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H 页
请解柳㮨罚疏(代道儒作)
伏以臣等俱是与柳㮨同事者也。自古远方陈疏之规。列邑许多人。不能齐赴会所。其中各定若干人。使之参署拜送焉。又于其中择送若干人。使之陪疏赴 阙焉。又于其中议定一人。以为之首。其来已久。则无论参与不参。莫非同事之人也。前日柳㮨之疏。非有他意。其所以为说者。盖以从祀重典。不可轻举。百世公议。不可终诬。而惟其草野戆愚。不识时宜。一言触讳。众怒齐发。至以为诬辱先贤。欺罔 君父。疏头臣柳㮨。既已削籍。又付黄韱。胁制禁锢。靡有馀力。遂使一道多士。不敢应举。当此万物咸睹之日。独不与大同之庆。臣等抱屈 圣朝。负罪 明时。兢惶悯蹙。无所措躬。玆忘渎扰之嫌。敢效大声之呼。冀得少㬥于 天地父母之下。傥非 殿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等言者。伏愿 殿下察其愚。不录其罪。庶几怜恻而采纳焉。呜呼。 圣明新御。是何等大庆也。建元设科。是何等盛举也。千载一时。百锢皆伸。而岭南一方。独阻 新泽。臣等痛惋。宁有穷已。臣等未知柳㮨之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L 页
疏。有何可罪。而馆儒施罚。一至此哉。疏中措语。如或失中。则谓之有过激可也。谓之诬先贤不可也。敢陈所见。不为苟合。则谓之不附己可也。谓之欺 君父不可也。臣等观其所为。迹其心事。罚疏头所以胁一道也。胁一道所以钳一世也。胁一道之士。钳一世之口。使不敢有所拂于其所为。其为计亦肆矣。臣等既与柳㮨同一论议也。同一陈疏也。而削籍付黄之罚。遽及于柳㮨。则柳㮨之罚。即臣等一道之罚也。以同是被罚之人。而归罚疏头。腼然赴试。环顾本心。诚有所不忍。科名虽重。廉耻亦大。而所恶有甚于所欲。则臣等之不赴。实出于不获已也。设科取士。将以得人。则假使臣等不顾事理。侥倖科第。 国家亦何取于弃礼义捐廉耻之人哉。事势如此。义理如此。而犹且赢粮裹足。趋造试所。以待解罚之报。而馆中之横议愈激。柳㮨之罚名转加。至以一道之多士而终未免被锢于数三人之手。其上为 朝家之羞而下增臣等之惑者。为如何哉。至于再次设场之日。 殿下令礼官宣谕馆儒。俾解柳㮨之罚。且 命本道监司劝晓多士。使之赴试。臣等祇奉 纶音。感涕交零。将屈意曲从。以顺为正。则去就之不可苟如彼。将直己守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义以厉廉耻。则 圣教之不可违如此。臣等趑趄踧踖。反复思惟。 殿下之始所以敦谕馆儒。使之解罚者。既不欲臣等忘耻而苟得。则后所以屡降 温旨。多方劝晓者。亦岂欲臣等见利而背义乎。特以 成命不行于馆儒。而一道不可以尽锢。故其丁宁恳恻至于如此。凡在含生。孰不感动。而馆儒等一向违 命。愈往愈甚。致令多士再聚再散。噫嘻亦太甚矣。阖道虽可锢。而 君命其可拒乎。私愤虽可泄。而 国试其可私乎。所谓强拂 朝命。作梗盛举者。果指谁而言邪。今之言者。或以右道出榜为诿此则有不然者。当初左右道之士。俱赴试所者。盖以 圣教既下。必解柳㮨之罚。及其既至。始知馆儒之终不奉 命。左道则以不敢应举之意。言于考官而退。右道之稍知义理者。亦皆散归。而乘时侥倖之徒。苟充百人之数。 国家选举之意。岂若是苟然而已。岭南人士之众。实为诸道之最。则宁有二百收券而一百被选之举乎。噫士生斯世。馀力学文。攻苦于简策者。欲何为哉。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也。穷而养之。达而欲施之也。则当 国家造士之日。再赴试围。不应而退。上以负 国家同庆之意。下以孤父兄立扬之望者。是岂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为士者之情哉。特以义有所不可。事有所不敢。而乃反吹毛而觅疵。洗垢而索瘢。至以不应 国试。为陷臣等一段罪案。互诃交诬。靡所不至。或指为无伦怪鬼之辈。或构以要君无上之名。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达之于 圣聪。噫是果大臣告君之辞乎。是果师儒待士之道乎。臣等未知此等题目。当加于何等人邪。若必以守 先王之定论。而不为诡随之行。顾廉耻之所在。而欲明去就之义者。斥之为无伦怪鬼。指之为要君无上。则彼背 先王之定论而欲售己私。拂 君父之成命而务欲陷人者。将目之为何人邪。