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a 页 WYG0140-00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百二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七十五
   体国经野
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
 锥指传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渭案地理志桐柏
 大复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b 页 WYG0140-0031b.png
 入海(陵当作阴/字之误也)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徐西不
 言所至然尔雅云济东曰徐州则知其西亦距济海
 自江南山阳县东折而西北为淮水入海之口其北
 岸则安东县也是为徐域海自县东而北历海州东
 中有郁林山(亦名郁州北齐置东海县元和志云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洲亦谓之田横)
 (岛/)又北历赣榆县东又东北历山东日照县东又东
 北历诸城县东至琅邪台过此则为青域矣 徐北
 至岱岱之西南为东平其南为泰安所谓汶阳之田者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a 页 WYG0140-0032a.png
 也东南为莱芜新泰沂州莒州诸城皆以长城故阯与青分
 界 淮水今自凤阳府寿州界(州在/淮南)东流经怀远五河
 泗州南又东北经淮安府清河县南与黄河合又东经安
 东县南而东北入于海中流与扬分界故曰南及淮
 也 岱济之间与兖分界盖在东平汶上钜野之西
 济淮之间与豫分界盖在金乡砀山宿州怀远之西
淮沂其乂
 锥指正义曰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子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b 页 WYG0140-0032b.png
 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淮出桐柏山发源
 远矣于此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为害尤甚喜得
 其治故于此记之渭案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其故城在今南阳府桐柏县西北四十里盖县故城
 在今青州府沂水县西北
 地理今释沂水出今山东青州府沂水县西北一百
 七十里雕崖山接蒙阴县界南流至江南淮安府宿
 迁县北汇为骆马湖又南入运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a 页 WYG0140-0032c.png
 胡氏渭曰蔡传引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
 道元谓水出尼邱山西北径鲁之雩门亦谓之沂水
 水出太山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而沂水之大
 则出于泰山也案水经注出尼邱之沂水流经鲁县
 故城南北对稷门稷门一名高门亦曰雩门水即曾
 点所浴也西入泗水与经文之沂无涉水经注有小
 沂水者三曾仅举其一沂水出泰山郡之盖县今但
 云出于泰山非也疑脱盖县二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b 页 WYG0140-0032d.png
蒙羽其艺
 锥指正义曰地理志云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
 山在东海祝其县南渭案今山东青州府蒙阴县南
 有蒙阴故城江南淮安府赣榆县南有祝其故城皆
 汉县也
 胡氏渭曰蒙山在今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
 界诗鲁颂奄有龟蒙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邢炳疏云山在鲁东故曰东蒙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a 页 WYG0140-0033a.png
 也汉志蒙阴县有蒙山祠颛臾国在山下后魏志新
 泰县有蒙山(宋省蒙阴后魏以/其地改置新泰县)刘芳徐州记蒙山高
 四十里长六十九里西北接新泰县界元和志蒙山
 在新泰县东八十八里费县西北八十里东蒙山在
 费县西北七十五里是谓蒙与东蒙为二山也齐乘
 曰龟山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蒙山在龟山东二山
 连属长八十里禹贡之蒙羽论语之东蒙正此蒙山
 也后人惑于东蒙之说遂误以龟山当蒙山蒙山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b 页 WYG0140-0033b.png
 东蒙而隐没龟山之本名故今定正之邑人公鼐论
 曰蒙高峰数处俗以在东者为东蒙中央者为云蒙
 在西者龟蒙其实一山龟山自在新泰其北有沃壤
 所谓龟阴之田亦非即龟蒙峰也参之以邢疏东蒙
 即蒙山非有二山明矣 汉志祝其县南有羽山杜
 预左传注亦云在祝其县西南县之故城在今赣榆
 县界而隋志朐山县有羽山元和志云羽山在朐山
 县西北一百里又云在临沂县东南一百十里与朐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a 页 WYG0140-0033c.png
 山县分界朐山今海州临沂今沂州也近志郯城县
 东北亦有羽山接赣榆界齐乘云羽山旧在朐山县
 东北九十里今属沂州在东南一百二十里时郯城
 未复故在州境也诸说不同要之此山在沂州之东
 南海州之西北赣榆之西南郯城之东北实跨四州
 县之境也明一统志云在赣榆县西北八十里则误
 矣说者皆以此山为舜殛鲧处山下有羽潭即左传
 所云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者也愚谓此地太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b 页 WYG0140-0033d.png
 非荒服放流之宅孔安国舜典传云羽山东裔在海
 中今登州府蓬莱县有羽山寰宇记云在县东十五
 里即殛鲧处有鲧城在县南六十里以近殛鲧之地
 而名此与孔传谓在海中者合当从之齐乘九目山
 东北二十里有龙山又北即羽山蓬莱新志云在县
 东南三十里禹贡之羽在徐域舜典之羽在青域不
 可以无辨
    蕙田案此辨蒙羽二山是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6a 页 WYG0140-0034a.png
大野既猪东原底平
 锥指传曰大野泽名正义曰地理志大野泽在山阳
 钜野县北东原即今之东平郡蔡氏曰东原在徐之
 西北而谓之东者以在济东故也汉东平国景帝亦
 名济东国益知大野东原所以志济也渭案今山东
 兖州府钜野县西有钜野故城何承天曰钜野湖泽
 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是也
 汉东平国治无盐县其故城在今东平州东 周礼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6b 页 WYG0140-0034b.png
 兖州泽薮曰大野夏元肃云大野在徐之西兖之东
 周无徐州故以属兖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左传哀十
 四年西狩于大野获麟杜注云在高平钜野县东北
 大泽是也秦汉之际称钜野泽史记彭越渔于钜野
 泽中后又称巨泽水经注济水东北出巨泽是皆大
 野矣元和志云大野泽在钜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
 里东西百馀里近志云钜野泽在县城北案钜野故
 城在今县西而何承天云旧县故城皆在泽中则泽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7a 页 WYG0140-0034c.png
 必不起自今县之东北可知也盖此地屡遭河患汉
 元光三年河决濮阳瓠子注钜野通淮泗后二十馀
 年始塞自是之后五代晋开运初宋咸平三年天禧
 三年熙宁十年金明昌五年河皆决入钜野溢于淮
 泗或由北清河入海自汉以来冲决填淤凡四五度
 高下易形久已非禹迹之旧逮元至正四年河又决
 入此地钜野嘉祥汶上任城等县皆罹水患及河南
 徙泽遂涸为平陆而畔岸不可复识矣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7b 页 WYG0140-0034d.png
 又曰吴氏澄曰大野泽俗称梁山泺于钦齐乘亦云
 泽即梁山泊也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东平州
 西南五十里东接汶上县界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
 于山之东北回合而成泺志云大野泽之下流也水
 常汇于此金时河益南徙梁山泺渐淤
羽畎夏翟峄阳孤桐
