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9H 页
孔子为卫灵公次乘
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南子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未见好德如好色之语。以余观之。此乃迁史承袭齐野之言。而后人视为信史。不以为疑耳。使遇孟子。其必加痛辨也明矣。圣人虽道大德弘。无可不可。而于义之所不安。则其守也确。其断也勇。故桓子之受女乐也。不税冕而行。文子之问攻太叔也。命驾而去。独于灵公也。冒昧羞辱。不辞次乘而追随于市上之招摇乎。岂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者乎。问陈微过也。而犹答以未学。明日而行。顾雁小失也。而知礼貌之衰。不俟终日。同车去茀之丑。岂止于问陈顾雁之非而以身从之乎。当其命以次乘也。辞以疾可也。何异于答以未学乎。不对而退亦可也。何异于命驾而去耶。谏且不必为。而况承其命乎。历聘之国。非父母之邦。所见之君。无委质之义。既知无道。不足与有为。则其自处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夫不坐于不正之席。不服乎不正之色。虽小不处。虽微必谨。可见圣人之用心也。况肯屈心忍耻狎昵于淫戏之侧乎。吾以知夫子之必不为此也。适他国而求舍馆。不必择其主人之如何也。则痈疽瘠环之为主。特一微嫌耳。孟子犹且力为之辨明其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9L 页
不然。况此大节处耶。不可以马迁陋儒之记。而受黮闇于千载之下。故不得不著为之辨。若曰。圣人之事。与凡人不同。则此乃儱侗鹘囵之论。吾不取也。
礼。既洗濯。父母死而犹祭。
礼。大夫士将奉祭于公。既洗濯而父母死。则犹祭也。盖既洗濯将祭。则不可代以他人祭。又不可阙官。然祭必致其诚敬而后神享之。则闻亲之丧。虽抑情忍哀。周旋俎豆之间。而五内则已无王矣。所谓祭如不祭也。使后贤议之。当别有处置。恐不可泥古也。
礼记檀弓坊记等篇
礼记之驳古人。固已言之。而今以檀弓,坊记二篇言之。数章之内。互相牴牾。檀弓曰。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夫子既责子路之笑。又曰。踰月则其善也。而乃记夫子之事曰。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何其与所言相戾之甚耶。坊记一篇。皆以子言之为起辞。又引论语以證之。夫子之前。已有论语之书耶。其为后人杜撰。不觉穿凿也明矣。间传篇。又别其斩齐之哭而为言者尤不近情。后之议礼者。多以礼记为證。恐未可尽信。
君服在身。不服私服。
礼曰。君服在身。不服私亲。果可谓礼缘人情乎。有父子然后有君臣。闻孝可移于忠。未闻忠可移于孝也。以君臣委质之义。而欲废父子天属之恩。其可为法于后世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0H 页
耶。既谓致丧三年。又谓方丧三年。则亦可验其等差之分矣。何其与前说。自相矛盾欤。愚意既服君服。而遭亲丧。则不可以君服而废亲丧。既服亲丧。而遭君服。则又不可以亲丧而废君服。虽两伸情义于公朝私室。亦不相妨。若曰。所重在彼。不敢服此。则是但知有君臣。而不知有父子也。古礼之不可行于今如是。时丁普恤人。或以此为言。故不揆狂僭。略为之说。
禫义注释
禫义之释。自少小至于今日。反复乎心。终有所未安也。三年之丧。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企而及之者。则其于禫也。固澹澹然矣。俯而就之者。则其馀哀宜未忘矣。圣人制礼。岂但为不肖者也。所谓澹澹平安者。谓其中心之发也。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不忍。则是心也果何心哉。若必如此说而可。则援琴切切者。近于不情。而举一世将为朝祥暮歌之人矣。立名垂训之意。似不如是。愚恐禫字之义。或主服色而言。或别有旨而传注者失其正耳。览者无泥于古。而以义推之。则庶有与吾合者矣。
观二程书
伊川经说。朱子注经书多不取。非不尊信之至。义理无穷。非可苟同耳。今之君子。于先贤立言。少有异同。则辄以侮贤论之。其亦惑矣。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0L 页
读马伏波传
历观前古之士。以功业自任。而老不知止者。鲜有善其终而保其名。夫以功业自任。则心有蔽累。老不知止。则迹似贪恋。是二者。足以来谗口而致主疑也。惜乎以伏波之贤。而犹有此短也。世以为伏波尽忠于光武。光武信谗。薄于其死。吾意以为光武固有罔终之失。而观伏波所为。亦有以自取之也。伏波平生以功业自任。必欲以马革裹尸。其志壮矣。然既已再破先零。一服参狼。又斩侧贰。北出塞漠。南渡江海。可谓不负所志矣。又欲自请击乌桓鲜卑。则何其好大喜事而不知足耶。及其请击武陵蛮也。年已衰迈。固非仗钺专征之时。遐夷煽乱。不过一毛之忧。亦非人臣忘身徇国之秋。况当百战之馀。武夫健将鸣剑抵掌者。自不乏人。伏波固请往讨。至于被甲据鞍。以示可用。夫试勇自荐。在新进少壮者犹可。此岂皤皤老臣所宜为也。岂非志在立功而心有所蔽乎。帝虽称其矍铄。勉许其行。而亦必有疑讶之心矣。何者。老戒在得。圣人明训。而南方宝货之所出。征利之所归。则不计衰老。强请自行者。无乃似有贪恋而致人窥测乎。此明珠文犀之谤。所以得行于其间也。穿杨之技。一发不中。尽弃前功。骐骥既老。驽马先之。苟使伏波当功业之茂著。思暮龄之优游。尽将征讨之事。付与少壮之人。佩绶还乡。以功名自终。不亦善乎。况帝于是时。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1H 页
