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杂著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2H 页
谩记[上]
朱子曰。文士巧于言语。为人所说。易入邪径。按班固于窦宪。扬雄于贼莽。蔡邕于董卓。二陆于成都王颖。李白于永王璘。柳子厚刘禹锡于伾叔文。皆是类也。其弊不但文肆而质䪥。可不戒哉。
许浩曰。今有文甚善也。曰。某之为其所轻而易者则蔑焉。视之未甚善也。曰。某之为其所尊而畏者。则翕然称之。诚哉是言。余验世情。其不然者鲜矣。岂独文词之善不善也。然称与不称。在我无损益。岂容欣戚于其间哉。
徐毅斋(侨)诗曰。古人重晚节。气衰当志新。古人贵老成。齿颓资德尊。初心苟无负。期不愧师门。蔡季通曰。吾辈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余今年老气劣。意思萧飒。每看此等说。不觉惕然。时自讽咏。以寓警省焉。
余尝除受一命。未几同僚因事而递。盖由我连姻家也。时慎独斋先生留京邸。禀议去就。即以朱子答韩尚书。士大夫之辞受出处。又非独其身之事而已。其所处之得失。乃关风俗之盛衰。故尤不可不审之言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2L 页
教之。且曰。系关廉耻。余退即呈旬。
余尝梦得烈炎手不可迩。险澜足不可狎之语。盖谓不可近势焰也。
明人灼艾集。陆象山累世义㞐。一人最长者为宗主。一家之事听命焉。选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公堂之田。给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宾至则卮酒杯羹。久留不厌。晨兴率子弟。致恭祠堂。聚揖于厅。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唱云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以此观之。其处家制行。足为当世之名儒。而无怪乎倾倒一时也。惜其主禅家之顿悟。与朱子而背驰。终不入于圣人之道也。如吕荥公家法。岂不甚美。而未免好佛之讥。此所谓贤者之过者也。可慨也已。
许衡曰。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士君子当以农务为主。商贾虽为逐末。亦有可为者。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3H 页
亦无不可。若以教学与作官规图生计。恐非古人之意也。按许说。不无所见。然孔子不云乎。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君子忧道不谋贫。又曰。吾不如老农。至于商贾。尤计利之甚者也。若不计利。则初不为商贾。既为商贾而不计利。则有何益也。利心一萌。不流于市井者几希矣。愚恐此说若行。流弊不浅。盖许氏之学。不能劈断于义利关头。故其仕胡元也。亦复恬然矣。
古语曰。士苟爱一分银子。便不直一分。银子爱一分犹不可。况爱万斤乎。然爱万斤者。未必不自一分始。知斯说者。盍慎于一分乎。
余尝见李得宗曰。子所学颇博。何不勉于践实之工乎。答曰。为穷困所乏。不暇念及于斯也。余曰。子之言。犹孟子所谓救死不赡。奚暇治礼义者也。但不几于无恒产无恒心之民乎。自今为无恒产而有恒心之士如何。盖李是质美而学博。尤用工于易。而迫于饥寒。不能远寻师友。充其所学。且以地微。没世坎坷。惜哉。
朱子答张敬夫书曰。近闻尊兄发明当仁不让于师之说云。当于此时。识其所以不让者为何物。则可以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3L 页
知仁之义。此等议论。又只似旧来气象。非圣人本意。才如此说。便只成释子作弄精神意思。不复儒者脚踏实地工夫。按南轩说。与禅家所谓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话头无异。盖先起一个疑端。把捉空虚底事也。只见无所摸揣。不见其有物而终归于幻妄矣。所以不让者。果有物乎。圣人本意。不过以仁为己任。勇往必为。而不须让于师也。
郑北窗𥖝曰。圣人之学。以人伦为重。故不言其要妙处。仙佛则以收心见性为本。故上达处多。而下学处专阙。此三教之所以异。而仙佛则大同小异云。按所谓上达。即上达天理之谓也。彼以理为空。则所以收心见性者。不是吾儒穷理尽性之事。而况天理之大者。莫过于人伦。以仙佛既弃人伦。而谓之上达。则上达者何理也。其谓上达。与儒者迥别。而北窗并称。岂亦带葱岭气来者耶。
