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舟水图赞( 肃庙即位元年冬至朔。命作舟水图。 亲制图说。言治道五事。一曰。好学问。二曰。用贤良。三曰。纳忠谏。四曰。好闻过。五曰。贵贤而贱货。眉叟许文正公释之曰。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民乱则国亡。水荡则舟覆。君臣 相与之际。有若此者。先生作是赞以进之。)
汎彼柏舟。宛在中流。瞻彼民水。其险孔忧。嗟我篙师。与尔棹夫。一乃心力。顾诸是图。谙理舟楫。可以利涉。差之毫釐。载胥及溺。如水非舟。功欠载物。如舟非水。终归荡陆。爰 命龙眠。绡鉴煌煌。率土涵浴。 圣德洋洋。
琴湖问答
或有问于余曰。方今 圣明临御。群贤满朝。釐正大礼。国是乃定。误礼者退。订礼者进。则是非之分。正如黑白。阴阳瞭然归别。而今者宋时烈既不知其罪。而为其徒者。亦无羞悔之心。徒怀愤怒。益肆怨怼。惟务死党之论。争投伸救之章。指正为邪。指是为非。其惑滋甚。负国忘身。有若立节者然。何以则能辨其惑也。余答曰。噫嘻。邪说之惑人也甚矣。请言其始而明辨之。当初昭显之殁也。 仁祖大王既择立圣嗣。而 孝宗大王之圣。可以当国家之大业。故舍其一诸孙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而立 孝庙为后者。遵箕子舍孙立子之义。 孝庙之受而不辞者。亦武王受文王之义也。则 仁祖之命。 孝庙之受。无非为 宗社大计。而名位既定。其分极严。则有何一毫未尽于其间。有何传受之不正。继统之不明耶。及至己亥 大丧之时。时烈疏曰。长子死而次长皆名长子而服斩则宗统不严。且曰。此则实出于经典。其所为惑。不可以不辨也。昭显殁后。 仁祖大王以其非传重。而只服期不三年。则其义明矣。其志微矣。而时烈诬以谓长子已成人而死。其父既为之服斩。又立次嫡。谓之长子。而其次嫡死。又为之服斩。则一身之上。其斩不已多乎。其所为惑。不可以不辨也。斩衰章父为长子。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乃所传重也。疏曰。所谓长子者。第一子及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为父后者之通号也。而时烈之疏曰。其于疏说。未能十分无疑者。且曰。既曰立次长亦为三年。而其下又曰庶子承重。不得为三年。此二说自相矛盾。以当行三年之次长。反欲拟之于不当三年不正之庶。有疑于二说之矛盾。其所为惑。不可以不辨也。帝王之为其长子为父后者。而必行三年者。为其将传重也。惟我 孝宗大王。已受重承大统。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君临十年。时烈之疏曰。第二承重者。为之服斩。不见于礼。论以众庶。降杀服期。尤失礼经之意。则其为反理之言。不可以不辨也。期服所谓君之嫡夫人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名庶子云者。乃是立长为君之弟。远别称者也。而时烈掩其立次长继祖之义。而勒加曰 孝宗大王不害为 仁祖之庶子也。此实悖理之说也。其所为惑。不可以不辨也。四种中所谓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是也者。虽无显书妾子之文。既曰出于体而谓之不正者。其非正妻之所出。不难辨矣。而时烈之疏。通以立嫡以长之 孝庙。乃敢拟之于体不正之庶称。则此尤悖理之甚者。其为乱伦之言。不可以不辨也。时烈之疏曰。汉文帝与南越王书。朕高皇帝侧室子也云云。以文帝自言则逊也。以其臣斥言则逆也。