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141-03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军礼二
军制
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注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
(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其下大夫如县正甸凡七万五千家为六)
(遂馀则公邑家疏郊外曰甸甸在远郊之外其中置六/遂七万五千 馀地公邑也但自甸以外至稍县疆四)
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军礼二
军制
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注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
(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其下大夫如县正甸凡七万五千家为六)
(遂馀则公邑家疏郊外曰甸甸在远郊之外其中置六/遂七万五千 馀地公邑也但自甸以外至稍县疆四)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141-0367b.png
(处皆有公邑公邑乃六遂馀地六乡之内有九等田无/公邑云自此以外皆然者太宰九赋有邦甸家稍邦都)
(之赋非采地是公邑可知又二百里外其地既广三等/采地所受无多故惟九十三国明自外皆是馀地为公)
(邑也若然是公邑有四处也云天子使大夫治之者以云/四等公邑非乡遂又非采地不见有主治之以司马法)
(二百里曰州四百里曰县言之故知天子使大夫治之/也从二百里向外有四百里以二百里为一节故二百)
(三百里大夫治之尊卑如州长中大夫四百五百里大/夫治之尊卑如县正下大夫六遂与六乡相对故甸亦)
(七万五千家六乡馀地有九等所居/六遂馀地无九等故以馀地为公邑)
陈氏礼书邦甸浸广矣又无九等之地故馀地为公
邑邦削至邦都又加广矣而三等采地之外其馀亦
(之赋非采地是公邑可知又二百里外其地既广三等/采地所受无多故惟九十三国明自外皆是馀地为公)
(邑也若然是公邑有四处也云天子使大夫治之者以云/四等公邑非乡遂又非采地不见有主治之以司马法)
(二百里曰州四百里曰县言之故知天子使大夫治之/也从二百里向外有四百里以二百里为一节故二百)
(三百里大夫治之尊卑如州长中大夫四百五百里大/夫治之尊卑如县正下大夫六遂与六乡相对故甸亦)
(七万五千家六乡馀地有九等所居/六遂馀地无九等故以馀地为公邑)
陈氏礼书邦甸浸广矣又无九等之地故馀地为公
邑邦削至邦都又加广矣而三等采地之外其馀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141-0368a.png
为公邑公邑有四而载师特曰公邑之田任甸地者
言公邑始于此也盖公邑闲田也天子使大夫治之
遂人与县师预焉(遂人掌野自百里外至五百里皆/曰野县师掌邦国都鄙谓甸郊里)
(之地/域)郑康成谓二百里三百里其大夫如州长四百
里五百里其大夫如县正义当然也
礼记坊记正义兵赋之法畿内六乡家出一人遂之
军法与乡同其公邑出军亦与乡同故郑注匠人云
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则知公邑地制与乡
言公邑始于此也盖公邑闲田也天子使大夫治之
遂人与县师预焉(遂人掌野自百里外至五百里皆/曰野县师掌邦国都鄙谓甸郊里)
(之地/域)郑康成谓二百里三百里其大夫如州长四百
里五百里其大夫如县正义当然也
礼记坊记正义兵赋之法畿内六乡家出一人遂之
军法与乡同其公邑出军亦与乡同故郑注匠人云
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则知公邑地制与乡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141-0368b.png
遂同明公邑出军亦与乡遂同
蕙田案遂之馀地即所谓以公邑之田任甸
地县士注所谓封则为采地未封则为公邑
也盖公邑虽称馀地实多于遂几倍准之稍
县都亦多于采地几倍以公邑太宰九赋所
出天子使大夫治之其地宜广也
又案采地之外馀地在夏殷则六十四同九
十六成周则六十五同八十一成三十井一
蕙田案遂之馀地即所谓以公邑之田任甸
地县士注所谓封则为采地未封则为公邑
也盖公邑虽称馀地实多于遂几倍准之稍
县都亦多于采地几倍以公邑太宰九赋所
出天子使大夫治之其地宜广也
又案采地之外馀地在夏殷则六十四同九
十六成周则六十五同八十一成三十井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141-0368c.png
为禄士一为閒田夏谓之閒田周谓之公邑
其实一也其禄士之内又包二条一是元士
即所云天子之元士不与郑谓不在封国数
中是也一是公卿之子父死后既不世爵得
食父禄即所云大夫不世爵未赐爵视天子
之元士以君其国是也二者皆为无地之士
虽给以地而当其禄不得为采地春秋之时
公卿亦有无地刘子单子是有地者称爵(畿/内)
其实一也其禄士之内又包二条一是元士
即所云天子之元士不与郑谓不在封国数
中是也一是公卿之子父死后既不世爵得
食父禄即所云大夫不世爵未赐爵视天子
之元士以君其国是也二者皆为无地之士
虽给以地而当其禄不得为采地春秋之时
公卿亦有无地刘子单子是有地者称爵(畿/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b 页 WYG0141-0368d.png
(诸侯皆称子/见郑答赵商)王子虎卒是无地者不称爵是
也其禄士之外并为閒田与畿外附庸閒田
相对但畿内閒田即是公邑畿外閒田非即
附庸已封人为附庸未封人则閒田畿内不
言附庸无附庸也又畿外州建二百一十国
之外则閒田少畿内建九十三国之外则閒
田多所以然者畿外诸侯有大功德始有附
庸故閒田少畿内每须朌赐故閒田多也又
也其禄士之外并为閒田与畿外附庸閒田
相对但畿内閒田即是公邑畿外閒田非即
附庸已封人为附庸未封人则閒田畿内不
言附庸无附庸也又畿外州建二百一十国
之外则閒田少畿内建九十三国之外则閒
田多所以然者畿外诸侯有大功德始有附
庸故閒田少畿内每须朌赐故閒田多也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141-0369a.png
案王制凡九州一节郑以为殷制但言元士
不与不及閒田天子之田方千里一节郑亦
以为殷制其注但言元士亦不及閒田似若
殷时无此一项者或系偶不及之经无明文
姑阙又案计遂之公邑九同五十成十八分
而去五得六十一万七千五百夫以六家受
十三夫通之可受二十八万五千家稍地公
邑十六同六成二十五井十八分而去五得
不与不及閒田天子之田方千里一节郑亦
以为殷制其注但言元士亦不及閒田似若
殷时无此一项者或系偶不及之经无明文
姑阙又案计遂之公邑九同五十成十八分
而去五得六十一万七千五百夫以六家受
十三夫通之可受二十八万五千家稍地公
邑十六同六成二十五井十八分而去五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b 页 WYG0141-0369b.png
一百四万四千六十二夫半六家受十三夫
可受四十八万一千八百七十五家县地公
邑二十二同七十五成十八分而去五得一
百四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夫六家受十三
夫可受六十八万二千五百家畺地公邑二
十七同十八分去五得一百七十五万五千
夫六家受十三夫可受八十一万家计四处
公邑共二百二十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五家
可受四十八万一千八百七十五家县地公
邑二十二同七十五成十八分而去五得一
百四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夫六家受十三
夫可受六十八万二千五百家畺地公邑二
十七同十八分去五得一百七十五万五千
夫六家受十三夫可受八十一万家计四处
公邑共二百二十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五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141-0369c.png
据贾疏以公邑之制亦与六遂同则亦下剂
致氓但内应除去治沟洫若干夫则出赋之
夫亦未可定今特举其概云
又案以上公邑出军之制
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
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
孟子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
致氓但内应除去治沟洫若干夫则出赋之
夫亦未可定今特举其概云
又案以上公邑出军之制
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
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
孟子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b 页 WYG0141-0369d.png
贾氏公彦匠人疏孟子云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
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注云古者卿以下至于士皆受
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圭洁也所谓惟士无田则
亦不祭言绌士无洁田也井田之民养公田者受百
亩圭田半之故五十亩馀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馀
老少有馀力者受二十五亩半于圭田谓之馀夫也
受田者田业多少有上中下周礼曰馀夫亦如上中
下之制也王制曰夫圭田无征谓馀夫圭田皆不出
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注云古者卿以下至于士皆受
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圭洁也所谓惟士无田则
亦不祭言绌士无洁田也井田之民养公田者受百
亩圭田半之故五十亩馀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馀
老少有馀力者受二十五亩半于圭田谓之馀夫也
受田者田业多少有上中下周礼曰馀夫亦如上中
下之制也王制曰夫圭田无征谓馀夫圭田皆不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141-0370a.png
征赋
陈氏礼书先王之于民受地虽均百亩然其子弟之
众或食不足而力有馀则又以馀夫任之此诗所谓
侯彊遂人所谓以彊予任氓者也然馀夫之田不过
二十五亩以其家既受百亩而又以百亩予之则彼
力有所不逮矣故其田四分农夫之一而已礼言上
地田百亩莱半之云云则所谓馀夫如之者如田莱
之多寡而已非谓馀夫亦受百亩如正农夫也班固
陈氏礼书先王之于民受地虽均百亩然其子弟之
众或食不足而力有馀则又以馀夫任之此诗所谓
侯彊遂人所谓以彊予任氓者也然馀夫之田不过
二十五亩以其家既受百亩而又以百亩予之则彼
力有所不逮矣故其田四分农夫之一而已礼言上
地田百亩莱半之云云则所谓馀夫如之者如田莱
之多寡而已非谓馀夫亦受百亩如正农夫也班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141-0370b.png
谓其家众男亦以口受田如此郑司农谓户计一夫
一妇而赋之馀夫亦受此田其说与孟子不合贾公
彦之徒遂谓馀夫三十有妻者受百亩二十九以下
未有妻者受田二十五亩是附会之论也
蕙田案陈氏解馀夫如之甚确盖上地田二
十五亩莱十二亩半中地田二十五亩莱亦
二十五亩下地田二十五亩莱五十亩也
又案以上附论圭田馀夫
一妇而赋之馀夫亦受此田其说与孟子不合贾公
彦之徒遂谓馀夫三十有妻者受百亩二十九以下
未有妻者受田二十五亩是附会之论也
蕙田案陈氏解馀夫如之甚确盖上地田二
十五亩莱十二亩半中地田二十五亩莱亦
二十五亩下地田二十五亩莱五十亩也
又案以上附论圭田馀夫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141-0370c.png
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
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
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注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
(倍之洫倍沟浍广二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
(容二轨路容三轨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亩图之则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
(其外焉田疏此沟洫法与井田异制其遂沟洫浍广深/亦与井 沟浍广深同故郑还约匠人井田之法而言)
(也云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者此解经万夫有川/之意从西北隅北畔至东头有十洫一洫百夫十洫千)
(夫千夫万步万步有三十三里百步百步是少半里以/九浍总而言之则万夫矣故言万夫者三十三里少半)
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
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注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
(倍之洫倍沟浍广二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
(容二轨路容三轨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亩图之则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
(其外焉田疏此沟洫法与井田异制其遂沟洫浍广深/亦与井 沟浍广深同故郑还约匠人井田之法而言)
(也云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者此解经万夫有川/之意从西北隅北畔至东头有十洫一洫百夫十洫千)
(夫千夫万步万步有三十三里百步百步是少半里以/九浍总而言之则万夫矣故言万夫者三十三里少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141-0370d.png
(里矣云九而方一同者案匠人云广尺深尺谓之畎以/至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浍彼井田法沟)
(浍稀少而云同此虽沟洫法沟浍稠多亦与彼井田相/准拟而言也云以南亩图之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
(而川周其外者案诗今适南亩又南东其亩故以南亩/图之其田南北细分者是一行隔为一夫十夫则于首)
(为横沟十沟即百夫于东畔为南北之洫十洫则于南/畔为横浍九浍则于四畔为大川此川亦人造虽无丈)
(尺之数盖亦倍浍耳此川与匠人浍水所/注川者异彼百里之间一川谓大川也)
诗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笺周礼曰凡治野田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
(有川川上有路计此万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川之间万夫故有万耦耕言三)
(浍稀少而云同此虽沟洫法沟浍稠多亦与彼井田相/准拟而言也云以南亩图之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
(而川周其外者案诗今适南亩又南东其亩故以南亩/图之其田南北细分者是一行隔为一夫十夫则于首)
(为横沟十沟即百夫于东畔为南北之洫十洫则于南/畔为横浍九浍则于四畔为大川此川亦人造虽无丈)
(尺之数盖亦倍浍耳此川与匠人浍水所/注川者异彼百里之间一川谓大川也)
诗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笺周礼曰凡治野田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
(有川川上有路计此万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川之间万夫故有万耦耕言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141-0371a.png
(十里者举其成数耦疏笺以播厥百榖是王者率夫为/之笺又以万人为 与三十里大数相应故引周礼以)
(證之所引周礼尽川上有路皆地官遂人文也彼意言/凡治郊外野人之田一夫之间有通水之遂广深各二)
(尺也此遂上即有一步径以通牛马其十夫有通水之/沟广深各四尺也此沟上即有一经畛以通大车其百)
(夫有通水之洫广深各八尺也此洫上即有一大涂以/通乘车其千夫有通水之浍广丈六尺深丈四尺也此)
(浍上即有一通道以容二轨其万夫有自然之大川此/川上即有一广路以容三轨是周礼以万夫为限与此)
(十千相当又计此万夫之地一夫百亩方百步积万夫/方之是广各百夫以百相乘是万也既广长皆百夫夫)
(有百步三夫为一里则百夫为三十三里馀百步即三/分里之一为少半里是三十三里又少半里也耜广五)
(寸二耜为耦冬官匠人文也此一川之间有万夫故为/万人对耦而耕此万人受田计之乃三十三里少半里)
(證之所引周礼尽川上有路皆地官遂人文也彼意言/凡治郊外野人之田一夫之间有通水之遂广深各二)
(尺也此遂上即有一步径以通牛马其十夫有通水之/沟广深各四尺也此沟上即有一经畛以通大车其百)
(夫有通水之洫广深各八尺也此洫上即有一大涂以/通乘车其千夫有通水之浍广丈六尺深丈四尺也此)
(浍上即有一通道以容二轨其万夫有自然之大川此/川上即有一广路以容三轨是周礼以万夫为限与此)
(十千相当又计此万夫之地一夫百亩方百步积万夫/方之是广各百夫以百相乘是万也既广长皆百夫夫)
(有百步三夫为一里则百夫为三十三里馀百步即三/分里之一为少半里是三十三里又少半里也耜广五)
(寸二耜为耦冬官匠人文也此一川之间有万夫故为/万人对耦而耕此万人受田计之乃三十三里少半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141-0371b.png
(正言三十三里者举其成数也以三十三里与十千举/其成数正足相充也遂人注云十夫二邻之田百夫一)
(酂之田千夫二鄙之田万夫四县之田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倍遂洫倍沟沟广二)
(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以南)
(亩图之则遂纵沟横洫纵浍横九涂而川周其外焉是/郑具解五沟五涂之事也以遂人治野田故还据遂中)
(邻里酂鄙县而说之四县为一部计六遂三十县为七/部犹馀二部盖与公邑采地共为部也何者遂人于川)
(有路之下云以达于畿郑云以至于畿则中虽有都鄙/遂人尽主其地是都鄙与遂同制此法明其共为部也)
