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a 页 WYG0139-05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八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六十一
   观象授时
孟子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
坐而致也(注天虽高星辰虽远诚能推求其故常千岁/日至之日可坐而致也星辰日月之会致至)
(也知其日至在何日也坐疏虽千岁/之后其日至之日亦可 而计之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b 页 WYG0139-0540b.png
 朱子集注天虽高星辰虽远然求其已然之迹则其
 运有常虽千岁之久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况于事
 物之近若因其故而求之岂有不得其理者而何以
 穿凿为哉必言日至者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
 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也
 梅氏文鼎疑问问造法者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
 法法立然后度周天古法数十家皆同此术至授时
 独不用积年日法何与曰造法者必有起算之端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a 页 WYG0139-0541a.png
 谓历元然历元之法有二其一远溯初古为七曜齐
 元之元自汉太初至金重修大明历各所用之积年
 是也其一为截算之元自元授时不用积年日法直
 以至元辛巳为元而今西法亦以崇祯戊辰为元是
 也二者不同然以是为起算之端一而已矣然则二
 者无优劣乎曰授时优夫所谓七曜齐元者谓上古
 之时岁月日时皆会甲子而又日月如合璧五星如
 连珠故取以为造法之根数也使其果然虽万世遵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b 页 WYG0139-0541b.png
 用可矣乃今廿一史中所载诸家历元无一同者是
 其积年之久近皆非有所受之于前直以巧算取之
 而已然谓其一无所据而出于胸臆则又非也当其
 立法之初亦皆有所验于近事然后本其时之所实
 测以旁證于书传之所传约其合者既有数端遂援
 之以立术于是溯而上之至于数千万年之远庶几
 各率可以齐同积年之法所由立也然既欲其上合
 律元又欲其不违近测畸零分秒之数必不能齐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a 页 WYG0139-0541c.png
 不能不稍为整顿以求巧合其始也据近测以求积
 年其既也且将因积年而改近测矣又安得以为定
 法乎授时历知其然故一以实测为凭而不用积年
 虚率上考下求即以至元十八年辛巳岁前天正冬
 至为元其见卓矣
 案唐建中时术者曹士蔿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
 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行于民间谓之小历又
 五代石晋高祖时司天监马重绩造调元历以唐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b 页 WYG0139-0541d.png
 宝十四载乙未为上元用正月雨水为气首此二者
 亦皆截算之法授时历盖采用之耳然曹马二术未
 尝密测远徵不过因时法之率截取近用若郭太史
 则制器极精四海测验者二十七所又上考春秋以
 来至于近代然后立术非舍难而就易也
 又案孟子千岁日至赵注只云日至可知其日孙奭
 疏则直云千岁以后之日至可坐而定初不言立元
    蕙田案法未有数百年不差者盖立法之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a 页 WYG0139-0542a.png
    必不能无差数但其数甚微积之久然后著
    夫立一法而行之百馀年即差若所推历元
    大都在数千年以上安必其无差乎孟子所
    云千岁之日至谓术家测验既往得其常度
    可以顺推将来不必主立元为说也
    观承案孟子此章极精只宽说而理数俱该
    然并无历元之说朱子注亦简明惟末载造
    历者一条反似赘说羲和观象并无立元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b 页 WYG0139-0542b.png
    文至太初历始有之孟子当时岂知后世将
    有太初之历而预言之夫律岂无元然随代
    可立不必追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
    耳授时历直以至元辛巳为元允为超绝古
    今且孟子所谓日至者亦兼二至在内非专
    指冬至也周之土圭反专重夏至尧典观象
    亦兼永短二至其专以冬至为元者亦始自
    太初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马迁作史必欲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a 页 WYG0139-0542c.png
    追至黄帝而穿凿附会不少矣必追上古甲
    子云云者正同此病孟子方恶小智之凿岂
    肯反教人以凿为智哉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传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
(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观)
(台台上构屋可以远观者也朔旦冬至数之所始治/历者因此则可以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
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为备
故也(疏此朔即是至日故视朔而遂登台也日之行天/有南有北常立八尺之表以候景之短长夏至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b 页 WYG0139-0542d.png
(景尺有五寸日最长而景最短是谓日北至也自是以/后日稍近南冬至之景一丈三尺日最短而景最长是)
(谓日南至也冬至者十一月之中气中气者月半之气/也月朔而已得中气是必前月闰闰前之月则中气在)
(晦闰后之月则中气在朔闰者聚残馀分之月其月无/中气半属前月半属后月是去年闰十二月十六日已)
(得次年正月朔大雪节故此正月朔得冬至也而杜长/历僖元年闰十一月此年闰十二月又闰之相去历家)
(大率三十二月耳杜以此闰相去凡五十月不与历数/同者杜推勘春秋日月上下置闰或稀或概自准春秋)
(时法故不/与常历同)
昭公二十年左氏传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注是岁朔/旦冬至之)
(岁也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时史失闰闰更在二月/后故经因史而书正月传更具于二月记南至日以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6a 页 WYG0139-0543a.png
(律也冬疏古法十九年为一章章首之岁必周之正月/朔旦 至僖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是章首之岁年)
(也计僖五年至往年合一百三十三年是为七章今年/复为章首故云是岁朔旦冬至之岁也朔旦冬至谓正)
(月之朔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今传乃云二月己丑/日南至是错名正月为二月也历之正法往年十二月)
(后宜置闰月即此年正月当是往年闰月此年二月乃/是正月故朔日己丑日南至也时史失闰往年错不置)
(闰闰更在二月之后传于八月之下乃云闰月戊辰是/闰在二月后也不言在八月后而云在二月后者以正)
(月之前当置闰二月之后/即不可故据二月言之)
后汉书志黄道去极日景之生据仪表也冬至晷景丈
三尺小寒晷景丈二尺三寸大寒晷景丈一尺立春晷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6b 页 WYG0139-0543b.png
景九尺六寸雨水晷景七尺九寸五分惊蛰晷景六尺
五寸春分晷景五尺二寸五分清明晷景四尺一寸五
分榖雨晷景三尺二寸立夏晷景二尺五寸三分小满
晷景尺九寸八分芒种晷景尺六寸八分夏至晷景尺
五寸小暑晷景尺七寸大暑晷景二尺立秋晷景二尺
五寸五分处暑晷景三尺三寸三分白露晷景四尺三
