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归遗藁卷之七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x 页
西归遗藁卷之七(韩山 李起浡 沛然 著)
 杂著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1H 页
益山华山书院上梁文
斯文为己任。举国之血气共尊。邑人皆弦歌。一境之爱慕尤切。肇建栋宇。永执豆笾。伏惟我沙溪金先生。关时盛衰。名世五百。潜心于先圣之学。义理自明。从事于大人之门。渊源有渐。教人不倦耳。宏儒踵武而继兴。事君尽礼焉。群议灭影而底定。谁敢瑕玼。温乎如美玉精金。人共师宗。仰之如泰山北斗。自南自北之游士夫。孰非见而知之。弥高弥卲之达尊。吁嗟乎忽焉没矣。小子安仰。多士无依。欲伸观感之微诚。何处可托。争寻杖屦之遗迹。设主将祀。矧玆金马之为乡。实是铜虎之所莅。儒风大振。谁数化蜀之文翁。民心永怀。可笑堕泪之叔子。历二纪享宇尚阙。几兴识者之咨嗟。即一朝谋猷佥同。亦令蚩氓而欣快。来恐或后。何须监董之劳。役自垂成。不烦箠楚之苦。龙湫滢澈。定识智水静波。马岫峥嵘。想见仁山重体。高矣美矣。将举享祀于春秋。轮焉奂焉。永为依归于狂简。奢不及侈俭不及陋。其制允得乎中。门可以入堂可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1L 页
以升。斯道大启于后。我先生深恩厚泽。此焉逾彰。伊郡人追慕诚心。亦足可见。敢为短唱。赞举脩梁。儿郎伟抛梁东。青华山在白云中。伫看春色乾坤满。想得当年坐上风。儿郎伟抛梁西。大海连天望欲低。借问南村李夫子。百年心迹谁可梯。儿郎伟抛梁南。春浦之光碧似蓝。斗觉个中仁智乐。五金山下有龙潭。儿郎伟抛梁北。弥勒崔嵬干斗极。一发黄山隔数程。应知早晚通精魄。儿郎伟抛梁上。天何大矣又何广。学贤学圣日孜孜。能使吾心不愧仰。儿郎伟抛梁下。不仁不义何为者。愿言吾党好藏修。南国于玆振大雅。伏愿上梁之后。是享是宜。于千于万。居其宅由其路。要使后学而有依。守所达行所求。庶从往哲而无背。
倡义时檄文
国运不幸。奴贼逼京。 大驾移驻孤城。贼兵合围。道路阻绝。号令不通。存亡之机。决于呼吸。言念及此。五内如焚。主辱臣死。古今通谊。凡有血气者。固当忘身赴难。而惟我湖南。素称忠义之邦。曾在壬辰。义烈已彰。况此 君父在围之日乎。即者通谕 教书。自围中出来。无非哀痛之语。其责望于道内士民。至深切矣。读来不觉失声痛哭。求死而不得也。惟愿诸君子。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2H 页
各自奋励。投袂而起。纠合同志。资助兵粮。剋期齐会于砺山郡。期以一心赴敌。以救 君父之急。如或迟回观望。越视秦瘠。则非但前日忠烈之风。扫地尽矣。且将得罪于伦纪。不容于乡国。书到无淹晷刻。无相推诿。协心一力。共济 国难。不胜幸甚。 崇祯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西山歌赞
卓兮卓兮。卓彼二人。不知有圣。知有其君。卓兮卓兮。卓彼二子。中心有定。圣人不是。应天顺人。不敢自私。二子有定。天莫之非。惟圣者为。谁敢越厥。二子有定。抗抗其节。虽圣而臣。虽狂而辟。惟玆之念。二子心曲。天下宗周。故国何处。邃彼西山。爰得其所。彼周之粟。非子所食。薇亦柔止。宜子之腹。遂作其歌。其歌孔悲。不尽其义。有心其辞。生而何俟。遂饿而死。身死歌存。大伦千祀。
蔬莼优劣卞。赠许上舍善履。
许上舍善履。尝以格物馀。优莼于蔬。其属子观劣之。一日咸来余有争。余谓卞此不难。余有三条说。可破两人疑惑。仍令天下万物。皆得其真。余请不括余囊。盖凡物之理。必先质而后文。先实而后名。先全而后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2L 页
