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H 页
武王父死未葬。爰及干戈辨。
余尝读伯夷传。至父死未葬。爰及干戈之说。未尝不废卷错愕。尽信书。不如无书。甚矣史迁之陋也。何处得此齐东之野语。以骇款启蒙瞀之闻见耶。谨按奉誓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十三年者。乃武王即位之十三年。则岂有文王崩后十三年之久而尚未克葬之理乎。此必无之事。可一言而断之也。或曰通鉴外纪谓九年武王东观兵。注谓即文王崩之年。又曰十一年渡孟津云云。由此言之。伐纣之事。似在文王崩后三年之内也。曰十三之误为十一及观兵之非圣人事。蔡氏书传及东吴朱氏通鉴订讹。既已辨之矣。至于九年注为文王崩年。则尤进退无据。不攻自破何也。既以九年为文王崩年则非武王即位之九年。似若以为殷纣之九年。自是二年而为十一年。又二年而为武王得天下之元年云尔。而以经世书考之。纣亡戊寅。其立在于丁未。则至是已三十有二年矣。又岂反退为九年十一年之事乎。然则外纪所谓九年十一年者。非纣之年。非武王之年。亦非文王之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L 页
年。尤可见其舛错傅会之失也。以事迹推之。固无可疑。而除非圣人不论年月之久近。岂有父死未葬而行吊伐之事乎。此直可以理决之耳。千载承讹。尚为口实。不可以不辨云。
磁石辨
若知夫磁之为物耶。阴之气耶阳之气耶。以为阴也则此物必向午。午阳之方也。以为阳也则此物必引铁。铁阴之类也。然则将恶乎属之耶。尝考诸皇极经世书。石为小刚而为地四体之一。实乃阴中之阳也。夫磁石之贵者。其禀阴阳之气必精。南方属火。火为太刚。小必随于其大。故必向午。向之者指其所尊也。金生于土。土之骨即石。用必由于其体。故必引铁。引之者合于所亲也。尊故敢指而不敢迫。迫于火则其气泄。亲故宜合而不宜离。离于金则其气伏。由是观之。阴而生乎阳阳而应乎阴。得天地全体妙用之一端者。其惟磁乎。物之顽者莫最石也。而磁能若是其奇异者何耶。盖造化至活。本无偏枯底物事。故虽曰最顽而其精者乃能如此。然其所以使之然者。不过曰一个理而已。
三代威仪。尽在此论。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H 页
论曰呜呼。以猿猱之饮而为旅酬之礼可乎。曰不可。以蝉蜡之音而为咸和之乐可乎。曰不可。以异端之流而谓有先王之制可乎。曰不可。旅酬之礼崩而人或叹于猿猱之饮。咸和之乐坏而人或称于蝉蜡之音。先王之制亡而后君子或有感于异端。此固足以观世变而其情亦戚矣。昔者程夫子见僧斋食而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此矣。呜呼。彼佛者果何人哉。以言乎衣则非先王之衣。以言乎冠则非先王之冠。以观乎言则非先王之言。以观乎行则非先王之行。先王有天叙之教而佛则无是。先王有人事之则而佛则无是。夫衣夷狄之衣。冠夷狄之冠。言夷狄之言。行夷狄之行。悖天叙之教。乱人事之则者。曷为有三代之威仪耶。夫所谓三代之威仪者何也。声容之雍穆也。气像之和泰也。威仪之三千也。礼仪之三百也。衎衎如也棣棣如也秩秩如也皞皞如也。此固非夷狄异端之流所可影响髣髴其万一也。则程夫子之言。岂无所见而云然耶。当是时圣王之不作。已千有馀年。礼已崩乐已坏伦已斁法已丧。吾人之变极矣。虽欲见三代威仪之或似者。其孰从而求之。其将求之于禽兽乎。抑将求之于夷狄乎。彼其缁徒云集。老少汇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L 页
分。于于共食。不争而有序。则此虽于威仪之本源头上。不啻背驰之甚。而只此节拍气像。亦有似乎威仪之一端。则虽谓之有三代之威仪亦可也。程夫子道三代也志三代也。而但世不三代。则所欲见者三代之事也。三代之事。既不可得以复见。则其得见三代之或似者而所以感于心而寓于意者。当如何也。然则其所谓三代之威仪者。非真三代之威仪也。特以为有似乎三代之威仪也。猿猱之饮蝉蜡之音。既尚可以取譬于礼乐。则佛徒之斋食。独不可寄叹于三代之威仪耶。不然以程夫子之大贤。岂不知吾道之可尊异端之可斥。而举夷狄之法。加之于三代之威仪耶。威仪不在于吾人。而反有称于异端。则其伤时忧道之意。实在于言语之表。而有不可以辞而害意也亦明矣。呜呼。大贤微意。不宁惟是。吾尝得其一二矣。有曰盗贼亦有礼乐。彼盗贼亦有礼乐。则佛亦不可谓无威仪也。以泥塑为似人而不背。则似人者尚且敬之。岂不可有称于佛氏之威仪耶。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欲知程子之意。先须理会此。
薛方辞聘论
论曰天下万世之人。凿凿称节义为可尚者。以其心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H 页