(地官序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
(人计四县有二十鄙百酂四百里二千邻则邻长以上/合有二千五百二十四人矣而云一吏主之者彼谓主)
(酂之田千夫二鄙之田万夫四县之田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倍遂洫倍沟沟广二)
(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以南)
(亩图之则遂纵沟横洫纵浍横九涂而川周其外焉是/郑具解五沟五涂之事也以遂人治野田故还据遂中)
(邻里酂鄙县而说之四县为一部计六遂三十县为七/部犹馀二部盖与公邑采地共为部也何者遂人于川)
(有路之下云以达于畿郑云以至于畿则中虽有都鄙/遂人尽主其地是都鄙与遂同制此法明其共为部也)
(地官序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
(人计四县有二十鄙百酂四百里二千邻则邻长以上/合有二千五百二十四人矣而云一吏主之者彼谓主)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141-0371c.png
(民之官与典田者别职其主田之吏一部惟一人也遂/人注所言遂沟洫浍广深之数皆冬官之文也径畛涂)
(道路所容于匠人差约而为之耳无正文言以南亩图/之遂纵沟横洫纵浍横者以夫间有遂则两夫俱南亩)
(与畔上有遂故遂从也其遂既从则必注于横者也故/沟横也百夫方千步除外畔其间则南北者九遂东西)
(者九沟其东西之畔即是洫也从洫必注于横浍则南/北之畔即是浍也万夫方万步为方千步者百除外畔)
(其间南北者九洫东西者九浍其四畔则川周之故云/川周其外也如是者九则方百里故遂人注又云万夫)
(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也此皆设法耳川/者自然之物当遂地形而流非于万夫之外必有大川)
(绕之且川者流水不/得方折而迎之也)
观承案后代田尽私也三代田尽公也惟井
(道路所容于匠人差约而为之耳无正文言以南亩图/之遂纵沟横洫纵浍横者以夫间有遂则两夫俱南亩)
(与畔上有遂故遂从也其遂既从则必注于横者也故/沟横也百夫方千步除外畔其间则南北者九遂东西)
(者九沟其东西之畔即是洫也从洫必注于横浍则南/北之畔即是浍也万夫方万步为方千步者百除外畔)
(其间南北者九洫东西者九浍其四畔则川周之故云/川周其外也如是者九则方百里故遂人注又云万夫)
(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也此皆设法耳川/者自然之物当遂地形而流非于万夫之外必有大川)
(绕之且川者流水不/得方折而迎之也)
观承案后代田尽私也三代田尽公也惟井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141-0371d.png
田分为中公外私则有公田必有私田有私
田亦有公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先言公田
下之急于忠上也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不言
公田上之忠于惠下也但言私田而公田未
尝不在其中矣
蕙田案以上沟洫之制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注/此)
田亦有公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先言公田
下之急于忠上也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不言
公田上之忠于惠下也但言私田而公田未
尝不在其中矣
蕙田案以上沟洫之制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注/此)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141-0372a.png
(谓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重立国小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孟)
(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奸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
(坐而定也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徒为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 疏云匠)
(人为之沟洫者案匠人云井间有沟成间有洫同间有/浍是匠人为之沟洫也云相包乃成者司徒立其界匠)
(人为其沟相包含乃成其事耳郑知此为造都鄙者乡/遂公邑之中皆为沟洫之法此经为井田之法故知谓)
(造都鄙也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者案遂人夫间有/遂之等是沟洫法乡田之制与遂同此经与匠人为井)
(田法其制与乡遂不同故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也/此虽不言异于公邑公邑亦与遂同故注匠人云异于)
(乡遂及公/邑是也)
(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奸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
(坐而定也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徒为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 疏云匠)
(人为之沟洫者案匠人云井间有沟成间有洫同间有/浍是匠人为之沟洫也云相包乃成者司徒立其界匠)
(人为其沟相包含乃成其事耳郑知此为造都鄙者乡/遂公邑之中皆为沟洫之法此经为井田之法故知谓)
(造都鄙也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者案遂人夫间有/遂之等是沟洫法乡田之制与遂同此经与匠人为井)
(田法其制与乡遂不同故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也/此虽不言异于公邑公邑亦与遂同故注匠人云异于)
(乡遂及公/邑是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141-0372b.png
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
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
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
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
谓之浍(注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一夫所佃百亩方百步九夫为井方一里)
(三夫为屋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赋税共/治沟也方十里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
(边一里治洫方百里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税缘边十里治浍采地者在三百里四百里)
(五百里之中滕文公问为国于孟子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
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
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
谓之浍(注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一夫所佃百亩方百步九夫为井方一里)
(三夫为屋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赋税共/治沟也方十里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
(边一里治洫方百里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税缘边十里治浍采地者在三百里四百里)
(五百里之中滕文公问为国于孟子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141-0372c.png
(文公又问井田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
(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所以别野)
(人也又曰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鲁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传曰非礼也榖出不过藉以)
(丰财也此数者世人谓之错而疑焉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以诗春秋)
(论语孟子论之周制邦国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税夫/贡者自治其田贡其税榖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
(使收敛焉畿内用贡法者乡遂及公邑之吏旦夕从民/事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其私邦国用助法者诸侯)
(专一国之政为其贪暴税民无艺周之畿内税有轻重/诸侯谓之彻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孟子云野九夫而)
(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所以别野)
(人也又曰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鲁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传曰非礼也榖出不过藉以)
(丰财也此数者世人谓之错而疑焉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以诗春秋)
(论语孟子论之周制邦国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税夫/贡者自治其田贡其税榖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
(使收敛焉畿内用贡法者乡遂及公邑之吏旦夕从民/事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其私邦国用助法者诸侯)
(专一国之政为其贪暴税民无艺周之畿内税有轻重/诸侯谓之彻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孟子云野九夫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141-0372d.png
(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之法耳云疏畿内采/地之制者对畿外诸侯亦制井田与此同 采地制井)
(田异于乡遂及公邑者案遂人云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
(而方一同以南亩图之遂纵沟横洫纵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若以九而方一同则百里之内九九八十一浍)
(井田则一同惟一浍既沟浍稀稠不同又彼沟洫法以/为贡祗就夫税之十一而贡此则九夫为井井税一夫)
(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是沟洫井田异也井田/之法畎纵遂横沟纵洫横浍纵自然川横其夫间纵者)
(分夫间之界耳无遂其遂注入沟沟注入洫洫注入浍/浍注自然入川此略举一成以三隅反之一同可见矣)
(遂人云夫间有遂以南亩图之则遂纵而沟横此不云/夫间有遂云田首倍之谓之遂遂则横而沟纵也自馀)
(洫浍川依此遂沟纵横参之可知但彼云九浍而川周/其外川则人造之此百里有浍浍水注入川相去逆故)
(田异于乡遂及公邑者案遂人云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
(而方一同以南亩图之遂纵沟横洫纵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若以九而方一同则百里之内九九八十一浍)
(井田则一同惟一浍既沟浍稀稠不同又彼沟洫法以/为贡祗就夫税之十一而贡此则九夫为井井税一夫)
(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是沟洫井田异也井田/之法畎纵遂横沟纵洫横浍纵自然川横其夫间纵者)
(分夫间之界耳无遂其遂注入沟沟注入洫洫注入浍/浍注自然入川此略举一成以三隅反之一同可见矣)
(遂人云夫间有遂以南亩图之则遂纵而沟横此不云/夫间有遂云田首倍之谓之遂遂则横而沟纵也自馀)
(洫浍川依此遂沟纵横参之可知但彼云九浍而川周/其外川则人造之此百里有浍浍水注入川相去逆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141-0373a.png
(宜为自然川也畿内用贡法云云者乡遂公邑之内皆/邻里比闾等治民之官旦夕从民事或因此促之使先)
(治公田则不得恤其私故为贡法使不得有公田也云/邦国用助法诸侯专一国之政恐其贪暴税民无艺者)
(艺谓准法宣公初税亩就井田上尚取民之所自治若/为贡法有何准法故为井田不为贡也孔氏颖达曰郑)
(言邦国亦异外内则诸侯郊内贡郊外助矣而郑正言/畿内贡法邦国用助法以为诸侯皆助者以诸侯郊内)
(地少郊外地多故以邦国为/助对畿内之贡为异外内也)
朱子语录问周制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乡遂用贡
法十夫有沟乡遂所以不为井者何故曰都鄙以四
起数五六家始出一人故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
(治公田则不得恤其私故为贡法使不得有公田也云/邦国用助法诸侯专一国之政恐其贪暴税民无艺者)
(艺谓准法宣公初税亩就井田上尚取民之所自治若/为贡法有何准法故为井田不为贡也孔氏颖达曰郑)
(言邦国亦异外内则诸侯郊内贡郊外助矣而郑正言/畿内贡法邦国用助法以为诸侯皆助者以诸侯郊内)
(地少郊外地多故以邦国为/助对畿内之贡为异外内也)
朱子语录问周制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乡遂用贡
法十夫有沟乡遂所以不为井者何故曰都鄙以四
起数五六家始出一人故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141-0373b.png
二人乡遂以五起数家出一人为兵以守卫王畿役
次必简故周礼惟挽柩则用之此役之最轻者
蕙田案郑康成以遂人所言为沟洫之法即
夏之贡法乡遂公邑用之匠人所言为井田
之法即殷之助法都鄙用之其沟洫与井田
之异则遂人云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
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百里之内九九八十
一浍井田则一同惟一浍一沟浍稠多一沟
次必简故周礼惟挽柩则用之此役之最轻者
蕙田案郑康成以遂人所言为沟洫之法即
夏之贡法乡遂公邑用之匠人所言为井田
之法即殷之助法都鄙用之其沟洫与井田
之异则遂人云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
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百里之内九九八十
一浍井田则一同惟一浍一沟浍稠多一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141-0373c.png
浍稀少其异一井田之法畎纵遂横沟纵洫
横浍纵川横遂人注云以南亩图之则遂纵
而沟横其异二遂人之川是人造之匠人之
川为自然大川非人所造其异三沟洫之法
祗就夫税之十一而贡井田之法九夫为井
井税一夫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其
异四宋郑夹漈非之谓匠人举大槩而言遂
人举一端而言井田之法通行天下未尝有
横浍纵川横遂人注云以南亩图之则遂纵
而沟横其异二遂人之川是人造之匠人之
川为自然大川非人所造其异三沟洫之法
祗就夫税之十一而贡井田之法九夫为井
井税一夫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其
异四宋郑夹漈非之谓匠人举大槩而言遂
人举一端而言井田之法通行天下未尝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141-0373d.png
异陈祥道礼书亦谓先王之为井田也使所
饮同井所食同田所居同廛所服同事乡遂
六军所寓岂各授之田而不为井法乎康成
以小司徒有邑甸县都之别而其名与采邑
同遂以井田属之采邑不知二百一十国谓
州五党亦谓之州万二千五百家谓遂一夫
之间亦谓之遂王畿谓之县五鄙亦谓之县
小司徒井其田野不过取名于县都而已不
饮同井所食同田所居同廛所服同事乡遂
六军所寓岂各授之田而不为井法乎康成
以小司徒有邑甸县都之别而其名与采邑
同遂以井田属之采邑不知二百一十国谓
州五党亦谓之州万二千五百家谓遂一夫
之间亦谓之遂王畿谓之县五鄙亦谓之县
小司徒井其田野不过取名于县都而已不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141-0374a.png
足据陆氏佃陈氏傅良皆不信郑说傋载王
与之订义近时沈君冠云禄田考亦用郑樵
陆佃之说朱子则曰周礼有井田之制有沟
洫之制井田是四数沟洫是十数今永嘉诸
儒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不可通郑氏注
分作两项极是愚谓周人彻法原兼贡助若
井田通行天下则亦专用助何彻之有遂人
匠人之别见于周官国中野外之殊著于孟
与之订义近时沈君冠云禄田考亦用郑樵
陆佃之说朱子则曰周礼有井田之制有沟
洫之制井田是四数沟洫是十数今永嘉诸
儒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不可通郑氏注
分作两项极是愚谓周人彻法原兼贡助若
井田通行天下则亦专用助何彻之有遂人
匠人之别见于周官国中野外之殊著于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141-0374b.png
子自当以康成及朱子之言为定至于遂人
言兴锄郑大夫读锄为藉杜子春读锄为助
后郑云谓起民人令相佐助陈氏以此证遂
得行助者非也小司徒大比六乡四郊之吏
考夫屋郑云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出地贡者
