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录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7H 页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行 宣教郎。 章陵参奉。愚川先生行状。[李栽]
公讳侙字仲则姓郑氏。其先清州人。上祖克卿。仕高丽为中郎将。自是名公巨人。继迹史牒。大将军顗。以㫌忠悯节。显高宗朝。匡靖大夫。都佥议赞成事。延英殿大司学。谥章敬公讳瑎。以文章功业。名忠烈时。是生重大匡清河君讳㥽。是生金紫光禄上柱国西原伯谥文克号雪轩讳䫨。与弟雪谷先生誧。俱有文集行于世。其子少府正尹讳琛当丽季。始居于安东府。东安实文克公外家金忠烈公方庆之居也。子孙遂为安东人。曾祖讳彦辅进士。祖讳枓司赡寺佥正。 赠嘉善大夫汉城右尹。考讳士信文科重试。掌隶院判决事。 赠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娶永川李氏。观察使光俊女。以万历辛丑五月三日生公。幼聪明端秀。仪观夙成。参判公奇爱之。自髫龀时。已提经史要义。切于人受用者以诏之。公皆领略通晓。尝有人以温公击瓮。潞公浮毬。孰优孰劣。发难以试公。公应声答曰。击瓮正大。浮毬智数。人已知其识度非常矣。十馀岁。能赋近体诗。辄惊人。少长与其兄晚志堂亿趾美联芳。伯仲齐徽。一时辈流。皆莫之先。诸名士大夫。折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7L 页
年位。辈行愿与之交。己未正月。丁参判公忧。年才弱冠。持丧以礼。既丧毕之明年。又遭晚志公丧。公自以孤身。惧不克世其家。而当光海政乱。谢去场屋。益读书为文章。癸亥 改玉。出而应举。丁卯升上庠。自是占发解者十五。而擢魁者再。竟不第。戊寅用荐者。 授章陵参奉。谢 恩即还。有诗云。君臣义重虽难废。鱼鸟盟深庶有终。直宅畔南溪上筑小亭。扁以南涧。以为藏修之所。又尝署其一小室曰笑窝。我先大父 赠判书公。为文以记其事。公雅好佳山水。遇水石稍清幽处。辄觞咏以自适。其于先辈留芬播馥之地。尤眷恋迟回。不能遽去也。逮其晚暮。斥落不偶。以龟城之南。有地名愚川。境僻以宽。为筑室以居之。作愚川隐者传以见志。因自号愚川。乐以文墨自娱。从鹤沙金先生游。相与为最深。尝自铭以道其志曰。志亢寡合。才疏过许。汝自绝世。非世弃汝。乐彼愚川。爰得我所。临清对碧。咏月吟风。耕钓忘贫。文墨娱穷。超尘远辱。浩然长终。癸卯十一月二十一日寝疾卒。春秋六十三。前是二年。公在愚川。梦有人自称洪仙人者。揖而言曰。来年子当入来矣。公觉而诊其梦。因作诗以识之。诸长老多次其韵。至是其言果验。呜呼。岂其谶耶。明年某月日。葬府西鱼渊洞丙向之原。公前娶上党韩氏。左参赞清州府院君 赠领议政准之孙。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8H 页