寸五分秋分晷景五尺五寸寒露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霜降晷景八尺四寸立冬晷景丈四寸二分小雪晷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7a 页 WYG0139-0543c.png
丈一尺四分大雪晷景丈二尺五寸六分
宋书志何承天上表曰史官受诏以土圭测景考校二
至差三日有馀从来积岁及交州所上检其增减亦相
符验然则今之二至非天之二至也宜当随时迁革以
取其合案后汉志春分日长秋分日短差过半刻寻二
分在二至之间而有长短因识春分近夏至故长秋分
近冬至故短也杨伟不悟即用之上历表云自古及今
凡诸术数皆未能并已之妙何此不晓亦何以云诏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7b 页 WYG0139-0543d.png
何承天所陈殊有理据可付外详之太史令钱乐之兼
丞严粲奏曰去十一年起以土圭测景其年景初法十
一月七日冬至前后阴不见影到十二年十一月十八
日冬至其十五日影极长到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冬至其二十六日影极长到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冬
至其前后并阴不见到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
十八日影极长到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冬至其十月二
十九日影极长到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其十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8a 页 WYG0139-0544a.png
影极长到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二十一日影
极长到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冬至其三日影极长到二
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其前后阴不见影寻校前后
以影极长为冬至并差三日如承天所上
隋书天文志晷景古法简略旨趣难究术家考测互有
异同先儒皆云夏至立八尺表于阳城其影与土圭等
案尚书考灵曜日永景尺五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
验曰冬至之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景长短以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8b 页 WYG0139-0544b.png
和否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
周土中夏至景一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刘向
鸿范传曰夏至景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
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后汉四分历魏景
初历宋元嘉历大明祖冲之历皆与考灵曜同汉魏及
宋所都皆别四家历法候景则齐且纬候所陈恐难依
据刘向二分之景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长短然寻
晷景尺丈虽有大较或地域不改而分寸参差或南北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9a 页 WYG0139-0544c.png
殊方而长短惟一盖术士未能精验冯古所以致乖梁
天监中祖暅造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上为沟置
水以取平正揆测日晷求其盈缩至大同十年太史令
虞𠠎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景夏至一尺三寸二分冬
至一丈三尺七分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春分秋分
五尺三寸九分陈氏一代唯用梁法齐神武以洛阳旧
器并徙邺中以暨文宣受终竟未考验至武平七年讫
于景礼始荐刘孝孙张孟宾等于后主刘张建表测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9b 页 WYG0139-0544d.png
以考分至之气草创未就仍遇朝亡周自天和以来言
历者纷纷复出亦验二至之景以考历之精粗及高祖
践极之后大议造历张胄玄兼明揆测言日长之瑞有
诏司存而莫能考决至开皇十九年袁充为太史令欲
成胄玄旧事案日徐疾盈缩无常充等以为祥瑞大为
议者所贬
    观承案考灵曜日短景尺三寸殊谬应是丈
    三尺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0a 页 WYG0139-0545a.png
唐书志大衍历中气议曰中气始于冬至稽其实盖取
诸晷景春秋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以周法
推之入壬子蔀第四章以辛亥一分合朔冬至殷法则
壬子蔀首也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朔日南至鲁史失
闰至不在正左氏记之以惩司天之罪周法得己丑二
分殷法得庚寅一分殷法南至常在十月晦则中气后
天也周法蚀朔差经或二日则合朔先天也传所据者
周法也纬所据者殷法也气合于传朔合于纬斯得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0b 页 WYG0139-0545b.png
矣戊寅历月气专合于纬麟德历专合于传偏取之故
两失之又命历序以为孔子修春秋用殷法使其数可
传于后考其蚀朔不与殷法合及开元十二年朔差五
日矣气差八日矣上不合于经下不足以传于后代盖
哀平间治甲寅元历者托之非古也又汉太史令张寿
王说黄帝调历以非太初有司劾官有黄帝调历不与
寿王同寿王所治乃殷法也汉自中兴以来图谶漏泄
而考灵曜命历序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历庚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1a 页 WYG0139-0545c.png
元后百一十四岁延光初中谒者亶诵灵帝时五官郎
中冯光等皆请用之卒不施行纬所载壬子冬至则其
遗术也鲁法南至又先周法四分日之三而朔后九百
四十分日之五十一故僖公五年辛亥为十二月晦壬
子为正月朔又推日蚀密于殷法其以闰馀一为章首
亦取合于当时也开元十二年十一月阳城测景以癸
未极长较其前后所差则夜半前尚有馀分新法大馀
十九加时九十九刻而皇极戊寅麟德历皆得甲申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1b 页 WYG0139-0545d.png
玄始历气分二千四百四十二为率推而上之则失春
秋辛亥是减分太多也以皇极历气分二千四百四十
五为率推而上之虽合春秋而失元嘉十九年乙巳冬
至及开皇五年甲戌冬至七年癸未夏至若用麟德历
率二千四百四十七又失春秋己丑是减分太少也故
新法以二千四百四十四为率而旧所失者皆中矣汉
会稽东部尉刘洪以四分疏阔由斗分多更以五百八
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减馀太甚是以不及四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2a 页 WYG0139-0546a.png
十年而加时渐觉先天韩翊杨伟刘智等皆稍损益更
造新术而皆依谶纬三百岁改宪之文考经之合朔多
中较传之南至则否玄始历以为十九年七闰皆有馀
分是以中气渐差据浑天二分为东西之中而晷景不
等二至为南北之极而进退不齐此古人所未达也更
因刘洪纪法增十一年以为章岁而减闰馀十九分之
一春秋后五十四年岁在甲寅直应钟章首与景初历
闰馀皆尽虽减章闰然中气加时尚差故未合于春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2b 页 WYG0139-0546b.png
其斗分几得中矣后代观象皆因循玄始而损益或过
差大抵古法未减斗分其率自二千五百以上乾象至
于元嘉历未减闰馀其率自二千四百六十以上玄始
大明至麟德历皆减分破章其率自二千四百二十九
以上较前代史官注记唯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
长皇极麟德开元历皆得癸酉盖日度变常尔祖冲之
既失甲戌冬至以为加时太早增小馀以附会之而十
二年戊辰景长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长得乙未十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3a 页 WYG0139-0546c.png
