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135-070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十七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吉礼二十七
   明堂
旧唐书礼仪志武德初季秋祀五方天上帝于明堂元
帝配牲用苍犊二五人帝五官并从祀用方色犊十
唐书礼乐志武德中季秋祀五方天帝于明堂以元帝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135-0704b.png
配 季秋大享于明堂天子亲祠不能则有司摄事五
方帝大享于明堂太尊实汎齐著尊实醴齐牺尊实盎
齐山罍实酒各二五人帝从享于明堂以著尊实醴齐
皆二祀以四圭有邸与配帝之币皆以苍五方帝笾八
豆八簋一簠一豋一俎一五人帝笾四豆四簋一簠一
俎一
旧唐书礼仪志隋代季秋大享恒在雩坛设祀高祖受
禅不遑创仪太宗平定天下命儒官议其制贞观五年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135-0705a.png
太子中允孔颖达以诸儒立议违古上言曰臣伏寻前
敕依礼部尚书刘伯庄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层祭天
又寻后敕云为左右阁道登楼设祭臣检六艺群书百
家诸史皆名基上曰堂楼上曰观未闻重楼之上而有
堂名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不云明楼明观其义一
也又明堂法天圣王示俭或有剪蒿为柱葺茅作盖虽
复古今异制不可恒然犹依大典惟在朴素是以席惟
槁秸器尚陶匏用茧栗以贵诚服大裘以训俭今若飞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135-0705b.png
楼架道绮阁凌云考古之文实堪疑虑案郊祀志汉武
明堂之制四面无壁上覆以茅祭五帝于上座祀后土
于下防臣以上座正为基上下防惟是基下既云无四
壁未审伯庄如何上层祭神下有五室且汉武所为多
用方士之说违经背正不可师祖又卢宽等议云上层
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别事不相干臣以古者敬
重大事与接神相似以朝觐祭祀皆在庙堂岂有楼上
祭祖楼下视朝阁道升楼路便窄隘乘辇相仪接神不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135-0705c.png
敬步往则劳曳圣躬侍卫在旁百司供奉求之典诰全
无此理臣非敢固执愚见以求已长伏以国之大典不
可不慎乞以臣言下群臣详议侍中魏徵议曰稽诸古
训参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庙重屋百虑一致异轸同
归洎当涂膺箓未遑斯礼典午聿兴无所取则裴頠以
诸儒持论异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适从遂乃以人废
言止为一殿宋齐即仍其旧梁陈遵而不改虽严配有
所祭享不匮求之典则道实未弘夫孝因心生礼缘情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135-0705d.png
立心不可极故备物以表其诚情无以尽故饰宫以广
其敬宣尼美意其在兹乎臣等亲奉德音令参大议凡
圣人有作义重随时万物斯睹事资通变若据蔡邕之
说则至理失于文繁若依裴頠所为则又伤于质略求
之情理未允厥中今之所议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
上圆下方既体有则象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
上堂为祭天之所人神不杂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
规几筵尺丈之制则并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135-0706a.png
何必师古议未决
    蕙田案祭与听政有堂室之分无上下之别
    郑公谓下室布政上堂祭天人神不杂舛矣
    至谓高下广袤几筵丈尺自我而作何必师
    古可谓通达之见
十七年五月秘书监颜师古议曰明堂之制爰自古昔
求之简牍全文莫睹究其指要实布政之宫也徒以经
礼湮亡今之所存传记杂说理实芜昧然周书之叙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135-0706b.png
堂纪其四面则有应门雉门据此一涂固是王者之常
居耳其青阳总章玄堂太庙左个右个与月令四时之
次相同则路寝之义足为明證又文王居明堂之篇带
以弓韣祠于高禖下九门磔禳以禦疾疫置梁除道以
利农夫令国有酒以合三族凡此事等皆合月令之文
观其所为皆在路寝者也戴礼昔周公朝诸侯于明堂
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
也周官又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堂一筵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135-0706c.png
据其制度即大寝也尸子亦曰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
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斯皆路寝之徵知非别处大
戴所说初有近郊之言复称文王之庙进退无据自为
矛盾原夫负扆受朝常居出令既在皋库之内亦何云
于郊野哉孝经传云在国之阳又无里数汉武有怀创
造询于搢绅言论纷然终无定据乃立于汶水之上而
宗祀焉明其不拘远近无择方面孝成之代表行城南
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始四年大议营创孔牢等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135-0706d.png
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其实一也而有三名金褒等又
称经传无文不能分别同异中兴之后蔡邕作论复云
明堂太庙一物二名郑玄则曰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
里之内丙巳之地颍容释例亦云明堂太庙凡有八名
其体一也苟立同异竞为巧说并出自胸怀曾无师祖
审夫功成作乐理定制礼草创从宜质文递变旌旗冠
冕古今不同律度权衡前后不一随时之义断可知矣
假如周公旧章犹当择其可否宣尼彝则尚或补其阙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135-0707a.png
漏况郑氏臆说淳于謏闻匪异守株何殊胶柱愚谓不
出墉雉迩接宫闱实允事宜谅无所惑但当上遵天旨
祇奉德音作皇代之明堂永贻范于来叶区区碎议皆
略而不论又上表曰明堂之制陛下已发德音久令详
议但以学者专固人人异言损益不同是非莫定臣愚
以为五帝之后两汉已前高下方圆皆不相袭惟在陛
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于万代何以论户
牖之多少疑阶廷之广狭若恣儒者互说一端久无断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135-0707b.png
决徒稽盛礼昔汉武欲草封禅仪博望诸生所说不同
莫知孰是惟御史大夫倪宽劝上自定制度遂成登封
之礼臣之愚诚亦望陛下斟酌繁省为其节文不可谦
拒以淹大典寻以有事辽海未暇营创
    蕙田案师古号称博综其论明堂乃背经传
    而乖舛若此不得其说请以圣情创造异哉
唐书礼乐志贞观初明堂以高祖配
旧唐书音乐志季秋享上帝于明堂乐章八首(贞观中/褚亮等)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135-0707c.png
(作今/行用)
 降神用豫和(词同冬/至圜丘) 皇帝行用大和(词同冬/至圜丘)
 登歌奠玉帛用肃和 象天御宇乘时布政严配申
 虔宗禋展敬樽罍盈列树羽交映玉币通诚祚隆皇
 圣
 迎俎用雍和 八牖晨掖五精朝奠雾凝璇篚风清
 金县神涤备全明粢丰衍载结彝俎陈诚以荐
 皇帝酌献饮福用寿和(词同冬/至圜丘)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135-0707d.png
 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
 圆重节奉明灵偃武修文九围泰沈烽静柝八荒宁
 武舞用凯安(词同冬/至圜丘) 送神用豫和(词同冬/至圜丘)
通典永徽二年又奉太宗配祠明堂有司遂以高祖配
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
旧唐书礼仪志永徽二年七月二日敕曰上元幽赞处
崇高而不言皇王提象代神功而理物是知五精降德
爰应帝者之尊九室垂文用纪配天之业且合宫灵符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135-0708a.png
创鸿规于上代太室总章标茂范于中叶虽质文殊制
奢俭异时然则立天中作人极布政施教其归一揆朕
