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a 页 WYG0135-011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首第四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礼制因革下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六年行开宝通礼
礼志太祖受周禅即位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聂崇义上
重集三礼图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之士详定之开
宝四年四方渐平民稍休息乃命御史中丞刘温叟中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b 页 WYG0135-0117b.png
书舍人李昉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左司员外郎
知制诰扈蒙太子詹事杨昭俭左补阙贾黄中司勋员
外郎和岘太子中舍陈鄂撰开宝通礼二百卷本唐开
元礼而损益之既又定通礼义纂一百卷(长编云通礼/二百卷六年)
(四月与义/纂同上)太宗勤于政治修明典章真宗承重熙之后
天下无事于是封泰山祀汾阴天书圣祖崇奉迭兴专
制详定所命执政翰林礼官参领之寻改为礼仪院仍
岁增修纤微委曲缘情称宜盖一时弥文之制也自通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a 页 WYG0135-0117c.png
礼之后其制度仪注传于有司者殆数百篇先是天禧
中陈宽编次礼院所承新旧诏敕不就天圣初王皞始
类成书尽乾兴为礼阁新编六十卷大率吏文无著述
体而本末完具有司便之
 玉海天圣五年太常博士同知礼院王皞所撰礼阁
 新编六十卷(或作五十卷/书尽乾兴)初天禧中同判太常礼院
 陈宽请编次本院所承诏敕其后不能就皞因取国
 初乾兴所下诏敕删去重复(凡千八百/三十道)类以五礼之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b 页 WYG0135-0117d.png
 目成书上之赐五品服
仁宗本纪景祐三年二月壬戌诏两制礼官详定京师
士民服用居室之制八月己酉班民间冠服居室车马
器用犯制之禁
 玉海宝元二年六月丁卯天章待制贾昌朝直史馆
 宋祁同修纂礼书
宋史职官志宋初旧制判寺无常员以两制以上充丞
一人以礼官久次官高者充别置太常礼院虽𨽻本寺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3a 页 WYG0135-0118a.png
其实专达有判院同知院四人寺与礼院事不相兼康
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元丰正名始专
其职分案五置吏十一
 玉海康定元年四月修成阁门仪制十二卷四方馆
 条例一卷客省条例七卷十月癸巳馆阁校勘刁约
 欧阳修同修礼书
宋史礼志景祐四年贾昌朝撰太常新礼及祀仪止于
庆历三年皇祐中文彦博撰大享明堂记二十卷 嘉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3b 页 WYG0135-0118b.png
祐六年七月乙丑命姚辟苏洵同礼官编纂礼书初判
太常寺欧阳修言太常典礼所在而文字散失请命官
纂集庶备讨论而传后世时朝廷重寘局止命礼院官
是岁秘阁校理张洞奏请择文学该赡者三四人寘局
命判寺一员总领知制诰张瑰又奏欲谨择有学术方
正大臣与礼官精议是非釐正䌷绎然后成书时修为
参政又命之提举治平二年九月辛酉书成凡百卷有
序一篇目录一卷以开宝通礼为之主而记其变以类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4a 页 WYG0135-0118c.png
相从其无所沿于通礼者谓之新礼通礼所有而建隆
以来不复举者谓之废礼凡立庙有议论谓之庙议馀
即用通礼条目修与判寺李东之等上之诏赐名曰太
常因革礼(自建隆/迄嘉祐)藏之秘阁异于旧者十三四焉
 国史志开宝以后三辑礼书推其要归嘉祐尤悉然
 繁简失中讹缺不备岂有所拘而不得骋乎
 李焘长编宝元二年详定閤门客省四方馆仪制所
 上新编仪制十三卷治平元年诏閤门一月一次进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4b 页 WYG0135-0118d.png