其曰参柳㮨疏者。岂皆亲知。是惟不过为一二人诱胁。而为风声气习之所使云者。尤不胜痛惋而惊怪也。臣等虽甚无似。亦有是非之天。岂可被人诱胁而强为苟同之论乎。况所谓诱人胁人者。岂人人之所能为哉。必须得意当路。把握一世。运掉伸缩。惟意所欲者。方可以诱胁。而近日岭南之人摧沮斲丧。屏息累足。则其孰能诱人胁人而风声气习何从而出乎。至于可矜之言。臣等安而受之。不以为辞何者。近观世道。从违之间。祸福立至。而臣等则是非一定。不能低昂。受人折辱。莫敢出声。臣等情事。固为可矜。而称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以诱胁。谓之风习。是何一人之言而前后之相反若是哉。至于四裔之迸。两观之诛。指鹿为马之喻。章惇,蔡京之比。辞极狼藉。语无伦脊。臣等不必一一争较。以累 圣聪。而自古及今。安有草野寒士而敢为权奸之所为。缝掖陈疏而遽加窜殛之刑者哉。呜呼。大臣一身。百责所萃。震撼击撞。欲其镇定。辛甘燥湿。欲其调剂。反异而归同。务出于平正。凡此皆大臣责也。苟有一毫偏著系吝之私。则其流之害。有不可胜言者矣。当今 朝著分裂。士论横溃。燥湿之不适。辛甘之失中。莫此时为甚。而大臣之言。不在于调剂而惟主于偏著。不出于平正而惟滞于系吝。使 殿下一视之仁。不得均布于中外。区区一方之被诬。是特细故薄物耳。 国事至此。尚何言哉。臣等蒙此不测之名。方在火色之中。而犹且以调剂镇定。用意均平。有望于今日。此则臣等之所以为愚也。庙堂而如此。馆学而如此。更唱迭和。党同伐异。风声所及。人莫敢违忤。利害所动。人莫不颠倒。于是乎见弃于一道。得罪于士林。如申硕亨辈相率而靡然从之。其趋时无耻之状。固不足责。而至于通文往复之际。语犯 宣仁二圣。乃曰一时 圣批。果可为万世之不可改者乎。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辞意悖慢。略无顾忌。臣子分义。非特有所不敢为。亦有所不忍为者矣。臣等略施文字之罚。以示鸣鼓之义。非实有毁撤家舍。驱出境外之举。而自 上乃下安接之 教。是进言者不以实闻也。臣等不敢违 命。旋即解罚。诚以胶守己见。不有 君命。实臣等之所深恶也。呜呼。一道素号文献之邦。自有国以来。垂于今二百馀年。儒先辈出。馀芬未泯。礼义之俗。忠厚之风。见称为东方之邹鲁者久矣。不意今者遽被无伦之斥。至拟梗化之域。噫此岂独为一道之不幸也邪。臣等生逢 出震之期。迹阻观国之列。揆分悚惕。只俟鈇钺。而胁持构捏。又至此极。臣等之情。苟不自白。则生为负罪之民。死作抱冤之鬼。环岭南七十州将为屏弃之地。其何以自立于天壤之间乎。臣等至痛在身。求死不得。不宜复有干渎。而昊天均覆。日月无私。则安敢疏远而自外。罪戾而自绝哉。玆敢千里重茧。一年再陈。伏愿 殿下俯垂离明。特施乾断。前后所陈。果涉欺诬。早加刑章。以循庙堂之请。如其无妄。 亟赐昭雪。以伸蔀屋之冤。则臣等退伏田庐。从事诗书。咸囿 陶甄之化。优游 盛德之中。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臣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请 赠谥金鹤峰疏(代道儒作)
伏以臣等谨按。周礼小史职。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臣等又按历代故事。凡在儒臣之丧。无不易以美名。盖其赐谥易名之典。实是王者砺世之具。而尊贤崇报之政然也。是以我 朝自 祖宗以来。毋论文武荫官。苟有一行之可称者。尺效之可录者。则罔不咸收而并谥之。其尊贤之义。崇报之典。监乎前代。可谓郁郁然。而其中或不无当赐未赐。应易未易。而未免为斯文之欠事 昭代之阙典者。厥故抑何哉。臣等生逢 圣明之世。目睹欠阙之典。裹足千里。来叫 九阍。固知狂僭无所逃罪。事系斯文。断无他肠。伏愿 殿下留神焉。故 赠参判臣金诚一。乃 宣庙朝儒臣也。其德行勋业。具载 国乘。照人耳目。岂待今日臣等之称扬而后显于世也。姑举其大略而言之。方其志学而求师也。徒步往从先正臣李滉。得闻心学之要。不辍讲劘之功。退发其私。心得而力行之。李滉尝语人曰此人敏而嗜学。与之共业。甚觉有益。一时侪流。无不推许而称之为退门高弟。及其出身而事主也。谏诤则知无不言而言必剀切。辅导则必称尧舜而务引当道。一时朝绅无不敬畏。而不失为海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东名臣。至于奉使日本则正直不挠而 王灵远畅。