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书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0H 页
上慎独斋金先生
前秋幸荷累日提诱。仍蒙念及先谊。特许撰述墓文。感极幽明。图报无地。阻候旷月。不审道体起居对时如何。伏闻又有 胄筵新命。此是前日已辞职名。难进之义。恐与昔时无异。未知辞免文字。今已上彻耶。文载自违门墙。独学伥伥。翻阅之工。虽不至担阁。无严师畏友之助。因循颓塌。进不得寸而退已尺矣。孤负明教。日夕懔悚。敬之一字。从古圣贤。不翅亲切指示。只以寻常汎看。实未知下手处。及奉垂谕。始得顶门一针。庶几从事于斯。而第念先儒论敬。各有所主。有曰整齐严肃。有曰主一无适。有曰惺惺。窃意正衣冠尊瞻视。而整齐严肃之工。著于外面也。弗东以西。弗贰以二。而主一无适之工。蕴于里面也。外整肃而里主一。则虽不患不惺惺。然学者用工之方。不可不加意于惺惺。得免昏愦之时也。朱子曰。孟子论浩然之气。以为集义所生。而继之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必有事焉者。敬之谓也。今以朱子之论孟子者观之。勿忘勿助者。又是主敬之节度也。若不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0L 页
用意于忘助之间。则所谓敬以存心者。近于释氏之把捉得住。此皆不可废一于主敬之工者也。未知如何。此有疑礼数条。别纸仰禀。并赐批诲。幸甚。
士夫无嫡子者。有婢妾二人。先妾子为长而痴顽。又娶他婢。决难奉祀。后妾子亢狼戾。故家长临殁时。遗言择其后妾子稍胜者。使之奉祀。丧毕后。后妾第一子。不告嫡长。刮旁题而书己名。其时先考。即禀于老先生。先生答以废长立少。家长虽有文记。不可为。况遗命尤不可从也。今则后妾第一子已死而有一子。先妾长子生存。而所产他婢子也。何者当奉祀耶。
 
答。宗法立长。不易之礼。虽有遗言。决不可从。今则先妾长子当奉祀。而其子乃他奴。无可奉祀之路。先妾长子姑为奉祀。死后则当传于后妾长子之子。
承嫡庶子神主。当入于本宗祠堂乎。
 答。当入而似不可并坐矣。
为人后者。为所生父母丧。出入当著何等笠耶。
 答。当著平阳子。
兄弟之丧在殡。而长兄主宗祀。先忌及墓祭。当行否。
 答。若时祭则不可行。而忌祭墓祭。略设单献似宜。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1H 页
丧出闰月。则后值其闰月。忌祀行于初月耶。行于闰月耶。或谓初月依礼行之。闰月则素服素食。以终其日云。未知如何。
 答。当以初月为忌。忌无两月并行之理。或人说似不当。
上慎独斋先生
还乡数月。违教许久。仰想廊庙之忧。区区倾慕。倍深于丘园养德之时。伏惟寒冱。天相鼎茵体候起居万福。伏闻屡疏乞暇。 圣眷深笃。必欲留行。至有 命承旨令谕旨。教以遣子弟。冀其善谕予意云。际遇之隆。旷绝今古。草野韦布。举切耸感。伏想易退素志。恐难直遂。揭厉定算。今果何居。文载谢官归来。顿觉快适。古人所谓心之所安。便是义者。始知不欺。向无门下一教。几失此义也。至今悚然。徐花潭拟疏论方丧之制曰。圣人制五服。自士以上群臣。应服斩衰三年。士以下庶人及庶人在官者。应服齐衰三月而除也。至以生进儒生之服三年为非礼。且答朴颐正书曰。示服制三月当除。不得一日引之也。今国制白衣冠终三年。已立法矣。除正服后。著白衣冠可矣云。则是知花潭自行齐衰三月之服矣。以此观之。即今方丧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1L 页
服制。恐袭谬礼也耶。时王定制如此。则草野贱士。不当更议。而有疑不敢隐。仰禀求教耳。
上慎独斋先生
