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七十四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
            刑部尚書秦蕙田
  嘉禮四十七
   學禮
宋史選舉志宋初禮部貢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秋取冬集禮部考試合格及名者列名放榜尚書省進士試詩賦論一首五道論語十帖春秋禮記墨義十條九經帖書一百二十帖對墨義六十條凡五經帖書八十帖對墨義五十條凡三禮墨義九十條凡三傳一百一十條凡開元禮三史各對三百餘凡學究毛詩墨義五十條論語十條爾雅孝經十條易尚書各二十五條凡明法律令四十條兼經並同毛詩之制各間經引試通六合格仍抽卷問律本科則否諸州判官進士錄事㕘軍諸科不通經義則别選官考校判官監之試紙長官印署面給試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試經朱書通否監官試官署名其下進士文卷諸科義卷帖由並隨解牒上之禮部有篤廢疾不得貢貢不應法及校試不以實者監官試官停任受賂則論以枉法長官奏裁命士應舉謂之鏁㕔試所屬先以名聞得㫖而後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許大逆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𨼆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家狀試卷之首署年及舉數場第鄉貫不得増損移易仲冬收納月終而畢将臨試期知舉先引聮保舉狀僉同而定焉凡就試詞賦者許持切韻玉篇挾書為姦及口相受授者發覺即黜之凡諸司長吏舉送必先稽其板籍察其行為鄉里所推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連坐得舉
公元960年
文獻通考太祖建隆元年及第不得知舉官子弟弟姪及目為師門恩門自稱門生故事知舉官将赴貢院臺閣近臣得薦所知進士負藝者號曰公薦上慮其因縁挾私詔禁之
公元930年
    蕙田後唐長興元年中書門下奏稱門生門弟子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誨舉子國家貢生宗伯門徒今後及第不得春官恩門師門自稱門生至是又申此禁然東坡歐陽公已有老門生之稱則其稱謂固未能盡革也
公元963年
宋史選舉乾徳元年詔曰舊制九經一舉不第而止非所啟迪仕進之路也自今諸科許再試(馬氏端臨曰自唐以來所謂明經不過帖書墨義而已嘗見東陽麗澤呂氏家塾有刋本吕許公夷簡本州鄉舉試卷因知墨義之式葢十餘條有云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則對云七人某某謹對有云見有禮于君者如孝子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則對云下文曰見無禮于君者如鷹鸇逐鳥雀也謹對有云請以注疏對則對云註疏云云謹對不能記憶者則只云對未審上則具考批鑿如所對善則批一通字如所對誤及未審者則批一不字大槩如兒童挑誦之狀故自唐以來賤其科所以不通殿舉之罰特重而一舉不第不可再應葢以其區區記問不能通悉無所取材故也藝祖許令再應待士之意亦厚矣)
三年陶穀子邴擢上第帝曰榖不能子安登科第乃詔食祿之家有登第禮部姓名聞令覆試自是别命儒臣中書覆試合格賜第
公元967年
    蕙田文獻通考乾徳五年與此不同
    又案進士覆試於此與唐制試文中書詳覆有别
公元966年
太祖始置賢良方正直言極諌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于教化三科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黄衣草澤許應詔對策三千言詞理俱優則中選乾徳四年有司僅舉直言極諫一人堪為師法一人召陶榖等發策帝親御殿臨視之給硯席坐于殿之西隅對策詞理疏闊不應所問賜酒宴勞而遣之
公元970年
開寳三年禮部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
    蕙田案宋制省試進士合格者謂之正奏名其屢經鄉貢而絀於禮部廷試所不録者積前後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别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謂之特奏名如今時會不中式而特恩令其一體廷試
公元972年
