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看史剩语
  
[看史剩语序]
   不佞于閒中。有时看到史书。除古人所尝论辩之外。亦不无是非之可言。故未免随手劄出。以备一说。斯所谓剩语也。然而非以此求多。盖欲以为穷格之一助。而其感慨不已之意。则实亦寓于其中。罪我者其在是欤。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5H 页
尹铎保障
夫简子乱邦之大夫。尹铎僭夫之家臣。其所以自为计。未尝不以保障为急务。而为保障必先损其户数。户数少则赋税轻而民力舒也。其后智伯之乱。襄子竟以此得全。长子之完厚。邯郸之仓库。初无所赖焉。然则备御之道。莫大于保障。保障之要。莫切于损户数而得民和也。后世谋人国家者。亦未尝不以保障为言。而非唯不能损其户数。往往务增益其编额。烦徭重赋。竭民之死力。城池未完。邦本已失。脱有缓急。驯至土崩而瓦解。虽有屹屹之金城。深深之汤池。其如解甲而投兵何哉。若是者其亦尹铎之罪人也欤。噫。
相如完璧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5L 页
相如完璧而归赵。杨龟山以为匹夫之勇。暴虎凭河之类也。余则以为不然。昔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轻重。王孙满郤之。当其时楚之强暴威力。目下已无周室。其取九鼎如囊中之物。向非王孙满抗辞而拒之。固已肆然置之于章华之下矣。若是则彼周之庸主残民。可保其不随九鼎而瓦解乎。楚庄之不能遂取者。徒以周之卿士尚有所不服其力而守其义故耳。然则王孙满只欲以口舌维持者。已不足多。亦可以观世变。而当奈何不下之地。其功亦不细矣。今一璧之存亡。固无轻重于人之国家。而赵之君臣以此为宝。若一朝被人欺瞒。恣其所取而不能自保。则秦亦视赵之君臣如土偶。而其祸按环中于赵之宗社矣。临不测之地。抗不测之威。出万死而存一璧。相如亦壮矣。以径寸之物。保十五之城。而犹不欲见欺。其视楚怀王以千乘之尊。赌六里之地而终不能自脱者亦远矣。龟山谓古之人有以皮币珠玉犬马而不得免者。一璧虽与之可也。此固然矣。而若徒然俛首帖耳而奉而献之则不亦益秦之骄而何充于无已之求乎。此璧已献而犹不得免焉则赵果弃邯郸而何之乎。当秦之求璧。赵之君臣。如曰赵国无以为宝。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6H 页
以信义为宝。良将坚城劲弓强弩。亦以为宝。秦如欲璧。此特一块砾耳。其如十五城何哉云尔。则庶几愧秦之心而赵可重于九鼎大吕也。今既不然。秦之欲初不在璧。乃在赵之国也。则覆军陷城之祸。不徒璧为之祟也。今年伐韩。明年伐魏。又明年伐楚伐燕伐齐。又岂以几个和氏璧耶。噫后之人臣。怵于一己之祸福。轻欲以国宝与人者。可以鉴矣。
乐毅不下二城
乐毅下齐七十馀城而不能下二城。夏侯玄以为庶几乎汤武。苏轼以为行王道之过。夫夏侯玄不知汤武。安知乐毅之非汤武。苏轼不识王道。焉识乐毅之不行王道。斯固不足道也。而胡致堂谓非特毅之失计。亦昭王处之未尽其道也。愚亦不敢以为然何也。昭王奋复雠之志。乐毅感知遇之恩。因诸侯之众以伐齐七十馀城。有如破竹。雠已复愤已雪。昭王若可以厚报于乐君矣。第二城尚在。馀患不浅。则是毅之大功尚未完也。岂宜遽以爵土之荣相侈。不顾一篑之未尽而止于九仞之上哉。此则昭王之望于毅者深。而将所以为报者不浅。不幸谗言之罔极。则乃能引言者斩之。而遣国相立毅为齐王。其处之如是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6L 页
痛快。亦不可谓不尽也。毅之所以不能亟下二城。亦非其力可取而不取。而希望爵赏。老师养寇也。特以齐民之心已坚。燕卒之气已缓。田单尽死力而守之。强弩末势。不能穿缟。虽黑子二城。亦难以一朝拔。其志断断乎无他。若使昭王未薨。骑劫不来。则吾见田单之不能久支也。且毅虽非仁义之人。亦节槩之士。苟利爵赏。以齐自王。犹反手。何惮而不为。必玩敌而要君乎。
赵括为将
古今论将之㥘。皆以括为称首。考其所为。真愚耳。然就其败而论之。犹有不易底事。为白起所诈。食绝四十六日。至自相食而犹不溃散。亦未尝降附。能出锐搏战。至死不悔。其视后世敌未交锋。望风奔溃。城池尚完。诣军门降者。亦胜似一层矣。噫。
武灵胡服
赵武灵王直是一个粗侠底人。一时只欲开拓土宇。轻变中国之俗。恣为夷狄之服。未灭林胡。其身已为夷狄。真可谓先王之罪人。中国之叛卒。司马氏谓不顾流俗。大启土宇。可谓贤君。呜呼。此何说耶。苟可以便身而有得。虽蒙犬豕之皮。人不惮为之耶。自有衣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7H 页
冠以来。倡为夷狄之服者乃此人也。世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摈之不暇。曾谓首恶之人。为世贤君耶。
荆轲入秦