今夏炎潦。不比年例。秋霜催早。薄寒已戒。仰想摄养节度。下怀徒勤。伏不审其间体履起居何如。去年优老超资之 恩。向者又申前教云。未知今已领收耶。恩顾愈重。不以休退有替。伏惟报答深诚。必露于章奏之间。格君之方。匡时之策。宜有耸动瞻聆。而未即奉玩文字。尤切瞻郁。文载春夏间。病忧缠绊。倚阁书册。一任放过。入秋以来。始阅朱子大全。前此看得。只是节要而已。及观全书。尤觉望洋。此非岁月工夫所可了得。况以钝滞之质。向衰之精神。何望领悟其万一也。教席且远。亦不得随疑随质。满肚迷晦。如堕云雾中。殊闷殊闷。
答白轩李相国(景奭)
伏承下赐书。谨审秋凉。匀候起居万安。区区仰慰之至。顷日所遭。殊可惊骇。然增玆多口。古人之所不免。而于我义分。既无所损。则其在进退之道。岂不绰绰然有裕哉。瞻慕德义。益切倾仰。只祝加护鼎茵。若序珍卫。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2H 页
答黄锡汝(信龟)
曩日同枕。差迟后出。柳友亦随丧向彼。而病力不逮。中途先返。遂孤再奉之约。尚尔茹叹。昨奉所撰状。今又情书落案。谨审学履珍重。苏慰倍品。文载患鬓疖。迁 陵之日。未得赴哭班。私切未安。丧朋以来。如失相摧樯。自分绝知于世。将期归休。顾影长吁也已。即擎录示数件事。披玩不释。足知交期之续。一苇之益。乃在于斯。其所为慰。孰大于是。状录能描得其志迹。尽可传也。况记其为学进德处。字字踏实。句句缀蕴。未见其著些剩语。尤甚可佳。柳念修前者只得一再面。晚仍亡友暨吾尊。得闻其博洽多工。益切慕用之私。谓将从游于云水岩壑之间。此计莫遂。遽尔长逝。祇自怅恨。今玩此书。殊仰积工之深且富焉。而比来气益耗而辞益拙。寻常书牍。亦患拙涩。况于此等文字。何敢容易点窜乎。当俟从容寻玩。更可禀订耳。乡中徵籴之举。倡起纷纭。率胶利害。鲜知其非义。邪议横流。莫可救正。如尊等正论明快者。有几人也。世道寒心。一至此哉。无聊孤索之中。得见尊两状及此等正论。有如风棹之警。差强人意也。眉岩柳先生所撰献芹录,大学,论语释疏等书。未知得见否。前日柳念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2L 页
修对余道眉岩论语释疏一二句。今忘之。要得见其全书。敢白耳。
答黄锡汝
惠示无是馁辨。诸友说。各有所见。足以开豁昏蒙。甚善甚善。第以妄见言之。饶氏二馁字之分。陈氏二是字之不同。皆不足以破疑。而但集注曰。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朱子与人书曰。是乃浩然之气也。馁则形体馁。如人久不食。则形体饥乏而馁矣。夫道也义也气也三者。虽有体用之殊。然乃浑合而无所间也。苟无浩然之气。则形体之馁而不充。从可知也。今见澹友书及贤契之说。可谓明快。若夫柳念修之两大篇。葛藤蔓延。翻阅至再。莫知要领。间有一二句之接续。而亦未得其真腴之味。无或鄙生浅陋之见。有不达而然也耶。他日奉承。更赐禀讨。
答黄锡汝
岁暮。倾恋倍深。即承手书。欣审履道起处增休。众人有中无中。始闻士友争端。仍得高明辨说精细。何幸何幸。但所谓众人与下愚不移者。则来谕何尝有此工夫。何尝有此时节者。诚然矣。然朱子曰。众人性静者。须或有此时节。又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3H 页