 班簿
 合璧事类庆历四年上新修太常礼四十三卷庆历
 祀仪六十三卷
神宗本纪熙宁七年八月癸巳集贤院学士宋敏求上
编修閤门仪制
礼志熙宁十年礼院取庆历以后奉祀制度别定礼仪
其一留中其二付有司知谏院黄履言郊祀礼乐未合
古制请命有司考正群祀诏履与礼官讲求以闻元丰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5a 页 WYG0135-0119a.png
元年始命太常寺寘局以枢密直学士陈襄等为详定
官太常博士杨完等为检讨官襄等言国朝大率皆循
唐故至于坛壝神位法驾舆辇仗卫仪物亦兼用历代
之制其间情文讹舛多戾于古盖有规摹苟略因仍既
久而重于改作者有出于一时之仪而不足以为法者
请先条奏候训敕以为礼式未几又命龙图直学士宋
敏求同御史台閤门礼院详定朝会仪注总四十六卷
曰閤门仪曰朝会礼文曰仪注曰徽号宝册仪祭祀总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5b 页 WYG0135-0119b.png
百九十一卷曰祀仪曰南郊式曰大礼式曰郊庙奉祀
礼文曰明堂祫享今式曰天兴殿仪曰四孟朝献仪曰
景灵官供奉敕令格式曰仪礼敕令格式祈禳总四十
卷曰祀赛式曰齐醮式曰金箓仪蕃国总七十一卷曰
大辽令式曰高丽入贡仪曰女真排办仪曰诸蕃进贡
令式丧葬总百六十三卷曰葬式曰宗室外臣葬敕令
格式曰孝赠式其损益之制视前多矣 元丰七年尚
书礼部言欧阳修等修因革礼始于建隆迄于元祐为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6a 页 WYG0135-0119c.png
百卷嘉祐以后缺而不录熙宁以来礼文制作足以垂
万世法宜下太常委博士接续修纂以备讨阅从之九
月诏礼官续编讫于元祐初
 知太常礼院苏颂请重修纂五礼疏曰六经在礼有
 三种之别周官著有司典领之事仪礼载升降隆杀
 之节戴记叙古今因革之文虽圣贤作述之不同而
 语其归趣实相为表里也后世言礼者皆不出此三
 体汉晋洎隋虽代有作者而苟简一时法制无取唐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6b 页 WYG0135-0119d.png
 明皇命学士等因贞观显庆所修五礼讨论删改集
 成一百五十卷是为大唐开元礼行于累朝设于科
 举传其学者则有义鉴义罗之类比于近代之书最
 为详悉故今世汉晋洎隋皆无传而开元礼独不废
 者以其法制存焉故也太祖皇帝特诏儒臣刘温叟
 卢多逊扈蒙等祖述其书傅以今事仍以增损足成
 二百卷是为开宝通礼又有义纂一百卷以发明其
 旨要仍依开元礼设科取士逮今官司遵用斯为不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7a 页 WYG0135-0120a.png
 刋况之六经仪礼之别也然此特一经也在于有司
 典领之事古今沿革之文犹缺而不立故举行之际
 尚或未备自开宝以后百年之间累圣躬行声明浸
 盛非有继述后世何观嘉祐初太常欧阳修奏请编
 撰彼时臣任博士职预纂修常以恭谢一门分为三
 目其一自降御札公卿百司奉行办备之事谓之有
 司其二自前期陈设至裸献礼毕谓之仪注其三采
 古今曲台论议更创之制谓之沿革以此一门为例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7b 页 WYG0135-0120b.png
 他悉仿之修己议定具草会臣罢官领他职复奏姚
 辟苏洵继掌其事辟洵离析旧文更立新体撰成一
 百卷是为太常因革礼虽号简要几同钞节姑可以
 备有司之检阅诚未足以发扬圣朝制作之盛也陛
 下留意典章修举废坠前岁诏命近臣详定礼文自
 郊庙至于群臣朝会与夫燕享器服之名数舞乐之
 音容考古揆今审求至当皆三代之所放失汉唐之
 所阙遗断自清衷举行殆遍固当著于训典与六经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8a 页 WYG0135-0120c.png
 并行为万世矜式也望再命诸儒讨论国朝以来自
 开宝通礼至近岁详定礼文以及有司仪注沿革依
 三礼随类分门著为大宋元丰新礼付之太常颁于
 学官使博士弟子讲习大义或施于科举则数岁之
 后必有详练疏通之人上副拔擢可以为朝廷讲议
 之官庶几天下尚风皆如礼教谦恭撙节不学而能
 于变时雍可跂而待也
 中兴书目皇朝仪物志三卷记皇朝见行礼仪及名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8b 页 WYG0135-0120d.png
 物制度讫于神宗朝
绍圣后累诏续编起治平讫政和凡五十一年为书三
百卷今皆不传
 历代名臣奏议哲宗元祐元年右司谏朱光廷上奏