聪明既愆。失德亦多。韩歆之死。天下称冤。郭后之废。张湛不仕。以度田不实。杀郡守十馀人。伏波亦尝面讽其失。而犹不知见几而作。则其为长者家儿所困。不亦宜乎。
读庄
庄子休著齐物论。以世之辨是非分彼此者为大惑。然其所著三十篇。莫非极论其所谓道者。而力排诸家。自以为是。惟恐人之不信也。是果无是非彼此者乎。且其为道。以虚静无为为宗。则又奚发于愤悱哗然。与世人立异说。骋雄辩耀夸辞。惊愚俗乎。然其为言快适。使人洒脱而可乐。其为文奇放。使人耽玩而不厌。初学读之。易于沈溺。不觉其入于猖狂恣睢之域。故余谓欲读庄子。先读四书。卓然有一定之见。然后彼之奇诡矘朗。鼓舞变化。适足为文苑娱戏之具。揽其英华。以助笔势。而不能为吾之害矣。噫。唤魇者。必资大叫。醒酒者。必得冷饮。恨不使世之贪名饕利迷溺而不返者。一读此书。涤荡胸中之尘秽。拨开心上之蔽覆也。
读海东野言己卯事
海东野言。记己卯士祸事。乃谓静庵诸贤。在狱中自分必死。泥醉迷乱。或歌或哭。如婴儿状。及至鞫庭。以手打供纸欲上殿云。其言之孟浪也如是。馀人不可知。如静庵一生存养之功。专在于持敬主静上。学道凝定之力。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1L 页
可见于临危蹈难之日。才遇事变。便失其所措。反不如凡人之稍有胆气者。岂理也哉。此不过出于一时仇疾善良之徒。既成网打之谋。相与造为浮言。以明群贤无实盗名之验耳。其可取以为信乎。其记静庵绫城后命时事曰。临殁手作家书。从窗隙频频窥外。盖察变也云。窥外察变。欲何为耶。甚无意谓也。以此无稽之说。书之于册。以累君子从容就死之道。不亦痛乎。后之人。只以退陶所著行状为信。而此等所记。一切删去之。勿以陋儒见闻之误。致疑于大贤之事。幸甚。
读李元宾墓志
唐时论者。谓元宾到老用功。不能及退之之质。退之到老用功。不能逮元宾之华。可想其方驾并骛于一时也。然退之作志。只道其才高乎当世。行出乎古人。而无一语及文章何耶。若谓出于相倾。则其作柳子厚,樊绍述,孟东野之志。皆吃吃称其长不已。何独于元宾而阙之耶。意者。元宾之于文。不及其才。行虽见重。时尚早擢巍科。而其于作者之列。有不可轻许故耶。观于今世。亦可知也。
观汉史(丙子)
死义之士。秦以上得豫让。汉以下始见纪侯。纪侯事。只据草草所记。犹使人耸叹于千载之下。况近其时。讨其迹。闻风慕义者。当如何耶。太史公奉其先训。以忠臣死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2H 页
义之士。不论载为甚惧。而乃不为纪侯立传。则况如班生排死节者。又何足责。噫。假使其人平生无足取。其为主急难。视死如归。真可谓烈士烈士。余见太史公所传诸人。其不及纪侯者多矣。至于朱建。乃贪赂附邪一鄙夫。夷考所行。略无可取。岂与其子相善。故乃得立传耶。褒善贬恶。苟不得其正。则亦奚取于史哉。
论时事罪言(丙子夏偶题)
呜呼。今日 朝廷之上。晓达治体之士。不为无人。经理世务之才。亦非不多。而民生之困苦。戎务之废弛。邻敌之侵凌。国势之危亡。皆不可顾念者。此岂智不足见不逮而然耶。盖亦有所阻碍蔽累。而力不遑势不及故耳。夫私者。公之反也。一有私意。便害于公。愚未知今日之论议。公乎私乎。一自东西分党之后。形色睽乖。动相矛盾。同己者与之。异己者排之。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进之。出者退之。上自公卿大臣。亦未能摆脱于流俗痼习之间。则其他轻锐喜事之徒。别白黑异阴阳。以为发身之谋者。无足怪矣。是以联裾接袂。谈笑一席。而其心则胡越也。动足摇目。互相猜疑。左牵右掣。不暇酬应。则敢望其同心恊力。共济时艰乎。至于铨注一出。则人皆捩目指点曰。此人某边故。得此拟也。弹驳一加则曰。此人某边故。被此劾也。或欣欣相庆。或戚戚相吊。轩眉而增气者有之。含愤而切齿者有之。私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2L 页
意横驰。水火腾沸。朝夕之所图议。日夜之所伺候。莫非相倾相轧之事。则何暇念及于 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乎。余尝谓自古朋党。必有一邪而一正。此是而彼非。然既与之角立而交争。则未有专意于 国事。恊心于时务者。然则虽或有邪正是非之异。而其辜恩负 国之罪。均之为一贯何也。今者强寇何衅。边备亏疏。生灵困悴。物力凋弊。天灾时变。叠见层出。此正君臣上下夙夜忧劳。殚心竭力。以图自立之秋也。区区胜负。何与于 国事。而食君食衣君衣。不思报效。而惟以徇私快意为事乎。燕雀处于高堂之上。烈焰将及。而飞舞自若。啅噪不变。今世之人。无乃近乎此耶。一朝河渭溃溢。 国势板荡。则 社稷之羞。 君父之辱。固不暇言。而其父母妻子。亦且不相保矣。当此时也。其将以私意止乱乎。谈锋击贼乎。惟我 国家处南北倔强之间。惟知屈己而事人。不思自强而图人。夫夷狄。禽兽也。禽兽。可以信义结之乎。竭民膏血。与之为好。而终保不败者。未之有也。二晋赵宋。其覆辙可鉴矣。然而所贵乎为媾者。盖欲纾一时之急。而图后日之功耳。若以得和为幸。而无复有振励刷耻之志。岁增金币。养仇奉雠。以有尽之财。应无已之求。终至于自尽而不悟。则所谓兄弟之好者。几何不为奴虏之辱乎。丁卯之变。事起仓卒。隳突莫御。 圣上为 宗社生民之计。决意于羁縻之举。盖欲纾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3H 页
目前之急。而图后日之功。宜惩前毖后。枕戈尝胆。修明纪律。整饬戎兵。以待敌至。而迄今十年。未闻发一政出一令。以为阴雨之备者。而不忍一时之耻。遽与强虏绝和辞虽正矣。义虽顺矣。赌虚名而求实祸。莫过于此。恐非当初纾急图后之意也。噫。千金之家。荡失赀产。发愤改图。则一金之资。亦足以当。况我 国家六路之力。尚且全完。比之一成之夏。五千之越。不啻万倍。苟能同心恊力。奋励兴拨。不以一毫私意。参乱于其间。则岂无可为之势乎。兵非不足也。将非不勇也。 圣上之英武。又是天纵。而畏懦缩蹙。莫敢与邻寇抗衡。少拂其意。则举 朝哗然以为变起朝夕。不为奔避之策。则为祈请之计而已。此由小大臣僚。无一人以 国事自任。但以树私党。相排击为务。虽 圣上慨然锐意。欲有所为。而手足肩膂。漠然不我应矣。是以颓然废弛。不复振起。不知如此委靡。税驾何地。思之痛心。宁欲无生。常诵吕居仁诗曰但能消党论。便足扫胡尘。政为今日道也。噫。