莫不有已发之时。不以老稚贤愚而有别也。盖不著虽字而著须字。可知其众人之必有也。又谓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则所谓未发者。岂非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者耶。陈北溪曰。极恶之人。物欲消息。则良心之实。自然发见。此皆天理流行真实处也。所谓良心之实。自然发见者。当其未发。亦岂非中耶。朱子曰。不知敬以主之。则终亦必亡。言终亦必亡。则初之必有。亦可知矣。朱子引程子敬而无失。乃所以中者。承终亦必亡。而言其下工夫处也。程子之意。非谓主敬之前。众人之无中也。惟敬而后。中可以无失也。高明以栗谷之论性及朱子所谓中者状性之德。二性字作两般意看。此所未晓。高明既曰未发之时。气未用事。则谓之善固也。夫未发而气未用事之时。性之德独不中耶。所谓未发者。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之未发。有何异耶。陋见如是。惟冀更加精思焉。
答黄锡汝
即拜惠书。仰审德履迓膺新休。欣慰无量。别纸来谕。窃详高意。盖中必敬以涵养而后。方可言中也。然中庸既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则此果敬以涵养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3L 页
后事耶。若必敬而后中。则众人无喜怒哀乐之未发耶。愚以为发而皆中节。然后可谓敬以涵养者事也。若以未发之中。皆谓敬以涵养之。则中庸当曰。发而中节谓之和。何必著皆字耶。惟其未发之前。人多不能涵养。故必发皆中节。然后谓之和也。发而言皆。则未发之前。不能皆涵养可知也。高明前书所引中者状性之德。今书所喻无以存其性之德云者。善言中矣。然则众人未发之时。果无性之德耶。朱子曰。明德未尝息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如见孺子入井而怵惕。见非义而羞恶。见贤人而恭敬。见善人而叹慕。皆明德之发见也。虽至恶之人。亦时有善念之发。但当因其所发之端。接续光明。然则明德之德。与性之德。果有异同耶。果同则明德未尝息之时。独不可以中状其德。而亦不可以未发言之耶。高明既曰无以存其性之德。则性之德。人所固有者也。以其人所固有。故有未发之中。而不知敬以涵养。故有失也。朱子曰。夫妇之愚不肖。与知能行。是万分中有一分。又曰。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所谓万分中一分。道中之一事。皆性之德而未全丧。故能有未发之中。可以与知能行也。所谓此时节者。本非谓道之全体也。只谓道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4H 页
中之一事。则众人岂可谓全无此时节也。若能敬而无失。则不肖者企而及之。中之全体。亦可完具矣。栗谷曰。人无涵养省察之工夫。故其心不昏则乱。中体不中。幸于须臾之顷。不昏不乱。则其未发之中。亦与圣贤无别。但未久而或颓或胶扰。旋失其本体。则霎时之中。安能救终日之昏乱。以立大本乎。又答牛溪书曰。众人之心。不昏昧则必散乱。大本不立。故不可谓之中也。幸于一瞬之间。或有未发之时。则即此未发之时。全体湛然。与圣人不异矣。惟其瞥然之际。还失其体。昏乱随之。故不得其中耳。所谓霎时之中。一瞬之间。未发时全体湛然者。皆不谓无此时节也。并幸商量焉。来谕以鄙见谓似有以中即作性看。又以未发即皆为中之意。愚固不是以三者为儱侗底一物。亦非判然为二事也。只以为有性则其德也中。或有时未发。故有在中之名也。高明以南轩未发之论。元不及于中。朱子所论有此时节。未尝许其中。则所谓未发者。当作何名耶。此时节者。何时节耶。幸望更思回教焉。
答黄锡汝
国哀恸切。臣民夫复何言。即惟春暮。策励勉进。顺序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4L 页