偏。以味言之。则朴而浑。薰而厚者。味之质也。柔而滑。清而爽者。味之文也。可长食而不厌。而聊可赖而济其生者。味之实也。无真诚甘烈之味。而人皆快于口而互相称美者。味之名也。宜于贫富。宜于贵贱。宜于春夏秋冬。而常不失其味者。味之全也。宜于富而不宜于贫。宜于贵而不宜于贱。宜于夏而不宜于冬。能适乎偶值。而不能适乎日用之常者。味之偏也。然则所谓味之质者。近诸蔬乎。近诸莼乎。若谓之近诸莼。则末如之何。否则文与质孰重。所谓味之名者。近诸莼乎。近诸蔬乎。若谓之近诸蔬。则末如之何。否则名与实孰大。所谓味之全者。近诸蔬乎。近诸莼乎。若谓之近诸莼。则末如之何。否则全与偏孰贵。莼之生也罕。蔬之生也广。罕故声价高。广故声价下。若论其声价。蔬固劣于莼。然犹不甚悬。若蔬罕于莼。莼广如蔬。则余固知蔬,莼声价之反。必不止如今蔬,莼。将百千万悬焉已。且所贵乎莼者。只以其味柔滑清爽。至于朴浑薰厚。不敢一分有得。彼蔬者本味之外。未必无柔滑清爽馀意。是莼无蔬有。而蔬有莼无。吁其卞亦明矣。均是人也。德有周不周。均是食也。味有偏不偏。比诸人。蔬是周公,孔子,颜,曾,思,孟之类。能行万世而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3H 页
不弊者也。莼特卞随,务光,巢父,许由之类。一于高洁而已。闻乎耳而其清峻洒落。似有愈于周公,孔子,颜,曾,思,孟之循常不变。然世未有优此而劣彼者也。比诸食。蔬是黍,稷,稻,粱,鱼,肉,盐,醢之类。可常食而不可废者也。莼特橘,柚,柑,橙,砂糖,石乳之类。好于一时而已。入乎口而其奇珍绝特。似有愈于黍,稷,稻,粱,鱼,肉,盐,醢之陈旧不新。然世未有劣彼而优此者也。莼载于籍。无所称显。至张翰自舍人辞去江东也。思而起兴。优莼者引以为一證。昔靖节陶潜处于丘园。尝乐其摘蔬。至于著句。潜与翰其气槩若操。孰优孰劣。独贵于翰之思。而不贵乎潜之摘乎。世道孔讹。人心丕渝。大小言行。莫不先名而后实。其入而处心行事。出而居官奉职。皆去其真实。取其浮名。凡厥馀波。靡有不及。以至一语默动静。莫不皆然。至于莼蔬。乃是一菜物也。而题品之际。亦未能脱去其病。是不足争卞。诚可矜闷。蔬实于莼。莼名于蔬。谁不知此。童子且辩。而优蔬者其名下。优莼者其名高。劣莼者其名拙。劣蔬者其名洁。恐不去下拙之名。恐不得高洁之名。于其实上。不暇少念。异辞于心。而曾不为耻。至云优蔬者。只取其饱腹。反加讥笑。此徒知饱腹为可羞。而不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3L 页
知饱腹为遂生之本。不亦惑乎。若只取其味。而斥其饱腹。则是将弃黍稷稻粱之美。而取橘柚柑橙之味。以为常也。世果有是理耶。将使天下之人。名掩实文灭质偏胜全。小而致异论之作。大而致左道之盛。而坏万古圣人之常教者。未必不自此始。事虽微细。系甚重大。凡有眼目而稍远其虑者。宁惜一辞之辟。而不防其微乎。昔者。孟子造齐王。诵距心再三。齐王能悟其非。引以为罪。今善履辈。尊不及齐王。其所争又不如齐王肤受。余之卞而明者。又不必下孟子。而未能保善履辈能悟其非如齐王。吁。俗之弊也。其亦痼矣。许上舍才成妙龄。万口交誉。而评论事物。颇失常正。不宜广狭。妄所变化。毋人废言。须施俯采。羁怀郁纡。聊写善戏。
误学说
人不可不学。不学。无以导其知而措诸事也。然学亦有要。徒有学之之名。而不得其所以学。反不如不学之为愈也。李斯学荀卿。而卒焚古先王书籍。王莽学周公。而卒篡汉。邢恕学伊川。而卒为天下小人。杨朱,墨翟学仁义。而卒归于无父无君。是岂非不得其所以学。而反不如不学为愈之验者乎。丙吉为汉相。出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4H 页
逢人斗死不问。逢牛喘。乃问曰。人斗死。有京兆。宰相不当亲细事。牛喘以时气失节。宰相职当忧。时人以为知大体。传于今古。后几年。国之湖南路方伯某。值岁大饥。饿莩相枕。不可收拾。田野之中。人不忍行过。曳尸出城门者。日不可计数。伯尝奉 朝命。自无等还营。完西炭峙前后约可三十里许。饥民男女老少。填咽路上。呼饥滨死。继之以哭。四拥道塞。伯马不可进前。伯厉声使挥曰。方伯亲民。与邑宰不同。方伯事体。当知一路应赈谷数。分下各邑。使行之耳。尔属安得呼饥于方伯。方伯亦岂肯动听于尔属之呼声。而下行邑宰事乎。卒不许升斗以救急。更使前导。逐之甚严。饥民皆吞声而散。到营翌日。以二百斛米。下州通判使赈。时州士夫及知名韦布之属。滨饥亦久。闻方伯有此。争先诉通判。通判拘于颜情。不得不略略副诉。不日米尽。小民呼饥者。皆不得与焉。致死甚众。方伯主心于知大体三字。以致误事。使伯不学于丙吉。而特救目前之急。以其数百斛之米谷。均赈拥马首之饥民。则吾知当日弥亘三十里滨死之黎。必延旬日之大命矣。而直缘于丙吉之知大体。终致饿莩之满路。岂不可悯之甚者乎。李斯之误学荀卿。害至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4L 页
