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a 页 WYG0139-052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七
           邢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六十
   观象授时
唐书志日躔盈缩略例曰北齐张子信积候合蚀加时
觉日行有入气差然损益未得其正至刘焯立盈缩躔
衰术与四象升降麟德术因之更名躔差凡阴阳往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b 页 WYG0139-0520b.png
皆驯积而变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
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
中而后益急急极而寒若舒极而燠若及中而雨𤾉之
气交自然之数也焯术于春分前一日最急后一日最
舒秋分前一日最舒后一日最急舒急同于二至而中
间一日平行其说非是当以二十四气晷景考日躔盈
缩而密于加时
元史志北齐张子信积候合蚀加时觉日行有日入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a 页 WYG0139-0521a.png
差然损益未得其正赵道严复准晷景长短定日行进
退更造盈缩以求亏食至刘焯立躔度与四象升降虽
损益不同后代祖述用之夫阴阳往来驯积而变冬至
日行一度强出赤道二十四度弱自此日轨渐北积八
十八日九十一分当春分前三日交在赤道实行九十
一度三十一分而适平自后其盈日损复行九十三日
七十一分当夏至之日入赤道内二十四度弱实行九
十一度三十一分日行一度弱向之盈分尽损而无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b 页 WYG0139-0521b.png
自此日轨渐南积九十三日七十一分当秋分后三日
交在赤道实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而复平自后其缩
日损行八十八日九十一分出赤道外二十四度弱实
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复当冬至向之缩分尽损而无
馀盈缩均有损益初为益末为损自冬至以及春分春
分以及夏至日躔自北陆转而西西而南于盈为益益
极而损损至于无馀而缩自夏至以及秋分秋分以及
冬至日躔自南陆转而东东而北于缩为益益极而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a 页 WYG0139-0521c.png
损至于无馀而复盈盈初缩末俱八十八日九十一分
而行一象缩初盈末俱九十三日七十一分而行一象
盈缩极差皆二度四十分由实测晷景而得仍以算术
推考与所测允合
 梅氏文鼎疑问问日有高卑加减始于西法与曰古
 法有之且详言之矣但不言卑高而谓之盈缩耳曰
 日何以有盈缩曰此古人积候而得之者也秦火以
 还典章废阙汉晋诸家皆以太阳日行一度故一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b 页 WYG0139-0521d.png
 一周天自北齐张子信积候合蚀加时始觉日行有
 入气之差而立为损益之率又有赵道严者复准晷
 景长短定日行进退更造盈缩以求亏食至隋刘焯
 立躔度与四序升降为法加详厥后皆相祖述以为
 步日躔之准盖太阳行天三百六十五日惟只两日
 能合平行(一在春分前三日一在秋分后三日/一年之内能合平行者惟此二日)此外
 日行皆有盈缩而夏至缩之极每日不及平行二十
 分之一冬至盈之极又过于平行二十分之一两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4a 页 WYG0139-0522a.png
 相较为十分之一以此为盈缩之宗而过此皆以渐
 而进退焉此盈缩之法所由立也曰日躔既每日有
 盈缩则岁周何以有常度曰日行每日不齐而积盈
 积缩之度前后自相除补故岁周得有常度也(细考/之古)
 (今岁周亦有微差此只/论其大较则实有常度)今以授时之法论之冬至日
 行甚速每日行一度有奇历八十八日九十一刻当
 春分前三日而行天一象限(古法周天四之一为九/十一度三十分奇下同)
 谓之盈初此后则每日不及一度其盈日损积九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4b 页 WYG0139-0522b.png
 三日七十一刻当夏至之日复行天一象限谓之盈
 末夫盈末之行每日不及一度而得为盈者以其前
 此之积盈未经除尽总度尚过于平行故仍谓之盈
 若其每日细行固悉同缩初此盈末缩初可为一法
 也试以积数计之盈初日数少而行度多其较为二
 度四十分盈末日数多而行度少其较亦二度四十
 分以盈末之所少消盈初之所多则以半岁周之日
 (共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刻奇)行半周天之度(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奇)而无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5a 页 WYG0139-0522c.png
 馀度矣夏至日行甚迟每日不及一度积九十三日
 七十一刻当秋分后三日而行天一象限谓之缩初
 此后则每日行一度有奇其缩日损积八十八日九
 十一刻复当冬至之日而行天一象限谓之缩末夫
 缩末之行每日一度有奇而亦得为缩者以其前此
 之积缩未能补完总度尚后于平行故仍谓之缩若
 其每日细行则悉同盈初此缩末盈初可为一法也