朴讷斋送解空上人序曰。释氏所谓无。即吾儒之所谓性也。天地未判之初。未尝有形。则是一团无极也。故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人受天地之气以为形。受天地之理以为性。形与性原其初。则实生于无也。而性寓于形之中。其五蕴六尘。皆眹于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4H 页
形乎。形之所以攻吾性。如此其多。则其馀存者几何。能返于不形之天。不有吾耳目。不有吾手足。卒至于无听也无视也无动也。举一身而无之。则尔乃一无极也。耳能听于无声。目能视于无形。合其明于日月。合其灵于鬼神。按无极者。乃此理无形象。可指拟之谓也。岂独天地未判之初。只是一个无极而已也。天地已判之后。则此理亦非无极乎。朱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万汇之根柢。故无极而太极。非厥极之外。复有无极也。朱子亦以上天之无声臭。言无极。则言于天地未判之前者。实沦于空寂。其所谓无。非吾所谓太极。便是无极。而全归于空无断灭。即释氏以理为空者也。朱子曰。老释悦于静。而欲无天下之动。是犹常寐不觉。而弃有用于无用。又曰。乾坤造化。乃实然之理。而反以太虚寂目之。只以人物已死之知觉。为实然之理。乃释氏之误见。今曰返于未形之天。举一身而无之者。即朱子所谓常寐不觉。以已死之知觉。为实然之理者也。其可乎。明道曰。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朱子释中庸动变化曰。变则已改其旧俗。尚有痕迹在。化则都消化了。无复痕迹矣。又曰。大而化者。为春融冻解。混然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4L 页
无迹。而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矣。此皆至诚之道。至于大而化之。则形色都消化了。无复有痕迹之谓也。今若讷斋之说。能返于未形之天。举一身而无之。则是已死了也。已为鬼神也已。安有听于无声之耳也。安有视于无形之目也。杨龟山曰。形色即是天性。非离形色。别有天性。故以色即是空明之。又曰。大而化之。则形色天性无二致也。无物不空矣。
朱子曰。此类皆是借彼以明此。非实以为此之理。即彼之说也。龟山之说。实近释氏。而借彼以明此者。朱子已言之。岂若讷斋之真以彼之无为。吾儒之所谓性也哉。且其言曰。一见老髡。莫逆于心。亦不觉已入于彼矣。
本草曰。易以巽为鸡为风。鸡于五更鸣者。日将至巽位。感动其气而鸣也。故风人不可食。医学入门曰。日交巽木而鸡鸣。鸡鸣则阳气已动。而人之血气。应时而行。故于此时。服药以行瘀血也。按先天图。地雷复初爻。子时之半。阳气始动。至风雷益六四爻。丑时巽(六四爻即巽也。)气入。鸡鸣乃在其时。故鸡为巽畜也。丹溪心法云鸡属土。必以丑时鸣。丑属土故也。然说卦以巽为鸡。五行传鸡属木。周礼鸡人属春官。则鸡是木畜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5H 页
而属土者。盖馀论也。古语曰。鸡土浴属土之说近之。
月令曰。夏其虫羽。王奕曰。凤羽虫之长。故南方之宿为朱鸟。禽经赤凤谓之鹑。沈氏以朱鸟为丹鹑。按凤生丹穴。赤是凤之赤色也。鹑非鹑鹌之鹑。乃凤之一名也。井鬼柳星张为鹑首。鹑火之次。在于午未者。是南方朱鸟也。
古语春之风。自下而升上。夏之风。横行于空中。秋之风。自上而降下。冬之风。著土而行。盖风随阳气而升降也。
小说风不鸣条者。四十里。折大枝者。四百里。折大木者五千里。三日三夕者。天下尽风。二日二夕者。天下半风。一日一夜者。其行万里。窃意不但风也。雨亦宜然。三日三夕者。天下尽雨。
类说诗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又曰。北风其凉。雨雪其旁。盖东北风而雨常也。又如长安西风而雨。恐是山势使然。以我国言之。东南风则雨。西北风则晴。又铁岭以北。南风则旱。北风则雨。山势或海气使然也。按雨雪在冬。而北风乃冬风。则未必以北风而有雨雪也。东北阳方也。二气交感。阳先阴倡。故东北风而雨也。我国东风。必伤禾谷。而独岭东东风则大熟。而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5L 页
南风损稼云。此亦山势之使然耶。
秋花感于阴。故花瓣浊而厚。能耐霜寒。异于春花之轻清。易为飘落也。人之气。禀清者难寿。禀浊者多寿。亦类此。
草木之花受气于阳。故五出。雪花受气于阴。故六出。六者阴数。五者阳数。
邵子曰。凡禽卵系于背。本乎天者亲上。故能飞。兽胎在于腹。本乎地者亲下。故能走。又曰。在水而鳞鬣。飞之类也。龟獭之类。走之类也。又曰。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走之飞龙马之类是也。然则鱼之卵生飞类。故能浮能跃。蛇之卵生。走之飞者也。
