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看史剩语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H 页
藏书金匮。命宫人掌之。
杜太后以为周亡在主幼。殊不知主幼而无辅相之人耳。况兄弟相传。乃不得已之举。非经常之道也。太后此命。特一时之近见。妇人之偏爱。适所以滋乱而阶祸。太祖虽不敢矫拂。而亦当委曲从义。不可容易从乱。为赵普者。尤当据经守义。反覆陈谏。使太后释偏近之意。太祖无难处之势可也。顾乃不然。遽就记录。藏之金匮。阿意一时。背言他日。其罪固不容诛。视袁盎愧死矣。且既从其命。又重其事。则似宜明示中外。典之太常。庶几举动光明。小弭危疑之端。而乃反秘藏密守。唯恐人之或知。何等大事。使妾妇掌之耶。是必太祖之心。不敢深以为然。故不欲显明其事。姑且将顺。而俟后日改图耳。噫此乃烛影之祸所由作也欤。
诏修前朝诸陵被盗发者
太祖诏修前代周汉以来二十七陵被盗发者。备法服重葬致祭。盖盛典也。是心足以王矣。其后胡元代宋。命奸僧尽掘宋帝陵寝。极其惨毒。闻冬青歌诗。至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L 页
今令人抆泪。信乎夷狄之与帝王。行事正相反。而天之报施善淫。果未可知也。
烛影
烛影之事。遂成千古之疑案。前后史论。殆如聚讼。然原其情而定其罪。推其迹而较其实。则亦可以判断焉。盖以此事为可疑者。李焘长编。胡一桂史纂通要。陈桱通鉴续编。刘定之宋史断也。以此事为不可信者。丘琼山世史正纲。夏华亭皇明文萃。尹蹇斋琐缀录也。两端辨说。无复馀蕴。而或按覈之太深而不能无所据依。或故纵之太缓而亦终归于苟且。今虽不能尽加订诘。而但太祖约誓之后。已经许多年。尚不封匡义为太弟。明示传位之渐。固足以为窥觊疑贰之端。而临崩属事之际。唯晋王独知之。他人虽皇后大臣宦官宫妾。皆屏不得与焉。向者杜太后之崩。虽妇人内丧。太祖之外。赵普亦得以入侍。以成金匮之事。况太祖以天子。临崩以天下与人。此何等大事。而不遍召大臣定大策。同与嗣人受顾命。而独卧夜室。与一人暗暗相付受耶。设太祖病甚不暇察。为晋王者岂不合忧遑奔走。明与他人以正终君父之丧耶。由此其迹则虽无烛之影斧之声。固可疑其有实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H 页
及得位不逾年而改元。改所赐之名。宋后崩而不成服。二德廷美俱不得其死。其慢绝戕贼之举。不一而足。足以窥其素所蓄积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由此其情则当其患得之时。离席进退之事。将何所不至。不可谓无其罪也。其迹既如彼。其情又如是。春秋鈇钺之诛。太宗恐未免也。昔鲁隐公将逊国。而去位不亟。遂蹈弑夺之祸。太祖之心。虽异于隐公。烛影之变。未必不同于蔿氏也欤。
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太宗立襄王元侃为太子。庙见还。民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悦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夫立其子而为嗣。人心向附。则岂但宗社生民公共底福。实乃家庭父子私情之至喜至慰者也。今反不悦。其言如此。此岂人之情哉。甚矣欲之蔽也。闻人心属太子则恐太子之夺其位。是以其阴心疑其子也。其子不足疑而尚且疑之。况其他耶。每疑烛影之事。非太宗之所可为。见此然后始知其心之猜忮阴险。无所不至。患失其位。不知有其子。患得其位。安知有其兄耶。惟其有所为于前日。故恐其无置身地于今日。使当时太子或失谦德。大臣不善和解。则安知元侃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L 页
之不同于元佐也耶。君子观人。不于其迹而于其心。由此其心则固可推于云云之说也。或曰太祖之于太宗。友爱天至。至于灼艾分痛。岂有如此事乎。曰是不然。太祖之于太宗。虽友爱天至。而太宗之于太祖。自无友爱之心。则岂可以太祖之如是。保太宗之无是耶。
谓吕端大事不糊涂
太宗谓吕端大事不糊涂。中书事必经端参酌乃得开奏。其后如策立真宗。可谓不糊涂。然其时太宗已大渐。太子已建立。决策扶植。将有功而无祸。其事虽难而实易为力。其在太宗时。如不丧宋后等事。可谓大矣。端在平章而无一言救正。可谓不糊涂耶。人臣事君之道。莫大于格非。宋后之事。禹偁犹能诵言。端有愧焉。所谓大事者。其亦异乎是矣。
天书告太庙
甚矣真宗之愚也。与钦若伪造天书。本欲誇示外夷。至以此柴天地祝宗庙。其谁欺乎。欺天乎。欺祖宗乎。抑亦自欺而已乎。于是益叹李沆之明见。孙奭之不惑也。如王朝辈。真是儿女子耳。
未尝有南人当国云云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H 页
王朝斥钦若于真宗曰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康节闻杜鹃而叹曰必有南人乱国者。然则南方之人。果皆不足用。而天下之才。果皆以土地分耶。先儒有言。西北人才。与东南不同。此槩言水土风气之不同。不必谓南人皆不善。北人皆可用也。真宗之用钦若。神宗之用安石。适有此数。适用此人。以至于乱。不可以此为千古人物之断也。若然则北方之强。反胜于南方之强耶。汉唐之兴。固由于西北。大明之盛。非起于东南也耶。舜生于东。文王生于西。而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则果可以土地而分人物耶。设令气数虽如是。而斡旋挽回。只在于人君之手。则尤不当如此论定也。宋史笔断。专以气数之说为重。不得不辨云尔。
王拱辰劾王益柔
王益柔与苏舜钦等狎饮公酒。侮弄圣贤。此固王政之所治。士论之所弃。风流之习。渐不可长。王拱辰劾之。固不失正。而当时见讥公议。后世以为奸党者何也。拱辰之言虽正。而拱辰之心。本出于邪。特欲因此为阶梯。打尽一时之善类。斯可罪也。或因拱辰之奸。遂以益柔之事为是则不可。惜乎。韩杜之徒。不能规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L 页
益柔之事于前。以防谗贼之口。而徒能救益柔之罪于后。以长倾轧之势也。
仁宗朝日食最多
宋之贤君。莫过于仁宗。宋之贤臣。莫盛于斯际。而是何日食之变。无岁无之。阳明之世。反有阴胜之灾耶。仁宗虽曰贤君。而优游不断。失乾刚之德。群贤虽曰见用。而旅进旅退。无责成之效。奸邪杂进。夷狄方长。储贰未定。民心无系。固足以召戾而致警。祗以上犹有修省之实。下又多扶翊之力。得保其治。所谓天心仁爱人君。国有灾异而兴者。信非虚语矣。
