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a 页 WYG0140-01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百五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七十八
   体国经野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锥指傅氏曰自积石至于龙门计应三千馀里龙门
 而上积石而下禹功所不加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b 页 WYG0140-0108b.png
南至于华阴
 锥指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州北而东行易氏曰河自
 龙门口又二百里至陜州之西北对河为华州华阴
 县蔡氏曰华阴华山之北也
东至于底柱
 锥指传曰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
 若柱然在西虢之界渭案西虢今河南府之陜州是
 也底柱在州东四十里黄河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a 页 WYG0140-0109a.png
又东至于孟津
 锥指传曰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正义
 曰在孟地置津谓之孟津传云地名谓孟为地名耳杜
 预云孟津河内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
 凑古今常以为津武王渡之渭案河阳本晋邑汉置县
 属河内郡其故城在今河南怀庆府孟县西南三十里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锥指传曰洛汭洛入河处山再成曰伾至于大伾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b 页 WYG0140-0109b.png
 北行正义曰洛入河处河南巩县东也郑玄云大伾
 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有
 臣瓒者以为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皋县山又不一
 成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伾乎瓒言当然程氏
 曰黎阳山在大河垂欲北趋之地经之于河方其自
 南而东尝即华阴以记折东之始今其流东已远垂
 欲折北亦当以地之极东者记之参揣其叙则黎阳
 实为惬当而成皋则为太早也渭案巩县汉属河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a 页 WYG0140-0109c.png
 郡其故城在今河南府巩县西南三十里修武武德
 汉属河内郡修武故城在今卫辉府获嘉县西北武
 德故城在今怀庆府武陟县东成皋汉属河南郡其
 故城在今开封府郑州汜水县西北黎阳汉属魏郡
 其故城在今大名府浚县东北大伾山在县东南二
 里
 地理今释大伾山亦名黎山在今直𨽻大名府浚县
 东南二里周五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b 页 WYG0140-0109d.png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锥指传曰降水水名入河渭案宋张洎云降水即浊
 漳也字或作绛地理志上党屯留县下云桑钦言绛
 水出西南东入海郦道元引此文作入漳云绛水发
 源屯留下乱漳津与漳俱得通称也通典云漳水横
 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肥乡县界大陆地名见冀州
 河渠书云禹道河至于大伾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
 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a 页 WYG0140-0110a.png
 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二渠其一为漯川自黎阳
 大伾山南东北流至千乘入海其一则河之经流自
 大伾山西南折而北为宿胥口又东北径邺县东至
 列人斥章县界合漳水是为北过降水沟洫志王横
 曰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
 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宜更开空使缘西山
 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即此道也水经所叙漳水自
 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河自斥璋又东北径平恩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b 页 WYG0140-0110b.png
 曲周以至钜鹿其西畔为大陆也汉钜鹿县唐为平
 乡钜鹿二县属邢州今属顺德府钜鹿故城即今平
 乡县治
 地理今释降(今本/作洚)水出今山西潞安府屯留县西南
 八十里盘秀岭至潞安府潞城县入浊漳水而浊漳
 水由是亦名降矣
 胡氏渭曰禹河自汲县东北流入黎阳县界至大伾
 山西南折而北为宿胥口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a 页 WYG0140-0110c.png
 虚顿丘虚在朝歌界(今浚县西南有古/朝歌城本殷虚)顿丘在黎阳
 界(今浚县西有顿/邱故城本卫邑)时河已徙而东宿胥口塞故秦欲
 决之以灌二邑水经河水注云自淇口东至遮害亭
 (亭在浚县西/南五十里)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也淇水注云
 淇水东流径枋城南(在今浚县西南/即淇门渡也)右合宿胥故渎
 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句/)北会淇水处
 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
 而加功故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b 页 WYG0140-0110d.png
 渎也淇水又东北径雍榆城南(在浚县/西南)又东北径同
 山东(在浚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北径其城东东北径帝喾冢西
 (元和志帝喾陵在澶/州顿邱县北三十里)又北径白祠山东历广阳里径
 颛顼冢西(元和志颛顼陵在顿/邱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北径顿丘县故城
 西(在浚/县西)又东北径枉人山东牵城西(汤阴县志云枉/人山在县东南)
 (二十五里与/浚县接界)又东北径石柱冈(枉人山北连跨巨/冈石柱之类也)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清河)今案宋李垂上导
 河形势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a 页 WYG0140-0111a.png
 之间复西河故渎郦道元所谓宿胥故渎也浚县旧
 志故渎在县西十里亦曰西河盖禹迹汉时则流经
 县东又县北四十里有齐村相传亦黄河故道也然
 淇水自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而向北之河道不可
 得闻据本注云内黄县故城右对黄泽即贾让所见
 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者也内黄故城
 在今县西北泽大方数十里当接安阳县界疑此地
 亦禹河之所经河徙乃钟为黄泽耳昔殷王河亶甲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b 页 WYG0140-0111b.png
 居相其子祖乙圮焉而又迁(书序仲丁迁于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圮于耿传)
 (云相地名在河北祖乙亶甲子/圯于相迁于耿河水毁曰圯)通典相州治安阳县
 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元和志相州内黄县东南
 十三里有故殷城河亶甲居相筑此则禹河出内黄
 安阳之间明矣自此而北则为邺东之故大河洹水
 注云洹水出上党径邺县南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
 即位自奄迁于此遂曰殷也据书序盘庚所迁之殷
 在河南与竹书异孔颖达云盘庚后王或有从河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a 页 WYG0140-0111c.png
 亳地迁于洹水之南者非盘庚也今案楚语白公子
 张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
 徂亳韦昭云从河内徙都亳也此必盘庚后王有自
 亳迁于奄者又有自奄迁于邺南之殷者故武丁即
 位时殷都仍在河北寻复徂亳盖亦圮而迁焉(殷本/纪曰)
 (武乙复去亳徙河北即纣都朝歌也武丁自邺南复/迁于亳至武乙则又自亳迁于朝歌淇水注引晋书)
 (地道记谓武丁迁居沬邑/盖误以武乙为武丁耳)禹河行临漳之东又明矣
 自此东北历成安至肥乡而合漳是为北过降水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b 页 WYG0140-0111d.png
 漳绛至此并为河矣及河南徙漳绛循河故道而下
 故东川复有漳绛之目水经注漳水自斥漳县南至
 铜马祠东(寰宇记铜马祠/在钜鹿北七里)皆汉钜鹿县境也昔殷王祖
 乙迁于邢杜佑云即邢州今为顺德府盖亦濒河之
 地故其后盘庚又圮而迁于亳殷(书序祖乙圮于耿/又祖乙传云圮于)
 (相迁于耿殷本纪云祖乙迁于邢其说不同按耿在/汉河东皮氏县今为河津县地传直以圮为迁未安)
 (从史记较长抑或序圮于耿下脱迁于邢三字皇极/经世云祖乙践位圮于耿徙居邢此说是也仲丁河)
 (亶甲盘庚皆为迁事作书祖乙但圮而/不迁何用作书其为迁邢而作无疑矣)禹河行钜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8a 页 WYG0140-0112a.png
 之东又明矣以今舆地言之河自浚县西南折而北
 历内黄(并属直𨽻/大名府)汤阴安阳临漳(并属河南/彰德府)魏县(属/直)
 (𨽻大/名府)成安肥乡曲周(并属广/平府)平乡广宗至钜鹿县(并/属)
 (顺德/府)大陆泽在焉此即禹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之
 故道也
又北播为九河
 锥指传曰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在兖州界渭案徒
 骇与冀分水八枝皆在兖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8b 页 WYG0140-0112b.png
同为逆河入于海
 锥指传曰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苏氏
 曰逆河者既分为九又合为一以一迎八而入于海
 即渤海也薛氏曰河入海处旧在平州石城县东望
 碣石其后大风逆河皆渐于海旧道堙矣渭案石城
 县唐初析平州卢龙县地置其故城在今直𨽻永平
 府滦州南三十里
    蕙田案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9a 页 WYG0140-0112c.png
    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此廿
    九字中尽豫兖冀三州境内河所经行处矣
    洛汭在孟津之东即今巩县洛水从南来入
    河处也大伾在今浚县洚水即清浊二漳水
    肥乡曲周之境漳水入河处也大陆地名亦
    泽名在今钜鹿县河从此东北行即分而为
    九九河在周已无其迹今著书家旁稽博考
    略得其槩终不能一一实指其地惟北为徒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9b 页 WYG0140-0112d.png
    骇(即经/流)南为鬲津当不谬耳逆河即九河会
    为一河入海处以海潮逆上故名当在今天
    津以东久为海水所没无其地矣禹河初行
    之地(此止就孟津/以下言之)在当时为冀豫兖三州之
