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峰遗稿卷之四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x 页
松峰遗稿卷之四
 杂录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28H 页
论语
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就自然上言者。有就用工上言者。天理浑然。私欲净尽。表里无间。随处合理。有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非有所存。而仁之体自尔不亡。非有所理。而仁之用自尔不乱。自然当理。无适不然者。安仁也。见理分明。通达无滞。深知是仁之所利。故其于仁也。诚心笃好。必欲得之。譬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必有所存而无违于动静之际。必有所理而常存于日用之间。无为利诱。不易所守者。利仁也。
安仁。即自然底也。利仁。即笃好底也。
仁者人之所同得于天之理也。仁不外乎人。人不外乎仁。仁者知者于仁也。初无浅深之异。而但其气质之禀。或有不齐者。有不勉而能者。有用力而能者。安仁则成德者也。利仁则进德者也。安与利。只是一间。而夫子犹且分而言之。盖欲使学者循序渐进也。夫子尝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苟能用力而至于安之地。则其成功一也。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28L 页
子罕篇。利与命与仁。○徇欲而害义者利也。固非君子之所宜道者。微妙而难知者命也。亦不可以轻语者。仁则吾所固有也。初非远人之理。实有自家之德。其体也统四性而至大。其道也包万善而至弘。则学者于斯。虽可求其端而难可以尽其体也。虽可寻其绪而难可以会其理也。此夫子所以罕言也。
仁者本心之德而切己之物也。理至正而非若私利之害义。道至近而非若命数之隐微。则是仁也固日用之当行而为圣门之必称也。然仁之体极大而无处不在。仁之理极广而无物不有。固非初学之所究而言语之可形。则圣人之于仁。心所独得而难以语人者也。知虽能及而未易出口者也。此所以同委于命数之难言而罕发者也。
盖仁之一字。孔门之体要也。门人之所尝问者。莫不在此。夫子之所尝答者。莫不在此。则夫子于仁。何尝不言。而亦未尝言其体也。何尝不言。而亦未尝言其理也。若为仁之方。切己之工。申申说与。多所启发。故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又曰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于此求之。不患学者之无闻。而可见用力之有地矣。学者所宜活看而着力也。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29H 页
颜渊篇。○明公私理欲之分。察视听言动之间。决去己私而不使之少留。反复天理而不使之少蔽。如断根祗。一釰两办。若开云雾。便见青天者。颜子克复之工也。持操存省察之工。谨行己及物之道。庄敬自修。犹恐其或忽。交修内外。犹恐其有过。如严扃关。俾守不失。若淘泥沙。求见清泉者。仲弓敬恕之事也。其气像有刚明温粹之殊。其力量有运化持守之异。故或刚健而发动。或静重而严谨。或奋发向前。有风行雷厉之象。或收敛自守。有地厚山峙之意。刚明运化者。有似乎乾道之强健也。温粹持静者。有似乎坤道之重厚也。
乾者健也动也。坤者顺也静也。截然分别。决尽私欲者。颜子之所以刚果而合谓之乾也。循循做去。谨以自持者。仲弓之所以静重而合谓之坤也。
若以朱子之取譬言之。则颜渊之勇。是遇敌进步。与之撕杀者也。仲弓之学。是坚壁深沟。截断路头者也。克复之工。是一服良剂。打叠病根者也。敬恕之事。是渐渐服药。消磨这病者也。
宪问篇。危行言逊。○君子之处乱邦。谷可耻。而危言激世。则未免于祸。亦岂明哲之道乎。所谓言逊者。非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29L 页