于蔑先王之道。王莽之误学周公。至篡汉天下。邢恕之误学伊川。害及于南宋之天下。杨墨之误学仁义。害流于天下后世。某方伯之误学丙吉。大杀三十里满路之饥民。害虽有大小。而其害于事则均。其实皆由于学人不善。呜呼。人固不可不学也。与其不善学。无宁初不学者乎。此西归子所以不欲务蹈袭古人之为者也。
寓言
天下曷尝有定是非乎。强者无非。弱者无是。非安得容于强。是安得存于弱耶。邻有一老人。占数亩为居。主种姜。间以各菜物。以其四畔。树各果木。其名不可悉。或以时卖。或坚藏以待价踊。取办衣食。能以养十口。以故其人重其地寸分。每于插篱时。必攘其邻畔。人厌苦。或争或不争。其东畔小清涧。累拳石为墙。必使半居水。每潦至。墙辄坏。声震一里。如是者率一年。至再至三。终不改焉。以故邻人疾之。厌举其名。西归子曰。噫。以其弱者欤。一何非之之甚欤。使其人虽攘至百年。能占人地几何焉。 大明高皇帝。以大圣人之德。提尺剑。应天而起。扫凶丑夷大乱。不自求为帝。而四海之内执玉帛。归顺之不暇。之功也之德也。宜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5H 页
绵历服于万亿。受臣妾于天壤。毋敢有陆梁睥睨之者矣。而曾未三百年。胡羯乃敢纵其贪戾。偃取 高皇帝旧物一半而有之。而厄 高皇帝子孙殆甚。此其为盗贼之极也。而非惟莫敢指之为盗贼。又从而尊事之恐后。不见有一人守大义固执而不变其操者。至于高卧山林。多读圣贤书。其平生言行。一以古圣贤为之依归。而 朝廷之上。邦域之内。莫不目之为大贤。如此贤辈。亦莫不奔走服劳于陪臣之列。每于延诏,拜敕,谢恩,陈奏等事。莫不伛偻焉尽礼。拮据焉竭诚。恐恐然有所获戾。夫孰敢指之为盗贼乎。较彼所窃取于其人所壤。大小不其相悬耶。一何非其人之甚欤。噫。其弱者欤。
戏题睦监司性善兄弟相会图后
完山有贱少年。善丹青称绝妙。自号丹青生。 皇明万历壬辰。倭寇以三十万众犯朝鲜。时则朝鲜升平。已至二百年。大小咸不知兵。倭即捣京城。我 宣祖大王去邠 行幸。驻 驾义州。发使告急于 万历神武皇帝。皇帝曰。咨。此不可不仁。其尔往勖哉。爰命麻贵,杨春若刘铤若李如松凡若干大将。以其所统领领数十万众。倍日并行。师次平壤普通门外。时倭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5L 页
据城中。兵势甚众不可当。且自釜山至平壤一千有七百馀里。所向无前。如升虚邑。是以贼势炽张。且城守甚严而备。非有鬼筹。莫能制。天将探贼情已详。以为不先挫其气不可。令先发大炮。破普通门。声动天地。门楼瓦。乘火力高上数百尺。如是者三而后。更无门。是时。贼已褫魄十九。一城危惧。于是天兵鼓噪而进。战士无不一当百。贼无不应刃而倒者。或有穷无所逃。掘地匿者。天将令焚之。烈焰涨天。未日中。城中廓清。靡有孑遗。欢声如雷。笳鼓腾天。牧丹之峰净如洗。大同江中一波不动。馀丑溃奔屯扫洒。刘铤以数千轻骑追破之。扫洒大野东西可五十里。南北居其半。天兵锐气百倍。乘胜长驱。其一时驰突踊跃。进退击刺。刀枪雪翻。矢石雨下。目无一倭寇。及彼疲散馀卒。或颠或僵。或投或走。穷蹙不可支之状。至今五十有馀年。人争称颂不已。于是东国得再造。我 宣祖大王。坐未尝背西。一日丹青生。具其终始。绘一素来。乙酉之夏四月。甑山睦学士。衣绣衣。督饷湖南道。时虏据燕京。有天下半。 明宗社苟安南京。朝鲜为虏有久。虏将向南京。责朝鲜办军粮十五万石输燕京。由湖南道下邑。至燕京。水程不可计。且域内饥馑连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6H 页
岁。公私未有储。 朝廷虑船卒或有逋。郡县办不及期也。特许近臣有风棱可以济事者往督。学士公实膺是 命。所至号令风迅。府刺史以下。莫不弓韎首跨靴。先导以请死生。时公伯氏。按湖南有年。威行化流。一方胥悦。呜呼。近臣非不多也。学士公独膺是 命。道有畿辅。有两西。有岭南。有二湖。学士公独膺是道。得于去京师五百有馀里地。奉观察使之伯氏。辟华堂拥清尊。亚使若某某官某某。咸与在席。州伯以其通判。执主人之礼。威仪满庭。粉白盈前。琼觞乱飞。丝管轰轰。兄曰宠矣。弟曰荣矣。兄曰适矣。弟曰幸矣。欢情洽于酬酢之间。友意溢于笑语之表。见之者曰未前见也。闻之者曰未前闻也。盛事无对。美谈相传。儿童入谣。翰墨输吟。真所谓千载一时者也。通判奇侯曰。不可以泯其迹。捐俸为六幅屏。遂加绘事。式图传后。州伯蔡夫子识其事。太虚氏模移一小纸来。时丹青生在座。太虚氏意若先其模者。丹青生不悦焉。无心子曰。野哉丹青生。能巧于绘。不能巧于取舍绘。夫绘事殊见闻。为国悬强弱。闻必欲尚见。弱必欲掩强。不亦病乎。丹青生绘胜战。战在五十年前。其绘也闻。太虚氏绘 殊渥。渥在今日。其绘也见。可以闻尚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6L 页