 曰为治之道无先于礼盖人情之检柙王政之纲维
 莫不由此夫礼废而不讲久矣今天下之人自丱角
 已衣成人之服则是何尝有冠礼也鄙俗杂乱不识
 亲迎人伦之重则是何尝有婚礼也火焚水溺阴阳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9a 页 WYG0135-0121a.png
 拘忌岁月无限死者不葬葬者无法五服之制不明
 轻重则是何尝有丧礼也春秋不知当祭之时祭日
 不知早晚之节器皿今古之或异牲牢生熟之不同
 则是何尝有祭礼也冠婚丧祭礼之大者莫知所当
 行之法朝廷之上未尝讲修但沿袭故事而已曾未
 尽圣人之蕴公卿士大夫之间亦未曾讲修但各守
 家法而已何以为天下之法车舆服食器用玩好法
 禁不立僭侈尤甚富室拟于王公皂𨽻等于卿士风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9b 页 WYG0135-0121b.png
 俗如此一出于无礼而然也臣今欲乞陛下诏执政
 大臣各举明礼官参议五礼上自朝廷所行之制度
 下至民庶所守之规矩纤悉讲明究极先圣人之蕴
 以古参今酌人情之所安天下可通行以为法者著
 为一代之大典垂诸象魏颁诸四海以正人伦以变
 礼俗此则三王之举也
 给事中范祖禹乞看详陈祥道礼书劄子臣窃以国
 家之用典礼为急典礼之学制度尤难太祖皇帝时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0a 页 WYG0135-0121c.png
 命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崇义考正礼图采唐张
 镒等旧图凡六本撰成三礼图二十卷奏之太祖下
 诏嘉奖令太子詹事尹拙等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
 议又下工部尚书窦仪裁定其三礼图画于国子监
 讲堂臣伏见太常博士陈祥道专意礼乐二十馀年
 近世儒者未见其比著礼书一百五十卷详究先儒
 义说比之聂崇义图尤为精当该洽昨臣僚上言乞
 朝廷给纸札差书吏画工付祥道录进今闻已奏御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0b 页 WYG0135-0121d.png
 降付三省臣愚欲乞送学士院及两制或经筵看详
 如可施行即乞付太常寺与聂崇义三礼图相参行
 用必有补朝廷制作
宋史徽宗本纪大观元年置议礼局于尚书省 二年
诏礼缘人情以义而起因时之宜御今之俗善法古者
不法其法法其所以为法之意也已
礼志大观初置议礼局命详议检讨官具礼制本末议
定请旨三年书成为吉礼二百三十一卷祭服制度十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1a 页 WYG0135-0122a.png
六卷颁焉议礼局请分秩五礼诏依开宝通礼之序政
和元年续修成四百七十七卷且命仿是修定仪注三
年五礼新仪成凡二百二十卷增置礼直官许士庶就
问新仪而诏开封尹王革编类通行者刋本给天下使
悉知礼意其不奉行者论罪宣和初有言其烦扰者遂
罢之初议礼局之置也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
之属其后又置礼制局于编类御笔所于是郊庙禋祀
之器多更其旧既有诏讨论冠服遂废靴用履其他无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1b 页 WYG0135-0122b.png
所改议而礼制局亦罢大抵累朝典礼讲论最详记礼
修于元丰而成于元祐至崇宁复有所增损其存于有
司者唯元丰郊庙礼文及政和五礼新仪而已乃若圜
丘之罢合祭天地明堂专以英宗配帝悉罢从祀群臣
大蜡分四郊寿星改祀老人禧祖已祧而复遂为始祖
即景灵宫建诸神御殿以四孟荐享虚禘祭去牙槃食
却尊号罢入阁议并常朝及正衙横行此熙宁元丰变
礼之最大者也元祐册后政和冠皇子元符创景灵西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2a 页 WYG0135-0122c.png
宫崇宁亲祀方泽作明堂立九庙铸九鼎祀荧惑大观
受八宝大祀皆前期十日而戒凡此盖治平以前所未
尝行者
职官志政和三年五礼仪注成罢仪礼局
 中兴书目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郑居中等撰
 二百二十卷御制序一卷御笔指挥九卷御制冠礼
 十卷合二百四十卷又目录六卷在外
 玉海政和三年颁行五礼新仪先是大观元年诏讲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2b 页 WYG0135-0122d.png