受 命招谕则至诚感动而控制一方。当其抢攘之日。受此澄清之 命。许以驱驰。死而后已。五丈星陨之变。虽出于诸葛未捷之前。而两京收复之功。实基于巡远捍御之力矣。先正臣郑逑题其墓曰忠存社稷。名载竹帛。德行勋业。皆足以辉映百代。噫郑逑一言。亦足以尽斯人之平生矣。斯人之贞忠伟烈。求之古人。亦不多得。而及其事定之后。录勋加级而已。至于易名之典则今近百年。尚且未举。不亦为斯文之欠事而 昭代之阙典也邪。好是之心。人皆有之。公共之论。久而益郁。曾在 宣庙朝。故参判臣金宇颙以 赠谥之议。发于 筵中。未知其时有何沮抑而事未施行。然公议之发。其来亦久矣。方今 圣明新御。公道恢张。废礼缺典。靡不毕举。臣等以为金诚一 赠谥之典。亦不出于一举措之间。矫拭而想望者。已过一年馀矣。既无该曹 启请之事。又无 筵臣陈达之言。此臣等之所以不胜其悯郁之情。而叫呼于 天日之下者也。臣等非不知出位之为嫌。越职之为罪也。诚以斯典之举不举。实系斯文之隆替。而使一世观感而兴起者。莫急于此。则何敢曰非吾所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知而默然而已也。窃恐尊贤之义不明而崇报之典阙如则士趋不正。无所矜式。而人心世道。或至于莫可收拾之地耳。转移之几。间不容发。瞻仰之举。亦不外此。伏愿 殿下勿以臣等之言为罪。惟以尊贤之义为重。亟下 成命。俾举废典。上以明 祖宗培养之美。下以伸一道公共之论。则岂徒斯文之幸。实是 国家之大幸也。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与眉叟许相国(穆)
日者伏闻荣被 亲擢。进居阁老之联。体貌益隆。中外交庆。而梦赉远在下邑。不获追随贺席之末。少见下怀。瞻望门墙。徒增怅慕。比日炎霖。伏惟台候动静万福。明良相遇。实是千载一会。德施之普。可以拭目。岂但吾道之幸也。况今 圣上继照之初。慨然有志于治。而外则生民殿屎。邦本不固。内则国论初定。邪议未已。此亦贤人君子效忠宣力垂名竹帛之秋也。执事平日讲究。固有定见。然区区更愿一意为国。凡在入告谋猷。必须精虑而决行之。使阴消于上而阳长于下。政事修理而国势尊重。不亦吾党平日之所望于执事者乎。抑尝听于道路。国是已定之后。犹有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称之以为其师伸冤。而肆然为宾厅之说者。至于换面投疏。人心之罔极。胡至此极邪。罪人斯得。已置其当。其在公论。孰不快之。然于愚意。犹以为未也何者。以力服人。不若以心。以法治人。不若以化。彼亦人耳。若使明知礼经本意。则何敢复为其师悖礼之说。而自陷于无父之律也。诚以无识之辈。不知礼经之义。其心以为若其非礼。吾师岂尝云尔。常怀冤痛之心。为此纷纭之举。盖于其心有未服也。深恐弼明虽死。继弼明而起者。将不胜其诛矣。而况否泰相乘之机。气数之所固然。日后之虑。何可谓之必无也。清源窒流之策。不可不豫为筹度也。今日典礼。虽曰釐正。其淆乱处。只是滚作一片。不成段落。使人难晓。安知日后弄法舞文之徒。不有迷国误事之弊也。此所以有识之士。莫不长虑却顾。凛然而寒心者也。今计莫如裒集当初议礼众说及礼经可證明文。合为一册而刊布之。使家藏而人诵之。则白日所照。何物不见。虽在城徒厮卒。亦皆知君父之可尊。而不失其秉彝之天矣。若尔则目前灯蛾之扑。不禁自止。而日后雪犬之吠。有不足恤也。千虑一得。惟在于此。若得承诲之便。可以仰布此意。而今则残疾已痼。且有难堪形势。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将欲移病归田。以待死日。自此云泥之隔。不啻三千。虽有所怀。将何以自达于隶人也。不胜区区过虑。狂妄及此。不审执事以为如何。丙午春。岭儒所进丧服考證。执事亦尝登览否。其后亦有尊尧录。此皆故县监柳侯元之之所撰也。当初洪司谏汝河及不佞辈数三人。获共其雠校之役。见之已熟。其中亦不无可观文字。故顷于权巡抚行觅附。已在城中。执事如欲一览。此其径也。柳丈以世禄之臣。激忠愤之心。当其火焰薰天之日。为此不计祸福之说。其家庭之所受得。志节之所卓立。亦可想矣。第恨此丈去年秋已作泉下人。不得复见有今日也。朱夫子尝有言曰若梳洗此书头面出来。令人易看。则此辈无所匿其奸矣。于世非少助也。朱子此言。有若为今日垂训也。然凡事以速为贵。稍迟一日。即坏一日事矣。伏愿执事更加留念也。远迹岭海。无由伏谒黄阁之下。仰首一言。恭俟进退。引领西望。不胜惓惓。伏惟上为 国家。俯为人望。千万自重。
  附答书(眉叟)