出于至诚恻怛。而不顾死生祸福。断然行之尔。若有一毫计较利害之私。周旋迁就于其间。则其所为不过寻向不死底地头将去。而犹欲占夫节义之名者。此特奸巧之尤。而其不得罪于天下万世也几希。奚可以节义称哉。昔王莽聘薛方。方辞不就似矣。而方之言曰尧舜在上。巢由在下。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愿守箕山之节云云。呜呼。此亦何为者耶。方汉士也。素有清名。至是不受莽之安车。则盖亦以节义自居。然若徒以节义自居。而无术而济之。则以莽之残忍毒虐。必不相容。祸且及身。将莫之救以死也。是则方之所大恐而乖其本心也。辞聘者节义之虚名也。守死者节义之实祸也。方之所欲者名。所畏者祸。所能者辞。所难者死。于是乎故为浮美之言。以媚乎莽。其心以为如是则彼必悦于吾之言而无怒于吾之辞。足以成己之名免己之祸。人皆贵节义之名。而我则有其名。人皆畏节义之祸而我则无其祸。其为计可谓巧矣。噫。方之不可为巢许。犹莽之不可为尧舜。使莽果可以为尧舜则方亦可以为巢许耶。自有天地以来。国之废兴则有之。其穷凶大逆未有甚于莽贼。使方小识君臣之大义天地之常经。则虽未及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L 页
起东郡之兵。犹可以闭龚胜之口。其何忍远引重譬为尧舜为巢许耶。惟其偷生苟活之心一动于中。而假借售伪。无所不用其极。呜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设使当时莽之所以致之者不止于此。而或以威武屈之。则方之所以自为谋而媚于莽者。虽美新如雄。颂周如歆。亦何惮而不为。只是莽不之觉而方得以窃其名。班固号称良史。而亦以为贞而不谅何哉。以方之为假巢许而莽遂自以为真唐虞。此乱臣贼子之所以接踵于后世而不可禁也。然则若薛方者。其真节义欤。其真节义之罪人欤。
龟山就蔡京召论
或问杨龟山晚就蔡京之召何如。曰大贤出处。固不可知。况先儒已有定论。何敢妄有论说。曰其定论可得闻乎。曰朱子曰龟山做人也苟且。未免禄仕。故胡乱就之。苟可以少行其道。龟山之志也。又曰龟山此行固是有病。但后人何曾梦到他地位。又曰据当时事势。亦无可为者云云。看此数条。可以知矣。曰然矣而所谓定论者。是也不得。非也不得。实难决定。愿闻折衷之论。曰于其心迹之间。反覆求之。则自可理会。岂可一笔句断乎。盖当时奸邪窃弄。欲收德望之人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H 页
以为己用。龟山俛首以就其召。其迹诚若有不快人意者。而原其心则一出于救得一半之意。岂一毫有意于枉己徇人之理乎。但居乱邦见恶人。非圣人则不可。夫圣人则德义深厚。力量宏阔。汎应曲当。无所不可。转移陶镕。无所不化。而贤人则未能如此。或不免有差。不若壁立坚守之为无弊也。士之欲行其道者。固不可逆料其不可为而止。而亦不可容易迁就。以吾道吾身为一时尝试之具也。此岂贤人自重之意乎。由此言之。龟山此行。其迹虽可疑。而其心则未尝苟。其心虽不苟。而于圣贤出处之义。或有所未尽究而然耶。朱子之意恐亦如此。然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何必硬说。不为贤者讳乎。
吕东莱饮食一节
按性理大全。朱子因论荆公钓饵一事。谓近世吕伯恭亦然。面垢身汗。似所不恤。饮食亦不知多寡。要之即此便是放心云云。又按心经附注朱子曰向见伯恭说。少时性气粗㬥。嫌饮食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后日看论语。觉得意思平了。终身无㬥怒云云。然则东莱不知饮食多寡。非其资禀固然也。因打破家事底变化得来如此。盖惩粗㬥太过。又不知其至于宽缓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L 页
放倒了。甚矣气禀之难节也。不可以小体之养而害其大体。亦不可以尺寸之肤而全不省察也。㬥怒打破底。固是放心。昏惰不知底。亦是放心也。在贤者犹有这个点不过处。学者可不吃紧著工夫耶。玆记而省之。不敢为校考同异也。
克偏说
先贤有训。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小子无状。质性痴騃。偏处固难胜数。随分克治。殊未得力。其中尤偏而难克者。只是刚戾。遇事发现。不能打抑。见人不善。一味雠疾。甚觉害事。事过却多悔吝。此外许多病痛。都从此中产出。甚可惧也。古之好人坐此见坏者何限。所以有佩韦之戒。虽在大贤。亦未尝不吃此意味。朱夫子尝曰某心气未和。又曰刚气未克。又曰某病多在忿懥。又曰某之质在于㬥悍。又曰冲口而出。太阳之馀證云云。大贤分上。如洪炉点雪。随觉随化。与凡人自是迥别。而亦必有些子偏处故云然。况凡人之去大贤亦远矣。其所以克治矫揉之功。非百倍于人。其得免小人之归耶。朱夫子用功之妙。今虽未易仰窥。而以平日教人成法观之。省察涵养。只一敬字。而中和位育之功。在其中矣。岂非后学之夙夜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H 页
勉强处耶。
盲者说
余尝行于南。见有二盲人争于道。一者曰吾得其道也。一者曰吾得其道也。自相是非。竟失所向。几陷于沟壑而不知也。余甚悯焉。遂引以置之于人所共由。仍告之以某为是某为非。然后得其所归宿焉。余于是乎有感。窃叹于心曰此人之迷于道者。以其盲故也。斯世之昧于道者。亦何所盲也。人之盲于目者无几。而世之盲于心者甚众。盲于目则不盲于目者。犹可以解其惑也。盲于心则不盲于心者。方可以解其惑也。不有不盲于目者。则盲于目者终陷于沟壑而已矣。不有不盲于心者。则盲于心者终归于昏迷而已矣。岂非可哀之甚者耶。然而盲于目者。尚知借视于不盲于目者。盲于心者不知求明于不盲于心者。独何哉。噫。
补网说