阿谀苟容之谓也。南容谨于言行。而夫子于阳货。随问随答。逊而不辨。君子处变。自有其道。吴氏曰言逊者。非失其正也。特少置委曲。
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止)可小知也。○人之器量有浅深。才德有大小。浅者不可变而深也。小者未易改而大也。然君子器之广德之盛。不局于卑近。而能致乎远大。非若小人之泥于近而遗其大。偏于乂而小其道也。但其细微之节。卑小之行。自无异于众人。而无所施其异行。故观之于特立之地则若是其巍然。而求之于微小之事则固无可称者也。是以才全德备。虽君子之道。而大体既正。则小事之未尽。不害为君子矣。
程子曰。大节既定。小节有差。亦无所害。朱子曰。小处糊涂。大处不糊涂。饶双峰曰。君子于小事上。或有拙处。小人于小事上。亦有长处。所以不可以一节观之也。此言极有味。
阳货篇。○或曰孔子于弗扰,佛肸。欲往者何也。曰圣人视天下犹一家。心未尝忘。故之陈之蔡。或冀时君之可与有为。而适当佛肸之辈有回愆尊圣之心。则以夫子眷眷世道之弘度。岂可无欲往之心哉。若夫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0H 页
子果于忘世而独善其身。则其不几于荷蒉之徒乎。此与欲居九夷之意。皆叹道之不行而假设者耳。
微子篇。○殷之三仁。俱以王室之至亲。闷宗国之沦丧。回遑恻怛。哀怨恳诚。则其心也其事也。均出于忠君忧国之诚。而不咈乎天理人心之正。故夫子论商家社稷之臣。而姑以仁道之大。许三子之忠也。
伯夷叔齐。虽有求仁得仁之德。其身则逸民之徒也。其道则自守之事也。不入于国家之危乱。无与于王室之休戚。可以谓圣人之清。而不可谓社稷之忠也。可以谓百世之师。而不可谓卫国之臣也。夫子特主为国而言。故夷齐所以不列于三仁之称也。非以夷齐之仁不及于三仁也。
孟子
梁惠王篇。○或谓孟子不当见惠王。此恐不然。王者之不作。生民之涂炭。未有甚于此时也。而孟子以济世为己任。行道为己责。庶几得君。此心耿耿。而惠王能悔过尊贤。则岂可追咎前愆而拒绝其诚哉。可斥而斥之。可见而见之。当其可而已。然孔子于畔逆之公山。据邑之佛肸。以礼招贤。则犹且欲往。孟子之见惠王。亦此意欤。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0L 页
以羊易牛。事之细者而寔出于本然之善也。因此本心之发。能扩而充之。以至其极。则仁不可胜用。而可以保民矣。
大抵德及禽兽。成汤之细政。而推以及之。终见鸟兽之咸若。下车泣辜。夏禹之细政。而推以及之。以致民物之雍熙。扩充善心而不王天下者。未之有也。
滕文篇好辩章。○孟子当战国之时。而圣王不作。为我之论。兼爱之说。纷纭盈天下。将使斯道泯灭。斯世陷溺。同归于夷狄禽兽之地。则卫道济世之责。不得不任。邪说暴行之作。不得不辨。此所以有不得已之辞也。
离娄篇不仁者可与言哉章。○危以为安。菑以为利。私欲固蔽。忠言逆耳者。不仁之甚也。岂可与言哉。惠王兴兵搆怨。祸及所爱。是固不仁之甚者。然终能追悔。尽诚礼贤。则或冀其万一行王道也。故孟子所以劝之也。
不仁之商纣。难告善言。故比干谏之而不入。悔过之太甲。可与有为。故伊尹劝之以修德。则不仁而不移者。不可与言。而不仁而能悔过者。亦可与言也。
人有恒言章。○事有本末。治有远近。由本而推末。自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1H 页
近而及远。则末无不治。远无不化矣。国者天下之瞻仰也。政令明于上。教化成于下。王畿之治。既刑乎四。海。则天下自然视效而无不平矣。家者国人之矜式也。兄弟之宜于家。夫妇之正于家。闺门之化。能被乎百姓。则国有所取法而可以治矣。身者一家之仪则也。孝悌之先于身。礼让之修于身。躬行之宲。既率于家庭。则家有所观感而可以齐矣。故大学曰。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至诚而不动。(止)○诚者出于悃愊而真实无伪也。既尽在我之诚而无所不极。则能感在彼之心。而凡有血气之类。无有不动矣。殷之三仁。以王室至亲。痛纣恶之不悛。直言极谏。剖心不避。佯狂为奴。则三仁之诚。至矣尽矣。而纣甘自暴弃。终不能动。三仁之诚。岂有所未尽者耶。然所谓至诚能动者。言其感应之常理也。不能动纣心者。以其数之变也。