其言一也。而言者异则逊逆判矣。设使 孝庙实是 仁祖侧室子。而承大统主 宗庙。君临十年之久。则为臣子者。有不敢斥言。况 仁祖大王之第二长者耶。且礼遇而宠擢者。无逾于时烈。而构诬引證。慢加贱称者。天理之所不当。人情之所不忍。其为做错之说。不可以不辨也。时烈之疏曰。今日所论。只是次嫡通为庶子与否。及既为庶子则当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服期与否而已。昭显未殁之前。 孝庙之为众庶。固有说矣。及 君临之后。不可谓之庶也。章章明矣。而乃敢曰。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然后许穆之说。乃可从也。其背礼乱经之罪。文过饰非之说。不可以不辨也。而况檀弓之免。讥仲子舍孙而立子。子游之衰。谕文子废嫡而立庶。若使仲子与文子舍孙而立子。废嫡而立庶。而檀弓与子游。含默端拱。立于客位。以助其礼。而至于嗣殁之后。遽行免衰之礼。则其可谓知礼之君子。而得免后日之诛乎。当昭显之殁 仁祖建储之日。使时烈据礼献议则犹可说也。默无一言。臣事十年。猥蒙礼遇。位至卿相。而及其 天崩。始生贬降之意。乃敢曰檀弓之免。子游之衰。果皆不足恤乎。其心所在。固不可测。此尤不可以不辨者也。然则已上九条。皆反礼构诬。小无尊君之意。显有贬薄之迹。时烈之忘 孝庙礼遇之恩。立一己执拗之见。舍礼典承统之重。取四种不正之庶。其忘君负国之罪。尚忍言哉。 仁祖建储之命。不可夺而夺之。 孝庙继祖之统。不可紊而紊之。正嫡相承之尊。不可贬而贬之。嫡庶尊卑之分。不可易而易之。以嫡而为众庶。以正而为不正。错乱人纪。颠倒国经。则是可谓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遵春秋尊君之义。而得夫子事君之道乎。以其文过饰非之说。参考礼文之本意。其为谎说。不待辨而明矣。客曰。时烈之反经乱统。上欺天听。下惑臣庶。既闻之矣。时烈既被误礼之罪。而为其弟子者。未解惑者何也。余答曰。呜呼。 孝宗大王。将有大志。求忠义豪杰之士可与共大事者。而宋时烈借誉于金庆馀之遗疏。拔擢之初。所论者雪耻之事。所言者复雠之策。则 孝庙之于时烈。礼过之隆。不啻若高宗之于傅说。契合之密。不啻若昭烈之于孔明。既登崇秩。权势日盛。进退人物。在其掌握。自此而冒进之类。患失之辈。接肩踵门。有若趋市。招朋引类。布满 朝廷。使一世之人。莫敢矫其非。及乎己亥 大丧议礼之日。裁自私见。反经背礼。归重于已废之公孙。而贬夺 宗嫡之正统。降杀论礼。改衰行期。则天理斁而人纪紊矣。儒臣献疏论其非礼。则陈疏抗议。杂引经传。而皆反礼意。以嫡论庶。推诿于时王之制。反引大典。以为文过饰非之地。而不觉自陷于慢君乱统之罪。至引檀弓之免子游之衰。以为立孙之明證。则尤非尊君父严宗统之意。此所以来尹善道之疏也。而犹不知悔悟。反怀危疑之虑。谋为免死之计。与其同死之人。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相继去国。指挥党与。安置善道。而自此之后。言是礼之是者。则吹嘘而奖进之。言是礼之非者。则攻斥而禁锢焉。其曰弟子云者。盘据内外。人或言及。辄加刑讯。故礼之一字。为世所禁。人皆结舌。时烈之威。可谓燀矣。及至 大王大妃为 仁宣后之服初定以期。而时烈之弟子。胁迫礼官。降行大功之服。以 先王之明。从前礼制之坏谬。并皆悔悟。愤惋见欺。 命囚礼官。而拘于葬礼。未遑釐正。大礼才毕。 亲考礼经。洞烛其非。乃 命群臣参考献议。则左右诸臣。无非时烈之人也。 仁庙之命我 孝庙。诸臣非不知也。斩衰章立嫡妻所生第二长者。亦名长子之义。诸臣非不知也。四条中体而不正之庶子。为本分妾子之义。诸臣非不知也。为父后将传重而服斩则为己传重而不可不斩之义。