余家有一鱼网。始焉纲甚正目甚张。罔有觖也久之。为泥拖木梗。波荡石啮。往往纲弛而目乖。牵补架漏。以至于今。一日夜设于江中。为獭所驱。举之则横决方裂。百孔千疮。殆难以经理。余欲补之而茫然不知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L 页
下手处。抛置而却坐。与之游者。亦莫不以为弃物。余反思之。物之可用者。不可以是而终弃。试更审视之。则所谓万目虽皆已阑珊。而其大纲则犹不绝如绵也。余于是急就其纲。维持而整顿之。徐寻其目。次第而条理之。可刬则刬之。可绎则绎之。或仍其旧贯。或抽其新结。由上而及下。自小而至大。如是者数日。始井井乎不紊。其纲与目乃复如初。向使一见其败。便弃而不补。安有所谓网。虽补之或不知纲目缓急之序。倒行而逆施。胡做而乱著。则亦终不成网。呜呼。补网其亦有道矣。夫为天下国家。亦犹是焉。固有纲而有目。亦有木石猵獭之钩破龁决者。吾未知其孰维持是。孰条理是。孰能主张而禁止是乎。此吾之所以有感于补网者然也。世之有意经纶者。苟得此说而存之。则亦不无小补云尔。
游四佛山说
崇祯戊寅冬。余游四佛山且有日。客有过余问者曰子知此山之名乎。曰然。曰然则子将奚取于此山哉。昔里名胜母。曾子不入。岂非君子之心。不欲蹈非义之地耶。今子从事儒者。山以四佛为名。乐为之游而曾不以为嫌。此殊非崇吾道排异端之意也。窃为子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H 页
不取也。曰子言则正矣。未免隘也。夫天地储精。结而为山。巍然屹然者。莫非吾道中物事。而或名之以异端者。此岂有与于山哉。山自无心而人乃名之。则罪在人而不在山也亦明矣。曾谓此山自为四佛山乎。人或有墨名而儒行者。尚云可以与之游也。今玆之山。虽蒙四佛之名。而其壁立千仞。确乎难拔底气像。则未尝以此而变焉。固不害其为仁者之乐之也。由此言之。仆虽非仁者。其所以乐而游之则未或不可也。况世之人儒名者皆是。而夷考其行则多非矣。然则为异端者。其果山耶人耶。客曰善。遂相与倘佯而罢。
洪寓庵立祠发文
呜呼。我士林之有寓庵洪先生久矣。先生有文章有直道。出处之正操守之确。庶几乎一致夷险。乐夫天命者。其高风伟节。足以耸动乎当时而矜式乎来世。昔者西厓老先生未尝不亟称以为斯人合有祀享。当咸宁禀事之际。固有亲承此教者焉。矧我山阳一县。山川风物之秀异。而前后人杰。阔焉寡闻。其能毓德而播馥。眷玆而终焉者。惟先生一人。则玆乡之人所以景止钦仰于青山湾埼之间者。自有所不能已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L 页
焉。县有近岩书斋。为士林游息之所。视诸党胶之制略备。而前辈雅意咸愿以先生尸祝于斯。盖其一时商订于乡邦诸老者。的有所定论。而未免人事之推迁。至于今泯泯。吁诚欠典也。玆者士论齐发。不谋而同。惴惴焉惟不克成就此事是惧。将以月日。建立祠庙。第念斯文重事。非一县之所敢私也。凡我一体之士林。不可不先事而告意。故敢此通谕。俾有消详。伏望佥尊。乐与而辱教之幸甚。
答难
客有难者曰中国之不可绝。丑虏之不可事。虽愚夫愚妇皆知之。不待贤且智者而后辨也。然而中国隔越云海。声势不相及。我国虽欲为中国守义且死。中国必不能万里而救人。若待中国之救则固已为鱼为肉矣。况 世子王子俱在虏中。惟其死生之。我国虽欲别自为图。其如虎狼之甘心焉何哉。此今日之事势。亦没柰何于其间。不得已为此者也。曰是大不然。今之言者。孰不以此藉口。而实皆偷苟之意耳。夫岂真若此哉。中国之于我国。义则君臣。恩同父子。其恩与义。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也。今者有人于此。其父远在他乡。而父之雠㥘其子曰尔从我而叛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3H 页
则生。不然则死。为其子者将如何处之。将捐躯以全父子之恩可乎。抑亦度其父之远不能来救。遂俯首而事雠可乎。其间是非。昭昭乎其明矣。呜呼。虽叛父而求全。罪既不容诛。况为雠戕其父耶。虽事雠而得生。义固不忍为。况事雠未必生耶。至如纳质之事。则此固人情之难处者也。然而抑有说焉。昔者郑公孙申不急君而晋人归其君。景泰怠于迎请而 英庙驾还矣。此其所处之道。诚乖于情而违于义。不可以为当然之则。然其事机之会则未尝不阴诱而默成之也。彼一则臣之于君也。一则弟之于兄也。犹或如是况下此而有所压尊于上国者。岂容胶守其常而不知权宜之道乎。夫重其质者。乃所以重其祸也。轻其质者。乃所以轻其祸也。若不欲其生者。实则使之生也。若不欲其归者。实则促其归也。诚使奋然不顾。断然自守。若不以其质为意者。虏亦抱空质而无所用矣。使虏全无所知识也。则虽百分致力于所质。不测之辱。已不得免焉。使虏或有所谋虑也。则亦必知空质之无关。而不急急然加祸于所质也。然此亦计利害而切切者然也。若夫大义则诚有所不暇顾者。唯在立志奋义而能自修之如何耳。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3L 页
疾恶然后能为善
按语类先生谓杨与立等曰人未说到为善。先须疾恶能疾恶然后能为善。窃疑此亦有为而发。夫人之为善。先须尽其在我分上当然之事而已。不必汲汲于疾他恶底。圣人隐恶而扬善。若如此训则恐伤于偏。然而克治之道。不得不如此。所谓善恶。不但对人己而言。凡天理人欲便是。闲邪然后诚自存。克己然后礼可复。人之善固可扬而自有乐取之诚。人之恶虽可隐而岂无羞恶之心。天理本善。未尝有人欲之恶。而气禀之不齐。不能无人欲之恶焉。则必先遏其人欲然后存其天理。恶而不疾则善为所陷。疾恶愈力则为善愈切。此乃工夫痛快处也。