 求典礼尚书省置议礼局二年御制冠礼沿革十一
 卷付议礼局馀五礼令视此编次四年修成大观新
 编礼书吉礼二百三十一卷祭服制度十六卷祭服
 图一册诏行之政和元年续编成宾军等四礼四百
 九十七卷诏颁行于是郑居中等奏编成政和五礼
 新仪并序例总二百二十二卷目录六卷三年御制
 序曰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
 议礼局请刻石太常寺七月诏比裒集三代鼎彝簠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3a 页 WYG0135-0123a.png
 簋盘匜爵豆之类五百馀器载于图诏有司改造祭
 器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以成一代之典 政和
 续因革礼四年葛胜仲为太常少卿自建隆至治平
 初所行典礼尝为书百篇胜仲续其书自治平迄政
 和四年部居条目皆视欧阳修之旧总例凡五十三
 卷吉礼九十四卷宾礼十三卷军礼四卷嘉礼三十
 三卷凶礼七十七卷庙议二十七卷合三百卷目录
 三卷与前书并藏奉常又编纂太常祠祀仪制格目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3b 页 WYG0135-0123b.png
 每岁大祠凡九十有六中祠凡二十有九小祠凡一
 十有四每祀为一卷岁再祠或四时祠或月祠若祭
 名异而祠仪相类则合一卷凡四十八卷标录二卷
  政和六年闰正月太府丞王鼎言新仪藏在有司
 民未通晓望依新乐颁行令州县召礼生肄业使之
 推行民间并以新仪从事
 朱子曰祭器经政和改制尽取古器物之存于今者
 以为法今郊庙所用则其制也而州县专取聂氏三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4a 页 WYG0135-0123c.png
 礼制度非复古制
 葛胜仲传胜仲迁太常卿宋自建隆治平所行典礼
 欧阳修尝裒集为书凡百篇号太常因革礼诏胜仲
 续之增为三百卷
 退朝录嘉祐初兖国公主降李玮时少师欧阳公掌
 礼台与诸博士折衷昏礼颇仿古制治平中邵不疑
 以知制诰权知谏院请选官撰本朝冠昏丧祭之礼
 乃诏礼院详定遂奏请置局于本院不许因循寝之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4b 页 WYG0135-0123d.png
 职官志宣和三年令太常寺因革礼五年一检举接
 续编修
 四朝志天子锐意稽古礼文之事招延群英折衷同
 异元丰有详定礼文所大观有议礼局政和有礼制
 局
礼志钦宗即位尝诏春秋释奠改从元丰仪罢新仪不
用而未暇也靖康之厄荡析无馀
高宗本纪绍兴元年十一月续编绍兴太常因革礼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5a 页 WYG0135-0124a.png
九年十二月命续编绍兴因革礼
 玉海绍兴元年太常少卿赵子昼言政和宣和续编
 因革礼渡江皆散失欲自渡江以后修纂成书目为
 绍兴续编太常因革礼诏可其后太常以总例及吉
 凶嘉新四礼凡八十六篇二十七卷或云三十卷始
 于建炎至绍兴二年编类粗成未以进御九年太常
 丞梁仲敏言绍兴三年以后修纂尚缺请委官编类
 诏本寺续修不克成书 六年成忠郎李沇以高祖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5b 页 WYG0135-0124b.png
 国子博士文易新编皇宋大典三卷来上诏送秘府
 沇迁秩其书以皇朝所定班序图次礼容仪式衮冕
 车辂旗章册命之制与夫民兵吏禄祠祭户口之数
 凡四十门釐为三卷
宋史礼志孝宗继志典章文物有可称述治平日久经
学大明诸儒如王普董弅等多以礼名家当时尝续编
太常因革礼矣淳熙复有编辑之旨其后朱熹讲明详
备尝欲取仪礼周官二戴记为本编次朝廷公卿大夫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6a 页 WYG0135-0124c.png
士民之礼尽取汉晋而下及唐诸儒之说考订辨正以
为当代之典未及成书而没
 朱子家礼序略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
 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
 者其末也三代之礼其宫庐器服出入起居之制节
 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有志于礼或违其本而务