燕丹荆轲之事。世莫不以轻虑浅谋而笑之。匹夫盗贼而斥之。窃尝深究其势。于余心有戚戚焉何也。秦以虎狼之威溪壑之欲。荐食诸侯。其势不尽灭则不已。斯固天下之人所共知。而特六国之庸主谄臣迷而不悟。西向而事之。次第就亡。彼丹之初亡归燕。岂但以一时礼际之不足而遽尔如此。彼久在咸阳。目见吕政之暴虐。朝夕将加兵于易水长城之间。不忍坐视宗社之覆灭。忿忿而归。出此下计。其才诚短其量诚浅其事诚非。而其情诚可悲也。设使丹忍辱忘雠。不过为咸阳布衣。荆卿待时蓄力。亦终于燕市屠客。秦王其肯德于此而终血召公之祀耶。朱子谓当时之势。已至于此。虽圣贤复生。不知所以安之。由此言之。荆卿入秦燕亦亡。荆卿不入秦燕亦亡。彼纷纷齐楚之人。割挈马兔而西走。未尝以寸铁向秦。临淄鄢郢莫不并为丘墟。然则何益于事秦哉。噫当图穷把袖之际。幸而揕得其胸则亦足以当亡周之罪。报六国之雠。快天下之心。而政既毙焉。则扶苏胡亥争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7L 页
于上。李斯赵高图利于下。齐楚之君。观变而起。山东三晋之人。或不待骊山而先发。则天下之成败形势。亦未可知也。然则丹之事。不亦奇乎。而其不可以幸成。亦理也奈何。
秦得天下
丘琼山谓秦之得天下。不取于周而取之于六国。此正与温公所谓操取天下于群盗。非取天下于汉室者。同一意见也。噫当战国之时。七雄各自为计。天下不复知有周室。而东周一线之脉。尚且不绝。其所以亟取而尽灭之者乃秦也。安得谓之不取天下于周室哉。曹操芟夷天下。伪定一时。其所得者。非汉之物耶。故不免于篡夺。温公之论。亦终归于不正而已。或曰当孟子之时。已劝齐梁以汤武之事。周之不有天下久矣。谓秦不行汤武之道则可。谓秦取天下于周室则不可也。曰是不然。不行汤武之道。乃所以为取天下于周室也。若使秦不以诈力而以仁义。吊其民而伐其罪。则此特取天下于天命人心之间。岂但不取于周室。抑亦不可谓之取之于六国也。今琼山之论。若以为秦之得天下。未为不可者然。岂喜为确论而流于陋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8H 页
纵观秦皇
汉高得天下之志。已在于纵观秦皇之日。其不能行王道。亦在于此。何也。夫以区区役隶之贱。仰见天子之尊。乃敢曰大丈夫当如是。非其雄豪气魄出人千万层。亦如此搪突不得。其先入百二之关。奄有四海。已兆于此。而但其所以歆羡者。不过富贵。此是私意利欲根株。与项羽可取而代之之说。同为跋扈之归。羽特以强暴而败。季特以宽大而兴。其无所取无所幸云者。毕竟成就得得天下之志而止。其何进于王者之道耶。故其为帝之后。制度云为。大抵袭秦之故。虽惩创之深。有所维持。而要之不能复故如是而已。
王陵母伏剑送使
王陵为人。似正而实疏。所谓正者。当群雄争起之时。能归事汉王。后来吕氏之祸。亦守义不变。可谓正矣。所谓疏者。当初在南阳。有众数千人。及其以兵属汉。项王以虎狼喑哑于傍。曾不思为其母全家远害之地。一何其疏也。其母伏剑送使。使陵得一心事主。母之爱其子则至矣。陵兴师率众。佐霸从王。而不能庇其慈母。毕竟由陵而死。陵之负于其母何如哉。然则陵之事君之义。亦无所根柢。而其正不足称也。孟子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8L 页
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若王陵者可谓不仁者矣。徐庶被操巧计。得其母而致之。即折首而归。先儒以为得之云。陵有愧焉。物以类相从。陵宜为汉高之臣。当太公在俎之时。使季稍有恻怛爱父之心。窃负而逃。视天下如弊屣可也。顾乃睢盱偃謇。发分羹之悖言。幸太公无伏釰之举。羽不甘心于一人故也。设或不然而太公不免则季为天下万古之罪人矣。朱子谓高祖若降则父子俱就戮。羽亦知杀之无益云云。自后世据事论之。诚若是矣。岂容其子目见其父顷刻之间为鱼为肉。而逆料其将不害之。宛然自在。不汲汲哀号狂奔而乞命也耶。毕竟是高祖视天下重而视太公轻耳。项伯所谓为天下者不顾家。亦苟设之谈耳。不顾父而为天下。不顾母而为将相。将焉用哉。
高祖慢骂
高祖好慢骂。先儒吕氏赞之以颠倒豪杰。鼓舞一世云云。愚则以为不然。若使高祖之大度。济之以至诚。必不但为汉之高祖而已。其时固无伊吕之徒。纵有之必用不得。子房虽有儒者气像。亦投时就事底人。故得以相合。然亦子房颠倒高祖。非高祖颠倒子房也。萧韩以下。俱是功业底人。如何不为之用。但其为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9H 页
用。亦由于宽仁。非以慢骂而得。为其颠倒者。非真豪杰也。故其所慢骂者。不过口舌之老生。刑墨之叛卒耳。以四皓之稍有耿介者。便不肯仕。真使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底豪杰。岂可慢骂颠倒得耶。呜呼。吾闻以至诚而得人心矣。未闻以慢骂而待天下矣。东莱此言。真朱子所谓拖泥带水者也。
田横自杀