梦戒
古人曰梦寐居处之验。又曰梦寐亦可以占其学问。然则君子之于梦寐。亦何尝置而不论。其心正则其梦亦正。其心不正则其梦亦不正。心思而神应。乃自然之理数也。我小子无状。虽极伥伥。而于日用身心之间。亦不敢自谓有大段过恶。而时或魂交。殊不胜其噩噩。有甚乖剌于常理者。岂吾方寸隐微之中。藏得许多邪思妄念。乃能因想而感发也耶。居处之验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4H 页
学问之占。既如此其未甚正。则其不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也几希。岂不大可哀深可惧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加四勿之功。倍三省之力。动静云为。一主于敬。则其亦庶乎其可矣。玆书以自戒。
由孟子可以观易
程子有言由孟子可以观易。孟子未尝言易。将怎生看得如此耶。盖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知易之数。不若得易之理。既行于身。虽不言于口可也。既得其理。亦未尝不知其数也。孟子之所不言者。卦爻辞象之数。非不知而不言。特其说话未及于此。而设欲言之。亦无人可得而闻也。只其平生所存所行。进退消长之义。吉凶悔吝之道。流通变化。固已得乎时之一字。于其所谓体用显微之分。无不吻合。则斯理也无馀蕴矣。不必求之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四千九十六变之中。而于七篇之中。可以默识而心通矣。然而非孟子。何以至此。非程子亦何以观此耶。邵子以为孟子得易之用。夫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孟子岂不得其体而只有其用耶。况以老子为得易之体云。则是孟子所行。只是老子之用。而老子所存。乃是孟子之体也。千万无此理。此不过错认老子之体为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4L 页
易之体。而非真知孟子之用即易之用也。所以为打乖法门。不能尽同于程子之学也欤。
至于八月有凶
临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为周正八月。遁之月也。或以为夏正八月观之月也。遁是临之尽变。观是临之反对。尽变云者二阳之长于四阴者。尽变而为二阴之长于四阳之卦也。反对云者。二阳之消其四阴者。反对而为四阴之消其二阳之卦也。要之方阳长阴消之时。即戒以阴长阳消之事。自当求之变。对二者之象。俱不害义。但本只以阴阳消长论之。则宜直据复卦一阳初长之时而计之。至于临。变为遁。适成八个月耳。恐不必区区拘系于夏之正周之正也。若文王从时之正朔而谓之八月。则文王犹服事殷。殷建丑之正故在焉。固不可远引于夏正。又不当自拟为周正。若只以丑正之临言之。至于否为八月。则于阴阳变对之体。实皆差忒而不甚整齐。然则所谓八月者。盖以阴阳消长计之。而初不以时代朔建之数也明矣。但自后人观之。不必言为夏之正周之正也。
圣人无复
程夫子曰圣人无复。圣人其果无复耶。圣人体天地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5H 页
之心。安得而无复也。天地之复。本以阴阳而言。阴阳之道。又推类而见之。有动静有善恶。圣人之所无者。乃善恶之复。非动静之复。天理浑然。初无间断。宁有善复于恶中之可言。圣人无复云者此也。非谓并与其动静者而无之也。若并动静而无之。是圣人之心。元无寂感之理。体用之分。大段罔象。恶见其与天地同耶。
读论语
夷清惠和。赐也瑚琏。皆不得为不器。君子到此地头者。非颜曾以上则难矣。或曰子贡则然矣。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既以圣称之。则反不得为君子耶。曰否。非以夷惠为非君子也。但以其偏全之异耳。虽得个十分清。得个十分和。所到已至那圣界。而只是清不可为和。和不可为清。终不免在于一边了。所谓得圣人之一端者也。若所谓不器者。虽未得透彻尽头。要之圣人之体段已具。无所不周。随时得中。惟其所遇。禹稷颜曾。易地皆然。所以为成德也。
中国礼乐之所出。而既失君臣之义。则反不及夷狄之犹有上下之分也。故孔子之作春秋。中国而用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进中国则中国之。盖尝深伤而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5L 页
至痛之也。 明祖之意。有曰孔子尊中国抑夷狄。夷狄虽有君。不及于诸夏之亡也。诸夏虽无君。犹胜于夷狄之有也云云。此亦痛快。然而窃恐非本意也。圣人之心。大公至正。何尝如此窄说将去。若如此说则中国而夷狄者。无以惩之。夷狄而中国者。亦无以劝之。况尊之抑之。初不在此。虽中国也而用夷狄则贬之。乃所以益抑夷狄也。虽夷狄也而进中国则许之。乃所以益尊中国也。此乃春秋大手段活法也。(此段韩愈原道所引语意。亦与 太祖同。)
