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a 页 WYG0135-06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二十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吉礼二十四
   明堂
    蕙田案明堂之制详于考工记严父配天见
    于孝经十二月布政见于月令负依朝诸侯
    见于明堂位然则明堂者祀天享亲之所而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WYG0135-0632b.png
    布政事朝诸侯咸在故孟子曰明堂者王者
    之堂也然自汉儒已莫能名其义大戴礼白
    虎通蔡邕所说制度各不相符且合太庙灵
    台辟雍路寝为一以为与明堂异名同事后
    儒虽能辨之而说犹难定迨朱子出而明堂
    之制度与夫享帝配天之义布政受朝之事
    各有条理不相淆惑兹辑明堂门先叙经传
    之文次详诸儒之说以朱子说为宗其历代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WYG0135-0633a.png
    制度典礼备载于后
考工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注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
(世室夏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 疏云夏度以步者下文云三四步)
(明此二七是十四步也云令堂修十四步者言假令以/此堂云二七约之知用步无正文故郑以假令言之也)
(知堂广十七步半者以南北为修卜四步四分之取十/二步益三步为十五步馀二步益半步为二步半添前)
(十五步是十/七步半也)五室三四步四三尺(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
(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上室于)
(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 疏五室象五行者以其宗庙制如明堂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WYG0135-0633b.png
(堂之中有五天帝五人帝五人神之/坐皆法五行故知五室象五行也)
 (王氏安石曰夏之世室堂修二七为南北十有四步/广四修一为东西十有七步半则是一堂修不过八)
 (丈四尺广不过十丈五尺矣堂上五室中央一室修/四步广四步四尺四角四室修三步广三步三尺则)
 (是南北三室不过六丈东西不过七丈矣每室之间/修不过丈八广不过丈八尺加三而大室所加不过)
 (一尺耳曾不谓宗庙之室所以安乎神灵而/王之所以为祼者即丈八之地而可为乎)
    蕙田案堂修二七堂字对室而言堂之内为
    室室之外为堂堂之修广不兼室也自康成
    注曰堂上为五室则指堂室之基总名之曰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WYG0135-0633c.png
    堂而室在堂之上非也王氏盖亦袭郑之意
    故以为不可耳
 李氏谧曰康成释五室之位谓土居中木火金水各
 居四维然四维之室既乖其正施令听朔各失厥衷
 左右之个弃而不顾乃反文之以美说言水木用事
 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西南
 金水用事交于西北五行从其用事之交出何经典
 可谓工于异端言非而博疑误后学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b 页 WYG0135-0633d.png
 李氏觏曰夫既以五室象五行矣则木火金水之王
 当在东南西北之正何乃置之四角而云木室兼水
 火室兼木若必如是则中央之室复何所兼哉此说
 诚未可用也
    蕙田案二说辨郑注四室在四隅之注甚是
    如郑说则方位不正而必不可通之大戴月
    令矣
九阶(注南面三三面各二殷疏案贾马诸家皆以为九/等阶郑不从者以周 差之夏人卑宫室当一尺)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WYG0135-0634a.png
(之堂为九等阶于义不可故为旁九阶也郑知南面三/阶者见明堂位云云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
(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故/知南面三阶也知馀三面各二者大射礼云升自北阶)
(又杂记云升自侧阶奔丧云升自/东阶以此而言四面有阶可知)四旁有夹窗(注窗助/户为明)
(每室四户八窗夹疏言四旁者五室室有四户四/户之旁皆有两 窗则五室二十户四十窗也)白盛
(注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门堂三之二(注门堂门侧之/堂取数于正堂)
(令堂如上制则门堂南北九步二尺东西/十一步四尺尔雅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室三之一(注/两)
(室与门各居一分者疏此室郎在门堂之上作/之也言各居一分 谓两室与门各居一分)
 (陈氏祥道曰是室也非三四步四三尺之室乃门堂/之室也门堂之修九步二尺则二室之南北计其修)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WYG0135-0634b.png
 (则四步四尺矣假令堂上南北十四步门堂三之二/以十四步裂为三分而得其二则为九步二尺室三)
 (之一裂为三分而得其一则为四步四尺矣门堂之/广十有一步有四尺则二室之东西计其广则五步)
 (有五尺也假令堂上东西十七步半门堂三之二以/十七步半裂为三分而得其二则为十一步四尺室)
 (三之一以十四步裂为三分/而得其一则为四步六尺也)
 (王氏昭禹曰其居有堂其处有室升降有阶出入有/门虑其不彻也夹窗以为明虑其不洁也白盛以为)
 (饰夏后氏如此则/商周之制亦然矣)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
(寝也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广九寻七丈二/尺也五室各二寻崇高也四阿若今四柱屋重屋复笮)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WYG0135-0634c.png
(也北疏虽言放夏周经云堂修七寻则广九寻若周言/南 七筵则东西九筵是偏放周法而言放夏者七九)
(偏据周夏后氏南北狭东西长亦是放之故得兼言放/夏也四阿若今四柱屋也者燕礼云设洗当东霤则此)
(四阿四霤者也云重屋复笮也者若明堂位云复庙重/檐郑注云重檐重承壁材也则此复笮亦重承壁材故)
(谓之/重屋)
 (陈氏祥道曰阿者屋之曲重者屋之复四隅之阿四/杜复屋则上员下方可知图说曰于室之四阿皆为)
 (重/屋)
    蕙田案重屋谓上下两层檐霤若楼之制其
    实非楼也今庙寝皆然郑氏谓重承壁材郑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WYG0135-0634d.png
    氏锷因之曰重檐以为深密似檐之外复接
    檐非是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注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尺)
(矣相参之数禹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 疏云)
(明其同制者谓当代三者/其制同非谓三代制同也)
 李氏觏曰郑康成注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正寝互
 言之以明其同制又注玉藻曰天子庙及路寝皆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WYG0135-0635a.png
 明堂制愚窃以为不然苟路寝有四时之位则天子
 自可坐而听朔奚用远赴明堂若以尊严国正当假
 祭天之庙以听之则事毕而还复于路寝居其时之
 堂何所为也宗庙之祭堂室是一面而足四方之堂
 未闻所设施也既曰明堂将以事上帝宗庙将以尊
 先祖而以己之正寝与之同制盖非尊祖事天之意
 也郑之此说并是胸臆得非康成见世室有五室既
 以五行推之明堂之文复有五室求其说而不获及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WYG0135-0635b.png
 重屋之下都无室数遂乃巧为之辞以谓其制皆同
 乎
 陈氏礼书郑康成谓明堂太庙路寝异实同制其岂
 然哉诸侯之庙见于公食大夫有东西房东西夹而
 已天子路寝见于书亦东西房东西夹又东序西序
 东堂西堂而已则太庙路寝无五室十二堂矣
 李氏谧曰路寝有左右房见于顾命诸侯左右房见
 丧服大记妇人髽带麻于房中郑注乃论路寝则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WYG0135-0635c.png
 其左右言明堂则阙其左右个同制之说还相矛盾
 通儒之注何其然乎
    蕙田案郑注互言以明其同制非也盖庙寝
    有堂室而无中央之太庙太室明堂有左右
    个而无庙寝之东西夹室庙寝有南面之堂
    室而无青阳总章元堂之三面明堂都宫之
    内有四门堂室仅一区庙寝则都宫之内并
    无四门七庙则堂室七区五庙则堂室五区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7b 页 WYG0135-0635d.png
    其名不同其制亦绝异李氏陈氏驳之极是
 陈氏祥道曰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
 其名虽殊其实一也所谓世室非庙所谓重屋非寝
 以其皆有所谓堂者故也言夏后氏世室矣而曰堂
 修七寻则重屋非明堂乎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有堂
 斯有室有室与堂斯有屋矣曰世室者以室言之曰
 重屋者以屋言之曰明堂者以堂言之商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损益虽不同制度本无二自其异者视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WYG0135-0636a.png
 之夏度以步商度以寻周度以筵自其同者视之则
 五室九阶其下同四户八窗其旁同四阿重屋其上
 同自经之所记而互见者言之夏周五室则商可知
 矣殷人四阿重屋则夏周可知矣夏后氏九阶四旁
 两夹窗有门堂有室则商周可知矣四隅之阿四柱
 复屋则上圆下方又从可知矣以夏后氏之堂修二
 七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
 筵观之则知商人重屋堂修七寻其广九寻明矣或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WYG0135-0636b.png
 以四增一或以七加二所谓不相袭礼也要之五室
 以象五行四户以象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上圆下方
 以法天地之形此三代明堂之大致也
    蕙田案凡书言制度必详于近而略于远今
    记文独详于夏而略于殷周盖其大局夏后
    氏已定殷人特加重屋周度以筵耳加重屋
    则室已崇而非如夏之卑也度以筵则其制
    数有别耳陈氏不取注疏而发明三代制同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WYG0135-0636c.png
    与蔡邕等说相合今从之
 唐氏仲友曰三代之制虽异其实皆明堂也夏堂修
 二七则四面之堂皆修七步矣广四修一则东西九
 步南北七步矣东西虽九步其二则四堂之修均矣
 四旁两夹窗者八窗而四闼室中之制也殷谓之重
 屋始重屋也堂重三尺记其沿于夏也唐虞至俭犹
 土阶三尺夏之堂止崇一尺其为康成臆说明矣四
 阿所以为上员也重屋所以为四阿也堂各居十二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WYG0135-0636d.png
 辰之位而谓堂亦在两隅则先儒之失也东西九筵
 南北七筵举每堂之修耳而谓五室十二堂总在九
 筵七筵之内则又先儒之失也
    蕙田案唐氏所解及驳正处俱精确但既曰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举每堂之修而言而夏
    堂又曰四面之堂皆修七步则又将堂修二
    七分属两面似属未安正不如后一说为直