年己亥景长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愈多刘孝孙张胄
玄因之小馀益强又以十六年己丑景长为庚寅矣治
历者紏合众同以稽其所异苟独异焉则失行可知今
曲就其一而少者失三多者失五是舍常数而从失行
也周建德六年以壬辰景长而麟德开元历皆得癸巳
开皇七年以癸未景短而麟德开元历皆得壬午先后
相戾不可叶也皆日行盈缩使然凡历术在于常数而
不在于变行既叶中行之率则可以两齐先后之变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3b 页 WYG0139-0546d.png
麟德已前实录所记乃依时历书之非候景所得又比
年候景长短不均由加时有早晏行度有盈缩也自春
秋以来至开元十二年冬夏至凡三十一事戊寅历得
十六麟德历得二十三开元历得二十四
    蕙田案何承天以景极长为冬至一行谓律
    气始于冬至实取诸晷景此皆所谓定冬至
    者也而一行又有日度变常之说最为无识
    每岁二十四气独冬至用定气馀二十三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4a 页 WYG0139-0547a.png
    悉用恒气非法之善也详江氏恒气注数辨
元史志天道运行如环无端治律者必就阴消阳息之
际以为立法之始阴阳消息之机何从而见之唯候其
日晷进退则其机将无所遁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
地中八尺表景冬至长一丈三尺有奇夏至尺有五寸
今京师长表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在八尺表
则一丈五尺九寸六分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
在八尺表则二尺三寸四分虽晷景长短所在不同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4b 页 WYG0139-0547b.png
其景长为冬至景短为夏至则一也惟是气至时刻考
求不易盖至日气正则一岁气节从而正矣刘宋祖冲
之尝取至前后二十三四日间晷景折取其中定为冬
至且以日差比课推定时刻宋皇祐间周琮则取立冬
立春二日之景以为去至既远日差颇多易为推考纪
元以后诸历为法加详大抵不出冲之之法新历积日
累月实测中晷自远日以及近日取前后日率相埒者
参考同异初非偏取一二日之景以取数多者为定实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5a 页 WYG0139-0547c.png
减大明历一十九刻二十分
 附江氏永冬至权度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术家详求冬至且求千岁以上冬至
 證之史传或离或合其故难言元史有六术冬至开载
鲁献公戊寅至至元庚辰四十九事纪大衍宣明纪元统
天重修大明授时时刻之异同勿庵梅氏因之作春秋以
 来冬至考删去献公一事各以其术本法详衍算术虽
 明而未有折衷永因梅氏所考定者用实法推算有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5b 页 WYG0139-0547d.png
 合者断其为术误史误名曰冬至权度俟知数者考焉
 一论平岁实太阳本天有平行尽黄道一周为平岁
 实与月五星周平朔策合率同理别有本轮均轮最
 高最卑之行以视行加减平行二十四气时刻多少
 岁岁不同而古今冬至不能以一率齐之是为活汎
 之岁实犹之月有实会逐月不同五星有实合每周
 不同也授时大统以前太阳高卑之理未明虽知一
 岁之行有盈缩不悟盈缩之中为平岁实但求岁实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6a 页 WYG0139-0548a.png
 于活汎之冬至故一术必更一周率与岁实然合今
 则戾古合古又违今统天术遂立距差躔差之法暗
 藏消长以求上下两合授时术本之有百年长一消
 一之说西法本回回以春分相距测定岁周小馀五
 小时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以万分通之为二四二一
 八七五此为平行之岁实小馀而各节气之定气则
 以均度加减定之此不易之法也欲考往古冬至当
 以平岁实为本算当年平冬至时刻乃以定冬至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6b 页 WYG0139-0548b.png
 之知其距最卑之远近或与今法有不合则知其时
 本轮均轮之有半径差有相去之远者则知史传所
 记非实测所谓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者
 此为庶几焉倘以授时之岁实为岁实而以百年长
 一消一为准则非法矣
 一论最卑行(亦曰最高冲省/之则曰高冲)太阳本轮最卑点为缩
 末盈初之端岁有推移与月入转五星入律皆有盈
 度同理平冬至之改为定冬至也视此点之前后远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7a 页 WYG0139-0548c.png
 近以加度而减时减度而加时焉至元辛巳间最卑
 与平冬至同度自是以前定冬至皆在平冬至前以
 后定冬至皆在平冬至后最卑有行度故也(郭氏时/未悟此)
 (理恒以冬至为盈初大/统承用数百年误矣)西法近率最卑岁行一分一
 秒十微以远年冬至考之此率似微朒大约当加二
 秒上求古时定冬至以此为准焉
 一论轮径差最卑既有行度矣而太阳之体在均轮
 均轮之心在本轮本轮之心在本天此两轮半径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7b 页 WYG0139-0548d.png
 今又有不同则距地远近两心有差西法始定两轮
 半径并千万分之三十五万八千四百一十六而今
 又渐减则古时必多于此半径大则加减差亦大而
 以均度变时分加减于平冬至者视今时必稍赢焉
 此差率出于恒差之外术家亦不能定者也上考往
 古又当以此消息之(余因刘宋大明五年测景/求彼时两半径并详后)
 右三事者考冬至之权度也大统以前术家莫能知
 勿庵梅氏亦言之未详永窃为补之而春秋以来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8a 页 WYG0139-0549a.png
 至俱准是考焉
 (梅氏文鼎曰春秋以来冬至多矣而所考只此者以/其测验之可据也律议原载四十八事今考献公在)
 (春秋前无信史可徵故删之而以左传僖公一/条为首实四十七事也并至元庚辰四十八事)
 江氏永曰窃疑四十七事虽有信史可徵而术算与
 纪载未必无误若左传所记两冬至尤未可信其由
 于实测后详之
 鲁僖公五年丙寅岁正月辛亥朔旦冬至唐开元大
 衍历(辛亥亥/正三刻)唐宣明历(辛亥申/正初刻)宋崇宁纪元历(壬子/戌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8b 页 WYG0139-0549b.png
 (一/刻)宋统天历(辛亥寅/正三刻)金重修大明历(壬子亥/初二刻)元授时
 历(辛亥寅/初二刻)
 江氏永曰传载是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
 遂登观台以望而书古术家皆谓至朔同日之年也
 今详推之谨案考成康熙甲子天正冬至气应七日
 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为七日十五小时四十一分
 十一秒上距僖公丙寅二千三百三十八年中积八
 十五万三千九百三十六日五小时三十七分三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9a 页 WYG0139-0549c.png
 秒满纪法去之馀一十六日五小时三十七分三十
 秒转减气应(加一纪/减之)馀五十一日十小时七分四十
 一秒平冬至乙卯巳正初刻八分又案元至元辛巳
 前四年丁丑高冲(即最/卑)与冬至同度上距此年一千
 九百三十一年约四百年行七度则此年高冲在冬
 至前一宫三度四十八分于今法当加均一度八分
 变时一日三小时三十六分减平冬至犹是甲寅日
 卯时再约计是时小轮并径加大其加均或能至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19b 页 WYG0139-0549d.png
 度二三十分之间变时一日十馀小时以减平冬至
 则定冬至亦止癸丑日亥子之间而已必不能减至
 辛亥则是时所推冬至先天两三日矣又算此月平
 朔定朔皆在壬子而当时误推辛亥亦先天一日(春/秋)
 (纬命律序壬子朔隋张宾/张胄元唐一行皆从之)实考之此年正月壬子朔
 二日癸丑冬至耳至朔何尝同日乎(张宾依命律序/壬子朔冬至张)
 (胄元谓三日甲寅冬至既不从传亦不从命/律序虽甲寅或稍后天然而胄元之识卓矣)春秋时
 王朝未必颁律各国自为推步闰馀乖次日月参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0a 页 WYG0139-0550a.png
 日食或不在朔所以考求日至者必不能如后世之
 精密差至二三日固无足怪(魏晋以后术法渐明刘/宋时景初术冬至犹后)
 (天三日则春/秋无足怪)历家过信左氏意谓此年特载日南至