 远承记问。情义至厚。谨谢谨谢。老生宠擢之下。负荷益隆。无以报答。前日政。又拜右相。忧惧尤大。不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知所为也。世变无穷。人心益荡。四方所仰望者。 圣明在上。岂有他忧。益惧负乘之讥。病暍仍患泄痢。病中谨草修谢。
与金博士天休书(己酉)
近甚相阻。哀恋不置。霖后酷炎。不审尊候如何。梦赉仅仅支遣。而脚痛虽减。眼患有加。因此炎热而然。哀悯哀悯。昨见邸报。尊亦得蒙 恩叙。是可贺也。但 玉体核患疮疖。比前太剧。起居之班。无日不庭。臣民之忧。当复如何。且近以诸主第宅移构事。 严批累下。台席不安。一场闹端。数月不止。 神德祔庙之请。三司俱发。五贤从祀之疏。又起馆学。以此亦多 静摄之劳矣。不知六月念后消息如何耳。铨判意外卒逝。朴公为之而出在衿川。累上辞章。亚铨以病见递。时未出代。洪侍郎每每独政。紧任之外。无他可传。洪泰叔自原襄佐幕递归之日。过饮㬥逝云。岂意人间犹有饮而死者邪。此友多有可取处。而不得于人。天又仇之。尤极痛叹。是足为饮者之戒。故及之。不知尊默会否邪。不久必有复职西行之事。未前或可成与城主相会之约邪。
与金博士别纸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大祥之后。不计闰计闰之说。亦有先辈定论邪。今之士夫家一从家礼。而家礼禫祭下明有不计闰二十七月之文。则今之俗或有计闰者。无乃未安邪。丁未春在洛时。南参议九万氏在父丧。祥在是年三月而亦值闰四月。以书问于罪人曰岭俗如何云。其时欲陈己见则嫌于汰哉。答以不知则恐负厚意。乃敢依违答之曰家礼则不计闰。张子之说则计闰。故岭之士夫家或计或不计云云。则南令计闰而行禫于闰月。其后见南令则曰计闰乃是今之俗礼。而亦不无疑于家礼不计闰之文。故欲知岭俗而有问云云。罪人随问随答。而不以为轻重于礼也。不意今者哀亦当之。谨惧之心。曷尝须臾而忘也。近始广考诸说。小宋亦曾逢是事。问于愚伏。则愚伏答以家礼不计闰之说。统言初丧至此。非谓祥后也。问于沙溪丈云云。宋以是问于沙溪。沙溪答曰据先儒说。大小祥以年数。则不计闰宜矣。禫则本当在祥月之中。虽从郑氏间一月之说。犹是以月数。则禫之不计闰无据。张子曰三年之丧禫。闰月亦算之。此说似分明云云。故宋亦依而计闰。且考五先生礼说。禫条下类聚张说。则寒冈之意亦可见也。然哀意则大不然。郑玄以年数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以月数之说。初为服制而言也。期服以上则以年数者故不计闰。大功以下则以月数者故计闰。推是说而可用于三年丧禫乎。张子之说虽分明。朱子亦未尝不见是说。而于家礼不计闰云何邪。向见一士子朱子答人之书。亦有禫在闰月之语云云。此语尊亦尝见之否。出于何书邪。哀意虽如此。亦不可径情直行。此在侪友间所当熟讲而行者。而目今谁可与语此者乎。平日所望于尊者不浅浅。幸博考诸说。且以此意禀问于瓢老示破。如何如何。哀望千万。然亦不可稠人广布。以来好礼之诮。慎之慎之。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东国小乘
东国初无君长。唐尧二十五年戊辰岁。有神人降于太白山檀木下。国人立为君。是为檀君。国号朝鲜。檀氏初都平壤。后徙白岳。至殷武丁八年乙未。入阿斯达山为神。历年一千四十八年。权近诗曰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是也。其后不知有某姓继檀氏而立。至周武王时。既灭殷。封殷太师箕子于朝鲜。都平壤。教民以礼义农蚕织作。为民设禁。相盗者男女没入为其家奴婢。嫁娶无所售。是以其民俗不相盗。无门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有仁贤之化。其后孙朝鲜侯。见周衰而燕称王。欲兴兵伐燕以尊周。大夫礼谏而止。使礼西说燕。燕亦止不攻。子孙骄虐。燕遣将攻之。取地二千馀里。朝鲜遂弱。及秦并天下。筑长城抵辽东。四十代孙否立。畏而服于秦。否死子准立。二十馀年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地。人民愁苦。多归准。及卢绾为燕王。以浿水为界。及绾反。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东渡浿水。居西界。准信之。拜为博士。令守西鄙。满乃遣人告准。汉兵十道至。欲入宿卫。准许之。