五年禮部合格進士諸科凡二十八人上親召對講武殿未及引試明年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宋凖以下十一人進士濟川三傅劉睿材質最陋對問失次上黜之濟川昉鄉人也會有訴用情取舍帝乃籍終場下第姓名三百六十人召見擇其一百九十五人以下御殿紙筆别試詩賦殿中侍御史李瑩等為考官進士二十六人五經四人開元禮七人三禮三十八人三傳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學究十八人明法五人賜及第賜錢二十萬以張宴會等尋皆坐責殿試遂為常制帝嘗語近臣昔者科名多為勢家所取朕親臨試盡革其弊矣是年親試進士王式等乃定王嗣宗第一王式第四自是御試省試名次始有升降之别時江南未平進士林松雷説不中格以其間來歸亦賜三傳出身(馬氏端臨殿前試士始于唐武后然唐制以考功郎中取士之責后不過下行其事以取士譽非于考功已試之後再試之也開元以後始以禮部侍郎知貢舉中書門下詳覆然惟元和間錢徽侍郎知貢舉宰相段文昌言其取士不公覆試不中坐免官長以後禮部取士詳覆而後放榜則雖有詳覆之名而實未曽再試矣五代以來所謂詳覆者問有升黜宋太祖乾徳六年中書覆試則以帝疑陶穀之子不能文而中選故覆之亦未嘗别為之升黜開寳六年李昉知舉進士後下第人徐士亷打鼓論榜上遂講武殿命題重試自此試始等所取十一人重試共取二十六人然于等所取十一人内只黜武濟川一人十人高下一依元次而續取到二十六人不過附名在此十人之後共為一榜然則是年别試而共為一榜未嘗省試殿試之分也至八年覆試禮部貢院合格舉人王式等于講武殿内出試題進士三十六人而以王嗣宗為首王式禮部所定合格第一人則居其四葢自是御試始别為升降始有省試殿試分省元狀元之别云)
公元973年
    蕙田殿試進士始於開寳六年殿試省試名第升降則始於八年宋史誤合為一年
公元975年
開寳八年詔諸州察民有孝弟力田竒才異行文武材幹年二十至五十可任使者其送闕下如無人塞詔亦以實聞九年道舉孝弟力田有才武者凡七百四十人翰林學士李昉等於禮部試其業一無可采而濮州以孝悌薦名者三百七十人帝駭其多召對講武殿不如猶自素習武事復試騎射顛隕失次帝紿曰是宜𨽻兵籍號呼乞免乃悉罷去詔劾本部濫舉之罪
公元978年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御殿覆試内出賦題賦韻平側相間依次用命李昉扈蒙第其優劣三等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試諸科二百人賜及第又閲貢籍十舉以上至十五進士諸科一百八十餘人並賜出身九經七人不中格亦憐其老特賜三傳出身凡五百餘人賜袍笏錫宴開寶寺自為一章賜之
三年八月廷試人故事惟春放榜至是秋試非常也是諸州舉人並集會将親征北漢罷之自是一年二年貢舉(馬氏端臨選舉志言是年進士始加一首然考登科記所載建隆以來科試皆是一賦一詩一論凡三題非始於是年也)
公元980年
五年覆試進士有趙昌國者求應百篇一日作詩百篇帝出雜題二十令各賦百篇八句日旰僅成數十首無可觀帝以是久廢賜及第以勸來者
公元983年
文獻通考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始分三甲
    蕙田進士三甲於此景徳以後分為五甲終宋之世皆承之
公元985年
宋史選舉雍熙二年廷試唱名及第是年端拱初禮部試已帝慮有遺才不中格者再試之於是由再試得官數百人廷試親閲累日宰相屢請宜歸有司始詔嵗命官知舉
    蕙田舊唐書李戡傳云禮部試唱名乃入恥之是考試唱名其來已久若殿試後臨唱名及第則始於此時
公元992年
淳化三年諸道貢士凡萬七千餘人先是有擊登聞鼓校試不公蘇易簡知貢舉受詔即赴貢院糊名考校遂為例既廷試帝諭多士爾等負志效官之外勵精文采無墜前功也詔刻禮記儒行篇賜之每科進士第一人天子寵之以詩後嘗作箴賜陳堯叟至是并賜
公元975年
    蕙田糊名試士於此(馬氏端臨藝祖太宗留意科目開寳八年王嗣宗狀元止授秦州司理㕘軍嘗以公事知州路冲械繫之于獄然則當時狀元所授之官既卑且不為長官所禮未至如世榮進素要路在前之説也至太平興國二年始命第一第二進士九經将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次優等注擬凡一百三十人淳化二年試士第一甲至三百二人賜及第太宗時惟此二年科目恩數最為優渥涑水記聞太平興國之事以為太祖西都張齊賢布衣獻策帝善之歸語太宗曰吾幸西都得一張齊賢我不欲官之汝異日可收以自輔是榜齊賢中選適在數十人後及注官乃詔盡與超除如此則是通榜恩數之厚是太宗欲曲為張齊賢之地馬永鄉語錄載淳化二年之事則以為武當山道士鄧若拙嘗出神二仙相語來春進士榜有宰相三人一人極低如何對曰高低不可易也獨甲科可易不若第二甲為第一道士覺以告人既而喝名上適有宫中之喜因謂近臣第一甲多放㡬人言止則止遂唱第一甲上意忽忽忘之至三百人方悟是年三百五十三人第一三百二人第二五十一人丁謂四人王欽若十一人張士遜二百六十人丁謂王張皆為宰相如此則是黄甲人數多是神物欲曲為張士遜地二説頗涉偏私詭異李大性所著典故辨疑深言不然以為太宗寤寐英賢如恐不及時特恩以示奨勵故初無一定之例有如太平興國二年三年第一等第二等並授通判五年前二十三名授通判八年第一甲授知縣雍熙二年第一等為節察推官淳化三年則止前四名通判則累科授官之崇庳無定例也分甲取人始于太平興國八年然是第三五十四人第二一百五十七人三倍第三甲之數端拱元年二年則又不分淳化三年第二五十一人第一三百二人反六倍于第二甲之數則累科分甲人數之多少無定例也好事者徒見二張致身宰輔而不擢高科二科恩例適爾優厚故必以為曲為二人地耳)
公元994年
淳化末貢舉五年真宗即位復試高句麗始貢一人先是國子監開封府貢士與舉送官為姻戚則兩司更互考試始命遣官别試