三三相任疏云乡遂之内既不为井田而为
沟洫之法今云夫三为屋屋三为井者以其
沟洫虽为贡法出贡之时亦三三相保任以
言兴锄郑大夫读锄为藉杜子春读锄为助
后郑云谓起民人令相佐助陈氏以此证遂
得行助者非也小司徒大比六乡四郊之吏
考夫屋郑云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出地贡者
三三相任疏云乡遂之内既不为井田而为
沟洫之法今云夫三为屋屋三为井者以其
沟洫虽为贡法出贡之时亦三三相保任以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141-0374c.png
出榖税似一井之法也旅师掌聚野之锄粟
注野谓远郊锄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
九夫之税粟疏乡遂公邑三处皆为沟洫三
等采地乃为井田今此六遂郑以为井田与
例违者乡遂中虽为沟洫法及其出税亦为
井田税之盖即指三三相任非九而税一也
孟子云乡田同井贾公彦匠人疏乡遂为沟
洫法而云乡田同井此谓殷之助法虽乡亦
注野谓远郊锄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
九夫之税粟疏乡遂公邑三处皆为沟洫三
等采地乃为井田今此六遂郑以为井田与
例违者乡遂中虽为沟洫法及其出税亦为
井田税之盖即指三三相任非九而税一也
孟子云乡田同井贾公彦匠人疏乡遂为沟
洫法而云乡田同井此谓殷之助法虽乡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141-0374d.png
为井田以孟子杂说三代故也是皆不得取
以难郑
又案以上井田之制
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
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
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注/一)
(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所养者寡也止以七人六人五)
(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其中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
以难郑
又案以上井田之制
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
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
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注/一)
(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所养者寡也止以七人六人五)
(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其中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141-0375a.png
(者一人其馀男女/强弱相半其大数)
蕙田案此六乡授田
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
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注廛城邑之居孟子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麻者也莱谓)
(休不耕者六遂之民奇受一廛虽上地犹有莱皆所以/饶远也郑司农云户计一夫一妇而赋之田其一户有)
(数口者馀夫/亦受此田也)
蕙田案中地田百亩莱百亩即所谓一易之
蕙田案此六乡授田
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
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注廛城邑之居孟子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麻者也莱谓)
(休不耕者六遂之民奇受一廛虽上地犹有莱皆所以/饶远也郑司农云户计一夫一妇而赋之田其一户有)
(数口者馀夫/亦受此田也)
蕙田案中地田百亩莱百亩即所谓一易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141-0375b.png
地家二百亩下地田百亩莱二百亩即所谓
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惟上地田百亩莱五十
亩较六乡独多耳
周氏曰遂人掌邦之野其地广而瘠若置都邑处必
狭而肥故遂人上地有莱田
(曹氏叔遂曰遂虽上地亦使少休不耕庶不尽地力/遂乡地有远近势有重轻赴愬有易难恤察有详略)
(厚于遂非薄六乡也亦不泄/迩忘远之深指其均一也)
(蔡氏德晋曰凡田之休不耕者即以为畜牧之地谓/之莱上地无休不耕之田另加莱五十亩专用以畜)
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惟上地田百亩莱五十
亩较六乡独多耳
周氏曰遂人掌邦之野其地广而瘠若置都邑处必
狭而肥故遂人上地有莱田
(曹氏叔遂曰遂虽上地亦使少休不耕庶不尽地力/遂乡地有远近势有重轻赴愬有易难恤察有详略)
(厚于遂非薄六乡也亦不泄/迩忘远之深指其均一也)
(蔡氏德晋曰凡田之休不耕者即以为畜牧之地谓/之莱上地无休不耕之田另加莱五十亩专用以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141-0375c.png
(牧详见/遂人职)
蕙田案此说非是辨已见前
又案此六遂授田
大司徒凡造都鄙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
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注郑司农云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
(岁乃后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再岁乃复种地愈薄故家三百亩)
(史氏曰不易者土力厚一岁一种再易者土力薄再/岁一种三易者土力益瘠率三岁而一种易者更迭)
(而种也再易一倍不易之地三易二倍不/易之地而其所出不过同为百亩之获也)
蕙田案此说非是辨已见前
又案此六遂授田
大司徒凡造都鄙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
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注郑司农云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
(岁乃后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再岁乃复种地愈薄故家三百亩)
(史氏曰不易者土力厚一岁一种再易者土力薄再/岁一种三易者土力益瘠率三岁而一种易者更迭)
(而种也再易一倍不易之地三易二倍不/易之地而其所出不过同为百亩之获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141-0375d.png
(陈氏傅良曰王制正义农夫受田实有九等案大司/徒不易一易再易惟三等大司徒言其纲其实不易)
(一易再易各为/三等则九等)
蕙田案此都鄙授田
夏官大司马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
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
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注赋给军用/者也令邦国)
(之赋亦以地之美恶民之众寡为制如六遂矣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也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
(种二顷休其一顷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 疏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家二百)
(一易再易各为/三等则九等)
蕙田案此都鄙授田
夏官大司马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
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
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注赋给军用/者也令邦国)
(之赋亦以地之美恶民之众寡为制如六遂矣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也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
(种二顷休其一顷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 疏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家二百)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141-0376a.png
(亩下地家三百亩与此上地食/者参之二合故云邦国如六遂)
蕙田案蔡氏德晋解大司马此节谓所令之
赋自乡遂以达于邦国都鄙皆一法可食者
谓田也其不可食者则莱也可食者三之二
谓田百亩莱五十亩也食者半谓田百亩莱
亦百亩也食者参之一谓田百亩莱二百亩
也此条以大司马三等与遂人三等同与康
成合但郑谓是邦国蔡通畿内都鄙一槩同
蕙田案蔡氏德晋解大司马此节谓所令之
赋自乡遂以达于邦国都鄙皆一法可食者
谓田也其不可食者则莱也可食者三之二
谓田百亩莱五十亩也食者半谓田百亩莱
亦百亩也食者参之一谓田百亩莱二百亩
也此条以大司马三等与遂人三等同与康
成合但郑谓是邦国蔡通畿内都鄙一槩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141-0376b.png
之
又案此邦国授田
郑氏锷曰经所载自王畿之乡遂都鄙至于诸侯之
邦国凡授田之法自有四节大司徒言都鄙之制小
司徒言六乡之制遂人言六遂之制大司马言诸侯
国之制何以明之大司徒言凡造都鄙而继以不易
一易再易之地其为都鄙之制明矣小司徒言上地
中地下地之制不与遂同又不与都鄙大司马同非
又案此邦国授田
郑氏锷曰经所载自王畿之乡遂都鄙至于诸侯之
邦国凡授田之法自有四节大司徒言都鄙之制小
司徒言六乡之制遂人言六遂之制大司马言诸侯
国之制何以明之大司徒言凡造都鄙而继以不易
一易再易之地其为都鄙之制明矣小司徒言上地
中地下地之制不与遂同又不与都鄙大司马同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141-0376c.png
六乡田制而何何则上地当食十人九人八人中地
当食七人六人下地当食五人此常法也六乡在内
不及十人九人但家有七人则授以上地家有六人
则授以中地家有五人则授以下地所以然者将以
强内故也若六遂所授则不可与乡同故别言之曰
上地夫一廛田百亩中地夫一廛田百亩下地夫一
廛田百亩见其如常法而已然又有莱五十亩莱百
亩莱二百亩不与乡同则以遂地远而瘠授之莱所
当食七人六人下地当食五人此常法也六乡在内
不及十人九人但家有七人则授以上地家有六人
则授以中地家有五人则授以下地所以然者将以
强内故也若六遂所授则不可与乡同故别言之曰
上地夫一廛田百亩中地夫一廛田百亩下地夫一
廛田百亩见其如常法而已然又有莱五十亩莱百
亩莱二百亩不与乡同则以遂地远而瘠授之莱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141-0376d.png
以饶远也又以爵考之乡大夫爵与遂大夫同乡师
爵与遂师同小司徒爵与遂人同遂人掌授遂田则
小司徒掌授乡田矣遂人言六遂之制则小司徒所
言为六乡授田之制何疑之有若夫外造都鄙则大
司徒事故都鄙之田于大司徒言之施政职于九畿
之外而令其军赋则大司马事故邦国之田于大司
马言之也
蕙田案小司徒六乡大司徒都鄙授田法与
爵与遂师同小司徒爵与遂人同遂人掌授遂田则
小司徒掌授乡田矣遂人言六遂之制则小司徒所
言为六乡授田之制何疑之有若夫外造都鄙则大
司徒事故都鄙之田于大司徒言之施政职于九畿
之外而令其军赋则大司马事故邦国之田于大司
马言之也
蕙田案小司徒六乡大司徒都鄙授田法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141-0377a.png
井牧同遂人六遂大司马邦国授田法与井
牧微异盖以饶远遂较乡为远邦国较畿内
为远故其差如此及其出税赋则皆二而当
一今胪列诸条汇于一处学者览之自明
马氏端临曰周家授田之制如大司徒遂人之说则
是田肥者少授之田瘠者多授之如小司徒之说则
口众者授之肥田口少者授之瘠田如王制孟子之
说则一夫定以百亩为率而良农食多惰农食少三
牧微异盖以饶远遂较乡为远邦国较畿内
为远故其差如此及其出税赋则皆二而当
一今胪列诸条汇于一处学者览之自明
马氏端临曰周家授田之制如大司徒遂人之说则
是田肥者少授之田瘠者多授之如小司徒之说则
口众者授之肥田口少者授之瘠田如王制孟子之
说则一夫定以百亩为率而良农食多惰农食少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141-0377b.png
者不同
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氓(注变民言氓异外内也/致犹会也民虽受上田)
(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谓可任者家二人优远民也)
蕙田案王昭禹解下剂致氓剂为约剂谓与
氓约之要书也此说太迂不如郑注之确
(曹氏叔远曰六乡分上中下地为任民多寡之数而/此则不复差别一以下地为率盖六遂比乡为差远)
(而在野之地宽宜优其役而厚其力使受地多而/征调少庶民皆愿为之氓以滋生齿以实遂地)
载师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
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氓(注变民言氓异外内也/致犹会也民虽受上田)
(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谓可任者家二人优远民也)
蕙田案王昭禹解下剂致氓剂为约剂谓与
氓约之要书也此说太迂不如郑注之确
(曹氏叔远曰六乡分上中下地为任民多寡之数而/此则不复差别一以下地为率盖六遂比乡为差远)
(而在野之地宽宜优其役而厚其力使受地多而/征调少庶民皆愿为之氓以滋生齿以实遂地)
载师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141-0377c.png
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惟其漆林之征二十
而五(注任地谓任土地出税赋也征税也国宅凡官所/有宫室吏所治也国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
(园廛亦轻之者廛/无榖园少利也)
(蔡氏德晋曰国宅官府所居室也园圜圃廛城中居/民宅也二十而一者谓园有草木之税及宅种桑麻)
(而有布帛之税皆二十分而取其一也近郊十一田/之正税通于天下而言于近郊者近郊六乡之地税)
(田始于此而无他税也远郊二十而三以关税言之/也远郊六遂之田十一同于近郊不必言而远郊之)
(关啇贾货贿之税则二十分而取其三分稍重以抑/末也甸稍县都田税与乡遂同而地广多山泽立虞)
(衡之官以治其税山泽利出自然故十取其二也漆/用最广而利厚故二十而取其五也郑康成专以田)
而五(注任地谓任土地出税赋也征税也国宅凡官所/有宫室吏所治也国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
(园廛亦轻之者廛/无榖园少利也)
(蔡氏德晋曰国宅官府所居室也园圜圃廛城中居/民宅也二十而一者谓园有草木之税及宅种桑麻)
(而有布帛之税皆二十分而取其一也近郊十一田/之正税通于天下而言于近郊者近郊六乡之地税)
(田始于此而无他税也远郊二十而三以关税言之/也远郊六遂之田十一同于近郊不必言而远郊之)
(关啇贾货贿之税则二十分而取其三分稍重以抑/末也甸稍县都田税与乡遂同而地广多山泽立虞)
(衡之官以治其税山泽利出自然故十取其二也漆/用最广而利厚故二十而取其五也郑康成专以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141-0377d.png
(税解此节/不可通矣)
蕙田案蔡氏说最有理据存参
观承案载师此条实为难解什一者天下之
中正乌有二十而三与无过十二之异数哉
或谓税民只是十一此就下所奉上十中之
一又以其一分为十而取其十中之一与二
十中之二与三非谓民税之二与三也然经
文直云二十而三与无过十二则以其奉上
蕙田案蔡氏说最有理据存参
观承案载师此条实为难解什一者天下之
中正乌有二十而三与无过十二之异数哉
或谓税民只是十一此就下所奉上十中之
一又以其一分为十而取其十中之一与二
十中之二与三非谓民税之二与三也然经
文直云二十而三与无过十二则以其奉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141-0378a.png
之一分为十与分为二之说又何所据而凿
出耶其为臆度之词固不足信即谓近郊十
一至无过十二系歆莽所添必去此十九字
然后可通者亦未见其当盖此条与上条一
一相对未有以證其为添附则岂可凭臆而
断竟毅然删截乎窃谓此条虽承上文而意
义各别上条九等任地皆言其田此条首提
国宅无征句乃著明园廛二十而一为有征
出耶其为臆度之词固不足信即谓近郊十
一至无过十二系歆莽所添必去此十九字
然后可通者亦未见其当盖此条与上条一
一相对未有以證其为添附则岂可凭臆而
断竟毅然删截乎窃谓此条虽承上文而意
义各别上条九等任地皆言其田此条首提
国宅无征句乃著明园廛二十而一为有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141-0378b.png
其下遂承以近郊远郊甸稍县都而详其所
征之数并不一言涉及田字则是专指其近
郊远郊甸稍县都之为园廛者言而非田税
之正故不妨二十而三无过十二之不均惟
漆林之征虽亦园廛一类然牟利太多又开
侈靡之习与园廛但毓果蔬草木者又自不
同故独二十而五以重税抑末而止奢俾不
敢弃田以为园林也如此则亦字字甚明周
征之数并不一言涉及田字则是专指其近
郊远郊甸稍县都之为园廛者言而非田税
之正故不妨二十而三无过十二之不均惟
漆林之征虽亦园廛一类然牟利太多又开
侈靡之习与园廛但毓果蔬草木者又自不
同故独二十而五以重税抑末而止奢俾不
敢弃田以为园林也如此则亦字字甚明周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141-0378c.png
礼本文自当何烦凿为之说或别加刋削也
哉
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朱子曰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
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
