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九十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
           刑部尚書秦蕙田
  嘉禮七十一
   觀象授時
舜典協時正日
    蕙田案時正日與律度量衡對言似屬四項事竊意時四時也月十二月也正三正也日三百有六旬六日有正而後時可協如建子則子丑寅為春建丑丑寅卯為春建寅則寅卯辰為春也有正而後月可協建子子月為正建丑丑月為正建寅寅月為正也時與月皆以三正而協則日之協不待言矣古者三正通于民俗所以奉天道地理民時正字似作三正為是注疏蔡傳正字虚字解恐未的三正不協萬事隳故甘誓數有扈之罪曰怠棄三正
 曰知録三正之名見于甘誓蘇氏謂自舜以前有以建子建丑為正者其來尚矣㣲子之命曰統承王修禮物則知杞用夏正宋用商正若朝覲會同用周正朔其於本國自用其先王之正朔三正所以異者疑古分國各有所受故公劉夏后之世而一之日二之日已用建子為紀舜典協時正日即協此不齊時月
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蔡氏沈曰三正子丑寅之正也夏正建寅怠棄不用正朔也案此章則三正迭建其來久矣協時正日所以正朔子丑之建唐虞之前當已有之
欽定傳説彚纂三正注疏天地而後人以夏以前
 無改正朔林之竒則謂不必求之太深但言其廢三綱五常以為三正必有所指如三綱三事之類或以為不用夏時之正不用唐虞以前之正秦用亥為正或以為三正兼用周禮正月有正豳風一之日二之日一陽二陽之月亦得為正春秋用周正而祭祀田獵夏時紛紛之說總以蔡傳不用正朔一語概之為是三正之說其來已久則為子丑寅之正亦不必多疑矣即注疏天地人亦三正取義之原也有扈既不遵正朔又何知三正之義乎怠棄三正兼言宜也
    蕙田謹案遵正朔何知三正之義怠棄三正兼言之洵不磨之論
 尚書大傳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平旦為朔殷以雞鳴為朔不以二三月為正者萬物不齊適所統故必以三㣲之月為嵗之三正
 又曰王者二代之後已為三所通三統立三正(鄭注所存二王後命使郊天天子禮樂始祖受命之王自行正朔服色此謂通天三統)又曰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芽(鄭注三王之政也至動冬至日物始動也)物有三變正色三天三生三死(鄭注異時生者恒異時死)是故周人以日至為正殷以日至三十日正夏日至六十日為正天有三統土有三王王特一生死(鄭注統本也)三統所以序生三王所以統天也是三統三正也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也夏以孟春為正者貴形
    蕙田案此大傳古本世多未之見今考其說則注疏未審矣其曰通三統若循連環極足以𤼵明三正並用精義
 宋書禮髙堂隆曰自古帝王之興受禪之與干戈皆改正朔易曰革元亨利貞有孚改命湯武革命應乎天從乎人其義曰水火用事王者必改正朔服色也易通卦騐曰王者必改正朔服色應天地三氣三色曰若稽古帝舜重華建皇授政改朔髙陽氏十一月為正薦玉以白繒尚書傳曰鍾石論人聲乃及鳥獸咸變于前故定四時堯正詩曰一之日觱𤼵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傳曰一之日正月二之日正月三之日正月以前檢後為軒轅髙辛夏后氏漢皆以十三月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為正髙陽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正禮大傳聖人南面治天下必正度考文章改正朔服色徽號是以繼平受禪制禮樂改正朔應天從民
 楊氏時曰三代正朔如忠質之尚循環無端不可增損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其時冬至其辰為丑三代各據一統三統常合而迭為首周據天統以時言也商據地統以辰言也夏據人統以人事言也
 劉氏瑾曰夏書怠棄三正之語則自夏以前已有子丑之正三正通于民俗其來既逺故豳公創國偏方亦有十月改嵗之俗也
公元前1311年
 呂氏祖謙三正通于民俗尚矣周特舉而用之耳蔡氏德晉九峯三正並建其來久矣子丑之建唐虞之前當已有之東萊豳風之紀三正通于民俗尚矣二說固然抑又有說焉昔先王創制顯庸既立一代之法而于前代典章兼存不廢其焦薊英六祝陳杞之封所以使其子孫修先代之禮物至于朝野奉行祭祀六代之舞養老三代之禮士喪兼三代之祝魯用四代之服器官聖人德化民惟欲納之于至善不必廢棄禁絶前代典章以自伸也故三代之時自伏羲甲律以至神農黄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之律具存而可考觀于秦政坑焚操懿兵燹杜預所見十律顓頊以及商周魯之律猶在則其前可知也夫黄帝調律建子伏羲顓頊之律建寅神農少昊諸律今雖不可考當必有建丑鄭康成堯正建丑舜正建子其言必有所受況三正既為累代迭用亦復一朝兼存誥誓臣民並言之而不以為秉筆史臣臨文學士隨意之而不以為倍今考三正錯見六經周易臨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用周正説卦傳曰兊也則用夏夏書誓言怠棄三正是夏並用三正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是商兼用金縢大熟君牙夏暑雨冬祁寒是周亦兼用豳風民俗在夏商之交乃有一之日四之日十月改嵗之語是亦兼用左傳叙事用周而僖五年晉卜偃童謡推虢之亡謂九月十月之交是亦用夏禮記月令用夏季秋來嵗朔日用周也蓋周制近者于十二月頒朔逺著于十一月頒之也雜記孟獻子言正月日可以有事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亦用周正論語用夏暮春春服既成是也孟子周正七八月旱則苗稿及徒杠輿梁成十一月十二是也至于春秋用周史官紀事當用王朝正朔周禮純用夏夏數得天百王所同逸周書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是夏焉者是三正並行明徴
    蕙田案自甲子作而有嵗月日時嵗月日時即有正朔正朔者嵗月日時之首也虞書正月月正上日元日朔旦周禮正嵗正月以其為一嵗之首曰正嵗以其為十二月之首曰正月以其為正嵗正月之首日曰元曰上曰朔此與易稱乾元同義所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聖人所以先天不違後天而奉若也古人三正三㣲著以成三統三㣲著即資始之意然其用各有所當焉黄鍾始于子律元始冬至天之統也靈樞五運六氣于大寒地之統也平秩東作殷仲春人之統也蔡氏謂三正迭建固為得之其實不止迭建實並行不可缺故泠倫造律用天岐伯論醫則用地神農教稼則用人正三者並行是為不怠棄若建其一而棄其二何以罪有扈者曰怠棄三正哉是知迭建者止就一代之正朔而言若其奉天道人事則非合三正用之不可故曰怠棄三正則不惟不奉正朔而已
   也
易臨卦至于八月有凶(注八月陽衰隂長故曰有凶)
    蕙田八月說有三蜀才云自建丑之月至建申之月凡閱八月則成否否則天地不交萬物不通至于八月有凶唐孔氏從之而傳義去之至何元子復用其說謂本卦傳云消不久否泰傳皆有道消道長之文于此互見之文王殷人而從殷正其說可信然細觀卦義否泰消長之文乃二卦自相反對之象本卦彖云消不久則于二陽有關不得混為消長之說也程傳及紫岩上草孟敬俱指遯説謂天正建子之月一陽始生為復其二建丑之月二陽長而為臨其七建午之月一隂始生為姤至其八建未之月則二隂長而為遯遯者臨之正對臨六爻盡也自復至遯凡八月二陽消矣臨遯反對得之何元子謂卦主臨言自臨距遯僅七月八月有凶應于復卦言之此其說之可疑者也其一說則謂夏正八月于卦為觀自一陽復十一月至臨十二月二陽浸長逼四隂當此時陽勢方盛至于八月建酉卦為觀四隂浸長逼二陽則臨之二陽至觀危矣序卦相承臨觀反對秋山謂自六三八變而至觀為八月卦臨則二陽長于四隂剥于上觀四隂長于下二陽剥于上矣故曰有凶聖人于此二陽長而隂消之初為二陽消而隂長之慮也蓋方盛而慮衰則盛可久若既衰而後為之慮則無及矣此八變之說于八月之數合于八月之時亦合趙汴水曰消不久之義專以二陽消息為主以臨與觀反也臨為二陽之長觀為二陽之消少進一位即為剥而陽之消不久矣當臨之時人喜陽剛之浸長而聖人于此際已垂浸消之戒視剥復否泰消長二卦者其憂深慮為尤切浸長者原始有凶者要終言當制于未亂也解彖傳不久之義于卦中二陽有關朱子兼存來矣鮮焦弱侯潘去華俱從之惟何元子文王彖易而從夏正朱子心疑不知古者三正並用故啟數有扈之罪曰怠棄三正逸周書夏數得天百王所同是以六經中皆三正錯見而用夏正居多即如說卦云兊者正秋也亦用夏正何獨臨之彖不可以夏正言
説卦傳兊正秋也(疏兊位是西方之卦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張氏以寜曰兊正秋夏時夏時百王所同不曰正秋而曰兊孟冬于理不可也此與魯史奉周正朔而書之以紀事者自不同)
    蕙田文王殷時演易而用夏正孔子周時贊易亦用夏正三正通用之證
    觀承案說卦以兊為正秋亦可見夏時之善所謂三正迭用惟夏得天天道春秋之序以建寅為得其正故周禮春秋不得不奉時之正朔而詩書易象非一代之書不妨多據夏時為言所以損益百王特告顔子以行夏之