遂入袭准。准战不克。浮海南奔。满既逐准。据王俭城。孝惠吕后时。辽东太守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诸国。无使寇边。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遂至强富。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属。幅员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纳反尤多。未尝入朝。又塞辰国入贡之路。武帝使涉何谯谕。右渠遂杀何。不肯奉诏。元封三年。帝遣将军杨仆荀彘等讨之。二将不相能。兵久不决。又遣济南太守公孙遂急击之。朝鲜相路人等杀右渠降汉。遂定朝鲜故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乐浪郡治朝鲜县。右渠所都也。临屯郡治东暆县。玄菟郡治沃沮城。真番郡治霅县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以为仁贤之化变矣。昭帝始元五年。以平那玄菟郡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郡为东府都督府。是为二府。箕准既为卫满所逐。率其左右宫人入海。居韩地金马郡。统合五十馀国。大国万馀家。小国数千家。是为马韩。又有辰韩在马韩之东。自言秦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与之。言语有类秦人。或谓之秦韩。常用马韩人作主。又有弁韩。不知其始祖。属于辰韩。各统十二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是为三韩。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夏四月丙辰。赫居世起于辰韩之地。国号徐伐。是为新罗始祖。先是朝鲜遗民。分居东海滨山谷。为辰韩六部。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林间有马嘶。往见得大卵。剖之有婴儿。养之岐嶷夙成。至是立为君。年十三。号居西干。以朴为姓。盖以所剖之卵似瓠。俗谓瓠为朴也。筑京城。号曰金城。汉建昭二年甲申。朱蒙都于卒本(今成川)扶馀沸流水上。国号高勾丽。因以高为姓。是为高勾丽始祖。先是扶馀王金蛙得女子于太白山南优渤水。问之曰我是河伯之女柳花。因有娠。生一卵。裹置暖处。有男子破壳而出。骨表英奇。七岁能射。发无不中。扶馀俗谓善射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为朱蒙。故名之。蛙诸子忌其才能欲杀之。母语朱蒙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朱蒙乃行。至淹淲水无梁。祝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甥。今日逃难。追者垂及柰何。于是鱼鳖成桥。得渡桥乃解。追者不及。朱蒙至卒本扶馀。其王无子。见朱蒙以女妻之。未几王薨。朱蒙立。四方闻之。来附者众。于是灭北沃沮降沸流王。辟国浸广。汉鸿嘉三年壬寅。高温祚据河南慰礼城都焉。国号百济。是为百济始祖。初朱蒙在扶馀时。娶礼氏生一子类利。逃难至卒本扶馀。娶王女生二子。次曰温祚。及类利来见其父为太子。温祚恐不容。与马黎等十人南行。至汉山登负儿岳。相可居之地。定都于此。以扶馀为氏。于是三国鼎峙。又有乐浪靺鞨马韩等酋长。互相侵伐。殆无宁岁。新罗始祖赫居世在位六十一年薨。子南解王立。遗命朴昔二姓以年长而立。新罗氏三姓相传。实兆于此。儒理从父乱命。传之昔氏。脱解王以昔氏入承大统。惑鸡林金匮之说。养阏智为子。使新罗重器卒归之金氏。婆娑王以儒理之子。立而为君。传祗摩,逸圣至阿达罗。及薨无子。国人又立昔氏之孙伐休为王。传柰解,助贲。至沾解又无子。味邹王以阏智之裔。继朴昔之后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得有大宝。儒礼,基临又以昔氏继位。传之讫解。昔氏之祀。于是乎绝。柰勿王继立。亦金氏也。传实圣,讷祗,慈悲,炤智,智證至法兴王。始崇佛教。又僭行年号。为新罗基祸之主。自真兴,真智,真平佞佛尤甚。遂使佛宇半于闾阎。