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a 页 WYG0136-089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七十七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吉礼七十七
   宗庙制度
书益稷合止柷敔(注柷状如漆筒而有椎合之者投椎/其中而撞之敔状如伏虎背有刻所)
 (鼓之/止乐)
诗颂有瞽鼗磬柷圉(传柷木椌也圉楬也圉疏以乐记/有椌楬之文与此柷 为一故辩)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b 页 WYG0136-0896b.png
(之言木椌者明用木为之言柷用木则圉亦用木以木/可知而略之大师注云木柷敔也是二器皆用木也)
周礼春官小师掌教柷敔(注郑司农云柷如漆/筒中有椎敔木虎也)
瞽矇掌播鼗柷敔
礼记乐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主椌楬谓/柷敔也)
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
(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所以鼓敔谓之籈(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锄铻刻以木)
(长尺栎之籈者其名字/林云籈以竹长尺也)
 荀子鼗柷拊椌楬似万物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a 页 WYG0136-0897a.png
 白虎通柷敔乾音也柷敔者终始之声万物之所生
 也阴阳顺而复故曰祝承顺天地序迎万物天下乐
 之故乐用柷柷始也敔终也
 风俗通礼乐记柷漆桶方画木方三尺五寸高尺五
 寸中有椎上用柷止音为节书曰合止柷敔
 陈氏礼书书曰戛击鸣球合止柷敔明堂位曰揩击
 盖柷敔以椌楬为体椌楬以戛揩击为用故椌楬戛
 揩击先儒皆谓之柷敔也尔雅曰所以鼓柷谓之止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b 页 WYG0136-0897b.png
 所以鼓敔谓之籈盖鼓柷谓之止欲戒止于其早也
 鼓敔谓之籈欲修洁于其后也柷方二尺四寸阴也
 敔二十七龃龉阳也乐作阳也以阴数成之乐止阴
 也以阳数成之固天地自然之理也声之所出以虚
 为本桐虚而不实故为琴瑟糠虚而不实故为搏拊
 虡以虚然后可设椌以空然后可击及其止则归于
 实焉故敔为伏虎之形则实而已
 陈氏乐书堂下乐器以竹为本以木为末则管籥本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a 页 WYG0136-0897c.png
 也祝敔末也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阴
 始于二四终于八十阴数四八而以阳一主之所以
 作乐则于众乐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
 此柷所以居宫县之东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为器
 状类伏虎西方之阴物也背有二十七锄铻三九之
 数也栎之长尺十之数也阳成于三变于九而以阴
 十胜之所以止乐则能以反为文非特不至于流而
 失已亦有足禁过者焉此敔所以居宫县之西象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b 页 WYG0136-0897d.png
 物之成终也荀卿以拊柷椌楬为似万物柷敔椌楬
 皆一物而异名荀卿以柷椌离而二之误矣
    蕙田案书曰戛击记曰揩击汉儒皆以为柷
    敔夫戛击鸣球堂上之乐合止柷敔堂下之
    乐何得混而同之陈氏礼书以戛击从注皆
    为柷敔乐书又为之说曰祝敔器也卑而在
    下戛击所以作器也尊而在上焉有所击者
    在堂下而所以击之者远置之堂上乎蔡传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a 页 WYG0136-0898a.png
    戛击考击也其说近是至于明堂位之玉磬
    揩击犹虞书之戛击鸣球也文有顺逆焉尔
 律吕正义八音之中惟木音最为质朴而木之器曰
 柷曰敔则乐曲始终之节盖乐胜则流先王同民心
 而出治道始于质发乎文仍成于质而不敢或过焉
 故书曰下管鼗鼓合止柷敔乐之始作击柷以合之
 乐之将终栎敔以止之也尔雅注柷形如漆桶方二
 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b 页 WYG0136-0898b.png
 通考云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案柷之制方
 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若谓今尺度无乃太大若为
 古尺度约以今尺方止一尺九寸四分四釐而深一
 尺四寸五分八釐而已较其中空实积得容十釜实
 一万二千八百龠据此容积尺度而柷之制为有本
 矣今礼部太常所用柷上阔下小状如斗然以深一
 尺四寸五分八釐为度(二倍黄/钟之数)则一万二千八百龠
 之积得上方二尺一寸八分七釐(三倍黄/钟之数)下方一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a 页 WYG0136-0898c.png
 六寸九分零四豪斯制虽上下异数均之即方一尺
 九寸四分四釐之度也敔尔雅注如伏虎背上有二
 十七锄铻刻以木长尺栎之通考曰碎竹逆戛之以
 止乐宋因唐制用竹长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先击
 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案敔制如伏虎古人取为乐
 器未知何意或以木音属巽而巽为风风从虎故象
 形以为制欤其背上二十七龃龉者黄钟九数为之
 本而东方木数三三九而二十七此又以律数兼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b 页 WYG0136-0898d.png
 行而定制者也今定尺度则通体之长为二尺一寸
 八分七釐(三倍黄/钟之数)龃龉之分为七寸二分九釐(黄钟/之数)
 而敔之制亦为有本矣又礼王制天子赐诸侯乐则
 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疏曰柷节一曲
 之始其事宽鼗节一唱之终其事狭是必金声玉振
 乃为全乐之大成也哉
礼记乐记治乱以相(疏言治理奏乐之时先/击相故云治乱以相)
    蕙田案乱乐之卒章论语所谓关雎之乱是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6a 页 WYG0136-0899a.png
    也乐至此则众音繁会易至于乱故以相为
    节所以治之也相字从木恐为木器今作乐
    者必有拍板疑其遗制郑氏以为即拊非也
    宋陈用之曰既曰会守拊鼓又曰治乱以相
    则相非拊也其言是矣
          右木音之属
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竽笙(注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 疏先郑云竽)
(三十六簧笙十三簧者案通卦验竽长四尺二寸注云/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6b 页 WYG0136-0899b.png
(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盖取/诸此也笙十三簧广雅云笙以匏为之十三管宫管在)
(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礼图云/竽长四尺二寸此竽三十六簧与礼图同)
礼记月令调竽笙篪簧(疏竽者郑注周礼云竽三十六/簧释名云竽污也其中污空笙)
(者郑注周礼云十三簧释名云笙生也象物出地所生/簧者竽笙之名也气鼓之而为声释名云簧横也于管)
(头横/施之)
 陈氏礼书礼记曰女娲之笙簧世本曰随作笙仪礼
 曰三笙一和而成声周礼笙师掌教吹竽笙尔雅曰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先儒谓笙列管匏中施簧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7a 页 WYG0136-0899c.png
 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笙长四
 尺竽长四尺二寸簧金鍱为之盖众管在匏有巢之
 象故大笙曰巢大者唱小者和小笙曰和后世雅乐
 和皆二十七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
 易调则更用焉由是定置二管于匏中为十九簧书
 曰笙镛以间笙师祭祀飨食共笙钟之乐郑氏曰与
 钟相应之笙国语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则笙
 镛虽间作其动之于始则金石而已韩非曰竽者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7b 页 WYG0136-0899d.png
 声之长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盖后
 世之乐然也(蕙田案大者十九簧和无缘得/二十七簧二字乃于字之误耳)
    蕙田案以上竽笙总
书益稷笙镛以间
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