 必当时实测(唐一行谓僖公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出于表晷天验非时史臆度此一行之)
 (蔽也传言书云/未尝言测景)作法欲求合于古则多增斗分以就
 之大衍推辛亥亥正三刻宣明推辛亥申正初刻皆
 泥此至之过也(大衍号称善术行之数年/而即差由斗分太强之故)纪元与重
 修大明仅能得壬子与辛亥差一日知斗分不可过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0b 页 WYG0139-0550b.png
 增宁失此至不强求合犹为近之若统天创为距差
 躔差之法巧合此至而授时遂暗用之有百年长一
 之率算此至皆得辛亥日寅时此未可为确据夫总
 计距算乘而益之越百年则有骤增之时刻年愈远
 则骤增之数愈多(勿庵先生/亦尝疑之)授时以至元辛巳为元
 上距此年一千九百三十五算即以一九三五总乘
 所长之一九而益岁馀设减三十五算为辛丑当文
 公七年距算一千九百则岁馀二十四刻四十四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1a 页 WYG0139-0550c.png
 矣前一年庚子距算一千九百零一岁馀增一分此
 一分乘一千九百零一凡一十九刻有奇则当庚子
 年骤增一十九刻有奇天道宁有此数乎况越二千
 年而骤增者愈多其长伊于胡底乎故消长之法断
 不可用而此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当以实法考求
 决其为步算之误不可过信传文而舍法以求合也
    观承案江氏谓春秋时王朝未必颁历各国
    自为推步二语殊无确据鲁自文公始不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1b 页 WYG0139-0550d.png
    朔而有司犹供饩羊则王朝原自颁朔但鲁
    君自不视朔耳今以左氏所载闰馀失次日
    月参差而委其故于王朝之不颁朔者岂非
    臆测之耶
 鲁昭公二十年己卯岁正月己丑朔旦冬至大衍(己/丑)
 (已正/三刻)宣明(己丑寅/正三刻)纪元(庚寅卯/正初刻)统天(戊子亥/正三刻)重修大
 明(庚寅辰/初初刻)授时(戊子戌/初三刻)
 江氐永曰此年上距僖公五年一百三十三年平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2a 页 WYG0139-0551a.png
 至二十八日十五小时一十一分二十六秒壬辰日
 申初初刻十一分约计加均及小轮径差减时不过
 一日八九小时定冬至不过辛卯日卯辰之间而巳
 必不能减至己丑而传载己丑日南至以此知春秋
 时步冬至恒先天二三日也且鲁历前年失闰此年
 日南至在二月夫周以子月为正日至必无在二月
 者当时梓慎辈徒知望氛祥占祸福于时月之易明
 者犹不能正何能实测冬至与天吻合乎大衍宣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2b 页 WYG0139-0551b.png
 纪元重修大明斗分有多少故日名有合有不合若
 统天授时皆以活法求之又先己丑一日失之愈远
 矣同一左氏传也丙寅之冬至则合己卯之冬至则
 违亦可见活法之有时穷矣由今观之违者固非合
 者亦未尽是而元史立议乃以此至为日度失行不
 亦诬乎
 刘宋文帝元嘉十二年乙亥岁十一月十五日戊辰
 景长大衍(戊辰辰/正二刻)宣明(戊辰辰/刻三分)纪元(戊辰巳/初二刻)统元(戊/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3a 页 WYG0139-0551c.png
 (午正/三刻)重修大明(戊辰巳/初三刻)授时(戊辰午/初一刻)
 江氏永曰史记冬至景长始此是时用景初历推冬
 至率后天三日何承天上表言之太史令钱乐之言
 是年景初推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其十五日景极长
 今推此年平冬至五日九小时四十五分一十一秒
 己巳日已初三刻(今核京师时刻刘宋都当/减八分四秒后陈朝仿此)是时高
 冲约在平冬至前十四度太又小轮半径差多于今
 加约减时不啻半日定冬至宜在戊辰与史合然均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3b 页 WYG0139-0551d.png
 度不过三十馀分减时不能越十五小时戊辰日加
 时大约在酉半以后是以明年冬至当越六日甲戌
 景长六术推此年冬至非不得戊辰而加时皆早既
 在午刻以前则明年安得甲戌景长乎
 元嘉十三年丙子岁十一月二十六日甲戌景长(景/初)
 (术推二十/九日冬至)大衍(癸酉未/正一刻)宣明(癸酉未/初三刻)纪元(癸酉申/初一刻)
 天(癸酉酉/正二刻)重修大明(癸酉申/初三刻)授时(癸酉酉/初初刻)
 江氏永曰今推此年平冬至一十日十五小时三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4a 页 WYG0139-0552a.png
 三分五十六秒甲戌日申初二刻四分是时加均减
 时不能越十五时是以定冬至亦在甲戌史纪此日
 景长必是实测而六术皆先一日癸酉其不能与天
 密合此已见其端(又案后四年庚辰甲午景长四年/之间小馀平积二十日二十三时)
 (一十五分庚辰定冬至未至乙未则甲午必是/夜子初几刻逆推此年甲戌必是子正几刻)又曰
 唐一行议云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长皇极麟
 德开元历皆得癸酉盖日度变常尔祖冲之既失甲
 戌冬至以为加时太早增小馀以附会之而十二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4b 页 WYG0139-0552b.png
 戊辰景长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长得乙未十八年
 乙亥景长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愈多愚谓此年甲
 戌景长可推也而一行以为日度变常非是
 元嘉十五年戊寅十一月十八日甲申景长(景初术/推二十)
 (一日/冬至)大衍(甲申丑/正初刻)宣明(甲申丑/初二刻)纪元(甲申寅/初初刻)统天(甲/申)
 (卯正/一刻)重修大明(甲申寅/初二刻)授时(甲申寅/正三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二十一日三小时一十一分二十
 六秒乙酉日寅初初刻十一分定冬至以丙子岁甲戌子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5a 页 WYG0139-0552c.png
 几刻推之当在甲申午正前后之间六术皆先天
 元嘉十六年己卯十一月二十九日己丑景长(景初/术推)
 (次月二日/壬辰冬至)大衍(己丑辰/初三刻)宣明(己丑辰/初一刻)纪元(己丑辰/正三刻)
 天(己丑午/正初刻)重修大明(己丑巳/初一刻)授时(己丑巳/正二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二十六日九小时零一十
 一秒庚寅日巳初初刻定冬至当在己丑酉正前六
 术皆先天
 元嘉十七年庚辰岁十一月初十日甲午景长(景初/推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5b 页 WYG0139-0552d.png
 (二日/冬至)大衍(甲午未/初三刻)宣明(甲午未/初初刻)纪元(甲午未/正三刻)统天(甲/午)
 (酉正/初刻)重修大明(甲午申/初初刻)授时(甲午申/正二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三十一日十四小时四十
 八分五十六秒乙未日未正三刻四分加均减时定
 冬至当在子初几刻减时几有十五小时则加均约
 三十六分以当时高冲在冬至前十四度有奇推之
 而小轮半径之差亦大略可知矣又案隋志刘孝孙
 等言此年注十三日冬至十一日景长则是乙未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6a 页 WYG0139-0553a.png
 矣
 元嘉十八年辛巳岁十一月二十一日己亥景长(景/初)
 (推二十五/日冬至)大衍(己亥戌/初二亥)宣明(己亥酉/正四刻)纪元(己亥戌/正二刻)
 天(己亥夜子/初三刻)重修大明(己亥亥/初初刻)授时(己亥亥/正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三十六日二十小时三十
 七分四十一秒庚子日戌正二刻八分考元嘉间定
 冬至加均减时不能越十五时此年若己亥景长则
 减时二十有奇盖史文二十二日讹为二十一日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6b 页 WYG0139-0553b.png
 唐一行议与元史沿误差一日也钱乐之谓寻校前
 后以景极长为冬至并差三日此年景初推二十五
 日冬至景长在二十二日是差三日若二十一日则
 差四日矣定冬至宜在庚子日寅卯之间六术虽皆
 推己亥未足为据又隋书刘孝孙等云此年阴无景
 可验今推二十二日冬至更可證是庚子
 元嘉十九年壬午岁十一月初三日乙巳景长(景初/推六)