县监汝泂之女。继娶高灵朴氏。水运判官欐之孙。副护军成范之女。俱无子女。以从父兄俊之子基祚后。有子男六人女一人。男长昌兴。次后兴,东兴,云兴,道兴,周兴。女适士人李世震。昌兴有三男三女。男皆幼。女长适士人李斗焕。次适士人金鋈。季幼。后兴有二男三女。女长适士人金麒锡。馀皆幼。东兴有三男二女。云兴有二男一女。道兴,周兴。亦各有一女。皆幼。李世震有二男二女。亦皆幼。公既孤。母夫人性严有法度。而左右承将。未尝少失意为忤。治𩛆具瀡。咸适其宜。及居忧已向衰。犹守制不变。尤谨于追远。每遇先代祭享。不拘风雨寒暑。其亲也悫。以表率一家子弟。兄子二人。早失怙靡依。公教养有方。既又为之经纪其家。俾不至陵替。内外亲党有吉凶缓急。必与之同其忧乐。或有贫不能自衣食者。捐其有以周之。不择亲疏为薄厚。尝曰。张公艺书百忍字。可谓难矣。亦未为至也。与其作于心而制之。孰若及其未萌而制之乎。至今郑氏。世世以敦睦称者。皆公为政之馀也。尝耻世学驾伪眩真。平居自处不甚拘束。有若任真者然。其于自治之方。亦未尝放过。尝著五箴以自警。戒色也。戒言也。不妄交也。不肆侈也。不干名也。尝曰。世之人以科场得失。为关门户兴替。舍命以求之。然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只当勤读古书。使文种不绝。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8L 页
是吾人分内事也。静扫一室。潇洒绝尘。书册器用。皆整顿有常处。日处其中。于书无所不读。而晚年笃好论语。尤喜洛建诸书。沈潜玩绎。多所自得。尝病经书谚解多失本旨。每读之。不苟从其训。其于古今事变。人物出处。与夫文义肯綮处。靡不劄录论辨。以备一家言。后生子弟。或有来质疑者。辄贯穿笺注。如诵其言。闻者充然如饮河满腹。及其为文。本经术以立其根。参子史以博其趣。故平生所述作。专以理胜辞为主。而井井有句法章规。非世之工絺巧绘。以为生活者所可侔拟也。诗亦圆转遒逸。无世俗尘腐语。论者以为得韩,杜家法为多云。其草隶亦精绝有法度。未尝放意潦草。手书明道作字甚敬语。以自观省。公之于文艺。盖天得也。拙斋柳公元之。尝以少微通鉴笔削无法。请公删烦补阙。以惠来学。公谦抑不欲以制述自居。见强始属笔。未及成编而没。识者以为恨。鸠斋金公启光。尝语人曰。吾南文章绝矣。木斋洪公汝河。挽公诗曰。史洁追堪逼。郊寒叱欲奴。其为一世所推重如此。今有诗文,杂著各体如干卷。藏于家。公好善疾恶。出于天性。见人有不是处。不翅若浼己。或有一长可取。则辄喜而扬之。惟恐人之不知。尤以尚贤德阐幽潜为务。贲趾,修岩两贤者。尸祝之举。皆公所倡议也。每以金观察自粹风节。湮灭不称。为世道惜。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9H 页
著说以辨之。有时伤时闷俗。感慨激昂。尝于崇祯丙子忧。奋笔论时事。名之曰罪言。其略曰。今日朝廷之上。民生之困苦。戎务之废弛。邻敌之侵凌。国势之危亡。皆不暇顾念者。岂尽智不足见不逮而然耶。一自东西分党之后。形色睽乖。水火沸腾。日夜所图议者。无非相倾轧之事。则何暇念及于国忧民隐乎。方今边备亏疏。变异层叠。此政君臣上下夙夜忧劳之秋。区区胜负。何与 国事。而食君衣君。惟以徇私快意为事。国家处南北倔强之间。惟知屈己而事人。不思自强而图人。二晋赵宋。覆辙可鉴矣。是冬果有 宗国非常之变。君子以为其言若烛照龟卜云。公又尝言古之所谓克私者。只是去物欲之蔽。合天理之正而已。今之所谓无私者异于是。自谓奉法行公。而坚忍于不可忍。真是私邪小人之归也。又曰。目古君子。率多为小人所贼害。虽其搆捏罔极。亦未必非君子有以致之。如其明炳几先。奉身而去。则小人焉得而祸之哉。又曰。学者不妄谈高远。先从切近处下工夫。则自可得师而不迷其方。又曰。学问文章。大小虽殊。要必有自得处。斯二者。皆由真积所致。不容人强作伪为也。后之尚论者。观此数语。可以见其识之所至。亦足以知其不能无意于世也。盖公生文献之家。挺颖敏之资。磨砻沈灌之久。固已有出于人者。及其命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9L 页
