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目录
目录 第 x 页
石门集序
   石门遗稿序[李景在]
石门集卷之一
 五言绝句
   石门归路
   效东岳朝暮吟
   杂言
   次尹斯文韵。赠李晦卿。
   折取梅花。插之水瓶。置诸案上。
   朗州使君李叔弼书示我六年前拙句。且送酒壶。余茫然不记。其诗曰杜谷秋风佳节迫。白衣能复问渊明。似是余罢归后作也。欲次其韵而不记上句。遂以其句分作十四韵。拟寄叔弼。
   游石门。醉后示同游。
   夜半风雨大作
   孝浦雾行(戊戌○离骚录)
   谢僧印海持木果煎来馈
   命小奴牵出马子见之。则疲瘠殊甚。感而有赋。
   次锦倅边春长(命益)(四首)
   次李馨之韵
   印海持姜煎果来馈。率尔书赠。
   儿还
   醉中戏赠善贻(公之从侄孝锡号生老堂)
   追记瑞峰寺水阁之作
   锦江作
   赠李子晖,柳晦叔,吴善贻。
   别仲氏(以奎号支川)后书怀
   次从氏西湖韵。赠林令。
   留别湖翁
   寄朴叔
   谷口归路。悼郑(汉参奉)丈。
   夜入藏溪(二首)
   宿藏溪。朝起望云。
   藏溪呼韵(壬七十二。与李上舍及弟明仲同栖。凡十五日而罢。○二首。)
   次石川,苔轩诸老霁月梧桐韵。(二首)
   醉赠白足
   壬寅春。赵春卿自朴山来见。匆匆告别。率尔赠。
   春卿送其所眷于土泉而来。故临别走草以赠。
   次赠金季旋
   朴忠克来言乡友为乡丈设酌山寺。故戏吟。
   喜悲吟呈济卿
   松林独坐
   同君明(俊臣号归乐翁)集句
   次济卿寄赠韵
   赠梁永叔(世南参奉)
   永叔别后。次其韵口占。
   书赠李再馨
   示安孔明
   高敞倅李世卿还京历路。携酒来见共饮。其酒告尽。而主人不能继。追寄以诗。
   世卿见予诗送酒。有感。
   观科行戏题
   次金赉叔(汝锡)诸韵
   次题寄扇面(二首)
   黄再宁率其弟任龟,圣徵。自诗山来见。留一日而归。临别余送于沙门外。仍立岩上。远望其行。不堪悽黯。吟成一绝。恨未及书赠也。
   戏题木剑
   挽野望堂(柳东淑○五首)
   余曾戏作古诗。赠别朴兄(守初)。曰别离人所悲。贫贱情更哀。深源岂不奇。其奈心肝摧。(晋殷浩废黜。未尝悲见于色。及送其侄子于江头。咏古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之句。仍泫然流涕。)寂寂空山下。吾与病独留。浮生知已矣。默默双涕流云。其后朴兄寄书曰。前诗付壁观之。悲伤之意蔼然。无乃过乎云。故复次其韵二首明之。
 五言四律
   次海台韵。呈松沙(宋奎濂官至判书)行轩。
   又呈松沙
   在法圣。又次海台韵述怀。
   挽金丈(友亮)
   寄赠李馨之
   沈城主内夫人挽。(享年六十。封贞夫人。二子十孙。归葬广州。故三四句云。)
   次李馨之寄赠韵
   戊戌十月十七。承 拿命。晓发长城。
   宿井邑。晓向诗山。
   廿六入京。翌日就理。又翌日决配井邑。留别安孔明。
   水原途中
   晓发德平
   朴生告归。颇觉怅然。率尔书赠。
   偶吟
   赠安维相
   中庵
   叠吟
   赠别鸣阳亲友
   友人归后。次韵以送。叠吟以谢。
   夜行
