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溪集卷之六
松溪集卷之六 第 x 页
松溪集卷之六
 燕途纪行[中]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日录
  [八月二十二日]
丙申八月二十二日丁酉晴。因越江 启闻便。奉书螭庭。仍寄家信。平明行台暨湾尹出往九龙渊。点检人马。搜验不法。晚发到九龙渊。渊是鸭水上流。与越边马耳山相对矣。先发人马渡江几半。乃登画舸。湾尹亦造船中。叙话而别。苍头渭滨等。津头告归。过涉差员。分待南北。江南即清城佥使刘成吉。江北即方山万户李胤成。催舸泊江北。芟草岸上。据床少憩。驿骑毕渡。始乃启行到中江。江南差员乾川权管金寿昌舣船于宴厅下。厅是北使设宴处。水急风乱。艰制津舸以泊。江北差员玉江万户咸卿祥待候。自此始清国界。戊午后。永作荒芜。人烟断绝。蓬蒿满目。只有一线路矣。从三江浅滩渡。抵九连城底。野幕已设。厨人进馔。城即古汉关。雉堞颓毁。草树撑满。独坐荒野。遥望湾塞。鱼沉雁断。唯独统军亭巍峨云间。到此心怀益无可言者。副价,行台渡中江。水急风高。不得制船。漂流数十里。泊于兰子岛。溯流挽舟。艰辛渡江。以故日晡追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到。义州火手呈大鹿。与幕僚共烧夜话。是日行二十里。
  [八月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戊戌大霜晴。晓发历甲木山底。有一石碑。苔蚀殁字。约行五里。南望八里许。有古垒基。过马迁。巳抵金石山摊饭。义州火手呈一大鹿。午发遵松鹘山底。过细川暨柳田。历汤站。毁堞翳于草莽间。不知何时所筑。涉大川经难迁。暮投小龙山露宿。鹰人呈两雉。初昏拨传家信。是日朝行四十里。夕行三十五里。
  [八月二十四日]
二十四日己亥阴。晓发历大龙山暨榛子阜。过凤凰山底。是古安市城。满山皆骨。削壁屴崱。耸入云霄。飞鸟难越。真天下第一关阨。城上拜天子之说。信不虚矣。城基今犹宛然。巳到栅门外乾浦摊饭。凤城清人来谒。依例赠物。护行湾人告归。附状 启。奉书 螭庭。仍寄家信。湾上军官金俊哲,马头莫男病重落后。午初点入栅门。欲向白雁洞露宿。适值秋雨。形势难便。涉三大川。入凤城。城毁人在。自此始有人烟。入宿于麻牌却氏之家。麻牌即老胡之称。而护行东国往来使命者也。家舍甚陋。秽气侵人。异类喧聒。反不如川边设幕。官给下程。即秋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3H 页
露暨羊,鹅,鸡,猪,柴草也。正官从人。分等有差。盖正官则军官译官。从人则各项下辈。前路各站。皆遵此规。自凤城至牛庄。计口计程。量给粮米。是例也。主胡曾有面分。烹鹅羊煎骆茶。以致其诚。故优赠礼物。守城将二。麻牌四。衙译二。博氏二。各赠礼物有差。亦例也。得闻广宁以东。无屯兵处。(清人入燕之后。尚多疑畏。广设屯兵。)唯沈阳留八百骑。凤城留百骑云。是日朝行四十里。夕行十里。
  [八月二十五日]
二十五日庚子晴。晚发。自此麻牌衙译各一。甲军五十护行。涉六大川。过白雁洞。踰双岭。未及镇东堡十里许川边摊饭。镇东下程运纳。午发过镇东堡。一号松站。城废人在。旧城基亦在其傍。涉大川踰长岭。涉瓮北河。是八渡河第八流。盖一水盘回山谷。凡八次渡之故名焉。东流数百里。与凤城大川合注于马耳山前。入于三江。河之北岸古墟。有石碑。刻曰武安王庙。登后岘。涉八渡河第七六流。獐项东川边露宿。镇夷堡下程运纳。鹰人呈一雉。陪行衙译文金射呈一獐。施赏。是日朝暮俱行四十里。
  [八月二十六日]
二十六日辛丑晴。晓发过獐项。涉八渡河第五四三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3L 页
流。东望山阿。有山城古基。是丙子前。清人与我东对垒处。历镇夷堡。城废人在。一号通远堡。旧垒基亦在其傍。涉八渡河第二流。巳到草下口摊饭。东有山城古基。自入栅门。严霜连降。天气凝冽。人或着毛套。北方寒苦。倍于故国。午发涉八渡河第一流。今日毕渡八渡河。历二坐古城基。过罗将塔。此是冒名东国之所称。而塔无名存。踰分水岭。岭南北溪水分为两流。以故名。陟小岘。未及连山馆五里许川边露宿。连山下程运纳。鹰人呈一雉。是日朝行十里。夕行四十五里。
  
[八月二十七日]
二十七日壬寅晴。晓发踰小岘涉大川。历连山馆。馆无里落。又涉馆后大川。历崖岸路。山巅有古庙墟。墟边有石塔石碑。碑面刻武安王庙。巳到碧洞。川边摊饭。午发踰会宁岭。岭南底有石碑。又刻武安王庙。白起虽是西秦名将。山河阻绝。声闻不及。辽左之人。有何爱慕。而至于三处立庙耶。无乃慑于威名而然耶。暮抵甜水站川边露宿。城废人在。下程来纳。苍头火手呈一大鹿。两鹰人呈七雉。分与副价行厨及一行员役。比诸曲逆侯之平均。吾无愧焉。前后皆如是。刷马人夫一名。再次逃躲。落留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4H 页
连山。初昏驰送甲军。使之捉付行中。是日朝暮俱行二十里。
  [八月二十八日]
二十八日癸未(一作卯)晴。晓发。青石岭险。不由其途。踰下岭迂路。岭下十里许路傍。有一小泉。夏冷冬温。无异冷井之神异。巳到虎狼口大川边摊饭。午发涉四大川。狼子山川边露宿。下程来纳。副价行台俱是书生。不堪寒苦。入宿千总家。昔年清主在沈时。自沈至凤。每五里置墩。以防东国。以故处处人家。谷谷耘耔。行旅甚便。清师入燕后。不复东忧。尽撤墩台。三叉河以南。每站只置庄头。换名千总。领壮丁四五十。以接吾东使价。所经道路。蓬蒿蔽野。荻花如雪。麋鹿成群。人民萧条。剪径恣行。不遵法纲。征客颇苦。鹰人呈五雉。渡湾初贸一牛牵来宰。分一行如例。昨夜所送甲军。拿致逃人。重杖交付千总。因牛庄回马。许令出送。是日朝行三十里。夕行二十里。
  [八月二十九日]
二十九日甲辰晴。晚发涉三流河第一流。有古城基。王祥岭有大小岭。其西盖有孝子王祥冢云。巳抵冷井摊饭。辽左本是丽地也。冷井不但冬温夏冷。臭味甘洌。每当东人之行。来则盈而去则渴。世称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4L 页