公元1000年
咸平三年親試陳堯咨百四十人特奏名九百餘人晉天福中嘗預貢者又賜河北進士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下第願試武藝量才錄用者又五百餘人悉賜裝錢慰遣之命禮部敘為一舉較藝之詳推恩之廣近代未有舊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試出身者亦免選於是策名之士尤衆雖藝不及格悉賜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賜同出身者並令守選循用常調以示甄别
公元1001年
咸平四年學士兩省五品御史臺尚書省諸司四品以上内外京朝府州縣官草澤中各舉賢良方正一人不得見任轉運使館閣職事人應詔是年秘書丞查道七人入第四等景徳二年増置博通墳典達於教化才識茂明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逺材任邊寄等科中書門下試察才具名聞奏将臨軒親策自是應令寖廣得中高等亦少
公元1007年
景徳四年定親進士條制策士即殿兩廡張帟列几席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揭示闕外翌日拜闕下乃入就席試卷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别以字號第之付封彌謄寫校勘御書院印付考官定等畢復封彌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閲其同異未同者再考之如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貫狀字號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試卷以聞其考第之制凡五等學賦優長詞理精純第一才思該通文理周率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第四文疎淺第五然後臨軒唱第二等及第三等出身四等五等同出身餘如貢院舊制
    蕙田廷試進士條例至是始詳凡彌封編號之例皆定於此時
文獻通考景徳四年禮部糊名考較晁逈知貢舉滕元晏封印卷首凡封卷首㸃檢詳試命官皆始此先糊名用之殿試復用禮部也初陳彭年進士輕俊宋白所黜於是彭年更定條制闗防不復揀擇文行杜絶請託然寘甲科者多非人望自彭年始也
公元992年
    蕙田案史稱蘇易簡知貢舉受詔即赴貢院糊名考校淳化三年禮部糊名太宗時已行之不獨殿試也豈淳化以後其例中廢至是再行之而後遂為永制
公元1010年
大中祥符三年親試東封服勤詞學經明行修進士梁固以下三十一人四年親試祀汾隂服勤詞學經明行修進士張師徳以下三十一人(馬氏端臨曰自雍熙端拱而後取士之法省試之後乃有殿試已為定例獨此二年會要所載乃停貢舉年分禮部未嘗放進然則六十餘人迺是封禪特恩所試如後來免省到殿之類是也)
公元1012年
五年上聞貢院監門官諸科舉人挾書為私悉解衣閲視失取士之體亟令止之先是挾書赴試並同保人殿一舉嵗試諸科挾書扶出者十八人計同保九十三人十二人奏名有司以聞上特令殿試禮部自今挾書犯者依條殿舉其同保殿舉指揮更不施行奏可
    蕙田挾書之犯坐及同保其罰太重禮部議罷之是也
公元1015年
八年始制謄録院
    蕙田謄錄易書之制始此
宋史選舉景祐初詔曰鄉學士益蕃而取人路狹使孤寒棲遲或老而不得進朕甚憫之其令南省就試進士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進士五舉諸科六舉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自此率以為常有親戚仕本州或為發解官及侍親逺宦本州二千里令轉運司類試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諸路始有别頭試其年詔開封府國子監别頭試封彌謄錄禮部貢士踵唐制猶用公卷然多假他人文字傭人書之景徳中嘗限舉人試紙前親書家狀如公卷及後所試書不同駁放假手文字辨之得實斥去不得赴舉賈昌朝言自唐以來禮部采名譽觀素學故預投公卷今有封彌謄錄一切考諸試篇則公卷可罷自是不復公卷
    蕙田公卷士子平日作文先期納之禮部景徳中定令知舉官先一月入貢院考公卷分為等第葢恐士子一日之間不能盡其所長欲以素業㕘之也自省試有糊名之法考官不能得其姓名猶有字體可以畧識一二至謄錄法行専以試卷其高下而公卷遂為無用
仁宗初詔曰朕開數路以詳延天下之士而制舉獨久不設意者吾豪傑以故見遺也其復置此科於是増其名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博通墳典明於教化才識茂明體用詳明吏理可使従政科識洞韜略運籌帷幄軍謀宏逺材任邊寄科凡六以京朝之被舉及起應選者又置書判拔萃科待選人又置高蹈丘園沈淪草澤茂材異等科以待布衣之被舉者其法先上藝業有司有司較之然後秘閣中格然後天子親策
公元1029年
    蕙田案此詔在天聖七年所謂天聖十科