先儒胡致堂以横之死为伤勇。固然矣。抑犹有未尽其情者。夫横故齐之宗族也。秦以强暴竟吞全齐。松耶柏耶之后。东海之义士烈人。未尝一日而忘秦也。顾以力不能敌。隐忍数十年。直至陈胜之起。田儋便复其故土。儋死而立市。市蹶而立广。卒之为韩信所灭。横艰关海岱之间。犹能自保其宗祀。及汉得天下。虽无可奈何。而宁自刭沟渎。不忍北面事汉。其不忍事之者。岂但以昔日同列之诸侯为耻。区区再造之齐。灭之者实汉也。其忠义慷慨之心。至今犹未已。此横之所以终自杀也欤。且五百之客。同日就死不啻如归。非其深诚至意激昂感发。何能若是之烈烈耶。吾以是未尝不小其才而大其志。伤其意而怜其义也。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99L 页
伪游云梦
伪可以示天下乎。一示伪而功臣皆叛。非功臣之罪。乃汉之不幸也。彼陈平策士。固不知诚信可以服人。独恨夫子房以儒者气像。亦未及此何欤。子房用智之过。亦近于谲。愚恐当时子房未必以此着为不可也何则。蹑足之时。已知韩信之难制。故特以伪许其王齐。以计羁縻之。至此乃伪游而执之。终至于吕后萧何伪以贺绐信夷其三族。而良无一言。虽其势逼难救。而其心亦未尝不然其计也。或曰韩信勇略冠世。苟以兵叛。谁能当之。以计取之。不得不尔。是大不然。是时信固不叛。真有叛计。自为谋已深。虑患已熟。安知伪游之不反为信擒。恶在其擒信耶。为高祖计。闻人告信叛。不必枉自生疑。推以至诚。若曰信与寡人。戮力定天下。功在万世。黄河泰山。共享富贵。信固不负寡人。寡人何忍负信。今言叛者。是离间我君臣。其缚送信。听信自治云云。如此则信虽有反侧跋扈之心。亦必销磨感动于至诚恻怛之中。而不自知其涕泣而稽首也。况信乃烈人。初不用蒯彻之谋。待之以诚则终岂有谋叛之理耶。然信未必谋叛而所以见疑者有素。平齐自王。伐楚失期。此两事是已。汉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0H 页
虽负信甚。而信之自取。凡以此夫。噫。
汉三老两生四皓优劣
汉初人物三杰之外。别有三老董公鲁两生商山四皓。而三老识君臣之义。逆顺之辨。两生明礼乐之本。出处之道。四皓虽有高尚之志。保身之智。视三老两生终有愧焉。何则。观其主吕泽而归汉庭。非出处之道。挟太子而动君父。欠君臣之义。所愿为太子死。只是成就吕媪之祸。则其所谓高尚之志保身之智。亦无所可取也。
萧何系狱
萧何以上林地广。愿令民田。上大怒械系之。高祖之体大臣。可谓失道矣。然何未必不自取何也。何尝治未央。极其壮丽。高祖甚怒。何曰非壮丽无以重威。上悦焉。未有以崇宫室导之于前。而以大苑囿谏之于后也。宜乎帝之发怒而疑其受贾人财也。昔也引君于不善。今也倡君之过。此岂大臣之道耶。然自高祖言之。未央之怒则是。上林之怒则非。斥其谀而纳其直可也。
封戛羹侯
世称汉高祖宽仁大度。而夷考其素则蔑矣。帝以少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0L 页
时其嫂戛羹之故怨。不封其兄子。及太公累以为言。七年而后乃封为戛羹侯。呜呼。此何等细故。虽闾阎匹夫斗筲之量。稍有廉耻者。不足介意。曾谓帝之宽仁大度而为之耶。昔象日以杀舜为事。舜立为天子则封之。夫戛羹之怨。何如谋盖都君耶。仁人之于兄弟。不宿怨焉。不藏怒焉。侯以戛羹之事。与夫孰与仲多之言。其挟小誇矜之意。有不可掩。噫季之不仁甚矣。兄弟之间。以箪食豆羹挟憾如是。后世如文帝之于淮南王。武帝之于河间王。其尺布斗粟之谣。王其勉哉之语。未必非源于高祖也。
高祖属吕后
论者谓高祖合知诸吕终为平勃所制。若使高祖果知诸吕为平勃所制。岂不知吕后不为平勃所制。既知吕后不为平勃所制。则独不思制吕后之方乎。不制吕后而制诸吕。是犹培其根而剪其叶。决其源而防其流。其为计末矣。其为事殆矣。然则制吕后当如何。当其立法定制。以母后不得临朝。妇人不得预政。著为金石之典。平日如诛淮阴时。虽不得废置。亦当显其矫制擅政之罪。明告中外。发其共事之人如萧相国辈。重加责罚。绝其根源。无使滋长。则他日用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1H 页
之时。虽平勃之阿谀阘茸。亦或顾虑。而如王陵刘章之流。岂但见惮于禄产而已哉。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以高祖之不能刑妻。其保有家邦。亦幸矣。
赐天下田租之半
有王则有民。有民则有土。有土则有税。理之常也。多则桀少则貊。不可以少而多之。不可以多而少之。先王之法。尽其义矣。其贪虐纵恣征敛无艺者。桀之道也。固不足道。其蠲赎常贡求惠百姓。亦近于貊。无乃不可耶。呜呼。三代以下。桀之道胜则虽欲为文景之貊。不可得也。
文帝短丧
文帝短减丧制。负万世之大罪。先儒论之极矣。然但谓其以小仁害大义。殊不知其无情少恩。实本于老氏之阴惨。文帝平生用黄老。其祸莫甚于此。孟子辟杨墨以无父无君。信哉。
贾谊董仲舒
贾谊杂霸底人。仲舒学问底人。文帝好霸术而贾谊未遇。武帝好儒术而仲舒未用者何也。文帝之杂霸。本以黄老。则好为因循。放退一步而治安一策已不胜其纷更。文帝之心。固已厌之矣。武帝之儒术。不过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1L 页