见乎。人臣遇 殊渥。奚必让于将家摧一敌乎。夫救在弱后。胜在救后。不弱谁救。不救谁胜。是胜亦我之弱也。助必由强。饷必由助。不强谁助。不助谁饷。是饷亦我之强也。可以弱掩强乎。况一代持大笔负重望。人之仰之若山斗然。我州伯记事。暨好风流第一男子。我通判绘事。不肯及于彼而独于此及之者乎。虽然。无心子元不审取舍。性癖只在弓马。丹青生愿留其画。
梁四龙传
漠漠者天。人皆曰不可信。必就孔子不得位颜渊不得寿。而得之者乃反蹠,蹻也。为之辞。一切置之漠漠而不悟。固天所以自致者。不可深斥人为惑。然天时又有不漠漠者。其祸之而武乙震死。福之而张氏得金。岂天终不可信。而宜归之漠漠然不足恤者。特其酬酢不如人一一也。无心子曰。岁乙酉。天大旱。湖南特甚。湖之完为尤甚。自春徂夏。无一雨。完一境。无燥湿皆焦。完之水有四。而其源之最浅短者。完之南上流。绵岩之川也。馀三川长且大。而其渴且久焉。则其源之浅短者。宜若可知矣。而绵岩之水独日滋。民引而灌之。西北至五十有馀里。民不忧而禾长亩。农夫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7H 页
大悦。完人得免流离。人皆传上流有一人。天性甚孝。十数年前。其父死。三年哭甚哀不彻。日必一哭墓。听者莫不悲恸。既卒丧。里人共会立券以相护。其母年七十有馀。甲申秋。其母有疾病。几不苏。其人日夜祷天。继以血泣曰。天乎我母病极。势不可活。天宁有必取我母者。我年壮且不啬。必能事天愈于母。天乎请以我代母。如是而雪涕焉者。至旬日。其母凡七苏乃起。其人曰。是天所以顾我母者。我其敢不殚我诚。我其敢不劳我身。以享天一分乎。夫天字下民。苟我所为一分。有悦于人者。天未必不我享也。而我无钱财可以惠于人。我无爵位可以泽于人。则我但当为所当为。于是。与其妻一心斋肃。自至月至明年春二月。乃于峡口大路傍。辟荒田数十顷。盖湖南西道十数州郡人来往岭南道者。及东道十数州郡。及岭南人来往湖南西道者。皆由是路。行人日可数十百人。其东有大峙石坂九折。不下蜀路崟崎。行人甚忧之。田去峙底约可数三里。其人乃于田中。立草幕一间。与其妻种瓜培埴甚勤。其斋肃如旧。常如承祭。时天旱不已。瓜逼枯。忽有云气绕其幕。俄顷雨大作。如是者必旬有二三。邻其幕若干里。里人咸异之。一日有云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7L 页
气。笼母岳第一峰。峰去田可十有馀里。时人颇望雨。皆喜有雨兆。因戏言今日雨。独不自某幕何也。俄而云乃移拖绕幕如旧。大作雨泽。下及完西北五十有馀里。其蒙灌深者盖以此。于是瓜极茂。不但唪唪已也。瓜之食。先于人旬朔。而瓜之作不穷。校其地。其出可什百。于是作涧流。为洌泉。以每日朝。摘瓜千百数沉之水。置一大盘路中。望见人来。必以人数取瓜。倍蓰置盘上。及人到。不卞老少尊卑。特跪献请尝。其东而西者。皆艰度险岭。方其渴急时。易为食而食之甘。西而东者。仰见石路参天。赫炎如焚。皆忧甚。必先食其一以涤热。又必取二三为后地。由其路者。必传为胜事。于是其传益广。而人皆悦其人。无心子尝与之接。梁其姓。四龙其名。其年四十五。自其母病时。不食肉。业尼丘云。与之言。所见不或黜于所闻。其云为动静。无非爱亲中事也。自言我母年七十有七。往年九月。不幸母患厉。里人不便。使我以老母投林中。不得调养。母病日臻。人子之情。当如何矣。幸赖天恤我母活之。使我母子复得相依。当是时。我心亦自疑。芒乎芴乎。恍乎忽乎。谁赐此我。我何以得此。快乎心而无所碍也。虽使穿五岳之厚且重焉。而不自觉其厚且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8H 页
重也。使超四海之广且深焉。而不自觉其广且深也。使上九万之苍苍焉。而不自觉其九万也。此犹不足以形容我之乐之万一也。而我贱人也。不知所以报乎天者。自以天之于人。即父之于子也。人有惠于父而报之子者。父未必不喜。夫为天子辅相者。利天下之人。为侯王辅相者。利一国之人。为牧守于百里之地者。利一境之人。今我贱人也。不可得有财巨万。可以利穷人。今我贫甚不可得。未或有可以利人者。则是徒惠于父。而亦不得报之子也。如此其可乎。治瓜田。一解行人之渴。虽不得以利人。而其贤于已则亦有之。我是以不辞竭我力致我诚而为之。所以必如此者。我以人为天之子。而欲得天之喜其利之也。我母性好饮。我日必有三碗。恨母独饮孤寂。有曰洪春盘。曰裴小男,李受福,李没内。曰某某若干人。皆有老母善饮。而与我同邻居者。与之脩稧。名曰养亲。每旬间五日一会。各以齿坐轮办。可尝羞以供。使酬酢酒酣。我以若干人。必列侍歌。仍并起舞。尽欢而罢。母颇慰悦云。仍流涕而言曰。噫。人子爱亲之心。亦有存亡之异。方我父初亡时。我心甚哀。若不可堪。若不得一刻可忘也。既日月而小异。期而渐异。三年而又大异。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8L 页