朕之立卿之功
英宗以文彦博为枢密曰朕之立。卿之功也云云。初仁宗久养宗实于宫中。犹豫须待。不即建置。至末年诸臣力请。然后乃定大计。而英宗顾乃牢辞固让。有若终身不受者然。至于不得已而后就焉。诚司马光所谓辞不訾之富。贤于人远矣。及其既即位。遽失太后之欢心。固已欠其子道。欲崇濮王之皇号。亦殆乱其宗统。然而其用心积虑之微处。未易以窥测。至谓文彦博曰朕之立卿之功也。其有求位之情。于是立见。若无经营欣幸之意。岂有丕承先帝之命而称谢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H 页
大臣之功之理哉。是不以先帝之命为德。而以诸公之请为恩也。然则向之所以辞之让之者。不过见仁宗犹豫不决。虽诸臣力请。有未可便就。故特为此前郤之态。以固其建立之势耳。非诚也乃诈也。
濮王议
人有一本。庙无二考。不可以所生之私恩。乱天下之大统。甚矣不学之过也。韩公相业。非不伟然。永叔文章。非不焕若。以其无讲究之方践履之实。故重失礼意。转相依阿。陷君父于非义。为公议之所弃。惜哉。
增置宫观官
宫观设官。自宋初盖已有之。至是安石增置之耳。原其官反名义。本非经正。非所以待士君子之职。亦非所以有益于国事民事。若并与其官与宫观而罢之。正是程夫子论设醮之意也。然而建置已久。间或有先王冠履之设。因有以典守之。又可以卑秩薄禄为居閒縻久之地。若未易从头破除。则为臣子者固难拣择受任。贤者之辞尊辞富者。亦不惮为之。此朱夫子所以黾勉而请祠者也。琼山历论设官之失是矣。而至谓南宋大贤亦不免焉。食焉不理其事。岂所谓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云云。以深文隐语。为讥切朱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L 页
子之计。不亦太激而几于险乎。
唐坰斥安石
唐坰初附安石以进。终则劾奏不有馀力。论者未尝不恶其反覆。然或当初不知安石之奸。不惮以身为之用。及其备见误国之状。则翻然改图。出力攻之。此固人情之所不免。而非索性小人之所及也。噫世之阿附小人者。苟皆如唐坰之自新。则亦岂复有绍述效尤之祸也耶。余故于坰之事。固尝与其终之改。而不暇斥其始之罪也。
洛党川党朔党
君子固未尝为党。而同善者自然汇集。彼小人者。群起而攻之则不得不扶正而抑邪。此乃理势之必然。君子之不幸也。程夫子正学大道。以扶斯世。苏轼以粗诞之才阴谲之术。忿然而疾之。肆然而攻之。刘挚之徒以流循之见。无甚从违于彼此。于是洛朔蜀党名分焉。后之论朋党者。未尝不长吁深叹于斯也。刘氏定之以为譬之兵家。朔党为自守之兵。洛党为应敌之兵。蜀党为侵邻之兵。斯固名言。愚尝广之曰自守之兵。杂霸之兵也。应敌之兵。王者之兵也。侵邻之兵。盗贼之兵也。至于熙礼之人则夷狄之傍伺窃发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H 页
者也。世徒知王蔡之为小人。而不知苏家之非君子。夫夷狄外患也。盗贼内忧也。岂可以未至之外患而舍已迫之内忧哉。此朱光庭贾易诸人不得不深恶而痛斥之也。丘琼山以为未闻君子以道义而相攻者。然则彼子瞻之辈。有何道义可比并于河南耶。此无异允夫程苏之室之论也。使轼稍知道义。仅如程门之三尺。将慕悦之不暇。宁复有雠嫉之事耶。所以攻之者。以其非君子也。以其无道义也。今曰君子以道义而相攻。其亦过矣。又曰以斯文为己任。自谓继千载之绝学。而亦视其徒为之而不救正何哉云云。以此为若不满于程子者然。此又不然。程夫子凤举于鸡群。何尝有意于攻战。特诸子鹯击于鸟雀。自有所不免。丘公于刘文泰之劾王公。亦不得救正。况以此为伊川之累。其亦误矣。噫一种议论见识。唯务宽大包容。初不分阴阳邪正。只谓调济其两间。然亦终不能调济得。只是抑阳而扶阴。去正而存邪。可胜叹哉。可胜惜哉。
傅尧俞等求罢
丘琼山论此条。因谓宋世贤士大夫。一有议论异同。即便求去。无同寅协恭之义云云。至谓宋朝待士大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L 页
夫极厚。而一时士大夫负宋朝者多矣。此论似好而于义实有所未安。所以为宋谋则忠矣而为士大夫计则粗矣。当时人物大贤如程伊川。善类如范纯仁辈。皆未尝枉道以徇人。他如苏轼秦吕之流。类皆功名底人。流循放恣。喜事起闹。虽欲同舟共济。奈不为舤不为橹何哉。此所以不能苟同。而玆数君子既以直道事君。自不能一日安于朝廷。虽欲不去不可得也。况进礼退义。难进易退。君子之道也。苟不顾礼义。知进不知退。岂可谓之士君子。而亦何补于人国哉。然则宋之待士大夫。固未尝有不贰之实。而诸君子之莫如敬王。不可谓之有负于宋也。
徽宗下诏罪己
徽宗用宇文虚中之言。下诏罪己。至谓不吝改过。可便施行云云。其悔心可取。而吁亦晚矣。济得甚事。况其平生过恶。根本尚在。教主道君之称。仍以不去。其崇信虚无。亵天慢人。毒流四海之罪。无片言及于诏语。凡所施行。不过一场文具。陈东所谓六贼辈举皆无恙。则此岂足以感人心回天意销已迫之祸乱也哉。汉武帝平生所为视徽宗不甚相远。而表章儒学。非党籍之比。经理武略。无童马之谬。至于轮台一诏。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H 页
一出于诚意。其惠足以及于天下。则宜其保有国脉。不立至危亡也。如徽宗之罪己。可谓不善学武帝者矣。
种师道为将。李纲为相。
当靖康危急存亡之秋。有相如纲。有将如师道。使金人竟得气去。虽有百纲千师道。其如不信用何哉。然而当时人心实恃此而为重。况世降以来。无二公将相之人。而有靖康危急之变。将何所恃而存耶。噫。
杨龟山请罢安石配享
龟山当靖康之际。上书论蔡京奸状。斥安石邪说。其扶世道卫正学。摧陷廓清之功。直与种师道十万之师。争其雄长也。南渡之初。天命人心。犹不能尽去者。伊谁之力欤。
李若水劝帝行
李若水初劝帝之金营。竟致青衣之辱。可谓误国之罪人。及其祸迫。乃立节而死事。可谓忠义之烈士。世人皆知若水之忠。而不知若水之罪。其忠之盛。足以掩其罪之大故也。然而人臣之死于忠。分耳职耳。其不念虎狼之虏。劝君父以入不可知之地。虽有百李侍郎死节。其于国家之亡何哉。但其心之炳然者。本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L 页
不欲误国。而终能有以自白。则尚论之人。庶或原情而恕罪。世之不幸而当危乱之朝者。无亦为若水之忠哉。噫有若水劝行之事。而无若水抱帝之人。此余之所深悲也夫。
李纲请车驾留京城