诸臣非不知也。臣事已过十载之久。而至今不可贬降之义。诸臣非不知也。 仁宣后之为 仁庙嫡妇而为舅后。则不可以众庶妇待之之意。诸臣非不知也。而徒知有时烈。不知有君父。一遵时烈之议。不以实对诿以众庶。则 先王震怒。只罪首相。命复正制。拘问礼官之后。必降颁告之典。而按法未究。天降大割。遽遭 宾天之痛。凡在含生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处率土之滨者。痛迫难堪。而皇天眷佑。 圣人继作践阼之初。遹追先志。釐正大礼。覈罪时烈。投窜而止。则所当感恩之不暇。而党比之徒。一向憾怼。昧其是非。浮议云兴。至于柳弼明。则肆然投疏。乃敢曰。 宗统自有所归。习闻其师说。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书。既不睹礼经之本文。且不悟其师之惑。从而和之曰。吾师亦尝云尔。则吾师岂欺我哉。吾师之道。虽屈于今。必伸于后。巷议腹非。滔滔皆是。不可以言语而晓之。亦不可家谕而户说也。必以已上九条。问时烈于司败。终不得礼经可据之明文。则非但时烈之自服无辞。其党之疑惑。不待辨而自解矣。客又问曰。自古国家凡有大小变故。必有告庙颁示之典。而今者改服制一事。 宗统之所关系。神人之所共愤。而尚无颁告之举。其故何也。或云颁告之后。必罪时烈。故不为举行云。未知其说如何。余答曰。告庙重。罪宋轻。岂可舍其重而取其轻哉。以时烈误礼之罪论之。则免于刑戮。可谓幸矣。其可以时烈而止颁告之典哉。夫 孝庙之受侮于时烈极矣。则在天之灵。亦必愤惋于冥冥之中矣。颁告而慰安。在所不已。而 圣度天大。念 先王礼遇之隆。不忍加诛。实盛德事也。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然上告 太庙。以慰 先王之灵。颁示八方。以解臣民之惑。使其邪议不得复行于斯世。则国家幸甚。臣民幸甚。余之为此言者。非必欲于罪宋而发也。将以释天下后世之惑者也。
岁犯辨说
无心子于戊子之岁。将营构家室。而力有所不足。势有所不便。仅成行廊四五间。容膝而已。越二年庚寅。月日吉龟筮从。乃于冬十二月九日己未。斩茅而开基。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金峦左峙。弓峰右屹。前山若屏而拥卫。止岩作门而关锁。又有朝峰岿然特出于案前。有若佳宾端拱而揖向主人者然。村之父老。相与观焉曰。天作而地藏。以待乎人者非欤。因贺焉。无心子私自喜。晨往而董役。竟夕而忘劳。困顿就寝。因成一梦。有一道士。揖余而前曰。子之基既吉。月日亦吉。吉则吉矣。以差谷观之。则新构土木之地。犯于大将军之位。无乃不思耶。无心子即以天地之所以著。人物之所以蕃。鬼神之所以幽告之曰。阴阳肇判。天地位焉。河洛呈瑞。八位定焉。显晦有时。人神判焉。古之时。人神杂糅。民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象星辰而定方位。观阴阳而辨人神。人处于中土。神位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于八方。然后人民奠居。鬼神得位焉。所谓东西南北者。天地之东西南北也。则八神之司职于八方者。各守其位。而顾护天地之八方者也。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鬼神安得尽卫护于家家。威福于人人也哉。且夫岁犯之说。始于何代而孰传之也。明阴阳辨吉凶。以示天下后世者。非文王周公欤。文王之经始灵台。周公之建都洛邑。未闻谷朝之差。只观龟筮之从而已。何后世之不惮烦也。前秋。伯兄将建屋于旧舍之北。