与时乖。世莫我知。则退而肆志于坟典之间。闻见日益博。盖积日益富。发之为文章议论者。率皆典雅条畅。动关世教。不为无益之空言。虽其藏器沈沦。不获少施于世。为若可恨。然如使公早驰名涂。婴情世务。则未知其文学词章。果能完粹无可指议。如今日所成就否也。昌黎氏所谓以彼以此。孰得孰失者。其此之谓乎。栽也晚生海滨。虽未及亲见仪形。而接绪论之馀。然念昔先大父与公并世。以文章相上下。伯父参奉府君。因缘获从公游。及我先太宰公。又尝从存斋叔父。拜公于其第。款闻其言论风旨。后来居閒。每称其闳览洽闻。亹亹为后生言之。以故不肖孤与闻公之风为最详。而心窃慕之。先人晚岁归寓锦水之阳。则公之孙昌兴甫。与其弟后兴。奉其家牒及遗卷。请状公之行。又要考订其文。先人盖心许之。未及属笔。而无禄即世。其后十三年。两君以所尝请于先人者。来属栽曰。吾等不幸。状吾祖而不得先公一言。乃今世代推迁。先德寝远。更谁与可徵信者。惟吾子得之家庭。庶几能言吾祖事。其为我续成先志。栽感涕良久。以浅弊非其任。固辞不获命。则顾念先谊。亦有不忍终辞者。又以得公之全稿而读之为幸。谨受而卒业。因参考而叙次之如右。庶立言君子。有所采择云尔。谨状。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0H 页
 上之四十二年丙申五月戊辰。安陵李栽。状。
墓志铭(并序)[李光庭]
光庭常耻丙丁之事。读其时事。辄旧然忘生。最后得愚川先生罪言一篇。言 国家处南北倔强之间。惟知屈己而事人。不思自强以图敌。深责衣食君者。惟以徇私快意为事。而日夜相倾轧。二晋赵宋。覆辙可鉴。缕缕累百言。未一岁而南汉之祸作。乌乎。先生之言。其蓍龟也夫。先生学可以辅导君德。文可以黼黻王猷。智可以识微虑远。才可以激浊扬清。行可以表仪衰俗。有是五者而卒不试。老于公车。凡十五选。尝再冠多士。而辄绌于中书。非独先生命之奇也。先生幼有异质。文学夙就。与兄晚志公亿。为侪流所推先。甫弱冠而孤。未几而丧伯氏。独身奉大夫人。子长兄孤。为政于家。孝友睦姻。为州里所取。则光海朝。废举子业。读书攻文章。丁卯中进士。戊寅荐授 章陵郎。谢即还。性爱泉石。就家南溪上。缚小亭曰笑窝。植书其间。啸傲自适。遇溪山稍清幽处。倘佯忘归。于前贤留馥之地。尤眷恋顾怀。不忍遽去也。喜阐扬先辈潜德。倡立贲趾,修岩院祠。每惜金桑村自粹遗迹之泯焉。尝与鹤沙金先生。议享勿溪祠。不得有出处辨。大夫人既丧。兄子能干蛊。先生即就鹤山北洞愚川上。结小屋。自号愚川老人。述愚川隐者传。与鹤沙相去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0L 页
十里。往来讲劘。以文墨娱戏。尝作铭曰。志亢寡合。才疏过许。汝自绝世。非世弃汝。乐彼愚川。爰得我所。临清对碧。咏月吟风。耕钓忘贫。文墨娱穷。超尘远辱。浩然长终。癸卯十一月廿一日寝疾卒。在世六十三年。以明年某月日。葬之府西鱼渊洞丙向之原。先生姓郑氏。讳字侙仲则。其先清州人。高丽上将军顗之后也。上将军之后。世有钜人。文章德业。燀赫累朝。至西原伯文克公䫨号雪轩。与弟雪谷誧尤籍籍。事在李牧隐所述家传。雪轩有子讳琛少府正。丽亡遁于安东。子孙世家焉。先生大父讳枓 赠汉城右尹。退陶先生尝称其器量。皇考讳士信学于具柏潭先生。捷文科重试。掌隶院判决事。 赠礼曹参判。大夫人永川李氏。观察使光俊之女。