当金人之初至。人心尚奋。城池尚坚。李公请车驾留之固也。终不听其言。不用其人。欲去欲留。欲和欲战。无一方略。无一处置。竟至自就灭亡。此岂纲之为哉。丘琼山论以为说者徒以人君死社稷为言。谓天下城池岂复如都城。不量其君之不能死社稷。都城之不可守云云。此果然矣。若以此为李公之罪则不可。诚如李公之策则其城无不可守之理。其君有不必死之势。既不能死于社稷则何往而不死。既不能守都城则何往而可守。此公之所以必欲留车驾守都城。其终不然者。非其志也。噫。
李纲求去
李纲当宋室危急存亡之秋。鞠躬尽瘁。殚心竭力。规抚措画。屹有成算。言论风旨。灼有可观。苟能信用则蔑不济矣。顾为和议所误。一无所施。而天下事机。不留时刻。名位不可一日而苟居。居之无益于事。去或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H 页
激励而感动。则纲之计有去而已。丘琼山谓人臣事君。有死无贰。当是时纲不可去。为纲计。言既不从。继之以死。身豫其间。委曲弥缝云云。斯固确论。而似不知纲之心事。夫君子进退之节。不以安危而或改。人臣无贰之心。不以黜陟而有异。纲之求去。初岂有一毫计较利害祸福之心哉。特出于忠义恻怛。在分义不得不然耳。求去也求去其位也。岂欲求去宋室之山林之草野。抑亦北走胡而南走越耶。肝已披矣。胆已沥矣。既以死争之矣。若使不去而姑从其计。委曲迁就。则天下事已置于奈何不下之地矣。此纲之心事炳然如丹。无纤芥可疑。今反责以无人臣委身事君之义。诚过矣。
张浚请以日易月
徽宗及后崩。高宗成服。张浚请遵以日易月之制。呜呼。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古今之通义也。张浚方事高宗。复雠讨贼。而乃请短其丧制。至谓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何其谬耶。欲复君父之雠。而先忘君父之恩。欲讨天下之贼。而先坏天下之礼。吾未见其可也。使高宗虽不如殷高宗谅闇不言。而诚能尽其礼制。出于至诚。前衰后版。以寓其摧痛罔极之情。寝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L 页
苫枕块。以展其思慕不宁之道。则以之而讨贼。以之而复雠。蔑有不济矣。天子之孝。亦不当如是耶。今也不然。食夫稻衣夫锦。怡怡然处安乐之享。未尝有时月之变节。其于爱亲报本之道。事亡追远之义。固已扫地尽矣。何暇念其雠而讨其贼耶。终高宗之身。不能讨贼复雠。非其力不足也。以其无爱亲之心故也。苟有爱亲之心。凡可以讨贼复雠者。不一而足。何苦而不为之耶。为张浚者尤当勉以礼义之正。发其恻怛之意。有以立天下之本而成天下之业。乃反格而不行何也。夫武臣兵民必欲尽制。则或妨于金革之事。今天子行丧。何难于征讨。而谓不与士庶同。必去先王之制而后快于心乎。毁礼之责。导恶之罪。张浚恐不免也。
张俊荐用赵鼎
张公虽有偏暗处。而其忠义志节。尽有明白磊落处。如劾李纲而荐其忠之可用。与赵鼎不和而终喜其代己为相。怒岳飞而后悔其不用。虽其一时所见之蔽。有所出入异同。其诚心为国。不负忠贤。其心断断乎无他矣。于其过处。乃见其长处。呜呼。张公之所以见取于先儒。其以此夫。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0H 页
高宗称臣受封
高宗以堂堂中国之君。称臣受封于犬羊之虏。此盖偷惰顽钝。负义忘雠。天下万古人伦之罪人也。其志可恶而不可怜也。刘定之以为高宗为亲而屈。其志可怜也。使高宗诚有为亲之心。则凡可以为亲而讨贼而复雠者。几度放过几度坏了而恬然不以为愧。漠然不以为意。必至称臣奉表负义忘雠然后为可以为亲也耶。又以汉高周平之事。为上下之比。夫高祖之为其父地。亦太疏歇。而其亦幸而免焉。则固不足法。至如平王之所可恶者。高宗实为之。其所以摈斥贤相。杀害良将。惑信奸邪。媚悦丑虏者。其与遣兵戍守以救其危者。相去伯仲耳。宁有一毫诚心为亲之念哉。刘氏之言。原情太过。不免为故纵之失。故辨之云。
岳飞言用兵之术
张浚问用兵之术。飞答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斯固极至之论。真可谓帝王之将也。观飞平日行师御众临敌取胜。一一皆中。不负所言。噫有将如此。而高宗不能用。千载之下。令人有馀恨也。
高宗不能复雠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0L 页
高宗偷安一隅。惑信和议。终不能复雠而雪耻。此固仁人志士之所深恶而痛斥者也。今见琼山所论。其所言时势者似矣。但于义理尽有所未安。似若为高宗游谈者何也。请试历举而辨之。琼山谓论事者先设以身处其地然后足以服其心。若但据理而言。未见其可也云云。是大不然。夫君子论人。固当原情而审悉。亦当以君子之身。处君子之地。推其心而断其事。不当以小人之心。处小人之事。成其谋而遂其私也。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一决诸理而已。若不复据斯理。而只循事变之末而有所迁就。则天命之流行。不几乎泯灭。而私欲之横流。将无以遏绝矣。恶可哉。此盖立论主意之失。而又论周平晋元及高宗之事。平王不足道。而元帝渡江之后。虏势犹有可乘之机。若夫高宗所遇之虏。其势尤为难焉云云。此又不然。周平王不能讨贼。反遣兵戍守。以救其危。然而称臣受封。甘为臣妾。亦不至如高宗之甚也。晋元帝时固有可乘之机。而内多跋扈。不能自立。刘石强梁。实未易图。如祖逖渡江之际。不得奋起而经略。斯乃庸鄙之甚。而亦未尝奉表输诚于曜勒之庭也。女真之强。虽不下于五胡。而宋之将相忠义智勇。实过于晋。苟能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1H 页
委任而责成。则如李纲为相之日。宗泽守汴之时。岳飞郾城之役。刘锜顺昌之捷。堂堂大功。指日可期。岂可谓无可为之机而尤难于元帝之时耶。又谓高宗君父母妻兄弟为金人所絷。徽宗有子三十一人。仅有一身。万一蹉跌。其如宗社何云云。此又不然。夫为此说。固秦桧当时之长喙。高宗后日之蔽面。而夫父母兄弟为其所絷则讨贼之举。尤不可不急。顾念一身不能进取者。只为身谋。非为宗社计也。苟使高宗不计利钝。血诚恢复。当时形势。蔑有不济。设或蹉跌。而于天下臣子之心。岂有所憾耶。然则高宗之不能复雠。不为也非不能也。岂可诿之以时势之难。而不责之以义理之实耶。
孝宗入继大统
孝宗以太祖子孙。入继大统。后之论者皆以为太祖留有馀不尽之福。以与其后。而汴宋之北迁。由于太宗之横取大物。贼其兄皇云云。夫以皇天福善祸淫之理。君子劝善惩恶之论。固应如是。但如笔断所言。指拟太甚。似若以某事为某事之应。未免流于报应之说。初不若只据理之是非事之得失而论之为无㢢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1L 页
自此事当归一