神泉者。果不虚矣。鹰人呈一雉。午发。北出洞口。自此鹤野茫茫。迥连碧空。历阿弥庄。过石洞寺前野。寺在江北悬崖间。曾在壬午。枉槎登赏。果是清绝地。渡太子河木桥。馆于河岸千总家。下程供纳。辽村剪径。名于北地。一应公私夫马。列营岛中。以防其奸。冷井以东。山高水深。途路崎岖。故长乘单骑。冷井以西。辽野坦荡。逶迤千里。始驾双骖而行。辽东旧垒在河南。新城在河北。粤惟戊午。清主老剌赤。潜陷抚顺。行反间计。罢辽东经略熊廷弼。辛酉。长驱进逼。贼臣都司李永芳。翻城以应。清人掠玉帛坑生灵。辽左遂亡于是役。馀民毁旧城甃砖。创筑新城。因以居焉。新城中。尚有伊时宫殿粉墙宛然。旧垒只馀基址。观者叹惜。凤城甲军。替付辽东以归。赠礼物。自此抵沈仅二日程。忆昔为质。不觉抆泪。是日朝行三十五里。夕行三十里。
  [八月三十日]
三十日乙巳晴。晓发。还由太子河木桥渡。从辽东旧垒小北门入。一望周遭。殆将数十里。新置辽阳知县。移关内流民六百户以实之。而极目荒墟。里落萧条。历永安寺后。由上南门出。到南关里。有广祐寺。中峙白塔。高约数十丈。耸际云霄。可以望见百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5H 页
里外。唐朝创立云。白塔后。有华表柱遗墟。丁仙故事。从谁凭问。出关里南门。过八里庄。暨首山庄。踰首山岭。是乃朝 天旧路。一号驻跸山。乃唐帝征东时。驻驾观兵处。岭西有清风寺。顷年枉槎一寻。俯临辽野。势甚缥缈。巳抵南沙河堡川边摊饭。城毁人在。自首山南。始有汉时墩台。或毁或存。午发历普觉寺。寺是野刹。暮投毕管铺川边露宿。副价宿于村舍。鞍山驿在南十里许。城毁人在。其后峰形似马鞍。故曰鞍山。鞍山千总。运纳下程。湾上军官任义男因病落后。是日朝行三十五里。夕行四十里。
  [九月一日]
九月初一日丙午晴。晓发历蒋家屯。过双庙子。东有小途。乃千山捷路。从温井达于狼子山。其俓仅四十里。千山峰峦。罗立无数。以故名。曾在庚寅。由千山路东归。路虽少捷。山高水深。大虫成群。已是无人境界。反不如直路之稍间矣。巳到耿家庄川边摊饭。回还驿马中。抄择精健。以换赴北款段。晚风大起。沙砾扑面。此诚渡江后第一艰苦。历耿家庄。暮投牛家庄。馆于城东馆。舍盖为吾东使价创搆。而草屋隘陋。难堪其苦。呈下程。庄有城。是清人对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5L 页
垒 明师处。雉堞至今坚高。仄闻此城。移遵化流民三百户。金,复,海,盖等州。亦移民以实云。行中火手呈一山鸭。是日朝暮俱行四十里。
  [九月二日]
初二日丁未大风雨。晚晴。留。凤城麻牌衙译暨辽东甲军二十名。替付牛庄告归。赠例给礼物。牛庄城将二。麻牌四。衙译二。博氏二。亦赠礼物例也。点检方物。交付清人。个个车运。是亦例也。湾上军官白胜润为人勤干。且解事理。一行粮饷。管摄千里。人无饥色矣。病重落留。以金得镒代察其任。
  [九月三日]
初三日戊申晴。方物既已车运。其所载刷马及饷府运府所送商贾。落后东归。奉书 螭庭。兼封状 启。寄家信。晚发由城里作行。过三河堡。三叉河边摊饭。城在河岸。毁废无人。河边只有津夫一二户。以三叉为名者。盖辽东太子河,沈阳混河,豆乙非城辽河。俱自北漠流入辽左。三派合流于此。因以为名。自此西流数百里。入于广鹿岛前洋云。三河源出未详。豆乙非在沈西百里外。辽河北岸。亦是清人与 明师对垒处。山海关头万里长城外大漠中。又有二条长城旧墟。五里置一墩。是分限华夷界。一条自建州界起。从清河抚顺等堡。历开元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6H 页
铁岭等卫。由辽河南抵于三河堡。一条自陕西界起。从太原大洞等府。历大漠。逶迤医巫闾后。过林宁镇远镇宁等堡。抵高平驿。极目只有其基。而林宁近处。则草莽间。间有粉堞。山海长城。乃是祖龙所筑。此两条长城。未详肇于何代。自牛庄抵广宁二百馀里。大野泥浓。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行舟。以是行旅不通。 万历间。宁远伯李成梁闻于朝。大发民丁。自牛庄抵广宁。筑大墙堤。高广俱数丈。堤北坎土处为壕。壕行船堤容轨。民甚便之。辛酉后。不复修治。间间崩颓。濠水滉漾。长堤之馀存者甚狭。或有独马难行处。每当霖潦之时。曲曲阻水。处处泥泞。且有蚊蚋成阵。人不得往来。而至若如此深秋。则仅可以通。辽左所谓罪地也。信步河岸。周回顾望。野天一色。四际无山。浩浩荡荡。恍如乘船大海中。鹤野九千里之说。信不虚矣。人马毕渡。江风晚起。促橹过河。露宿北岸。今日不得抵沙岭驿。以津险船艰故也。方物车辆先渡。是日行二十五里。
  [九月四日]
初四日己酉晴。晚风。晓发历西宁堡。堡在路西五里远。城毁无人。过沙岭驿二墩台。小浦边摊饭。前以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6L 页
舟渡。今则有桥。驿城毁废。只有流民二三户。辛酉之役。广宁大兵。屯驻此野。与虏相持。骁将孙得功。率所部倒戈。 王师败绩。至今白骨颓藉。午发渡小浦秫桥。历平安堡。渡二小浦秫桥。是亦前日乘船处。堡在路西三里远。城毁无人。沙岭以北三浦。曾是乘舟险津。今则秋水既浅。又有桥梁。以故一行无事过涉。其幸曷量。暮过高平驿第一墩台露宿。副价入宿城中。毁城仅有流民两三家。火手呈一野鸭。大野西头。远岫缥缈。状如剑铓。是乃十三山。长在大野中。始见尖峰。人莫不拭目。是日朝行四十五里。夕行五十五里。
  [九月五日]
初五日庚戌晴。大风。晓发过第二墩台。有胜战碑。乃监察御史宋兴祖记功绩者也。约行二十里。堤缺水涨。自此至盘山。平陆成海。其深过膝。从水中行十里。复登堤上。抵盘山驿摊饭。毁城傍。有流民二三户。昔于此地。酷遭水患矣。今又重来。不觉酸齿。北望医巫闾。碧峰倚天。迥与云齐。削壁巉岩。西驰数百里。龙飞凤舞。拥护神京。形胜奇雄。若有仙居于其间。帝轩问道广成子之说。殆似不虚矣。天虽寒凛。时尚秋节。故见行中着毛具者。辄笑之。广野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7H 页