观龙城志。书示学侄。(戊寅)
柳子厚龙城志曰。裴令公常训其子曰。吾辈但可文种无绝。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为万乘之相则天也。裴公此言。乃吾常所云云者。今见此书。感于怀多矣。故标而示汝。凡看古书。必以吾身衬切看。方有益也。因斯言。以观吾家。文种几乎绝矣。自汝儿应未免赢粮乞学。可不悲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3L 页
乎。汝才明敏。必不止此。毋以病自画而玩愒度日。泛学古书。通章句达意义。可为师资。使祖先之业。毋坠于汝兄弟之世足矣。非欲使汝曹必取科第蕲显扬也。苟文种不绝。后世子孙。有以承籍奋起。则吾下见父兄。其亦有辞矣。
观史
伯夷传。记伯夷言。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按周本纪。武王立十一年而观兵孟津。十三年而伐商。武王岂有逾十年不葬文王之理。史书所记。自相矛盾。若此者非一。盖太史作史。多取传闻。如记荆轲。徵于夏无。且记留侯。徵于画工是也。然则谓之信史而必信之。其可乎。其谓宰予。与田常作乱而夷其族者。尤无谓。当以李斯上书为正。(武王不葬文王而伐纣。伯夷以为言。余自少时疑之。谓是作史者之谬。著为之说。后观二程书。伊川已有此辨矣。)
观少微通鉴
少微通鉴。但务剽裂葩藻。以资文铓。本非为纪事而作。然既书年书月。以著一统具史法。则虽不如纲目之备。悉其表表章明者。在不可阙略也。余自幼少。乐观朱子纲目。于此书。未曾寓目。近偶阅东晋纪。不书陶桓公之卒。又于符坚之死。略不及尹纬事。始知疏略。可反三隅也。陶公乃王佐宏材。不但为东晋第一人而已。其以疾去位也。见诸言事者。能使人起感而想慕焉。符坚之语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4H 页
尹纬也。其志气之不屈。得失之可鉴。皆足传后而俱不载焉。至如王导。因时济事。依违苟容。无一可取。而既书其卒。又致惓惓之意。诸胡杂种。争夺扰攘之迹。不足为有无。而反致详焉。其好恶之失正。取舍之不审。槩可见矣。余欲不揆僭妄。就通鉴删其冗补其遗。不烦于记事而首尾自见。不务于文采而精华毕收。小于通鉴。大于史略。以为一家之书。未知后之人。又以为如何耳。
观东史纂要
余尝病高丽全史记事汗漫。语多舛错。未有以秤裁折衷之者。使是非难明。尚论无徵。及见吴竹牖所撰纂要。删烦刊误。颇得史家体法。自三韩二千年事。收入数卷中。一披阅间。尽得其槩略。其用意盖亦勤矣。但于丽朝。不立忠义别传。而高人逸士。如李资玄,韩惟汉之徒。皆混在于名臣之类。恐未免排死节退处士之讥。为可惜耳。
论禁山之弊
礼曰。为宫室。不斩于邱木。所谓邱者。乃指茔兆所在之邱。如乐哉斯邱之邱也。所以树之以木者。盖欲掩映茔兆。不使呈露也。所以不斩邱木者。不惟恶其以私用。而伤先世所树之木。亦以逼近茔兆斩伐之际。恐其惊动先灵也。然则其不可举一山而通谓之邱木也明矣。今人则不然。势力之家。多置山直。广占四边之山。绵亘数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4L 页
里。谓之守护之内。一草一木。使人不得犯。逐日循山。伺其樵采者。夺取斧镰长绳之属。以利其用。然且不足。于心强者。私自鞭扑。懦者嘱于公厅而杖赎之。怨讟交兴。而略不为意。曰。吾为祖先。不暇顾也。以此而或致顽悍辈阴中之祸。小则焚烧邱垄。大则击破石物。此果为敬其祖先者乎。一朝事变。势力衰弱。则受祸有倍于人。樵斧匠斤。日夕相寻。恣其斩伐曰。今而后反之。不终岁而一山之木。索然无馀矣。盛衰之间。亦足以使人悽怆兴怀者矣。凡为子孙者。当为祖先。思所以全安久远之方。岂可以一时之势。而不顾后日之患乎。闻郑判书世规。自先世遗戒。勿禁坟山樵采。只以山竹遍植于坟麓。又以白杨老柯子二木。错植其间。掩映茔兆。望之潇洒可爱。曰吾不欲敛怨于人。势存势亡。如一不变云。岂非达理君子所当取法者乎。且以公义言之。我国地狭民夥。八口之家。耕一亩之田者。固已鲜矣。而士族之数。什倍于小民。各护坟山。务为广占。以自矜豪。上高而望之。则一州之地。半为松林。包跨原隰。郁郁如陵寝之状。其踰制过度。亦已甚矣。而菑畬之利。由是而不辟。贫下之民。以此而日困。其为害不既大乎。 国家于有功有劳者。亦未闻裂地而赏之。捃拾屯田。充给结数。然且贫民亦多。估佃其中。则其利未为不及于民也。彼士族之家。有何功劳而敢擅山泽。不限结数。掩为己有。使小民不得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5H 页
下手于其间。此何为者耶。此固为国者。所当深恶也。然其习俗已痼。非一张文移所可猝变也。须别设一官。属之地曹。如周礼墓大夫之制。使掌禁护坟山之法。而稍优于 国典所载步数之文。则有识者。自不犯条。而无知者。不敢致怨。庶乎救其滥而止其弊矣。
论私意
古之所谓克私者。只是去物欲之蔽。合天理之正而已。非断废人情。一向刻薄之谓也。故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又曰。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岂非人情之至者。亦天理之所在乎。今之所谓无私者。异于是。攻发所亲之隐恶。断绝平日之恩义。视亲戚若路人。待旧要若生面。自谓奉法行事。以公灭私。传相慕效。目为刚直。忠厚之风日衰。浇薄之俗渐成。殊不知反天理背人情。坚忍于不可忍者。真是私意之甚。小人之归也。故曰。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任风化论人物者。不可不察于斯云。
论葬地