孝宗不听张浚诸贤之谏。惑于思退奸巧之言。竟遣请和之使。及胡昉之见执。谓浚曰和议不成天也。自此事当归一。噫当时之事。其果自此而归一耶。吾知其自此而尤不能归一也。何则只就其一言而断之。其曰和议不成天也。足见其心之素所蓄积。愿欲者实在于和议之成。玆不顾忠贤之议。勇意成就。及其狼狈僇辱无可奈何而后。实不胜其无聊失望之甚。归之于不幸之天。黾勉而为此云云之说。则其志固未尝归一于恢复也。惟其志不一。故明年而弃地。又明年而请和。至于撤戍散兵。罢城归将。其所长虑而大计者。不过受书献幤之间而已也。恶在其事之归一耶。胡新安谓观此则知孝宗复雠之志何其决也。吾不知何说也。
举朝皆妇人
胡澹庵谓孝宗曰举朝皆妇人。烈哉斯言。当时天下有几个男儿。而甘为臣妾于犬豕。宇宙归来。巾帼滔滔。庸讵知后之所可愧者。不有甚于前也耶。噫。
孝宗行三年丧
孝宗能行丧制。虽一时朝臣更谏而不听。乃能与二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2H 页
三儒臣。评定而施行。上下数百载。一人而已。非其天资至仁。固不能及此。而濂洛以来圣学大明。天伦之重。人事之则。自有以感发于斯耳。昔滕文见孟子而得闻性善之说。乃能行三年之丧。学之于人。固如是夫。至如晋武魏文。能自奋于礼乐波荡禽兽云扰之中。其天资之高。视滕文孝宗尤有难焉。顾其不能尽道而合礼者。岂犹素不闻尧舜文武之道。而不免为风声习俗之所移夺而然耶。噫有滕文宋孝之资而闻孔孟周程之学。则能尽其孝。有晋武魏文之资。而不闻尧舜文武之道。则不能尽制。有是乎天资之不可独恃而道学之不可不勉也。自玆以来。道虽不行。而学非不明也。寥寥帝王家无有闻焉。则并与其天资之好者而不可得以复见耶。吾以是益有感于孝宗以上数君所为。
追复岳飞官
孝宗初立。追复岳飞官。非因史浩之请。固自为也。使飞尚在。果能共成恢复之功耶。飞亦尝见帝于在田之日。知其为英主。则其必遇合无疑也。高宗不能自用。而亦不留以为子孙之用。吁亦甚矣。或谓孝宗有张浚而不究其用。虽有岳飞不用。此诚至论。但浚虽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2L 页
忠而才短。累见败衄。此孝宗虽欲委任而不能专仗。因或动于汤史之邪说耳。使飞专制诸将。上所信重如浚之所遇。则其所以经营布置。当有可观。必鲜有败事。孝宗亦必兴起而无所前郤矣。然飞亦小横。孝宗不能去耶。许浩之言。终不能无见云。
金主还宋宝器
高宗升遐。孝宗使韦瑺等告哀于金。致以遗物。金雍却玉器玻瓈器弓剑之属曰彼国前主珍玩之物。宜宝藏以无忘追慕。受之义有所不忍云云。意者高宗遗命使之款纳。以尽其平生事金之诚。其所以自致鄙薄于敌人者。已不赀矣。设或孝宗称遗物而遗之。未知此于礼何据。于事何益。所以贻先帝之辱。损中国之体。又有不可言者。古之人虽有以珠玉皮币事之者。彼求之而不得已应之。亦岂忍将父兄口泽所存之物。强侈于丑虏之目哉。可羞也已。可笑也已。
孝宗传位恭王
孝宗不当传位恭王何也。夫传禅之说。起于魏晋以下。而以尧舜为口实。尧荐舜而舜摄政。舜荐禹而禹宅揆而已。何尝于尧舜未崩之前。居尧位而入舜宫耶。不过叔世之乱臣贼子外凌内逼而后。为其君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3H 页
者不得已而为此举也。其所自为者。仅有周天元之类。而其荒淫乱亡。已不足道也。高宗传位于孝宗。未报父兄之雠。遽谢宗社之奉。自就便地。以图逸享。其乖义失经自不小矣。第幸付托得人。故犹不至于乱亡。奈何孝宗效尤而再误耶。使恭王其果贤而克负荷大任。只当储养监抚。以为天下之大本而已。况恭王之痴騃不肖若此其甚。则外间虽未备谙而或有属望。岂以帝之英明而不知其苗之硕。将此莫大之物。忙授而等弃耶。知而与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与之。是不智也。不仁不智。孝宗不但得罪于天下。抑亦得罪于高宗也。以是而贻谋。故光宗亦欲亟立其子。驯致父子隔绝。国几以亡。宜夫。
赵汝愚谋立嘉王
光宗受制悍妻。不孝其父。生不问疾。死不临丧。此固天下万古之罪人。不可一朝居于天子之位者也。然而为其臣子者。当宛转调护。委曲处置。不使有后日之悔可也。赵如愚谋以太后旨。禅位嘉王。其谓嘉王曰天子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中外忧乱。万一变生。置太上何地云云。此固足以处大变也。然而光宗既不可废置而正其罪。则岂若申请建储。权主丧事。外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3L 页
内协赞。以待事变。或其光宗不起则因遂即真。幸而疾瘳则当即复辟。一以诚意。两无嫌疑。君臣父子之间。或有感动而开悟者矣。留相之见。盖出于此。惜乎汝愚不与之合也。噫噫亦危矣。汝愚之事也。幸其成之而父子之情犹有不通。设若未成则君臣之义置之何地。留公之虑亦及于此。而汝愚之意遂不可回。则只有奉身而去耳。或以留之出。为避祸逃匿。非大臣道。是则不然。留公当初极力猷谋。至于无可奈何之地。当时事已落在第二义。如汝愚贵戚之卿。自足办此一着。则夫安得不去。但留之力量。固不足以不动声色。转移祸机。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而赵之作事。亦不谋于始。开国承家。正犯勿用之小人。又不能随时制变。宜无以善其后也。然其疏处虽疏。而本心徇国。初无一毫私意。故君子之论。亦深与之。所谓有伊尹之志则可者此也。只是宁宗一身上分义道理。大段欠阙。国家虽大。宗社虽重。安有不受君父之一言付托。徒以别人之从旁劝恿。遽当莫重之寄。亟取莫大之物耶。伯夷季子弃位逃国。彼二人者。岂不知宗庙之重大。必有所不安于心故耳。兄弟而尚然。况父子乎。推让而且然。况易置耶。然则宁宗之为。不过唐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4H 页
肃之流。无所逃于君子之诛。故其时朱夫子犹且以逆顺名实之事。求位思亲之语。反覆开陈。眷眷以负罪引慝之诚。温凊定省之礼。劝之而至谓天伦可正。大本可立云云。虽其为尊者讳。不敢正言。而其恻怛诛责之意。已凛然于言表矣。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朱子山陵议状