狞风。寒候倍紧。毛套毛裘。身亦不免。还可呵也。午发。城北十里。堤缺成海。又从水中行二里。堤上行五里。始逢平陆。踰广宁前岘。岘底有石碑。乃鸿胪少卿杜公神道。由广宁宣化门入。宿于罗城内千总家。门是罗城东门。城之周遭。亚于辽阳。人民盛居。内城则荒芜。只双塔兀然独立于东门之外。又有黄大石狮一双。雕刻精巧。制度奇雄。酷似晋朝铜驼。埋没于草莽中。医巫闾乃广宁镇岳。雄峙城北。以御大漠。从古此地。雄才迭出。真所谓人杰地灵也。闻山上有仙家石盆。月沙李相国廷龟之朝天也。携僧往见。而今无知者。无由更蹑前尘。可叹。山下有北镇寺。曾一往寻。虽是经乱弃废。规模宏伟。僧亦居焉。庭列丰碑三十馀。总是 明朝进香祈雨蒙福等事也。子城中有石牌楼。乃荣禄大夫挂征虏前将军印。左都督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所建。石非粉石。制亦不巧。亚于宁远牌楼。盖闻辛酉王经理闻沙岭 王师败绩。溃城以遁。广西列镇风靡云。沙岭,高平,盘山三驿。清人设站置千总。以供吾东使价者。而今则蓬蒿弥满。人家未十。至于蔬菜等属。末由求贸。艰苦益甚矣。今到此地。始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7L 页
有下程。人皆便之。自沈阳抵此城有三路。一路从沈阳小南门出。渡辽河下流。历镇宁堡。达于此。约四日程。一路由沈阳上西门出。过永安石桥。渡辽河。历豆乙非城,黄旗铺,白旗铺,镇远堡。达于此。约五日程。一路从豆乙非城。历新城暨班齐塔。达于此。约六日程。此三路。余皆经过者。细算程途。牛庄作路。仅减一二日程。而其艰倍焉。礼部左侍郎一人。郎中二人。监筑建州界。白乡城驰驿来访于所馆。曾有面分。故赠礼物。巫闾赤梨名于北地。用钱买吃。味甚爽然。是日朝行三十五里。夕行五十里。
  
[九月六日]
初六日辛亥晴。晓发。从罗城西门出。即永远门也。门外路右。有一石碑。即经理阎德理生祠纪事者。约行十里。路左石碑。即右副御史齐公神祠。路右石碑。即都督郭公神道。历壮镇堡。毁城里。只有流民二三户。巳抵闾阳驿后川边摊饭。毁城外。有十数人家。午发约行二十里。路右有径。乃义州卫大路。义州即昔年清人。与锦州对垒处。义州北百里外。有蒙古数万帐。其酋即清主妹夫云。暮投十三山。馆于千总家。呈下程。毁城内外。人家萧条。盖城以十三山为号者。以城南五里远。巫闾一脉。落于大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8H 页
野中。耸作玉芙蓉十三。以防海口故也。缥缈尖峰。秀出旷野中。其状绝奇。是日朝行五十里。夕行四十里。
  [九月七日]
初七日壬子晴。晚风。晓发。巳到大凌河边摊饭。河桥崩毁。过午以船渡。河源自蒙地流入义州卫。过百馀里。为此长河。又南注四十馀里。入于海。经大凌河城。城是总兵祖大寿初降虏处。城郭残夷。有若雷震所击者。居民亦少。闻其时祖将志欲恢复辽广。先筑此垒。往来经营。敌楼未及搆。粮饷未及办。虏探祖将入城。不意进逼。筑长围三月。粮尽出降。虏如得天上人。款待太厚。而竟未免夷城屠民之惨。大寿愤恚。诱以吕文焕古事。逃入锦州。时人谓其智。后又屈膝。到今观之。前日之降。亦由其心之不忠矣。约行十馀里。路傍有四大石碑。其二乃纪关外总督指挥佥事王盛宗功绩及 万历朝降敕王盛宗总督协守事也。又其二乃纪关外督指挥同知王平功绩及 万历朝降敕王平总督协守事也。碑后两王墓。朽骨朽板。尚有存者。其掘想必不远也。又约行八九里。路右有锦州大路。暮投小凌河川边露宿。川源出蒙地。流入锦州前野。为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8L 页
此长河。南注四十里入海。锦州人运纳下程。河西有城。号亦小凌河。城毁无人。旷野狞风。无日不吹。鹰人未售其才。今日呈一雉。是日朝行四十里。夕行三十里。
  [九月八日]
初八日癸丑晴风。野帐晓起。大通官张继哲,衙译金大轩。以北道开市出去。路委来现谒。赠礼物。问燕山事。则吾东使事。几就完好。清主弟十七岁亲王死云。早发约行五里许。岘上墩台边有石碑。乃少保王公神道。历松山堡。满城残夷。无异大凌河。只有流民五六户。所见惨酷。盖闻戊寅。清人缮修义州卫废城。先为根本。距锦州八十里。翌年己卯。大发兵。进逼锦州。筑长围三匝以困之。 明季政乱。宦寺专权。祖总兵大寿告急题本。皆止于司马门。以故 崇祯皇帝漠然不知者三年。辛巳间。 帝始觉悟。而不罪宦竖。以吏部侍郎洪承畴为总督军门。领八总兵十三万军。进驻松山。使解其围。部曲总是秦赵燕代之蕃汉。貔貅骁勇善战。屡剉清师。几乎解围矣。缘 本国精炮善战。胜负未定。清主弘陀始。又尽扫国中精锐以赴。平野一战。 王师败绩。遂进围松山。是夜宁远总兵吴三桂率所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9H 页
部万馀骑。溃围驰出。伊时余则解质东归。 昭显与今 上从征。俱在阵上。帷幕初设处。因地势不便。才移他所。则汉兵溃围之路。即初设帷幕之地也。倘非今 上洪福。吾东过百生灵。将未免剑铓之魂矣。翌朝清人益添兵。松杏塔三处。筑长围三匝。一如锦州之困。而清主则还沈阳。盖锦松,杏塔相距俱为三十里。月晕孤城。水泄不通。朝暮号炮。以报存亡。岁壬午。燕赵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翻松山内应,军门洪承畴,总兵祖大乐,祖大弼,祖大清等俱降。及其论功也。王,曹反耻降虏。不屈而死。何其前后悬殊。盖秉彝之性。不泯故也。曹本是流贼。王则世臣。三祖乃大寿从兄弟。皆善战者也。于时大寿闻松山败没。诸祖纳降。遂屈膝清阵。独蒙兵数千。仗义不屈。清人大怒。诱以宴会。使去弓剑。驱出平野。以铁骑蹂之。蒙兵素善战。以赤手相搏。还夺弓剑。崇朝鏖战。纵未得生。亦能搏杀数千铁骑。如此忠勇。华人所罕。骸骨秪今堆积于锦州东川边。老祖之受困锦州也。虽未歼贼。足可以溃围一战。而安坐观望。任其事去。顾以四世元戎。忝厥祖负 皇恩。甘心降虏。终至隳节。纵归黄泉。其不愧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69L 页