今才二十年矣。而或并日不思父。虽思之。其心之悲。亦不如初亡时也。不幸使我母不救。其渐忘亦奚异父也。我思至此。自不觉煎然。其容蹙蹙如也。问其系。欣同其父也。欣同尝事父孝。父殁有遗履。欣同藏之笼中。一年一两纳之曰。此亡父遗迹。必流涕移时。尝有主。不幸主家俱亡。独有一儿伶仃。欣同乃奉养。尊之以主家。爱之以骨肉。时有倭乱。欣同将避寇。舍其妻子曰。更可得也。主家独有此。一失不可更得。乃负行。既还。托贤师受文字。使为成人。得相敌通媒为配。乃立屋营产。使之安顿。未几其主丧。家室无所依归。欣同又奉置其家。养之如未有家时。服劳若小苍头然。既数年。又费心力。又使有室家。服食若凡百之为。无不致其极者。未几家业稍成。后数十馀年。其主死。将葬。其支干妨欣同。四龙请勿会葬。吾请自当。欣同却之曰。我今年七十有馀。死无所憾。且我生平未尝负我主。独可负于我主入地之日耶。迷昧之说。谁我溷者。即往扶榇哭甚悲。仍有疾不能起。于是无心子起。而礼之四龙曰。子爱其母。奴爱其主。此天理之固也。人道之常也。何有于是。而惟夫子之异之也。夫弱可以强。穷可以达。贫可以富。贱可以贵矣。而人皆冒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9H 页
廉耻后是非忘死生。而犹傍蹊曲径之且不避。而必欲得之者。是爵禄也。而于此亦有脱然而莫之顾者。均是人也。而如此者亦有之。则夫何贵乎天理之固。人道之常。之子爱其亲奴爱其主者。时无心子有丧明之痛。语次有泪潸然。四龙乃笑而进曰。南蛮之谚曰。古有夫妇。赀业稍丰。年四十。始得一子。其容端。其才学绝伦。人无不愿与一交。年弱冠猝逝。其父母甚悼。其国俗海极南。有一道士管道流。新逝者必过道士。道士点头。然后归冥府。或道士有故。则至有留其门旬日者。夫妇斋宿。急往道士家。以其子名访已过。道士曰。日夕果来。以我适心烦。不能答。明早必更来。子欲见留我。我使见之。明日果来。道士曰。彼方来。子姑隐室中。已而来谒道士。夫妇从门隙。觇其状貌甚粗。且威严不可直视。夫妇方疑讶。莫得端倪。道士以夫妇言言之。其子乃艴然曰。我安得为夫妇子也。夫妇前时。枉杀一船夫。并取其资。仍为此世夫妇。我则船夫子也。天恨夫妇枉杀人取资。怜我父冤死。欲令复其雠。以不加刃其身而其肠之割。自有惨于刃其身者。莫如临老得美子而旋失之。特使我为其子。以足其心。旋又夺之。以割其肠而已。我安得为夫妇子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09L 页
也。乃倏然而逝。更无所见。夫妇闻其语也。即收泪不复思其子。故子之凡先父母亡者。人必慰其父母曰。此乃前生雠也。语盖出此。夫子其毋伤也。夫子而伤者。太夫人之伤也。夫子其毋伤也。与之言终日。言必根据。无非顺乎理者。古之孝子。能以诚格天者。固多矣。自世衰来。绝不有闻人。皆谓天已老矣。乃于四龙。始知不老者天。而天未尝不降监也。均是人子也。彼居常不见有爱亲心切。而其亲病而略不见忧于色者。独何心哉。司马氏博览强记。序列古人传。至累数十。俱载其迹。至今在人耳目。分明如昨日事。大率多出于愤激失正。而其于关世教。若此等事。鲜有载焉。无心子未尝不病之。盖有之矣。司马氏特后之欤。如货殖平准河渠等书。虽无千百何害焉。而独记之详欤。幸而使四龙。出于司马氏之前。亦未能保其必传而不泯焉。则无心子之得四龙。四龙之得无心子。其亦近于有待者矣。四龙之心。一于爱亲而已。断无他肠。求其种瓜本意。节节可异。此古之孝子。其爱亲非不至也。而居四龙地者。皆不及此思。独四龙行之。则是不特爱亲而已。其计之广。亦可尚已。谚曰。源大则流深。根盛则叶茂。四龙之父。欣同也。奚异乎四龙之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0H 页
孝此大也。春盘事其母至孝。母宿病以殁。越翌年未及祥一月。其妻进食如故。春盘辄却之曰。上年此时。母其进饭乎。以粥饮。至祥日过后乃已。至再期亦然。母未殁。春盘每出。母常倚闾。春盘还必自远舞。以示母好归。