齐民尽为缁褐。流祸无穷。善德,真德二主皆以阴居尊。牝鸡司晨。天厌秽德。太宗王以不世出之资。奋大有为之志。衣冠文物。并从唐制。雪百济世雠。雄视高勾丽。享年不永。功业不究。文武王承先人之烈。请唐兵始一三韩。克成前志。传神文,孝昭,圣德,孝成,景德。至惠恭王。荒于酒色。身且不保。自宣德,元圣,昭圣,哀庄,宪德,兴德,僖康以来。祸难相仍。几乎不振。至神武王。复雠雪耻。拨乱反正。号称中兴。文圣宪安景文宪康之时。民安物阜。中外宁谧。定康昏闇。复以大器付之女弟真圣。淫恣甚于唐照。斲丧邦基。群盗猬起。弓裔叛北京。甄萱据完山。生民涂炭。疆宇日蹙。孝恭继立。昏弱无称。神德,景明,景哀。又以朴氏之远裔。当此叔季之衰运。犹且荒淫游佚。般乐怠敖。鲍石之乐方酣。而甄萱之兵奄至。君臣被戮。宫闱见辱。敬顺王亦以金氏之后。为甄萱所立。在位九年。以国势孤弱。不能自安。乃与群下谋降高丽。群臣议不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一。王子曰国之存亡。必有天命。当与忠臣义士。以死自守。岂可以一千年社稷。一朝轻以与人。王不听。乃使侍郎金封休赍书请降于高丽。王子哭泣辞王。入皆骨山。倚岩为屋。麻衣草食。以终其身。丽王受书。遣使报之。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冬十一月。王率百僚入高丽。以臣礼见丽王。于是丽王封金傅为观光顺化卫国功臣上柱国乐浪王政丞。位在太子上。国除为庆州。新罗亡。自始祖赫居世以汉宣帝五凤元年开国。朴昔金三姓相传。智證王癸未。国号新罗。太宗王庚申并百济。文武王戊辰并高勾丽。敬顺王乙未后唐潞王清泰二年。降于高丽。朴氏十王。昔氏八主。金氏三十七王。合五十五王。共九百九十二年。百济始祖温祚在位四十六年薨。太子多娄立。始作水田。教民种稻。历己娄,盖娄,肖古,仇首至古尔王。定官制锢赃吏。责稽,汾西二王继立。或死于敌兵。或陨于贼手。比流王久在民间。入承正统。享国四十一年。契王以汾西之子。代比流而立。其终也又传比流之子近肖古。近肖古传之近仇首。近仇首传之枕流王。始信佛法。迎僧刱寺。踰年而薨。辰期王立。喜土木甘游畋。卒死行宫。阿莘王立。穷兵黩武。民困兵革。历淟支,久尔,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毗有至盖卤。大兴功役。至于蒸土筑城。伐石作椁。人力尽瘁。仓廪告匮。敌兵奄至。身死人手。文周嗣绪。受制强臣。身且不保。三斤王以童稚之年。能命将讨贼。东城王当国凶歉。民饥不救。起临流阁。极其壮丽。荒于游畋。久而不返。为贼臣所害。武宁王首诛芍加。得讨贼之义。圣王初立。国人称圣。至其末年。与新罗谋伐高勾丽。不得其志。遂死锋镝。传威德惠王至法王。崇信佛教。刱寺度僧。至武王。干戈迭侵。流尸蔽野。唐太宗赐玺书令戢兵。外虽称谢。内实如故。晚年凿池于宫南。引水二十馀里注之池中。筑岛屿拟海上仙山。在位四十二年而薨。太子义慈立。幼有孝友之行。时称海东曾子。及其即位。闇于大体。失和东邻。得罪天朝。唐高宗显庆五年庚申三月。帝遣左武卫将军苏定方右武卫将军冯士贵等。领水陆兵十三万伐百济。敕新罗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为之声援。是时百济多怪。虾蟆数万集于树上。都市人相惊走。若有捕逐者。僵仆死者百计。又有玄云如龙斗空中。有犬如野鹿。至泗沘河岸。向王宫吠。王都群犬聚于路。或哭或吠。有鬼入王宫。大呼百济亡百济亡。王始惧。会群臣问守战之宜。犹豫不决。佐平兴首尝以罪窜外。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王使人问曰事急矣。如之何。兴首曰白马炭岘。国之要冲。一夫单抢。万人莫当。宜简勇士往守。使唐兵不得入白江。罗人不得过炭岘。大王重闭固守。待其粮尽卒疲。然后奋击。破之必矣。议者皆曰兴首在罪不爱国。其言不可用。莫若使唐兵入白江。沿流而下。不得方舟。罗军升炭岘。由径而行。不得并马。即纵兵击之。譬如笼鸡网鱼。无不获矣。王深然之。秋七月。唐兵与新罗兵进围百济城。王知不免。与太子孝夜遁。保熊津城。王宫诸姬走大王浦岩石上堕死。后人名其岩曰落花。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之子文思谓王子隆曰王与太子固在。而叔自立。唐兵虽解。我辈安得全。遂率左右缒城而出。民皆从之降。定方令军士攀堞立唐旗帜。泰窘开门请命。