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服色(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子殷夏寅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平旦是易朔也)
春秋昭公十七年左氏星孛于大梓慎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四月于周五月
公元85年
後漢書陳寵元和二年奏曰夫冬至之節陽氣始萌故十二月射干芸荔應時令曰諸生安形體天以為正周以為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乳以為正殷以為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三㣲成著以通三統周以天元殷以地元人元
 白虎王者受命改朔何明易姓不相襲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助化也是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天春秋瑞應傳曰敬受瑞應王改正朔服色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民也正朔三何本天有三統三㣲之月也朔者蘇也革也言萬物革更于是故統焉三㣲何謂陽氣始施黄泉萬物動㣲未著十一月時陽氣始養根株黄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時萬物始芽而白白隂氣故殷為地正色白也十三月時萬物始孚甲而出皆黒人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黒也
論語顔淵為邦子曰行夏之
 朱子夏時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嵗首天開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嵗首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丑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時以作事嵗月自當人為紀故孔子嘗曰吾得夏時焉而說者以為小正之屬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而於此又以告顔子
 孔叢子縣子子思顔回為邦孔子曰行夏之若是殷周異政為非子思夏數得天堯舜之所同也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乎天因正朔云天時之改耳故不相也夫受禪於人者則襲其統受命于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然也三統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右三正統論
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文祖(傳上日朔日也是疏毎月皆有朔日正月之朔故云上日言一嵗日之上也鄭元以為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堯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時未改堯正故云正月上日即位乃改堯正云月元日先儒王肅以為殷周改正易民視聼自夏已上皆以建寅為正孔意亦然)
公元537年
 北史李業興天平四年使梁梁武帝尚書正月上日受終文祖此時何正業興對曰此正月梁武帝何以得知業興曰案尚書中候運衡云日月營故知又問堯時以前何月為業興對曰自堯以上書典不載實所不梁武又云寅賓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鳥殷仲春即是二月此出堯典何得云堯時不知何正業興對曰雖三正不同時節者皆據夏時正月周仲春二月男女無夫家者雖自周書月亦夏時堯之日月亦當如此
    蕙田李業興中候之文證正月上日為建寅之月以月令孟春日在營室故也考堯時冬至日在虚則建寅月日躔當在奎婁已過營室一次不得云營始也晉志載董巴之言云顓帝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五星會天律營室顓頊又在唐虞之前月日躔去營室尤逺凡為此說者皆不通嵗差之故者也鄭氏謂堯正建丑此時未改堯正故云正月上日以中候日在營室推之則建丑近是其云三正不同時節者皆據夏時此誠千古定論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疏王肅云月元日猶言正月上日變文耳)
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神宗
    蕙田鄭康成髙堂隆以為堯正建丑舜正建子堯典二分二至四仲之月蓋敬授人時用人正所夏數得天百王所同者也然竟謂以寅為正則夫子顔淵不當但取韶舞而曰行夏之時矣若王肅等謂自夏以前俱以建寅正則不然甘誓明言怠棄三正則不商周始創改之也觀承案唐虞建寅堯典經文自有明據二月東巡重華繼治亦别無改正文夫子毎舉夏時為言者以三代相連商周言之但舉夏為便亦以唐虞已逺其令或尚踈畧夏王之而典制益詳今夏禮雖亡而尚傳小正一書可知夏時最為明備時行夏而舞用韶蓋各舉其盛以為言也康成堯正建丑建子之云洵為穿鑿無據三正迭建其來久矣唐虞以前豈無子丑何必斷歸堯舜
          右唐虞夏正朔
公元前1540年
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先王嗣王祇見厥祖(傳此湯崩踰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蔡氏沈曰元祀太甲即位之元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二月為正也乙丑日也不繫以朔者非朔日三代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朝覲會同頒律授時則以正朔行事至于紀月之數則皆以寅為首或曰孔氏言湯崩踰月太甲即位十二月者湯崩之年建子之月也豈改正朔不改月數乎曰此孔氏惑于序書之文也太甲仲壬之後仲壬之喪而孔氏曰湯崩奠殯而告固已誤矣至于正朔不改月數則于經史尤可考周建子矣而詩言四月夏六月徂暑寅月起數未嘗改也秦建亥矣而史記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夫臘必建丑月秦以亥正則臘為三月十二月者則寅月起數未嘗改也至三十七年書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雲夢繼書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正朔寅月起數未嘗改也且秦史制書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則周之十月建酉月安在其為建亥乎漢初史氏所書舊例也漢仍秦正亦書曰元年冬十月正朔改而月數不改亦已明矣且經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則以十二月正朔改元何疑乎惟其正朔行事也故後乎此者復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嗣王歸于亳蓋祠告復政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孔氏不得其説而意湯崩踰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以年改元矣蘇氏曰崩年改亂世事也不容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
 張氏以寜改正即是改月商改夏正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改商正以十一月為正月子正以夜半為朔丑正雞鳴為朔寅正以平旦為朔烏有正朔不改月數之理乎虞夏受禪皆以正月行事至商周革命皆改正朔嵗首一月正月人君居正也月必書正猶年必書元今于嵗首但書冬十二月而不書正則是商一代無正何以號令天下整齊萬國
太甲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冕服嗣王歸于亳(傳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五月三年服闋此疏周制君薨之年屬前君明年始新君元年殷法君薨而新君即位即以其年為元年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十一月再期至十二月服闋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也)
公元前1538年