 试以积数计之缩初日数多而行度少其较为二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5b 页 WYG0139-0522d.png
 四十分缩末日数少而行度多其较亦二度四十分
 以缩末之所多补缩初之所少则亦以半岁周之日
 行半周天之度而无欠度矣夫盈缩既皆以前后自
 相除补而无馀欠则分之而以半岁周行半周天者
 合之即以一岁周行一周天安得以盈缩之故疑岁
 周之无常度哉
 问日有盈缩是矣然何以又谓之高卑曰此则回回
 泰西之说也其说曰太阳在天终古平行原无盈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6a 页 WYG0139-0523a.png
 人视之有盈缩耳夫既终古平行视之何以得有盈
 缩哉盖太阳自居本天而人所测其行度者则为黄
 道黄道之度外应太虚之定位(即天元黄道与/静天相应者也)其度
 匀剖而以地为心太阳本天度亦匀剖而其天不以
 地为心于是有两心之差而高卑判矣是故夏至前
 后之行度未尝迟也以其在本天之高半故去黄道
 近而离地远远则见其度小(谓太阳本/天之度)而人自地上
 视之迟于平行矣(缩初盈末半周是太阳本天高处/故在本天行一度者在黄道不能)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6b 页 WYG0139-0523b.png
 (占一度而/过黄道迟)是则行度之所以有缩也冬至前后之行
 度未尝速也以其在本天之低半故去黄道远而离
 地近近则见其度大(亦谓本天/之匀度)而人自地上视之速
 于平行矣(盈初缩末半周是太阳本天低处故在本/天行一度者在黄道占一度有馀而过黄)
 (道/速)是则行度之所以有盈也且夫行度有盈缩而且
 日日不同则不可以筹策御而今以圜法解之不同
 心之理通之在高度不得不迟在卑度不得不速高
 极而降迟者不得不渐以速卑极而升速者不得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7a 页 WYG0139-0523c.png
 渐以迟迟速之损益循圜周行与算数相会是则盈
 缩之徵于实测者皆一一能得其所以然之故此高
 卑之说深足为观象授时之助者矣太阳之平行者
 在本天太阳之不平行者在黄道平行之在本天者
 终古自如不平行之在黄道者晷刻易率惟其终古
 平行知其有本天惟其有本天斯有高卑以生盈缩
 不平行之率以平行而生者也惟其盈缩多变知其
 有高卑惟其盈缩生于高卑验其在本天平行平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7b 页 WYG0139-0523d.png
 之理又以不平行而信者也夫不平行之与平行道
 相反矣而求诸圜率适以相成是盖七曜之所同然
 而在太阳尤为明白而易见者也(月五星多诸小轮/加减故本天不同)
 (心之理惟/太阳最明)
 问以高卑疏盈缩确矣然又有最高之行何耶曰最
 高非他即盈缩起算之端也盈缩之算既生于本天
 之高卑则其极缩处即为最高如古法缩限之起夏
 至也极盈处即为最卑如古法盈限之起冬至也(亦/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8a 页 WYG0139-0524a.png
 (之最高冲或/省曰高冲)然古法起二至者以二至即为盈缩之
 端也西法则极盈极缩不必定于二至之度而在其
 前后又各年不同故最高有行率也其说曰上古最
 高在夏至前今行过夏至后每年东移四十五秒(今/又)
 (定为一年行一/分一秒十微)何以徵之曰凡最高为极缩之限则
 自最高以后九十度及相近最高以前九十度其距
 最高度等则其所缩等何也以视度之小于平度者
 并同也(古法以盈末缩初通/为一限亦是此意)高冲为极盈之限则自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8b 页 WYG0139-0524b.png
 高冲以后九十度及相近高冲以前九十度其距高
 冲度等则其所盈亦等何也以视度之大于平度者
 并同也(古法以缩末盈初通/为一限亦是此意)今据实测则自定气春
 分至夏至一象限(即古盈/末限)之日数与自夏至后至定
 气秋分一象限(即古缩/初限)之日数皆多寡不同又自定
 气秋分至冬至一象限(即古缩/末限)之日数与自冬至后
 至定气春分一象限(即古盈/初限)之日数亦多寡不同由
 是观之则极盈极缩不在二至明矣曰若是则古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9a 页 WYG0139-0524c.png
 实测皆非与曰是何言也言盈缩者始于张子信而
 后之术家又谓其损益之未得其正由今以观则子
 信时有其时盈缩之限后之术家又各有其时盈缩
 之限测验者各据其时之盈缩为主则追论前术觉
 其未尽矣此岂非至高者之有动移乎又古之盈缩
 皆以二十四气为限至郭太史始加密算立为每日
 每度之盈缩加分与其积度由今考之则郭太史时
 最高卑与二至最相近(自律元戊辰逆溯至元辛巳/三百四十八年而最高卑过)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9b 页 WYG0139-0524d.png
 (二至六度以今率每年最高行一分一秒十微计之/其时最高约与夏至同度以西人旧率每年高行四)
 (十五秒计之其时最高已行过夏至一/度三十馀分其距度亦不为甚远也)故盈缩起二
 至初无谬误测算虽密秪能明其盈缩细分若最高
 距至之差无缘可得非考验之不精也
 问最高有行能周于天乎抑只在二至前后数十度
 中东行而复西转乎曰以理徵之亦可有周天之行
 也曰然则何以不徵诸实测曰无可据也古西士去
 今一千八百年以三角形测日轨记最高在申宫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0a 页 WYG0139-0525a.png
 度三十五分今以年计之当在汉文帝七年戊辰(自/汉)
 (文帝戊辰顺数至律元/戊辰积一千八百算外)此时西法尚在权舆越三百