 其末缓其实而急于文苦其难而不能举其要也其
 困于寠贫者尤患其终不能及于礼熹之愚盖两病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6b 页 WYG0135-0124d.png
 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礼少加损益为一家之书
 诚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施行之古修身齐家之道
 慎终追远之心庶犹可得复见而国家崇化导民之
 意或有小补云
 (徐氏乾学曰宋世韩杜程张司马诸大儒皆有书仪/等著始各缘天性人情之不可易者本三代遗意依)
 (时世为节文往往行之家至朱子居母忧自始死以/至祥禫参酌尽变因成丧葬祭礼又推之冠昏而成)
 (编曰家礼冠礼则多取司马氏昏礼则参司马氏程/氏丧礼本司马氏后又以礼部侍郎高闶抑崇之书)
 (为最精多采用焉书成一侍子窃之亡去而未及修/改比疾革门人请后事曰用温公礼乎曰疏书仪乎)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7a 页 WYG0135-0125a.png
 (曰未问仪礼亦摇首然则以仪礼书仪参用之乎乃/颔之则知士丧礼古经固万世不能易也盖朱子没)
 (而家礼书复出而近世尊其学多遵用之惜其仪礼/经传在经筵时欲请于朝寘局编次而不果使不克)
 (究其大全可胜叹哉今所传仪礼经传通解及通解/续编乃其门人黄干所修及干门人杨复续编幸存)
 (于世学者/其尽心焉)
 玉海太常少卿余端礼请编类书久不上淳熙七年
 礼部郎范仲艺言太祖立经陈纪为万世规首命大
 臣约唐礼书著为通礼列圣相承有礼阁新编太常
 新礼因革礼五礼分门各以类举自时厥后继纂续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7b 页 WYG0135-0125b.png
 编中兴以来久缺不录望命太常编次大臣兼领其
 事以著一代弥文考百世损益诏趣成书 初绍兴
 间太常少卿赵子书为续因革礼三十卷其后礼官
 踵为之书成未得进御淳熙十二年三月权礼部侍
 郎史弥大言太上再造讲明典礼陛下绍统如内禅
 庆寿之类亘古所无宜宣取以进略经一览付之有
 司俾常遵守不必备仪卫施爵赏诏礼部太常寺缴
 进四月十七日上之凡三百卷赐名中兴礼书总三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8a 页 WYG0135-0125c.png
 百八十门 光宗绍熙二年八月黄灏请掇取冠昏
 丧祭仪摹刻颁郡县奏可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元年秋九月甲戌令礼官纂集孝
宗一朝典礼
 玉海嘉泰二年八月礼部尚书费士寅等言礼寺以
 孝宗一朝典礼续纂中兴礼书八十卷诏令缴进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五年九月己酉有司上续修中兴
礼书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8b 页 WYG0135-0125d.png
 玉海嘉定六年秘书少监李埴纂公侯守宰士庶为
 通礼三十卷取开宝政和凡通行者分别五礼类为
 一编 嘉定十一年三月礼部员外郎李琪奏请令
 太常将庆元元年以后典礼编纂成书
礼志理宗四十年间屡有意乎礼文之事咸淳以降无
足言者
辽史礼志辽本朝鲜故壤箕子八条之教流风遗俗犹
有存者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耀尼和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9a 页 WYG0135-0126a.png
抡罕制祭山仪苏尔罕制色色仪阻干可汗制柴册
再生仪其情朴其用俭敬天恤灾施惠本孝出于悃忱
殆有得于胶瑟聚讼之表者太宗克晋稍用汉礼今国
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
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
加详
金史礼志金人之入汴也金人既悉收其图籍载其车
辂法物仪仗而北既而即会宁建宗社庶事草创皇统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19b 页 WYG0135-0126b.png
间熙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辂导仪卫陈鼓吹而宗社朝