北乃大将军移位之元年。余未明造化之机。惟善辩苦谏。而伯兄终不听。余甚惑而不得于心者。行一年矣。既而家有吉庆。小无灾厄。余之心释然。始知八神司位乎天地之四方。而不在乎家家之南北也。伯兄明乎显晦之理。而深知吉凶之兆也。今余又建屋于行廊之北。前岁之岁犯。尚不移其位也。伯兄驰书戒弟。有如弟谏兄之言。前何谏兄。后何自行。前何强行。后何戒弟。弟兄之言之行之。何若是相反于前后也哉。弟之谏兄。非惑于前也。为兄谨慎。实优于为己也。兄之止弟。非惑于后也。为弟谨慎。亦优于为己也。兄之不听于弟者。既是于前。则弟之不听于兄者。岂误于后耶。谏兄止弟。俱出于谨慎。而兄不听弟。弟不从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兄。亦出于循理。则前之不听弟。后之不从兄。何害于义欤。道士闻之。肃然整襟曰。我本燕齐之士。今承主人之教。胸中滞碍。涣然冰释矣。遂稽首而谢曰。在兄则谏之。在己则行之者。岂明于前而暗于后也。在己则行之。在弟则止之者。岂昧于前而觉于后也。是皆由于为兄为弟之谨慎也。神假有知。则亦必阴骘于冥冥之中矣。而又何虑。因忽不见。余惊觉。怪而有说焉。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旅轩张先生文
惟我先生。道专德备。千载真儒。命世君子。明诚敬义。传授心法。恭俭温良。所性而得。濂洛渊源。五贤正脉。妙契寒冈。并徽邻德。往在 宣庙。屡被优渥。贤路中阻。大道难容。逮我 圣明。宠眷尤隆。望切启沃。占吉玉铉。位虽歉德。冀或幡然。一味道腴。云视富贵。时丁丧乱。冠屦易置。天亏北极。谁雪国耻。北门之忧。东海之志。藏修无所。卷怀何地。云山有素。永矢薖轴。何知楹梦。遽易曾箦。斯文已丧。小子何托。月白虚堂。恍挹精爽。岩立千仞。如见气像。灵輀将返。路出玆地。攀号莫由。彻泉有泪。敬奠菲薄。傥赐格止。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祭东皋徐公文
呜呼。天之降祸于我者。何其酷也。去年冬。已夺吾舍兄。今日我公。奚为又至于不淑也。我懦而箴之者谁。我过而督之者谁也。聋瞽将谁使开之。疑惑将谁使解之。然则于公之亡也。夫安得不为之失声而痛哭耶。呜呼。公有超卓之姿。恢廓之度。文足以贲饰皇猷。气足以挽回倒波。天之赋于公者。可谓厚矣。而试才而才成司马。得位而不过斋郎。天之所报于公者。一何啬也。呜呼。公与我先君。早结范张之契。共游伊泗之门。服膺明训。薰陶德性。其情义之厚。切偲之乐。老而弥笃。不幸先君先公弃世。藐尔孤身。孰凭孰恃。公视犹儿。我依若翁。永拟百年。终始承诲。公何去我而逝。使我抱此无涯之痛耶。呜呼。公乘化之日。适游西州。未及东归。殁不得抚尸而尽哀。殡不得凭棺而永诀。今来匍匐。灵宇寂寞。入公之门。公不我迎。哭公之寝。公不我听。抑有知乎。其无知乎。抑有闻乎。其无闻乎。呜呼。灵辰莫驻。若堂将封。即远之期。只隔三晨。而将有所适。又不得执绋而从。临穴而诀。痛缠心曲。恨结幽明。临行瓣香。荐此哀诚。
祭李鉴湖(道章)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惟灵。禀天清姿。出尘雅量。早承庭训。持身有方。入孝出悌。馀事文章。鹤鸣在皋。声闻自扬。 天书虽降。世路羊肠。栖迟马官。焉用牛刀。谢病归来。十载林皋。颐神养閒。益贞素操。属玆暮境。运际昌辰。怜公一疾。终靳大伸。擢拔贤郎。除授邻邮。恩深便养。光溢荣优。乌哺未半。鸡梦先惊。临绝不见。恨结幽明。逆旅传凶。行路吞声。矧我亲知。呜咽难胜。去年仲秋。历拜湖堂。迎我握手。挽我联床。慰我兄亡。勉我宽抑。吐尽悲欢。中宵剪烛。临分黯然。赠以一言。冀公病愈。待我归园。携吾纪甫。惟暨仲兄。优游琴洛。共结鸥盟。庶遂此乐。以终馀年。仲氏已逝。公又奄然。吾谁怨乎。不仁者天。公与吾兄。情义世笃。泉下相依。庶几同乐。踽踽人间。惟我独兮。伥伥末路。谁与同期。匪我悲公。我实自悲。今我南归。又值秋风。时移事往。增余之恫。贺宅凄凉。月照鉴湖。稽山回棹。白也长呼。万事已矣。复何言哉。薄奠代设。情不自裁。无间者谌。歆我一杯。