 馀年至多禄某而诸法渐备然则所谓古西士之测
 算或非精率然而西史之所据止此矣又况自此而
 逆溯于前将益荒远而高行之周天以二万馀年为
 率亦何从而得其起算之端乎是故以实测而知其
 最高之有移动者只在此数千百年之内其度之东
 移者亦只在二至前后一宫之间若其周天则但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0b 页 WYG0139-0525b.png
 理断而已曰以理断其周天亦有说与曰最高之法
 非特太阳有之而月五星皆然其加减平行之度者
 亦中西两家所同也故中法太阳五星皆有盈缩太
 阴则有迟疾在西法则皆曰高卑视差而已然则月
 孛者太阴最高之度也而月孛既有周天之度矣太
 阳之最高何独不然故曰以理徵之最高得有周天
 之行也
 问以最高疏盈缩其义已足何以又立小轮曰小轮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1a 页 WYG0139-0525c.png
 即高卑也但言高卑则当为不同心之天以居日月
 小轮之法则日月本天皆与地同心特其本天之周
 又有小轮为日月所居是故本天为大轮负小轮之
 心向东而移日月在小轮之周(即边/也)向西而行大轮
 移一度日月在小轮上亦行一度大轮满一周小轮
 亦满一周而盈缩之度与高卑之距皆不谋而合回
 回法以七政平行为中心行度盖谓此也凡日月在
 小轮上半顺动天西行故其右移之度迟于平行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1b 页 WYG0139-0525d.png
 减在小轮下半逆动天而东故其右旋之度速于平
 行为加(五星/同理)若在上下交接之时小轮之度直下不
 见其行谓之留际留际者不东行不西行无减无加
 与平行等此小轮上逐度之加减以上下而分者也
 若以入表则分四限小轮上半折半取中为最高大
 轮下半折半取中则为最卑最卑最高之点皆对小
 轮心与地心而成直线七政居此即与平行同度故
 为起算之端假如七政起最高在小轮上西行能减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2a 页 WYG0139-0526a.png
 东移之度半象限后西行渐缓所减渐少至一象限
 而及留际不复更西即无所复减然积减之多反在
 留际何也七政至此其视度距小轮心之西为大也
 在古法则为缩初既过留际而下转而东行本为加
 度因前有积减仅足相补其视行仍在平行之西至
 一象限而及最卑积减之数始能补足而复于平行
 是为缩末又如七政至最卑在小轮下东行能加东
 移之度半象限后东行渐缓所加渐少至一象限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2b 页 WYG0139-0526b.png
 又及留际不复更东亦无所复加然积加之多亦在
 留际何也七政至此其视度距小轮心之东为大也
 在古法则为盈初过留际而上复转西行即为减度
 然因前有积加仅足相消其视行仍在平行之东至
 一象限而复及最高积加之度始能消尽而复于平
 行是为盈末此则表中入算加减从小轮之左右而
 分者也
 小轮之用有二其一为迟速之行在古法则为日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3a 页 WYG0139-0526c.png
 星之盈缩月之迟疾西法则总谓之加减即前所疏
 者是也其一为高卑之距即回回影径诸差是也凡
 七政之居小轮最高其去人远故其体为之见小焉
 其在最卑去人则近故其体为之加大焉验之于日
 月交食尤为著明(别条/详之)是故所谓平行者小轮之心
 而所谓迟速者小轮之边与其心前后之差(即东/西)
 谓高卑者小轮之边与其心上下之距也知有小轮
 而进退加减之行度远近大小之视差靡所不贯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3b 页 WYG0139-0526d.png
 然则何以又有不同心之算曰不同心之法生于小
 轮者也七政之本天即小轮心所行之道也假如七
 政在小轮最高小轮心东移一象限七政之在小轮
 亦西行一象限为留际小轮心东移满半周七政在
 小轮亦行半周为最卑由是小轮心东移满二百七
 十度七政亦行小轮二百七十度至留际小轮心东
 移满一周七政行小轮上亦行满一周复至最高若
 以小轮上七政所行联之即成大圈此圈不以地心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4a 页 WYG0139-0527a.png
 为心而别有其心故曰不同心圈也两心之差与小
 轮之半径等故可以小轮立算者亦可以不同心立
 算而行度之加减与视径之大小亦皆得数相符也
 问二者之算悉符果孰为本法曰晶宇廖廓天载无
 垠吾不能飞形御气翱步乎日月之表小轮之在天
 不知其有焉否耶然而以求朓朒之行则既有其度
 矣以量高卑之距则又有其差矣虽谓之有焉可也
 至不同心之算则小轮实已该之何也健行之体外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4b 页 WYG0139-0527b.png
 实中虚自地以上至于月天大气所涵空洞无物故
 各重之天虽有高卑而高卑两际只在本天(七政各/共之天)
 (相去甚远其间甚厚故可以容小轮/而其最高最卑皆不越本重之内)非别有一不同
 之心绕地而转也(不同心之天既同动天西/运则其心亦既绕地而旋)况七政
 两心之差各一其率若使其不同之心皆绕地环行
 亦甚涣而无统矣故曰不同心之算生于小轮而小
 轮实已该之观回回但言小轮可知其为本法而第
 谷于西术最后出其所立诸图悉仍用小轮为说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5a 页 WYG0139-0527c.png
 足以徵矣
 论相因之理则不同心之算从小轮而生论测算之
 用则小轮之径亦从不同心而得故推脁朒之度于
 小轮特亲(小轮心即平行度也从最高过轮心作线/至地心为平行指线剖小轮为二则小轮)