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者
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
什一矣
哉
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朱子曰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
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
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者
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
什一矣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141-0378d.png
诗小雅甫田笺岁取十千于井田之法则一成之数
也九夫为井井税一夫其田百亩井十为通通税十
夫其田千亩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税百夫其田万
亩疏孟子言三代税法其实皆什一若井税一夫是
九税一矣此诗之意刺幽王赋重当陈古税之轻而
言成税万亩反得重于什一者孟子言什一据通率
而言耳周制有贡有助助者九夫而税一夫之田贡
者什一而贡一夫之榖通之二十而税二夫是为什
也九夫为井井税一夫其田百亩井十为通通税十
夫其田千亩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税百夫其田万
亩疏孟子言三代税法其实皆什一若井税一夫是
九税一矣此诗之意刺幽王赋重当陈古税之轻而
言成税万亩反得重于什一者孟子言什一据通率
而言耳周制有贡有助助者九夫而税一夫之田贡
者什一而贡一夫之榖通之二十而税二夫是为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141-0379a.png
中税一也故冬官匠人注广引经传而论之云周制
畿内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邦国用殷之助法制
公田不税夫贡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榖助者借
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敛焉通其率以什一为正
孟子曰野九夫而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
之法耳是郑解通率为什一之事也又孟子云滕文
公使毕战问井田孟子对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
一使自赋是郑所引异外内之事也孟子又云方里
畿内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邦国用殷之助法制
公田不税夫贡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榖助者借
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敛焉通其率以什一为正
孟子曰野九夫而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
之法耳是郑解通率为什一之事也又孟子云滕文
公使毕战问井田孟子对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
一使自赋是郑所引异外内之事也孟子又云方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141-0379b.png
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是说助法井
别一夫以入公也言别野人者别野人之法使与国
中不同也尔雅云郊外曰野则野人为郊外也野人
为郊外则国中为郊内也郊内谓之国中者以近国
故系国言之亦可地在郊内居在国中故也助法既
言百亩为公田则使自赋者明是自治其田贡其税
榖也助则九而助一贡则什一而贡一通率为什一
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是说助法井
别一夫以入公也言别野人者别野人之法使与国
中不同也尔雅云郊外曰野则野人为郊外也野人
为郊外则国中为郊内也郊内谓之国中者以近国
故系国言之亦可地在郊内居在国中故也助法既
言百亩为公田则使自赋者明是自治其田贡其税
榖也助则九而助一贡则什一而贡一通率为什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0141-0379c.png
也若然九一而助者为九中一知什一自赋非什中
一者以言九一即云而助明九中一助也国中言什
一乃云使自赋是什一之中使自赋之明非什中一
为赋也故郑玄通其率以什一为正若什一自赋为
什中赋一则不得与九一通率为什一也且郑引孟
子云野九夫而税一国中什一不言国中什而税一
明是国中什一而贡一故得通率为什一也史传说
助贡之法惟孟子为明郑据其言谓什一而彻为通
一者以言九一即云而助明九中一助也国中言什
一乃云使自赋是什一之中使自赋之明非什中一
为赋也故郑玄通其率以什一为正若什一自赋为
什中赋一则不得与九一通率为什一也且郑引孟
子云野九夫而税一国中什一不言国中什而税一
明是国中什一而贡一故得通率为什一也史传说
助贡之法惟孟子为明郑据其言谓什一而彻为通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0141-0379d.png
外内之率理则然矣而食货志云井方一里是为九
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
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其言取孟子为说而失其本
旨何休之注公羊范宁之解榖梁赵岐之注孟子宋
均之说乐纬咸以为然皆义异于郑理不可通何则
言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则中央百亩共为公田不
得家取十亩也又言八家皆私百亩则中央百亩皆
属公矣何得复以二十亩为庐舍也言同养公田是
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
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其言取孟子为说而失其本
旨何休之注公羊范宁之解榖梁赵岐之注孟子宋
均之说乐纬咸以为然皆义异于郑理不可通何则
言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则中央百亩共为公田不
得家取十亩也又言八家皆私百亩则中央百亩皆
属公矣何得复以二十亩为庐舍也言同养公田是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0141-0380a.png
八家共理公事何得家分十亩自治之也若家取十
亩各自治之安得谓之同养也若二十亩为庐舍则
家别二亩半亦入私矣则家别私有百二亩半何得
为八家皆私百亩也此皆诸儒之谬郑于匠人注云
野九夫而税一此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是郑意
无家别公田十亩及二亩半为庐舍之事俗以郑说
同于诸儒是又失郑旨矣
蕙田案赵岐解孟子云夏后时民耕五十亩
亩各自治之安得谓之同养也若二十亩为庐舍则
家别二亩半亦入私矣则家别私有百二亩半何得
为八家皆私百亩也此皆诸儒之谬郑于匠人注云
野九夫而税一此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是郑意
无家别公田十亩及二亩半为庐舍之事俗以郑说
同于诸儒是又失郑旨矣
蕙田案赵岐解孟子云夏后时民耕五十亩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0141-0380b.png
贡上五亩殷氏耕七十亩以七亩助公家周
民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税虽异名而多
少同故曰其实皆什一也贾公彦匠人疏亦
用赵氏之说今从郑说则不合故陈祥道礼
书云郑谓通率什一而颖达之徒申之谓助
之所取者重贡之所取者轻孟子何以言皆
什一欤曰字书训彻为通正兼二法为什一
之义不当以为彻取龙子莫不善于贡之言
民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税虽异名而多
少同故曰其实皆什一也贾公彦匠人疏亦
用赵氏之说今从郑说则不合故陈祥道礼
书云郑谓通率什一而颖达之徒申之谓助
之所取者重贡之所取者轻孟子何以言皆
什一欤曰字书训彻为通正兼二法为什一
之义不当以为彻取龙子莫不善于贡之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0141-0380c.png
夏元肃虽谓后人流弊其实亦由立法而然
制公田则不必取盈不制公田则赋有常额
安得谓贡助皆什而税一耶朱子谓周时乡
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
此条得之至谓夏一夫受田五十亩每夫计
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如此则与助通率为十
九分而取其二分与前说自相矛盾其请野
节注使什而自赋其一亦当改为使什一而
制公田则不必取盈不制公田则赋有常额
安得谓贡助皆什而税一耶朱子谓周时乡
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
此条得之至谓夏一夫受田五十亩每夫计
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如此则与助通率为十
九分而取其二分与前说自相矛盾其请野
节注使什而自赋其一亦当改为使什一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0141-0380d.png
自赋其一乃为确耳又谓贡法以十一为常
而周则一夫耕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为十一
而取一如此则通率为二十一分而取其二
分皆非也何休范宁班固赵岐之说本于公
羊然求之诸经则无文计以法数则不合不
可从
又案乡遂公邑沟洫稠多其治沟洫不出赋
之夫当数倍于都鄙而检经注无此法则乡
而周则一夫耕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为十一
而取一如此则通率为二十一分而取其二
分皆非也何休范宁班固赵岐之说本于公
羊然求之诸经则无文计以法数则不合不
可从
又案乡遂公邑沟洫稠多其治沟洫不出赋
之夫当数倍于都鄙而检经注无此法则乡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0141-0381a.png
遂出赋之数亦不能定又六乡家二人半六
遂家二人都鄙与邦国郊外约七家出一人
其赋役之差繁于近简于远参差不一如此
予尝反覆推寻求其说而不得既而检春秋
正义乡遂不出车甲马牛而都鄙出车甲马
牛则其费且倍于乡遂至于税之轻近重远
又各不同则其轻重之差亦固无可疑者案
郑氏匠人注云畿内用贡法者乡遂及公邑
遂家二人都鄙与邦国郊外约七家出一人
其赋役之差繁于近简于远参差不一如此
予尝反覆推寻求其说而不得既而检春秋
正义乡遂不出车甲马牛而都鄙出车甲马
牛则其费且倍于乡遂至于税之轻近重远
又各不同则其轻重之差亦固无可疑者案
郑氏匠人注云畿内用贡法者乡遂及公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0141-0381b.png
之吏旦夕从民事谓其促之以公使不得恤
其私邦国用助法者诸侯专一国之政为其
贪暴税民无艺周之畿内税有轻重诸侯谓
之彻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孟子云野九夫
而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之率耳
然则二法不同轻重有异者岂非畿内之赋
乡遂重而都鄙轻邦国之赋国中重而郊外
轻故特设此轻近重远之税以均之欤载师
其私邦国用助法者诸侯专一国之政为其
贪暴税民无艺周之畿内税有轻重诸侯谓
之彻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孟子云野九夫
而税一国中什一是邦国亦异外内之率耳
然则二法不同轻重有异者岂非畿内之赋
乡遂重而都鄙轻邦国之赋国中重而郊外
轻故特设此轻近重远之税以均之欤载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9a 页 WYG0141-0381c.png
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
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注国
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匠人注亦引载
师此文而云此谓田税也皆就夫税之轻近
重远耳又驳异义云案公羊说十一税远近
无差元之闻也周礼制税法轻近而重远者
为民城道沟渠之役近者劳远者逸也若然
周礼税法据王畿公羊税法据诸侯邦国诸
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注国
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匠人注亦引载
师此文而云此谓田税也皆就夫税之轻近
重远耳又驳异义云案公羊说十一税远近
无差元之闻也周礼制税法轻近而重远者
为民城道沟渠之役近者劳远者逸也若然
周礼税法据王畿公羊税法据诸侯邦国诸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29b 页 WYG0141-0381d.png
侯邦国无远近之差者以其国地狭少役赋
事暇故无远近之差也夫所谓近者多役故
轻其税者城道沟渠之役固然矣而六乡上
剂致氓六遂下剂致氓四处公邑同于遂则
亦下剂致氓此岂非畿内之近者多役乎至
谓诸侯无远近之差者对畿内而说耳其实
则孟子对滕文公正是邦国异外内之事而
尚书费誓正义大国三军出自三乡次国二
事暇故无远近之差也夫所谓近者多役故
轻其税者城道沟渠之役固然矣而六乡上
剂致氓六遂下剂致氓四处公邑同于遂则
亦下剂致氓此岂非畿内之近者多役乎至
谓诸侯无远近之差者对畿内而说耳其实
则孟子对滕文公正是邦国异外内之事而
尚书费誓正义大国三军出自三乡次国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0a 页 WYG0141-0382a.png
军出自二乡小国一军出自一乡是国中亦
家出一人也司马法甸六十四井出七十五
人贾公彦以为邦国之制是在野七家而出
一人也此岂非邦国之近者多役乎抑所谓
近郊远郊贾氏欲取九等田分属之故不言
六乡其实六乡亦在其内也所谓园廛者郑
氏取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解廛取诗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以解园郑不取何休公
家出一人也司马法甸六十四井出七十五
人贾公彦以为邦国之制是在野七家而出
一人也此岂非邦国之近者多役乎抑所谓
近郊远郊贾氏欲取九等田分属之故不言
六乡其实六乡亦在其内也所谓园廛者郑
氏取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解廛取诗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以解园郑不取何休公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0b 页 WYG0141-0382b.png
田内二十亩八家各二亩半之说其笺诗云
田中作庐以便田事意亦指庐在私田之内
贾失郑指而取赵岐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之
说以园廛两物合成一五亩之宅乃赵岐注
滕文公以园廛皆是国中之地与五亩之宅
无涉则贾又失赵指矣其实廛者即经所谓
以廛里任国中之地园者即经所谓以场圃
任园地也场人掌国之场圃则园不在国中
田中作庐以便田事意亦指庐在私田之内
贾失郑指而取赵岐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之
说以园廛两物合成一五亩之宅乃赵岐注
滕文公以园廛皆是国中之地与五亩之宅
无涉则贾又失赵指矣其实廛者即经所谓
以廛里任国中之地园者即经所谓以场圃
任园地也场人掌国之场圃则园不在国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1a 页 WYG0141-0382c.png
乎是园廛亦在六乡之内也惟甸稍县都无
过十二者指六遂及四处公邑而言无采地
在内其采地税法之轻重检经注无明文以
下剂致氓及七家一人之差考之则采地之
税必当又重于十二可推而知也论出赋之
法最重则畿内之六乡廛里以下九等地(九/等)
(地出赋法经无文因其与六/乡俱在远郊内故以意推)邦国之三乡二
乡一乡其次则畿内之六遂及四等公邑其
过十二者指六遂及四处公邑而言无采地
在内其采地税法之轻重检经注无明文以
下剂致氓及七家一人之差考之则采地之
税必当又重于十二可推而知也论出赋之
法最重则畿内之六乡廛里以下九等地(九/等)
(地出赋法经无文因其与六/乡俱在远郊内故以意推)邦国之三乡二
乡一乡其次则畿内之六遂及四等公邑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1b 页 WYG0141-0382d.png
次则邦国之郊外最轻则畿内之三等都鄙
论出税之法最重则畿内之漆林(二十/而五)其次
则畿内之三等都鄙(经甸稍县都无过十二/窃疑三等都鄙亦当在)
(内检郑注贾疏皆不在内又无/他法见经姑分之别为一等)其次则畿内
之六遂及四等公邑(十/二)其次则畿内远郊之
六乡及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二十而三六乡/地居四同则近)
(郊远郊皆/有之勿泥)其次则邦国之郊外(九/一)其次则畿
内之近郊宅田士田贾田(十/一)其次则邦国之
论出税之法最重则畿内之漆林(二十/而五)其次
则畿内之三等都鄙(经甸稍县都无过十二/窃疑三等都鄙亦当在)
(内检郑注贾疏皆不在内又无/他法见经姑分之别为一等)其次则畿内
之六遂及四等公邑(十/二)其次则畿内远郊之
六乡及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二十而三六乡/地居四同则近)
(郊远郊皆/有之勿泥)其次则邦国之郊外(九/一)其次则畿
内之近郊宅田士田贾田(十/一)其次则邦国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2a 页 WYG0141-0383a.png
国中(什一使自赋作/什一而税一)其次则畿内之园廛(二/十)
(而/一)最轻则园宅及圭田馀夫皆无征(郑以圭/田即士)
(田士田在近郊则十一也王制圭田/无征贾氏以馀夫亦无征二说不同)总之税
轻者赋重赋轻者税重错综参伍而寻之则
涣然无疑矣
又案六乡三剂致氓合正卒羡卒通率家二
人半其常征所用则无过家一人都鄙七家
出一人亦言其常征所用耳计亦当有羡卒
(而/一)最轻则园宅及圭田馀夫皆无征(郑以圭/田即士)
(田士田在近郊则十一也王制圭田/无征贾氏以馀夫亦无征二说不同)总之税
轻者赋重赋轻者税重错综参伍而寻之则