 張氏以寜曰若元祀為踰年即位改元之年則方其改元既已踰年矣又加以元祀三祀之二十五月則為四年而非三祀孟子明言三年復歸于亳非四年而況營桐之舉乃人臣大變不得已之事伊尹固幸其君之終喪而急迎以歸故不待嵗首正月由是以觀伊訓之元祀非踰年改元之年而十二月為商之十二月十一月信矣
 顧氏炎武曰胡氏引伊訓太甲十有二月之文以為商人不改月之證與孔傳不合未有明據孔傳未嘗以十二月為嵗首
公元前1521年
    蕙田改朔不改月之說始于胡文定春秋傳繼蔡仲黙書傳先儒援引經傳之文以駁之而未有所據以斥其秦人建亥不改月及商書十二月之說者考顧氏炎武日知錄謂胡氏引秦人以亥為正不改時月為證則不漢書髙帝紀春正月注師古凡此諸月號皆太初正律之後紀事追改之非當時本稱也以十月嵗首即謂十月正月今此真正月當時謂之四月耳他皆類此叔孫通諸侯羣臣朝十月師古云漢時尚十月正月故行朝嵗之禮史家追書十月又曰漢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東井當是建申之月劉攽云案太白辰星去日不過一兩次今十月而從嵗星東井無是理也然則五星以秦之十月東井耳秦之十月七月日當鶉尾太白辰星謂從嵗星據此足明記事之文皆是追改惟此一事失于追改遂以秦之十月為漢之十月夫以七月誤為十月正足為秦人改月之證而胡氏非矣此說足以破其秦人不改月之謬獨商書伊訓及太甲中篇一云元祀十有二月一云三祀十有二月朔可以不改月之證而世之駁蔡傳者第據孔安國湯崩踰月改元之文以為周禮不同或又以崩年改亂世之事遂詆後出古文未足深信二說者俱未能得其要領無以九峰之辨而息後學之疑今案漢書志引伊訓篇云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下文又釋之曰言雖有成湯太丁外丙之喪以冬至越茀祀先王方明配上朔旦冬至之嵗也乃知伊訓所稱十二月者正建子之月在十一月商則十二月也禮云喪三年不祭天地社稷越紼行事此所云祀于先王者乃冬至配天之祭故祭畢稱烈祖成德配上以訓嗣君而非正朔告廟之祭也劉歆三統術推是年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與伊訓正合然則伊訓之文正足為殷人改月之證尚書春秋紀事之體本自若合符節若夫桐宮之放乃聖人不得已之事一朝悔悟便當復辟何必嵗首之月張敷言有云放桐之事人大變周公之聖猶被流言阿衡之心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當復辟不須正月也此足以破胡氏蔡氏據太甲以為殷人不改月之謬矣
公元前1315年
    觀承案漢書元年冬十月師古注最明劉攽說亦更詳暢然實本之北史髙允也可古人原無不改月之説胡氏偶不及檢耳至漢志引太甲元年十二月謂正是建子之月在十一月者在商則十二月尤足為殷人改月之證破後人不改月之疑矣
          右商正朔
公元前1303年
泰誓十有三年春大會孟津(注此周之孟春春疏知是周之孟建子之月者案劉歆三統術以殷之十二月武王𤼵師至明年二月甲子咸劉商王十二月即周之正十一月也蔡氏沈曰孟春建寅之月也案漢孔氏以建子之月蓋謂三代正朔必改月數月數必以其正為四時首序一月戊午既以一月建子之月而經又繫之以故遂以建子之月為春夫正朔不改月數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改易尤為無藝不可以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辨而明也或曰鄭氏箋詩惟莫之亦言周之季春為孟春日此漢儒氶襲之誤耳且臣工詩言惟莫之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厥明蓋言莫春則當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麥將熟可以上帝之明賜夫牟麥將熟則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于詩且不得其義則其考之固不審不然則商以季冬周以仲冬四時反逆不得其正豈三代聖人奉天之政乎)
公元前1110年
 朱氏鶴齡蔡傳解春為建寅之月又力辨商周時月俱不改愚考春秋經傳之文(凡十餘條語多不錄)而知其說非也蔡氏謂冬不可為春十一月不可為正月黄鐘九律首陽之變也林鐘初六呂之首隂之變也子者一陽之生于卦為復至午而陽極焉午者一隂之生于卦為姤至子而隂極焉子為星紀之次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律紀皆以子為首則何不可以月令三正迭建時無失夏正木之著者也殷周二正木之㣲者也皆陽位也特孟陬之月尤切民事故夫子曰行夏之時而豈謂子丑不可為正哉秦人改建亥月蓋自以水德代周且五行木生于亥故用之雖事不師古然改時與月必循三代之舊本紀元年冬十月顔師古謂是太初正律以後史臣追書蔡氏顧引之以為不改時月之證其亦踈矣(唐順之曰考秦改正朔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周之亡已三十六年矣周在時正已不行于天下況既亡乎秦紀所云冬十月恐是周亡之後民間私稱夏正而書之此于周改月之説自不相礙不足以為據也)蔡氏又據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泰誓十有三年春以為不改時月而駁漢孔氏之非愚謂據此二端時月之改尤章章也夫商人建丑十有二月夏正十一月也下云伊尹先王嗣王祗見厥祖先王自契元㝠以下厥祖湯也商人宗廟之禮不可詳考法云殷人禘嚳而郊㝠祖契而宗湯安知不以其月至日伊尹攝行郊祀配天之禮因而陳訓太甲班固三統術推之湯伐桀之嵗在大火房五度故左傳大火閼伯之墟實配商十二年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伊不言朔則乙丑朔日也此恐誤)其日伊尹先王方明(方明儀禮)以配上帝此其證也十有三年之春春秋春王正月十一月何以明之武成惟一壬辰旁死魄翌日癸巳王朝自周于征伐商戊午師渡孟津癸亥于商牧野一月二孔以為周正建子之月是也師渡孟津大㑹孟津癸巳戊午凡二十六日皆十一月癸亥十二月之四日國語引伶州鳩言武王商嵗在鶉火(周語注嵗嵗星鶉火名周分野)日在析木天駟斗柄天黿班固三統術推之師方𤼵為殷十一月戊子日日在析木七度夕月房五度房天駟也後三日得正月辛卯朔合辰斗前一度斗柄明日壬辰晨星始見戊午孟津明日己未冬至晨星婺女伏閱建星牽牛至于婺女天黿之首至庚申二月朔日也癸亥牧野甲子合戰書傳無一不符者此又其證也蔡氏又引臣工莫春來麰以為夏月未嘗改則于此有說矣古者天子受命改元朝覲會同大政皆以正朔行之至于分至啟閉民事早晚所關者未嘗不遵小正之書東萊呂氏所云三正通于民俗周人兼而用之是也史書記時事則從周正月令紀嵗功則從從周者多出于朝廷令之施設者多出于民間士女話言詩書三禮所舉難更僕數安得援之為不改時月之證乎信如蔡說商周正朔名改實不改夫子何必云行時乎
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挾日而斂之(注月周之正月以月朝日布治于天下至正嵗又書而懸于象魏使萬民觀焉)
小宰嵗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法狥以木鐸不用法者國有常刑(注正嵗謂夏之正月得四時之正出教令者審也)
宰夫嵗終則令羣吏嵗會正嵗則以法警戒羣吏(注嵗終謂周季冬治疏知是周之季冬者以正月之吉始和是周正月布于天下至今嵗終考之是盡一嵗十二月之事故知非夏之嵗終也後凡言嵗終倣此)
凌人氷正嵗十有二月令斬氷三其凌(注正嵗季冬大寒氷方盛之時嵗疏周雖以建子行事則皆用夏之正若據殷周則十二月氷猶未堅也)
 華氏學泉周禮正月之吉或云周經文凌人十二月斬氷斷之則十二月為夏正建丑之月雖鄭氏無能立異說也既十二月為夏正建丑之月而正月周正建子之月有是理乎既正月夏正建寅之月則嵗終為十二月建丑之月而正嵗當即正月而或正月言正嵗亦通稱
 蔡氏德晉正嵗正月以其為十二月之首為正月以其為一嵗之首曰正嵗太宰職正月之吉懸治象法小宰嵗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法明係一時可見康成以布治象建子月乃懸治象建寅月則暗改經文乃字為正嵗二字凌人掌氷政政字則明改為連下嵗字讀皆徒生
    蕙田周禮六官内宮内宰虞司馬司爟司烜柞氏薙氏等職凡言四時者皆用夏令正月亦夏夏正建寅之月為孟春三陽漸盛東風解凍故云始和若建子天氣閉塞而成冬豳風七月詩一之日觱𤼵是其時安得云始和康成因此二字不協遂訓為改造之意殊屬牽強月令秦人未改朔之先其序十二月于季冬則曰是月也數將幾終嵗更始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國典時令以待來嵗之宜孟春月則曰命相布德和令與此正同
地官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教象挾日而斂之(注周正月朔日疏周禮言正嵗者則夏之建寅正月直言正月者則周之建子正月也)
正嵗令于教官曰各供爾職修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正國有常刑(注正嵗夏正月朔日)
小司徒正嵗則帥其屬而觀教法之象狥以木鐸不用法者國有常刑
鄉師正嵗稽其鄉器
鄉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正嵗令羣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憲之其所
