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南郊日记[下]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1H 页
[辛丑]
闰七月初八日乙酉大阴。从弟罗䙋来拜。其从侄罗斗三付书。仍问其考云峰君权葬之礼。盖以地家山运不吉权葬。而其父兄论议不一。故发书来问。初九日丙戌少阴。罗䙋还。答罗斗三别纸曰。自堪舆家拘忌之说肆行。权厝待吉之俗始起。仁人孝子之上有兄长。不得自专。将何修而无犯于俗忌。不悖于经礼耶。世之遭此者不一。而举皆循例行之。大孝援据古礼。必欲极尽于大事。足见纯孝之至也。但鄙人识浅见陋。素眛礼学。何敢妄容一言以塞大孝之盛望哉。感孝意之勤。不敢终孤哀恳。略具一二臆说。列录于左。既曰松殡土殡则与有故移殡之礼等矣。既曰移殡则无祖奠永诀之节。然后方可谓之殡。今既曰权葬则牵绋发引树丰悬窆之节。全用葬礼。而独于礼赠题主二条。弃而不行曰是殡礼云尔则未知如何耶。然则虞卒哭祔礼。亦可废而不行耶。穿圹下棺实土封茔则是幽宅是窀穸也。返魂虞安之礼。何可废哉。即题主怀祝之节。不可不举。反复思之。大孝今用葬礼。后用改葬者。似为得宜。中国之人宦游京师。万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1L 页
里归葬。势不可易。故有松殡土殡之俗。然北京土𤍜气寒。无虫蛇水湿之患矣。吾东穷海之陬。乃虫蛇蝼蚁之窟。安保虫蛇水湿之必无乎。设使必无是事。孝子仁人之心。终必有未安者矣。故愚意以为虽半年权葬。略用石灰隔板可也。未知如何。圹中幽室。谓之宅。墓地茔域谓之兆。虽数月权葬。尚可为数月之宅兆。告土之词云云。似无所疑。况退陶之于丘琼山。可得改也。凡人之于朱子。容易改换耶。张子曰大功以下算闰。自期以上以期断。不计闰云。除服者之会。葬者当从丧服小记注说。但以玉藻注父有丧。子不可纯吉之说推之。来喻在丧侧白带之说。似不可施于腮功之服矣。然来参祭祀则似可以吊服来与矣。未知如何。葬地虽至近。不用大舆。恐非致谨致敬之至。且子弟之事父兄。与父兄葬子弟之礼大异。凡仪节度数恐不可苟用从便。葬前发书问难丧礼于知旧。古之学者亦有行之者。 闻锦城县监元斗枢新加堂上阶。盖用 御使金守兴褒 启也。斗枢莅官之初。以严明称。近来一境哗然仇怨。今闻阶加堂上。阖州之人不怨斗枢。号辱守兴如雠矣。六月民方饥苦之日。督捧两麦于民间。笞鞭狼藉。又颁盐鱼一小块于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2H 页
民间。督收大麦三斗。三斗之纳。民费六斗。有不及纳者。囚四十馀人于一小房。锁其户。以火烘其突。自朝至暮。人皆垂死。然后出囚于狱。哭声彻天云。如此酷烈之事。非一二闻之。不可胜记。前闻此人曾从事于儒宗之门。或有以清介公正称之者。邑政如此。未知何故而至此。可叹可叹。二十五日壬寅。朝尹俶以书来言。砥江秋兴方佳。盍往观之。食后余挥鞭赴之。终日逍遥于江上松亭。尹生等为余设网得鱼。兴致甚适。日暮而归。是日江上吟成二绝。有水面澄明湛若空及清流一带翠如罗等句。二十七日甲辰大阳。吏房丁遇说以监司赈救状 启来示。启中九条。一请灾邑田税荡减不捧。而以稍实山郡之税。移赈灾邑之民。一请未行大同各邑贡物。收捧于各官。以为救荒。一请行大同各邑未收春等米七斗。荡涤不收。秋等六斗之米则捧留各邑。以为官需及进供物种之价。一请高田之被灾者给灾。一请灾邑一应徭役。尽皆蠲免。军匠价布。亦皆许减。一请减价卖官。一请校生纳粟。一请寺奴婢官奴婢乡吏许纳谷免役。一请此外未及思得者。连续 启闻。辞意恳测。爱民忧时之心。见于言外。近来监司之贤者。未闻如此。但未知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2L 页
朝廷何以处其请。而监司亦终始保守此心否。从当观之。八月初一日丁未大阴。慎圣弼专人致书。告以李惺庵葬日。且送挽纸。书辞恳切。且问沙溪云小儿主丧者。于虞祭祝辞夙兴夜处哀慕不宁等语。改书无妨。如改之。其词何以书之耶。舅氏继后孤今十三岁。故敢问云。初十日乙卯大阴。使灵岩文甥凤仪致祭于惺庵。是日雨声至夜不止。独坐悄然。口成一绝。有萧萧秋雨响茅檐之句。慎圣弼答书。且制送挽诗排律十三韵(详见第二卷五言排律。)及祭文。(详见十二卷祭李惺庵文。)不录于此。十二日戊午少阳。午后日气晶明。秋思清爽。净扫堂宇。端坐对案。思虑不起。百体静泰。安得恒持此气象乎。古人所谓秋月寒冰之譬。能如此否。二十二日戊辰少阴。午西风雨作。移时而止。阖户独坐。仍思昨日与金仲源语。仲源仍举光州人等指摘余过举处。一一言之。其间或多有吹毛者之已甚。偏时者之斥言。然皆余律身不严。治心不密。为学不勤。慎言不笃而致此口舌。此岂可戒可惧之甚者耶。但世方论议分歧。引物辨色。各有所阿。希觊利名。而余以一身。当众流之冲。持心欲公。处身欲中。不以世俗所偏自处。而特立不倚则众口之集。安得免乎。至于自失而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3H 页