涣然无疑矣
又案六乡三剂致氓合正卒羡卒通率家二
人半其常征所用则无过家一人都鄙七家
出一人亦言其常征所用耳计亦当有羡卒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2b 页 WYG0141-0383b.png
以备更休经无明文不可臆度至大司马凡
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中地
食者半下地食者参之一郑氏注及正义以
为与六遂同近时蔡德晋亦云然但受田既
一槩同于六遂之制并无乡遂之别则凡邦
国国中之赋亦未必如畿内有三剂下剂之
分亦当正羡通家出二人与六遂同虽经无
文可以意推也至常征所用则亦无过家一
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中地
食者半下地食者参之一郑氏注及正义以
为与六遂同近时蔡德晋亦云然但受田既
一槩同于六遂之制并无乡遂之别则凡邦
国国中之赋亦未必如畿内有三剂下剂之
分亦当正羡通家出二人与六遂同虽经无
文可以意推也至常征所用则亦无过家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3a 页 WYG0141-0383c.png
人说本尚书正义己见前以此推之知马郑
论语注所引司马法六十四井出七十五人
者乃是邦国郊外之赋耳不复言其细别举
其多者言之与郑驳异义及匠人注所谓邦
国言其略者正合又邦国郊外亦当有羡卒
经注无文亦可以意推耳
观承案九一什一句法文义一耳野之九一
为九中之一则国中之什一亦什中之一而
论语注所引司马法六十四井出七十五人
者乃是邦国郊外之赋耳不复言其细别举
其多者言之与郑驳异义及匠人注所谓邦
国言其略者正合又邦国郊外亦当有羡卒
经注无文亦可以意推耳
观承案九一什一句法文义一耳野之九一
为九中之一则国中之什一亦什中之一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3b 页 WYG0141-0383d.png
已但以井田画方而成则以八而包一故不
得不以九一为法贡法长连排去则以五什
起数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
川但以十相乘亦复整齐而易算耳乌有十
一为数而取其一反使奇零参差而难算也
哉郑注乃因其实什一之语而凿为通率之
法谓通国中与野外而合计之通九之一与
什一之一合为二十而取其二故为什一然
得不以九一为法贡法长连排去则以五什
起数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
川但以十相乘亦复整齐而易算耳乌有十
一为数而取其一反使奇零参差而难算也
哉郑注乃因其实什一之语而凿为通率之
法谓通国中与野外而合计之通九之一与
什一之一合为二十而取其二故为什一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4a 页 WYG0141-0384a.png
合为什一者若分之而中得其十外止得其
八则皆非什一矣名曰通率而内外异数尔
我不均正是不通之甚耳不知所谓通率者
当就其赋役之全数而通之国中地近而役
多则赋虽轻通率其役法计之则不过什一
矣野外地远而役少则赋虽重通率其役法
计之亦止于什一耳如此则野外国中各自
通计之而适均故曰其实皆什一也康成之
八则皆非什一矣名曰通率而内外异数尔
我不均正是不通之甚耳不知所谓通率者
当就其赋役之全数而通之国中地近而役
多则赋虽轻通率其役法计之则不过什一
矣野外地远而役少则赋虽重通率其役法
计之亦止于什一耳如此则野外国中各自
通计之而适均故曰其实皆什一也康成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4b 页 WYG0141-0384b.png
说虽巧无乃愚民之术而非先王之意乎
蕙田案以上税法轻重之等
右出军之制中
周礼夏官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
有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
五人为伍(注军师旅卒两伍皆众名也伍一比两一闾/卒一旅旅一党师一州军一乡家所出一人)
(郑氏锷曰举一军之制/则六军之制皆可知)
(易氏祓曰小司徒以军制聚万民自伍两至军师咸/在独言会万民之卒伍者先王之军制调兵必五数)
蕙田案以上税法轻重之等
右出军之制中
周礼夏官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
有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
五人为伍(注军师旅卒两伍皆众名也伍一比两一闾/卒一旅旅一党师一州军一乡家所出一人)
(郑氏锷曰举一军之制/则六军之制皆可知)
(易氏祓曰小司徒以军制聚万民自伍两至军师咸/在独言会万民之卒伍者先王之军制调兵必五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5a 页 WYG0141-0384c.png
(出兵必百数不五数不足以调兵故积数起于五人/之伍不百数不足以出兵故积数起于百人之卒以)
(百人之卒成一小阵五百人之旅成一中阵二千五/百人之师成一大阵万有二千五百人之军成五大)
(阵/)
蕙田案此条制军
地官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辨其夫家人
民田莱之数若将有军旅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
众庶及马牛车辇会其车人之卒伍使皆备旗鼓兵器
以帅而至(注云受法于司马者司马主将事故先于司/马处受出军多少及法式也于司马处得法)
(百人之卒成一小阵五百人之旅成一中阵二千五/百人之师成一大阵万有二千五百人之军成五大)
(阵/)
蕙田案此条制军
地官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辨其夫家人
民田莱之数若将有军旅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
众庶及马牛车辇会其车人之卒伍使皆备旗鼓兵器
以帅而至(注云受法于司马者司马主将事故先于司/马处受出军多少及法式也于司马处得法)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5b 页 WYG0141-0384d.png
(乃作起众庶会合车人人则百/人为卒五人为伍车亦有卒伍)
(黄氏度曰司马主兵令不得直行于天下必有县师/关节此先生微意兵皆民也发民为兵而主民之官)
(不应全不知故使其属行司马之法起其众庶马牛/车辇而后会其车人卒伍邦国都鄙乡法卒伍虽素)
(定而车人不相须甸稍县都野法车人相须而县鄙/居民未尝为卒伍故于此皆以司马之法会之五人)
(为伍百人为卒离/则皆伍联则皆什)
夏官司右凡军旅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属其右(注/右)
(谓有勇力之士充军右合比属谓次第相安习也车亦/有卒伍 疏宣十二年传云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司马法曰二十五乘为偏又云以百二/十五乘为伍注云伍重故百二十五乘是车之卒伍也)
(黄氏度曰司马主兵令不得直行于天下必有县师/关节此先生微意兵皆民也发民为兵而主民之官)
(不应全不知故使其属行司马之法起其众庶马牛/车辇而后会其车人卒伍邦国都鄙乡法卒伍虽素)
(定而车人不相须甸稍县都野法车人相须而县鄙/居民未尝为卒伍故于此皆以司马之法会之五人)
(为伍百人为卒离/则皆伍联则皆什)
夏官司右凡军旅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属其右(注/右)
(谓有勇力之士充军右合比属谓次第相安习也车亦/有卒伍 疏宣十二年传云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司马法曰二十五乘为偏又云以百二/十五乘为伍注云伍重故百二十五乘是车之卒伍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6a 页 WYG0141-0385a.png
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注勇力之士属焉/者选右当于中司)
(马法曰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疏围围城守守城助者围守皆用戈戟助之此)
(五兵据勇力之士所用车之/五兵则无弓矢而有夷矛)
陈氏礼书乡万二千五百家三乡则三万七千五百
家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人
矣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合七
十五人则一卒所馀在后车矣后卒复以五十人合
二十五人为一车之士卒则所馀五十人又在后车
(马法曰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疏围围城守守城助者围守皆用戈戟助之此)
(五兵据勇力之士所用车之/五兵则无弓矢而有夷矛)
陈氏礼书乡万二千五百家三乡则三万七千五百
家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人
矣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合七
十五人则一卒所馀在后车矣后卒复以五十人合
二十五人为一车之士卒则所馀五十人又在后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6b 页 WYG0141-0385b.png
矣凡三卒而车四乘三旅而车二十乘三师而车百
乘三军而车五百乘由此推之六军则车千乘矣此
车人参两以相联紏之法也
(郝氏敬曰凡车三三为小偏三五为偏五五为大偏/是一师二千五百人之车也二偏为卒又谓广是合)
(二师之车也五偏为伍凡一百二十五乘/是万二千五百人之车也此谓车之卒伍)
春秋宣公十二年左氏传栾武子曰其君之戎分为二
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注十五乘为一广司马法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车十五乘)
(为大偏今广十五乘亦用旧/偏法后以二十五人为承副)
乘三军而车五百乘由此推之六军则车千乘矣此
车人参两以相联紏之法也
(郝氏敬曰凡车三三为小偏三五为偏五五为大偏/是一师二千五百人之车也二偏为卒又谓广是合)
(二师之车也五偏为伍凡一百二十五乘/是万二千五百人之车也此谓车之卒伍)
春秋宣公十二年左氏传栾武子曰其君之戎分为二
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注十五乘为一广司马法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车十五乘)
(为大偏今广十五乘亦用旧/偏法后以二十五人为承副)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7a 页 WYG0141-0385c.png
蕙田案每车人数以七十五人为定其法即
徵之大司马制军之法盖周官一曰会万民
之卒伍再曰会车人之卒伍其所以独言卒
伍者以军法起于伍成于卒也自伍至两则
以一甲士统之故每车甲士三人然则一乘
者三两之数五伍为两则二十五人三两七
十五人也四乘者三卒之数四两为卒则百
人三卒三百人也百乘者三师之数五旅为
徵之大司马制军之法盖周官一曰会万民
之卒伍再曰会车人之卒伍其所以独言卒
伍者以军法起于伍成于卒也自伍至两则
以一甲士统之故每车甲士三人然则一乘
者三两之数五伍为两则二十五人三两七
十五人也四乘者三卒之数四两为卒则百
人三卒三百人也百乘者三师之数五旅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7b 页 WYG0141-0385d.png
师则二千五百人三师七千五百人也五百
乘者三军之数三万七千五百人也千乘者
六军之数七万五千人也其为卒伍皆五数
配以车乘皆成三数盖与图书卦画相参足
见其为先王制军自然之定法而非私智穿
凿之所能为
又案伍两卒旅以徒而言也而车亦有卒伍
盖一车七十五人则卒伍已寓于车之中及
乘者三军之数三万七千五百人也千乘者
六军之数七万五千人也其为卒伍皆五数
配以车乘皆成三数盖与图书卦画相参足
见其为先王制军自然之定法而非私智穿
凿之所能为
又案伍两卒旅以徒而言也而车亦有卒伍
盖一车七十五人则卒伍已寓于车之中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8a 页 WYG0141-0386a.png
其用之而车又为卒伍之法则变化无穷矣
陈用之云三卒而车四乘以至三军而车五
百乘所谓卒伍已寓于车也左氏传先偏后
伍伍承弥缝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所谓车亦
为卒伍者也
观承案兵阵最贵参伍此兵车之卒伍以参
伍法计之适符其数然司马法一车甲士三
人步卒七十二人为一乘七十五人者第言
陈用之云三卒而车四乘以至三军而车五
百乘所谓卒伍已寓于车也左氏传先偏后
伍伍承弥缝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所谓车亦
为卒伍者也
观承案兵阵最贵参伍此兵车之卒伍以参
伍法计之适符其数然司马法一车甲士三
人步卒七十二人为一乘七十五人者第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8b 页 WYG0141-0386b.png
其战车耳故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三两为一
乘七十五人之奇数者必间四乘乃得三百
人之整数其人徒亦必间以四两为卒乃得
百人之整数耳然后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
师为军皆可以五为数也二说不同而枢纽
总在四乘与四两一小变而二法俱可通矣
蕙田案以上车之卒伍
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乘七十五人之奇数者必间四乘乃得三百
人之整数其人徒亦必间以四两为卒乃得
百人之整数耳然后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
师为军皆可以五为数也二说不同而枢纽
总在四乘与四两一小变而二法俱可通矣
蕙田案以上车之卒伍
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9a 页 WYG0141-0386c.png
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
五皆征之
(刘氏彝曰昔未上籍今则籍/之谓之登以其初成丁也)
(王氏昭禹曰旅师职卑所统者寡故使之校其数然/后登上其籍乡大夫职尊所统者众故登其籍不校)
(其数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则使登其籍于大司徒也辨其可任者辨其力)
(强而可任/以事者也)
(陈氏曰所谓任者/著名于军籍中也)
(黄氏度曰征不言岁而言七尺六尺者岁虽登而身/不及则为疾所谓痤短侏儒者也则舍之国中晚征)
五皆征之
(刘氏彝曰昔未上籍今则籍/之谓之登以其初成丁也)
(王氏昭禹曰旅师职卑所统者寡故使之校其数然/后登上其籍乡大夫职尊所统者众故登其籍不校)
(其数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则使登其籍于大司徒也辨其可任者辨其力)
(强而可任/以事者也)
(陈氏曰所谓任者/著名于军籍中也)
(黄氏度曰征不言岁而言七尺六尺者岁虽登而身/不及则为疾所谓痤短侏儒者也则舍之国中晚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39b 页 WYG0141-0386d.png
(而早舍为其近而役多野则/早征而晚舍以其远而役少)
(张氏曰国中以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
(多/)
(郑氏锷曰征者谓任/其力以给繇役也)
(陈氏汲曰六乡之民虽有定额至其征之贵者以下/皆免以此见六乡七万五千家特立此为国家武备)
(耳或者见乡中有师田行役之/说遂谓军役一切调发非矣)
(王氏与之曰古者兵法与役法不同兵法自外及内/如有兵事先遣邦国不得已及遂又不得已及乡若)
(役法先内及外此/先王均内外之意)
(张氏曰国中以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
(多/)
(郑氏锷曰征者谓任/其力以给繇役也)
(陈氏汲曰六乡之民虽有定额至其征之贵者以下/皆免以此见六乡七万五千家特立此为国家武备)
(耳或者见乡中有师田行役之/说遂谓军役一切调发非矣)
(王氏与之曰古者兵法与役法不同兵法自外及内/如有兵事先遣邦国不得已及遂又不得已及乡若)
(役法先内及外此/先王均内外之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0a 页 WYG0141-0387a.png
其舍者国中自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
舍
(陈氏礼书七尺六尺征之以其才六十六十有五舍/之以其齿国中近而役多故晚征而早舍野外远而)
(役少故早征而晚舍欲使其劳逸轻重均而已与近/郊什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无过十二同意)
(又曰国中贵者贤者之等皆舍又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
(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者三月不从政自诸侯徙于家期不)
(从政役之义也舍之仁也所以北山不均之刺不作/于下也后世践更之法虽丞相之子不免戍边岂先)
(王之/法哉)
舍
(陈氏礼书七尺六尺征之以其才六十六十有五舍/之以其齿国中近而役多故晚征而早舍野外远而)
(役少故早征而晚舍欲使其劳逸轻重均而已与近/郊什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无过十二同意)
(又曰国中贵者贤者之等皆舍又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
(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者三月不从政自诸侯徙于家期不)
(从政役之义也舍之仁也所以北山不均之刺不作/于下也后世践更之法虽丞相之子不免戍边岂先)
(王之/法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0b 页 WYG0141-0387b.png
(高氏愈曰古人弛役以年计苟年老则息之不以筋/力强壮役之也其任役也以形计苟其丰壮强硕则)
(役之欲其早/肄勤劳也)
蕙田案郑注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
国中晚赋税而早免之以其所居复多役少
野早赋税而晚免之以其复少役多但复多
役少反得晚赋早免殊不可解不知六乡之
内上剂致氓复者虽多役较国外为重故既
轻其税以优之而又晚赋早免以体恤之周
(役之欲其早/肄勤劳也)
蕙田案郑注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
国中晚赋税而早免之以其所居复多役少
野早赋税而晚免之以其复少役多但复多
役少反得晚赋早免殊不可解不知六乡之