    截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WYG0135-0637a.png
    又案如郑贾说则世室之堂修八十四尺广
    一百五尺重屋修五十六尺其广当七十二
    尺明堂修六十三尺广八十一尺然三代制
    度由质而文何夏后之宽而殷周反狭欤郑
    贾亦知不得通故注云令堂修十四步疏云
    知用步无正文故郑以假令言之夫记方细
    述营造而顾为假设之辞欤然则后之学者
    固难拘注疏之度数而强求其合矣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WYG0135-0637b.png
礼记月令孟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注大寝东堂北/偏 疏左个是)
(明堂北偏而郑注云大寝者欲明明堂与太庙路寝制/同故兼明于明堂听朔竟次还太庙次还路寝也然郑)
(云东堂则知听朔皆堂/不于五角之室中也)
 方氏悫曰青阳者少阳之称也为少阳故所居之
 堂名之然其堂也中有太庙左右个处其两旁故孟
 月居左仲月居中季月居右各从其类焉谓之太庙
 以其大飨于此故也谓之左个以其介于左故也谓
 之右个以其介于右故也推此则秋与冬夏亦若是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WYG0135-0637c.png
 而己
之月天子居青阳太庙(注东堂/当太室)
 (陆氏佃曰尔雅曰室有东西厢曰庙所谓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太庙以其居正有左右厢故也若太室无)
 (左右厢故曰太庙太室/且著青阳等皆太庙也)
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注东堂/南偏)
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注太寝南/堂东偏)
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注南堂/当太室)
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注南堂/西偏)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WYG0135-0637d.png
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注中央室筵疏周人明堂五/室并皆二 无大小也今中)
(央室称太室者以中央是土室土为五行之主尊之故/称太以夏之世室则四旁之室皆南北三步东西三步)
(三尺中央土室南北四步东西四步四尺则周之明/堂亦应土室在中央大于四角之室也但文不具耳)
    蕙田案疏以夏世室拟周明堂曰文不具则
    丈尺之制微特不可考亦不必拘矣
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注大寝西/堂南偏)
仲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大庙(注西堂/当太室)
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注西堂/北偏)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WYG0135-0638a.png
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注北堂/西偏)
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太庙(注北堂/当太室)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注北堂/东偏)
 方氏悫曰总章者阴成之称也赤白为章者文之成
 秋成之时其章总矣故所居之堂其名以此明者南
 之方玄者北之色夏为明堂则知冬之为幽冬为玄
 堂则知夏之为朱或言方或言色互相备也故夏则
 居明堂冬则居玄堂焉至若太庙为左右个之中太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WYG0135-0638b.png
 室又为太庙之中故中央土居之古者非特明堂中
 有太庙也而太庙亦谓之明堂焉左氏传所谓不登
 于明堂是也以其或飨神于此故谓之庙以其或听
 政于此故谓之堂庙堂之名皆得以通称之故天子
 则听朔于明堂诸侯则听朔于太庙而鲁之太庙则
 比天子明堂之制焉个即左氏传所谓置馈于个是
 也释者谓东西厢
    观承案明堂之制古矣黄帝曰合宫唐曰衢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WYG0135-0638c.png
    室虞曰总章夏曰世室商曰阳馆盖皆为朝
    会诸侯听朔颁政之所非天子之常居及周
    曰明堂而即宗祀文王于此以配上帝则尤
    严父配天对越森严之地而非可常居也月
    令天子居青阳居明堂居总章居元堂云云
    分方案月而居者岂必竟月居之耶且每室
    异名而统名以明堂者取向明出治之意也
    如居必依方方皆外向则一岁十二月惟仲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WYG0135-0638d.png
    夏一月人君得正其南面之位若元堂则臣
    反南面而君反北面即馀月亦皆不合于向
    明之义也夫天子之居面东而夏面南固
    无碍也如秋面西而冬面北则西风萧条朔
    风惨烈亦岂合于时令之宜乎儒者固贵考
    古而亦不可泥古窃谓明堂之制以五室而
    有九室以九室而有十二堂者不过如朱子
    之说各随其时方位以开门而符于十二月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4a 页 WYG0135-0639a.png
    之时令斯已耳其实天子总坐明堂以朝会
    布令也观明堂位所列之位五服群辟四夷
    九采各有东西南北之定位其君则惟负斧
    依而南乡立可知月令之文尤不可泥也已
玉藻天子玄端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
于其中(注南门谓国门也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
(事反宿于路寝亦如之闰月非常月也听其朔于明堂/门中还处路寝门终月 疏云南门谓国门者孝经纬)
(云明堂在国之阳又异义淳于登说明堂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故知南门亦谓国城南门也云天子庙及路)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4b 页 WYG0135-0639b.png
(寝皆如明堂制者案考工记云夏后氏世室郑注云谓/宗庙殷人重屋注云谓正寝也周人明堂郑云三代各)
(举其一明其制同也又周书亦云宗庙路寝明堂其制/同又案明堂位太庙天子明堂鲁之太庙如明堂则知)
(天子太庙亦如明堂也然太庙路寝既如明堂则路寝/之制上有五室不得有房而顾命有东房西房又郑注)
(乐记云文王之庙为明堂制案觐礼朝诸侯在文王庙/而记云凡俟于东箱者郑答赵商云成王崩时在西都)
(文王迁酆镐作灵台辟廱而已其馀犹诸侯制度焉故/知此丧礼设衣物有夹有房也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乃)
(立明堂于王城如郑此言是成王崩时路寝犹如诸侯/之制故有左右房也觐礼在文王之庙而记云凡俟于)
(东箱者是记人之说误耳或云文王之庙不如明堂制/但有东房西房故鲁之太庙如文王庙明堂位云君卷)
(冕立于阼夫人副祎立于房中是也乐记注称文王之/庙如明堂制有制字者误也然西都宫室既如诸侯制)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5a 页 WYG0135-0639c.png
(案诗斯干云西南其户笺云路寝制如明堂是宣王之/时在镐京而云路寝制如明堂则西都宫室如明堂也)
(故张逸疑而致问郑答之云周公制于土中洛诰云王/入太室祼是顾命成王崩于镐京承先王宫室耳宣王)
(承乱又不能如周公之制如郑此言则成王崩时因先/王旧宫室至康王已后所营依天子制度至宣王之时)
(承乱之后所营宫室还依天子制度路寝如明堂也不/复能如周公之时先王之宫室也若然宣王之后路寝)
(制如明堂案诗王风右招我由房郑答张逸云路寝房/中所用男子而路寝又有左右房者刘氏云谓路寝下)
(之燕寝故有房也熊氏云平王微弱路寝不复如明堂/也异义明堂制今戴礼说礼盛德记曰明堂自古有之)
(凡有九室室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草盖/屋上员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水名曰辟廱明堂月令)
(书说云明堂高三文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员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宫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5b 页 WYG0135-0639d.png
(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而祀之就阳位上员下方八窗四闼布)
(政之宫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五精之帝/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座星其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
(之庙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东西九筵筵九/尺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谨案)
(今礼古礼各以其义说无明文以知之玄之闻也戴礼/所云虽出盛德记及其下显与本章异九室三十六户)
(七十二牖似秦相吕不韦作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
(取义于援神契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员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
(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于辰/为己是以登云然仐说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也水木)
(用事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金土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周人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6a 页 WYG0135-0640a.png
(五室帝一室合于数如郑此言是明堂用淳于登之说/礼戴说云明堂辟雍是一古周礼孝经说以明堂为文)
(王庙又僖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服氏云人君入太/庙视朔告朔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又)
(文二年服氏云明堂祖庙并与郑说不同者案王制云/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又云天子曰辟廱辟廱)
(是学也不得与明堂同为一物又天子宗庙在雉门之/外孝经纬云明堂在国之阳又此云听朔于南门之外)
(是明堂与祖庙别处不得为一也孟子云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
(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是王者有明堂诸侯以下皆有/庙又知明堂非庙也以此故郑皆不用具于郑駮异义)
(也云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者月令孟居青阳/左个仲居青阳太庙季居青阳右个以下所居各)
(有其处是每月就其时之堂也云卒事反宿路寝亦如/之者路寝既与明堂同制故知反居路寝亦如明堂每)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6b 页 WYG0135-0640b.png