 (日冬/至)大衍(乙巳丑/初二刻)宣明(乙巳子/正四刻)纪元(乙巳丑/正一刻)统天(乙/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7a 页 WYG0139-0553c.png
 (卯初/三刻)重修大明(乙巳丑/正三刻)授时(乙巳寅/正初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二日二小时二十六
 分二十六秒丙午日丑正一刻十一分定冬至乙巳
 午初
 孝武帝大明五年辛丑岁十一月乙酉冬至大衍(甲/申)
 (申正/四刻)宣明(甲申申/正二刻)纪元(甲申酉/初二刻)统天(甲申戌/初初刻)重修大
 明(甲申酉/正一刻)授时(甲申戌/初初刻)
 江氏永曰此年袓冲之详记测景推算冬至乙酉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7b 页 WYG0139-0553d.png
 夜半后三十二刻七分今细推之当时算冬至稍后
 天而六术推甲申皆先天也详推如左
 一推此年平冬至案大明辛丑距康熙甲子天正冬
 至一千二百二十二年中积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二
 十五日二十二小时五十二分三十秒满纪法去之
 馀四十五日二十二小时五十二分三十秒转减甲
 子气应(加一纪/减之)馀二十一日十六小时五十二分四
 十一秒平冬至乙酉申正三刻七分四十一秒建康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8a 页 WYG0139-0554a.png
 加八分四秒酉初初刻四十五秒
 一推此年高冲行案元至元辛巳前四年丁丑高冲
 与冬至同度上距此年八百一十五年若依今法一
 年行一分一秒十微则此年高冲在冬至前十三度
 五十分五十一秒如此率未的一年约加二秒四百
 年行七度则此年高冲在冬至前十四度十六分
 一推此年十月十日壬戌景长高弧距纬并经度案
 史此年祖冲之测景十月十日壬戌景长一丈七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8b 页 WYG0139-0554b.png
 七分半以三率法推算(一率表八尺二率景一丈七/寸七分半三率半径全数四)
 (率为/馀切)求得馀切一三四七检八线表此日午正日高
 弧三十求度三十五分二十四秒表所得者太阳上
 边之景宜减太阳半径一十五分二十九秒得太阳
 中心距地平三十六度一十九分五十五秒日轨高
 视差二分二十三秒内减去青蒙气差二十七秒馀
 视差一分五十六秒加于太阳中心距地平得实高
 三十六度二十一分五十一秒距天顶五十三度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9a 页 WYG0139-0554c.png
 十八分九秒建康极出地约三十二度以减距天顶
 度馀二十一度三十八分九秒为本日午正黄赤距
 纬设此时两道大距二十三度三十九分二十三秒
 用三率法(两道大距正弦为一率本日午正黄赤距/纬正弦为二率半径全数为三率求得四)
 (率为/馀弦)求得馀弦九一八九检表三十三度一十四分
 为壬戌午正距冬至实经度减用时(七分二/十九秒)为平时
 午初三刻七分半太阳距冬至实经度
 一推壬戌午时太阳平行度建康平冬至(见/前)距壬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29b 页 WYG0139-0554d.png
 午初三刻七分半二十三日五小时八分二十五秒
 太阳平行二十二度五十二分五十秒以减全周壬
 戌午初三刻七分半太阳平行十一宫七度七分十
 一秒
 一推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景长高弧距纬并经度
 案史丁未景长一丈八寸一分太以三率法推算(一/率)
 (表八尺二率景长一丈八寸一七/五三率半径全数四率为馀切)求得馀切一三五
 二二检表此日午正日高弧三十六度二十九分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0a 页 WYG0139-0555a.png
 秒减太阳半径一十五分二十六秒太阳中心距地
 平三十六度一十三分三十七秒日轨高视差二分
 二十四秒减去青蒙气差二十七秒馀视差一分五
 十七秒加于太阳中心距地平得实高三十六度一
 十五分三十四秒距天顶五十三度四十四分二十
 六秒极高三十二度减距天顶度馀二十四度四十
 四分二十六秒为本日午正黄赤距纬设两道大讵
 二十三度三十九分二十三秒用三率法求得馀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0b 页 WYG0139-0555b.png
 九二三一一检表二十二度三十七分六抄为本日
 午正距冬至实经度加用时二分三十五秒为平时
 午正初刻二分三十五秒太阳距冬至实经度
 一推丁未午时太阳平行度建康平冬至距丁未午
 正初刻二分三十五秒二十一日十九小时一分五
 十抄太阳平行二十一度二十八分四十七秒
 一推此时小轮半径差以本年高冲冬至前十四度
 十六分减壬戌太阳平行距平冬至二十二度五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1a 页 WYG0139-0555c.png
 二分五十秒馀八度三十六分五十秒查旧日躔加
 减差表减十八分四十八秒化作一千一百二十八
 秒为一率以旧表两心差三五八四为二率又于壬
 戌经度二十三度一十四分内减平行二十二度五
 十二分五十秒馀二十一分十秒化作一千二百七
 十秒为三率求得四率四○三五二为此时两小轮
 半径并(太阳本天一百万本轮半径三万零三百六/十四均轮半径一万零八十八由此可算其)
 (均/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1b 页 WYG0139-0555d.png
 一推乙酉日定冬至前壬戌日午正太阳平行十一
 宫七度七分一十秒至乙酉日子正二十二日半天
 行三十二度一十分三十八秒加入壬戌午正平行
 度此时平行十一宫二十九度一十七分四十八秒
 加高冲十四度十六分满周天去之馀一十三度三
 十四分为引数以此时两小轮半径并算之约加均
 度三十二分奇加入前子正平行在十一宫二十九
 度五十分未满周天者十分为时约四小时定冬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2a 页 WYG0139-0556a.png
 在子正后十六刻有奇当时以前后景折算乙酉日
 子正后三十一刻冬至约后天十五刻
 以冬至前后日景折算取中求冬至时刻此法惟郭
 太史时可用其时高冲与冬至同度故也若大明时
 高冲在冬至前十四度有奇则冬至前之日近高冲
 太阳之行速而景之进退也疾冬至后之日远高冲
 太阳之行稍迟而景之渐短亦必稍缓虽前后之日
 景大略相同而中间所阅之时刻必不均当时欲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2b 页 WYG0139-0556b.png
 均数求冬至宜其后天十五刻也(冬至前二十馀日/日行较速时刻宜)
 (减冬至后二十馀日日行较迟时刻宜加若/欲均之则折半处必在所减之后故后天)然刘宋
 之初术法甚疏景初后天至三日犹幸祖氏用景长
 推算违天尚未甚远又幸史册纪载之详去今千有
 馀年犹可细推其后天之时刻也郭太史所定岁周
 小馀二四二五者谓自大明壬寅距今每岁合得此
 数案此年下距至元辛巳八百一十九年以授时岁
 周积之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日六十刻七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3a 页 WYG0139-0556c.png
 五分以辛巳天正冬至己未日子正后六刻逆计之
 则当时冬至在乙酉日子正后五十四刻后天愈加
 多矣既不能与当时所测算者密合又为百年长一
 之法以求合乎远古之冬至以八百九十一总乘所
 长之数而益之则此年冬至又在甲申日七十九刻
 太不又先天三十七刻乎以此知授时之岁馀非定
 率而统天之距差躔差授时之消长皆谬法也此年
 冬至所关者距故考论加详若大衍诸术先天愈多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3b 页 WYG0139-0556d.png
 则无足论而授时指为日度失行者总论之于后云
 陈文帝天嘉六年乙酉岁十一月庚寅景长大衍(庚/寅)
 (寅初/初刻)宣明(庚寅寅/初初刻)纪元(庚寅丑/初二刻)统天(庚寅卯/初四刻)重修大
 明(庚寅丑/初四刻)授时(庚寅寅/正初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二十六日二十一时二十
 二分四十一秒庚寅亥初一刻八分定冬至盖在辰
 巳间诸术推丑寅者皆太早统天近之
 临海王光大二年戊子岁十一月乙巳景长大衍(乙/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4a 页 WYG0139-0557a.png
 (戌正/二刻)宣明(乙巳戌/正三刻)纪元(乙巳戌/初初刻)统天(乙巳夜子/初二刻)重修
 大明(乙巳戌/初二刻)授时(乙巳戌/初二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丙午未正三刻九分定冬至
 盖在乙巳与丙午之间乙巳之景长于次日当亦甚
 微然以后四岁丁卯景长推之此年所纪犹可疑说