周礼春官笙师凡祭祀共其钟笙之乐(注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
仪礼乡射礼笙入立于县中
乡射礼记三笙一和而成声(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8a 页 WYG0136-0900a.png
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
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
有台笙由仪
燕礼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
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燕礼记笙入三成
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
 朱子曰此笙诗也有声无辞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8b 页 WYG0136-0900b.png
白华序白华孝子之洁白也
 朱子曰笙诗也
华黍序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朱子曰亦笙诗也案仪礼乡饮酒礼鼓瑟而歌鹿鸣
 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
 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
 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皆无
 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9a 页 WYG0136-0900c.png
 声而无辞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经篇题
 之下必有谱焉如投壶鲁鼓薛鼓之节而亡之耳
由庚序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
 朱子曰此亦笙诗
崇丘序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
 朱子曰此亦笙诗
由仪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朱子鱼丽后传案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9b 页 WYG0136-0900d.png
 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
 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
 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礼记明堂位女娲之笙簧(疏帝王世纪云女娲氏风/姓承包牺制作始作笙簧)
乐记弦匏笙簧
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谓之)
(和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笙一和而成声也疏世本云/随作笙礼记曰女娲之笙簧释名曰笙生 象物贯地)
(而生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有三簧象凤/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声高小者名和李巡云)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0a 页 WYG0136-0901a.png
(小者声少音相和也孙炎云应和于笙瓠匏也以匏为/底故八音谓笙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鍱也笙管必)
(有簧故或谓笙为簧诗王风云左执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时验而言也云十三簧者郑司农注周礼亦云十)
(三簧相传为然注乡射记云三笙一和而成/声者后郑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白虎通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正
 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
 陈氏乐书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阳之筱列管匏
 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所以道达
 冲气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之制焉有六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0b 页 WYG0136-0901b.png
 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物始生道达阴
 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法象凤凰盖笙为乐器
 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大者十九簧谓之巢
 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谓之和以
 大者唱则小者和也仪礼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是
 已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
 盖笙艮音也于方为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阴周官笙
 师掌教吹笙共其钟笙之乐以教祴乐书曰笙镛以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1a 页 WYG0136-0901c.png
 间是鼓应笙之钟而笙亦应之也视瞭掌击笙磬诗
 曰笙磬同音则磬乾音也与笙同为阳声是击应笙
 之磬而笙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
 音而同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间盖众
 笙所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
 谓鼓瑟鼓琴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宾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
 礼歌鱼丽笙由庚之类应歌之笙也记曰女娲之笙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1b 页 WYG0136-0901d.png
 簧世本曰随作笙簧庸讵知随非女娲氏之臣乎黄
 帝制律以伶伦造钟以营援则女娲作竽笙以随不
 足疑矣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
 声作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
 乐亦可谓知复古制矣
 律吕正义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注曰列管
 匏中施簧管端风俗通云垂作笙以象凤古称箫为
 凤箫而笙亦为凤笙盖以笙之长短参差亦如排箫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2a 页 WYG0136-0902a.png
 然故并称耳笙与排箫管数之多寡管体之巨细虽
 不同而倍半相资以为用者其理则一也笙于古为
 匏器其制攒众管于一匏而共一吹口每管设簧以
 取音(簧者于管侧贴以薄铜/叶气至则战动成音)开出音孔以别长短之
 度而音之高下以生复设孔于匏外案某孔则某簧
 应故诗曰吹笙鼓簧近世易匏以木各管但以竹径
 相仿者通其节约略其长短而无一定之制至于簧
 数之多寡则传注所纪其说不一郑氏诗注曰笙十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2b 页 WYG0136-0902b.png
 三簧或十九簧而竽三十六簧周礼注郑众曰竽三
 十六簧笙十三簧又通考载宋李照作巢笙合二十
 四声以理揆之其三十六簧二十四簧者乃兼阳律
 阴吕之声如排箫之备清浊二均也其十九簧十三
 簧者乃分阳律阴吕之声如箫笛之各具一均也今
 礼部太常所用俱十七管有全用者有空二管或三
 管不设簧而用十五管或十四管者俗部所用亦十
 七管或十五管而止用十三管其馀皆不设簧盖去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3a 页 WYG0136-0902c.png
 其重复但取一均之声以备用也又礼部太常所用
 笙体大而空径亦大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短俗部