宋庆云传
凡所谓善。孰不可尚。然莫大于尽其心也。尽其心者。其心公也。其心公者。其中化也。其中化者。其得乎天者不害也。苟得乎天者不害。其发也必不独优于己。将有以及乎天下国家也。尚孰加于此者乎。见其地卑。而名不著于人也。谓不然者。岂知人乎。岂至言乎。无心子曰。余尝以弊布衣。乘羸马。无苍头而独傍完城西。登冰峙。时则春三月上旬。桃李满城中。遥见一丈夫。负竹杖着短褐。放歌而徐行。其鬓发白如雪。听其歌曰。江湖有期约。十年奔走不知之。白鸥谓我迟来。圣恩最至重。拟报而来。及至马头。乃熟视之。长安旧乐师宋庆云也。无心子尝有分。笑而语曰。竹杖老也。短褐贫也。不骑无马也。至于放歌何也。庆云乃扬眉而对曰。小人时年七十有馀。而小人尝好乐。则小人乃老乐师也。而歌乃乐之宗。以老乐师。乘春乘兴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0L 页
而歌。夫子惟是之异乎。小人知夫子旧日近侍。换绣衣以弊布。替骢以羸。易多驺以无苍头。代紫陌以山蹊。何自苦如此。小人惟夫子是异。遂相与游戏半日。宋庆云乃京城人也。自言旧为李节度苍头。以敏而艺。特去苍头籍。遂得为军功司果。身颀而长。貌丰而白。眼细而明如星。美须髯善谈笑。真所谓好男子也。性偏解音律。年九岁。学琵琶。不劳而能。造至极之地。十二三。名闻中外。绣栋琼筵。是其居也。腰金顶玉。是其伴也。花髻云鬟。是其左右也。逢逢之鼓。锵锵之筦。是其所以赞威仪者也。如河之酒。如山之肴。千束之绫。万贯之钱。是其供具也。孰家之食。谁人之衣。度日是也。度月是也。以之度年是也。以之度半生亦是也。人磨肩马叠足。至于不可排。而曰宋乐师何在。某宫家邀之。已曰宋乐师何在。某相公邀之。已见邀于一。则落莫而鲜其欢者。满城皆是。至于百艺中。如曰翰墨。曰弓马。曰丹青。曰棋曰奕。曰投壶者属。相与赞其能以至极。莫不顾其友曰。何如宋庆云琵琶乎。以至樵童牧儿之辈。屯聚而相戏嬉。至言其极处。则亦莫不顾其友曰。何如宋庆云琵琶乎。以二三岁学语小儿。指不相干事。而亦莫不曰何如宋庆云琵琶乎。宋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1H 页
庆云知名当世。大率类此。丁卯之乱。流寓于完山城西。僦屋而居。洒扫庭宇。乃复留心于花卉。旁求之人。无亲疏远迩。皆不惜其奇与异也。各以其有致之不劳。而千名万汇。无不毕具于一庭之内。又多取怪石。间置花卉间。庆云每以浓花之朝。好月之夕。抱琵琶逍遥于花卉之径。雅趣适于小坛之上。清韵落于众芳之中。仙区移于都市之境。麈念绝于諠嚣之域。庆云以此常自娱。完山大都会也。人物之庶。甲于东方。而民生多艰。俗不尚华。除官家外。境内绝无丝竹之声。自庆云来寓完山。人莫不悦其声也。相填阅如奔波。每客至。庆云虽手执事。必颠倒释。以取琵琶曰。小人贱品也。而多见以贵下者。其功在小人手中。小人岂敢迟下手乎。小人岂敢不尽心乎。必具曲度以鼓之。知其饫于心而后已。虽舆儓人至。亦莫不以是酬酢。如是者至二十馀年不懈。以是得完山人欢心。完山人曰。完大都会也。人物非不庶也。每人而能尽其心以悦之。宋庆云殆非常人也。常率弟子数十辈。其动静之节。爱敬之道。依然若名教中事者。以故其名老而愈盛。傍近邑宰若节镇帅。争先伺邀。以是其在家者少。尝与语乐。庆云曰。弦有古今异调。今人率多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1L 页
黜古而尚今。独吾志在古弦。凡为声十分居古。今不得间焉。于吾心得得乎可以为乐。绰绰然不见狭陋。若可以涤季世之邪音。回隆古之正声。宜率由以终吾身。以传吾后。而人之听之者。莫不寻常而寡欢。迂阔而莫乐。窃惟乐以悦人为主。苟闻乐而不乐者。虽有回琴点瑟于斯。亦何益于人。是以吾特变吾操。间之以今。以图人之悦之也。完山旧俗。各以同志修禊事。约束以相戒。息物以相助。然贫不得息如计。且莫能一遵约束。以是率皆有始而罔终。未有过数年不废者。完山俗。吏胥颇不疲弊。闾民视吏胥。颇相敬忌。庆云率若干吏辈。亦修禊事。春秋每一会。小有不如约者。庆云辄正色叱之。言必据理。一坐莫不肃然。庆云即闾民者流。而反致吏胥敬忌。人曰气槩在其人。土风不能与焉。如是者至数十馀年。而(缺)亦无一分差谬。完山人莫不言其力量也。生平小疾病。猝患气厥不能起。将死尽招其弟子。言曰不幸我无子。我死(缺)我流人也。无子而死于流。岂不草草乎。且我业乐也。我死埋我于某山之阳。其在道也。若属皆执吾业。以娱我神。毋或以骇俗。(缺)言讫而逝。时年七十有三。弟子如其言。以晓月涉西川。舆行指山南。众琵琶声。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2H 页