祭朴养吾(守真)
惟灵。俊秀之才。卓异之器。家传忠孝。世著节义。遭家不造。抱冤终天。煢煢半世。号泣多年。幸际昌辰。无怨不伸。陈章颂冤。千里叫 阍。事才及釐。奄遘疠虐。天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道难谌。遽尔就木。仪容何处。素帐凄凉。谁无一死。惨玆佗乡。青年孀妇。白首慈颜。生离死别。杳隔江山。人间至恸。泉下长恨。箕裘有托。繄此两胤。余连族派。叔侄有分。气意相许。情义最亲。执绋今日。永诀归榇。一声长恸。有泪如泉。
祭伯兄府使公文
呜呼。兄之窀穸。十有五载。今将迁厝。载归新阡。精神冥漠而莫睹。肢体敛闭于一木。抚棺而不见其颜面。号呼而未闻其声音。在天之灵。已返而听弟之哭耶。归地之魂。亦来而歆弟之诚耶。益切无穷之恸。追思畴昔之事。兄弟四人。弟居其末。兄生于戊戌。弟生于辛亥。自在孩提。既蒙抱负之恩。且于嬉戏。偏承训诲之勤。读书仙斋。讲学研院。逍遥乎山寺。朗唫乎江湖。负笈而从。动无不随。名虽兄弟。义深师傅。薰陶半生。乐有贤兄。而粤昔弟年十四。不幸病喉。兄将深切叹惜。而止余之学曰。以汝之才而有斯疾。无非命也。自此之后。始停劝勉之教。岁在甲子。兄登司马。而西游泮宫。与弟相离。及至丁卯。又登龙榜。时分南北。每致云月之思。而督邮完山。半刺咸州。追遂共被之乐。同赏山水之兴。到今思之。皦然如昨。而未知兄亦记忆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此时事否。及乎庚辰。祸延先考。哀我诸弟。共倚于兄。而才毕丧制。泣血柴毁之馀。兄得羸病。出宰鹤城。侍奉萱闱。五载从游。常以兄羸病之未复为虑矣。逮宰宁海。弟适南游。赴任五月。始进拜候。则气力渐惫。非复昔日之颜面。心窃惊虑。而拘于世故。未得留侍而径还。连以科场之故。未得再进者。经秋至冬。而婴病之报。得闻于属纩之日。借医于营。发传促驰。行到清河。遽闻凶讣。椎胸号哭。山川欲裂。病革而汤药未尝。盖棺而殓殡未亲。苍黄奔哭。仪形无迹。抱持鹤发。泪彻重泉。此时之怀。宁欲溘然。而强抑忍生者。为亲故也。奉榇而还。欲葬于先垄之下。而拘于山运。择兆于先茔龙虎之内。待佗日涓吉而改厝矣。荏苒时月。天不悔祸。才过三年。遽失伯侄。岁及戊戌。又丧嫂氏。堂上鹤发。长抱无涯之痛。棣下三弟。恒怀鸰原之悲。往在庚子。昊天不吊。遽夺所恃。叩地叫天。无所逮及。兄独不在。益切焚裂。而惟以迟延迁墓。中夜抚胸。哀哀仲侄。又夭于今秋。未知何怨于神。何辜于天而至此也。兄其知耶。其不知耶。天若有知。何其降祸于吾家之至此也。神若有知。何不助福于吾家之至此也。呜呼。以兄之盛德而既不得其寿。以两侄之仁且才而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相继而夭。天之报施善人。何其薄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抑亦山家有所忌克而然耶。神灵有所不安而然耶。玆与末侄尔奭。将以今月十三日。迁窆于先垄下嫂氏冢畔。乃庚辰之岁。余与兄欲奉先君子安厝之穴也。广迎术者。遍审诸麓。皆言此穴甚吉。故先葬嫂氏。以待乎今日者也。未知无憾于兄主意否。未终偕老之约。而今成同穴之愿。两儿新冢。累累接垄。上侍先灵。下与儿魂。花朝月夕。与之共游。春秋霜露。与之同享。既安且乐。于千万年。未知兄之昭昭耿耿。不容泯昧者。