 所用笙体小而空径亦小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长
 盖因取声于容积之分故径与长相为赢缩焉案十
 七簧大笙径约二分上下每一笙之内各管空径不
 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长第一管七寸五分馀
 二管七寸馀三管亦七寸馀视二管微歉四管六寸
 五分馀五管六寸馀六管五寸二分馀七管四寸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3b 页 WYG0136-0902d.png
 分馀八管四寸二分馀九管十管十一管皆四寸上
 下十二管三寸八分馀十三管三寸六分馀十四管
 三寸三分微歉十五管三寸二分馀此两管亦相同
 十六管三寸馀十七管二寸六分馀此皆工人约略
 为之初未有一定之真度也审其音最长一管应笛
 之尺字(近世皆以笛孔合笙而言故/笙之诸音皆取笛声字名之)二管应最低工
 字三管应低工字四管应低凡字五管应低六字六
 管应低五字七管应最低乙字八管应低乙字九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4a 页 WYG0136-0903a.png
 应低上字十管应高上字十一管应上字尺字之间
 为勾字十二管应高尺字十三管应高工字十四管
 应高凡字十五管亦应高凡字十六管应高六字十
 七管应高五字(此高低字音皆以体之倍/半而言非清浊二均之分)其取声之
 法一管合六管或一管合十二管为低尺字二管合
 七管为最低工字(礼部太常乐工省此二/管不用故止十五簧)三管合八
 管为低工字四管合九管为低凡字五管合十二管
 为低六字六管合十三管为低五字七管合十四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4b 页 WYG0136-0903b.png
 为最低乙字(礼部太常乐/工亦多不用)八管合十五管为低乙字
 九管合十六管为低上字十管独用为高上字十一
 管独用为勾字十二管合十七管为高尺字十三管
 独用为高工字十四管独用为高凡字十六管独用
 为高六字十七管独用为高五字此十七簧大笙立
 体取音之大槩也十三簧小笙径约一分有馀每一
 笙之内各管径亦不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长
 第一管八寸馀二管七寸馀三管六寸五分馀四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5a 页 WYG0136-0903c.png
 六寸馀五管五寸五分馀六管五寸馀七管四寸五
 分馀八管四寸五分不足九管四寸馀十管三寸五
 分馀十一管三寸三分馀十二管三寸馀十三管三
 寸不足审其音一管低尺字二管低工字三管低凡
 字四管低六字五管低五字六管低乙字七管低上
 字八管高上字九管高尺字十管高工字十一管高
 凡字十二管高六字十三管高五字其取声之法一
 管合五管或合九管为低尺字二管合六管为低工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5b 页 WYG0136-0903d.png
 字三管合七管为低凡字四管合九管为低六字五
 管合十管为低五字六管合十一管为低乙字七管
 合十二管为低上字八管合十二管为高上字九管
 合十三管为高尺字十管独用为高工字十一管独
 用为高凡字十二管独用为高六字十三管独用为
 高五字此十三簧小笙立体取音之大槩也大笙之
 十五簧于十七簧已为减二而小笙又少勾字凡字
 二簧盖勾为低尺可以相代而凡字重出嫌其易淆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6a 页 WYG0136-0904a.png
 故复减耳其一笙之内管体长者设簧亦大管体短
 者设簧亦小易其簧而更施之则或咽或揭皆不成
 声盖笙之施簧必随管体之长短而为大小即如丝
 乐之体大者用弦巨体小者用弦细之理也至于簧
 之硬者应声微高点以蜡珠则可少下簧之软者应
 声微低不施蜡珠或易以硬簧则可以高然所差不
 过半音未若管体长短之分音晰也今欲明制笙之
 法辨笙之体详笙之用必一其径覈其积考其度正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6b 页 WYG0136-0904b.png
 其音一一本之于律吕而后笙之理数可明焉一其
 径者使一笙各管之空径皆同如十二律吕之同径
 也覈其积者定众管之积或用律吕之全或用律吕
 之半或用律吕几分之一也考其度者察某管得某
 律吕相和之分或得某律吕相和之倍某律吕相和
 之半也正其音者详某管之应某律吕某声字与某
 管设簧则应某律吕某声字也盖笙之大小虽殊而
 为用则一大笙之空径二分上下者乃黄钟八分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7a 页 WYG0136-0904c.png
 一又如此一分之四分之三之管径也(此管积以通/分约之乃黄)
 (钟三十二/分之七)小笙之空径一分有馀者乃黄钟八分之
 一之管径也其管之长者用本体律吕之倍管之短
 者用本体律吕之正或本体律吕之半其半管比正
 管每下一音亦如律吕之正与倍半之理也其相和
 取声无论体之大小管之多寡要皆以本声立宫而
 徵声和之或以正声为主而少声和之取二声相济
 抑扬中听也其两管同一声字而相和者乃宫与少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7b 页 WYG0136-0904d.png
 宫商与少商工与高工凡与高凡为两声子母相应
 者也其两管不同声字而相和者乃宫与徵商与羽
 工与乙凡与上之类是两声得其相生之序而相和
 者也若夫两管之断不可和者如宫与商商与角工
 与凡凡与六之类是两声相比必甚乖谬而不可和
 者也是故笙之低尺字以低五字和之者乃浊变徵
 立宫而宫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尺字以高尺字和之
 者即倍变徵以正变徵和之也低工字以低乙字和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8a 页 WYG0136-0905a.png
 之者乃下徵立宫而商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凡字以
 低上字和之者乃下羽立宫而角声为徵以和之也
 低六字以高尺字和之者乃倍变宫立宫而正变徵
 为徵以和之也低五字以高工字和之者乃宫声立
 宫正用徵声以和之者也低乙字以高凡字和之者
 乃商声立宫而羽声为徵以和之也低上字以高六
 字和之者乃角声立宫而少变宫为徵以和之也高
 上字仍以高六字和之者亦角声立宫而少变宫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8b 页 WYG0136-0905b.png
 徵以和之也高尺字以高五字和之者乃少变徵立
 宫而少宫为徵以和之也高声与低声相和者乃首
 音与第八音相和所谓隔八相生也徵之可以和宫
 者所谓宫生徵也羽之可以和商者所谓商生羽也
 若夫商之可以和徵者又为徵之生少商皆为首音
 与第五音相和者也盖各管之径既同则声字之度
 分可定声字之度分既定则各管之相旋为用自有
 恊和之妙焉夫箫笛之体起于黄钟之加倍而笙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9a 页 WYG0136-0905c.png
 体则起于黄钟之减分加倍者或加八倍或加四倍
 其所制之管皆与黄钟一均之声相应减分者或用
 黄钟四分之一或用黄钟八分之一所制之管亦皆
 与黄钟一均之声相应若应大吕一均者大笙则取
 黄钟八分之一又如此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为本
 (即三十二/分之六也)小笙则取黄钟六十四分之七之管为本
 或不易其体但用点簧之法以高其音亦可备阴吕
 一均之用然其声虽协于大吕而其数并起于黄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19b 页 WYG0136-0905d.png
 此黄钟所以尤为竹音之本也
    蕙田案以上笙
礼记乐记竽瑟以和之
 韩非子竽者五声之长
 风俗通案礼记竽管三十六簧也长四尺二寸今二
 十三管
 陈氏乐书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参差
 以象鸟翼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至吹黄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0a 页 WYG0136-0906a.png
钟之律而间音以芋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
 数一其成数则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
 簧数也因七而六之则四十二寸者竽之长数也月
 令仲夏调竽笙淮南子谓孟夏吹竽笙盖不知周官
 笙师掌教吹竽笙则竽亦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
 器同音皆立春之气也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
 埙篪然后为之钟磬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
 鼗鼓椌楬埙篪其所谓钟磬竽瑟者特其和终者而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0b 页 WYG0136-0906b.png
 已韩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
 则诸乐皆和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说文曰竽管三十