得非于人者。自此痛加绳墨可也。至于仍时议而易其中。混于流俗。余忍为哉。仍书而警之。二十三日己巳少阳。北风微起。日气清凉。午前端坐收束。午后命儿仆收园中豆箕水荏。杖屦往来于其间。或手镰刈豆。或住杖望远。或举头仰天。颇有至乐。而已夕阳下山。归鸟投林。(一作檐)余亦悠然而还。几案净静。经传在床。欣然寓目。无非澄心悦意之具。何必外慕为哉。二十四日庚午少阳。吴再发以书来曰。秋气良爽。龟潭之澄浪可玩。今与一二知旧。相约会叙于江矶澳。具酒樽。谨以办矣。倘倍杖屦而为一日之清赏乎。余闻言即驾。俄顷而至。士人李韶其弟䪫,吴再发兄弟,李云槫诸人。并童冠八九人。班荆而坐。开樽于水石之涯。迎余而入。列坐于江矶之上。叙寒暄讫。命酒数酌。而海英弟自光州牧所至矣。而已渔人因筏而倚于岩边。进锦鳞赤鲤数个。命童子切脍。传酒之暇。杂以闲谈。兴致佳适。澄潭若镜。暝色依微。循岸一路。隐映青莎。遂与别。浩然而归。尘中一良游。亦为一乐。九月初一日丁丑大阳。是日偶披焦氏易林。得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配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法。六十四卦除震离兑坎为四正。各配一日。得四日六十卦。六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3L 页
六三十六得三百六十日。共三百六十四日。起前年十一月二十日冬至。复之初一爻。至今年十一月初一日冬至。三百六十四爻尽用矣。自明日配日为记是计。而但十月二十八日。坤之上六毕配。而晦日为剩。是则未可知也。从当更考。初三日乙卯。艮六五。是日参考易林及邵氏图。作六十四卦配二十四气之图及说。别录不记此。初五日辛巳。谦初六少阳。太守赵君亿来访而去。闻以今月二十四日设增广生进试。十月十三日文武科设场云。盖以 世子诞生庆及两 慈殿上徽号及 先王祔庙之庆也。又闻 圣上从本道方伯启请九条赈民之状。民生可苏。 圣恩如天。 孝宗大王诞五公主。今 上无兄弟。即位三年。 世子未育。一国人心危疑。今闻世子诞生之庆。其喜可言。盖八月十五日辰时始诞云。十二日戊子。否六二少阴。闻锦城前判官柳公浚卒。柳公不仕家居四十年。处家事有法。立书斋教养后学。年今七十八而卒。弟子持服行丧者四十馀人。子诚吾怀德县监。二子昌吾,亨吾。孙尚运。具有文才。皆登司马。十九日乙未。萃六三。往见邑宰。盖谢顷日主倅来见之礼也。古人非公事不见邑宰。余居乡。邑宰每有来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4H 页
见致礼。或累致礼物。不得已有往谢之礼。疏野之踪。频入官门。极有非便。而先茔在此土则为此地主者。屈礼致敬。而寞然无慰答之礼。于义亦未安焉。故有此不得已之举。可叹可叹。十月初七日癸丑。观六三少阳。闻敬差官吕曾齐肆虐刑于县人。先是本道三年饥馑甚酷。而今年左道山农稍胜于海邑。然本县之农。无异于海邑。故监司李公泰渊以本县同列于灾郡 启闻。锦城县监元斗枢乃右相斗杓之弟。性本残虐。曾于忠州牧使时。李公泰渊为忠清监司。以事汰斗枢而逐之。今年秋斗枢受由抵京。言于宰执曰南平之农。无异丰年。而监司与南平倅故旧。故冒以灾荒。瞒报 朝廷。于是宰执白 上。仍遣敬差官于左道以检之。盖南平邑井沿水数里。稍得成农。故元藉此欲嫁祸于监司而报往日之怨故也。九月十二日。吕曾齐自灵岩抵本邑。全不审覈田野。杖都监尹先甲,都书员宋大春。大春抵死而苏。又以居处不适。杖官吏甚酷。而昨日又自绫州到县时。乡中人前参奉徐荇等七十馀人。村汉等百馀人。伏于路傍。上书哀乞。仍陈饥寒之状。曾齐大怒。僇辱徐荇。𢫨囚其奴及常汉等于狱。酷刑监官书员等七八人。先是本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4L 页
邑灾荒一千九百馀结尽汰去。只存六百馀结而去。监司不得已以次灾邑更报于 朝。食谷及赋役。惩督行会。人心若崩。怨渎彻天。流死之祸。迫在朝夕。非徒本邑。到处刑杖残酷。饥寒之民。又加以刑戮。不忍言不忍言。人皆曰曾齐之𥚁。酷于饥馑。十一月初一日丙子。复初九少阳。斋居终日。今日乃冬至日也。有绝句夜半天心等语。十二月十二日丙辰。无妄九四大阳。晨起行外祖考忌祭。日气温和。颇有春气。饥民之苦。日复日深。道路之上饿殍相望。闻务安古漠桥上。有一女抱二三岁儿而坐。半日哭泣。临夕投其儿于桥下。大哭而去云。盖以饥馁势不能母子两活故也。闻极悲怜悲怜。十三日丁巳。无妄九五大阳。从侄履相贸谷于绫州。余谓曰昔季路百里负米以养亲。人子之于亲。力之可及者。皆所当自尽。今人值此大饥。不肯躬执家事。使其亲至于饥馁者多矣。汝能办此事。以奉亲为意。余甚恻然云。十五日庚申。明夷六二大阳。朝阴雾四塞。不能辨百步物色。日高而止。今日乃立春节也。阴毒之气如此。此何影也。生民饥馑不死而徙。而厉疫又从而起矣。首节之阴霾之气。昏塞否暗。决非吉象。怃然而记。十六日辛酉。明夷九三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5H 页