杂于薤歌。满城观者。莫不涕泣曰。世安得更见如夫人者。呜呼。庆云以如是之才。而大者不得居有虞氏之庭。以和五弦之琴也。小者不能登泰山之高岑。以鸣尽天下不平之气也。徒流寓于完山城西。以悦完山之人。而殁其生也。岂不悲哉。古今人凡有大才。而郁郁然不得展其心者。独庆云乎哉。噫。善哉庆云之心乎。其能知人有望于(缺)遂于人也。其能知悦人为大。小劳不暇念也。其能知我小技能以悦多人。为可幸也。其能知挟小技以骄人。为不可也。其能知业其乐以有及乎人也。其能知不可以自私也。其能知不可以訑訑也。其能知如是而后。可以不害于我之天也。使移其心于大事业上。其成就也可量欤。使在位者。有所取而则之。则亦何有于治天下国家乎。可以地卑乎。可以名不著乎。尚古以间今。不亦得于与世推移之道者欤。世之歌曲最多。特唱江湖曲何欤。意者老眼能远记无心子。而讽之以不可忘君臣之义者欤。使弟子共弹琵琶以送终。其亦有自得于心。而脱落不拘检之志者欤。其弟子曰某曰某。能传其业一半云。
西归遗藁卷之七(韩山 李起浡 沛然 著)
 墓铭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2L 页
宣武功臣 赠皆伯君行县令奇公墓碣铭
公讳孝谨。字叔钦。姓奇氏。系出幸州。当周武王时。殷太师箕子受封朝鲜。其后为韩氏,奇氏,鲜于氏。幸州奇氏。其一也。自罗及丽。世有闻人。入我 朝。有讳虔。当 英庙朝。为判中枢。谥贞武。即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轴。副使 赠承旨。曾祖讳禶。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行中直大夫,弘文馆副应教兼 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祖讳远。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行忠顺卫敦勇校尉。考讳大有。 赠纯忠补祚功臣。资宪大夫。户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高兴君行进勇校尉。龙骧卫副司果。妣咸阳吴氏。琳之女也。 赠贞夫人。用公勋追荣二世。公以 嘉靖壬寅四月七日生。气质卓荦。早习艺文。尤精于书法。任性豪放。遂自投笔。登 万历己卯武科。 选授宣传官宿卫。称职兼备边郎。任事尤勤敏。誉望克著。时升平久。武备疏阔。 宣庙命简文武中刚明有干局者。巡饬州郡。无使朽钝。大臣以公应选。武臣敬差。实异数也。有讦公以门地不明。 宣庙不允曰。贞武公之五代孙。高峰之五寸侄。勿为烦诉。两司 启曰。人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3H 页
物乖悖。 宣庙不允曰。予素爱其人物。久任侍卫宣传。又不问。两司及玉堂又 启曰。文笔不足。 宣庙因留不下。使中使往见宣传官厅。则数三人在。中使因 上旨曰。奇某在耶。对曰在。即各赐纸笔。或书古文。或书自制。着名即上。公即制诗书之曰。家国危如发。 君亲何所归。孤臣泪横臆。新月望依依。翌日朝会。 宣庙下赐此诗曰。此乃奇某之所制也。卿等次韵。左右皆退。举世荣之。公受 命督察。不畏强御。务要予善。时论甚多焉。迁光州判官。恪谨奉职。台官有憾公者评公以酒荒。 宣庙不允曰。予曾见此人。不应有此。及 除平安兵马虞候。又以资格当改。 上命特加。其受知于 上者有如此。公感 主知深。欲图效边上。适有疾不果赴。公性亢。不肯附权要进取。不悦者众。每 除职。辄阻难。竟不大用于世。久家居。庚寅秋。拜南海县令。治官如治家。及壬辰岁。倭寇大至。直犯三道。又自海路拟吞两湖。公以为国家命脉。专在两湖。若不遮遏此路。是无两湖也。遂治战舰修兵器。从水军大将元均为前锋。大战于泗川。公所斩获甚多。贼由此挫却。不敢窥湖南之路。幕府上功。褒升公通政阶。及瓜。众议以本县乃海防要冲。非公莫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3L 页