外慕。故未尝躬行。内实多欲。而天人三对。无不出于朴实。武帝之意所以不屑也。呜呼。二人之不遇则同。而道则不同。二帝之所尚则异。而弃才则不异。使贾生而遇武帝则帝必用之而谊之术浅。不足医帝之学。使董子而遇文帝则帝可用之而董之学疏。未必化帝之术。君臣之遇。学术之纯。其难如是夫。
武帝杀钩弋
武帝杀钩弋。盖惩吕后也。然杀其母而立其子。非情理也。有可杀之罪而杀之。固为不幸。岂可逆探未然之祸。遽杀无罪之人乎。果有可忧之几。只当深加防闲。昭示警戒。使不至为他日之患足矣。何至于此酷。使昭帝他日闻其母无罪而由己见杀则虽不敢怨怼于其父。而亦必恻然伤感。宁欲无生也。然则母子夫妇之间。天理隔断。人情惨郁。将何以为天下耶。然其视世之溺爱牵情。见祸乱已萌罪状已著而不能为天下除之者。其亦断乎断矣。
严延年劾霍光
霍光以伊尹藉口。启权臣废立之端。诚万世之罪人。延年一奏真可谓烈日秋霜。足以破奸凶跋扈之胆。可尚也已。
黄霸治郡
黄霸治郡。好为伺察。陆象山以为猪可祭乌攫肉等事。本欲免人之欺求事之实。不可以钩钜而鄙之云云。鄙哉斯论。夫免人之欺。孰若诚。求事之实。孰若正。不以诚不以正而欲免欺欲求实。抑末矣。况人不自欺而后人不敢欺我。人必自实而后人以实待我。黄霸平生所为。若猪若乌若凤若鹖之类。欺耶不欺耶。实耶不实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2H 页
严延年坐死
延年为人。虽不可深考。而以见于史者言之。意其刚果太过。流于严酷。终以此得祸欤。观其霍光新立宣帝。延年以侍御史劾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虽其为天下万世公言。本是正大难犯。且只说得光之罪恶。不干宣帝事。然光之所立者乃宣帝。而延年所劾者乃废立之事。实则逼于嫌疑。彼宣帝之猜疑深刻。虽不敢即为显加诛斥。中心不平于延年者。盖不但霍光之骖乘也。及其为河南。其过用刑罚。以致贤母之忧。乃其罪也。而所谓诽谤者何事。固无显状。且未有弘大节义于前而为不道于后也。只是洞见黄霸谀佞矫饰。疾之已甚。见于言语。乃为丞义所陷。义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2L 页
之为未必不承霸风旨。一为所陷则宣帝之心。何尝爱欲其生耶。所以终不能免。不然何其罪未明而诛之亟也。噫前史未尝言此意。而考其本末。诚有如此者矣。况世之人君阴忮猜克。往往多此类。可以鉴矣。
萧望之左迁
望之在宣帝朝。以谏官为平原相。望之上疏。谓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忧其末而忘其本云云。乃徵入少府。帝又以望之经明持重。欲试其政事。从少府为左冯翊。望之以为左迁。即称病。上使侍中谕意而即视事。论者谓望之与弘石许史不相能非一日。非择事而为忠。惧小人之有以中之也。此固然矣。然而人臣事君。惟以礼义而已。难进易退。乃其方也。其他祸福利害。都不可计较。先尽其在我之道而后。小人之谮惑可以炳几而周旋。不幸而及于祸。亦当守正而已。望之退之而不退非义也。求进而得进非礼也。无礼无义。何以事君。日夜希进而务退小人。心机费尽。手足俱露。彼小人者铭心刻骨。伺隙投会。卒之骇机一发。身死莫之救。噫小人之祸。惨烈如此。而望之所以自处。亦有所未尽。世所谓善类者。惟知群小之为吾患。而不思己之处小人者如何。往往为其所陷。国随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3H 页
以亡。悲夫。
宣帝基祸
甚矣刑名之惨也。宣帝综覈名实。信赏必罚。谁不以为汉之中兴。而其流毒馀烈。足以亡汉何也。惟其综覈太过。故其臣得以虚伪而欺之。如王成黄霸之户口符瑞是已。赏罚太甚。故其臣多以晻昧而死焉。如赵盖韩杨之诛以不道是已。实未得而反为名所误。赏不平而惟以罚为政。谄谀诞诈之风。长于徇宠之日。刚大直方之气。消于惨祸之时。加以启外戚于许史。养近习于恭显。陵夷至于元成以下。大盗白日移国。而天下之士莫敢一言而非之。仅有朱梅数人。而相与赞美而成之者。光禹之辈无虑千万。实皆徇宠畏祸之故。推本其源。谁任其责耶。噫。
师丹请限田
师丹在哀帝初。请依仲舒说。限民名田。塞兼并薄赋敛。以其时考之则诚有急于此者。所以卒不得行。苟有志于治天下国家者。此不可不讲。夫井田既不能以卒复。则天下之人贫富不均。强弱不格。兵民之出。上下之辨。茫无统绪。虽一时牵补架漏。毕竟溃乱而不顺。诚能节量天下之田。勘合天下之民。限其𤱶亩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3L 页
定其户口。视其大小。分其多寡。虽私相授受。而必公执分数。贵贱不能踰其制。兵食由此而推出。则齐民庶得不病。而国计亦可少舒矣。
赤伏符