于蒙兵乎。锦松虽陷。杏塔誓死不降。及城陷。人皆死节。清人怒其久不降。下夷城三山屠民。锦州因以守之。以图宁远四镇。筑长围基址。尚今不泯。观者扼腕。是役也。清主徵吾东数千精炮。替戍四五年。总能射。命中 明师。论功虏头半百。金丽头倍之。东方将卒。纵怯清人威令。含羞赴敌。 国家数百年养兵。未用于当用之时。反用于不当用之地。呜呼惜哉。巳到杏山堡。川边摊饭。城郭残夷。人民萧条。与松山同。午发历高桥堡。在路稍远。而毁废有人家数户。暮投塔山所。馆于村舍。地非站下程不纳。城郭人民之萧条。亦与松杏同。自此至山关。所经皆海岸。曾前经过时。市有海鱼。今则如扫。不独吾东海渴。燕辽亦如是乎。是日朝行四十五里。夕行三十五里。
  [九月九日]
初九日甲寅晴。晚风。晓发登前岘。路右有石碑。乃辽东游击高功异纪功绩者也。历连山驿。毁城有十数人家。巳到连山第一墩台。川边摊饭。午发历双水堡。毁城傍。有流民数户。途中观猎。秋雨萧萧。衣蓑催鞭。暮投宁远卫。从罗城远安门。子城春和门入。馆于千总家。门皆城东。家即昔日总兵第也。呈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下程。子城周遭。比广宁稍大。东南罗城。几尽颓毁。人民不多。城是挂印总兵吴三桂镇守处。其时吴闻流贼犯阙。不敢拒守关外。率子女输玉帛。退保山关。自锦州距此地。才百馀里。清人畏三桂军威不敢近。过数日始知其虚实。兵不血刃。赌得重镇。惜哉。南门内。有两座石牌楼。其一乃荣禄大夫挂征辽前锋印左都督总兵官少傅祖大寿所建。石梁前有题曰。玉音曰廓清之烈。曰四世元戎少傅。又少下横书曰。诰赠都督祖镇,祖仁。副总兵祖承训及大寿职号。是耀渠四世将种也。石梁后有题曰。玉音曰忠贞胆智。曰四世元戎小傅。又少下横书。乃叠纪大寿四世职号也。又其一。乃荣禄大夫左都督总兵祖大乐所建。石栋前有题曰。玉音曰元戎初锡。又少下横书曰。诰赠都督祖镇,祖仁,祖承教及大乐职号。石柱左右牌边云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石栋后有题曰。玉音曰登坛骏烈。少下又横纪大乐四世职号。石柱左右牌边云桓赳兴歌。国倚干城之将。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牌楼制度。孤柱三门。栋梁柱桷。总以粉石精鍊。花卉龙凤。刻㨾玲珑。穷极雄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侈。所题字画。填以金青。实天下之所未有。若使当时裹尸马革。可以流芳百世。而渠乃畏死。以污其名。天下过客。一观此楼。罔不唾骂。欲留芳名之物。反作唾骂之资。惜其四世元戎之号。及于贼子也。这两座石楼。高大丰侈。而其中大乐所建尤壮。宁锦俱有两祖大厦。亦极奢侈。而大寿所居倍焉。手握貔貅。威镇龙沙。贪虐军民。为此侈丽。其不欲死于 王事。盖可想矣。两祖败亡。不亦宜乎。大寿不死锦州。老毙燕山。大乐贪生松山。战殁南服。有生必有死。孩提所知。一时贪生。隳厥家声。诚可谓千古罪人矣。壮哉宁远。遵山带海。城高壕深。形胜无伦。城距觉华岛前洋。仅十里。三桂置五坐小城。中筑甬道。以通海运。拥十万精甲。虎镇雄关。虏虽善于断粮道筑长围。以故不敢近。因内乱自溃。人虽以自溃罪三桂。此则非三桂罪也。关外列镇。总是对垒关防。重镇之间。犹嫌空虚。三十里置一堡。五里置一墩。极目旷野。绝峰迢递。墩台森罗。纵横于东西。未知某墩达某镇。某台通某城。而两墩之间。犹恐獭骑劫掠行旅。筑堤如辽泽。长墙上植木栅。以防豕突。其基尚存。中华物力。殆非斗筲所可量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测也。节是重阳。而惟见雨雪纷纷。回想故国。则空叹山川杳杳。九月九日望乡台之句。秪自吟哦而已。鹰人呈三雉。是日朝暮俱行三十里。
  [九月十日]
初十日乙卯晴。大雨雪。夜半乃霁。晚发过钟楼。楼焚钟在。历两祖石牌楼。从子城延晖门及罗城永清门出。涉城边大川。路左有石碑。是户部主事柴公神道。又约行七八里。路左有石碑。乃都督同知杨公神道。过曹庄驿。城下有石碑。乃驿丞黄公勒名纪事者。毁城傍。有流民二户。涉中右所东川。入永和门。摊饭传舍。中右所一号沙河所。城虽废。人民则多。未发从南薰门出。城边石桥。有石碑。乃石桥建功纪迹者。由罗城毁基出。傍有石碑。是纪刘公治水功德也。历曲尺河堡。毁城人民。只二三家居之。暮投东关驿。城北荒坡。有古塔。毁城傍。虽有流民十馀户。家甚窄陋。露宿川边。地非站下程不纳。是日朝行三十五里。夕行三十里。
  [九月十一日]
十一日丙辰晴。晓发涉六洲河。源出大漠。流入中后所城东。为六洲河。自此南注二十里。入于海。历中后所。所经门号。东曰润和。西曰说泽。城是陷没处。故其残夷无异松杏。人民则盛居。巳到沙河站。川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边摊饭。毁城傍。有十数人家。地是站呈下程。午发历路。往访副价于幕中。约行七八里。路右有四坐大石碑。其一乃荣禄大夫左都督王穆民剿灭虎酋纪绩者。其三乃三代诰赠都督事也。历沟儿河堡。城废无人。又约行五里。路左有石碑。乃靳公神道。暮抵前屯卫。城东有石碑。即游击将军杨维死节纪事者。入南门馆于闾舍。城是杨游击三军死节处。残夷太酷。盖闻伊时孤城事去。守将战死。戎伍末卒。并效忠贞。无一降者。以故清人大肆屠戮。人无噍类。将卒忠义。无愧于田横也。城基则今已无矣。张炫呈一牛。宰分一行。行中臂来两鹰。以继庖厨之资矣。有经过杰胡。以两马欲邀两鹰。其意甚恳。故难孤勤请。加两猎狗以与。是乃清朝大官也。是日朝行四十里。夕行三十里。
  [九月十二日]