    境以今地理言之则洛阳巩县原武阳武胙
    城皆在河之南浚县内黄魏县元城南宫冀
    州皆在河之东衡水武邑交河沧州又在河
    之南武陟获嘉新乡皆在河之北卫辉汤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0a 页 WYG0140-0113a.png
    彰德临漳成安肥乡曲周钜鹿新河皆在河
    之西束鹿深州武强献县大城青县天津皆
    在河之北此神禹初平水土大河所行境界
    也
 附黄河考
 河源发于昆崙
  禹贡曰导河自积石司马迁云言九州山川尚书
  近之矣今曰河源发于昆崙者从其可信者言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0b 页 WYG0140-0113b.png
  也尔雅河出昆崙虚淮南子昆崙之墟河水出其
  东北陬水经注亦曰昆崙墟河水所出自古言河
  源者皆推本于昆崙(史记大宛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
  (河所出山曰昆崙汉书西南夷传河两源一源葱/岭一出于阗郑樵遂谓河有三源一出葱岭一出)
  (于阗南山其正源自昆崙又山海经/洛书纬及扶南传皆曰河出昆崙)唐史长庆中
  刘元鼎为盟会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济桥(亦曰洪/济城在)
  (陜西西/宁卫)西南行千三里水益狭冬春可涉夏秋乃
  胜舟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1a 页 WYG0140-0113c.png
  大羊同国(今在西番/朵甘卫)古所谓昆崙者也虏曰闷摩
  黎山东距长安万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
  合众流水色赤行益远他水并注则浊河源东北
  直莫贺延碛尾(今西番火州/境有莫贺城)隐测其地盖剑南之
  西元志至元十七年命招讨使都实求河源实还
  报谓河源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馀泓沮洳
  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登高望之如列星
  然是为星宿海也(番名火/敦脑儿)群流奔凑连汇二泽(番/名)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1b 页 WYG0140-0113d.png
  (阿剌/脑儿)东流曰赤宾河益引而东凡二三百里群川
  次第流合焉其流浸大遂名黄河然水浅可涉又
  东一二百里岐为九渡河通广五七里又东五百
  里水益浊土人抱革囊乘马以渡自是经两山峡
  间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至朵甘思东
  北有大雪山(番名亦耳麻不剌/译言腾乞里塔)其山最高多积雪
  即昆崙也自九度水至昆崙约二十日程昆崙山
  麓绵亘五百里河随山足而东(河源考河水北行/至昆崙转西北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2a 页 WYG0140-0114a.png
  (又折而过昆崙北/乃折而东北流)又东北流千馀里有细黄河自
  西南来注之(番名纳/邻哈剌)又东北四五百里至贵德州
  (在西宁/卫西南)又四百馀里至积石州即禹贡导河之处
  矣自发源入中国计六千馀里南北溪涧络绎灌
  注莫知纪极昆崙之西人鲜少山平水漫其东益
  高地渐下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
  有二折焉王氏鏊尝言天下之山起于昆崙天下
  之水亦宜出于昆崙汉张骞历西域诸国甚久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2b 页 WYG0140-0114b.png
  汉之世大秦条支安息至于海滨四万里分重译
  贡献甘英尝穷临西海而还皆未睹所谓昆崙者
  元使所言何昆崙之近乎恐未可以一人之言废
  千古之论也夫张骞固已凿空甘英亦非专使考
  刘元鼎之说参以都实所见河源庶几可考又曰
  河源本在西南张骞求之西北所谓差之毫釐谬
  以千里者欤
  地理今释昆崙山在今西蕃界有三山一名阿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3a 页 WYG0140-0114c.png
  坦齐禽一名巴尔布哈一名巴颜喀拉总名枯尔
  坤译言昆崙也在积石之西河源所出案汉书地
  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
  西有弱水昆崙山祠此蔡传所据以为昆崙在临
  羌者也然汉志言西有昆崙山祠非言山在县界
  汉临羌县在今陜西西宁卫西昆崙山不当若是
  之近通典云吐蕃自云昆崙山在国中西南河之
  所出唐书吐蕃传云刘元鼎使还言自湟水入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3b 页 WYG0140-0114d.png
  处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
  谓昆崙蕃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
  间盖即今之枯尔坤也元史河源附录云吐蕃朵
  甘思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
  译言腾乞里塔即昆崙也案此即今蕃语所称阿
  木你马勒产母孙大雪山也在星宿海东其山绵
  亘三百馀里上有九峰最为高大黄河经其南又
  绕其东北梁寅所谓河绕山之三面如玦然者但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4a 页 WYG0140-0115a.png
  如其言则昆崙转在河源下流似未为的 案地
  图河出今西番巴颜喀拉山东名阿尔坦河东北
  流三百馀里合鄂敦塔拉诸泉源(大小千百泓错/列如星元史所)
  (谓呼敦诺尔/即星宿海也)汇为查灵鄂灵二海子(各周三百馀/里东西相距)
  (五十馀里元史所谓汇/二巨泽名阿喇诺尔也)折而北经蒙古托罗海山
  之南转东南流千馀里南北受数十小水经乌蓝
  莽乃山下有多母打秃昆多伦河多拉昆多伦河
  自东南来入之(元史所谓纳琳哈剌/额尔玛出二水也)自此折而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4b 页 WYG0140-0115b.png
  北流三百馀里前后小水奔注不可胜计绕阿木
  你马勒产母孙山之东(即元史所谓/昆崙山也)流百五十馀
  里有齐普河呼呼乌苏河自西来入之又迤逦东
  北流三百馀里会跲克图衮俄罗济诸水历归德
  堡(元史作/贵德州)经积石山至陜西临洮府河州入中国
  界过兰州又折而东北经宁夏卫流出塞外(河以/内为)
  (河套/地)又东南至延安府府谷县入塞(河以东为/山西界)
  流至潼关卫又折而东由河南山东界至江南淮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5a 页 WYG0140-0115c.png
  安府安东县入海
  (胡氏渭曰昆崙国名盖附近昆崙山者传记言昆/崙凡四处一在西域山海经云昆崙墟在西北河)
  (水出其东北隅释氏西城记谓之阿耨达山水经/注云按山海经自昆崙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
  (又引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纪所云昆崙者是也一在海外大)
  (荒经云西海之南流砂之滨有大山名曰昆崙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此山与条支大秦国相近禹)
  (本纪云去嵩高五万里者是也一在酒泉汉志金/城临羌县西北有西王母石室西有弱水昆崙山)
  (祠崔鸿十六国春秋云张骏时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崙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
  (忘归谓此山也上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禹贡昆崙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括地志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5b 页 WYG0140-0115d.png
  (在酒泉县西南八十里今肃州卫西南昆崙山是/也一在吐蕃通典云吐蕃自云昆崙山在国中西)
  (南河之所出唐书吐蕃传云刘元鼎使还言自湟/水入河处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
  (国古所谓昆崙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是也渭按酒泉在雍州之域不可谓西)
  (戎西海距玉门阳关四万馀里而昆崙更在西海/之南去积石太远其非禹贡之昆崙国甚明西域)
  (吐蕃未知孰是吐蕃闷摩黎山以刘元鼎言计之/东北距大积石不过千馀里浮河甚便然自唐以)
  (前未有言昆崙在羌中者何可深信西域之昆崙/据山海经云至积石一千七百馀里则浮河亦不)
  (难盖昆崙与析支渠搜皆在雍州之外禹治雍身/历其境三国闻风慕义争先入贡其过化存神之)
  (妙有如/此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6a 页 WYG0140-0116a.png
    蕙田案昆崙国见于禹贡而昆崙山为河源
    见于山海经尔雅淮南子凉土异物志桑钦
    水经若其得之目击者则唐书吐谷浑传载
    任城王道宗侯君集次星宿川望积石览观
    河源吐蕃传刘元鼎使还言自湟水入河处
    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国古
    所谓昆崙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馀
    里河源其间元史地理志载招讨使都实求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6b 页 WYG0140-0116b.png
    河源在土番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馀泓名火
    敦脑儿译言星宿海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
    麻不莫刺译言腾乞里塔即昆崙也地理今
    释昆崙山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坦
    齐禽一名巴尔布塔一名巴颜喀拉总名枯
    尔坤译言昆崙也在积石之西河源所出刘
    元鼎所见闷摩黎山盖即今之枯尔坤也由
    此观之则昆崙山当以唐书吐蕃传为定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7a 页 WYG0140-0116c.png
    在西域之西南明矣夏西戎即唐吐蕃今之
    西番也禹贡昆崙折支渠搜颜氏云昆崙国
    盖附近昆崙山者昆崙即在雍州之外则刘
    元鼎所云东距长安五千馀里者近是而非
    如山海经水经所云矣案山海经之言昆崙
    也一曰槐江之山邱时之水出焉西南四百
    里曰昆崙之邱又曰海内昆崙之墟在西北
    又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7b 页 WYG0140-0116d.png
    前有大山名曰昆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
    里地之中也盖山海经多出伪撰止因禹贡
    有昆崙之名而附以荒诞不经之语水经则
    又因山海经而附会之与史记禹本纪去嵩
    高五万里者皆与大荒经相类乃胡朏明一
    一求其地以实之愚矣
    观承案尔雅河出昆崙墟此言原不谬昆崙
    析支渠搜本见于禹贡所谓河源于昆崙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8a 页 WYG0140-0117a.png
    即此昆崙也导河只云自积石者就施功之
    始言之非以为源也西戎在昆崙之域者即
    以山名其国但昆崙甚太绵地甚远后人穷
    河源而以为是星宿海非昆崙不知仍在昆
    崙之域耳昆崙第统言之星宿则别言之其
    实一也故唐书吐谷浑传及吐蕃传刘元鼎
    所言为得其实而元史地理志都实求河源