 锥指传曰峄山之阳正义曰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
 西有葛峄山即此山也渭案后汉郡国志下邳东海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8a 页 WYG0140-0035a.png
 县有葛峄山本峄阳山刘昭补注云山出名桐伏滔
 北征记曰今槃根往往而存山在今淮安之邳州西
 北六里 林少颖云峄山即诗所谓保有凫绎非也
 渭案汉志东海下邳县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
 鲁国驺县故邾国峄山在北峄绎古字通今兖州府
 邹县东南有峄山一名邾绎亦曰邹峄此皆凫绎之
 绎左传邾文公卜迁于绎史记秦始皇刻石颂功德
 者也水经注泗水历下邳县径葛峄山东即奚仲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8b 页 WYG0140-0035b.png
 迁之邳绎元和志谓之峄阳山邳州新志云俗名距
 山以其与沂水相距也此乃禹贡之峄阳汉志极其
 分明林氏混而一之大谬蔡传主葛峄而黄文叔以
 为在邹县非唯不见北征记语亦不知有地理志矣
泗滨浮磬
 锥指泗滨先儒但云泗水之涯而不言在何县水经
 注泗水自彭城又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焉故
 曰吕梁晋太康地记曰水出磬石书所谓泗滨浮磬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9a 页 WYG0140-0035c.png
 者也括地志亦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磬石今徐州
 东南六十里有吕梁洪高诱淮南子注云吕梁在彭
 城吕县石生水中禹决而通之盖即磬石之所出也
 金元以来泗殚为河明嘉靖中恶其石破害运船凿
 之使平而浮磬愈不可问矣
淮夷蠙珠暨鱼
 胡氏渭曰淮南北近海之地皆为淮夷书序曰武王
 崩三监及淮夷叛又曰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费誓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9b 页 WYG0140-0035d.png
 曰徂兹淮夷徐戎并兴诗序宣王命召公平淮夷常
 武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又曰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鲁颂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左
 传僖十三年淮夷病杞此皆淮北之夷在徐州之域
 者也江汉之诗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
 夷来求春秋昭公四年楚子召诸侯及淮夷会于申
 此皆淮南之夷在扬州之域者也经所称淮夷乃淮
 北之夷汉临淮郡有淮浦县今为安东县属淮安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0a 页 WYG0140-0036a.png
 淮水从此入海即诗所谓淮浦矣淮夷盖在东方荒
 服之内故亦谓之东夷今淮扬二府近海皆是也
浮于淮泗达于河
 锥指金氏曰达于河古文尚书作达于菏说文引书
 亦作菏今俗本误作河耳菏泽与济水相通而泗水
 上可以通菏下可以通淮徐州浮淮入泗自泗达菏
 也青州书达于济则达河可知故徐州书达于菏则
 达济可知渭案菏谓菏泽在今兖州府定陶县东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0b 页 WYG0140-0036b.png
 说文菏字下云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从水苛声徐
 铉音古俄切𨽻从草作菏俗遂讹为荷又讹为河也
 许慎时经犹作菏而史记汉书并作河盖后人传写
 之误济水猪为菏泽此经蒙青之文曰达于菏则由
 济入漯可知矣 以今舆地言之泗水出泗水县历
 曲阜滋阳济宁邹县鱼台滕县(并属山东/兖州府)沛县徐州
 (沛县属徐/州𨽻江南)邳州宿迁桃源至清河县入淮(并属淮/安府)
 禹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城以南悉为黄河所占而淮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1a 页 WYG0140-0036c.png
 不得擅会泗之名矣
 胡氏渭曰徐州有古大庭少皞之墟(左传梓慎登大/庭氏之库注云)
 (大庭古国名在鲁城内或曰大庭即炎帝/也刘桢鲁都赋云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有缗大彭
 奄邳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鲁滕茅薛徐邾莒
 萧郯遂任宿须句颛臾鄫鄅阳鄣郳(后为/小邾)向极牟铸
 鄟邿偪阳根牟钟吾甲父凡二十九国战国时属鲁
 而宋齐楚亦兼得其地秦并天下置泗水琅邪(西境/是)
 薛郡汉改置东海郡复以其地为徐州(领郡/国四)后汉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1b 页 WYG0140-0036d.png
 晋并因之(魏晋领/郡国七)唐为河南道之彭城(徐/州)临淮(泗/)
 郡(兖/)东海(海/)琅邪(沂/)等郡案以上通典所列唯鲁郡
 乾封莱芜之北境当往属青其当来属者兖域东平
 之须昌钜野宿城及寿张之东境济阳平阴之南境
 青域高密之莒县及诸城之南境是也以今舆地言
 之江南徐州及凤阳府之怀远五河虹县泗州宿州
 灵璧淮安府之桃源清河安东邳州宿迁睢宁海州
 赣榆山东兖州府则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泗水滕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2a 页 WYG0140-0037a.png
 峄县金乡鱼台济宁嘉祥钜野东平汶上沂州郯城
 费县及平阴之南境济南府则新泰及泰安莱芜之
 南境青州府则蒙阴沂水莒州日照及诸城之南境
 皆古徐州域也
淮海惟扬州
 锥指传曰北据淮南距海渭案海岸虽自东北迤西
 南而经云东渐于海则青徐扬之海皆主东言可知
 也传于青兼言北既为失之而于扬专言南则失之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2b 页 WYG0140-0037b.png
 愈甚通典曰扬州北距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
 改为东南自晋以后历代史皆云五岭之南至于海
 并是扬州之地案禹贡物产贡赋职方山薮川浸皆
 不及五岭之外且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
 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
 扬此近史之误也杜氏此言良是改南为东南视传
 为优其所距者即秦汉南海郡之揭阳县唐潮阳郡
 今潮州府是也南海郡治番禺其极东界为揭阳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3a 页 WYG0140-0037c.png
 王莽改县曰南海亭盖至此始为南海而揭阳以北
 犹为东海故知扬州之海经亦主东言也 淮水自
 今河南汝宁府息县南东流经光山县北是为扬域
 又东经光州北又东经固始县北又东北经江南凤
 阳府颖州北又东经霍邱县北颖上县南又东经寿
 州北与豫分界又东北经五河县东南又东经泗州
 南盱眙县北又东北经淮安府清河县南又东经山
 阳县北又东经安东县南而东北注于海与徐分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3b 页 WYG0140-0037d.png
  海自山阳县东北折而东南历盐城兴化如皋县
 东又南至通州东为江水入海之口其南岸则太仓
 州也自州东又东南历上海县金山卫东又南历浙
 江镇海象山县折而西历宁海县东又西南历黄岩
 太平乐清瑞安平阳县东又南历福建福宁州东又
 西南历罗源连江长乐福清县东又西南历莆田惠
 安同安县南又西南历海澄漳浦诏安县东南又西
 历广东澄海县南又西至潮阳县南扬州之海于斯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4a 页 WYG0140-0038a.png
 极矣昔周宣王命召公平淮夷帅师自江汉循流而
 下故其诗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又曰于疆于理至
 于南海淮夷淮南之夷南海即扬东南所距之海韩
 退之南海神庙碑云广州治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
 之口黄木之湾此番禺之海也潮州刺史谢上表云
 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此揭阳之海也诗所谓至于南
 海者亦至揭阳而止耳岂必踰岭以至番禺哉左传
 僖四年楚子使屈完言于齐侯曰君处北海寡人处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4b 页 WYG0140-0038b.png