大阳。日气和煦。无异仲春。午吊尹忠义儆。返魂柳车之制。详载家礼。而世俗无有考出而制之者。余使金载华言于丧家。详教其制度而造之。其制极好。护丧诸人皆致谢于余矣。但伏兔之制。似有难从本文。故别立小柱于长杠。杠之近上。度柩高而设圆凿。与小方状小柱圆凿相当。而设横扃通贯之。上下原坂倾侧甚偏。而柩常平正。庶使为人子送终大事。自此相传其制而不失云。十二月二十九日甲戌。既济六四少阴。洒扫庭宇。终日齐居。今日乃岁除日也。历考一年岁功之终始而记之曰。春雨时降。人民望丰。夏旱亢极。田亩灾荒。秋冬之间。饿莩相望。盗贼恣横。厉疫又从而炽发。流民老弱。道路如市。酷吏淫官。刑戮纵肆。而生民之困。日深月滋。美政虽发于 圣明。膏泽不究于赤子。林下之忧虽切奈何。信笔记事。又反而思之。一年三百日。虚度光阴。昼起夜伏。所成者何事。治心不密。学无寸进。律己不严。积谤如山。反躬自思。仰愧俯怍。庶几来岁改心易虑。旧过冰解。新知渐进。庶可作晚景小过之人耶。可叹可叹。是日未申时。雷声电光申方。仍下雨。日光晦暝。颠风急雨。乍止乍作。雷声电光倏起倏灭。势甚非常。
[壬寅]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5L 页
壬寅正月二十六日庚子。同人九五少阳。近日无事。静坐收敛之暇。闲阅宋史。至光宁之间。奸鬼用事。指道学为伪。寓目不堪𦙜郁。见之若今日事。不觉累百年前事。掩卷咄嗟。二十七日辛丑。同人上九少阳。余尝以为人心之妙。本与天合。但透一重私己。上达天理。人间万事。可以总贯。此而不得其成。虽历览万古。竟无益于吾事。是以余未暇及于读史。近者斋居之暇。阅遍宋史。肃然若身处本 朝。上应 君父。下班宰列。内办庶务。外御边事。自不觉其心神定肃。外体端严。惰怠之气。不起于心身。而几案堂室。俨然若朝廷。于吾为学。所补大矣。此可为读史法故记之。二十八日壬寅。临初九大阴。东风时起。多有雨势。静坐潜心。时或念及已往年月。微愆大过。不一而足。追思不觉有愧于天。自此庶可挺然立志。毅然发愤。消除旧习。日有新得。未死之前。得为寡过之人欤。先正有言曰无身过易。无心过难。又曰有身过。人得而责之。有心过。神得而非之。此语当终身诵之可也。三十日甲辰。临六三少阳。终日静处。午后起而看梅于东皋。故吟一绝。闻道东山已放梅。一筇閒步穿莓苔。无人识得寻芳兴。满袖清香独自回。春雨新晴。雅意如此。二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6H 页
月十四日戊午。节九五少阳。文八柱来赠三寅刀。寅年月日所铸冶。或曰经三寅日铸冶者也。今年正月初四日戊寅十六日庚寅二十八日壬寅。经此三日而成此刀云。然则以壬寅年壬寅月壬寅日成之。而中经戊寅庚寅。戊为中央正色。庚为西方正金。壬为北方慄烈之气。而五个寅为猛虎之神。合其气钟于此刀。其为神物宜矣。其将为主翁之用乎。十九日癸亥。中孚六四。寒食之节。大风雨气候。至今日开霁。和气蔼然。万象逞露。原梅半落。庭草初生。观物察理。反己省心。有新得之趣。无旧染之萌。士人有来讲心经者。端拱静读。益觉深味。使我长存似此气象。存主不失。其进岂可量哉。而身多疾病。外貌不庄。心本懦弱。内志不固。治日少而乱日多。敬惺寡而昏惰胜。使天理之发。一薜居州。而外物之诱。众于宋人。可胜痛哉。心之所发。随笔而记。以备警箴。但恐敛笔掩卷之后。此念已消而他念又生。慎之慎之。是日花堤平人来谒。言本县籍饥民设粥饲之。其数以千计。口既烦多而所吃之粥稀而小。官吏又因缘作奸。和水于粥饲之。人皆黄病而死者日一二人。他县之流民。饲之又不如县人。路傍之殍相望云。闻之惨矣。仍记日者余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6L 页
与光牧言。言及饥民之饿殍相藉。光牧答曰此辈虽在丰年。不能乐业耕织。无所事为。生无益于世。死无损于国。余曰才不才。各言其子。彼虽残民。自其父母者见之。爱恤之情。何间于贤愚哉。至今思之。为牧民之官。其言如此。俗吏之见。每出如此。可谓哀此茕独也。二十五日己巳。归妹九四少阳。闻光州宋垕参生进两科。朴致道参进士。致道故进士忠挺之子。忠挺之父富给为盗所杀。忠挺知盗在同闾。三年后忠挺使其仆贸细布于盗家。见其署乃其父手标也。又使他仆潜从盗而市衣于肆。乃其父衣也。忠挺潜往州官。泣言其故。急捕盗属而刑之。盗乃服之。大戮其类。忠挺痛父非命。取其父出息资财文券焚之。终身不赴科试。杜门罕出。乡里见其面者鲜矣。其为父报雠。三年伺察。从颂尽道。至于如此。焚券废科。杜绝荣利。痛不能救其父于乱贼之中。终身引罪。闭门囚迹。其笃于诚孝。可尚也已。其子致道少年登庠而其才也。人将期于远大。或者忠挺孝行之报应欤。闻各邑饥民设粥之所。死人相积。本邑尤甚。死者日不下四五人。官街巷路。积尸相藉。惨不忍见云。闻之酷矣。二十九日癸酉。暌九二少阳。县吏奉吏曹关文来谒。考其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7H 页
关辞。以本月初九日政。收叙臣万英除童蒙教官。责以及期行公云云。 天恩所暨。惶感无地。三月初二日乙亥。暌九四少阳。自念余以畎亩愚陋。获窃禄秩。于今 三朝。平生踪迹。隔绝朝市。而除拜误 恩。猥蒙累次。虽守愚安分。不敢冒进。每念及此。不觉惶愧。庶或仍此警惕。夙夜兢战。读书省愆。鞭辟颓惰。未死之前。或有变化陋质。进步尺寸。一以报累朝 盛恩之万一。一以复天赋本然之良性。倘无愧于得名为人之道耶。仍记于此。以为铭心镂骨之戒。初四日丁丑。暌上九少阳。静坐终日。有味乎无味之中。仍成一绝。有主静方虚一之句。初七日庚辰。履九三。北风终日。黄尘四塞。午任冕来见。闻尤庵宋公拜兵判。同春堂宋公拜都宪。二公遭遇 孝庙。位极显隆。今 上当宁。杜门不赴 命者今四年矣。未知今蒙大除拜。果不俟驾耶否。以余见之。方此之时。天心未豫。饥馑荐臻。野积饿殍。人心解离。朝纲陵替。大臣连丧。瓦解土崩之势。朝暮且迫。若余之畎亩贱愚。不觉中夜起叹。有瞻乌爰止之痛。况二公蒙 先王之殊遇。位已极于台鼎。尚能安眠于蔀屋之下耶否。言之至此。自不知仰梁长吁。仍记于此。初八日。履六四。日气如昨而北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7L 页