   京中诸友有书相问。且送历日。临纸走书以谢。
   谢影
   影答
   挽曹参奉(溥)
   次三勤上人卷中韵
   勤来时。持传子南书。叠韵却寄。
   谢李沛然(兴浡。官至献纳。)丈惠姜
   次赠李晦卿
   次曹济卿
   叠韵寄金叔晦
   谢济卿来过
   独坐。又次济卿韵。
   赠绵倅李叔弼
   叔弼临行次赠。余又走次。
   次君明
   书示君明
   慎圣夔外祖母李氏挽
   荐樱
   挽吴君明(三首)
   挽野望堂(三首)
   挽尹上舍(鏶)
   挽姜上舍(务仲)
   挽边春长(二首)
   追次吴尚之见赠之韵。却寄四首。
   石门寒雪
   悠然见南山诗
   寄连源督陲
   悼谷口郑丈
   寄黄台叔
   溪上晚春
   挽林承旨(堜)令丈
   次吴善徵韵。赠曹浑。
   夜卧无眠。忽忆少年时赴洛之行。仍作晓行诗。呜呼何望复见此耶。
 五言排律
   挽嘉乐丈(柳泰翊)
   狗斗
   赠李晦卿
   砭斋崔先生挽(蕴官至承旨)
   辛丑秋。石门书怀。
   寒食日感吟
   挽陈丈
   黄龙金丈挽
   柳直甫自言断酒。闻之喜绝。醉中使渠呼韵。率尔书赠。
   又用直甫韵。醉赠林士驾。
   又用前韵。赠郑道长。
   四叠前韵。赠郑混源。
   夜坐大醉。五叠前韵。
   别朴晦仲
   借得刀子于柳磬甫。其孙欲取之。醉中不许。带而来。醒后解寄。且赠以诗。
   得病以来。虽梦寐间。未尝快步。复月望间。始梦散步于川上。数客相从而不能记。唯记李上舍馨之在后。余顾谓馨之曰。余之病久矣。不意今日能自行步也。余当与君往侍郎洞。须不出此三月内定日如何。既已望见山田。大麦黄熟。而野中白水满途。农人纷忙。处处插秧。余心语口曰此乃四月景也。前言三月云者妄也。觉而思之。喜而迟之。后闻儿言。则渠亦数夜。见余病差出入。而皆似清和时节云。今者崔丈书以为大病必有其限。此疾三年当愈。期在明年三四月。愿毋疑之云云。梦幻之说。固不足道。崔丈经历之多。能自揣度而其言如此。或者余病春夏间。能得差路。其兆先发于梦者耶。识之以为他日之考。噫。安得跨马挥鞭。往寻侍郎洞。与馨之说此事耶。
   悼谷口郑丈
   折柳谏
石门集卷之二
 七言绝句
   次李内翰(行道)士原韵
   又次前韵
   再叠戏呈
   挽曹参奉
   药房问 安偶吟
   药房见进驼酥有感
   直宿南宫。寄士原。
   又书怀(二首)
   赴试射。戏寄正叔(权尚规)士原。
   走笔慰权至叔(尚矩。时有老亲。而新除镜城半刺。)
   戏赠务倅李叔弼
   叠戏叔弼
   无题
   次郑说书(晟)丈韵
   见南涧(柳东渊)书有感
   莲亭和叔弼。次金道常韵。
   嘉乐丈闻吾明字韵有寄和。敬次。
   与郑别坐有约游鼎浦。闻讣偶成。
   与晦叔,善诒,龟瑞夜坐呼韵(五首○此以下石门录)
   翌日閒坐续成(四首)
   夜坐次东岳韵。戏赠晦叔。
   又即景(二首)
   松台閒坐。俯见溪水涨溢。往来行人。谓其常时浅滩。不复为虞。猝然浮涉。卒致溺没者。不知其几人。余与善贻相视一笑。各占一诗。余诗先成。
   岩上因树作屋。柱松甚细弱而能不挠可嘉。因戏剥其皮而书之。设为问答者。亦戏也。
   偶题
   客言近村人有传松棚朝为风落。讹言至此。实为可笑。走笔以书。