以万历辛丑五月三日。生先生。幼受业家庭。为先大夫所奇赏。后从舅氏敬亭公民宬学。为文章。敬亭亟称之。先生初娶上党韩氏。左参赞准之孙。县监汝泂之女。后娶高灵朴氏。判官欐之孙。副护军成范之女。俱无子女。以从父兄俊之子基祚后。有子六人女一人。男昌兴,后兴,东兴,云兴,道兴,周兴。女适司书李世震。昌兴生三男三女。男泰益,泰履,泰有。女适李斗焕,金鋈,全尚默。后兴生二男二女。男泰震,泰杰。女适金麒锡,李杓。东兴生四男二女。男泰莲,泰桓,泰应,泰绩。女适李宗著,权正极。云兴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1H 页
生三男三女。男泰始,泰玉。一幼。女适金绰,金廷泽。一幼。道兴生一男一女。男泰岩。女适金景潝。周兴生四男一女。男泰望。馀幼。李司书生二男二女。男龟范,龟夏。女适权正国,柳宗春。内外孙曾百馀人。先生行甚修。学有渊源。自治有方。而不肯为拘儒曲士状。尝作五箴以自警。尝曰。张公艺书百忍字。可谓难矣。与其作于心而制之。孰若及其未萌乎。故世之称敦睦者。必以先生为言。先生论议平正。见识甚高。其言皆心得之馀。故其所著述。皆凿凿中理。切于人情。诚有味哉。有集若干卷。藏于家。初先生在愚川。梦人自称洪仙人。谓先生曰。明年子当来。先生诗以志之。及期而卒。铭曰。
东华文翰。莫盛西原。出而华国。为圭为璠。及公之身。襞于林泉。号文章家。其德罕全。先生之家。出忠入孝。迹公平生。咸宜大小。不施于世。其存则长。皭然其介。朗然其光。体安于土。神归上清。我最其遗。贲玆丘茔。
通仕郎。前 惠陵奉事。平原李光庭撰。
祭文[柳元之(拙斋)]
呜呼哀哉。嗟嗟吾友而止然耶。天之生才。盖必有用。既生之又尼之。彼造物者。亦独何哉。公之文章。足以华国。公之志行。足以矫俗。而卒莫究施。穷阨以死。造物者之意。信难知也。岂运气之𠟢剥。才不必用。而才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1L 页
不能见于世耶。抑天欲长其吟哦。故使之拂乱其行耶。骥骐伏盐车。而驽骀当大路。土木被文绣。而士不厌糠籺。自古若此类者非一。在公独何惑焉。赫赫而贱。未必为得。黯黯而光。未必为失。未定之天。固不足为公病。而知旧之痛。则有不能自已者焉。其赍咨悼惜之情。岂朋侪间交游之私而已耶。呜呼哀哉。公与我相知。自在少年。慕用之诚。实非寻常。分义之厚。岂须言而后可明耶。海内知旧。零落殆尽。老境怀抱。日益以挠。而公复不留。弃我如遗。若是之遽。此又何也。去秋江斋。览物怀人。萧寺之约。余实倡之。公能亟赴。而我病不行寸步。难见果有命如此。如失之恨。虽切于中。而所恃而自慰者。犹谓其相望不远。前期易谋。孰谓人事之难信。乃至此也。久念如梦。忽忽犹疑。后死者之心。亦何所底止耶。呜呼星霜累徂。泉路益漠。缄辞告诚。但有一恸。公其闻耶不闻耶。呜呼哀哉。
祭文[金时忱(一慵斋)]
惟灵。资禀精刚。天才超越。韩柳文章。钟王笔法。雄视一世。目无全牛。试艺文围。咸让其头。早捷莲榜。俄补斋郎。名以才蔚。伫见立扬。累举不中。人惜其屈。少科非荣。一命何足。时耶命耶。白首短褐。绝意进取。轩冕浮云。占得溪山。结茅数椽。鱼鸟相随。诗酒自娱。谓享清福。外物何求。优哉游哉。以永天年。何知一疾。遽至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H 页