    亦隐与之合也盖昆崙即在雍州之外刘元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8b 页 WYG0140-0117b.png
    鼎所云东距长安五千馀里者近是若山海
    经及史记禹本纪去嵩高五万里者皆荒诞
    不经之论而禹贡锥指更一一求其地以实
    之亦穿凿附会之甚已
 至积石而入中国
  积石山在西宁卫西南百七十里大河经其下即
  禹迹所陟
  胡氏渭曰河自大积石山东北流径陜西西宁卫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9a 页 WYG0140-0117c.png
  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卫在行都司东/南七百馀里黄)
  (河西自塞外流入经卫之东南与河州分水州在/临洮府西一百八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有小)
  (积石山两崖如削河流其中/西南去大积石山千馀里)
 又东经河州城北
  元志大河自积石州东流循河而行五日至河州
  安乡关(关在州西/北百里)是也今大河经州北六十里有
  大夏河经州东三十里又北入于河(大夏河或云/即漓水至兰)
  (州境/入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19b 页 WYG0140-0117d.png
 又东北流经兰州城又东经金县北
  大河自河州东北流至兰州境其西则湟水合浩
  亹河流入焉其南则洮河流入焉又东北经州城
  境二里金城关在焉为河津之要隘又东北经金
  县北六十里流入乱山中危湍仄涧凡二百馀里
  而入靖虏卫界
 又东北经靖远卫北又东北经宁夏中卫南
  大河自金城乱山中而来泻落平川奔流汹涌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0a 页 WYG0140-0118a.png
  兰桥之险在焉又东北出卫城北一里山峡险隘
  河经其中悬流数仞又东北二百馀里经宁夏中
  卫南十五里地势稍平而河流益盛矣
 又东北经灵州所北又东北经宁夏卫东南
  大河自中卫而东几三百里经灵州所城北其地
  亦谓之河曲盖河自积石至中卫大抵东北流中
  卫至灵州所正东流由灵州至宁夏则益折而北
  故曰河曲也经宁夏卫东南四十里益引而北入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0b 页 WYG0140-0118b.png
  废丰州界
 又东北入榆林西境出塞经三受降城南又东折而
 南经榆林之东
  大河在榆林卫北千馀里自宁夏卫东北流六百
  馀里经古丰州之西又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
  三城相距凡八百里至废东胜州西(废东胜州在/山西大同府)
  (西境大河之滨与榆林东故胜州/隔河相望正当大河折旋之处)乃折而南其西
  则榆林之东境其东则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1a 页 WYG0140-0118c.png
  也又南至黄甫川(黄甫川近在/榆林东境)西为延安府府谷
  县境东为太原府河曲县境其间回环曲折几三
  千里古为朔方地今谓河套
 又南经府谷县东又经神木县南而入葭州境经州
 城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曲县及保德州暨兴县之
 境
  大河在府谷县城东百步西南流入神木县境经
  县南三十里又南经葭州城东一里而山西之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1b 页 WYG0140-0118d.png
  曲县北去黄甫川二十馀里(隔河相/望也)西南去府谷
  百馀里县滨河为险而保德州西临大河与府谷
  县隔河相对(府谷在黄河东北岸保德州在黄河/西南岸河自黄甫川而下皆迤逦西)
  (南流/也)又南百五十里则岢岚州兴县也县西去大
  河五十里与葭州滨河为界
 又南经吴堡县东又南经绥德州东河之东岸为山
 西临县及永宁州宁乡县之境
  大河自葭州而南八十里经吴堡县城东一里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2a 页 WYG0140-0119a.png
  南百六十里经绥德州东境(西去州城/百二十里)而山西之
  临县北去大河二十里(与吴堡/县接界)永宁州则西去大
  河百十里(志云自州城渡河至/绥德州二百五十里)宁乡县西去黄河
  七十里皆绥德州滨河为境也
 又南经青涧县东又南经延川县及延长县东河之
 东岸为山西石楼县及永和县大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青涧县东百里无定河自西北流入焉又
  南经延川县东四十五里又南经延长县东三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2b 页 WYG0140-0119b.png
  馀里而山西之石楼县西距大河百里永和县西
  距大河五十里(西北接延/川县境)大宁县西距大河七十
  五里(西北接延/长县境)津流相通一苇可航也
 又南经宜川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吉州及宁乡县
 之西境
  大河在宜川县东八十里而山西之吉州西距大
  河七十里(与宜川/接界)孟门山壶口山皆在其地为河
  津险要又南为宁乡县西距大河八十里又西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3a 页 WYG0140-0119c.png
  接韩城县界缘河两岸群山列峙称险固焉
 又南经韩城县东又南经合阳县东河之东岸为山
 西河津县及荥河县临晋县之西境
  大河在韩城东北八十里龙门山在焉大事记周
  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底柱吕氏
  云自春秋以后河患之见于史传盖始于此又南
  流经梁山东(山在韩城县/南十九里)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
  河三日不流即此矣又南经合阳县东南四十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3b 页 WYG0140-0119d.png
  而山西之河津县即古耿邑也商祖乙都耿圮于
  河水书有盘庚之诰是矣今县西去大河三十里
  亦有龙门山与韩城之龙门对峙所谓禹凿龙门
  河经其中者非与又南经荥河县城西城去大河
  不及一里汾水自西北流入焉又南经临晋县西
  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馀里即合阳县也(临晋/有吴)
  (王渡合阳有茶峪/渡俱河津济处)
  胡氏渭曰以上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所经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4a 页 WYG0140-0120a.png
 又南经朝邑县东又南经华阴县东北而渭水入焉
 河之东岸为蒲州城西又南过雷首山西乃折而东
 也
  大河自合阳县南百二十里而经朝邑县东三十
  五里河滨有临晋关又南五十馀里至华阴县境
  则华山当其冲潼关在焉(关西去华阴/县四十里)又渭水流
  经华阴县北至县东北五十里而入于河即禹贡
  导渭入河处也而山西之蒲州大河自临晋县境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4b 页 WYG0140-0120b.png
  南流五十馀里经其西门外有蒲津关亦曰临晋
  关与朝邑县临晋关夹河相对为自古设险之处
  又沐水流入焉经雷首山西(山在蒲州原/南二十五里)折而东
  其地亦谓之河曲春秋时秦晋战于河曲是也河
  流自东胜州折而南几千八百里自壶口龙门以
  至于潼关两岸重山翼带深险而华山复横亘其
  南冈峦盘固河于是复折而东河山之胜甲天下
  矣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5a 页 WYG0140-0120c.png
  胡氏渭曰此河水南至华阴之所经雍州文所称
  龙门西河者也
  又曰穿渠引水非古也自沟洫之制废而灌溉之
  事兴利于田而河则病矣关中引水溉田自郑国
  渠始及汉武时用郑当时言穿渠引渭以漕且溉
  南山下用番系言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
  阴蒲坂下又用严熊言引洛溉重泉以东为龙首
  渠宣房既塞用事者益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5b 页 WYG0140-0120d.png
  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关中则有灵轵渠成
  国渠湋渠六辅渠白渠皆溉田各万馀顷它小渠
  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故王莽时大司马长史
  张戎议曰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
  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溉田春夏乾燥少
  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
  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6a 页 WYG0140-0121a.png
  居水也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
  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盖河水多泥急则通利缓
  则淤淀今荥阳之下既有鸿沟华阴以上复有诸
  渠分水太多则河流日迟河身日高故水暴至不
  能容汉人知此者鲜唯戎知之
 又东经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北河之北岸为芮城
 县南境
  大河在阌乡县北七里又东经灵宝县北十里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6b 页 WYG0140-0121b.png
  山西之芮城县负山面河南距大河二十里与阌
  乡县夹河相望三十里盖河自雷首西麓而南经
  芮城西二十里稍南即折而东芮城当其曲折之
  间而阌乡县亦为大河东折之冲东至灵宝县七
  十馀里西距潼关六十里踞高临深为险塞
 又东经陜州城北又东经渑池县及新安县北河之
 北岸为平陆及垣曲县境
  大河在陜州城北自灵宝县东流六十里至州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7a 页 WYG0140-0121c.png
  西北三里大阳津在焉(亦曰/茅津)河津要地也又东四
  十馀里为底柱山控扼中流波涛怒湍舟船经此
  称为艰阻又东百馀里经渑池县北境(大河南去/县城六十)
  (馀/里)又东百里为新安县境(大河南去县/城四十馀里)陵阪陂陀
  津途遥隔故二邑无滨河之称也而山西之平陆
  县城去大河东南距陜州不过五十六里南北往
  来常为津径又东二百馀里至垣曲县南二十里
  冈阜逶迤与河南岸两相倚阻皆利涉之所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7b 页 WYG0140-0121d.png
  胡氏渭曰以上河水东至底柱之所经也
 又东经河南府北河之北岸为济源县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绕北邙山之麓(北邙/山在)
  (府城北/十里)层峦叠阜屹然保障志云大河自芮城阌
  乡县而东河之北岸则中条以接王屋南岸则崤
  函以接北邙夹河翼带并趋而东虽底柱扼塞中
  流而旁无溃决之患则以冈陵包络有自然之险
  固耳而济源县南距大河七十里西邻垣曲南卫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8a 页 WYG0140-0122a.png
  洛阳唐史圣历二年河溢湮济源民舍千馀家或
  以为山水暴发非河患也
 又东经孟津县北河之北岸为孟县南境
  大河在孟津县北五里北岸至孟县三十里(今孟/县西)
 (南至孟津县五十馀里盖/嘉靖中孟津益徙而西也)即古之孟津也河桥在
  焉河阳三城置于此宋史乾德二年孟州水涨坏
  中潬桥金史大定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