 葉氏夢得曰富公以茂材異等登科後召館職以不詩賦求免仁宗特命試以策論後遂為故事制科不試詩賦自富公始至蘇子瞻又去策止試論三篇熙寧初制舉其事遂廢故事制科五等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中選者亦皆第四等設科以來呉正肅蘇子瞻入第三等子瞻謝啟云誤占久虚之等
公元680年
寳元中李淑經筵上訪進士詩賦策論先後以故事對對曰唐調露二年劉思立考功員外郎進士試䇿滅裂請帖經以觀其學試雜文以觀其才自此沿以為常至永隆二年進士雜文二篇通文律者始試䇿天寳十一年進士一經能通者試文賦又通而後試䇿五條通中建中二年趙贊請試以時務策五篇箴論表一篇以代詩賦太和三年試帖經略大義精通者次試論議各一篇八年禮部試帖經口義試策五篇問經義者三問時務者二厥後變易遂以詩賦第一場論第二策第三場帖經四場陛下欲求理道不以雕琢為貴得取士之實矣然考官以所試分考不能通加評校而每塲輒退落士之中否殆繫于幸不幸願舊制先策論次賦及詩次帖經墨義而勅有司併試四場通較工拙毋以一場得失去留詔有司議施行
公元1044年
文獻通考慶歴四年知諫院歐陽修貢進士請先試以策擇其文辭鄙惡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者不知故實略而不對所問者誤引事跡者雖能成文理識乖誕雜犯舊格不考式者先去之計於二千人中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試以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試詩賦者不過千人矣於千人而選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勞昏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比及詩賦皆是已經策論粗有學問理識不至乖誕之人縦使詩賦不工亦可以中選如此可使童年新學不曉事之人無由而進臣所謂變法必須逐場去留然後革舊弊者也(馬氏端臨詩賦不過浮詞論策可以驗實學此正理也今觀歐公所陳欲先考策論後考詩賦是以粗淺論策而以精深詩賦矣葢塲屋文論策則蹈襲套話汗漫難憑詩賦則拘以聲律對偶工拙易見其有奥學雄文能以策論自見者十無一二而紛紛鵠袍之士固有頭場號為精工論策一無可採者葢自慶歴以來場屋之弊已如此不特後來為然也故歐公之言欲先試論策擇其十分道者澄汰不特使之稍務實且使司衡鑑者所考少則易精又既工論策不患其不長詩賦縱詩賦不工不害博古通今之士矣)
知制誥富弼國家沿隋唐設進士科咸平景徳以來為法尤宻而得人之道或未至歴代取士悉委有司未聞天子親試也至唐武后始有殿試何足法哉使禮部高下以奏而引諸殿廷唱名賜第則與殿試無以異矣遂詔罷殿試而議者多言其輕上恩故事旋復殿試如舊
公元1057年
宋史選舉嘉祐二年試舉人凡殿試者始免黜時進士益相習竒僻鉤章棘句寖失渾淳歐陽修知貢舉以為患痛裁抑之仍嚴禁挾書既而榜出時所推譽者皆不在澆薄之士候晨朝羣聚詆斥街司邏卒不能至為祭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於法然自是文體亦少變
王洙邇英閣講周禮至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贊鄉大夫興上古者選士如此今率四五嵗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得進者孰若裁其數而屢舉下有司議咸謂易以間嵗法則無滯才之嘆薦舉數既減半主司易以詳較得士必精且人少則有司易為檢察偽濫自不能容使寒苦藝學之人得進于是下詔間嵗貢舉進士諸科悉解舊額之半增設明經試法凡明兩經三經五經各問大義十條兩經通八三經通六五經通五為合格兼以論語孝經時務三條出身進士等而罷説書舉時科舉既數而高第之人驟顯欲稍裁抑遂詔自今制科入第三等進士第一大理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代還通判任滿館職制科入第四等進士第二第三兩使幕職官代還改次京官制科第五等與進士第第五除試知縣代還兩使職官鏁㕔人視此若高才異行功狀較然者當以異恩擢焉仁宗之朝十有三舉進士四千五百七十人甲第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後不至於公卿五人而已
公元1063年
英宗即位議者以間嵗貢士不便迺詔禮部三嵗一貢天下解額取未行間之前四之為率明經諸科毋過進士之數
    蕙田三嵗一貢舉其制始此
公元1016年