溘然。人惜以公。我悲以私。念昔来赘。少年之时。子为妻兄。我长一年。隔篱相从。朝焉夕焉。匡床十载。几同攻苦。才禀有异。兄颖我鲁。蓬麻之益。多所开发。科场得失。荣辱所决。不才而屈。我安我分。才而不伸。兄屈我叹。才否何论。同归困穷。将谁怨尤。养真閒中。忘物忘吾。咏月吟风。相谓此乐。不换三公。胡夺我速。欲问彼苍。只影人间。踽踽凉凉。兄透而锐。我痴而迟。各执所性。人或致疑。然其所执。外焉何伤。环顾其中。断无他肠。亲爱之情。一埙一篪。肝胆一家。可质神祗。眷彼愚川。山明水丽。风景依旧。舍此何去。猿鹤含悲。涧壑流哀。谁与和诗。谁与把杯。兄制于酒。戒我深卮。兄能涉世。戒我枢机。今其已矣。万事亡羊。庭院寂寥。松菊荒凉。人非木石。触目生悲。一杯长痛。兄其有知。呜呼哀哉。
祭文[门下闵若曾]
呜呼惟公。禀气磅礴。山岳其精。赋性瑰玮。金玉其英。数计龟卜。烛理明也。贯古通今。议论闳也。经纬书史。文章浑厚。出入神鬼。书法精妙。士一于玆。垂世立名。而公兼之。以放厥声。窃怪夫开之大者。必有所畀。聚之粹者。将有所为。时何为乎不遇。命何为乎奇薄。名才编于太学。爵才阶于一级。峨洋耳兮世无。明月珠兮暗投。书不免十上之劳。寿不过六旬之期。既大其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L 页
开。竟亦何畀。既粹其聚。盖亦何为。天耶人耶。理难谌斯。虽然。有一于此。公可无憾。名场多辱。世路愈险。瞻彼云台。几个全人。猗欤我公。乐在丘阿。冰壶无累。白玉无瑕。而况穷而益肆。是公之学。困而愈亨。是公之德。名千秋而不朽。与云水而俱白。羌以此而较彼。知孰优而孰劣。苟斯言之不信。请质之于篇什。独惜夫假十数年之寿考。作二三子之依归。乐英才之教育。纷考德而考疑。建吾东之湖学。为百代之贤师。于造物其何费。乃一夕而夺之。行路为之吞声。闻者孰不嗟惜。若曾赤猿之岁。仲春之月。抠余衣兮负余笈。始一游于门外。在鲰生兮何取。遽若旧于倾盖。既告余以吉故。又重之以美则。继书札之翩翩。如不及其抚恤。痛冗务之多端。几辱命而孤恩。拟他日之无事。约数年而投门。冀佳论之毕闻。庶疑奥之尽释。讵料三秋之拜。便作九原之诀。悠悠我怀。曷有其极。哲人其萎。我安适归。望彼愚川。公所栖迟。烟波呜咽。暮山依俙。哭之痛兮不禁。宁众人之我知。哀幽明之路异。羌即远之有期。拜伛偻兮床下。奚不闻而不见。倘尊灵之一顾。物则菲而心腆。呜呼哀哉。
挽辞[金应祖]
皎皎烟霞六十龄。璇街清润少微星。逸才人惜阿房屈。活计吾怜谷口耕。沙鹭有盟聊适意。世纷无尽岂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H 页
婴情。愚川往迹今依旧。剩馥千秋水益清。
     金应祖(鹤沙)
挽辞[李时明]
忆昔雪兔春暮月。君来访我石溪庄。醉徵拙作兴三叹。仍放高吟惠一章。献玉纵无知璞眼。唾珠应有识奇杨。愚川别筑今何似。菊坞松坛迹已荒。
     李时明(石溪)
挽辞[柳元之]
与君相识即相亲。情许由来五十春。文字固应居馆阁。清修奚啻耸乡邻。方嗟游寺曾乖约。谁谓传凶只隔旬。万事如今成一梦。老怀凄切不堪陈。
     柳元之
挽辞[金是榅]
墨帐年来业典坟。妙龄驰誉四方闻。笔倾魏子人传宝。词压曹公世不群。几向清时恨空老。竟归冥府作修文。自怜残月今谁配。太白西沈有断云。
     金是榅(瓢隐)
挽辞[金时忱]
半世才名万口传。一时流辈莫能先。文章韩柳思方轨。笔法钟王欲比肩。楚玉抱冤诚可叹。灞桥吟雪更谁怜。乡邦共切人亡痛。况我相依四十年。
     金时忱
挽辞[金㶵]
冰玉其人锦绣肠。文如翻水早专场。江湖岁暮君门远。坟典心潜豢味长。金薤空垂馀宝唾。仙官应敕六丁将。祗今精爽游何处。鹤驾山头月色凉。