风昏尘益甚。心气不平。闭户凝坐。完养神心。夕闻邑中设粥所。一日死者七人。邻村民有两妻者。以染病死。两妻出走。村犬争咬其尸。而族人亦不收。又有两子母死于道傍。群犬争咬。而其子不顾云。人心之惨至此耶。痛痛。盖以死亡将迫。父子夫妻。亦不相保故也。古亦有如是事否痛痛。二十二日乙未。大畜上九。闻南公九万以赈恤御使往岭南。 上引见。命以采访人才之意。九万退而上疏言。臣曾荐金万英于朝。自上无采用之意。今臣虽采访人才。竟何补于国哉。上特下旨铨曹。命斯速付职。故有教官之除。而吏曹参议俞公棨亦有论荐云矣。五月初五日丁丑。姤初六。五月在辟卦为姤。今端午又为姤之初六。天时卦气。自相符合如此。天道流行。安可诬也。一阴初萌之始。古人之设戒也至矣。冰雪融寒之惨。未尝不萌于夏半阴始之初。则大而国家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几。微而吾心天理人欲公私邪正之判。无不𠯳合。其端甚微而难见。其长漫天而极地。可不惧哉。今日妙冥难测之中。一阴肃然之气。已兆于众阳之下矣。反而求之吾心。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未知几姤而几复也。舜之所谓惟精工夫。可用力于此际矣。嘿对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8H 页
天时。用识于此以自省云。十九日辛卯。鼎九三大阴。朝宗家行练祭。余以气未平不能参祭。朝开户视之。苍松满壑。绿树循除。不胜感古之怀。盖我高祖进士公甥侄朴思庵。作相于 宣庙朝。乞暇还乡。参省于外先墓山。进士公荣之。作斋所于此地。仍名曰兴庆寺。丁酉之乱。寺毁于兵火。我王父公构小屋于基东北。名之以碧松堂。岁久而毁。此室则余与诸族人谋建者也。仍念儿时陪先父兄诸丈。往来参省于先墓。仍就宿此地。完然昨日事。而已作三十年旧迹矣。俯仰思惟。难以为怀也。二十七日戊辰。讼九四少阴。夕文三古自灵岩来拜。即余外眷戚弟也。问曰戚兄曾作通文抵康津青莲祠宇。喻以李惺庵寿仁配享于本祠云然耶否。曰然。曰灵岩士人多以有惺庵不足配于本祠。劝而配之亦过矣。口舌喧传。闻者附和。戚兄其无以解其诮乎。曰固矣。明月夜光。以暗投人。人莫不按剑何哉。曾所罕见。猝然遇之。心骇目动。不觉怒魄。乃人之情也。今李公深居穷谷。人罕其面。虽或与人接者。言笑动静同于人。饮食起居同于人。见之者心忽之于平日。今闻余大言。莫不惊怪。亦常情也。今俗人之心。以为儒者之形貌颜色。饮食事为。必顿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8L 页
别于众人。及见之。与别人同则曰。彼亦凡人。非儒者也。此孟子之所以不得已而发尧舜与人同之之语也。彼李公晚悟志学。杜门求志之人也。其事为言动。固无惊俗动世之事业。则俗人今日之此言。不亦宜乎。曰儒者不能不同于人哉。曰深求隐僻之理。然后可以惊俗人之心。过为诡异之行。然后可以动世人之耳。此二者儒家之讳言者也。是以君子之言。同于众人。而所同之中。自有不同者。君子之行。同于众人。而所同之中。亦有不同者。其所同者。人人之所可见。其不同者则岂凡耳目之所可瞻聆者也。既不能及知则其毁之也。非故毁之也。八月十三日癸丑。遁初六。天气明爽。堂室萧然。独坐床上。或卧看古书。口吟一绝。有碧净秋天霁之句。九月初十日庚辰。渐六四。看易图说。感成一绝曰。易外无天地。羲文画影形。须从天地里。点检画中名。盖大易之道。流行于天地之间。一草一木一禽一兽。远之古今。近之瞬息。无一物一时之非易。则易之全体。寓于天地。而彼羲之画文之辞。特画出影形而已。上智不待画与辞而固可默识在天之易矣。中智以下之士。亦可因其辞而知画。考其画而知天矣。十月初八日戊午。萃六二大阳。锦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9H 页
城柳簟来见。孝子公信之子。于吾外眷八寸也。公信少丧父母。及长六年追服。终身居于墓下。晨昏省墓。寒暑不废。墓前俯伏处。草为之不生。太守李汝翊闻其孝而往见之。封其门外孤松。名曰孝子松。后 朝廷闻其行。旌表其门。二十九日己巳。观九五少阴。使奴将黄豆四斗买木于市。不得买而来。今年春夏间。积莩成邱。一匹之木。直米二升。易豆四升。而人犹恐不及买。数月之后。得农稍稔。一匹之木。直租八九斗。易豆五六斗。一尾之鱼。其直数斗。市场之间。酒肉狼藉。闾巷之曲。歌舞成群。人情之好糜费而易怠安。一至此耶。今农虽曰稍稔。积年逋欠。公私之债。一时惩督。而大同法又行于此时。各司积年未捧之贡。程董又急。民之所食所馀者几何。而民心愚闇。昏不知戒。国事民心。似无可为者。怅然而记。十一月十一日辛巳。复六三。冬至日也。晨起参拜于家庙。风雪惨烈。终日闭关而坐。以养微阳。有一阳来复是天根之句。十二月初七日丙午。噬嗑六三大阴。午里胥来督还谷甚切。且以山城运米,京大同纳米,官司纳柴等役。董刻甚至矣。盖以三年大侵。久未收官谷。以今年小稔。积年逋欠一时惩督。而他郡移赈及山城运米大同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59L 页