  界多被其害(王村今山东濮州治也孟州即今孟/县南京即今开封府盖下流壅故倒)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8b 页 WYG0140-0122b.png
  (灌上/流也)明嘉靖十七年河涨孟津县圮于水盖河自
  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两岸平阔河势渐
  张溃溢之患于是乎见端矣夫决在下流河之患
  犹浅决在上流河之患乃深孟津河行平陆之上
  流也河患及此下流之壅阏必日甚横决必且益
  多矣
  胡氏渭曰以上河水又东至孟津之所经也
 又东经巩县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为温县之境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9a 页 WYG0140-0122c.png
 水入焉
  大河在巩县北十里(西去孟津/县八十里)洛水自西南流入
  焉又东经温县南二十里济水入焉(导川里道纪/自巩县东北)
  (至温凡/四十里)宋太平兴国二年河决孟州之温县盖河
  既出险就平复南纳洛川之注北并济水之流纵
  横震荡势不能已疏道无方巩洛而下禹贡旧迹
  安得不月异而岁不同哉
 又东经汜水县北又东经荥阳县北河之北岸为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29b 页 WYG0140-0122d.png
 涉县之南境
  大河在汜水县北一里(里道纪渡河西北/至温县二十五里)又东经
  荥阳县北二十五里洪武十五年河决荥阳命修
  塞之正统十三年河复决荥阳经曹濮冲张秋(在/山)
  (东东/阿县)溃沙湾东堤(沙湾在山/东寿张县)夺济汶入海寻自开
  封西南经陈留自亳入涡河又经蒙城至怀远县
  入淮(陈留县属河南开封府亳州/蒙城县怀远县俱属凤阳府)而开封城遂在
  河北久之始复故道而武涉南去大河五十里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0a 页 WYG0140-0123a.png
  南与荥阳县接境沁水自北来至县南入于大河
  (沁水入河之处旧名/沁黄口今曰南贾口)宋熙宁十年河溢怀州黄沁
  口即其地也
 又东经河阴县北又东经荥泽县北河之北岸为获
 嘉县之南境
  大河在河阴县北十五里(里道记自河阴县渡河/至武涉县五十六里)
  县西二十里有石门即古之荥口秦始皇二十三
  年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汉王横言秦攻魏决河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0b 页 WYG0140-0123b.png
  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即此也后汉初河自荥
  阳决入汴(河阴故/荥阳地)永平十三年诏修汴渠堤自荥
  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盖始功于此自河阴而
  东三十里经荥泽县北五里荥泽地稍下古荥水
  所钟也唐开成三年河决浸郑州外城五代汉
  乾祐三年河决郑州周广顺二年河复决于郑州
  说者曰自荥泽县决而南也(五代史云河决原/武或曰当古荥泽)
  德初遣使修塞决河(又五代史周广/顺中河决河阴)宋太平兴国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1a 页 WYG0140-0123c.png
  二年河决于荥泽熙宁十年河复决荥泽元延祐
  十年河决荥泽之塔海庄东堤(塔海庄在县/东南七里)久之
  始塞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既而自孙家渡决
  而南(孙家渡在县/东南五十里)河南徙久之始塞弘治五年河
  大决于封邱抚臣徐恪请开孙家渡从之既而复
  塞(河渠考先是弘治二年河决原武命户部侍郎/白昂治之昂于荥泽县杨桥开支渠引中牟尉)
  (氏决河由陈颖至寿州达淮杨桥在县东南与孙/家渡相近盖引决河使入正统时南决旧道也至)
  (是河流横溃张秋决口塞而复决恪上言决河湍/悍之势未可遽回今自荥泽孙家渡口旧河东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1b 页 WYG0140-0123d.png
  (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顷犹有涓涓之流若疏之由/泗入准可杀上流之势又黄陵冈有贾鲁旧河南)
  (经曹县梁靖口下通归德卞家道口今梁靖以北/淤塞将平计功力之施八十馀里若疏而浚之使)
  (由徐入淮以杀下流之势则决口/可塞运道可完也时多从其策)而卫辉府之获
  嘉县南去大河六十里与荥泽河阴接壤宋太平
  兴国二年河决怀州之获嘉盖亦堤防之处矣
 又东经原武县北阳武县南
  大河在原武县北二十里五代周广顺中河决原
  武寻遣使修塞又显德六年郑州奏河决原武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2a 页 WYG0140-0124a.png
  元丰元年河复决于此五年又决下流纳梁山泺
  (梁山泺在山东寿张县宋志河决原武埽溢入利/津河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泺利津等河皆在)
  (阳武/以东)明洪武十四年河决原武及祥符中牟二十
  四年河决原武黑阳山(在县北/二十里)东经开封城北五
  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颖州颖上县东至寿州正阳
  镇(正阳镇在寿/州西六十里)全入于淮而河之故道淤塞疏久
  之乃复旧弘治三年河复决原武支流为三一决
  封邱金龙口(亦作荆/隆口)漫祥符及长垣(北直长/垣县)下曹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2b 页 WYG0140-0124b.png
  濮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汜滥于兰阳
  仪封考城归德入宿州诏白昂修塞之(河渠考昂/为户部侍)
  (郎奉命治河筑阳武长堤以防张秋之决引中牟/决河出荥泽阳桥下达于淮浚宿州古卞河达泗)
  (州又浚睢河自归德饮马池中经符离桥至宿迁/县入漕河上筑长堤下修减水闸又疏月河千馀)
  (以杀其势塞决口三十六由河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淮达海水患少息昂又以河南入淮非)
  (正道恐不能容乃复自鱼台历德州至吴桥修古/河堤又自东平北至兴济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
  (清河及古黄河入海河口各作石堰以时启闭昂/意盖欲于东北分其流于南东疏其淤也未几河)
  (复决徙昂所规画一时皆废/吴桥兴济今直𨽻属县也)而阳武南距大河十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3a 页 WYG0140-0124c.png
  馀里旧时大河经城北与卫辉府之新乡汲县接
  境自决塞不时河遂徙而南周广顺二年河决阳
  武寻修塞之(时又决常乐驿或/曰驿在阳武西)宋乾德三年河决
  阳武开宝五年复决阳武金大定十年河决阳武
  之白沟(白沟在县/东南三里)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决口/地名)
  (光禄/村)灌封邱而东元至元二十五年阳武诸处河
  决泰定三年河决阳武漂居民万六千五百馀家
  寻复塞治明洪武一十五年河决阳武天启元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3b 页 WYG0140-0124d.png
  河决阳武县脾沙堈(在县东南/二十里)由封邱曹单至考
  城复入旧河自河出阳武之南而新乡汲县胙城
  之境皆去河渐远禹迹之益不可问也自阳武之
  决塞始也
 大河旧道在阳武县北又东经延津县北又东经胙
 城县北河之北岸为新乡县及汲县之境
  此大河旧道也旧志云河在阳武县北二十三里
  河之北岸为新乡县境县南去大河三十里明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4a 页 WYG0140-0125a.png
  中河决阳武入封邱于是河益东南下(金史贞祐/四年延州)
  (刺史温萨可喜言近世河离故道自卫东南流由徐/邳入海以此河南之地为狭臣窃见新乡县西河)
  (水可决使东北流其南有旧堤水不能溢行五十/馀里与清河合则由浚州大名观州清河柳口入)
  (海此河之旧道也皆有古堤补其罅漏足矣如此/则山东大名等路皆在河南而河北诸郡亦得其)
  (半退足以为备禦之计进足以杜恢复之图议者/以河流东南已久决之非计遂寝清河谓水口柳)
  (口即今古/直河也)元至元九年河决新乡(元史云河决新/乡广盈仓南河)
  (北/岸)盖是时河犹出阳武新乡间也由阳武而东二
  十里径延津城北十七里延津古酸枣也汉文帝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4b 页 WYG0140-0125b.png
  后元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五
  代周广顺二年河决酸枣显德初遣使修塞明成
  化一十四年河溢延津明年复自县南流入封邱
  其旧流则自延津折而东北经汲县东南十七里
  又北径胙城县北一里(里道记延津县东北/至县城四十五里)宋熙
  宁四年河溢卫州王供埽(旧志云在州/东三十里)十年复溢
  王供埽及汲县上下埽金大定一年河决卫州及
  延津县㳽漫至归德府二十六年河决卫州堤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5a 页 WYG0140-0125c.png
  其城泛滥及于大名先是胙城𨽻开封府泰和八
  年以限大河改属卫州贞祐三年徙州治于宜封
  新城以胙城为倚郭胙城为河北县自金始也
 又东北经浚县之南滑县之北
  大河旧在浚县城南一里河之南岸即滑县界(里/道)
  (记滑县西北至浚县四十里/浚县南至胙城县五十里)大河经其间北曰黎
  阳津南曰白马津自昔津济之要今变为平陆矣
  汉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颜氏曰在/今滑州界)唐元和八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5b 页 WYG0140-0125d.png
  年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十二里郑滑帅薛平魏
  博帅田宏正共发卒凿黎阳山东复入故渎(故渎/在黎)
  (阳西南时河流南徙薛平请于田宏正共发卒凿/古河十四里径黎阳山东会于故渎自是滑无水)
  (患/)开成三年河决浸滑州外城乾宁三年河涨将
  毁滑州朱全忠决为二河夹城而东为害滋甚石
  晋天福五年滑州河决九年滑州河决侵汴曹单
  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大发数道丁夫塞
  之五代汉乾祐元年河决滑州之鱼池店(在州/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6a 页 WYG0140-0126a.png
  广顺一年河决滑州灵河诸处(灵河废县在今滑/县东南六十里五)
  (代史广顺中河决灵河鱼池六/明镇诸处盖皆在今滑县境内)命王浚修塞之三
  年义成帅白重赞奏塞决河宋乾德四年滑州河
  决坏灵河大堤太平兴国三年河又决滑州之灵
  河八年大河决滑州之韩村(在州/东北)泛澶濮曹济东
  南流至彭城入于淮九年河复决滑州之房利(亦在/州东)
  (北既而巡河官梁睿言滑州土脉疏岸善隤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埽凿渠引水凡四十)
  (里至黎阳合河以防暴涨从之既而渠成又命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五十馀里复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6b 页 WYG0140-0126b.png
  (于河以分水势迎阳/在州东北大河北岸)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
  (今浚/县)合御河坏州城田庐(州城即/浚州城)天禧三年滑州
  河溢城西北天台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漫溢州
  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此清/水谓)