(月异所反居路寝谓视朔之一日也其/馀日即在燕寝视朝则恒在路门外也)
    蕙田案郑注谓太庙路寝与明堂同制考之
    于经多不合其误明甚具见前李氏陈氏说
    此疏胪郑义颇详今绎其说于尚书顾命东
    房西房则曰成王崩时在镐京承先王宫室
    犹诸侯制度于觐礼东厢则曰记人之误或
    曰文王之庙不如明堂制于诗西南其户则
    曰宣王承乱所营宫室还依天子制度路寝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7a 页 WYG0135-0640c.png
    如明堂于王风右招我由房则又曰平王微
    弱路寝不复如明堂审如是则路寝如明堂
    之制仅一见于宣王而成康之时东迁以后
    皆如诸侯之制矣夫定礼乐制度者成王周
    公也岂有成王时因陋就简而宫室制度必
    待后王改作耶且诗所谓筑室百堵西南其
    户者亦泛言宣王宫室之多西向南向者不
    一非指言路寝也如执以为路寝如明堂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7b 页 WYG0135-0640d.png
    證则明堂九室亦应有百堵矣是以辞害志
    也可乎哉种种迁就支离随意曲说皆遁词
    耳唯谓辟雍不与明堂同为一物明堂与祖
    庙别处之说得之
 (叶氏时礼经会元月令有居青阳夏居明堂秋居/总章冬居玄堂中央居大室之文说者多疑吕氏之)
 (说为妄及观周礼有闰月诏王居门之文则知先王/每月各有攸居顺时布政皆于此乎出也周之祭祀)
 (四方圭币且放其色五帝郊兆必因其方岂于居处/而独无所取法耶盖明堂有五室室有三居青阳总)
 (章元堂太室皆明堂也王者南面/而立向明而治故总谓之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8a 页 WYG0135-0641a.png
    蕙田案月令玉藻为明堂布令听朔及左右
    个并在南门外之确證
明堂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注负之言背也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于前立焉中疏户牖之间谓之/扆在明堂 央太室户牖间)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
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
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
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
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8b 页 WYG0135-0641b.png
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注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也正门谓之)
(应门二伯帅诸侯而入牧居外而纠察之也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新君即位则乃朝周礼)
(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蕃)
(国世一见之疏此应门非路门外之应门也尔雅释宫/云正门谓 应门李巡云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
(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但天子宫内有路寝故/应门之内有路门明堂既无路寝故无路门及以外诸)
(门但有/应门耳)
 逸周书明堂大维商纣暴虐脯鬼侯以享诸侯天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9a 页 WYG0135-0641c.png
 患之四海兆民欣戴文武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
 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
 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天子
 之位负斧扆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
 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
 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19b 页 WYG0135-0641d.png
 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
 南面东上四塞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宗周明堂之位也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
 焉而明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
 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七年致位于成王
    蕙田案礼记逸周书为明堂朝侯及有四门
    应门之确證其朝位详见宾礼门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0a 页 WYG0135-0642a.png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注朝于此所以/正仪辨等也)
太庙天子明堂(注庙如天子之制明疏周/公太庙制似天子 堂)
 (李氏觏曰郑以鲁行天子之礼鲁之太庙既如明堂/则周之太庙亦如明堂矣是鲁之大庙如周之太庙)
 (也何不曰太庙天子太庙而云明堂哉斯盖鲁行天/子礼乐飨帝告朔当放于周然以人臣不敢立天子)
 (政教之堂故于周公之庙略拟明堂之/制以备其礼非周之宗庙如明堂也)
    蕙田案此条乃郑氏所据以为太庙明堂同
    制之證者岂知鲁本无明堂特于庙中僭仿
    其制非谓鲁之庙直如明堂之制而明堂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0b 页 WYG0135-0642b.png
    制竟同太庙也李氏之言可正郑氏之失
秋文公二年左传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
(杜注明堂祖庙也所以策功/序德故不义之士不得升)
    蕙田案杜氏释明堂为祖庙病同蔡邕
大戴礼盛德篇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
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明堂
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南蛮东夷北狄西戎
明堂月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1a 页 WYG0135-0642c.png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九室十二堂
室四户户二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
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
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周时德泽洽和蒿
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也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
其屋待朝在南宫揖朝出其南门
 (通考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也淮南子言神农之/世祀于明堂明堂有盖四方又汉武帝时有献黄帝)
 (明堂图者或始于此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芧盖屋茅取其洁质也上圆下方)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1b 页 WYG0135-0642d.png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韩诗说辟同/如璧雍似水不言开言辟者取辟有德不言水言雍)
 (雍和也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言四海之君于祭也各/以其方列于水外明堂月令于明堂之中施十二月)
 (之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缀饰也二九曰七五三六/一八记用九室谓龟文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
 (筵上圆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三)
 (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韩诗说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然三十里无所取也再言方圆及户牖之数)
 (亦烦重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明堂与文王之/庙不同处或说谬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
 (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孝经援神契曰朱草/生蓂筴学嘉禾成萐莆生蓂荚尧时爽阶而生以记)
 (朔也朱草可食王者慈仁则生其形无记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为蒿宫也晏子秋曰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2a 页 WYG0135-0643a.png
 (堂之制下之润湿不及也上之寒暑不入也木工之/镂示民知节也然或以蒿为柱表其俭质也此天子)
 (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室路寝亦为此制)
    蕙田案通考引大戴礼传注相杂不分大小
    字朱子集中论九为洛书云顷读大戴礼又
    得一證据郑注明堂云象龟文即指此注而
    言然注大戴者卢辩非康成也朱子亦误记
 五经异义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丙巳之地三里
 之外七里之内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2b 页 WYG0135-0643b.png
 陈氏礼书大戴礼白虎通韩婴公玉带淳于登桓谭
 郑康成蔡邕之徒其论明堂多矣特淳于登以为在
 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其说盖有所传然也何
 则听朔必于明堂而玉藻曰听朔于南门之外则明
 堂在国之南可知成王之朝诸侯四夷之君咸列四
 门之外而朝寝之间有是制乎则明堂在国之外可
 知
    蕙田案大戴礼明堂在近郊近郊三十里韩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3a 页 WYG0135-0643c.png
    诗说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颜师古曰周书
    叙明堂有应门雉门之制此知为王者之常
    居且门有皋库谓宜近在宫中非也考天子
    五门皋库雉应路惟应门为治朝之门明堂
    位所言应门乃明堂宫垣之门在庙门之外
    天子朝觐于此故取治朝之门名之非五门
    之应门也颜氏乃据为明堂在宫中之證耶
    大戴礼谓在近郊三十里则太远每月听朔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3b 页 WYG0135-0643d.png
    出令为不便惟淳于登与韩诗说相近陈氏
    礼书谓盖有所传不诬也