重赋。层叠刻捧。今农虽曰稍登。而流徙之民。尚未安集。饥困之毒。尚未苏健。而今年绵种之农。又极不实。饥馀之民。体无完衣者。郡县之狱充塞矣。加以括充闲丁之令。朝暮星急。一族侵渔之祸。扰填闾里。愁叹之色号泣之声。道路相望。人人相谓曰恨不死于年前之饥而逢此百罹也。呜呼。民事至此。国将奈何。而无一人建白施 恩者。至有蠲减之命虽下于 圣教。而惩输极毒于州县。可胜叹哉。徒怀柒室嫠妇之叹。而咄咄于蓬荜之下。谓之何哉。三十日己巳。贲六二大阴。终日齐居。以送旧岁。是岁也春夏大饥。积殍成邱。农虽稍稔。赋敛极苛。闾里之间。卒岁无资。盖夏间州县积尸相藉。流民㒹徙者。填塞道路。而守令不以实报于监司。监司徒信守令之口。亦不以实闻于朝廷。是以官债之偿。大同之设。括丁之急。水火督董。延及于一族。邻里郡县之狱囚者如市。官司之庭。杖血淋漓。不忍言矣。一年将暮。默念余一年身心上事。著之于日用事为者。虽无大过。思虑之微。进学之工。气质之染。旧习之陋。未有能廓然变化之效。静坐一室。点检已往之事。不觉仰愧俯怍。持笔于此。以为明年恐惧修省之本云。余少时。于书册面纸或空行处。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0H 页
好写文字。年十七岁。拜静轩高公。(公即先生内夫人外祖。霁峰第三子官正郎。)公深于礼学。气甚端重。陪话之际。适见书册面纸有杂书草字。公遽曰吾平生甚恶点污书册。况圣经贤传。敬之如神明。尊之如父母可也。其可以墨笔涂抹耶。足见其用心不端矣。余闻言即惧然。面发赤色。大觉前日之非。自是未尝妄加一点于书册。嗟夫使余早从明师而勉学。则至于今日。作人如此哉。偶思古事。愀然而记。
[癸卯]
癸卯二月初八日丁未。临六三。三更四点起坐澡洗。服公服执笏。入就 圣庙。行释奠礼。圣贤列位肃穆。上香酹爵。若或见乎洋洋如在之气象。此心自然主敬庄一矣。礼毕出门。日已昧爽。释公服复就斋坐。日午与诸生。小酌馂馀而归。七月十三日戊寅。升上六大阳。闻广州府君元斗枢之死。是人素称酷吏。自锦城移拜广州。吏卒多死于刑。贼夜呼都城。告其锦城时私运船二只。方泊京江。拿 命始下。斗枢潜先闻之。仰药自死。其舍人称伤寒不汗而死云。此言涂听难信。而传之者再三。故姑书之。但锦城之人。一夫一妇闻其死。无不快之。可见其大失人心矣。九月初四日戊辰。遁六二。闻锦城县监尹𣞒被台论将归。公莅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0L 页
官数月。治声大起。与民条约。劝戒不怠。邑人大悦。正言苏斗山劾年老不治。自 上不允。而院 启不止。公闻奇即驾而归。邑人守门拥车。不得出门云云。春间武官洪宇益宰灵岩。治声最于道内。被劾而去。尹公又被重劾。人谣曰欲保美守令。虐民为上策。君看洪与尹。爱民被重劾云云。十月初五日己亥。蹇九三大阳。闻敬差官李观徵今日入县。今年灾损惨矣。而国家切禁用灾。官吏望风畏慑。禾谷过半灾伤者。全不入灾。七分以上者。仅仅置藉。本邑之灾才七百馀结。而监司犹且怒其灾田之过多。八分灾以下尽汰之。民望如丧。其他馀邑尽然矣。秋间苦旱之馀。自 上特下哀痛之教。慰问生民。蔼然生意之发见。闻者感悦。而至于保民实事。如此空疏。则所谓至泽不止于民者。岂吾 君之过欤。可叹。十二月三十日癸亥。随上六。是日除夕。历计一年之事。雨旸不节。三农不登。民食艰难。逋欠督偿。人心汹惧。灾异层出。牛疫酷甚。鸟兽自毙。此何影也。反检吾身心上。一年事为。此心动多于静。乱多于治。发之于事为之间。家法之际。虽无对人形显之过。一念之微。閒居之独。或未免仰愧俯怍之举。则平生用力。不出于一寸之心七尺之躯。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1H 页
而对越在上。质之在傍。犹有屋满之羞。按伏罪源。其萌实出于立心不坚。气质多偏。查滓未化。外物易牵。病根专在于心志未明。烛理不精。善恶之机。不能勇立标准故也。默计明年四十一岁。可不惕然甚惧哉。
[甲辰]
甲辰正月初五日戊辰。无妄九五少阴。洪儒一耒言前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黄山书院重修奉安之会。渠亦往参云。院前享李文元,李文成,成文𥳑三先生。今宋尤庵时烈主事重修。以李文纯,赵文正二先生主享。两湖人士会齐者二百馀人。宋判书首献。李参议惟泰副献。公州牧郑英汉终献。而宋,李二公以深衣幅巾行祭。郑君以时服行事云。二十一日甲申。既济九三少阳。晨起行祭。此地乃先君子梓桑之乡。昊天罔极。万倍于常。是日历谒先祖群茔。兄弟侄子会宿于碧松堂。二十七日庚寅。家人九三少阳。京中士人李潞来见。前吏判赵絅之外孙。言语颇稳。能道曩日二宋二尹一许论礼始末。其外祖亦一言之后。尚摈于时。时方退居于抱川村舍云。又言其叔父李君圣徵时在东莱任所。去年冬。倭人进封领来者接待时。争酒悖慢。李君终始不屈。倭人拔剑作乱。釜山佥使及府使之军官以下皆遁走。惟下吏一人死守不去。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1L 页