十二日丁巳晴。晓发涉城西大川。历高岭驿。城毁无人。约行十五里。路右有螭首龟趺三石碑。一乃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左都督刘飏庭神道。二乃其祖与父诰赠都督事。过中前所。城厚完。有人民数十户。约行十里许。小川边摊饭。火手呈一山鸭。信步帐前。眺望长城。极目千里。粉堞逶迤。接于海曲。宛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如白龙蜿蜒。下吸沧溟。势甚奇壮。此诚入关第一光景也。九江口形胜。是余辛卯行。枉槎所游观。故每言其奇。子珍(副价),圣瑞(行台)闻之。必欲一见。故辎重先送大路。偕子珍圣瑞中使及若干员役。午发由草莽间取路。约行三十里。抵九江口。登九门敌楼。上守备张元礼来谒进茶果。赠回礼。仍问守兵几何。答以步卒八十云。依陴四顾。万里周遭。雄伟奔驰。及到隘口。山拆水流。冲波甚恶。既难筑城。筑亦易圮。故大川中下排乱石。重设鍊石。皆从绳墨。以鍊其头腰。凿以银丁形。锢以水铁。以防违戾。广约百步。长约三百步。鍊石上。始乃横截以筑。高过十丈。城置九门。以疏水道。又虑两门间恶澜充斥。赘筑尖形。水决为二。九门开则水疏。九门闭则水储。未尝一滴渗漏。其坚其密。不啻如铁石。霖雨水涨之时。贼若犯关。则足以是渰之。水源从内地出。历城西削壁千丈之下。抵门口。壁上有百年蟠松。独傍小刹而立焉。九门城。乃 崇祯十三年重修者。不惟制度雄巧。迥出人谟。削壁倚天。拥抱关口。其上总是长城。而无数墩台。高低纵横。宛如星列而棋布。内设重城。外埋地雷。观其地利天险。虏虽铜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头。定难近矣。长城无论夷险。总嵌石刻字曰某陴某队排立。某堞某邑镇守云。以此推之。守备之时。想一陴一堞。皆列旌旗亘万里。无有空处。岂不壮哉。以海隅管见。从数千年后。来访祖龙遗迹。规模之雄丽宏大。一睹诚不可测矣。城内有一村。名曰一片石。虏骑未到之时。里落完盛云。但与使路相左。罕见鲜人。故来观使行者多焉。于是红日将晡。扫行橐啖酒肉。复从九门出。踰大岭遵长洞行。总是长城底。从马上细观城制。千寻绝壁。亦有粉堞。其最险处。则乍绝复筑。极其防御。约行二十五里。暮投山海关。关外东岘。有一石碑刻以山海界。从罗城门入。达子城东门。三层敌楼上。题天下第一关五字。门内木牌楼。书雄藩锁钥。兵部主事。排列禁徒。点入人马。亦例也。又有路右粉牌边安架。书天理国法人情。无乃国法人情。皆不能胜天理之谓欤。历钟楼。又有木牌楼。题以节制四镇。由西门出。三层敌楼上。题永安楼。罗城及子城门俱无号。余则馆于西关里客店。副价,行台被驱入处察院。盖不得自由也。呈下程。关内无千总。故下程。礼部郎买供云山关押宴礼部郎中暨大通官金巨军。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衙译尹孙,申金。亦于今日自京抵关上。巨军偕山关衙译车成哲,金应善来谒。素善山关。清人夜访。问关上军兵多少。答以清骑五十汉兵七百云矣。是日朝行四十里。夕行六十五里。
  [九月十三日]
十三日戊子(一作午)晴。留。呈下程。早朝整冠服。受宴礼于明伦堂。押宴礼部郎。即父汉母清之人也。此宴例是延慰东使者。而大君 王子外。虽相臣之行。不设云。礼数则入庭及宴罢。皆有拜叩之节。是清人之常礼也。宴罢还店。市肆行人。见使行服着。有感于汉朝衣冠。至有垂泪者。此必汉人。诚可惨怜。城将四。知县一。博氏二。麻牌三。衙译二。甫叱古二。皆送礼物有差。是例也。甫叱古。即旗总之号。长城头有角山寺。乃关内第一游观处。曾前往来。累度枉槎。而今为同伴。又欲往寻。出罗城北门。圣瑞随来。子珍因昨日平地落马。未得偕往。良可怅然。到山底。山路崎岖。无异羊肠。仅驱只马入山门。寺虽小。极其精洒。方丈僧居者五六。洞开前窗。俯临平野。列关恍如置棋。渤海宛在眼底。香松花卉。森罗前后。少憩禅堂。步登寺后高峰。徘徊四顾。海天一色。云堞峥嵘。东临大漠。西望居庸。气象浩荡。令人有凭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虚御风。不知其所止之思。峰西底大川横流。乃白石河上流。山抱水萦。削壁千层。澄潭万顷。其渚有一石峰斗起。峰腰有窟。窟中有僧。椽窟为庵。宛如枫岳之普德。禅门迥绝。日气清明。登来眺望。景致磊落。殆是玉洞之仙居。角山则多猴。成群往来。或百或千。长城一枝。自角山南迤大野中二十里。抵望海楼。中设雄关。以屯精甲。犹恐贼骑潜犯故也。关北倚长城筑一城。关南倚长城又筑二城。总置重兵。第二城。即有望海楼。驾石沧溟。起甬道。自角山至临洮。乃秦将蒙恬所筑。自角山至海曲。是 明朝徐达所创。前后防胡。靡不用极。而 明运衰替。长城自开。呜呼痛哉。当时吴三桂弃关外。退保山关。李自成(流贼巨魁)既陷燕京。遂招三桂。三桂不从。自成怒。杀三桂之父。逼其所守之城。三桂虽痛君亲罔极之雠。兵微将寡。束手待亡。清兵乘此机猝迫之。三桂急于复雠之计。不念附虏之耻。开门纳款。清师万馀。自成兵四十万。而骑步之势悬绝。一战蹂躏。流贼风靡。于是三桂甘受王号。坐镇汉中。号令秦陇。嗟乎其时力不能扶护 大明。宁自刎以死。以明其素志。则千载之下。其节义之褒。宜何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如哉。而终未能办此。虽与其外舅大寿。有所间隔。其实乃五十步百步也。下禅门。以酒果疗饥。还从山路下。所骑虽健。险路尚远。不得长驱。以故徒步居半。曾在辽左。霜雪连降。野无青草。人多重裘。一入关内。日气和暖。官柳尚青。怪哉。辽燕俱是北地。而寒暖如是不同。天设一带长城。以界华夷。风俗纵云各异。时候何其悬殊也。以海东比之。其暖犹倍可讶。山关子城。虽不颓废。内外罗城。左右长城。几尽圮毁。若过数年。必无其址。可惜。暮还客店。牛庄麻牌衙译暨广宁甲军廿名。替付关上告归。赠礼物。例也。是日往返约行二十五里。
  [九月十四日]
十四日己未晴。晓发从罗城西门出。涉白石河。河边曾是清人蹂躏流贼处。乱初经过。白骨颓积。腐臭拥鼻。惨不能行。厥后僧徒收埋其骨。今作净地。历红花店,范家店。涉大川。过大里营王家岭。午抵凤凰店摊饭。午发经望海店。过深河驿。城毁。过纲子店。暮投榆关店。馆于客店。呈下程。副贰行台。亦馆客店。所经闾舍炕上之制。非但与青丘不同。间或屋上之制。平然如床。霖雨渗漏。似难堪过。而土人云纵是平屋。厚载海土。少无沾湿。怪甚。是日朝行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四十五里。夕行三十五里。
  [九月十五日]