 南海注云楚界犹未至南海因齐处北海遂称所近
 盖夸大之辞其襄十三年子囊述共王之德曰抚有
 蛮夷奄征南海征与处不同盖楚至悼王时吴起为
 楚南收扬越楚地始踰岭而濒南海共王则征之而
 已此却非夸大之辞 扬之南界经无可见据通典
 以潮阳𨽻古扬州盖自江西大庾岭东南群山绵亘
 以达于广东潮州府之揭阳即扬之南界也大庾岭
 在南安府大庾县南八十里(县本汉豫章/郡南壄县地)南接广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5a 页 WYG0140-0038c.png
 南雄府保昌县界(县亦南/壄县地)水经注以为五岭之最东
 亦名东峤汉书谓之塞上南越相吕嘉破汉将军韩
 千秋于石门送汉节至于塞上即此地也后汉志名
 台领山唐以后又称梅岭其西为聂都山赣水所出
 与湖广郴州宜章县接界裴渊广州记曰五岭大庾
 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也此与水经注小异桂阳即骑
 田而无都庞有揭阳颜师古云岭者西自衡山之南
 东穷于海一山之限耳而别标名则有五盖依裴氏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5b 页 WYG0140-0038d.png
 五岭讫揭阳揭阳山一名揭岭在今揭阳县西北百
 五十里南北二支直抵惠州府兴宁海丰二县界山
 南揭阳故城汉县也今西自越城骑田萌渚陂陁相
 属直趋大庾岭又循脊而下东包揭阳属之海堧与
 江西福建分险唐一行所谓南戒山河至衡阳东循
 岭徼达东瓯闽中以限蛮夷者是也 扬之西界经
 亦无可见今据通典所𨽻郡县约略言之盖自河南
 光山县与豫分界其南为湖广之罗田蕲水蕲州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6a 页 WYG0140-0039a.png
 济踰江而南则为江西之瑞昌又西南为武宁宁州
 万载萍乡永新永宁又东南为龙泉崇义大庾皆与
 荆分界处也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锥指传曰彭蠡泽名吴氏曰彭蠡泽跨豫章鄱阳之
 境广数百里受歙信饶抚之水及洪东境之水猪名
 鄱阳湖流出名扬澜左蠡虔吉袁筠之水及洪西境
 之水皆会过南康至湖口县入江渭案地理志豫章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6b 页 WYG0140-0039b.png
 彭泽县西有彭蠡泽今江西湖口彭泽都昌三县皆
 汉彭泽县地湖口彭泽属九江府都昌属南康府吕
 览云禹为彭泽之障乾东土谓斯役也 彭蠡泽后
 称彭蠡湖在今江西南昌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饶
 州府城西四十里南康府城东五里九江府城东南
 九十里周回四百五十里浸四郡之境亦曰鄱阳湖
 以中有鄱阳山而名俗因号在都昌者为东鄱湖在
 南昌者为西鄱湖湖又随地而异名其在星子县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7a 页 WYG0140-0039c.png
 南接南昌界者曰宫亭湖水经注云庐山南岭下有
 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湖有落星
 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丈其在都昌县西南者曰扬澜
 湖又北曰左里湖通典云地在章江之左因名元和
 志云扬澜湖北曰左里一作左蠡今县西南九十里
 有左里城是也其在馀干县西北者曰担石湖通典
 云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是也舆程记云自
 湖口县入彭蠡湖经大孤山至南康府百二十里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7b 页 WYG0140-0039d.png
 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县而东南渡湖抵饶州凡
 三百七十里鄱阳山本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东南
 去鄱阳县百五十里汉为历陵县地湖中又有康郎
 山在馀干县北八十里为风帆之表帜大孤山在九
 江府德化县东南四十里与南康分界水经注云有
 孤石界立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
 瑰异疑谓此山唐顾况诗大孤山尽小孤出盖彭泽
 县之小孤山与此遥相望也 鄱蠡所受有九水刘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8a 页 WYG0140-0040a.png
 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是也或曰十川郦道元云
 赣水总纳十川汉志豫章郡赣县下云豫章水出西
 南北入大江雩都县下云湖汉水东至彭蠡入江又
 有鄱水馀水脩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庐水皆入湖
 汉水湖汉水与豫章水源异而流同彭水即豫章水
 之上源非有二水是湖汉豫章与鄱馀脩盱蜀南庐
 为九水也水经注则湖汉豫章总谓之赣水出豫章
 南野县西一名豫章水以今舆地言之赣水自湖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8b 页 WYG0140-0040b.png
 郴州宜章县流入江西崇义县界历上犹南康赣县
 万安泰和庐陵吉水永丰峡江新淦清江丰城至南
 昌入彭蠡湖又北历星子都昌德化湖口注于大江
 春夏时彭蠡浩荡无涯霜降水涸则赣川如带而已
 此水自昔有南江之称郑康成说三江云右会彭蠡
 为南江南史王僧辩传陈霸先自岭南起兵讨侯景
 出南江行至湓口胡三省云赣水谓之南江唐张九
 龄都督洪州有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9a 页 WYG0140-0040c.png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锥指正义曰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
 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苏氏曰豫章江入彭蠡
 而东至海为南江岷江江之经流会彭蠡以入海为
 中江汉自北入江会彭蠡为北江三江入海则吴越
 始有可宅之土而水所钟者独震泽而已曾氏曰具
 区之水多震而难定故谓之震泽震即三川震之震
 若今湖翻底定者言底于定而不震荡也易氏曰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19b 页 WYG0140-0040d.png
 江自入于海不通震泽而经何以言震泽底定盖江
 湖在今日虽无相通之势而当时洪水实有横流之
 理想其际震泽与江水莽为一壑自大禹疏导而三
 江入海震泽乃底于定自然之势也(见王天与/尚书纂传)渭案
 苏氏三江之说人或疑之及阅徐坚初学记引郑康
 成书注以證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
 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者明岷
 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始知苏氏所说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0a 页 WYG0140-0041a.png
 汉时固已有之马中锡云斯言也百世以俟圣人可
 也
 地理今释三江孔安国班固郑康成韦昭桑钦郭璞
 顾夷诸说不一惟郑康成曰左合汉为北江右合彭
 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
 者明岷江至彭蠡并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融洽前
 后经文确不可易宋苏轼实宗其说蔡传专主庾仲
 初吴都赋注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力排苏说且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0b 页 WYG0140-0041b.png
 曰大江合汉与彭蠡之后又千馀里而入海不复可
 指为三不知三江云者因上流有中江北江南江而
 言之非截然指为三也蔡传又云禹贡无施劳者虽
 大亦略扬州大江无俟浚治故在不书不知禹贡所
 纪成功而施功即在其中当洪水汜滥之后大江自
 彭蠡以东至入海处其间岂无泥沙壅塞谓之无施
 劳可乎况管子荀子淮南子皆云禹疏三江可證也
 胡氏渭曰禹贡三江之不明误自班固始汉志会稽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1a 页 WYG0140-0041c.png
 吴县下云南江在南东入海毗陵县下云北江在北
 东入海(今本汉书脱上一北字此据/宋本增入后汉志亦云北江)丹阳芜湖县下
 云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皆扬州川也盖北江