   君明六十二得男。走笔以贺。(二首)
   次李馨之寄赠韵(五首)
   戊戌十月之十七。罗卒来传 拿命。十八发行宿长城府。酒中柳直甫呼韵。走笔以赋。(此以下离骚录○二首)
   赠柳清甫
   宿金沟向三礼
   暮向弓院
   弓院晓行
   路人有识余者
   天安酒幕。有兴德官僮来拜。言曾于合操时见余云。
   稷山路上有感
   振威夕行
   德平逢永侄(永锡)
   见亲书
   过板峙
   参礼途中(二首)
   到配所(二首)
   冒还家乡。归路历过黄龙金棘人所。适逢边公渐。月出后同来掌内。马上偶吟。
   邻有朴佥知庆喜者进酒
   寓舍狭陋。且无山川。极以为苦。闻山城南仓下山水颇奇。欲为移往。遣朴君瑞押县吏同往见之。独坐有吟。
   主翁进饼酒。戏题。
   风雨颇扰。夕间尤盛。
   夜坐风雪大作。援笔戏成。
   余初到此。戏作一绝。托以寄楚山山灵以示人。其人以山灵之答而次之。遂演其意而作累篇。
   谢僧印海持木果煎来馈
   卧闻村人相说。今日是冬至。客中忽惊节序之变。感而有吟。(五首)
   赠林鲁叟
   赠金伯旋
   徐六一往京城。归路来访。醉中走笔以赠。
   次君明韵(六首)
   次春长咏烛韵(六首)
   又呼韵口占(是夜豪唱前后美人曲。相与叹其忠恳故云。)
   次李馨之韵
   自锦归。马上偶吟。
   夜行(二首)
   李国材叹余鬓之苍浪。余戏答云云。国材足吟而余尾之。
   笠岩僧将处默来见。副将太谦亦来。而其年则太四十七而处三十七。余则四十二。戏书以赠。
   偶吟
   次曹济卿韵(二首)
   独坐次济卿韵(二首)
   忽念正月尽于今日。信笔戏题。
   赠别李馨之,丁君卿。
   山上望诸行有吟
   东望笠岩内庄屏列。西望兴德扶安诸山簇立。沙真少浦潮水方落。俯见山下孤村夕景政开。客思不禁凄然。率尔吟得一绝。
   戏赠君明
   次君明
   次济卿寄赠韵
   追次梁汝仰草堂韵
   次赵奎祥韵
   春来神思无聊。不能作一首诗。纵有所吟。皆出于牵率。殊无意兴。今日忽见庭梨烂发。蜂蝶纷纷。合有诗而亦不能强也。戏次一绝以书。
   次赠金叔晦
   次赵春卿韵
   春卿请呼韵。余诵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之诗。请与共话。余诗先成。
   次永叔韵
   感怀诗(并序)
   京中诸友有书相问。且送历日。临纸走书以谢。
   独坐戏吟
   追次郑混源留赠韵(四首)
   元朝 盖尝有意于吟哢。知其不可能而止矣。斯录也其偶然而成者也。否则牵帅强步。出于不得已者。甚不足观也。其录者何也。恶其无所用心也。孔子曰。不有博奕者乎。犹贤乎已。此吾志也。
   阅青霞权克中诗有感。率尔和其韵。(二首)
   卖炭得三斗租。戏题。(二首)
   歧峙岩下石佛
   芦岭石弥勒
   谩题
   谢灵珠上人送椒
   赠思敬上人
   示安孔明
   高敞旧倅李世卿瓜满还京。历路来见。醉中走笔以赠。
   柳晦叔有问书。喜题一绝。
   走次金赉叔韵
   林妇抱病还归。情事惨然。
   咏梅
   次赉叔诸韵(壬寅年记)
   戏题禅要面纸
   谩题
   送林鲁叟赴试之行。归路有吟。