 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注/五)
 (宫宫府寺也大庙后稷二宫祖考庙/也路寝王所居也明堂在国南者也)咸有四阿反坫
 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楹惷常画内阶玄
 阶堤唐山廧(注成皆也庙四下曰阿反坫外向室也/重亢累栋也重郎累屋也常累系也复)
 (格累之棂也井藻棁画梁柱也冰屋曰移旅别也惷/谓井藻之节也言皆画列也为之玄阶以黑石为间)
 (唐中庭道堤谓为高/之也廧谓画山云)应门库台玄阃(注门者皆有台/于库门见之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4a 页 WYG0135-0644a.png
 (可知也又以黑/石为门阶也)
 白虎通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
 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方四闼法四时九
 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
 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蔡邕明堂月令说明堂制度数各有所法堂方百四
 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圜屋径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
 也太庙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4b 页 WYG0135-0644b.png
 之变也圆盖方载六九之道也八闼以象八卦九室
 以象九州十二宫以应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
 户九牖乘九室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不
 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
 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
 乡五色者象其行外广二十四丈应一岁二十四气
 四周以水象四海王者之大礼也
 三辅黄图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5a 页 WYG0135-0644c.png
 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
 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
 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
 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
 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记云明
 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
 八风三十六户者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
 象天下方象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5b 页 WYG0135-0644d.png
 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礼
 记明堂位曰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
 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制礼作乐颁度量
 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又孝经曰宗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
家语孔子观于明堂观四门墉有尧舜桀纣之象各有
善恶之状废兴之戒
    蕙田案四门墉庙垣之门墉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6a 页 WYG0135-0645a.png
 北史李孝伯传李谧明堂之制论论明堂之制者虽
 众然校其大略则二途而已言五室者则据周礼考
 工之记以为本是康成之徒所执言九室者则案大
 戴盛德之篇以为源是伯喈之伦所持余采掇二家
 参之月令以为明堂五室古今通则其室居中者谓
 之太庙太室太室之东者谓之青阳当太室之南者
 谓之明堂太室之西者谓之总章当太室之北者谓
 之玄堂四面之室各有夹房谓之左右个三十六户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6b 页 WYG0135-0645b.png
 七十二牖矣室个之形今之殿前是其遗像耳个者
 即寝之房也但明堂与寝施用既殊故房个之名亦
 随事而迁耳故检之五室则义明于考工校之户牖
 则数协于盛德考之施用则事著于月令求之闰也
 合周礼与玉藻既同夏殷又符周秦虽乖众儒倘或
 在斯矣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东西九
 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九
 堂上度以筵余谓记得之于五室而谬于堂之修广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7a 页 WYG0135-0645c.png
 盛德篇云明堂凡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圆下
 方东西九仞南北十筵堂高三尺也余谓盛德篇得
 之于户牖失之于九室
    蕙田案北史李永和著论凡二千馀言盖主
    考工记五室之说但其位制四室当太室东
    西南北之中与康成四角异又谓四面之室
    各有夹房谓之左右个则又与月令大戴合
    而讲个字尤精至谓记得之于五室而谬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7b 页 WYG0135-0645d.png
    堂之修广盛德篇得之于户牖失之于九室
    则大舛矣其全文载于后并著辨说兹摘附
    于大戴诸书之后以为五室即九室之义所
    权舆耳
 北史贾思伯传案月令亦无九室之文原其制置不
 乖五室其青阳右个即明堂左个明堂右个即总章
 左个总章右个即玄堂左个玄堂右个即青阳左个
 如此则室犹是五而布政十二五室之理谓为可案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8a 页 WYG0135-0646a.png
    蕙田案思伯之议最精可息五室九室分争
    之喙通考工大戴异制之邮朱子说即本于
    此全说见后
 陈氏礼书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则制渐文矣夏度
 以步商度以寻周度以筵则堂渐广矣夏言堂修广
 而不言崇商言堂修而不言广言四阿而不言室周
 言堂修广崇而不言四阿其言盖皆互备月令中央
 太室东青阳南明堂西总章北玄堂皆分左右个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8b 页 WYG0135-0646b.png
 太庙则五室十二堂矣明堂位前中阶阼阶宾阶旁
 四门而南门之外又有应门则南三阶东西北各二
 阶而为九阶矣(考工记五/室九阶)四时之气为青阳夏为
 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则青者之色者阳之
 中故堂名之总者物之聚章者文之成故秋堂名
 之明者万物之相见玄者万物之复本故冬夏之堂
 名之左右之堂曰个以其介于四隅故也中之堂曰
 太庙以其大享在焉故也古者鬼神所在皆谓之庙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9a 页 WYG0135-0646c.png
 与士虞礼以殡宫为庙则大享在焉谓之太庙可也
    蕙田案陈氏此条最为该备五室并左右个
    四室则亦九室矣其四面太庙左右个各有
    一堂合之则十二堂矣正与大戴九室十二
    堂之制相符
 朱子曰论明堂之制者非一某窃意当有九室如井
 田之制东之中为青阳太庙东之南为青阳右个东
 之北为青阳左个南之中为明堂太庙南之东即东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29b 页 WYG0135-0646d.png
 之南为明堂左个南之西即西之南为明堂右个西
 之中为总章太庙西之南即南之西为总章左个西
 之北即北之西为总章右个北之中为玄堂太庙北
 之东即东之北为玄堂右个北之西即西之北为玄
 堂左个中是太庙太室凡四方之太庙异方所其左
 个右个则青阳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明堂右人乃
 总章之左个也总章之右个乃玄堂之左个玄堂之
 右个乃青阳之左个也但随其时之方位开门耳太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0a 页 WYG0135-0647a.png
 庙太室则每季十八日天子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
 田遗意此恐也是又曰明堂想只是一个三间九架
 屋子
    蕙田案朱子论九室制度至为明晰但后一
    说云三间九架屋子正谓九室象洛书之形
    耳但言室而不及堂犹为未备必合礼书五
    室十二堂参之其制乃详也
 杨氏复曰明堂者谓王者所居以出政之堂也夫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0b 页 WYG0135-0647b.png
 者所居非谓王者之常居也疏家云明堂在国之南
 丙巳之地其制必凛然森严肃然清净王者朝诸侯
 出教令之时而后居焉而亦可以事天祖交神明于
 此而无愧说者乃以明堂为宗庙又为大寝又为太
 学则不待辨说而知其谬矣惟考工记谓明堂五室
 大戴谓明堂九室二说不同前代欲建明堂者或云
 五室或云九室往往惑于二说莫知所决而遂止愚
 谓五室取五方之义也九室则五方之外而必备四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1a 页 WYG0135-0647c.png
 隅也九室之制视五室为尤备
    蕙田案明堂制度五室九室见考工记大戴
    礼太室太庙左右个见月令四门应门见明
    堂位南门之外见玉藻自汉以来注疏家及
    历代诸儒言如聚讼今考其制外为宫垣内
    为庙垣中央一室曰太室当太室之南曰明
    堂太庙太室之东曰青阳太庙太室之西曰
    总章太庙太室之北曰元堂太庙是为五室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1b 页 WYG0135-0647d.png
    考工记所云五室是也太庙之前有堂两旁
    各有夹室介于四隅其形如个东之北曰青
    阳左个东之南曰青阳右个即南之东曰明
    堂左个南之西曰明堂右个即西之南曰总
    章左个西之北曰总章右个即北之西曰元
    堂左个北之东即东之北曰元堂右个左右
    个四方各二而室惟四合太庙及太室五室
    为九室大戴礼所云九室是也左右个之前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2a 页 WYG0135-0648a.png
    各有堂与太庙之堂合考工记云夏堂修二
    七广四修一殷堂修七寻崇三尺周堂高三
    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崇一筵左右个室一
    而堂二合太庙之堂而三大戴礼所云十二
    堂者是也中一室享祀于此故曰太庙左右
    个犹庙寝之东房西房也不言房而言个者
    四阿之屋介于四隅象形以取义也四隅之
    堂皆于室外接四角为之经传曰五室者举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2b 页 WYG0135-0648b.png
    其正室之居中者言九室者合四隅之左右
    个言十二室者由堂以推于室四面各三也
    四堂举其堂之合者言也十二堂从其室之
    分者言也其实一也堂九阶南面三曰中阶
    西阶东阶三面各二东西曰侧阶北曰北阶
    庙垣之门四曰南门明堂门也东门青阳门
    也西门总章门也北门玄堂门也南门之外