 见后
 宣帝太建四年壬辰岁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景长
 大衍(丙寅戌/正初刻)宣明(丙寅戌/正一刻)纪元(丙寅酉/正二刻)统天(丙寅亥/正三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4b 页 WYG0139-0557b.png
 重修大明(丙寅酉/正三刻)授时(丙寅戌/正四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三日一十四时三分五十
 六秒丁卯未正初刻四分史纪丁卯景长则定冬至
 盖在子正初刻以前四岁乙巳景长较之殊可疑此
 年平冬至子正后一十四时四分而景长犹在本日
 是加均减时不能越十四时四分也光大二年之平
 冬至在丙午日子正后十四时四十五分乃能越之
 而景长在前一日乙巳不应四岁之间差殊如此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5a 页 WYG0139-0557c.png
 两岁定冬至皆在子初子正之间景长最难真确乙
 巳与丁卯当时测验有一是必有一非窃疑乙巳之
 测未确
 大建九年丁酉岁十一月二十三日壬辰景长大衍
 (癸巳丑/初一刻)宣明(癸巳丑/初二刻)纪元(壬辰夜子/初三刻)统天(癸巳寅/正一刻)
 修大明(癸巳子/正初刻)授时(癸巳丑/正初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二十九日一十九时七分
 四十一秒癸巳戌初初刻八分定冬至盖在本日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5b 页 WYG0139-0557d.png
 卯之间统天近之史纪二十三日壬辰景长此必史
 误
 大建十年戊戌岁十一月五日戊戌景长大衍(戊戌/辰初)
 (一/刻)宣明(戊戌辰/初二刻)纪元(戊戌卯/初二刻)统天(戊戌巳/正初刻)重修大明
 (戊戌卯/初四刻)授时(戊戌辰/正初刻)
 江氏永曰此与丁酉岁相去一年平冬至己亥定冬
 至戊戌可考而知故不细推
 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岁十一月十一日己巳景长大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6a 页 WYG0139-0558a.png
 衍(己巳酉/正二刻)宣明(己巳酉/正二刻)纪元(己巳夜子/初一刻)统天(己巳戊/初初刻)
 重修大明(己巳酉/初初刻)授时(己巳戌/正二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六日一十一时四十八分
 五十六秒庚午日午初三刻四分(隋都长安早二/刻后唐朝仿此)
 冬至己巳亥子之间史云此年在洛州测冬至景与
 京师二处进退丝毫不差张宾术推己巳冬至张胄
 元历推庚午冬至
 开皇五年乙巳岁十一月二十一日乙亥景长大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6b 页 WYG0139-0558b.png
 (乙亥子/正一刻)宣明(乙亥子/正二刻)纪元(甲戌亥/正二刻)统天(乙亥寅/初初刻)重修
 大明(甲戌戌/正三刻)授时(乙亥丑/正二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十一日一十七时三十七
 分四十一秒乙亥酉初二刻八分定冬至在本日寅
 时推甲戌者非是
 开皇六年丙午岁十一月三日庚辰景长大衍(庚辰/卯正)
 (初/刻)宣明(庚辰卯/正一刻)纪元(庚辰卯/正一刻)统天(庚辰辰/正三刻)重修大明
 (庚辰寅/正三刻)授时(庚辰辰/正一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7a 页 WYG0139-0558c.png
 江氏永曰与前年相距一岁平定冬至皆在庚辰可
 考而知
 开皇七年丁未岁十一月十四日乙酉景长大衍(乙/酉)
 (午正/初刻)宣明(乙酉午/正一刻)纪元(乙酉巳/正初刻)统天(乙酉未/正三刻)重修大
 明(乙酉巳/正二刻)授时(乙酉未/正初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丙戌卯初一刻定冬至乙酉
 申时
 开皇十一年辛亥岁十一月二十八日丙午景长大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7b 页 WYG0139-0558d.png
 衍(丙午午/初二刻)宣明(丙午午/初三刻)纪元(丙午巳/初二刻)统天(丙午未/正初刻)
 修大明(丙午巳/初四刻)授时(丙午未/初二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四十三日四时三十分一十
 一秒丁未寅正二刻定冬至丙午申时
 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大衍(壬/戌)
 (卯初/初刻)宣明(壬戌卯/初一刻)纪元(壬戌寅/初初刻)统天(壬戌辰/初二刻)重修大
 明(壬戌寅/初二刻)授时(壬戌辰/初初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冬至五十八日二十一时五十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8a 页 WYG0139-0559a.png
 分二十六秒壬戌亥初三刻十一分定冬至本日已
 午间而史记辛酉朔冬至当时术误推先天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甲辰岁十一月乙酉景长大衍
 (甲申巳/正一刻)宣明(甲申午/初初刻)纪元(甲申辰/初二刻)统天(甲申午/正初刻)重修
 大明(甲申辰/初三刻)授时(甲申巳/正三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二十一日三十三分五十
 六秒乙酉子正二刻四分长安里差二刻平冬至已
 是子正初刻矣减时不啻十时定冬至当在甲申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8b 页 WYG0139-0559b.png
 未时而史谓乙酉景长误
 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岁十一月辛亥景长大衍(庚戌/申初)
 (二/刻)宣明(庚戌申/正一刻)纪元(庚戌酉/初一刻)统天(庚戌酉/初一刻)重修大明
 (庚戌未/初初刻)授时(庚戌申/初三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七日五时三十七分
 四十一秒辛亥卯初二刻八分定冬至庚戌日酉戌
 之间而谓辛亥景长亦误
 高宗龙朔二年壬戌十一月四日己未至戊午景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9a 页 WYG0139-0559c.png
 大衍(戊午戌/正初刻)宣明(戊午戌/正二刻)纪元(戊午申/正三刻)统天(戊午戌/正初刻)
 重修大明(戊午酉/初初刻)授时(戊午戌/初三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己未巳初初刻十一分长
 安辰正二刻十一分此时加均减时约十小时定冬
 至戊午夜子时是以戊午景长当时术推冬至己未
 而实测景长在戊午今推之果不爽也
 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岁十一月壬申景长大衍(壬申/卯正)
 (初/刻)宣明(壬申卯/正三刻)纪元(壬申丑/正二刻)统天(壬申辰/初初刻)重修大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39b 页 WYG0139-0559d.png
 (壬申丑/正三刻)授时(壬申卯/初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八日一十八时三十三分
 五十六秒壬申酉正二刻四分定冬至辰时
 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岁十一月癸卯景长大衍(癸卯/酉初)
 (一/刻)宣明(癸卯酉/正初刻)纪元(癸卯未/初二刻)统天(癸卯酉/正一刻)重修大明
 (癸卯未/初四刻)授时(癸卯酉/初三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甲辰卯初一刻十一分定冬
 至癸卯酉戌之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0a 页 WYG0139-0560a.png
 明皇开元十年壬戌岁十一月癸酉景长大衍(癸酉/午初)
 (四/刻)宣明(癸酉午/正四刻)纪元(癸酉辰/初二刻)统天(癸酉午/初初刻)重修大明
 (癸酉辰/初三刻)授时(癸酉午/初初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癸酉亥初三刻十一分定冬
 至巳时
 开元十一年癸亥岁十一月戊寅景长大衍(戊寅酉/初三刻)