嗣膺下武丕承上烈思所以答眷上灵聿遵孝享而法
宫旷礼明堂寝构今国家四表无虞人和岁稔作范垂
训今也其时宜令所司与礼官学士等考覈故事详议
得失务依典礼造立明堂庶旷代阙文获申于兹日因
心展敬永垂于后昆其明堂制度令诸曹尚书及左右
丞侍郎太常国子秘书官弘文馆学士同共详议于是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135-0708b.png
太常博士柳宣依郑玄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内
直丞孔志约据大戴礼及卢植蔡邕等义以为九室曹
王友赵慈皓秘书郎薛文思等各造明堂图诸儒纷争
互有不同上初以九室之议为是乃令所司详定形制
及辟雍门阙等
明年六月内出九室样仍更令有司损益之有司奏言
内样堂基三重每基阶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一
尺中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一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135-0708c.png
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二阶请从内样为
定基高下仍请准周制高九尺其方共作司约准一百
四十八尺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室各方三筵开四
闼八窗屋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案季秋大飨五帝各
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飨总于太室若四
时迎气之祀则各于其方之室其安置九室之制增损
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丈其四隅之室
谓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当太室四面青阳明堂总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135-0708d.png
章元堂等室各长六丈以应太室阔二丈四尺以应左
右房室间并通巷各广一丈八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
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屋圆楣楯檐或为未允
请据郑元卢植等说以前梁为楣其径二百一十六尺
法乾之策圆柱旁出九室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
外馀基共作司约准面别各馀一丈一尺内室别四闼
八窗检与古同请依为定其户依古外设而不闭内外
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间柱根以上至梁高三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135-0709a.png
丈梁以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飞檐应
规请依内样为定其屋盖形制仍望据考工记改为四
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向五色请依周
礼白盛为便其四向各随方色请施四垣及四门辟雍
案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内径之数蔡邕云
水广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图云水广四周与蔡
邕不异仍云水外周堤又张衡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
记明堂位阴阳录云水左旋以象天商量水广二十四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135-0709b.png
丈恐伤于阔今请减为二十四步垣外量取周足仍依
故事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
制殿垣案三辅黄图殿垣四周方在水内高不蔽日殿
门去殿七十二步准今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
门去堂步数请准太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仍立四
门八观依太庙门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魏
阙此后群儒纷竞各执异议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请
为九室太常博士唐眕(眕通典作昕/未知孰是)等请为五室高宗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135-0709c.png
令于观德殿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帝曰明堂之
礼自古有之议者不同未果营建今设两议公等以何
者为宜工部尚书阎立德对曰两议不同俱有典故九
室似闇五室似明取舍之宜断在圣虑上以五室为便
议又不定由是且止
    蕙田案此议颇合古惟房室通巷及辟廱为
    谬耳既别有巷九室闇矣宜以五室为便而
    终不定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135-0709d.png
旧唐书礼仪志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与礼官等奏
议曰臣等谨寻方册历考前规宗祀明堂必配五郊预
入明堂自缘从祀今以太宗作配理有未安伏见永徽
二年七月诏建明堂伏惟陛下天纵圣德追奉太宗已
遵严配时高祖先在明堂礼司致惑竟未迁祀率意定
仪遂便著令乃以太宗皇帝降配五人帝虽复亦在明
堂不得对越天帝深乖明诏之意又与先典不同谨案
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昔者周公宗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135-0710a.png
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伏惟诏意义在于斯今所司
行令殊为失旨又寻汉魏晋宋历代礼仪并无父子同
配明堂之义唯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
武王郑元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禘谓祭昊
天于圜丘郊谓祭上帝于南郊祖宗谓祭五帝五神于
明堂也寻郑此注乃以祖宗合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
明堂连祍配祀良为谬矣故王肃駮曰古者祖有功而
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135-0710b.png
如郑义则孝经当言祖祀文王于明堂不得言宗祀也
凡宗者尊也周人既祖祀庙又尊其祀孰谓祖于明堂
者乎郑引孝经以解祭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
之义旨也又解宗武王云配勾芒之类是谓五神位在
堂下武王降位失君叙矣又案六韬曰武王代纣雪深
丈馀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太
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
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岂有生来受职殁则配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135-0710c.png
之降尊敌卑理不然矣故春秋传禘郊祖宗报五者国
之祀典也传言五者故知各是一事非谓祖宗合祀于
明堂也臣谨上考殷周下洎贞观并无一代两帝同配
于明堂南齐萧氏以武明昆季并于明堂配食事乃不
经未足援据又检武德时令以元皇帝配于明堂兼配
感帝至贞观初缘情革礼奉祀高祖配于明堂奉迁世
祖专配感帝此即圣朝故事已有递迁之典取法宗庙
古之制焉伏惟太祖景皇帝搆室有周建绝代之丕业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135-0710d.png
启作汾晋创历圣之洪基德迈发生道符立极又世祖
元皇帝潜鳞韫庆屈道事周导浚发之灵源肇光宅之
垂裕称祖清庙万代不迁请停配祀以符古义伏惟高
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创制改物体元居正
为国始祖抑有旧章昔者炎汉高帝当涂太祖皆以受
命例并配天请遵故实奉祀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