十五日庚申晴。晓发涉店前大川。过白石铺。抵抚宁县。东门瓮城内。有二大石碑。其一乃余侯去思。其一乃抚宁新城记。 成化四年。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太学士盛彭时所撰。东门内路左。有小石牌楼。生员杨有成孝行之门。路右有木牌楼。刻冲边首邑。当街又有木牌楼。刻节制六镇。出西门。瓮城内。有二石碑。螭首龟戴。总是邑侯去思。文进士朱晚生所记。城外路右墓前有石门。乃都督同知黄有正神道。此县虽小。城高壕深。乡宦且多。以故北虏屡犯。终未得陷。物力富赡。知县一年所用。将三四千金云。小县如斯。雄府可知。从西门下。门颓楼毁。经过危甚。遵兔耳山底。历芦峰口。巳到背阴铺摊饭。抚宁素称山水乡。山明水丽。萧洒绝胜。午发过双望堡。城已毁。堡东港口有石碑。刻卢龙界。历十七里铺。涉大川登小岘。北望万柳庄。荒墟只有衰柳数条。毁屋三间。是乃贼臣白榆花园。崇祯时。清人入寇。榆翻城以应。至以其女纳之。吴三桂一战攻破。恢复北平。榆自刎。事定 明朝磔尸夷族。其职乃翰林也。惜此华衔。误归贼子。路傍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有射虎石。此乃假称。其真则在城南八里滦河边。李广射虎碑并存。未及城数里路左有石碑。刻以小学田。未详其意。从永平东门入。南门出。馆于西关里客店。关里路傍。曾有吴三桂大歼北虏碑。今无矣。永平是汉之右北平。唐之卢龙塞。人民繁盛。市廛雄富。北据长城。东连山关。西带滦河。南有滦州。可谓畿东重藩也。是日朝暮俱行四十五里。
  [九月十六日]
十六日辛酉。夜雨朝晴。欲拜清圣庙。约副价行台赍轻粮。早渡滦河以舟。滦水澄清。傍城而流。河岸筑堤处。间多颓废矣。副价行台自察院先发。来候河边庙屋。余亦鳞次渡来。偕到教场。边有飞将军碑。约行六七里。抵滦河第二流。船少津险。先送人马。适值清人纷沓。不得渡者过半。与副价行台先渡。仍从滩水涉滦河第三流。河源自大漠流入中国。清圣庙下。分派为三。合流于李广庙前。经滦州入海。自永平至海口百馀里云。历首阳山。此则借号也。午到孤竹城。城毁。门外一石碑欹倒。乃秀才李在公题咏。 崇祯甲申建。入城门。门上有刻曰孤竹城。曰贤人旧里。下马而入。细观庙宇。则外墙嵌石刻字曰清风百代。墙内东西有石碑。东曰忠臣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孝子。西曰至今称圣。当正路有木牌楼。刻字填金曰敕赐清节祠。即 皇明所建。而第四门也。牌门内东西墙。俱有夹门。东刻天地纲常。西刻古今师范。第三虹门。刻伯夷叔齐。门楼上有石碑。是 皇明赐祭文。第二门是三间屋。开虹门内有三石碑。俱刻孔孟赞二圣之文。其一当中面南。其二东西相向立。屋东西有阁碑。东是重修记。翰林编修袁炜撰。 嘉靖庚戌建。西亦重修记。翰林检讨郭盘撰。 嘉靖庚戌建。一事各撰也。第一门是三间。朱漆板。门内外。俱有悬板。外曰西山北海。曰 明朝封祀。曰吕尚微箕。内曰古之贤人。曰孤竹清风。西间缺。一带粉墙。有左右夹门。右曰立懦。左曰廉顽。正殿中央榻上。安二圣塑像。宛如生焉。殿是五间。檐楹俱有悬板。曰圣之清。曰求仁得仁。曰山高水长。曰清风百世。曰千古清风。殿前有低台。台下庭东。有一石碑。是清节庙记。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商辂撰。 成化十年建。庭西有一石碑。字刓未详。庭中有正路。路东西。俱有三石碑。背庙面南而立。东一是重修记。行人司行人张廷纲撰。 弘治十一年建。东二亦重修记。翰林庶吉士某撰。姓名刓。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万历庚戌建。东三是追复香火记。永平兵备道石镇国撰。顺治丙戌建。西一乃永平知府程朝京题咏。 万历癸卯建。西二乃御史大夫韩应庚题咏。顺治丙戌追建。应庚是钓鱼台主人。 万历间年老致仕者。想是子孙所竖也。西三庐龙知县祭文。嘉靖二十九年建。庭中树碑。或大或小。或螭首龟戴。或笼台平制。欹侧过半。再拜二圣讫。从殿后门入。上刻平滦上境。门内有亭名采薇。有悬板曰亲炙。庭东西有门。东曰盥荐。西曰齐明。庭后有阁碑。皇明所祭昭义清惠公伯夷。崇让仁惠公叔齐之文。高台迥绝。其名清风者。在碑阁之上。画阁缥缈。又号砥柱者。即高台之上也。从东边甬道以登。下门曰高蹈风尘。上门曰百代山斗。西边甬道上下门。亦与东制同。上曰万古云霄。下曰大观寰宇。砥柱亭北楹傍。有二石碑。东曰北海清风。西是监察御史王命璿题咏。南楹东。又有一石碑。乃重修记。上刻万古流芳。顺治建。正殿牌边两亭题咏。难以殚记。守庙秀才。古有今无。久废葺理。殿庑傍屋。后亭碑阁。率皆颓圮。松杉寂寞。旧径苔生。墨胎旧里。若过数年。将作荒芜之境。而独砥柱亭风景绝胜。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人多游赏。以故能得新修。至若形胜。则长城北迤。势若连云。滦水南流。萦回庙后。水清沙白。凫雁嗈嗈。峰峦秀丽。霜叶烂熳。是必畿东第一江山。既拜清圣。又得胜赏。尘念顿减。万事如云。孟子所谓懦夫立顽夫廉之说。诚验矣。河中有小岛。岛中有孤竹君祠。内安塑像。后壁已颓。岛西水中。大岩兀然。名以砥柱。砥柱亭之得号。盖以此云。从百代山斗门之傍门。信步下阶。又探馀景。后岸总是削壁。滦水滉漾。渔舠点波。使从者由壁间细路下。乘小艇沿洄遍观。则削壁有窟。可容多人。足为避兵处。如是者三十有九云。细路边岸上。有一石棋局。亦甚萧洒。河之北岸。栗枣成林。里落繁盛。村前峭壁临流。画阁缥缈。意谓某人亭榭。问诸土人。即佛庙也。华人崇佛之酷。胡至此极。如此清绝之地。不搆亭榭。乃造佛宇。抑何心也。蠢民愚氓。固不足论。而曾赏皇都禁苑。佛宇道观。旁午相望。古人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之说。尽非欺余哉。大城雄府。则处处皆立佛祠。虽残里孤村。亦皆搆焉。以故竟日长途。相望不绝。 大明之亡。安知不由于此乎。清风台摊饭。午发。从枣栗丛中行。历王家营。出大路。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7H 页
抵野鸭坨。缘津险船少。先渡人马。才到坨中。小憩于路傍庙屋。暮投沙河驿。驿城颓毁。馆于驿丞陈必达家。必达乃江西南昌府人也。是迁安县界。呈下程。护行礼部郎中一。工部郎中一。员外郎一。唐译暨随率官人并十馀名许。送礼物各有差。例也。礼郎掌下程。工郎掌柴草云。自山关至野鸭坨。北望长城而行。至此则坨西大山迥翳。不能复睹。是日朝行十五里。夕行五十里。