内上剂致氓复者虽多役较国外为重故既
轻其税以优之而又晚赋早免以体恤之周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1a 页 WYG0141-0387c.png
官多饶远之政亦未尝不宽近其远近均平
如此
观承案成周役法本以国中地近则役多故
轻赋以优之野外地远则役少故重赋以平
之今又谓国中复多役少故晚赋而早免野
外复少役多故早赋而晚免恐亦是随文生
解耳观小司徒九比之法辨其贵贱老幼废
疾凡征役之施舍兼国中及四郊都鄙在内
如此
观承案成周役法本以国中地近则役多故
轻赋以优之野外地远则役少故重赋以平
之今又谓国中复多役少故晚赋而早免野
外复少役多故早赋而晚免恐亦是随文生
解耳观小司徒九比之法辨其贵贱老幼废
疾凡征役之施舍兼国中及四郊都鄙在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1b 页 WYG0141-0387d.png
而凡旅师闾胥遂人遂师其施舍之法无不
皆然岂以国中野外而分复之多少哉须知
国中役多则劳亦多故宜早免以休之野外
役少则劳亦少故可晚免而任之原不系乎
复之多少也康成之注诚不可泥
小司徒之职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
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
(史氏曰国中王畿也四郊畿外也/都鄙野外也夫谓其身家谓其居)
皆然岂以国中野外而分复之多少哉须知
国中役多则劳亦多故宜早免以休之野外
役少则劳亦少故可晚免而任之原不系乎
复之多少也康成之注诚不可泥
小司徒之职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
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
(史氏曰国中王畿也四郊畿外也/都鄙野外也夫谓其身家谓其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2a 页 WYG0141-0388a.png
族师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
幼废疾可任者
(项氏曰夫以田言家以居言如家七人为众家五人/为寡贵贱老幼废疾则不任可任谓六尺以上七尺)
(以上/者)
闾胥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
(郑氏锷曰说者谓一闾之中不过二十五家其众寡/何难知之有而必以岁时数之盖一闾之民有可任)
(者亦有可施舍者彼其或老或幼苟不知其可舍而/一切任之岂恤民之道哉闾胥先有以辨之则乡大)
(夫得以岁/时入其书)
幼废疾可任者
(项氏曰夫以田言家以居言如家七人为众家五人/为寡贵贱老幼废疾则不任可任谓六尺以上七尺)
(以上/者)
闾胥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
(郑氏锷曰说者谓一闾之中不过二十五家其众寡/何难知之有而必以岁时数之盖一闾之民有可任)
(者亦有可施舍者彼其或老或幼苟不知其可舍而/一切任之岂恤民之道哉闾胥先有以辨之则乡大)
(夫得以岁/时入其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2b 页 WYG0141-0388b.png
遂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
幼废疾与其施舍者(注夫家犹/言男女也)
(王氏曰遂人既登其夫家众寡六畜车辇遂师又/以时登则遂师登之于遂人遂人登之于小司徒)
遂师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
可任者
陈氏礼书周礼乡大夫国野之役至于六十六十有
五王制曰五十不从力政祭义曰五十不为甸徒非
周制也然六十不与服戎恐周亦然班超传曰古者
幼废疾与其施舍者(注夫家犹/言男女也)
(王氏曰遂人既登其夫家众寡六畜车辇遂师又/以时登则遂师登之于遂人遂人登之于小司徒)
遂师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
可任者
陈氏礼书周礼乡大夫国野之役至于六十六十有
五王制曰五十不从力政祭义曰五十不为甸徒非
周制也然六十不与服戎恐周亦然班超传曰古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3a 页 WYG0141-0388c.png
十五授兵六十还之韩诗说三十受兵六十还兵其
受兵早晚虽殊其六十还兵一也
(易氏祓曰近郊之民王之内地共辇之事职无虚月/追胥之比无时无之故七尺而征六十而舍则稍优)
(于畿外非姑息也远郊之民王之外地也其沟洫之/制各有司存野役之起不及其羡故六尺而征六十)
(五而舍则稍重于/内地非荼毒也)
蕙田案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
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
年则公旬用一日焉陈及之以为王制内则
受兵早晚虽殊其六十还兵一也
(易氏祓曰近郊之民王之内地共辇之事职无虚月/追胥之比无时无之故七尺而征六十而舍则稍优)
(于畿外非姑息也远郊之民王之外地也其沟洫之/制各有司存野役之起不及其羡故六尺而征六十)
(五而舍则稍重于/内地非荼毒也)
蕙田案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
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
年则公旬用一日焉陈及之以为王制内则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3b 页 WYG0141-0388d.png
云五十不从力征六十不与服戎力征与戎
事有异况军事不得以时日为断其说甚确
均人之力政所谓大均之礼与戎事无涉也
又案以上辨可任
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馀
为羡(注郑司农云羡饶也皆疏此谓六乡之内上剂致/氓一人为正卒其馀 为羡卒凡国之大事致民)
(大事谓戎事也郑司农云国有大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左氏成公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
(言致民明非祭/祀是戎事可知)
事有异况军事不得以时日为断其说甚确
均人之力政所谓大均之礼与戎事无涉也
又案以上辨可任
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馀
为羡(注郑司农云羡饶也皆疏此谓六乡之内上剂致/氓一人为正卒其馀 为羡卒凡国之大事致民)
(大事谓戎事也郑司农云国有大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左氏成公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
(言致民明非祭/祀是戎事可知)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4a 页 WYG0141-0389a.png
(陈氏礼书以下养上则不足以上养下则有馀故起/徒役家一人所谓施从其厚事举其中与食壮者之)
(食任老者/之事同意)
(叶氏时曰司徒司马皆言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可任者二家五人下地可任者家二人一井凡八家)
(姑以下地言之则可任者十六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一井但八人耳故遂人曰以下剂致氓民虽)
(受上田中田而会之唯以下/剂为率其宽民力可知也)
(困学纪闻古者国有间田田有馀夫夫有间民民有/羡卒不尽其才力也至秦而自实田至汉而覈垦至)
(隋而阅丁口至唐而括逃户隐田/于是财殚力尽民无乐生之心矣)
蕙田案订义李景齐云司马法甸出甲士三
(食任老者/之事同意)
(叶氏时曰司徒司马皆言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可任者二家五人下地可任者家二人一井凡八家)
(姑以下地言之则可任者十六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一井但八人耳故遂人曰以下剂致氓民虽)
(受上田中田而会之唯以下/剂为率其宽民力可知也)
(困学纪闻古者国有间田田有馀夫夫有间民民有/羡卒不尽其才力也至秦而自实田至汉而覈垦至)
(隋而阅丁口至唐而括逃户隐田/于是财殚力尽民无乐生之心矣)
蕙田案订义李景齐云司马法甸出甲士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4b 页 WYG0141-0389b.png
人步卒七十二人司徒通籍民数起徒役家
一人则以甸计之一井八家六十四井为家
五百十二而仅止七十五人盖不尽以为兵
陈及之亦同此说不知甸出七十五人者邦
国之法小司徒家一人者畿内六乡之制若
以二者合为一则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六乡
宁足以出六军乎此谬也又云成方十里三
百家士十人徒二十人此十里之成自甸外
一人则以甸计之一井八家六十四井为家
五百十二而仅止七十五人盖不尽以为兵
陈及之亦同此说不知甸出七十五人者邦
国之法小司徒家一人者畿内六乡之制若
以二者合为一则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六乡
宁足以出六军乎此谬也又云成方十里三
百家士十人徒二十人此十里之成自甸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5a 页 WYG0141-0389c.png
又加三十六井宜所任者益多而今特三十
人盖不尽以为兵此又不知三十六井乃治
洫之家并不使出军赋谬而又谬者也
又案以上起徒役
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传天子/六军其)
(将皆命卿各有军士故曰六事命疏将战而召六卿明/是卿为军将天子六军其将皆 卿周礼夏官序文也)
(郑玄云夏亦然则三王同也卿为军将故召六卿及其/誓之非止六卿而已郑玄云变六卿言六事之人者言)
(军吏下及/士卒也)
人盖不尽以为兵此又不知三十六井乃治
洫之家并不使出军赋谬而又谬者也
又案以上起徒役
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传天子/六军其)
(将皆命卿各有军士故曰六事命疏将战而召六卿明/是卿为军将天子六军其将皆 卿周礼夏官序文也)
(郑玄云夏亦然则三王同也卿为军将故召六卿及其/誓之非止六卿而已郑玄云变六卿言六事之人者言)
(军吏下及/士卒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5b 页 WYG0141-0389d.png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允侯命掌六师(传仲康命胤侯/掌王六师为大)
(司/马)
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
(军平洽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周礼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政官之属大司
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
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
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
(司/马)
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
(军平洽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周礼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政官之属大司
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
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
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6a 页 WYG0141-0390a.png
十人(注舆众也行/谓军行列)
(吕氏曰自夏命胤侯掌六师举政典以誓众则邦政/之掌于司马旧矣国之大事何者非政独戎政谓之)
(政何也天下无事寓兵于农然后赋役百为始有所/施是政之所从出天下有事举兵讨乱邦之存亡安)
(危系焉其为政之大又不/待论此所以独谓之政也)
叶氏时曰大司马制六军则兵属大司马矣至于军
旅大事则五官预有事焉盖古者寓兵于农寓将于
卿命卿为将此有事之时也无事而统兵亦不专属
之司马使兵无专将将无专权也观周人制兵之法
(吕氏曰自夏命胤侯掌六师举政典以誓众则邦政/之掌于司马旧矣国之大事何者非政独戎政谓之)
(政何也天下无事寓兵于农然后赋役百为始有所/施是政之所从出天下有事举兵讨乱邦之存亡安)
(危系焉其为政之大又不/待论此所以独谓之政也)
叶氏时曰大司马制六军则兵属大司马矣至于军
旅大事则五官预有事焉盖古者寓兵于农寓将于
卿命卿为将此有事之时也无事而统兵亦不专属
之司马使兵无专将将无专权也观周人制兵之法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6b 页 WYG0141-0390b.png
国子宿卫之士则属之冢宰虎贲宿卫之兵则属之
司马师保四翟之𨽻既属之地官又属之秋官至如
国有大事国子游卒虽属于地官之诸子而又弗征
于司马其卫兵之权散出可知也乡遂之民皆军也
则属之司徒四时之田皆兵也则属之司马闾师地
官之属军旅之戒则受法于司马至如乡师帅民徒
而致政令受役要可也而必考辟丁司空其畿兵之
权散出可知也盖古者兵制自卫民之外六军之制
司马师保四翟之𨽻既属之地官又属之秋官至如
国有大事国子游卒虽属于地官之诸子而又弗征
于司马其卫兵之权散出可知也乡遂之民皆军也
则属之司徒四时之田皆兵也则属之司马闾师地
官之属军旅之戒则受法于司马至如乡师帅民徒
而致政令受役要可也而必考辟丁司空其畿兵之
权散出可知也盖古者兵制自卫民之外六军之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7a 页 WYG0141-0390c.png
皆寓兵于农本无兵之可统寓将于卿本无将之可
名又况兵权散出不属一人有事调兵则天子遣使
一牙璋发之其权又专属于天子是以兵满中外而
居然若无迨及数世司马世官爰以命氏驯至诸侯
更霸列国专征世卿帅师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
书帅师讥权臣也聚民而为兵则兵安得而不惰聚
兵而专将则将安得而不骄此其为患也久矣唐人
府兵号为得井田大意然井田寓兵于农府兵寓农
名又况兵权散出不属一人有事调兵则天子遣使
一牙璋发之其权又专属于天子是以兵满中外而
居然若无迨及数世司马世官爰以命氏驯至诸侯
更霸列国专征世卿帅师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
书帅师讥权臣也聚民而为兵则兵安得而不惰聚
兵而专将则将安得而不骄此其为患也久矣唐人
府兵号为得井田大意然井田寓兵于农府兵寓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7b 页 WYG0141-0390d.png
于兵其意已异而况兵有定额将有定员更番再世
安能无将骄卒隋之患府兵且尔而况不为府兵者
哉
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脩我戎(笺宣王命卿士为大将用其以南/仲为太祖者今太师皇父是也太)
(师者公兼官也复疏上言王命卿士则皇父为卿士矣/太师三公之名 言太师皇父是公兼官谓三公而兼)
(卿士之官天子六军军各有将今独命皇父使整六师/不命馀将盖虽每军各有将而中军之将尊故特命之)
(使总摄/诸军也)
安能无将骄卒隋之患府兵且尔而况不为府兵者
哉
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脩我戎(笺宣王命卿士为大将用其以南/仲为太祖者今太师皇父是也太)
(师者公兼官也复疏上言王命卿士则皇父为卿士矣/太师三公之名 言太师皇父是公兼官谓三公而兼)
(卿士之官天子六军军各有将今独命皇父使整六师/不命馀将盖虽每军各有将而中军之将尊故特命之)
(使总摄/诸军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8a 页 WYG0141-0391a.png
(陈氏传良曰诗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小宰戒司马出征也程伯时)
(为司/马)
周礼夏官小司马之职掌(注此下字脱灭札烂文阙汉/兴求之不得遂无识其数者)
军司马 舆司马 行司马
(王氏与之曰吉凶军宾嘉达于天下而军礼独藏于/大司马号司马法若国有师田之事县师始受法于)
(司马以作其众庶小司马之职掌不悉书而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皆不备官有事斯置其不欲观兵盖)
(如/此)
(李氏嘉会曰自小司马以下皆不见其职掌岂用兵/之时他官兼权故职不见耶抑兵事尚密不当载之)
(为司/马)
周礼夏官小司马之职掌(注此下字脱灭札烂文阙汉/兴求之不得遂无识其数者)
军司马 舆司马 行司马
(王氏与之曰吉凶军宾嘉达于天下而军礼独藏于/大司马号司马法若国有师田之事县师始受法于)
(司马以作其众庶小司马之职掌不悉书而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皆不备官有事斯置其不欲观兵盖)
(如/此)
(李氏嘉会曰自小司马以下皆不见其职掌岂用兵/之时他官兼权故职不见耶抑兵事尚密不当载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8b 页 WYG0141-0391b.png
(书耶二者皆是也先王不以兵机示天下五官治教/礼刑事法无不著惟兵法不传后世孙吴尉缭等皆)
(先王所/未有)
(黄氏度曰司马置属与五官异小司马而下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舆司马掌车行司马掌卒军司马)
(兼掌之军司马如天官之宰夫地/官之乡师以军名官其职可知)
(易氏祓曰鲁会晋师于上鄍舆师受一命之服晋享/六卿于蒲圃舆尉受一命之服所谓舆者车也晋中)
(行穆子与无终及群狄战于太原毁车为行所谓行/者徒也成周师田之法险野徒为主易野车为主于)
(是设二司马之属专掌/车徒之任异于五官)
大司马凡制军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
(先王所/未有)
(黄氏度曰司马置属与五官异小司马而下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舆司马掌车行司马掌卒军司马)
(兼掌之军司马如天官之宰夫地/官之乡师以军名官其职可知)
(易氏祓曰鲁会晋师于上鄍舆师受一命之服晋享/六卿于蒲圃舆尉受一命之服所谓舆者车也晋中)
(行穆子与无终及群狄战于太原毁车为行所谓行/者徒也成周师田之法险野徒为主易野车为主于)
(是设二司马之属专掌/车徒之任异于五官)