帝伏惟太宗文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黩拯率土之涂
炭协大造于生灵请准诏书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135-0711a.png
请依武德故事兼配感帝作主斯乃二祖德隆永不迁
庙两圣功大各得配天远协孝经近申诏意
    蕙田案明堂之配此议为是
唐书礼乐志显庆二年礼部尚书许敬宗与礼官等议
曰明堂本以祭天而郑玄以为祭太微五帝皆谬论也
由是尽黜玄说明堂大享祭昊天上帝
乾封二年诏明堂兼祀昊天上帝及五帝又诏明堂以
高祖太宗并配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135-0711b.png
高宗改元总章分万年置明堂县示欲必立之而议者
益纷然或以为五室或以为九室而高宗依两议以帟
幕为之与公卿临观而议益不一乃下诏率意班其制
度至取象黄琮上设鸱尾其言益不经而明堂亦不能

旧唐书礼仪志乾封二年二月详宜略定乃下诏曰朕
以寡薄忝承丕绪奉二圣之遗训抚亿兆以初临驭朽
兢怀推沟在念而上元垂祐宗社降休岁稔时和人殷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135-0711c.png
俗阜车书混一文轨大同检玉泥金升中告禅百蛮执
贽万国来庭朝野欢娱华夷胥悦但为郊禋严配未安
太室布政施行犹阙合宫朕所以日昃忘疲中宵辍寝
讨论坟籍错综群言采三代之精微探九皇之至赜斟
酌前载制造明堂栋宇方圆之规虽兼故实度筵陈俎
之法独运财成宣诸内外博考详议求其长短冀广异
闻而鸿生硕儒俱称尽善搢绅士子并奏该通创此宏
模自我作古因心既展情礼获伸永言宗祀良深感慰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135-0711d.png
宜命有司及时起作务从折中称朕意焉于是大赦天
下改元为总章分万年置明堂县
明年三月又具规制广狭下诏曰合宫听朔阐皇轩之
茂范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殷人阳馆青圭备礼姬
氏元堂彤璋合献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至于立天中
建皇极轨物施教其归一揆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
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属炎精坠驾璿宫毁籥四海
沦于沸鼎九土陷于涂原高祖太武皇帝杖钺唐郊收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135-0712a.png
钤雍野纳祥符于苍水受灵命于丕山飞沈泳沫动植
游源太宗文皇帝盟津光誓协降火而登坛丰谷断蛇
应屯云而鞠旅封金岱岭昭累圣之鸿勋勒石九都成
文考之先志固可以作化明堂显庸太室傍罗八柱周
建四门木工不琢土事无文丰约折衷经始勿亟阙文
斯备大礼聿修其明堂院每面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
案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
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处二仪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135-0712b.png
中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临此万方自降院每面三门
同为一宇徘徊五间案尚书一期有四时故四面各一
所开门每时有三月故每一所开三门一期十有二月
故周回总十二门所以面别一门应兹四序既一时而
统三月故于一舍而置三门又周易三为阳数二为阴
数合而为五所以每门舍五间院四隅各置重楼其四
墉各依本方色案淮南子地有四维故四楼又案月令
水火金木土五方各异色故其墙各依本方之色基八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0135-0712c.png
面象八方案周礼黄琮礼地郑玄注琮者八方之玉以
象地形故以祀地则知地形八方又案汉书武帝立八
觚坛以祀地登地之坛形象地故令为八方之基以象
地形基高一丈二尺径二百八十尺案汉书阳为六律
阴为六吕阳与阴合故高一丈二尺又案周易三为阳
数八为阴数三八相乘得二百四十丈案汉书九会之
数有四十合为二百八十所以基径二百八十尺故以
交通天地之和错综阴阳之数以明阳不独运资阴和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0135-0712d.png
以助成阴不孤行待阳唱而方应阴阳两顺天地咸亨
则百宝斯兴九畴攸序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每阶
为二十五级案汉书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地有十二
辰故周回十二阶又案文子从凡至圣有二十五等故
每阶二十五级所以应符星而设阶法台耀以疏陛上
拟霄汉之仪下则地辰之数又列兹重级用准圣凡象
皇极之高居俯庶类而临耀基之上为一堂其宇上圆
案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0135-0713a.png
下贞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案汉书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故置一堂
以象元气并取四海为家之义又案周礼苍璧礼天郑
玄注璧圆以象天故为宇上圆堂每面九间各广一丈
九尺案尚书地有九州故立九间又案周易阴数十故
间别一丈九尺所以规模厚地准则阴阳法二气以通
基置九州于一宇堂周回十二门每门高一丈七尺阔
一丈三尺案礼记一岁有十二月所以置十二门又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0135-0713b.png
周易阴数十阳数七故高一丈七尺又曰阳数五阴数
八故阔一丈三尺所以调兹玉烛应彼金辉叶二气以
循环逐四序而迎节堂周回二十四窗高一丈三尺阔
一丈一尺二十三棂二十四明案史记天有二十四气
故置二十四窗又案书一年十二月并象闰故高一丈
三尺又案周易天数一地数十故阔一丈一尺又天数
九地数十并四时成二十三故二十三棂又案周易八
纯卦之本体合二十四爻故有二十四明列牖疏象风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0135-0713c.png
候气远周天地之数曲准阴阳之和堂心八柱各长五
十五尺案河图八柱承天故置八柱又案周易大衍之
数五十有五故长五十五尺耸兹八柱承彼九间数该
大衍之规形符立极之制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
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
承堂心之外置四柱为四辅案汉书天有四辅星故置
四柱以象四星内以八柱承天外象四辅明化上交下
泰表里相成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八柱四辅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0135-0713d.png
外第一重二十柱案周易天数五地数十并五形之数
合而为二十故置二十柱体二仪而立数叶五位以裁
规式符立极之功允应刚柔之道八柱四辅外第二重
二十八柱案史记天有二十八宿故有二十八柱所以
仰则乾图上符景宿考编珠而纪度观列宿以迎时八
柱四辅外第三重三十二柱案汉书有八节八政八风
八音四八三十二柱调风御节万物资以化成布政流
音九区仰而贻则外面周回三十六柱案汉书一期三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0135-0714a.png
十六旬故法之以置三十六柱所以象岁时而致用顺
寒暑以通微璿玑之度无衍玉历之期永契八柱之外
修短总有三等案周易天地人为三才故置柱长短三
等所以拟三才以定位高下相形体万物以资生长短
兼运八柱之外都合一百二十柱案礼记天子置三公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合为一百二十是以置
一百二十柱分职设官翊化资于多士开物成务构厦
藉于群材其上槛周回二百四柱案周易坤之策一百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0135-0714b.png
四十有四又汉书九会之数有六十故置二百四柱所
以采坤策之元妙法甲乙之精微环回契辰象之规结
搆准阴阳之数又基以象地故叶策于坤元柱各依方
复规模于甲子重楣二百一十六条案周易乾之策二
百一十有六故置二百一十六条所以规模易象拟法
乾元应大衍之深元叶神策之至数大小节及拱总六
千三百四十五案汉书会月之数六千三百四十五故
置六千三百四十五枚所以远采三统之文傍符会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1a 页 WYG0135-0714c.png
之数契金仪而调节偶璇历以和时重干四百八十九
枚案汉书章月二百三十五闰月周回二百五十四总
成四百八十九故置四百八十九枚所以法履端之奥
义象举正之芳猷规模历象发明章闰下枊七十二枚