  [九月十七日]
十七日壬戌。朝雨晚晴。晓头冒雨发行。由七家岭驿。过新店堡。总是迁安界。而驿无城店。只有颓垒。历江花村王家店蒋家屯。抵榛子店。庄外庙屋傍。曾有大石虹桥。今则颓毁。新跨板桥。午投东馆里闾家摊饭。雨始晴。火手呈一山鸭。未发从店城中行。城是开元卫界。雉堞毁圮。历铁城坎。坎之石桥。东开元界。西丰润界。丰润城东五里路右。有石碑石门。碑乃副总兵史公神道。门是瘗孤阡。暮从县城东门入。号是来远。门内路右。有木牌楼。刻畿东保障矣。馆于举人曹贞望家起凤堂。此是年年北行时主人。而贞望赴京师未还。其妻子接待太厚。优赠礼物。曹家制度宏敞。月增岁加。门外植红长木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7L 页
无数。制如辕门。竖旗干㨾。盖贞望新参贡举。是乃宗族庆贺之俗礼云。此则犹乎然矣。金门射策。姑未赌也。而门悬文元二字。金光耀日。其虚誇之习。诚可笑矣。举人云者。即初试称号。吾东虽得初解。不中会围。则反为寒士。中原科制。与此不同。会试纵不中。尚带举人号。能参半文职云矣。知县李尔蕙送酒果。赠回礼。此是山西代州人。清朝文进士。前日求诗者也。呈下程。是日朝暮俱行五十里。
  [九月十八日]
十八日癸亥晴。早发从西门出。过西关里。人民颇盛。涉二大川。路右有二石碑。其一乃承直郎石先生神道。其一是朝列大夫石公神道。经高丽堡地。是村非城。南野有千顷水田。历燕家铺。直南五里许。野中。有小城。问诸汉人。答以韦相公家。相公是富人。顷于北獭犯关。县邑被兵。相公闻于朝筑城。以家兵死守。仅得保存。而其富不如渔阳之宋大云。经新店堡。有城毁尽。巳抵沙流河。川边摊饭。有大村倚毁城。此丰润界也。关外则极目蓬蒿。田野不辟。人民萧条。而米直极贱。关内则寸土不荒。人民繁盛。道路牛马粪。人人持筐。个个收拾。将隔草经冬。以为来春菑畬之资。可谓力农。而谷价甚高何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8H 页
也。盖关外田是沃土。五谷丰登。关内地既瘠薄。蝗蝻且炽故也。近闻蝗蝻起自山东。所经赤地。到前屯卫。飞入大海云。是亦变异也。所过郡邑。以铁索项封罪人。相望于道。意以为流窜远地。详问其槩。凡民小罪。搆以重辟。押送极北曰可地。换以黑貂黑狐云。清国之政。无异剪径。生民涂炭。胡至此极。可谓惨矣。午发约行七八里。路右有二石碑。其一乃王丰桥记。其一是重修杨五官屯四通记。又约行三四里。有一石碑。乃双桥新建记。其桥或石或木。又约行五六里。路右有石碑。刻玉田东界。过两家店。有城圮毁。城西十里。路右有石碑。是学田记。又约行七八里。路左连有二石门。皆刻漏泽园。暮投玉田县东关里。馆于客店。呈下程。译官卞承亨纳一牛。宰分一行。自入关内。唯余仅馆客店。副价行台不得自由。驱入察院。废炕极冷。永夜艰楚。恨未得同甘苦。是日朝暮俱行四十里。
  [九月十九日]
十九日甲子。朝阴午雨晚晴。早发入城。东门无号。出城西门。号是腾辉。门外有石碑。乃重修石桥记。从西关里行。其盛亚于东关里。约行六七里。石碑石门。遥连道傍。碑乃邑侯张公德政录。门揭漏泽园。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8L 页
又有一石碑。乃监察御史李公神道。历䌽亭桥。此因村号而名之。西有石碑。乃重修䌽亭桥记。过大小枯树店。遇细雨催驱。巳抵峰山店。庙中摊饭。庙倚山阿。门外有台。高过数丈。曾过此地。少歇台上。槐阴蒲地。野天一色。胸襟爽豁。今因阻雨。未得登临。龟缩古庙。是诚欠事。野南五里远。有一座城。疑是宋大之类也。午发。雨始晴。过宋大城。大是巨富。初仕外郎。退伏乡里。北虏屡犯。欲保其财。闻于朝筑城树兵。顷于渔阳之陷。虏悉力来攻。大以子弟兵死守。终不得下云矣。曾访其家。登城遍看。大炮近百。甲第连云。问诸乡人。家兵五百。良田万顷。财货百万。 大明锦州之役。助粮十万。今欲免祸。为奴于清。岁贡累千金云。大之豪富踰分如此。而能保于世。此可见大国气象矣。经乐山店。过鳖山店。鳖山甚盛。西五里。有二条大路。一乃运流河大途。一是渔阳大路。从渔阳路行历山阿。二石人制如吾东坡山之石佛而差小矣。登阿俯临渔阳。毁垒中唯独乐寺。巍巍亭亭。迥齐云霄。渡渔阳石桥。水源自大漠流入中国。下为运流河。经百馀里入于海。石桥一号禄山桥。禄山虽起渔阳。既是贼子。何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9H 页
乃留号此桥耶。千载河流。犹自不平。桥北有石碑。乃永济桥重修记。永济亦其渔阳桥一号也。桥下虹门。渔艇出入。河广可想。渡城南石桥。入阳和门。是城之南门。渔阳不啻百年战场。曾被北虏屠戮。闾阎残夷。人无噍类。义士收骸瘗于永济桥畔。名以万骨冢。城郭坚固。形势雄壮。壕水广深。有此天堑。而何至失守。曾闻渔阳之役。华人战酣。火药焰起。东楼焚倒。以是北师争登。竟致陷没云。惜乎范阳雄镇。今作瓦砾之场。历钟楼。楼虽新搆。人民萧条。所经路傍。有四座石牌楼。木石相半。制度不巧。不可比侔于宁远,广宁等石门矣。其一乃监察御史王汝正所建。其一字刓未详。其二总是石宪所建。一称国子祭酒。一称翰林编修。独乐寺在城西门内。历路枉槎重临。入二重门。正阁悬板。是慈悲大士。阁上危楼。大额高悬。刻观音之阁。下书太白二字。无乃谪仙之迹。曾到于此耶。阁中安一大佛。高可十丈。围可五抱。头上又有十头。浑是金身。雄伟且丽。诚生平一大奇观。阁是层楼。佛项抵梁。故中空而四面为楼。床卓缭绕。宝幡逦迤。左右杂像。则所施丹雘。表里有异。半改半仍。东西方丈陋甚。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79L 页
应是重修而未就者。庭中有铁炉甚雄壮。其高过丈。想是旧宝也。阁内庭中。所建石碑。殆过十数。皆是重修记。而但正阁东楹下。户部郎中王于升所撰中有曰独乐初创。未知起于何代云。楼上有大小二铜佛。其大则卧形。其小则笑像也。寺外南邻。有十丈雁塔楼。出半空俯临一城。佛宇道观。迨将过半空。叹 明末弊俗之至此也。远望前野。烟树微茫。隐映远近。落日亭亭。横斜崆峒。漫咏李沧溟攀龙蓟门烟树之句。少顷从西门出。又有一石碑。乃新建义行事。馆于西关里客店。呈下程。京师渐迩。山关押宴衙译等许。计数送礼。亦例也。自此北距八十里。有遵化府。是山东左布政司省城。蒙古大路也。客店蒙汉弥满。行中员役。多未得店房。人人蹙眉。然顷在关外。百物窘乏。只饱艰苦。一入关内。厌饫梨柿。果菜盈床。虽是日费千钱。聊慰客愁。是日朝行四十三里。夕行三十七里。