州長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正嵗則讀教法如初(注雖以正月讀之至正嵗猶復讀因此四時之正重申之)
黨正四時之孟吉日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
 正嵗屬民讀法
遂大夫正嵗稼器稼政(注稼政孟春月令所云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邱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
春官太史正嵗年序事頒之于官府都鄙頒告朔于邦國(注中數嵗朔數日年中朔大不齊正之以閏若今作律也)
眂祲正嵗行事嵗終則弊其事(注占夢季冬惡夢正月行安宅之事以順民心弊斷也)
夏官大司馬正月之吉始和布政邦國都鄙乃縣政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政挾日而斂之
訓方氏正嵗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秋官大司冦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國都鄙乃懸刑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刑象挾日而斂之
小司冦正嵗率其屬而觀刑象令以木鐸不用法者國有常刑
士師正嵗帥其屬而憲禁令于國及郊野
 張氏以寜曰凌人正嵗十有二月夏季冬也遂大夫訓方氏正嵗夏正月也小司㓂士師先嵗而後正嵗眂祲先正而後嵗終考之皆夏正月夏季冬也所謂猶自夏焉者也
 逸周書月解惟一月既南至昴畢日短極基踐長㣲陽動于黄泉隂慘萬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草木萌蕩日月俱起牽牛之初右回行月周天一次而與日合宿日行一次周天泊舍于十有二辰終則復始是謂日月權輿正嵗道數於時一而成於十次一為首其義則然凡四時成嵗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月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夏數得天百王所共其在商湯用師于夏除民之災順天革命正朔變服殊號一文一質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為正易民之視若天時大變一代之事亦越周王致伐于商改正異械以垂三統至於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自夏焉是謂周月以紀於政
 王氏樵曰子月一嵗之始猶子時為一日之始安在子之不可以為春乎夫正朔者十二月之首史官紀年之所始也正月者十二月之首律官紀年之所始也正朔有改三代迭建三正新民視聽月朔有改有不改有改于上不改下從民間便乃春秋史官之書必用王正朔而律法要為不可必與月合時月必與所書之事合或者乃必欲旁引曲證以為不改與月其亦踈且固矣
 華氏泉曰六經論孟所稱或用周正或用夏參錯不一周禮則斷從夏正春秋則斷從周汲冢月解篇云夏數得天百王所同至于敬授人時巡狩祭享猶自夏焉故先儒謂商周革命建子建丑有改正朔之名而授時祭享有用夏時之實春秋史官紀事之體必書本朝正尊王也其民俗通行悉從夏令
 蔡氏德晉或問經文正月有正鄭康成正月為周正正嵗為夏葉秀𤼵以正月夏正正嵗為周吳德方以正月正嵗皆為周王昭明以正月正嵗皆為夏正果孰為是昭明之說近是逸周書授時祭享猶是夏焉周禮正授時祭享之書凡四時皆用夏令正月用夏可知凌人十二月令斬氷康成以為用夏矣十二月既用夏正正月安得用周
唐風蟋蟀蟋蟀在堂嵗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傳蟋蟀九月在堂聿遂也九疏小明嵗聿云暮采蕭穫菽采穫亦是九月之事月嵗未為暮而云聿暮者言過此則嵗將暮耳謂十月以後嵗暮也)
 張氏以寜曰周以十一月嵗首故此九月以後嵗暮周正
 顧氏棟髙日月其除除者除舊布新今人以臘月三十日為除夕是詩明言九月為嵗將莫十月嵗除是以十一月嵗首明證
豳風七月一之日觱𤼵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傳一之日周正月也二之日正月三之日夏正月四之日夏二月周四月也)
 朱子一之日謂斗建子一陽之月二之日謂斗建丑二陽之月也蓋周之先公已用此以紀候故周有天下以為一代之正朔也
 顧氏棟髙據此公劉當夏之時已自以子月起數以夏之十一月正月以夏之正月為三月一之日二之日猶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不曰正而曰一者避時之正朔也後武王伐商猶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蓋此時未革殷命猶從舊號實昉于此
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穹窒熏䑕塞向墐户嗟我婦子曰為改嵗此室處(疏曰為改嵗者以仲冬十一月陽氣始萌可以為年之始故改正朔建子正嵗莫止十月嵗莫是過十月改嵗大寒故言改嵗之後觱𤼵栗烈大寒時方始入此室而居之也)
 顧氏棟髙豳風凡言月者皆夏正言日者周正此于十月之下即云穹窒熏䑕曰為改嵗明言公劉夏時已自以十一月嵗首不待注疏本文已是顯然
小雅采薇采薇作止曰歸曰歸嵗亦莫止
采薇采薇亦剛曰歸曰歸嵗亦陽止(箋十月陽時純坤用事嫌于無陽故名此月陽月)
 張氏以寜首章莫止三章陽止則周十二月夏之十月也周以夏之十月嵗莫十一月嵗首
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張氏以寜曰諸詩皆屬周正無異詞獨此一章不合蓋周雖改而夏正迭用已久故民間話言不能忘而稱道
 呂氏曰見三正之通于民俗此皆述民俗話言史官之紀事也
十月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箋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
 張氏以寜下文燁燁震電八月雷乃收聲時而震電見焉亦為變異此時周正
小明我征徂西至艽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昔我徃矣日月方除曷云其還嵗聿云莫昔我徃矣日月方奥曷云其還政事愈蹙嵗聿云莫采蕭穫菽
 張氏以寜曰周二月夏十二月也言自我之徂西至艽野之地其時十二月朔旦今則已離閱冬寒夏暑尚未得歸此心之所以而且苦也曰至者據已至彼地而言曰徃者在家始𤼵而言二章三章追叙其始𤼵之時也日月方除除者除舊布新之謂日月方奥奥與厥民隩之義同周以十一月嵗首民寒而聚居于隩我之始亦自謂其時即歸何至今嵗將莫而尚未得歸至九月采蕭穫菽以為卒嵗之用也蓋小明大夫以夏十一月始𤼵徂西以十二月至于艽野明年之九月尚未得歸經閱踰年之久所以憂也此詩首尾相應次序甚明與周正合若以夏二月說則仲春嵗首不得以為除舊而布新二月九月二月氣已暖至九月肅霜而肇寒亦不得以為離閱寒暑
 顧氏棟髙曰張氏此章𤼵明周正之㫖十分精當毛傳以方奥為二月之初訓為暖則二月尚未可云煖鄭又據爾雅四月為除尤無當上甫二月此忽言四月且自四月九月皆煖日無寒時又何言載離寒暑孔疏蟋蟀篇引此采蕭穫菽為嵗莫九月之事明以此周正則二月為周二月夏之十二月信矣
周頌臣工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上帝用康年命衆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箋周之莫春于夏為孟春諸侯春朝孟月于周晚春遣之勅其車右保介以時當歸勸農趨時也知疏知非夏之季春者以夏之季春非復朝王之月故此為夏之正月也夏之孟春耕期已逼故勅其車右以時事歸即耕田是也)
 張氏以寜曰蔡氏書傳此以麰麥將熟其為夏之莫春三月可知今考之全篇止曰將受厥明不曰來牟將熟將之云者未至而預期之辭見于經傳甚多況其曰如何新畬命我衆人庤乃錢鎛七月之詩言于耜舉趾周官遂大夫正嵗稼器稼政之事嗟嗟保介月令孟春祈穀天子耒耜措之于保介之御間皆夏正孟春事也若待建辰三月治新畬始庤錢鎛不亦晚乎將受厥明乃期之之辭非即時賦物之比不可以文害辭也則莫春為夏之正月信
    蕙田案詩三百篇或用夏用周參差不一三正通乎民俗非如史官編年紀事遵時王之制張氏以寜六月棲棲四月維夏諸詩論暮春春服既成以為正支牽合反滋後人之惑今皆不取
公元前1832年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疏王者前代正朔建寅之月為殷以建丑之月為正三異制正朔不同時王所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之正月也王不在春上者月改則王所改故王不先春王連月故王處下周以楚子正則周之二月三月皆是前世之正月也故于月書王王二月者言是我王之二月乃殷之正月正也王三月者言是我王之三月乃之正月也既有朔之異故月稱王以别之也)左氏元年春王正月(注言周以别夏殷)
 公羊傳者何嵗之始也曷為先言而後正月