孝子之葬亲。当为万世无穷之计。而或者惑风水祸福之说。葬诸田野沟塍之间。人事之变。在于须臾。有不待世代疏远。而子孙流播他乡。失其坟墓者。有后嗣绝灭。永断香火者。若此者。其得免于耕犁掘凿之患乎。虽树之碣表。列之望柱石人。而无知小民。贪其土壤。有不倒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5L 页
曳碎击埋坑灭迹者鲜矣。昔成子高自言。生无益于人。不欲死有害于人。而愿得不食之地而葬焉。观其意实在于虑身后之患耳。今之为士者。孰不知五患之戒。而乃以图利徼福为心。不顾必至之害。姑为目前之计。原其心术。与举而委之壑者。无间矣。
论自得
学问文章。大小虽殊。皆必有自得处。为学则自居安资深。至于左右逢原。文章则自读书著作。至于通畅变化。斯二者。皆由于真积致然。不容有所强作伪为也。为学而拘束礼法者。为文而依㨾体格者。虽自谓有得。而终莫能掩其实。如人有目而自行。则举趾疾走。常得坦路。无目而随人。则缓步安行。常踬坑坎。自得与无得者。犹是也。为学而至于自得。固未易言。至于文章。亦未见沛然有馀。令人耸服者。可叹也。苏长公自谓。平生无快意事。惟于作文。意之所向。笔力曲折委馀。无不如意。自谓快意无过此者。呜呼。此可谓自得也欤。
论谪客
东坡在海南。食蚝甚美。谓子过曰。勿宣泄北人。恐求谪海南分此味也。此实无聊中戏谑之谈耳。岂有人情为口腹。求谪炎荒者乎。然士大夫平生守正行义。以直道被斥。既无愧有光矣。而在谪又有异味。以润喉肠。则亦足乐矣。如李白沙先生谪三水。觅啖甲山达尼之果曰。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6H 页
吾不谪此。何由得啖此果。梅月有诗曰。安生谠论蒙貂计。洪子狂言食橘谋。虽非实情。亦足使人胸中浩然忘戚戚之意。与东坡隔千载而同调也。
异姓不可使奉祀
同姓虽远。血气犹相属。外孙虽近。于吾为异族。世人或溺于爱。多以外孙奉祀。甚不可也。传曰。民不祀异族。神不歆非类。请以所闻者證之。故洗马金公(潗)。鹤峰先生之胄子。其外祖安氏无嗣。金公不忍绝其祀。遇近代忌日。必设祭。斋之日。安氏之灵。梦公而告之曰。吾同姓出家者名某。在玄槎寺。吾同姓在世者。只此一人。若招此人与祭。则吾飨之。不然祭无益也。金公觉而诊其梦。即具鞍马走玄槎寺。邀其僧不遇而还。祭之夜。又梦公而告之曰。僧不来。吾不飨矣。自后金公每祭。必邀其僧立后列。噫。此可以见金公祭祀之诚意。而亦足以知异姓奉祀之无益也。世人皆曰。远兄弟之子。犹他人也。与其以他人奉祭。无宁以外孙奉祭也。殊不知外孙。自有血气所属之本。于吾不相系属也。凡祭祀。所以报本也。本者何。血气所属之本也。譬之水。一源而派别者。一派虽绝。若以同源之派。疏而通之。则固与其源相属矣。苟以异源之派。接而流之。则岂有与其源相属之理乎。譬之木。一丛异卉虽缠绵固结。而根荄自别。荣悴亦殊。观物触类。彼此一理。人皆知吾身之有身。而不知吾身之有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6L 页
本。故率多为忘本悖理之事。使外孙奉先祖之祀。是犹自绝其源而自去其根也。先祖之神。岂有顾飨之理哉。其为不孝孰大焉。春秋书莒人灭鄫。圣人垂训。岂偶然哉。噫。安氏之僧。其派别支分。亦已远矣。而犹且相感之若是。况其近且亲者乎。以金公祭祀之诚。而犹不得其飨。况其不及金公者乎。此说余谨闻于金大宪忘言公(荣祖)。时洗马公之胄子察访丈(是枢)在座。亦谓诚有是事。余于是感而录之云。(洗马公外祖。乃权公德凰。而权公之妻家。为安氏。)
论堪舆说
尝见刘宾客怀古诗。有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句。语意俱好。可谓不修人事。徒恃地形者之戒。今世之人。不务学业。但论宅基坟山之吉凶。以断贫富贵贱者。皆是。然则刘公一句。不独为有国者之所鉴也。然堪舆家者则曰。地气有衰旺。而人事与之兴废。亦不可徒委之人事也。二说舛错。如之何而折衷也。曰地气之衰旺。幽眇而不可预测。人事之修否。在我而不可他求。惟当尽吾之所当为者耳。至于成败利钝。姑委于幽眇之理。抑或可矣。若谓地气方旺。而端坐望成。地气方衰。而拱手待败。则当兴而反败者必多矣。当败而复兴者。未之有也。然则地气之说。岂不为人事之贼乎。宅基坟山。虽不可不择。若以为寿夭贫富贵贱。专由于此。则惑之甚者。而至于频移家宅。屡迁坟墓。使先业荡然致败。先灵骚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7H 页
然不安者。则是尤惑之甚者耳。
方逊志不死金川之败
阅皇朝史。至方逊志事。未尝不哽咽流涕也。自古节死者非一。而受祸之酷。未有如公者也。惜乎。秉笔者不谅人心事。而遽为是刻核之论也。若以后日之贻祸观之。金川之败。不死似可恨矣。然此以私情而言也。若以公义言之。一死有重泰山。公之一身。何可自轻乎。以公学识之高明。岂不知早决之为快哉。然而建文未死。一儿犹存。则吾身一死。孰能任匡复之责乎。不成而死。亦未晚也。其所以隐忍俟命者。盖冀万一之幸耳。淫刑之祸。非所预料也。慷慨决死易。从容就义难。曾谓掷笔大书。目见九族之死而不屈者。不能引决于焚宫之日乎。豫让不死凿台之败。文山不死燕狱之囚。亦可恨其不早决乎。其谓屈原之忠而过者。指意所在。尤不可晓。若曰。既不死于金川之败。不当死于夷族之日。则其权衡之错谬。又何足多辨乎。
世道日狭
高丽立国。大纲不正。崇信异教。昏聚无伦。不免杂夷之陋。然其去古未远。气像宏厚。有非后世所能及也。如崔文宪之私聚学徒。分处九斋。刻烛赋诗。榜其次第。在今日为如何哉。世道日狭。少有异常。谤议随至。人无舒息之地。良可于悒。尝读孟子经界章。至吕氏引子张子之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7L 页