   与李建仲偕来锦里。中路日暮。恐不能得达。约以明日作行。遂分路寄宿。既而儿辈曰。西日尚未尽下。诸驹亦已秣矣。及此发轫。可以得达。遂催装而作。且使一仆行。招建仲于其舅裴上舍家。则尚无声息。想建时在其内弟家而未及到也。既而发轫。不能中止。与儿辈冒夜还归。马上口号以志恨。
   赠朴生斗桢(并序)
   自楚将归。醉题中庵壁上。
   又题僧壁(二首)
   折取梅花。插之水瓶。置诸案上。
   李晦卿来留四日。共论姤复之理。告别而归。怅然叙怀。
   次尹斯文韵。赠晦卿。
   夜与庵僧携酒。出松亭岩台。
   还庵追次使相韵。以见情。
   送儿尤庵丈席(公之长子朋锡号松洲)
   醉中吟得数句。倩善贻书之壁上。因题戏语。
   拟赠沈仲美(三首)
   欲往吊李献纳于完山。侄女送酒以为路费。怯寒不果。遂饮其酒。醉中戏题。
   赠雪淳上人
   依上韵。寄初大师。
   郑混源蓄一怪石。峰峦涧壑。历历可指。占隙植枫若菊若兰若。寘诸小盆。注水盆中。水从涧壑上润。至于峰峦。枫若菊若兰若。蔼然有生气。真一小玉山也。请余赋诗。
   方伯赵禹瑞到畸翁先生旧宅有作。次其韵。
   夜坐命僧酌酒。仍与相酬。醉后戏赠。
   闻柳磬甫寄寓圣代庵。戏寄。(二首)
   酬守初大师
   龟瑞来宿石门。为诵从伯氏来到此地咏梅之作。醉中次韵。(二首)
   偶题病语
   受针
   高吟
   盆之破者。梅之折者。人之病者三物。极是的对。戏题一首。
   腊月十三四。始尽四合食。自春以来未之有也。私自庆幸。记之以为后考之地。
   春祝
   偶吟
   环碧堂。次赠贞娘。
   病卧。闻徐李两公来饮舍兄宅。走书以送。(三首)
   酒席送舍兄岭南之行
   志玄来访。为赞勇珍峰于余居最奇。书以赠之。
   题太义劝善文
   递训长后寄交代
   玉山窟岩。逢印戒。(一乃戒兄。余见时头发皤如。后数年归俗。可见慎终之难。故及之如此耳。)
   环碧堂。赠竹仙。
   自南郭归。走笔巨山昆季。(二首○潇洒二小娘。年才八九岁者。逐节按舞。极尽其态。及熙卿叔侄能唱。)
   次从氏(以久号道林)西湖韵(六首)
   寄连源督
   送明仲。(公之弟以井。号藏溪。)独坐书怀。(别后怀思索莫。仍念夏初与仲氏分散之怀。尤觉一倍怆恨。遂次其时送别韵。)
   夏日田居漫兴。复叠前韵。(三首)
   广山江亭作(二首○君明次韵。有山客却嫌高阁爽。青藜还欲下松根之句。故更赋以答矣。)
   又还后寄诸友
   次从氏西湖韵(岩有承旨林公息营亭。而岩上刻李参判廷夔所书。以丹填之云。)
   寄黄台叔
   赠周健夫
   夜入藏溪(七月十五夜坐。呼韵各赋。○五首。)
   醉草(二首)
   箕城莲亭。次李叔弼。
   海佛庵。赠上人。
   次李内翰士原
   次高斗纲天卿赠朴茂叔韵
   无题
   过七松亭有感(亭在伏龙山东麓黄龙江下流。乃从曾祖进士公啸傲之处。手种七松。因命曰云。)
   枫湖次林叔(㙔持平)(二首)
   夜坐联句(高天卿死后。始与郑丈相见。故三四句及之。)
   赠别金子成之白(教官。号澹虚斋。享蓼溪。)
   子成更留一日。临分走次留别韵。
   感旧游。寄赠金子谦(之鸣进士),大而(之声文科)两兄。
   无题
   次吴善徵。赠曹浑。
   感次野望柳兄旧韵
   无题
石门集卷之三
 七言四律
   闻玉堂艺苑春坊相和韵。次寄士原诸友。(六首)