  (泗水/也)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十二三诏发丁夫塞
  治四年河复决于天台山天圣五年塞河成以其
  近天台山麓名曰天台埽自是以后滑州之患大
  抵移于澶州矣(元和三年河复决于苏村在浚县/东北然其为害甚鲜重和初诏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7a 页 WYG0140-0126c.png
  (滑州浚州界万年堤广植/林木以护堤岸以壮地势)河自大伾以上犹禹贡
  时大河经流也(大伾山在浚/县东二里)汉贾让欲决黎阳遮
  害亭(亭在浚县西/南五十里)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大山东薄
  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此即司马迁河渠书所称禹
  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之说也其后王
  横亦言禹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宜更开空
  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宋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7b 页 WYG0140-0126d.png
  垂祖其说欲引河自大伾而北载之高地其后孙
  民先亦主是说元丰中陈祐甫亦请修复禹故道
  夫滑州河患莫甚于宋之天禧以前于此时引河
  去北未为不可其后河亦益徙而北出于信都勃
  海间故道庶几可复矣乃谋国者方且人持一说
  非迂疏拂逆之计则因循苟且之见而已矣
  胡氏渭曰以上河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之所经
  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8a 页 WYG0140-0127a.png
  又曰凡二水并行一盛则一微自然之势也宋元
  祐初苏辙上疏有云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
  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此格
  言也盖上流宜合而不宜分合则流急而沙去分
  则流缓而沙停而禹顾于大伾之南酾为漯川者
  则以河势欲东不得不分之以泄其怒以漯川一
  道分河流十之一二不使指大如股亦未为害耳
  及周之衰王政不修水官失职诸侯各擅其山川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8b 页 WYG0140-0127b.png
  以为己利于是荥阳下引河为鸿沟者自是以后
  日渐穿通枝津交络宋郑陈蔡曹卫之郊无所不
  达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无他河水之入鸿沟者
  多则经流迟贮不能冲刷泥沙故也宿胥之塞寔
  鸿沟致之不然禹功历千岁而不敝何独至春秋
  一旦变迁也哉
 又东北经开州南长垣县及东明县之北
  大河旧在开州城南汉之濮阳宋之澶州皆其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9a 页 WYG0140-0127c.png
  也汉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既而决瓠
  子(在今州西南/二十五里)东南注钜野(钜野泽在山/东钜野县)通于淮
  泗(此为黄河入淮之始邱氏以宋熙/宁十年为黄河入淮之始误也)上使汲黯郑
  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元封二年自临决河塞
  之作瓠子之歌是也五代周广顺三年澶州河溢
  宋乾德三年河决澶州开宝四年河复决澶州东
  汇于郓濮坏民田舍五年河复决濮阳命颍州团
  练使曹轮往塞之淳化四年河复决澶州陷北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39b 页 WYG0140-0127d.png
  坏庐舍七千馀区景德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在/州)
  (东自是遂为故道/所谓横陇河也)四年又坏澶州五八埽(在州/西南)
  中祥符七年河决澶州大吴埽(在州/东)天圣六年又
  决州之王楚埽(在州/西南)景祐元年复决于横陇埽庆
  历八年又决州之商胡埽(在州东北三十里自是/遂为故道所谓商胡河)
  (也宋志商胡决河自魏北至恩冀乾宁入海为/北流其二股河自魏恩东至德沧入海为东流)
  祐元年河复决于六塔河(六塔河在州东北十七/里自商胡东南通横陇)
  (河之渠也先自皇祐二年河决馆陶县之郭固四年/塞郭固而河势犹盛议者请于澶州开六塔河以)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0a 页 WYG0140-0128a.png
  (披其势于是遣使相度诣铜城镇海口以约古道/高下之势欧阳修以塞商胡开横陇回大河于故)
  (道计一千馀里役钜费烦速宜停罢李仲昌等固/谓开六塔河使归横陇时横陇湮塞已二十年商)
  (胡复决数岁矣贾昌朝等又欲移决河于京东故/道欧阳修曰六塔止是别河下流已为滨棣德博)
  (诸州患若全回大河其害必甚故道不可复不待/智者而知也至是遂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
  (能容是夕遂决河北被患者/数千里铜城镇在滨州海口) 熙宁四年河溢澶
  州之曹村(在州/西南)十年大决于曹村澶渊北流断绝
  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梁山泺见前张泽/泺或曰即今山东)
  (汶上县之/南旺湖)分为二𣲖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0b 页 WYG0140-0128b.png
  河入海(南清河今泗水也/北清河大清河也)灌郡县四十五濮济郓
  徐更甚元丰元年决口塞改曹邱埽曰灵平筑堤
  断河流复归北三年澶州孙村陈埽及大吴小吴
  埽复决(孙村等埽/俱在州东)四年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
  御河恩州危甚五年河溢内黄决大吴埽以纾灵
  平水患(放之使/北也)盖自河入御河之后而宋澶州之
  患稍缓至金大定以后河益徙而南澶州之流遂
  绝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阳武冲入故道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1a 页 WYG0140-0128c.png
  至州治南又东抵濮州坏张秋堤入海后复塞治
  盖瓠子灵平之旧迹皆不可复识矣
 开州之东北为清丰县之西内黄县之东
  大河旧道在内黄县东南及清丰县西南(水经注/大河故)
  (渎东北径戚城西又经繁阳故城东阴安故城西/是也戚城在开州繁阳在内黄阴安在清丰县)
  汉时河皆经此元光三年河徙从顿邱东南流(顿/邱)
  (今清丰县/境是也)后决塞不时故道废宋时澶州河屡决
  河复行北道开宝八年河决澶州之顿邱太平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1b 页 WYG0140-0128d.png
  国二年河复决于顿邱元祐八年河溢内黄埽元
  符二年河决内黄口灌邢洺诸州而东道之流遂
  绝
 又东北经南乐县及大名县元城县之东
  水经注大河故渎经昌乐故城东即南乐也宋时
  大河亦径此嘉祐五年韩赟请分浚二股五股诸
  河于县境以减下流恩冀之患治平元年始命都
  水监浚治熙宁初河自恩冀北注议者请开二股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2a 页 WYG0140-0129a.png
  河渐闭北流三年张巩等奏大河东徙北流浅小
  请闭北流从之未几河自其南四十里许家港东
  北汎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境诏遣官相度
  六年王安石奏自大名之东南开修直河狭大河
  还二股故道于是河势增涨十年河遂大决于澶
  州(此即宋人回/河之误也)而大名元城县亦皆大河所经也
  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宋嘉祐七年河决大名
  第五埽元丰七年河溢元城埽决横堤冀洺北京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2b 页 WYG0140-0129b.png
  皆被其害八年河决大名之小张口宋时以大名
  为北京堤防障遏无岁不讲也
 又东经馆陶县西又北经临清州及高唐州之境又
 北经清河县南
  大河故道自元城冠县间入馆陶界(冠县馆陶俱/山东属县)
  汉沟洫志自塞宣房(即瓠子河/在间州)后河复北决于馆
  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
  广深与大河等因其自然不堤塞也(屯氏河在/馆陶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3a 页 WYG0140-0129c.png
  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废/灵)
  (县鸣犊口今在/直𨽻清河县)成帝建始二年河复决于馆陶(所/决)
  (之河亦名/屯氏别河)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
  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又鸿嘉四年勃海信都河
  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新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
  郡泛清河以东数郡(汉所称魏郡大约主馆陶以/北言之汉书先是莽恐河决)
  (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灾故遂不堤塞)水经注大河故渎经
  甘陵故城南(甘陵亦在/清河县)又东北经灵县故城南(今/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3b 页 WYG0140-0129d.png
  (灵县在博平县境似/不在甘陵东北也)河渎于县别出为鸣犊河又
  东径鄃县故城东(鄃县今高唐州夏津县也/汉志云鄃居河北即此)此即
  汉时河所出之道宋皇祐二年河决馆陶县之郭
  固(在县/东北)四年塞之(即宋史所称郭固塞而河势/犹盛议者请开澶州六塔河)
  宁四年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决漂溺馆陶永济
  清阳以北(永济废县在今临清州西仁宗皇祐元/年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县以永济渠)
  (而名也清阳废/县亦在清河县)下属恩冀合于御河五年河溢于
  夏津而清河即宋之恩州也熙宁元年河溢恩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4a 页 WYG0140-0130a.png
  乌栏堤(在州/东)是年又决冀州枣强埽北注瀛州既
  又溢瀛州乐寿埽元祐四年又溢冀州南宫等五
  埽时都水监言前二年河决南宫下埽三年决上
  埽今四年决宗城中埽盖皆自恩州决而北也政
  和二年河决冀州枣强埽都水孟揆言枣强东堤
  决溢其漫水行流多咸卤及积水之地不犯州军
  止经数县地分迤逦接御河归纳黄河今欲自决
  口上恩州之地水堤为始增补旧堤接续御河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4b 页 WYG0140-0130b.png
  岸签合大河从之宣和三年河决恩州清河埽盖
  自内黄决后河出清河之北至此下流渐壅故上
  流复决河又从瀛冀而西南矣
 又东经德州西又东北经景州及沧州之境入于海
  德州汉平原郡界也河之故道本在平原以北汉
  以前大槩从魏郡清河信都勃海界入海皆与平
  原接境不径至平原也武帝建元三年河水溢于
  平原成帝建始三年河决馆陶遂溢入平原千乘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5a 页 WYG0140-0130c.png
  济南界中河平三年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