言。私窃语口曰。今有人若买田一方。私画数井。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救菑恤患。则其不哗然攻之。目之以欲效周文王之政乎。其得免于刑戮之祸者鲜矣。亦可见儒者之论不宜于今。而为小人藉口之资以取祸。如己卯诸君子者。岂不惜哉。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所谓父前子名者。凡与人父言者。其子虽贵必称名。与人君言者。其臣虽尊必称名也。何尝有名母名父之义乎。今观吕注。则若以为父前母名。君前父名者然。何其乖剌欤。目必以臣名为父名。而子当名父于君前云。则其曰子名者。宜为以孙名父祖前之辞。而又以以子名母父前之义。解之何耶。反复左右。俱无可据。而其以子名臣名。必欲附之于母与父者。抑又何耶。大抵君前名父。则或有其时。或君问其父。则不得不举以对之。或在辨别论事。则亦不得不以名告焉。然犹当回护难慎。不得已而为之。若于可已之处。而必举其名。与同列无异。则是知有君而不知有父矣。况以此引而为比。欲以子名母于父前。不亦悖乎。朝廷与一家。礼自不同。而所谓家无二尊者。亦岂以名不名乎。吕氏于此章。背弃本义。搆出一张无据之说。欲以为训于后世。有若礼之当然。未知其心自以为安乎。栾针战国粗人。固不足为法。而一时处变之事。又安可据以为常耶。况千万岁来。未见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8H 页
有父前名母之子。则未知吕时。又将何所取證如栾针者乎。所注既非本文之旨。又启后人之惑。不得不辨。
宋高贤于汉高。
汉高杯羹之说。得罪彝伦。先儒已论之矣。然当时为汉高计。非降与和。无以救太公之死。而偃蹇悖傲如此。以羽之残暴。其不杀太公者幸耳。以是而言。宋高之屈己乞和。图还父母者。在所当然。而论者又以为非何欤。使高宗。锐意兴复。一事征讨。怒激兽胆。以速两宫之祸。则其不为不幸之汉高乎。金虏既不可以一举扑灭。而两宫幽辱已极。半臂求救之书。为子者见之。何以为心乎。然则屈己乞和。侥倖万一于还辕。实出于至情之不能自已。何可以虏人之无信而遽止也。虽万被欺诈。犹贤于汉高之断弃其父。不复顾念也。至于绍兴十二年以后。则固可以一意复雠。誓不共天。而反以还梓宫。复太后为大恩。恬嬉宴安。不思愤励。见欺贼臣。诛斥忠良。则昏惑暗劣。亦已甚矣。而其见诛于后世之议者固也。论者若以乞和称臣。原情恕过于其初。以忘雠忍耻。举义责罪于其后。则其于为训后世之道。可以两全而不悖矣。
马史删节识语
马史文。有重复处。冗长处。自是力量阔大。不求精密。固不为大病。然如朱弦疏越。合于古而不谐于今。后学习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8L 页
之。不能及其力量。而反有学步之讥焉。班孟坚汉书。后出欲巧。务为简致。而不觉失其文气。如项籍传。鸿门坐次。是一段大铺张。使后人宛若目击当日事。真多而不厌者。而反见删没。至蒯通等传。不敢减一字窜一语。存其全文。若使孟坚。放司马氏独步于前。而续成武帝后传纪。则文体虽别。何害于自成一家也。程不识纵不及李将军雄豪。亦不失为名将家矣。余既讥孟坚而又为是删节者。盖非以史传笔削自居也。姑取抄本若干篇。只删其重复冗长处。以遗一家子弟。俾免学步之谬耳。然亦岂不知见笑于大方之家耶。后之人。尚有以知此哉。
庄子删节识语
读庄者。非欲精其学。特爱其文字之奇伟耳。然则其隐僻微奥。艰究而后通其义者。在所删去也。丁丑夏。余愤世端居。无聊不平之怀。无以发泄。取庄子一部。常置案上。每读一篇以自遣。尚恨其有底滞思索之病。于是取其全文。删其隐僻微奥处。不拘意义。但使文理相属。时于静中一读之。其细弄精神。往复委曲。虽未贯彻。而属口顺下。顿忘思索之劳。亦一快也。噫。不能耐烦理会。固学者大病。此为圣经贤传而言。若此书者。譬若饮嚼冰雪。开烦涤热。何害于不知其味耶。
韩魏公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9H 页
欧阳公深服韩魏公。吃吃不能休。魏公曰。吾所以见知于永叔者。诚而已。然欧公尝谓系辞非孔子书。又以文中子为不足取。魏公心知其非。而中书相会累年。未尝与之言及。此可谓待之以诚乎。如以欧公之见为是也。则虽不言无害。既以为不可。则岂若一为之辨。使之知改乎。欧公二论。见惜于百世。未必非魏公成之也。若是而曰。吾待彼以诚。则恐所谓诚者驳耳。
刘元城
东坡讥侮礼法。崇信佛老。张皇气槩。又足以耸动一世。真正道之蟊贼。学者之所仇。而刘元城称其立朝大节。极可观。赞诵不已。且曰。与老先生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人也。可见元城心公见明。不没人长。此非服膺诚字之验欤。今人于异己者。则见其恶而不知其善。举其短而不称其长。至于与其所尊慕者。少有异同。则便视为仇雠。攻斥之不遗馀力。其于为人识量如何也。朱子之于东坡。论学则排之过于王氏。而至论其文章气节。则奖许处甚多。其亦元城之意也欤。
屋喻
搆小屋于东墙之下。家奴有解绳墨砻斲之方者。倚以为任。使之役使群侪。未数日俨然成屋。余亦意其能且敏也。不复省视。月馀风雨暴至。梁栱间时㭬㭬有声。心窃怪之。至夕忽倒侧且半。甍桷坼裂。人皆环立而莫敢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39L 页
救。须臾下压至地。若鸟之覆翼然。噫。非其人而责其任过也。责任而不考其成。又过也。及其事之急也。虽相顾骇伤。而莫救其覆。此可为君国任人者戒也。
前后集注
古文真宝注解。鄙冗谬妄。见之污眼。先君尝略正其误。而未及著为成书。姑举前后集各一处。以为反隅之證。如曰。青萍,结绿皆剑名。以唐张舍人真。若晋张季鹰者。其无谓为如何耶。伯舅敬亭公。尝曰。前后集注。非吃饭者所为。文选五臣注亦然。
安东无碑
吾州。自古无立碑颂邑宰德者。人皆怪之。退溪李先生独深韪之。以为立碑。近于评论地主贤否。况一时毁誉。未必尽出于公乎。郑斯文岦。来莅吾州。承昏朝叨懫之后。政平人悦。州人多欲立碑。鸠材伐石。而终未就。自古及近。布德施惠于吾州如郑公者。不知其几人。若使此碑一立。非徒有损于郑公。吾州自丽迄今。八百年淳厚之风。一朝尽矣。其不顾大贤定论。而创为前古所无之事者。不野则妄矣。
日本全经