 为经流至江都入海中江由吴松入海南江合浙江
 入海皆北江之枝渎也导水明言汉自彭蠡东为北
 江江自彭蠡东为中江诚如班氏所言则芜湖之中
 江何以知为江水之所分毗陵之北江何以定为汉
 水之所独乎以此当禹贡三江之二虽愚者亦知其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1b 页 WYG0140-0041d.png
 非矣 职方氏荆州曰其川江汉扬州曰其川三江
 此正与禹贡同盖荆州未会彭蠡故但称江汉及至
 扬州则江汉与彭蠡参会故有三江之目二经若合
 符节或因职方与五湖连举又班志以芜湖之中江
 吴县之南江为扬州川遂以三江口当之大非 三
 江孔颖达主班固陆德明兼举韦昭顾夷而无所专
 主蔡沈主庾仲初归有光主郭璞今有要言不烦可
 以折聚讼之纷纷者富顺熊过云黄帝正名百物未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2a 页 WYG0140-0042a.png
 尝假借后世乃通之耳窃谓禹主名山川亦然南方
 流水通呼为江北方流水通呼为河故传记多随俗
 之称而禹贡无所假借唯水之出自河者众不可胜
 名则总其数而谓之河九河是也众水之会而入于
 江者混为一川大小相敌则亦总其数而谓之江三
 江九江是也然漯亦河之别而不名河江之别曰沱
 汉之别曰潜则其名有所不轻与矣而况松江为震
 泽之下流钱唐浦阳之出自浙东者哉夫江河者百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2b 页 WYG0140-0042b.png
 川之宗也非江而被以江名是犹吴楚僣王春秋之
 所诛绝也禹贡职方岂有是与总之三江纪其合不
 纪其分苟以派别者当之则必与导水之义有碍故
 或以为错误或以为衍文而圣经亦不足信矣诸说
 唯苏轼同郑康成为无病以其非异派也先儒曾
 程珌易韨夏僎程大昌黄度陈普王充耘皆主苏说
 近世蔡传单行而郑晓周洪谟马中锡邵宝张吉章
 潢郝敬袁黄亦以苏说为是此心此理之同终不容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3a 页 WYG0140-0042c.png
 泯也
    观承案三江既入句当另为一条三江者以
    经证经当是北江中江九江耳禹贡诸水俱
    不称江惟此三水独有江名故至扬入海虽
    合流已久而尚别之为三所以存其源也旧
    惟连震泽底定为节故蔡氏泥之而取庾仲
    初娄江东江松江俱震泽下流之三水以解
    三江耳不知禹贡规一州全势以立文非专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3b 页 WYG0140-0042d.png
    作苏州一郡志也故当逐句读断则先曰彭
    蠡既猪而扬州西偏之水宁矣次曰三江既
    入而扬州北偏之水顺矣乃曰震泽底定而
    扬州东偏之水亦平矣三方循轨而其南浙
    江诸水则地偏势急而本无水患而扬州全
    局不了然在目也耶似此说为长也
 孔传云震泽吴南太湖名山海经浮玉之山北望具
 区注云太湖也尔雅十薮吴越之间曰具区注云具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4a 页 WYG0140-0043a.png
 区今吴县西南太湖即震泽也今案周礼扬州泽薮
 曰具区班固以为即震泽盖泽自吴西南境东出为
 松江一名笠泽在今吴江县界北去吴五十里水经
 注云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国语越伐吴吴禦之笠
 泽越军江北吴军江南者是也孔郭指此为太湖则
 误矣越绝书曰太湖周三万六千顷水经注引韦昭
 曰方圆五百里卢熊苏州府志引颜真卿石柱记曰
 四万八千顷王鏊姑苏志曰东西二百馀里南北一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4b 页 WYG0140-0043b.png
 百二十里占苏湖常三州今案苏之吴吴江湖之乌
 程长兴常之宜兴武进无锡此七县者皆濒太湖杨
 脩五湖赋云头首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
 大吴以当胸数言可作图经也湖中有七十二山其
 最著者曰包山夫椒山胥母山大雷山小雷山三山
 其上源西北有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由常州之百
 渎以下西南有苕霅诸水由湖州之七十二溇以入
 焉其下流为松江江水东北流岐分为三江口史记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5a 页 WYG0140-0043c.png
 正义云震泽在苏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苏州
 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
 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
 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名
 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松江东历
 夏驾浦又东为青龙江至南跄浦口入海而太湖枝
 津则有昆山之刘家河常熟之白茆港两县境中又
 有三十六浦在常熟者二十四水入扬子江在昆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5b 页 WYG0140-0043d.png
 者十二水入于海皆所以决壅滞而防泛滥使民田
 无漂没之忧者也今东坝坚固宣歙金陵九阳江之
 水虽不入太湖而东江久已淤塞松江日渐浅隘诸
 港浦亦多堙废湖水不能速达于海事与禹时不同
 此筹水利者所以汲汲于下流之疏浚与 周礼扬
 州浸曰五湖据国语史记吴越春秋则即是太湖东
 通松江南通霅溪西通荆溪北通滆湖东连韭溪(吴/郡)
 (俗图经云/在嘉兴)凡有五道故名五湖韦昭曰五湖者胥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6a 页 WYG0140-0044a.png
 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实一湖也前说较长张
 勃郦道元张守节陆龟蒙李宗谔诸家之说虽名称
 各殊道里互别然皆在太湖上下二三百里之间唯
 李善以洞庭彭蠡震泽巢湖鉴湖司马贞以具区洮
 滆彭蠡青草为五湖夫洞庭青草在荆域而以为五
 湖之一则显与职方相背矣不可从(韩非子谓洞庭/为五湖犹言五)
 (渚耳此洞庭自为五/湖与扬之五湖无涉) 具区五湖明是两处而孔传
 谓太湖名震泽正义为之辞曰馀州浸薮各异而扬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6b 页 WYG0140-0044b.png
 州浸薮同处论其水谓之浸指其泽谓之薮此说非
 也叶少蕴云凡言薮者皆人所资以为利故曰薮以
 富得民而浸则但水之所钟也扬州之薮为震泽今
 平望八赤震泽之间(平望镇在吴江南四十五里八/赤市在县南二十里震泽镇在)
 (县西南八/十五里)水㳽漫而极浅其蒲鱼莲芡之利人所资
 者甚广亦或可堤而为田与太湖异所以谓之泽薮
 然积潦暴至无以泄之则隘而为害所以谓之震泽
 黄子鸿申其义曰今土人自包山以西谓之西太湖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7a 页 WYG0140-0044c.png
 水始渊深自莫釐武山以东谓之南湖水极滩浅盖
 即古之震泽止以上流相通后人遂混谓之太湖误
 矣渭案此辨周官之薮浸极明晰盖自莫釐武山以
 东至平望八赤之间松江左右笠泽之地皆古具区
 禹贡谓之震泽者也(郑茝畦曰乌程有震泽上下二/乡今南浔上林轧村滨湖一带)
 (数十里皆是亦即古具区禹贡所谓震泽者也故颜/鲁公作石柱记其辞甚简必以震泽太湖两处见之)
 禹贡长笺朱氏长孺曰案职方具区即禹贡震泽孔
 氏书传郑氏周礼注所云在吴南者是也但以为即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7b 页 WYG0140-0044d.png
 五湖则未然职方氏诸州皆有泽薮不应扬州水国
 反独无之而与浸同处孔郑所云吴南者汉吴县治
 之南也吴县治之南为今吴江至嘉兴一带禹时怀
 襄未平三吴一壑具区当于其地求之若五湖即今
 太湖自环吴县境之西北岂可合之为一哉具区之
 源当与太湖俱来苕霅而水草所钟浅而易溢太湖
 水西来汜滥则泽水奔腾震泽自底定之后始可陂
 障沮洳数十百里民仰其利故尔雅谓之薮职方谓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8a 页 WYG0140-0045a.png
 之泽薮而五湖则别之曰浸迨乎日久填淤生殖渐
 繁遂成沃壤汉后诸儒求其地而不得遂合五湖而
 一之正义又曲为之说岂知三代以前固有泽浸不
 同者哉
    蕙田案黄氏朱氏胡氏具区震泽之辨确不
    可易
岛夷卉服
 锥指苏氏曰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棉之类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8b 页 WYG0140-0045b.png
 渭案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又会稽