 六簧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后世所存多二十三
 管具二均声焉乐法图曰吹竽有以知法度竽音调
 则度数得矣
    蕙田案以上竽
          右匏音之属
诗小雅鹿鸣吹笙鼓簧(传簧/笙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1a 页 WYG0136-0906c.png
 陈氏礼书诗曰吹笙鼓簧又曰并坐鼓簧又曰左执
 簧又曰巧言如簧记曰女娲之笙簧观此宜若簧非
 笙也先儒皆以为笙中之簧其说拘矣汉武内传鼓
 振灵之簧神仙传王遥有五舌竹簧然经无明说岂
 亦古之遗制欤
    蕙田案以上簧附
诗弼风简兮左手执籥(传籥/六孔)
小雅鼓钟以籥不僣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1b 页 WYG0136-0906d.png
周礼春官籥师掌教国子吹籥(注籥舞/者所吹)
笙师掌教吹籥(注籥如/篴三孔)
 (郑氏锷曰籥三孔其中则中声其/上下二孔则声之清浊所由生)
尔雅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注籥如笛/三孔而短)
(小广雅云七孔孔疏籥乐器名周礼笙师掌教吹籥郑/注云籥如篴三 诗邶风云左手执籥毛传云籥六孔)
(所见/异也)
 风俗通籥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
 陈氏礼书籥三孔主中声而上下之律吕于是乎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2a 页 WYG0136-0907a.png
 命之曰籥以黍籥之法在是故也羽舞皆执籥以声
 音之本在是故也诗曰左手执籥春秋书仲遂卒于
 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公羊曰去其有声者置其无
 声者则吹籥而舞可知广雅曰籥七孔毛苌曰籥六
 孔郑康成曰籥如笛三孔郭璞曰籥三孔而短当从
 郭郑之说为正也
 陈氏乐书籥之大者其声生出不穷非所以为约也
 小者其声则约而已若夫大不至于不穷小不至于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2b 页 WYG0136-0907b.png
 太约此所以谓之仲也然则郑郭三孔之籥岂其中
 者欤毛苌六孔之籥岂其大者欤
    蕙田案以上籥
周礼春官籥章掌豳籥(注郑司农云豳籥豳国之地竹/豳诗亦如之玄谓豳籥豳人吹)
(籥之声章者疏先郑云豳籥豳国之地竹豳诗亦如之/后郑不从 案下文吹豳诗吹豳雅吹豳颂更不见豳)
(籥则是籥中吹豳诗及雅颂谓之豳籥何得有豳国之/地竹乎故后郑云豳人吹籥之声章声章即下文豳诗)
(之等/是也)
    蕙田案豳籥即笙师籥师所教之籥后郑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3a 页 WYG0136-0907c.png
    说是
    又案以上豳籥
礼记明堂位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注籥如笛三孔籥疏/苇籥谓截苇为)
 (方氏悫曰苇籥者以苇为/籥未有截竹之精故也)
 陈氏乐书易曰震为萑苇为苍筤竹尔雅曰苇丑艻
 郭璞曰其类皆有艻秀又曰葭芦郭璞曰苇也则苇
 籥竹籥皆震音也盖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行于十二
 辰而律吕具矣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而籥之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3b 页 WYG0136-0907d.png
 器本于黄钟之籥窍而三之所以通中声而上下之
 律吕所由生也古之人始作乐器苇籥居其先震为
 六子之首籥为众乐之先其斯以为称始乎苇伊耆
 氏施于索飨也成乎竹周人以之本始农事也或以
 伊耆为尧然尧时八音已具岂特苇籥土鼓而已哉
    蕙田案以上苇籥附
书益稷箫韶九成(传言箫见/细器之备)
诗商颂有瞽箫管备举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4a 页 WYG0136-0908a.png
周礼春官小师掌教箫(注箫编小竹注疏案通卦验云/箫长尺四寸 云箫管形象鸟)
(翼鸟为火火成数七生数二二七一十四箫之长由此/广雅云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礼图云)
(箫长尺四寸颂箫长尺二寸此诸/文箫有长短不同古者有此制也)
瞽矇掌播箫(注播谓发/扬其声)
笙师掌教吹箫
礼记乐记从以箫管
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注大箫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
(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以疏此别箫大小之名也/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 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博)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4b 页 WYG0136-0908b.png
(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箫声大者言言也郭云编二十三管长)
(尺四寸其小者名筊李巡曰小者声扬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云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又通卦验云箫)
(长尺四寸其管数长短虽/异要是编小竹管为之耳)
 陈氏礼书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书于箫言乐成诗于箫
 言备举礼凡言箫多在笙竽之后则箫之奏盖后于
 笙矣庄周曰人籁比竹荀卿曰凤凰于飞其翼若笙
 其声若箫盖箫比竹为之其状凤翼其声凤声言与
 籁皆其异名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5a 页 WYG0136-0908c.png
 陈氏乐书周官之于箫教之小师播之瞽矇吹之笙
 师则箫之为乐其器细其音肃必待众职而后致用
 堂下之乐备举之奏也蔡邕曰箫大者二十四管无
 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古有洞箫无底岂其大者欤然
 则邕时无洞箫小者矣盖箫之为管长则浊短则清
 以蜡蜜实其底而增损之然后其声和矣古者造箫
 之法或以玉或以竹以玉若梁州记得玉箫是也以
 竹若丹阳记有慈姥山生箫管竹是也今制尽以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5b 页 WYG0136-0908d.png
 管协律取声第一管黄钟二管大吕三太簇四夹钟
 五姑洗六中吕七蕤宾八林钟九夷则十南吕十一
 无射十二应钟十三黄钟清十四大吕清十五太簇
 清十六夹钟清
 律吕正义古称箫曰凤箫风俗通曰舜作箫其形参
 差以象凤翼然则古之所谓箫者实排箫也考排箫
 之制其来最古律吕十二管备具其中史称伶伦截
 管以听凤凰之鸣雌雄各六金石八音由此而定所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6a 页 WYG0136-0909a.png
 以箫韶九成而以箫为主也上古排箫之制寖失其
 传者盖因近代不用律吕损益倍半之法故排箫别
 为一器而与律吕不相交涉惟朝贺郊祀大乐中用
 之不过较工尺以备器数耳其制则十六管为一具
 长者张两旁参差渐短若羽翼然其用单吹无旁出
 孔其管之最长者得今尺九寸五六分上下其次八
 寸四五分上下递至最短则四寸馀十六管之径亦
 微不同乐工相传谓最长第一管为合字依次渐高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6b 页 WYG0136-0909b.png
 此时用排箫之大略也(近代皆以琴之一弦定笛之/合字得徵分者为黄钟之宫)
 (案今尺七寸二分九釐之黄钟为古尺九寸之黄钟/则今尺九寸之黄钟实与今尺九寸一分之倍夷则)
 (相近而今尺九寸之黄钟应笛之高凡字与合字相/近或黄钟为合字又为此乎然既不能定黄钟之真)
 (度其又何以知黄钟/之正声为合字也)夫古人制礼作乐极其精微断
 制裁成咸有深意况排箫为诸管乐之首汇声音清
 浊之大成岂可不以律吕定其准则耶论排箫之制
 大之亦可小之亦可大之则用黄钟倍积或二倍或
 三倍或四倍各具本体所生之十二律吕小之则用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7a 页 WYG0136-0909c.png
 黄钟半积或几分之几亦各具本体所生之十二律
 吕但同其径加二倍律二倍吕共成一十有六则皆
 可以取音而备用然推原古制必用十二律吕之正
 加以二倍律二倍吕始为适中也今以十二律吕正
 声排箫之制言之阳律阴吕平分二翼左则用黄钟
 之律为浊均之宫以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浊
 宫之商角变徵徵羽右则用太吕之吕为清均之宫
 以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清宫之商角变徵徵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7b 页 WYG0136-0909d.png
 羽其变宫若用黄钟大吕之半则音太高而诸乐难