类说曰。木之有良材者。不能成好花。其好花者。不能成美实。其美实者。不能成良材。是犹与之齿者。不与之角也。按与之齿者。不与之角。非天故有意于恶其全而与之偏也。盖理通而气局。气有限而理不穷。故材之良者。木之粹气。限于材之良。而未及于花之好。与之齿者。物之刚气。限于齿而未通于角。此乃形质之已成者也。皆是局于气。故非人力可以变移。人之寿夭贵贱。禀于形气之厚薄。故一定而不易。此谓天赋之命也。惟本然之性。无有不善。驳浊之气。虽有混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6H 页
杂。而非若花实齿角寿夭贵贱之已成形质者。故学以变化。天理自复。此则理之通。而孟子所谓不谓命者也。
致堂胡氏。论张良狙击始皇。大索不得曰。良非独免。并免力士。其智略之妙视吕政。如罝中狐兔。或以败获忧之。是反浅浅乎待良矣。致堂之论。可谓知子房矣。夫子房虽学老氏。自是天授帝者师也。受符于桥上。还筹于幄中。报韩之仇。开汉之业。超然远引。明哲保身。岂但沙中免获而已哉。邵子所谓良善藏用者。其以是夫。盖屈消往退者。体之藏也。伸息来进者。用之发也。天地而不藏其用。则发泄散涣。万物不得收敛成实。人而不藏其用。则㬥露虚夸。一身不得贞固自保。故易系既曰。显诸仁而必曰藏诸用。又曰。退藏于密。子房庶几乎用之矣。
镇压之事。自古有之。诚有其理。朱子曰。山川孔穴。皆相通。盖谓脉络连续。如人之肢节腠理贯通。血气流注。或有壅滞。则小则痈肿。大则绝脉矣。山川气脉之相通。亦如是。或有断压。不能疏通。人之禀其气者。亦必不全。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大禹铸镇河患者也。坡诗所谓谁能如铁牛。横身负黄河。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6L 页
即此也。镇牛负河。犹防水患。况石之镇山脉乎。白州双角山下有井。饮其水者。生女多美。梁氏女绿珠亦生焉。名曰绿珠井。里人为美色无益。以巨石镇之。后生女端美。形体不完。亦其验也。国典诸山陵。主山来脉。礴石造排处。或雨水损毁成坎者。观察使并审以启。来脉尚不可为雨水所损。况穿凿之乎。其祸必矣。若客土之补甚无益。浮屠泓为张说市宅。戒毋穿东北隅。他日怪宅气索然。视隅有穿三处丈馀。惊曰。公之富贵。一世而已。说欲平之。泓曰。客土无益。与地脉不连。譬如身疮补他肉。无益也云。此说似然。高丽僧宏渊撰道诜传曰。初道诜入唐。学于一行。一行览三韩山水图。以为人若有病。寻血脉。或针或灸则愈。山川之病亦然。或建祠立佛立塔。如人之针灸。名为裨补。后建裨补五百刹云。今石佛浮图。处处有之。其所建也。盖裨补之术。亦或有理而必立寺刹石佛者。出于道诜张大其法也。
或问余。邵康节透尽物理。何不自图好山水。以为子孙计乎。余谓读书录曰。广大虚明气象。无欲则见之。康节无欲。故能虚明透于物理。苟有所图。则已是有欲。于物理不透。虽图好山水。亦不可得也。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7H 页
仪礼亲属记及家礼辑览。具载亲属称号。而杂出佗书者。或有阙漏。如叔祖。(祖考兄弟也。韩愈即湘之叔祖也。)祖姑。(祖之姑也。仪礼作王姑。)昆孙。(左传曰。君之昆孙。仪礼注云玄孙之子来孙。来孙之子昆孙。昆后也。与昆同。)内舅。(母兄也。)舅母。(母之兄弟之妻。)妗。(与舅母仝。)外翁。(朱子书曰。外大父。)弥甥。(韵府外孙曰弥甥。左传季康子曰。以肥之得备弥甥也。)从甥。(从父姊妹之子。)从孙甥。(姊妹之孙。)外侄。(姊妹谓兄弟之子也。王江州夫人。谢玄之妹。而谢遏之姑也。责外侄谢遏不来。)内兄弟。(舅之子。)内妹。(舅之女。)舅弟。(内弟也。山谷舅弟妙学古韩文。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外兄弟。(姑之子。)表兄弟。(即外兄弟。)姨。(妻之姊妹曰姨。母之姊妹。亦曰姨。)姨兄弟。(母之姊妹之子。)堂姨。(母之从父姊妹也。狄仁杰为相。候堂姨卢氏。)妻甥。(妻姊之子也。何充为王导妻姊之子。故曰妻甥。仪礼妻之昆弟之子为甥。○姑之子舅之子。姊妹之夫皆为甥。注四人体敌。更相为甥。甥犹生也。)妻弟。(妻之弟也。张孝基。财产归妻弟。)中表兄弟。(外再从兄弟。犹言外内兄弟。尔雅姑之子外兄弟。舅之子内兄弟。或曰。两姨之子为外兄弟。姑舅之子为内兄弟。纲目杨慎矜。与王鉷父中表兄弟。故引鉷入台。宋房崇吉之母。与北魏济州刺史卢度世有中表亲。然已疏远。及为魏所虏。度世奉事甚恭云。然则外内兄弟。虽非从行而虽疏远者。亦称中表亲矣。)重表侄。(异姓再从侄也。杜诗送重表侄王砯。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则杜为王之外再从叔也。)小姑。(夫之妹。仪礼。夫之庶母为小姑。)外妹。(同母异父之妹也。韵府。声伯始外妹管。)外妇。(汉高祖立微时内妇之子肥。为齐王。外妇谓与旁通者也。)君子子。(三礼图。庶母慈己者。谓己也。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韵府。君子子者。大夫及公子嫡妻之子也。)异姓亦称从祖。(史谢方明。刘裕之从祖弟。)娘子。(母也。)娘。夫谓妻也。韦斋与其岳君祝公书曰。私(一作松)奉娘子幸安。小五娘九月十五日免娠。娘子谓其母。程氏娘谓其妻祝氏。小谦辞。五兄弟之次也。 姐。(蜀人谓母曰姐。)媞。(江淮閒谓母曰媞。)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7L 页