  复堤塞之东汉永平中河流合汴泛滥兖豫明帝
  使王景治之绝水立门河汴分流自荥阳东至千
  乘海口千馀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无复
  溃漏之患然则河经平原以南自汉建始中始而
  永平以后尝为河之经流矣(后汉以及南北朝时/大河决塞史多失于)
  (记/注)水经注大河故渎径平原故城西又北径修县
  故城东(修县在今/直𨽻景州)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东光/今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5b 页 WYG0140-0130d.png
  (𨽻属/县)而合于漳水此亦约言西汉时大河所经之
  处也元时河仍自千乘入海不至东光合漳也宋
  自熙宁以后主回河之说沧景常多水患元丰四
  年河溢沧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池又溢永静军
  阜城下埽既而河流益北大抵合御河西山诸水
  自深州武强瀛州乐寿埽至清州独流砦三叉口
  而入于海
 开州之东为观城县及朝城县南河之南岸濮州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6a 页 WYG0140-0131a.png
 北
  水经注大河径卫国县南(卫国县即/今观城县)鄄城县北(鄄/城)
  (旧县濮/州治也)疑东汉以后大河故道即出于此五代晋
  开运三年河决澶州临黄汉天福十二年河决观
  城界楚里村堤(在县/西南)东北经临黄观城二县(临黄/废县)
  (今在观/城县)宋开宝五年河决濮阳(濮阳即/今濮州)明道二年
  移朝城县于社婆村(移而/北也)避河患也明正统十三
  年河决荥阳冲曹濮宏治三年河复决原武冲曹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6b 页 WYG0140-0131b.png
  濮濮州盖旧道所经常为东下之冲矣
 又东经范县北莘县及聊城县之南
  大河故道在范县之北仓亭津在焉(津在今/县东北)旧经
  云自范县渡河而北六十里即莘县是也而聊城
  故博州治今东昌府治焉开元十年博州河决五
  代晋天福四年河决博州即此也
 又东经东阿县北博平县及茌平县南
  东阿自昔大河之冲也南涨则渰东平东溢则浸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7a 页 WYG0140-0131c.png
  济南五代梁末唐遣李嗣源取郓州守杨刘(今在/东阿)
  (县/)梁人攻杨刘决河口以限晋兵决口益大连年
  为曹濮患同光二年命娄继英督汴滑兵塞之未
  几复坏晋天福二年河决郓州(自东阿/决而南)开运三年
  河决杨刘西入莘县广四十里自朝城北流(自东/阿决)
  (而西/也)周显德初命宰相李榖治堤自阳榖抵张秋
  口遏塞之宋乾德二年河决郓州之竹村(在州/西北)
  年郓州河决太平兴国七年河涨凌郓州城将陷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7b 页 WYG0140-0131d.png
  咸平三年河决郓州王陵埽(在州/西)浮钜野入淮泗
  水势悍激侵迫州城明道二年废郓州土桥渡以
  避水(渡在州东是时河流涨入小清河济南淄川/皆被其患后河势益趋而北郓州之患始少)
  此五代及宋郓州水患也而博平茌平为大河东
  出之道矣
 又东经长清县北禹城县南
  长清以西古大河所经也碻磝津在焉南北朝时
  大河皆经此矣大抵东阿以东往往挟济而流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8a 页 WYG0140-0132a.png
  东北以达于海也
 又东经历城县北临邑县南
  临邑东有四渎津大河故道所经唐五行志永徽
  六年齐州河溢即此地也
 又东北经商河县北武定州南
  此昔时大河所经也唐长寿二年河溢棣州又开
  元十年棣州河决太和二年河决坏棣州城宋祥
  符四年河决棣州聂家口(在今武定州西南二/十里旧州之西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8b 页 WYG0140-0132b.png
  年又决于州东南李氏湾六年徙州治而北以避
  河患自是澶滑之间大河屡溢而棣州之流渐绝
  矣
 又东经滨州境合清河以入海
  水经注河水东径湿沃津(今蒲/台县)又东经千乘城北
  又东过利城北(利城今博兴/县讹为黎城)又东北济水从西来
  注之又东北入于海夫水流变迁其详不可得而
  知今大清河自蒲台利津县东北入海惟小清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9a 页 WYG0140-0132c.png
  则经青州府博兴乐安县境而后入于海或谓宋
  初大河东行大抵从滨州境合于大清河或谓大
  清河即东汉以来大河经流之处(水经注有南北/二济无大小清)
  (河之名其所言北济者大槩与小清河相参错/或大清河即大河故渎河迁而济水注其中与)
  自东汉至隋唐水之侵齧涨溢岂能尽免而由平
  原千乘间以入海则未经变异也然则治河如王
  景其成法讵不足遵与自梁晋夹河之战苟且目
  前横挑大衅(梁段凝决河引水以限晋兵谓之护/驾水此五代以后溃决之患所由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49b 页 WYG0140-0132d.png
  (也/)延及宋季横决无已金元河患皆与国为终始
  水经诸书既未能条贯源流兼综终始史家纪载
  又往往参差同异兹略举往迹为之差次古今之
  变览者亦可知其梗槩矣
  右古大河终
 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邱县南
  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
  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馀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0a 页 WYG0140-0133a.png
  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皇庆三年河决开封陈
  留等县延祐七年河决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诸
  处泰定二年河溢汴梁三年复坏汴梁乐利堤发
  民夫筑塞明洪武七年河决开封堤十六年又决
  开封东堤自陈桥至陈留(陈桥在府东/北一十里)二十年河
  复决开封城三十年河溢开封正统十三年河决荥
  阳寻自荥泽县孙家渡决而东南开封遂在河北景
  泰中始复(河渠考国初开封城北去大河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而东经城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0b 页 WYG0140-0133b.png
  (五里至此遂出府南筑塞以/后大河经城北不过十数里)天顺五年河溢决开
  封府北门弘治三年河决开封南入淮成化十四
  年河决开封府西杏祀营(在府西/二十里)神宗十七年河
  决府西北刘兽医等堤十馀处(刘兽医堤在府/西北三十五里)
  十四年河决开封陶家店张湾(陶家店在府西北/二十里张家湾在)
  (府西北/十五里)由护城堤下经陈留等处入亳州涡河是
  冬决口淤河复旧道崇祯十五年贼决开封西北
  朱家寨(在城西北/十七里)城陷大河自陈颖诸州漫入淮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1a 页 WYG0140-0133c.png
  泗盖大河出阳武之南开封城外皆为漫淫沮洳
  之场矣而河北之封丘县南去大河五十一里旧
  时大河在县西北四十馀里金明昌五年河决阳
  武灌封丘而东此封丘阳武在河北之始也元至
  大二年河决封丘顺帝至元初河复决于封丘宏
  治一年河决原武其支流决封丘荆隆口(在县西/南三十)
  (馀/里)漫祥符下曹濮冲张秋五年河复决于荆隆口
  滨仪封之黄陵冈更犯张秋坏会通河寻命刘大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1b 页 WYG0140-0133d.png
  夏治之志云县东南有陈桥集(在县东南四十馀/里与祥符县接界)
  东连马家口西抵荆隆口为大河冲要神宗十五
  年河复决于荆隆口长垣东明几于陷溺堤防切
  焉 自阳武而入封丘河益东南流荆隆口直东
  则经长垣东明出曹濮直趋大清河矣较之出徐
  沛合淮泗以入海者道为径易夫河行之道宜直
  不宜纡入海之口宜近不宜远河之两岸宜阔而
  归流宜深(归流即俗语/所谓落槽也)浑水则宜置斗门且多置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2a 页 WYG0140-0134a.png
  之用王景更相回注之意使不至旁溢河未必不
  可东也虽然大河东则会通河废会通河不废则
  大河不可得而东两者不并立矣
 又东经陈留县及兰阳县之北河之北岸为长垣县
 之境
  大河在陈留县北三十里(河防考大河北岸有陈/留塞铜瓦厢为黄河冲)
  (激之处属/陈留界内)又东三十五里至兰阳县县北去大河
  十五里(大河旧在县/北三十馀里)志云大河经陈留兰阳而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2b 页 WYG0140-0134b.png
  水流湓溢冲激曹郓嘉靖七年于县北开赵皮寨
  白河一带以分杀水势十三年河决赵皮寨口南
  入淮既而河流迁徙赵皮寨口复塞十九年兵部
  侍郎王以旂于县东开李景高支河(在县东/北十里)引河
  由萧县出徐州小浮桥凡六百馀里以济二洪之
  涸(时河决睢/州而南也)未几复淤神宗十七年河决李景高
  口入睢陈故道(决河故/道也)寻塞之而长垣县南数里
  有河堤旧为大河所经(即宏治中刘大夏所筑大/行堤也河防考长垣县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3a 页 WYG0140-0134c.png
  (堤长九十七里而与封邱县新丰村接/界堤外有淘北河相传即黄河故道)今县大河
  六十里而遥矣
 又东经仪封县北河之北岸为东明县界
  大河今在仪封县北二十里元至元二十三年以
  后河屡决汴梁路河出兰阳仪封之南大德元年
  河决杞县蒲口(仪封西南至杞县九十/五里蒲口在杞县东北)二年蒲口
  复决漂溺归德属县田庐三年复决蒲口归德郡
  县皆罹水灾明洪武十六年河决开封东堤寻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3b 页 WYG0140-0134d.png
  杞县入于巴河宏治二年河决原武分流泛滥于
  仪封考城归德趋宿州五年河决封丘荆隆口渍
  仪封黄陵冈(在县东/十里)冲张秋而河北之东明西接
  长垣东南旧有长堤为河流所径今河益引而东
  南东明去河远矣
 又东南径睢州及考城县之北又东南径归德府北
 河之北岸为曹县界
  大河南至睢州七十里明嘉靖十九年河决睢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4a 页 WYG0140-0135a.png
  野鸡冈(在州北六十馀里其/旁决处曰孙继口)由涡河径亳州入淮
  徐州吕梁百步二洪皆涸寻修塞之又径考城县
  南去县三里县境右为河流之冲也(河防考大河/北岸有芝麻)
  (庄陈隆口为县/境堤防要地)又东南径归德府北南去府城三
  十里自元以前归德去河远患颇少元至元二十
  三年河冲决河南郡县归德始被其患大德二年
  河决蒲口三年复决蒲口侵归德郡县至大二年
  河决归德是时河南徙归德常在河北至顺以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4b 页 WYG0140-0135b.png
  河渐决而北归德仍在河南明洪武二十三年河
  决归德命修塞之自正统以后河决而南归德又
  在河北正德以后则仍在河南其新集口及丁家
  道口皆河滨冲要也(新集口在府北三十/里稍东即丁家道口)嘉靖三
  十七年新集河淤河流于是一变四十四年河淤
  益甚而运河大受其病未几河复决新集塞庞家
  屯(在府/东北)东出飞云桥神宗二十九年河决蒙城集
  东南萧家口(蒙城集在府东北三/十里以故蒙城而名)河复南徙而曹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5a 页 WYG0140-0135c.png
  县在归德府西北百里南至大河五十馀里县为
  河流南下之冲一有溃决县辄当其患金大定八
  年河决李固渡(在县/西)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
  境(今曹县故曹州也单县故单州也自宋时大河/北决以后寻复徙而南金史所载河患始见于)
  (此/)二十九年河复溢于曹州小堤之北元至顺元