万章篇。孔子曰唐虞禅。(止)○圣人所为。惟天所命。一于公而已。所禅所继。事虽不同。传贤则一也。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云云。则唐虞之禅。非尧舜禅之也。乃天之所为也。三代之继。非禹汤文武继之也。乃天之所为也。岂容一毫私意于其间哉。张南轩曰。一者何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1L 页
也。亦曰奉天命而已矣。尧舜汤武易地则皆然也。
告子篇。出入无时。(止)○主宰一身。统会方寸者心也。其体也寂然而不动。其理也湛然而安定。原其本则夫岂有出入之异哉。然为物生活而动静无端。为用不滞而寂感相因。故涵而养之则主一于中。放而无检则必逐于物矣。或为触感所动。攻取所夺。则走作而骛外。或因操存之力。收敛之至。反复而入内。是以不存则便亡。不亡则便存。而其存其亡。恍惚无常。故夫子所以叹其易亡而戒勿失者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也者人也。根于天理之公。而具于性分之内。为德于心而该括乎万善。全体乎身而通贯乎内外。为吾身亲切之物。而作酬酢应变之主。则仁为人心也。义也者宜也。裁庶物之理而合中正之道。权衡乎事而不使之差谬。割断于心而无或其失宜。为日用当行之道。而有平平荡荡之实。则义为人路也。
天赋是性而具此四德。则仁义礼智。孰非人心之所有也。惟所主不同。而为德各异。故仁具生理而为心之德。义主制宜而为人之道。观其分而视其异。则宜若有不同也。察其本而究其体。则固未尝有二也。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2H 页
黄勉斋曰。存之于虚静纯一之中。而推之于动作应酬之际。则仁义之道尽矣。此言仁包义用而得事物之宜也。程子曰。仁体义用。知义之为用而不外焉。则可以语道矣。此言义本心内而非在外也。心为万化之本。道为一心之推。体立而用无不行。则仁者所以行义之道也。由本而推其外。则行义所以尽心之理也。
尽心篇。人不可以无耻。(止)○人之所不可无者耻也。有其耻则有所不为而勇于为善。无其耻则无所不为而安于有过。故必有其耻。然后可以无耻。必有不为。然后可以有为。苟或偷惰苟安。不能警省。善不若人而不耻其不若。过不能改而不耻其不改。恬然无所惮。腼然不知愧。则学不可进而耻不可免矣。是以欲免其耻者。耻其心之无耻。愧其志之偷安。日省其身。常怀耻过之心。反顾其中而每有不足之意。奋发而有为。策励而向前。不徒耻之。又能改之。不徒改之。又能新之。从其有耻而入于无耻。由其不足而造乎快足。则德修过绝。终至于无耻之域矣。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周子曰。人之大不幸。无耻也。见义不能徙。是吾耻也。不善不能改。是吾耻也。言而不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2L 页
为天下则。是吾耻也。行而不为天下法。是吾耻也。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我未免为乡人。则君子之耻。乌得无也。故能知耻而耻之。则学不得不力。行不得不笃。孟子此说。盖欲扩羞恶之端而勉为善之工矣。
中庸
第一章。○或曰致中和。天地位云云。尧汤之有水旱者何也。曰理有常有变。中庸之所谓天地位者。理之常也。尧汤之有水旱。理之变也。子思则特举其常理而言之耳。
第二十章。○天下之事。莫不有本。莫不有序。必有本而事乃成。故政必本于人。人必本于身。身必本于道。道必本于仁焉。必有序而道不乱。故行仁而后道立。道立而后身修。身修而后贤进。贤进(而后)政举。是以四本阙一则事不可成。四序谬一则化不可顺。夫子所以推本而极言之者。欲时君之循序而政举也。
贤者。为治之器用。而教化之所本也。苟无其贤。则庶事不举。庶绩咸废。而无以成位天育物之政。故曰为政在于得人。身者。人物之权衡。而好恶之所出也。不能修。则用舍不明。进退非人。而无以得匡君辅治之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3H 页
贤。故曰取人在于修身。身由学修而道为学本。故得其道则义理明而身可修矣。道源于心而仁是心德。故有是仁则天理行而达道立矣。修道之方。必以仁也。