    有宫垣之门曰应门门皆有堂有室门侧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3a 页 WYG0135-0648c.png
    堂犹左塾右塾也门之内为庭庭三堂之深
    墙璧以蜃灰垩之为白盛堂室之制上圆下
    方四阿重屋茅茨采椽上圆者即九室之屋
    在上一层蔡邕所谓通天屋者是也下方者
    圆屋下重四阿为之角在四隅即室外十二
    堂之屋也室有四户八牖室外与堂通者十
    二户二十四牖室内与室通者亦十二户二
    十四牖一户牖兼两室若分每室各数之则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3b 页 WYG0135-0648d.png
    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也其丈尺之制夏度以
    步商度以寻周度以筵夏堂修二七为十四
    步广益四分修之一为十七步半室三四步
    四三尺据郑注四室方一丈八尺广二丈一
    尺中央室方二丈四尺广二丈八尺殷堂修
    七寻为五丈六尺广九寻为七丈二尺周堂
    东西九筵为八丈一尺南北七筵为六丈三
    尺室二筵为一丈八尺堂崇一筵为九尺长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4a 页 WYG0135-0649a.png
    短广狭各因乎时其制固不得而详也明堂
    者王者之堂也先王每月各有攸居顺时布
    政皆于是乎出室九而居十有二者朱子曰
    左个右个但随其时之方位开门盖所谓居
    者非常居也且居在室而听政于堂室则一
    而堂有二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户
    牖门闼随时启闭迥乎不同以九室而行十
    二月之政于堂奚不可也听朔既各于其月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4b 页 WYG0135-0649b.png
    之方则闰月居门亦当随四时更易不专在
    明堂之门矣古天子之祭行于庙大朝觐会
    同亦行于庙而季秋飨帝既不可于庙中行
    事诸侯朝会助祭又当正其仪节分其等威
    故明堂朝位公侯伯子男五服近者立于门
    内蛮夷戎狄列于门外采服又在其外记曰
    所以明诸侯之尊卑谓是也书曰周公位冢
    宰正百官诗序曰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乃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5a 页 WYG0135-0649c.png
    率以祀文王盖成王宅忧周公位冢宰而百
    官总已以听焉及既成洛邑辅成王以朝诸
    侯诗序言朝诸侯乃率以祀文王则朝不在
    庙而在明堂可知矣然考其名夏曰世室则
    取义于宗庙殷曰重屋则取义于栋宇意者
    夏卑宫室以茅盖屋或其旧制殷人易以重
    屋故名之欤周曰明堂盖兼朝庙之用圣人
    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易曰离者明也南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5b 页 WYG0135-0649d.png
    方之卦也明堂之义盖取诸此白虎通蔡邕
    其言虽不无附会亦可想见圣人制作之精
    意矣
    又案上圆即九室下方即十二堂或疑其制
    难于营建乾隆癸酉予适陪祀见少司空长
    白三公名和三精于营造予问曰考古明堂
    之制应如是可乎曰可并言今大高殿后有
    一殿上圆下方明嘉靖时所建也古法有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6a 页 WYG0135-0650a.png
    论乃定
 附诸儒辨明堂太庙灵台辟雍路寝异名同事
 (蔡邕明堂论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昜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
 (下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皆曰太庙谨承天顺时之令昭)
 (令德宗祀之礼明前功百辟之劳起养老敬长之义/显教幼诲□之学朝诸侯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
 (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官司备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
 (之万象翼之政教也所由生变化之所由来明一统/也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取其宗祀之猊则曰)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6b 页 WYG0135-0650b.png
 (清庙取其正室之猊则曰太庙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
 (面周水圆如璧则曰辟廱翼名而同事其实一也以/周清庙论之鲁太庙皆明堂也鲁禘祀周公于太庙)
 (明堂犹周宗祀文王于清庙明堂也礼记檀弓曰王/齐禘于清庙明堂也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礼记)
 (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曰明堂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
 (量而天下大服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命鲁下/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以天子之礼乐升歌清庙)
 (管象舞所以异鲁于天下也取周清庙之歌歌于鲁/太庙明鲁之太庙犹周之清庙也皆所以昭文王周)
 (公之德以示子孙也礼记古大明堂之礼曰膳夫是/相礼日中出南闱见九侯反问于相日侧出西闱视)
 (五国之事日入出北闱视帝节猷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门东南称门西北)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7a 页 WYG0135-0650c.png
 (称闱故周官有门闱之学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保/氏教以六艺守王闱然则师氏居东门南门保氏居)
 (西门北门也知掌教国子与昜传保傅王居明堂之/礼参相发明为学四马又王世子篇曰凡大合乐则)
 (遂养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之)
 (位言教学始之于养老由东方岁始也又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习于东序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
 (之礼皆小学正诏之于东序又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然则诏学皆在东序东序东之堂也学者聚焉故)
 (称诏太学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礼记太学志曰礼士大夫学于圣人善人祭于明堂)
 (其无位者祭于太学礼记昭穆篇曰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即所以显行国礼之处也太学)
 (明堂之东序也皆在明堂辟廱之内月令记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气统万物明堂上通于天象日辰故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7b 页 WYG0135-0650d.png
 (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
 (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廱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戏告乐记曰武王伐殷荐俘)
 (馘于京太室诗鲁颂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京镐京/也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大室也与诸侯泮宫俱献馘)
 (焉即王制所谓以讯馘告者也礼记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
 (四海无所不通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言行孝者则曰明堂行悌者则曰太学故孝经合以)
 (为一义而称镐京之诗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廱大学事通文合之义也 叶氏时礼经会元匠人)
 (曰夏世室殷重屋周人明堂郑氏谓世室宗庙也重/屋正寝也三代各举其一明其制同也案孝经周公)
 (宗祀文王于明堂明堂乃宗祀之地则亦为宗庙矣/有明堂则有大室书曰王入太室祼孔安国以太室)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8a 页 WYG0135-0651a.png
 (为清庙清庙亦明堂也则亦为太室矣月令五室所/居之中皆谓之太庙则亦为太庙可知矣古人建国)
 (左立祖庙乃在雉门之左此天子七庙之制而明堂/乃在南门之外有五庙之寝则明堂非祖庙即寝庙)
 (也夏官𨽻仆掌五寝郑氏以为五庙之寝是也又引/天子七庙唯祧无庙则非矣先王先公之庙祧乃守)
 (祧掌之非𨽻仆也明堂有五室故有五寝明堂之名/不见于周礼而见于考工记意在当时或称为寝庙)
 (欤天子十二月既有常居闰月非常月则太史诏王/居门终月说者谓听朔于明堂门中退处路寝门中)
 (玉藻曰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是明堂在南门之外/每月则听朔于此又曰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
 (彼谓之立是闰月听朔则立于明堂门中此谓之居/是听朔而退则居于路寝门中如此则明堂与路寝)
 (门相通故知其为寝庙矣世室谓/之宗庙重屋谓之正寝同此制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8b 页 WYG0135-0651b.png
 袁准正论明堂宗庙太学事义固各有所为而代之
 儒者合为一体取诗书放逸之文经典相似之语推
 而致之考之人情失之远矣宗庙之中人所致敬幽
 隐清净鬼神所居而使众学处焉飨射于中人鬼慢
 黩死生交错囚俘截耳疮痍流血以千鬼神非其理
 也茅茨采椽至质之物建日月乘玉辂以处其中非
 其类也夫宗庙鬼神之居祭天而于人鬼之室非其
 处也王者五门宗庙在一门之内若在庙而张三侯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9a 页 WYG0135-0651c.png
 又辟廱在内人物众多非宗庙之中所能容也
 陈氏礼书大戴谓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圆下
 方公玉带谓为一殿居中覆之以茅环之以水设之
 以复通之以楼蔡邕谓明堂太庙辟廱同实异名岂
 其然哉宗庙居雉门之内而教学饮射于其中则莫
 之容处学者于鬼神之宫享天神于人鬼之室则失
 之渎袁准尝攻之矣则谓之明堂太庙辟雍同实异
 名非也彼盖以鲁之太庙有天子明堂之饰晋之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39b 页 WYG0135-0651d.png
 堂有功臣登享之事乃有同实异名之论是不知诸
 侯有太庙无明堂特鲁放其制晋放其名也
 唐氏仲友曰古人以辟雍太庙明堂同制而异名是
 起于大戴记言外水为辟雍又言或以为文王之庙
 也又言此天子之路寝也蔡邕之徒祖其说皆考之
 未详尔路寝之不在郊明堂之不可为学宫太庙之
 不可为明堂之制不待论而明矣大戴所记杂有三
 代之礼两存或者之传则亦未可以决辞观也古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0a 页 WYG0135-0652a.png