案易纬有七十二候故置七十二枚所以式模芳节取
规贞候契至和于昌历偶神数于休期上枊八十四枚
案汉书九会之数有七十(疑脱/六字)又案庄子六合之外圣
人存而不论司马彪注天地四方为六合总成八十四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1b 页 WYG0135-0714d.png
故置八十四枚所以模范二仪包罗六合准会阴阳之
数周通气候之源枅六十枚案汉书推太岁之法有六
十故置六十枚所以兼该历数包括阴阳采甲乙之深
微穷辰子之元奥连栱三百六十枚案周易当期之日
三百有六十故置三百六十枚所以叶周天之度准当
期之日顺平分而成岁应晷运以循环小梁六十枚案
汉书有六十甲子故置六十枚构此虹梁遐规凤历傍
竦四宇之制遥符六甲之源㯠二百二十八枚案汉书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2a 页 WYG0135-0715a.png
章中二百二十八故置二百二十八枚所以应长历之
规象中月之度广综阴阳之数傍通寒暑之和方衡一
十五重案尚书五行生数一十有五故置十五重结栋
分间法五行而演秘疏楹叠构叶生数以成规南北大
梁二根案周易太极生两仪故置二大梁轨范乾坤模
拟天地象元黄之合德表覆载以生成阳马三十六道
案易纬有三十六节故置三十六道所以显兹嘉节契
此贞辰分六气以燮阴阳环四象而调风雨椽二千九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2b 页 WYG0135-0715b.png
百九十根案汉书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通法五百九
十八共成二千九百九十所以偶推步之规合通法之
数是知疏椽构宇则大壮之架斯隆积月成年则会历
之规无爽大梠两重重别三十六条总七十二案淮南
子太平之时五日一风一年有七十二风故置七十二
条所以通规瑞历叶数祥风遥符淳俗之源远则休徵
之契飞檐椽九百二十九枚案汉书从子至午其数九
百二十九所以采辰象之宏模法周天之至数且午为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3a 页 WYG0135-0715c.png
阴本子实阳源子午分时则生成之道自著阴阳合德
则覆载之义兹隆堂檐径二百八十八尺案周易乾之
策二百一十六易纬云年有七十二候合为二百八十
八故径二百八十八尺所以仰叶乾策远承贞候顺和
气而调序拟圆盖以照临堂上栋去基上面九十尺案
周易天数九地数十以九乘十数当九十故去基上面
九十尺所以上法圆清下仪方载契阴阳之至数叶交
泰之贞符又以兹天九乘于地十象阳唱而阴和法乾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3b 页 WYG0135-0715d.png
施而坤成檐去地五十五尺案周易大衍之数五十有
五故去地五十五尺所以拟大易之嘉数通惟神之至
赜道合万象理贯三才上以清阳玉叶覆之案淮南子
清阳为天合以清阳之色诏下之后犹群议未决终高
宗之世未能创立
唐书礼乐志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三
代有其名而无其制度故自汉以来诸儒之论不一至
于莫知所从则一切临时增损而不能合古然推其本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4a 页 WYG0135-0716a.png
旨要于布政交神于王者尊严之居而已其制作何必
与古同然为之者至无所据依乃引天地四时风气乾
坤五行数象之类以为仿像而众说亦不克成
    蕙田案此犹颜师古所谓圣情创造者也附
    会愈多规制愈大去古愈远宜终弗克立矣
旧唐书礼仪志仪凤二年七月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曰
明堂大享惟古礼郑玄议祀五天帝王肃议祀五行帝
贞观礼依郑玄议祀五天帝显庆以来新修礼祀昊天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4b 页 WYG0135-0716b.png
上帝奉乾封二年敕祀五帝又奉制兼祀昊天上帝复
奉上元三年三月敕五礼俱以贞观年礼为定又奏去
年敕并依周礼行事今用乐须定所祀之神未审依古
礼及贞观礼为复依见行之礼时高宗及宰臣并不能
断依违久而不决寻又诏尚书省及学士详议事仍不
定自此明堂大享兼用贞观显庆二礼
 唐书武后本纪垂拱四年正月庚午毁乾元殿作明
 堂十二月辛亥改明堂为万象神宫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5a 页 WYG0135-0716c.png
 旧唐书礼仪志则天临朝儒者屡上言请创明堂则
 天以高宗遗意乃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听群言垂
 拱三年春毁东都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
 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
 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
 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
 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撑棍藉以为本亘之以
 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5b 页 WYG0135-0716d.png
 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
 因改河南县为合宫县诏来年正月一日可于明堂
 宗祀三圣以配上帝宜令礼官博士学士内外明礼
 者详定仪礼务从典要速以奏闻
 唐书王求礼传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后方营
 明堂雕饰谲怪侈而不法求礼以为铁鸑金龙丹雘
 珠玉乃商琼台夏瑶室之比非古所谓茅茨采椽者
 不报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6a 页 WYG0135-0717a.png
 武后本纪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万象神宫大赦
 改元赐酺七日戊午布政于万象神宫颁九条以训
 百官
 旧唐书礼仪志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
 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
 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
 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
 之乃止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6b 页 WYG0135-0717b.png
 武后本纪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
 下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
 初元年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
 礼仪志载初元年冬正月庚辰朔日南至复亲飨明
 堂大赦改元用周正翼日布政于群后其年二月则
 天又御明堂大开三教内史邢文伟讲孝经命侍臣
 及僧道士等以次论议日昃乃罢
 天授二年正月乙酉日南至亲祀明堂合祭天地以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7a 页 WYG0135-0717c.png
 周文王及武氏先考先妣配百神从祀并于坛位次
 第布席以祀之于是春官郎中韦叔夏奏曰明堂正
 礼唯祀五帝配以宗祖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馀神
 并不合预伏惟陛下追远情深崇禋志切于明堂享
 祀加昊天上帝皇地祗重之以先后配享此乃补前
 王之阙典弘严配之虔诚往以神都郊坛未建乃于
 明堂之下广祭众神盖义出权时非不刋之礼也谨
 案礼经其内官中官五岳四渎诸神并合从祀于二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7b 页 WYG0135-0717d.png
 至明堂总奠事乃不经然则宗祀配天之亲杂与小
 神同荐于严敬之道理有不安望请每岁元日惟祀
 天地大神配以帝后其五岳以下请依礼于冬夏二
 至从方丘圜丘庶不烦黩从之
 则天皇后纪天授三年正月大享明堂
 长寿二年春一月大享明堂
 唐书则天皇后传长寿二年享神宫自制大乐舞工
 用九百人以武承嗣为亚献三思为终献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8a 页 WYG0135-0718a.png
 旧唐书音乐志则天大圣皇后享明堂乐章十二首
 (御/撰)
 外辨将出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