益佳。区区悬念。未尝少弛。前月承拜情书。副以润色记遗草暨变礼文字。而贱疾连绵。又苦无使将。久阙修敬。日用歉叹。记遗添删。颇得精当。甚善甚善。代服祖丧一款。朱子丧服劄子。已有定论。则许多异议之飙起。诚所未晓。古人所谓好议论者。政谓此耶。尊与云宰别纸。一从朱夫子定制。更无可论。题迁二事。不可与代服为一串事者。尤得精当。妄料以为惟当据朱子遽虚一位。略无讳忌。此何礼也之说。姑皆阙之。以待后日似宜。尊意亦如何耶。末端以朱子劄辞及通典之说为两可。似未得稳当。夫诵其书读其礼。不知其人可乎。窃意通典与劄辞。既各抵捂。则当从其劄辞。况沙溪先生尝以通典无祥禫为未安。然则通典之不可为定论审矣。且高明所引明人诗。非今日挂于他眼者。盖未免太露而尤非我辈之所能知也。如或有问者。但明其所原之礼而已。外此不必出剩语也。此非敢自异于吾契。实出于有怀不敢不尽之意。幸更思进退之如何。前谕高明撰辨及眉岩日记。后便投示为望。
答黄锡汝疑礼劄目
 外祖妣丧将再期。而伯舅死云云。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5H 页
将祭遇丧。礼有可据。未葬前不可行祥祭。祭既不行。则尊季舅除服。亦不可遽行。待葬后卒哭。追行祥祭而除之。似合礼意。
 三年内设馔。尚左尚右云云。
朱子答陆子寿曰。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吉凶之际。其变有渐。故始死。全用事生之礼。既卒哭祔庙。然后神之。然犹未忍尽变。故主复于寝。而以事生之礼事之。至三年而迁于庙。然后全以神事之也。此可礼文见于经传者不一。虽未有言其意者。然以情度之。知其必出于此无疑也。朱子之说如此。三年内陈设尚右似当。沙溪曰。自虞以后之祭则左设。三年朝夕上食则右设。盖祭则以神事之也。
 盐酪云云。
酪是乳浆乳汁也。然乳汁非丧人之所当饮。未可知也。家礼无酪。
 茶盏托云云。
事文类聚曰。古者彝有舟爵有坫。今俗称台盏之类也。然台盏亦始于盘托。托始于唐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楪子融蜡。象盏之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5L 页
托。遂行于世。今世托子。又著足以便插。故间有隔塞其中。不为通管者。乃初时楪子融蜡遗制也云。则托是今之台也。
 裞服云云。
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裞丧。己则否注。此言出于他国。而诸父昆弟。皆在本国。己皆不及识之。今闻其死。而日月已过。父则追而服之。己则不服也。沙溪曰。己则否。犹云生存异代。则后代之孙。不复追服。并代则祖父母诸父母。亦似当追服。按并代则虽在异国。不见祖父母诸父。恐无不裞之义。小记所谓生不及三字。恐指异代而出在佗国者也。注说恐误。
 妻丧祔祭云云。
朱子答叶味道曰。古者庙有昭穆之次。昭常为昭。穆常为穆。故祔新死者于其祖父之庙。则为告其祖父以迁他庙。而告新死者以当入此庙之渐也。又曰。今公私之庙。皆有同堂异室。以西为上之制。而无复左昭右穆之次。一有递迁。则群室皆迁。而新死者当入于其祢之故室矣。此乃礼之大节。与古不同。而为礼者。犹执祔于祖父之文。似无意义。然欲遂变而祔于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6H 页
祢庙。则又非爱礼存羊之意。窃意依违牵掣。而但不免有失礼。曷若献议于朝。公私庙皆有左昭右穆之制。而一洗其谬之为快乎。(此则朱子两说。似必设昭穆之序而后。可行祔礼也。)答陆子寿书曰。古者每代异庙。故有祔祖父祖姑之礼耳。今同一室。则不当全祔于一人。此则有合于人情耳。(此则朱子之意。必设一世一庙而后。可行祔礼也。)然以上文爱礼存羊之意观之。不可以庙无昭穆而专废祔礼也。今所示妻丧新主。当祔于祖姑。
 摄祀祝式云云。
父不与祭而使子弟摄行。则当依宗子越在他国而命介子代祭之例曰。孝子某使介子某云耶。
 心丧人。书疏云云。
心丧中答人书面签。似当用状上。慰人心丧。依俗例。当作心制服前否。