     金㶵(野庵)
挽辞[申弘望]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L 页
天以才华既赋君。胡为落魄卧江濆。书楼日觉光阴促。司命还疑好恶分。脩夜即今沈璧彩。此生何处袭兰薰。惟馀箧里珠玑在。留待侯巴识子云。
     申弘望(孤松)
挽辞[郑维地]
冰檗其操玉洁心。风流为世所推钦。百家案上亲贤圣。万卷胸中富古今。可惜文章憎命达。堪怜名位寄郎潜。秦京几抚凌云赋。郢路空悲白雪吟。唤起十年尘土梦。栖迟一曲水云浔。风来苧里清溪畔。月到愚川软绿阴。静里观天多道味。閒中得地少尘侵。论交末路如君鲜。托契当年最我深。悬夜青灯屏院雨。踏秋黄叶鹤山林。庚同韵宇千寻柏。道合冲襟百鍊金。天上孰令催作记。人间无复遇知音。江山故宅空文藻。霜露新阡宿布衾。宝剑雄词随寂寞。银钩大笔永沦沈。白头垂泪仍题诀。长忆平生意难任。
     郑维地(稚岩)
挽辞[洪汝河]
南州称独步。文轨骋夷途。史洁追堪逼。郊寒叱欲奴。忽惊藏夜壑。谁复置生刍。不用招魂些。君今白玉都。
     洪汝河(木斋)
挽辞[金启光]
公尝厌浊世。乘化定悠然。独有侯巴在。终身赞太玄。
     侍教生金启光(鸠斋)
挽辞[李徽逸]
才名落魄五十秋。晚岁愚川更卜幽。久矣阳春和者寡。迩来鱼目笑还稠。千年谷口声犹赫。三绝人间迹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H 页
谩留。我病永违临穴哭。不堪哀泪向西流。
     李徽逸(存斋)
挽辞[李埰]
历数当今贤十俦。我公文采冠南州。蛟龙笔下驱三峡。云梦胸中纳九流。未见庄鹏飞击水。谩教礼剑气销牛。犹馀不朽千篇在。身后高名永世留。
     李埰
挽辞[李廷俊]
翰墨青丘立帜雄。声名不让汉西东。乾坤一代胚灵俊。人物三韩屈指中。倒峡文澜掀海岳。掷金词调协商宫。菁华笔挽芝兰秀。文采胸藏锦绣浓。论议士林推宿德。风仪庠舍说愚翁。行看平步青云阔。岂意穷途白业终。宇宙百年馀恨意。山河万里尚愁容。箕裘先业螟犹在。咳唾遗篇鬼亦聪。卫道诚心如昨见。会文清话绝今同。丘前祗有留刍客。门外谁招扫榻童。万事已随泉里尽。一筇无复世间从。偏伤新贺迎春日。泠落门庭但雪风。
     李廷俊
挽辞[李惟樟]
屏阜从容问难时。鲰生何幸得贤师。将随函丈终承诲。岂意修文又促期。杨子草玄悲举世。孟生头白苦吟诗。伤心去岁琼琚韵。竟是幽明永诀词。
     侍教生李惟樟(孤山)
挽辞[金善基]
雪月襟怀老鹤姿。早将文艺重当时。有才端合邦家用。无位其如命数奇。一室閒居心自适。六旬长逝事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L 页
堪悲。恩深教诲终难报。不料幽明负此师。
     门生金善基
挽辞[琴圣徽]
左柳传真诀。秋河放厥辞。谁怜和氏宝。空抱子云奇。谷口存幽计。泥中说古诗。遗篇光焰在。祗恐下雷师。
     琴圣徽
挽辞[裴幼华]
柳泉韩海夙能体。圣训贤谟亦所钦。孝友于家全谊行。功名于世笑浮沈。一江风月供吟咏。千卷诗书阅古今。忍向寒山埋玉树。壁间空倚断弦琴。
     裴幼华
挽辞[张璶]
洞天寥廓洞林幽。喜得溪庄接近丘。问柳春风度涧谷。听诗秋月乱江流。丈人襟抱居山乐。小子颛蒙失学忧。物是人亡增感悼。依然乔木旧汀洲。
     侍教生张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