能守。 闻朝留署。在县凡七年。通鱼盐办糇粮。积储益多。诸镇舟师皆仰给于公。有比车达之馈饷者。积年殚劳。病不能任县事。丙申冬。解官还乡。未及受封。丁酉秋。倭寇南掠。公陪母贞夫人吴氏。遇贼于海。吴氏投海见背。公北望三号。负石投水而卒。寔九月二十一日也。得年五十六。乙巳。礼葬于灵光多庆浦镇后山亥坐原。公娶长城徐氏。生员台寿女。参奉朴守俭外孙。先公卒。葬异。 赠贞夫人。有一男一女。男宗献。登武科官水使。女适李文龙。丁酉乱。遇贼于海。抗节不屈。贼刃杀之。浮尸溯流三日后。从文龙船。事 闻旌门。宗献娶兴德张氏。副正缉女。生二男一女。男慄生员。次惕。女适林瀚。侧室三男三女。长忱训鍊正。次恂。次恬。女徐纲,崔智宪,朴东记。公没后几年。 朝廷录讨倭功。争功者以公之不在。图居公上。没公勋。公胤子讼公冤。竟蒙追录。 赠效忠仗义宣武功臣。资宪大夫。兵曹判书。知义禁府事皆伯君。公之事业。尽在 教书中。有曰列镇让能。群旅竭力。野汝文败降于泗川。筑州守烧杀于唐项。及纪诸庸。独遗右营之尤。元勋亲勘之秩可据。孝子自疏之辞不虚。噫。煌煌天语。感激幽明。如欲知公者。盍于此焉求诸。铭曰。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4H 页
是父有是子。是以有誉处。
故及第金公(鍊玉)墓志铭
余少闻金公鍊玉死敌。妇及子矣亦死节与孝矣。犹疑其然。岂其然。余甥柳震锡。即眉岩先生之云孙。继祖力学。尝讲三纲行实。必称金公夫妇父子忠烈孝之俱备曰。昔我先考景慕其节。备述厥详。公字惟精。高丽左仆射柱国八世孙。少有胆略。登 万历甲午第。赴丁酉乱。佐幕李忠武公舜臣。至南海力战死。忠武公抚尸大恸曰。天不欲破贼耶。何歼我忠烈士之速。妇梁氏闻而哭曰。夫为忠臣。妾独不为忠臣妇耶。遂赴水死。子命彦叩地叫天曰。不复父雠。不可以为人。不殉母尸。不可以为子。当为张巡之厉鬼以复父雠。又为不害之沉水以捧母尸。亦投水死。忠武公壮其一家内三纲备。拊脾叹曰。夫妇同死。赵昂发之事。而父子同死。赵家之所未有。父子同死。卞壸之事。而夫妇同死。卞家之所未有。将为 启达而旌异。不幸忠武公亦为贼所害。惟时记事者。恶其胜己而皆去其籍。遂使如此之忠如此之烈如此之孝。终至泯灭。人到今惜之。夫岂疑事而震锡言之。夫然后益闻所不闻。尝钦慕其节曰。为人臣子及妻妾。固当如是。谁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4L 页
云泰山高高。莫摧却斯人节。今因改葬。请余为志。谨按家状。七代祖曰晢卿官判道事。忠惠朝死节。六代祖曰著资宪大夫岭南伯。号梅川。五代祖曰庆门官至观察使。高祖曰规。曾祖曰履孝。祖曰辉。考曰终弼字忠极都总都事。妣罗州罗氏。进士以斗女。公一子三孙。长曰得。与公同榜。次曰益。曰行。俱登武科。痛祖非命。亦不仕。墓在潭阳泉洞。乞铭者谁欤。曾孙及第信。不敢以不文辞。铭以述。铭曰。忠不独忠。烈有雍氏。烈岂独烈。孝有壸子。一家之内。三纲俱备。人伦之至。百世仰止。
辛公二刚墓志铭
公讳二刚。字柔叔。辛其姓。系出宁越。鼻祖鞠有功济朝。封宁越君。后世至讳万钟佥知中枢府。子曰廷协。孙曰希稷。俱以孝友闻。希稷官奉事。娶平山申景祉女。 万历辛丑生公。公孝友出天。其发于事多甚。以生二岁母殁。方儿上垄。必含哀终日。以生不识母颜。值讳辰前数日。必涕泣。尝梦果腹妇人泣抚问。验母娠九月背世。乙亥丁外忧。毁几灭性。丧继母。不暂离丧次。以终三年。尝侍祖母病。一诚请代。致梦老人投药有喜。将己母臧获与继母弟。将祖以己将登第。预
西归遗藁卷之七 第 415H 页
与三臧获。与占武科。庶弟仲氏尝有过。掩閤出涕。致仲负荆庭谢。致有兄弟家乳狗。各换乳旬日。凡此乃其孝友实状。丁丑。辍科业。遂有志求道。取诵庸,学,性理诸书。用心于圣贤之学。乃作天人一理书以玩。尝论易。有曰羲易主天理未发。文易主天理已发。正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已发相符。又曰。学以诚实为贵。不诚则事皆无实。盖其学得之经传间者皆类此。公以三十四年辛丑七月二十七日。易箦于丹村正寝。得其年九月二十日。永窆于雪山乾坐巽向。从先兆也。初娶宁越严氏。有子守愚。再娶庆州俞氏。有子守道,守元。俱称其家。呜呼。和敬乃公居家。开心乃公接物。察言虑下。而不是非长短人。乃公处乡。倅或有欲悉迹上闻。必力辞得请后已。乃公操也。大乱后辄藏。乃公节槩也。若公可谓衰季中隐君子者非耶。疾世人虚张。自作碑铭曰。奉母有所违。学易无所得。亦见公歉然不自满。其视无有而辄自大者。其辽迥天与壤已。为之铭曰。谓天爱公。天啬公福。谓天恶公。天裕公德。天不可信。天亦可信。万识公一。无庶无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