婶。(俗谓叔母曰婶娘。)贱妇。(夫自谓其妻也。朱子亦称。)倩。(东齐之人谓婿曰倩。)尊堂。(朱子称蔡伯静之母云。)先庭。(谓人先父。)显嗣。(贤子也。)犹子。(朱子曰。记曰兄弟之子。犹子也。盖记礼者。主丧服而言。如夫子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若以侄谓犹子。则是以先生为犹父矣。汉人谓之从子。却是其正。盖叔伯皆从父也。)伯仲叔季。(伯。把也。持家政也。次为仲。仲中也。仲之弟曰叔。叔小也。叔之弟曰季。季癸也。甲乙之次。癸在下也。)
俗节名及方言。皆有可据。如怛忉。(新罗时。以龙能兴雨。马能服劳。猪鼠耗谷。每岁首辰午亥子日。设祭祈穰。禁百事。谓之怛忉。言悲愁而禁忌之。犹雩祭。吁嗟而求雨也。今俗正月。辰怛亥怛者。即此也。)正月望日药饭。(新罗炤智王正月十五日。幸天泉亭。有乌衔书来鸣。得其书外面云开见二人死。不开见一人死。王曰。与其二人死。孰若一人死。日官奏云一人者王也。王开视之。书曰。射琴匣。王入宫射之。果内殿焚修僧。与王妃潜通。将狙剚王者也。妃与僧皆伏诛。自是国俗每岁是日。以糯饭祭乌。)寒食。(龙星木之位。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盛故禁火。以介子推死。为寒食者。非本意也。寒食为三月节候。则子推死日不必在其日也。)搜溺。(五月五日。屈原沉汨罗。人哀其死。搜其尸。故俗谓端午日为搜溺。)流头。(高丽国俗。以六月十五日。沐浴于东流水。祓除不祥。因会饮。谓之流头饮。明宗时。侍御史二人与宦官。会广真。为流头饮。今俗因之。)百中。(俗以七月十五日。为百中。疑上元正月望日。中元七月望日。下元十月望日。此三个月。大数百日。而七月望日在中。故为百中。)南膜。(胡人拜必称南膜。今俗常汉相拜时所称。疑出于此。)大监。(大监大禄。皆乌孙官名。李戴仁娶阎氏。私约曰。有兴则见。一夕小竖报云县君欲见大监。大监之称。其来久矣。)东京。(东京。庆州也。其主山来脉断绝。故俗称兽之无尾曰东京。)阿。(道经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注唯阿。皆应声而有迟速之分。恭慢之异。今俗应对称阿者。盖本于此。即应声之迟而慢者也。)
 老子道德经。固多近理而乱真。至于河上公注释。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8H 页
失其本旨者亦多矣。偶得阅览而略辨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无名者。谓道无形。有名者。谓天地有形。人常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妙。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按本文之意。无者名天地之先。有者名万物之母。故言常无者。欲以观其妙。言常有者。欲以观其徼也。本文之意。以无与有。皆为众妙之门。非欲以作欲意也。今以有欲观其徼者误矣。徼窍通。物所出之孔窍也。解以归则亦不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注天下之人。皆知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故恶己之有危亡也。按两已字。皆当作语助辞。恶当如字。与不善意同。今作恶己之危亡则恐误。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注谷养也。神谓五脏之神。人能养其神。则长生不死。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按朱子曰。谷之虚也。声达焉。则响应之。乃神化之自然也。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云。注之训谷为养。训玄牝为天地者亦误。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8L 页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注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按揣而锐之者。