   又呈正叔,士原。
   嘉乐堂柳(泰翊)丈闻吾辈前秋穷字韵。追次以寄。谨步以谢。(此以下箕城录。)
   走次墨豪卷中韵(余方请画石门幽居。故落句及之。)
   去年六月十六。松倅朴晦仲,绵倅李叔弼。自锦城试所来过石门。鼎坐叙怀。其乐无比。今年罢官归卧于此。追念去岁之游。恍一梦。遂题长律以见情。
   李井邑(惟祯)
   沈城主内夫人挽
   咏怀一首。寄郑丈(晟)
   夜初更。朴君瑞归自南仓云。自此往本县北仓。绕山城后东转而逾一岭曰月云岘。岘极验峻。大石多当道。马不能行。下马徒步。攀木鱼贯而上。沿溪到南仓。自此去彼道里不过二十五里而远。白岩山之一支东北走而峙者。与山城相对而立。其西南指而走者。为南仓案山。其下稍衍夷而为平皋。皋去南仓仅五十步。乃井邑地界。一水自东峰之背山城之下而来。一水循西峰之脊而来。衣衿掩而合于平皋之下。平皋之上。有人家一区。其大仅如斗。而檐去地者才数尺。前后积木叠石。以为壁而不用土。视之如羊豕之圈。隘陋不忍见。独其江山风景。洒落无比。如壶公之谪处天。循平皋而南百步许。得一故址。芦山寺基也。台砌完然犹存可考。而见盘石列铺。溪水环拱。地多石少。土无林莽草树之蓊翳。间有毛者莎草耳。水石相映。清滢无尘。最是奇绝处。蓄眼以来。未之曾见云云。以君瑞之言而观之。真胜地也。不知造物者办此奇胜之地。何不置诸通衢广野之中。而置之穷荒寂寞之滨。何不畀诸奇人逸士。使之游息玩赏。而付之山獠洞夷之手。使千古胜景。埋没如是耶。抑山獠不知江山风景之为好。则何苦而辛勤结屋于此。既居于此。何仇于江山风景。而作此兔窟鼠穴。以杀风景也耶。皆不可知也。既无家舍可以寄身。则不可以入去。当待发春。手筑一室于芦山基下而居之。造物者其能无拦助耶。姑书一律以寄兴。
   风雨颇扰。夕间尤盛。
   风雪晓作。枕上有吟。
   金赉叔送河西先生草书千字一部。银钩铁索。焕焉溢目。豪放飞腾。卓厉遒迈。如龙蛇起陆。风雨骤至。而亦不出于规矩准绳之外。岂其藏于中者。有塞天地亘万古。浩然而不屈者。所以发于外者。有迈金石明宇宙。凛然而不可犯者耶。其可敬也已。抑赉叔之送之。岂余之少好斯技。或能粗知其一班者耶。夫常人之情。狃于其所常见。而骇于其所未睹。明于其力量所及处。而暗于其高远奇绝之事。余小子何能知此帖耶。试一披之。则余恍然失其中之所守。而茫然不知其所以为法。不敢直视。而亦不敢舍诸手。赉叔之送之。其困我哉。虽然迁次孤寂之中。无与可以开怀者。而傍无严师友随事警责之功。鄙吝之萌。已不胜其纷然。常切病之而不知所以药石之矣。今得此帖。盥手焚香。危坐而观之。则中心惕然。自尔起敬。因其惕然起敬者而思其所以惕然起敬之义。因其所以惕然起敬者而思其所以能使人惕然起敬之理。推之又推。反覆而思之。则先生之道貌德容。恍若亲睹于函丈之间。而先生之至言真论。恍若接于耳。其据梧扫洒。巧夺造化之状。恍若在于目。不觉心神之爽朗。毛发之竦坚。非僻之干。涣然若春风之点雪。不复作于心中。先生所以兴起余者。岂浅浅。而余之所以得力于先生者。又岂可一二也哉。赉叔之送之。其爱我也哉。其爱我也哉。昔苏子瞻谪岭外。以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自随。谓之南迁二友。余于先生此帖。僭谓北学先生也。
   叠前飞字韵。酬友人。
   对月偶吟
   次前日韵。付赠全墨豪。