神宗篤意經學深憫貢舉之弊且以西北人材不在選遂議更法王安石謂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建學校復古明經諸科欲行廢罷明經人數進士額迺詔曰化民成俗必自庠序進賢興能抑由貢舉四方執經藝者専于誦數趨鄉舉者狃于文辭與古所謂三物賔興九年大成亦已盩矣今下郡國招徠雋賢教育之方課試格令兩制兩省待制以上史三司三館雜議以聞議者多謂變法便直史館蘇軾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責實之政則胥史皂𨽻未嘗無人雖用今之法臣以為有餘使無知人之明責實之政則公卿侍従常患無人學校貢舉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矣時有可否有興廢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選舉亦必有道何必由學乎且慶歴間立學天下以為太平可待至於今惟空名僅存陛下欲求徳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将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治官室斂民財以養游士置學立師而又時簡帥教者屏之遠方徒為紛紛其與慶歴之際何異至於貢舉或曰鄉舉徳行而畧文章或曰専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故事譽望而罷封彌或欲變經生帖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非也夫興徳行在君人脩身格物好惡表俗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亷取人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無益政事言之則詩賦論策均為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近世文章華麗無如楊億使尚在忠清鯁亮之士也通經學古無如孫復石介使復介尚在迂濶誕謾之士也矧自唐至今詩賦名臣不可勝數何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帝讀蘇軾疏曰吾固疑此得釋然他日王安石對曰今人乏少且其學術不一異論紛然不能一道徳故也一道徳則脩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不可不變若謂此科嘗多得自縁仕進無他其間不容賢若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時正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所不習此科法敗壞人才不如于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占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大經次兼大義十道(後改論語孟子義凡三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即増二道中書大義頒行試義者須通經文采乃為中格不但如明墨義粗解章句而已諸科解名十之三増進士京東西陜西河北河東五路之創試進士者及府監他路之舍諸科而為進士者乃得所増之額以試皆别為一號攷取葢欲優其業使不至外侵慕向改業也又立新科明法試律刑統大義斷案所以諸科不能進士未㡬選人任子試律令始出官又詔進士第二人以下試法或言高科僉判職官於習法豈所宜緩昔試刑罰者世皆指為俗吏今朝廷推恩既厚而應者尚少高科不試則人不以為榮乃詔悉試
    蕙田熙寧經義八股文所由昉也唐時明試以墨義祗以課記誦能否經典大義無所發明宋初猶承之故其時進士科特重而有志之士學究不為至是中書大義之式頒行天下主於疏解理趣不為章句之陋立法非不善顧廢歴専家學而荆公一家之説立於學官未免師心而蔑古耳自是迄於宋世詩賦或興或廢經義詩賦分兩或合一科至元明而賦之不復施于應舉
公元1070年
熙寧三年親試進士始専以策定著限以千字特奏名試論一道至是亦制策焉帝謂執政對策亦何足以盡人材然愈於以詩賦取人爾諸州舉送發解考試監試官親戚門客毋試於其州類其名上之轉運司鏁㕔者同試率七人特立一額諸科舊額十之一以待不能業者
公元1093年
    蕙田案宋初殿試進士賦論三篇至是始専用元祐八年中書議復祖宗法會紹述議起不果自後相沿以為定例
公元1075年
文獻通考熙寧八年王安石詩書禮義學官謂之三經新義
公元1086年
宋史選舉神宗進士試策制科無異遂詔罷之試館職則罷詩賦更以策論元祐元年復制奏上次年試論六首御試一道召試除官推恩如舊
    蕙田宋舉制科仁宗得人為盛一罷于熙寧再罷於紹聖南渡雖復故事應詔寥寥
元祐初改更先朝之政禮部請置春秋博士専為一經尚書省請復詩賦經義兼行解經通用先儒傳注及已説又言新科法中吏部即注司法敘名在及第進士之上舊明法為下科然必責之兼經古者先徳後刑之意也欲加試論大義仍裁半額注官依科*版本
公元1071年