 辟雍居中而四学居其四旁太室上圜则水有辟雍
 之象五室谓之太室而于是祀文王复庙重檐茅屋
 示俭则有清庙之制外之四堂与其户牖路门则亦
 合于路寝常居谓之路寝犹宗庙之谓之太庙四堂
 及五室皆有太庙之名古人简质不嫌同辞非谓明
 堂即常居之寝太祖之庙也世室重屋明堂同制异
 名而郑氏离之明堂辟雍清庙制有同者其实异所
 而蔡邕合之历代之不为明堂与其议论之不决盖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0b 页 WYG0135-0652b.png
 由此
 杨氏复曰蔡邕所论以太庙灵台辟雍明堂合为一
 区此失之杂者也
    蕙田案太庙者祖庙也亦曰清庙诗于穆清
    庙左传清庙茅屋礼记清庙之瑟注清者肃
    然清静之称太室者庙中之正室书王入太
    室祼是也皆祖庙也周礼宫人掌王六寝之
    修郑注六寝者路寝一小寝五玉藻君日出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1a 页 WYG0135-0652c.png
    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路寝者王治事之所
    也太学者教国子之学周礼大司乐掌成均
    之法合国之子弟教焉王制天子曰辟雍诗
    镐京辟雍是也夫太庙在王宫之左雉门之
    外库门之内四时祠礿烝尝及禘祫之所而
    非南门之外听朔朝觐大享帝严父配天之
    明堂也路寝在路门之内乃天子之大寝太
    学辟雍在西郊与明堂何涉蔡邕乃混而为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1b 页 WYG0135-0652d.png
    一袁准非之是也邕又以鲁太庙天子明堂
    及周礼师氏守王门保氏守王闱为说不知
    诸侯有太庙无明堂鲁特僭礼而仿其制耳
    师氏保氏居虎门守王闱此王宫中之小学
    非太学且非辟雍何况明堂乎大戴礼或谓
    文王之庙夫明堂乃享帝之所文王为配而
    非文王之庙也袁氏等辨之极是
    又案康成注云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2a 页 WYG0135-0653a.png
    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疏云夏举宗庙则王
    寝明堂亦与宗庙同制殷举王寝则宗庙明
    堂亦与王寝同制周举明堂则宗庙王寝亦
    与明堂同制言同制者谓当代三者制同非
    谓三代制同也然则郑孔之意本以宗庙寝
    庙明堂分为三处其说甚明与蔡邕牵合为
    一处不同叶氏反摘郑语为合一之證其亦
    读之不审矣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2b 页 WYG0135-0653b.png
 附先儒辨蔡邕聂崇义四室之角又为四室
 李氏觏曰盛德记九室蔡伯喈之徒传之接四室之
 角又为四室聂崇义误以为秦人明堂图者是也案
 秦实无明堂后儒见月令吕不韦所作有居明堂之
 文疑为秦之明堂尔然其四室之角复为四室未知
 何所使用将以象五行飨五帝乎则五室足以备之
 矣安用其馀将以配十二辰乎则四隅各两室重在
 一方之上覈其意义反复不安此说未可用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3a 页 WYG0135-0653c.png
 附先儒辨郑注月令之非
 李氏觏曰月令一太室四庙八左右个凡十三位郑
 注青阳左个则曰大寝东堂北偏正义以为云东堂
 者则知听朔皆在堂不于四角之室中且夫谓之庙
 与个者当须各自一位岂同在一堂靡所限隔而可
 称为庙与个也盖康成既执明堂为五室若于此十
 三位又为限隔则是实数颇多与已意相违故曲饰
 其辞以为三位同在一堂实不害于五室之文尔此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3b 页 WYG0135-0653d.png
 说不可用
    蕙田案郑氏既以四室居四角矣于此乃曰
    大寝东堂北偏所谓大寝者非太室乎若指
    太室则不唯其名不合而东堂北偏乃太室
    于东北之正位何有此北偏之地是康成解
    考工已知五室之位与月令不合故为明堂
    与大寝同制之说以为牵合月令之地是以
    于此直注曰大寝东堂而不知不可行也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4a 页 WYG0135-0654a.png
    氏以三位同在一堂驳之尚属似是而非未
    深穷其病根所在
 附辨李泰伯四角置室不能各在其辰之上
 (李氏觏曰唐李林甫等注月令但知十三室各在其/辰之上而不谋所以建立之处且太室既居中央若)
 (其馀室连太室而为之则四面各可置一室四角阙/处又各可置室复不能令各在其辰之上其馀四室)
 (更何所安后魏时李谧作明堂制度论谓太室四面/各为一室则四角阙处各方二筵二筵之地乃为两)
 (便房基址既狭况地形斜角不知何所置之复何以/能令各在其辰之上且四面之室既以二筵为一辰)
 (左右之个乃以/二筵为两辰哉)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4b 页 WYG0135-0654b.png
    蕙田案李氏欲以一室当一辰故以四角之
    室不能各在其辰之上为疑岂知九室之左
    右个皆以两面随其时之方位开门于十二
    辰本无不备耶观朱子之论则全无窒碍矣
 附先儒辨李泰伯明堂定制
 (李氏觏明堂定制说曰东西九筵南北七筵是言东/西之堂各深四筵半南北之堂各深三筵半五室凡)
 (室二筵是言四堂中央有方十筵之地自东至西可/营五室自南至北可营五室十筵中央方二筵之地)
 (既为太室矣欲连太室南作馀屋则不能令十二位/各直其辰当须于东南西北四面各虚方二筵之地)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5a 页 WYG0135-0654c.png
 (四角斗处又各虚方二筵之地周而通之以为太庙/而太室正居中所谓太庙太室者言此太庙之中有)
 (太室也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所谓青阳明堂总章玄堂等大庙)
 (者也当寅申己亥辰戌丑未八位上各画方一筵地/以为室所谓左个右个者也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
 (太庙前面各为一门出于堂上门旁夹两窗所谓八/窗四闼也聂崇义明堂图其制十有二阶当亦取之)
 (礼记外传曰明堂四面各五门南门之外既有应门/则不得不有皋库雉门矣明堂者四时所居四面如)
 (一南面既有五门则/馀三面皆有五门矣)
 唐氏仲友曰李泰伯谓南北七筵东西九筵各用其
 半四堂之修不等一不可也用其半则三筵有半仅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5b 页 WYG0135-0654d.png
 三丈一尺而已祭祀之时登歌钟磬彝尊在堂自筵
 之内为地三丈一尺何以容之况王者于此听朔祀
 帝百官在列四海来祭而以修三丈一尺之堂临之
 不亦陋乎二不可也营造之法修广崇高略须相称
 以修三丈一尺之堂而崇九尺不亦太高乎三不可
 也王者会朝诸侯正在明堂独褊其南北此为何意
 四不可也窗闼设于堂前之楹则诸侯之位当于何
 所容户牖设于堂之四面二筵之中尚可酌献跪起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6a 页 WYG0135-0655a.png
 乎五不可也九阶著于考工必为十二阶朝止于应
 门而必虚设皋库不亦衍乎六不可也
    蕙田案唐氏驳李氏之说当矣而犹有未备
    者李说之谬莫甚于中央方十筵之地自东
    至西凡五室自南至北凡五室九室四庙共
    十三位自谓本礼记月令而不知与考工大
    戴之制判然不可合且并非月令本旨至为
    不可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6b 页 WYG0135-0655b.png
 附辨金华唐氏明堂制度
 (唐氏仲友曰于国之阳画地四面方二百四十筵于/中取方二十四筵以为五室每室方三筵虚其十六)
 (筵室之两旁为窗合八窗子午卯酉所虚二筵开四/闼总谓之大庙以中央四隅为五室纵横数之为九)
 (室崇于堂一筵则为一阶以通明堂大庙室之外东/西虚各四筵南北虚各二筵占地修十筵广十四筵)
 (南北之堂广十四筵修七筵崇一筵三在前四在后/以设其户牖上为重屋横六楹以为五间左右个前)
 (直三楹如个字之形每楹间二牖一户太庙敞其前/凡一堂为九十八牖东西之堂亦如之四堂八个三)
 (十六户七十二牖一户太庙面各二阶与太室合为/九阶堂之四隅以为四阿堂皆有门门堂各有室外)
 (为应门雉/门设两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7a 页 WYG0135-0655c.png
    蕙田案唐氏所言横六楹前直三楹其规制
    皆穿凿不可晓至云室崇于堂一筵为一阶
    以通明堂一堂为九十八牖雉门设两观等
    皆不待白而知其非也录此以见明堂异说
    之夥
 附辨明堂有坛墠
 (王炎文献志明堂之制度考工记固尝言之矣夏有/世室宗庙之制也殷有重屋路寝之制也而周有明)
 (堂其制一堂而五室郑康成曰或举宗庙或举路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康成之言固不足证)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7b 页 WYG0135-0655d.png
 (而考工所记亦未可尽信也其未可尽信者何也若/有堂室而无坛墠则严父配天当在宫室之中矣先)
 (王之权非特禋祀上帝于郊丘也祀日月星辰化四/郊祀方望山川皆坛而不屋汉文帝作庙以祀五帝)
 (于渭阳夫五帝五人帝也祀之于庙人且议其非礼/况祀天帝之尊乃即宫室行事而谓周公为之乎故)
 (曰考工所记未可以尽信也夫考工记先秦古书也/且难以尽信则诸家之异说纷纷从可知矣是故莫)
 (若求之于经二礼周公之经也周官司仪将合诸侯/则为坛三成宫旁一门此明堂之说也然略而未详)
 (仪礼所载则详矣诸侯觐于天子为宫四门为坛加/方明于其上而设六王焉上圭下璧祀帝也圭璋琥)
 (璜祀四方也于是拜日礼月祭天燔柴此则明堂之/坛而祀神以为盟也既盟王设几即席诸侯之驾不)
 (入王门奠圭缫上此则明堂之宫而明诸侯以为朔/会也其盟会诏于明神是故谓之明堂郑康成曰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8a 页 WYG0135-0656a.png
 (巡守至于方岳诸侯未会亦为此宫以见之康成虽/知方岳之为此宫而不知此宫之为明堂是说也吾)
 (于孟子有证焉齐国于泰山之下者也宣王之时明/堂尚存赵岐曰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守朝诸)
 (侯之处也是说也吾于班文有证焉汉武帝之东封/也泰山东北址有古时明堂处则宫坛不存而其址)
 (犹在也虽然郑康成赵台卿知时会殷同之有明堂/而未能明夫所以朝诸侯祀五帝之义也周公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盖即其坛而祀之辅成王负扆/以朝诸侯盖即其宫而朝之由此言之明堂制度与)
 (其祀典晓然/如指掌矣)
    蕙田案明堂之堂室制度及泰山之明堂经
    固有明据矣觐礼所云盖指巡狩方岳未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8b 页 WYG0135-0656b.png
    明堂者而言故为坛墠以行礼所谓为宫四
    门者必系帷宫之门而王设几度亦必指毡
    案王邸之大次犹后世之帐殿也岂可据为
    明堂之制且谓盟会诏于明神谓之明堂抑
    陋甚矣至祀上帝坛而不屋朱子曰为坛而
    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
    之帝则明堂正取不坛为义王氏牵合周礼
    为坛三成仪礼为宫为坛者非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9a 页 WYG0135-0656c.png
          右明堂制度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大享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陆氏佃曰大享帝尝大饮烝尝尝新榖而已烝进众/物焉故季秋大享明堂尝新谷亦谓之尝十月农工)
 (毕天子诸侯与其群臣饮酒于太学进众物焉/亦谓之烝言牺牲则鼎俎告洁粢盛告丰可知)
 (方氏悫曰雩所以祈飨所以报祈必于仲夏者以阴/生于午而物盛之始也报必于季秋者以阳穷于戌)
 (而岁功之终也雩于帝然后为大雩飨于帝然后为/大飨尝者宗庙之秋祭特以秋祭之牺牲告备于天)
 (子则以物成可尝之时尤所重/故也尝如此则大飨从可知矣)