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胡氏安國曰案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嵗首冬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後乎周者以亥為正其書始建國元年冬十月知時不易建子亦明矣乃以夏時周月何哉聖人顔回以為邦則曰行時作春秋以經世則春王正月此見諸行事之騐也或曰天子議禮仲尼聖德無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言也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時冠月垂法後世以周正紀事示無其位不敢自專也其㫖㣲矣朱子語類古者正朔如以建子月嵗首則謂之正月抑只謂之十一月曰此亦不可考如詩之月數即今之月孟子七八月之間旱乃今之五六月十一月徒杠十二月輿梁成乃今之九十月國語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孟子十一月十二月若以為改月則與孟子春秋相合而與詩書不相合若以為不改月則與詩書相合而與孟子春秋不相合如秦元年十月為首末又有正月又似不改月)蕙田朱子注詩及孟子皆主改月此條猶屬未定之論
 語類某親見文定公家說文定春秋說夫子以夏時冠月以周正紀謂如即位依舊十一月只是孔子改正春正月便不敢信恁地時二百四十二年夫子只證得行時四字據周禮正月有正嵗則周實是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謂之時只是為他不順欲改從建寅
    蕙田案此駁胡氏夏時周月之說極精
 朱子文集與張敬夫春秋正朔事比以書考之凡書月皆不著疑古史記事只如此至孔子春秋然後天時王月明上奉天時下王朔之義而加建子則行夏時意亦其中伊川先生劉質夫意似如此春秋兩字魯史舊名又似有所未通
    蕙田史家編年之例以日繫繫時以時繫嵗書可不書曰未有日而不者也書時可不未有無時者也以春秋之文證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夏五月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時月並書謂春夏秋冬孔子増加猶可通也二年公會于潛三年武氏子來求賻皆有時而元年不書春至二年始書三年始書有是例乎春秋之名孔子以前已有之則春字孔子所加審矣尚書記言之文與編年不同故書書時書日恒無定例如泰誓縢書不書伊訓太甲成康誥召誥多士多方顧命畢命不書時或以為古史時月例不兼書果爾泰誓中云戊午牧誓云時甲子昧爽洛誥戊辰王在新邑及詩小雅吉日庚午之類皆有日無豈得古人日月亦不兼書乎孔穎達春秋主書動事編次為文日月時年皆具尚書記言不為編次不具通儒之論也朱子伊川假天立義之說故為此論而又云春秋兩字魯史舊名則已知其不然
 又答吳晦叔春秋書正伊川說則只是周正建子但非而書夫子有行夏時意而假天時以立義文定引商十有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改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建午建未暑雨苗長時而十一月十二建戌建亥將寒成梁之候又似并改號此又何耶或是當時二者並行唯人所用春秋既是國史則必用時之正其比商書不同者蓋後世彌文而秦漢直稱十月者則其制度濶略
    蕙田春秋既是國史必用時之正其餘散見于他書者則三正通用不易之論也殷及秦漢亦皆改胡氏所引證俱未可信
 又前書所諭周正之說終未穩當孟子所謂七八乃今之五六所謂十一月十二乃今九月十月是周人固已改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大熟未穫此即止是今時之蓋非酉戌之未有以見夫嵗之大熟而未穫以此考之今春秋月數魯史舊文四時之序則孔子㣲意伊川所謂假天時以立義謂此也若謂周人初不改未有明據文定只以商秦二事為證以彼之博洽精勤所取猶止於此無他可考必矣今乃欲以十月隕霜之異證之恐未足以為不改之騐也蓋隕霜在今之十月則不足怪在周之十月則為異矣又何必史書八月然後為異哉況魯史不傳無以必知其然不若只以孟子尚書為據之明且審也若尚有疑則不若且闕之之為愈不必强為之說矣
    蕙田案此書疑周人改不改時與伊川之說略同周時列國之史皆名春秋晉語司馬侯晉悼公羊舌肸習于春秋是晉春秋楚語申叔時傅太子之法曰教之以春秋是楚春秋既以春秋名其書必無書不書時之理春秋無氷則之證也孟子秋陽以暴之則之證也如謂可改不可人初不改時故魯史不書時而孔子特加以寓行夏時之意則必加王正月上加於王三月之上然後可也建子既非夏時夏時周月非所從周湯潛菴所謂不周之間孔子何以自處者其說簡而當矣金縢云秋大熟自據夏正春秋所書春王正月自據正三正通由來已久不必執書以難春秋
 又答林擇之三代正朔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則商人但以建丑嵗首不改號以孟子七八十一月十二之說考之則人以建子不改時以書一月戊午四月哉生明類考之則古史不書時以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子春秋時特加四字繫年見行夏時之意若如胡傳說則未嘗孔子特以夏正建寅嵗首月下所書之事却是周正建子月自是之後與事常相差兩月聖人制作之意不如是之紛更煩擾其所制作不如是之錯亂無章愚見如此而考之劉質夫說亦云先書春王正月而後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字夫子所加但魯史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此字而杜元凱左傳後序汲冢竹書晉國之史却以夏正建寅嵗首則又似胡氏之說可為據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或有此書借録一兩示及幸甚幸甚漢書元年冬十月注家以為武帝改用夏時之後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此亦更煩子細心考也
    蕙田案此條辨胡氏夏時周月之說極明快又謂春秋二字魯史元有之皆不易之論然猶不能無疑竹書晉正建寅之說顧氏
公元前720年
   棟髙嘗論之曰汲冢書曲沃莊伯之十一年
公元前1832年
    十一月為魯隱之元年正月紀年皆用夏正先儒晉封太原沿唐虞故俗或有之然看來成周盛時所不不特也亦通三所不豳風一之日二之日公劉之時便已自以子月起數不曰正而曰一以避時王之尊號武王伐商之年商命未改猶曰惟一壬辰不敢遽用正字詩書所稱同一揆也夏殷不禁豳周之用子正周時獨禁晉之用寅正乎若三代果有此禁則啟罪狀有扈氏當云怠棄夏正不當怠棄三正矣此言可以考亭之疑漢書注稱漢初所書冬十月史官追改顧炎武據以證秦漢之亦改月然朱子亦已見及之大儒讀書細心非他所及
公元前1110年
 趙氏周正考春秋修史為經猶存大體始年元年嵗首春一月正月加王于正皆從史文傳獨釋王正月者見國史所書乃王正朔月周月孔氏謂月改則是也後于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十七年夏六月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當夏四月是謂孟夏又記梓慎火出三月于商四月于周五月以周人改改月春夏秋冬之序則循正分啟閉之候則仍夏時經書冬十月雨雪春正月無氷及冬十月霜殺菽之類皆為記災可知汲冢竹書有周月解亦曰夏數得天百王所同商以建丑為正亦越作正以垂三統至于敬授民時巡狩烝享猶用焉其言損益之意甚明經書冬烝春狩以此三正之義備矣近代說者徃徃不然夫以左氏聖人未逺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以及戰國之際中國改物之變魯未滅亡傳于當時正朔豈容有差漢書志據三統術商十二月乙丑朔冬至即書伊訓篇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先王冬至越茀行事其所書辭有序又言後九十五嵗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無餘分春秋律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後八嵗武王伐紂克殷之嵗二月己丑晦大寒閏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驚蟄周公攝政五年正月丁巳朔冬至禮記孟獻子亦曰正月日至七月日至其說皆與傳合夫冬至在商之十二月在周之正月大寒在周之二月驚蟄三月夏至七月太初術其在立冬小雪則曰于十月商為十一月十二月人大術追春秋冬至亦皆在正月孰謂殷不改月乎陳寵陽氣始萌有射干芸荔應天以為以為春陽上通雉雊雞乳以為正殷以為春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正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蓋天施于子地化于丑人生于寅三陽雖有㣲著三正可言此亦術家相承之說所謂夏數得天以其最適四時之中爾孰謂建子乃若夫子顔子為邦之問則與作春秋事異蓋春秋當代之書以治當代臣子不當以惑民聽為邦為後立法故舉四代禮樂而酌其中夫固各有攸當也如使不改時則何必曰行使夫子果欲用亦何以責諸侯之無王議桓文而斥吳楚而或者猶以為千古不決之疑則以詩書周禮論語孟子所言時月不能合故也夫三正通于民俗久矣春秋國史記書王正以表大順頒朔告朔一體其所書事有當繫月者有當者與他經不同詩本歌謡多言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周禮書正月正嵗皆夏正也諸官制職掌實循二代損益之其著時月者又多民事巡狩烝享同故夏時以存故典因革蓋非赴告䇿書定為一代之制者皆得通言之則又不可論於春秋矣若論語莫春亦如詩書春夏皆通民俗恒辭不可以為不改孟子言七八月之間旱十一月徒杠十二月輿梁成左傳後則改月猶自竹書又記晉曲沃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竹書後人夏正追録舊史故與春秋不同然亦未嘗輒以夏正春秋時月也自啖趙而後學者徃徃習攻左氏而王周正月為甚以其尤害于經特詳著焉