|WYG|【四庫全書文淵閣】|目次序詔近臣集議左僕射司馬光取士之道當先徳行文學文學言之經術當先詞采神宗専用經義論策取士此乃復先王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當一家私學天下學官講解至於律令當官所須使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㝠合何必明法一科習為刻薄非所長育人材敦厚風俗四年乃立經義詩賦兩科試律凡詩進士於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聴習一經初試本經二道孟義一道次試賦及律詩一首次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専經進士須習兩經詩禮周禮左氏春秋大經書易公羊穀梁儀禮中經左氏春秋得兼公羊穀梁周禮得兼儀禮或易禮記並兼書願習二大經聴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三道論語一道試本經義三道孟子一道論策詩賦科並以四場通定高下取解中分之各占其半専經者用經義取舍詩賦者以詩賦去留名次高下則於策論參之自復詩賦士多鄉習専經者十無二三諸路奏以分額各取非均其後遂通定去留義母過通額三分之一
又請立經明行修科嵗升朝文臣各舉所知勉勵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専文學之意若所舉人違犯名教贓私罪必坐舉主毋有所赦則自不敢妄舉遂立科許各舉一人凡試進士者及中第唱名日用升甲分路别立額六十一人州縣保任上之監司監司考察以聞無其人則否預薦不試於州郡惟試禮部不中許用特奏名格赴廷試以為既而詔須特命舉乃舉毋槩以科場年上其名
公元1073年
六年詔復通禮科初開寶中鄉貢開元禮通禮熙寧嘗罷至是始復
公元1075年
八年中書御試復用祖宗試詩賦論三題且言士子已多改習詩賦太學生員總二千一百餘人而不兼詩賦者纔十二人於是來年鄉試詩賦復試詩題専經人且令試䇿自後槩試三題
紹聖初進士詩賦専習經義廷對試策神宗字學廢缺儒臣探討王安石乃進其説學者習焉元祐禁勿用至是除其禁
紹聖初哲宗謂制科試策對時得失進士策亦可言因詔罷制科既而三省言今進士純用經術詔誥章表箴銘賦頌赦敕檄書露布誡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無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遂改置宏詞科許進士及第者詣禮部請試如見守官則受代乃請率以春試上舍附試自立院也試章表露布檄書駢儷體頌箴銘誡諭序記用古體駢儷惟誥詔赦不以為題凡試二日四題試者雖多取毋過五人中程則上三省覆試分上二等推恩有差詞藝超異者奏取㫖命官
    蕙田案弘詞科所試章表露布檄書駢儷之文亦詩賦類也今必去詩賦而立是科者以詩賦取士出於元祐之改制不盡更之不足以紹述之議非真有惡於詞賦
公元1104年
四年詔禮部内外試題悉集以為籍遇試頒付考官以防複出春秋科凡試優取二禮兩經許占全額之半而以其半及他經既而復立春秋博士崇寧又罷之徽宗辟雍國郊以待士之升貢者然州郡猶以科舉取士不専學校崇寧三年遂詔天下取士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並罷自此嵗試上舍悉差知舉禮部試
五年大比嵗更參用科舉取士一次其亟以此意使逺士即聞之時州縣悉行三舍法免試入學者多當官子弟在學積嵗累試得應格其貧且老者甚病之故詔及此而未遽廢科舉
公元1110年
大觀四年五月星變更行科舉一次臣僚塲屋之文専尚偶麗題雖無兩意必欲釐而為二以就對偶超詣理趣者反指以為澹泊請擇考官戒飭之取其有理致而黜其強為對偶庶㡬稍救文弊
    蕙田塲屋經義之文用對偶宋時已然八股之式不始於明代
大觀四年詔弘詞科格法未詳不足以文學之士改立詞學兼茂科嵗附貢士院試取毋過三人政和増為五人不試檄書制誥歴代史事借擬為之中格則授館職宰臣執政親屬毋得宣和罷試上舍乃隨進士試於禮部
公元1121年
宣和三年詔罷天下三舍法開封府及諸路並以科舉取士大學存三舍以甄序課試科舉自發六年禮部試進士萬五千人詔特增百人正奏賜第八百餘人上書獻頌直令赴試者殆百人有儲宏等𨽻大閹梁師成使臣小史皆賜之第梁師成者於大觀三年中甲科自設科以來南宫試者無踰此年之盛然雜流閹官俱玷選舉祖宗良法蕩然凡士不繇科舉三舍而賜進士第出身其所得不一凡遺逸文學吏能言事或奏對稱㫖試法而經律入優或材武童子而皆能文或邊臣之子以功來奏其得之雖有當否大較猶可取也崇寧大觀之後達官貴胄多得以上獻頌而得者又不勝紀矣
髙宗建炎初駐蹕揚州時方武念士人不能至行在下詔諸道提刑轉運司選官即置司州引試使副判官一人董之河東路附京西轉運司國子監開封府就試留守司御史一人董之國子監人願就本路試者聴
公元1128年
二年詩賦經義取士第一詩賦一首習經義者本經二道孟義一道第二場並論一道第三塲並策三道殿試策如之自紹聖後舉人不習詩賦至是始復遂除政和命官私相傅習詩賦之禁又詔下第進士年四十以上六舉御試八舉省試五十以上四舉御試五舉省試河北河東陜西特各減一舉元符以前到省兩舉不限一舉年五十五已上者諸道轉運司開封府悉以名聞許直赴廷試四方士集行在親策集英殿第為五等正奏李易以下四百五十一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同出身川陜河北京東正奏不赴一百三人龍飛特恩即家賜第故事廷試十名内侍先以卷奏定高下帝曰取士當務至公豈容以己意升降自今先進
公元1071年
    蕙田廷試十名先期奏請御定亦始見于此(馬氏端臨熙寧四年始罷詞賦専用經義取士凡十五年至元祐元年復詞賦與經義兼行紹聖元年復罷詞賦専用經義凡三十五年至建炎二年兼用經賦熙寧紹聖専用而廢賦元祐建炎雖復賦而未嘗不兼然則熙寧以來無不習經義之日矣然元祐初始復賦欲經賦中分取人東坡公上疏言自更法以來士工詩賦十人而七欲朝廷經賦人數多少各自立額取人則知當時士雖不習詩賦者十五年而變法餘一即工且多矣至建炎紹興之間朝廷經義取士者且五六十年其間兼用詩賦纔十餘年耳然共塲而試則拙而賦工分科而試則少而賦多流傳久後所至場屋率是賦居其三之二葢有自來矣)