孝宗之丧。山陵有水石之患。有旨集议。朱先生上议状。初非为祸福之说。以为必择风水也。不过以为孝子仁人葬其亲之形骸。为万世无穷之永宅。不可不精择极虑。庶无憾于其心。而恻怛诚意之至。或有合于天人感佑之理云尔。如是而已。断无他事。而后之术者遂附会援引。至谓堪舆之术。朱子亦尚之。其告于君父者如是。眛者不察。同然和之。皆曰大贤君子亦且为之。吾辈何人。其敢不信。风靡波荡。不知所税。甚矣术者之诳人而人心之易惑也。反覆议状。无一段涉于风水之家祸福之说。而但其所谓主势穴道风气水土力量五者之说。实为附会风水者之口实。而刘定之所论此为体魄虽枯腐。神魂享安乐计云者。真得其本意。而足以破其谬戾也。况状内云葬必北方北首。又尝曰不用某山某水。若是者何尝系拘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4L 页
于术家。抑又术家之所甚迂阔也。且后疏所谓不为宗社血食久远之图之说。尤为援引祸福者之手證。而先儒所谓彼安则此安之论。乃其所由为据。推而为说也。况其疏下曰寿皇之礼功伟烈。百世不忘。而葬之如此其草草。岂不大拂天人之心。以致灾变之频。贻祸于无穷。夫如是则岂追远绵后之道云尔。此直以义理推之。初未尝动于祸福也。呜呼。谓祸福果出于风水。君子固不枉道而求福。况无其理耶。使朱子此状。为风水祸福之说。则岂不于一部家礼中立一言著一说。以教后世之人子。而反举先儒鄙薄风水之说以戒之耶。君子则为祖考体魄而择其地之安。小人则为子孙福利而择其地之好。择地则似同。善恶之分悬殊。为人子者。不可以不辨也。
刘德秀请禁伪学法孝宗
天下之弊。皆有根本。春秋之法。诛其首恶。孝宗以英明之资。闻朱子之贤而不究其用。匪惟不用。陈贾鄙夫敢肆道学之说。以为攻击之地。而又不能痛杜祸端。以示天下。直至宁宗之时。祸已滔天。尚忍言哉。奸人刘德秀说宁宗曰昔孝宗首务核实真伪之徒。深知其奸云云。此固欺罔之说。而孝宗未必不启之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5H 页
故曰南宋伪学之祸。自孝宗首恶。
立伪籍
宋室小人之祸君子。至此极矣。孔子毁于叔孙。孟子愬于臧仓。虽使孔孟生于斯时。其于百叔孙千臧仓。安保其不指而为伪耶。朱夫子承孔孟之绪。遭遇不幸。非其道德不足。有以来天下之媢疾也。世变则然矣。尝见丘琼山论此事曰所以至于如此者。必在我者有以来之也。使一时君子。皆如濂溪明道。岂有是哉。或为是学者未至于大公无我之地。所传不能以无弊云云。仍历说一种浅薄之徒之习。观其语意。似若不足于朱子者然。其然岂其然乎。朱夫子大中至正无所偏倚。其异于周程者何事。而圣贤气像虽不能尽同。光风霁月。惟鲁直知之。闻风觌德。在王霶不尔。设使易地。而淮贾侂胄果能识洒落之胸襟。纮澹德秀亦将诚服而心醉耶。当时群小之欲害朱子。岂有馀力。诚以道大德宏。理胜义直。无他嫌似可指。故不奈何乃做得伪学二字。至如伪冒之徒。自是伪冒。干夫子甚事。今乃混沦言之。不亦过乎。
以杨辅为四川宣抚使
杨辅受密诏诛吴曦。乃反奉伪制移遂宁。真反臣不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5L 页
足诛。及安丙讨曦平。辅又以功授四川宣抚。而安丙不能举其罪。朝廷不能得其实。以辅侂胄私人故也。不然丙于杨巨源。真有功劳者。一动其忌心则必置之死而后已。况于辅之反仄。岂无辞以除而甘为之副耶。权奸当国。刑赏之紊至此。可不痛哉。
理宗为弥远所立
弥远惮皇子竑知其罪状。阴援贵诚为沂嗣。转辗窥伺。竟废竑而立之。弥远之弑逆。固已不胜诛。而贵诚不能辞。无君父成命而践大位是篡之也。史法当书曰贵诚自立为帝。而犹不以此加之者。以当初弥远之谋。贵诚实不知。则益可见弥远之穷凶。而贵诚罪名犹落在第二端故也。然隐公之立。圣人不书。其戒深矣。
理宗杀济王竑
史弥远尝废太子竑而立理宗。当是时理宗在微。力不能禁。则是非理宗废之也。弥远废之也。及理宗为帝。弥远杀济王竑而帝不禁。是理宗杀之也。非弥远杀之也。霅州之变。非济王本志。故前有避匿之迹。后有捕讨之谋。一时贤臣已尝言之。况其虽迫于众心。不能自脱。而犹有恻怛处变之意。少无侥倖乐祸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H 页
心。其与众约曰勿伤太后官家云云者。尤可质其本心之善。噫济王犹欲勿伤官家。而官家乃反杀济王耶。纲常泥炭。骨肉仇雠。千古帝王家。几多薄情官家耶。
陆九渊论圣人此心此理同云云
陆象山尝曰东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西南北海有圣人。此心此理。亦莫不同。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看此说话。意思多少快活。其所自处亦何如。而只是自家与紫阳。世之同也若是。地之近也若是。而于此心此理。犹若是其不同。则其何有于海东西南北世千百上下耶。噫世降以来。人私其学。士私其师。未尝不有慨于此人。亦未尝不有感于此言也。
真德秀魏了翁贬斥
理宗号称崇尚理学。景仰程朱。有恨不同时之叹。所以表著而褒美之者章章可观。然此特好其名耳。非真有其实也。当时如真魏二君子。虽不敢比拟程朱。是亦程朱之徒也。嘉谟正道。一无所施。而反遭斥逐之阨。向使程朱复生。其果信用之耶。叶公好画龙而真龙入室。乃惧而走。真理宗之谓欤。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L 页
与元人共灭金
金宋世雠也。可报则报。亦何所待。但不能自报。而因人以报。为可愧耳。然既不能自报。而又不因人而报。则雠终不可报矣。故宋之失。在于因人而报。不在于报其雠也。宋之患。又在于不能自强。亦不在于因人而报也。苟能自强则此正好机会。孰能御之。世之论者切切然以夹攻为失策。愚独不以为然。灭辽之时。辽乃自守之虏。宋无深远之仇。而与金夹攻。是自撤其藩自抉其唇也。至如金人则岂容贷假以共戴一日之天耶。设使宋不为夹攻。彼元之兵势。独不可以灭金耶。故当时真德秀诸人之议。亦不敢禁元之灭金。而忧宋之不竞。果使内修政教。外饬武略。收拾人心。以待天时。则恢复自此可占。岂终至于丧亡耶。吁。
以朱子纲目进讲
高宗爱胡氏春秋而实悖春秋之义。理宗尊朱子纲目而不遵纲目之经。知书非难。践书则难耳。
金主自死
金主守绪。以夷虏之贱。当灭亡之运。犹誓不作降俘。同死其社稷。其臣庶军民亦往往尽节。动以百数。天理之在人心。初不以华夷内外而有间。顾世之堂堂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H 页
中国之主礼义之邦。或不免含璧舆榇于犬羊之前。又不当羞鄙于守绪耶。
庙号曰理
理者天地万物之所以然。将何所不本。将何所不及。此何等文字。加之于一君耶。理宗崇尚道学表章程朱。其有功于斯道。固不细矣。然而为权奸所制。不能阐明圣化。顾其大本原多有可愧。求之实理。所存几何。此不过一时臣工崇奉奖谀之辞耳。若使人君有能尊孔孟程朱之学。又能行孔孟程朱之道。则将何以加美耶。于是乎知理宗之号过实也。然而前后亦无及于理宗之为者。其亦不易也欤。
学者治生最为先务
