其寿。又无继嗣。天胡忍此。惨惨何言。仰惟 先朝贵主有三。相继早逝。今也俱亡。 九重惊悼。促驾 亲临。怆感之怀。奚但为私。嗟呼去岁之冬。余赴西藩。临别挥涕。望余遄归。余亦勉慰。秋以为期。岂料曾未半年。奄忽至此。初闻病报。远忧倍切。才过二日。剧讣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5H 页
继至。手札宛然。一时并传。梦耶真耶。惊恸欲绝。暂滞关外。便隔幽明。病也未得救护。敛也未得凭哭。此恨此痛。此生何已。幸蒙 恩递。归到丧次。沁园物色。触目成悲。音容永閟。繐帐空垂。一声长恸。心焉如割。新兆才卜。远日又迫。埋玉之恸。益复难堪。余今老矣。馀日几何。固知此别非久。其奈此恸难抑。一字一涕。略叙余之悲怀。英灵不昧。想庶几乎来格。呜呼哀哉。尚飨。
阳谷集卷之三
 杂著
  
对策(己丑○别试殿试状元)
 
 王若曰。孔子曰礼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冠婚丧祭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以正也。所谓本。所谓殽。所谓列。所谓达者。其各有分别之可言欤。礼自天叙而缘人情。则有天地后三代以前。宜即有礼。而夫子独举夏商周之所损益何欤。汉高帝起于马上。始命叔孙生。绵蕝野外。其礼果合于本天殽地之义欤。武帝开明堂封泰山。造皮币当时之制。曰以礼导民。其亦得于列鬼神达冠婚丧祭朝聘之礼欤。宇文周之尚周礼。开元帝之定礼书。柴世宗之兴礼乐。亦皆有见乎圣人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5L 页
以礼治天下国家之遗意欤。三代以后吾道之盛。莫如赵宋。而贤如太祖仁宗。未闻有制礼之事何欤。惟我 祖宗彬彬制作。可与三代侔矣。累经大乱。人心大坏。上下尊卑之礼。变为杂乱。敬鬼事神之礼。变为谄淫。居丧之礼。变为原壤之登木。祭先之礼。变为伊川之被发。有行三加之礼。则世必笑其泥古。有行合卺之礼。则世争尚其奢侈。朝服待朝者。未见于会朝之礼。不挟贝玉者。未闻于修聘之礼。其他细民之侵礼犯分。指不胜屈。三百年礼义之俗。骎骎然渐至于贸贸之域。予用是惧。其自忝位以来。窃有意于以礼为国之道。其于接下应事凡百作用之际。未尝不加意焉。而旧染污俗。如膏濯衣。令之不行。禁之不可。礼让扫地。廉隅不立。朝无让贤。野无让畔。道无让路。人怀放纵。自私是事。不知其它。将予以身教者不足而然欤。抑有关于世道之升降而然欤。如欲行正天下国家之礼。其道何由。子大夫其各悉心以对。
臣对。雷天之象。非礼不履。天泽之象。以辨上下。臣尝玩象而叹曰。人君苟能体念于雷天天泽之象。则此岂非礼书所谓高之极明之极道之极者耶。今我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6H 页
主上殿下。一千年 圣人作也。五百载 王者兴也。德洽燕翼。庆衍麟趾。册礼才毕。 天庭继敞。发策垂问。谆谆于天理之节文。眷眷乎世教之不明。懿欤休哉。 殿下之问及此。吾东方礼义之邦。其复兴乎。臣仰颂 殿下之休命曰乐取诸人。臣仰颂 殿下之盛德曰好问则裕。蓬蔂微臣。幸逢大对。是九五利见之日。非六四括囊之时。噫。礼之为用。臣所陈也。表率以正。 殿下勉哉。臣伏读 圣策。曰孔子曰礼本于天。止其道何由。臣圭复再三。钦仰 殿下礼让为国。以升大猷之盛也。臣谨拜手稽首飏言。臣窃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则礼者所以本于天殽乎地者也。盖礼之大原。出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而有尊卑上下之位焉。