 (右半在平行线西为朒/左半在平行线东为朓)而求最高之行以不同心立
 算最切最高在天不可以目视不可以器测惟据朓
 朒之度以不同心之法测之而得其两心之差是即
 为小轮之半径于以作图立算而朓朒之故益复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5b 页 WYG0139-0527d.png
 然是故不同心者即测小轮之法也
 小轮心在本天七政在小轮体皆相连小轮心非能
 自动也小轮之动本天之动也七政亦非自动也七
 政之动小轮之动也其故何也盖小轮心既与本天
 相连必有定处因本天为动天所转与之偕西而不
 及其速以生退度故小轮心亦有退度焉算家纪此
 退度以为平行(回回律所谓/中心行度)故曰小轮之动本天之
 动也然则小轮心者小轮之枢也枢连于本天不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6a 页 WYG0139-0528a.png
 故轮能动而七政者又相连于小轮之周者也小轮
 动则七政动矣故曰七政之动小轮之动也
 七政之居小轮也有一定之向本天挈小轮心东移
 而七政在小轮上常向最高殆其精气有以摄之也
 故轮心东移一度小轮上七政亦西迁一度以向最
 高譬之罗金小轮者其盘也小轮心者置针之处也
 七政所居则针所指之午位也试为大圆周分三百
 六十度(以法/周天)别为大圈加其上使与大圆同心而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6b 页 WYG0139-0528b.png
 运(以法同/心轮)乃置罗金于大圈之正午而依针以定盘
 则针之午即盘之午(此如小轮在最高而七政/居其顶与最高同处也)于是
 运大圈东转使罗金离午而东(此如本天挈小/轮而东移也)则盘
 针之指午者必且西移而向丁向未(因正午所定之/盘不复更置则)
 (此时之丁之未实为针之午如小轮从本天东/移而七政西迁居小轮之旁以向最高之方)盘东
 移一度针亦西移一度盘东移一宫针亦西移一宫
 盘东行半周至大圆子位则针在盘上亦西移半周
 而反指盘之子(此时盘之子实针之午此如小轮心/行至最高冲而七政居小轮之底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7a 页 WYG0139-0528c.png
 (小轮为最卑而所/向者最高之方也)盘东移三百六十度而复至午针
 亦西移一周而复其故矣是何也针自向午不以盘
 之东移而改其度自盘上观之见为西移耳七政之
 常向最高何以异是(七政在小轮上/常向最高之方)
 小轮以算视行视行非一故小轮亦非一也凡算视
 行有二法或用不同心轮则惟月五星有小轮而日
 则否何也以盈缩高卑即于不同心之轮可得其度
 故不以小轮加减而小轮之用已藏其中也或用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7b 页 WYG0139-0528d.png
 心轮负小轮则日有一小轮月五星有两小轮其一
 是高卑小轮为日五星之盈缩月之迟疾即不同心
 之算七政所同也其一是合望小轮在月为倍离(即/晦)
 (朔弦/望)在五星为岁轮(即迟留/逆伏)皆以距日之远近而生
 故太阳独无也若用小均轮则太阳有二小轮其一
 为平高卑二为定高卑而月五星则有三小轮其一
 二为平高卑定高卑与太阳同其三为太阴倍离五
 星岁轮与太阳异也凡此皆以齐视行之不齐有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8a 页 WYG0139-0529a.png
 得不然者然小轮之用不同而名亦易相乱(如月离/以高卑)
 (轮为自行轮又称本轮又曰古称小轮其定高卑轮/五星称小均轮月离称均轮或称又次轮至于距日)
 (而生之轮月离称次轮五星或称次/轮或称年岁轮然亦曰古称小轮)今约以三者别
 之一曰本轮七政之平高卑是也一曰均轮七政平
 高卑之轮上又有小轮以加减之为定高卑此两小
 轮相须为用二而一者也一曰次轮月五星距日有
 远近而生异行故曰次轮而五星次轮则直称之岁
 轮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8b 页 WYG0139-0529b.png
    蕙田案梅氏疏日行盈缩辩论不同心天及
    七政小轮最为详确日有盈缩月有迟疾五
    星有留退其理一也举日行而月五星皆可
    知矣梅氏之论实总七政之大纲故备述之
    观承案日月五星虽统谓之七政其实五纬
    以日月为主而月离又以日躔为主故日躔
    定而七政始可齐也梅氏论日行盈缩举日
    行而七政皆可知斯为能挈其要洵不刋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9a 页 WYG0139-0529c.png
    论也
新法算引太阳之行黄道也论其积岁平分之数新法
以天度计为五十九分八秒有奇所谓平行度分是也
然平行齐而实行则固非齐矣冬盈而夏缩矣所以然
者盖缘黄道圈与日轮天不同心而黄道之心即地球
心是日轮天与地球不同心也心既不同则日行距地
近远不等距近即行疾疾则所行之度过于平行而为
盈每冬月一日计行一度一分有奇以较平行盈二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19b 页 WYG0139-0529d.png
矣距远即行迟迟则所行之度不及平行而为缩每夏
月一日计行五十七分有奇以较平行则缩二分矣盈
缩相差若此岂可谓之齐乎终岁之间但逢最高限最
卑限二日平实二行度数惟一此外两行之较日日不
等新法因其或过或不及也故有加分减分谓之加减
差盖以有恒率之平行为限而以加减差定之然后差
而不差非齐而齐矣至论太阳之入某宫次以分节气
也亦有平实二算盖算平行十五日二十一刻有奇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0a 页 WYG0139-0530a.png