如治刃器而加锐。则易折而不可保也。揣之后弃捐者。释此义不成。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注营魄者。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又曰营。魂也神也。魄。精也气也。载。犹车载物也。魄以载营则为众人。营以载魄则为圣人。按朱子注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霞曰。载犹加也。营犹荧荧也。荧魄者。阴灵之聚。若有光景也。盖魄不受魂。魂不载魄。则魂游魄降而人死矣。故脩鍊之士。必使魂常附魄。如日光之载月质。魄常检魂。如月质之受日光。则神不驰而魄不死。遂能登仙远去。又语类曰。魄是一。魂是二。一是水。二是火。二抱一。火守水。魂载魄。动守静也。此注既曰人载魂魄。而又曰魄以载营。已是相戾。而又以营为魂。则载营魄者。亦非魂以载魄之义矣。抱一者。使魂魄合而一之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注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故得失皆惊。按朱子曰。贵犹重也。宠辱细故。而得之犹若惊。若世之大患。则尤当贵重之而不可犯。今训贵为畏。则与贵义不相近。且下文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者。亦贵重之义。与上文贵大患若身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9H 页
意相贯。而注以人君贵为天下王者。则一章文义。似不如此异同。训若为至者。与宠辱若惊之若。不相贯矣。亦不可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则近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又曰。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此则近于无极太极。而又曰。复归于无物。则实沦于空寂。此所谓近理而乱真者也。陈图南祖老学。故号希夷者。盖取此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此盖言以静虚而至于为天下王也。庄子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庄子之学。实本于老子。邵子内圣外王之学。盖袭庄老。故与二程不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按老子一书。皆以虚无无为为宗。而惟此数语。最近于理。第未知所谓有者。与吾儒之有同耶。
希言自然。注希言者。是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按希与听之不闻。名曰希。同义。当训无。盖谓无言。是自然之道也。此乃虚无章首句。则当以无为主。爱则与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19L 页
希义。不相近。
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注赘贪也。有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敛馀禄食为贪行。按馀食。食之弃馀也。赘行。行之赘疣也。皆贱恶之物。言矜伐之人远于道。故为人所贱恶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注辎静也。按辎重。载重之车也。言圣人所行持重。如重载之车。不轻疾也。静与辎。义不相近。
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按丘氏曰。佳之为言。美也。兵者凶事。而以之为佳美。是乃世间一种不吉利不祥善之器具也。惟其为不祥之器。是以其用也。在物无不恶之。然人亦或有以为佳美不恶之者。无乃反以兵为佳乎哉。
自知者明。注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按自知者。乃谓自知贤不肖也。若反听无声。内视无形。虽是道家本法。与自知固不同。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注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按不屈于物欲。谓之强。即孔子所谓未见强者。中庸所谓强哉矫也。此注自胜其情欲谓之强者。固得之。至谓天下无有能与己争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0H 页