答柳静叔(东渊)
贻阻有月。倾慕𢝋𢝋。即承兄札。具审兄履珍重。欣慰良深。所示服制。按家礼及今制国制丧礼备要。其应服心丧之制。未尝不同。家礼杖期条。嫡孙父卒祖在为祖母。五服制论心丧三年。朱子曰。丧礼须从仪礼为正。如父在为母期。非是薄于母。只为尊在其不父。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6L 页
可复尊在母。然亦须心丧三年。礼律如是分明。少无可疑。故丧礼备要。祇依此誊写。以为瞭然于急遽之际而已。况今制国制。亦无异辞。兄所云云。恐失照勘。祇疑于旧备要五服图旁注而然也。然详其旁注。则亦不出心制之外矣。彼中人士之哗然。无足怪也。及今走通令季。即行杖衰。以为期后心丧。亦可补失。幸须更图之如何。
答金府伯(益勋)
伏承下复。就审政履佳安。仰慰仰慰。下教陈弊事。窃惟大夫问而告之。程子有说。况蒙城主开心见诚。必使尽言。则敢不仰承至意乎。第跧伏一隅。不得广询弊端。屡辱俯问。而尚阙一事陈白。愧惧千万。目今民计最是可忧者。南州均值荒歉。本府虽云稍胜。亦不免凶。而四邻贩谷者辐凑。民间瓶粟之储。自然散出。大无之害。无异于他邑矣。此时责应徭役。若视前日。恐不无流殍之患。惟在城主加意赒恤。而救荒一款。朱子浙东之政。是可鉴也。窃闻境内。有人多数纳谷。此则朱子所以不欲惜名器。而赈民为重者也。此等人。枚报上司。以为必赏之地。则亦岂无倾囷应募者乎。今有自官中略备大同木补民。且官厅所纳。亦使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7H 页
宽退秋间之令。管内闻之。欢声腾口。当此饥困之时。特有蠲宽之政。一则捐己之俸。民受意外之惠。一则量其所入。缓其催科之政。民心之感悦。固所宜矣。第窃闻斗斛升尺权衡刁磴之弊。近来尤甚。故怨咎颇腾。城主下车日浅。何能周悉此等细事也。一从正限。无少差过。则是或仁政之一端耶。屡勤下书。不得不仰达所闻。而亦知僭率矣。且恐人谓某事因于某。则无论事之利害。不但有害于民之一身。贻累城主。亦不少矣。览后付丙。不胜幸甚。
与金府伯
比日寒气渐紧。不审政体何如。区区仰慕。文载足寒之證。因成疝痛。弥留涉月。快痊无期。私闷。即闻朴婿两汉。已自上司移囚严究。舆情胥悦。跛躄亦忭。此实仁化之感悦于人心者。而亦閤下益厉治政之一机会也。伏望益殚才诚。官事之不紧者缓之。民役之有弊者除之。凡所可改可作。必察其实。然后改作之。毋至烦挠。务循静便。以答民望。幸甚幸甚。刑狱乃是人命所系。丝毫失中。民冤莫甚。徭役之未收者。诚可恶也。然或有误犯者。亦有多寡之不同者。若不计其轻重。一切科罪。则民情似不厌服。笞杖大小。自有定式。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7L 页
若或有过猛之失。则民情亦似不安。惟以哀矜悯恤之意。务顺人心。优其催纳之限。减其箠挞之数。得使斯民。鼓舞风化之中。以至令行而禁止。则岂特百里之幸哉。亦将有光于盛德矣。冰库处地不便。固宜移改。今闻起役有令。此实官事之不可已者。而第念此府酷被水灾。值此大无。才经官舍修葺山城移仓及防川三大役。而方有输籴重事。嗷嗷民命。无暇自给。如非水火焚溺之急。政当静以保之。冀其安息也。姑延今年。以待来秋。恐无所妨。昔者鲁人为长府。闵子以为仍旧贯如之何。夫子与之。此实可法。伏望深思裁处。少纾民劳。不胜幸甚。且闻一库所造。物力浩繁。至于一椽之大如柱。而长则倍之。必以数十人曳之。一坊役价。论以四五同木。其馀种种弊端。亦多意虑之所不及云。此实城主之未及尽烛。而民人畏怯。监吏之退斥。有此张皇之也。如不得已。必须先防此弊。而亦不必偏役数坊。且使均定阖境。各得省力。亦或一道。然终不如姑停之为得。未知如何。文载世受薰陶之恩。今蒙顾庇之惠。屡承下询。不敢自外僭率冒陈。此实民情之所同者也。冀赐垂察焉。