一节气乃一岁二十四平分之一耳若用躔度之日以
算则冬夏不齐冬一节气为十四日八十四刻有奇夏
一节气为十五日七十二刻有奇总由夏迟冬疾故其
差如此
太阳天距地极远之点谓之最高极近之点谓之最高
(亦名/最卑)此二点者乃盈缩二行之界古法于冬夏二至
谓其恒在一点其实非也案古今诸测皆各不齐古测
最高在夏至前数度今则在后六度矣以此推知一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0b 页 WYG0139-0530b.png
之内太阳自行四十五秒也
    蕙田案日行盈缩以高卑(又谓之不/同心天)及小轮
    之法推之极步算之巧妙梅氏谓小轮为本
    法高卑因小轮而生诚确论也西人刻白尔
    又创撱圆立算(专主不/同心天)与高卑意同合古今
    中西法虽各殊要以推日之实行求其密合
    耳既得实行则定气可知定气之名见于隋
    书明气以此为定恒气非日实行不得为定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1a 页 WYG0139-0530c.png
    也其名盖非漫设唐以后犹以恒气注数而
    定气止为算交食之用踵一行之谬也今已
    用定气梅氏尚坚主一行说得江氏恒气注
    数辨千古之疑乃释
 附江氏永恒气注数辨
 江氏永曰改宪以来用定气注数久矣勿庵梅氏尝
 举康熙己未以后积年高行及四正相距时日别为
 一卷而云治数首务太阳太阳重在盈缩又云西法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1b 页 WYG0139-0530d.png
 最高卑之点在两至后数度岁岁东移故虽冬至亦
 有加减不得以恒为定则梅氏亦重定气矣而疑问
 补等书谓当如旧法之恒气注数持论甚坚永深思
 之谓恒气与平气不同冬至既不得以恒为定则诸
 节气亦当用定不可用恒爰引梅氏之说疏论其下
 (梅氏文鼎疑问补曰问旧法节气之日数皆平分今/则有长短何也曰节气日数平分者古法谓之恒气)
 (其日数有多寡者谓之定气二者之算古法皆有之/然各有所用唐一行大衍议曰以恒气注数以定气)
 (算日月交食是则旧法原知/有定气但不以之注数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2a 页 WYG0139-0531a.png
 江氏永曰案七政在天皆有平行有视行平行为步
 算之根视行为人事之用故月必以定朔定望推交
 食五星必以岁轮视度察陵犯太阳尤为气化之主
 其用于人最大虽行于本天者一日一度(此古之/日度)
 盈缩进退而轮有高卑人视黄道上度有盈缩则气
 有长短一切分至启闭及诸节气皆当用其视行之
 定气不当用其平行之恒气也何以言之如云冬至
 夏至至者极也人视日极南极北立表测之景极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2b 页 WYG0139-0531b.png
 极短而昼夜之短长亦于此日为极也春分秋分黄
 道与赤道交日正当其交处阳律阴律于此分而昼
 夜时刻均亦于此日平分也若景非极长极短不得
 谓之至日不正当赤道不得谓之分故皆当用视度
 不用平度如史纪冬至有从测景得者书曰某日景
 长景长者定冬至非平冬至也平与定之差随高冲离
 冬至远近而异元至元以前定冬至皆在平冬至前
 至元以后定冬至皆在平冬至后其相差之极亦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3a 页 WYG0139-0531c.png
 今之春秋分前后约二日(日躔加减差表均数最多/者二度有奇故平气定气)
 (能差二/日有奇)而术家纪冬至必据景长之日人事之最重
 大者如朝会圜丘皆以是日为定则自古以来冬至
 皆用定气矣一岁节气独冬至用定其馀二十三气
 皆用恒宁有是理况其所谓恒气者并非恒气也如
 欲定在天之恒气当以太阳本天界为二十四段一
 段均得十五度(据今法整/度言之)又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
 二十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之平岁实(据今岁实/平率言之)分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3b 页 WYG0139-0531d.png
 二十四气一气均得十五日二十刻一十四分三十
 一秒五十二微半(亦据今之刻/分秒微言之)以平冬至起根而均
 派之犹曰此在天太阳平行之平气也今乃以太阳
 视行之定冬至与来岁定冬至相距之时日折半以
 为夏至四折以为春秋分又均派以为诸中气节气
 无论春秋分非交赤道之日即诸中气节气亦无一
 气合乎在天之均平者矣何也平冬至与定冬至起
 根不同也两岁冬至相距为活汎之岁实与平率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4a 页 WYG0139-0532a.png
 实多寡不同也如月有平朔平望平弦有定朔定望
 定弦步算者必以月之经朔时日为根(即平/朔)以朔策
 累加之为逐月经朔朔策折半为平望四折为平弦
 若以此月定朔与后月定朔之时日(多者二十九日/九时少者二十)
 (九日/三时)折半为望又折半为弦则平者皆非平矣古法
 不知定朔自唐以来既用定朔定望推交食必无复
 用平朔平望注数之理若以定朔为距折半为望又
 折半为弦无此理亦无此法恒气亦犹是也古术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4b 页 WYG0139-0532b.png
 唯隋刘焯皇极法始用定气其法未颁行大衍以后
 诸家皆有推定气之法然一行之言曰凡推日月度
 及轨漏交蚀依定气注数依恒气则唐以后术家必
 用恒气注数者此一行此言误之也
 (梅氏又曰译西法者未加详考辄谓旧法春秋二分/并差两日则厚诬古人矣夫授时所注二分日各距)