孝经子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49b 页 WYG0135-0656d.png
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注言以父配天/之礼始于周公)
(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
诗周颂我将序曰祀文王于明堂也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
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
保之
 程子曰万物夲乎天人本乎祖故冬至祭天而祖配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0a 页 WYG0135-0657a.png
 之以冬至气之始也万物成形于帝而人成形于父
 故季秋享帝而以父配之以季秋物成之时也
 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只是天
 天只是帝却分祭何也朱子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
 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
 吕氏读诗记明堂祀上帝而文王配焉故此诗虽祀
 文王之乐歌必先言祀天而次言祀文王我将我享
 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言祀天也仪式刑文王之典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0b 页 WYG0135-0657b.png
 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言祀文王也
 朱子诗集传陈氏曰古者祭天于圜丘扫地而行事
 器用陶匏牲用犊其礼极简圣人之意以为未足以
 报本故于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礼焉天即帝也郊而
 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稷远矣配稷于
 郊所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亲之也故以文王
 配焉文王亲也配文王于明堂亦以亲文王也尊尊
 而亲亲周道备矣然则郊者古礼而明堂者周制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1a 页 WYG0135-0657c.png
 周公以义起之也
 王炎文献志郊以事天庙以祀祖祢三代之达礼也
 明堂以享帝则非郊以享亲则非庙夏商所未有也
 而周始为之故夫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武王之伐商而归也祀
 明堂以教民知孝其礼行于朝觐耕藉养老之先而
 严父配天之义夫子不属之武王而属之周公者盖
 明堂之礼武王主其事而行之其制度则周公明其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1b 页 WYG0135-0657d.png
 义而为之也其在周颂思文后稷配天之乐章也我
 将祀文王于明堂之乐章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尊祖以明有本此百世所不变者也而周之王业实
 成于文王配天于郊则不可以二太祖之尊烝尝于
 庙则不足以明文王之德是故宗祀明堂以配上帝
 此义之所当然礼之所从起而非厚于其祢也知此
 则周公制礼之义明矣
 杨氏复曰郊祀配天明堂配上帝天与上帝一也祀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2a 页 WYG0135-0658a.png
 上帝礼并如郊祀然月令有大享之文我将之诗有
 维羊维牛之语则明堂之礼为尤备故程子曰其礼
 必以宗庙之礼享之朱子亦曰祭于屋下而以神祗
 祭之盖谓此也
 濮氏一之曰文王之祀既不敢同后稷于郊又无屈
 天神于宗庙之理故特尊其祀于明堂也斯其为曲
 尽矣
 何氏楷曰胡致堂云文王已有庙矣以季秋享帝而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2b 页 WYG0135-0658b.png
 奉文王配焉不可于七庙中独举大礼于一庙故迎
 主致之明堂以配帝也祭帝必于明堂者帝出震而
 宰万物犹向明而治天下也武王即位追王文王周
 公制礼推本王功故以文王配帝而祀于明堂此义
 类也
 陈氏礼书明堂之祀于郊为文于庙为质故郊扫地
 藁秸而已明堂则有堂有筵郊特牲而已明堂则维
 羊维牛然郊有燔燎而明堂固有升烟汉武帝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3a 页 WYG0135-0658c.png
 礼毕燎于堂下古之遗制也由汉及唐或祀太乙五
 帝(孝/武)或特祀五帝(明/帝)或除五帝之坐同称昊天上帝
 (晋武帝时议除明堂五帝之坐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后又复五帝位)或合祭天地
 (唐武后合祭天地/于明堂中宗仍之)或配以祖或配以群祖(汉武帝祠/明堂高皇)
 (帝配之章帝祠明堂以光武配后又以乌/祖大宗世宗中宗世祖显祖配各一大牢)其服也或
 以衮冕(东晋/武帝)或以大裘(梁/礼)其献也或以一献或以三
 献(梁朱异曰祀明堂改服大裘又以贵质不应三/献请停三献止于一献隋于雩坛行三献礼)
 又明堂之制变昜不常与考工之说不同皆一时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3b 页 WYG0135-0658d.png
 制然也
 附先儒辨郑注礼书明堂祀五帝
 (月令大飨帝郑注言大飨者偏祭/五帝也曲礼曰大飨不问卜谓此)
 (陈氏礼书孝经严父配天矣又曰祀上帝者天则昊/天上帝也上帝则五帝与天也明堂不祀昊天上帝)
 (不可谓配天五帝不与不可谓配上帝以上帝为昊/天上帝耶而周礼以旅上帝封旅四望言之则上帝)
 (非一帝也以明堂特祀昊天上帝耶而/考工记明堂有五室则五室非一位也)
 应氏镛曰祈榖夏大雩秋大飨皆主于为民故噫
 嘻之诗以夏皆为祈谷于上帝而秋大飨与冬圜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4a 页 WYG0135-0659a.png
 丘则皆致其报郑氏独以祈榖为天而大雩大飨皆
 为五帝岂以祭之频而近于渎乎昊天曰明及尔出
 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程子言人子不可一日不见
 父母人君不可一时不见天固非虑其频且渎也
 杨氏复曰我将之诗言天者再天即帝也帝即天也
 则知周人明堂祀天非总享五帝明矣 又孟
 雩季秋大享郑注谓合祭五天帝而以五人帝配之
 合祭五帝之说无所据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4b 页 WYG0135-0659b.png
    蕙田案明堂祭帝止是祭天程子朱子之言
    深得其旨五帝之说始于郑氏应氏杨氏辨
    之是也陈氏礼书谓祭五帝与天仍用郑氏
    六天之说明堂五室而祭六天亦难强通矣
 附辨注疏武王配五人神于明堂下
 (祭法祖文王而宗武王郑注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月)
 (令曰其帝太皞其神勾芒夏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曰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曰其帝少昊其神葬收)
 (冬曰其帝颛顼其神玄冥以孔疏云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者 明堂月令五时皆有帝及)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5a 页 WYG0135-0659c.png
 (神又月令季秋大飨帝故知明堂之神有五人神及五/天帝也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故知于)
 (明堂也之郊特牲孔疏五时迎气及雩祭则以五方/人帝配 九月大飨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
 (以文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武王配五人神则谓/之宗崔氏曰皆在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
 (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称/宗文王既尔则武王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通言)
 王氏肃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
 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如郑言则经当言祖祀
 文王于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
 庙又尊其祀孰谓祖于明堂者乎郑引孝经以解祭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5b 页 WYG0135-0659d.png
 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义旨也
 杜氏通典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谓祀昊天上
 帝先儒所释不同若以祭五帝则以天帝皆坐明堂
 之中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五官之神坐于庭中以
 武王配之通名曰祖宗故云祖文王而宗武王文王
 为父配祭于上武王为子配祭于下如其所论非为
 通理但五神皆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生存之日帝王
 享会皆须升堂今死为贵神独配于下屈武王之尊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6a 页 WYG0135-0660a.png
 同下坐之义为不便
 陈氏礼书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王郑氏曰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其说以为坐
 五帝于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于庭中
 以武王配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祖宗其庙
 耳非谓配于明堂也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
 食四郊也其与享明堂于经无见又况降五神于庭
 中降武王以配之岂严父之意哉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6b 页 WYG0135-0660b.png
 唐氏仲友曰文王配上帝周之子孙未之有改孝经
 谓之严父为周公言之也乐记谓祀乎明堂而民知
 孝者为武王言之也若成王以降则亦祖而已德如
 文王而可以配上帝文王既配上帝则武王虽无配
 可也康成谓配以文武凿说也其说谓祭法禘郊祖
 宗皆配天之祭亦考之未详耳禘祖宗宗庙之祭郊
 配天之祭也郑氏注大传祖之所自出谓祭感生帝
 不足信也虞夏禘黄帝殷周禘喾所以为祖之所自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7a 页 WYG0135-0660c.png
 出也长发大禘之诗而叙契至于阿衡其为禘昭穆
 之祭何疑禘不为郊则祖宗不为明堂审矣
    蕙田案诸儒辨注疏明堂之神有五人帝五
    人神最为透快要之注疏之病在于明堂大
    飨为祭五帝所以支离穿凿一至于此也不
    知礼书何以亦有祭五帝之说亦考之未精
    耳
 附辨陈氏成王应宗祀武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7b 页 WYG0135-0660d.png
 (陈氏礼书宗祀文王则成王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毕丧武王未立庙故宗祀)