大司马凡制军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9a 页 WYG0141-0391c.png
大夫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伍皆有长(注将帅长/司马者其)
(师吏也言军将皆命卿则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 疏言军将皆命)
(卿云云者皆据在乡为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时尊卑命数而言伍皆有长是比长下士不言者以)
(众多官卑/故略也)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疏府史有/军则置之)
(无则已故不言府二人史/六人而逆言其数以见义)
(薛氏衡曰周官序官之例未尝有序事之法惟司马/所载先详制军之事而后及官属岂非兵者国之大)
(事规画固当早正欤自调民之法立民之从事于军/者劳逸出入之相权而力常有馀矣于是万二千五)
(百人为军有不容损益者焉自制军之数立国之有/军者内外轻重之相制而势可得合矣于是王六军)
(师吏也言军将皆命卿则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 疏言军将皆命)
(卿云云者皆据在乡为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时尊卑命数而言伍皆有长是比长下士不言者以)
(众多官卑/故略也)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疏府史有/军则置之)
(无则已故不言府二人史/六人而逆言其数以见义)
(薛氏衡曰周官序官之例未尝有序事之法惟司马/所载先详制军之事而后及官属岂非兵者国之大)
(事规画固当早正欤自调民之法立民之从事于军/者劳逸出入之相权而力常有馀矣于是万二千五)
(百人为军有不容损益者焉自制军之数立国之有/军者内外轻重之相制而势可得合矣于是王六军)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49b 页 WYG0141-0391d.png
(以至小国一军有降杀之差焉帅其军者非威令素/孚不行也于是大为之将将皆命卿小为之长长皆)
(上士有以定尊卑上下之志焉军有帅则文移之往/来政令之征召有不可略于是一军则二府六史十)
(胥百徒有以为文书调度之/备焉军政之要莫先斯四者)
(陈氏礼书古之官有常名有异名内而为比长闾师/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师田之事)
(则为军将师帅旅师卒长/两司马公司马此异名也)
(蔡氏德晋曰军不必皆取之于乡而将帅亦不必皆/用乡吏观四时教阅之旗号必兼州里野家都鄙而)
(并陈之可见而将帅必临时选择取有德有才者为/之郑康成谓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
(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是也)
(上士有以定尊卑上下之志焉军有帅则文移之往/来政令之征召有不可略于是一军则二府六史十)
(胥百徒有以为文书调度之/备焉军政之要莫先斯四者)
(陈氏礼书古之官有常名有异名内而为比长闾师/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师田之事)
(则为军将师帅旅师卒长/两司马公司马此异名也)
(蔡氏德晋曰军不必皆取之于乡而将帅亦不必皆/用乡吏观四时教阅之旗号必兼州里野家都鄙而)
(并陈之可见而将帅必临时选择取有德有才者为/之郑康成谓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
(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是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0a 页 WYG0141-0392a.png
华氏泉曰六军之将皆命卿必有一卿为之主此必
是司马其馀五卿盖择于司寇司空及六乡之乡大
夫为之若太宰司徒宗伯之尊不当使之受节制于
司马也杂说云周之军制将则命卿帅则皆大夫卒
长司马则皆士盖以诗书礼乐谋元帅无非儒者之
事而公卿大夫皆可以充将帅之选方其奉璋峨峨
髦士攸宜皆卿大夫之才及其淠彼泾舟烝徒楫之
其能济难者皆将帅之职左之而文无不宜右之而
是司马其馀五卿盖择于司寇司空及六乡之乡大
夫为之若太宰司徒宗伯之尊不当使之受节制于
司马也杂说云周之军制将则命卿帅则皆大夫卒
长司马则皆士盖以诗书礼乐谋元帅无非儒者之
事而公卿大夫皆可以充将帅之选方其奉璋峨峨
髦士攸宜皆卿大夫之才及其淠彼泾舟烝徒楫之
其能济难者皆将帅之职左之而文无不宜右之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0b 页 WYG0141-0392b.png
武无不有也然则古之选将必以诗书礼乐为先传
称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
语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
也德义利之本也乃使郤縠将中军城濮之战晋侯
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故一战
而霸则诗书礼乐之效也伯主且然况王者之选将
命帅乎
蕙田案军将命卿以下注及正义甚明薛平
称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
语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
也德义利之本也乃使郤縠将中军城濮之战晋侯
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故一战
而霸则诗书礼乐之效也伯主且然况王者之选将
命帅乎
蕙田案军将命卿以下注及正义甚明薛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1a 页 WYG0141-0392c.png
仲则云军将命卿说者以为天地四时六官
之六卿今考六官中特司马掌兵馀卿无与
虽田役军旅之事互见六官然特为治事条
目云耳初非为军将惟乡大夫掌六乡之政
教禁令序官则曰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则乡
大夫亦谓之卿六军之将即六乡之卿也非
特此也比长下士伍长亦下士则伍长即比
长闾胥中士两司马亦中士则两司马即闾
之六卿今考六官中特司马掌兵馀卿无与
虽田役军旅之事互见六官然特为治事条
目云耳初非为军将惟乡大夫掌六乡之政
教禁令序官则曰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则乡
大夫亦谓之卿六军之将即六乡之卿也非
特此也比长下士伍长亦下士则伍长即比
长闾胥中士两司马亦中士则两司马即闾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1b 页 WYG0141-0392d.png
胥旅师上士卒长亦上士党正下大夫旅师
亦下大夫州长中大夫师帅亦中大夫则军
将即乡大夫明矣郑谓军帅不特置选于六
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使兼官焉谓六乡之
吏兼官可也何为复曰选于六官彼盖无一
定之见不知康成原为六卿为军将而乡大
夫以下德任者则兼师帅之属别而言之也
王氏与之谓古者畿兵不出境若以王朝六
亦下大夫州长中大夫师帅亦中大夫则军
将即乡大夫明矣郑谓军帅不特置选于六
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使兼官焉谓六乡之
吏兼官可也何为复曰选于六官彼盖无一
定之见不知康成原为六卿为军将而乡大
夫以下德任者则兼师帅之属别而言之也
王氏与之谓古者畿兵不出境若以王朝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2a 页 WYG0141-0393a.png
卿兼掌六乡之军何害是矣而又以军将为
乡之卿尤为牵率玩诗常武则宣王固命冢
宰矣何得云司马掌兵馀卿无与耶
又案大司马之职仲夏教茇舍帅以门名县
鄙各以其名乡以州名郑注军将皆命卿古
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
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者也县鄙谓县
正鄙师至邻长也乡以州名亦谓州长至比
乡之卿尤为牵率玩诗常武则宣王固命冢
宰矣何得云司马掌兵馀卿无与耶
又案大司马之职仲夏教茇舍帅以门名县
鄙各以其名乡以州名郑注军将皆命卿古
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
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者也县鄙谓县
正鄙师至邻长也乡以州名亦谓州长至比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2b 页 WYG0141-0393b.png
长也乡遂大夫文错不见以其素信于民不
为军将或为诸帅是以阙焉正义此经六遂
直云县鄙不言遂六乡言以州名虽见乡亦
不见乡大夫之身其文交错不见乡遂大夫
故云文错不见也兵书孙子云素信者与众
相得管子云作内政寄军令则乡遂大夫以
下至比长邻长皆因为军吏以领本民或别
使人为军将则乡遂大夫别领人为师帅旅
为军将或为诸帅是以阙焉正义此经六遂
直云县鄙不言遂六乡言以州名虽见乡亦
不见乡大夫之身其文交错不见乡遂大夫
故云文错不见也兵书孙子云素信者与众
相得管子云作内政寄军令则乡遂大夫以
下至比长邻长皆因为军吏以领本民或别
使人为军将则乡遂大夫别领人为师帅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3a 页 WYG0141-0393c.png
帅知有别使人为军将者外传穆叔云天子
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也经又云辨旗物
之用王载太常军吏载旗师都载旃乡遂载
物注军吏诸军帅也师都遂大夫也乡遂乡
大夫也或载旃或载物众属军吏无所将也
正义以为从军将以下至伍长皆得称军吏
乡遂大夫若为军将则在军吏载旗数中今
载旃载物知己所管之众属他军吏己全无
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也经又云辨旗物
之用王载太常军吏载旗师都载旃乡遂载
物注军吏诸军帅也师都遂大夫也乡遂乡
大夫也或载旃或载物众属军吏无所将也
正义以为从军将以下至伍长皆得称军吏
乡遂大夫若为军将则在军吏载旗数中今
载旃载物知己所管之众属他军吏己全无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3b 页 WYG0141-0393d.png
所将非直不为军将亦不为诸帅细玩此二
节注及正义知先王命将原无一定郑注大
司马军将作两法解之一是六官之长一是
乡遂大夫取其德任者而已此最为精妙薛
氏不明此义遂谓六军之将专用六乡大夫
非也世固有长于治民短于克敌者安得乡
大夫皆全材耶至正义以周公东征四国是
皇证三公为将东征之事变也非常也岂得
节注及正义知先王命将原无一定郑注大
司马军将作两法解之一是六官之长一是
乡遂大夫取其德任者而已此最为精妙薛
氏不明此义遂谓六军之将专用六乡大夫
非也世固有长于治民短于克敌者安得乡
大夫皆全材耶至正义以周公东征四国是
皇证三公为将东征之事变也非常也岂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4a 页 WYG0141-0394a.png
为定制又以韎韐有奭以作六师为诸侯世
子为军将皆近穿凿今亦不取
(黄氏度曰遂之爵秩降于乡一等邦国亦有乡有遂/其爵秩亦当有高下及在军皆升之使与六卿等大)
(抵军吏无大小皆主号今当使人尊敬/之二十五人之长而爵中士其意可见)
(李氏嘉会曰先王兵制自五人以上必用命士一人/为之长至二千五百人则用中大夫故一军之间卿)
(一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人上士百二十五/人中士五百人下士二千五百人士大夫如此之多)
(故各自爱不致冒昧邀功以自伤所以/古者兵败止曰败绩不至甚斩首也)
蕙田案以上军将
子为军将皆近穿凿今亦不取
(黄氏度曰遂之爵秩降于乡一等邦国亦有乡有遂/其爵秩亦当有高下及在军皆升之使与六卿等大)
(抵军吏无大小皆主号今当使人尊敬/之二十五人之长而爵中士其意可见)
(李氏嘉会曰先王兵制自五人以上必用命士一人/为之长至二千五百人则用中大夫故一军之间卿)
(一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人上士百二十五/人中士五百人下士二千五百人士大夫如此之多)
(故各自爱不致冒昧邀功以自伤所以/古者兵败止曰败绩不至甚斩首也)
蕙田案以上军将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4b 页 WYG0141-0394b.png
叶氏时曰六军人自为备居有积仓行有裹粮非公
家所给也是以太宰之职九赋敛财皆有以待其用
独不及军旅九式均财皆有以为之法而亦不及军
旅岂非农皆为兵兵皆自赋初无烦于廪给故亦不
烦于均节欤
蕙田案此条附论军粮
书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
(传兵车百夫长所载车称两一车步卒七十二人凡/二万一千人举全数虎贲勇士称也皆百夫长 疏)
家所给也是以太宰之职九赋敛财皆有以待其用
独不及军旅九式均财皆有以为之法而亦不及军
旅岂非农皆为兵兵皆自赋初无烦于廪给故亦不
烦于均节欤
蕙田案此条附论军粮
书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
(传兵车百夫长所载车称两一车步卒七十二人凡/二万一千人举全数虎贲勇士称也皆百夫长 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5a 页 WYG0141-0394c.png
(司马法车有七十二人计三百乘当有二万一千六/百人孔略六百而言云凡二万一千人故云举全数)
(孔既用司马法一车七十二人又云兵车百夫长所/载是实领百人非惟七十二人依周礼大司马法天)
(子六军出自六乡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故一乡出/一军乡为正遂为副若乡遂不足则徵兵于邦国则)
(司马法六十四井为甸计有五百七十六夫共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至于临敌对战布)
(阵之时则依六乡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故左传云先偏后)
(伍又云广有一卒卒偏之两非直人数如此车数亦/然故周礼云乃会车之卒伍鄚云车亦有卒伍左传)
(战于繻葛杜注云车二十五乘为偏是车亦为卒伍/之数也则一车七十二人者自计元科兵之数科兵)
(既至临时配割其车虽在其人分散前配车之人临/战不得还属本车当更以虎贲甲士配车而战孔举)
(孔既用司马法一车七十二人又云兵车百夫长所/载是实领百人非惟七十二人依周礼大司马法天)
(子六军出自六乡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故一乡出/一军乡为正遂为副若乡遂不足则徵兵于邦国则)
(司马法六十四井为甸计有五百七十六夫共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至于临敌对战布)
(阵之时则依六乡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故左传云先偏后)
(伍又云广有一卒卒偏之两非直人数如此车数亦/然故周礼云乃会车之卒伍鄚云车亦有卒伍左传)
(战于繻葛杜注云车二十五乘为偏是车亦为卒伍/之数也则一车七十二人者自计元科兵之数科兵)
(既至临时配割其车虽在其人分散前配车之人临/战不得还属本车当更以虎贲甲士配车而战孔举)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5b 页 WYG0141-0394d.png
(七十二人元科兵数者欲总明三百两人之大数/云兵车百夫长所载者欲见临敌实一车有百人)
礼记坊记正义诸侯出赋之时虽成方十里出车一
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其临敌之时则同乡法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之属故左传云邲之战楚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又云两之一卒适吴是临军同乡法
也牧誓云武王戎车三百两孔注云一车步卒七十
二人则出军法也经云千夫长百夫长谓对敌时也
春秋成公元年正义邦国所出一车甲士步卒总七
礼记坊记正义诸侯出赋之时虽成方十里出车一
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其临敌之时则同乡法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之属故左传云邲之战楚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又云两之一卒适吴是临军同乡法
也牧誓云武王戎车三百两孔注云一车步卒七十
二人则出军法也经云千夫长百夫长谓对敌时也
春秋成公元年正义邦国所出一车甲士步卒总七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6a 页 WYG0141-0395a.png
十五人周礼大司马五人为伍等大致不同者大司
马所云谓乡遂出军及临时对敌布陈用兵之法此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谓徵课邦国出兵之时所
徵之兵既至临陈还同乡遂之法知临敌用乡遂法
者以桓五年战于繻葛先偏后伍又宣十二年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及尚书牧誓云千夫长百夫长是临
时对敌皆用五两卒旅师军也
蕙田案以上三说附论调发临敌不同制
马所云谓乡遂出军及临时对敌布陈用兵之法此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谓徵课邦国出兵之时所
徵之兵既至临陈还同乡遂之法知临敌用乡遂法
者以桓五年战于繻葛先偏后伍又宣十二年广有
一卒卒偏之两及尚书牧誓云千夫长百夫长是临
时对敌皆用五两卒旅师军也
蕙田案以上三说附论调发临敌不同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6b 页 WYG0141-0395b.png
周礼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凡起徒役惟田与追
胥竭作(注郑司农云田谓猎也追追寇贼也竭作尽行/ 疏此谓六乡之内上剂致氓一人为正卒其)
(馀皆为羡卒若六遂之内以下剂致氓一人为/正卒一人为羡卒其馀皆为馀夫饶远故也)
(王氏安石曰田与追胥竭作则猎取禽/兽与众同欲逐捕盗贼与众同恶也)
(程氏曰竭作如惟为社事单出里惟为/社田国人毕作单毕皆尽互言之也)
陈氏礼书古者国有游倅田有馀夫军有羡卒皆所
以副其正也六乡以三剂致民上地中地下地起徒
役母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则一人为正卒馀可任