公元1131年
紹興元年當祀明堂復詔諸道類試擇憲漕或帥守文學之人總其事使精選考官於是四川宣撫處置使張浚以便宜令川陜舉人即置司州試之
侍御史曽統請取士止用詞賦未須兼經高宗亦以古今治亂多載於史經登科者類不通史将従其議左僕射吕頤浩經義詞賦以言取人如舊遂止
公元1132年
紹興二年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一遵舊制尚書兩省諫議大夫以上御史中丞學士待制各舉一人應詔者先具所著策論五十篇繳進兩省侍従參考分為三等次優以上召赴秘閣試論六首九經十七史七書國語荀揚管子文中子内出學士省官考校史監四通以上合格仍分五等四等以上天子親策第三等為上恩數視廷試第一人四等中視廷試三人皆賜制科出身第五等為下視廷試四人進士出身不入等者與簿尉差遣己任者則進官升擢
公元1133年
高宗博學宏詞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箴銘贊頌序内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體制一古一今遇科場應命官除歸明流外入貲犯贓人外公卿子弟之秀者皆得試先投所業三卷學士院考之拔其尤者召試定為三等上等一官選人改秩無出身人賜進士及第並免召試館職中等三年磨勘堂除無出身人賜進士出身下等二年磨勘無出身人賜進士出身並許召試館職南渡以來所得士多卿相翰苑
    蕙田南渡宏詞科事在紹興三年嗣後得人盛如周必大倪思吕祖謙洪适洪遵洪邁真徳秀王應麟尤其著者每榜或三人二人一人紹熙庚戌則闕而不取慎重如此
公元1135年
五年初試進士於南是年川陜進士止試宣撫司特奏名則置院差官時務策一道禮部具取放分數推恩等第頒示
    蕙田建炎初士子分赴諸路類試以代省試軍興一時之權嗣後左司諫唐煇有罷諸路類試還禮部之請事未果行至是始復舊制而川陜進士仍赴類試終宋之世四川進士未有赴省試者
公元1137年
七年太陽有異令中外侍従舉能直言極諫一人吕祉舉選胡銓汪藻布衣劉度即除樞宻院編修官不果自是詔數下未有應者
公元1139年
九年以陜西舉人久蹈北境宜優異非四川比令禮部别號取放川陜分類試額自此始是嵗以科試明堂同在嗣嵗省司財計艱於辦給又患初仕待闕率四五年若使進士䕃人同時差注俱為不便増展一年合舊十年遂詔諸州依條發解十二年正月省試三月御試後皆凖此
公元1143年
十三年國子司業高閌言取當先經術參合三場本經孟義一道為首詩賦一首次之史論一道時務策一道次之庶㡬如古試法春秋義當於正經出題並従
公元1145年
十五年始定依汴京舊制正奏特恩分兩唱名
公元1152年
二十二年士習周禮禮記較他經十無一二恐其學寖廢遂命州郡招延明於二禮者俾立講説以表學校及令考官優加誘進舊諸州皆以八月選日舉人有趂數州取解二十四年始定試期並用中秋日四川則用季春仲秋類省
    蕙田案自熙寧改制以後儀禮久不立於學官士子所習者惟周禮禮記耳以經文較之他經為繁習者寖少故有是命至儀禮乃禮之本經漢魏以來専門講授代有其人自王安石廢罷儀禮迄於南渡不復朱子雖有乞修三禮劄子當時不能用非朱子勉齋信齋諸公力扶絶學禮教何由大明
公元1157年
自經賦分聲律日盛帝嘗曰向為士不讀史遂用詩賦則不讀經不出數年經學廢矣二十七年詔復行兼經如十三年之制内第一場大小經義各減一道治二禮文優長侵用諸經分數時號為四科蜀士廷試不及者皆賜同進士出身帝念其中俊秀能取高第不宜例置下列至是遂諭都省寛展試期待之唱名閻安中第二梁介第三蜀士也帝大悦
公元1159年
二十九年孫道夫經筵極論四川類試請託之弊請盡令赴禮部帝曰後舉當使史監道夫持益堅事下國子監祭酒楊椿曰蜀去行在萬里可使士子三峽重湖邪欲革其弊一監試得人足矣遂詔監司守倅賓客可行赴省不在遣中是嵗四川類省試始従朝廷差官
公元1161年
三十一年禮部侍郎金安節熙寧元豐以來經義詩賦廢興離合隨時更革初無定制合科以來通經者苦賦體雕刻習賦者病經㫖淵㣲心有弗精智難兼濟又其甚者論既併場策問大寡議論器識無以盡人士守傅注史學盡廢此後進往得志老生宿儒多困也請復立兩科永為成憲従之於是士始有定嚮而得専所習矣既而建議以為兩科分解未定宜以國學及諸州解額三分為率取經一取詩賦省試則以累舉過省中數立為定額而分之詔下其議然竟不果行
孝宗初詔川廣進士在行都者令附試兩浙轉運司柯氏宋史新乾道初苗昌言奏言祖宗増置制科立法寛故得士請間嵗下詔於正文出題不得僻書注疏追復天聖十科以廣薦揚之路下廷臣雜議皆曰注疏誠可科目不必天下之士屛處林侍従之臣豈能悉知遂如國初制止令監司守臣解送
公元1175年
宋史選舉志帝欲令文士射御武臣詩書命討殿最之法淳熙二年御試唱第後二日御殿引案文士詹騤以下一百三十九人射藝翌日又引文士第五甲及特奏名一百五十二人其日進士襴笏入殿起居易戎服各給箭六弓不限斗力者莫不振厲自獻多命中天子甚悦凡三箭中帖上等正奏第一人一官通判餘循一資二箭中為中等二年磨勘一箭中帖一箭上垜為下一任不依注官四甲能全中者取㫖第五射入上等黄甲餘升名次而已特奏名五等射藝合格文學不中者亦賜帛