雍也仁而不佞章。朱子曰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云云。云峰所说。极为分晓。但深考诸说则真蔡陈饶之说。不可相无何也。盖仁之道。合下浑然全备。流行无间。此所以为至大也。惟其如是。故学者必全体之不息之。然后方可以尽人之道而居仁之位也云尔。颜子三月不违仁。全体之故不违。不息之故三月。得其一端者。非全体也。日月至焉者。非不息也。此段是说为仁者之全体而不息者。而仁之全体不息之田地。已兼于此中矣。
颜子在陋巷。颜路甘旨有阙。颜子岂能无忧。曰养之以万钟。于人子之心方可快足。而既不幸而陋巷箪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6H 页
瓢则亦随其力分之所极而尽其诚孝耳。此亦天理之所当然。其所乐初不以此而加减也。此正朱夫子所谓此重则彼自轻。别无方法意思者也。所谓乐者。非若常人之喜喜得得为物所动者也。只是私欲净尽。天理浑然。广大宽平。无所系累云尔。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馀哀未忘。自不能歌也。程子所谓歌则不哭者。则先有可歌之庆而更有可哭之丧。则其为哀痛出于至诚恻怛。岂能自已乎。曰程子之意本不如此。不可如此硬说。盖一日之间。吉凶不容相袭。若其至亲有服之丧。则虽于宴乐之日。哭泣悲伤。自有所不能不尔者。此陈氏所谓是日歌。或遇当哭。哀不能已者也。程子之事则不然。陈贺朝廷之大庆。往吊大夫之私礼。虽今日不往。明日亦可吊。则亦何必未及羔裘之退。遽就素服之礼乎。程夫子用意宛转举动从容。非粗疏剧戏之子瞻所可知也。
或问朱子曰祷者。臣子为君父述其悔过迁善之意。以解谢鬼神之谴怒。无其理则不必祷有之。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云云。然则臣子之祷之者。是以君父为有过罪而得鬼神之谴怒耶。曰不然。臣子之心。出于至诚恻怛。无所不用其极。或冀神明之阴佑。设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6L 页
辞祈诉之意。自尔如此耳。非必以君父为有此罪过也。然而人之生死祸福。初不尽系于鬼神。要之极其诚孝。自有感应之理也。不可专以祷为必然也。亦不可直以祷为不然也。
朱子曰天放纵他作圣得恁地。限量他愚不肖。增进一分不得云云。天性本善。岂有放纵于圣而圣。限量于愚而愚底道理乎。然则桀纣乃其本分而人皆不可以为尧舜耶。曰是大不然。天性虽同而气禀或异。尧舜桀纣之所同者此性也。所异者此气禀也。气禀之极清粹而无所拘者。一循乎天性。所谓放纵他作圣。谁能御之。气禀之极昏驳而为所拘者。遂汩其天性。所谓限量他愚不肖不能进也。然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者恁地。若他不能尽恁地。故以变化气质为贵也。
看性理大全
此书乃 永乐皇帝命杨士奇等裒辑先儒格言要义以成编者也。夫理数之源委。学问之邪正。古今之治乱兴亡。人物之终始得失。无不备载。有若地负而海涵。然其取舍之间。亦或有一二可议者。不能无感焉。岂当时主张撰修者。皆寻章摘句的人。了无得力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7H 页
此事者。故不能折衷而然欤。然此固不足为全书之累。庸何伤乎。
吴临川论心学之妙。以静虚二字。为万世心学之纲要。夫心固不可不静。而亦须静而能动。心固不可不虚而亦必虚而至实。其纲要则不过曰敬而已。若只管静去。必归于寂灭而后已。若只管虚了。必归于空无而后已。其不归于异端者几希。吾未知其说也。
陆子静实禅学之鼻祖。吾道之反卒。自当列于诸子之下。不可载于诸儒之中也。此甚闲碎不关大义。作书之体。恐当审处。不必如此谬杂也。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有是理然后有是气。二者虽不相离。而其间极有分别处。要之此理至虚而实。不可以有无论也。故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万物化生云云。此乃一定之论也。而老氏曰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云。此固知物生于气。气生于理。而却不知是理有至实者存。而徒归之于虚无也。此所谓不知大原头处也。故横渠曰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朱子曰和理也无。便错了云云。临川吴氏反以先有理而后有气。为老氏之罪案。而不知其错处全在于无之一字。此恐非朱夫子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7L 页
本意。而于理气之辨。或有所未莹也。
哀中作文辞
谨按先儒说君子居丧言不文。哀之至也。虽为其亲祭告。亦不可作为文辞。况他人乎。尝观薛敬轩文集先生在母夫人哀中。与王惟善书。末段曰前喻作尊府君处士哀辞。谨具录别纸附寄云云。虽未审其所谓哀辞者何如。而果是哀中所述则不能无未安者。反覆思之。未得其说。又按先生丁外艰送李太亨诗序云。衔哀书此以赠。而复申之以诗云。以此见之则哀中作文辞分明。昔梅圣俞丧中作诗。以言其哭母悲恸之怀。士大夫笑之。黄鲁直一生诗人。丁忧绝不有作。朱子曰胡籍溪言丧中做祭文。只散句做不押韵。此亦不柰何者。朱子且责王近思自作祭文。且答范念德曰顷送行语。哀苦中不能为文云云。宋人笃实之风。后世鲜能及之也。