光海朝中年。日本献经传全书。他经则不可知。而闻论语多至三十卷。人皆以海中蛮夷之所出而不之信。或以戏语曰。论语只数卷。而治经举子。犹且厌苦。况三十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0H 页
卷之多乎。时当昏乱。搢绅大夫贤者。忧伤怵迫。不肖者。沈溺驰骛。未暇致意于书籍。不知所献书屏置何处。而为糊壁覆瓿之归也。近见欧文忠集。日本刀诗。有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蛮貊。令人感激坐流涕云云。则日本经传全书之存。古人已有说矣。惜乎。天诱其衷。得至于我国。而漫不见省。遂至湮没。使吾辈不得见程,朱诸贤所未见之书。而为生世之大幸也。每念之不觉扼腕而长痛也。
君子小人
自古君子为谗邪所贼害者。虽其搆诬之罔极。而未必非君子者有以取之也。岂可专咎小人而不思自反乎。若使知进退消长之理而明炳几。先奉身而去。则小人焉得以祸之哉。人之有善恶。犹天之有阴阳。以物理而推之。则鸾凤之于鸱枭。麒麟之于豺虎。芝兰之于荆棘。五谷之于稂莠。岂可使之独无耶。惟在吾之自处如何耳。既知其不能并立并行。则超然高举。远害全身可也。顾乃蹑足比肩。相排相轧。互为胜负。而必欲行其己志。终至于为齑为粉而不悔。可谓智乎。汉宋之君子。亦可鉴矣。而后世之士。犹相寻覆辙而未已。余故专责君子之有识。而不咎小人之无状。亦春秋责备之法。治以不治之意耳。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0L 页
宋祖覆试
宋太祖设科。凡食禄家子弟。必令覆试。所以防行私冒滥之弊也。后世取士。势家名族。什居八九。孤寒之进者。绝无而仅有。以此知英明之主。千载一遇。而科目之得人。可谓疏矣。 宣庙朝柳相永庆为相。以命官入 殿试。出就休息。堂吏来贺曰。某郎君策入等矣。盖考官已知为柳相子而取之也。柳相闻之。色变即起入。阅其所考文。拔其中一券曰。此吾儿之作。不合入等。诸公误看耳。以笔围抹而黜之。柳相时号为权臣。而其识量乃如此。亦可见其时公道之不泯者。有所扶持。而后世私欲之横驰。实当路秉权者。先自坏法也。科目有额数。一名势进。一孤寒退。其进既多。其退亦多。一榜皆然。他榜亦然。至于十榜二十榜而亦如是。以其榜所取之士。使迭为考官而知举。则其所取之士逾下。而所尚之文逾卑。固其宜也。文章之士。多出于羁旅草野之间。名势子弟。号为能文者。亦不过粉泽浮华之陋耳。噫。今之世不复有古之考官。则宜其不复有古之人才矣。
读简斋诗
简老诗忧时闷世。悲愤感慨。可以激励媮惰者甚多。而高宗独爱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之句。则其心之所存。已可知矣。一时斥和复雠忠言谠论之士。虽谓之不智亦宜。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1H 页
论出师表
余每诵武侯出师二表。至激切处。不觉噎音辍声。至数三间断而后。乃能终篇。盖不独辞旨恳恻。有足感人。窃悲其言外之志耳。何者。以武侯之明。非不知汉运之将绝。而所以许身驱驰者。徒以昭烈之雄才大略。或可倚以成功耳。中道崩殂。非意所及。当是时也。虽使中才之主继之。难可冀其有济。况刘禅之闇劣。其不可与维持保存。孔明亦岂不知耶。既知其不可。而犹且惓惓致意。乃以训戒之言。陈说于痴儿之听。不以无益而自已。想其时论其事。其志之悲。为如何哉。深追遗诏。临表涕零等语。可见其有无限意思。呜呼悕矣。且其文章辞气。大与乐毅书相类。岂尝慕其为人。喜读其文。得腧髓而然欤。后之君子。尚有以知此哉。
论灰隔
舆术人崔珽者。尝言灰隔。非久远图。其言曰。百馀年古墓。发掘者多。而虽燥涸之穴。但有灰气微微袭人。未见有凝坚成石之处。以是知灰者。火烧水化而成。三物和合。皆人力之所为。故虽数十年间。坚凝如石。而久则还自消释。与土壤为一也。以理推之。其言或然。或曰。中国多拔冢之盗。故礼意所重。在于防变。数十年凝坚成石。亦足以防拔掘之变矣。然若有水气之穴。则灰隔浓如豆粥。亦无益矣。闻长老言。贫人及窜死力微者。不能作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1L 页
灰隔。以俗所谓壁土者。洒水坚筑。以代灰隔。十年内便已成石。迁掘时。斧斫未易坏。木根水气。亦不透云。信斯言也。则何必作灰隔。然后乃无憾于送死乎。行其法者。惟当穿圹深阔。以好壁土。力杵坚筑。作铁声为佳矣。且我国则自古及今。小拔冢之盗。而惟营葬之人。贪其山水形势。或有不计殃祸。阴谋掘去者。而若坟形高大。则自不敢生意下手。世之术士。好为微眇之论。勿令坟形高大者多矣。然孝子之为亲远虑者。切不可听也。若至于掘去。则虽灰隔如石。何益哉。
记诗谶
娣兄柳洗马(褍)。西厓先生仲子。性嗜酒慷慨。饮辄醉。醉必伤时。悒悒不乐。常慕陈东之为人。尝于醉中作一诗。末二句曰。苦竹窗前绿。矮松雪后新。有谁东市上。为我一沾巾。余时年十岁。见其诗甚骇异。持以献先君。先君一见掷地曰。作诗岂宜如此虚疏。必精魄已离。死亡不久矣。时李茳一队附时路。气势张甚。洗马与为怨仇。疾之不已。人皆以此危之。翌年。洗马之弟进魁(袗)。横罹逆狱。洗马驰奔入京。狱久未解。洗马悲愤。日夜涕泣不食。衫袖尽腐。感疾月馀。殁于东市上。主人家亲朋。会哭治丧。正符昔年诗语。前定之理。先见之兆。何其妙哉。呜呼痛哉。
教儿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2H 页
石碏曰。生子教之以义方。张子曰。蒙以养正。教小儿。不可不审其好恶。苟教之失正。习与性成。则难救矣。尝闻许草堂(晔)。爱小子筠。幼少时。以珠玉玩好。诱令读书。才通文理。又使读太平广记及方外怪诞之书。其长也。虽才华有馀。而迂僻妖妄。异于常人。卒至身死逆乱。覆败门户。泉壤之祸及于所生。人皆谓草堂教子失正。既不能全其子孙。死又不免刑戮。呜呼。可不慎哉。可不戒哉。
杂说