  年河决曹州北魏家道口至正四年河北决白茅
  堤(在曹县西北七十馀/里与东明县接界)又北决金堤(在濮州西南/亦曰老堤)
  五年河复决济阴(即曹/州)九年白茅河东注沛县遂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5b 页 WYG0140-0135d.png
  成巨浸乃命贾鲁治之疏塞并举河复故道南汇
  于淮又东入于海二十六年河复自州境北徙东
  明曹濮下迄济宁民皆被害明洪武元年河决曹
  州从双河口入鱼台正德四年河决曹县杨家口
  (在县/西)奔流曹单二县境东达王子河(故河在单县/东接丰县境)
  抵丰沛舟楫通行遂为大河七年始塞之(河臣刘/恺筑大)
  (堤自县西北魏家湾东至双堌集亘八十/里赵瓒继其职复增筑三十里曹单始平)八年河
  复决曹县嘉靖七年河复决曹县杨家口二十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6a 页 WYG0140-0136a.png
  年河决曹县冲鱼台之谷亭三十七年河复自曹
  县境东北出冲单县之东南盖归德府北之新集
  淤而河流四溢也自嘉靖以前曹县河患称为首
  冲几与宋之澶郓同一辙矣 曹县河患论者谓
  始于金之大定中非也后汉永平中诏书称河汴
  分流复其旧迹陶邱之北渐就壤坟然则曹州于
  汉世已曾为沮洳之场矣大约浚滑澶濮曹单数
  州县间大河东出实为要膂之地疏浚无方病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6b 页 WYG0140-0136b.png
  先见自古及今其得免于垫溺者几希矣
 又东为虞城县及夏邑县之北河之北岸为单县之
 境
  大河在虞城县北三十里又东径夏邑县北二十
  二里嘉靖十三年河自兰阳赵皮寨南决入淮运
  河淤二洪涸继而自夏邑县太邱白村等集(太邱/集在)
  (县东北三十里接永城/县界又西即回村集)冲激数口转向东北流经
  萧县城南出徐州小浮桥济二洪之涸运道得以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7a 页 WYG0140-0136c.png
  不阻赵皮寨寻塞而单县南去大河二十馀里去
  夏邑县八十馀里亦河流之冲也嘉靖六年河决
  单县冲入沛县九年河由单县侯家村(在县/东南)决鱼
  台塌场口冲谷亭(决而东北也塌场口/在鱼台县南四十里)神宗二十
  一年河决单县西南黄堌口(近虞城/县界)一出徐州小
  浮桥一出旧河达镇口闸(旧河沛县南旧运河也/镇口闸在徐州之茶城)
  二十五年河复大决于黄堌口二十九年河决单
  县之蒙墙寺三十年河复决单县之苏庄(在县/东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7b 页 WYG0140-0136d.png
  鱼台丰沛明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
  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于是泇河之议起盖
  河患之剧曹单其最矣
 又东为砀山县之北又东流经丰县之南
  大河在砀山县北二十里为丰沛上游(县西北有/坚城集为)
  (单县接境之处旧筑斜坝于其东以防/垫溢又西刘霄等口亦为河流冲要)志云大河
  旧经县南三十里嘉靖三十八年河流北徙始出
  县北又东经丰县南二十里又东入萧县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8a 页 WYG0140-0137a.png
 又东径沛县之南萧县之北
  大河在沛县南五十馀里此隆万间河流也初大
  河自丰砀间经萧县沛去河远虽有冲决之虞而
  非经流之所也正德四年河决曹县直达丰沛既
  又决城南飞云桥入运河嘉靖二年河决沛县六
  年河自曹单境冲县东北鸡鸣台七年河决而南
  县北庙道口(在县西北/三十里)淤三十馀里八年飞云桥
  之水北徙鱼台县之谷亭舟行闸面九年沛县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8b 页 WYG0140-0137b.png
  境之水决鱼台塌场口冲谷亭水经三年不去十
  三年庙道口复淤三十七年归德新集口淤大河
  散溢支流冲入飞云桥四十四年大河淤塞自萧
  县赵家圈泛滥而北至曹县南棠林集复分二股
  南股绕沛县戚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杨家集(亦在县/西南)入秦
  沟(在徐州东/北三十里)至徐北股绕丰县华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山东其村集漫入秦沟接大小溜沟(大溜沟在徐/州北五十里)
  (亦曰南溜沟小溜沟在州/北六十里亦曰北溜沟)溢入运河至徐其北股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9a 页 WYG0140-0137c.png
  又自华山而东北分为一大股出飞云桥散为十
  二股纵横以入漕河至湖陵城口(在沛县北/五十里)又逾
  河漫入昭阳湖从沙河灌二洪浩渺无际而河变
  极矣明年河复决沛县南二三等铺冲入运河亦
  由湖陵城口入湖陂是时河臣朱衡潘季驯方改
  浚新河既而县东马家桥堤成(马家桥在沛县/东南四十里)
  水南趋横流复定而萧县在大河南五十里亦隆
  万间河流也旧时大河自县西六十里之赵家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59b 页 WYG0140-0137d.png
  经冀门集(在今县北/西十三里)出徐州之小浮桥皆安流无
  恙嘉靖三十七年大河北徙其后东西靡定一变
  为溜沟再变为浊河(浊河在徐州西/北二十馀里)又变为秦沟
  嘉靖末大抵自县西北崔家口右城集雁门集北
  陈沟梁楼沟胡淀沟东下小浮桥径行陆地水深
  或仅一二尺比之故道高三尺有馀停阻泛滥萧
  县境内一望㳽漫城内城外皆为泽国隆庆四年
  决溢崔家口五年河臣潘季驯上言大河原自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0a 页 WYG0140-0138a.png
  集口经虞城夏邑之北砀山之南至萧县冀门出
  小浮桥其后河流迁徙行水之处俱系民间住址
  陆地水不能刷冲不成槽虽一望茫然而深不及
  尺且大势尽趋浊河出小浮桥者不过十之一二
  决裂之患正恐不免日者臣由夏镇历丰沛至崔
  家口复自崔家口历河南至新集口则见黄河大
  势已直趋潘家口乡老言去此十二三里自丁家
  道口以下二百二十馀里旧河形迹见在可开臣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0b 页 WYG0140-0138b.png
  即自潘家口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
  道口牛黄堌赵家圈至萧县一带皆有河形中间
  淤平者四分之一河底俱系漫沙见水即可冲刷
  莫若修而复之河之复其利有五从潘家口小浮
  桥则新集迤东河道俱为平陆曹单丰沛永无昏
  垫一利也河身深广受水必多每岁可免汎溢之
  患虞夏丰沛之民皆得安居二利也河从南行去
  会通河甚远闸渠无虞三利也来流既深建瓴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1a 页 WYG0140-0138c.png
  势导涤自易则徐州以下河身亦必因而深刷四
  利也小浮桥来流既远则秦沟可免复冲茶城永
  无淤塞五利也报可既而季驯以言去遂中止神
  宗五年河冲萧县三十二年河臣李化龙言河自
  开封归德而下合运入海其路有三由兰阳出茶
  城徐邳名浊河为中路由曹单丰沛出飞云桥秦
  沟名银河为北路由潘家口入宿迁出小河口名
  符离河为南路南路近陵北路近运惟中路既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1b 页 WYG0140-0138d.png
  于陵亦济于运前兴浚未竣今自坚城以至镇口
  河形宛然宜仍旧开浚从之三十四年河工成自
  砀山朱旺口至小浮桥袤百七十里河归故道自
  是萧县去大河十五里而近而沛县去河益远
 又东经徐州之北又东南经灵壁县之北
  大河在徐州城东北今为漕黄交会之冲咽喉重
  地也嘉靖八年河决州北大溜沟三十二年河决
  州东南之房村(在州东南/五十里)旋塞之四十四年河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2a 页 WYG0140-0139a.png
  秦沟冲茶城运道大阻神宗元年河决房村三十
  三年河决州北境之苏家庄淹丰沛黄水逆流灌
  济宁鱼台单县而鱼台尤甚于是吕梁河涩明年
  复故三十九年河决狼矢沟(在州东/二十里)塞之明年又
  决三山(在州东南/二十里)灌睢宁诸处出白洋小河复合
  正河寻塞之四十四年复决狼矢沟由蛤蟃周柳
  等湖(蛤湖蟃湖与周湖柳/湖俱在邳州西北)入泇河出直口(直河/口也)
  与黄会既而复故天启三年河决徐州青田大龙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2b 页 WYG0140-0139b.png
  口寻塞之四年黄水大涨灌州城乃迁州治于云
  龙山而灵壁县亦大河所经也(大河在县东/北五十馀里)隆庆
  四年河决县西北之双沟神宗十七年河又决双
  沟单家口四十二年河决灵壁县之陈铺决口旋
  淤河流复故天启元年河决双沟黄铺水由永姬
  湖(在睢宁/县境)出白小河口仍与黄会(白洋河在/宿迁县)故道
  湮涸复筑塞之
 又东南经睢宁县北邳州城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3a 页 WYG0140-0139c.png
  大河在睢宁县西北五十里隆庆四年河决睢宁
  之曲头集(曲头集王家口马家浅新安/集一带皆县北境之要口)筑塞之而
  邳州尤大河之襟要也(大河在州/城南二里)城北有沂河从
  山东沂州界南流径城下分东西流南入大河又
  州西北有泇河亦自山东峄县界流入境会沂水
  入于河隆庆六年邳州河决神宗二年河决邳州
  三年邳州河溢(是时河决崔镇逆灌邳徐既而潘/季驯浚塞之河复旧道十七年季)
  (驯于河南岸睢宁界上筑洋山至土山横堤以防/横溢河安流三十二年泇河成而黄运分为两途)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3b 页 WYG0140-0139d.png
  (矣/)
 又东径宿迁县南又东径桃源县北
  大河在宿迁县南十里东流为小河口睢水入大
  河之道也又东径桃源县城北西北四十里曰崔
  镇口隆庆五年河决运河浅阻神宗六年河臣潘
  季驯始修塞之神宗二十六年于县境开新河分
  导黄河入海既而复塞
 又东南经清河县南而淮河来合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4a 页 WYG0140-0140a.png
  大河在清河县治南一里淮水自西南来合焉县
  当淮黄交会之冲形势特重志云黄河经流即泗
  水旧道也(泗水亦名南清/河县因以名)县西三十里有三汊河
  口泗水至此分为大小二清河大清河径县治东
  北入淮俗讹为老黄河今湮其小清河在县治西
  南入淮即今之清口也
 又东径淮安府城北又东经安东县南而入于海
  河淮合流经淮安府城北五里永乐十四年平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4b 页 WYG0140-0140b.png
  伯陈瑄经理漕渠于北河南岸(淮人谓黄河为北/河淮河为南河亦)
  (曰外河而漕/河为里河)筑堤四十馀里隆庆三年河溢自清
  河抵淮安城西淤三十馀里决方新二坝(二坝在/府城西)
  (北三十里清/江浦堤之东)出海平地水深尺馀四年淮决高堰
  河决崔镇(在桃/源县)横流四溢连年不治神宗六年河
  臣潘季驯培高堰以障淮水之东塞崔镇以防大
  河之北而黄淮复合是时亦增筑清江浦新城及
  钵池山柳浦湾迤东堤岸称为完固十四年河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5a 页 WYG0140-0140c.png
  范家口(在府城/东北)水灌淮城全河几夺又决天妃坝
  (即清江浦/口旧坝也)淤福兴等闸寻塞治之二十三年河淮
  决溢邳泗高宝诸处皆患水灾按臣牛应元言治
  河在辟清口浮沙次疏草湾下流达伍港灌口广
  其渡入海治淮在开周家桥达芒稻河入江河臣
  杨一魁亦议先分黄次导淮分黄则开黄家嘴新
  河分泄黄水导淮则辟清河积沙数十里又于高
  堰旁若周家桥武家墩稍引淮支流分入江海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5b 页 WYG0140-0140d.png
  患稍息天启元年河决王公堤(堤在清江浦北岸/逼邻大河志云自)
  (淮安西门外抵清江浦约三十里内外二河仅隔一/堤相距不过寻丈王公堤势最危急二渎南徙冲)
  (刷日甚捲埽堤坝不可不密也河渠考天启元年/准安淫雨连旬黄淮暴涨水灌淮安城小民蚁城)
  (垣而居郡守宋统殷等/力塞王公堤患始杀焉)三年复决磨盘庄(在城西/二十馀)