 和故取二变宫于二正宫之前以倍无射为黄钟宫
 之变宫以倍应钟为大吕宫之变宫又取二下羽于
 二变宫之前以倍夷则为黄钟宫之下羽以倍南吕
 为大吕宫之下羽此所以备旋宫转调之用而为诸
 乐之纲领也(按五声二变旋宫之法以某律吕某声/字立宫位则当二变者不用而立羽位)
 (者主调今用黄钟大吕各立一宫故/取倍夷则倍南吕为下羽以主调也)夫夷则南吕无
 射应钟实本均徵羽之声但倍之而用于宫声之前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8a 页 WYG0136-0910a.png
 则为变宫下羽此正古人宫逐羽音之义也以黄钟
 宫之半应变宫之理推之正夷则乃倍夷则之半正
 夷则为黄钟宫之徵而倍夷则为黄钟宫之下羽则
 是下羽之半变而为正徵矣正无射乃倍无射之半
 正无射为黄钟宫之羽而倍无射为黄钟宫之变宫
 则变宫之半亦变而为正羽矣此即正黄钟宫之半
 变而为变宫之理也(唐宋以来皆以四清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之半故陈旸以)
 (为靡靡之音谓其过高也今于正律之外/用四倍律则宫声居中而无过高之讥矣)同径之十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8b 页 WYG0136-0910b.png
 六管分阴阳二均径各二分七釐四豪二丝(凡乐器/皆以今)
 (尺/言)其左以黄钟之律宫声工字立低音均之主为第
 三管长七寸二分九釐而以倍夷则之律下羽低上
 字为第一管长九寸一分零二豪以倍无射之律变
 宫低尺字为第二管长八寸零九釐其第三管则黄
 钟之律宫声工字次则以太簇之律商声低凡字为
 第四管长六寸四分八釐以姑洗之律角声低六字
 为第五管长五寸七分六釐以蕤宾之律变徵低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9a 页 WYG0136-0910c.png
 字为第六管长五寸一分二釐以正夷则之律徵声
 低乙字为第七管长四寸五分五釐一豪以正无射
 之律羽声低上字为第八管长四寸零四釐五豪此
 排箫左翼之八管也(案正无射之羽声上字较之倍/夷则羽声上字实当为清羽高)
 (上字但倍南吕较于倍夷则为清羽高上字故正无/射转而为浊均之羽声高上字而正应钟又为清均)
 (羽声之最/高上字也)其右以大吕之吕清宫高工字立高音均
 之主为第三管长六寸八分二釐六豪而以倍南吕
 之吕下羽高上字为第一管长八寸六分四釐以倍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29b 页 WYG0136-0910d.png
 应钟之吕变宫高尺字为第二管长七寸六分八釐
 其第三管则大吕之吕清宫高工字次则以夹钟之
 吕清商高凡字为第四管长六寸零六釐八豪以仲
 吕之吕清角高六字为第五管长五寸三分九釐三
 豪以林钟之吕清变徵高五字为第六管长四寸八
 分六釐以正南吕之吕清徵高乙字为第七管长四
 寸三分二釐以正应钟之吕清羽高上字为第八管
 长三寸八分四釐此排箫右翼之八管也观此二均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0a 页 WYG0136-0911a.png
 声字具备宫调递迁正变互易旋转用之无所不可
 然黄钟大吕自统一均阳律阴吕各从其类所谓阴
 阳分用而不相紊者此也
 又曰律吕长短虽见于史志而箫笛尺寸未有定制
 箫即古之所谓长笛相传始于汉丘仲唐人有谓之
 尺八者今之箫或其遗制耶晋书载荀勖所造长笛
 用角律长者八之短者四之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然
 所作皆逾二尺五六寸或至三四尺若谓如今之箫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0b 页 WYG0136-0911b.png
 笛则吹者手不及按其孔若谓如十二律吕管然则
 又止有长短而围径大小不载焉及观今乐箫笛所
 生声字未尝不备旋宫转调之义其长短围径虽工
 人未案律度初未有长逾二尺者盖必如是而后适
 于用也凡乐之大原出于律吕况箫笛竹音尤当以
 律吕为本黄钟元声之积加分减分比例所生同形
 诸管既得声应十二律吕之正矣其馀律吕之加分
 减分仍得应于本律本吕之声者惟八倍与八分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1a 页 WYG0136-0911c.png
 一也八倍黄钟之管三分损益所生同径之十二管
 仍为各律各吕之八倍审其音亦与十二律吕相协
 即十二律吕之同形大体管也若以此八倍黄钟为
 全分之长从下至上案本管十二律吕之分各开一
 孔乃与律吕本音不甚相协案清浊二均开孔其声
 亦不相应盖八倍律吕之十二管各应其本律本吕
 之声者其形同而生声之理又同如以一管案十二
 律吕之分开孔气自一孔傍出难同通管直出之音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1b 页 WYG0136-0911d.png
 故取分虽同而生声之理则异也古人之制箫笛也
 备七音于一管寓十二律吕于其间分清浊旋宫调
 非得其变通则不可用若取黄钟元声加分所生同
 形诸管以其阳律阴吕各自所得度分相并折中而
 设诸孔始得协音韵之正而备声字之用焉案时用
 箫通长一尺七寸有馀径五分上下通长之上设出
 音孔为低尺字出音孔上第一为工字孔第二为凡
 字孔第三为六字孔第四为五字孔第五为乙字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2a 页 WYG0136-0912a.png
 第六后出为高尺字孔此分得第一工字孔之半独
 上字无孔其取上字则以后出尺字孔并六字孔为
 低上字以乙字孔并工字孔凡字孔为高上字此时
 用箫立体取音之大槩也细推其理其长一尺七寸
 有馀者得黄钟元声加分所生管体律吕相和之倍
 分也其径五分上下者得黄钟元声加分所生管体
 之径度也其宫调则第一孔立宫位而通长为下羽
 亦得宫逐羽音之义也其通长为下羽故出音孔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2b 页 WYG0136-0912b.png
 变宫之位其第一孔立宫位故第二孔得商位第三
 孔得角位第四孔得变徵位第五孔得徵位而第六
 后出孔仍得变宫之位也论其音则出音孔与后出
 孔相应论其分则后出孔得第一孔之半其本体正
 分与半分之比即如律吕正分与半分之比也其设
 出音孔者因出音孔以上诸孔必得出音孔而音始
 协也其不设上字孔者因箫笛之一字分上字分尺
 字分皆得全体所用律吕位分之半(乙字分得通长/之半上字分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3a 页 WYG0136-0912c.png
 (出音孔之半后出尺/字分得第一孔之半)如案此三孔本分取声必将本
 孔独开馀孔皆闭音始不讹若本孔以下诸孔全开
 则音为以下诸孔所掣比本分之音俱少下故历来
 箫笛设乙字孔比本分稍上而在乙字分上字分之
 间盖为取音与以下诸孔同例也乙字孔既开于本
 分之上故上字无孔以其与乙字尺字位分甚近生
 声易淆且孔密而虑其难按也至于后出尺字仍于
 本分设孔者因其取音将以下诸孔皆闭而独开此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3b 页 WYG0136-0912d.png
 孔也其取低上字于高尺字并六字者箫之通长应
 上字乃本体羽声律吕相和倍之之分今六字孔得
 本体角声律吕相和之分后出高尺字孔得本体宫
 声律吕之半相和之分以此二分相并适合本体羽
 声阳律倍之之分也其取高上字于工字凡字合以
 乙字者盖借工字凡字以代高工高凡而合以乙字
 也箫之工字孔为本体宫声律吕相和之分凡字孔
 为本体商声律吕相和之分乙字孔为本体徵声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4a 页 WYG0136-0913a.png
 吕相和之分今取高工字则用商声律吕相和之半
 取高凡字则用角声律吕相和之半以此二分相并
 折中复与徵声律吕相和之分相并折中适合本体
 宫声阳律之半在后出孔高尺字之下故为高上字
 也借工字凡字之正声者所以代高工高凡之用欲
 穷其理必推本于高工高凡而后明也夫箫笛之生
 声原在中空容积之分故开孔取音必合本体律吕
 之度而音始和是知古人审音制器截其有馀以补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4b 页 WYG0136-0913b.png
 不足务取声调之协与备得以旋宫而变化无穷焉
 今制箫以八倍黄钟之积为准则以八倍黄钟之径
 为径其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立出音孔上第一
 孔之位声应黄钟之律宫声工字其通长得夷则南
 吕相和倍之之分声应倍夷则之律羽声上字因其
 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声应黄钟之宫因名之曰
 黄钟箫以四倍黄钟之积为准则以四倍黄钟之径
 为径其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立出音孔上第三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5a 页 WYG0136-0913c.png
 孔之位声应姑洗之律角声六字其通长得姑洗仲
 吕相和倍之之分亦应倍夷则之律羽声上字因其
 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声应姑洗之角律而通长
 又为姑洗仲吕相和倍之之分因名之曰姑洗箫黄
 钟箫与姑洗箫皆应黄钟阳律一均之声而姑洗箫
 音韵清和于新定排箫之黄钟一均尤为相协盖古
 长笛皆用角律今用四倍黄钟之体正所以用姑洗
 角律之音四倍黄钟大吕相和之分立于角位而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5b 页 WYG0136-0913d.png