李士龙
李士龙者。星山县人也。崇祯辛巳夏。清人与中国为难。又召我国炮手赴战。 朝廷发五千人。使柳琳为将遣之。士龙以炮手亦在其中。且发谓同伍曰吾虽以 主命不敢逃。而不忍与天兵相战。同伍曰苟害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8H 页
吾身。何恤于彼。莫如善斗生还而已。士龙瞋目不答而去。及到松山。虏日夜攻天兵。例使真獭一人分配我国兵一人。督视放炮。天兵为丸所中而死者无数。独士龙终不放一丸。獭子分配者怒而诘之。士龙诿以中途颠仆。散失火药云。战罢诸酋列坐。曳士龙入将斩。问曰尔何故不战。士龙曰 大明我父母之邦。吾何忍战。诸酋曰尔国今臣妾于我。我是父母之邦。那得言南朝是父母之邦。士龙大声曰我国壬辰年倭寇遍一国。宗社生灵几乎覆灭。 大明天子极力拯救我国。君臣父子草木禽兽。保有今日。皆 大明之德也。其何忍负其何忍负。吾心已定。速杀速杀。更无所言。虏大怒。使柳琳杀之。军还同伍舆尸以归云。呜呼。天理之在人心者。不尽泯灭如是。若士龙者。可谓烈丈夫者非耶。
谕仁上人
呜呼。天理之在于人心。初不以吾道之人而加。亦不以异端之人而乏。与生俱生。不可泯灭。但知其有而顺之者吾道也。不知其有而逆之者异端也。天理至广。无所不包。人心至灵。无所不通。苟能因其所固有者扩而充之。则庸讵知异端之不可反于吾道也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8L 页
吾闻佛之教曰出家离俗。割慈断恩。然后方可入于其道云。果如是说则僧徒之于其父母。不啻若路人。而今僧徒往往不能忘情于其父母。身虽托于空门。未尝不往来奉养于其亲。彼其心岂不知佛教之如彼。而以所贱事亲也。其恻怛亲爱之情。自然流出。不能自已焉。斯岂非天理之在人心者不尽泯灭而然耶。人可逃而天不可逃。心可诬而理不可诬。故自有所阴驱而默趋者。亲爱之情。欲断而终不可断。骨肉之恩。欲去而终不可去。身可使僧而情不可僧也。教可使异而心不可异也。今僧徒茫无知识者。初不知何者为吾道。何者为异端。只恁由之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中稍有知识者。亦可知其然矣。仁师与吾相识者也。其心甚良。亦颇解文字。吾尝闻其有老母。无所寄赖。则躬挈以来山中。朝夕供菽水。顺导其志。无所不用其极云。是其天理不至于都丧。其心怛然。不能恝视。彼岂有求于世人之名誉。亦岂故犯于佛氏之教法哉。呜呼。其可教也。其可进也。昔者墨者夷之厚葬其亲。孟子因其明而命之。浮屠文畅欲闻吾道之言。韩公嘉其意而语之。今师释名而儒行。岂可无一言而晓之耶。然天理之当然。不止此而已。尔果能因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9H 页
其本心之善而反而求之于人伦之重。知其终不可废。翻然自觉。惕然自惧。不至为造化之弃物。则其真不负其父母也。若果如是而止。则吾于尔何取。僧徒之不舍其亲者何限。惟尔可以闻此言。故于是乎告。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族契案序
斯契也何契也。为族人婚丧而设也。夫契之义。昉于周汉以前。而契之名见于魏晋以后。或乡或遂。以文以武。亦或以酒食。其事不一而足。而至如为族人婚丧而设者。惟东方近世之风为然。今吾所谓契者。其果出于此。而亦或有所慕而然欤。昔范文正公尝为义仓。以济族党之穷者。当时伟其事。后世高其义。愚窃思之。夫以文正之贤。苟存心于救人。虽捐五百之麦舟。曾不以为吝。岂必区区与族人用心力于斗斛之末。然后为之哉。其事似不足伟。其义似不足高也。然而是必有其说。夫岂苟然哉。盖人之贫富不同。事之吉凶无常。不如是则无以备仓卒之用。而为久远之图。于养生送死之际。不能尽无憾之道也。文正之意。其实有见于此而为此计也。今吾党之人。类皆乡居穷约。而人事之大者。有不可以废焉。则其所以扶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9L 页
持周恤之事之义。不可缓于文正也亦明矣。玆各出略干米布。以为应副之需。而递相典守。期以不替。绵力薄财。虽未及于古人。同心并义。蔑不济于今日矣。至于规模之未甚盛。族党之未尽聚。当视其事力之如何而次第举行耳。然而天下之事。始勤而终怠。刱易而守难。在于契为有甚焉。此吾党之所当深戒者也。呜呼。吾因此有所感矣。夫仁义之性。天所赋予。孝悌之道。人所当为。而教化陵夷。彝伦斁丧。不知仁义之为何物。孝悌之为何事。蚩蚩贸贸。与禽兽无异。岂不大可哀也。吾党之人。虽不可谓有彼之失。而亦不敢谓尽吾之分也。其所以设契立约以相勉励者。岂但为吉凶庆吊之文具而止哉。实莫非崇仁义培孝悌之一端也。继自今一以爱亲敬长为心。而毋或犯其悖理之行。一以养生送死为事。而毋或长其规利之念。共修人道。俱享天乐。则吾人之能事毕矣。苟或反是则虽斯契行乎哉。是为序。用相勖。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跋
  
书月川先生言行草记后