余读孟子熊鱼章。到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之谓失其本心。未尝不三复咏叹。贪权嗜利者见之。宁不惕然警省乎。近见庄子齐物论。有曰。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而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其唤醒处。则与孟子。一般痛切。不可漫看。
秦武阳
张横渠谓秦武阳杀人于市。见秦始皇惧。惟此所不可知。愚以为此有何不可知。武阳一庸夫。其勇悍过人。特血气之刚耳。其沈鸷雄猜。固已不及于荆轲矣。方其杀人于市也。自知勇悍无出己右。气盖百夫。眼空一市。安得不抚剑疾视。谓无敢当我哉。及其历百二之险。入虎狼之秦。知其不复返也。则其刚心勇气。盖已潜消阴沮。而乍有忏悔之端矣。忽见平生闻威风。而未尝见者。盛威仪具法服。巍然临上。而其所图拟者。乃是顷刻判命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2L 页
之事。则彼安得不色变震恐乎。以理推之固亦宜。然所谓不可知者。恐未深究其情耳。
恩怨
人之处世。不可无者。恩与怨也。怨可忘而恩不可忘也。恩而可忘。则犬豕之不若也。怨而必报。则蛇虎之无异也。然亦当量其轻重浅深。而处之皆得其当。然后乃为尽道。不可徒以报恩为贵而忘怨为高也。苟非在我之权度不差。何以得其当而尽其道哉。
清平山人
高丽李资玄。弃官入清平山。或谓以禅自乐。或谓贪财虐民。而退陶先生。犹为之咏诗作叙。惓惓致意。大贤论人。推隐阐微。弃短取长。岂若俗人之苛刻哉。以益斋之德望文采。牧隐之忠义文章。犹以染迹异教见排。此二公者。岂在白香山之下哉。而白公则中朝至今祀尊之。可见其地偏见狭。世小完人。而或有附势阿好。立社建院。青黄于朽断。藻籍于燕石者多矣。以此言之。如二公之见排。非不幸。幸也。
读王右军传
尝谓王逸少胸襟潇洒。论议和淡。不为时风俗尚所移。所著兰亭记。亦可想其为人。及见右军传。或以兰亭记比石崇金谷诗序。逸少闻而甚喜。然后知逸少本无高致。特文人之能言者耳。粪壤犬豕。人有拟之。则虽童子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3H 页
莫不怫然而怒。逸少闻而不较可矣。至于甚喜。则其不知可耻也明矣。识见之陋。不亦甚乎。或意作传者。谬记无稽之说耶。
论人才世道系运数
人之才性高下。出于天畀。孟子以无有不善断之。然自战国。至于汉,唐。人才蔑如。只数董,王,韩三子而止耳。岂皆陷溺其心而然耶。至宋二百年间。俊杰蔚兴。有不待师承。而以道学自任者多矣。斯岂非五星聚奎之验欤。然则人之才性。虽无不善。而其盛衰。亦有系于运数之否泰矣。古之君子皆言。人皆可为尧舜。世皆可为唐,虞。然汤,文以来。不复有尧,舜之圣。唐,虞之治者。亦岂非系于运数而然欤。孟子亦有以时以数之论。而王者之兴。已不验于当时。岂运数亦有消息而然耶。后之人。不计时之可否。运之亨屯。直前担当。强欲反古之道。尧舜君民。而灾及乎身。祸延于世者。其亦不达于理矣。
论井田
先儒以井田之法。为可行于今。此知法无古今。而不知人有古今也。余以为欲行井法。必先教化。淑人心然后可。不然吾知其终不可行也。何者。井田之法。一夫受田百亩。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而公取其一。以今日之人心推之。其不可行也决矣。今夫耕于一野之中。各佃其田。而尚有侵欺争斗之弊。不胜其多端。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3L 页
况以八家而共一井之田。八家之中。有贫且弱者焉。有富且强者焉。有病且怠者焉。有勤且力者焉。一井之地。又有肥硗燥湿之异者焉。力既不侔。功且不齐。地又不一。则均收之际。岂无计较忿争之端乎。虽使兄弟亲戚。共为一井。亦不可保其无此。况他人乎。此其必有之患。而不可止之势也。且今之为民者。受人之半佃。收取之际。或有恣为欺窃者。耕公家之阡陌。或多漏隐其结数者。况水旱礼歉之不同。而百亩之所收多寡悬殊。定数而取盈。则敛怨必深。随时而赢缩。则八家共相蔽覆。不肯收其一之半矣。为国者。亦将何以取足乎。故欲救二者之弊。莫如先淑人心。孟子曰。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如此则可以止忿争之患也。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如此则可以绝欺隐之弊也。古人有言曰。有关雎麟趾之美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真格论也。而千古以来。不复见雎,麟之化。则古法之不可复于今。无疑矣。故曰。不井田不封建。犹可以善治。因时制宜。不泥于古。而可行于今。则岂非达于治道乎。三代之礼。在今日。变革殆尽。而独其遗意仿像存焉耳。至于井法。何独不然。虽从阡陌之利。而什一之意。苟存乎其间。则是亦先王爱民之意。何必画井变法。然后谓之仁政也哉。
子贡问死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4H 页
子贡问。死者有知与无知。夫子答之曰。吾欲言死者有知。恐孝子慈孙残生以相从。欲言无知。恐悖逆子孙弃亲不葬也。赐欲知死有知与无知。徐当自知之。盖谓死后当自知之也。人谓夫子不告子贡。余以谓此乃所以深告之也。死若冥然漠然。无所知识。则又安知死之有知与无知也。既曰。徐当自知之。则死之有知也明矣。
犬马恋主
古人以犬马恋主。为物性之天。余初以为信。然及今观之。犬马之恋主。盖为求饱。非必知爱其主也。然则彼贪位利禄。不忍决去。而自谓爱君者。与犬马奚择哉。
蔷薇
蔷薇花品。不减于菊。而以其时非九秋。故人不甚贵之。君子之出不以时。而名不彰于后者。犹是也。悲夫。
梨树
接梨于花园之边。开花甚盛。而结实甚少。每岁不过数颗。无乃木亦有知。见百花以浮华见赏而效之耶。抑亲近薰染。自不觉其相类耶。仕于朝游于学者。亦可以知戒哉。
陆生诗书