 (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人也)
 司马氏光曰窃以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者圣人
 制礼以为之极不敢踰也故祖已训高宗曰典祀无
 丰于昵孔子与孟懿子论孝亦曰祭之以礼然则事
 亲者不以数祭为孝者贵于得礼而已前汉以高祖
 配天后汉以光武配明堂以是观古之帝王自非建
 邦启土及造有区夏者皆无配天之文故虽周之成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8a 页 WYG0135-0661a.png
 康汉之文景明章其德业非不美也然而子孙不敢
 推以配天者避祖宗也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
 周公其人也孔子以周公有圣人之德成太平之业
 制礼作乐而文王适其父也故引之以證圣人之德
 莫大于孝答曾子之问而已非谓凡有天下者皆当
 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也近世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
 五帝此乃误识孝经之意而违先王之礼不可以为
 法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8b 页 WYG0135-0661b.png
 或问朱子曰我将之诗乃祀文王于明堂之乐章诗
 传以为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故季秋祀帝于明
 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时也此乃周公以义起
 之非古制也不知周公以后将以文王配耶以时王
 之父配耶曰诸儒正持此二议至今不决看来只得
 以文王配且周公所制之礼不知在武王之时在成
 王之时若在成王时则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见又
 问继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之祖配之问周公郊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9a 页 WYG0135-0661c.png
 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说如何
 曰此是周公创立一个法如此将文王配明堂永为
 定例以后稷配郊推之自可见后来妄将严父之说
 乱了
    蕙田案礼书谓成王未毕丧武王未立庙故
    宗祀文王而已然则成王终丧之后当改以
    武王配帝耶康昭而后亦各以其父配耶此
    盖泥孝经严父之说而失其旨者也夫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59b 页 WYG0135-0661d.png
    宗祀之礼虽制于周公而行之实自武王始
    武王身有开创之功而为之父者又文王也
    故得推尊其父以配上帝其后王既无武王
    之功而其父之德又或不如文王则乌可援
    严父之例耶且严父之说在周亦有不得已
    者周之王业成于文王而配天者则后稷也
    不能祀文王于郊以配天故特祀之于明堂
    以配帝此圣人之行权耳若文王可配圜丘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0a 页 WYG0135-0662a.png
    又何事创制斯礼以彰严父之义哉后世既
    无遥遥始祖如后稷之可以配天而开创之
    君亦既配于圜丘则固不必徵引古义而泥
    于孝经之文矣
 附辨礼书丰年秋冬报为明堂及郊
 (陈氏礼书诗序曰丰年秋冬报则秋报者季秋之于/明堂也冬报者冬至之于郊也先明堂而后郊者礼)
 (由内以及外也先严父而/后祖者礼由亲以及尊也)
    蕙田案秋冬报郑笺谓尝也烝也郑解此与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0b 页 WYG0135-0662b.png
    噫嘻载芟良耜异者缘诗明言烝畀祖妣知
    是祭于宗庙非祭外神礼书以为明堂及郊
    非是至冬至郊天一岁之正祭虽亦可谓之
    大报而曰由内及外由亲及疏凿矣
礼记乐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注文王之庙/为明堂制)
祭义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蕙田案祀乎明堂即所谓宗祀文王于明堂
    也孝经以为创自周公而此属之武王何也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1a 页 WYG0135-0662c.png
    周公制之武王行之所以并称达孝也注以
    文王之庙当之误矣
          右明堂飨帝宗祀
孟子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
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注/明)
(堂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 疏案地理志云齐南有泰山史记封)
(禅书云舜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遂觐东/后又云此山黄帝之所常游自占受命帝王未有睹符)
(瑞见而不臻乎泰山也云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地者案礼记明堂位云明堂者明诸侯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1b 页 WYG0135-0662d.png
(尊卑昔殷纣乱天下脯诸侯以享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六年朝诸)
(侯于明堂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封周公于曲阜令鲁/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礼乐然则泰山下明堂即周公朝)
(诸侯之处盖鲁封内有泰山后尝为齐所伐故齐南有/泰山文中子云如有用我者当处于泰山矣注云泰山)
(黄帝有合宫在其下可以立明堂之制焉礼器云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齐人将有事于泰山)
(必先有事于配林则泰山在齐明矣案周制明堂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
(室凡室二筵贾释云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又夏度以步/殷度以寻周度以筵是王者明政也周堂高九尺殷三)
(尺以一相参之数而卑宫室则夏堂高一尺矣又上注/云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以宗庙制如明堂明堂中有五)
(天帝五人神之坐皆法五行以五行先起于东方故东/北之堂为木其实兼水矣东南火室矣兼木西南金室)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2a 页 WYG0135-0663a.png
(兼火西北水室兼金以中央太室有四堂四角之室亦/皆有堂乃知义然也贾释太史闰月下义云明堂路寝)
(及宗庙皆有五室十二堂门是也四角之堂昏于太室/外接四角为之则五室南北止有二筵东西各二筵有)
(六尺乃得其度若听朔皆于时之堂不于木火/等室居若闰月则阖门左扉立其中而听朔焉)
 (杨氏复曰此又王者巡狩之地有明堂/以朝诸侯行政教非在国之明堂也)
 (辅氏广曰汉书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有明堂矣)
    蕙田案孙疏明堂亦仍郑氏五室之谬辨见
    前
          右方岳明堂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2b 页 WYG0135-0663b.png
 大戴礼盛德篇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者生于天
 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饰明堂也
 素问序黄帝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帝
 晏子秋明堂之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
 也
 荀子强国篇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使殆
 可也
 尸子君治篇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3a 页 WYG0135-0663c.png
 馆周人曰明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 周公践东宫
 祀明堂假为天子明堂在左故谓之东宫
 吕氏秋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周明堂
 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茆茨蒿柱土阶三等
 以见节俭
 淮南子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时降五
 榖蕃殖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
 时尝榖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3b 页 WYG0135-0663d.png
 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 文王周观得失遍
 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成
 康继文武之业守明堂之制观存亡之迹见成败之
 变
 泰族训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立明堂之朝行
 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
 之菑
 白虎通礼三老于明堂以教诸侯孝也礼五更于太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4a 页 WYG0135-0664a.png
 学以教诸侯弟也
 文中子问易篇议其尽天下之心乎黄帝有合宫之
 听尧有衢室之问舜有总章之访皆议之谓也并天
 下之谋兼天下之智
 通典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或谓之/合宫)其堂之制中有
 一殿四面无壁以茆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
 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
    蕙田案此即汉书公玉带之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4b 页 WYG0135-0664b.png
 唐虞祀五帝于五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计
 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五府之制未详
    蕙田案此即郑注之说
 路史帝尧居于明堂榱题不枅土阶不戚茆茨不剪
 泊如也 作七庙立五府以享先祖而配五帝
 三礼图明堂布政之宫周制五室秦为九室十二阶
 各有所居
 玉海孔子言宗祀祀事以之明孟子言行王政政事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5a 页 WYG0135-0664c.png
 以之明记言朝诸侯朝事以之明也先王之祀酒曰
 明水食曰明粢服曰明衣皆神之也在国之阳天子
 居其中行政教神而明之故曰明堂
          右明堂附录
 
 
 
 
五礼通考 卷二十四 第 65b 页 WYG0135-0664d.png
 
 
 
 
 
 
 
 五礼通考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