圣人则天理浑然。纯亦不已。无意于真宲无妄而自然真宲无妄。即自然底诚也。(天道。)若学者则气禀所拘。私意未袪。故未能乎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宲无妄。即用工底诚也。(人道。)
朱子曰。自然而实者天也。必期于宲者人而天也。又曰言天道处。自然无节次。言人道处。有下工夫节次。此言最详发明。
第三十二章。○圣人之心。浑然天理。私意净尽。一于诚而不息。纯乎志而无妄。真宲之德极于中。而笃敬之妙著于外。则经纶达道而得当然之实。存养天性而全所则之理。大经明而大本立矣。
经纶者。循道之谓也。立本者。存性之谓也。即首章中和之义也。非至诚。便做不得。
大学
经一章注。心统性情。○一理流行。万物化醇。而人之有生。莫非此理。则心是是理之妙。性是是理之体。情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3L 页
是是理之用。其本相须。其理相关。初不可以彼此而分之也。及其分排主张。各相为德。则心主于知觉。性主于纯善。情主于发用。故因其德而异其名。察其事而制其名。名其知觉而谓之心。名其纯善而谓之性。名其发用而谓之情。夫岂心性情之理。有所异哉。特其所主有不同。而人之所以目之者。乃如此尔。
程子曰。理之善者谓之性。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又曰三者因事而制名。故不同若此。朱子曰。心与性与情。自有分别。又曰心也性也情也。本是一理。但所由之名不同。此则心性情之各有所主者也。又曰心字是一个子母。而性则体情则用。据此以观。则谓三者不同其理者。昧一本之体也。谓三者不有其分者。昧万殊之理也。又知一理之分为三者。而不知三者之有所统焉。则亦岂是知理者哉。学者所宜玩索而明辨之。
传六章。○知善之可好而未有必得之心。知恶之可恶而未有决去之意。则虽曰好善。而无好善之效。虽曰恶恶。而无恶恶之实。不能推广其心。不能笃致其工。胸次空缺而无快足之意。行事虚伪而无真宲之工。正念才萌而恶念旋蔽。诚意方生而私意随出。终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4H 页
至于歉然而馁。欿然而虚。表里不同。终始相戾。而有自欺之蔽矣。诚则无自欺。自欺则不诚。自欺者诚之反也。人之见善如饥渴之饮食。见恶如水火之不可蹈。则是皆真实中自然的来。非自外做得的。学者苟尽其诚。能宲其心之所发。扩其心之所知。不贰不杂。无间无息。则无自欺而意自诚矣。
诗传
风雅颂。声乐韵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太师教国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经而三纬之。则凡诗之节奏指归。皆将不待讲说。而直可吟咏以得之矣。○风雅颂。乃是乐中之腔调。如言仲吕调大吕调越调之类。大抵风是民庶所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宗庙之诗。○三经是风雅颂。是做诗底骨子。赋比兴。都是里面横串底。故谓之三纬。
二南为正风。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十三国为变风。亦领在乐官。以时存隶。备观省而垂鉴戒耳。○时徐及吴楚僭号。不率天子之风。故无其诗也。○纲领居首。严氏曰关雎鹊巢为三百篇纲领。风之正也。反于此者变也。邶鄘皆卫风也。卫祸基于衽席。覃及宗社。居变风之首。二南之变也。○正风以关雎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4L 页
为首者。得其夫妇人伦之至正者也。变风以邶柏舟为首者。庄姜处夫妇人伦之变者也。次鄘柏舟者。处母子之变者也。
豳风豳雅豳颂。已有朱子说。详本注。
周南系于周公。召南系于召公。化之盛。必有待于二公也。至于风之终。系以豳雅。雅之终。系以召旻。岂非化之衰者。必有思乎二公也。(陈氏说。)
鲁颂皆以美其君。于宗庙无预。其诗似用以燕乐。此颂之变也。其诗之僭如此。而夫子犹录之者。盖其体同列国之风。而所歌者乃当时之事。则犹未纯于天子之颂。○鲁之无风。先儒以为时王褒周公之后。比于先代。巡守不陈其诗。而其篇第不列于太师之职。是以宋鲁无风。其或然欤。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诗之言善恶不同。或劝或惩。皆有以使人得其性情之正。