 箫径实为一管之主其通长为四倍姑洗仲吕之倍
 即八倍角律角吕两相和以成者故四倍宫积之音
 又成八倍角律之体也夫八倍四倍黄钟之管所制
 箫体既应排箫之阳律一均矣然则排箫之阴吕一
 均其将何以和之盖八倍黄钟之管得声应黄钟之
 律四倍黄钟之管得声应姑洗之律其制为箫也用
 本体阳律之分和以阴吕皆得应黄钟一均之声则
 七倍黄钟之管得声应大吕之吕三倍半黄钟之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6a 页 WYG0136-0914a.png
 得声应仲吕之吕者以之为箫而用其本体阳律之
 分和以阴吕其得声应大吕之一均有必然已以七
 倍三倍半黄钟之积立一箫之准其定分取音用正
 用倍一如八倍四倍之法则排箫之阴吕一均得相
 和而为用矣夫用七倍黄钟之积即如用八倍大吕
 之积其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得应大吕之宫故
 名之曰大吕箫用三倍半黄钟之积即如用四倍大
 吕之积其本体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得应仲吕之吕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6b 页 WYG0136-0914b.png
 而通长又为八倍角吕之体故名之曰仲吕箫以上
 诸箫之制实本于排箫排箫备二均一十四宫五十
 六调而为管者一十有六箫亦各具五声二变合律
 吕阴阳之分而为管者一故排箫一律一吕各为一
 声箫则一孔一声而兼一律一吕之体其开孔取音
 皆有一定之位分而不得以意为增损于其间要之
 竹音之乐必以黄钟元声之实积为主大者八之小
 者四之而长短周径随焉八之四之即四倍八倍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7a 页 WYG0136-0914c.png
 谓皆指其实积而言也若不知倍其实积而徒倍律
 吕之长则必至于过长而不可用矣明于此义然后
 以之制体而有其本以之取声而得其全也
    蕙田案以上箫
诗小雅何人斯仲氏吹篪
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篪(注郑司农云篪七空九疏广/雅云篪八空礼图云 空司)
(农云七空/盖写者误)
礼记月令调竽笙篪簧(音义篪音池/本又作篪同)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7b 页 WYG0136-0914d.png
尔雅大篪谓之沂(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
(二寸广雅云八孔释疏李巡曰大篪其声非一也孙炎/曰篪声悲沂悲也 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郑司农)
(注周礼云篪七空盖不/数其上出者故七也)
 风俗通案世本苏成公作篪管乐十孔长尺一寸
 陈氏乐书篪之为器有底之笛也大者尺有四寸阴
 数也其围三寸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寸则全于阴数
 要皆有翘以通气一孔上达寸有二分而横吹之或
 容覆或潜伏篪为不齐者也周官笙师教吹埙篪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8a 页 WYG0136-0915a.png
 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又曰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是
 埙篪异器而同乐伯仲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况
 焉世本以篪为管沈约非之当矣
 律吕正义尔雅大篪谓之沂注以竹为之长尺四寸
 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广雅云八孔周礼注篪七空宋李宗谔乐纂云横笛
 小篪也又有觜者谓之义觜笛今横笛皆去义觜(义/觜)
 (即翘/也)是上出孔有翘者名篪无翘者即笛二器盖相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8b 页 WYG0136-0915b.png
 似又湖广宝庆府学校志载以竹为之长尺四寸阔
 三寸三分一孔上出五孔向外一孔向内一孔在末
 节共八孔后一孔黄钟清律以六字应凡吹六字止
 开此孔馀皆闭第二孔南吕以工字应凡吹工字此
 孔与下第三孔底一孔皆开馀俱闭第三孔林钟以
 尺字应凡吹尺字此孔与下第二孔底一孔皆开馀
 皆闭第四孔仲吕以上字应凡吹上字此孔与下一
 孔底一孔俱开馀皆闭第六底孔太簇以四字应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9a 页 WYG0136-0915c.png
 吹四字止开此孔馀皆闭惟黄钟律以合字应六孔
 皆闭案宝庆志所载孔数为七计吹口共八而用法
 则遗一又李文察吹法云籥篪笛管皆一孔兼三音
 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夫管籥诸器一孔之
 声尚不能兼清浊况于口唇俯仰吹气缓急之间而
 谓一孔兼三音是未探声律之本而为此迁就涂饰
 之说可知矣案今礼部太常所用篪径约九分上下
 体长虽一尺四寸而吹口至管末止九寸馀其管末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39b 页 WYG0136-0915d.png
 设底底中心开孔近底又并开二小孔如箫笛之出
 音孔计此孔与吹口共八自下递上命之则底孔为
 第一出音孔为第二向外最下一孔为第三次上为
 第四次上为第五次上为第六最上向内一孔为第
 七至于诸孔远近则管末第一至出音第二其分甚
 近第二至第三其分独远第三至第四第四至第五
 第五至第六其度均而第六至向内第七第七至吹
 口此二分亦远然皆未案律吕相生之度也询之乐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0a 页 WYG0136-0916a.png
 工谓底孔为合字向外最下一孔为四字次二为上
 字次三为尺字次四为工字向内最上一孔为六字
 自吹口出凡字独遗乙字与宝庆志所载诸孔声字
 率皆不同至于命孔又皆以笛言及较其全半所应
 则管末与向外第三孔为全半之分审其音底孔之
 声应箫之上字笛之凡字实非合字而向外第三孔
 亦应箫之上字笛之凡字其馀诸孔与箫笛皆不甚
 协案尔雅注篪长尺四寸围三寸夫围三寸则径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0b 页 WYG0136-0916b.png
 九分有馀然篪设底其中空之围不易量此谓三寸
 者或篪之外周乎若篪之外周三寸则中空径必小
 于九分而在八分九分之间矣夫四倍黄钟管之径
 四分三釐五豪倍之得八分七釐乃与时用篪径相
 侔是为三十二倍黄钟管之径也三十二倍黄钟管
 之径比四倍黄钟管之径大一倍其长比四倍黄钟
 管之长亦大一倍故得声与四倍黄钟管同应姑洗
 之律(四倍黄钟管径四分三釐五豪长一尺一寸五/分七釐二豪声应姑洗之律今三十二倍则自)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1a 页 WYG0136-0916c.png
 (四倍复加以八倍故径与长比四倍之/径与长亦加一倍而所应声字为同也)是故此篪用
 三十二倍黄钟管之径为径而通长与各孔则用三
 十二倍黄钟管之律吕相和之分因其本体所生声
 字与四倍黄钟之管同故制为篪亦得与姑洗箫姑
 洗笛相应而协排箫阳律一均之声字因名之曰姑
 洗篪至于协阴吕一均之篪则用二十八倍黄钟管
 为体盖二十八倍黄钟管体为三倍半黄钟管之八
 倍而径与长皆为三倍半黄钟管之倍故所生声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1b 页 WYG0136-0916d.png
 与三倍半黄钟之管同而与仲吕箫仲吕笛相应为
 用因名之曰仲吕篪要之篪或上古之笛而笛或为
 篪之变制法皆横吹然篪尤为雅乐之要器必使协
 于律吕始备旋宫转调之用而可以宣大乐之和焉
    蕙田案以上篪
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篴(注杜子春读篴为荡涤之/涤今时所吹五空竹篴)
 风俗通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
 陈氏礼书周礼笙师掌教篴杜子春曰竹篴五孔马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2a 页 WYG0136-0917a.png
 融笛赋称此器出于羌笛旧四孔京房加一孔以备
 五音又风俗通曰汉武帝时丘仲作笛长尺四寸然
 汉以前固有笛矣但尺四寸者丘仲所作耳后世有
 长笛(世传蔡邕避难江南宿于柯庭之馆仰盼竹椽/曰是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一说邕经会)
 (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奇为笛取用果有声)有短笛(今乐府短/笛尺有咫)有横
 笛(小篪也梁横吹曲/日下马吹横笛)有义觜笛(如横笛而加/觜西凉乐也)有七孔
 者(今大乐雅/笛七孔)有八空者(今有横/笛八空)皆适一时之所造然
 也笛一作篴篪一作篪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2b 页 WYG0136-0917b.png
 陈氏乐书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皆出
 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蔡邕曰形长尺围
 寸无底有穴今亡大抵管笛一法尔唐制尺八取倍