 海州有东鳀人分为二十馀国皆以岁时来献见盖
 即此之岛夷已
    观承案卉即花也乃木棉之正名后人知自
    六朝时传种中土故所在多有不知禹时岛
    夷已制以为服故特别之曰卉服而取其木
    棉之精者为织贝以入于贡篚也
 胡氏渭曰扬州有古汪芒氏之封春秋时可考者蓼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9a 页 WYG0140-0045c.png
 六越楚(东境/是)吴蒋弦黄舒宗巢舒庸舒鸠英桐钟离
 濮(左传昭元年吴濮有衅杜注云吴/在东濮在南今建宁郡南有濮夷)凡十七国战国
 时初属越后楚灭越而有其地秦并天下置九江鄣
 郡会稽闽中南海(东境今潮/阳郡是)汉复置扬州(领郡/国七)后汉
 魏晋并因之(晋领郡国/二十二)唐为淮南道之广陵(扬/州)淮阴
 (楚/)钟离(濠/)寿春(寿/)永阳(滁/)历阳(和/)庐江(庐/)同安(舒/)
 春(蕲/)弋阳(光/)等郡江南东道之丹阳(润/)晋陵(常/)吴郡
 (苏/)吴兴(湖/)馀杭(杭/)新定(睦/)新安(歙/)会稽(越/)馀姚(明/)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29b 页 WYG0140-0045d.png
 海(台/)缙云(处/)永嘉(温/)东阳(婺/)信安(衢/)建安(建/)长乐(福/)
 清源(泉/)漳浦(漳/)临汀(汀/)潮阳(潮/)等郡江南西道之豫
 章(洪/)鄱阳(饶/)浔阳(江/)临川(抚/)庐陵(吉/)宜春(袁/)南康(虔/)
 等郡案以上通典所列无可更定者以今舆地言之
 浙江江西福建皆是江南则江宁扬州庐州安庆池
 州太平宁国徽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十二府滁和
 广德三州其凤阳府则凤阳临淮定远寿州霍邱盱
 眙天长淮安府则山阳盐城河南则汝宁府之光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0a 页 WYG0140-0046a.png
 光山固始湖广则黄州府之罗田蕲水蕲州广济黄
 梅广东则潮州府皆古扬州域也
荆及衡阳惟荆州
 锥指传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正义曰以衡之
 南无复有名山大川可以为记故言阳见其境过山
 南也渭案地理志禹贡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
 北衡山在长沙国湘南县东南今湖广襄阳府南漳
 县有荆山本汉临沮地衡州府衡山县有衡山本汉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0b 页 WYG0140-0046b.png
 湘南地也 荆之北界判自南漳县之荆山山在县
 西北八十里漳水所出其西为远安兴山北与梁接
 界荆山之西百馀里为景山水经沮水出汉中房陵
 县注云出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故淮南子
 曰沮出荆山元和志云沮水出房州永清县西南景
 山永清本汉房陵县地也县南一百一十三里有建
 鼓马騣二山并高峻又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有白
 马塞山孟达叹为金城千里盖皆景山之馀脉矣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1a 页 WYG0140-0046c.png
 漳以东为荆门钟祥京山(元和志大洪山在京山县/西北二百里孤秀为众山)
 (之/杰)及随州之南境废光化县地(光化故城在今随州/东南三十馀里唐随)
 (州管县四通典云唯光/化为荆域馀皆属豫)又东为应山县县北有义阳
 三关一曰平靖关一曰黄岘关一曰武阳关即古之
 大隧直辕冥阨也(左传定四年吴伐楚自淮涉汉楚/左司马戌请还塞大隧直辕冥阨)
 (自后击之大隧即武阳直辕即黄岘冥阨即平靖也/三关又总名曰城口楚史皇所谓塞城口而入也冥)
 (亦作黾又作/鄳皆读若盲)又东为黄安县有大活关白沙关又东
 为麻城县有穆陵关阴山关诸关依山为阻与荆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1b 页 WYG0140-0046d.png
 东西准望相直皆荆豫接界处 荆之南界越衡山
 之阳大抵及岭而止史记曰秦有五岭之戍晋地理
 志曰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
 五岭据水经注五岭大庾最东为第一岭在扬域馀
 皆属荆第二骑田岭在郴州南(即黄岑山亦名黄箱/山今谓之腊岭郴水)
 (所出高千馀大南接广东阳/山县界北寒南燠气候顿殊)第三都庞岭在衡州府
 蓝山县南(亦称都庞峤即黄檗山庞音龙水经注作/部龙南接广东连州界邓德明谓都庞在)
 (九真/大谬)第四萌渚岭在永州府江华县南(亦称萌渚峤/即古临贺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2a 页 WYG0140-0047a.png
 (又名白芒岭今名桂岭高三千馀丈/南接广西平乐府贺富川二县界)第五越城岭在
 桂林府兴安县北五岭之最西岭也(亦称越城峤/又名始安峤)
 北一百三十里接宝庆府城步县界经曰衡阳未知
 所极然郦氏有言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见/水)
 (经温/水注)韩退之曰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
 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中州清淑之气
 于是焉穷藉此表界差为近理耳 荆之东界准扬
 约略言之盖自麻城黄冈踰江而南为武昌县又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2b 页 WYG0140-0047b.png
 南为通山咸宁崇阳通城又南为浏阳醴陵攸县茶
 陵又东南为兴宁桂东桂阳又西南为宜章皆扬分
 界处也 荆之西界经无可见今据战国时巴楚分
 地约略言之盖自巴东踰江而南为建始施州麻阳
 沅州又东南为黔阳靖州通道以讫于兴安与贵州
 广西接界
江汉朝宗于海
 锥指传曰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渭案扬之三江入海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3a 页 WYG0140-0047c.png
 无壅故禹于此州疏江决汉至大别合流虽去海尚
 远而有朝宗之势说者谓纪此以该彼非也 江水
 自四川夔州府云安县东流经奉节巫山又东出巫
 峡至巴东县入荆域又东经归州夷陵宜都枝江松
 滋江陵公安澧州华容至安乡会洞庭之水又东经
 巴陵沔阳临湘嘉鱼又东北至江夏西与汉阳分界
 汉水从西北来注之汉水自襄阳府宜城县南流入
 荆域又南经钟祥荆门又东南经潜江景陵沔阳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3b 页 WYG0140-0047d.png
 东经汉川又南至汉阳与江水会又东历武昌大冶
 至兴国其北岸为黄州府之麻城与扬接界此禹在
 荆时所治也
九江孔殷
 (锥指孔传云江于此州分为九道正义曰传以江是/此水大名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也浔)
 (阳记有九江之名虽名起近代义或当然陆氏释文/曰九江浔阳地记云一曰乌白江二曰蚌江三曰乌)
 (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张须元缘江图云一曰三里江二曰)
 (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乌土江五曰白蚌江六曰/白乌江七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廪江参差随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4a 页 WYG0140-0048a.png
 (长短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州太康地记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
 (泽也渭案秦始皇灭楚以其都寿春置九江郡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子曰禹凿江而)
 (通九路地理志庐江浔阳县下云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王莽改豫章曰九江郡柴桑县曰九江)
 (亭应劭曰江自浔阳分为九郭璞江赋曰流九派乎/寻阳自西汉以迄东晋皆言大江至浔阳分为九江)
 (禹之所疏凿而浔阳记缘江图又备列其名元和志/云江州浔阳郡禹贡扬荆二州之境扬州云彭蠡既)
 (猪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彭蠡以东为扬州界)
 (九江以西为荆州界此亦遵旧说九江孔郑异义而/不言其处所诸家皆谓在浔阳其以洞庭为九江者)
 (自宋初胡旦始而晁以道曾彦和皆从之朱子九江/辨曰九江若曰派别为九则江流上下洲渚不一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4b 页 WYG0140-0048b.png