 (二至九十一日/奇乃恒气也)
 江氏永曰案授时之恒气与大衍之恒气虽若无异
 亦微有辨至元时平冬至与定冬至时刻略同则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5a 页 WYG0139-0532c.png
 均泒之恒气以定冬至为根犹之以平冬至为根也
 若一行定法在至元辛巳前五日五十馀年高冲约
 在冬至前十度其时两心差又较大定冬至约在平
 冬至前四十馀刻其所谓恒气者以定冬至为距非
 以平冬至为根则当年恒气二分加时或近夜半前
 后者与在天之平气二分相差亦可一日矣(春分先/天秋分)
 (后/天)此理一行固未知郭氏亦未晓(郭氏之时/与天偶符)由太阳
 有高卑高卑又有行度两心又有微差重关未启故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5b 页 WYG0139-0532d.png
 也今日此理已昭晰固可无疑于定气
 (梅氏又曰其所注昼夜各五十刻者必在春分前两/日奇及秋分后两日奇则定气也定气二分与恒气)
 (二分原相差两日授时既遵大衍议以恒气二分注/数不得复用定气故但于昼夜平分之日纪其刻数)
 (则定气可以互见非不知也且授时固不知有定/气平分之日又何以能知其日之为昼夜平分乎)
 江氏永曰案授时固明言四正定气矣然自小寒至
 大雪二十三气皆用恒气注数由惑于一行之议亦
 由当时高冲与冬至同度最高与夏至同度冬至为
 盈初夏至为缩初意其盈缩之限常如此故以两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6a 页 WYG0139-0533a.png
 至相距之时日均泒为二十四气以为合于天之平
 分时日也设当时以最高最卑随时推移之理告之
 曰今日之盈初在冬至缩初在夏至者由太阳高卑
 两点与二至同度故也向后五十馀年两点各东移
 一度则平冬至与定冬至不相值而诸节气中气平
 定皆不同矣又细推之前后一岁半岁亦微有不同
 者矣及其极也平冬至与定冬至相差两日当是时
 犹以两定冬至相距时日均泒为二十四气则小寒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6b 页 WYG0139-0533b.png
 至大雪二十三气不皆与平气相差两日乎倘或并
 冬至亦用平舍景长之日而用景未极长之日既有
 所未可或欲令二十三气皆从平冬至起根而均𣲖
 之则是冬至至小寒骤减两日只有十三日大雪至
 冬至骤增两日竟有十七日奇也宁有是理乎进退
 无所据则欲遵大衍常以恒气注数者为舛矣郭氏
 闻此论亦当别立随时推定气之法不当以恒气注
 数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7a 页 WYG0139-0533c.png
 (梅氏又曰夫不知定气是不知太阳之有盈/缩也又何以能算交食何以能算定朔乎)
 江氏永曰案经朔犹恒气定朔犹定气此理极是然
 恒气与经朔犹有辨何也经朔以日月平理算其相
 会是以平为根今注数之冬至由日躔加减表与日
 差表定其加时则是视行之定冬至非平行之平冬
 至矣上下数千年惟至元辛巳间定冬至即平冬至
 其他皆有差其相差之极至二日犹执算定之冬至
 以为根逐气均泒命为恒气而谓其犹经朔可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7b 页 WYG0139-0533d.png
 (梅氏又曰夫西法以最高卑疏盈缩其理原精初不/必为此过当之言良由译书者并从西法入手遂无)
 (暇参稽古法之源流而其时亦未有能真知授时立/法之意者为之援据古义以相与虚公论定故遂有)
 (此等偏说以来后人/之疑义不可不知也)
 江氏永曰新书之言固过然使今日犹执一行之恒
 气注数推其流失有如前条进退无据之云者当酌
 所以处之
 (梅氏又曰其所以为此说者无非欲以定气注数使/春秋二分各居昼夜平分之日以见援时立法之差)
 (两日以自显其长殊不知授时是用恒气原未尝不/知定气不得为差而西法之长于授时者亦不在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8a 页 WYG0139-0534a.png
 (以定气注数不足为奇而徒失古人置闰之法欲以/自暴其长反见短矣故此处宜酌改也后条详之)
 江氏永曰案授时虽知有定气未知盈缩二根之有
 推移今时冬至既不为盈初则据定气冬至为根均
 泒之一岁二十三气似非法矣
 (梅氏又曰问授时既知有定气何为不以/注数曰古者注数只用恒气为置闰地也)
 江氏永曰案定气注数亦正为密于置闰地也闰以
 无中气之月为的然必合算定朔定气视其无中气
 之月置闰于此乃为真闰月若只用定朔不用定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8b 页 WYG0139-0534b.png
 则无中气之月未必果无中气也譬之算定朔必合
 太阳盈缩太阴迟疾视其相会之日命为朔乃为真
 定朔若得其一遗其一则或有以晦为朔以二日为
 朔者矣古法置闰疏谬后渐知用定朔置闰于无中
 气之月矣而不用定气则无中气之月亦非真然则
 尧命羲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之法必兼用定朔定
 气始精耳
 (梅氏又曰春秋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9a 页 WYG0139-0534c.png
 (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盖谓推步者必以十一月/朔日冬至为起算之端故曰履端于始而序不愆也)
 江氏永曰履端于始先生说近是然不必朔日也一
 岁冬至即履端于始也杜注推步之始以为术之端
 首似后世之推律元者非也
 (梅氏又曰十二月之中气必在其月如月内有冬至/斯为仲冬十一月月内有雨水斯为孟春正月月内)
 (有春分斯为仲春二月馀月并同皆为本月之中气/正在本月十三日之中而后可名之为此月故曰举)