其将乐其乐而安其万岁之宅耶。呜呼我兄。禀性纯粹。器宇非常。孝友笃敬。温柔谦逊。鄙倍之言。不出于口。惰慢之容。不设于身。仁厚之德。颖出之才。天之所赋。既不薄矣。而何独啬其寿而位不满耶。二州颂功。岂足以摸其德。三品其秩。岂足以称其器。追思今日。尤不觉填膺者。余与兄为兄弟于世间四十年矣。忧而共之。乐而同之。大小之事。必询而行。既无物我。少无间然。偲偲之乐。远期垂老。先垄之下。谋构书室。止岩之畔。共结茅堂。山野幽趣。白首相期。而自以为天假其年。以偿平生之愿矣。宁知此愿未遂。又复夺兄之年。呜呼。造物者独非人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情耶。自兄之逝。忽忽焉惘惘焉。若无所凭依。心怀谁与开陈。急难谁与相顾。馀存诸弟。已尽白首。以理推之。则盖亦难久于世。几何不从兄而死也。死而从葬于先茔之侧。庶得同游于泉壤之下。以续今世未尽之湛乐。则所谓其几何离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哀哉。不昧精灵。今在何处。其在地乎。其在天乎。其在烟霞洞府而与仙曹往来乎。其守坟茔区域而与先灵陟降乎。抑冥冥漠漠而无所知耶。抑昭昭炯炯而有所知耶。如其不知。则吾虽哭彻于天。泪到于泉。已无益矣。柰何柰何。而如其有知。则魂兮归来。庶应歆格。而万斛悲怀。辞拙难究。长痛之外。更有何言。
祭仲兄司艺公文
呜呼恸哉。世间孰无兄弟之丧。而岂有如吾两兄之丧乎。亦岂有如少弟之恨乎。父母遗体。惟我四人。而粤在庚寅。遽失伯兄于海东。奉榇而还。逮至前岁。又哭仲兄于洛下。奉榇而还。少弟之多衅。奚至于斯也。仰天长吁。心肠如割。呜呼。以伯兄之才之德。五十而夭。恸缠鸰原。至情难抑。而所恃者惟仲兄也。兄唱弟酬。一埙一篪。春深院宇。秋晚黉堂。负笈追随。永世为期。为亲而屈。早占莲桂之榜。事君则忠。竟回日月之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明。半岁长沙。八年私第。河清千载。 圣人乃作。邪议潜消。公论大行。兄弟二人。并登鹓班。恩荣之极。不可以辞。兄先我后。同处一室。风寒客馆。剪烛陪话。雪拥长安。煮酒共饮。同朝之喜。叙伦之乐。不幸时令。兄弟并罹。弟轻兄重。药饵无效。竟至于斯。天耶命耶。千里旅邸。四顾无亲。罔极之恸。谁因谁极。幸赖相公之顾护。殓殡无憾。而百里 恩命。适出此际。以其运柩之得便。黾勉肃谢。特蒙运送之 命。奉榇南下。才踰大岭。哭辞灵輀。呜呼。兄弟此行。俱是 国恩。而死生中路之别。尤剧至恸。赴任之后。转成沈痾。逢秋少苏。始进奠谒。而官守有限。势难久留。历视永窆之基。拟将趋哭于发引之日。而非徒身病之为魔。且碍公务之所縻。未遂临穴之诀。在世悲恨。孰加于斯。自此未死之前。尽是思兄之日。虽或小延于世。岂足为有生之乐耶。泉下佗日。果有重逢。而有若此世。则信乎其悲者有限。而其乐者无穷期矣。未知吾仲兄与伯兄相聚而乐。有如弟之佗日之所期也耶。其然乎哉。若或不然而终归于冥冥之中。则少弟今日之恸。与天地无穷期矣。哭向南天。心摧肠裂。遥奠一酌。吞声而已。
祭叔兄通德郎公文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呜呼。公亡如昨。初期已匝。岁月愈久。痛慕愈剧。幽明虽隔。情爱何间。言笑盈耳。风仪在眼。如何今日。天夺我速。长吁仰天。天亦漠漠。父母兄弟。是居三乐。人有怙恃。我独不卒。人有叔伯。我实无禄。死若相依。公死非哀。生而孑然。我生可哀。伥伥宇宙。形影靡托。余怀之痛。呜呼曷极。光阴不驻。星霜已易。和粹之容。峻整之资。此生于世。更觌无期。怡愉湛乐。再续何时。脩短同归。此理难诬。重泉佗日。庶几握手。强扶病喘。拟将趋哭。三载沈绵。入夏尤笃。不计登程。重患暑暍。委身路左。末由匍匐。回首公山。大岭难越。岂料癃疾。阻我深情。余怀之痛。呜咽难名。欲言口痴。文拙不成。聊将薄奠。替子告灵。已矣已矣。泪彻重冥。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行状
  