 (所计以为九者若必首尾短长均布如一则横断一/节从别为九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之间沙水相)
 (间乃为十有七道于地将无所容若曰参差取之不/必齐一则又不知断自何许而数其九也况洲渚出)
 (没其势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后乃复生一洲是/岂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说也若曰)
 (旁计横入小江之数则自岷山以东入于海处不知/其当为几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且经文)
 (言九江孔殷正以见其吐吞壮盛浩无津涯之势决/非寻常分派小江之可当又继此而后及夫沱潜云)
 (梦则又见其决非今日江州甚远之下流此又可以/证前二说者为不可通之妄说也九江即洞庭既有)
 (山水二经为根据而又得朱/子此辨其不在寻阳亦明矣)
 (曾氏说九江一曰沅二曰渐三曰无四曰辰五曰叙/六曰酉七曰湘八曰资九曰澧朱子考定九江去无)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5a 页 WYG0140-0048c.png
 (澧二水而易以潇蒸一曰潇江二曰湘江三曰蒸江/四曰澬江五曰沅江六曰渐江七曰叙江八曰辰江)
 (九曰酉江案朱子据导江文江先合澧而后过九江/故不数澧然澧实会南江以东注洞庭非上流自入)
 (江也安得而不数无字误作元朱子以为亡是水故/置之古无潇水郦道元云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
 (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摴蒲是纳潇湘之名/矣然则潇湘犹言清湘非别有潇源隋唐以后始谓)
 (潇水出九疑山北合湘水是曰潇湘耳武陵零陵长/沙之水皆入沅湘如蒸水者颇多金吉甫云郴水亦)
 (入湘旧不列九江未知与渐叙二水大小若何然则/朱子所更定亦未有以见其为必然也善乎林少颖)
 (之言曰九江之名与其地世久远不可强通然各自/别源而下流入江则可以意晓也斯真通人之见传)
 (同叔云九江不必求其有九如太湖一湖而得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得名九泽皆不可以数求也此说)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5b 页 WYG0140-0048d.png
 (本程泰之恐又不然当时必实有九水会同故以为/名但水道通塞离合古今不常自战国时唯有湘沅)
 (资微澧而名之五渚矣况后世乎与/其出此入彼不若阙疑之为得耳)
 王氏鸣盛曰宋儒所据以辨寻阳之九江者其一则
 水经云江水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
 东流注之郦道元云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然
 据桑郦说不足九数彦和乃益以渐无辰叙酉湘无
 论杂凑杜撰且道元明云是乃湘水非江川也是湘
 又为澧沅资等之经流今欲成九数强之使与齐列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6a 页 WYG0140-0049a.png
 朱子又去无澧二水易以潇蒸澧乃水经所有因与
 经又东至于澧过九江之文不合遂为删去无水因
 其字可疑亦并遭删至于古无潇水潇湘犹言清湘
 而蒸水金吉甫亦疑之九峰又去潇蒸益以澧元遍
 检群书别无元水(汉志武陵无阳县无水首受故苴/兰南入沅或有作潕潕者当因无)
 (转为旡旡/转为元)是宋儒所说彼一九江此一九江迄无定
 论林少颖傅同叔程泰之则儱侗泛指不列九名朏
 明遂谓不若阙疑之为得夫因九江之无考欲举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6b 页 WYG0140-0049b.png
 归之洞庭因洞庭之九水不可定遂欲举而归之阙
 疑何如仍用注疏之为安也其一则山海经云洞庭
 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
 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似可引据然郭景纯传引地
 理志九江今在寻阳南江自寻阳而分为九皆东会
 于大江书曰九江孔殷是也景纯江赋云流九派于
 寻阳正指此则安知所谓九江者非神女出游所至
 之地而遽违景纯旧说乎又彦和引楚地记巴陵潇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7a 页 WYG0140-0049c.png
 湘之渊在九江之间遍检隋经籍唐艺文及郑氏艺
 文略地理门如豫章记寻阳记九江新旧录洞庭谱
 巴陵古今记等书无不备载独无所谓楚地记者特
 取山经之文隐其名别撰楚地记之目而又妄加巴
 陵二字耳朏明未审疑楚地记本之山经者非也是
 则彦和等说之所据细为䌷绎皆成子虚亡是又何
 足依据哉导江文云过九江至于东陵案汉志庐江
 郡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当作/灌)水出水经江水又东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7b 页 WYG0140-0049d.png
 径西陵县故城南(括地志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冈山西二里)郦注史记秦
 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下云又东过蕲春县
 南又东过下雉县北刋水从东陵西南注之郦注水
 出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
 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又云灌水导源庐江
 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
 江灌之间书九江纳锡大龟谓此(庐江郡常岁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
 (枚输太/卜官)朏明以蓼县在光州固始北灌水出金兰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8a 页 WYG0140-0050a.png
 北东陵乡东北至蓼县入决水则金兰在固始西南
 直黄梅之北其说颇精乃欲从宋儒说复以三事折
 之东陵去江太远一非也江自巴陵至沙羡即迤北
 使东陵在金兰则是先迤北而后至东陵二非也江
 汉朝宗尽之矣复出九江孔殷不亦赘乎三非也案
 溯源而论以黄梅西北推之似东陵去江本远然江
 过下雉北而刋水即从东陵西南注江则去江固不
 甚远也至古人书法原无一定先言至东陵而后总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8b 页 WYG0140-0050b.png
 之以迤北先言朝宗而继言九江孔殷无所不可若
 先言入海而其下复言洞庭不更颠倒乎朏明又以
 九江即春秋江南之梦而下云云土梦作乂不更复
 叠乎是可知庐江东陵与江夏西陵相为东西亦确
 有可据矣彦和云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
 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案巴陵为东陵此言经史
 所无固不足辨况巴陵之名晋太康元年所立而沈
 休文宋书州郡志云夷陵汉旧县吴改曰西陵则禹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9a 页 WYG0140-0050c.png
 时尚不知后世有西陵巴陵之名而以此證巴陵即
 东陵可乎
    蕙田案九江有三说一以为在寻阳一以为
    湖汉九水一以为洞庭湖主湖汉者始于刘
    歆而太康地记引之夫湖汉受鄱馀修淦盱
    蜀南彭八水由彭蠡以入江与江之经流本
    不相涉且经云过九江而后云东迤北会于
    汇如歆所云则九江即汇矣其非禹贡之九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39b 页 WYG0140-0050d.png
    江不待辨也主寻阳者出于汉书地理志自
    唐以前儒者皆从之主洞庭者出于胡旦晁
    说之曾而朱子蔡传皆用其说胡朏明亦
    笃信之两说相持迄无定论今以经文證之
    经云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江汉合而东
    流至寻阳始别为九经所云朝宗者荆江之
    上流所云孔殷者荆江之下流而后云沱潜
    既道则江汉之支流也先后次第经文历历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0a 页 WYG0140-0051a.png
    不紊若洞庭又在汉口之上游不得先云朝
    宗后云孔殷也经云九江纳锡大龟通典云
    广济县蔡山出大龟书云九江纳锡即此褚
    先生亦云神龟出于江灌之间灌水出东陵
    乡而南距大江故云江灌之间而洞庭不闻