秦焚之惨。六经尽为灰烬。汉高初年。伏生之诵未传。孔壁之藏未发。陆生之所前说者。何诗书耶。想其坑馀小儒。尚有传诵其髣髴。而陆生从而习之耳。宜高帝之不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4L 页
悦也。石勒胡羯之豪耳。犹令读前史而听之。况以高帝之豁达。使道德之真儒。说今世之诗书。则岂不欣然乐之乎。惜乎。所得者陆生。而所闻者糟粕。故不能造其堂而哜其胾。以化俗而贻厥。是以一再传而有黄老。此汉之所以不为三代也欤。
记闻
雪里山芥。菜之最佳者也。荣川郡守初上任。厨吏苦觅于山中。作菹而进之。郡守但见冬月青菹紫汁可爱。不知食法。满匙而遽吸之。气塞鼻嚏。眩倒有顷而苏。谓其故进毒草伤己也。而杖其厨吏。鳜鱼之大。江边人甚重之。高灵县监初上任。渔人得盈尺者。献之乡堂。乡堂诸人。相与谋曰。此鱼必须全体炙进。使吾城主。赏其锦鳞斑烂之纹可矣。遂如之。县监见之大骇曰。如此凶物。何处得来。而欲试我于初到之日乎。命囚其监供者。噫。是二人者。欲以异味奇观。媚悦其上。而反遭暴怒。不免捶楚系械之厄。试艺于场屋。进言于朝廷者。亦可以为鉴矣。
妖祥在人
刘裕之伐桓卢也。或旗竿自折。或枭鸣牙头。而终以灭贼。本 朝壬辰申将之出师也。旗竿亦折。而败没于忠州。应验之相反何耶。刘裕以盖世之雄。辅以穆牢之才勇。而唱义兴师。骄贼破胆。宜无不克。至如申将。则徒以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5H 页
匹夫抚剑之勇。驱市井不教之卒。而战乘胜长驱之锐寇。其败也不占而已。然则妖祥之应。岂不系于人事乎。且如世人以鹊之巢南。为登第得官之祥。而村夫野人则无其验。以牝鸡鼎器之鸣。为破败之妖。而文士官人。或有决科增秩者。尤信其系于人事者昭昭矣。商之君以桑谷昌。宋之君以法星寿。郑以龙衰。鲁以麟弱。妖祥果安在哉。
芝峰二诗
先君与李芝峰交契特厚。先君作散十馀年。丁未秋。 宣庙升遐。始奔赴 阙下。昔日僚友鲜有存者。芝峰闻先君至。首先来访。道旧叙阻驩如也。座上赠五言近体诗云云。及庚戌秋。先君以贺至赴燕。芝峰来别。又赠七言近体诗云云。今二诗俱载朝 天赠行帖中。皆佳作也。十年前。见芝峰诗集。则独先君所述跋文。在安南唱酬集之首。而芝峰所赠二诗。则皆不载焉。余甚怪之。后见其胤副学敏求言之。则答曰。先人诗文。吾兄弟皆商确。定去取。选出刊行云。而略不问其诗云何。亦无慨惜之意。噫。先人遗物。虽巾屦佩觿之微。为子孙者。尚且谨藏而保护之。况诗文出于肺肠。成于咳唾者乎。以余观之。副学诗文。当其少时。比诸其先公。生熟不啻天渊。格律好尚。又大不相同。以是而轻加测度。定其去取。不满于眼者。则决然屏弃。不以介意。闻人传说。又不起敬叩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5L 页
问。虚心玩绎。其于为人见识何如耶。良可慨然。
好古礼
今之贤者。于礼必欲事事合古。不计古今异宜。虽僻涩难行。而苟为曲循。以背时异俗为尚。矇学之徒。又以好古知礼尊之。事事必就而禀断焉。三代之礼。固所不论。至如宋之盛时。礼法大备。宜可一一取法。而如仪礼子孙于其祖称皆称字。其可取以为法耶。伊川之舍明道孙。而自主太中祀者。今亦可引据而行之耶。古礼之难行。皆此类也。凡物好着则必成癖。过中则必为怪。循天理合人情。便是礼。何必求异为哉。
金縢书
丙子冬。别解泮围。上副主司。皆以文名世者。出周公祷于三王论。余草先成。而以金縢书不可信为大意。诸老儒及侪友。莫不以妄论圣经为非。及榜出。以上等居魁。进入 御览。七日不下。人或揣言 上意。必以怪论将有诘命。如 宣庙大王时也。余虽不以动念。犹以困于众口为苦矣。近日观二程书。有论金縢处。与余所论。大意略同。呜呼。孰谓场屋小儒之见。乃如是暗合耶。为之抚卷一笑。恨不使当日非笑者见之也。
管仲,魏徵。
尝读论语。至管仲,魏徵事。窃有疑于程子之言。反复思之。终不能释然。自叹偏见胶固。开悟无日。著为一说。将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6H 页
以质诸师友矣。近观二程书。伊川与温公。论管仲,魏徵事。终不合而罢。噫。以温公之高明。亲闻程子之论。犹未信服。况如愚蒙摘索于文字间。而欲去其蔽惑难矣。
读正气录
高霁峰告诸道文。辞气凛烈。诚意激切。可以泣鬼神于百世之下矣。但其诸子以墨缞复雠之日。所草檄文。太露文采。雕刻俪偶。用意精巧。如投袂而起者。吾知海外有人。执策而临之。毋曰天下无马等句。好则好矣。不亦病乎。韩文公祭郑夫人文。太半不押韵。古人以情意切至。亦不为害论之。然则今此檄文。亦不必四六作句。只以行文平易之语。沥诚写恳。则尤足以感动人听矣。大抵人之所立。既如是其卓卓。则微瑕小疵。不当复论。而后之君子。不可不知此意。故敢寓责备之意云。
题家藏书籍名录后(戊戌)
家藏书籍。合若干卷。皆先考时所收藏也。为子孙者。当一㨾通看。不可擅自为主。又不可各以情面私借于人。终失所在。犯者笞于家庙。不可贳也。大槩书籍。勿论内外子孙。当归于劬书力学之人。插架上任蠹食。非先志也。
先祖考遗事
祖考右尹府君。丁家运中衰。伯仲三兄。相继沦没。独奉母氏零丁孤苦。与祖妣艰难勤劬。再振家业。以致积齐。
愚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46L 页
而能赒恤穷乏。不以不报而怠。乡邻慕其厚德。连值凶歉。远近之人。争出债谷。及秋见其最贫困者。或已之。或不求其息。不能偿者。又不催督。数年之后。多有自来偿者。有一人载数驮谷。称以六七年前所出之本与息。而请纳焉。府君按其券。阙而不载。府君拒之曰。券中所不载。吾岂可掩取耶。其人至历举出债时證左。固请输偿。府君终拒之。一无所取。曰。吾以父兄蚤世。力田奉养。未暇学文。而所读书中。惟以不欺心三字。为一生持身之法。虽万金。尚不可苟取。况十馀石谷耶。至今人多称道之。噫。今之置田庄。求赢息者。爱惜升斗。无异肌肤。推析本末。不遗毫毛。追徵宿债。不计凶歉。驱迫赤立。扫荡甔石。或夺釜鼎攘牛马。至于券取其田庐而不厌者。滔滔皆是。闻府君之风。亦可以少愧矣。