 神用叶陶钧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已诚虚薄
 空惭驭兆人
 皇帝行用黄钟宫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
 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皇嗣出入升降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8b 页 WYG0135-0718b.png
 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迎送王公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
 宫君臣得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登歌(大吕均/无射羽)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
 惟新敬遵茂典敢择良辰洁诚斯著奠竭方申
 配飨 笙镛间鸣玉文物昭清晖粹影临芳奠休光
 下太微孝忠期有感明洁庶无违
 宫音 履艮苞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9a 页 WYG0135-0718c.png
 荷裁成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
 表惟馨
 角音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
 出荐圭篚陈诚实
 徵音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
 鉴俯兰樽式表虔襟陈簋俎
 商音 律则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仪表惟明爰
 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29b 页 WYG0135-0718d.png
 羽音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黄钟既成玉
 烛红粒方殷稔岁
 武后本纪三年春一月大享明堂
 唐书武后本纪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改元證圣丙申
 万象神宫火
 旧唐书武后本纪證圣元年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
 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
 礼仪志时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0a 页 WYG0135-0719a.png
 馀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其功未毕證
 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
 尽寻时又无云而雷起自西北
 唐书武后本纪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申封于神岳
 改元曰万岁登封三月丁巳复作明堂改曰通天宫
 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神功元年四月置九鼎于通天宫
 旧唐书礼仪志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号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0b 页 WYG0135-0719b.png
 为通天宫四月朔日又行亲享之礼大赦改元为万
 岁通天翼日则天御通天宫之端扆殿命有司读时
 令布政于群后其年铸铜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
 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
 百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名日观青
 州名少阳徐州名东源扬州名江都荆州名江陵梁
 州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
 司农卿宗晋卿为九鼎使都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1a 页 WYG0135-0719c.png
 十二觔鼎上图写本州山川物产之像仍令工书人
 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
 农录事钟绍宗等分题之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图画
 之鼎成自元武门外曳入令宰相诸王南北衙宿卫
 兵十馀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则天自为曳
 鼎歌令相唱和其时又造大仪钟敛天下三品金竟
 不成九鼎初成欲以黄金千两涂之纳言姚璹曰鼎
 者神器贵于质朴无假别为浮饰臣观其状光有五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1b 页 WYG0135-0719d.png
 彩辉焕错杂其间岂待金色为之炫耀乃止其年九
 月又大享于通天宫以契丹破灭九鼎初成大赦改
 元为神功
    蕙田案本纪于万岁通天元年书四月亲享
    二年书正月亲享九月改元神功今志以为
    即元年之九月则本纪当称神功二年不当
    直称二年矣然考通鉴于万岁通天元年书
    更造明堂成明年神功元年书铸九鼎成正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2a 页 WYG0135-0720a.png
    与纪合则此并为一年者误也通典云明年
    九月又享通天宫与此月同而年异岂其字
    当为明字之误欤
 圣历元年正月又亲享及受朝贺寻制每月一日于
 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諿奏议曰谨案
 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而郑玄注玉藻听
 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持
 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郑注之误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2b 页 WYG0135-0720b.png
 故汉魏至今莫之用案月令云其帝太昊其神勾芒
 者谓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令词云其帝其神耳所
 以为敬授之文欲使人奉其时而务其业每月有令
 故谓之月令非谓天子月朔日以配帝而祭告之其
 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也故春秋左氏传曰公既视
 朔遂登观台又郑注论语礼云人君每月告朔于庙
 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公始不视朔是诸侯之礼明
 矣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案郑所谓告其帝者即太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3a 页 WYG0135-0720c.png
 昊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虽并功施于
 人列在祀典无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臣等谨检
 礼记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
 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代无明堂故无其
 告朔之礼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著祀
 五方上帝于明堂即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也此则
 无明堂而著其享祭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以君有
 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无天子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3b 页 WYG0135-0720d.png
 每月告朔之事臣等历观今古博考载籍既无其礼