 黄钟九寸为律得其正也(汉丘仲笛以后一穴为商/声晋荀勉笛法以后一穴)
 (为角谓于九寸穴上开也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一穴/为太簇半窍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窍为夹钟)
 (次上一穴为仲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窍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
 (清与仲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钟为首为宫又次上穴大吕为商又次)
 (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仲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为羽变宫为无射谓后穴)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3a 页 WYG0136-0917c.png
 (与第三穴双发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窍谓十二律用两笛成曲也)
 律吕正义今之横笛古称横吹乐府有鼓角横吹曲
 亦名短箫铙歌盖军中马上之乐故笛与管皆云起
 自北方夫曰横吹又曰短箫则非丘仲之长笛可知
 矣宋李宗谔乐纂云横笛小篪也有觜者谓之义觜
 笛今之笛皆横吹而无义觜是或篪之变制乎其音
 每高于箫由于本体之分短于箫也夫欲考笛制必
 推本于黄钟方为有据然而舍今时用笛则亦无所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3b 页 WYG0136-0917d.png
 取证焉今笛空径四分上下自吹口至出音孔得一
 尺少歉自吹口右尽通长则一尺二寸有馀出音孔
 与通长之间复有两孔其出音孔之上第一为工字
 孔第二为凡字孔第三为六字孔第四为五字孔第
 五为乙字孔第六为高尺字孔其取上字亦以第三
 六字孔并第六高尺字孔为低上字以第一工字孔
 第二凡字孔并第五乙字孔为高上字此今笛立体
 取音之大槩也即其本体而论出音孔上第一孔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4a 页 WYG0136-0918a.png
 工字故出音孔为尺字出音孔外两孔一应高上字
 一应低上字而通长为乙字以其应律吕而言出音
 孔上第一孔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第二孔应无射
 之律羽声上字第三孔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第
 四孔应黄钟之律宫声工字第五孔应太簇之律商
 声凡字第六孔应蕤宾之律变徵五字出音孔亦应
 蕤宾之律变徵五字出音孔外两孔其分长者应姑
 洗之律角声六字其分短者应仲吕之吕清角高六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4b 页 WYG0136-0918b.png
 字而通长应太簇之律商声凡字论其相应则通长
 与第五孔同声出音孔与最上第六孔同声论其取
 分则第四孔得通长之半最上第六孔得第一孔之
 半其乙字孔亦取于乙字分上字分之间考其体正
 与四倍黄钟之管相侔箫之用四倍黄钟者实用八
 倍姑洗仲吕角音之义古人所谓长者八之也今横
 笛为短箫则所谓短者四之非用四倍姑洗仲吕之
 角音乎以四倍黄钟之积为准故以四倍黄钟之径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5a 页 WYG0136-0918c.png
 为径其诸孔皆以四倍黄钟所生律吕之分为本其
 本体黄钟大吕之分则为此笛之出音孔外二孔之
 度得黄钟之分者声应姑洗之律得大吕之分者声
 应仲吕之吕然此二分虽各设一孔实皆应于角音
 之分亦即一律一吕相和之理也此笛之体与姑洗
 箫同得四倍黄钟之径故生声取分得以互相应和
 为用如箫之工字孔应黄钟之律为四倍黄钟管夷
 则南吕相和倍之之分其声即与本体无射应钟相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5b 页 WYG0136-0918d.png
 和之分相应而此笛之五字孔即四倍黄钟管无射
 应钟相和之分亦应黄钟之律故箫之工字孔与笛
 之五字孔相应也箫之凡字孔为四倍黄钟管无射
 应钟相和倍之之分笛之通长乙字亦四倍黄钟管
 无射应钟相和倍之之分故箫之凡字孔与笛之乙
 字孔相应也箫之六字孔为四倍黄钟管黄钟大吕
 相和之分而笛之出音孔外两孔为上字者正四倍
 黄钟管之黄钟大吕分也箫之五字孔笛之出音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6a 页 WYG0136-0919a.png
 字孔皆四倍黄钟管太簇夹钟相和之分故此二声
 相应也至于箫之乙字分应于笛之工字孔(此乙字/不言孔)
 (而言分者箫本体取乙字孔于乙字分上字分之间/而乙字分上字分皆为伏孔今合于笛而言必详明)
 (其分而理/始著也)皆为四倍黄钟管姑洗仲吕相和之分故
 箫之乙字与笛之工字相应箫之上字分应于笛之
 凡字孔皆为四倍黄钟管蕤宾林钟相和之分故箫
 之上字与笛之凡字相应箫之后出尺字孔应笛之
 六字孔皆为四倍黄钟管夷则南吕相和之分故箫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6b 页 WYG0136-0919b.png
 之尺字与笛之六字相应至此则箫之孔已尽而笛
 之五字孔为四倍黄钟管之无射应钟相和之分者
 实又为箫之高工字分焉盖笛之与箫取音之理本
 一但设孔而命名者不同初不可以名之不同而遂
 以为音之异也此笛与姑洗箫同为四倍黄钟所生
 故名之曰姑洗笛其为用也亦与姑洗箫同协排箫
 阳律一均之声字焉若夫协排箫阴吕一均之声字
 者亦用三倍半黄钟之管立体案法取音名之曰仲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7a 页 WYG0136-0919c.png
 吕笛与仲吕箫相协为用要之黄钟加分之同形管
 箫体得其本管律吕之倍与正而笛得其本管律吕
 之正与半其倍半正声相应一如律吕之倍半正声
 相应盖缘其径之同故得其声之相应为准也
    蕙田案以上邃
书益稷下管
诗商颂那嘒嘒管声(传嘒嘒/然和也)
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注孤/竹竹)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7b 页 WYG0136-0919d.png
(特生者谓疏云孤竹竹/特生者 若峄阳孤桐) 孙竹之管于泽中之方丘奏
(注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子疏案诗毛传云枝干/也干即身也以其言孙若 孙然如枝根末生者)
阴竹之管于宗庙之中奏之(注阴竹生于山北者北琉/尔雅云山南曰阳山 曰)
(阴今言阴竹故/知山北者也)
小师掌教管(注郑司农云管如篪六孔者疏案广雅云/长尺围寸八孔无底八孔 盖传写误当)
(从六孔/为正也)
瞽矇掌播管(注播谓发/扬其音)
笙师掌教敛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8a 页 WYG0136-0920a.png
仪礼燕礼记下管新宫
礼记明堂位下管象
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小者谓之篎(注管/长尺)
(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云疏别管小大/之名也李巡云声高大故曰簥小师注 管如笛形小)
(并两管而吹之今太/常乐官有之是也)
 白虎通管艮音也
 风俗通案诗云嘒嘒管声箫管备举礼乐记管漆竹
 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8b 页 WYG0136-0920b.png
 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昔章帝时
 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
 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
 凰仪也
 陈氏礼书郑康成曰管如笛而小并两而吹之今大
 予乐官有焉广雅云管象箫长尺围寸八孔无底夫
 并两而吹之固象箫矣管或作琯则古者之管有以
 玉为之也(传称西王/母献玉琯)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9a 页 WYG0136-0920c.png
 陈氏乐书乐以木为末以竹为本古者以侯气律管
 截而吹之浊倍其声为堂下之乐头管所以和众乐
 之声以其探本故也
 又曰礼记文王世子曰登歌清庙下管象武达有神
 兴有德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仲
 尼燕居曰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祭义
 曰昔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成王赐之重祭升歌清庙
 下而管象燕礼大射曰升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下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49b 页 WYG0136-0920d.png