甚矣淫术之移人也。古之兴者。虽高祖之雄杰。光武之英明。亦必待符命而后为之。天下惑之。后世信之。向使有高祖光武而无其符命。其不兴耶。虽果有其事。一一皆中。此不过气数之末耳。真正大英雄。初不藉是而为重。况未必皆然。往往奸人相时觇势。窃弄而欺罔也耶。陈胜王莽。非无符瑞。而无救于败亡。高祖光武目见而犹复乃尔。亦可笑已。是故君子。言理而不言气。王者以德而不以符也。
光武黜吕后庙主
吕后之罪有六。酷杀如意母子一也。使惠帝忧死二也。以女人制政三也。以他人子为嗣四也。王诸吕负刘氏盟五也。通食其渎男女伦六也。有一于此。足以负天下之罪。况兼此六者。几使汉祀亡灭。其于高祖。大义已绝。其不可跻祔于太庙亦明矣。然当老媪肆祸之时。宗室大臣有能举大义而讨之。上造宗社下告天下。明正其罪而废之。然后迎代王而立之。则举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4H 页
动光明。庶无以子废母之讥。至于光武十世之后。蒸尝已久。陟降已远。以子孙而黜其祖母。则其得罪礼经甚矣。武照之恶。甚于吕雉。至改唐为周。胡致堂以为五王当数其罪而诛之。中宗无与焉。张南轩以为既立其子。难诛其母。不若并与中宗而废之。告于宗庙。诛此老媪。朱子以为武氏之罪。便可废之。拘于子无废母之义不得。或曰别立太宗子孙。因诛武氏如何。朱子曰善。但虑中宗罪未著。宗室皆昏愚。然则吕后之恶。可废而不当诛。武后之罪。可诛而不但废。平勃可以废吕氏。五王可以诛武氏。光武之不可追废于后日。犹中宗之不可与诛于当时也。且宋徽宗初。欲复元祐孟皇后。或疑叔无复嫂之礼。邵伯温谓叔固不可复嫂。而太后在。姑可以复妇云。程伊川以为然。若使太后不在。叔无复废嫂之礼。况以子孙而可以黜未废之祖母耶。
明帝废庙制
先王宗庙之制。至汉犹有可考。明帝率意废坏。敛就一室。苟简极矣。横经辟雍。号兴礼乐。而此等大节目。谬误至此。岂所为者虚文。本无讲究之实。故三老五更。盖不胜其礼容之盛。而独于先王之庙庭昭穆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4L 页
位置。反若是其狭隘俭啬。虽有七世之德八佾之乐。将何以崇奉而周旋耶。真所谓拜于邻老而踞于其父者也。自是以后。承谬效尤。至于今泯泯。若明帝者其亦反礼之首罪欤。
章帝不罪窦宪
两汉之亡。皆以外戚擅权。遂至陵夷。其初明君未尝不深虑而防闲之。后世子孙乃忽戒而养成之何也。文帝知广国之贤而不以为相。明帝有马援之功而不许其图形。彼二帝者。岂乐妨贤而好蔽功哉。外戚之人诚不可假以权宠也。宣帝委任许史而王氏之祸以启。章帝不诛窦宪而梁氏之祸以起。若宣章者。可谓基祸之主也。
李固易姓名
史称李固少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从师。为世大儒云。夫士之为学。固不惮勤劳其身体。何至变易姓名。承祖宗而有此姓。受父母而得此名。为人子者。岂可须臾自为变易。忘祖宗之本。忽父母之锡乎。世之奸人侠流避祸逃刑。谄臣贱隶贪恩冒籍。往往有此等事。岂有有志为学而先自坏其礼义乎。固之意不过其父显为公卿。恐人之待己有加。己因以有失。使人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5H 页
不欲相知耳。其视世之席势挟贵骄人骜物者。相去有间矣。自君子论之。其为心术回互已甚。不免为颇僻诡异之归。吾未见其可也。古者天子之元子众子。与凡民之俊秀。同入太学。此亦何为者也。惟在其忠信笃敬孳孳勉学而已。何尝变易姓名。固之用意如此。故他日立身。始焉就梁商之辟。终未正梁冀之罪。虽有为国之忠济时之志。未得一于正当也。
苏章
人臣贱污。真所谓大字面配去者。要之刺举不可以私恩废公义。唐仲友论故旧之道。不当如是。只缘渠坐此。费力分疏。令人好笑好笑。
徵魏桓不至
方仲举疏荐诸贤之时。天下莫不想望其风采。而独桓凝然不起。观生行死归之语。真见得当时事势。自处甚审。元礼孟博诸公有愧矣。徐孺子辈五处士亦皆不至。非故习隐。必自有见。不但申屠之见几。郭泰之明哲。独恨徐郭二公于陈李。有下榻同舟之契。曾不极陈其进退之义消长之机。相与惠好而同归。惟相推奖尊慕而已。及其事去人亡之际。乃曰何为栖栖。曰邦国殄瘁。呜呼亦晚矣。抑诸公方勇意担当。激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5L 页
浊扬清。虽有忠言至议。无以动听耶。抑二人虽自退谦。亦倚陈李而有为。后日之祸。不暇忧之耶。
昭烈立吴氏为皇后
章武元年。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将军懿之妹。刘璋兄瑁之妻也。礼不娶同姓。同姓之妻。独可娶耶。况新建大业。正位中壸。其可以经人失节之妇耶。况夺人之国而娶人之孀。可无嫌于逼薄耶。此直夷虏之为耳。曾谓仁明豪杰之主而有此耶。意者其时风俗本不以娶孀为嫌。且帝之于瑁。族属疏远。特视此为薄物细故而因循仓卒。不之察也。若使昭烈或觉其正伦之义造端之道。若是其重且大焉。则以其光明正大之心。必恻然而深耻之。奋然而快断之。虽终身不娶不为也。此岂牵情溺欲犯礼负义者耶。于是乎孔明与有责焉。以庶几礼乐之才。得君臣鱼水之契。知无不言。事无不从。而此等大节目。未闻有一言而正之者何欤。或者当时尽有曲折。而后世不知耶。多小史论。未见有论及此。而朱子于纲目书曰立夫人吴氏为皇后。系之曰将军懿之妹刘璋兄瑁之妻。盖深著其非而不隐其文也。