 不可习非望请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国经窃
 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
 使奉而行之义也凤阁侍郎王方庆又奏议曰天子
 以孟春正月上辛日于南郊总受十二月之政还藏
 于祖庙月取一政班于明堂诸侯孟春之月朝于天
 子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月取一政而行之人君
 以其礼告庙则谓之告朔听视此月之政则谓之视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4a 页 WYG0135-0721a.png
 朔亦曰听朔虽有三名其实一也今礼官议称经史
 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臣谨案春秋文公六
 年闰十月不告朔榖梁传曰闰附月馀日天子不以
 告朔左氏传云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
 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
 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宁有他月
 而废其礼者乎博考经籍其文甚著何以明之周礼
 太史职云颁告朔于邦国闰月告王居门终月又礼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4b 页 WYG0135-0721b.png
 记玉藻云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并是天子闰
 月而行告朔之事也礼官又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
 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
 干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即玉藻之听
 朔矣今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
 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庭此听朔之礼
 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
 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无王者告朔之事者臣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5a 页 WYG0135-0721c.png
 谨案玉藻云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
 之外郑注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皆谓国门也明
 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帝而听朔焉卒事反宿
 于路寝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
 王武王臣谓今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
 政自是古礼孟春上辛受十二月之政班于明堂其
 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礼官所言遂阙其事臣又案
 礼记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即是每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5b 页 WYG0135-0721d.png
 月告朔之事先儒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
 堂大享不问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二入也四时迎
 气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礼官立议王惟岁首
 一入耳与先儒既异臣不敢同郑玄云凡听朔告其
 帝臣愚以为告朔之日则五方上帝之一帝也春则
 灵威仰夏则赤熛怒秋则白招拒冬则叶光纪季月
 则含枢纽也并以始祖而配之焉人帝及神列在祀
 典亦于其月而享祭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6a 页 WYG0135-0722a.png
 其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可识其礼羊亡其
 礼遂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汉承秦灭学庶事
 草创明堂辟雍其制遂阙汉武帝封禅始造明堂于
 泰山既不立于京师所以无告朔之事至汉平帝元
 始中王莽辅政庶几复古乃建明堂辟雍焉帝祫祭
 于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馀人助祭毕皆
 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汉末丧乱尚传
 其礼爰至后汉祀典仍存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6b 页 WYG0135-0722b.png
 于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董卓西
 移载籍湮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晋末戎马生
 郊礼乐衣冠扫地总尽元帝过江是称狼狈礼乐制
 度南迁盖寡彝典残缺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
 之既阙明堂宁论告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
 礼论虽加编次事则阙如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
 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而已隋大业中炀帝命学士
 撰江都礼集只抄撮礼论更无异文贞观显庆礼及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7a 页 WYG0135-0722c.png
 祠令不言告朔者盖为历代不传其文遂阙各有由
 绪不足依据今礼官引为明证在臣诚实有疑陛下
 肇建明堂聿遵古典告朔之礼犹阙旧章钦若稽古
 应须补葺若每月听政于明堂事亦烦数孟月视朔
 恐不可废上又命奉常广集众儒取方庆仁諿所奏
 议定得失当时大儒成均博士吴扬吾太学博士郭
 山恽曰臣等谨案周礼礼记及三传皆有天子告朔
 之礼夫天子颁告朔于诸侯秦政焚灭诗书由是告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7b 页 WYG0135-0722d.png
 朔礼废今明堂肇建总章新立绍百王之绝轨树万
 代之鸿规上以严配祖宗下以敬授人时使人知礼
 乐道适中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若因循颁朔每
 月依行礼贵随时事须沿革望依王方庆议用四时
 孟月日及季夏于明堂修复告朔之礼以颁天下其
 帝及神亦请依方庆用郑元义告五时帝于明堂上
 则严配之道通于神明至孝之德光于四海制从之
 张齐贤传圣历初为太常奉礼郎武后诏百官议告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8a 页 WYG0135-0723a.png
 朔于明堂读时令布政事太常博士辟闾仁谞请罢
 告朔月祭齐贤不韪其说质曰榖梁氏称闰月天子
 不告朔它月故告朔矣左氏言鲁不告闰朔为弃时
 政则诸侯虽闰告朔矣周太史颁朔于邦国玉藻闰
 月王居门是天子虽闰亦告朔二家去圣不远载天
 子诸侯告朔事显显弗缪今议者乃以太宰正月之
 吉布治邦国而言天子元日一告朔殊失其旨一岁
 之元六官自布所职之典干宝为(当作/谓)吉为朔故世人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8b 页 WYG0135-0723b.png
 缪吉为告据缪失经不得为法议者又引左氏说专
 在诸侯不知玉藻与左说正同而独于天子言岁首
 一告何去取之恣也又谓时帝五人帝也元于时帝
 包天人故以文武作配是并告两五帝为不疑诸侯
 受朔天子藏于庙天子受朔于天宜在明堂故告时
 帝配祖考议者曰天子月告祭颁朔则诸侯安得藏
 之故太宰岁首布一岁事太史颁之也是不然周太
 史颁朔邦国是总颁十二朔于诸侯天子犹月告者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9a 页 WYG0135-0723c.png
 颁官府都鄙也内外异言之也礼不可罢凤阁侍郎