    蕙田趙氏之論頗為貫串
公元前1832年
 熊氏朋來孔子所謂時見于答顔淵為邦者然也至于魯史春秋當時諸侯奉時正朔以為國史所書之月為周正所書之時亦周正經日月自可互證而儒者猶欲執夏時之說以棄之譬如孔子言車豈必止言殷輅哉小戴記孟獻子之言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此言冬至周正春正月夏至周正秋七月明堂位所言孟春建子月所言季夏六月即建已月禮尚然春秋乎證于左傳可見矣若拘夏時周正說則正月二月須書三月乃可且如四年春正月狩于郎周人用仲冬狩田此以春正月書之即建子月書也哀十四年春西狩以周正之春行仲冬之狩桓十四年春正月無氷若夏正春正月解凍矣惟建子之月無氷故紀異而書成元年春二月無氷襄二十八年春無氷皆可為證定元年冬十月霜殺菽此夏正秋八月而書也若建亥之月則隕霜不為而亦無菽矣大抵周人雖以夏時並行豳詩禮則然唯春秋魯史專主周正陽生于子即為春隂生于午即為秋學者惑夏時之說謂至朔同日僅見于傳而經無有不思經傳所書月日參考相同僅以僖五年經傳之正辛亥朔月日左氏欲以分至之例故書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正月以後日月可證者經書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傳書八月甲午晉侯上陽又書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以六十甲子數之自隔年十二月戊申晉有申生之事越三日即正月辛亥朔魯聞晉難必正月故經以春書是年嵗在丙寅正月辛亥朔二月辛巳朔三月辛亥朔四月庚辰朔五月庚戌朔六月己卯朔七月己酉朔八月戊寅朔九月戊申朔十月丁丑朔十一月丁未朔十二月丙子朔閏十二月丙午朔小以八月戊寅朔甲午晉圍上陽八月十七日也由八月甲午數至九月朔戊申九月戊申朔十二月朔兩小月該八十八日故以十二月朔丙子其言丙子旦日在尾以冬十二月日在此時尾度多在卯且後逼閏月宜其尚以建戌中氣合朔于卯之尾宿所九月十月之交者以夏正言所謂冬十二月以周正書之以經傳月參考可無疑矣或謂二十年己卯傳亦書春王二月己丑朔日南至自僖五年至朔同日為始數至此得第七章本注以為失閏案本年十一月乙酉朔故經于此月有辛卯初七日也閏當在隔年十二月而在是年八月正月七月皆以失閏而差一月二十一年庚辰經書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自二月己丑朔數至次年七月壬午中間己丑者退小盡八箇月自壬午己丑恰退八日經傳正是相同觀僖五年左氏南至之書即孟獻子所謂月日至也觀昭二十一年梓慎日食以對孟獻子所謂七月日至冬日至而傳稱春正月夏日至而經書秋七月春秋書時月皆用周正明甚
 王氏守仁春王正月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仲尼經始筆也說者或以為周雖建子不改月或以為周改月不改時其最有據為世所宗者則以夫子嘗欲行之時此以夏時周月益見諸行事之實也紛紛之論遂使聖人白簡實之訓反為千古不決之疑夫子嘗曰吾從周又曰非天子議禮不制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者仲尼聖德無其位而改周之正朔是議禮制度自己出矣其得為從周乎夫子天下諸侯强皆不復知有天王于是乎春秋以誅僭亂周室一王大法而已乃首改周之正朔其何以亂臣賊子春秋之法變舊章必誅宣公稅畝王制必誅鄭莊之歸祊無王命必誅人之入向是三者之有罪固猶未至于易天王正朔之甚使魯宜鄭莊之徒舉是以夫子則將何辭以對豈春秋忠恕先自而後治人之意乎今必泥于行之時一言而曲為之說以為是固見諸行事之騐又引孟子春秋天子之事罪我者其唯春秋之言而證之夫謂春秋天子之事者謂其時天王之法不行天下而夫子作是以明之耳其賞人之功罪人之罪誅人之惡與人之善蓋亦據事直書褒貶自見士師斷獄辭具而獄成然夫子猶自嫌于侵史之職明天子之權而謂天下後世且將以是而罪我固未嘗無罪之人而論斷之曰吾以明法天下取時王之制更易之曰吾以垂訓後人未及明訓未及而已陷于殺人比于亂逆之黨矣或曰子謂周之改月與時何據曰吾春秋也夫不改與時也則春秋不書春王正月春秋而書曰春王正月則其改月與時也何疑況禮記正月七月日至前漢武王伐紂之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戊午師度孟津明日己未冬至考之泰誓十有三年春武成一月壬辰之說皆足以相為𤼵明證周之改月與時而子意直據夫子春秋之筆有不必更援是以者今舍夫子明白無疑直筆而必欲旁引之于穿鑿可疑之地是惑之甚也曰如子之言則可以乎曰何為不可陽生于子而極于己午隂于午而極于亥子陽春始盡于寅而猶隂生秋始盡于申而猶也自一陽之復以極于六陽之乾而為春夏一隂之姤以極于六隂之坤而為秋冬文王之所演而周公之所繫武王周公其論之審矣若夫仲尼夏時之論則以其關于人事者比之建子為尤切而非謂其為不可也啟之征有扈怠棄正則三正之用在而已然非始于周矣曰夏時周月安定之論而程子亦嘗云爾曾謂程子之賢而不及是哉曰非謂其知之不及程子蓋泥于論語之時亦推求聖言之過耳夫論語夫子議道之書而春秋魯國記事之史議道夫子不可以不盡紀事魯國不可以實道並行不相悖者也且令周雖建子不改時與月則固夏時而夫子又何以之時云乎程子云蓋推求聖言之過耳庸何夫子書曰君子不以人廢言使程子猶在也其殆不廢子言矣
    蕙田案此筆削大義立言正大
公元前1098年
 顧氏炎武日知録春秋時月並書于古未之見考之尚書泰誓十有三年春大會孟津金縢大熟末穫言時則不言月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太甲惟三十有二月朔武成惟一壬辰康誥惟四月哉生魄召誥惟三月丙午多士三月多方三月丁亥顧命四月哉生魄畢命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言月不言時(朱文公林擇之亦有古文不書時之說)其他鍾鼎古文如此春秋並舉時月者以其為編年之史有時有月有日多是義例所存不容于缺一也(或疑夫子特筆不然舊史既以春秋為名自當書時且如隱公二年春公㑹于潛不容二年元年乃不書是知謂以時月出夫子者非也)建子之月而書此周人謂之後漢書陳寵傳曰天正建子以為元熊朋來五經說曰陽生于子即為春隂生于午即為此之謂天統未為天子則雖建子不敢
公元前1832年
 謂之正武成惟一壬辰是也巳為天子則謂之正而復加王以别于夏殷春秋王正月是也左氏傳曰元年春王正月一字盡之
 湯氏斌春王正月聖人之書明白簡而後推求過甚遂成不決之疑者如春王正月之類是也春秋不下數十家置春王正月四字不論固有之其以周改月兼改時者則漢孔安國鄭康成至明趙子常王陽明賀景瞻以周改月不改時者則宋程伊川胡康侯至明劉文成以周不改時兼不改月者則宋蔡仲黙魏華父至明章本清諸家引經據傳自以為不可易而予則直以春秋本文之而已矣春秋桓公八年冬十月雨雪十月以周正為建酉月雨雪為非時若十月建亥雨雪亦常耳何足成公元年二月無氷此建丑月也若建卯月無氷又何異莊公七年秋大水麥苗如周不改不改麥苗何得定公元年冬十月霜殺菽若十月菽已穫矣隕霜亦非失時如此之類甚多更有可證者僖公五年左氏傳曰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日南至子月也此又改月改時之的據也夫特書王正月左傳亦釋曰王周正月者蓋其為周天子之正月非之正月殷之正月也而又于二月三月亦繫之王見丑月為周之二月寅月為周之三月非同于殷正同于夏正也過此前代無以之為正者則亦不必書王以别之矣胡氏泥于不可以故有夏時周月之說以為孔子顔淵以行之時此為見于行事之騐則又謬甚如胡氏之說周改月不改時是雖以子月嵗首四時之序猶夫也以乃自孔子始以夏時周月非所以尊周以仲冬孟春豈可謂行時乎不周之間孔子何以自處焉夫行夏時師友平日論道之言所謂損益百王垂訓萬世者也春秋聖人尊周室明王制之書也王制未有大于正朔孔子當時諸侯强横大夫陪臣僭亂而作春秋乃首改周天子之正朔也恐聖人亦有所不敢矣或曰孟子云乎春秋天子之事也庸何傷曰所謂天子之事者謂賞功討罪天子之法使諸侯不敢悖天子大夫不敢諸侯耳非必變易四時之序改本朝正而後天子之事也胡氏以此垂法後世吾恐法未可垂而先犯為下不倍之戒矣且此亦空言耳烏在其為見諸行事之騐乎故周不改月則孔子不敢十一月正月十一月正月則周之必改月可知也周不改時則孔子不敢以周正月以周正月則周之必改時可知也左氏公羊穀梁皆周人也于此不加論焉亦以為不必論也使當時以正為冬孔子獨書曰三子能已于言哉
    蕙田此以春秋本文證據最的確