 宣明(戊寅酉/正三刻)纪元(戊寅未/初三刻)统天(戊寅酉/初三刻)重修大明(戊/寅)
 (未初/二刻)授时(戊寅酉/初初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0b 页 WYG0139-0560b.png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己卯定冬至戊寅与前间一
 岁可考而知
 开元十二年甲子岁十一月癸未冬至大衍(癸未夜/子初二)
 (刻/)宣明(甲申子/正三刻)纪元(癸未戌/初一刻)统天(癸未夜子/初三刻)重修大
 明(癸未戌/初二刻)授时(癸未亥/正三刻)
 江氏永曰此年僧一行阳城测景癸未最长今推此
 年平冬至二十日九时三十三分五十六秒甲申巳
 初二刻四分阳城约早一刻十分为巳初初刻九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1a 页 WYG0139-0560c.png
 此年距元至元丁丑五百五十二年高冲约行九度
 四十分以今加减表考之加约二十分二十秒变时
 八时一十五分以减平时馀五十四分为甲申子正
 三刻九分当时小轮半径大于今再减一时有奇则
 定冬至在癸未夜子刻而大衍历推算癸未九十八
 刻太强此当年之实测今固可追步也案大衍历以
 三千零四十为通法一百一十一万零三百四十三
 为策实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三为策馀以通法五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1b 页 WYG0139-0560d.png
 策馀馀七百四十三为小馀以万分通之小馀二千
 四百四十四又七九弱视授时之二四二五者多一
 十九太强当时小馀虽大必不及此数是以自此年
 以前大衍推往古则先天推后来则后天(大衍欲求/合左传两)
 (日南至是以/小馀过大)
 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岁十一月戊辰日南至大衍
 (戊辰寅/初三刻)寅明(戊辰卯/正一刻)纪元(丁卯酉/初三刻)统天(丁卯戌/初一刻)重修
 大明(丁卯酉/正初刻)授时(丁卯戌/初一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2a 页 WYG0139-0561a.png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三日二十二时三十分一
 秒丁卯亥正二刻宋都河南早八分其时高冲在冬
 至前约四度四十二分又有小轮半径差通减时约
 四时三刻有奇定冬至盖在丁卯酉初二刻纪元近
 之史纪戊辰日南至斗分太多误推后天也
 仁宗皇祐二年庚寅岁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长大
 衍(癸丑申/初二刻)宣明(癸丑酉/正三刻)纪元(癸丑卯/初一刻)统天(癸丑卯/初初刻)
 修大明(癸丑卯/初一刻)授时(癸丑卯/初三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2b 页 WYG0139-0561b.png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九日八时二十六分
 一十六秒癸丑辰正一刻十一分定冬至寅时
 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大衍(丙午/酉初)
 (二/刻)宣明(丙午戌/正二刻)纪元(丙午卯/正一刻)统天(丙午卯/正一刻)重修大明
 (丙午卯/正一刻)授时(丙午卯/正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四十二日八时一十五分
 一秒丙午辰正一刻定至寅卯之间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一月辛亥景长大衍(辛亥夜子/初一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3a 页 WYG0139-0561c.png
 宣明(壬子丑/正一刻)纪元(辛亥午/正初刻)统天(辛亥午/正一刻)重修大明(辛/亥)
 (午正/初刻)授时(辛亥午/正一刻)
 江氏永曰此与前间一岁定冬至在辛亥巳时
 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岁十一月壬申景长大衍(壬申/亥正)
 (三/刻)宣明(癸酉丑/初二刻)纪元(壬申午/初二刻)统天(壬申午/初二刻)重修大明
 (壬申午/初二刻)授时(壬申午/初二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壬申未初一刻四分定冬至
 巳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3b 页 WYG0139-0561d.png
 元祐四年己巳岁十一月丁丑景长大衍(戊寅寅/正二刻)
 明(戊寅辰/初三刻)纪元(丁丑酉/初一刻)统天(丁丑酉/初一刻)重修大明(丁丑/酉初)
 (一/刻)授时(丁丑酉/初一刻)
 江氏永曰此与前间一岁定冬至丁丑申时
 元祐五年庚午岁十一月壬午冬至大衍(癸未巳/正二刻)
 明(癸未未/初二刻)纪元(壬午夜子/初初刻)统天(壬午夜子/初一刻)重修大明
 (壬午夜子/初一刻)授时(壬午夜子/初初刻)
 江氏永曰此与前间一岁定冬至壬午亥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4a 页 WYG0139-0562a.png
 元祐七年壬申岁十一月癸巳冬至大衍(癸巳亥/正一刻)
 明(甲午丑/初一刻)纪元(癸巳巳/正三刻)统天(癸巳巳/正三刻)重修大明(癸巳/巳正)
 (三/刻)授时(癸巳巳/正三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癸巳午正二刻四分定冬至
 巳初
 哲宗元符元年戊寅岁十一月甲子冬至大衍(乙丑/巳初)
 (二/刻)宣明(乙丑午/正二刻)纪元(甲子亥/正初刻)统天(甲子亥/初三刻)重修大明
 (甲子亥/正初刻)授时(甲子亥/初三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4b 页 WYG0139-0562b.png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甲子二十三时二十六分一
 十六秒夜子初一刻十分定冬至戊时案授时百年
 长一之率年远则所加分渐赢其所定岁馀刻下二
 十五分又失之太弱是以推远年之冬至恒先天推
 近年之冬至恒后天(开元甲子及此条断定大衍授/时二术之弊一行守敬其何说)
 (之/辞)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岁十一月丙申冬至大衍(丙申/戊正)
 (三/刻)宣明(丙申夜子/初三刻)纪元(丙申巳/初初刻)统天(丙申辰/正三刻)重修大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5a 页 WYG0139-0562c.png
 明(丙申巳/初初刻)授时(丙申辰/正二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丙申巳正一刻四分定冬至
 卯辰之间
 光宗绍熙二年辛亥岁十一月壬申冬至大衍(癸酉/寅初)
 (初/刻)宣明(癸酉卯/正二刻)纪元(壬申未/初三刻)统天(壬申午/初一刻)重修大明
 (壬申未/初三刻)授时(壬申午/初一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壬申午正初刻都临安迟一
 刻午正一刻定冬至在己末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5b 页 WYG0139-0562d.png
 宁宗庆元三年丁巳岁十一月癸卯日南至大衍(甲/辰)
 (未正/初刻)宣明(甲辰酉/初三刻)纪元(甲辰子/正二刻)统天(癸卯亥/正一刻)重修大
 明(甲辰子/正三刻)授时(癸卯亥/正一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癸卯亥正三刻八分临安迟
 一刻夜子初初刻八分定冬至亥初三刻
 宁宗嘉泰三年癸亥岁十一月甲戌日南至大衍(丙/子)
 (丑正/一刻)宣明(丙子卯/初初刻)纪元(乙亥午/初三刻)统天(乙亥巳/初初刻)重修大
 明(乙亥午/初三刻)授时(乙亥巳/初一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6a 页 WYG0139-0563a.png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乙亥巳初三刻临安已正
 初刻定冬至约减五刻有奇在辰正二刻当时推甲
 戌术误也
 嘉定五年壬申岁十一月壬戌日南至大衍(癸亥卯/正初刻)
 宣明(癸亥巳/初四刻)纪元(壬戌申/初二刻)统天(壬戌未/初二刻)重修大明(壬/戌)
 (申正/初刻)授时(壬戌未/初二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壬戌未正初刻四分临安迟