书传
舜典受终于文祖。○盖由其祖而有其始。故今告祖以受其终。则此只为告摄。而不曰告摄。曰受终者。所以重舜之责也欤。
天下之事。有其终者。必有其始。尧之所从受天下者。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5H 页
始于文祖。则舜之受天下。亦必终其事于文祖也。
周易
易有圣人之道四。○奇生耦。耦生四。四生八。八生六卜四。伏羲画,文王彖,周公象,孔子系。易之道有四。惟辞惟变惟象惟占。以言以动以制器以卜筮。其所尚是已。
上古圣神。观物设教。其理一。其用四。观一理。究四用。则辞以指其所之。变以化而裁之。象以象其物宜。占以极数知来。圣人之道。莫大乎易。
吉人之辞寡。○人声之精者为辞。辞有多有寡。人有凶有吉。胶辞踰侈。奇辞浩荡。嗌辞若哇。惟吉人其辞寡。人之辞。当以寡为则。
吉人明乎理一乎心。自然而与道合。惟辞生于其心。发于其口。而理明心一。故生诸心者。无躁妄乃静专。发乎辞者。非期子寡而自尔寡。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然徒知名之可成。而不知善之可积则不可也。
善者自修之谓也。能积在我之善。必有在人之夕。故有是善则有是名。
君子择善而固执之。诚意而笃行之。得一善。拳拳服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5L 页
膺。而非善不言。非善不行。存心行事。罔不一于善。则仁声仁闻。自能及人而非已自求也。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性本善。存之者圣。失之者狂。存吾一个浑然之善。惧不克如天地化生万物。既存之。惟恐失之。存而又存。存存不已。虑不克如天地生生化化流行不息。守之秉彝。约之以礼。崇德而广业。则道义允自这里流出来。
门。家之关。人之所常出入处。谁能出不由门。门为家之最近要处。
礼记
明于天地。(止)兴礼乐。○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序惟礼乃序。和惟乐乃和。天地惟序。可明乎时而兴礼。天地惟和。可明乎时而兴乐。礼乐非明。天地难乎其兴矣。
天覆是物而行是气。俾得化。化便是和。和便是乐。地载是物而禀是气。俱有质。质便是序。序便是礼。惟圣人明乎阴阳动静之理。察乎民彝物则之宜。为之致和而节文焉。
君以民为体。○体者即己身也。这便是己身。无一毫间尔我之谓也。以民之饥为己之饥。而思所以饱之。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6H 页
以民之寒为己之寒。而思所以温之。一民之不获。犹手脚之受病。思所以医之。则民之从君。当如手足之捍头目而卫腹心矣。玆岂非为体者乎。
传曰。君者民之父母。保民如赤子。体比赤子。则为尤切近。
教世子。必以礼乐。○礼只是一个敬也。乐只是一个和也。敬以持身而外无怠慢之气。和以养心而内无邪戾之念。则其所以薰陶德性。变化气质者。孰有加于此哉。古昔圣王之启迪嗣子。必以礼乐者。亶以此也。
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代天功即天位者君也。君者出政者也。君不出政。则失其所以为君。政不法天。则失其所以为政。人君之布政于天下也。天地以位。五典以叙。堤防世故。维持人心。则天位以安。万邦咸宁。此君之所以藏身也。
光被四表。尧之所以藏身也。五典克从。舜之所以藏身也。九功时叙。禹之所以藏身也。弗敢弗正。汤之所以藏身也。
政者既无形体。可安其居。又无屋宇。可容其膝。果何以藏其身乎。盖以理论。非以势论也。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6L 页
君子不尽利以遗民。○利者人之所欲。然惟利是求而罔遗乎民。则利尽于上而民怨于下矣。
君子有不取之利。取之有不尽之利。数罟不入污池。遗污池之利于民。斧斤以时入山林。遗山林之利于民。九一治野外。什一治国中。不尽利于上。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遗其利于民。故利不尽于上。而民与之同其利矣。