  [九月二十日]
二十日乙丑晴。晚风。早发。严霜满野。溪水成冰。此乃入关第一寒冱也。遵崆峒山底。约行三里。有水田千顷。西至邦君店。路傍连有六石碑。一乃节妇刘氏碑。二是兵宪邵祖去思碑。三乃知州王公去思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80H 页
碑。四是兵宪李中梧德政碑。五乃兵宪王公追思碑。六是兵备道表公神道。又有一残碑。刻草场北至。未详其意。巳抵邦君店。毁城。东庙宇摊饭。板上题碧霞宫。午发从城中行。出店外约行三十里。有二石碑。其一乃重创神泉井记。立于井边。其一是监察御史王公神道。倚在路边。过白间店石桥。傍有一石碑。乃修桥记。店南有皇姑庵。庵是路傍大刹。结搆既壮。香木森森。僧尼多居焉。历公乐店。店外。有二石碑。一乃修桥填路记。一是双桥记。过店约行五里。路傍二石碑双立。一刻蓟州西界。一即三河东界。少憩。碑前庙屋。异树森罗。不知其名。问诸居僧。书示灵春(本有木边。今删。)二字。其形颇似千金木。渡滹沱河木桥。是王霸诡奏冰坚处。今则水势狭浅。无冰而可渡。当时若此。岂有诡奏之事哉。此必山河变易而然也。未到三河县南关里客店少憩。县城在北稍远。更整衣冠。将赴察院宴。渡泃河石桥入县城。南门敌楼。书揭千古凭高云。傍有二石碑。一是新建泃河桥记。 正德丙子所建。一乃重修泃河桥记。顺治庚寅所建。偕同伴参宴礼。礼部启心郎押宴。即清人。宴罢还馆。日将暮矣。押宴侍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80L 页
郎一员。郎中一员及衙译二人。随率官人十馀名许。俱送礼物有差。例也。到京师。虑烦耳目。山关麻牌衙译及甲军二十。预为辞退。分赠礼物。亦例也。是日朝行三十里。夕行四十里。
  [九月二十一日]
二十一日丙寅晴。早发约行十馀里。路右有石碑。乃骠骑将军都督王公神道。巳抵夏店村舍摊饭。店南有大路。乃滦州途。而自关抵京。亦经此路云。午发过烟郊铺。铺以西。里落相望。渡潞河以船。极目江干。百万帆樯。接于天津。此诚天下壮观。以吾东言之。总计八路舟楫。必将未及其半。河源自蒙地流入中国。为潞河。南注二百四十里。入天津卫海。潞水初是大川。凿渠为河。天下漕运。皆凑于此云。遵江岸入通府罗城南门。馆于秀才梁国栋家。雄城东傍潞水西南北。有罗城敌楼森罗。东有水门。引水入城。便成大河。舟楫往来。水门则今半颓矣。闾阎扑地。街市骈阗。人肩磨车毂击。其盛不下临淄之道。畿东直路。繁华雄盛。通府第一。北平为二。丰玉为三。其馀不足论。关外荒凉。触目生悲。关内殷富。室庐相接。虽是店铺之小。犹拟于辽左之一卫所。倘比 明朝。则人民倒悬云矣。华人素尚夸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81H 页
侈。得一官莅一县。必建牌楼。所经郡邑。其数孔多。不可殚记。关内车辆。常制外。又有别制。一曰大车。其㨾高且大。驾十数骡。载卜四十驮重。能倍道。一曰独轮椎车。即娄敬挽辂也。小载则一人能推于后。倍载则一人又挽于前。总是东方所无也。大通官金巨军。逐兔马蹶。手腕重伤。要见医人。故送太医安礼。是日朝行三十里。夕行五十里。
  [九月二十二日]
二十二日丁卯晴。晚风。夜半礼房杻笼閪失。翌朝推得。盖主人自首也。早发从西罗城南门入。路傍有三石碑。其一乃巡漕察院周公颂德记。其二是通镇饷部毛公清德去思记。其三乃户部田公德政记。出西罗城外东门瓮城。有三石碑。一是漕运察院冯公清德记。一乃太仆少堂刘公德政记。一是通州新城记。曾前皆由齐华门正路行。是京师正东门。一号朝阳。而今因清主弟丧柩。完敛于朝阳外衙门。使由海岱门以入。故到八里桥。就南边迂路作行。路傍有石碑。即节妇林氏墓记。巳到高国店庙屋摊饭。号称十方院。乃郝太监愿刹。其制极侈。大小佛像。浑是黄金。其数二十有零。非但崇佛为 明末弊俗。宦寺之专权丰侈。亦可想矣。衙译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81L 页
金德生自京师驰来。传礼部尚书出待门外已久。仍促行旌。午发历深沟店。店北长河。是亦凿河。舳舻相接。自通州抵皇城云。入路傍庙中。整冠带。入土城。到皇城外。礼部尚书于应巨大。带大通官韩宝龙等。于路傍庙屋。设帷帐以候。入行宴礼。是乃迎慰之宴。虽相臣之行。不设云。宴罢换着常服。与尚书者并辔徐行。从罗城东门入。盖通州潞水。凿引城外。遥通玉河水。罗城东壕。帆樯簇簇。子城南壕。水波滉漾。杨柳挟岸。街市繁华。耀人观瞻。其排布壮丽。诚百年皇都也。由海岱门入。是皇城小南门。丽谯雄壮。从大街中行。向北折西。又向直北抵别馆。尚书于马上。曲叙辞礼。还归礼部。于是卸鞍倚榻。稍自休养精神。天涯万里之客。今日始得歇泊。人人还以为欢喜。聚叙既往艰辛。其情戚矣。纵云 王事。年年征役之苦。何可尽说。别馆是籍没王公家舍。为余行空之以待云。馆宇正堂宏敞。余则寝处有裕。但左右夹室。温炕甚鲜。中堂无炕。从者颇悯。副价,行台分入玉河关。虽是例也。万里同伴。一朝异处。却有睽离之叹。自衙门器用杂物。一一呈供。分用有馀。粮馔柴草。各项菜果。计口量入。
松溪集卷之六 第 282H 页
非比行路接济之状。夜坐虚馆。细算所经程路。则自汉阳抵辽阳向直北。自辽阳至牛庄向西南。自牛庄至广宁。又向西北。自广宁抵燕京。又向西南。其路屈曲盘旋夷险。则自镇江至冷井。山河酷似吾东。山高水深。道路崎岖。自冷井至广宁。旷野连天。路由其中。所经平坦。然处处卑湿。时或阻水。自广宁抵丰润。依山际野。间多丘陵。自丰润到燕京。所经平陆。周道如砥。闻见则关内饥荒。草寇窃发。自渔阳东界。至皇城东门。坊坊曲曲。官军伏路。刀枪弓炮。相望于道。畿辅州府。方抄选良家美女。以充后庭。厥额三千。计数分定。高揭榜文。人民愁叹。清主之荒淫。槩可想矣。是日朝行三十里。夕行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