    又案春王正月當以改時改月之說為正左傳春王正月杜注周正建子正月子月也是明以周為改月矣公羊傳者何嵗之始也何休天地開闢之端養生之首是明以周為改時矣左氏言周正月屬于公羊而曰嵗之始其義互見諸家之說參之可以袪胡氏之障矣
    又案史伯璿陳定宇張敷陳廷敬蔡德晉諸家著論以證改時改月之說者甚衆其文繁所徴引經大畧相同不能悉載至如魏了翁之正朔考家鉉翁之原周洪謨之周呂坤徐芳春王正月論則又承胡蔡之謬强為駁辨足以疑誤學者概置不録
公元前720年
春秋隱公三年左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温之取成周之禾(注四月二月今之麥禾未熟言取者盖芟踐之疏以此傳之下有八月公和卒則知此是七月故為今之謂今之五月也)
公元前714年
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雨雪
 漢書五行志劉向以為三月正月雷電未可以𤼵既以𤼵則雪不當復降失節故謂之異
 汪氏克寛或謂春秋正月建辰之月雨雪為異然苟實建辰之月則震電不必書矣
公元前1430年
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左氏傳書時禮也(注冬獵曰狩周之春夏田狩夏時也)公羊傳曰狩常事不書何以譏逺
 張氏以寜曰周春正月十一月曰狩不以不時書以譏逺書也
公元前718年
五年大雩左氏傳書不時
 張氏以寜春秋凡書者周九月七月七月雩故云不時
公元前717年
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
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
 張氏以寜曰周八月夏六月也故曰不時
公元前715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注左傳閉蟄而烝閉蟄建亥之月此正月仲冬何為不得烝非以不時書為下五月復烝見瀆書也)
 張氏以寜曰周正月十一月也故不以不時
夏五月丁丑穀梁傳冬事春夏興之黷祀
 張氏以寜曰周五月春三月穀梁皆主夏時此誤也
冬十月雨雪(注今八月也書失時)公羊傳記異也(注今八月未當雨雪隂氣盛兵象也)
 張氏以寜曰案漢書五行志劉向曰周冬夏秋周十月八月
公元前1097年
十四年春正月無氷公羊傳記異也(注周之正十一月法當堅氷無氷温也)
秋八月御廩乙亥
 胡傳春秋周月八月不時
 張氏以寜曰周八月夏六月也故曰不時
公元前1794年
莊公七年秋大水麥苗(注周之五月平地出水溧殺熟五稼之苗疏直言無麥苗似是之苗而知麥苗别者盖此是今五月已熟矣不得方云麥苗故知五稼之苗皆為水溧殺也)
公元前1094年
十七年冬多麋(注麋多則五稼故以災書)
 張氏以寜曰周之冬夏也故麋多則稼害
公元前1093年
十八年秋有𧌒
 張氏以寜曰漢五行以為𧌒盛暑所生非自越來案盛暑六月八月六月而生七月見異而書
公元前1086年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左氏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幣于社伐鼓于廟(注正月四月周之六月正陽之月今書六月而傳云唯者明此月正陽月也辛未七月朔置閏失所誤以七月六月故左曰非常非常鼓之月也)
公元前1083年
二十八年冬大無麥禾(注書于五穀入計不足而後書)
 張氏以寜十月豳風十月禾稼故曰五穀入計不足
 湛氏若水曰周之之八九十月也至收成時而後知麥禾無故曰大無也
公元前1080年
三十一年冬不雨
 張氏洽曰莊公閔雨之志獨酉戌亥之月不雨故不得閱時而言也
公元前1767年
僖公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穀梁傳一時言不雨者閔雨有志乎民者也
 趙氏鵬飛正月今之十一月四月今之二月此時不雨無害于農而必書者又見僖公之念雨也
公元前1108年
三年六月
 髙氏䦎曰周六月夏四月建巳之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古以是月雩祈雨六月之雨尤為可喜
公元前655年
僖公五年左氏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之十一月月之一日冬至也)
 張氏以寜曰周之春夏至日十一月日南至不書冬至者周十一月
晉侯上陽卜偃克之公何時對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此時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注以星騐推之知九月十月之交謂九月十月也周十二月十月)
 顧氏棟髙卜偃對君之言乃是夏正先儒謂晉行夏時此其證也
公元前650年
十年雨雪
 張氏以寜曰周十月孟冬水始氷地始凍書大雨雪寒過度
公元前652年
 黄氏仲炎雨雪常也惟大而為害故書獨桓八年冬十月雨雪不言大者周之十月今之八月雨雪之時故以異書
公元前650年
 湛氏若水曰周之酉戌亥月之八九十月也是時隂結而未凝故以為異
公元前627年
三十三年十二月隕霜不殺草李梅實公傳書不時也(注周之十二月十月也)
 張氏以寜曰漢書五行志劉向曰周十二月十月君誅不行舒緩之應
 黄氏仲炎經書隕霜二一曰隕霜不殺一曰霜殺菽蓋周之十二月十月也霜當殺草而不殺草異也周之十月八月未當隕霜而殺菽亦異也
公元前625年
文公二年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注周七月五月也不雨是為災)
公元前594年
宣公十五年秋螽蝝生
 孫氏覺曰蝝者螽之子春秋之秋夏時春秋之冬夏時也螽為災于蝝生一嵗再見謹志左氏公羊皆曰幸之以蝝生冬物皆已收而不為災案五穀大成之時安得不為災乎且生而不為災亦無用書矣
公元前1198年
成公元年春二月無氷(注周二月今之十二月也而無氷書冬温疏襄二十八年無氷則是無氷此亦應終一春無氷而書在二月下者盛寒月書之也今之十二月最甚此月無氷是終無氷矣)
公元前602年
七年大雩
 劉氏敞曰穀梁無為雩也非也周之十月今之八月若久不雨可得不雩乎
公元前599年
十年左氏六月丙午晉侯使甸人(注周六月夏四月始熟)
公元前593年
十六年春王正月雨水氷(注記寒過節月疏正月是今仲冬十一時猶有雨未是盛寒雨下即著樹為氷記寒甚之過其節度)
公元前592年
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公羊傳用者不宜用也正月
非所用郊也(注周之九月七月非郊時故加用之)
 吳氏澂曰九月夏時孟秋建申之月豈郊之時乎不卜不卜牲而强用其禮故曰用非時之甚也
公元前546年
襄公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公羊傳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律過也再失矣(注周十一月九月斗當建戍而在申故知再失也疏經言十二月傳言十一月今杜以長律推之知乙亥十一月朔十二月若是十二月當為辰在亥以申為亥則是三失不止再失矣)
公元前545年
二十八年春無氷(注前年知其再失閔頓置兩閏以應天正故此正月仍復建子得以無氷為災而書)
 張氏以寜曰周之春夏杜氏明以建子不書正月脱文
 湛氏若水曰周之子丑寅月子丑月氣方寒正鑿氷之時故以無氷見異
公元前525年
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左氏祝史所用平子禦之曰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伐鼓用幣禮也其餘則否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不舉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故夏書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嗇夫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注正月建巳正陽之月于周六月四月平子以為六月正月太史答言此月也言此六月春分夏至之中為夏家四月是謂孟夏之月)
公元前522年
二十年左氏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注是歳朔旦冬至之歳也當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時史失更在二月後傳特具于此以正律之矣)
 顧氏棟髙曰案周若不時月豈有春正月冬至之理乎合之僖五年春秋之用周正益信
公元前518年
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左氏梓慎
將水昭子曰旱也日過分(注五月建辰故曰巳過春分之節)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
 顧氏棟髙曰案經書夏五月而傳云日過分僅過春分之節則周之五月春三月周正
公元前1050年
定公元年冬十月霜殺公羊傳記異也(注周十月八月㣲霜用事未可殺也)