郑子产与虞人登嵩山。具弓弩毕弋张。削格罗落罘罳。猎未既。子产曰止之。从者曰何谓也。子产曰尽之矣。民安所为利乎。是知尽利而取之则非遗民之道也。
修其教。不易其俗。○先王之设教。父子而有父子之亲。君臣而有君臣之义。以至于夫妇而兄弟而朋友而莫不皆然。而其俗则未必改也。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则因其俗而导其民。随其习而顺其性。南有南方之俗。北有北方之俗。以至于四海万国。莫不因其固然而不疆使易之。则俗因乎旧而民便于下矣。
平章百姓。尧所以修教而协和万邦。即所以不易其俗也。敬敷五教。舜所以修教而百工相和。即所以不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7H 页
易其俗也。
易所谓省方观民设教者。即此意也。
爱而知其恶。○人具七情而爱居其一。则有所可爱者。亦不能无可恶。故人有智而不仁者。则智固可爱。而其不仁则不可不知也。人有信而无义者。则信固可爱。而其无义则不可不知也。莫爱乎子而子有恶。则父不可不知也。可爱者民而民有恶。则君不可不知也。溺爱则不明矣。
孔子于管仲许其仁。而不许其知礼。于宰我许其善为说辞。而诛其短丧之不仁。此可为观人之法矣。
松峰遗稿卷之四
 疑礼
  
上同春堂先生
大夫士私丧三年内。遭 君丧。则似当入公府成服。而凡民在丧者。亦当入公府成服欤。与洞邻相会成服。亦无妨欤。
 答。似皆不妨。然以朱子说观之。庶民皆入公府为宜耳。
私丧三年内。遭 君丧。则 君丧未成服前。其上食及殷奠。皆当并废欤。凡民则似与大夫士有异。只废殷奠。而上食则可行欤。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7L 页
答。似然。
国制。 国恤卒哭前。不许大小祀。则虽私丧。馈奠似不敢行于 国葬之前。而以曾子问殷事则归。朝夕则否之语见之。则虽 国葬前。可以行馈奠。未知何所从欤。
 答。曾子问可据。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话殷盛之事。谓朔望及荐新之奠也。君有此事。则往适君所。朝夕则不往哭。○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诂启。启殡也。归哭。哭亲丧也。反送君。复往送君之葬也。此二节。皆对言君亲之丧。若臣有父母之丧。既殡而后。有君丧则归君所。父母丧有殷事则来归家。朝夕亦恒在君所也。若父母之丧既启。而有君之丧。则亦往哭于君所。而反送父母之葬也。下文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亦与父母之丧未殡而有君丧互推之。○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则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8H 页
子孙行事。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诂室老。家相之长也。室老子孙行事者。以大夫士在君所。殷事之时。或朝夕恒在君所。则亲丧朝夕之奠有缺。然奠不可废也。大夫尊。故使室老摄行其事。士卑则子孙摄也。内子。卿大夫之适妻也。为夫之君。如为舅姑。服齐衰。故殷事亦之君所。注卢氏曰。人君五日而殡。故可归殡父母而往殡君也。若临君殡则归哭父母。而来殡君殡。乃归殡父母也。
私丧馈奠则虽殷奠。乃是凶事也。 国恤卒哭前行之。似或无妨。而至于家庙朔望参礼。则虽小祀。乃是吉事也。行之未安欤。
 答。似然。
大夫士父母之丧。可以除之矣。而遭 君丧。当除于何时欤。以曾子问问答之意见之。则 君服除然后可以除私服。而以丧礼备要引 国制之语见之。则当除于 国葬卒哭之后。于古于今。当从何礼欤。
 答。备要所论。意非偶然。
  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8L 页
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不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注假如此月除君服。即此月行小祥祭。又次月行大祥祭。若亲丧小祥后遭君服。则他时君服除后。惟行大祥祭也。然此皆谓适子主祭而居官者。若庶子居官而行君服。适子在家。自依行亲丧之礼。他日庶子虽除君服。无追祭矣。○沙溪曰。 国制。 国恤卒哭后。大小祀皆许行之。私丧二祥。未知其必不可行。姑存古礼。以备参考。