会之礼亦次第举行继以海陵命官修汴故宫缮宗庙
社稷悉载宋故礼器以还世宗既兴复收向所迁宋故
礼器命官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
校所以审乐统以宰相通学术者于一事之宜适一物
之节文既上闻而始汇次至明昌初书成凡四百馀卷
名曰金纂修杂录凡事物名数支分𣲖引珠贯棋布井
然有序炳然如丹又图吉凶二仪卤簿十三节以备大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0a 页 WYG0135-0126c.png
葬小卤簿九节以备郊庙而命尚书左右司春官兵曹
太常寺各掌一本宣宗南播疆宇日蹙图籍散逸既莫
可寻而其宰相韩企先等之所论列礼官张玮与其子
行简所私著自公记亦亡其传故书之存仅集礼若干
卷其藏史馆又残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庙诸神祀朝
觐会同等仪而为书若夫凶礼则略焉
金史章宗本纪章宗明昌五年春正月己巳初用唐宋
典礼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0b 页 WYG0135-0126d.png
元史礼乐志宋因唐礼作太常因革礼而所制大晟乐
号为古雅靖康之变礼文乐器扫荡无遗元之有国肇
兴朔漠朝会燕享之礼多从本俗太祖元年大会诸侯
王于阿难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世祖至元八年
命刘秉忠许衡始制朝仪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寿节
及诸王外国来朝册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号进太
皇太后皇太后册宝暨郊庙礼成群臣朝贺皆如朝会
之仪而大飨宗亲锡宴大臣犹用本俗之礼为多而其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1a 页 WYG0135-0127a.png
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飨燕则用燕乐元之礼乐揆之
于古固有可议然自朝仪既起规模严广而人知九重
大君之尊至其乐声雄伟而宏大又足以见一代兴王
之象其在当时亦云盛矣
 王圻续文献通考元作礼典上中下篇一曰朝会二
 曰燕享三曰行幸四曰符宝五曰舆服六曰乐七曰
 历八曰进讲九曰御书十曰学校十有一曰艺文十
 有二曰贡举十有三曰举遗逸十有四曰求言十有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1b 页 WYG0135-0127b.png
 五曰进书十有六曰遣使十有七曰朝贡十有八曰
 瑞异为礼典上篇一曰郊祀二曰宗庙三曰社稷四
 曰岳镇海渎五曰三皇六曰先农七曰宣圣庙八曰
 诸神祀典九曰功臣祀庙十曰谥十有一曰赐碑十
 有二曰旌表为礼典中篇一曰释二曰道为礼典下
 篇盖朝会以尊君治人之道也郊庙以禋祀事神之
 道也佛氏为教超乎神人之表所以辑福于国家民
 庶者也故各为一篇之首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2a 页 WYG0135-0127c.png
元典章至元十六年诏太常寺讲究州郡社稷制度礼
官折衷前代参酌仪礼定祭祀仪式及坛壝祭器图写
成书名曰至元州县社稷通礼
 李好文传泰定四年除太常博士会盗窃太庙神主
 好文言在礼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玉祭器宜贮之别
 室又言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遇大礼皆临时
 取具博士不过循故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为集礼
 而乃令各省及各州郡县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2b 页 WYG0135-0127d.png
 礼乐自朝廷出郡县何有哉白长院者选僚属数人
 仍请出架阁文牍以资采录三年书成凡五十卷名
 曰太常集礼
 李好文太常集礼槁序太常集礼槁为编秩者郊祀
 九社稷三宗庙二十有一舆服二乐七诸神祀三诸
 臣请谥及官制因革典籍录六合五十一卷事覈文
 直汇杂出而易见盖太常之实录太宗皇帝中原甫
 定则已命孔子之孙元措访求前代礼乐宪宗皇帝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3a 页 WYG0135-0128a.png