   偶吟
   余初欲得长沙而不得。今来于此。两地地名。皆与昔贤迁谪之所同名。感而有吟。
   偶吟
   寄谢野望堂
   次李沛然丈寄赠韵(三首)
   前次李沛然韵诸作。无悲伤恻怛之意。至如身直心虚真味馀兴等语。尤非惶恐颂罪之语。若使孙会宗辈见之。岂不喜其得间耶。更吟一律以见情。
   夜坐次柳罄甫所寄翰院银台相和韵 四首
   又次观试阅韵
   次曹济卿韵
   又坳体
   示安孔明(二首)
   挽玄侄(弘祖)上舍
   次赵春卿韵(二首)
   次金丈草堂韵
   罗子尚挽
   挽尹上舍(鏶)
   挽李献纳沛然(二首)
   姜督邮挽(敬吾)
   醉赠金生(錞)
   次赵春卿韵
   拾遗
   挽曹佥正(二首)
   次郑混源怪石韵(二首)
   方伯赵禹瑞曩游双溪。山僧有以木杯进呈者。归以示余。余笑谓此乃山林寒士之器。非朱门贵客之所宜玩也。公笑曰吾将持去。造台以送。新年元月。台杯俱到。作诗以谢。
   酬守初大师
   闻内肿久疮者。浴桑灰水得效。余以其法试之。戏题。
   次赠黄台老(俊耇○六首)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
   酒席。送舍兄岭南之行。(二首)
   挽林承旨(堜)令丈
   次寄李一卿归川斋(廷夔参判)
   睡隐先生(姜沆)
 七言古诗
   走次林周卿留韵(二首)
   僧达山歌。走笔寄叔弼。
   甘棠行
   挽李正字(光廷)
   庚寅复月二十日。风雪大作。近古所未有者。念北行诸人困苦之状。因成一转语。奉寄行边。以博捧腹。
   劝缘走笔
   放言效山谷体
 赋
   卧游名山赋
   拊几作箴赋(此篇乡解所作而遂得高捷。先生时年十九。)
   仁义半载赋(丙戌进士时所制)
   衣锦尚絅赋(东堂制)
 颂
   桑林雨颂
 笺文
   正朝笺文
 序
   别晦仲序(此序载于别朴晦仲五言排律之下。故又书晦仲以识之。)
   千里面目序
   同苦录
石门集卷之四
 疏
   时弊疏
   河西先生请额疏
   德山书院请额疏(代儒生作)
   代制林东里(㙔)辞持平疏(此疏誊来于东里遗稿。故并附其时遗札。)
 杂著
   旅窝记
   至乐堂记
   西岩堂记
   书九友堂记后
   答客文
   大小说
   谩说
   贵说赠金生
 祭文
   祭外江先生文
   祭野望堂文
   祭嘉乐丈文
   祭君明文
   君明小祥祭文
   后村李公墓志铭
 书
   谢方伯令兄书(赵禹瑞○癸卯九月二十四日)
   谢方伯书(甲辰二月初二日)
   与朴晦仲书(时晦仲为西原倅)
   谢林叔东里书
   谢东里书
   上东里书(戊戌五月 日)
   寄勇珍会接所
   寄儿书
石门集卷之五
 附录
   墓碣铭[金昌翕]
   行状(本状作石门吴公行状)[任宪晦]
   箕山祠 奉安祝文(未详谁制)
   祭文[金声五]
   祭文[郑涖]
   实记(谨取事行之不入于行状者。入录。)
石门集跋
   跋[金炳学]
   跋石门遗稿[奇正镇]
   又跋[高时鸿]
   石门集跋[吴骏善]
   [刊记]
石门集遗墨
   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