备要并引 国制与古礼。槩言除私服之节。而不言凡民大夫士分别之义何欤。抑以其无异同欤。
 答。今时之制。难可异同。
私丧二祥。若依备要之意。退行于 国葬之后。则当其本祥之日。虚过不安。以数器别设之馔。因上食行之。如朔奠仪。以申情事何如。
 答。依殷奠礼。行于厥明。慎独所行然也。
以过时不祭之意推之。则凡以 君丧。退行大祥者。及大祥后遭 君丧者。皆可无禫事之节欤。
 答。当然。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9H 页
父在母丧。前期行练事。至期年行大祥礼也。而当练月遭 君丧。则俟 国葬后。不行练事。而只行大祥欤。抑次月行练事。次月行祥事欤。
 答。次月行练。次月行祥礼也。
私丧大祥后。未经吉祭。而遭 君丧。则递迁之礼。当行于何时欤。以备要所谓 国葬后大小祀许行之语观之。则似可行于 国葬之后。而恐或为未安欤。
 答。 国恤卒哭之后。则私家吉祭。恐无未安矣。
奉柩朝祖时将迁柩。主人辑杖立视。盖至祠堂前辑之者。为其压尊而然也。未至祠堂前。预辑之者。何义欤。丧大记曰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注哭殡则杖。哀胜敬也。哭柩。启后也。辑杖。敬胜哀也。朝祖时预辑之者。亦以敬胜哀之义而然欤。
 答。迁柩时举杖立视。已有敬胜哀之意。非谓将诣祠堂也。
虞祭。倚杖于室外。然则自虞以后三年内。朝夕上食时。亦皆去杖欤。
 答。自虞倚杖于外。则其后三年内。皆去杖可知。
丧大记大夫之丧。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如地主之来吊。亦辑杖欤。如 君命至。则去杖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39L 页
出迎。而及至席上然后。乃哭欤。不哭欤。地主吊时。不哭出迎。及至席上然后。相向而哭欤。如先生长者之来吊时。亦辑杖而出迎。如待地主之礼欤。
 答。古者大夫之命辑杖。今依此礼。地主来吊。举杖不以柱地则有据。至于先生长者。虽欲尊如大夫之礼。其敢当此礼乎。 君吊仪有古经。我国用五礼仪。可考。地主之吊。如常仪似可耳。
  士丧礼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吊者入。升自西阶。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大记有君命则去杖。○五礼仪南面致命曰有命吊。
父在母丧。再期行事。哭泣之节。当一如忌祭欤。节目似有异于祥事。未知何以为之欤。
 答。似当只依忌礼。然三献辞神之哭。恐情理禁不得。如何如何。
父在母丧。虽过再期。而禫月之前。似不可以常人自处。凡诸书札。仍称心制。未知如何。
 答。来示似然。
上尤庵先生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0H 页
三年内。四时节祀。只行于几筵。而不行于墓欤。若行于几筵。则其日虽上墓。但拜扫而无奠欤。若其可奠。则墓前当与几筵有异。其降神参神辞神等节。亦如常时墓祭之仪。而无减杀之节欤。
 答。丧礼备要有此仪。可考。
  栗谷曰。墓祭行于四时。与家庙无等杀。似未安。当于寒食秋夕二节。具盛馔读祝文祭土神。一依家礼庙祭之仪。正朝端午二节。则略备馔物。只一献无祝。不祭土神。夫如是则酌古通今。似为得宜。
三年内正朝秋夕。则当朔望之奠矣。固可兼行。而但寒食端阳。则异于是。上食后。别设酒果饼面数品欤。亦可因朝奠。兼上食行之欤。葬后值此二节。则墓前行之无疑。而饭羹则不设欤。疑礼问解同春先生问俗节。则沙溪先生答云上食后。别设酒果数品云。所谓俗节。但言流头七夕重九等节欤。并言此四节欤。未知如何。
 答。当如老先生说矣。然兼行于上食。恐亦无妨也。既云俗节。则似是普同言之耳。
葬后节祀。行于墓前。而土神之祀。无他代行之人。则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0L 页
虽丧人。亦可自行欤。