许平仲佐蒙古建学教人。所以用心致力者备至。且曰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云。呜呼。此平仲所以为蒙古之臣欤。何其言之鄙夷耶。吾周公仲尼之学。未尝有此教法。果如此言。则是老农而后可以上达。周利而后可以尽性耶。吾儒之所当先务而立其大者。只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已。至于衣食之务。是特经生之常分。保家之例事耳。君子视之不甚汲汲也。颜渊之屡空。终不害于好学。子贡之货殖。初何赖于闻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7L 页
道。夫以平仲之识见。岂不知此。以其急于涵养蒙士。不免迁就而为此说。不觉其曲学而阿世也。管仲有言衣食足然后礼义生。此特一经邦保民之论耳。非为学者立心之务也。故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然。安在其有衣食之产而后有礼义之心耶。然而管仲犹以此攘夷狄。平仲乃以此事夷狄。斯又管仲之所不为也。
马廷鸾乞罢陛辞
当是时。似道专权。国事日非。稍有恬槩者。莫不远引。尤可惜者。廷鸾以忠亮之臣。悒悒而去。其陛辞有曰天下安危。人主不知。国家利害。群臣不知。军前胜负。列阃不知云云。千载之下。直令人嘘𡃰慷慨。继之以泣。彼哉度宗。胡宁不动。无一言以留。图国家存亡之大计耶。至如梦鼎援杜衍事。天祥引若水例。国无人焉。无可为者。及其危急之秋。驯至陈宜中辈纷纷弃位而逃。事已去矣。竟谁咎哉。
李庭芝疑文天祥说降
天祥自镇江亡还。与苗再成决策。遗书李庭芝。庭芝疑天祥说降不纳。呜呼。天祥忠义。庭芝岂不知耶。庭芝虽不识天祥。而却自是忠义。昔关羽为曹操所获。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H 页
斩将逃归。路遇张飞。飞以羽降。操横矛欲刺之。羽仅避之。于是益可见二人之忠义。云长何怨于翼德。天祥何介于庭芝。共扶纲常于汉宋板荡之日。垂炳千古。其可尚已。
谢枋得弃家奔还
谢枋得知信州。与元人战败绩。弃家变姓名而逃。时其母在。妻子皆俘。而母偶以老疾免。呜呼。枋得之逃。将欲何为耶。为其图国兴复欤。则其后未尝闻募兵入卫如文山诸人。不过逃遁于唐石山谷之间。为其亲老。不能死事欤。则板舆在城。无人奉避。只付妇人儿子之手。若使兽心不恤老疾。并驱以去。安知鹤发保无恙于风尘兵甲之中耶。夫如是则设其逃归。建立大功业。使宋室再造。元人尽灭。将何以赎其罪耶。昔温峤之母。尚在安地。以绝裾为非。赵苞之母为虏所得。以守城得罪。峤虽荡平大难。而其于违母命何。苞虽保守王城。而其于不得全其母何。枋得势虽窘迫。不能周旋而如是。则伏节而死可也。既不能死则虽大敌在后。岂无将母之暇耶。将母而且不得脱。则虽为老母而降之亦可也。本心忠义。真有所守。则他日岂可无自白之地耶。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后日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8L 页
之事。吾不敢信。岂有遗亲于前而报主于后。亦岂有仓卒图生而从容就死耶。是以其所以成就其节义。亦甚苟且。不可谓之从容也。今观其所上元人魏某等书。缕缕数千百言。莫不为之以不死之地。一则曰尧舜。二则曰汤武。动以巢许夷齐自处。元人乐闻尧舜汤武之谀言。岂强枋得以非巢许夷齐耶。噫使忽必烈果为尧舜汤武。则枋得亦得为巢许夷齐矣。且曰以其母在堂。故不能赴召。以其母未葬。故不能应聘云。在堂之母。尚不可弃。况于陷城之中耶。未葬之母。尚不可忘。况于危死之时耶。分疏调护。费尽说话。终不能以厌伏人心。故北行之日。张子惠诗云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直一文钱。枋得于是乎不得不死矣。如是而犹得与文山陆相并称于千古。此吾之所深愧也。然而当时之不能尽节者何限。独责于枋得者。实乃求备之意。且其文章气槩。足以炫耀而掩盖。故世人莫觉其非。不敢不阐其幽而论之罪之者。乃所以惜之也。
宋亡
国家兴亡。何代无之。孰有如宋氏之亡。尤为惨烈而可哀耶。其哀之也。非但哀其国也。哀其一时之忠臣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H 页
义士忘一身之死生祸福。冀国事之万一图回。终不能以扶持也。是犹孝子之于其亲。大命已至。而犹望其回春。狂奔尽气。医药不置。且不顾其身之颠沛水火。将莫之救以死也。噫忠臣之欲扶其国。孝子之欲生其亲。至诚恻怛之理。宜有以感动天地之心而且不得免者。是何天地不仁之甚耶。兴亡之运。死生之数。有不能以夺焉。则亦终于可哀而已。噫。
舟中讲大学章句
朝闻道夕死可。秀夫君臣。其有得于此。吾知宋之一日舟中。犹胜秦隋数十年天下矣。
胡元得天下
夷狄而侵中国。自三代以前为然。夷狄而入中国。自五胡以后有之。至于夷狄而灭中国则变始极于蒙古矣。如阴之闭阳。如孽之夺嫡。正道于是绝焉。方正学论史统以正变分。若元者真所谓变之变欤。
许衡戒勿请谥
许鲁斋平生从事学问。自谓得孔孟之传。而身事夷狄之主。不免失春秋之大义。安在其能学耶。忽必烈诏以孔子为中善。儒学为邪道。且尝品江南人为十等。而以儒列于倡优之下乞丐之上。噫元之畔圣何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9L 页
如。待士何如。衡欲行其道耶。是以得君如彼而三纲之绝九法之斁。一无所救正。则其平生所成就者。不过毁冠裂冕被发左衽。为禽兽役而已。然而天理之在人心。不终泯灭。从事学问之功。自不能诬。故至其将死之际。实不胜其悔悟之端。乃戒以死后慎勿请谥立碑。衡之本心。犹可见于此。呜呼。生不能辞其爵。死不以荣其名。亦晚矣。
发宋诸陵
忽必烈教奸僧发宋诸陵取宝器。以理宗顶骨为饮器。夷狄之无道。一至此耶。然而此不足怪。昔赵无恤㓒智伯之头。项籍掘始皇之冢。中国之人其残暴之甚者亦或如是。何况彼狼子兽心。无复有礼义廉耻。惟欲是肆。且人之所亲爱者。莫如其父母。而夷狄往往于其亲之遗体。焚磨撞舂。曾不泚颡。何有于异代衣冠之藏耶。只恨夷狄之侵陵。不暇怪其变故之至此也。噫古人有言曰人众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吾则曰禽兽多则逼人。人定亦能除禽兽也。故元人之酷烈虽若是。而未终百年。遂为 大明之驱除也欤。
始立孔庙
元至成宗六年。始立孔庙。因哈剌哈孙所请。盖前此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H 页