事定走 闻。佥使拿就系狱云。初二日甲子。损上九少阳。邑吏告明日主倅蔡侯忠立旅榇发引而归。往见之。丧主请挽辞。为赋一篇律语。盖蔡侯质朴宽俭而无才于政事。故民虽爱其不猛而短其无变通。及其丧也。邑人尹先甲,洪钟华典治其丧。布被短裤之外。衙无所藏。无以敛棺。乡人共赙。买被与裤而敛之云。故余挽辞三四云政用鞭皮方仰惠。衣无充棺始知清。其七八云酌彼齐州杯上水。绋讴三唱送公行云。盖记实矣。十五日丁丑。归妹初九大阳。祭外祖考妣墓于栗枝谷。盖余外祖晚年厌烦城市。终年于道村农舍。既无嗣胤。而逝于 崇祯辛未。余在冲年。不能返葬故山。权窆于此。余亦无兄弟子侄。春秋扫茔。以亲茔远在。故不能行祭于节日。例常择日行之。余于八岁初受千字文及唐宋诗文于外祖。其年十二月下世。犹及望见贞固之守。介特之姿。薰蒿今日。凄感满怀。亦有人所不及知余意者。可哀也已。闰六月二十一日辛巳。未济九二。日卯辰。南风徐徐而起。俄而北风并起。南北方云气一时会翕于枫山之西。我家之东。雷电从中起。大雨如注。信奇观也。南北之风相对并起。四方之云。囊括一处。合成沛然之泽。神功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2H 页
鬼迹。贲然可窥。噫其中若无主张是者。其号令聚散变化屈伸。安能若是之神也。既然已。爽风一声。云捲雨收而敛无迹矣。吁亦神矣。仍默观而记。是日闻吏曹参判俞公棨之逝。俞君刚直好学。尝以事谪锦山。手结数椽草舍于峡中。黍饭菜羹。朝夕不给。而不撤读书怡如也。放还调务安县事。以廉谨公俭称。去职拜谏官。当 仁祖进谥之日。直谏触犯雷霆之威而不挠。 因山后配富宁。尤斋宋公遭遇 孝庙。疏其非罪放还。寻荐以王佐之才。历陟清要。今 上嗣服。久在玉堂。为副提学。入东铨以参议拜参判。未久而递。君之在务安。以书抵余。仍往来通简数年。而时余遭王母之丧。罹葬祭之故。未遂执贽相就之约而罴官而去。故闻其名而求见其人。今闻其讣。令人悽然。十二月十四日辛未明夷六二少阳。闻尤斋宋公于地主。待之甚敬。怀德倅清州牧来谒。必下庭送迎。容辞极恭。尝曰城主受命 君父。来治我也。慢城主即慢 君父也。夫人之侄治西原县(清州降号时)来谒。亦下庭送迎。无异他人。盖甚非俗人之视妻侄如己族故也。二十日丁丑。贲六二少阳。李启玄京畿高阳常汉之子。少时为僧寓于故相国南以雄山斋。南相惜其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2L 页
有才。劝之读书。一览辄诵。博观群书。无不通焉。南相劝之还俗。以堪舆之术鸣于时。公卿大夫之葬其亲者。争延接焉。丁酉年间。自李典翰寿仁家北归时。余亦以祖考葬地不吉。故邀占移树之地。不满余志。尚不用其地。今年徐凤翎欲移葬其亲。追踪于京畿江原等地邀来。看其为人。当冬盛寒。衣单衣不寒。或入洌泉浴焉。行不骑马。日走数百里而不疲。过人旧村先山。已往吉凶。言之若符契。故卿士以下。人皆惑焉。以道人称之。以余见之。所行多乖误而近溺于乡之一老娼。心迹尽露。无可取者。但地术稍胜于庸士而已。是以余亦一二邀占先山矣。而亦不可轻信。故尚不用其说矣。三十日丁亥。既济上六少阳。今日岁除日也。历计一年已然之事而论之。春夏之交。雨旸无甚愆忒者。南中野邑若干地而已。七八月之间。上之人不详考验农家之得失而以丰年称之。至于霜降之后。嘉谷过半不实。而上之人亦不审察。故野有凶歉之象而赋有丰年之徵。民多苦怨。至于山峡之郡。水灾备甚。人民压死于山崩。五谷漂沦于激湍。而况木绵灾损。山野同然。而大同米作布之举。民心骚然。体无完衣矣。上天示警。日月星辰。震荡相薄之变。有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3H 页
目皆睹。山川草木鸟兽之怪。莫不毕见。而人心之骇僻。世道之污浇。有不足言者。守令荒淫而耳若无闻。朝廷备员而目若无见。清流之所尚。党论而已。浊吏之所务。财赂而已。至于三百年 宗社。无一人顾护者。此何时哉。山野陋人。地贱迹疏。满腹丹悃。无日不激而亦无如之何矣。聊书万一于记阴晴小册之末。以叙五内之积气焉。虽然国家之事。非吾之所独忧。而亦非吾之心力所可及矣。若夫吾之一个身心正不正治不治。乃吾分内事也。而回首一年之事。百无可观之实。治心之道。非不知也。正身之学。非不讲也。而心与事乖。动与静违。三百六十。无非浮泛底日子。屈指吾年已至四十二矣。送旧此夕。不觉惊悟。谨书于此。以为补过自讼之具焉。
[乙巳]
乙巳二月初五日壬戌。损六四。灵岩人士配享崔山堂于存养祠宇。请制奉安祭文于余。余制崔山堂奉安祭文暨存养位前告文二篇。(祭文告文详见十二卷。)存养姓崔名德之。完山人。鲁山朝官至直提学。见 世庙王业渐隆。奉身引退。居于灵岩之永保村。起小楼扁曰存养。自号烟村居士。閒居养性。恬静自牧。绝意仕宦。真晋徵士陶元亮之流也。乡人立祠祀之。公之孙忠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3L 页