为强。则强之得名。初非人与己争也。是则先有意于与人争强矣。以柔胜强。自是老子之道。故注者之说如此耶。
执大象。天下往。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物。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按此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意也。但人之神明。禀于天赋之初。岂有治身而后。天降神明于己也。心者。天也。苟至诚立明道。则在我神明之德。自然与天为一矣。且既曰天下移心归往。而又曰。天降神明往来。则上下文义不叶。本文言天下往者。亦非神明来往之意也。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注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按一者。吾儒所谓诚。而于穆纯亦者也。道家之过客。佛家之觉。亦谓一也。然一即诚也。诚是实理也。实理固在我。宁有如过客之留止乎。以下文淡乎其无味观之。乐与饵。恐是淡与无味之反。而过客者。乃人之于道。不处而若过客。惟止于乐与饵也。谓之一则似不然。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注无名之朴。道也。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0L 页
按朴固道中之一事。而以朴为道则不可。盖道是事物当行之理。则随其事而无不有名。何可以无名。目之无名。则沦于空寂矣。康节自号无名翁。岂非爱此说耶。
前识者道中华。注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按前识。自谓前知来事者也。自用聪明。故谓之华。
天无以清。将恐裂。注天当有阴阳昼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按上文言天得一以清。故此言天无以清则恐裂。无以清。谓不能清也。非谓但欲清明无已时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老子就三上。起万物之数。故积三三而九。止于九九八十一。取其数。为道经八十一章。扬子云太玄八十一首祖老氏。司马温公拟太玄作潜虚。温公之言。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聚而生万物。朱子曰。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又曰。温公全无见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注至柔者水。至坚者金石。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无有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按贯坚入刚者。惟气为然。而气有刚柔。自其无形而言。可谓之柔。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1H 页
而惟其刚。故能贯入坚刚。老子好说柔。故此言至柔驰骋至坚者。即柔能胜刚之义。而未见喻以水与金石也。注中取譬。恐不是。无有入无间。即阴阳不测之谓神之义。而不可专言道也。盖道是统言义理公共之名。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出入者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注袭者藏也。常者不易也。袭常者。言藏其用而不穷也。按此即易所谓显诸仁。藏诸用之义也。邵子以老子为得易之体者。盖为是。而老子所云。乃视世利害。自占便宜者也。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按系辞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注范围天地。而一念不踰时。经纬万方。而半武不出户。岂可疾而后速。行而后至。何为其然也。心之神也。老子所云。亦此意也。盖系辞言易之至精至变者。其神如此。注言人心之妙亦如此。老子言圣人之心如此。其理一也。