未有也。姚枢许衡诸人所以经营布置者。果何事耶。
元主死书法
元人以夷狄灭中国。犹以臣篡君。莽操懿温之类。虽统而不正。宋鉴于其死。以崩书之何也。考之法宜加以殂世。史于世祖书死。于成宗以下书卒。为万世华夷之分。似亦不为过矣。
程复心辞擢用
程氏邃于学问。有志经世。而仁宗亦有元一代之贤主也。见其著说。诏擢用之。于是可以出而仕矣。辞而不受者何也。非其学不足以为世用。盖其心深有愧焉。刘因之作赋。许衡之应诏。必有所不屑耳。可尚也。
吴澄为翰林学士
吴公用力于此学。非不勇也。而实为陆氏左袒。以有宋之乡贡进士。臣事元人。世之论者。一则曰吴许。二则曰吴许。其所取者何事欤。
金华道统
自朱夫子既没之后。门第弟子传相授受。以寿道脉者甚众。而胡元御世。天下荡然。无复礼义。犹幸于大贤遗化之地。儒师继起。隐居讲明。私淑诸人。如白云得之于仁山。仁山得之于鲁斋。鲁斋得之于北山。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0L 页
北山实得之于勉斋。的有来承。断无他惑。虽其所至有高下。所得有浅深。要不失其统绪。非复吴许之徒。屈身伸道儒名释行者。所可拟议也。
元世灾异
元世乾文之变地道之异。其他种种灾沴怪怪奇奇可愕可骇载籍所无者。叠见层出。岂皇天仁爱其君。示以警惧之端也。元以夷狄之种。禽兽之道。逆天戕人。奄有中土。虽其强制一时。孽芽四海。而上下神祗山川精爽。昭昭赫赫。有终不能泯灭者存。亦必幽愁郁拂于冥漠之中。反覆崩溃。以徵其不受镇压之辱。而必有荡覆殄灭之兆焉。斯实天理之不可诬。而人事之所必至者也。不足怪也。
皇明扫除胡元
天地不得久闭。日月不得久晦。此 皇明之所以作也。除凶报千古雪耻酬百王一句。在唐殊未称情。于 皇明正是着题也。
皇明得天下
三代以后。除汉高外唯 皇明得天下最正。
皇明立国规模
皇朝立国规模。其好处过于汉唐。其不好处。甚于秦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H 页
隋。刑名教化。实欲杂用故也。
洪武人物
一时风云之会。智勇毕萃。而帷幄之人。莫如刘基。干城之才。莫如徐达。尚论者莫不以伯温为子房孔明之流。以魏国为韩信曹彬之匹。然而伯温之力量不逮子房而出处愧乎孔明。魏国之忠义不让曹彬而勇略低于韩信。斯亦足以为 圣祖之驾驭器使。定天下而归一统。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此外相臣如李善长。文臣如宋濂以下。例皆刀笔章句之徒。似不足与弘造统业。至于武臣中。惟李文忠有英雄气像。非寻常行伍间人物。才气如孙伯符。忠勇如岳武穆。向不遇 圣祖。有君臣骨肉之恩义。则值四海云扰之秋。亦当磊磊落落。并驱元尘。断不为张士诚陈友谅卒徒也。
孝慈录
皇祖亲定服制。多异礼经。子为父母。庶子为母。皆斩衰三年。元无等杀。是天有二日。家有二尊。与武照之制相符。至于为庶母杖期等礼。实因孙贵妃之丧而发焉。此岂礼经之意哉。
伽蓝夜卜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1L 页
高皇帝特因此心。独喜自负。而亦以示天命于众人耳。设使当时一珓不如意。以帝神武天授。其终为农夫。为乱兵耶。但本不待是而定。而必欲藉此为重。斯固汉唐以来见识。自非帝王盛致。陈建论引吴泾全所梦。帝显诉上帝复雠之说。及弥勒佛下生之谶以实之。可谓陋矣。以天道言之。胡元残灭中国。未终百年。旋即丧败者。固是报复之应。而岂有合尊上诉弥勒下生之理乎。此则不足言也。
用宋龙凤年号
高帝于韩林儿。犹汉高之于楚怀。光武之于更始。然而怀王主盟则汉高有北面之事。更始刘氏也。光武有同事之义。其势不可以背弃离贰。姑为尊奉而推与。虽天下竟归于有命。此亦一时之义也。至于小明则无怀王之义。非更始之地。特以妖名为天下群盗之首。而 高皇帝终始奉命何欤。堂堂以帝王之资。为天下除残。天命天讨自在可也。何必乃尔耶。此未可知也。意者一时群雄。后虽倔强自立。其初未尝不藉此为重。 大明新起。未及盛大。亦不免循众苟事。及 圣祖奋于受制。刘基怒其奉立。然后始知其不可事耶。史氏以文王服事殷为比。过矣。
王袆上疏
此疏切中 皇明立国根基病痛。当时无一人说到此。
周颠仙,冷谦,张三丰事。
天下或未尝无此等人。此特乖气幻魔耳。在当时绝之可也。诛之可也。其事固不足信。何必笔诸史书。有若灵异者然。转使后世之耳目。不无愚惑于其间耶。述则陋矣。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H 页
桂彦良
窃观彦良对 圣祖之言。一则曰道在正心。二则曰用德则逸。虽未知其说果能善推与否。而大抵当时臣工所不言者。岂亦从事儒者耶。
给僧道度牒
异端之祸。源深流远。至胡元滔天矣。 大明龙兴。天地更始。宜荡涤消除。不复有作可也。乃反官司之符牒之。使之横行于天下者何也。此 皇明之治。虽欲追乎三五。而终未免落在汉唐以下欤。
群经类要书传会要孟子节文。
圣贤事业。世自有主张者。一布衣亦或不得辞。万乘君亦或不敢擅。圣经贤传。至宋朱夫子及诸儒所定。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2L 页
至明至备。无复馀蕴。无复小欠。可谓建天地质鬼神俟圣人。而不悖不疑不惑者也。窃观 高皇帝所论论语中夷狄异端数条。书传中羲和阴骘数段。固是英雄超杰之见。圣明高拔之识。有非幺么虮虱所可窥测其万一。而反覆诵读。终觉其新奇径脱。不若先儒之言平正深远。能得其道理之实也。至以朱子为迂阔老儒。蔡传为儒生腐谈。况又欲黜孟子于庙享。虽其一时之激论。而立极垂统之道。岂不为天下后世之则乎。是其遗风馀韵。自有所甚焉者。故 皇朝学术陆沉。例出于程朱科外。其间髣髴统绪者。亦绝无而仅有。至于王守仁辈致良知之学起。而纷纷异说。反经诬圣。无所不至矣。呜呼。斯道斯文之忧。可胜言哉。
不置三公
大明惩前代权奸执命。不置三公。总之在上。未免归重于阁职。阁职匪人。其害岂异于三公。既不亲大臣。内外出纳只在宦竖。则祖宗盛时。虽无大祸。固已失其体统。至其末流貂珰恣意作威福。学士仅能奉票旨而已。为天下不法先王而不过者。未之有也。
敕宦官不令识文字
令宦者不识文字。盖欲只以备洒扫之役。不得干政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H 页
事也。 圣祖立法。可谓严密矣。奈何一再传之后。即堕令宪。反令不识文字之宦者。操弄国柄。其祸至于今尤有甚焉。立法非难。守法则难。可胜叹哉。
选高僧分侍诸王
此事既足以乱道术。而亦足以乖国体。启百世无穷之弊。只是成就得姚广孝做出靖难一事而已。当时宰辅类皆震叠于天威。唯以将顺为事。于此等事。莫或救正。不足道也。如解大绅周敬心辈上书言事。号为切直。而亦不及此何欤。可叹也已。