胥竭作(注郑司农云田谓猎也追追寇贼也竭作尽行/ 疏此谓六乡之内上剂致氓一人为正卒其)
(馀皆为羡卒若六遂之内以下剂致氓一人为/正卒一人为羡卒其馀皆为馀夫饶远故也)
(王氏安石曰田与追胥竭作则猎取禽/兽与众同欲逐捕盗贼与众同恶也)
(程氏曰竭作如惟为社事单出里惟为/社田国人毕作单毕皆尽互言之也)
陈氏礼书古者国有游倅田有馀夫军有羡卒皆所
以副其正也六乡以三剂致民上地中地下地起徒
役母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则一人为正卒馀可任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7a 页 WYG0141-0395c.png
者皆羡卒也六遂以下剂致民上地中地下地皆以
二人任之则一人为正卒一人为羡卒其馀不预所
以优野人也惟田与追胥竭作乡遂皆然
蕙田案田而竭作即礼记所谓惟为社田单
出里也陈祥道谓田猎人所同欲其说似陋
王应电谓田猎而祭人各致其报本之心是
矣而未尽也徒役必留羡卒者重民力慎居
守也田而竭作者农隙讲武既无嫌于扰民
二人任之则一人为正卒一人为羡卒其馀不预所
以优野人也惟田与追胥竭作乡遂皆然
蕙田案田而竭作即礼记所谓惟为社田单
出里也陈祥道谓田猎人所同欲其说似陋
王应电谓田猎而祭人各致其报本之心是
矣而未尽也徒役必留羡卒者重民力慎居
守也田而竭作者农隙讲武既无嫌于扰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7b 页 WYG0141-0395d.png
练习戎备实有国之大计也
又案以上论田与追胥非羡卒尽发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注大事谓戎事也大故/谓灾寇也郑司农云国)
(有大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馀子谓羡/也玄谓馀子卿大夫之子当守于王宫者也 疏左氏)
(成公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言致民明非祭祀是戎/事可知司农云馀子谓羡也羡卒惟田与追胥竭作大)
(故不合使羡故郑不从之经云大故当宿卫/王宫书传云馀子皆入学则馀子不得为羡)
(陈氏礼书羡卒亦谓之馀子馀子/自私言之羡卒自公言之故也)
(蔡氏德晋曰馀子羡卒也致馀子先王必/不得已为之故虽尽室以行而民不怨也)
又案以上论田与追胥非羡卒尽发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注大事谓戎事也大故/谓灾寇也郑司农云国)
(有大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馀子谓羡/也玄谓馀子卿大夫之子当守于王宫者也 疏左氏)
(成公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言致民明非祭祀是戎/事可知司农云馀子谓羡也羡卒惟田与追胥竭作大)
(故不合使羡故郑不从之经云大故当宿卫/王宫书传云馀子皆入学则馀子不得为羡)
(陈氏礼书羡卒亦谓之馀子馀子/自私言之羡卒自公言之故也)
(蔡氏德晋曰馀子羡卒也致馀子先王必/不得已为之故虽尽室以行而民不怨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8a 页 WYG0141-0396a.png
蕙田案郑司农以馀子为即羡卒陈氏郑氏
王氏应电蔡氏德晋说并同案经既云田与
追胥竭作而其下又云大故致馀子不与上
文复叠耶则馀子非羡卒可知康成谓卿大
夫之子当守于王宫者疏云大故当宿卫王
宫又案书传云馀子皆入学可证馀子为卿
大夫子非羡卒也盖羡卒所以备居守及更
休之用若其兴师越境而羡卒皆发空国而
王氏应电蔡氏德晋说并同案经既云田与
追胥竭作而其下又云大故致馀子不与上
文复叠耶则馀子非羡卒可知康成谓卿大
夫之子当守于王宫者疏云大故当宿卫王
宫又案书传云馀子皆入学可证馀子为卿
大夫子非羡卒也盖羡卒所以备居守及更
休之用若其兴师越境而羡卒皆发空国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8b 页 WYG0141-0396b.png
往居卒仅存老弱民何以堪牧野之师纣七
十万通圻皆发晋作州兵亦尽用之苏秦谓
齐宣王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卒二
十一万曹操谓崔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
众故为大州至于隋阅丁口唐括逃户皆汲
汲焉惟恐其民之不尽为用此悉后世之事
非先王之政也馀子宜从康成非羡卒尽发
诗大雅公刘其车三单
十万通圻皆发晋作州兵亦尽用之苏秦谓
齐宣王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卒二
十一万曹操谓崔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
众故为大州至于隋阅丁口唐括逃户皆汲
汲焉惟恐其民之不尽为用此悉后世之事
非先王之政也馀子宜从康成非羡卒尽发
诗大雅公刘其车三单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9a 页 WYG0141-0396c.png
蕙田案此条详见诸侯军制门礼书援以证
致馀子为起羡卒考郑笺谓大国三军以馀
卒为羡今邰承上公之封公刘迁豳民始从
之丁夫适满三军之数单者无羡卒也玩此
知诗特举其军赋实数非羡卒尽发
小雅采芑其车三千(笺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宣王承乱羡卒尽起)
蕙田案一车士徒七十五人千乘当用七万
五千人则为六军采芑其车三千郑以为羡
致馀子为起羡卒考郑笺谓大国三军以馀
卒为羡今邰承上公之封公刘迁豳民始从
之丁夫适满三军之数单者无羡卒也玩此
知诗特举其军赋实数非羡卒尽发
小雅采芑其车三千(笺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宣王承乱羡卒尽起)
蕙田案一车士徒七十五人千乘当用七万
五千人则为六军采芑其车三千郑以为羡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59b 页 WYG0141-0396d.png
卒尽起孔正义六乡羡卒尽起得二千五百
乘案畿内六乡地居四同万有二千五百家
为乡依小司徒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二
家五人下地家二人一为正卒馀为羡卒通
而率之家二人半若令尽起一乡得三万一
千五百人六乡得十八万七千五百人计千
乘为七万五千人则十八万七千五百人可
得二千五百乘此颖达之说也但廛里九等
乘案畿内六乡地居四同万有二千五百家
为乡依小司徒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二
家五人下地家二人一为正卒馀为羡卒通
而率之家二人半若令尽起一乡得三万一
千五百人六乡得十八万七千五百人计千
乘为七万五千人则十八万七千五百人可
得二千五百乘此颖达之说也但廛里九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0a 页 WYG0141-0397a.png
田亦在六乡之内孔未算及未为定数今以
载师注考之六乡四同方二百里则三十六
万夫之地三分去一存二十四万夫六乡七
万五千家受十五万夫之地其馀九万夫廛
里九等田九者各为万家通受一夫实二家
受一夫之地定受田十二万家若以一家二
人半通率之则有三十万人第据康成以遂
人沟洫之法与匠人井田之法二法判然不
载师注考之六乡四同方二百里则三十六
万夫之地三分去一存二十四万夫六乡七
万五千家受十五万夫之地其馀九万夫廛
里九等田九者各为万家通受一夫实二家
受一夫之地定受田十二万家若以一家二
人半通率之则有三十万人第据康成以遂
人沟洫之法与匠人井田之法二法判然不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0b 页 WYG0141-0397b.png
同乡遂沟洫稠多较之都鄙几十数倍则乡
遂治沟洫之夫自当数倍于都鄙而检经及
注疏并无此文未可臆断则六乡实受地者
虽可定之以十二万夫而其出赋者尚未可
定也要之必不能给三千乘盖三千乘则十
八军二十二万五千人矣断非六乡之所能
供也正义以为家二人半特举其大率耳人
有死生数有改易六乡内不必常有千乘或
遂治沟洫之夫自当数倍于都鄙而检经及
注疏并无此文未可臆断则六乡实受地者
虽可定之以十二万夫而其出赋者尚未可
定也要之必不能给三千乘盖三千乘则十
八军二十二万五千人矣断非六乡之所能
供也正义以为家二人半特举其大率耳人
有死生数有改易六乡内不必常有千乘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1a 页 WYG0141-0397c.png
出六遂足之或出于公邑愚谓周礼田与追
胥李氏景齐以为田乃暂时事则不恶其为
尽征也即追捕盗贼亦不过逐出之耳若远
行征伐决无空国而往之理贾公彦原有乡
不足取遂遂不足取采地又不足徵邦国之
说亦决无必待六乡尽起尚不足而始徵外
兵之事若然则六乡疲惫已极而邦国永无
徵发时矣采芑之三千安知非乡遂都鄙之
胥李氏景齐以为田乃暂时事则不恶其为
尽征也即追捕盗贼亦不过逐出之耳若远
行征伐决无空国而往之理贾公彦原有乡
不足取遂遂不足取采地又不足徵邦国之
说亦决无必待六乡尽起尚不足而始徵外
兵之事若然则六乡疲惫已极而邦国永无
徵发时矣采芑之三千安知非乡遂都鄙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1b 页 WYG0141-0397d.png
正卒或徵邦国之兵郑氏羡卒尽发之说未
可信
观承案其车三千诗人之笔或大言之以铺
张兵威之盛耳必欲核其实则天子十二军
出于六乡六遂者乃田赋出兵之常法止以
守卫王畿而备巡守田猎之事至于出师自
当合调邦国都鄙之兵以足之况畿方千里
出车万乘今三千之车亦只用其十之三耳
可信
观承案其车三千诗人之笔或大言之以铺
张兵威之盛耳必欲核其实则天子十二军
出于六乡六遂者乃田赋出兵之常法止以
守卫王畿而备巡守田猎之事至于出师自
当合调邦国都鄙之兵以足之况畿方千里
出车万乘今三千之车亦只用其十之三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2a 页 WYG0141-0398a.png
如郑氏羡卒尽发之说是天子直将空国授
之方叔而行矣以此解诗固矣
(王氏应电曰旧谓五家为比故五人为伍二十五家/为闾故二十五人为两居则为比闾族党州乡行则)
(为伍两卒旅师军此说是矣而非覈实之言也夫苟/定于比即为伍则征行而用众何以居守岂百里之)
(内旷然无人耶愚尝详考六乡居民之数一比长所/统合有五十家然则所谓一伍之人亦于五十家内)
(而取之十家而取一人也故比闾族党州乡者教训/其居民之法有家则在所教者也伍两卒旅师军者)
(部署其勇力之法凡有材艺者又自会而用之也庠/序师田各自为制征行有时而居守不可缺不外乎)
(比闾而不泥于比闾实并行而不悖故以比闾中之/民而简阅之为伍两则可谓比闾之民与其长即伍)
之方叔而行矣以此解诗固矣
(王氏应电曰旧谓五家为比故五人为伍二十五家/为闾故二十五人为两居则为比闾族党州乡行则)
(为伍两卒旅师军此说是矣而非覈实之言也夫苟/定于比即为伍则征行而用众何以居守岂百里之)
(内旷然无人耶愚尝详考六乡居民之数一比长所/统合有五十家然则所谓一伍之人亦于五十家内)
(而取之十家而取一人也故比闾族党州乡者教训/其居民之法有家则在所教者也伍两卒旅师军者)
(部署其勇力之法凡有材艺者又自会而用之也庠/序师田各自为制征行有时而居守不可缺不外乎)
(比闾而不泥于比闾实并行而不悖故以比闾中之/民而简阅之为伍两则可谓比闾之民与其长即伍)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2b 页 WYG0141-0398b.png
(两之兵与将/岂其然乎)
蕙田案王明斋疑比闾族党州乡为伍两卒
旅师军则征行用众百里之内旷然无人何
以居守因创论谓比闾者教训其居民之法
伍两者部署其勇力之法所谓伍两特临时
简阅十家而取一人耳不知征行之时羡卒
固在居守何患无人先王寓兵于农若临时
简阅则仍后世苟且之计岂其然乎明斋亦
蕙田案王明斋疑比闾族党州乡为伍两卒
旅师军则征行用众百里之内旷然无人何
以居守因创论谓比闾者教训其居民之法
伍两者部署其勇力之法所谓伍两特临时
简阅十家而取一人耳不知征行之时羡卒
固在居守何患无人先王寓兵于农若临时
简阅则仍后世苟且之计岂其然乎明斋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3a 页 WYG0141-0398c.png
惑于羡卒尽起之言耳不知古无此法也
贾公彦小司徒疏凡出军之法先六乡赋不止次出
六遂赋犹不止徵兵于公邑及三等采赋犹不止乃
徵兵于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军等
皆出于乡遂赋犹不止则诸侯有遍境出之法则千
乘之赋是也
春秋孔疏天子六军出自六乡大国三军出自三乡
其馀公邑采地之民不在三军之数古者用兵天子
贾公彦小司徒疏凡出军之法先六乡赋不止次出
六遂赋犹不止徵兵于公邑及三等采赋犹不止乃
徵兵于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军等
皆出于乡遂赋犹不止则诸侯有遍境出之法则千
乘之赋是也
春秋孔疏天子六军出自六乡大国三军出自三乡
其馀公邑采地之民不在三军之数古者用兵天子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3b 页 WYG0141-0398d.png
先用乡乡不足取遂遂不足取公卿采邑及诸侯邦
国若诸侯出兵先尽三乡三遂乡遂不足然后总徵
境内之兵
(章氏俊卿曰古者畿内之兵不出所以重内也卒有/四方之役即用诸侯人耳或遣上公帅王赋亦不过)
(元戎十乘以先启而行也而调兵诸侯又各从其方/之便高宗伐楚盖裒荆之旅武王克商实用西土至)
(于征徐以鲁追貊以韩平淮夷以江汉略见于经可/考也平王出戍远以见刺当是时周都洛矣自洛戌)
(申许无乃未甚远而周人已不堪况后世有劳师万/里者哉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蔡人卫人二百四)
(十二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师之出/惟败绩于茅戎王师自出春秋深讥焉)
国若诸侯出兵先尽三乡三遂乡遂不足然后总徵
境内之兵
(章氏俊卿曰古者畿内之兵不出所以重内也卒有/四方之役即用诸侯人耳或遣上公帅王赋亦不过)
(元戎十乘以先启而行也而调兵诸侯又各从其方/之便高宗伐楚盖裒荆之旅武王克商实用西土至)
(于征徐以鲁追貊以韩平淮夷以江汉略见于经可/考也平王出戍远以见刺当是时周都洛矣自洛戌)
(申许无乃未甚远而周人已不堪况后世有劳师万/里者哉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蔡人卫人二百四)
(十二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师之出/惟败绩于茅戎王师自出春秋深讥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4a 页 WYG0141-0399a.png
(陈氏傅良曰古者五侯九伯专征而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兵不出案诗出车云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
(天子所谓我来矣又渐渐之石为东劳西逸而有不/遑朝处之叹更以周官司马法参考王有四方之事)
(则冢宰徵师于诸侯曰某国不道征之以某年某日/师至于某国小宰掌其戒具虎贲氏奉书以牙璋发)
(之然则畿兵不远征故刘文公平丘之会对晋人曰/天子之老请率王赋至平王东迁以王人戍申甫而)
(扬之水始刺之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陈蔡卫之/兵二百四十二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王师自)
(出惟败绩茅戎王师自出春秋讥焉至战国/时赧王伐秦尚从锐师以此知畿兵不用)
(陈氏礼书贾公彦言出军之法先六乡次六遂次公/邑都鄙乃徵兵于诸侯不止则诸侯阖境出焉所谓)
(千乘之赋也然先王之于天下大则有方伯小则有/连帅其待卒应变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各适其事)
(天子所谓我来矣又渐渐之石为东劳西逸而有不/遑朝处之叹更以周官司马法参考王有四方之事)
(则冢宰徵师于诸侯曰某国不道征之以某年某日/师至于某国小宰掌其戒具虎贲氏奉书以牙璋发)
(之然则畿兵不远征故刘文公平丘之会对晋人曰/天子之老请率王赋至平王东迁以王人戍申甫而)
(扬之水始刺之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陈蔡卫之/兵二百四十二年间王人会伐屡矣未尝见王师自)
(出惟败绩茅戎王师自出春秋讥焉至战国/时赧王伐秦尚从锐师以此知畿兵不用)
(陈氏礼书贾公彦言出军之法先六乡次六遂次公/邑都鄙乃徵兵于诸侯不止则诸侯阖境出焉所谓)
(千乘之赋也然先王之于天下大则有方伯小则有/连帅其待卒应变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各适其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4b 页 WYG0141-0399b.png
(之远近而已方伯连率所不能克然后乡遂之士应/之周官曰王之大事诸侯左传曰五侯九伯汝寔征)
(之又曰诸侯敌王所忾则出军之/法顾岂先虚其内以实其外哉)
蕙田案郑司农云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
合乡遂可制十二军而仅制六军盖以遂为
乡之副倅乡不足斯取诸遂其宽民力一也
民之可任者虽有家三人二家五人家二人
之别然每家惟取一人为正卒其馀皆为羡
卒以备更休其宽民力二也六乡以三剂致
(之又曰诸侯敌王所忾则出军之/法顾岂先虚其内以实其外哉)
蕙田案郑司农云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
合乡遂可制十二军而仅制六军盖以遂为
乡之副倅乡不足斯取诸遂其宽民力一也
民之可任者虽有家三人二家五人家二人
之别然每家惟取一人为正卒其馀皆为羡
卒以备更休其宽民力二也六乡以三剂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5a 页 WYG0141-0399c.png
氓而六遂槩以下剂为率则正羡之外虽可
任而并不用为羡者更多矣其宽民力三也
以此知古无尽发之事
又案六军统于大司马而大司马九伐之法
明载夏官章俊卿陈傅良陈祥道谓内兵全
不出者非也然如贾公彦孔颖达所云乡不
足取遂以递及于邦国云云者若专指正卒
而言则可倘泥康成羡卒尽起一言空其国
任而并不用为羡者更多矣其宽民力三也
以此知古无尽发之事
又案六军统于大司马而大司马九伐之法
明载夏官章俊卿陈傅良陈祥道谓内兵全
不出者非也然如贾公彦孔颖达所云乡不
足取遂以递及于邦国云云者若专指正卒
而言则可倘泥康成羡卒尽起一言空其国
五礼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第 65b 页 WYG0141-0399d.png
不足乃他有徵发是先虚其内以实其外百
里之内何以居守诚有如陈用之王明斋所
疑矣
蕙田案以上徵发
右出军之制下
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四
里之内何以居守诚有如陈用之王明斋所
疑矣
蕙田案以上徵发
右出军之制下
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