 一刻未正一刻四分定冬至午正一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6b 页 WYG0139-0563b.png
 理宗绍定三年庚寅岁十一月丙申日南至大衍(丁/酉)
 (申初/二刻)宣明(丁酉戌/初二刻)纪元(丁酉丑/初三刻)统天(丙申亥/正一刻)重修大
 明(丁酉丑/初三刻)授时(丙申亥/正一刻)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丙申亥正二刻十一分临安
 亥正三刻十一分定冬至亥正初刻
 淳祐十年庚戌岁十一月辛巳日南至大衍(壬午未/初初刻)
 宣明(壬午酉/初初刻)纪元(辛巳亥/正三刻)统天(辛巳酉/正二刻)重修大明(辛/巳)
 (亥正/一刻)授时(辛巳酉/正三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7a 页 WYG0139-0563c.png
 江氏永曰此年平冬至辛巳酉正三刻十一分临安
 戌初初刻十一分定冬至酉正二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岁十一月己未夜半后六
 刻冬至大衍(己未亥/初初刻)宣明(庚申丑/初一刻)纪元(己未卯/初初刻)统元
 (己未丑/初初刻)重修大明(己未卯/正初刻)授时(己未丑/初一刻)
 江氏永曰推此年平冬至五十五日一时一十八分四
 十六秒己未丑初一刻四分高冲在冬至后四分奇
 约减均十二秒加时约五分定冬至丑初一刻九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7b 页 WYG0139-0563d.png
 与当时郭太史测算气应五十五日○六百分者密
 合
 (梅氏文鼎曰以上自鲁僖公以来冬至日名共四十/七并至元辛巳有刻为四十八事授时法合者三十)
 (八不合者昭公己卯刘宋元嘉丙子大明辛丑陈太/建壬辰丁酉隋开皇甲寅唐贞观甲辰己酉宋景德)
 (丁未嘉泰癸亥/共十统天术同)
 江氏永曰四十七事日名或有不合其间有术误有
 史误今以实法考之合者不约而符不合者亦灼然
 可见非术误推即史误纪虽去之千百年犹旦暮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8a 页 WYG0139-0564a.png
 此如以有法之度度短长有准之权权轻重故物莫
 能遁若大衍诸历岁馀或强或弱如权度未定既不
 可以称量而统天之距差躔差授时之百年长一又
 于执秤执尺之时参以智巧之私实为无理之法其
 不合者固不合其幸合者亦不知其实未尝合也近
 年冬至时刻可定去之远者不能细定分刻以小轮
 半径古多今少难得确率耳若其大致固可上下参
 考而知当不违天甚远孟子曰苟求其故愚谓恒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8b 页 WYG0139-0564b.png
 实最卑行小轮差皆其故也后之言天者精求诸此
 而已若诸家立法虽不可不知要之皆已陈之刍狗
 不可再用者也
 (梅氏又曰元史云自春秋献公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馀年用六术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大衍合者三)
 (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二十三/纪元合者三十五不合者十四统天合者三十八不)
 (合者十一大明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时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案献公十五年戊寅岁正月甲)
 (寅朔旦冬至授时得甲寅统天得乙卯后天一日至/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辛亥)
 (与天合下至昭公二十年己卯岁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授时统天皆得戊子并先一日若曲变其法以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9a 页 WYG0139-0564c.png
 (之则献公僖公皆不合矣以此知春秋/所书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验一也)
 江氏永曰案献公之年史有参差所推甲寅朔旦冬
 至乃刘歆三统历以四分之法逆推非有实测纪之
 信史不足为㨿若左氏传二至则当时之术误乃欲
 曲法以求合合者一而违者一不悟其幸合者之非
 真而以其不合者诿之于日度失行此大惑也
 (大衍考古冬至谓刘宋元嘉十三年丙子岁十一月一/甲戌日南至大衍与皇极麟德三术皆得癸酉各先)
 (日乃日度失行非三术之差今/以授时考之亦得癸酉二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49b 页 WYG0139-0564d.png
 江氏永曰案今以法推正得甲戌日度何尝失行
 (大明五年辛丑岁十一月乙酉冬至/诸术皆得甲申殆亦日度之差三也)
 江氏永曰此年冬至祖冲之考之特详正赖当年实
 测可验高冲之所在与两心差之细数虽推算时刻
 未甚亲亦可得其所以未亲之由今以法密算其为
 乙酉甚确郭氏不悟统天之活法不足凭献僖远年
 之幸合未可据乃以祖氏当年实测指为日度失行
 不亦惑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0a 页 WYG0139-0565a.png
    观承案算术有疏密耳天行安得有差乎以
    为日度失行郭氏此说诚谬此如杜氏解左
    传不以为传误而以为经误者同病矣
 (陈大建四年壬辰岁十一月丁卯景长大衍授时皆/得丙寅是先一日大建九年丁酉岁十一月壬辰景)
 (长大衍授时皆得癸巳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合于壬辰则差于丁酉合于丁酉则差于壬辰)
 (亦日度失行/之验五也)
 江氏永曰案壬辰岁不误丁酉岁则史误也
 (开皇十一年辛亥岁十一月丙午景长大衍统天授/时皆得丙午与天合至开皇十四年甲寅岁十一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0b 页 WYG0139-0565b.png
 (辛酉冬至而大衍统天授时皆得壬戌若合于辛亥/则失于甲寅合于甲寅则失于辛亥其开皇十四年)
 (甲寅岁冬至亦/日度失行六也)
 江氏永曰案甲寅岁乃术误
 (唐贞观十八年甲辰岁十一月乙酉景长诸术得甲/申贞观二十三年巳酉岁十一月辛亥景长诸术皆)
 (得庚戌大衍议以永淳开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时术以书必非侯景所得所以不合今以)
 (授时考之亦/亦然八也)
 江氏永曰案此二至若非术误即史误
 (自前宋以来测景验气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岁/戊辰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1a 页 WYG0139-0565c.png
 (亥岁甲戌日南至统天授时皆得乙亥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曲变其数以从景德则其馀十)
 (六事多后天从嘉泰则其馀十六/事多先天亦日度失行之验十也)
 江氏永曰案此二至皆术误非日度失行
 (前十事皆授时所不合以此理推之非不合矣盖类/其同则知其中辨其异则知其变今于冬至略其日)
 (度失行及史官依时术书之者/凡十事则授时三十九事皆中)
 江氏永曰日为七政之主万化之宗必无失行之理
 其两心差之有改变亦必有恒率非失行也郭氏于
 十事中以八事为日度失行其说原于僧一行亦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1b 页 WYG0139-0565d.png
 诬矣其三十九事自以为中未必果皆中也中其日
 矣未必中其时刻除至元庚辰岁密合天外推近岁
 之冬至时刻恒后天推远岁之冬至时刻恒先天其
 故甚微非以权度细推谁其觉之
 (以前代诸术校之授时为密庶/几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云)
 江氏永曰案授时固密而有未密者存
 又曰术家最重识见日度失行之说极纰缪一行守
 敬乃言之载之史册遗笑后人皆由推冬至无权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2a 页 WYG0139-0566a.png
 平岁实高冲行轮径差三大节目关窍未启是以生
 此缪论不得不详载史文以为凿知者鉴
          右考冬至以正气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八 第 52b 页 WYG0139-0566b.png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