以献帝立纪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6H 页
丘琼山以为范晔从魏文所谥称为孝献。后世因之。非大义也。蜀汉当时谥以孝悯。作史者不从何欤云云。此论甚正。似合以孝悯之称。立帝协之纪。而纲目尚且云献帝者。必有其用意也。丧国之君如周赧王。例从后代之谥。而此则既有照烈之正统。恐不当循他。但传言遇害之时。实乃生存发丧定谥。其义虽正。要亦非实底事。山阳公之薨。正在建兴十二年三月。而其时更未闻有位号名谥。乃其阙典。岂以在位遭弑于乱臣则可谥。而以国与人而不死于社稷则为不足谥欤。兼章武以后。既知山阳之生存。则蜀之君臣固未尝复以孝悯之谥称之也。朱子之编以献帝者。岂无所以耶。然而以谥法考之则聪明睿智曰献。此乃魏人之虚辞。在国遭忧曰悯。不若蜀朝之实称也。
建兴元年
夫君崩子立。称子而不敢以其年纪元古礼也。昭烈崩以章武三年癸卯四月。而五月后主即位。改元建兴。以书法考之。当以明年甲辰为建兴元年。而资治通鉴书癸卯曰建兴元年。甲辰曰二年。纲目因之。则章武三年无四月以后之终。建兴元年无五月以前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6L 页
之始。丘氏讥之固矣。盖嗣君即位。须当以今年登极明年纪某元之意。播告天下。则某元之称。虽必始于明年。某元之号当已定于此岁矣。未知诸葛公于当时。草眛朝廷。急于昭示。未及踰年遽尔建号。失此典礼也耶。抑未尝有失礼。而以其无史官。故魏史断之以帝禅初立之年。司马氏承之而为例。既不与以正统。则势或不得不然。如今通鉴纲目曹丕篡位在建安二十五年十月。而犹于二十五年下书注曰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云耶。此亦俱未可知。但朱子不反而正之者何耶。尝闻纲目考异。有曰紫阳书院本。大书三年于癸卯。分注帝禅建兴元年。今纲目盖传写抄录之误云云。然则他不足疑。而足见当时之失也耶。
君可自取
昭烈临崩。属孔明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或谓照(一作昭)烈知禅之不才恐不保。孔明之必与禅。故如是正言。冀其德已而不忍取。或曰昭烈不当轻以天下与人。区区兴复汉祚之意安在。此皆恶口小家狙狯市井之谈耳。岂足以知昭烈孔明之心哉。昭烈孔明君臣之间。所合者义气。所动者诚意。平生勠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7H 页
力。期复旧物。不幸中途且屯。嗣子又不肖。天意所在。固不可知。而诚心恻怛。惟望其辅导教诏。以定大事。或虑禅之庸暗不受父师之命。以覆恢复之业。终为丕权之所灭。则宁愿孔明以天吏之责。救天下之民。此乃尧舜汤武公天下之盛心也。宁有一毫矫饰于其间哉。其心诚切。其语诚戚。至今千载之下。令人感激涕泣。以孔明之精忠大节。宜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惟其如是。故身都将相。专政制师如彼其久。而庸主不能疑。奸臣不能谗。敌国不能间。此又伊尹周公之所难者也。向非诚意允孚。义理克著。无以至此。彼曹马辈欺人孤寡。狐媚以取天下者。闻孔明之风。宁不愧死耶。蕫子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昭烈孔明君臣有焉。
孔明不置史官
孔明不置史官。此其经营恢复。草创庶事。不遑之失。而但其规模广大。思虑缜密。想不应独于此一事如此疏脱鹘突。全无所用心。意或当时虽不立太史博士之官。而劄记一世之事迹。与夫为国纲维条例。盖必有所寓。而艾会入蜀之日。想无所收拾。设或有一二可考信者。其尊汉之迹。讨贼之义。炳焕其难掩。则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7L 页
彼司马昭卫瓘之徒。以自帝其魏之心。必不乐闻而存信。使之垂示于方来也。噫此盖不可知。而事变之势或然也。
赵云为将
蜀之虎臣。世必以关张为称首。其雄猛气槩。忠义节行。果可谓古今杰然者也。然其所短者智略。皆以此见败。吾观子龙之为将。万夫之勇。固已负于其心。一身之胆。宜见称于其君。足以上下于关张。而况其辞第分赏及谏伐吴等事。谦退深远。识机明分。又非关张之所及。真良将也。先主武侯与关张子龙。勠力以图兴复。关张亡而先主继崩。子龙逝而武侯且卒。蜀之君臣上下无人焉。虽欲不亡得乎。
孙策为汉