列而为鬼神。而有报本反始之情焉。达之于日用事为之间。而冠婚丧祭之有其制焉。曰朝曰聘之有其仪焉。父子君臣以此而正。道德仁义由是而成。则不以礼为国。其于正俗何哉。此乃古昔圣人之所以继天立极。而为万世人主之大柄者也。仲尼之训。亶其然乎。虽然礼不能虚行。无本则不立。为人上者。苟能先正其本。以尽表率之地。则天地鬼神。固有分矣。上下尊卑。固有别矣。冠婚丧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6L 页
祭。固有礼矣。伏愿 殿下。尚钦念哉。爰遵 圣旨。谨稽于古。天叙天秩。盖缘人情。则自有天地。即有此礼。噫。三代以上。亦何尝无礼。而夏商周之相因。忠质文之大备。则夫子之独举。盖可想矣。至若马上天子。有意朝仪。则绵蕝之礼。亦足有为之称。而本天殽地。盖未遑也。建元皇帝。始开明堂。而太山封禅。但见皮币之造。则百礼既至。臣未闻焉。若夫宇文之周礼。开元之礼书。柴宗之礼乐。或出于用夏变夷。或出于一时制作。则其于古圣人之遗意。臣未知其有得也。至于宋日中天。吾道大明。则三代以降。于斯为盛。而以太祖仁宗之贤。犹未闻制作之美。则斯其为宋焉而止耳。噫。非尧舜不陈。孟轲有戒。则臣不欲为 殿下覼缕者。伏愿 圣明慎厥与焉。恭惟国家。 太祖康献大王创业垂统。 世宗庄宪大王治成制定。而唐虞其礼乐。三代其文物。其所以典章法度。即礼经之三千也。等威品式。即曲礼之三百也。优优乎其大。郁郁乎其文。则斯讵非我 祖宗二百年太平无疆之基绪。而不幸顷者郑国不天。鲁乱未已。人心日变。俗尚渐乖。上下以之而杂乱。事神或至于谄淫。原壤不死。则天下之通丧废矣。伊川有叹。则追远之大义斁矣。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7H 页
加以三加之礼。所以责其成也。而笑以为泥古者有之。合卺之礼。所以厚其别也。而争尚其怙侈者有之。以至朝焉而色勃足躩。不知事君之尽礼。则朝服待朝者。今有之耶。聘焉而执圭鞠躬。未见享礼之有容。则不挟贝玉者。臣未之见也。噫。朝廷者礼让之所由兴也。搢绅者下民之所瞻仰也。而礼之变乱。夫既如彼。则惟彼名分之混淆。细民之僭犯者。诚不可一一殚举。而惟我礼义之邦。几不免幽国矣。幸赖我 殿下以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之圣。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会。粤自 登大宝以来。深惟礼所以养生送死之大端也。达天顺民之大窦也。乾乾于先甲后甲者。无非安上治下之道。孜孜于乙夜丙夜者。率是化民成俗之本。而接下思恭。非礼勿动。则 殿下之所以一动一静者。无往而非天理之节也。 殿下之所以一转一移者。无往而非人事之则也。 殿下之礼。既与天地同其节。风动之化。可与三代同其美。而奈之何殷俗不革。鲁礼无徵。而令有惟反之弊。民无且格之效。以贻我 圣朝之羞乎。噫。礼让扫地。廉耻道丧。朝著之上。不见虞臣之让能。田野之间。未闻周民之让畔。遂致以少陵长而老老之风绝矣。以荡陵德而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7L 页