与黄周卿(世桢)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8H 页
顷日联枕之乐。虽得款洽。别后更觉有合商量者多。奚胜耿结。即不审旅况何似。贵胤肿證。亦复如何。回驾云邑。果已定期耶。旱热如此。何以得达。驰虑万万。邑居不安。果如前所云。则于我信宿。诚所望也。既离邑寓此邦之人。谁不肯处。而致令兄轸必欲出疆。实愧不佞无古人可因之义也。然兄若不遐弃。更须顾临。不胜企幸。
与申任实(启澄)
自闻尊推讯行遣。焚芝之叹。坐客之泣。可胜道哉。可胜道哉。想惟布衫麻鞋。艰苦万状。况绝塞风土之恶。北地凶荒之惨。尤所系念。血泣之馀。疾病饥寒之次骨。更何以堪处。徒劳瞻牛。无计斸龙。日夕瞻注。不觉心折。第素患行患。无入而不得。想已自勉。不须戚戚。而道里悠远。一候无便。是甚怅然。只冀自爱保重。
答韩汝中(正吾)
三年淹病。一问未遑。耿耿此心。如月印川。即玆惠存落案。披阅再三。辞意缱绻。曲尽情蕴。始知悬悬之心。将无异同也。各抱衰疾。欲论死生之苦。办一烂病录而不可得。柰何。顾惟车笠之交。及其滨死。鲜不如遗。而尊独耐久如此。我素重知者。果不虚矣。柳友殁。无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8L 页
复有邻。已矣已矣。闻有八哀之作。鄙亦有所演述。何时舍病相会。一涕一吟耶。临纸惘然。漏万不宣。
答韩汝中
去年拜书后。苦无使将。不得源源相问。结恋不置。意外安君传书。苏慰良深。第闻證候尚尔弥留。忧虑何喻。文载哭子之馀。连哭从子。白首人世。惨惨度日。尚何可言。得领示意。吾两丈德义。夙所钦慕。所谓祭先生于社者。舍此其谁。尊今倡论。可谓先获。但恐乡人各执己意。致有纷纭。则未知毕竟如何。乡无领袖。无以压众论之飙起。或归于末稍即当者。是甚可虑。更须播告士友。期于必成幸甚。载年衰病痼。罕接人事。只可凭口于知者道。而不知者众。柰何。然在吾当尽其心。以待天应之者如何耳。
答黄▣▣(戬)
顷承枉临。相对感痛。尚尔耿耿于中。今奉替面。得审服履保安。慰仰慰仰。示事系是尊家大事。老病昏瞀。茫然莫知所对。然妄意武悯公迁改与否。既久远矣。姑舍无妨。云溪襄奉最急。此须先举者也。第闻族党禁家后山。是甚可虑。吉地猝难人力办得。故愚亦初以尊所云云者。似为近便矣。今尊门不无相梗。则已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9H 页
是非便。而又如尊向来所说穴前穿凿。既多残山。后脉不甚完厚。案山又不切近。则其为真的。尤未可知也。幸须姑缓。更于枫山或云溪前室所用地。择定卜期。不失三月之葬。得使无憾于大事如何。不遐病昏。勤赐俯问。不得不竭陈浅见。更与门下诸益商确之。幸甚。
与赵亨之(世维)
信后。不审尊候何似。恋想不休。文载衰病弥留。长贴枕席。渐觉鬼事不远。柰何柰何。云溪状草。尊以契分之深。冒属窜修。顾此短拙。不娴文字。况无日不病。抛弃笔砚久矣。虽欲模索。极难成说。固知不敢猥当。而独念亡友之深际。重违吾尊之勤托。就本草时加檃括。或付标或抹改以呈。幸须更加精阅。往复相议。归于匀停如何。且平日耳目之睹记。或漏于状中者。添以遗事。别书一纸。亦幸视至评骘焉。不宣。
寄诸侄
延长山卜定之后。地师多言不吉。故慎独斋先生亦闻之。而教余宜改云。然必欲得明眼详覈而处之者。乃余意也。汝之欲择先茔馀麓。亦好意也。但呼山脑头。不但太高不合。况绝脉倒用。最是不可者乎。吾于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69L 页