 (正于中民/则不惑也)
 江氏永曰案举正于中正即三正之正举此正朔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29b 页 WYG0139-0534d.png
 民使民遵之故曰民则不惑正月为岁首而言举正
 于中者对冬至为始岁终为终则正朔在其中间也
 周之正虽与冬至同月而推步犹以冬至为始故举
 正为中且言先王之正时亦通三正而言之也杜注
 云举中气以正月果尔何以不云举中而云举正乎
 且古法节气亦由略而详由疏而密上古少皞氏以
 鸟名官有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而左氏亦云凡分至
 启闭必书云物启者立春立夏闭者立秋立冬并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0a 页 WYG0139-0535a.png
 分二至为八节则古时只有八节未有二十四气也
 二十四气之名盖秦汉以来始有之其名义大约有
 所本如云惊蛰者本夏小正之启蛰月令之蛰虫始
 振也雨水者本月令之始雨水也芒种者本周礼泽
 草所生种之芒种也小暑者本月令小暑至也处暑
 者本楚语处暑之既至也白露者本月令白露降也
 霜降者本荀子霜降杀内月令霜始降也大寒者本
 鲁语大寒降也而中气节气汉以来亦有小异汉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0b 页 WYG0139-0535b.png
 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而刘歆三统法始
 改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三统法犹以榖雨
 为三月节清明为三月中而易纬通卦验则以清明
 为三月节榖雨为三月中然则左氏时尚未有中气
 节气如今法之详密不得以举正为举中气
 (梅氏又曰若一月之内只有一筛气而无中气则不/能名之为何月斯则馀分之所积而为闰月矣闰即)
 (馀也前此馀分累积归于此月而成闰月以为馀分/之所归则不致春之月入于夏且不致冬之月入于)
 (明春故曰归馀于/终事则不悖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1a 页 WYG0139-0535c.png
 江氏永曰案左氏之意本谓闰月当在岁终今文公
 元年闰三月为非礼此左氏习见当时置闰常在岁
 终故为此言本非确论亦可见古法未有中气节气
 如后世之详密不能定其当闰何月故不得已总归
 之岁末秦人以十月为岁首闰月则为后九月汉初
 犹仍其失太初以后始改之左氏归馀于终之言信
 矣先生谓归馀分于无中气之月则终字之义似无
 所指然先生于此句本有两说其答李祠部云闰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1b 页 WYG0139-0535d.png
 之义大旨不出两端其一谓无中气为闰月此据左
 氏举正于中为说乃术家之说也其一谓古闰月俱
 在岁终此据左氏归馀于终为论乃经学家之詀也
 古今法原自不同推步之理踵事加密故自今日言
 法则以无中气置闰为安而论春秋闰月则以归馀
 之说为长何则治春秋者当主经文今考本经书闰
 月俱在年终此其据矣案归馀于终当以此说为正
 然则上句举正于中非谓举气以正月益明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2a 页 WYG0139-0536a.png
 (梅氏又曰然惟以恒气注数则置闰之理易明何则/恒气之日数皆平分故其每月之内各有一节气一)
 (中气此两气策之日合之共三十日四十三刻奇以/较每月常数三十日多四十三刻奇谓之气盈又太)
 (阴自合朔至第二合朔实止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奇/以较每月三十日又少四十六刻奇谓之朔虚合气)
 (盈朔虚计之共馀九十刻奇谓之月闰乃每月朔策/与两气策相较之差也积此月闰至三十三个月间)
 (其馀分必满月策而生闰月矣闰月之法其前月中/气必在其晦后月中气必在其朔则闰月只有一节)
 (气而无中气然后名之为闰月斯乃自然而然天造/地设无可疑惑者也一年十二个月俱有两节气惟)
 (此一个月只一节/气望而知为闰月)
 江氏永曰案造化之妙莫妙于均平与参差二者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2b 页 WYG0139-0536b.png
 为用也若无均平之数则无以为立算之根若无参
 差之行则无以为变化之用故七政各居一重天各
 有其本行而必有本轮均轮以生盈缩迟疾且复有
 最高最卑之行度焉又有两心差之改焉所以变动
 不穷也使太阳可用恒气何不去其小轮终古只一
 平行乎置闰于无中气之月用定气而理愈精
 (梅氏又曰今以定气注数则节气之日数多寡不齐/故遂有一月内三节气之时又或有原非闰月而一)
 (月内反只有一中气之时其所置闰月虽亦/以馀分所积而置闰之理不明民乃惑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3a 页 WYG0139-0536c.png
 江氏永曰案一月三节气甚稀间有之今时必在冬
 月又必定朔最大然后有此其或首尾皆节气而中
 气在月中也则去闰月尚远其或首尾皆中气而节
 气在月中也则置闰在此月之前不以后月为闰此
 于置闰之法初无所妨若一月之内只有一中气更
 无妨于闰月矣
 (梅氏又曰然非西法之咎乃译书者之疏略耳何则/西法原只有闰日而无闰月其仍用闰月者遵旧法)
 (也亦徐文定公所谓镕西洋/之巧算入大统之型模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3b 页 WYG0139-0536d.png
 江氏永曰案定气注数改宪之大者当时译书者之