于是义慈与太子来诣定方降新罗王。至八月置酒宴。定方及将士。坐义慈堂下使行酒。百济群臣莫不流涕。九月定方以义慈及子孝,泰,隆演。大臣将士八十八人。百姓万二千八百七人。渡江还。百济遂亡。自始祖温祚王以前汉鸿嘉三年癸卯都慰礼城。国号十济。后改百济。乙卯移都汉山。近仇首王辛未移都北汉山。文周王乙卯移都熊津。圣王戊午移都泗沘。国号南扶馀。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至义慈庚申。唐高宗显庆五年而亡。合三十王共六百七十八年。高勾丽始祖朱蒙。在位十九年薨。太子类利立。是为琉璃王。初朱蒙在扶馀。娶礼氏有娠。朱蒙出奔。类利生。有奇节喜弹丸。尝出游弹雀。误中汲妇盆。妇骂曰此儿无父。其顽如此。类利惭。复以泥丸弹塞之。归问其母曰我父何人今何在。母戏曰汝无定父。类利泣欲自刎。母止之曰前言戏耳。汝父非常人。不容于国。南奔开国。汝父方行。语妾曰有遗物藏在七岭七谷石上松下。得此者乃吾儿也。类利往山谷索之。闻柱础间若有声。就见础石有七棱。自解曰七岭七谷者七棱也。石上松者柱也。乃搜柱下。得断剑一段。至卒本见父王。以剑进。王出所藏断剑合之。果验乃悦。立为太子。至是即位。葬父王于龙山。号东明王。传子大武王。征盖马灭乐浪。恢拓土宇。国势愈昌。历闵中慕本至太祖。享国九十馀年。有辟土彊国之功。次大以宠弟嗣位。恣行诛杀。祸及其身。新大为国人所立。宜先明答夫弑逆之罪。而德其援立之功。反宠任之。故国川诛权奸访遗逸。聘巴素于草泽。擢为国相。诚衰世未有之盛举。然后嗣不定。死肉未冷。于妃淫秽。浊乱房闼。山上烝于妃得国。渎乱天伦。东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川侵犯上国。骤胜辄骄。及其一败。几至亡国。历中川,西川,烽上,美川至故国原。值慕容之变。母妻见虏。父尸亦发。城郭宫室焚荡殆尽。旄倪珍宝。输掠无遗。几不保社稷。至于构衅百济。血染敌锋。小兽林继立。惑于异端邪说。为东韩佞佛之始主。历故国壤,广开土,长寿,文咨,安藏,安原至阳原。武略不竞。国步日蹙。历平原至婴阳。党靺鞨侵上国。隋文帝命将来讨。炀帝又以百万之众。渡辽碣涉萨水。捣巢覆穴之祸。几乎不免。荣留嗣绪。为贼臣苏文所杀。宝藏亦为苏文所立。为寄生之君。苏文用事。违帝诏囚王人。唐太宗赫然斯怒。亲将六师讨之。安市之役。虽不得志。而高勾丽国势已至殆哉。至高宗总章元年。帝命李绩等讨之。九月绩进军于婴留山下。诸总管兵俱会。合围平壤城。宝藏知不免。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馀人。竖白幡诣绩降。绩执宝藏及其子福男,德男,大臣男建等二十馀万众还京师。李绩时年八十一岁。高勾丽遂亡。自始祖东明王以汉元帝建昭元年甲申都卒本扶馀。琉璃王癸亥移都国内城。山上王癸丑移都丸都。东川王丁未移都平壤。故国原王辛丑复都丸都。癸卯移都平壤东黄城。长寿王丁卯移都平壤。平原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王丙午移长安城。至宝藏王戊辰。唐高宗总章元年而亡。合二十八王。共七百五年。新罗之末。王子弓裔叛于北原据铁圆。国号泰封。又有齐民甄萱据完山。国号后百济。后梁贞明四年戊寅。泰封诸将。立王建为王。弓裔出奔而死。于是王建国号高丽。以为东明旧壤。尽是吾家青毡。始有席卷之意。金傅君臣来附则礼以待之。甄萱父子相夷则伐而取之。操鸡搏鸭。混一三韩。徙都松岳山下。为高丽太祖。初建父隆器宇宏大。有并吞三韩之志。娶韩氏。筑室松岳之南。僧道诜来憩门外树下。叹曰此地当出圣人。隆闻之出迎。相与登松岳观之。道诜为书一封授隆曰。公明年必得贵子。既长可以与之。书秘世莫知也。及期果生建。至是即位。惠宗,定宗相继守绪。历光宗,景宗,成宗,穆宗,显宗,德宗,靖宗至文宗。民安物阜。号称治平。传顺宗,宣宗,宪宗,肃宗,睿宗,仁宗。至毅宗骄奢汰侈。般乐怠忽。惑声色嗜词赋。狎昵群小。疏弃忠直。词臣献佞。痈疽内结于心腹。武士积愤。锋刃潜伏于肘腋。二十四年庚寅。王幸普贤院。武臣郑仲夫,李义方,李高等作乱。杀扈从文官宦寺。又杀留都文官。衣冠搢绅薙狝殆尽。未几遇害。自是粗悍老兵。相继专擅。终高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丽之世。不可复振。明宗为仲夫所立。又为忠献所废。其立其废。皆出贼臣。神熙及康。受制权奸。徒拥虚器。高宗享国垂五十年。内为权臣所胁。外为强敌所逼。弃宗庙捐城郭。寓居海岛。