 王方庆又言若月一听则近于烦每孟月视朔惟制
 定其礼臣下不敢专成均博士吴扬吾等请兼如齐
 贤方庆议不数岁礼亦废
    蕙田案齐贤之论最当如方庆杨吾之说则
    仍是五时迎气何告朔之有且方庆自言告
    朔十二而忽病其烦其为师心弃礼夫亦自
    知之矣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39b 页 WYG0135-0723d.png
 旧唐书礼仪志长安四年始制元日明堂受朝停读
 时令
    蕙田案武后以周篡唐实为元恶而违天动
    众非礼兴作尤属妖妄著其矫诬正以严其
    斧钺也马氏通考几于削而弃之今取其有
    关事迹者载之以彰世宙之变而槩降一格
    以贬其文至诸臣立武氏之朝而纷纷议礼
    诚如子昂传赞所云荐圭璧于房闼以脂泽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0a 页 WYG0135-0724a.png
    汗漫之者亦可丑矣更何足论其得失乎
唐书中宗本纪神龙元年九月壬午祀天地于明堂大

旧唐书礼仪志中宗即位神龙元年九月亲享明堂合
祭天地以高宗配礼毕曲赦京师明年驾入京于季秋
大享复就圜丘行事迄于睿宗之世
    蕙田案唐初本无明堂武后创之而中宗反
    承用之以是行礼曾不若复就圜丘之为愈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0b 页 WYG0135-0724b.png
    矣
 唐书陈贞节传明年帝将大享明堂贞节恶武后所
 营非古所谓木不镂土不文之制乃与冯宗上言明
 堂必直丙巳以宪房心布政太微上帝之所武后始
 以乾元正寝占阳午地先帝所以听政故毁作堂撤
 之日有音如雷庶民哗讪以为神灵不悦堂成灾火
 从之后不修德俄复营构殚用极侈诡禳厥变又欲
 严配上帝神安肯临且密迩掖庭人神杂扰是谓不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1a 页 WYG0135-0724c.png
 可放物者也二京上都四方是则天子听政乃居便
 坐无以尊示群臣愿以明堂复为乾元殿使人识其
 旧不亦愈乎诏所司详议刑部尚书王志愔等佥谓
 明堂坏怪不法天烬之馀不容大享请因旧循制还
 署乾元正寝正至天子御以朝会若大享复寓圜丘
 制曰可
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年八月太子宾客薛谦光献九
鼎铭其蔡州鼎铭天后御撰曰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1b 页 WYG0135-0724d.png
虞继踵汤禹乘时天地光宅域中雍熙上天降鉴方建
隆基紫微令姚崇奏曰圣人启运休兆必彰请宣付史
馆从之五年正月幸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太常少卿王
仁忠博士冯宗陈贞节等议以武氏所造明堂有乖典
制奏议曰明堂之建其所从来远矣自天垂象圣人则
之蒿柱茅檐之规上圆下方之制考之大数不踰三七
之间定之方中必居丙巳之地者岂非得房心布政之
所当太微上帝之宫乎昔汉氏承秦经籍道息孝武初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2a 页 WYG0135-0725a.png
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遭窦太后不好儒术事乃中废
孝成之代又欲立于城南议其制度莫之能决至孝平
元始四年始创造于南郊以申严配光武中兴元年立
于国城之南自魏晋迄于梁朝虽规制或殊而所居之
地常取丙巳者斯盖百王不易之道也高宗永徽三年
诏礼官学士议明堂制度群儒纷竞各执异端久之不
决因而遂止则天太后以为乾元大殿承庆小寝当正
阳亭午之地实先圣听断之宫乃起工徒挽令催覆既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2b 页 WYG0135-0725b.png
毁之后雷声隐然众庶闻之或以为神灵感动之象也
于是增土木之丽因府库之饶烟焰蔽日梁柱排云人
斯告劳天实贻诫煨烬甫尔遽加修复况乎地殊丙巳
未答灵心迹匪膺期乃申严配事昧彝典神不昭格此
其不可者一也又明堂之制木不镂土不文今体式乖
宜违经紊礼雕镌所及穷侈极丽此其不可者二也高
明爽垲事资虔敬密迩宫掖何以祈天人神杂扰不可
放物此其不可者三也况两京上都万方取则而天子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3a 页 WYG0135-0725c.png
阙当阳之位听政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岂容沉默当
须审考历之计择烦省之宜不便者量事改修可因者
随宜适用削彼明堂之号克复乾元之名则当宁无偏
人识其旧矣诏令所司详议奏闻刑部尚书王志愔等
奏议咸以此堂所置实乖典制多请改削依旧造乾元
殿自是驾在东都常以元日冬至于乾元受朝贺季秋
大享祀依旧于圜丘行事
十年复题乾元殿为明堂而不行享祀之礼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3b 页 WYG0135-0725d.png
通典开元十五年太常博士钱嘉会上议曰准月令九
月农功毕大享五帝于明堂贞观及神龙皆于南郊报
祭中间寝废有亏祀典准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请每年九月于南郊雩坛行享礼以睿宗皇帝配
从之
二十年季秋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又以
五方帝五官从祀笾豆樽罍之数与雩礼同
 唐书王仲丘传开元中上言贞观礼季秋祀五方帝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4a 页 WYG0135-0726a.png
 五官于明堂显庆礼祀昊天上帝于明堂臣谓周郊
 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先儒以
 天为感帝引太微五帝著之上帝则属之昊天郑玄
 称周官旅上帝祀五帝各文而异礼不容并而为一
 故于孝经天上帝申之曰上帝亦天也神无二主但
 异其处以避后稷今显庆享上帝合于经然贞观尝
 祀五方帝矣请二礼皆用诏可
    蕙田案仲丘传本无年月据通典当在此年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4b 页 WYG0135-0726b.png
     又案是年大享新旧书本纪并失载然杜
    氏必可信且据旧书本纪开元新礼适以是
    年九月告成则正行大享尤为得情否则大
    享一门为虚设矣
通典开元礼纂类皇帝季秋大享于明堂(摄事/附) 将祀
有司卜日如别仪前祀七日戒誓百官皇帝散斋致斋
并如圜丘仪(祀官斋/戒同)
陈设 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明堂东门之外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5a 页 WYG0135-0726c.png
道北尚舍奉御铺御座守宫设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
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北向诸祀官次于璧水东门
之外道南从祀官文官九品以上于祀官之东东方南
方蕃客又于其东俱重行每等异位北向西上介公酅
公于璧水西门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于介公酅公
西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西俱重行每等异位北向东
(褒圣侯于文官三品之下若有诸州使人分方各于/文武官之后惟摄事无大次以下仪守宫设祀官公)
(卿已下次于璧水东/门外道南北向西上)设陈馔幔于璧水东门之内道北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5b 页 WYG0135-0726d.png
南向前祀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明堂前庭如圜
丘之仪右校清扫明堂内官郊社令积柴于燎坛(其坛/于乐)
(悬之/南)方一丈高丈二尺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前祀一日
奉礼设御位于堂之东南西向设祀官公卿位于东门
之内道南(摄事设祀官公卿/位于明堂东南)执事者位于公卿之后近
南每等异位俱重行西面北上设御史位于堂下一位
在东南西向一位在西南东向令史各陪其后设奉礼
位于乐悬东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设协律郎位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6a 页 WYG0135-0727a.png
于堂上午陛之东西向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摄则/于此)
(下便设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无太祝已下至褒圣侯之位也)太祝奉玉帛位于柴
坛之南皆北向设从祀文官九品已上于执事之南东