 失惟在星纪等名系在中气耳若以定气置闰后世
 必无追咎译书者
 (梅氏又曰案尧典云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帝尧所/以命羲和万世不刋之典也今既遵尧典而用闰月)
 (即当遵用其置闰之法而乃不用恒气用定气以滋/人惑亦昧于先王正时之理矣是故策算虽精而有)
 (当酌改者此/亦一端也)
 江氏永曰案羲和之法或用恒气与否不可考使当
 时惟知用恒气今改用定气犹平朔改为定朔其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4a 页 WYG0139-0537a.png
 益精耳
 (梅氏又曰今但依古法以恒气注数亦仍用西法最/高卑之差以分昼夜长短进退之序而分注于定气)
 (日之下即置闰之理昭然众著/而定气之用亦并存而不废矣)
 江氏永曰案定气之用甚大一切阴阳五行自干支
 出者或系于月建则交节气之日时为要(未交节气/系前月既)
 (交系/今月)或系于年岁则交立春之日时为要(未交立春/系前年既)
 (交系/今年)诸节气中气各方农家或以之占侯有验而禄
 命三式诸术不可尽信亦不可尽废者年月干支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4b 页 WYG0139-0537b.png
 纲维其交界之际尤不可不确也定气恒气之差小
 者在时大者在日其极差两日有奇此岂可不辨其
 理之是非以定年月之交界而姑为并存之说使定
 气仅为分昼夜长短之用乎夫定气所以必当用者
 何也太阳有本轮均轮本轮之心恒平行于本天而
 太阳之体实旋行于轮上从地心出线至轮心其度
 皆平度若太阳行轮上有加减则人视黄道上所当
 之度非轮心之度而气亦非均平之气日行卑时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5a 页 WYG0139-0537c.png
 策未满而度巳盈故气短日行高时气策已满而度
 未盈故气长其积差在高卑之中两日有奇故定气
 之度即黄道上平剖为二十四段者太阳既到其上
 即为实度其气即为真气人生于地安得不禀于其
 所视而更从轮心之并行者乎况又不以平冬至为
 根而以定冬至起算天上原无此界限夫以本无之
 界限命为恒气而注之书以为民用大者系一年次
 者系一月非前人之失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5b 页 WYG0139-0537d.png
 (梅氏又曰案恒气在西法为太阳本天之平行定气/在西法为黄道上视行平行度与视行度之积差有)
 (二度半弱西法与古法略同所异者最高冲有行分/耳古法恒气注数即是用太阳本天平行度数分节)
 (气/)
 江氏永曰案定气时日不均而度均若恒气者时日
 均而度反不均矣且又以定冬至起算则非本天行
 度数之分限
 (梅氏又曰案古律每日行一度原无盈缩言盈缩者/自北齐张子信始也厥后隋刘焯唐李淳风僧一行)
 (言之綦详阅宋至元为法益密然不以之注数者为/闰月也大衍议曰以恒气注数定气算日月食由今)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6a 页 WYG0139-0538a.png
 (以观固不仅交日用盈缩也凡定朔定望定弦无处/不用但每月中节仍用恒气不似西洋之用定气耳)
 (西洋原无闰月袛有闰日故以定气注数为便若中土/之法以无中气为闰月故以恒气注数为宜治西法)
 (者不谙此理辄诃古法/为不知盈缩固其所矣)
 江氏永曰案定气注数无妨于置闰而置闰得此始
 真前已辨之明矣若唐以来术家知有定气而仍以
 恒气注数者其故多端一由不知日之所以盈缩者
 生于小轮也一由不知盈缩之初限不恒系二至也
 一由不知冬至相距为活泛岁实而别有恒岁实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6b 页 WYG0139-0538b.png
 一由不知景长为定冬至而别有平冬至也一由不
 知恒气起定冬至天上无此界限也贸贸然用之以
 注数岂谓其宜于置闰哉徐李诸公不能明辨恒气
 之失而徒用西人之言诃古法为不知盈缩此则其
 疏耳
    蕙田案二十四气皆有平气有定气平气者
    均分平岁实古所谓恒气以其常久不变故
    曰恒以其二十四均分故曰平皆以太阳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7a 页 WYG0139-0538c.png
    轮心平行为根或起平春分或起平冬至而
    旧法起定冬至其失显然梅氏未之觉耳定
    气者人目所视太阳之实行其日数无定而
    以太阳实到其处方为定累积之则为泛岁
    实古人既知定气而不以注书所谓立一法
    未尽其法之用也
    观承案古人创一法实已包括无尽但浑沦
    含蓄未尽说破耳尧典授时舜典玑衡周公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7b 页 WYG0139-0538d.png
    土圭万古言天者不能出其外更益以周髀
    算经及汉唐以来诸术理数已无不到但天
    道幽微象数杂赜虽有精心大力何能搜罗
    毕尽故历代皆互相补备以阐发之如古人
    虽知有定气而不即以是注书盖立一法而
    未尽其法之用者大抵皆然不但定气之一
    端江氏能乘其间而疏明之所谓胜者即用
    败者之棋诚好学深思人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8a 页 WYG0139-0539a.png
          右测日行盈缩以推定气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七 第 38b 页 WYG0139-0539b.png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