真所谓寄生之君耳。元宗继位。臣事胡元。得结姻好。摧伏权奸。而反见侵扰。国家多事。烈,宣,肃,惠。相继尚主。凭仗甥舅之亲。政教号令。皆出于元。忠穆短祚。忠定不终。至恭悯王。贼旽用事。壅蔽聪明。鲁国薨逝。心志尤惑。喜怒不中。赏罚无章。假伪姓为己子。遂使祦,昌父子盗窃神器十五六年。人徒知高丽之亡。亡于恭让。而不知已亡于恭悯。可悲也夫。恭让王为将相所推戴。得承大统。而天命已绝。人心已离。历数竟归于 真主。斯实天也非人也。 皇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恭让王禅位于 我太祖。高丽遂亡。自太祖以后梁末帝贞明四年戊寅即位。至恭让王四年壬申而亡。合三十二王。共四百七十五年。我 太祖受命于天。国号朝鲜。都汉阳。
居官不忘记(在任实时)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必须刚柔得中。斯可济事。
天下万事。以人心为本。苟失人和。万事皆非矣。一县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虽小。亦有胥吏民人。自有上下之体。居民之上。必须诇察人心。使不至违拂咨怨。
得人之心。其道无他。我之心。先以仁民爱物为主。而刑赏号令。公平无私。则人心自悦。古人云惟公可以服人。
七情之中。惟怒最难制。况余性躁。临事而怒则心动而昏。处置辄乖。猛加抑制。从容熟思而处之。
色必败身。言能害己。二者古人之切戒也。
心荒事废。莫过于酒。恒存戒惧之心。切勿为宾客知旧所挽而肆饮。
待官属待品官待百姓。切勿先事愤疾。而有罪无罪。事发然后公平处之。
待官属以严为主。待百姓以爱为主。虽主爱而不可不使之从令。虽主严而不可不使之支保。至于待品官。须不亲不疏。
官属难支之弊。必须变通。而其过误亦须平恕。惟欺官病民之罪。一切重治。
刑罚切不可不慎。为官者多有乘怒致伤人命而终身废弃者。岂非可惜。微罪付过重罪。囚禁随后。熟思而处之。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正己而后正物。古人之格训也。己苟不正则发号施令虽善。皆虚而已。
接下言贵简。不可一语冗长。
奉亲馔味外。鄙陋肥己之事。一切痛祛。若将浼己。
事为举措。一切以顺民心为心。(轻徭薄赋。政平讼理。是民心也。)
凡官属小民。不于坐起处白活呈诉。而旁蹊曲径暗暗私图者。必治其罪。
交代官交承之际。新官必诟訾前官。薄风已成。极为寒心。一切无踵此习。
所志随来随俸。
白活则所志毕后。专意详听。(一日内。白活人随到屡次。近来听之。听时每停杂公事。○一人屡次白活者亦详听。但至于二三度。终不可听者出送。)
所志白活。勿令付色。而这这推覈决之。可许则许之。不可许则勿许。勿为迁延。
所志即给事。出令于纸筒吏。永以为式。
所志辞缘关重者。则纸筒置簿。
以奴婢隐接事来告者。则使之自为捉告。申明执捉付官之法。其隐接事状分明者。则时或发面色掌执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捉。然终不得捕则许接人侵责徵贡。不可轻易为之。父母兄弟伦纪有关风教事则发官差亦当。
仓谷应纳者。必及有谷时俸之。此意申明俸之可也。太为迟延则非但官谷欠缩。其于民人。每每被侵。亦不便矣。
官厅杂物俸上时。必亲自俸上。切勿高重。切勿渔取剩馀。以滥用于私事为心。
官家逐日用度浩繁。凡财谷杂物。暂为放意用之则辄乏绝。日日以撙节为心。则自然有裕。刻意节用可也。
乡中等状。或褒善或治恶者。则即更为详覈。重者报监司。轻者自官论赏罚。
邑中事。倘得有识乡所则事多有赖。乡所虽不得尽择。而座首必得公平操心之人。有事询问。
军士逃亡者一族。卞别远近亲疏。分明分定。勿令滥杂侵徵。
官属一族则近年逃亡者外。年久者及无一族而滥徵于不干人者。并宜分拣。
公生明。廉生威。
居民之上。虽欲诇察人情。邈然无因。必须邻官邑倅
伊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之以士类处身者。倾心交结。使之随闻随报。
尝闻仙源出为定州时。至于两营偏裨之往来者。其饮食供亿。皆必亲监。待以宾礼。子弟从傍谏以太过。仙源责曰是亦人。安敢待人不如是。况我大提学时当为大提学事。定州牧使时当为定州牧使事。此非但长者之言。亦君子素其位之道然也。为吏者当以此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