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俱每等异位重行西面北上介
公酅公位于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已上于介公酅
公之后西方北方蕃客于武官之南俱每等异位重行
东面北上(其褒圣侯于文武三品之下若有/诸州使人分方位各于文武之后)又设祀官
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门外道南皆如设次之式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6b 页 WYG0135-0727b.png
设牲榜于东门之外当门西向南上牲数如雩祀之仪
设酒樽之位明堂之上下昊天上帝太樽二著樽二牺
樽二山罍二在室内神座之左象樽二壶樽二山罍二
在堂下东南西向配帝著樽二牺樽二象樽二罍二在
堂下神座之左五方帝各太樽二著樽二牺樽二罍二
各于室内神座之内左向五帝各著樽二在堂上各于
神座之左俱内向五官各象樽二在阶下皆于神座之
左俱右向(堂上之樽皆于坫阶下之樽皆/藉以席俱加勺幂设爵于樽下)设御洗于东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7a 页 WYG0135-0727c.png
阶东南(摄事设/祝官洗)亚献之洗又于东南俱北向罍水在洗
东篚在洗西南肆(篚实以/巾爵)设五官罍洗篚幂各于酒樽
之左俱右向其执樽罍篚幂者各位于其后各设玉币
之篚于堂之上下樽坫之间祀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
社令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明堂太室之内中央南向
席以藁秸设睿宗大圣真皇帝神座于上帝之东南西
向席以莞设青帝于木室西向赤帝于火室北向黄帝
于太室南户之西北向白帝于金室东向黑帝于水室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7b 页 WYG0135-0727d.png
南向席皆以藁秸设太昊炎帝轩辕少昊颛顼之座各
于五方帝之左俱内向差退(若非明堂五室皆如/雩祀圜丘设座之礼)设五
官座于明堂之庭各依其方俱内向席皆以莞设神位
各于座首
省牲器(如别/仪) 銮驾出宫(如圜/丘仪)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诸祀官各服其服设樽罍玉
币升行扫除门外位仪舞人就位皇帝出行宫之次群
官入就位近侍臣陪从仪并同圜丘(摄亦如圜/丘摄事)皇帝至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8a 页 WYG0135-0728a.png
版位西向立(每位立定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
退复位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众官在位者皆再
拜谒者引诸献官俱诣东陛升堂立于樽所太祝与诸
献官皆跪取玉币于篚立于东南隅东向北上五方帝
五配帝太祝立于西南隅东向北上五方帝五官诸太
祝及献官又取币于篚立于樽所太常卿引皇帝太和
之乐作(皇帝每行皆/张太和之乐)皇帝升自南陛侍中中书令已下
及左右侍卫量人从升(已下皆如之摄则谒者/引太尉升南陛奠玉帛)皇帝升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8b 页 WYG0135-0728b.png
堂北面立乐止太祝加玉于币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帛
西向进皇帝搢镇圭受玉帛(凡受物皆搢镇圭/奠讫执圭俛伏兴)登歌作
肃和之乐以大吕之均太常卿引皇帝进北向跪奠于
昊天上帝神座俛伏兴太常卿引皇帝立于南方北面
五方帝之太祝奉玉帛各奠于神座还樽所皇帝再拜
讫太祝又以配帝之币授侍中(摄事皆谒者赞授/太尉上下皆然)侍中
奉币西向进皇帝受币太常卿引皇帝进西面跪奠于
睿宗大圣真皇帝神座前俛伏兴太常卿引皇帝立于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9a 页 WYG0135-0728c.png
东方西向五帝之献官各奠币于神座各还五官之祝
次奠币神座各还樽所皇帝再拜讫登歌止太常卿引
皇帝乐作皇帝降自南陛还版位西向立乐止初群官
拜讫祝史皆奉毛血之豆立于堂下于登歌止祝史奉
毛血各由其阶升诸太祝迎取于堂上俱进奠于神座
诸太祝与祝史退立于樽所
进熟 皇帝既升奠玉帛其设馔盥洗樽爵一如圜丘
之仪(摄则太尉/既升奠)太常卿引皇帝立于南方北向太祝一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49b 页 WYG0135-0728d.png
人持版进于皇帝之右西面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
某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摄事云天子臣某/谨遣太尉封臣名)
(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惟神覆焘群生甄陶庶类不言而信普
博无私谨择元辰祗率恒礼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
肃恭禋祀式展诚敬皇考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
尚飨讫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于
天帝神座还樽所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诣配
帝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侍中取爵于坫进引皇帝受爵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0a 页 WYG0135-0729a.png
侍中赞酌汛齐讫乐作太常卿引皇帝进睿宗大圣真
皇帝座前西向跪奠爵俛伏兴太常卿引皇帝立于东
方西向谒者五人引五方帝之太祝诣罍洗盥手俱取
匏爵于坫酌汎齐各进奠于其神座前还樽所乐止配
帝太祝一人持版进于皇帝之左北面跪读祝文曰维
某年岁次月朔日孝子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
皇考睿宗大圣真皇帝祇率旧章肃恭恒礼敬致禋祀
于昊天上帝惟皇考德光宇宙道叶乾元申锡无疆实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0b 页 WYG0135-0729b.png
膺严配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肃恭明荐侑神作主
尚飨讫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于
神座前还樽所皇帝拜讫乐止太常卿引皇帝南方北
向立乐作其饮福还宫并如圜丘仪(摄事亦同/雩祀摄事)
旧唐书礼仪志二十五年驾在西京诏将作大匠康䛒
素往东都毁之䛒素以毁拆劳人乃奏请且拆上层卑
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
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圜五尺覆以真瓦取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1a 页 WYG0135-0729c.png
其永逸依旧为乾元殿
    蕙田案通典新旧唐书皆作康䛒素惟通考
    脱素字误
元宗本纪二十七年冬十月将改作明堂讹言官取小
儿埋于明堂之下以为厌胜村野童儿藏于山谷都城
骚然咸言兵至上恶之遣主客郎中王佶往东都及诸
州宣慰百姓久之乃定冬十一月毁东都明堂之上层
改拆下层为乾元殿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1b 页 WYG0135-0729d.png
    蕙田案史文连书冬十月当衍其一否则后
    当为十一月之误
文献通考自是迄唐之世季秋大享皆寓圜丘
代宗永泰二年礼仪使杜鸿渐奏季秋大享明室祀昊
天上帝请以肃宗配制可
宪宗元和元年太常礼院奏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
帝今太庙祔享礼毕大飨之日准礼合奉皇考顺宗
神作主诏曰敬依典礼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2a 页 WYG0135-0730a.png
十五年(时穆宗/已即位)礼院奏大享明堂案礼文皇考配坐今
奉宪宗配神作主诏曰敬依典礼
    蕙田案此三大飨新旧书纪志俱不载马氏
    必别有所考
          右唐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七 第 52b 页 WYG0135-0730b.png
 
 
 
 
 
 
 
 五礼通考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