不佞自髫年已闻退门高第弟子有月川翁矣。既长始窃伏读退溪先生文集若诸书。然后乃知先生于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0H 页
月川。所以提撕期待之者果如许。向后造诣负荷。固未可量也。及今获睹月川翁言行文字。于是乎益见其笃信师说而力行之。靡有它惑。实不胜其激厉振拔之私。因有以想像乎其言语气像之如何。吾生也晚。恨不及抠衣函丈之下。请一二而献其所疑也。
书阳村入学图说后
窃观此第一图。于性命理气分上固已见得大槩。而但其安排布置。不无可议。敬之一字。乃一心之主宰。圣学成始成终之全体大用也。此图别作一圈而置诸情意既发之后善恶既判之下。所谓存养者不能管摄于在中之性。所谓省察者亦已脱漏于发出之几。殊无合内外贯动静底意思。最欠商量也。且禽兽草木之生。自是得气之偏且塞者耳。初不干人之善恶。今此禽兽横生一圈。承接灌凑于欲圈众人害之之下。亦不正当衬著矣。至如分释之图。其意则是而如心字点画分属之类。大段烦碎穿凿。只是字训之㨾。不必如是然后论此心之体段名义也。
书徐花潭鬼神死生论后
夫人之生死。是气之聚散。聚则有形体魂魄知觉运动。散则都无此耳。其所以然者理也。今看此论。其大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0L 页
旨谓人虽死而气之淡一清虚者终亦不散云云。若如此则自生民以来。一切已死之气。皆得不散而积聚充满于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乎。至如香烛之譬。尤觉似是而非。今曰一片香烛之气。见有散于目前。而其馀气终亦不散云。斯岂物之理乎。且以火反观而喻之。夫火之初灭。烟浮于上。灰落于下。其馀熏残烈。虽不即散。而骎骎消冷。尽于无而止耳。其烟与灰岂可保其终不散而镇长在乎。是犹人之死也。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其精爽游气骨肉遗体。初若不至尽散。而其枯朽飘荡。亦终归于泯灭而已矣。惟其以至诚恻怛之心。气类感应之理。若或有见于薰蒿悽怆恍惚有无之际。庶几其享之格思也。岂截然一物。自在那里。终有不散之理乎。故圣人之所不言者。非不知而不言。盖不欲言也。且谓有聚散而无有无气之本体然矣。是大不然。此气既聚则安得而不有。此气既散则安得而不无乎。聚而有散而无者。此乃气之本体耳。若理则初不以聚散而有无。气之聚焉者理也。气之散焉者理也。有亦理也。无亦理也。岂可认气为理。认理为气。一槩滚说也耶。其意若曰不散故为鬼。鬼乃气之不散者尔。殊不知气之散者乃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1H 页
鬼也。死而不可聚也。犹生之未尝散也。生既不能常聚。则死岂终有不散哉。程子曰游魂为变。更无物也。又曰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朱子曰鬼散而静。更无形。又曰死便都散无了。正谓此也。若只管不散云则此乃轮回之说。佛氏曰人死而神识不散。复寓形而受生。花潭之见。实出于此。而但不明言更生事耳。或曰张子有言湛一者气之本。莫是与此一般耶。曰不然。张子此言。只就有形气上不动不杂底本体说出来。不曾向生死境界要如此看。又不曾说湛一者终不散也。且所谓清虚一大之说。程子已言其有病矣。或曰然则人物何从而生乎。天地之所以常不散者何耶。曰诚实无妄之理。于穆不已之命。自然生生。未尝断灭。不是将已死而散之气。复聚而生也。天地之所以悠久而不息者。同一理也。而其聚散之气。比之人物。只有大小久速之异耳。亦岂终不散哉。花潭只见得气之髣髴。未透得理之诚实。乃自谓说到周程张朱说未到处云云。所谓别将他料酿玄酒而和大羹也。其可乎哉。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斯其至矣。
书南华经后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1L 页
先儒有言曰异端之说如膏油。近则污染人。不幸于吾身备尝之矣。余于壬申年间。始见庄周书。其为说雄俊奇诡抑扬捭阖。真若发蒙于诸家者然。试取而读之。固已爱其文而厌其学也。当时意谓于是书不过涉猎其文字。以为操觚一时需耳。其枉妄怪诞。不足以乱吾真也。然而往往不免有脱落人世。茫然自失底意思。而诚不自知其如此。其亦幸而天诱其衷。不至于大段流荡。回头转步。知吾家自有此事。然后始觉向来之大中其毒。而点检得来。不胜其心之寒面之热也。虽继自今痛自克治。而安知这病不潜隐顿伏。或有时而发作也耶。信乎易污染而难濯去。不啻膏油之甚者。乃异端之说也。先儒岂欺我哉。玆敢书以识之。箴以警之。以为拔本塞源之功之一助云尔。箴曰邪说如膏。解污染人。古有斯戒。今反吾身。膏能蔑外。邪必溷中。外固易去。中实难攻。谁能蒙此。胥不以濯。濯之有术。曰惟吾学。道在日用。至正且实。灼见坦履。肯容毫忒。其始自今。矢不再惑。
书流民叹后
流民叹者。往在庚申年间。民主苦于徭役。流离失所。怨毒而作者也。或谓士大夫穷而在下者。伤时忧国。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2H 页