 管新宫盖周之升歌不过清庙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下管不过象武新宫则舞升歌下管之诗虽不经见
 之歌以示德管以示事一也德成而上歌以咏之于
 堂上事成而下管以吹之于堂下岂非以无所因者
 为上有所待者为下耶尔雅大管谓之簥中谓之□
 小者谓之篎盖其状如篪笛而六孔并两而吹之其
 所主治相为终始所以道阴阳之声十二月之音也
 女娲始为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为班管以合日月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0a 页 WYG0136-0921a.png
 星辰之会帝喾又吹笭展管则管为乐器其来尚矣
 至周而大备教之于小师播之于瞽矇吹之于笙师
 辨其声用则孤竹以礼天神孙竹以礼地示阴竹以
 礼人鬼凡各从其类故也管或作筦诗曰磬筦将将
 是也或作琯传称白玉琯是也广雅曰管象箫长八
 寸围寸八孔无底岂以后世之制为言欤
 律吕正义头管之制未详创自何时或名觱篥始于
 芦管与横笛皆起羌中谓之羌笛羌管马融赋亦有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0b 页 WYG0136-0921b.png
 笛从羌起之言然考长笛实为今之箫而管之见于
 经书者未必如今之头管诗曰嘒嘒管声记曰下管
 象武盖古以律吕管音先诸乐其所谓管即排箫之
 管也唐宋而后管色之名始见史志唐人纪琴以管
 色定弦宋乾德中和岘言乐器中有乂手笛与雅音
 相应足以协旋宫之法亦可通八十四调长九寸其
 窍有六左四右二请名拱宸管是或头管之制所由
 起耶案古之管籥一管为一声钟磬亦然后世一管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1a 页 WYG0136-0921c.png
 数孔则兼数管之用宋史燕乐志载黄钟用合字大
 吕太簇用四字夹钟姑洗用乙字夷则南吕用工字
 无射应钟用凡字各以上下分为清浊其仲吕蕤宾
 林钟不可以上下分仲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钟
 用尺字其黄钟清声用六字大吕太簇夹钟清声用
 五字而以上下紧别之紧五者夹钟清声也今时用
 头管共有九孔乐工相传取音为合四乙上勾尺工
 凡六五高乙高上其通长为合最下第一孔为四第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1b 页 WYG0136-0921d.png
 二孔为乙第三孔为上第四孔后出为勾第五孔为
 尺第六孔为工第七孔为六第八孔后出为五第九
 孔最上为高乙带高上独无凡字孔分如取凡字则
 借工字第六孔高吹之或借六字第七孔低吹之其
 假声字之法则又以哨巧借为高下然终不如箫笛
 之能转调其或转调则必易哨盖哨薄则软软则声
 低哨厚则硬硬则声高哨长而声亦低哨短而声亦
 高即如笙簧硬软长短之分声字也审哨之音哨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2a 页 WYG0136-0922a.png
 笛之上字者管之通体始得合字哨得笛之尺字则
 管之通体得四字哨得笛之工字则管之通体得乙
 字宋志所载与时用管所传声律大槩相同惟上三
 孔有异又凡附前一律而同出于一孔者名为中管
 故宋仁宗御制乐髓新经于十二宫调内除太簇姑
 洗蕤宾南吕应钟皆为中管不用而定为七宫二十
 八调也今之头管实有大小两种大者礼部太常并
 杂乐所用小者乃吴中所制随歌曲与笙笛相合为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2b 页 WYG0136-0922b.png
 用者也大管之径三分不足二分有馀长六寸稍馀
 小管之径二分稍馀长五寸六分馀夫大管之径似
 乎黄钟之径其长则与夹钟之分相侔而小管之径
 似乎黄钟半积同形管之径其长则又似乎黄钟半
 积同形管之黄钟大吕相和之分也大管之孔九取
 音为十二(乃合四乙上勾尺工凡六/五高乙高上之十二字)小管之孔八取
 音为九(乃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之九字)盖因大管有勾字孔无凡
 字孔取凡字于工字六字两孔仍取高乙高上两字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3a 页 WYG0136-0922c.png
 于最上一孔而小管无勾字孔有凡字孔既取凡字
 于本孔其最上一孔又不兼取两字故小管声字之
 减于大管即如十三簧小笙之减于十七簧大笙也
 诸乐生声不过五声二变之七音而管色之名至于
 十者六五乃合四之清声即如琴弦之有二清声而
 勾字在上尺之间亦如箫笛与笙皆有低上高上低
 尺高尺之分也(勾字孔下之可借为高/上上之可借为低尺)其小管有凡
 字而大管无凡字者因大管最上一孔取高乙复带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3b 页 WYG0136-0922d.png
 高上虑其孔多难按故假凡字于工字六字两孔即
 如箫笛之不设上字孔也但时用各管其体与孔皆
 工人约略为之而无一定之制故所得之音或参杂
 而不可为准今悉案律吕倍半之分以辨其体以审
 其音然后知头管之制固不越乎律吕之范围而旋
 宫转调之义已默寓于其中矣
    蕙田案以上管
仪礼大射仪簜在建鼓之间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4a 页 WYG0136-0923a.png
 陈氏乐书书于淮海惟扬州言筱荡既敷继之以瑶
 琨筱簜孔安国以竹箭为筱大竹为簜则簜之为竹
 特大于筱其笙箫之类欤仪礼大射仪簜在建鼓之
 间此之谓也
    蕙田案郊特牲殷人尚声涤荡其声朱子于
    书教胄子注曰乐所以荡涤邪秽应劭风俗
    通曰笛涤也以谐声而言则簜其荡欤乐书
    援禹贡而拟为大竹意实近之但其制不传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4b 页 WYG0136-0923b.png
    不能强解耳
    又案以上簜附
周礼春官笙师掌教舂牍应雅(注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
(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髹画以两手筑地应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
(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
 (郑氏锷曰牍之为言渎也宾醉恐有渎乎礼故以/牍名应者宾归恐其不应礼欲其与乐声相应也)
 陈氏乐书应乐犹应之应物其获也小矣故小鼓谓
 之应所以应大鼓所偶之声也小舂谓之应所以应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5a 页 WYG0136-0923c.png
 大舂所偶之节也周官笙师掌教牍应牍长七尺应
 则如桶而方六尺五寸中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
 以应柷也斯不亦大小之辨乎礼图其形正圆而外
 皆朱唐乐图及大周正乐皆外黑内朱然以理推之
 一在木下为本在木上为末在木中为朱则木之为
 物含阳于内南方之火所自而藏也故应以木为之
 而内外朱焉固其理也彼持内黑之说真臆论欤
礼记乐记讯疾以雅(疏雅乐器名舞者讯疾/奏此雅器以节之也)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5b 页 WYG0136-0923d.png
 陈氏礼书周礼笙师掌教舂牍应雅以教裓乐郑司
 农云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
 韦□之有两纽疏画此约汉法云然也郑康成曰雅
 中有椎(乐记/注)裓乐裓夏之乐牍应雅教其舂者谓以
 筑地笙师教之则三器在庭可知矣宾醉而出奏裓
 夏以此三器筑地为之行节乐记曰讯疾以雅孔颖
 达曰舞者讯疾奏此雅器以应之盖乐者正也宾出
 而舂雅欲其醉而不失正也工舞而奏雅欲其迅疾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6a 页 WYG0136-0924a.png
 而不失正也宾出之奏雅有裓乐则工舞之奏雅各
 以其舞之曲欤
尔雅释乐和乐谓之节(疏节乐/器名)
    蕙田案乐贵于和唯有节而后和故和乐者
    谓之节也节字从竹当是竹器邢云谓相又
    引郑氏相即拊之说误矣
    又案以上牍应雅节附
    宗元案八音之序国语伶州鸠所言以金石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6b 页 WYG0136-0924b.png
    丝竹匏土革木为次周礼大师播之以八音
    则以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为次其不同何也
    金石以纪乐律之纲孟子所谓金声而玉振
    之者故八音总以二者为首至琴瑟以应人
    声在堂上笙管埙以用人气在堂下鼓鼗柷
    敔则祇以节乐而已故国语以丝竹次金石
    而后及于匏土革木是以用之轻重为序也
    周礼则以金石与土皆成于天地故金石后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7a 页 WYG0136-0924c.png
    即先之以土而革丝则成于动物者故次之
    木匏竹则成于植物者故又次之盖以体之
    贵贱为序也此编遵周礼故八音之序异乎
    国语
          右竹音之属
 
 
 
五礼通考 卷七十七 第 57b 页 WYG0136-0924d.png
 
 
 
 
 
 
 
 五礼通考卷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