外舅琴斋郑公行状
琴斋郑公。于吾为外舅。而与吾先子。同庚同业。志契深笃。世称达城甲戌是也。公易箦。今既三十有六年。状德一事。迄犹未遑。不但公议之慨郁。自顾冗浅。亦忝子婿之列。其所平日闻知者。尤有所自别。而况公嗣硕仪之勤托屡挚者乎。辞不获则谨撮其行事之一二。仍叙其世德如左。公讳锜。字靖甫。琴斋号也。其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先系出东莱。在丽朝。尚书左仆射 谥文安穆。为远祖。生四男。皆登第。第三曰泽。官左赞善。六传而至瑚授重大匡封蓬山君。子良生继有大伐。特封蓬原府院君 谥良度。子矩文科。官左谏议。粤我 太宗朝。除大提学左赞成。俱不膺。 谥靖节号雪壑斋。子善卿 赠户曹判书。子种佐 世庙以。敌忾大有勋业。封东平君。 谥襄平。郎公五世祖也。高祖讳礼耘护军。曾祖讳世俭御侮。祖讳师哲号林下。国子司马。逸参奉。寒冈郑先生称畏友。及卒。有具棺返葬之礼。考讳光天号洛涯。就学冈门。以孝行著世。至比曾闵。娶碧珍李氏。参奉安仁女。山花先生坚干之后也。万历甲戌二月七日。生公于泗阳本第。公同气四人。第居二。以伯氏釴早没无嗣。公实承宗。自少性质俭约。不屑于进取。一遵庭训。凡于礼学等说。极究旁探。诲人不倦。当时士友咸推重。年二十一。丁先考丧。哀毁称礼制。常陪寒冈问质。益见大义。晚扁琴西书塾。道义诸贤。若李石潭润雨,柳沙月时藩,徐东皋思选,朴陶谷宗祐,张晚悔庆遇。相与讲论游衍。壬午十一月二十一日。竟以天年终。寿六十九。是年十二月日。葬于府东伏贤麓巽坐之原。配河阳许氏。善述女。文敬公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稠后。育一男二女。男硕仪。女长适杨景洙。次适县监都慎徵。继配光山庾氏。奉事道南女。育三男一女。男硕昌,硕荣,硕华。女适尹继元。内外孙曾。繁不尽录。于乎。公之实德懿行。固非肤辞之所可追述。然若因循无有以表著之。则恐其愈久而愈泯。略陈其大节止此。俾俟异日知德者考焉。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墓碣文
  
外大父骊兴李公墓碣文
府君讳友谦。字谦之。姓李氏。讳士硕之第二子也。世系详祖考敬宪公碣阴。此不重述。府君生于嘉靖庚申。早丧所恃。及长。以孝友勤学。见重于士友。寓居外乡星州安茂谷。以时来觐亲庭。万历壬辰。侍侧避倭乱。三年不归。甲午四月。遭大故。时兵燹后大饥。殆无以为丧。而躬自负土营窆。仍庐墓下。哀毁成疾。是岁十一月一日遂卒。享年三十五。墓与敬宪公同原。而在右侧焉。配永阳李氏。士人讳寿千女。婉淑有妇德。生一女。归于我先君。先君姓都。讳汝俞。八莒人。奉养李氏于家。至崇祯癸酉四月十五日。李氏寿七十三而终。葬于漆谷府南外谷里卯向原。先君有四男。长慎修文科府使。次慎与文科司艺。次慎行业儒。次慎
竹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徵今县监。三女河自洙,李行直,李安迪其婿也。府君有文艺有行谊。而不成名不永年。又无嗣。天之施报于善者。至此乎哉。母氏在世时。以先茔之远在桑乡而一不展省。为平生之恨。及今慎徵猥蒙 天恩。来守玆土。立石上下墓。略记昔日所闻之梗槩而刻之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