三国群雄。除昭烈外了无一人为汉者。皆自利而已。但孙伯符以稚年壮气。收父之兵。归并江东。闻袁术僭号。遽书绝交。闻袁曹相距。谋袭许以迎天子。其志真若可以除僭乱而存汉室矣。论者莫不惜其早死。愚尝深究其迹而不信其心矣。使策诚有为汉忠义之心。则当其临死付托之时。有弟如权。有友如瑜。似宜眷眷恳恳以除汉贼复汉室。明大义于天下。为权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8H 页
瑜言之。而乃无一言及此。其所谓争衡保守。卿不如我不如等语。皆是争王竞霸之意。适所以长僭乱之志。而为汉家之贼矣。恶在其忠义之实也。或曰然则向之绝交公路。谋袭孟德者。其意安在。曰此虽其善处。而以策之才之武。本非久为袁术之下者。亦非终为曹操之所容者。争王竞霸。其势亦不得不尔也。
祖逖闻鸡起舞
祸乱之来。君子忧之。小人乐之。祖士雅闻鸡声而起舞。可谓君子耶小人耶。夫鸡鸣中夜。所谓荒鸡。乃兵象也。使逖稍有君子之心。闻此恶声。宜其恻然伤感。其与同志愤慨激烈。或至流涕可也。今反不然。幸而乐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果何为者耶。非故幸天下之乱。乐其因天下之乱而有以成就一己之功名也。然则中流击楫。屈服石虏者。亦莫非成就功名之地。而一朝戴渊来统于其上。王敦为难于其中。则其功与名恐未易成就。方且怏怏愤愤。忧深病剧。不知其性命之且危。平日飞扬起舞底意思。果安在哉。是知君子之忧。忧而可乐。小人之乐。乐而可忧也。
王导杀周顗
伯仁之死。由于王导。导之逞其憾。已无可论。虽以伯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8L 页
仁言之。亦不无自取之端何也。伯仁知王导之无罪。密救于君前而不色见不自有其功。此固君子长者之事。而平贼取印之誇。杂出于糟粕之狂言。何其浮诞而不谨密也。以导之忌刻险忮。岂不有以深中之耶。夫能知其心于言外而无所疑者。此君子之事也。导有小人之腹。而顗乃以此望之。宜其及于祸欤。
荡阴
人生天地之间。父子也君臣也。并立而为大伦。莫有以轻重者矣。然而父子天属者也。君臣义合者也。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未有绝父子之伦而能成君臣之义者也。夫君亲一体。忠孝一理。则孝可移于忠。忠必求于孝。并行而不相悖者固也。其或不幸而遇父子君臣之变。有不可以两全者。则往往托于大义而遗其至恩。甘心事雠。至于伏节而不耻。世反以为忠。呜呼其真忠臣耶。其真天下之罪人也。嵇康为司马昭所杀。其子绍仕于晋。荡阴之役死之。论者或许其忠。愚则以为不然。康本无罪而受戮。况于司马昭初未尝有君臣之分。与舜鲧之事。绝然不同。使绍稍有良知之性。不尽泯灭。则当抹血饮泣。不与共一天。虽百世而不可忘者也。矧曰委质而事之云乎。矧曰捐躯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9H 页
而报之云乎。于其亲则忘其至冤之痛。以其君则致其不贰之节。不为其亲而死之。乃反为其雠而死之。以伦则悖。以理则逆。是可为孝子乎。是可谓忠臣乎。昔子胥奔吴以复楚雠。使绍果烈士也。则虽入蜀走吴。以图鞭尸之功可也。不然则含冤隐居若王裒可也。绍也远不能效子胥。近不能学王裒。贪荣苟禄。竟失身于雠庭。乃敢援例于大禹乎。得罪名教。春秋之所不容也。然则纲目何以特书。曰特书者所以著其迹也。著其迹者。罪自见矣。噫绍之血。与其洒于荡阴。无宁洒于东市之为得乎。
陶渊明出处
陶公以高志远识。耻事二姓。终身草泽。晋之节义。莫此人若也。然而当时天下。岂复知有此人哉。不过视之为风流恬退之士耳。直至千载之下。诵其诗读其书。令人想像其忠诚气槩。足以廉顽而立懦。吁可尚也。
元魏孝文行三年丧
汉文帝短丧。魏孝文行制。人欲之私。虽有时而蔽。天理之公。亦难以终泯。信乎夷有君。不如夏亡也。
狄仁杰仕周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9L 页
仁杰虽仕于周。其心则在唐。故能荐五王。卒复中宗。先儒原其情而许其功焉。然断以大义。仁杰终有罪焉何也。使仁杰诚有宰相之才社稷之心。则当老媪僭号革命之时。当正名立节。以死自决。使天下忠义奋发兴起。有以明君臣之义。定顺逆之分。不然则当逃遁草泽。收召豪杰。声罪致讨。匡复唐室。又不果则甘自隐伏。保全身名可也。如是则于唐无负。于身无失。顾乃不然。屈膝雠庭。委质淫妇。进不能死。退不能逃。俳佪顾望于周兴来俊臣之列。其所诱说者。不过血食之数语。钟鸣漏尽。计无所出。适因武氏佳士之问。仅得推荐柬之。向无此问。柬之当何待于河清乎。柬之既荐而武之必用与否。仁杰固不敢必。虽已见用而柬之之卒能成功。仁杰尤不敢必也。当时柬之亦老。或与仁杰朝夕继亡。则仁杰之志。虽如贞松。将无以自白于天下。而唐之复为唐未可知也。仁杰之荐柬之。柬之之能成功。亦幸耳。君子固不可幸其难必之功而不顾当然之则。先失其臣节而后扶其国家也。仁杰当时只是一死字未打过。处心行事。未免寻向不死底行将去。所以如此。仁杰于是乎无所逃其罪而隐其情矣。今有一妇于此。有无赖逐其夫而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0H 页