太祖知建文君不终
窃观 高皇帝于建文。已知其不终。至遗以石匼。且知文皇非久为人臣。又封之以重地。若果如是则何不早处而有若养成者然耶。储位不可易也。则君未晏驾之前。凡有害于太孙者。一切杜绝。以遗万安之势可也。燕命不可废也。则当于未建储之时。决择乎贤者。痛去嫌疑。以为两全之计亦可也。不为此不为彼。徒使天下不免有希世之祸变。可胜叹哉。
不逾月葬
高皇帝崩。建文帝立。才过五日。已葬于孝陵。是何情礼草薄不成模样耶。是不过齐黄辈恐诸王入临。变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3L 页
生不意。急急为此计也。然而当国处变。岂可如此忙乱。祗足以为诸王之笑怒而重失经常之礼。惜哉。
建文诸臣
人臣立节死义。千古以来未有如 建文诸人之盛。虽与之日月争光可也。自宋之亡后。百年胡元。礼义荡然。几何其不胥而为禽兽。而天理人心犹未尽泯灭者存。况微 高皇帝培养之功。又安能至此。如方孝儒之正大。王叔英之明达。程本立之端雅。周是修之从容。刘仲璟之深沉。皆求之古人。亦不多得。此外诸公亦章章可称。其中卓卓。正学为最。以此等人物。为国乎何有。顾乃丧覆。诚出不幸。而求其设施。亦未必不自取何也。吾闻程夫子有言。有关雎麟趾之化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当时藩维之横若此。方且为太平之文具。又从而用晁令馀谋。以速其祸。虽欲不乱得乎。此乃识者之所叹惜也。清澜之论曰孝儒之忠。忠而过者也。此则不然。臣子分义定时。何间一死与万死。有所前郤也耶。
永乐人物
永乐朝当国运盛际。虽不可谓无人才。而靖难之初。一时有廉耻识义理者。斩伐无馀。只有杨士奇胡广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H 页
等软熟庸懦患得患失之人而已。将何以格非。将何以致理。其所设施。亦似不少。而例皆容悦粉饰。无足称也。
以姚广孝为太子少师
文皇以广孝为太子少师。辅导东宫。呜呼亦惑矣。广孝之功。虽得使王着得白帽。而岂可以宁馨胖和尚为储君之师表耶。
尹昌隆疏
尹昌隆当 建文时。上书请罢兵。许燕王入朝。举位让之云。此直奸臣误国卖主苟活偷生之计耳。乃谯周之徒也。终乃乞怜于 成祖而得售其心。视郭任先除其本之言。卓敬徙封南昌之计。其忠诈诚伪。不啻悬绝。陈建以三疏比而为同。而恨 建文之不用。何其言之不正耶。
灭九族
方孝儒等守节不屈。 成祖遂灭九族。噫 成祖之刑惨矣。罚不及嗣。圣人之政也。不嗜杀人。王者之德也。殷周之季。未尝有族诛之刑。自秦汉以来。始有夷三族之事。固足以伤天地之和。极阴酷之祸。且也不足于心而又夷三族之三族。何其惨也。何其惨也。
焚朱友季所著书
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阙献所著书。专毁濂洛关闽之说。杖其人焚其书。解缙之功也。非帝之意也。不然广孝之道馀录所以诋程朱者不下友季。而未闻其罪之何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4L 页
李景隆罪死
当金川失守之日。景隆开门迎附。自以为长计良策。其罪固不足诛也。而 成祖视之。亦以为爱我也。当时宠异无数。比徐辉祖等何如也。不忠之臣。待之太过。及其骄僭不轨而后。方始诛戮。乃曰若他人来。汝亦开门耶。呜呼。亦言之晚矣。利于己则宠之。不利于己则诛之。何以劝人臣之忠。厌反侧之心耶。
迎西僧尚师哈立麻
成祖崇尚异端。已在潜龙之日。辅以广孝之辈。至于数万里迎致胡僧。躬驾而视之。尊号以封之。以堂堂皇帝之贵。华夏之重。一朝幻得一西域。君臣上下奔走赞叹之不暇。此何等时耶。当时天下无一介韩愈出一言以争之者。可以观世变也。
杨荣等献颂
永乐初。周王献驺虞。四方奏甘露嘉禾野茧。外国献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H 页
麒麟白雉等瑞。杨荣解缙等咸作颂以进。夫所谓祥瑞者。和气之所致也。天下之人伦皆已得叙。天下之物性皆已得遂。然后诸福之祥自至。当是时。杀伐初止。刑狱方酷。血肉未乾。疮痍未起。冤毒之气。塞乎苍空。愤郁之魂。泣乎夜台。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所谓和气者。何从而生乎。所谓祥瑞者。何自而至乎。此不过一世之患得患失畏生畏死之辈。倡造浮伪。以悦适侈心。济其私欲。而四方之人。节次承望而为此举也。设果有此瑞。亦偶然之致。非真感应而然也。若由感应则乖气之致。宜有灾眚。安有所谓瑞耶。不宜瑞而有瑞。祗足见其异。春秋所以记大有年之义也。
不许杨荣守制
永乐中侍讲杨荣连丁亲丧。乞归守制。以巡幸北京不许。三年通丧。达于庶人。非有金革之急。理无夺情。今以巡幸之故。不许守制。三代圣王例有巡狩。当时公卿亦未终制。则人伦或几乎灭矣。恶可哉。祖宗朝化理不正如是。后来无复有守制者。李贤张居正之辈。何可言耶。
陈瑛有罪死
陈瑛在永乐初。凭依时势。鼓颊奋手。摘抉 建文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5L 页
人。罗织煅炼。必置死地而后已。此不过一时希旨固宠之计。而积恶日久。舆情难诬。上亦不能掩也。天道洄泬。固宜如此。后之人臣擅权害人者。可以鉴矣。
开会通河
会通之河。自元已有之。而至永乐朝。遂扩而大之。海运遂废。琼山及清澜之论。皆以为海运废。士不习海道。无以御倭。归咎于会通河。愚窃以为不然。海道之运至艰。人死者岁以百千计。沉失供费。亦倍筛于元运。会通河开而此弊都祛。备倭之道。初不在此。若免百千岁死之士。供以倍筛之数。布置卫所。闲习舟舰。足以控制蛮寇。何必如此然后可也。若不严防卫而曰士卒习水而已。则安知海运之粮。或不为剽窃之资也耶。故曰会通河便。
命儒臣编修性理大全书
成祖四拜孔庙。崇奖学校。至使儒臣编集经书性理大全书。颁行天下。其右文兴化之意。可谓至矣。奈之何今日而立仙观求道士。明日而作佛曲迎法王。其所云为。不啻矛盾。卒之正道之尊。归于文具。而异端蜂起。可胜叹哉。
解缙死狱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36H 页
解大绅之才。冠绝一时诸人。当初不死于 建文。其志盖欲为魏徵之忠亮。而奈 太宗之不为唐太宗何。噫如大绅者。可谓大痴也。
胡广中庸
中庸之称。固是汉人之谬谈。而明之胡广。人亦有诗。古今之人。将无同耶。然而自其迹论之。明胡广之失节取容。无所不至。视汉胡广浮矣。呜呼。世之鄙夫有几个胡广。而但名姓不胡广耳。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