贸贸之患极矣。诗不云乎。相鼠有体。人而无礼。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礼不云乎。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者此也。臣不敢知 殿下所以躬行者不足而然欤。抑不敢知世道之升降而然欤。宜 殿下忧勤之馀。发于大庭之问也。草野贱臣。心昧向学。知乏方物。而今承以礼之问。臣何敢妄有开陈乎。然而臣无隐忠。臣闻之于礼经。不言无勇。臣闻之于比干矣。噫。人主之威其犹龙乎。臣请批龙鳞而冒陈于 冕旒之下。呜呼。粤在癸亥之初。 殿下廓清阴翳。振肃颓纲。久郁之天地辟焉。既晦之日月明焉。名分之混浊者。 殿下正之。上下之紊乱者。 殿下革之。三纲也九法也。既绝而复续。礼乐也文物也。焕然而复新。则当是时也。东方生灵。孰不拭目新政。翘足至治。而不幸丧乱以后。政归文具。事多因循。自夫滥赏之弊。而朝廷命德之器不尊焉。自夫学校之弛。而乡党孝悌之风不兴焉。则 殿下躬行之实。可得尽其道乎。噫。翠羽入于宫中。则檀弓示俭不其念乎。台榭高于上苑。则春秋刻桷不其戒乎。加以长安甲第。间有踰制而不以禁焉。吉礼釐降。秾华过中而不以节焉。彼俗尚之怙侈。礼法之陵夷。固也无足怪也。臣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8H 页
谨按礼经。婚姻之礼废则淫僻之罪多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矣。聘觐之礼废则侵陵之败起矣。噫淫僻之罪。至今日而多矣。臣子之恩。至今日而薄矣。侵陵之败。至今日而起矣。则曾谓我 祖宗二百年文明之邦。至 殿下而将未免礼坏乐崩之叹乎。此愚臣之所以为 殿下痛哭者也。呜呼。 殿下不闻夫帝王之仪乎。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銮之声。所以养耳也。此人君之所以无往而不以礼养之者也。臣又按春秋传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殿下于此。其可不惕然动念而思所以一变之道乎。噫。子率以正。著于仲尼之训。以礼制心。载于商臣之诰。 殿下诚能惟精惟一。自反而正。式礼莫愆。建中于民。则向所谓天尊地卑之义。由是而立矣。卑高以陈之位。由是而定矣。至于冠婚也丧祭也朝聘也。亦莫不各有其礼。上焉而 宗庙有穆穆之礼也。下焉而朝廷有师师之礼也。诚如是也。人心风俗。自臻雍熙之域。礼乐文物。可比三代之盛矣。 圣策所谓本天殽地。而以正天下国家之礼。亦不外是。而彼人心之大乖。礼让之扫地。非所患也。昔宋臣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8L 页
司马光曰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又曰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先王之礼。于斯尽矣。伏愿 殿下毋以无稽。益加三思焉。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止悉心以对。臣圭复再三。钦仰 殿下不耻下问。虚己受人之盛心也。臣谨拜手稽首飏言。日斜丹墀。庭对将罢。请以未尽之怀。申诰于终。谨按周礼太宰之职。掌邦国之六典。一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宗伯之职。掌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邦。然则必得典礼之臣然后。邦国可和。万民可谐。可以格天地。可以感神明。伏愿 殿下非徒正其本。又能得其人。则唐虞礼乐。何待百年而兴乎。无疆之业。可以万世惟休。伏愿 殿下勿以躗言视之幸甚。臣谨对。
闻庆县诗板跋(辛卯)