 时则有日月之祀世祖皇帝中统之初建宗庙立太
 常成宗皇帝肇立郊丘武宗皇帝躬行祼享英宗皇
 帝广太室定昭穆御衮冕卤簿修四时之祀列圣相
 承岁增月辑典章文物焕然毕备矣泰定丁卯秋好
 文备员博士既而佥太常礼仪院事遂暨一二同志
 蒐罗比校书成名之曰大元太常集礼槁
明史礼志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
广徵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3b 页 WYG0135-0128b.png
常司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议以
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
祀感格可垂鉴戒者名曰存心录二年诏诸儒臣修礼
书明年告成赐名大明集礼其书准五礼而益以冠服
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
毕具又屡敕议礼臣李善长传瓛宋濂詹同陶安刘基
魏观崔亮牛谅陶凯朱升乐韶凤李原名等编辑成集
且诏郡县举高洁博雅之士徐一夔梁寅周子谅胡行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4a 页 WYG0135-0128c.png
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同修礼书在位三十
馀年所著书可考见者曰孝慈录曰洪武礼制曰礼仪
定式曰诸司职掌曰稽古定制曰国朝制作曰大礼要
议曰皇朝礼制曰大明礼制曰洪武礼法曰礼制集要
曰礼制节文曰太常集礼曰礼书若夫釐正祀典凡天
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而诸神封号悉改从
本称一洗矫诬陋习其度越汉唐远矣又诏定国恤父
母并斩衰长子降为期年正服旁服以递而杀斟酌古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4b 页 WYG0135-0128d.png
今盖得其中永乐中颁文公家礼于天下又定巡狩监
国及经筵日讲之制后宫罢殉始于英宗陵庙嫡庶之
分正于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礼作乐自任其更定之大
者如分祀天地复朝日夕月于东西郊罢二祖并配以
及祈谷大雩享先蚕祭圣师易至圣先师号皆能折衷
于古独其排众议祔睿宗太庙跻武宗上徇本生而违
大统以明察始而以丰昵终矣当时将顺之臣各为之
说今其存者若明伦大典则御制序文以行之礼仪成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5a 页 WYG0135-0129a.png
典则李时等奉敕而修郊祀考议则张孚敬所进者也
至大明会典自孝宗朝集纂其于礼制尤详世宗神宗
时数有增益一代成宪略具是焉
 圣学格物通明洪武五年三月上命礼部重定官民
 相见礼
 大政纪永乐三年十月礼部进冕服卤簿仪仗并洪
 武礼制礼仪定式礼制集要稽古定制等书上以祖
 宗成宪不可改更即命颁之有司永为仪式 宣德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5b 页 WYG0135-0129b.png
 四年二月谕礼部尚书胡濙揭榜申明内外官员服
 饰仪从序立及尊卑称呼定制使无僭越 宪宗成
 化三年九月侍读尹直请萃成圣朝仪文法制集为
 礼书上是之
 大学衍义补丘氏浚曰成周盛时以礼持世凡其所
 以建国而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者皆谓之礼焉不徒以祭祀燕享冠婚宾射以为礼
 也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治典为先而礼典仅居其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6a 页 WYG0135-0129c.png
 一然其书不谓之治而谓之礼其意可见矣三代以
 前以礼为治天下之大纲三代以后以礼为治天下
 之一事古今治效所以异者以此
 
 
 
 
 
五礼通考 卷首第四 第 26b 页 WYG0135-0129d.png
 
 
 
 
 
 
 
 五礼通考卷首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