    有之也经云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汉志以豫
    章历陵县之傅阳山当之胡朏明引孙放庐
    山赋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以为即庐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0b 页 WYG0140-0051b.png
    东南之麓濒于彭蠡泽者其地与寻阳不远
    亦当为寻阳之九江也经云过九江至于东
    陵考水经江水东径下雉县北刋水从东陵
    西南注之郦注云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
    矣尚书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汉西陵县在
    今黄州府蕲州西下雉县在今武昌府兴国
    州东然则东陵直蕲州之东当在今广济县
    境而与隔江兴国州东境南北相直也汉书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1a 页 WYG0140-0051c.png
    地理志庐江郡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当作/灌)
    水出水经注灌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
    陵乡大苏山金兰故县今虽无考然东陵在
    蕲州之东而金兰又在其东南其地当近黄
    梅去东陵不远也胡朏明以金兰在固始西
    南既属臆测而又谓金兰之东陵去江六百
    馀里不更诬乎宋儒主洞庭者以东陵为巴
    陵然巴陵之名古所未有指为东陵更属附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1b 页 WYG0140-0051d.png
    会且经云又东至于澧过九江澧水东注洞
    庭为九水之一而又别云九江不已复叠乎
    至于九江之名寻阳记缘江图所载不同大
    率起于后代固未可尽信然缘江图云始于
    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鄂陵今武昌县
    (武昌县非/武昌府治)桑落洲今在九江府城东北是则
    今之武昌县以东九江以西皆古九江故道
    矣淮南子禹凿江而通九路说苑禹凿江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2a 页 WYG0140-0052a.png
    通九派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
    孔安国亦云江于此州分为九道在汉以前
    九江故道尚存故言之凿凿如此夫大江分
    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也九河九江其故
    道俱无存者论者不以疑九河而独疑九江
    之难信何哉 宋儒主洞庭者以山水二经
    为根据水经云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今武昌府蒲圻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2b 页 WYG0140-0052b.png
    通城二县汉下隽县地洞庭湖乃在其西南
    不得云西北也至于东陵则又不从水经而
    别以巴陵当之然巴陵在下隽之上游即以
    东陵为巴陵当先云东陵而后云九江矣山
    海经之文说经者所不道其云澧沅之风交
    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郭景纯注云九江
    今在寻阳南又引禹贡九江孔殷以證之则
    郭亦不以洞庭为九江矣山经又云湘水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3a 页 WYG0140-0052c.png
    舜葬东南陬入洞庭下沅水入下隽西合洞
    庭中则洞庭自洞庭九江自九江在山海经
    亦未尝合而为一也然则宋儒所据二经之
    文又恶足信哉 总之以九江为洞庭于古
    既无可据又与导江之文不合自当从古注
    疏以在寻阳者为是或疑寻阳为扬州之境
    不属荆州案元和志云江州寻阳郡禹贡扬
    荆二州之境彭蠡以东为扬州界九江以西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3b 页 WYG0140-0052d.png
    为荆州界则二州分界固自截然况汉之寻
    阳本在江北蕲春郡界而九江之分始于鄂
    陵尚在寻阳以西其在荆州之境明甚又何
    疑焉胡朏明锥指于水道极为精核独此一
    条尚有遗议今备载诸说复为辨正如右后
    之言九江者庶有考云
沱潜既道
 锥指传云沱江别名正义曰导江言东别为沱是沱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4a 页 WYG0140-0053a.png
 为江之别名也释水云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渭
 案诗召南曰江有沱荆州之沱也一在江北寰宇记
 江自枝江县百里洲首派别北为内江者是一在江
 南水经注夷水出鱼复县江至夷道县北东入江者
 是潜水或云在今安陆府钟祥潜江二县境然汉东
 之地津渠交通未知孰为古潜水黄文叔云自后世
 通渠汉川云梦之际禹迹固多湮没诚然 水经注
 江水自夷道县北(今宜都县西/有夷道故城)又东径上明城北(晋/荆)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4b 页 WYG0140-0053b.png
 (州刺史桓冲筑此城移/州治焉在今松滋县界)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
 上故以枝江为称(今枝江县东北六十里有百里洲/延袤百里与江陵分辖枝江故城)
 (在县/东)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东入江是也(志无南字/疑此衍)
 江水又东会沮口又南径江陵县南县江有洲号曰
 枚回洲(洲在县西南六/十里枚或作枝)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
 寰宇记云百里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王晦
 叔
云枝江县百里洲夹江沱二水之间其与江分处
 谓之上沱与江合处谓之下沱渭案南江在古时为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5a 页 WYG0140-0053c.png
 岷江之经流北江为沱南江自枝江县南又东径公
 安县西又东南流为涔水(隋志松滋县有涔水/盖东与公安接界)九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王逸注云涔阳江埼
 名附近郢即此水之北也涔水入澧州界为四水口
 历州之东北又东南合澧水经华容县南入赤沙湖
 又东南径安乡县西而东南入洞庭湖与北江会此
 即禹导江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之道也北江
 自枝江县北又东径松滋县北又东径江陵县南又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5b 页 WYG0140-0053d.png
 东径公安县北又东径石首县北又东径监利县南
 夏水出焉北江又东至巴陵县西北会洞庭之水此
 即江北之沱寰宇记所谓内江者也其后北江之流
 渐盛而南江日微世反以南为沱北为江说者遂谓
 东至于澧不可解以澧水北去江二百馀里故也
 地理今释荆州之沱有二说汉书地理志云南郡枝
 江县(今属湖广/荆州府)江沱出西东入江颜师古曰沱即江
 别出者也水经江水东径上明城北注云其地夷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6a 页 WYG0140-0054a.png
 北据大江之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
 为称是古枝江县有沱水也今不可考又孔颖达正
 义引郑注云华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此所谓沱
 也夏水自今荆州府江陵县东南首受江水曰中夏
 口经监利县沔阳州界入汉水以其冬竭夏流故名
 夏水其在梁州者则今四川成都府郫县沱江是江
 在县北六里一名郫江至泸州入大江其上流为成
 都府灌县蔡传所谓永康军导江县也潜水一在今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6b 页 WYG0140-0054b.png
 安陆府潜江县东由芦洑脑分流绕城东南一支通
 顺河入沔阳州境今淤一支南流至拖船埠入汉水
 此荆州之潜也禹贡锥指曰韵会潜水伏流也荆州
 之潜虽不如龙门石穴之奇亦必汉水伏流从平地
 涌出故谓之潜今汉水之分流者名芦洑宜取伏流
 之意以为古潜水庶几得之盖禹时本自伏流涌出