公元前1024年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左氏傳火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厯過也(注周十二月十月是嵗失不置䦌雖書十二月實今之九月火伏在今十月九月尚温故有螽)
 張氏以寜曰漢五行劉歆曰周十二月十月火星伏蟄蟲皆畢天見異
公元前528年
十四年春西狩獲麟(注冬獵曰狩疏釋天云冬獵曰狩周之故稱狩也張氏叙春秋正朔古者三正迭用建寅建丑建子一代之正朔也既為正朔則各以子月丑月寅月正月矣正者十二月始而四時之始月改則陽生子月即為春隂午月即為之正朔在十一月一陽復原可為譬之夜半子初當為明日之始無可疑也而說春秋者因夫子夏時之語而引商元祀十有二月不改漢書元年冬十月不改時顧以左氏有王周正月文則周但改月而時不改夫旣不改時矣是舊史本据夏時而書正月夫子反易以亂之千載而下不知之正為何何時何自知以夏時周月使人欽其善而行之乎案經襄公二十八年春書永若夏時則無氷不為異也僖公十年冬書大雨雪若夏時大雨雪亦非異也左傳昭十七年夏六月太史曰日過分而未至當夏四月是為孟夏梓慎火出三月于商四月于周五月是則之正朔改月並改其時明騐不待呂氏熊氏李氏廣引他經書傳證之而了然雖然正者王之正亦王之若但記周之正何不曰王春正月乎而乃冠王於月特升於王則先儒所謂夏時者亦非無因矣盖王者王之事也者天之時也系之王者王可得而改不系王者不可得而改故先書而後王正月明此之為以其為王之正月耳三正迭用惟夏得天則行夏時之意實于是寓焉此之謂化工之筆徒以為記周之正朔則亦考之不詳周禮有正月正嵗之異則何也正月即王之正月正嵗則夏正之嵗耳凌人正十有二月斬氷周正之嵗則十二月未可斬氷夏時遵行已久故詩書兼用夏時春秋周禮一王法則純用周正故别之為正嵗之正嵗則夏時之正亦可見矣若春秋而竟以夏時周月則是孔子本欲正諸侯僭竊者而反敢先自變亂之正也歟)
禮記明堂位魯君孟大輅弧韣祀帝于季夏六月禘禮周公太廟(注孟春建子月魯之始以至季夏建已之月)
 張氏以寜建子十一月而謂之孟建已是四月而謂之季夏六月春秋建子之為明矣
雜記孟獻子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獻子為之也(注建子之月七月日至夏至日也獻子欲以兩至相對建子冬至既祭上帝建午夏至亦可禘祖非也魯之祭祀宗廟亦猶用夏家之法大祭宜用首時應禘于孟月四月于周六月傳記禮之所由失)
 張氏以寜建子之月冬至而曰正月日至不曰冬至以周十一月不為建午之月夏至而曰七月日至不曰夏至以周五月不為然則春秋建子之月不以為以為亦明矣
 顧氏棟髙曰此篇言七月而禘獻子為之為禮之所由失則禘宜在季夏六月明矣周之六月之孟夏四月也祭宗廟在首時禘應于孟月所謂祭享猶自二篇相為表裏而此篇之言證周改時改
 月尤明白
論語莫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注包曰莫春季春三月也)
孟子七八月之間旱(注周七八月之五六月也)
秋陽以暴之(注秋陽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陽也)
十一月徒杠十二月輿梁成(注周十一月九月十二月十月也)
 朱子夏令十月成梁農功已畢可用民力又時將寒沍
七八月之間雨集(注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
公都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
 顧氏棟髙曰此冬日夏日當指夏正言若周夏日之二三四月豈宜飲水
          右周正朔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天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
    蕙田趙氏萬氏斯大以殷周曰改正朔則以所改之月為正月改年始則仍以夏時紀月而以十月年始改年始與改正朔有别也此由不知史遷作本紀在太初正律以後夏時追改月名非秦史所紀如此故妄生分别耳
          右秦正朔
封禪書髙祖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蚩尤釁鼓旗遂以十月灞上諸侯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年首
公元前541年
漢書髙帝本紀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東井沛公至霸上春正月羽陽懐王義帝
公元前528年
 顔氏師古凡此諸月號皆太初正律之後紀事追改之非當時本稱也以十月嵗首即謂十月正月今此真正月當時謂之四月耳他皆類此
公元前747年
天文漢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東井推之從嵗星
公元前528年
 劉氏攽曰案太白辰星去日不能一兩次耳今十月而從嵗星東井非也然則五星以秦之十月東井耳秦之十月七月日當鶉尾太白辰星得從嵗星
公元前200年
叔孫通漢七年長樂宮諸侯羣臣朝十月
公元前528年
 顔氏師古漢時尚以十月正月故行朝嵗之禮史家追書十月
公元前546年
武帝本紀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厯以正月為嵗首上黄數用五
公元前528年
 顔氏師古曰謂以建寅之月為正也未正律之前建亥之月為正今言以正月嵗首者史追正月名
 丹鉛總録文選古詩十九首一人之作亦非一時也其曰玉衡孟冬而上促織云秋蟬蓋漢之孟之孟矣漢襲秦制以十月嵗首之孟冬夏七月也其曰孟冬寒氣北風慘慄漢武帝已改秦朔用以後時也三代改朔不改古人辨證博引經傳多矣獨未引此耳又唐儲光羲夏王冬令殷人乃正月此亦一證
          右漢正朔
魏志辛毘文帝踐祚侍中賜爵關内侯時議正朔魏氏舜禹之統應天順民至于湯武戰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之時左氏傳曰夏數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從之
公元220年
書禮魏文帝受禪于漢而以夏數得天黄初元年詔曰孔子稱行時乘殷之輅周之冕樂則韶舞聖人集羣代之美事為後王法制也傳曰夏數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當依虞夏故事若殊徽號異器制禮樂易服色牲幣自當土德之數每四時季月服黄十八日臘以丑牲用白其餙節旄自當赤但節幡黄耳其餘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宗廟所服一如周禮尚書令桓階等奏據三正周復之義國家承漢氏人正之後當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正則犧牲不得獨改今新建皇統稽古先代從天命而告朔犧牲一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也詔曰服色如所奏其餘宜如虞承唐但臘日用丑耳此亦聖人之制
公元237年
魏志明帝本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荏縣言黄龍見于是有司奏以為得地統宜以建丑之月為正三定律改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犧牲用白戎事黑首白馬大赤之旂朝會大白之旗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嵗不同至于郊祀迎氣礿祀蒸嘗巡狩蒐田分至啟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以正斗建為律數之序
公元239年
齊王本紀景初三年正月丁亥皇帝位十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復用夏正雖違先帝通三統之義斯亦禮志所由變改也又夏正于數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建丑月為後十二月
          右魏改正朔
公元690年
唐書武后本紀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載初十一月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嵗正月一月
公元700年
久視元年十月甲寅復唐正月大赦
舊唐書武后本紀聖厯三年五月癸丑改元為久視冬十月甲寅復唐正朔一月正月以為嵗首正月依舊十一月大赦天下
公元761年
唐書肅宗本紀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十一月嵗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公元762年
寶應元年建已月乙丑以正月為嵗首建巳月四月
          右唐改正朔
 
 
 
 
 
 
 
 
 
 五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