直而不肆。光而不曜。注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圣人虽有独知之明。常如暗昧。不以曜眩人也。按直己自守。不必求申。含光自贞。不必眩曜。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1L 页
此是老子之本旨。然已带得黑暗底意。故注说添却曲己从人。常如暗昧。夫曲己从人。妾妇枉己从人之道也。常如暗昧。小人回互隐匿情状也。益谦篇曰。曲则全。盖亦老子之所道也。
治人事天。莫若啬。按圣人言治国曰。节用而爱人。言养身曰节饮食慎起㞐。老子则只以啬为治人事天长久之道。故其弊流于刑名之惨刻。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按鬼神。天地阴阳之气也。有道之世。阴阳和。灾沴不生。人自不受伤。非鬼神之不伤人也。老子所谓鬼神。似指游魂滞魄而言。圣人以道莅天下。死无幽枉。百神怀柔。自无游魂滞魄之可言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主。先也。不敢先举兵。)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臂。(虽欲大怒。若无臂可攘。)仍无适。(敌。适也。虽欲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执无兵。(虽欲执持。而若无兵可执持也。)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按老子此说。即朱子所谓黄老之术。凡事先退一著做。教人不防他。到得逼近利害也。便不让。宁可我杀了尔。不容尔杀了我者。果得其情矣。张良说沛公。谢羽鸿门。劝烧栈道。割鸿沟半。自择万户。谢病辟谷。皆此术也。邵子曰。良能用易。愚曰良能用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2H 页
老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夫谓圣人我德之闇。不见于外。故无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按子曰韫椟而藏之。怀玉之义则同矣。然夫子将以求善贾而沽之。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我知之义则同矣。然夫子发叹于莫我知。而非以知我希为我贵也。此老子之道。终归于自私。而得罪于圣门也欤。夫惟无知之夫。当作语助。注云圣人者误。知不知上。(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若老氏之知不知。则使人难测。孔子称老子其犹龙者。此之谓耶。然世之以不知为知者。尚鉴于此乎。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不自显见于外。)自爱(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不自贵。按书曰不畏入畏。又曰畏畏。又曰寅畏。然老子之畏。只是畏祸患爱精神而已。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绰。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修善行恶。各有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按天者理也。顺理而惠迪吉。悖理而从逆凶。善恶之报应如影响。此皆理之自然。非天有意于祸福人也。若曰绰然而善谋。有若伺察人善恶。则天不亦劳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22L 页
乎。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按民情莫不欲饱而无饥。恶劳而好佚。得其情则易治。不得其情则难治。为上者。惟在于薄赋而无饥。时使而不劳而已。民之轻死者。多在于无恒产而无恒心。陷于罪而从刑之。则是亦在上者之罔民也。岂但求生之厚而轻死哉。若夫贤于贵生者。真邵子所谓虽㞐人世上。却是出人间者也。不贵生而生自存矣。然不可混言于此也。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刚者。莫之能胜。按坎卦外阴内阳。则外柔而内刚。即水之象也。不可直谓之柔也。朱子曰。老子之心最毒。果有得于坎之内险之象欤。何以亟称于水而好说其柔弱耶。水之用大矣。必若孔孟之取喻。然后道体之无穷。有源盈科之理。无不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