诚自少有意斯学。不事举子业。闻寒暄金先生倡明圣学。劝进后生。负笈往从之。笃志力学。未尝小离函丈。以行昏礼归乡。成昏后即往师门。更无归意。金先生劝以大伦不可废。公以学未成为辞曰。学无所疑。大者既立。然后归家亦未晚也。先生不能强。先生叔父金聪居于永保。先生为公躬往叔父家。留数旬而归。公又从往焉。其笃志勤学如此。其为学也。以小学饬躬。以居敬存心。明于易学而有尧夫弄丸击壤之乐。自号山堂书客。年三十三而卒。其叙述若干篇存于家。观其立言不苟。措意洞快。真心学正人之言也。其学问高妙。略见于景贤录矣。丁酉之前。配享于顺天府景贤书院。而今方从享于玄风书院云。存养之祠。尚不行配祀之仪。士论恨之。今者道内公议齐发。褥仪将成则儒林之幸矣。故不以不文辞而著还祭文耳。三月初九日乙未。泰初九少阳。吴再发来拜。以明日改题主事。来问礼节也。盖在乙酉年间。祖在而其父先亡。壬辰年遭其祖丧。祖丧吉祭。当改题递迁。而其时再发年幼。未习于礼。不能行焉。余每劝之行。今始遵礼。但三年丧除后。未即行之。追后祭之则告辞祝文。恐不当用丧礼本文。故余使稍变其礼。以明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4H 页
日先告其由。代各改题。然后以再明日合祭父祖以上。用时享礼。然后亲尽之主。即埋置焉云。未知此节。果不悖于行权之道耶。余不习于礼。此等变通。在于一家之间。不可以不习于礼。顿无变通。故不得已以臆见断焉。恐失于得中之礼。以误后人。故记之。从当禀质于知礼之君子云。十六日壬寅。大畜九二大阳。约诸邻旧泛舟于蓝石江边。主人装船设酒。倚棹而待。余下马登舟。酒数行后。褰衣下滩。手弄沧浪。激清而濯吾足。上流而颒吾面。弹冠振衣而复登舟。不施棹枻。放舳从风。俄有荷琴数辈。来迓于岩矶之间。命移舟而近之。虽时音俗调。吪鸣难听。水风引其声促者长。潭渊响其音噪者和。岩洞幽其曲浅者邃。石滩鸣例而浊者清。江禽戛翮而淫者净。竟不觉其卑俚之调而恍然若流水高山之入我耳。皆山水之所助也。彼琴音若此。而况吾人一心。本与山之静水之动。合其净而同其清。无彼我之别者乎。于时时雨新晴。和气蔼然。山花半谢。渚草争芬。碧桃红杏。隐映于村竹岩松之间。真造化奇迹也。于是微风徐起。縠纹成章。一棹萧然。汎汎中流。苏氏子所谓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者。真不虚语矣。俄而云开月出。波伏风恬。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4L 页
回舟舣岩。倚舷而思之。凡物之悠久者。莫如天地。一元之尽。天地亦一梦也。长江碧山。寿与天齐。而闭物之后。江山亦一梦也。况吾人死生。朝暮倏忽。与彼岸草岩花。同归于片时中一残梦者哉。虽然既散之后。其迹之乘化泯灭。则天地一吾。江山一吾也。其中实理之同得者则天地江山。亦与我无上下矣。吾何间然于其间哉。爽然长吟。俯仰宇宙。回首尘寰是非丛中。睢盱猜忌。患得患失之流。岂足满一笑哉。已而枕肱一眠。酒力初醒。乃命驾而归。月入梅轩而晓鸡欲鸣矣。六月晦日。与尹君先三暨文生八柱,郑侄世经等戒书。(详见第九卷书札类。)
日记后录
己亥五月初四日。 孝宗大王礼陟。今 上命大臣儒臣议 大王大妃服制。吏曹判书臣宋时烈,兵曹判书臣宋浚吉等献议。定以期年之服。越明年庚子春。掌令臣许穆上疏论期服之非礼。其大略。盖曰礼疏以为立次长亦为三年云。则 孝宗大王以次长入承大统。宗主社稷。 大王大妃当服斩衰三年。不可以服众子之服服之云云。 上命议大臣儒臣。左赞成臣宋时烈,左参赞臣宋浚吉等执前见献议。以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5H 页
为 昭显世子之丧。 仁祖大王与 大王大妃。既服三年之丧。而今又服三年则是宗法不严。伦序不明矣。许穆之见。恐不可从。于是护军臣尹善道上疏。极论两儒臣议礼之非。终始据疏说次长亦斩之文。以为两儒臣以宗统归之昭显。而支派待 孝宗。逆天理悖礼经。其意所在。不可知云云。疏上 上震怒。命放归田里。言官请案律治罪。安置于三水郡。左尹臣权諰上疏。申救其非罪。明其敢言。言官以为救护凶人论 启。罢其职。庚子秋。洪公命夏为铨长时。拟前掌令许公穆为三陟府使。大臣有白于 上曰。此人不当用之如此。况此人老病。不当补剧藩。 上即问于吏曹。许穆老病云。果不堪边藩否。吏曹回 启其气力可堪之意。 上遂批之命往。识者惜之。是冬尤斋宋公累拜都宪铨判。皆不起云。
孝宗大王有英毅大略。沉默洪量。 昭显有元子而仁祖废之而立之。盖文王之意也。 孝宗即位十一年。励精图治。内求儒术经学之士。朝夕讲治。外修鍊兵训卒之具。极尽心力。慨然有欲洒平城之耻之志。尝 行幸之际。挺马突驰。群下不能及。于后庭中治射驰之路。万几之暇。弹弓跃马。精习武艺。戊戌年间。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5L 页
仍驰马坠伤。几至大渐而复苏。越明年己亥五月。以发际暴薨。一国人心。若崩厥角。识者又以有君如是而下无王佐之才。竟不见至治为恨焉。可胜痛哉。仁祖朝馆学儒生等及草野儒生。上章请牛溪,栗谷从享圣庙。自 上不允。而岭南儒生等上疏论其不可从祀。 孝宗元年庚寅。馆学外方儒生。又上章陈请又不允。而岭儒及京中之异其议者。又上疏极论其不可。今 上元年己亥。中外儒生又上章陈请。又不允而携贰之疏则不起焉。庚子春。典籍洪钟闻自京来言。京中人士。或相传言金沙溪尝言牛,栗于忠,孝二字。具被人言。从享之事。未知如何云云。故其一时门弟之及闻其说者。皆于从享之议。不敢主张。两宋亦其门之高弟。意向亦如此。故遭遇 孝庙。不敢建白从享之事云云。此虽传闻不足信。而亦一时士论之至重处。故记之以备后考。