公元1190年
    蕙田進士御試校射惟見於此是時孝宗鋭意興復欲以鼔勵人材耳終宋之世僅光宗紹熙元年再舉此制
公元1177年
柯氏宋史新淳熙四年議者謂制科六論一場為難號曰過閣若罷注疏四通則其選輕矣乃詔六論五通合格命官糊名謄錄如故試院言文卷多懵論目有僅及二通帝命束帛罷歸
公元1184年
文獻通考淳熙十一年詔罷注疏出題於是郡國舉莊治滕𡷫試六論四通考官顔師魯以其文理平不應近制又罷之自是縉紳重于特舉山林恥于自耀褎然而起者鮮矣
    蕙田案宋之制科號曰大科東都自景徳後興廢不常其所得士見於史者富弼王安國茂材異等王曙呉育孫僅蘇紳夏竦呉奎張方平錢彦遠錢明逸錢藻蘇軾蘇轍賢良方正范百祿才識兼茂然入第三等呉育蘇軾二人其舉制科之人又多係京朝官有出身者惟高蹈丘園沈淪草澤茂材異等三科以待布衣應詔者耳南渡以後下賢良之詔所得胡銓李垕二人又以布衣舉非東都故事
十一年進士廷試不許見燭其納卷最後降黜舊制廷試至暮許賜燭然殿深易闇日昃燭出矣凡賜燭正奏名降一甲第五甲降充本甲末名特奏名一等第五等與攝助教試藝省闈國子監兩浙轉運司者皆禁燭其他郡國率達旦乃出
公元1161年
十月太帝博士倪思言舉人輕視史學請諭春官課試命題雜出諸史無所拘忌考覈之際稍以論策為重毋止以初場去留従之
    蕙田倪思之言則宋時固己有重初場而輕論策弊葢既以經義詩賦第一場則主司取士子所趨自不無偏重之處積漸使然古今一轍
十四年御試正奏王容第一時帝策士不盡有司是舉本第三親擢為榜首翰林學士洪邁貢舉令賦限三百六十字論限五百字今經義論策一道有至三千言賦一篇㡬六百言寸晷之下唯務貪多累牘連篇何由精妙宜俾各遵體格以返渾淳
 朱子貢私議古者大學之教以格物致知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强立不返大成樂經亡而禮經二戴之禮己非正經而又廢其一經之為教已不能備而治經者類皆舍其所難而就其易僅窺其一而不及其餘若諸子之學同出聖人諸史則該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變皆不可闕者而學者一旦豈能盡通若合所當讀之書而分之以年使之各以三年共通其三四之一凡易詩書一科子年午年試之周禮儀禮及二戴記一科而卯年試之春秋及三傅為一科而酉年試之義各二道諸經皆兼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一道論則分諸子四科分年以附焉諸史左傅國語史記兩漢一科三國晉書南北史一科舊唐書五代史一科時務律歴地理一科以次分年經子之法試策二道又使治經者各守家法荅義者必通貫經文條舉衆説而斷以己意有司命題必依章句如是則士無不通之經史而皆可用於世矣
光宗初以省試春淺天尚寒遂展至二月朔日殿試於四月上旬
公元1190年
紹熙元年仍按射不合格者罷賜帛
柯氏宋史新編寧宗初韓侂胄偽學考校移檄令自署非偽學乃許試文涉道學者輒黜
公元1198年
宋史選舉慶元四年經義多用套類父子兄弟相授天下士子不務實學遂命有司六經出題各於本經摘出兩段文意相類者合為一題以杜挾冊讐偽之計
    蕙田明制春秋取經相類二事一題謂之合題葢本於此
公元1201年
嘉泰元年起居舍人章良能陳主司三弊一曰沮斥詞賦太甚既暗削分數多置下陳二曰假借春秋太過諸處解榜多寘首選三曰國史實錄等書禁民私蔵公卿子弟父兄得以竊窺冒禁傅寫而有司乃取本朝故事蔵匿本末發為策問寒士無由知命自今詩賦純正寘之前列春秋卓異者寘高等餘當雜定策題則必明白指問
公元1208年
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别頭場以待舉人避親者自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臨軒親試謂之天子門生父兄考官不避嘉定元年始因議臣有請朝官有親屬赴廷對者免差充考校
    蕙田唐時别頭試禮部試有之宋則秋貢春試皆置别頭場以待舉人之應迴避者惟廷試則否至是令京朝官有親姻赴廷對者免其差充考官則制愈宻矣
公元1226年
柯氏宋史新理宗科目之弊曰傅義曰換卷曰易號卷子出外謄錄滅裂寶慶二年詔防戢焉
    蕙田科場之弊大率盡此數端而宋末固己有之
公元1264年
理宗嘗閲累朝名臣奏議獨善程顥兄弟所論取士之法景定五年三省參酌進士舉之外經術徳行立為一代之典時賈似道當國亦徒為空言而已度宗即位似道立法試士置籍書其鄉貫姓名年代妻室科舉條制結勘無碍方許納卷覆試之日露體懷挾邊事方殷漫不加意而以科舉士人識者嗤之
    蕙田案理度之世科舉之弊極矣士子姦偽日益有司防範日益宻而朝廷所命以衡校又復不得其人一時有繆種流傅之語史志所載科場條例極為詳備大抵防弊之名無得士之實今俱従畧
公元1239年
宋史選舉理宗嘉熙三年臣僚詞科實代王言久不取人日就廢弛葢試之太嚴故習之者少今欲除博學宏詞科従舊三嵗一試外更降等立科止試文不責記問命題分兩引試有出身人就禮投狀所業如試教官例每一嵗銓闈引試取合不必拘額中選者與堂除教授已係教官資序京官不願教授京官磨勘選人一資他時北門西掖南宫舍人之任則擇文墨超卓者用之其科目則宏博二字正稱詞學科從之淳祐初景定二年嘉熙之制
          右宋取士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