 复入于汉及乎后世通渠汉川云梦之际则开通上
 源以资舟楫之利禹迹遂不可知耳一在今四川保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7a 页 WYG0140-0054c.png
 宁府广元县亦名龙门水自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
 嘉陵江此梁州之潜也郭璞尔雅音义云有水从汉
 中沔阳县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
 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潜也又四川顺庆
 府渠县东有潜水渠县蔡传所谓渠州流江县也
云土梦作乂
 锥指传曰云梦之泽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
 畎亩之治正义曰此泽既大其内平土有高丘也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7b 页 WYG0140-0054d.png
 案云土梦汉书作云梦土史记水经注并作云土梦
 沈括笔谈云石经倒土梦字唐太宗得古本尚书乃
 云土梦作乂诏改从古本云梦泽名也古八九百里
 之中有泽有湖有土而江沱潜汉亦灌注于其间职
 方主薮泽禹贡主土田 云梦经传诸书有合称者
 有单称者周礼荆州薮泽曰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
 梦吕览淮南子同战国策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
 宋玉高唐赋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司马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8a 页 WYG0140-0055a.png
 相如子虚赋曰云梦者方八九百里此合称云梦者
 也左传定四年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此单称云
 者也宣四年郧夫人弃子文于梦中昭三年楚子以
 郑伯田江南之梦宋玉招魂曰与玉趋梦兮课后先
 此单称梦者也单称特省文耳云可该梦梦亦可该
 云故杜元凯注梦中云梦泽名江夏安陆县东南有
 云梦城则梦在江北注云中云入云梦泽中所谓江
 南之梦则云在江南注江南之梦云楚之云梦跨江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8b 页 WYG0140-0055b.png
 南北则南云北梦单称合称无所不可绝无江北为
 云江南为梦之说自唐太宗诏改此经为云土梦作
 乂而颖达引左传以为之说曰此泽亦有单称云单
 称梦经之土字在二字之间盖史文兼上下也司马
 贞史记索隐亦云云梦本二泽人以其相近或合称
 云梦宋沈括罗泌易祓郭思郑樵洪迈洪兴祖等袭
 其说而为之辩曰云在江北梦在江南而古注弃若
 尘羹矣苏子瞻申疏意云云与梦二土名也而云云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9a 页 WYG0140-0055c.png
 土梦者古语如此犹曰元纤缟云尔此于文义颇不
 顺故王氏更为之解曰云之地土见而已梦之地则
 非特土见草木生之人有加功乂之者矣蔡氏云云
 梦之泽地势有高卑故水落有先后人工有早晚也
 自后无不遵此说今案史记贾谊传云长沙卑湿巴
 陵故长沙下隽地也诸湖萃其西南安得为特高江
 北虽亦有湖泽然楚都及汉东诸国皆在焉岂反卑
 于江南此事理之难信者若从石经本则传云泽中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49b 页 WYG0140-0055d.png
 有土可以耕作义其惬当愚尝反复于斯而觉太宗
 此一改殊多事不若仍旧之为得也
 地理今释汉书地理志云南郡华容县(见前沱/水注)云梦
 泽在南荆州薮编县(今安陆府/荆门州)有云梦宫又江夏郡
 西陵县(今黄州府/麻城县)有云梦宫水经注云云杜县(今安/陆府)
 (京山/县)东北有云梦城又夏水东径监利县(今属荆/州府)
 县土卑下泽多陂陁西南自州陵(今安陆府/沔阳州)东径于
 云杜沌阳(今汉阳府/汉阳县)为云梦之薮杜预云枝江县(今/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0a 页 WYG0140-0056a.png
 (荆州/府)安陆县(今属德/安府)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包势广
 矣元和志云云梦泽在安陆县南五十里又云云梦
 泽在云梦县(今属德/安府)西七里然则东抵蕲州西抵枝
 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为古之云梦正义所谓云
 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也
 胡氏渭曰荆州之建国春秋时可考者楚夔聃权郧
 (与郧/同)(左传桓十一年州蓼伐楚师杜注云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南今为监利县地)罗贰
 轸凡九国战国时属楚而韩秦亦少得其地秦并天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0b 页 WYG0140-0056b.png
 下置南郡黔中长沙南阳(东境/是)汉复置荆州(领郡/国八)
 汉魏晋并因之(晋领郡/十九)唐为山南东道之江陵(荆/州)
 陵(复/)富水(郢/)齐安(黄/)汉阳(沔/)夷陵(峡/)巴东(归/)等郡江
 南西道之江夏(鄂/)巴陵(岳/)长沙(潭/)衡阳(衡/)零陵(永/)
 华(道/)桂阳(郴/)邵阳(邵/)武陵(朗/)澧阳(澧/)等郡黔中道之
 黔中(黔/)宁夷(思/)涪川(费/)卢溪(辰/)卢阳(锦/)灵溪(溪/)潭阳
 (巫/)清江(施/)播川(播/)夜郎(珍/)义泉(夷/)龙标(业/)溱溪(溱/)
 郡又淮南道之安陆(安/)义阳(申/)及岭南道之连山(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1a 页 WYG0140-0056c.png
 等郡案以上通典所列连山郡当出𨽻古南越(骑田/岭北)
 (为桂阳岭南为连山连山/亦古南越地不当入荆域)黔中宁夷涪川播川夜郎
 义泉溱溪七郡皆梁南徼外蛮夷非古黔中地不在
 九州之限(元和志云黔州本汉涪陵县理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周保定四)
 (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
 (名遂与秦汉黔中地犬牙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汉改黔中为武陵)
 (郡移理义陵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魏移治临沅即/今州是今辰锦叙奖溪澧朗施等州寔秦汉黔中之)
 (地而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东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1b 页 WYG0140-0056d.png
 (牂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与黔中古地炳然分矣然则此五州及珍)
 (臻二州皆梁南徼外蛮夷亦叙泸重夔之江南诸县/及遵义府是也其东有峻岭为限荆不当越此而西)
 (斗入六七百里总因黔中名乱岭东岭西诸州混而/为一道杜氏遂有此误叙州即巫州奖州即业州也)
 又有当来属者豫域襄阳之南漳汉东之光化及南
 越始安郡全义县岭北之地是也(全义今为兴安县/属广西桂林府文)
 (献通考云自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今静江有中/州清淑之气荔浦相距才百馀里遂入瘴乡是天所)
 (以限楚越也此盖就当时风气言之近志遂以桂林/平乐二府为禹贡荆州之域恐未必然杜氏以始安)
 (平乐属古南越为是唯全/义县岭北之地当入荆域)以今舆地言之湖广武昌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2a 页 WYG0140-0057a.png
 汉阳安陆荆州岳州长沙衡州常德辰州宝庆永平
 十一府郴靖二州施州卫其襄阳府则唯南漳县德
 安府则安陆云梦孝感应城应山及随州之南境废
 光化县地黄州府则黄冈麻城黄陂黄安四川则夔
 州府之建始广西则桂林府之全州(本汉零陵县属/零陵郡隋改置)
 (湘源县唐属永州五代晋改曰清湘/于县置全州明省县入又改属桂林)及兴安县岭北
 之地(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越城岭在县北三里)皆古荆州域也
          右禹贡徐扬荆三州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 第 52b 页 WYG0140-0057b.png
 
 
 
 
 
 
 
 五礼通考卷二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