不肖于先集中尝见此诗。乃先君子龙湫到界时所作也。今年春。余以佐幕到玆县。县吏呈一诗笺。即其诗也。吏曰其时欲将板揭。而重修客馆工役未讫。故迁延至此云。呜呼。先君之按节岭南。于今二十年所。而玆舍既新矣。诗亦宛然矣。顾余孤露馀生。又忝幕僚。适过此地。幸得斯诗。吁其有待而然耶。遂模刻板上。而略叙其事如右云尔。时辛卯仲秋。不肖孤通训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9H 页
大夫行庆尚道都事斗寅泣血谨书。
赠高应元序(丁酉)
昔在万历壬辰之岁。岛夷猾夏。侵我邦土。 大驾西迁。举国奔波。时惟我家。亦避于北关。寓于北青府西城外高姓人家。而我先考观察使府君。以是岁降于寓舍。即七月初三日也。余于今春。恭承 严谴。来守玆土。上官之初。首访旧主人后裔。则人无识者。乃于逾月之后。始得其若子若孙。所谓高姓人。彦光其名也。暨其长子已死矣。其次子孝生及其长子之子应元,海元等。方为本府吏矣。其家尚在于城西。而仍旧村改搆云。噫。自壬辰迄于今。凡几年所。而余以孤露馀生。何幸作宰于先人降生之地。又值玆辰。恭伸奠礼。俯仰感怆之怀。益复何堪。仍与应元等相对垂涕。说及往事。而又虑夫日后之继我来者。亦未易询访。书用识之。以付应元。俾尔子孙。永为我北道主人云尔。万历壬辰后六十六年丁酉七月初三日。香林居士书于北青衙轩。
温泉 行幸图序(乙巳)
我 圣上即位之六年夏四月。教于药房曰。予疾久矣。针药俱未奏效。予将往浴于温泉。廷议皆难之。询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59L 页
谋至再。 圣意乃定。以是月既生魄越一日癸酉。 车驾发京师。命简其徒。略其供顿。陪从大小官并九十馀员。卫卒仅三千人。是日夙 驾渡西冰库津。总戎使具仁塈。以其兵二千五百。导 驾而行。午次果川县。仍止宿焉。翌日甲戌。昼停沙近岘。夕宿水原府。乙亥平明动 驾。止宿振威县。丙子昧爽动 驾。昼停素沙院。忠清监司金始振。出迎于境上。兵使闵震益。以清州营兵马五千。替总戎使而扈行。是夕宿稷山县。丁丑昼停天安郡。日未午。 驾到温泉行宫。忠清兵马。即令归农。翌日戊寅。 上试沐头部。流下四百瓢。己卯沐七百瓢。庚辰沐一千瓢。辛巳沐一千瓢。又始浴一千筹。(浴汤时刻迟速。例以唱筹多寡为度。)壬午沐二千一百瓢。浴一千筹。癸未沐一千瓢。浴一千六百筹。甲申沐一千一百瓢。浴一千五百筹。是日设科。 赐本道人洪宇纪等及第。遣礼官 赐祭先正臣故判书金净,赠判书赵宪,故统制使李舜臣,文元公金长生,延平府院君李贵。乙酉沐一千三百瓢。浴二千五百筹。丙戌沐一千三百瓢。浴一千五百筹。丁亥沐一千三百瓢。浴一千一百筹。戊子己丑。以 国忌停沐浴。庚寅沐一千一百瓢。浴一千二百筹。辛卯沐一千一百瓢。
阳谷集卷之三 第 560H 页
浴一千一百筹。壬辰沐一千一百瓢。浴一千二百筹。癸巳沐一千一百瓢。浴一千二百筹。甲午沐一千二百瓢。浴一千筹。计前后 御汤凡十有五日。 圣躬所患阿睹颔核湿癣诸症。一时快愈。此岂特汤液之效灵。实惟天惟 祖宗之降休也。浴毕越三日丁酉。旋自温泉。 命赐温阳郡今年田租。量减湖西一道及京畿沿路郡邑贡米。又 命给老人一资。无贵贱并及之。历宿稷山水原。越三日己亥还京师。自出宫暨还宫。凡二十有八日。及至回 銮之日。髫白挟路。朝野欢抃。天人胥悦。休祥隆洽。用告于 太庙。颁庆于中外。百僚献贺。 三殿宣酝。吾东方亿万世无疆之休。正在今日。岂不盛哉。顾我诸臣。幸参陪从之列。获睹吾 王无疾之喜。区区鳌抃之诚。不但欣欣然相顾而止。其铺张歌颂之举。乌可无也。不佞时忝台职而往近。又儤直玉堂。与沈尹两学士。谋成一小屏。乃以丹青形容盛举。列书陪从诸臣姓名于下。又将扈 驾日录。略载首幅。以为指图考实。祈祷 圣寿之资云尔。岁在乙巳孟冬下浣。通训大夫行弘文馆校理吴斗寅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