发此而讥讽云。盖其辞鄙俚啾谚。似不足观。而亦不至大段迫切。要之写出生灵涂炭之状。无复馀蕴。足以见当时国乱政失。天命人心之已去而不可为也。其亦变风之流欤。噫使当时在上者。或倾耳于此叹。因有所戒恤。则其亡亦未必立至也。往者可鉴。来者可谏。目今兵火之馀。水旱荐臻。民之齮龁于豺狼。螫虿于蛇蝎。未有甚于此时。则其于之四方填沟壑之际。所以痛心疾首而发于咨嗟号哭者。纷不知其有几篇流民叹也。苟能救之若慈母之于赤子。在水火而奔赴之则已。不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噫。吾于此叹也。尤有感焉。庚辰七月既望书。
书戊午党议序后
呜呼。朱夫子当南渡之后。阅国家之变。痛奸凶之误国。悯复雠之无期。凡所以忧伤恻怛慷慨愤疾者。一于此序焉发之。至如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彝者。盖一篇而三致意焉。益有以见夫大贤君子之忧天下斯世。不但为区区一时之兴亡理乱而已。其所以扶持表著者。直可以亘古今质鬼神而无愧焉耳。噫吾尝读此序于丁丑年之前。虽已想像感慨于前事。而实不敢知其言之深切痛快若此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2L 页
其至也。及读此序于丁丑年之后。始觉其句句字字章章有味。未尝不废卷流涕也。 皇明崇祯辛巳冬书。
书 皇明名臣理学言行录后
岁庚辰秋。村秀才于何得 皇明名臣理学言行录一帙投余以览。余得以卒业。则其间人物事迹彪炳可称。视前代不甚愧焉。而实亦有以耸慕而兴起者矣。第其记录去取。不无可议。如名臣中亦多只以一时之功名荣悴声誉形势而已。初不详其真所谓言行者如何。至如方孝儒,王叔英,程本立,周是修等一队诸君子。亦压得奸党二字不少槩见。斯固国是之惑。而可不为百年公议之欠事耶。其它解缙,王恕,张宁,岳正,彭时,彭韶辈。虽无大可取。比诸见收。犹足伯仲。而乃反没之者。亦岂出于好恶而然耶。且以理学录论之。陈白沙之入禅会。庄定山之为诗人。邹吉士之非道学。曹月川,何椒丘,邵二泉,罗整庵之皆当续入。陈清澜通记已尝论之。就其中求之。亦不免有醇疵高下之可言。如丘琼山之博识。于数子为若是班。而亦不举论者。未可知也。卷末龟岩李公跋语深叹贺医闾钦学问之正。恨不见录云。贺之学。专出于白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3H 页
沙。且其平生所为。如拜禀白沙像等事。直是可笑。李之想像钦仰如是者。果何见耶。尝见退溪李先生所编通录。已见收附。想或以此而云然。然月川赵公亦言其言行未究竟。当时若并成本朝录。当别有处云云。则亦已见其不足故也。呜呼。自宋亡以后。天下奄奄。人道或几乎熄矣。若非 皇明祖宗培养振作之功之德。人才之盛。恶能至此。然而世变江河。斯道陆沈。虽儒者接踪而统绪之传。无甚可指拟者。只有河津数语髣髴乎实得。而金华一𧖴犹可寻绎于枫山耳。噫亦难矣。庸讵知自此以往。复不如前之可述也耶。离群索居。无与尚论。略书所感。以俟朋来云尔。崇祯壬午孟春书。
元丰通宝识
崇祯辛巳秋。儿辈于道村瓦砾中。得一古钱。审其文。乃元丰通宝也。称其重五铢弱也。呜呼。是钱也流几千里而至于此。经几百载而到于今。当时执拗宰相几以此而做了新奇传法护法。几以此而做了胡乱纷纷。天下之怂臾奔走者。几亦呼兄而呼弟。杀活得多少人。反覆得多少事。自玆以降。又阅得汴(一作什)么样变故。得不铄于弥天之燹溺于滔天之水。而直保存乃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3L 页
尔耶。呜呼。孔方其果有神。亦或问其履历。而于世道之污隆。治化之沿革。或有以明示之耶。有知者人而骨已朽矣。无心之物。犹足以起吾之感。于是乎识。
谨书陈北溪字义下
窃尝见朱子全书及理学通录。谨已知北溪先生为朱门高第弟子。朱夫子未尝不深许而亟称之。其学长于研究讲说。求诸孔门诸子。庶几子贡之流亚也。其所著有北溪字义,四书口义,四书详讲,礼诗女学等书。名目俱见于通录。议论散出于辑注。顾恨偏荒无缘得见其全文。直穷到底也。丁丑年间。金公世濂奉使日本。得所谓北溪先生性理字义以还。入刊于关北。吾东学者始见此书。虽以李公植之宗匠。尚未曾知有此书之名目。况其它乎。款启如吾者幸得以䌷绎焉。盖其规模旨义。悉皆印證于师门。可谓粹然一出于正。第一是性命源头。便提出理气二字。分明指认天命气禀之分。四端七情之别。一心之体用显微。众理之精粗本末。莫不该贯总会。至于吾道异端之辨。尤截然也。此其学识其大者。不但为名义训诰之书而已也。噫道术之灭裂。莫甚于近日。而其受病处实在于看理气不透。千差万谬。都从此出。若使鹘
活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4H 页
囵之辈。果能消详于此书。则其所以启发之功。岂浅浅乎。第其题目次第及说话文字间。有未可知者。或不无传本豕亥之讹。此则不得不俟于后之君子之订正云尔。
敬书先大父笔迹下
呜呼。我王考清修高致之外。文辞之伟字画之妙。亦得于天而出于人。在盛年作述挥扫者。不为不多。而乱离飘荡。散落殆尽。其文辞不少槩见。而字画之仅存者。亦皆零星。此固不足以语其全也。夫岂非后昆无涯之恨耶。今只有所写朝文若干篇及通文草兴小简。谨藏之。噫不肖如孙者。既未及承事膝下。平生痛楚。有不可胜言者。而泰玩手泽之馀。其所以感慕悽怆。又当何如也耶。于是乎泣而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