 答。土神是外祀也。丧人行之似未安矣。
葬后若不返魂。而因奉几筵。居庐墓下。则四时节祀。只行于几筵。而于墓则全废奠杯之礼欤。
 答。似当行于几筵。盖以家礼始祖亲尽后墓祭例观之。则恐当如是矣。
今人于冬至。必荐豆粥于庙。三年内则当因朝奠行之欤。上食后别设欤。今人豆粥。必在食前。而三年祀事。一如生时。则食前行之。恐或无妨欤。今人正朝。亦荐汤饼于庙。三年内则何以为之欤。似与冬至有异。祭时并设欤。抑祭前别设欤。
 答。此等恐俱无得失耳。
三年内。遇亡人生辰。不忍虚过。则上食后。别设数器馔品行之。未知何如。
 答。恐当如此。鄙家丧中象平日。馔品稍备而行之耳。
葬前祀事。一如生时。则遇亡人父母忌日。设肉似未安。奠及上食。并设素馔。未知何如。
 答。似当如是。然葬后恐不必然耳。
朝哭则俟日明。夕哭则俟日暗。似合定省之义。而日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1H 页
暗之时。亦当燃烛而后哭欤。
 答。礼记夕奠逮日。家礼夕奠毕。奉魂入灵床。哭尽哀。合二观之。则似不至暗矣。(二字下礼字逸。)
焚香。求神于阳也。灌酒。求神于阴也。葬前则体魄未归于地。固当不求于阴。而葬后上食及朔望殷奠。只焚香而不灌酒。何义欤。
 答。似是杀于常祭之义耳。
束茅用红丝者。何义欤。疑礼问解同春先生有是问。则沙溪先生引先儒诸说。而诸说亦皆不言用红之义。未知用红者。或取其阳明发扬之义欤。截茅必以八寸者。亦何义欤。取其阴数而长短适中之义欤。不用土而用沙者。抑取其精洁。而且易于渗漏欤。
 答。红欲其文。沙取其净。八寸之义未详。
凡妇人之丧。曾未升堂者。则不入哭礼也。虽同姓之亲。既非同五世祖者。而又未升堂。则亦不可入哭欤。异姓虽七八寸。曾未升堂。则如之何。虽未升堂。而既有族亲之分。又与其子弟分厚。则亦当入哭欤。
 答。同姓则无问亲疏。异姓则当视情分之如何耳。
父丧中继母在。则答人书疏及虞祔祝文。自当称孤欤。称孤哀欤。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1L 页
答。不当称孤哀。退溪已言之矣。
父母及祖父母之丧偕。而嫡孙代丧者。答人慰状则似当随问随答。而居常书疏则当以所尊为主。而称孤哀孙欤。
 答。为祖父母三年。礼称加服。则所重似在父母矣。
下棺之时。今人未免择卜。而时若太晚。或在午后。则未下棺前。丧人在圹东之位欤。当此时。或有致奠者。则受之于灵幄欤。如有吊者。则受于何所欤。
 答。似在圹东矣。礼当事则虽 国君吊之。亦当辞焉。此时岂可致奠耶。
今人于成服之日。必设殷奠。何所据欤。于礼只言主人以下各服其服。入就位。朝哭相吊如仪。然后设奠。食时上食云云。则殷奠之设。似非礼意。从礼废之。未知如何。
 答。礼则不然。然从俗何伤。
小敛条。男子斩衰者袒括发。齐衰以下至同五世祖者。袒免于别室云云。所谓齐衰。指期以下言之也。只言斩衰及期以下变服之节。而不言母丧齐衰变服之节何欤。不言期以下。而言齐衰者。抑并言母丧欤。
 答。家礼之意则母丧似入于齐衰之文。然不敢质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2H 页
言耳。
父母及先祖忌日。相值于四时节祀之日。则晨行忌祭后。于墓则只行奠杯之礼欤。抑当又设盛馔行之。如常仪欤。
 答。恐当如常仪耳。
当发引之日。于礼不言朝奠上食之节者。何义欤。抑以例仪故略之欤。发引虽在早晨。设朝奠上食而后。告载舆欤。在家而行朝奠。至葬所行上食。或葬所稍远。途中值食时。则停柩行之。亦无妨欤。
 答。家礼发引条。有朝夕哭奠食时上食之文。据此则处此无难矣。
妾子承重者。虽不敢服私亲。而其次子为其所生母。似当主丧欤。主丧则服何服欤。
 答。其次子为所生母主丧。则当服齐衰矣。既已主丧。则凡干告辞。自为主无疑矣。第于成服日或题主时。别告其所以为主之意。似为婉转矣。
外孙为嫁出外祖母。有服欤。有服则服何服欤。
 答。礼不言本孙为嫁出祖母服。况外孙乎。未有明据。不敢质言。
为人妾者。生时称号及死后铭旌题主。书以氏字。似
松峰遗稿卷之四 第 542L 页
涉僭猥欤。娘字恐不无娼女之嫌欤。世人以召史称。之者。未知何以则得当欤。
 答。妾用氏字。未见其僭。娘字亦未有娼女之嫌。朱韦斋称朱子母夫人为娘矣。召史之称。果不典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