地理。虽未晓得。古人传说及先君子馀论。则盖尝闻之矣。窆子孙于祖先墓后。谓之绝脉者。以地理而言也。谓之倒用者。以乱昭穆而言也。不祥莫大。子孙必败。乃是先君子恒言。而言犹在耳也。今或有犯。而吾不能禁之。则其责均矣。秦筑长城而亡。宋起艮岳而灭。隋开汴河而覆。皆绝脉致祸者。自古已然。若至近世犯此见败之家。不可搂指。凡此堪舆说。不必尽信。然无地理则已。有地理则地理所重。只是受生气也。既绝其脉。有何生气之受乎。此固不可谓无理。而况昭穆之乱。既有周礼墓大夫之明禁。揆诸人事。其果安心乎。祖妣卜葬时。先君子不于彼而于此者。是为不好而弃之。厥后伯氏及龟南弟妇之葬。求于他而不于彼者。非但为不好也。嫌于倒用而不用也明矣。今以余凡眼见之。其脑太露。案无正对。将迎不甚辨别。决不可谓恰藏风气之地也。虽谓分明吉穴。有害于前坟。贻祸于诸房。亦不可用。况不知其吉。而惑于庸师之谬说。俑此无穷之祸根乎。此路一开。诸山后脉之子孙争用者。既能御之。言念及此。不觉痛心。吾于为伯氏择地之诚。岂容间于汝等。有害无益之举。不可不救正。故说尽底蕴。更须顾念先训。察验前鉴。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0H 页
亟择先茔前穴及他左右馀麓而用之。至可至可。
答或人问
 方遭出嫁姑丧。其前已为定昏。期在月内。成服后。可行礼否。
家礼大功未葬前。不可主昏云。虽不言其身。然主昏犹不可。况其身乎。且期九月。蔬食水饮。不食菜果。及返哭。饮酒食肉。不与宴乐。礼意如此。大功葬前。昏礼恐不得行也。
 子在母丧。未及小祥而亡。嫡孙前已死。独有嫡曾孙承重者。今既代祖丧。又当代曾祖母丧。将受服于何时乎。
备要斩衰条。嫡孙父卒。为祖若曾高祖承重者注。宋敏求议曰。因其葬而宜制斩衰服三年。诏从之。今制嫡子未终丧而亡在小祥前。则嫡孙承重于小祥受服。恐当依此受服于曾祖母小祥时也。但此丧之葬。将在祥后云。则宋说与今制。皆有所碍。既有承重曾孙。而久无丧主。亦甚未安。当因朔望奠受服耶。或疑不即受服。盖人子不忍死其亲之意。然以贺循父死未殡。祖父死之论观之。此与未殡异矣。
答院儒别纸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0L 页
退溪曰。子孙之亡。适在祖先之讳日。则其忌祭用肉。以事亡如存之意推之。似为未安。然神道异于生人。用肉似无妨也。害理则古人已言之矣。沙溪先生亦无异议。以此推之。君臣父子似无异同。是日行祀。似无不可之义。但国忌。多士所会泮中食堂。例自行素。今饮福则恐当依此。更为博询行之。如何。
与本乡儒林佥座
昔当丁酉本府城陷之后。立节七人。皆蒙褒忠建祠之典。而惟独天将三人。湮没而无称之者。盖于立祠之初。府之人士。只凭耳目之睹记。所举者国人而已。所称者乡人而已。惟彼天将。既莫知其名。又安知其死于事乎。然则当时之阙然不论者。固其尔也。惟其昭节难掩。公议不昧。时移岁久。传诵愈盛。野史继出其名者。见三人者之死义。始乃彰明于世矣。窃拾馀论。夷考其迹。方婴城守备之时。有若总府中军李新芳。主管东门。总府千总毛承先。主管南门。总府千夫蒋表。为西门将。竭力固守。所杀甚众。及城垂陷。督率城民。殊死巷战。张空拳冒白刃。终至于骈首伏韬。况主帅杨元。乘夜跣走。而独力战不去。视死如归。其抗义效忠。炳炳烈烈。固无让于南霁云,雷万春之死矣。
石洞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1H 页
城雎(一作虽)陷。而两湖之不大衄而仅完者。实如睢阳之遮遏江淮。则顾其功亦岂浅鲜哉。噫。折箭招魂。永作异域之国殇。瘗骨妥灵。实合本国之显褒。而寥寥百载。尚不与于咸秩之文。岂非悯惜而慨恨者乎。况既同七人之死。莫班七人之享。则安知夫七人之灵。独不愧于冥冥之中也。临乱死义。既有一体之同。尊慕享祀。宜无彼此之别。而中国而死于外国者。尤当表著而示后世也。今值忠烈祠改修之日。追跻三将。并列祀典。此其时矣。幸须佥尊克期齐会于本祠。呈达本府及巡营。亟请启闻。期于啜享。不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