商贩倭奴来泊釜山者。 国家例令东莱府使享之。盖交邻之义也。其礼府使椅坐北壁下。使倭奴北面而向之。中年倭奴猖悍。府使疲劣。南面之礼废而为东西相对之规。职者耻之。戊戌年间。闵公鼎重守东莱。慨然复坐椅南面之规。倭人大怒。将欲作乱。闵公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6H 页
预知有变。令发府内精卒。列阵而待之。倭惮其威。莫敢肆。朝廷忧之。仍召闵公还朝。以李万雄代之。倭奴渐使其恶。掠㥘人民。李君执其魁二人斩之。悬于关下。仍上疏请得精兵数万。横行贼窟。于是命拿囚李万雄而倭人空关而去。国中嚣喧。恐有变起。卒得无事。戊戌七月二十一日。余与客坐于堂。时夜可戌时。有长星大如栋者。其光如火。出自艮方。直经天腹而入于坤方。移时不灭。己亥十二月初间。忘其日子。又自东至西。如去年差小矣。自戊戌至己亥。变怪百出。海仁,双溪寺土佛流汗。人头生角。初生小儿有尾如牛。都内黑霞有腥臭。南山松木无风自折。雌鸡化为雄。锦城沙湖江水三日赤色。己亥十一月初十日。终日霾雾。不辨远近。日色红赤。如此等灾异。不可尽记。怪而记之。吁可叹矣。
国恤奔哭。古无其礼。退溪于 明庙之丧。不待 国葬而退归。 文定王后之丧。亦不赴哭。至 仁祖之丧。前衔之官。莫不赴哭。或有不赴而获谴者。 孝宗之丧。一命以上。虽在散班。莫不奔赴。仍成规例。
庚子 大王大妃服制议礼时。诸大臣之议。与两宋相合。惟元坪元相与许公穆论议相合。时护军尹公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6L 页
善道上疏议礼。极论两宋之非。尹持平镌移书许掌令穆及李承旨惟泰。又论其期服之非甚勤。是时物议喧腾。是非交错。或有论两宋之罪。至于慢君误国之目。尤宋与人书。有曰海尹大文。骊尹注脚。吾辈不知死所云。一时议论之不合。转辗而至于此极。士林两歧。国将奈何。是时所谓西人之中。有山西清西浊西之目。从儒术起者谓之山西。卿士之持清论者谓之清西。勋旧之从前浑淆者谓之浊西。而东人之中所谓大北者今未闻。而小北南人。亦有分歧。偏小之邦。人心分裂至此。未知瞻乌之止于谁之屋耶。悲夫。全州文官李兴浡与弟起浡。皆以文科立朝。官至显要。丙子胡变后。兄弟奉老母入于云岩山中。渔钓耕农为业。 徵召累降。坚守不起。 朝廷拜兴浡锦城县监。县吏寻往其家于山溪之间。遇一人冒竹笠钓鱼。荷竿负薪而去者。吏揖曰李县君家安在。答曰从吾来焉。俄至一村。数家篱落。依林而在。其人入据竹床而坐。呼儿烹鱼炊黍而食其吏曰。尔其去矣。吾不赴焉。于是吏始知其为李县监云。起浡亦屡拜官。竟不一起。灵岩有慎公天翼。以词赋鸣于世。早登第历官清要。丙丁以后。累官不起。 孝宗即位。恳召一起。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7H 页
时慎独斋金公集,李君惟泰同彼召登对。 上顾问甚慇勤。金公劝 上诚意正心。李君 启以复雠。 上顾谓慎公曰君无一言耶。慎对曰金集以诚正为言。惟泰以复雠为言。臣更无所言。仍曰臣从草野来。不识 天颜何如。愿一仰望 圣仪。 上命起坐相对。俄而趍出。呼问 上前近臣曰出去时。亦行拜礼乎。 上微哂。近臣皆赞曰美哉山野之态。盖公常以诗酒放逸。自牧虚诙。清致自高。平居闭门。邻里罕见其面。庚子正月。宋公浚吉递铨判。洪公命夏代之。自 孝宗大王倾意儒学。尽心礼贤。一时士类之有一名一才者。无不羁縻于命爵之列。其为 先王股肱心腹。东西两铨。专任倚毗者。宋公时烈,宋公浚吉二人也。或出或入而十年之内。位至崇班者。权公諰也。两宋推荐以为一代第一人物。至在 先朝。出入台阁。逮嗣圣眷遇愈隆而位跻上大夫者。李君惟泰也。在 先朝以事见斥。十年田园。而一以宋公之荐。大伸其屈。佑秩通显者俞公棨也。或出入台阁。进退 经幄者。许公穆及李翔也。自始至今。有退无进。 徵召之命。朝夕继降。而一向不起者。尹文举,尹宣举,尹元举,李寿仁也。职在郎署。或进或退者。申硕蕃,宋基厚,林
南圃先生集卷之十五 第 467L 页
㙔,崔徽之数人也。其一时闻风而起。以向学指点者。中外之间。颇多其人。而士林之气。日以培植。可见上之人导率以其方。则待文王而兴起者。时无古今之异焉。而骇机之发。又有所隐兆于其间。则士之先见者。其可不深有察焉。
是时又有尹希仲镌者。在 先朝礼遇隆甚。尝欲引见。尽其诚礼。而自守不出。至今 上初。特拜持平。四上疏见递。与今和顺县监金克亨友善。托以道义交。士流亦颇有倚重之者。而两宋暨李公惟泰斥之以异端。或有问于宋公曰公为 圣上委任。建白施设。今做几许事。宋公曰当今第一义事。尚未举行。他尚奚为。或曰第一义者甚事。曰异论肆行而未能辞而辟之。可谓做第一义乎。盖指尹希仲也。宋公门下有黄世祯,宋奎祯二人。与希仲友善。李公在乡抵书于宋公曰并与其黄宋而绝之也云。士林之间。或有不相合。可谓寒心。
湖南又有尹公善道。在光海朝。上书立节。 仁祖孝宗皆礼待甚隆。位至通显。年今八十。与士林不合论议。摈在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