搂其妇。其妇既不能断臂结颈以立不贰之节。姑且含羞忍辱。奉其箕帚。嘻咍谈笑。以顺适其意。经年阅岁。生子生女。头白颜谢。朝暮且死。而顾乃私谓曰我不忘故夫。将与某兄某弟。以图无赖。如此则虽谓贞妇。吾不信也。仁杰之事。不幸近之矣。是故朱夫子尝说通鉴提纲。例曰凡逆臣之死书曰死。仁杰死于周。不奈何书曰某年月仁杰死云云。于此可以决之矣。
玄宗不应姚崇奏请郎吏
姚崇奏请郎吏。上仰屋不应。崇惧出。高力士谏。乃曰元之任庶政。大事当共议之。卑秩乃一一烦朕耶云云。崇之所请果细微。帝之所执果宽大。然其委任若此则当其奏请之时。吁吁咈咈。一一说破。使主意倾倒。下心悦服可也。顾乃含胡隐默。有若疑贰者然。至使崇惧而趋出。乃待宦竖宣意市宠。然后自解。此果何为也哉。壅蔽之端。由此而起。谗间之说。由此而行。末年杨李之祸。已兆于此。可不戒哉。
姚崇论太庙室坏
太庙四室坏。宋璟以灾异为戒得矣。姚崇以物久腐坏为对谄也。虽是物久而弊。适坏玆时。未免为灾。因是警省。未为不可。岂宜视以寻常。恣为游幸耶。春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0L 页
书世室屋坏。传者谓圣人讥文公怠慢不谨事。宗庙久不修以至坏。不恭甚矣。然则玄宗之不谨不恭。以致腐坏明矣。不以为戒而以为常可乎。崇有才而无识。玄宗好谄而恶戒。宜其不振也已。
宪宗畜财以备用兵
宪宗聚财。李绛谏之。上谓思雪祖宗之耻。财力不赡。故不得不畜之云。后果用之于淮事。若宪宗者可谓有远虑者也。然利心一开。终必有祸。故皇甫镈,程异终以此乱政。其害甚于其利。夫足国之道。初不在聚敛。惟节用而爱民。经本而制末。则不足而自足。何必特地头会然后用之耶。宪宗目见德宗之事。乃复如是。李绛诸公惜其不于其时极陈源流。以杜其利心也。
宪宗弑于宦官陈弘志
上服药多躁急。宦官获罪自危。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云云。穆宗即位。杖杀柳泌而不能诛陈弘志何也。穆宗亦为宦官所立。为其所制。不能复父之雠。以春秋之义论之。是穆宗与有罪焉。当时大臣如裴晋公者。当大行初殡。太子即位之际。号泣问故。沐浴请讨。虽其势盘结未易图。亦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H 页
当与一时良忠协力同心。悉收宦官。按法穷诘。斯得罪人。暴于天下而族之。凡所干涉者。一切诛之。彰明大义。克清宫禁。则宦官之祸。从此杜绝。唐祚有泰山之安。惜其不能也。弑父与君者。人人得而讨之。况度以元勋宿望。与国家同休戚。其何忍恝然而已乎。虽其处散。势有不及。臣子之于君父之雠。固不可图存而举事。况其才武足以禽数十年虎。视之强藩。何畏于狐鼠数辈耶。由此论之。度亦不免忘雠负义。受赵盾之罪也。噫惟其如是。故数世之中。弑逆接踵而起。终不能讨。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刘蕡下第
刘蕡忠义慷慨之士也。其发于对策者。实关宗社存亡之分。不啻针砭药石。裴韦为宰相。抑而不伸何也。胡致堂咎其避嫌。愚则以为其嫌不足避。而其所讳者不能讨贼复雠。宰相大臣义当与有诛责。实惮而不举。亦同归于冯宿之属耳。可胜惜哉。
维州事牛李是非
牛李之党。牛本奸人。李盖善类。牛固不足责。李亦有甚处。至于维州之事。是非尤眩。司马公右僧儒。胡致堂扶德裕。后世士论。携贰如此。况当时人主将何以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L 页
决择耶。然而是非之真。一定而不可易。眩之者妄耳。夫维州本唐之地。为夷狄所侵失。德裕怀绥经略。悉怛谋慕义来归。受之固也。温公攘牛之譬似矣而实悖。有人于此。青毡之物。为无赖所夺。一朝其徒感我之诚信。持以还我。则受之无疑也。况王者之待夷。来者不拒。彼僧儒虽不知其义理。岂不知其利害。特假此以短德裕耳。使德裕或拒而不纳。执还怛谋。则僧儒必大言曰失维州大害也。绝归附不义也。败功毁义。德裕宜有罪也云尔。小人之心。如见肺肝。复何疑哉。后世朋党之起。倾轧之习。每每如此。可叹也已。
李德裕请诛郭谊
郭谊助刘稹叛。困则斩稹以降。不杀无以惩天下之反侧。李德裕请诛之得矣。或曰若杀谊。后虽有叛者。谁肯杀而来降乎。曰虽无杀而降者。亦无劝以叛者。不亦可乎。且典刑如此。他固不假计也。司马公以纳维州为非而以郭谊为不可杀。其是非一何矛盾之甚耶。悉怛谋本夷狄。慕义来归。其功可赏而不可杀。郭谊以唐家臣子。反覆就禽。其罪可诛而不可赦。戮慕义之人。宥反侧之子。其亦蔽矣。
五代贤君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2H 页
五季之君。如唐明宗周世宗。虽求之汉唐盛际。有未易多得。然而一再传。遂至亡灭何耶。非其馀烈至于亡国。盖由得国不正。未有以深结民心。虽其生时维持。死后便挠之易乱。谁云逆取而顺守。能享久长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