  (里/)盖淮郡为漕淮黄绾毂之口也而安东城在黄
  淮北岸海口渐近上流无壅水自奔趋以赴海矣
  右今大河
  地志大河之流自汉至今流移变异不可胜纪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6a 页 WYG0140-0141a.png
  孟津以上则禹迹宛然以海为壑则千古不易也
  由孟津而东由北东以趋于海则澶滑其必出之
  途由南道以趋于海则曹单其必经之地冲澶滑
  必由阳武之北而出汲县胙城之间冲曹单必由
  阳武之南而出封邱兰阳之下此河变之托始也
  由澶郓而极之或出大名历邢冀道沧瀛以入海
  或历濮范趋博济由滨棣以入海由曹单而极之
  或溢钜野浮济郓(谓济宁/东平)挟汶济以入海或经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6b 页 WYG0140-0141b.png
  沛出徐邳夺淮泗以入海此其究竟也要以北不
  出漳卫南不出长淮中间数百千里皆纵横糜烂
  之区矣又自古大河深通独为一渎今九河故道
  既湮灭难知即历代经流亦填淤莫据太抵决而
  北则掩漳卫决而东则侵清济决而南则陵淮泗
  昔人谓河不两行余谓自汉以来河殆未尝独行
  矣
 胡氏渭曰河一过大伾而东不决则已决则东南注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7a 页 WYG0140-0141c.png
 于淮其势甚易丘文庄以宋熙宁十年河决为入淮
 之始非也先是天禧三年河决滑州历澶濮曹郓注
 梁山泺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矣又先是咸平三
 年河决郓州浮钜野入淮泗矣又先是太平兴国八
 年河大决滑州泛澶濮曹济东南流至彭城入于淮
 矣溯而上之则汉元光三年河决濮阳瓠子东南注
 钜野通于淮泗矣但皆未几即塞其历久而不变至
 今五百馀岁河淮并为一渎则自金明昌五年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7b 页 WYG0140-0141d.png
    蕙田案此言淮河合渎之始
 又曰元末河复北徙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而运道
 坏明洪武初命徐达自曹州东引河至鱼台入泗以
 通运永乐九年又命宋礼自曹疏河经濮州东北入
 会通河是北流犹未绝也迨迁都之后仰给于会通
 者重始畏河之北北即塞之宏治中两决金龙口直
 冲张秋议者为漕计遂筑断黄陵冈支渠而北流于
 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阳武以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8a 页 WYG0140-0142a.png
 河之所经缮完故堤增卑倍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
 之下策转为明之上策矣至于黄淮既合则唯以堰
 闸为务堰者高家堰(家一/作加)闸者淮南诸湖闸口也堰
 闸以时修固则淮不南分助河冲刷黄沙使海口无
 壅潘氏季驯论治河之要曰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
 急不宜缓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
 则停滞而沙淤此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
 之良法也又曰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8b 页 WYG0140-0142b.png
 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
 即以治海(自汉以来治河者莫不以分水为长/策唯张戎之论不然潘公深得其意)观其
 所言若无赫赫之功然百馀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
 如潘公者盖会通必不可废则河唯宜注淮以入海
 虽有贾鲁之才智亦无所施故邵文庄有治之以不
 治乃所以深治之之说古语云守病不治常得中医
 此之谓也
 地志自古及今治河之说亦纷如矣然终未有奇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9a 页 WYG0140-0142c.png
 秘计也其稍异者亦曰移河而北载之高地耳夫宋
 人回河而东为千古之诮今遽欲回河而北不复蹈
 前辙乎或曰别穿漕渠无藉于河河必无如我何夫
 漕渠纵无藉于河河可任其横决乎淮济诸州之民
 何罪而尽委之溪壑乎且自禹贡以至于今大河常
 为转输之道置河而言漕不犹因咽而废食乎或曰
 弃地以畀河使遂其游荡夫九州之内莫大于海乃
 舍其归宿之地而于都邑闾井间别求一贮水之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69b 页 WYG0140-0142d.png
 此更不通之论也然则治河者将如何曰人事修举
 而已矣所谓人事者疏也浚也堤也塞也无不可用
 也上流利用疏暴涨利用疏汉桓谭新论曰河水浊
 一石水六斗泥而民仅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
 月桃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利也可禁民勿复引河
 此即后人河不两行之左证也贾让以多开水门为
 中策而说者非之似矣然今榆林宁夏以西皆引河
 灌溉有沃饶之利诚上流多为支分稍杀其悍激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0a 页 WYG0140-0143a.png
 势未必非利也至漫漶四出之日浚塞之功茫然莫
 措于是多为支𣲖平其泛滥而后随宜致功轨之于
 正疏可偏废乎归流宜用浚农隙水涸时宜用浚河
 出险就平中土夷旷孟巩而东曾无崇山巨陵为之
 防重陂大泽为之节惟恃河身深阔庶几顺流无阻
 安可不察其堙障急为荡涤又北方土阜水流迅直
 霜降水涸往往曾不容舫及伏秋淫潦百川灌输澒
 洞之势一泻千里使不于浅涸无事时预为经理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0b 页 WYG0140-0143b.png
 深广如一忽然奔溃而后图之其有济乎河流散漫
 宜用堤地势卑薄宜用堤盖河流易迁任其浸淫无
 以约之则变且不测堤以束之使顺堤直趋无从旁
 溢所谓因其势而为之防非逆其流而为之障也若
 其沙土疏薄形势卑洼则必当规其远近随其夷险
 多方以制其侵啮禦其奔冲若以劳费为虞是厝火
 于积薪之下也故道当因则新口宜塞正流欲利则
 旁支宜塞欧阳子谓故道不可复亦谓故道之湮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1a 页 WYG0140-0143c.png
 难返者耳若源流未改而忽以一时之冲溢遂弃旧
 道于不问将随其决裂何所底止又水之横溃多在
 上流惟下流淤然后上流溃亦必上流缓然后下流
 淤(此上流谓近/海口之上流)近海之处正当厚其力而迸其势不
 当多为之途以弱其力也(如草湾河新黄河之/类非治河胜策也)所谓
 塞亦可用者非乎要以与时变通因端顺应本之以
 已饥已溺之心揆之于行所无事之智河未必终于
 不可治也夫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1b 页 WYG0140-0143d.png
    蕙田案以上两条论治河之要
 胡氏渭曰天官书曰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
 蜀尾没于勃碣(汉书天文志/云勃海碣石)一行言山河两戒以河
 济为北纪江淮为南纪由此观之禹河从勃碣入海
 上应天文下协地理汉武帝所谓圣人作事为万世
 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者也殷本纪载汤诰之言曰
 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
 居四渎之由来尚矣尔雅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2a 页 WYG0140-0144a.png
 发源注海者也刘熙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
 入海也自王莽时河徙从千乘入海而北去碣石远
 矣然犹未离乎勃海也自金明昌中河徙而河半不
 入勃海矣元至正中又徙而河全不入勃海矣河南
 之济久枯河或行其故道今又与淮浑涛而入海淮
 不得擅渎之名四渎亡其二矣世习为固然恬不知
 怪愚尝为杞人之忧万一清口不利海口愈塞加之
 以淫潦而河淮上流一时并决挟阜陵洪泽诸湖冲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2b 页 WYG0140-0144b.png
 荡高堰人力仓卒不能支势必决入山盐高宝诸湖
 而淮南海口沙壅更甚于曩时怒不得泄则又必夺
 邗沟之路直趋瓜洲南注于江至通州入海四渎并
 为一渎拂天地之经奸南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此
 患莫如复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胙
 之间无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李垂之策将安
 所用之或曰金温萨可喜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使
 东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3a 页 WYG0140-0144c.png
 新乡流绝欲自武陟之东浚其故道约一百三四十
 里更于新乡县西决河使东北流凿生地五十里劳
 费不訾民何以堪且荥阳以下每决必溃右堤未闻
 有决左堤而北者疑此地北高南下新乡县西之故
 道去清河虽近未必能导之使北也
    蕙田案此言河不可使北
    又案为淮扬筹水患者皆言挽河北行使淮
    自淮而河自河则无溃决之患不知自周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3b 页 WYG0140-0144d.png
    金河未尝与淮合而河患不已则河之善决
    岂待与淮合而后其势始暴哉今竟移河北
    去淮离河则淮害息而河之为害于他处必
    有如前代者其费水衡之钱贻赤子之患如
    故耳况今日之河必不可迁之使北者以其
    为运道所关也国家数百万漕粮岂可一误
    倘引河入海必穿运河而东河一入运则运
    道必废其利害有什百于河决者岂可轻议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4a 页 WYG0140-0145a.png
    况河之故道自禹至金其迹有五将尽舍不
    用而别开一道耶抑即就此五道之中择而
    复之耶复禹时故道则必开武陟原武获嘉
    阳武新乡之地使成河而后引河入卫(卫河/即清)
    (水禹时清但入河在今日/则必由卫河以达漳河矣)由卫入漳东由天
    津入海矣复周时故道则自卫辉以东必更
    开浚滑开州之地使成河凿宋商胡故道过
    大名入卫河以北矣复汉时故道则自开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4b 页 WYG0140-0145b.png
    以东必更开清丰观城范县东阿平原德州
    之地使成河引河至蒲台利津以入海矣(宋/与)
    (周二路相去不/远故不另出)复金时北流故道则必开新
    乡胙城长垣曹郓寿张之地使成河引河至
    东平入大清河以入海矣掘地则数千百里
    历州郡以数十计无论人力必不能胜即使
    能胜能保河之必如人意驱之即行行之无
    变乎即卫河漳河大清河皆今日之巨川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5a 页 WYG0140-0145c.png
    问其身之宽深堤岸之坚固能容全河之水
    而不虞其汜滥乎此大禹值此亦不敢毅然
    为之而略无所顾虑也禹之治河也自积石
    龙门以至洚水大陆必当时河形本属如是
    禹特因而疏浚利导之必非河欲东而挽之
    使西河既南而遏之使北也河之南徙已非
    一日又安能另寻一路使之安流顺轨而北
    去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五 第 75b 页 WYG0140-0145d.png
          右禹贡随山浚川
 
 
 
 
 
 
 五礼通考卷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